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德育的地位和作用

德育的地位和作用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17 16:29:5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德育的地位和作用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德育的地位和作用

第1篇

关键词:中国梦;高职语文教学;德育功能;隐性德育

中国梦的实现与高职教学改革,特别是与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关系十分密切。用中国梦指导高职语文教学实现其重要的德育功能,进而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更好地促进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好地培养“德艺双馨”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更好地鼓励当代大学生“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1]”,更好地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

1中国梦为高职语文教学指出了新的改革方向

中国梦不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富强梦、世界梦、和平梦,而且是中华文化全面振兴的幸福梦、文化梦、道德梦。中国梦不但指明了国家建设的方向,指明了人民追求的方向,而且指明了行动发展的方向,指明了个人拼博的方向。同样,中国梦也指明了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用中国梦指导高职语文教学实现其重要的德育功能,进而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他们“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让他们在实现自身梦想的同时,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德艺双馨”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类的基础课,高职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与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和文化素养的同时,与职业特点结合起来,进而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高职的语文教师,应该心怀“铁肩担道义”的精神,把中国梦的思想与理念贯彻到高职语文教学改革中去,把中国梦变成每个学生心中的梦,把中国梦落实到学生的行为习惯中去。基于中国梦视域以及党和国家“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方针,高职语文课必须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去,必须把每个学生个人梦想的教育渗透到中国梦教育中去,而且这一定会成为全民族追求与实现中国梦时期的一个重要的改革方向。

2高职语文课程具有天然的隐性德育功能

隐性的德育功能是指“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会起潜移默化作用”,具有一定隐蔽性的教育功能。高职语文课程本身就具有天然的隐性德育功能,中国梦视域下突出高职语文的德育功能是完全可行的。高职语文教学中,对于知识积累、认知欣赏、审美教育、素质提升、能力培养等主要是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经典名篇的解读、分析、探讨、学习与欣赏中实现的,其隐性德育的导向功能、启发功能、育人功能也都是在这些过程中得以实现的。通过对大量优秀作品的阅读、探讨、学习与赏析,学生不但可以拓宽自己的思维空间、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而且作品中的内容、思想、观点、价值判断与行为方式等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学生心灵的净化、思想的升华也是最有效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善于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而且要善于联系社会、生活、工作的实际,并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对这些优秀文学经典的内容、思想、观点、价值判断与行为方式等具有德育功能的成份产生认同。

3中国梦视域下高职语文德育功能的实现路径

3.1教材是实现高职语文德育功能的最好载体

语文这门学科不但具有天然的人文特征,而且具有天然的求真、向善、向美的感召力。在编写高职语文教材的时候,不但要充分考虑到高职院校的实际,而且要特别注重高职学生的特点,在突出人文性、工具性与高职性的同时,更加侧重考虑选进教材的那些经典篇目的道德力量。同时,还特别针对高职院校应用性、实践性等方面的实际要求,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体现教学方法的启发性,为高职院校应用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厚重的人文素养基础。所以,自主开发编写的教材,在编写体例上完全打破了以往按文学史,或者按文体编写的格局,综合设计了“大学•大师•创新”、“友情•爱情•梦想”、“经典•仁爱•智慧”、“人文•丰碑•艺术”、“自由•品格•财富”、“眼光•境界•人生”和“写作实训•语文实践”等七大专题。这些专题均涵盖了读、写、听、说等各种基础技能的训练,并且做到了各有侧重,各具特色,把高职语文所要传授给学生的最为关键的内容均作了缜密的安排。选文方面的原则是力求选择反映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人类共同美德、涵盖古今中外的经典名篇,体现了高尚理想、人格力量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内容和时代风貌,体现了各种不同的写作风格。

3.2教师是实现高职语文德育功能的执行长官

德育教育是语文教育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现语文德育功能首席执行官的教师应有这样的意识与高度,挖掘语文学科潜移默化的、渗透式的道德教育、情感教育,严格遵循语文学科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在备课的时候,力争做到有效地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并充分利用各种语文教学资源。无论是作者简介、作品讲授,还是文学欣赏、读写训练等任何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都应该充分运用灵活的方法、生动的形式,使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得到全面渗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优秀经典中的通过教师最朴实的语言诠释过的带有德育力量的思想与观念。在此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激情与活力,从而让学生在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状态下实现思想的升华。如果要让高职语文的德育渗透功能得以充分的发挥,一个教师的高尚情操与人格魅力也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孔子曰:“子师以正,孰敢不正”,教师的高尚情操与人格魅力、语文教师身上“德技双馨”的素质要求就显得特别重要,正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教师高尚的情操与人格的魅力对学生的品格教育虽然是无声、无形的,但这却是一种“大道”,教师人格楷模与道德楷模的力量都是不可忽视的德育渗透因素。

