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17 16:29:5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社会治理研究综述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摘 要:本文以中国CNKI学术总库上2009年―2011年研究公共治理的文章为样本,从研究的时间、研究的主体、研究的领域、研究地域、研究角度与研究方法等六个方面描述了近三年我国有关于公共治理研究的基本状况与特点,并从以上几个角度对近三年的有关于此方面研究的发展、进步与不足进行了评价与分析。
关键词:公共治理;内容分析;分类法
公共治理是20世纪70年代产生的一个热点问题,当时西方的政治、社会危机的产生推动了公共治理理论的研究与范式变革[1]。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在多大程度上回应公民的需求并提供某些公共服务;二是政府的制度安排和政治过程在多大程度上激励决策者回应公民要求[2]。基于对公共治理研究的内容分析,不仅可以总结先现今公共治理研究的现状,同时能够发现研究整体存在的不足,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资料。
笔者主要从中国CNKI学术总库上,搜索到了近三年有关于公共治理研究的文章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对其进行内容分析,并对搜集得到的资料进行一定的数据处理。由于中国CNKI学术总库是国内十分权威的论文检索数据库,选择从该学术总库上搜集到的论文作为研究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意义。
一、绘制编码表
笔者在研读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在分析了不同文章间研究的内容之后,发现就论文研究的内容可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纯就公共治理理论本身进行研究,这样的论文共有39篇,我们将其记为A类。还有一类是研究在特定情况或环境中的公共治理,共59篇,我们将其记为B类。就A、B两类,笔者做了不同的编码表。
表1.1 关于公共治理研究A类文章的编码表
研究的时间PA:2009年PA1、2010年PA2、2011年PA3 治理的地域PB:国外PB1、中央PB2、省级PB3、地市级PB4、区县级PB5、乡镇级PB6、村社级PB7、区域PB8、城市PB9、农村 PB10
研究的角度PC: 理论缘起PC1、治理政策PC2、治理评估PC3、治理模式 PC4、表现形态PC5、治理结构PC6、功能与意义PC7、理论研究PC8、资源配置PC9、主体的作用与转变PC10、价值体系PC11 研究的方法PD:调查研究PD1、文献综述PD2、实验法PD3、实地研究PD4、纯学理研究PD5、方法不明PD6
表1.2 关于公共治理研究B类文章的编码表
研究的时间PA:2009年PA1、2010年PA2、2011年PA3 公共治理的主体PB:公民PB1、政府PB2、非政府组织PB3、企业PB4、民间组织PB5、宗教组织PB6、主体不明确PB7
公共治理的领域PC:(1)政府建设PCA:职能转变与完善PCA1、绩效评估PCA2、监督体制构建PCA3 (2)产业发展PCB:传统产业PCB1、新兴产业PCB2 (3)生态问题PCC:环境保护PCC1、资源利用PCC2 (4)社会发展PCD:教育发展PCD1、民主建设PCD2、社会保障PCD3、法制健全PCD4、大众传媒PCD5(5)其他PCE 治理的地域PD:国外PD1、中央PD2、省级PD3、地市级PD4、区县级PD5、乡镇级PD6、村社级PD7、区域PD8、城市PD9、农村 PD10
研究的角度PE: 理论缘起PC1、治理政策PC2、治理评估PC3、治理模式 PC4、表现形态PC5、治理结构PC6、功能与意义PC7、理论研究PC8、资源配置PC9、主体的作用与转变PC10、价值体系PC11 研究的方法PF:调查研究PF1、文献综述PF2、实验法PF3、实地研究PF4、纯学理研究PF5、方法不明PF6
二、分析与研究
关于A类文章的研究
(一)关于研究时间:
表2.1 关于公共治理研究A类文章的研究时间
时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合计
篇数 21 10 8 39
百分比 53.8% 25.6% 20.6% 100%
笔者从CNKI上选取了近三年的论文,并且以一年为单位进行时间上的研究。从表格中看出,2009年到2011年三年间,单纯针对公共治理进行研究的论文数量上出现了递减的趋势,这可能与选取的时间段太短、选取的标准等众多客观因素有关,但同时也反映出了A类文章研究的数量在减少。
(二)治理的区域
在有关于治理区域的划分上,有些文章是在宏观上就国内或者国外进行研究,而在国内一些学者发表的论文中,受中国行政区域划分的这一标准,又可以分成中央、省级、地市级、乡镇级、村社级等,区域、城市、农村也成为关注的一点。
表2.2 关于公共治理研究A类文章的治理区域
区域 国外 国内 中央 省级 地市级 区县级 乡镇级
篇数 0 13 0 1 0 0 0
百分比 0% 33.3% 0% 2.6% 0% 0% 0%
区域 村社级 区域 城市 农村 文章并
未说明 合计
篇数 0 1 1 2 21 39
百分比 0% 2.6% 2.6% 5.1% 53.8% 100%
就表格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一半以上的论文并未在文章中点名其关注的区域,只是进行总体上的论述与分析。而占三分之一以上的文章是关注于我国公共治理现状的,近年来热点的区域、城市以及农村等并未在此类文章中广泛体现。
(三)研究角度
表2.3 关于公共治理研究A类文章的研究角度
角度 理论缘起 治理政策 治理评估 主体作用与转变 治理模式
篇数 3 1 6 14 5
百分比 7.8% 2.6% 15.4% 35.9% 12.8%
角度 表现形态 作用意义 理论模型研究 资源配置 合计
篇数 2 3 4 1 39
百分比 5.1% 7.8% 10.2 2.6 100%
在A类论文中,总结开来就是以上七个角度,那么在这些切入点中,关于主体作用等的研究占到的比例最大,这类文章就主体界定、主体的作用、主体的转变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与分析,而关于治理评估与的研究次之,有较少的学者选择从其他的角度进行文章的研究。
(四)关于研究的方法
笔者按照风笑天著的《社会研究方法》中对于研究方法的分类,将研究的方法归纳为下表的几种。
表2.4 关于公共治理研究A类文章的研究方法
研究
方法 调查研究 文献综述 实验研究 实地研究 纯学
理研究 研究方
法不明 合计
篇数 0 0 0 1 38 0 39
百分比 0% 0% 0% 2.6 0% 97.4% 100%
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十分清楚的看到,几乎全部的学者采用了纯学理研究的方法,而并没有学者采用调查研究等其他在研究问题时经常采用的研究方法。
三、关于B类文章的研究
(一)研究的时间
表3.1 关于公共治理研究B类文章的时间
时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合计
篇数 16 19 24 59
百分比 27.1 32.2 40.7 100%
B类文章针对的是具体情况与公共治理相结合文献的研究,从上表中可以很容易就看出,在2009年至2011年这三年间,研究这一类文章的总数量在上升,表示出了专家学者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在逐年增加。
(二)研究的主体
表3.2 关于公共治理研究B类文章的研究主体
主体 公民 政府 非政府组织 企业
篇数 10 32 8 2
百分比 16.9% 54.2% 13.6% 3.4%
主体 民间组织 宗教组织 主体不明确 合计
篇数 2 2 3 59
百分比 3.4% 3.4% 5.1% 100%
在有关于研究这个问题上,我们发现了在公共治理的研究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虽然政府在公共治理中占有绝大部分的比重,但是多元化的趋势也是十分明显的,随着公共治理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完善,其治理主体必定更加多元化,针对此问题的研究主体也必定随着多元化。
