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17 16:29:5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信息技术发展规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沙湾镇现有初中4所,学生4005人;小学35所,学生7288人。在职教职工589人。为了让沙湾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全镇中、小学面对现代化,创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示范学校,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特别是2002年开春以后,我们加大投资力度,陆续筹措资金31.5万元,建成多媒体教室3个,微机室2个,为我镇构建“惜时增效”教学模式,创造了极其有利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良好氛围。
目前,我镇已建成“7139教育网(7139.com)”教育网页。共有数字摄像机1部、多媒体教室4个、微机室5个、笔记本电脑1台、台式电脑155台、地面卫星接收站8个、投影仪158台、彩电146台、VCD56台、录像机40台、音像教材420多套 。教办、一中、二中、三中、四中、中心小学、下北、寨原、马泉寨9个单位和学校实现了网上通。
为了强力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深入地构建我镇 “惜时增效”教学模式,开创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新局面,我们计划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计划在2002年底,小河、下北、观头再建3个多媒体教室,一中、二中再建两个微机室、两个各6台以上的电子备课室;2003年底全镇中小学实现“校校通”,一中、二中、中心小学建校园局域网,中心小学建一个6台以上的电子备课室; 2004年底一中、二中、中心小学建起多媒体教学控制中心,学校布局调整后的20所完全小学建起微机室。
关键词:子信息技术;应用特点;发展趋势
一、我国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重要意义
电子信息技术就是获取、传递、存储、处理以及分析实现信息技术管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电子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的涵盖范畴比较广,例如电子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电路系统技术以及电子光纤技术等都属于电子信息技术。基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行动战略的实施,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发展电子信息技术是实现新兴战略性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高度重视新兴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以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产业发展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的支撑,通过电子信息技术为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其次电子信息技术有助于调结构、促发展。当前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消耗过大是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加速新兴产业的发展,而且还可以实现能源的最优化配置。例如变频技术的发展有效的降低了能源消耗,节省了大量的发电资源消耗;最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第三服务业的发展,构建了智能化的社会治理体系。
二、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特点分析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应用范畴的不断扩大,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展现出以下特点:
(一)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依赖于网络的发展,互联网为电子信息技术提供了信息交流的载体与平台,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云计算及大数据平台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电子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发展。
(二)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集成化与微型化越来越完善。传统的体积大、运行速度慢的电子技术已经被当前的运行速度快、体积小以及性能更加完善的微型电子信息技术所淘汰。例如我国的半导体技术已经与国外技术相持平,甚至有些技术领先于国外。现阶段,传感器都采用非常先进的复合性材料与高端的新型材料技术等等,就体积来说传感器以机构得到了大大的缩小,很多毫米级的传感器逐渐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纳米技术现在也被应用到了微型计算机的制造当中,体积小是其最大的特点。
(三)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对硬件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在社会领域中的应用虽然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劳动力,但是对于高端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尤其是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日益增强。以现代电力电子技术为例,电力技术的核心是电能器件的有效转换,要求其能够自动实现逆变、整流以及变频等功能,这些功能的变化则要求电力系统的工作人员要具备相应的技能。
三、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
基于我国制造业2050、互联网+以及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要求,电子信息技术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每年以8%左右的速度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全球处于科技创新的时代环境下,因此电子信息技术只有不断的发展与创新才能推动我国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立足于我国产业发展现状,结合电子信息技术创新成果,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趋势表现为:
