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17 16:29:5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欧姆定律的知识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静电场;直流电;电流方向;电压方向;基尔霍夫定律
静电场是电荷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的物质,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实现的。对电场的任何一点来说,放在这点的电荷所受的电场力跟它的电荷的比值,总是一个常量,可以用来表示电厂的强弱叫做这一点的电场强度。电场强度是矢量,它的方向规定为正电荷所受电场力方向。除了用电场强度来描述电场的强弱及方向外,电场线也用来形象表示电场强弱及方向。电场线是在电场中画出的一系列从正电荷出发到负电荷终止的曲线,并且使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都跟该点的电场强度方向一致;电场强度越大的地方,电场线越密,电场强度越小的地方,电场线越疏,沿着电场线的方向是电势降落的方向。
在复杂电路的某一段电路或一个电路元件的分析与计算时,可事先假定一个电流的方向,这个假定的方向叫做电流的“参考方向”。我们规定:若电流的“参考方向”与实际方向相同,则电流值为正值,即I>0;若电流的“参考方向”与实际方向相反,则电流值为负值,即I<0。和分析电流一样,有时很难对电路或元件中电压的实际方向做出判断,必须对电路或元件中两点之间的电压任意假定一个方向为 “参考方向”,在电路中一般用实线箭头表示,箭头所指的方向为参考方向。当电压的“参考方向”与实际方向一致时,电压值为正,即U>0;反之,当电压的“参考方向”与实际方向相反时,电压值为负,即U<0。电流与电压有了参考方向后,电流与电压就有了正负。
电流与电压参考方向,在应用基尔霍夫定律解决复杂电路计算中,贯穿始终。
欧姆定律是分析与计算电路的基础。如果电阻元件上的电压与通过它的电流参考方向相同,欧姆定律可表示为U=IR,如果电阻元件上电压的参考方向与电流的参考方向不同时,则欧姆定律可表示为U=-RI。除了欧姆定律,分析与计算电路还离不开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电压定律。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应用于节点,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应用于回路。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是用来确定连接在同一节点上的各个支路电流之间的关系的。由于电流的连续性,电路中任何一点(包括节点)均不能堆积电荷。因此“任何一瞬时,流入任一节点的支路电流之和恒等于流出该节点的支路电流之和”,这就是基尔霍夫电流定律的基本内容。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是用来确定回路中的各段电压之间的关系。“在任一回路中,从任何一点出发以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沿回路循行一周,回路中各段电压的代数和等于零”,这就是基尔霍夫电压定律的基本内容。为了应用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必须选定回路的参考方向,当电压的参考方向与回路的循行方向一致时取正号,反之取负号。列方程时,不论是应用基尔霍夫定律或欧姆定律,首先都要在电路图上标出电流、电压或电动势的参考方向;因为方程式中的正负号是由它们的参考方向决定的,若参考方向选得相反,则会相差一个负号。
如图所示电路中,已知R1=10Ω,R2=5Ω,R3=5Ω,Us1=12v,Us2=6V。
求:R1、R2、R3所在支路电流I1、I2、I3。
解:1.先假定各支路电流的参考方向,如图所示。
2.根据KCL列出节点电流方程,由节点A得到I1+I3-I2=0。
3. 选定回路的绕行方向就是电势降落的方向,如图所示。
4. 根据KVL列出两个网孔的电压方程。
网孔AdcBbA:-I2R2-I3R3+Us2=0;其中I2R2、I3R3为负是因为电流与电压参考方向相反,欧姆定律用负的。
网孔AbBaA:I1R1+I2R2-Us1=0;其中Us1为负是因为它电压的方向与循行方向相反。
代入电路参数,得方程组:
I1+I3-I2=0
-6=-5I2-5I3
12=10I1+5I2
解方程组,得:I1=0.72A,I2=0.96A,I3=0.24A。
从基尔霍夫定律的应用中可以看到,电流、电压的方向问题就是解题的对错问题,足以见证电流、电压方向的重要性。如果没有静电场的电场线的形象讲解,学生就很难看出电流与电压实际方向的一致性,那么,欧姆定律正负公式推出就难讲述,欧姆定律讲不好,基尔霍夫定律就很难讲,更别说应用基尔霍夫定律解决实际问题了。所以,静电场内容是是直流电内容讲解的前提和基础,两章内容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大学物理教程》.山东大学出版社.
课题: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第一课时)
课型:复习课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 理解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并用它进行有关电路问题的分析和计算.
2. 理解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
二、 能力目标
1. 通过对U-I图线的分析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 利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教学,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通过探究物理规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2. 路端电压与电流(外电阻)关系的公式表示法及图线表示法.