(三)研究的区域
表3.3 关于公共治理研究B类文章的区域
区域 国外 国内 中央 省级 地市级 区县级 乡镇级
篇数 0 28 1 1 0 0 0
百分比 0% 33.3% 0% 2.6% 0% 0% 0%
区域 村社级 区域 城市 农村 文章并
未说明 合计
篇数 0 2 5 3 19 59
百分比 0% 2.6% 2.6% 5.1% 53.8% 100%
有关于研究角度方面,现在的学者还是偏好于从我国公共治理的总体出发进行研究,表现在数据上就是占百分之47.4%的人将这一点作为研究的区域点。
(四)研究的角度
表3.4 关于公共治理研究B类文章的研究角度
角度 理论缘起 治理政策 治理评估 主体作用与转变 治理模式
篇数 2 18 3 8 4
百分比 3.4% 30.4% 5.1% 13.4% 6.8%
角度 表现形态 功能与意义 理论模型研究 价值体系 资源配置
篇数 3 11 5 4 2
百分比 5.1% 17.6% 8.5% 6.8& 3.4%
在有关于研究角度上,公共治理相关政策的研究仍然成为众多学者就这类论文研究的一个重点,其功能与意义等是许多学者选择的第二方面,针对于理论缘起等研究较少。
(五)研究的领域
笔者在研读了所有B类论文后,就其主体进行了如下的分类,政府建设、产业发展、生态问题、社会建设以及其他等问题。另外,根据具体问题的归纳总结,笔者又将每一领域进行了更具体的分类,在表1.2中已进行展示。具体表格如下:
表3.5 关于公共治理研究B类文章的研究领域
领域 政府建设 产业发展 生态问题 社会建设 其他 合计
篇数 15 12 3 26 3 59
百分比 25.4% 20.3% 5.1% 44.1% 5.1% 100%
由表格统计数据不难看出,社会建设问题是专家学者更为关注的研究方向,而其中占到最大比重的是教育问题。有关于政府建设问题,其研究的比重也较大,而进行细分后发现,就政府职能转变与完善的研究最多,占到百分之五十。有关于产业发展等社会热门的问题的研究也逐渐增加。
(六)研究的方法
表3.6 关于公共治理研究B类文章的研究方法
研究
方法 调查研究 文献综述 实验研究 实地研究 纯学
理研究 研究方
法不明 合计
篇数 0 0 0 0 59 0 59
百分比 0% 0% 0% 0% 100% 0% 100%
纵观B类文章的研究方法,笔者发现尚未有学者采用出纯学理研究外的其他方式进行研究与分析的,有关于这个问题在调查研究、文献综述、实验研究以及实地研究等方法上的应用将会是十分新颖的。
三、评价与思考
总体上来看,近三年有关于公共治理方面的研究有一下几个特点:
1、研究公共治理与具体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论文多于单纯研究公共治理的文章。而这些与公共治理相结合的论文中,又以社会建设为其联系点,如教育发展、社会保障等具体的问题进行研究。
2、在研究区域上,从国内整体的角度以及单纯从理论层面上进行研究是现在绝大多数论文的区域选择,而有关于农村、城市以及社区等等研究的学者还较少的存在,因而笔者认为,在大量研究整体的论文背后,学者也可以将研究的区域选择在较小的点上,从而能够得到更加具体、更加有价值的思考与理论。
3、在研究主体上,我们不难看出现在的众多文章比较偏爱于就政府的研究,此类文章占到了一半以上,虽然就其他主体研究较少。而将来,笔者认为针对于非政府组织等主体的研究是一个较为不错的选择。
4、有关于研究的切入点,大多数文章还是从治理本身的政策实施以及主体作用、主体特征以及主体多元化的角度进行研究,也存在着一些论文就已经成型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层次研究与分析,而学者根据具体实践以及实际情况进行理论总结升华的占到的比例较少。
5、在研究的方法上,由于公共治理在理论上还并未完全成熟,现在国内有关于公共治理的文章均是通过纯学理研究的方式而进行的,但其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许多学者选择案例研究,就某个较为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从中抽象总结出相关的理论与思想。(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管理学院)
【关键词】信息披露质量;企业绩效;文献回顾
一、引言
充分的信息披露是保证资本市场效率的关键因素,而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能够准确的引导稀缺的资源流向高效率的企业,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保证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准确、真实可靠是很重要的。上市公司对信息披露的理解更多侧重于公司必须履行的一种义务,缺乏提供信息的内在动力,所以信息披露违规事件才会频频发生。
对此,我国证券监管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的法律法规。但是,外部强制性手段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则是有效的公司治理。基于这一出发点,本文通过对信息披露质量和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以期揭示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提高企业的透明度和治理绩效,从而形成信息披露质量和企业绩效的良性互动。
二、相关概念的定义及内容研究
所谓会计信息披露,是指企业将影响使用者决策的会计信息以公开报告的形式提供给使用者。有效的信息披露能够为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引导其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所谓企业绩效,是指一定经营期间的企业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企业经营效益主要表现在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方面;经营者业绩主要通过经营者在管理企业的过程中对企业发展做出的贡献来体现。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人们开始关注企业信息披露水平的经济后果。从治理结构的角度来看,提高信息透明度可以提高企业治理水平,改善企业经营绩效;从资金成本的观点来看,提高信息透明度可以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进而改善企业经营绩效。
三、信息披露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Elliot,Jacobson(1994)发现,信息披露越充足,越有助于投资人寻找最佳投资机会,促成资源有效配置,所以信息披露能提升企业价值外,还可提升整体经济的发展。因此信息披露、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间存在着良性因果关系。Madhavan(1995)检验表明,公司股价和透明度正相关,信息披露规范、透明度高的上市公司,容易得到外部投资者认可,公司股价相对较高。Razaur(2002)从不完全契约角度出发论证了信息披露对公司治理以及公司价值的影响,认为内部治理、外部治理和信息披露构成一个完整公司治理结构框架,并运用新加坡市场的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信息披露越充分的公司,其公司价值和财务绩效都较高。Baek等(2004)发现,信息披露质量较高的公司,在金融危机时市值降低程度较小,由此可见,企业提高自身的透明度,不仅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还可以提高企业价值。
2.国内研究综述
