发布时间:2023-07-17 16:29:4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简述体育的政治功能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刚参加工作,我便担任计算机班专业课教师及毕业班班主任,深感教学经验不足,我为了尽快进入状态,抽出大量时间听了***6位老师的30多节课,吸取他人长处为己所用。 由于自己刻苦钻研,在运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即使如此, 我深感水平不够, 经验不足。从一开学, 我就开始多方搜集材料,为学生准备了大量的复习资料。自己订阅了数种报刊并经常到阅览室阅读报刊,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和拓宽知识面.,对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决不放过,尤其是在学术方面,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并且对待课程中自己不熟悉的地方,虚心向他人求教。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敏锐地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迅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面,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不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同时,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并在平时和考试中都严格要求学生, 有时达到了苛刻的程度, 学生一开始啧有烦言,尽管如此,我并不因此而放松对他们的要求,为了把后进学生的成绩提上去,苦心孤诣,绞尽脑汁,想尽了一切办法。并为此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对于不是本班的学生,我也采取了一视同仁的态度,一旦有其它班级学生提出要求,照样热情辅导,提供复习材料。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总是耐心细致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健全了切实可行的班规细则,经常组织召开主题班会,开展多种形式的班集体竞赛活动。关心爱护学生,对待表现不好的学生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不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压制学生。用制度管人,用爱心育人,不歧视学困生,不偏爱优生。经常利用双休日、节假日走访学生家庭,了解学生情况,对个别性格差异比较突出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并采用有效方式帮助这些学生。对于学困生,我总是鼓励他们,并利用课余时间给他们补课。教育他们不要自暴自弃,要做品学兼优的学生。我所担任的班级班风正、学风浓。工作中努力奉献也得到学校及劳动局领导的肯定,在2005年度被评为学校优秀班主任,2006年度被评为劳动局优秀工作者。
2008年入职上海经意实业有限公司,开始参与实施的是***智能化集成项目。应业主要求,做一块8M*8M的规划沙盘。要能够在沙盘上做到已用地、待用地等用灯光、声音区分的功能,再通过中控控制把相关的图片文字信息显视在前面的电子大屏上。刚接到业务需求时,对已购买的中控进行可行性认证,但始终未能实现业主要求的“三同时”。但我在研究中控控制软件时,看到他提供的可编程接口,我想这不就和学校里学的单片机知识有点相似吗?然后我把想法同项目经理讨论后,他赞同我对中控设备进行升级。我运用单片机知识,增加几只继电器模块,结合基础汇编语言对中控软件进行部分指令修改,相当于给中控的输出增加一个通道,最终实现了业主要求的“三同时”。
四川地震后,我司受***委托,对口***22所学校的基础弱电系统、校园电视台及数据存储系统的援建工作。公司十分重视援建工作,以项目部经理为负责人,我作为项目助理立即赶赴***市开展工作。整个援建工作的施工工期紧,量大,物资补给相对困难。我们加班加点,按时保质完成施工任务。其中22所学校的计算机网络及服务器集成都是跟国际知名品牌思科公司合作,我学到了许多国际先进的、成熟的集成思想。在机房建设时,充分考虑到静电、雷电等所造成弱电设备的损坏,我在机房的等电位联结与接地系统这一块下足了功夫。随后在中石化项目上,充分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在项目实施中得心应手。
2013年我担任***弱电系统的项目经理。对于常规纯硬件的子系统集成,难度不大,关键是安排好各套工序的逻辑顺序,使整个项目的进度计划、质量计划、费用计划满足施工组织组织设计的要求。本项目中有三个难点:第一点是体育中心用户的网络配置,第二点是楼宇自控系统的软件组态,第三点是体育馆的精密空调的恒温恒湿调试。因为体育中心内需要建设三套计算机网络系统(政务网、公务网、内网),而业主方的费用计划是的不能使用三套物理隔离的网络设备。介于投资方面的考虑,选用VLAN(虚拟局域网)划分技术,通过绑定交换机端口属性,最终满足体育中心内业务网络需求。楼控系统的软件组态的难点在实现对建筑的节能要求,这是以前不考虑的事项。不仅要管理好动力、精密的设备,还必须满足现在建筑物节能标准,这是就需要这套系统更加富有节能思想。我主要修改了原有组态软件的动力设备、空调机组、普通照明的日常运行开启、关停时间。对每个功能模块的测定参数重新赋值域,实现由电脑控制设备的“智能”启停。体育馆对温湿度要求非常高。每个运动场馆我设计选用两台上送风,自然回风的空调机组配合联调。两台空调功能相对分开,一台控温,一台控湿。经过一个多月的联合调试及试运行,最终空调内的温湿度达到要求。
在担任***智能化系统的项目经理时,感觉这个项目的难点在于多媒体信息及共享网络通讯设备的防静电、抗干扰问题。信息系统选用时下先进且成熟的数字媒体系统。机房内设备多,且核心设备承担着与其他系统的信息交换,所以机房按屏蔽机房标准建设,特别是小型机、服务器等的等电位联接显得尤为重要。室外所有强电进线做三级防雷过电压保护,室外所有弱电进线都必须串接信号防雷器。计算机房内的接地电阻严格控制小于1欧姆。
关键词:体育娱乐;《诗经》;基本特征
中图分类号:G81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1-0023-04
On the Forepart Sports Entertainments and Its Characters In ShiJing
WANG Jinglo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Qi Culture,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255049, Shandong China)
Abstract:There are three hundred and five poesies, most of which are with melodies, in ShiJing, including many sports entertainments such as hunting, arching, fishing, swimming, dancing and so on. All the forepart sports entertainments had the four characteristics: the poesies pursued “kindheartedness" as the goal; the sports entertainments were the outcom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larization and abstraction of social life; the sports events had obvious successive and disintegrate characters; the poesies brought out some conceptions of hedonism life style.