【考点再现 设疑激思】
一、 电动势
1. 电源是通过非静电力做功把 的能转化成 的装置.
2. 电动势:非静电力搬运电荷所做的功跟搬运的电荷电量的比值,E= ,
单位:V .
3.电动势的物理含义:电动势表示电源 本领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
电动势与电压有什么区别?
(1、其它形式、电能 2、 Wq 3、将其它形式的转化为电能)
(电动势反映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电压形成电场,促使电流做功.)
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1.定律内容:闭合电路的电流跟电源电动势成 , 跟内、外电路的电阻之和成 .
2.定律表达式为I=
3.适用条件
4.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两种常用关系式:
(1)E=
(2)E=
你认为电源的内阻是恒定的还是不断变化?定律表达式怎样推导出来的?
电路中电流一定从高电势流向低电势,对吗?
(1、正比、反比;2、I=ER+r; 3.纯电阻电路;4.E=U内+U外、E=U外+Ir)
(电源内阻短时间可认为不变、定律从能量守恒推导、不对,内电路电流方向从低电势流向高电势)
三、路端电压U与外电阻R的关系
根据U= 知,当外电路电阻R增大时,电路的总电流I ,电源内电压U内 ,路端电压U外 .
(E-Ir 、减小、减小、增大)
四、U-I关系图
由U= 可知,路端电压随着电路中电流的增大而内电压 ;
1.当电路断路即I=0时,纵坐标的截距为 .
2.当外电路电压为U=0时,横坐标的截距为 .
3.图线的斜率的绝对值为电源的 .
注意点:纵轴起点是否为零.
电源的U-I关系图与电阻的U-I关系图有什么不同?
(E-Ir、减小 1.E 2.I短 3.r)
(电源的U-I关系图反映路端电压与电流关系、电阻的U-I关系图反映电阻两端电压与通过它的电流关系)
五、电源的功率
1.电源的总功率P总= .
2.电源的输出功率P出=.
(1.EI 2.UI)
考点说明: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是二级要求,常在选择题中出现动态电路分析,实验中常考查U-I图线的有关知识点.
复习考点还须引导学生多阅读教材,多思考,多归纳总结,多联系实际.
【典型例题剖析 学会归纳总结】
题型1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动态分析
例1 如图所示,电源电动势E=12 V,内阻r=1 Ω,R1=5 Ω,R2=12 Ω,R3的最大阻值为6 Ω.
(1)求:流过电流表的最小电流?
(2)若R3的阻值减小,其它元件均不变,判断电路中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如何变化?
答案:(1)0.8A;(2)V1、V2减小A增大
方法点拨:支路-干路-支路
学生的疑点:1.总电阻的变化不清;
2.内电压变化忘了分析;
3.路、支路,电压、电流变换搞昏了头.
【当堂巩固1】
如图所示,电源电动势E=8 V,内阻不为零,电灯A标有“10 V,10 W”字样,电灯B标有“8 V 20 W”字样,滑动变阻器的总电阻为6 Ω.闭合开关S,当滑动触头P由a端向b端滑动的过程中(不考虑电灯电阻的变化) ( A )
A.电流表的示数一直增大,电压表的示数一直减小
B.电流表的示数一直减小,电压表的示数一直增大
C.电流表的示数先增大后减小,电压表的示数先减小后增大
D.电流表的示数先减小后增大,电压表的示数先增大后减小
探究:P移动电路总电阻怎样变化?
题型2探究含电容电路的判断与计算
例2 如图所示,E=10 V,r=1 Ω,R1=R3=5 Ω,R2=4 Ω, C=100 F,当S断开时,电容器中带电粒子恰好处于静止状态.求:
(1)S闭合后,带电粒子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2)S闭合后流过R3的总电荷量.
答案:(1)10 m/s2向上;(2)400 C
方法点拨 电容器两极电压与R2两端电压关系?R3在电路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疑点:1.电容两端电压变化没搞清;
2.与电容串联的电阻作用不明;
3.电路结构认识不清.
【当堂巩固2】
如图电路中,当滑动变阻器的触头P向上滑动时,则 ( D )
A.电源的总功率变小
B.电容器贮存的电荷量变大
C.灯L1变暗
D.灯L2变亮
题型3 探究 U-I图象的应用
例3 如图所示,直线A为电源的路端电压U与电流I的关系图象,直线B是电阻R的两端电压与通过其电流I的关系图象,用该电源与电阻R组成闭合电路,则电源的总功率为 W,电源的输出功率为 W电源的效率为
.
答案:6 W 4 W 23
探究:图线的交点有什么物理意义?(工作点)
【当堂巩固3】
如图所示,为一个电灯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它的电流的变化关系曲线.由图可知,两者不成线性关系,这是由于焦耳热使灯丝的温度发生了变化的缘故.参考这条曲线探究下列问题(不计电流表的内阻).