(一)规模化、个性化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依托过硬的技术实现了规模化发展,尤其是云计算的应用大大提升了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能力。实现智能化工业是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提高电子信息技术的规模化发展。另外由于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门槛较高,尤其是高端的电子信息技术研发难度会更高,满足社会需求的范畴将更加广泛,为此未来电子信息技术将会更加个性化发展。
(二)光电子技术是未来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重。光电技术在未来的信息产业中将会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核心技术。激光器已经应用于农业、工业等各个方面;同时,固体激光器、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等也是目前激光器的主要发展方向。值得注意的是,激光器在医疗行业中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在军事上的应用也是被看好的,与传统武器相比具有非常优越的特点,因为激光通信具有非常高的安全性,在保密性上的潜力也很大。
(三)融合创新趋势明显。数字化、网络化、融合化、智能化代表着信息技术发展的方向,以技术二次开发和深度应用为特征的融合创新是当今信息技术和产业演进的重大趋势,产业发展模式更加柔性化,硬件、软件、网络和服务将加速融合,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融合的深度和速度进一步加速。三网融合步伐明显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变革加速。
总之,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科技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进步紧密相连,只有充分了解了电子信息技术的主要特点,掌握了它的发展方向,才可以更好地将相关的科学技术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为人类与社会提供更加便利和优质的服务,从而创造出更高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201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陆续《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等多个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并力争在“十二五”期间,获得20%以上的销售收入年均增长率。
TD-LTE-Advanced入选4G国际标准 我国自主创新标准获国际认可
1月16日,LTE-Advanced和Wireless MAN-Advanced(802.16m)技术规范通过审议,正式被确立为IMT-Advanced(俗称4G)国际标准。我国主导制定的TD-LTE-Advanced入选4G国际标准,标志我国自主创新移动通信标准再获国际认可,必将加速我国TD-LTE的产业化进程。
系统集成资质评审重启 资质管理新制度正式确立
5月2日,《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企业资质等级评定条件(2012年修定版)》正式颁布。行业主管部门将从综合条件、财务状况、信誉、业绩、管理能力、技术实力、人才实力等七个方面对系统集成商企业进行资质评审,对一些不易审核落实、对企业综合实力不能定性或定量衡量的指标进行了调整。
大连软交会成功举办 智能应用成为软件行业热点
6月15日,以“创新驱动增长 融合深化应用——腾‘云’驾‘物’,智能互联”为主题的第十届中国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在大连举行。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智能应用和创新业务模式广受关注。此次大会展示了智能应用给经济、产业及个人生活带来的价值提升,并推动了软件业的创新与变革。
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两化融合成果展在京举行
6月28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成果展览会在京举行。展览会围绕“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题,展示了我国两化融合的科学决策、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向更深层次发展,将推动我国工业由大到强,引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信息社会。
海辉和文思创新合并 软件外包产业加速整合
8月10日,文思创新和海辉合并,被视为中国软件外包业整合序幕。目前,软件外包行业整体增速放缓,利润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合并将有助于两家公司获取规模效应。文思创新和海辉合并后,东软、中软、博彦、软通动力等国内一线外包企业也将面临巨大压力,中国外包行业将拉开新一轮洗牌大幕。
口水战频发 互联网约束机制亟待建立
8月16日,360综合搜索上线,5天后成为仅次于百度的国内第二大搜索引擎,引起百度股价大跌。之后“3B”口水战爆发,不久方舟子加入战团,引发“方周大战”。几乎同时,苏宁易购与京东商城的价格战引发双方高管在微博上隔空对阵。频发的无序竞争说明,建立互联网行业约束机制已经刻不容缓。
全民电子健康系统工程启动 医疗信息化建设加速
8月20 日,卫生部《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推出611亿元预算的全民电子健康系统工程,包括大型综合医院信息化系统的标准化建设、建立全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区域性医疗信息化平台三项工作。这是继卫生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颁布后的又一重要举措,标志我国医疗信息化进程加速。
华为和中兴遭美不公正调查 中国创造遇狙击
10月8日,美国国会众议院情报委员会报告称华为、中兴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并建议阻止这两家企业在美开展投资贸易活动,但在长达几十页的报告中,却没有一条确凿的证据。作为国内企业国际化的典范,华为、中兴与全球企业展开创新力竞争,却遭狙击,“中华门”事件引起业内广泛关注。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机技术推广;应用