3.3传统文化是实现高职语文德育功能的厚重根基

无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富强梦、世界梦、和平梦,还是中华文化全面振兴的幸福梦、文化梦、道德梦,如果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滋养,那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深入挖掘蕴涵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宝贵精神、光辉思想、可贵品格等并应用于高职语文教学中,才能夯实高职学生的文化根基,才能全面激活这股实现“中国梦”至为重要的力量。传统文化当中不但蕴涵着“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积极入世的立身哲学,而且蕴涵着“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这些非常可贵的处世准则。数千年的教育实践证明,传统文化对一个人高尚品质的形成、健全人格的塑造,可以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自从提出中国梦以来,并明确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比重;要积极运用传统的节日仪式等弘扬传统文化;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方面的教育作用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各级各类学校还要特别强调语文课堂应该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回归,充分利用优秀、博大、深厚的传统文化在立志、修身、爱国、仁孝、勤俭、诚信等多方面塑造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中国梦视域下要实现高职语文德育功能当然要侧重中华民族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侧重传统文化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撷取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性、思想性,从而实现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往往能够收到“润物无声”的德育效果。传统文化的回归,传统美德的重塑,让新时期的高职德育与高职语文德育都拥有了新的内涵,特别是中国梦视域下,高职语文德育功能的实现不但拥有了厚重的根基,而且出现了现代的元素,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传统美德与现代道德结合,这样更有利于共同构建现代高职学生良好完备的道德观,也更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

3.4校园文化是实现高职语文德育功能的肥沃土壤

只有充分重视校园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大学精神、行为准则、校风、教风、学风以及校园文化设施等因素,并与高职语文教学密切结合起来,校园文化才能成为高职语文德育功能实现的沃土。在中国梦视域下,语文教师如果要塑造学生纯美的灵魂,就要十分重视校园文化这片沃土的开发,特别是重视价值观念与大学精神的解读。正如民盟主席蒋树声所说:“大学精神应该是一个大学的灵魂,大学精神难以言述,但是无处不在,到处可以看到,包括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批判精神以及好的学风、优良传统,综合起来存在一种大学精神”。现代大学的德育理念的根本价值取向就是爱国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自由精神等精神的全面确立,并通过这些精神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些精神当中,最具锋芒的部分是批判精神,因为批判精神不但是对“德育主体的精神彰显”,而且是“德育中的不可或缺的理性风格与探究工具”,不过,批判绝对不是吹毛求疵,其支撑点就是爱国精神,所进行的批判都是出于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热爱,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并最终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在中国梦视域下,高职语文教师在重视价值观念与大学精神解读的同时,还应该时刻注意结合校园文化的相关活动,依照全校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与大学精神,有意识、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等方面的能力。

3.5活动拓展是实现高职语文德育功能的实践路径

第一,高职语文教师在课堂内外都必须加强学生们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全面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赏析、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基于这种指导思想,笔者所在课题组编写教材的时候根据项目导向的思路设计了专门的“写作实训”,每个项目都设计有项目说明、项目要求、基础知识、基本功要求、写作技能、模拟场景和实训任务等操作性很强的内容,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带着项目任务进行有效的实践与训练。除此之外,还特别编排了“故事会”、“赋诗填词”、“书香校园”、“即席演讲”、“书法技能”等合适在课堂中开展的系列的语文实践和训练内容,不但充分突出了高职院校能力本位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要求,而且可以全方位地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常态化的训练与实践,教师可以更方便、更有效地在学生的课堂实践与训练中有针对地融入中国梦及德育的因素。第二,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好课内的实践活动,全面发动学生积极参加校内的各种实践活动。例如,在大学一年级时,结合大学精神及时进行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结合语文课和各种语文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全校性的经典诵读大赛、汉字听写大赛、演讲比赛等。在大学二年级时,全面发动学生积极参加全院性的主持人大赛、校园歌手大赛等活动,深度整合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之外的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和项目,全面实施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与培养计划,让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各种技能技术能力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从而促进和帮助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全面成长,全面成才。第三,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应将德育实践纳入语文课堂教学,创设有效、广阔的德育环境,密切结合社会大课堂、生活大课堂,实行与时俱进、兼容并包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或实践活动,到革命纪念馆参观访问,深入当地社区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让学生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实践活动中得到思想上与人格上的升华;另一方面是培养高职学生在平时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经常性地关注身边人和身边事,把高尚的人和事写下来,记下来,并在班上进行交流。特别要善于借助高职学生到工厂,到企事业单位去实训、见习或实习的机会,要求他们写好实训、见习或实习的方案、计划、调查报告或实践报告等。这样做不但把语文课堂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了,而且把语文课堂与日常生活真正融合起来了。通过丰富的社会活动,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切身利益与前途命运,还与当前的社会、当前的生活息息相关,语文德育渗透功能不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在校园实践与社会实践中也得到了很好的拓展,中国梦视域下的语文德育功能不但因此充满了时代气息,而且把素质培养、能力训练落到了实处,适应了新时代对高职院校提出的培养“德艺双馨”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综上所述,在中国梦视域下把高职语文德育功能的实现作为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方向,是时代的要求,是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握的一个重要方向。