(1) 若把一个这样的电灯串联,接到电动势为6 V,内阻为10 Ω的电源上,如图甲所示求流过灯泡的电流和灯泡的电阻?
(2) 若将两个这样的电灯并联后接在这个电源上,如图乙所示,则通过电流表的电流值和每个灯泡的电阻?
方法点拨:写出U=E-Ir其中I为通过电源的电流,并作图找交点.
答案:(1)0.35 A 7.1Ω (2)0.24 A 17.5Ω(提示写出U=E-2Ir其中2I为通过电源的电流,并作图找交点)
学生难点:
1.图像特别是曲线,不会找具体信息;
2.对电阻与电源的U-I图象的区别不清楚;
1.内容台阶———初中重记忆高中重理解
初、高中物理教材在编写方式及内容要求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初中物理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重记忆、重静态的描述,内容浅显直观,以定性分析为主,并且图文并茂.为了开阔眼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阅读材料中提供轶闻趣事,为初中物理教学提供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先入为主,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这为以后的高中教学带来了一些障碍.高中物理注重学生的理性认识,重理解、重动态的描述,并以定量计算为主,物理概念相对抽象、严密,在数学工具的应用上要求也有很大幅度的提高,并且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会产生台阶.
2.衔接台阶———初中高调高中吓唬
正因为初中物理重基础,重记忆,初中教师会在第一节课上高调宣称“物理不难,会背就行;丢了难题,还有70(总分为80分)”,而且这一论调能在后面的多次考试中得到反复验证,扎根于学生脑海.对比地,高中物理教师一般会通过比较高、初中物理的差异等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本意无可厚非,但事实却表明,这对学生而言无异于当头棒喝,让学生觉得高中物理难学.如果为再引起学生重视而将首次考试难度提高,那学生的物理学习热情就会被彻底催毁.
二、解决———高、初教师齐努力
1.初中教师要启下
把握好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让知识如行云流水般地平稳过渡.现行教材的知识体系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呈螺旋状上升的,无论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都有力、热、光、电等几大板块,只是要求、难度各异.初中教师应明确初中的许多物理概念是不严密的,应该告诉学生这些知识点的局限性.例如,在初中物理教材中,速度的定义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时,教师应讲清楚这个定义是对于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而言的,由于物体在各个时刻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是相同的,因此任意时刻的速度都等于整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各个时刻的运动快慢和方向都不同,这样定义出来的速度只能是平均速度.为高中学习瞬时速度、平均速度打下良好的基础.重视物理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有机衔接起来.例如,欧姆定律的内涵是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即部分电路欧姆定律.欧姆定律的外延是电路中的电流与电源电动势成正比,与整个电路的总电阻成反比,即全电路欧姆定律.重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衔接.由于初中生在思维上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初中物理教材在编排上注重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并且图文并茂,加强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教材中也不乏有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要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概括等过程,实现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实现从“实物”到“质点”的跨越.教师要把科学方法的教学放到比知识的教学更为重要的位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就要求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把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做法反映到教学中来,让学生体验科学的结论都有其科学的产生过程,即“问题假设求证结论”的探究路径.教师要注重对结论的产生过程的教学,促成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形成.
2.高中教师须承上
关键词:新课标 物理习题 编制
新课标要求,习题的形式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改善。习题的方式需要尽可能独树一帜,避免形式过于简单和重复;题目的内容需要尽可能避免定向思维,促进学生发散思维;习题的难度需要多给予一点提示和引导,避免题目的难、深、偏、繁;习题的编排需要多一些总结归纳,避免就事论事;习题的背景需要尽可能结合实际,使习题更加具备实用性。以下从多个方面描述新课标的物理习题应当如何编制。
1编制物理习题必须要符合递进性
递进性主要是指习题的多个问题之间,必须具备递进的关系,并且题目独立和条件充分,后一个问题必须要解决前者才能够得到合理的解答。
在进行欧姆定律教学时,其教学目标为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并能应用欧姆定律公式进行计算或解释现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经过实验课进行教学。在实际的教学当中,便需要教师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并将实验进行统计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利用“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的实验数据计算UI,并与电阻值R比较,看看电阻R与UI有什么关系?
例如,在阅读完人教版九年级物理课本78页之后,提取相关知识完成本活动内容。
(1)欧姆定律用公式表述为。
(2)分别述说公式中各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在学生已经能够初步掌握欧姆定律的概念和公式之后。便可以编制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利用欧姆定律进行解答。
例:在某一温度下,两个电路元件甲和乙中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关系如图1左图所示。求:
①甲的电阻值是多少?乙的电阻是多少?