Key words: ShiJing; sports entertainments
《诗经》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保存了周代前段500多年间存在的许多体育娱乐活动,字里行间反映着当时人们极其丰富的精神生活,表述着特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的体育娱乐活动的基本发展趋势。
1 乐歌是《诗经》的基本特征
从基本形式上看,“诗三百篇都是乐歌”[1]。所谓乐歌,实质上就是一种表述情感的娱乐方式。孔子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孔子所说的“各得其所”,也就是把《诗经》中的诗歌分成了三类,这就是风、雅、颂,其中,风指的是民歌、民谣之类,这一部分统共165首,占了大部分,涉及的地域范围是可以基本确定的;雅有大雅、小雅之分,共有105首,都是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王畿的诗歌,大多是朝廷公卿士大夫的作品;颂共有40首,大体是西周和宋、鲁两国的最高统治者用于祭祀和重大庆典活动时的乐歌。在这三部分诗歌当中,雅、颂两部分,属于赞美、祝愿、颂扬性质的占绝大数;而风这一部分,直接来自于社会基层,反映了十分广阔而又丰富的社会生活。“风”是乐曲的通称,《大雅•荡之什•菘高》:“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就是说,吉甫作的这首《菘高》的曲调非常好。《左传•成公九年》“乐操土风”,土风就是地方的曲调,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左传•襄公十八年》“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北风指的是北方的曲调,南风指的是南方的曲调。《诗经》中的15国风,应当是15个地区的“地方曲调”。因此,《诗经》305首,我们今天见到的都是琅琅上口的韵文,但当时大都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而可以演奏的乐歌。《墨子•公孟》说:“或以不丧之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若用子之言,则君子何日以听治?庶人何日以从事?”《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记载,吴公子季札来聘,请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邶》、《》、《卫》、《王》、《郑》、《齐》、《豳》、《秦》、《魏》、《唐》、《陈》、《郐》、《小雅》、《大雅》、《颂》,这里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见到的周乐表演几乎包括了今见《诗经》的全部,只有《鲁颂》和《商颂》没有在内。乐歌出现的时候,总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的,《齐风•还》是一首叙写两个猎人相遇山间,共同逐兽,相互赞扬的诗歌;《召南•有梅》是舞会当中女子们共同唱的歌;《小雅•鱼藻之什•采菽》,是一首周天子欢迎来朝的诸侯时所奏的乐歌;《周颂•臣工之什•振鹭》是周王设宴招待来朝诸侯的乐歌。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虽然我们对于《诗经》中每首诗的作者及其身份很难以一一断定,但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布衣庶民,无不可以通过一种乐歌的方式表达出某种思想情感。《诗经》中的这些诗,就是当时人们用以表达某种情感的一种娱乐工具。高亨先生认为:“《诗经》是周王朝各个时期的乐官所编辑。”[2]袁枚先生指出:“在周代,《诗三百》,本来都是能够演唱的乐歌。”[3]但这些“乐歌”所表达的却不都是欢乐的情感,发牢骚、讽讥之类的诗歌也是大有所在,比如《魏风•伐檀》、齐风•南山》都是这方面的例证。运用乐歌这一特定形式,表达纷繁复杂的生活感情,既是人们精神情感世界的显示,同时也是当时环境条件下的一种极为普遍的娱乐方式。
这是《诗经》最为基本的主题精神之所在。可见“乐歌”这种中国早期的娱乐活动方式在当时社会环境条件下的普及程度。
2 《诗经》当中保存了许多体育娱乐项目
2.1乐舞极为常见的娱乐项目。乐舞就是有乐器伴奏的舞蹈。舞蹈同样是从劳动过程中抽象升华出来的,在周代已经很是普及,但乐舞的发展状况在《诗经》当中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别的。作为娱乐活动,乐舞在民间基本上还处在“舞蹈”阶段。郑国风俗,每逢春季的一个节日(旧说是夏历三月三日的上巳节),在溱、洧二河的边上,举行盛大的集会,男男女女人山人海来游玩。《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可见郑国举办的这个舞会何等热闹!《周礼•地官•媒氏》有关于国家举办舞会的规定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这一记载说明,在周代有着国家为方便青年男女婚配而举行舞会的规定,《召南•有梅》就是这种舞会当中女子们共同唱的歌,诗是这样写的:“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有梅,顷筐垦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这类舞会由于是在民间举办的,乐器伴奏可能还是比较简单的,《陈风•苑丘》:“坎其击鼓”、 “坎其击缶”,鼓、缶,都是打击乐器名。缶本是瓦盆,古人有时以缶为乐器。“值其鹭羽”、“值其鹭?”,都是舞具。鹭羽,是一种用白鹭羽毛做的舞具。是用鸟羽编成的形似扇子或者雨伞的舞具。在贵族阶层举办的许多娱乐活动中,乐器伴奏的舞会已经很是常见,而且也比较复杂了。《邶风•简兮》是一首描述卫国君主公庭舞会的诗:“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硕人俣俣,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左手执,右手秉翟。赫如渥赭,公言锡爵。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诗中描写的这个舞会,开始前敲起了“简简”的鼓声,然后先是武舞,武舞之后是文舞。武舞者手中拿着兵器,文舞者手中拿着鸟羽和乐器。由于舞跳得很好,所以受到了卫君的赏赐,那个漂亮的舞师甚至博得了一个贵族妇人的芳心。其中出现的“万舞”是一种舞蹈的名子。辔、组是武舞的道具;、翟是文舞用的乐器和道具。《王风•君子阳阳》也是一首描写奏乐跳舞的诗:“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其乐只且!君子陶陶,左执?,右招我由敖,其乐只且!”其中,簧,是一种可鼓的乐器。?,是一种舞具。《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记载,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的时候,就见到了《象》、《南》、《大武》、《韶?》、《韶》、《大夏》[4]等专门的舞蹈表演。在贵族的乐舞娱乐活动中,奏乐唱歌是主要方式。国君宴会群臣和宾客的时候要奏乐为娱,《小雅•鹿鸣之什•鹿鸣》就是用于这种宴会场合的诗歌,《小雅•鹿鸣之什•伐木》则是一首宴会亲友的乐歌,《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南有嘉鱼》是一首贵族宴会宾客的诗,《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彤弓》叙写诸侯有功于天子,天子就赐给他彤弓等物,并设宴招待他。《小雅•鱼藻之什•采菽》,是一首周天子欢迎来朝的诸侯时所奏的乐歌。大规模的劳动过程中也要鼓乐,《大雅•文王之什•绵》有“百堵皆兴,?鼓弗胜”一句,意思是说,很多的墙同时开工兴建,众人在做工的时候,就敲起大鼓来鼓舞干劲。弗胜,意思是说,大鼓的声音胜不过劳动的声音。在《诗经》当中,盛大活动过程中中使用乐歌现象极为普遍。《小雅•谷风之什•钟鼓》的作者住在淮水边上,宏大的鼓乐声音传到了他的耳朵,引发了他的无限感慨,诗中有“鼓钟将将,淮水汤汤”、“鼓钟喈喈,淮水”、“鼓钟伐?,淮有三州”、“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以雅以南,以龠不僭”等句子,其中的钟、?、瑟、琴、笙、雅、南、龠都是乐器名,?,是一种大鼓。雅,是一种状如漆筒,两头蒙以羊皮,以手拍之作声的乐器。南,是一种类似钟的乐器。龠,是一种形状似排箫的乐器。可以想象鼓乐形成的场面是如何宏大。由于周代大力推行“礼乐治国”,礼、乐也就成为了当时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势所必然的产生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乐”是“礼”的活动中的重要辅助部分,“礼”的推行与普及,对于“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舞是从社会劳动过程中直接演化而来的,乐与舞的结合形成了乐舞。乐舞的后来分化,不仅形成了一些体育项目和艺术项目,而且教化和娱乐的功能被一直继承了下来。