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有较大的关系,农业一直在我国占有非常重要的经济地位。随着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将农业科技直接转化为农业效益是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如何将这些现代化信息技术直接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一直是农业推广工作的重点。
1农机技术发展现状
农业推广体系的构建是为了开展相应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以便为农村种植和畜牧业提升相应的科技含量,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调整产业结构等。不可否认的是在我国现代农业中,我国农业技术相对而言较为落后,农业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近年来,我国为了平衡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经济矛盾,政府开展了公益性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我国的农业经济增长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其主要表现为,我国基层农业推广的力度较差,基层推广机构的设置较为分散,难以发挥出其中的整体效益;另外,我国农村基层的科技投资制度不够完善,缺乏相关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基层教育和科技推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
2信息技术在农机技术推广中的应用
2.1在农机器械中安装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GPS全球定位系统,指的是利用GPS全球定位来实现位置定位。采用GPS定位的目的是向全球提供低成本和高精度的定位服务,从而精确三维定位位置。将全球定位系统放在施肥机或者播种机上,通过GPS能够找到精确的位置,从而掌握好播种和施肥的情况,并且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以及土壤的有机肥料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施肥和播种,使得农业机械和信息化最大程度的相互结合。
2.2信息技术应用于农机物联网技术中遥感技术
在农机中有较为广泛的运用,采用遥感技术指的是通过目标物体的反射光、红外线及电磁波对目标物体进行及时的探测和精准的发掘。农机联网技术是遥感技术和互联网紧密结合的一项技术,在农产品生产区域中安装相应的遥感技术设备,如采集温度、湿度等传感器,并将传感器所记录的信息通过无线的方式传至互联网,工作人员在日常生产中可以了解生产过程中的参数,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看护农作物的时间,从而解放劳动力。
2.3加强农民信息化利用率
首先是及时采集农民的需求信息,按照农民的需要及市场需求、产业要求,建立市场和农业机构之间的沟通渠道,从而能够掌握市场动态,这样才能够实施“菜单式”服务。其次是有效拓宽技术服务领域,原有服务领域是重视产前、产中服务向产后服务延伸,从生产到加工等流通环节重视管理;在原有的基础上,由原有的偏重农业产量的推广到重视生态型的生产,从而改善农村的生态状况。最后是丰富服务技术手段。不仅需要做好技术资料的准备工作,定期举办技术培训班,做好相应的田间技术讲解。而且要善于做好创新服务模式,最大程度地推行农投企业的订单服务模式,以农资和经销商为主体的服务模式,进一步规范科技园区为主体的示范推广。
2.4加强渗透农机信息技术相关知识
信息技术如果在农业生产中加以落实,将会使我国农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走向一个新的高度。信息化的推广,让农业生产人员能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才能够最终实行推广。而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的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技能培训,是当前工作的重点之一。例如,可以邀请专家进行培训,将年轻优秀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派出去交流学习。通过专家的培训和讲座,能够让技术人员开阔视野和更新相应的知识结构,填补相应的技术空白,对于及时了解和掌握农业科技的成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上下一起努力,才能够帮助农机技术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
2.5加强领导,科学筹划
相对而言,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较低,因此在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方面能力较弱,导致了目前基层农业推广工作的能力较差,这也是导致我国基层农机推广进程较为缓慢的原因之一。因此,要加强领导,科学规划信息化与农机化之间的融合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领导体系。对发展规划的建设标准的制定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拉近农机管理部门同农机用户之间的距离,从而有利于推广农机技术。同时,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及时了解最新的农机科技信息技术和农机科技发展动态,合理配置信息资源,确保信息技术在农机推广中作用的发挥。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农业技术的迅速发展与进步,为农业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诸多便利,同时也减少了农机推广人员的工作量。在农业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提高农机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对于满足农户的生产种植需求,确保生产种植高效完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6提高认识,提高农机信息化推广
加强建设农机信息化,有助于整合和优化农机工作流程,从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及质量。广泛推广农机信息化,应该统一认识,全力支持信息化建设,大力推广新的信息技术。基于产业信息化、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等原则,大力促进农机信息化发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切实履行加强管理、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的职能,想方设法提高农机技术的产业化。在农机信息化应用推广过程中,应善于利用网络、视频、现场讲解和音频等推广方式,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系统专业培训,使得他们掌握先进的农机生产理念和农机新技术,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机推广服务水平。