②将电阻甲单独接入电路如图1右图所示,当甲电阻两端的电压为6V时,则通过甲电阻的电流是多少?
③若甲电阻两端的电压为3V时,则甲的电阻值又是多少?为什么?
④若甲电阻两端不加电压,则它的电流是多少?此时甲电阻的阻值是多少?为什么?
以上教学流程,根据本题目的答案能够发现,编制题目者的意图是就让学生充分了解并掌握欧姆定律的知识以及掌握电阻的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与电流、电压值无关。这类简单的概念如果通过重复性强的习题进行教学,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形式将其背完,但是这样的形式很空洞无物,许多的学生都会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觉得枯燥无味,如果使用以上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通过上一环节引出下一环节,帮助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内容,客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通过递进式的习题教学,给学生更全面、深刻的学习知识,帮助学生开阔思维和创造空间。
2编制物理习题需要具备准确性和探究性
在编制物理习题的过程中,需要避免传统观念的影响,改善传统观念中全面性的原则,教师需要注意灵活性和层次性的原则。新课标的改革要求为摒弃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观念,并且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物理学科知识体系,需要学生的学习以主干知识为主,通过学生的探究、自主和合作达到最终学习目的。习题的内容需要选择精干的知识点,以基础技能和基础知识作为主干教学内容,加强习题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的关联性,尽量使学生能够将习题的知识内容运用于生活当中,争取相关学科互相融合,使所有学科能够形成一个整体。
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应用和认识更深,需要尽量使习题的编制更具备可探究性。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学第十三章“电路”教学时,学生对抽象的线路很难理解,对局部短路所造成的被短路电气无法正常使用这一较为抽象的现象无法熟悉的记忆,缺乏感性的认识。对此,在习题的设计过程中,就可以设计更具备可探究性的习题,如:将甲乙两个灯泡一同串联如一个电路当中,如果将导线直接连接在乙灯泡的两个连接口上,那么两个灯泡的会以什么情况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能够进行相关的实验,并在实验完成之后让学生猜测如果直接连接在甲灯泡上会是怎样的一个结构?并且通过实验去证实学生的猜测是否正确,通过这样形象、感性的方式让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更加深刻。
3物理习题需要具备明确的目的性
物理习题的内容、形式和难度都会因为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教学目的的不同而改变,如果只是为了培养技能和巩固理论知识,则可以编制具备收敛性的习题,如果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就必须要编制一些开放性、发散性的习题。总而言之,习题的编制目的性必须要明确,目的性的确定必须要谨慎。
例如,以下习题:
1.活动一:设计测量电阻的实验,并完成下面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学会用伏安法测电阻,理解小灯泡电阻变化的原因。
(2)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设计:
①请分别画出测定值电阻电阻和测小灯泡阻值的电路图。
②将实验步骤写在下面(注意电流表、电压表量程的选择)。
(4)数据记录:
a.测定值电阻的电阻值,并设计好实验表格。(可用第一节的测量数据)
b.测小灯泡的电阻值,并设计好实验表格。
(5)拓展分析:
①分析表1和表2中的实验数据发现,定值电阻的阻值是“不变”的,而小灯泡的电阻是____(填“变化”或“不变”)的,原因是____。
②某同学提出在测小灯泡的电阻时,可采取求平均值来减少实验误差,这种做法可行吗?为什么?
③根据表1中的数据在图2中画出定值电阻对应的U-I关系图象;根据表2中的数据在图3中画出小灯泡对应的U-I关系图象。 ④你在定值电阻的U-I图像上描出的点是否分布在同一条直线上?我们怎样处理这种情况?为什么?
(6)交流与评估:
①如果在测小灯泡电阻时,发现小灯泡不亮,电流变几乎不偏转,而电压表示数接近电源电压,请分析故障原因是什么?
②如果在测小灯泡电阻时,发现电压表无示数,而电流表示数较大,请分析故障原因是什么?