汪炜、蒋高峰(2004)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增加和透明度的增加,有利于降低公司权益资本的成本。曾颖、陆正飞(2006)从信息披露水平与公司再融资成本角度出发,证明了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的负向相关关系。陆正华等(2007)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非财务信息自愿性披露对提升公司价值有显著影响,而财务信息自愿性披露的作用并不显著;竞争程度较高的行业,上市公司披露更多的自愿性信息有助于提升公司价值,而对于垄断行业,自愿性信息披露的作用并不显著。张宗新等(2007)发现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显著内在关联性,信息披露质量较高的公司,其市场表现和财务绩效也都较佳。杨飞(2008)通过回归分析表明,随着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公司的市场价值和盈利能力都随之提高。张纯,吕伟(2009)研究发现,信息披露水平的提高能够降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进而提高外部投资者对企业的监督,降低了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
四、企业绩效对信息披露影响的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Singhvi,Desai(1971)通过对法国上市公司研究后认为,信息披露质量与上市公司的利润率有关。利润率越高,经理为了保持职位和报酬的持续性就会有动机披露详细的信息。相反,利润率较低时,他们为了隐瞒利润下降就不愿过多披露信息。Youman(1985)提出一个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三因素模型,认为影响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因素是利益相关者势力、战略地位和公司盈利能力。Robert(1992)对Youman提出的信息披露三因素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这些因素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都显著相关。Lang,Lundholm(1993)发现,信息披露情况与公司收入的波动性、公司规模及融资需要有关,并且公司盈利能力越强,则自愿披露水平越高。Bernard Raffournier(1995)的研究发现,瑞士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自愿性披露程度与公司利润成显著正相关关系。
2.国内研究综述
黄志良(2005)以61家深交所上市公司作为对照组,考察了2004年度深交所信息披露考评“优秀”的公司,发现产权结构、财务经营状况等因素明显影响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张静(2006)以自愿信息披露指数衡量自愿信息披露水平,发现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越强,越倾向于披露更多公司的信息。殷枫(2006)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年报中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实证分析发现,上市公司的盈余绩效越好,其自愿性信息披露程度就越高;反之自愿性信息披露程度就越低。李佳(2008)以公司绩效作为解释变量,信息披露质量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研究,验证了绩效高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高,一股独大程度与信息披露质量负相关,股权集中度、两职分离程度、独董比例与信息披露质量正相关。王勇(2009)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于此同时,信息披露质量是一个内生变量,也受到公司绩效的影响。
五、结论
证券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场所,同时也是信息的集散地。证券市场能否有效运转,是以信息披露的成熟程度为基础的。而公司经营状况的好坏,最终会通过会计信息得以综合反映。为此,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可以归纳出,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增加他们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能够为上市公司以及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带来好的经济价值,并且能够维持并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同时,绩效优良的公司也越来越多的注重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从而二者能够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针对我国特殊的市场背景,国内学者在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因素、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等方面做了实证检验,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助于提高公司经营效率的论点给出了直接的证据。理论应用于实际,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只要抓住了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水平这一关键环节,就会形成信息披露质量和公司绩效的良性循环。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已经成为企业扩大信息披露广度和深度的动力,成为资本市场良性发展、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张宗新,杨飞,袁庆海.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提升是否改进公司绩效[J].会计研究,2007(10).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高校有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平台,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基地建设浅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机制建设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动力机制和完善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浅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统筹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探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建设新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化”建设的思考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探索与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与反思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文献综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研究初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对比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李向前,罗映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构建的探索[J].实践探索,2016(3):60.