作者:郭孔生 单位: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肖群忠.仁义信和民本大同———中华核心价值“新六德”论[J].道德与文明,2014(5):11-15.

[2]郭孔生.论隐性课程的涵义、特征和建设思路[J].辽宁教育,2012(11):21-23.

第2篇

体育课有教学大纲和相应的教材,排有固定的课表,编有系统的教学计划。有固定老师任固定班级的课。有考试评分制度和教学常规,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所谓的基本组织形式,并不是唯一的组织形式,这正是我们所忽略的。因此不是唯一的,所以不可能完成学校体育的教育目的和任务。对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培养体育人才等主要任务更是满足不了需要的。

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颁布发的规定中有两课、两操两活动,和学生每天至少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在多数学校中,真能坚持贯彻的也只有两课。对于“两操”、“两活动”及一小时锻炼,很大程度上得不到组织保证,被冲击的现象相当普遍,以升学率高低评论学校质量的今天,学生的身体状况严重下降,从许多材料中都证实了的。例如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2006年招收四十一人,经体质复查,有二十二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占班级学生比例的56%,如何评定学校的质量问题,必须引起教育部门的离度重视,必须解决办学思想和人才的规定,很有必要拟订必要的行政条例,命令学校认真贯彻执行。

课外体育是学校体育的主体部分,由于它在完成学校体育教学任务、提高运动技能,完善运动技术,增强学生体质,发现和培养体育人才等方面,是体育课难以比美的,有其它的优越性和实效性。世界有些国家,例如美国设置中小学体育课时,课外体育每周多达七百六十分钟,相当于我们的六倍,体育课每周安排一百四十分钟比我们高一个课时还多。其课外体育是体育课的四倍多。美国之所以长期居世界体育强国之冠,不是没有道理的。资本主义国家能花大力气在民族体质上投资,不能不承认人家的卓识远见,早在苏联国家也规定每个学生,每两个月,必须参加一次本地区的比赛,用竞赛制度促进学校体育的普及与提高。同样那个时代的苏联也是世界体育强国之一。我国,要在今后本世纪末建成体育强国,增强全民族体质,强国强民,把战略重点放在学校体育上,是非常重要的。抓学校体育不能忽视课外体育这一关键环节。

有人认为课外体育是体育课的补充,或者说延伸和继续,这种提法是不正确的。从实践和理论上认识,都不符合客观规律的,甚至破坏了学校体育爱好者的完整性,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教育者可以不抓课外体育,教师只要上好体育课,课外体育可以不当作自己的本职工作,也可以作为义务来对待。片面重视体育课,把学生限制在课堂教学上,是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的选择上,也是违反青少年心理和生理特征的。一个学校,没有丰富的课外体育,学校中生龙活虎、活泼快乐的气氛就很难出现。

课外体育的内容非常广泛。且不受大纲的约束。凡有益于学生健康,能增强体质的体育活动,均可纳入包括竞技性、趣味娱乐性、智力开发性等。根据学校的具体条件,也可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充实学生课余文化和体育课的生活节奏,显示紧张活泼的校貌,改善和转移大脑思维,调节生理机能,课外体育还具有以下特点。