2.2狩猎休闲类体育娱乐项目。狩猎活动最早是一种重要的生产活动,我们在《诗经》当中可以见到许多反映狩猎活动的诗歌,《风》、《雅》、《颂》当中均有所见。值得注意的是,在《诗经》的记载当中,狩猎活动已经在士大夫以及和许多的诸侯君主所接受,形成了社会统治阶层所普遍采纳的一种休闲体育娱乐活动。《周南•兔?》描写的是国君与他率领的武士在外打猎的情况,《秦风•驷?》叙写了秦君带着儿子打猎的情景,周王也喜欢狩猎,《小雅•南有嘉鱼之什•车攻》、《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吉日》都是叙写周王到东方打猎的诗。周灭殷商,是西进的周文化与发源于东方的商文化激烈碰撞的结果,周文化是以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为主体的,而东方的商文化是以东夷渔猎文明为主体的。狩猎作为获取生活资料的基本手段,在殷商文化环境条件下是不足为奇的,但对于西进的周文化来说,则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活动方式。周文化对于殷商文化的吸收,是一种文化交融过程中的自然吸纳现象。从另一个角度看,周灭殷商是以大规模的军事活动为基本方式的,东夷人的生活习性造就了骠勇好斗的性格[5],《左传•昭公十一年》就有“纣克东夷,而陨其身”的记载。周灭殷商以后,迫使周代的统治者不得不高度的重视东夷地区的集团势力。周代的统治者接受东夷地区的狩猎习俗,既是文化吸收的需要,也是军事统治的需要。同时,由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社会统治者所占有的生活资料已经不需要自身劳作来获得,在这样的一种社会条件下,狩猎活动势所必然的也就从生活资料的获取方式转化成了休闲体育娱乐活动方式。《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吉日》叙写周王打猎,诗中有“吉日维戊”的记载,戊,古人以天干和地支顺序配合以记日,从后面“吉日庚午”来看,戊日是戊辰日,且是一月中逢单的日子。古人逢单日则从事打猎、征战等活动。这说明狩猎作为国君的娱乐活动已经不是偶然或者具有很强的随意性,而是一项隆重而庄严的,在进行这一活动的时间上都有了选择。这种现象,不仅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许多典籍中可以见到,在汉代以后,乃至于清代的典籍记载当中也是才可以见到的。
2.3射箭由狩猎分化而来的体育娱乐项目。射箭是狩猎过程中的重要方式,射箭由狩猎过程中的重要方式转化而成为体育娱乐娱乐活动,在《诗经》当中已经有了充分反映。射箭从获取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转化为体育娱乐活动,首先是在民间开始的。《齐风•猗嗟》是一首描写婚嫁礼俗的乐歌,诗中描写了一个俊美健壮的小伙子来到新娘家里迎娶新娘的过程。小伙子带领车驾来到岳家,首先举行射礼,中式合格以后,岳家就算认可了这小伙子,那么他就可以载着姑娘欢快而归了。在这里,射礼已经成为了整个婚礼中的一部分。射箭本来是一种谋取生活资料的手段,引入到婚礼当中便成了一种仪式。由谋生手段到仪礼活动的转变,自然引导了人们对于射猎水平的有意识训练和提高。为了应对婚礼而对射箭水平有意识的训练提高,射箭也就从生活手段上升为体育活动了。《小雅•鱼藻之什•采绿》中的主人是个夫人,他的丈夫外出,这个夫人在家怀念即将回来的丈夫,设想丈夫回来后要打猎钓鱼,于是就把打猎、钓鱼的工具作了准备:“之子于狩,言其弓。之子于钓,言纶之绳。其钓维何?维鲂及。维鲂及,薄言观者。”这些地方出现的猎人、猎物、猎具,所反映的都与主人公的某种喜悦心境有着直接关系,其中弓箭是首要的工具。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生产水平不高,狩猎仍然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谋生手段。射箭从生产方式转化为体育项目更为明显的表现在上层社会的青睐。《齐风•猗嗟》中描写的鲁庄公不仅体壮貌美,而且能舞善射。鲁庄公作为一国国君冲锋陷阵的机会自然不会很多,他能舞善射主要应当是生活娱乐的需要。《小雅•鱼藻之什•角弓》中有“角弓”的记载,“角弓”就是两端镶着牛角的弓。,红色。弓箭的弓不仅染上了漂亮的颜色,而且在弓的两端都镶上了牛角。显然这是一种装饰精美的弓箭,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欣赏价值。反映射箭活动的诗歌在《诗经》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正是狩猎活动由谋取生活资料的手段向娱乐活动方式转变的结果。专门描写打猎活动的诗,比如在《大叔于田》诗中,不仅详细描述了打猎活动的具体过程,而且还详细叙述了围猎的过程,诸如焚烧草木惊动鸟兽,马队排列驱赶野兽,用弓箭射杀野兽等。狩猎者可以从中获取胜利者的快乐和活动过程的快乐。狩猎活动向娱乐活动的转化,正是从这种劳动过程中抽象和凸现剥离的过程。射箭转化为体育娱乐活动,正是狩猎活动分化升华的结果。
2.4钓鱼修身养性的体育娱乐项目。捕鱼是人类早在原始阶段就掌握的生产方式,鱼类是当时人类的美味,这在许多资料当中都有反映。在《诗经》当中不仅有用网捕鱼的记载,而且出现了钓鱼的记载。周平王的孙女要嫁到齐国去,于是要求召南地区的诸侯之女作陪嫁的媵妾,姑娘的父亲不同意,于是召南地区的人就写了《召南•何彼农矣》这首诗。诗中的“其钓维何?维丝伊缗”一句,意思是用丝绳钓鱼比喻以王姬、齐侯之贵征求媵妾。缗指钓鱼的绳子,“维丝伊缗”就丝做的钓鱼绳。用“钓鱼”来比喻某一事物,这一语言现象的出现,足以证明当时钓鱼活动的社会认知程度。《卫风•竹竿》有“??竹竿,以钓于淇”一句,“??”,就是光滑的样子。这句诗的意思是说,用光滑的竹竿做的钓鱼杆在淇水上钓鱼。不管是“维丝伊缗”也好,还是“??
竹竿”也好,给人的基本印象就是人们在注意钓鱼用具的精致程度。至于究竟怎样的钓鱼,钓鱼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我们没有见到相关记载。但是,作为获取生活资料的手段,“垂钓” 显然不是最理想的,而应当是从“网”之类的捕鱼活动分化出来的另类。由此我们再联系到对于精致垂钓用具的关注,可以推断,钓鱼在当时应当从获取生活资料的手段当中分化了出来,成为了一种休闲娱乐的体育活动。传说商代末年姜子牙渭水垂钓就是这样,他与一般的垂钓又不同:直钩垂钓,至今民间谓之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其悠闲程度可想而知。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最有条件休闲娱乐的应当属于社会统治者,可惜,在《诗经》当中我们没有见到诸侯君主之类任务垂钓的记载。值得注意的是,钓鱼与射箭不同,作为体育娱乐活动,射箭强调的是人身肢体的运动与锻炼,钓鱼强调的是人的心智的修养与锻炼,二者各有所长。
2.5游泳萌生阶段的体育娱乐活动。我们今天流行的游泳活动,在《诗经》当中已经有了普遍的记载。《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个男子追求一个女子而不可得,然后作刺歌而自叹。泳,就是游泳渡水。方,同“舫”。古语称筏子为方,此语指坐着筏子渡水。“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意思是说汉水很宽,是不能靠游泳渡过去的,长江更宽,坐着筏子也是很难渡过去的。《邶风•匏有苦叶》:“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
。有?济盈,有雉鸣。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招招舟子,人涉?否。不涉?否,?须我友。”诗中的匏,就是葫芦。古人渡水把大葫芦拴在腰间,称为腰舟,相当于现在的救生圈。“匏有苦叶”,意思是说,葫芦的叶子干枯了,葫芦已经成熟,正好做腰舟了。《邶风•谷风》:“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意思是说,水深的时候,就要坐筏子或船渡过去;水浅的时候,就可以游泳渡过去。方指筏子;舟指小船;泳是潜游;游是浮游。由此来看,游泳作为人们与战胜水的基本活动方式,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已经非常普通了。具有的基本特征,一是水深的时候可以借助某种工具渡水,有了舟、筏子等渡水的工具,人们可以借助这类工具而轻松的渡水;二是水浅的时候可以直接游泳渡水;三是如果考虑到渡水过程中会有危险,则可以使用辅助工具“腰舟”――也就是葫芦。葫芦作为游泳的辅助工具,在先秦典籍中是多有记载的:《国语•鲁语》:“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庄子•逍遥游》:“今子有五石之匏,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冠子•学问》:“中流失船,一壶千金。”陆注:“壶,匏也。” 匏俗谓之葫芦。葫芦在当时是一种极为常用的游泳辅助工具。游泳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活动方式,这是不可置疑的,但是,游泳活动是否引入到了人们的娱乐活动范围当中呢?这当然不可以随意而言,我们在《诗经》当中没有见到“不劳而获”的贵族阶层人士游泳的记载,但在《卫风•竹竿》中有“淇水悠悠,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泻)我忧”的描写,诗中的主人公在淇水上驾着小船,在水上宣泄自己内心的忧闷。这一类的记载也不多。这一现象告诉我们的基本信息是,当时人们战胜水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游泳还处在一个基本的原始发展阶段,与狩猎活动向娱乐活动的转化相比较,还是有很大距离的。游泳虽然还没有进入纯粹的娱乐活动范围,但作为生活活动方式是普通的,作为后来的体育娱乐活动的源头,也正是从这一生活活动当中分化而来的。