[3]张远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构想[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0):51.
[4]王彦东,王俊延.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开发利用[J].高等农业教育,2014(1):57.
一、问题的提出
Fan等(2011)指出,地方政府对于企业活动的严重干预是新兴市场的共同特征。(Montinola等,1995)研究发现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央政府的放权让利。由于各地方政府之间的资源禀赋差异较大,政府间的横向竞争由此加剧。提升地方政府公共治理水平从而推动地方经济增长成为地方政府主要的激励,各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治理机制影响着公司的行为。政府质量主要体现在维护法律和秩序、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提供基础设施以及公开公平的税收管理体制和规制管理的制度框(Herman et al.,2000)而企业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内生于公司所处的地方政府环境。
现有文献研究了政府(Knack and Keefer, 1995; Mauro,1995;Easterly and Levine,1997;Johnson et al.,1997)“ 扶 持 之 手 ”与“掠夺之手”(Frye and Shleifer , 1997 ; Shleif-er and Vishny,1994)行为的两种效应。在现有的制度环境下,中国企业的行为特征不仅受到企业内部人(例如大股东和经理层)和外部投资者(例如中小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关系的影响,更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与具有强制力的政府之间相互博弈的均衡结果(李增泉、孙铮,2009),因此,政府的双重角色在我国同样发挥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我国经济在行政分权、财政分权的转轨阶段,各级地方政府都深刻地参与到改革与经济发展过程中(许成钢,2005),(周黎安, Li和Zhou )发现省级GDP的增长率与省级官员的升迁概率正相关,地方政府(官员)为了经济动机和政治动机,相继展开了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官员)有强烈的动机,以行政征费、审批和生产资源分配等方式,利用公司的资源帮助政府解决社会负担、改善就业等方式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或使其他社会成员获益以促进社会稳定,从而获取政治资本。同时,地方政府也有动机为当地企业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降低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成本,通过推动地方政策、改善经营环境或直接补贴等方式通过帮助企业发展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因此,地方政府的扶持之手和掠夺之手对企业的决策(风险承担)行为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1.风险承担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内外关于企业风险承担行为决定机制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于以下两方面:第一,从微观企业特征和治理架构着手进行分析,例如Fiegenbaum和Thomas C 1988)认为企业的风险承担意愿会随着企业经营绩效是否达到预设的目标水平而发生改变。当业绩低于目标水平时,企业表现为风险搜寻(Risk Seeking),以求通过承担更多的风险来摆脱“令人不满意”的现状。而当业绩达到或者超过预设目标时,企业表现为风险厌恶(risk aversion使得风险承担水平与经营业绩成正相关。他们进一步利用1960-1979年美国企业数据证实了这种非线性关系。其他学者则分别从股权激励机制、股权结构和管理层过度自信特征等其他内部因素来探究企业风险承担行为(Kempf et al.} 2009; Li和Tang, 2010)。第二,从外部制度安排因素着手展开分析,例如国外学者John等(2008)和Acharya等(2011)通过跨国面板实证研究了投资者保护制度对企业风险决策的影响。前者认为好的投资者保护会削弱管理者私人利益规模和私利对内部管理者的重要性,促使管理者进行更多的高收益风险性投资,后者则认为更强的债务清偿权利会激励企业倾向于采用低风险的多元化并购项目。其他学者如Mihet C 2012、张三保和张志学(2012)则分别从产业竞争化程度、国家文化特征、国内区域制度差异等其他因素来解释企业风险承担决策。上述研究,母庸置疑,对理解国内企业战略决策、提升微观经济活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价值,但总体上仍缺乏相关文献对货币政策的企业风险承担效应进行具体、细致的解析。
关键词:电力公司 财务内部控制 完善财务风险
一、前言
电力企业作为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企业,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随着经济环境变化速度加快, 电力公司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压力和挑战,良好的财务内部控制不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而且对于完善电力公司财务风险有着重要意义。
二、电力公司财务内部控制的相关经济背景分析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确保电力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加强国内电力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有效防范企业风险是必要的。如何确保电力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尽可能地减少电力企业的资产流失,这方面的风险识别、分析与应对,成为企业确保自己的一个救生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标志着中国版的“萨奥法案”正式启动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三、公司内部财务控制的文献综述
3.1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有关公司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关系研究主要是以卡德伯利报告、哈姆佩尔报告和特恩布尔报告,以及COSO的内部控制框架和OECD《公司治理原则》为代表。其中前三者被称为英国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研究历史上的三大里程碑。卡德伯利报告将内部控制置于公司治理的框架内,明确要求公司建立审计委员会、实行独立董事制度,并以内部控制、财务报告质量以及公司治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前提。2004年DECD《公司治理原则》规定:公司治理结构应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指导和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要求董事会确保公司会计和财务报告制度的完整性,确保公司具备恰当的控制制度,财务和营运控制制度等。