对于这类实验性习题的制作者和习题的描述所提供的参考答案分析之后,能够明显发现习题命题者的命题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电阻并通过电阻的概念进行习题的解答,帮助学生能够熟悉运用电阻的定律。每一个习题都具备独特的教学目的,通过明确教学目的,逐渐的使学生掌握抽象的物理概念。
4习题的编制需要注重归纳性和总结性
编制物理习题务必将学习重点放在基础知识上,使学生弄清楚知识的应用、联系、内容和由来等,培养学生的全方位学习能力。初中物理知识点大多都是较为抽象的习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其对于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有限,造成许多的物理知识较为难以理解,面对大量的物理习题,大多呈现走马观花的学习形式。其实,笔者认为初中物理的教学难点并不是学生对题目的掌握和摸索,重点在于教师在编制物理习题过程中,是否将相似解题方法的习题编制在一起,如果将解题方式相似的习题编制在一起,能够在评讲过程汇总更好的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学习方式和解题方法。
例如,将两道关于计算额定功率的习题放在一起进行。有一个电压表、一个电源、标识2.5V的小灯泡、开关、导线和滑动变压器,一个额定电阻值为10Ω的电阻,通过这些道具如何测量2.5V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有一个电流表、一个电源、标有3V的小灯泡、开关、导线和滑动变阻器,一个额定电阻值为10Ω的电阻,通过这些道具如何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一般情况下,测量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的实验是通过电流表和电压表来测量,这两个习题的情况分别由图4和图5展示,由两图所知,两道习题都属于用一个测量表来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的题目,其理解难度较高,学生比较难以掌握,并且在评讲之后学生也难以熟练运用。对此,就需要总结两道习题,并进行对比和分析,使学生总结归纳出解题的共同点。 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的步骤主要为:(1)调动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工作。(2)测量小灯泡正常工作时的额定电流。(3)通过P=UI的公式进行计算。如果只是用一只电流表或者一只电压表来测量小灯的额定功率,则可以通过公式进行自由转换,将缺少的那只表转换为额定值电阻。总之,通过归纳和总结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整理解题思路,帮助学生真正的掌握解题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5习题的编制需要具备一定的实际性
物理学科离不开日常生活,教师在编制习题的过程中需要认识到物理是从生活当中所繁衍而出,习题的编制需要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例如视力矫正、手机电池铭牌、电动自行车、居民所用的电表、水表等等。除此之外,社会、经济、睁着当中的典型案例和重大事件也是作为习题背景的良好素材。例如,神舟五号、三峡工程、天津爆炸事件等等。习题的编制可以渗透一定的科学发展观,例如,环境资源保护、节约能源等,将这一系列符合、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当作习题的背景,不仅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通过学习,更加了解这些事件,深刻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围绕在生变,与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进而得到更有价值的领悟。
6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今后的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习题的编制,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物理思维模式得以转变。通过在物理习题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逐步培养出良好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初中物理课堂学习。
参考文献:
[1]黄志文.中学物理课程论[J].技术物理教学,2013,12(09):23-24.
下面就本人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举例分析.
一、动态电路问题
例1图1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不变.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动的过程中,电压表的示数变化范围是0~5 V,电流表的示数相应的变化范围是1.0~1.5A,求:(1)R2的阻值;(2)电源电压是多少伏?
解析第一问,求R2的阻值.R2是滑动变阻器,所以第一问就是求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那应该怎么办呢?知道了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再知道通过它的电流,就可以求出来了.可是已知条件并不没有给出,“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动的过程中,电压表的示数变化范围是0~5 V,电流表的示数相应的变化范围是1.0 A~1.5 A”,那么电压表什么情况下是0 V,什么情况下是5 V呢?接下来我们首先要弄清楚这个电路是什么连接方式,通过判断,这是一个串联电路(R1与R2串联),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电压表测的是R2两端的电压.说到这,仔细的同学可能有疑问了,这个滑动变阻器连了3个接线柱呀,反复看电路后发现黑色部分被局部短路(即滑片P右边的电阻被短路了),这里考查局部短路的连接,因此更准确的应该说电压表测的是R2接入电路部分电阻的电压U2.
既然是串联电路,电路的总电阻就等于各个用电器电阻之和.当滑片P滑至最左端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0,所以此时的电流是最大的,即I=1.5 A;当滑片P滑至最右端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最大阻值,此时总电阻也增加了,电源电压不变的情况下,根据欧姆定律,电路中的电流是最小的,即I′=1.0 A,又根据分压规律可知,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为最大U2=5 V,接下来根据欧姆定律可得出
R2max=U2 I′=5 V1.0 A=5 Ω.
第二问,求电源电压U.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道,在滑片P滑至最左端时,电路中只有R1连入电路,所以电源电压U=I・R1,因为R1未知,所以无法求解;在滑片P滑至最右端时,滑动变阻器是最大阻值,此时R总=R1+R2max,所以电源电压U=I′R总= I′(R1+R2max),R1还是未知,还是没法得出答案.所以只要求出R1就能得出.从上面的分类讨论情况,我们可以知道I・R1= I′(R1++R2max),只有R1是未知,其他都是已知的,可以求出来R1=10 Ω,然后再代入任何一个求电源电压的式子,就可以求出U=15 V.
二、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例2如图2所示,电源电压12 V,R2=20 Ω,当S1、S2合上时,电流表示数为0.8 A,当S1、S2断开时,电流表示数为0.2 A,求R1和Rs的阻值分别是多少?