2.6饮酒高雅的生活娱乐项目。“酒是先民在饮食方面的伟大创造,它是人工制造的第一种迥异于自然风味的食物,大约产生于夏朝初年或更早。”[6]在《诗经》当中,饮酒已经成为一种很是普通的娱乐活动仪式。《小雅•甫田之什•宾之初筵》描述的是一次壮观的宴会全过程。从宾客彬彬有礼的进入宴会开始,到宾客“或醉或否”神态各异。宴会过程虽然以饮酒为主,但中间还设置了许多的娱乐项目,有乐舞,还有射箭。宴会过程中还设有监酒官。《小雅•甫田之什•桑扈》:“兕觥其,旨酒思柔。”兕觥,是一种饮酒器,形如卧兕。旨酒,就是美酒,柔,指酒味不烈。,弯曲貌。《大雅•荡之什•江汉》:“鬯一卣”,,是黑色的黍米,鬯,是黑黍和郁金香草酿成的一种香酒。卣,是一种装酒的器皿,形状如壶,有曲柄。饮酒作为一种生活娱乐项目,在《诗经》的记载中非常常见,庆典活动、友好交往、自我发泄等等,都可以通过饮酒的方式实现娱乐或者情感的自我发泄。
3 《诗经》所见体育娱乐项目的基本特征
3.1“仁”是体育娱乐追求的基本目标周公定鼎洛邑以后,就开始了“制礼作乐”,“他的‘制礼作乐’应该也是在对殷商礼制‘损溢’基础上完成的。”[7]由于周代大力推行“礼乐治国”,这一政治文化必然的影响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推行“礼”强调的是对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作用,推行“乐”强调的则是对人们的社会行为的教化作用。《诗经》作为乐歌的出现,正是适应社会教化需要的自然产物,因此,《诗经》本身也是礼制的辅助工具。《周礼•春官》说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荀子•乐论》也说:“君子以钟鼓道志。”所谓“乐语”就是音乐的语言,在当时看来,应当就是“诗歌”。“兴、道、讽、诵、言、语。”指的应当是运用“乐语”的具体方式。在《诗经》当中,“仁”字已经出现,《郑风•叔于田》有“洵美且仁”,《齐风•卢令》有“美且仁”。周代统治者既然把“乐”作为推行礼制的辅助工具,主张用“乐”陶冶人们的情操,那么,评价一个人,气质应当是第一位的。因此,《诗经》中出现的“仁”字,反映在体育娱乐活动当中,就应当是一种人的气质的追求目标。这样的解释,不仅与《诗经》“乐歌”的基本特征相吻合,而且与后来的儒学大师把《诗经》归入儒学经典的基本思路相吻合。由此我们揣摩《诗经》中描写的诸多体育娱乐活动就会不难发现,其基本的体育娱乐观念追求的就是一个“仁”字。也就是说,“仁”作为中国传统体育观念的基本核心内容,在《诗经》当中就有了基本的反映,但是,这个“仁”字与后来孔子提出的哲学意义上的“仁”字是不尽相同的。这个“仁”是一个人的气质追求目标,也就是通过体育娱乐活动要实现气质情操的陶冶与升华。孔子对于学习《诗经》的目的也正在于此:“小子何莫学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3.2体育娱乐活动是社会生产生活分化与抽象的结果《诗经》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体育娱乐活动正是从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当中蕴育而抽象分化而来的。《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这一记载形象的说明了牛尾舞这一娱乐活动的产生过程。前面讲到的射箭、钓鱼、乐舞、游泳都是最早产生于社会生产活动中的。西周至春秋时期,社会生产能力的提高,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活水平的两极分化,那些生活资料不足的人们,自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本能的寻求着快乐,而那些生活资料富足以后而无所事事的人们,则理所当然的攫取了那些社会生产者的快乐方式,并同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加工与改造,形成了专业性的体育娱乐活动。由此也就构成了社会生产方式向体育娱乐活动的分化。西周至春秋时期,正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蕴育发生阶段,社会生产方式向体育娱乐活动的分化大致上应当是人的生活的本能需要,但这一分化过程是意义重大的,开启了中国体育娱乐活动发展的先河。
3.3具有显明的继承和分化特征《诗经》是记载的体育娱乐活动,在时间范围上大致可以匡定在西周至春秋中期,约在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之间,在地域范围上,如果仅仅按照十五国风的区分,已经包括了现今中国地域范围的大部。可以说,《诗经》记载的中国早期的体育娱乐活动在中国体育娱乐活动发展历史上有着很强的代表性。在这些体育娱乐活动当中,有些显然已经基本完成了从生活资料的谋取手段向体育娱乐活动的分化,比如射箭本来就是狩猎者谋取生活资料的手段,但在《小雅•甫田之什•宾之初筵》中的射箭就成了宴会举行过程中的娱乐活动,《齐风•猗嗟》中的射箭则成了婚礼过程中的一种仪式。但是,这些活动的社会生产功能并没有完全退化,我们在《诗经》中许多描写狩猎活动的诗歌中都可以见到这类影子。有些体育娱乐活动还处在分化过程的初级阶段,游泳活动大约就是这样,我们在《诗经》当中可以见到多处对游泳活动的记载,但是没有一处是专门的娱乐活动,而且也没有一处是上层贵族的活动。这一现象只能说明:游泳作为现在常见的体育娱乐活动,在当时来看与社会生产活动还保持着一定的紧密程度,大约是人们驾驭水的能力有限,还不能够做到随心所欲的“与水共舞”。有些体育娱乐活动则达到了社会广泛认知的程度,比如乐舞,《诗经》所见,不仅有“舞”,而且有“乐”,还有“乐舞”,而且这些不同表现方式的乐舞在不同的场合还有不同的功能,《唐风•有之杜》是一首欢迎客人的诗歌,《小雅•鸿雁之什•白驹》是一首挽留客人的诗歌,《小雅•谷风之什•信南山》是一首贵族祭祀祖先的乐歌,《大雅•文王之什•灵台》叙写了周王建筑灵台和他游观灵囿灵沼,在辟雍奏乐自娱的情景。诸如此类不可胜举。由于乐舞有了十分广泛的社会认知程度,因而社会的各个阶层也就有了不同形式的乐舞。
3.4出现了一些追求潇洒快乐生活方式的娱乐观念《唐风•蟋蟀》通过描写秋天蟋蟀活动,极力宣扬了一种“好乐无荒”的人生观点,提倡人们要及时的追求快乐,但又不要荒过度而荒废事业。《唐•山有枢》中甚至劝告人们活一天就要享乐一天,不要吝惜财物,否则死后财物就被别人占有了。应当指出,这一类的诗歌所反映的不过是一种生活态度,有着一定的消极成分。但是,作为一种追求生活快乐的基本观念来看,显然对于体育娱乐活动的发展自然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总之,周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生和奠基时期,《诗经》所反映的西周至春秋时期正好处在周代的前断,因而,《诗经》不仅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基本反映,同时也是中国早期体育娱乐活动状况的基本反映。从《诗经》所反映的体育娱乐活动来看,不仅可以进一步证明体育娱乐活动来源于社会生活,而且还可以进一步证明体育娱乐活动的发展是社会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是人的精神生活需求的必然产物。体育娱乐活动由人类谋取生活资料的手段分化为健身和获取精神娱乐的方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并且,在西周至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人的基本体育娱乐观念的雏形。
参考文献:
[1] 高亨.诗经今注•诗经简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
[2] 高亨.诗经今注•诗经简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
[3] 袁枚.诗经译注•引言[M].济南:齐鲁书社,1985:28.