(1)有效的增强体质,增强体质是通过运动来加速代谢,促使能量消耗和恢复来改变机体的生理变化,从而提高和改善机体水平。课外的运动和锻炼和竞赛,是增加运动负荷的必然结果。使有机体机能有所提高。在四十五分钟的体育课上,很难达到超量恢复,这是由于时间短、学生多,达不到一定的运动量,只能学习一些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和要领,实验证明,女生一分钟跳绳实验组,平均心率120-125次/分,对比且125-135次/分,男生二十分钟蓝球游戏,实验组平均心率120次/分。对比组135-140次/分,这样的运动负荷,对人体机能产生有效的改善,而体育课中不可能有多数学生达到这样的负荷。

(2)课外体育,能发挥特长,满足爱好,是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理想途径。由于科目广泛,学生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从事锻炼,兴趣和爱好是发挥专长的动力,只有对某项运动有兴趣,才可能自觉地去学习和掌握技术、完善技能,专项的选择和形成,往往是通过课外体育来选出来的,未来的世界冠军,就孕育在学校课外体育的广阔土地上,绝不可能是每周的两节体育课中产生的。

(3)课外体育,可以不受大纲约束,能因地制宜开展适应性的项目,和地方特色的活动,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器材都不是太好,充分利用和发挥自己的优势来增强体质是十分重要的,还可以活跃校园气氛,很多冠军的启蒙,都是在山青水秀的高原苍山脚下产生的。

(4)课外体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理想、情操培养的好场所,运动与思维是相互联系的,当人在运动时,由于新陈代谢的加快、血液循坏加速,容易产生冲动,一个人往往在运动时,出现与平时极不吻合的反常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正说明他所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对于教育者来说,正好是提供思想教育的时机和内容,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才的工作,就是看得到,说得清,模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人和事。

第3篇

数学是一门由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融为一体的学科。其普通的文字较少,一些教者在教学中热衷于对学生进行解题技巧训练,未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只重视解题技巧的学习,而忽视对课本内容的阅读。本文从数学教育角度出发,提出笔者在教学中的观点和做法,供同行研讨。

一、 通过阅读,充分挖掘教材思想性,寓德育于教学中

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通过数学教学,可以有目的、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念。例如:通过阅读比较整数和分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空间与平面等相对概念之间的矛盾与统一及相互转化,可使学生接受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再如:讲解“整数”概念时,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资料,了解陈景润和歌德巴赫猜想,讲解圆周率时,可以介绍祖冲之的成就。通过阅读,了解中国古代和近代辉煌成就,可以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刻苦学习,勇于进取精神,从而萌发献身数学科学研究的远大理想。

二、阅读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就中学数学而言,因其普通文字语言较其它学科而言相对少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吃力,特别是表现在如何把所学的知识转化到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当遇到学生询问老师问题或发现学生作业中出现解题错误时,不应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引导他们阅读教材中与问题相关的内容,帮助他们读通、读懂、读会,当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课本能解决某个疑难问题时,他们的心情是很高兴的,因为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书上的知识点变成自己解题的注意点,尝到了成功的滋味,从而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三、阅读能增强字义、词意的理解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思维步骤严密的学科,语言严谨、准确、精练。在教学命题中,每一个字、词都有其确切的含义,阅读时必须逐字推敲,把每一个字、词的意义理解透。

经常阅读,能正确理解数学命题的关键字、词。

解方程时用到“或”与“且”字都有不同意义“或”有选择余地,“且”必须同时存在,如ab=0,有可能a=0或b=0,也有可能a、b均为零。a、b为实数,a2+b2=0,即a=0且b=0。还有“当”、“仅当”、“当且仅当,三者意义也是不同的“当”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对应角相等,“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其对应角相等”的充分条件。“仅当”对应角相等时,两个三角形全等,“对应角相等”是“三角形全等”的必要条件,“当且仅当”表示既充分又必要。

数学中同一字,有不同的用法,a与b的比是c,其“比”作名词,表示商;a比b大c,其“比”作连词,表示两个数的差;要在20年内把工农业总产值翻一番,即增加到四倍或增加了三倍,前者是净增数与原数和,后者是指净增数,增加到与增加了两词中的“到”与“了”含义是不同的。还应注意区分相近词的含义,如“负数”与“非正数”;“不大于”与“小于”;“延伸”与“延长”等。以上这些问题在学生阅读教材时加以具体指导,让学生正确理解含义,对学好数学起到很大的作用。