解析电路题目首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分析电路的连接方式,即是串联还是并联.
第一问求R1的阻值
当S1、S2合上时,Rs被短路,此时R1和R2并联,电流表测的是干路的电流,即I=0.8 A.
根据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所以U=U1=U2=12 V,接着根据欧姆定律可得,通过R2的电流I2=U2R2=12 V20 Ω=0.6 A.
又根据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并联支路中的电流之和,因此通过R1的电流
I1=I-I2=0.8 A-0.6 A=0.2 A.
最后根据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R=UI可得,
R1=U1I1=12 V0.2 A=60 Ω.
第二问求Rs的阻值
当S1、S2断开时,R2和Rs串联连接,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即I′=0.2 A.因为要求Rs的阻值,这里已知条件给出了电源电压U,还通过分类分析,知道此时的电流I′,根据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R=UI可得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
R总=U I′=12 V0.2 A=60 Ω.
从串联电路的电阻规律,我们知道
Rs=R总-R2=60 Ω-20 Ω=40 Ω.
三、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例3把一个小球轻轻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溢出100 g水,则小球质量
A.一定等于100 gB.大于或等于100 g
C.小于或等于100 gD.一定大于100 g
解析很显然这是一道考查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的综合应用题,从“盛满”、“溢出”关键词可以判断出溢出的水就是排开的水,有阿基米德原理可知F浮=G排,但试题给出的提干中没有说明小球的沉浮情况.
关键词: 电学 思维 发散 类比
电学教学,既要注重对学生知识本身的传授,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物理思维的对象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序列的完整网络和有机整体,教师应让学生在积累了大量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对物理事物立体的、完整的认识。因此在注意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时,必须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获得关于物理事物本质属性的外部表现材料。这就要进行观察和实验。根据思维材料的不同,可将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分为发散思维、类比思维、等效替代思维的培养。
1.发散思维是以多端性、变通性、独特性为特征的创造性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能够对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索,从不同的层面进行分析,从横向纵向进行比较。发散思维有利于促进学生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克服思维定势,避免思维僵化和单一,进而有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认知,灵活多样地解题,在求知过程中获得创新和突破。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指导学生编解程序题,引导学生广开思路,鼓励学生勤思善问,敢于质疑。开展这种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对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不划框框,不定模式,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善于提出问题,敢于提出意见,把学生的思路搞活。例如:为让学生自行归纳、总结电学众多概念,可从“220V,40W”灯泡起题,面对实物让学生逐题编题。学生会提出灯泡上那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灯泡上标记“220V,40W”的意义是什么?灯泡断丝后将灯丝重新搭连,再接入原电路,亮度有何变化?等问题。这样以一只灯泡为主线鼓励学生将学过的知识点互相连上,看谁编得多,编得合理,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掌握一定的深度,然后逐题解答。在教学方法上要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当今,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是中学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趋势之一,是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和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出新时期需要的开创性人才是至关重要的。
2.电学教学中类比思维方法也贯穿始终
类比思维方法是将两个以上事物进行比较,找出事物之间的类似之处,然后据此推出它们在其它地方的类似之处,或综合它们的特征进行类比。类比思维方法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创新思维方法。在科学史上不少重要的科学假说都是通过类比推理建立起来的。在物理教学中常采用类比方法,可使学生加强对不同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记忆和应用。如简单电路教学中,由小灯光、电源、开关构成最简单电路,小灯泡类比为水轮机,开关类比为阀门,电源相当于水泵,电流相当于水流,用水压是形成水流的原因类比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电压这一较抽象的概念。又如引入电流热效应的概念时,联系用“热得快”烧水,不一会儿水就烧开了的实验,引导学生回忆电动机做功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提出问题:用“热得快”烧水,是电能转化为什么能?通过类比,学生会得出是电能转化为内能,从而引入电流的热效应的概念。教育学家瓦赫捷罗夫说得好:“类比像闪电一样,可以照亮学生所学学科的黑暗角落。”因此在教学中要积极运用类比法进行教学。