[4] 《墨子•天志下》引《大雅•文王之什•皇矣》:“帝谓文王,予怀明德,毋大声以色,毋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作《大夏》。
[5] 王京龙.齐人“怯于众斗,勇于持刺”的文化渊源及影响[J].管子学刊,2005(3).
关键词:班主任 教育 管理 理念 途径
班主任在一个班集体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背后必有一位优秀的班主任。班主任不只是教导学生如何"学",更重要的是教导学生如何"育",在学习的过程中达到育人的目的。
一、班主任教育和管理有效性的理念解构
(一)班主任教育和管理的理念简述
班主任教育和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是在班主任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班主任工作修养方面认识的扩展。班主任理论把握得越深刻,班主任教育就会做得越好,班主任实践经验越丰富,班主任管理工作就会做得越出色。班主任教育和管理能力是班主任的基本素质体现,班主任的水平不到位,会形成一种隐形的教育不到位,即由难以具体指出的教育问题形成的平庸、浅薄、短视等。极易造成管理的硬性刻板,学生逆反心理的加剧,因而要重视班主任的专业学习和教育理论的培养,必须要求班主任工作的科学化、理论化和规范化,认清班主任的教育和管理是相互结合很紧密的一体两面,没有教育的管理是无力的管理,没有管理的教育是苍白的教育。所以从班主任工作的有效性来看,班主任的教育和管理是一致的,不可分离的。班主任教育和管理有效性的提高是一项立意要高、要求要高、经常要进行的工作,是提高班主任的基本方面,而且是必需的内容。
(二)解读班主任教育过程的有效性
班主任教育的有效性不仅仅指通过课堂教学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使学生"学"中获"育"。教育过程的有效性可以从三方面解读。首先,教学工作是班主任作为一名职业教师的基本职责。这与其他非班主任任课老师一样,主要将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必须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方法,使课堂充满诱惑,提高课堂授课的科学和艺术。其次,德育教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保证。以学生素养的养成为主要目标,从学生现实生活入手,强调做人的基本要求,引领学生不做有悖良心、有损他人的事情。通过有创意的情境设计和活动,启导学生感悟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借助多元主体对话,在对话中实现人格互动,促进学生人格感悟;发挥家庭、社会育人功能,营造精神家园。德育只有融入现实生活,寓德育于活动中,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做人的真谛,才能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让学生感到在这样的班级中学习是他们的幸运。再次,教师既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又是高尚的思想品德的身体力行者。班主任的人生观、价值观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教师是学生的表率、楷模,班主任要有一颗无私奉献的心,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三)解读班主任管理过程的有效性
班主任管理以加强班级管理为主要内容,注重管中育人。班级管理的有效性是指班主任按照一定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不断协调的综合性活动,建立起良好的班集体后,所达到实现共同目标的程度。班级管理包括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学生学习的管理、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管理,学生课外活动的管理、学生体育和卫生的管理、教学设备的管理等。班级管理内容多而具体,需要对班级各项工作进行有效的规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求得班级管理工作总体的最优化。
二、提高班主任教育和管理的方法和有效途径
(一)建立班主任工作评价制度,激励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工作评价的内容是评价班主任对工作任务的履行情况。班主任工作的评价主体是学校领导、学生、学生家长、其他教师及学校有关部门。评价内容包括工作效能评定(包括学生表现状况、班级管理成效、其他工作成果),履行职责评定(包括职业道德的表现、德育工作情况、体育卫生情况等),个人素质评定(敬业精神、学习创新能力、心理素质等)。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对班主任工作实行科学统一的管理,既可以总结和推广班主任的工作经验和及时发现班主任工作中的问题,又能调控班主任工作,激发班主任内在活力,使班主任工作不断达到新水平。
(二)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和对班主任的教育培养
一是制定班主任选拔任用和考核奖励制度,选聘政治觉悟高、责任心强、熟悉班级管理、教学经验丰富、作风民主、办事公道、深受学生爱戴、在教师中有较高威望的教师为班主任。对师德表现,教学水平和管理能力表现突出的班主任予以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二是形成班主任的培训制度,包括班主任的思想、职业道德、工作方法、专业理论以及班主任工作的其他内容进行系统的学习。逐步培养起班主任队伍的教育信念、价值取向、知识结构、职业兴趣、监控能力、教育行为、教育效能的特征体系,促进班主任形成自己的专业角色意识,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与责任感,激励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从而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集体管理和个体管理"双管齐下"
集体管理主要指以班集体全体学生为主体单位的管理活动。学生组成一个班集体后,他们就是一个有组织的群体,班主任管理班级绝不是把学生"看"住,而是要通过教育组织工作,发挥全体学生的多方面积极性、主动性,使其成为一个团结向上、井然有序、按班级目标正常运行的集体。要达到这一目标,一要树立集体观念与集体荣誉感,增强班集体凝聚力。班主任应把班级活动作为增强班级凝聚力的凝聚剂。注意培养全班同学的共同兴趣,发展班级特色,以班级特长作为催化剂,通过一系列有益的活动,培养学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活动参与习惯,增强凝聚力。而且正确的舆论导向也是形成班集体凝聚力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学生对班级总目标的认识,还是同学关系的协调、良好班风的塑造,都需要进行正面教育和引导。二要抓好班干部队伍,发挥带头作用。班干部是连接学生和老师的纽带,要求他们努力学习、团结同学、以身作则,鼓励他们注意工作方法,既要大胆工作,又要严格要求,教育他们树立为集体服务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可以通过定期的综合素质考察,发现品德、学习和能力兼优的学生,经过任课老师推荐,同学们民主投票选举的方式,选出同学们信任、老师满意的班干部。
个体管理和集体管理相辅相成,班主任除了集体管理外,还应该深入细致地做好个体管理工作。个体管理主要注重两方面,一是抓骨干。班级骨干是班级目标的积极实践者和带动者,他们一般都是各方面表现较好的学生或某方面突出的学生,并且能对其他同学产生一定影响的学生。班主任要客观准确地从学生的思想作风、心理状态、学习态度、办事能力、群众关系、主动精神等方面发现和培养学生骨干,在公平的基础上相信、放心、放手让骨干发挥积极性,指导、鼓励他们不断去克服困难,在学生中提高他们的威信和影响力,带领其他学生更好更快地成长和提高,逐步形成班风优良的班集体。二是抓学困生转变。尊重学困生,做好其思想工作,帮助其建立起自信是转化工作的首要任务。做好任课老师、班级同学、家长、学困生自身的思想转变工作。用心去了解学困生学习能力不如人的根本原因,有的是智力不足,有的是不够勤奋,有的是受外界因素影响,有的是自身心理因素影响等。然后运用合理的指导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潜能。 (四)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开展班主任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以人为本"就是把每一个学生当作教育的目标,确立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学校的一切活动都为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设计和组织,着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全面而和谐的素质、鲜明的个性,尤其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在班级管理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情需要、人格独立和个性自由,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一是实现民主管理。民主管理的关键是全体班级集体的成员,形成主人翁责任感,形成自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具体的班级管理(目标的确定、工作计划制订,成果考评)和课外实践活动,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尽自己之所长、自己之所能来处理事情。二是深入了解学生,加强学生心理辅导。班主任要学会和学生间进行对等沟通,从益友的身份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特别关注学生心理的变化,要注重对学生心理知识的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有主导性,对可能出现心理偏差的同学要有预见性和预防性措施,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差的同学要及时予以纠正。而善于表扬是体现心灵关怀,稳定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老师的赏识就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催化剂。由外到内的正向激励能满足学生内心的积极因素,形成自我肯定的意识。这种自我肯定的多次沉淀,就会积累学生的成功感,就会打下自信的基础,这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由此可见,提高班主任教育和管理的能力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只有充分调动学校、家庭、学生、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才能加快这一历史进程。
参考文献:
[1]谭保斌.班主任学[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2]白铭欣.班主任的科学与艺术[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6(4).