3.2 国内文献综述
刘明辉、张宜霞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内部控制目标没有与企业的整体目标相结合,从而导致不能从企业整体的角度构建内部控制。因此应打破传统内部控制的狭隘性,由局部的会计控制、财务控制扩展到整个企业的资源管理控制。混合产权结构下的现代股份公司则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使得内部控制具有极高的效率。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主要有四种观点,混合论,即将两者混合在一起,不加区别的相互串用;割裂论,即将两者完全分割开,彼此将对方视作无关联因素;环境论,即将公司治理作为内部控制的环境看待;嵌合论,在2005年由李连华提出了,认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
四、电力公司财务控制与风险管理
4.1通过公司财务流程控制保障公司经营管理安全
通过公司财务流程控制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提高经营效益和效率,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根据《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结合公司实际,制定财务流程控制制度是必要的。公司内部控制的目的是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保障公司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公司经营效益及效率,提升公司质量,增强公司风险控制能力,增加对公司股东的回报;确保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和公平。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应遵循健全性、制衡性、合理性、独立性等原则。内部控制应覆盖公司的所有业务流程,渗透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公司的决策层、经理层、执行层的治理结构合理;每项完整的业务流程,具有互相制约的控制环节。内部控制应与公司经营规模、业务范围、风险状况及所处环境相适应,以合理的成本实现内部控制目标。承担内部控制监督检查职能的部门应独立于其他部门。公司董事会全面负责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实施和完善,并定期对公司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和效果评估。公司经理层负责经营环节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建立、完善,全面推进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检查公司部门和单位制定、实施各专项内部控制制度的情况。公司监事会全面负责监督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对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可责令公司整改。监事会向股东大会报告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情况。
4.2通过ERP增强财务内部控制能力
ERP是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的简称,蕴含现代企业管理理念,ERP的主要宗旨是将企业的各方面资源(人力、资金、信息、物料、设备、时间、方法等)进行科学计划、管理和控制。按照国家电网公司“SG186”工程总体部署,郓城电力公司全面上线ERP系统中五大系统模块,包括财务管理、物资管理、项目管理、生产设备管理和计划管理等企业级系统模块。而财务内部控制是紧密联系这五大系统模块的关键主线,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运作将会进一步提升地市级供电公司资金流、物资流、信息流、工作流的规范化、网络化、严谨化运作和管理水平。建立标准化业务流程,统一财务标准,提升企业内部运营效率和整体经营水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高效技术支持的管理平台。
五、结语
内部控制发展至今,其内涵已大大延伸,与公司治理有着越来越多的结合点,因此以后无论在理论还是实务中,都应将内部控制问题置身于一个更大的环境中来研究和对待。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嵌合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完善的公司治理有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健全的内部控制也将促进公司治理的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参考文献:
[1]缪艳娟.英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会计研究,2007;9
[2]吴水彭.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0;4
【关键词】基金持股;审计质量;影响因素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审计质量的高低影响到其对投资者保护的有效程度,进而影响到社会公众投资者的信心和一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成熟程度。如何有效地提高独立审计质量,一直以来是政府监管部门、立法机关、公众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关注的焦点。然而如何提高审计质量需要明确影响审计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基金持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过研究,这些研究有的是从规范角度进行一般理论分析,有的是进行实证研究。国外的研究主要是实证研究,大多研究结果表明,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于事务所的规模、事务所声誉、事务所职业水平、客户重要性水平、审计费用、审计时间和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然而,基金持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很少。通常,由于自身风险分散化的要求,基金一般会同时投资多家公司。然而,当多数基金同时偏好持有相同的股票,当共同持股基金数目足以产生公司治理中的规模效应时,它们取得话语权的机会通常会变大,施加于公司绩效的正面影响也会上升,从而根据其投资策略选择介入上市公司治理,提高公司治理能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一是可以改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二是可以提高审计的独立性,这两方面的完善使得获取高质量的审计有了很大的保障。
二、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基金持股对审计质量影响文献综述
(一)审计质量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审计主体和审计客体。审计主体包括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资源和审计人员各方面的业务能力和人员素质状况对审计质量存在至关重要的影响。审计客体主要是指被审计单位及其财务信息。