物理学中部分知识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功率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自然引入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也采用了类比科学方法。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才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思维的基本方法有比较、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是相互联系的,综合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分析又是以某种综合的成果为指导的。在认识过程中,分析和综合是交替进行的。例如:在学习电流的规律过程中,先要学习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在掌握了这三个基本概念后,再学习欧姆定律,这是在分析的基础上第一次综合;接着把欧姆定律应用到串、并联电路中,然后演绎出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特征,这是在分析的基础上的第
二次综合。经过这样的分析和综合,学生才能对电路的部分和整体及各种因素的制约关系有较完整的认识。
3.在电学科学探究中渗透了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探究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用电动机提升重物的高度来量度电功的多少。又如测量电流的热效应的实验中,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加热质量相同的同种液体,通过液体温度的升高情况判断通电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在学习《串、并联电路中的电阻关系》时,教材在本节课引入中通过实验给出了等效的概念,将电阻R 、R 接到电压为U的电路中,如电流为I,用一个电阻R替换这两个电阻,仍接到这个电压为U的电路中,如电流不变,则对电流而言,这个电阻R产生的效果与原来两个电阻产生的效果相同,把电阻R叫做R 、R 的等效电阻。等效的概念和等效的方法对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他们在具体情境中学习的方法和培养的一些物理思想会在恰当的场合被激活,发挥比知识内容更重要的作用。又如应用欧姆定律测导体电阻的实验中,只有一个电压表或电流表以及一个已知电阻时,也应用了等效替代的思想。用已知电阻与待测电阻串联时,用电压表分别测出它们的电压,应用欧姆定律算出已知电阻的电流,由串联电路的特点,可等效为待测电阻的电流,由待测电阻的电压即可算出它电阻的大小。
好的培养措施,既可达到培养目标,又可省时省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作为一个物理教师,应该因人、因材科学地确定每一能力的培养措施。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启发、讲解、指导、讨论等措施,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地安排习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实验,观察自然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其观察、实验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对某一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想象、判断等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初中物理.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引导学生从物理事实出发,进行抽象概括。
从物理事实出发,建立概念,这是一个抽象概括过程,物理学上的所有概念几乎都是这样形成的。例如,力的概念就是大量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事实的分析基础上形成的。马拉车,车由静止开始运动;磁铁吸引铁钉,铁钉由静止开始运动;手压弹簧,弹簧被压缩;大球碰小球,小球开始运动……其中所谓“拉”、“吸”、“压”、“碰”都是物体间的作用方式,这些被作用的物体包括车、铁钉、弹簧和小球,或者发生运动状态的改变,或者发生形变。可见,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作用的结果使被作用的物体发生运动状态改变(即产生加速度)或发生形变。力的概念就是这样从大量物理事实基础上,抽象概括而建立的。
物理模型也是通过抽象概括而建立的。例如,质点是一个具有质量的几何点,由于很多力学问题中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影响可以不计,为了突出物体的质量这个主要因素,经过物理抽象而建立了质点模型。质点模型对力学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好处,在质点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牛顿学的体系。建立物理模型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即根据所研究的问题的需要和可能,突出研究对象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将研究对象理想化,这是建立模型的原则之一。其次,在模型的基础上,能够建立该领域中的知识体系,如果一个模型不能提供一个知识体系,这个模型就没有生命力,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这是建立模型号的原则之二。
建立理想化物理模型,是一种物理的思维,或者说是一种物理的思维模式,也是一种物理研究的重要方法,物理学的各部分知识体系几乎都是建立在一些模型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我们应该使学生初步了解物理模型的意义及其建立的过程,这是培养物理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2.从己知推导出未知,获取新知。
由已知推导出未知,由实验事实经过推理总结出规律,是培养物理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在推导或总结过程中,要注意物理依据的可靠性,推更换严密性,才能使推导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在中学物理教材中,这种由已知推导未知,由实验事实总结规律的素材是十分丰富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内容,例如,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材料。第一步就是利用学生已知的知识,即:向心力公式F=mω2r和开普勒定律r3=kT2,以及牛顿第三定律F=F, 推导出太阳与行之间的引力规律为F=Gm1m2/r2。第二步可以假设地球与月球之间引力和地球与地面上物体之间引力本上是一样的力,且符合平方反比规律。利用这个假设可算出月球的向心加速度a=(R2/r2)g=0.27厘米/秒2,同时从运动学角度也能直接算出月球的向心加速度a=rω2=0.27厘米/秒,这就证明了太阳与行星之间,地球与月球之间,地球与物理学体之间的引力是遵从同一个规律的,最后将平方反比定律推论到所有物体之间都存在这种引力。