一、理念与现实脱节:德育的“盐”没有放进教育的“汤”里
德育的实效性不强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当前德育的主要问题是:管理现状与学生实际的矛盾,理论与现实环境的反差,学校与家庭教育脱节,造成了学校德育形式程式化、理念空洞化、内容虚无化、队伍模式化的现实,不仅未促使学生形成良好而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反而使一些不良的习惯、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和固化。造成德育实效性不强的根本原因是先进的育人理念与现实教育脱节,即德育的“盐”放进教育的“汤”里。盐对我们的日常生活非常重要,如果让我们每餐都直接吃10多克盐,相信没有人肯吃。但如果把适量的盐放进汤里,味道会很鲜美,我们都愿意喝。这让我们反思到德育。我国一直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要地位,但德育的实效性却并不强。经过反思发现,我们的教育中,德育与教学双轨运行,这个是德育活动,那个是智育活动、综合实践或文体活动,分得很清楚。也就是“盐”没有放进“汤”里,而是分开来让学生“吃”,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深刻反思德育成因,是我们正确树立德育工作理念,科学进行立德树人的前提。
1.认识层面。一是学校、家庭、社会关注更多的是学生学习成绩,缺少对学生思想状况的关注,普遍存在着“一俊遮百丑”的现象,学生心理或发展误区而未得到重视予以矫正,为他们的成长留下了隐患和遗憾。二是在说法上是“德育首位”“人人都要教书育人”,但实际上由于考试制度和社会评价的偏差造成德育“无位”和“缺位”,德育是德育干部管的事,与己无关。因此,学校管德育的老师、班主任永远是忙得团团转却毫不起色,刚处理完一件,又冒出了第二件、第三件,永远像个“消防队员”,将德育工作演变为一种体力、精力、时间的消耗战,而学校其他教职工成为旁观者、评价者。三是德育承担了过重的政治功能和理想色彩。德育过多地强调要培养“接班人”的政治使命,而关注学生成长中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的困惑与问题成为次要任务,造成德育政治功利色彩的强化而德育生活化的弱化的现实。同时,人们对德育寄予厚望:当学生表现不佳时,就会批评学校德育未搞好;当出现安全事故时,就会批评安全教育不到位等,造成德育工作者巨大的压力,于是德育内容的“空、假、大”、德育方式的形式与守旧也就不奇怪了。四是德育目标的传统与僵化。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德育的目标就是教会学生顺从,忽视了作为一个人的思想具有复杂、多变的实际。
2.管理层面。一是学校德育仍较多地停留在“管”“压”“堵”等层面,较多地采取“禁止什么”“不许什么”来进行管理,这样较多地压抑了学生个性;教师、家长仍认为学生还是孩子,不懂事,因而批评多于表扬,简单多于细心;常常将学生的行为过分夸大,学生犯了一点小错误就大加责备……因此造成学生较为普遍甚而严重的逆反心理,有的甚至产生了心理障碍;学校德育也自然陷入了“戴着镣铐跳舞”的尴尬之境。二是将学生更多地置于被管理者的地位,忽视了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漠视了学生有着独立的人格,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因而造成了学生在管理中的逆反和被动性。三是德育手段的单一和形式化,造成学生对德育的偏见与疏远。四是各种原因造成教师心理的不健康,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功利色彩浓郁,教育方法上多以简单、粗暴、居高临下的灌输和训导为主。
3.社会层面。一是现实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变革造成社会的精神文化、道德观念的复杂性、变化性,也造成了学校德育的艰巨性和学生思想的复杂与多变。二是全社会追逐利益最大化造成对良好、健康的精神氛的漠视,如十几个部门治理不好一个网吧;能够见效益的项目是“大干快上”,而有益于社会、学生的活动场所等却是“千呼万唤不出来”;诚信意识的缺失、假冒伪劣的泛滥、权钱交易的盛行等现象,都造成学生认识的偏颇。三是家庭矛盾、问题的日益突出,造成学校德育的苍白。现实中,出现了“暴富家庭”“官宦家庭”“单亲家庭”“留守家庭”等多种家庭形式的出现,客观上都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土家山寨的长阳,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已超过50%,给德育工作增加新的难度。四是德育队伍专业化程度偏低的现实,影响着德育的实效性。目前课改培训、学科培训很多,但班主任、辅导员培训却没有,客观上影响着班主任、辅导员的素质的提高。
二、理念提升与夯实基础: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探索
立足于上述原因分析和我们的学习体验,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把养成教育作为提升学生文明素养的主要途径,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养成教育有利于孩子成才、成人,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家庭幸福。过去我们的教育说得多,做得少,忽视了行为习惯的培养。养成教育虽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是德育的“质”的指标。因此,我们坚持不懈地抓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进一步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针对性、方法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立足学生实际,确定了“对学生的终生幸福负责,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的发展理念。德育的根本目标应当是让学生找到生活的幸福和快乐,学校应当为学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基,为教师的事业和人生添彩,所有的课堂都是立德树人的道德课堂,所有的教职工都是学生的道德楷模,所有的学生都应自主进行道德学习和养成训练。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摈弃了以往的“听不听话,能不能得高分”的“好学生”标准,从学生的发展考虑,积极引导学生从思想上成熟起来,有追求不盲从,有理想不脱离实际,在思想上上进,生活中自律,倡导做一个守信平凡的人,在平凡的生活中追求不平凡的价值。常言说“思想的高度决定行动的高度”,有了理念的转变,教师的心态变得平和,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急功近利。在学校里,学校对教职工的考评首先是考核合作意识和育人意识,育人首遇负责制得到严格执行,每一个教职工都是学生的德育导师。我们积极探索绿色评价改革,完善以“成长记录”为载体的平时评价,以学生素质发展手册为载体的阶段性评价,以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表为载体的综合素质评定,在绿色评价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重新修订完善了学生表彰奖励办法和教职工评价考核办法,鼓励学生健康成长和教职工教书育人。现在,每一个学生都可能是受表彰的对象,每一个教职工包括门卫、寝室管理员都是优秀教育工作者和育人质量奖评选对象。学业进步奖、科技活动奖、文体活动奖、文明学生奖、读书活动奖、综合实践和社会活动奖、学生干部奖等,让所有学生都有展示的平台。一些平时学业后进或调皮的同学,也纷纷成了校园明星,他们成人成才的信心增强了,日常行为更规范了,文明修养程度也提高了。
2.切合时代要求,抓住两个突破口:课程改革和自主管理。“十”对教育工作做出了重大部署,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包含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之中,包含在各门课程之中,包含在课内外各种活动之中。我们的学校教育一定要提升育人理念,突出德育首位,因材施教,在课程改革中深化育人意识,在自主管理中落实养成教育,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
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新教材的德育资源,把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与情感体验、实践锻炼结合起来。围绕课改推进中的学科均衡发展、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建设等重点问题,深入进行课程改革背景下夯实德育的实践与探索。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学农劳动和社会调查活动,并将其列入课表。仅2013年,就有近1000人次学生参与各类综合实践活动,69人次的成果获得各级表彰奖励。再如,以《弟子规》为主要内容编写校本教材《长阳二中学生养成教育读本》,除了通俗解读弟子规外,还结合实际案例对养成教育进行分析引导,效果不错。我们还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开设富有特色的德育专题课程,如生命教育、心理辅导、法制教育、诚信教育、民族教育、环境教育和能源节约教育等。重大纪念日还利用主题校班会和国旗下讲话开展专题教育实践活动,与新课程结合,改变以往说教、告诫、灌输的方式,代之以观察、思考、讨论、实践、探究、体验等,即有意识地将德育的“盐”放进教育的“汤”里,德育的灌输说教痕迹淡化了,但德育的地位更突出了,目的更明确了,目标的达成更实在了。
在具体的管理方式上,积极探究自主管理模式。现代管理的“人本”思想和教育学认为: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一切管理均应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根本;学生在学校教育中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又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体。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在学生管理中,我们积极而有效地开展学生的自治、自立活动,落实学生的管理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民主管理和自我管理,在参与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主发展。让学生在“自己说服自己,自己感受自己,自己战胜自己”的体验中,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律走向自觉、自为,进而走向成功,走向成熟。如,我们建立了校园“110”:学生护校队。这是一支由各方面学生代表组成的特殊学生团队,成员定期轮换,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这是我校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一次大胆尝试,其主要工作内容是协助学校检查学校卫生、课间操、出勤、纪律,维护校园秩序,调解学生之间的矛盾及纠纷。校园“110”的学生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创设了文明健康、平安和谐的校园氛围,同时也从中受益,在历练中成长。
3.研究工作实际,做好三个结合:学生常规管理与德育课题研究结合,德育内容与方法创新结合,教师队伍建设与家庭教育结合。在抓好学生日常管理的同时,用课题来统领学校德育工作,改变德育缺乏统一的理论指导,学生思想、学习与行为习惯管理相互脱节,过分研究单个事、点的解决和学生被动接受管理的状态,使德育研究走入规范化、科学化轨道。经过认真研究,学校确定“学生自主管理研究”作为课题,按照“该学生干的、学生能干的,放手让学生干;该学生干的、学生干不了的,教给学生干;不该学生干、对学生成长有利的,让学生知道该怎么干”的总体思路,探究在自主管理思想指导下的班级管理模式,学生组织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学生和教师评价体系等,使德育工作有规律可循。