四、阅读可增强定义、定理、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第4篇

一、 情感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近二十年是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稳步发展的时期,虽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升学率的影响下,多数老师在课堂上所采取的方法还是过于僵化的教学方法。如“填鸭式”和“题海式”教学,却不知道语言在相互交流中掌握才最牢固。要知道,英语学科是一门实践课,其语言技能是需要通过学生个人的实践才能培养和提高,因此,它的教学效果应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依据,而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重视情感因素,及时发现他们的困难,为他们排忧解难,成为他们学习的引路人,最终达到教学目的。目前学生主要是学习概括化的知识体系,它主要以书本知识表现出来,去认识客观世界的。要想把人类积累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财富,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智力,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等,那就要依赖学生自己的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作用,树立学生是外语学习主人翁的观点。大量实践证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了情感,那么,思维、记忆等认识机能会受到压抑。无论何等抽象的思维,没有情感都不能进行,初中生正是长知识、长身体,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情感教育尤为重要。

二、 激发学生情感的前提

平等、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创造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最佳氛围的前提。如果我们把英语课看作是一个旅游观光的过程,学生感觉到教师是位和蔼可亲、阅历丰富的向导,那么,学生的情感就会受到教师影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努力尝试,就能饱览英语学习中的优美风景。当教师情感的移入与学生情感的移出相互接轨时,师生配合默契、相互感应,双方均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中,教师心情舒畅,学生其乐融融,从而达到了和谐共振的境界。

三、 情感教学策略

缺乏信心、缺乏兴趣、意志不坚强,是学生课堂中实施自主学习的主要障碍,那么,如何消除学生课堂中自主学习的心理障碍呢?在多年的教学探索中,我总结了以下几方面经验:

(一) 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中学生的求知欲是极强的

但因学生的基础不同,收获便不同。因此,教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应给予不同的学习活动。如在对话和课文的学习中,对语言能力差的学生来说,要适当背原文,因为他们的关键问题是语言储存量小,语感不强,从而阻碍了他们口语的组织与表达,应向他们强调,“背诵”指的是反复朗读,直到脱口而出,从而达到量的积累及有语感的目的;对基础扎实、语言丰富的学生,他们有能力对材料进行归纳、整理、重新组合,因此可让他们复述课文。这样便照顾了全体,避免挫伤学生积极性现象的发生。

(二)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第5篇

关键词: 中小学教育 地位 作用

一、引言

做好中小学学生教育工作并非易事,在学生考上中小学之后,因为他们身心的快速发展,从而逐步体现出自身的独立心理、批判心理、逆反心理,部分学生经常自觉不自觉地向教师关闭心扉,不再向初中那样严格遵守教师的命令。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小学学生教育工作存在着一定的难度,结合这样的现状,我对中小学学生教育的有效方法进行了思考。

二、尊重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的地位是具有绝对权威的。但是,在当今形势下,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中小学教师一定要乐于放下架子,尊重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中小学教师必须在平时的班级管理工作中,逐步在师生之间形成彼此尊重、彼此信任、彼此友爱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对于后进生,应该做到不歧视、不抛弃、不放弃,通过更多的理解和尊重来感化他们。中小学教师必须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心声,从内心深处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各方面的处境,给予科学合理的忠告和建议。与此同时,中小学教师必须掌握合适的时机,对学习上进的学生和个别的后进生都应该做到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教育,做到因材施教。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想方设法地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的鼓励、关心、呵护,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接受教师的教导。

三、密切配合,联合各方面的力量

为了做好中小学学生的教育工作,中小学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师与任课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各种关系。

中小学教师一定要慧眼识英才,用发现的眼睛去发现每一个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和潜力,从而合理地选拔班干部及先进学生,对于每一个学生都应该给予同等的爱。中小学教师也应该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心让他们去做好班级相关工作,可以安排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知识竞赛、辩论会、演讲比赛等一系列的活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与此同时,中小学教师在向家长和学校领导反映学生状况的过程中,必须避免“告状式”的汇报工作的现象,而应该敢于为学生承担“教育、关心不够”的责任,敢于保护学生,从而增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

四、以生为本,不断创新

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崭新的时代气息及创新理念,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吸收先进的经验和理念,在工作中不断创新。中小学学生的教育工作绝对不能墨守成规,否则,学生就会故步自封。具体来说,中小学教师在组织辩论会等一系列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每次的活动都应该有所创新,让学生感到新鲜感,从而积极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来。中小学教师一定要合理把握各种各样的活动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的衔接点、切入点,在传统的班级活动中注入非常强烈的时代气息,以便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学生的参与兴趣,使班级工作取得更佳的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做好中小学学生的教育工作非常重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中小学教师仍然需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以便提升工作效率。师生朝夕相处,教师必须做到为人师表、身正为范,对学生进行无形的教育,不断推动学生学习进步及他们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巧妹.谈初中“寄宿学生”的教育管理[J].才智,2010(19).