3结语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已成为了我国未来发展的重点。未来只有实现农业信息化,才能够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只有重视农机信息化的推广,才能够保证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从而走向农业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林建.浅议信息技术在农机技术推广中的运用分析[J].民营科技,2013(3):80.
[2]马金嫦.浅析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及示范推广应用模式[J].科学种养,2016(4).
量子密码应运而生
量子计算的原理与传统计算机采用的原理有很大不同,传统计算机采用单路串行操作,而量子计算机采用多路并行操作,它们运算速度的差异就如同万只飞鸟同时升上天空与万只蜗牛排队过独木桥的区别。
20世纪70年代,英国和美国最早开始对量子计算的研究。近年来,量子计算的理论和实践都相继取得重大进展,产生了多种新的量子算法,研制了多种量子计算机原型。
科学家预测,未来10~20年将研制成功103~104量子比特的大型量子计算机,其运算能力可以在几分钟内破译现有任何采用非对称密钥系统生成的密码。
面对量子计算未来可能随时“秒杀”传统密码的危险,科学家致力于寻找不基于数学问题,能有效抵抗量子计算攻击的新型密码体制。解铃还须系铃人,同样基于量子信息技术的量子密码应运而生,成为对抗量子计算的“神器”。
又一个可能的“技术差”
二战中,英国破译德军ENGMA密码,获知其即将轰炸考文垂市,但为保守德军密码已被破译的秘密,英国断然牺牲考文垂这个重要工业城市,不发出防空警报任由德军轰炸;美军在中途岛海战的胜利,以及击落山本五十六座机等影响战争进程的重大事件,与其成功破译日军“紫密”有直接关系。一些专家们甚至估计,盟军在密码破译上的成功至少使二战缩短了8年。
当前,战场网络已成为连接人与武器、武器与武器的技术纽带,构成了信息化军队的神经中枢。侦察预警、指挥协同、武器控制、后勤保障等作战活动均离不开网络的支持。安全可靠的战场网络是保证自身作战体系稳定,在体系对抗中谋取胜势的重要前提,而战场网络的安全又十分依赖于网络通信密码提供的“安全屏障”。
一个国家的军队一旦率先实现量子密码和量子计算的武器化,并在战争中投入使用,将与对手形成巨大的“技术差”,在保持自身网络通信绝对安全的同时,可随时破译对方网络通信密码,洞悉对手的一举一动,从而占据绝对信息优势,甚至可以直接瘫痪和控制对方网络,由此将置作战对手于极为被动的不利地位,战局可能出现“一边倒”的情况。
以超常措施推进军事应用
意大利军事家杜黑指出:“胜利只向那些能预见战争特性变化的人微笑,而不是向那些等待变化发生才去适应的人微笑。”面对量子信息技术的机遇与挑战,只有未雨绸缪,尽早规划,提前部署,才能在未来战争中占据先机和主动,避免对手利用技术突然性陷我于被动。
目前,量子密码已经从实验室演示性研究迈向实际应用。发达国家军队已把量子信息技术作为引领未来军事革命的颠覆性、战略性技术。例如,美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专门制定“量子信息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研发量子芯片的“微型曼哈顿”计划等。美国正加速推进量子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美国白宫和五角大楼已安装量子通信系统并已投入使用。英、法、德、日等国军队也相继制定实施一系列发展量子信息技术的计划。
关键词:城市规划 信息管理 GISRS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城市信息化建设是城市化建设的龙头,城市现代化建设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国家信息化正在从领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等各方面、各层次展开和深化。显然,区域信息化不能走“以包围城市”的道路,而是走“以城市辐射农村,以城市带动农村”的道路,于是,城市信息化就成了区域信息化的核心和龙头。另一方面,我国在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城市信息化建设将成为城市的新主题与新动力,成为解决城市发展中所面临诸多难题的有效手段。可以说,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城市信息化建设将日益水融,密不可分。下面我就浅谈一下城市规划与计算机技术之间的一些关系。
二、城市规划理念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持续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已对城市规划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国城市规划领域正发生着4个方面的变化:
静态规划向动态规划发展
当传统规划试图用静态的图纸来解决动态的实际问题遭到失败时,现代规划开始倡导从“方案”到“过程”的转变,强调规划是一种动态发展与整体协调发展的过程。将规划理解成是“动态的过程”,一方面是因为规划面对的城市和城市问题在不断变化,另一方面也由于参与的决策的各个方面对城市问题的态度在不断改变。同时,现代规划还强调规划中软性指标的运用,使规划在实施时更具弹性。
从物质规划转向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城市规划是社会发展规划的一种形式,传统的规划只注重物质部分,而忽视了人作为一个社会个体的物质与精神需求。规划的“以人为本”不仅指要考虑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需求,还要考虑人的文化、、游憩、等精神方面的需求。这就要求在规划中必须全面考虑人的各种需求,要将政府中社会经济各个部门的发展融入到城市规划之中。
由专家审查到公众参与规划
我国规划审查制度长期采取专家评审方式。城市规划涉及公众利益,故而不应只是少数“智者”做出决定该怎么办,而应由社会主要利益集团的格局所决定。
规划实施由行政管理向法制化迈进
1989年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建设的法制化进程向前迈进了一步,但目前的规划法规与监督机制还远远不够完善。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因市场的方向和速度变化而变化,城市规划作为政府行为,必须灵敏地回应经济增长所提出的不同要求,这种回应就要反映在城市规划和法规中。
二、城市规划对信息技术的要求
随着观念的转变,城市规划领域对规划与管理信息的处理有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类型数据的处理与综合
多层次服务对象的满足
时间上现势性、空间上精确性
信息管理规范化、智能化和可视化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信息处理中正大显身手。以数据处理、分析与管理为主要特征的城市规划信息技术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技术系统: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omputer Aided Design)