德育内容上,分阶段分年级实施“三自”“三成”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习惯和责任心。高一通过入学教育,对学生进行“自律”“成人”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活、学习习惯;高二,对学生进行“自觉”“成才”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习惯;高三进行“自为”“成功”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方法上,围绕上述内容,开展如“感知亲情”“与自己对话(采用成长记录袋的方式进行)”“磨炼意志(要求学生每天完成一定量的体育锻炼)”“氛围熏陶(读名著、赏名画、听名曲)”“爱心传递(每届学生为特困生基金会捐款)”等丰富而灵活的举措,让德育可亲可近,学生对自己可圈可点。
教队伍建设上,一是开展以青年教师考核过关制、骨干教师动态管理制、导师制为主要内容的“名师工程”,为每一个青年教师配备德育指导教师,每一个没有担任班主任的青年教师均担任助理班主任,建立提高教师师能、师德的长效管理机制,将写教育随笔或反思笔记、读教育著作、听评课、等以量化的形式确定下来。二是在加强常规课堂教学的同时,以教研组为单位,确立各学科的德育渗透点,在各学科教学中,努力渗透德育理念,充分发挥课堂的德育主渠道作用,实现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目标。改变过去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陪着学生走向知识,变过去把教科书作为学生的世界为把世界成为学生的教科书。三是以“爱是教育的全部艺术,美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为教师评价的终极目标,建立“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赏识学生”“宽容学生”“期待学生”等层级目标,组织自评、互评、学生和家长评,将“爱”和“美”的教育落实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四是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榜样示范作用,确立校园健康的主导思想,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五是将不得随意请家长,不得随意停学生的课,不得以罚代教等以制度形式确立下来。家庭教育方面,通过家长会、学生联系卡、《家长报》、家长信、喜报等形式,进行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4.走进生活,关注管理中的四个细节:生活中教育细节、学生日常行为细节、管理细节、课堂细节。德育绝不等同于政治、理论和空洞说教,事实上生活处处皆德育。因此,我们明确要求教师要关注细节,把握教育时机,做到教书育人。
一是学校在对德育工作进行宏观指导或调整时,要注意研究生活中的蕴藏丰富德育内容的细节。如在研究校园垃圾处理时,发现有德育内涵,于是学校成立“废品部”,培养学生节俭和环保意识,也增加了班级活动经费,学生有兴趣,在“变废为宝”的过程中,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是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细节的研究和引导。如在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克制能力时,发现佩戴学生证是一个较好的载体,于是进行了强化。再如,发现学生犯错后写检讨效果不理想,于是,让这些学生就类似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在调查中进行自我教育等。
三是我们注意将规范管理与人文关爱有机结合起来,使教育“春风化雨”。从2005年春起我们实施学生处分听证制,慎重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处分,让违纪的学生、家长及其他同学、教师和学校领导能够在一个法制氛围内自由表达、公平发言。“处分听证”还学生平等话语权,限制了学校教育中过宽过滥的自由处罚权,既让犯错的学生有反思的时间,又有陈述的机会,同时也让其他同学受到教育。又如,我们扎实开展系列帮教活动,出台教职工首遇负责制和帮教制,让一些习惯上、学习上、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确实得到关爱。
关键词: 公共基础课 人文素质 人文精神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培养的目标不仅是优秀的专业人才,而且是具有包括人文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人文素质教育也就成为高职高专培养目标中的重要环节。事实上,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目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专业教育,轻视素质教育;过度重视技能教育,轻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现象。结合目前社会职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需求状况,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功利导向过于明显的教育弱化了文化熏陶功能,使学生缺少了人文素质和思想底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理论探讨与研究,厘清公共基础课在高职生就业能力培养中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结合目前高职教育中正在开展的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质量工程,对高职院校以课程改革为重点,全面提升就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进行思考。一段时间以来,我在阅读大量国内外职业教育及就业能力研究文献的同时,还深入相关企业行业、兄弟院校及本校各年级层次的学生中进行调查,分析目前高职教育中就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并就改进措施进行思考。
一、高职院校课程的教学状况简述
2000年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规定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教育部这一文件为高等职业教育指明了培养目标。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但由于起步较晚和定位不准确,高职院校没有根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要求来选用适当教材,在教材使用上,有的采用的是本科“压缩饼干型”,有的是借用普通专科型,有的是本科、专科、中专的拼凑、剪贴型。同时,社会职业岗位中所反映出的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一时间许多高职院校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加强了相关课程的实践性教学。
但另一方面又出现忽视公共基础课教学的问题,尤其是存在着专业课、实践教学课挤占公共基础课,学生不重视公共基础课的现象。并且受社会传统思想影响,专业设置上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文的现象,还有人认为只要专业过硬,公共基础课学不学都无所谓。其结果是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单薄、人文素养缺乏,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难以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针对高职学生在实践岗位中所表现出的职业素养,许多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好像是在培养一个个“机器人”。一些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片面理解,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过窄、文化底蕴薄弱,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处于弱势。
在对省内许多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及本校高职学生的调查中,除了发现上述问题外,我们还欣喜地看到:随着党和国家近些年来对职业教育的不断重视,社会各行各业对高职教育的重新认识,学生和家长对高职教育中就业能力培养的认可,学校对毕业生职业能力的激烈竞争态势的审视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公共基础课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综合素质的积累和就业能力竞争中的权重越来越受到高度的重视。高职院校师生普遍认为,公共基础课不仅没有挤占专业课的时间,适量开设公共基础课反而能对专业课的学习起到推动作用,公共基础课的地位不容忽视。因此,肩负教育职能的高职院校有责任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毕业生,而在这方面公共基础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高职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并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任务。而人文素质教育的水平,将直接影响这一战略任务的完成。没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支撑,政治教育及其它一切精神价值的活动,都将没有后劲,难以持续。培育当代青年学生核心价值观,本身就是一项具有丰富和强烈人文诉求的精神文化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为培育核心价值观添厚土、增后劲的基础工程和源头工程。它对核心价值观的可持续培育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作用和深远影响。
近年来部分高校一是过分强调科学知识、强调技术技能而轻视了涉及德育教育、人性教育和人文伦理的人文素质教育;二是为了短期的、看得见的局部经济效益和小团体利益而忽视了陶冶人们的伦理道德情操,影响人对社会、他人应有的责任的人文素质教育,致使大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多,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错位,一些大学毕业生甚至连起码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都没有,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对于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推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调查表明:人文素质课在学生中的认可度极高,学生选修人文课不再只是为了混学分,绝大多数在上课时都有明确的目的性。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学生选修更能全方位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一是学会学,即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二是学会做,即具备在一定社会条件、社会环境下的工作能力。这一能力不仅是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处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人际关系能力,集体共事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适应社会和实际交际的能力,管理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三是学会共同生活,即具备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参与、协调合作的社会精神;四是学会发展的能力,即注意尊重和发展个性,并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的责任感来约束自身的行为,也就是个人的自主性、个人的发展能对社会负责、对他人和全人类负责,个人的自主性和发展性都能与社会、与他人同步,不对社会和他人造成损害。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各个行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缺乏人文素质,就难以适应时代进步和科技发展的需求。时代、社会岗位、职业不同程度地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显得十分迫切。