[2]张晓燕.教育管理中师生沟通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01).

[3]周德生,赵民.打包教师制度:实现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有效举措[J].思想理论教育,2007(18).

[4]王霞.大手牵小手共建温馨园[J].内蒙古教育,2009(22).

[5]张晓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谈新时期如何做好班务管理工作[J].吉林教育,2010(19).

第6篇

>> 新疆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研究 论广西参与次区域经济合作贸易的重要性 论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策略选择 论次区域经济合作中边界效应的动力机制 兵团参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新疆与中亚各国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初探 从投资角度看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经济合作 新时期新疆与中亚五国区域经济合作问题探究 我国西部地区参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选择 新疆兵团参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选择及发展模式构想 依托区域合作组织促进新疆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政策建议 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下的“一带一路” 论东亚区域经济合作 中国与东盟的区域经济合作 区域经济合作:中国的选择与展望 区域经济合作与整合发展思路 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前景探讨 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状况与趋势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2-12-13.

[12]基里尔・巴尔斯基(俄罗斯联邦总统上海合作组织事务特别代表).经济合作:上海合作组织的第二支点[N].中国青年报,2012-12-4.

[13]李道军,胡颖.中国新疆参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机制比较与启示[J].新疆社会科学,2011,(3).

[14]人民日报[N].2008-8-29.

[15]赵常庆.亚洲开发银行与中国和上海合作组织的关系[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9,(5).

[16]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第11次部长会议部长联合声明[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网站

[17]“Draft 10-year Commemorative Study Part 1(Stock-Take), Main Text”, Oct 30, 2010, p.4. http:///uploads/events/2010/9th-MC/Draft-10Year-Commemorative-Study-Main-Text.pdf, accessed on Dec 3, 2012.

[18]“CAREC 2020 Strategic Framework”, http:///index.php?page=carec2020-strategic-framework, accessed on Dec.13,2012.

[19]刘楚.“中亚区域经济合作计划”研究[G]//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中亚区域合作机制研究(论文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

第7篇

关键词:分组合作;有效性;教师地位;教师作用

教改多年,分组合作学习逐渐成为新课程理念倡导的自主学习方式之一,成为新课堂教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但课堂教学实践发现,分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现状并不乐观。

一、分组合作课堂中常见的问题归纳

1.有分组的形式,无凝聚的团队

这是最为普遍的问题。教师往往一开始扔出一个题目,然后把学生随意分组(有时连组长都不指定),让学生自学讨论。课堂观察发现,小组合作流于形式,缺乏分组内涵的情况不在少数。虽有小组学习的形式,却无情感和态度上的合作。

2.小组成员的组成随意、不规范

教师对学生的分组缺乏合理依据和规范,常规课多数是按当前座位就近分组;公开课时虽有提前分组,但也并不严格,往往是按成绩高低搭配组合分组,分组总体显得比较随意。

3.分组之后的课堂,教师角色缺失

分组之后,一旦让学生开始自主学习,教师在教室内巡视,偶尔会参与某些小组的讨论。但是,对于更多的小组而言,教师的角色等同于缺失。

4.分组讨论的问题设置不合理

(1)讨论的问题设置过多,导致主题不明,讨论不集中、效果差。(2)设置的议题过于浅显或者难度过大,导致学生难以开展讨论。(3)教师设问的方式不对,导致学生理解有偏差,讨论偏离教师原有的设计意图。

5.教师对课堂评价不力,引导不足

主要表现在小组分享阶段,教师缺乏反馈,缺乏对所学知识的检测、质疑与提升,当发现小组学习成果不佳时,教师的引导不足。分析原因,不少教师反映,由于顾及小组讨论的完整性,不便在讨论过程中插入评价,造成一堂课下来,评价相对滞后,激励作用不明显。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与教师地位不明、作用不清有关

上述五个方面的问题,均与教师有关。由于教师教育理念的关系,以及教师组织引导能力、调节课堂能力的差异,特别是分组任务的设置不当等,使分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分组合作的课堂上,人们重点聚焦于学生表现,这没有错,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但是,由此而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显然也是不恰当的。作为课堂的组织者与管理者,分组合作背景下学生的主体性能否得以充分发挥和体现,教师具有举重若轻、决定性的作用。分组合作学习的课堂中,有不少问题是由于教师组织管理不当埋下的隐患。教师应该如何促使学生有效地参与到课堂的分组合作学习中?如何充分发挥分组学习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分组合作的有效性,避免无效协作?

