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企业经营分析方法

企业经营分析方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17 16:30:0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企业经营分析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企业经营分析方法

第1篇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之间的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中小企业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各方面的风险,例如政治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等,其中法律风险是威胁中小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问题。由于中小企业的经济实力薄弱、市场竞争力较低,一些企业管理者没有足够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使得各种法律风险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造成企业经济损害,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法律风险具有可防可控性,中小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经营管理状况,制定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保障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

1 中小企业经营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分析

1.1 合同法律风险

中小企业经营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风险就是合同法律风险。合同是约束签订双方责任和义务的具有法律效应的协议,合同法律风险指的是在合同签订、生效、履行、变更、终止和转让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纠纷问题。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很多中小企业在合同的签订和履行环节没有制定严格管理和审查程序,容易造成合同条款不明确和法律漏洞,对企业的利益构成威胁。一些企业为了提高经营效益,甚至让业务员随身携带合同章,一些业务人员急于完成工作任务,与合作方签订合同比较仓促,没有严谨的审查,容易造成合同法律风险。此外,中小企业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控制和防范措施,也是造成合同法律风险的重要原因。

1.2 知识产权风险

科技创新成为现代化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产权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很多中小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的认识不足,知识产权维护工作不到位,容易面临法律风险。一些中小企业不重视与管理层人员、技术人员、营销人员之间的保密协议,使得很多工作人员掌握了企业内部的技术秘密和商业机密,一些人为了个人利益,出卖企业,将企业的技术秘密、客户资料等重要资源外泄,对企业的品牌、商业机密、专有技术方面的知识产权造成侵害,使得企业面临严重经济损失。尤其对于广告、展览、高科技行业的中小企业来说,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的后果十分严重,因此加强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范十分重要。

1.3 金融法律风险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中小企业投融资需求不断增加,使得很多企业在投资、并购、融资等活动中面临诸多法律风险。为增强市场竞争力,很多中小企业进行了并购,但是企业并购涉及公司法、税收法、知识产权法等多种法律规范,由于办理流程十分复杂,法律风险的发生几率极高。中小企业在经营中还面临各种融资问题,由于银行贷款和资本市场融资等融资途径难度较高,很多企业选择民间借贷、集资等方法,存在很多违规操作,一些企业甚至出现拖欠借款问题,容易面临法律风险。一些企业通过提高利率的方法加大融资,当企业面临资金周转困境时,无力偿还各种贷款,会受到法律相关规定的制裁,甚至面临破产,不利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2 中小企业经营法律风险防范措施

2.1 树立全方位的法律风险防范观念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要树立全方位的法律风险防范观念,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规定开展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企业管理者是各项经营活动的决策者,企业员工是各项工作的执行者,如果两者的法律风险防范观念薄弱,将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和经营。针对这种情况,中小企业需要加强企业内部法律风险防范理念的宣传,提供全体员工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同时,加强对员工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的培训和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企业经营氛围,提高企业整体的法律风险防范水平。

2.2 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管理机制

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实现风险防范和控制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建立合同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合同管理办法,加强合同签订、执行等过程的严格审查,并根据企业的经营业务和管理标准,制定合同示范文本,保障自身利益,实现合同的规范化管理;第二,建立重大项目法律咨询制度,中小企业在并购、投融资等经营活动中,可以聘请专业的法律顾问,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对各种利益关系进行明确界定和妥善处理,在各种金融纠纷中提供可靠的法律援助;第三,完善其他法律事务管理制度,中小企业经营中还存在知识产权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问题,需要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加强对企业内部资源和员工的管理,保障企业的经营效益。

2.3 建立重大经济活动审查机制

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中涉及很多的重大经济活动,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建立相关的审查机制是降低法律风险的有效措施。针对各项经营活动,例如项目投资、融资合作、对外担保等,企业管理者在制定决策前,需要进行有效的可行性论证,对各项活动有关事项进行全面审查。同时,针对重大的经济活动,中小企业要组织相关的会议,让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共同参与讨论,根据相关的法律程序开展活动,保障决策的合法性。中小企业还要成立经济活动审查小组,让专业的法律人员参与其中,对各项活动进行法律风险评估,确实把好法律审查关。从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和经营中存在的缺陷出发,概括出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在法律风险方面不同的特点,这也为中小企业经营法律风险的防控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2.4 构建法律风险评估预警制度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过程包括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救济,而事前的预防是降低企业经济损失的重要保障,因此,中小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应首先立足于事前的预防。中小企业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一套适合于中小企业的法律风险评估预警制度,针对企业一般业务流程和项目运作程序设计一套测评企业法律风险的指标体系,可以分为管理良好、危机征兆、需要整顿、危险预警、严重危机等风险级别,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门别类的归纳整理,供企业自我测评或合作伙伴、交易对方和中介机构用于测评企业法律风险,并根据风险发生的概率,分别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2.5 充分发挥律师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律师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律师服务项目已经从七十年代末的诉讼单一业务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律师在企业跨国并购、投融资等企业重大经营战略计划和控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比如律师担任法律顾问时为当事人提供的法律咨询、法律意见、法律方案、合同的起草和审查等业务,是一种事前预防手段。由于法律控制业务在事前已经预料到法律风险并为之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方案,防患于未然,由此给社会和当事人带来的是一种防损效益。