总之,处理好知识之间的新与旧的关系,从“旧”引出“新”,利用“新”来巩固和深化“旧”,不但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因此,从已知推导出未知而获得新知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3.教给学生从规律中总结和引出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常听学生反映,物理课一听就懂,一做题就错。其实,出错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其中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对知识本身的理解问题,二是思维方法问题,学生常常不是瞎碰,就是乱套公式。因此,引导学生总结正确的解题思路,是培养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解物理题一般来说总是运用某个规律或某几个规律,从已知条件中去求得需求量的答案。因此,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应该从这些规律中去寻找,从定律本身的分析中引出解题思路是形成解题思路的基本方法。从定律中找方法,就要求我们对定律本身作深入分析,分析定律中的各个物理量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这不但有利于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总之,从规律本身的分析中引出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种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应予以高度重视。
4.指导学生总结归纳知识并形成体系。
【关键词】电阻测量;实验教学;高效课堂
随着规范办学的深入人心,初中物理教学知识点多难度大的矛盾日益突显出来,加上各校都不断要求提高升学率,因此,对教师来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越来越重要。目前,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探究课的教学效率不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有效地提高物理实验课的教学效率呢?下面本人以初中物理《电阻测量》一课的教与学为例,阐述在教与学过程中提高实验课教学效率的一些做法,供大家分享。
一、教材处理
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依据学生的水平合理地将几个相关联的实验进行重新组合,既节约了时间,也增加了学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本节课我共设计了三个实验,①伏安法测定值电阻。②发现灯丝电阻的变化规律(测量小灯泡的电阻)。③测量串联和并联的总电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提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做到都能有所收获和提高。设计实验一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设计实验和电路,会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电阻,熟练掌握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及连接串并联电路。经历实验的过程,体验实验的乐趣,学会合作与学习。是本节课的重点。设计实验二的目的是提高学习兴趣,在实验中体验发现规律的过程,加强电学实验的综合能力。设计实验三的目的是为下节课的电阻串、并联规律的教学获取真实可靠的实验数据,做好上下节课的衔接。
二、器材准备
课前准备充分,合理选择器材,改进教学环节,减少教学时间的浪费,是提高效率的好办法。实验器材准备是课堂教学开展的基本保障,因此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就从这里开始。大家都知道物理实验探究课的实验器材准备工作是一项繁重的工作,许多学校都和我校一样,没有专职的物理实验教师,所以,上实验课前都要提前做好如下工作。
首先是器材的选择和处理。这要依据教学设计和实验室所配备器材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选择,例如本人在《电阻测量》一课中的器材作如下选择。
电源: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准备,学习程度高,纪律好的班级可以用学生电源,它供电电压稳定,学生对器材的破坏小,对后续班级影响小,也环保节约。但是用它会增加电源使用的介绍时间,准备时还要逐台测试和维修。反之,则用干电池组。它方便快捷,直观易用,准备时间较省,但从实际结果来看,电池浪费较严重,所以要加强组织教学,多关注特殊生的行为。
待测电阻的选择,以标准电阻为佳。体积适中,有接线柱,方便接线,可操作性好,通电时间及电流强弱对阻值的影响小。为了方便计算和寻找规律,电阻的值最好能满足要求,以减轻初中生的负担和降低难度。实验中为选择10欧姆的电阻,并用白胶布将待测电阻的阻值贴上,防止学生编造数据。为了减小误差,最好不用色环电阻,也不好连接(且容易发生短路),另外,电阻值也要与电表相配套,内接与外接时电阻值要选择合理,才能减小误差。初中大多采用电流表外接,所以Rx
本节课本人设计了三个分组实验,所以实验器材要有通用性,一次准备齐全。为提高效率,导线两头全部采用鳄鱼夹,可节省很多时间,减小接触不良的现象发生。为每组多提供两条导线备用。我安排的实验器材如下:学生电源3V(或干电池组),电压表(常用),电流表(常用),滑动变阻器(1安10欧) ,小灯泡(2.5V0.3A)含灯座,5欧标准电阻两只,10欧标准电阻两只(其中一只阻值密封,做待测电阻用),15欧标准电阻两只,开关,导线10条等。为了确保上课的顺利高效的进行,每节课前要对以上器材逐个检查,调试,确保完好可用。
另外,教学过程中出现仪器设备损坏是常有的事,为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高效,还要准备好适当数量的各种备用器材。平时应培养学生爱护器材的良好习惯,这样在课间休息时留下小组长协助做好器材的清点和维护。
三、知识准备
为了提高物理实验课的效率,必须对教材有全面的掌握,提前做好学生的知识的准备工作。本节课学生必须掌握: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及欧姆定律,“伏安法”测电阻,实际就是欧姆定律的一种应用。本教材安排在《欧姆定律》之后,正好满足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为“伏安法”测电阻打下了知识基础。为了衔接我还布置了一道已知电压和协助求电阻的计算题作为课后作业,为本节课的教学作为铺垫。
四、技能准备
分组实验课是以学生操作为主的实验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电路的设计、连接简单电路、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相关的数据,会记录的处理数据,并得出结论等。因此,这节课的还要学生提前掌握: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基本串并联电路的连接、学生电源(或干电池组)的使用等基本技能。这些基本技能的训练已经分散在前几节实验课中进行。
五、编写导学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