在大量听课评课与课堂实践操作的基础上,观察研究发现,教师如果能正确把握主导者的地位,在课堂分组实践中发挥以下作用,就能有效带动学生自主研习,提高分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三、分组合作的课堂,教师应当明确自身的地位与作用

1.明确主导地位,发挥主持导演作用

分组之前,组织分组,培养组长。在学期之初,就应该在本学科课堂内做分组安排,并把培养小组长作为开课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抓好。通过小组长明确课堂目标,带动小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迅速、专注地完成学习任务。分组之后,教师作为课堂的导演应该处在幕后,但“幕后”不等于“消失”,教师应像一个高明的导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应发挥导演“无处不在”又“处处不显”的作用。

2.明确教育者地位,发挥启发点拨作用

当学生的讨论陷入僵局、思路受阻的时候,教师及时地点拨启发,将推动学生顺利进行合作学习。因此,分组合作的课堂并不是交给学生就完了,相反,教师要实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观察小组讨论状态,从中发现问题,及时提供帮助。这是由教育者的地位决定的。

3.明确协调者地位,发挥掌控课堂作用

教师对分组合作课堂的掌控取决于教师的协调能力。具体而言,就是教师对课堂的管理能力。从课堂组成要素上看,是教师对学生、老师、教学环境三者关系的协调与掌控;从内容上看,是教师对小组关系、师生关系、学生与学材、教师与学材关系的调配与掌控。随着教学进程的发展,几个关系处在不断的变动中。在知识点的起承转接之间、在教学环节的转换之间,在小组讨论过渡到小组分享之时、在小组分享过后、在需要教师小结点评之际,就是几个关系主次发生转换的时刻。教师协调得好,学生的注意力顺利向需要的方向转移,课堂就高效紧凑;反之,课堂拖沓冗长。

4.明确协作者地位,发挥促进学习作用

协作者,也可以说是合作者。在分组合作的课堂中,教师并不能游离在课堂之外。教师对合作学习的参与,可以是组织引导,也可以是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实践表明,在学生面临讨论困境,小组不能得出统一结论的时候,教师采用协作者的姿态解决学生困境,比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更能推进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当小组内部出现分歧的时候,分歧意见的双方征询老师裁判:“谁说的对?”这个时候,老师可以反问:“是什么原因让你这么想的?”也可以提出几种可能:“如果像你说的那样,下一步会发生什么演变呢?”“如果我在这一点上,不是这样处理,而是那样处理,又会怎么样呢?”如此,采用开放的态度与学生一起协作研究,仅为学生提供思路和可能,由学生自主发现,突破困境,从新的视角继续讨论。这样做,比起权威地告诉结论让学生来说,更能够发挥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5.明确引领者地位,发挥评价促进作用

在分组合作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应及时点评。特别是在小组分享的环节,学生的发现并不一定能触及要点和核心,每当这些时候,都需要教师果断介入、适当点拨、适时引导、启发疑问,推动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思考。评价用得好,可以提示学生思考漏洞,引导学生学习,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学习进程。

总之,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也是教育者、引领者、协调者、协作者和组织者,是课堂教育的实施者,即使组织教学的手段、方法有转变,但教育者的身份角色是不变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分组合作的课堂是否有效,也取决于教师对课堂的掌控与引导。分组合作的课堂,必须明确教师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第8篇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本质上是一种跨界教育,是在整合不同领域和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所做的融会贯通工作。通识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在人类教育史上源远流长,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他在《政治学》中提出,“教育应当是全面的,而且教育应当最能体现人的自由性,人们能够通过教育自由地吸收和接受所有知识”[1]。这一理念被后来的牛津大学著名教育家纽曼正式整理为“自由教育”思想。这种教育理念影响了西方教育数百年,尤其是在人文科学领域,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著名高等学府在文学教育领域要求,从事文学教学工作的人员除了要具备深厚的文学知识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哲学知识、历史知识、文化理论知识等相关素质。因为文学与这些学科的结合是非常紧密的,同时是通识教育的内在要求。