(1) CAD系统主要具有以下功能;1.交互式图形输入、编辑与生成。2. CAD数据储存与管理。3.图形计算与分析。CAD可以对产品的不同样式、尺寸、结构等设计参数进行计算,对设计产品进行评估分析,从各种可能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4.可视化表现与景观仿真。可以利用CAD软件,产生二维与三维设计图。
(2) CAD与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对规划业务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以下六方面:1.提高修改、编辑设计成果的效率。2.使规划设计成果、建设项目申请与审批的成果更精确、更详细。3.减少差错和疏漏。4.使设计成果的表达更加直观、丰富。5.便于资料保存、查询、积累。6.突破传统设计上的某些局限。
2、遥感技术(RS,Remote Sensing)
遥感是一种通过卫星、飞机等平台携带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图像的技术,目前正广泛地应用于资源、环境、调查、管理等部门。城市规划是以城市地域现状为基础的,通过对遥感图像的处理,可以获得反映城市土地利用、绿化、环境等分布状况的可靠信息。
卫星遥感包括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陆地卫星)、海洋卫星和雷达卫星等对地观测系统,具有宏观、快速、动态、综合的优势,遥感可以为编制国土规划和地区经济规划提供国土资源、环境和自然灾害调查与分析评价资料。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地理信息系统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采集、存储、分析和描述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与空间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GIS主要由4个部分组成,即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地理空间数据和系统管理操作人员。
城市规划涉及大量信息,除基本的自然环境信息,还应包括大量的人工环境信息。为了完成城市规划的任务,需要采用不同的 GIS功能。尽管目前 GIS软件的优缺点各不相同,而且实现这些功能所采用的技术也不一样,但是,大多数 GIS软件包都提供了如下的功能:数据的获取、数据的编辑、数据的存储、数据的查询与分析以及图形的显示与交互等。
技术(Network)
网络一般可以理解成是以共享资源为目的、通过数据通信线路将多台计算机互连而成的系统。因特网不仅是单纯的网络名称,而且是一个由各种不同的计算机局域网和广域网连接而成的集合体。其所提供的电子邮件(E-mail)、远程终端协议(Telnet)文件传输协议(FTP)等等服务为数据的共享、更新、管理、交流等创造了便捷的途径。这样,城市规划管理中多种形式的海量规划信息在管理人员中频繁交流成为可能。
随着这些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将对城市规划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笔者认为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1、城市规划管理。2、城市规划设计。3、公众参与。4、城市规划研究。
四、结束语
总之,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人类构造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的虚拟的信息世界,人们将生活在由原子组成的现实空间和由比特(BIT)构成的信息空间中,现实空间与信息空间的物理界面是由计算机及网络和数据库构成的信息基础设施,人们通过这一界面可跨越现实空间与一些时间的限制,了解现实世界的过去和现在,预测未来,进行思想交流。城市规划将在信息空间中构造城市发展的蓝图,并通过建设者在现实世界中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庭伟,迈入新世纪:建设有特色的规划.城市规划,2000,(1)
2、 阎正,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标准化指南,北京:出版社,1998
3、 王静霞,迈向21世纪的城市规划战略思考,城市规划期刊,1997,(3)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其实验教学对学生知识体系建立、能力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有些生物实验时空跨度大、有些涉及有危害的材料和试剂,因此难以在目前本科生实验教学中实施。此外,还有一些实验需要使用昂贵、精密仪器,其台件数往往不能满足本科生实际操作需要。因而现有的生物学真实实验教学体系并不完整,影响了学生全面掌握生物学实验技能、制约了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发展。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发展,采用虚拟仿真技术、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等生成逼真的实验场景,可以在虚拟情境中完成真实情况下难以甚至不能实现的实验内容。因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顺应而生,虚实结合的新实验教学体系为培养现代生物学创新人才提供保障。
一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建设的紧迫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要求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规划还明确了建没各级各类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工作目标,提出要遴选和开发1500套虚拟仿真实训实验系统。
教育部在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加强实验教学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建设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这一举措具有重大意义。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重点开展资源、平台、队伍和制度等方面的建设,形成持续服务实验教学,保证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的有机整体。特别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的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即以培养学生综合设计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创造性地建设与应用软件共享虚拟实验、仪器共享虚拟实验和远程控制虚拟实验等优质教学资源,推动信息化条件下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等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二 生物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生物学是21世纪自然科学的重点学科之一,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影Ⅱ向。生物学也是一门实验性学科,通过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然而,由于生命科学前沿理论和技术发展迅速、生物学实验系统性强、时空跨度较大、操作较为繁复、某些实验材料存在一定危险性以及某些实验需要昂贵仪器等,造成目前本科生真实实验教学资源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