作为审计主体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是影响其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审计的全部过程中保持实质上和形式上的独立是审计质量的重要保障。张龙平(1994)提出,审计质量具体表现为审计人员的素质和审计过程的质量,最终体现为审计报告的质量,其核心是审计工作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了会计报表的可信性。吴杰、张自伟(2005)认为,审计质量受审计人员的素质和审计过程的质量的影响。会计事务所的规模对审计质量也产生影响,规模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拥有专业能力、资源及动力来限制财务报告中各种盈余管理行为以提高利润的可靠性,规模大的事务所可以带来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专业化和系统化。DeAngelo(1981)认为,事务所规模越大,其可预期的审计质量就越高;Nichols & Smith(1983),Simunic & Stein(1987),将会计师事务所划分为前十大与非十大两类通过研究发现前者更能发现盈余管理情况以此证明前十大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更高。事务所的声誉也对审计质量产生影响,Richard B.Carter(1998)实证研究指出,可以用事务所声誉来衡量其执业质量的高低,具有较高声誉的事务所一旦发生审计失败所付出的代价很大,因此它们更有动机保持较高的审计质量。审计收费也对审计质量产生影响,审计收费是审计活动正常开展的资金保障,如果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降低幅度过大,为了保证一定的利润空间,审计人员势必减少审计程序和审计时间以降低成本,最终使审计质量得不到保障。
Copley(1994)的实证研究证明,在一定范围内审计费用与审计质量呈正相关关系,即审计质量越高审计收费就越高。但过高的审计费用也可能使委托人选择较小规模的会计公司由此可能降低审计质量。同时,审计意见类型也可以用来衡量审计质量,既然审计质量是注册会计师发现违约行为并对其进行报告的联合概率,那么出具的“非标准”审计意见就代表了注册会计师报告其发现的违约行为,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较高的审计质量。因此国内许多学者将“非标准”审计意见作为审计质量的衡量标准,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事务所出具的“非标准”审计意见比例越高,表明该事务所的独立性越强,审计质量越高。Mark L.Defond(1998)的研究结论却认为,只采用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品牌、声誉、行业专长、独立性等这些指标来单独作为衡量审计质量的标准都不够理想,将这些指标结合起来则能够更好地衡量审计量。Dye(1993),假设审计质量取决于审计成本和诉讼风险之间的平衡,而注册会计师的财富水平、审计准则的要求,通过影响审计成本和诉讼风险来影响审计量。客户重要性水平也对审计质量产生影响。客户重要性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对某客户的经济依赖,通常以从客户收取总费用占事务所收入总额的比率来度量。当事务所主要收入来源于某客户时,事务所极有可能对该客户进行妥协,进而影响审计质量。
(二)基金持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综述
审计客体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主要包括上市公司内部治理及其财务信息对审计质量的影响。Chow(1982)、Watts & Zimmerman(1983)的研究认为,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管理当局有错报财务结果的动机,作为股东利益的代表董事会有责任防止和发现管理当局的这种财务报告行为。然而由于董事会的不同特征,在提高财务报告质量、选择会计师事务所、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等方面的作用不同。盈余管理水平会影响审计质量,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盈余管理,即利用会计管制的弹性操纵会计数据的行为。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两者之间存在反向的相互关系。较高的审计质量会形成较少的盈余管理。会计信息是审计鉴证的对象,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不仅能提高审计效率,更能合理保障审计工作的质量、降低审计风险,而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又取决于公司治理结构,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为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是对会计信息做出的最终鉴证,注册会计师只有排除经济利益、外界压力等因素的影响,才能确保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保证了审计机构不受控于管理层,能够以超然独立的姿态对会计报表发表公正公允的审计意见。因此,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劣决定着审计质量的高低。然而,对于上市公司来讲,当基金持股达到一定的规模,基金持股一方会选择参与公司治理,从而影响着公司的治理结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基金持股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审计质量的高低。
FanJPH(200l)以东亚国家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研究发现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在一定程度影响了上市公司对审计收费、注册会计师的选择和审计意见类型的出具,并且大股东会通过给注册会计师施加压力的方式来影响审计意见。Careello&Neal(2003)以1988-1999年期间的被出具非标准的审计报告且更换审计师的上市公司为对象,研究审计委员会特征后发现,拥有较高比例的独立董事、较高比例的治理专家和较低持股比例的审计委员会更能够阻止注册会计师因发表非标准审计意见和被审计单位更换事务所的可能性。Chow(1982)、Watts & Zimmerman(1983)的研究认为,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管理当局有错报财务结果的动机,作为股东利益的代表董事会有责任防止和发现管理当局的这种财务报告行为。然而由于董事会的不同特征,在提高财务报告质量、选择会计师事务所、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等方面的作用不同。
刘丽(2007)认为,影响我国独立审计质量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我国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内在需求不足,其中政府的过度介入和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是主要原因。根据审计质量水平低下的成因,刘新琳、周兵(2005)将审计质量影响因素分为制度性因素、违规性因素和技术性因素三类,其中制度性因素就包括公司治理结构对审计质量的影响。而审计客体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主要包括:企业产权结构问题、公司治理结构问题、企业财务状况和内部控制的影响。可以看出,国内对于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大都包括公司治理结构、股权结构等因素。