三、现阶段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等方面掌握得较好,但由于人文素养方面的欠缺致使他们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不足,这成为他们再发展、再塑造的瓶颈。
调查表明:相当多的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学校师生及社会的共同关注,但在教学环节与学生需求的衔接上还存在明显的不足。
1.人文选修课还没有普及
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主要设在公共基础课部,负责完成学院各年级全体学生的人文素质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各院系的课程开设出现重复和课程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课程之间缺乏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没有实现人文素质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各院系在课程设置上对人文素质课明显不够重视,部分院系部分专业还未开设人文素质课程或只是象征性地开设。
2.各专业人文选修课的开设存在不合理的现象
不同年级、不同院系、不同专业对人文素质课的需求存在差异。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正在进行教学改革,分年级分阶段教学,在大一开设更有助于学生合理的规划大学生活,明确学习目标,把握学习方向的课程;文科院系的学生对《普通话》、《社交礼仪》等课程的学习则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反映这不仅是专业的需求,更是工作及社会的需求;理科院系的学生则要求增加《经济数学》、《工程数学》等课程的开设时间,他们认为这对专业课的学习帮助很大;另外,有相当部分学生希望能开设人文社科类、就业实用类的人文素质课程,他们认为这有助于他们扩大知识面,提升内涵,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适宜于部分学生的人文素质课程的开设具有局限性
很多学生希望能够开设《音乐鉴赏》、《专业体育》等技能型课程,这说明他们并不满足于单纯的专业教学,对辅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更有学生提出了对日语、韩语等小语系的学习要求,这一方面是他们能迅速捕捉外界讯息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我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缺陷,应引发我们对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思考。
四、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人文”一词,在词典上定义为“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高职教育要正确处理好素质、能力、知识结构的关系。根据专业需要的不同,在基础课、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安排上,也可以有不同的比例。
1.重视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人文选修课教师的责任,而且是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的责任。因此,要在广大教师中,倡导人文精神、人文素质。在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和人文修养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专业教师文化素质的培训,使教师在教学中自觉融入人文教育、渗透人文精神和人文理念,不仅要教会学生“做事”,更要教会学生“做人”,注重科学技术和人文价值观念的平衡和融合。
2.加强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建设
本着理论适度、够用的原则,设置文理交融、渗透的新型课程。人文选修课是必修课的拓宽与延伸,是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的拓展课程。因此,学校应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积极开展以创造、创新、创业为特点的“三创”教育。同时,通过公共基础课和基础理论课(以下简称“两课”)的教学,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针对目前“两课”教育现状,要勇于创新,把人文素质教育与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并使其融入“两课”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两课”知识学习中体会人文情感,形成稳定的人文素质,并将其内化、升华为人文精神。
3.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文艺术活动
通过举办多种形式人文艺术类学术讲座,丰富校园文化,改善人文教育环境,加强学生人文艺术素质教育。如我校开展了“爱校荣校护校”活动;通过宣传发动、主题班会、集中讨论、领导带头等多种形式,举办了“我的校园我维护”的示范活动;以年级、班级为单位开展了“我的教室我打扫”的评比活动;以专业和宿舍为单位开展了“我的宿舍我建设”的竞赛活动;举办了“我与我的学校”的演讲比赛。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师生的爱校情怀,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促进了文明学风、文明教风、文明校风的形成。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得到熏陶,陶冶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同时在开展各类活动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注重学习中外民族的优秀传统艺术,注重学术交流,及时介绍和研究国外最新的艺术设计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市场消费动向和关注文化生活变化趋势的意识,创造活跃的学术气氛和良好的育人环境。
4.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
专业课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要自觉地将人文素质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同时,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也要把文化素质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多掌握一门与专业有关的技能,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扩大了学生的就业方向。
5.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
社会实践活动能使人产生在书本中、课堂上体验不到的情感。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可以培养正确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能力,体验人间真、善、美,感受人文学科的魅力。同时体会专业知识在社会实践应用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对学习、成才目的有正确的认识。因此,学校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特点,安排军事训练、公益劳动、业务实习和一些假期进行的社会考察和调查活动等,充分发挥学校的共青团、学生会及班集体的作用,在校园内外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自律、自助、自我教育,培养多方面能力,这对他们提高思想文化修养,陶冶高尚情操,增进身心健康,都有重要的意义。
6.开展大学生就业教育
目前,我校正在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试点改革分阶段教学,在大一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使大学生在明确自己兴趣、爱好的前提下,在认真分析个人性格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进行合理规划。大学生在走向社会前,将现实环境和长远规划相结合,给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个清晰的定位,是求职就业乃至将来职业升级的关键一环。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体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大二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为投身于社会改革和发展大潮、参与竞争做好思想准备。
7.改革公共基础课的教学
传统的教育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受体;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成了抽象的、晦涩的说教,加上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出现大部分学生对公共基础课厌学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学校就必须对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进行改革。
首先,要调整教师、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要在发挥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探讨,以造就具有鲜明个性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其次,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因材施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探讨教中学、学中教、做中学的实践性教学模式,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分析和综合,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给学生创造积极思维的条件和思路。
再次,要注重教学手段的改革。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加快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使用,实现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内容。
最后,要改革考试方式方法。传统的考试方式以理论考试为主,缺乏对教学效果的多层面的评价,因此考核的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教学的实际效果。改革后的考试方法应坚持开卷、闭卷相结合,口试、笔试相结合,还可以有答辩等多种形式;考试题以分析应用型为主,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总之,高职院校对公共基础课既要重视,又不可强调过头,要适度,课程的设置、调整、改革要考虑自身培养目标,切实为培养目标服务,真正体现公共基础课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服务,为专业技能培养服务的以服务为主的教育教学宗旨。
参考文献:
[1]李东风,葛力力.对高职公共基础课既要重视又要适度[J].职教,2006,(5).
[2]耿献文.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