因生物材料的生命特质原因,有些生物学实验往往周期较长,如动植物的发育实验、生态学的种群互做实验、生物进化实验等。在有限的实验课时内,现有的真实实验往往是片段的、不连续的,大尺度时空跨越的实验内容基本没有,造成学生知识体系和实验技能的不完整。
目前的生命科学研究已经深人到在分子水平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相关的实验过程往往是微观的、抽象的,在本科生实验教学中开展相关真实实验一方面成本高、消耗大,一方面传统实验手段无法帮助学生直观了解微观抽象的实验过程,从而影响实验教学效果。
现代的、先进的实验技术推动了生命科学发展,然而有助于学生理解前沿理论的实验内容难度大、复杂程度高、往往需要使用昂贵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在本科实验教学中难以广泛实施,使得学生不能及时了解、跟进先进的实验技术和理论知识。
生物实验可能涉及伤害的、危险的、污染性的实验内容,因为现有本科生真实实验教学条件有限而不能实施。例如致病菌、病毒、血液样品、同位素等等,涉及这些实验材料和试剂的实验内容在目前的本科生真实实验教学中常常都是回避的,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整、不系统。
生物技术工艺实验系统化程度高、周期长、成本大,在以往有限课时的本科生真实实验教学中,仅能安排个别常规技术,难以完成完整的工艺流程。学生在工厂车间的实习也往往无法接触企业的核心技术和工艺,只能粗略的浏览生产过程,没有落实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理论和实践的脱节。
总之,现有的真实生物实验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现代生命科学的视野、影响了学生对先进理论本质的认识以及系统知识体系的形成、制约了完整生物学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随着生物科学的迅猛发展和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内容愈来愈丰富,要在有限的实验教学课时内扩大教学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必须对传统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虚拟仿真实验作为真实实验的重要补充和扩展,既有仿真性、经济性、安全性的优点,又能保证生物学实验的系统性、综合化,与传统真实实验有机结合,可以使学生开拓视野,获得更为全面的技能训练,掌握完整的生命科学知识体系,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 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在综合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根据我校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我校生物学学科特色,我校开发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可以概况为4个模块:秦岭生物学野外实践能力培养模块、现代生物学综合创新能力培养模块、生物学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提升模块以及生物技术工艺仿真实训模块。虚拟仿真资源与现有的实际操作实验教学项日相互融合和互补,搭建了较为完备的“分层次、多模块、系统化”的本科生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使学生视野得到开拓,对生命现象过程认识更全面,对知识体系的掌握更系统,同时课题式的仿真实验项目能点燃思维、激发兴趣,加强了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陕西师范大学理科(生物学)基础科学研究与野外实习基地被批准为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每年对全国甚至海外高校开放。然而因环境承载能力、后勤保障能力等因素限制,进入基地进行实习的学生有限。我们充分利用秦岭资源,依托国家级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对生物学宏观性、时空大尺度实验进行仿真,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实验资源和学习模式,学生可以在这个虚拟环境中开展现实中无法实现的大型野外生物实验、生态系统实验等。同时这些教学资源还可以共享给更多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
生命科学研究早已深入到分子水平。我们将细胞、分子水平的微观生命反应可视化,将抽象的前沿理论和技术形象化,为学生提供了形象逼真的新型实验教学资源,提供了以计算机为载体、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新型学习方式。我们开发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将学科前沿、研究热点及学院教师的科研成果引入实验教学中,将真实的生物学实验过程中极为迅速、经典技术难以跟踪、肉眼甚至现代科学仪器无法观察到的分子变化以及相互作用,借助计算机模拟实现其可视化,形象地描述以往无法给学生展现的微观生命世界,使学生能更直观的深刻理解产生生物实验现象的本质与详细过程。
生物技术、生物工程是生物学在人类社会的实际应用,有突出的价值和发展空间。以往学生进行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实训需要进入药厂、食品厂、酒厂等等的车间、工厂。因企业经济效益和技术保密等,学生只能参与部分生产过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真实的生产过程引入实验教学中,借助计算机模拟实际生产中昂贵的各种器械、成本高的运行过程,学生通过模拟操作和控制,直观的体验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的实际应用。我们为学生提供的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实训新平台,可以对学生系统进行产品研发、生产工艺的训练,解决生物技术应用人’才实践技能与生产实际脱节的瓶颈问题。