国外发达市场,如美国证券市场上,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正逐渐从被动投资即组合投资向主动投资积极介入上市公司的治理转换。公司治理结构也逐步向股东为主参与转变。虽然我国目前情况下证券投资基金在上市公司的监督方面还不会有很大的影响,但根据调查显示,基金公司一般都会以股东的身份派员参加股东大会,并试图施加自己的影响,而且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对于来自基金的意见比较重视。基金公司在做投资决策前,一般而言,都要对投资的上市公司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因此,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进而获取更多的公司信息,是基金经理参加股东大会的主要任务。也正因为基金经理对投资对象早有了解,所以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判断公司的重大决策是否存在问题,而一旦发现问题,基金经理便立即利用自己的股东地位和股东权力向其投资的公司施加自己的影响。
国内外已有很多研究表明,会计师事务所被解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注册会计师与企业管理层对相关项目的会计处理方式和政策上未能达成一致意见。当存在异议时,一个相对独立的监督机制可能会减轻注册会计师所面临的压力,使其能够保持其独立性,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因此在公司内部建立良好健全的监督机制,有利于制约管理层的违规违法等机会主义行为,也能起到提升外部审计质量的作用。基金持股达到规模介入公司管理,就可以缓解注册会计师与管理层在会计原则运用方面的分歧,保护并支持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防止管理层的干预。从而提高审计质量。
李忠海,张涤新(2011)研究表明,若公司的第二大股东为证券投资基金,其对该公司的经营绩效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第二大股东和证券投资基金的双重身份强化了股权制衡的效果。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既是股权结构的主要指标,也是衡量公司治理水平和股权制衡程度的重要指标,其大小直接影响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因此可以这样认为,第二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越有利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从而越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
LaPorta(1999)以27家经济状况良好的拥有控股股东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研究了其所有权结构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公司被家族或是国家控制时,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控股股东将有极大的动机和倾向去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并通过抑制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的方式来掩盖其对小股东的掠夺行为,并最终影响审计质量。
国内研究方面,孙铮和曹宇(2004)实证研究了股权结构如何影响上市公司管理人员对注册会计师的选择。结果表明,国有股、法人股及个人股股东并没有很强的动力选择高质量审计;但境外法人股及个人股股东更倾向于选择高质量的注册会计师来维护其自身利益。董南雁和张俊瑞(2005)以2003年沪深两市的A股中92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通过逻辑回归,实证研究了公司治理与审计意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公司治理的总体状况对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有显著影响;在公司治理的具体指标中,董事会的结构与运作和对股东权益的保护与审计意见类型也存在显著影响。赵学彬(2006)实证分析了股权结构对审计意见的影响,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与审计意见类型呈负相关相关。即股权集中度越高,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小;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其行为难以受到有效地约束,在利益的驱使下,便产生了侵害小股东利益的倾向。为了掩饰其侵占行为,控股股东就需要采取各种手段与注册会计师进行谈判和协商,以使注册会计师出具标准审计意见,降低其审计质量。目前国有股“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缺乏内部治理层次的权力制衡,存在较高的成本,也在机制上制约了审计独立性、影响了审计质量,经营者以会计信息为载体的造假容易成为现实。公司治理结构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因制衡消退而对独立性影响方面(来明敏,2005)。
三、结论
以上文献表明,审计质量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技术因素、法律因素、环境因素和制度因素等等。同时,审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预期使用者对公司报告的可信赖程度,影响到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决策。基金持股作为一种股权结构在公司中的比例越与第一大股东接近,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积极参与公司的治理,越能产生良好的股权制衡作用,因此基金持股对提高公司治理有积极的作用。同时,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提高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从而降低盈余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审计质量;另外,基金持股一方还可以利用自身信息优势与外部审计人员合作,配合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以发现控股股东的财务粉饰和造假行为,降低信息的不对称,保护自身以及其它股东的合法权益,这些都会对审计意见类型以及审计质量造成影响,同时还可以确保选择独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因而保障了会计师执业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从而产生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在今后的研究中本文试图从实证角度加以分析。
参考文献:
[1]杨兴全.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J].上海会计,2001(9):13-14.
[2]李维安,李滨.机构投资者介入公司治理效果的实证研究——基于CCGINK的经验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8(1):4-14.
[3]王莹婷.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J].财经政法资讯,2008(3):53-55.
[4]谢志华.关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若干问题[J].财会通讯,2001(1):17-19.