通识教育虽然最早起源于西方教育界,但这并不是西方的专利。我国教育史上关于通识教育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易经》。所谓“君子多识前言往行”,就是要求有深厚修养的人要通晓多种学问。博学多才、博览古今者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通人”,所谓“通人”,也是指在多门学问中都有所涉猎的大师。这是我国学术界的最高境界。这种理念和思想与通识教育不谋而合,通识教育就是要求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能够运用自己在多种学科中的知识,总结出对于知识学习有普遍意义和价值的东西运用到传道授业当中。同时,这种教育思维对学生的学习会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内在规律和科学思维,思维层面的知识和方法具有普遍性意义,学习者可以用这门学科中的思维解决另一学科中遇到的难题。因此,这种通识教育对于增强教育效果,提高学习质量,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通识教育与大学英语课程结合的可能性

教育发展到现在,通识教育又具备了新的时代内涵。全面发展是当前教育界对教育对象的最高期望,全面发展的实现需要通识教育发挥相应的作用。就教育性质来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相对性,专业教育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学科或者技术领域开展的单纯教育,不考虑其他学科的因素,也不借鉴和引入其他学科的成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种专业教育就是不科学的,因为专业教育有专业教育的规律和要求,如何强化专业教育的效果已被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分析得比较透彻。通识教育是一种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教育,力求通过综合素质的提升作用于某个学科的学习。例如大学英语课程的开展与通识教育就存在很大的合作空间。在通识教育中,学生能够接触到很多与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相关的学科和方法,通过对英语国家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科技等领域知识的了解,从而增强他们对英语国家社会背景的全面了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听力理解能力、语法词汇知识储备等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通识教育的思维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就目前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来看,英语课程中有很多其他相关学科的涉猎。例如英语阅读文章中有关西方人文、历史、医学、科技等方面的文章,这些内容给学生英语阅读理解增添了极大的乐趣。他们能在枯燥的英语知识学习中接触到一些新鲜的内容,了解到课堂上不为人知的一些人文科学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同时使学生们认识到这些知识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从学生的反映来看,通识知识的学习极大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因而从这个角度来讲,以通识教育的思维开发大学英语课程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要将这一理论更加有效地应用到课程开发当中,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为,关于这种课程开发方式的理论障碍还没有完全打通,关于通识教育的研究虽然已经开展多年,但是对通识教育与英语学科的交叉性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还需要更多的科研工作和实践验证支持。

三、如何拓展大学英语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1.确定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

通识教育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培养在相关领域的“通才”。就大学英语教学来讲,这就可以理解为,学生在英语语言领域应当树立“通人”的目标,就是要帮助学生形成各方面英语能力共同发展的局面。学生应当具有较强的语言阅读能力、听力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等。但是就其现状而言,这一目标的实现并不理想。学生在言语理解、听力理解和口头表达方面的能力参差不齐,而且普遍存在能看得懂却听不懂,能听得懂却不会说,甚至存在看不懂的现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语法知识深厚、词汇量丰富,但是对于一些英语文章却理解不了,分解来看,每一个单词都认识,每一个语法都知道,但就是这些自己知道的内容组合起来,出现了“你认识我,我不认识你”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最终原因就是学生对文章作者的意图把握不住,没有相关的文化背景作为支撑,归根结底还是没有做到对英语语言相关知识的“通识”。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及国家间文化交流程度的不断加深,使这些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既遇到了极好的发展机遇,又受到了较大的不利影响。为此,大学英语课程必须改革,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按照通识教育的基本要求,全面增强学生的英语素质。

2.从通识教育立场出发深挖大学英语课程内容。

大学英语课程在通识教育中应当起着传授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知识的作用。简单地说,英语教学不再仅仅是一门语言教育学科,语言应当逐渐向辅工具过渡,在英语教学中,应当融入含金量更高的知识性内容。例如西方文学理论的最新进展、西方医学技术的新发现等具体的学科知识。学生在学习中应当面对更加具体的知识,通过阅读理解增长见识,并将这些见识直接作用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通识教育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要求人的全面发展的[2]。事实上,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大学英语课程中引入一些比较实用和对学生有吸引力的知识性内容,学生在阅读和学习过程中急于知晓这些内容,就会不遗余力地加强英语相关知识的学习,对于克服单词关、语法关会表现出更强的自觉性,产生的学习效果远比单纯的语言教育更为理想。因此,如何优化课程内容,如何进行教材设计,如何更新教材等必须得到妥善的解决,这就给大学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教师应当严格筛选,必须选取那些学生能够理解、乐于接受的内容,只有内容有吸引力,才能确保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具有强烈的兴趣和急迫感。

3.加强大学英语通识化教育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