师范生的培养是我校的特色,生物学专业师范生因生物学这一个实验性学科的特殊要求,必须在掌握生物理论教学能力的同时锻炼实验教学能力。而目前的现状是我国54.4%的中学没有专职生物实验员,实验前材料和仪器准备不充分;因生物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短缺,能开出10个以上实验项目的中学很少;还有11.8%的学校一直没有开设生物实验课程。师范生在进行教育实习的时候基本不会进行实验教学的课程设计、课堂教学等实习内容。中学生物教学经典实验的虚拟仿真,给生物学专业师范生搭建了中学生物学实验室的真实情境,可以进行中学生物实验课的模拟教学训练,锻炼了师范生的实验教学技能。特别是基于这样的虚拟平台,多名学生可以同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面向任何受众进行教学模拟,并可以反复演练,充分反映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高效性、便捷性和经济性。同时,该平台可以共享给在职中学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电可以共享给很多没有实验条件的中学,供中学生远程登录完成实验内容等,重复发挥“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的开放共享特色。
四 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新体系的优点
我校生物学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的优点体现在:第一,紧紧结合我校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生物学各类实验的特点,可以选择特定的实验模块作为必修、或者选修的内容,发挥虚拟仿真实验可视化、虚拟操作的功能,突破传统实物生物实验教学的固有局限性。第二,以传统实验的亲历性巩固学生的事实经验,以虚拟仿真实验提升学生获取科学事实的能力、拓展科学思维、锻炼实践能力,有效解决了现有生物学实验教学资源局限性问题,为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和合理、前瞻的技能体系开辟了新途径。第三,虚拟仿真实验所具有的普适性,使其辐射面广、受众广泛。除我校生物学相关专业在校本科生、研究生以外,我校承担的国家教师教育、西部教师培训计划等均可受益。同时,对在中学任教的生物学教师开放,提高其业务素质,服务我国基础生物学教育。
生物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是我校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虚拟仿真的技术手段完成不可及、不可逆等实验内容,以新型知识载体的形式和真实实验相互补充,从而实现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协同育人、课内课外一体化的实验教学新体系,探索了虚实结合的生物学实验教学新模式,为培养现代生物学综合创新人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关键词:流通产业;趋向特征;模式优化
中图分类号:F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1-0036-02
1 当代流通产业的趋向特征分析
1.1 流通产业出现要素禀赋新元素
就传统物流业而论,刚性的、有形的要素禀赋不可或缺,包括有形资产、有形商品、有形货币等。而当今,无形的、柔性的要素禀赋也在流通领域中成为活跃要素,并为流通产业发展增添了新的血液,赋予了新的内涵,无形资产、无形商品、无形货币的出现使得流通产业变得样态丰富、异彩纷呈。流通产业从过去只有商品货物的流通,转变为涵盖有形商品、无形商品、劳务服务以及其他诸多无形要素禀赋的流通。从生产环节与流通环节彼此独立的格局,转变为相互融合的大流通趋势,传统经济中以实物流转为主体的商流,也日益分化为商流、物流、资本流、信息流,并出现了期货交易和现货交易的分化。
1.2 流通产业社会化与城市化建设并驾齐驱
当今社会,社会化的大生产客观上带来了社会化的大流通。现代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无疑是对社会化大生产的巨大助推器。城市用地面积的扩展、城市人口数量的扩大、城市数量的增加、城市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发展,都需要加快社会化大生产,需要流通产业社会化的大发展。同时,城市的科学发展必须渗透节能、环保的理念,流通产业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作用的同时,更应该体现节能、环保意识,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城市。
1.3 流通产业全球化
全球化是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这股大潮席卷了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任何产业和企业都不可避免的经历着全球化的蜕变和历练。对于流通产业而言,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流通产业在全球劳动分工和贸易交换中的比重越来越高,流通产业发展被容量和密度、规模和速度的约束程度逐渐削弱,逐渐突破了一定地域范围的限制,从传统产业中局部的、分散的、区域性的运动过程,变成了全球范围的运动过程,流通产业呈现全球化趋势,不同国家的市场和生产日益变得更加相互依存、更加紧密合作,世界经济协作体正在形成,彼此之间相辅相成。同时,高新技术、市场资源、金融资本、先进理念和营销手段都在流通产业中得到了创造性的利用,不断助推着流通产业全球化的进程。
1.4 信息技术促使流通产业潜力巨大
一方面,信息流可以作为独立的产品进行流通,而信息技术对于资金流、商流、物流等流通领域均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信息技术的应用,带动了市场主体在经营流程、管理模式、服务理念等多个方面的革新。继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继条形码技术、企业资源规划、快速反应系统、供应链管理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之后,更具尖端的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地球地理信息技术、无线射频技术等更是在世界多国快速推广。
另一方面,流通产业的发展也为信息技术发展提供了得以扩散和渗透的空间。流通产业是市场经济下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联系的纽带,承载着信息传导功能,如果信息渠道延迟或中断,将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轨迹产生重要影响。在此意义上,流通产业对信息传递和处理的内在要求,极大地促进和推动了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就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而言,最终目的是以满足各领域的要求作为其发展的动力,并以各种经济社会活动作为其依托的。
2 优化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模式的建议
我国流通产业模式的发展,应高度重视当代流通产业的趋势变化,紧跟时代步伐,创新理念,结合信息技术手段,拓展品牌影响地域范围,建设绿色流通产业。