[5]赵景文,于增彪.股权制衡与公司经营业绩[J].会计研究,2005(12):61-66.
宋代家法族规研究
守法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汉代为孝屈法现象的法理分析
传统孝义之道及其法治启示
律师“死磕”法官现象探析
弗里德曼法律起源理论研究
论宗族势力对村民自治的影响
我国土地所有制的困境及其破解
从草原经营方式的转变看公众参与
涉法问题的思考和对策
法律社会学的知识脉络与基本问题
兼论法律与文学的关联及其意义
伯克利学派回应型法理论研究
论翻供——以C市人民法院为样本
重建信任:社会信任问题研究述评
帝国还魂:知识产权全球化批判
对台湾地区禁止男同性恋者献血规定的分析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立法综合参与模式
近二十年来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综述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公民权利实现的“差序格局”
论压力下的立法决策展开——以《劳动合同法》为例
论“公案”中司法与传媒、民意的政治角力
吸附型治理研究——征地拆迁背景下的村庄治理
“富人治村”中的纠纷解决——基于浙东J村的考察
论纠纷类型变化和社会权威变迁中的乡村人民调解主体
公民的规范性认可——以哈贝马斯商谈论为视角
“家”的法律构造——以范氏义庄为中心的考察
社会自治型地方法治试验——兼评“法治广东”建设
折戟沉沙的理想主义者——透视一位老上访户的村治史
“乡村治理”的司法回应——基层司法中的法律、法院与法官
执行和解的法理学分析——以执行主体之间的关系为视角
国家·法律·社会——涂尔干社会学思想中的国家观
走进吸毒者的世界——西安市Y区戒毒所吸毒者的访谈实录
法律如何在现实中不能——一个城管案件的法理学思考
城管执法中的合作逻辑——宿安区整治洗车店的故事
论权利与权力的冲突与合作——以“大日子”涉诉为观察点
基层的法社会学透析——以重庆Y区办为研究对象
浅议宗教对傣族传统法律的影响——基于对傣寨的考察
乡村社会纠纷的多元化及其解决机制——以X县L镇为例研究
从基层法官知识结构透视审判业务——以瓮安县人民法院为视角
法律如何被理解——从涉诉成因看当事人的法律理解
论法律的纠纷解决之困——以一起民事案件的解决过程为观察点
司法过程中的社会学方法及其适用——卡多佐社会学方法理论研究
穿行于传统与现代之间——以一起离婚析产案为视角的纠纷解决观念研究
政治冷漠: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障碍——基于滇东五村村民自治研究
并非通过法律的维权——以中国转型期“农民工”的维权途径选择为视角
乡村调解中的情理法及其适用——以重庆市Y县某村人身侵权案为例
摘 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微传播的研究
二、 关于伦理失范的研究
三、 关于网络传播伦理失范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微传播概念界定
二、传播伦理相关概念界定
三、伦理失范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相关理论概述
一、儒家的伦理思想
二、责任伦理理论
三、网络行为规范力理论
四、破窗理论
第三章 微传播伦理失范现象与影响分析
第一节 微传播谣言泛滥程度严重
一、谣言散播呈专业化和周期性特点
二、谣言传播社会影响恶劣
第二节 微传播中网络暴力现象突出
一、普通人遭受网络暴力概率增加
二、对当事人心理伤害严重
三、语言暴力成为普遍存在
第三节 微传播中隐私泄露涉及面广
一、泄露用户的个人信息
二、泄露用户注册的个人信息
第四节 微传播低俗文化影响社会风气
一、微传播标题党大行其道
二、语言污染从网络空间衍生至纸质媒体
三、无底线恶搞扰乱社会主流价值观
第五节 微营销手段涉嫌违反广告法
一、欺诈式营销传播风头强劲
二、咒骂祝福式营销传播暗藏胁迫
第四章 微传播伦理失范的主要原因
第一节 社会环境层面的原因
一、社会转型期公民心理发生变化
二、社会矛盾和生活重压催生网民泄愤情绪
三、微传播法律条例不够完善
第二节 网络传播层面的原因
一、微传播本身的碎片化特点
二、微传播本身的信息机制
三、微传播对把关人机制的消解
四、微传播的病毒式式扩散特点
第三节 个人行为层面的原因
一、虚拟空间用户主体道德感的弱化
二、微传播用户媒体素养的欠缺
三、传播群体集体窥私欲的旺盛
四、网络从众心理的影响
五、对经济利益不择手段的追求
第五章 微传播伦理失范的规制
第一节 完善并严格执行微传播治理法规
一、政府制定并不断完善网络治理法规
二、行业协会并倡导自律规约
三、传播社区积极推出并宣传微传播规约
四、加强微传播治理的执法力度
第二节 做好微传播平台运营管理
一、以技术设计提示微传播用户的道德意识
二、对微传播内容进行适度监督
三、对微传播用户伦理失范行为及时惩戒
四、使用专门账户和技术手段迅速辟谣
第三节 加强微传播用户的道德伦理教育
一、明确微传播的道德伦理底限
二、加强网络人际传播道德教育
三、加强微传播用户的责任意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