2.1 关注无形要素禀赋,发展新型流通产业业态
发展流通产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高端化、集约化、国际化、多元化和差异化为基本原则,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创新商业模式,积极培育新型业态和高端功能,尤其是应注重无形资产、无形货币、无形商品的重要地位。只有围绕流通产业新兴元素,完善电子商务、仓储式购物中心、连锁经营等方兴未艾的流通产业业态,才能提升企业营销层面和流通领域的综合竞争力。
2.2 围绕城市化进程,建设城市综合体
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是流通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围绕城市发展规划,建设城市综合体是流通产业发展的重要思路。近些年来新兴了城市综合体这一概念,是指将城市空间里涵括的多种功能,比如:信息、交通、贸易、酒店、娱乐、办公、交通、文体、餐饮、会展等,将其中至少三项进行组合,且于各功能之间建立一种彼此依托、相得益彰的互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高效、多能的综合实体。这种综合体的存在不仅加剧了流通产业之间的联系,也使流通产业的组织结构更为严密,产业集聚作用凸显。同时,由于城市综合体细分了流通产业的组成和分工,各个合作体之间互通有无,相得益彰。对于区域发展而言,建设现代城市综合体的主要环节是提高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四大行业的比重值,培育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引进知名总部型商贸流通企业,促进区域流通产业发展。
2.3 落实国家战略规划,大力发展绿色流通产业
众所周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思想。国家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把节能环保产业作为国家发展的重点环节,鼓励企业采用新能源进行技术升级与改造。同时,我国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和低碳环保社会的主张,由此可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品是流通产业发展的潮流。节能环保产品还被列入国家节能环保产品目录,享有采购优先权。因此,流通产业应紧跟时代步伐,以低碳流通、绿色流通为主导,在生产和消费环节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从产品的设计、材质、包装到运输,均应体现节能环保理念,这样的流通产品才是放心产品、安全产品,从而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2.4 着力品牌宣传,在全球范围拓展品牌影响力
拓展是流通产业发展的精髓和要旨。流通要素禀赋从一个区域渗透到另一个区域,从一个产业或行业移动到另一行业,从低级形态变为高级形态,不可避免的要受到企业商誉的影响。注重品牌的宣传,树立企业和产品的良好形象是流通产业发展的必要环节。放眼国际知名流通企业,如奔驰、可口可乐、麦当劳等跨国企业都非常重视维护良好的企业形象,注重在消费者心中留下良好的口碑,因此企业才具有了顽强的生命力,并取得了行业翘楚的地位。这正是跨国企业可以漂洋过海、流通全球的重要内因。
国内外市场一体化和内外贸一体化的进程将会加快,为了应对顺差过大的问题,经济内部和外部的不平衡,政府将进一步扩大进口规模,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趋势将会更加明显,流通企业将更加积极地在全球范围内参与国际合作和分工,一些大型流通企业将把目标市场由国内延伸到国外,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对于流通企业而言,应建立良好的信誉机制,通过各种营销手段,大力宣传和推广企业,以汽车企业为例,可以适时开展汽车文化展示与交流,举办汽车城乡巡游、汽车美容嘉年华、汽车改装展览节、汽车俱乐部活动等会展节庆活动,拉近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从而提升区域汽车消费感召力和影响力。
2.5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流通主题商业
信息技术是商品流通的重要辅助手段,信息技术对流通产业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我国的流通产业,加快推广B2B(企业对企业)、B2C(企业对消费者)、C2C(消费者对消费者)、G2B(政府对企业)、G2C(政府对消费者)等现代电子商务模式。
第一,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企业,实行无店铺销售模式。无店铺销售的含义是:经销商不通过店铺而直接向消费者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的营销方式,是现代市场营销的重要形式之一。根据最新公布的《零售业态分类》,我国的无店铺销售可以划分为五种基本形式:电视购物、邮购、网络购物、自动售货亭、电话购物。
第二,加快集聚新兴商贸流通企业。坚持“引进做大一批、扶持做大一批、联合做大一批”的思路,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电子商务、连锁经营、财经资讯等新兴商贸流通服务企业设立区域运营中心、管理中心、结算中心、呼叫中心及研发中心。建立健全支持新兴商贸流通服务企业做大做强的扶持政策,支持各类新兴商贸流通服务企业开展跨行业、跨地区资本经营和业务重组,鼓励和引导中小型企业以自愿加盟方式实行连锁经营,培育发展新兴商贸流通服务企业。
第三,根据发展需要和已有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主题商业。例如,发展IT产品主题商业。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及高新技术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制造优势,坚持占据流通环节,重点在销售形态档次的提升、展示、信息交流等环节的拓展方面积极探索,顺应和引导电子书阅览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新一代数码产品、GPS导航仪等高端消费电子产品对传统产品的替代趋势,通过高档次信息服务产品、最新信息服务资讯、最时尚信息服务产品销售方式的汇集,打造引领IT产品潮流的前沿区域。以现有电子商务服务企业为主体,建设一个综合性的、集展示、体验、招商引资服务、模式创新、移动电子商务、咨询服务、支付服务、物流服务、IT运营服务等为一体的电子商务体验示范区。
3 结 语
当代社会是经济高速发展、信息快速交汇传输,资源匹配动能日益提升的现代社会,流通产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认真审视当代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趋向特征,科学规划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模式,是摆在我国流通产业急需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