第2篇

关键词:全局性 战略制定 战略选择

企业经营管理战略是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严峻的挑战环境,为求得长期稳定的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是对企业经营范围的科规定。具体的讲,企业经营战略是在符合和保证实现企业使命条件下,在充分利用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机会和创造新机会的基础上,确定企业同环境的关系,规定企业从事的事业范围、成长方向和竞争对策,合理地调整企业结构和分配企业的全部资源。本文结合我国企业的具体情况,分析了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基本特征和制定步骤。

一、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特征

1、全局性

形象地说.企业经营战略就是企业发展的蓝图,制约着企业经营管理的一切具体活动。企业经营战略是对企业的未来经营办向和目标的纲领性规划和设计,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方面都具有普遍的、全面的、权威的指导意义。

2、长远性

企业经营战略考虑的是企业未来企业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总体发展问题。经验表明,企业经营战略通常着眼于未来3-5年乃至更长远的目标。

3、指导性

企业经营战略规定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基本的发展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指导和激励着企业全体职工努力工作。

4、现实性

企业经营战略是建立在现有的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基础上的,一切都从现有起点出发。

5、竞争性

企业经营战略像军事战略一样,其目的也是为了克敌制胜,赢得市场竞争的胜利。

6、风险性

企业经营战略是对未来发展的规划,然而环境总是处于不确定的变化莫测的趋势中,任何企业经营战略都伴随着风险。

7、创新性

企业经营战略的创新性源于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因循守旧的企业经营战略是无法适应时展的。

8、相对稳定性

企业经营战略一经制定后,在较长时期内要保持稳定(不排除局部调整),以利于企业各级单位、部门努力贯彻执行。

二、制定经营战略的步骤

1、经营战略分析

企业的内外环境即为企业经营战略管理提供了机会,同时又使其面临着威胁。因此企业的战略管理首先就要对内外部环境进行战略分析。这是战略管理的起点。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战略家孙武曾经说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里的知彼就是了解外部环境,知己就是了解内部条件。

企业经营战略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略人员对企业目标的确定是否明确、对企业外部环境的评价是否准确以及对企业内部条件的分析是否完整、透彻。这是因为:

(1)企业经营战略必须与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相一致,特别是要能利用环境中已存在的或可预见的机会,并尽量降低或完全消除环境对企业形成的威胁。

(2)企业内部资源及能力必须能够满足企业所制定的战略的要求。由于企业不大可能利用所有的机会,因此在制定企业战略时应该根据企业的内部优势选择可以利用的机会,绝不能不考虑内部能力,就根据环境机会制定没有资源保证的战略。

(3)战略的效果要通过实施过程才能得以表现。战略的实施受到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制约。

企业外部环境包括企业的微观环境、中观环境及宏观环境,这些环境因素对企业来说基本上是不可控的,把握住外部环境的现状及未来发展变化的趋势,掌握了足够的信息,就为正确确定企业的经营方向和思想、提出经营目标、确定经营战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企业内部条件的分析指的是要评价本企业在经营中已具备的和可取得的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这里不仅包括人、财、物等物质资源,而且还包括企业组织结构、信息、时间、企业文化及企业形象和信誉等无形资源。明确企业的优势和劣势,这就为企业在长远发展中如何扬长避短指出了战略方向。

2、经营战略制定

战略制定是在企业经营战略分析的基础上,组织各方面的力量,按一定的流程和方法,为企业选择适宜战略的过程。战略制定是企业战略管理歌得成功的根本保证,直接影响到战略实施和战略控制。因此战略制定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关键环节。它又可以分为四步:

(1)战略制定的准备。也就是制定战略的目标和选择制定战略的方法。前者为企业实现战略任务指明了方向,它应该具有可接受性、灵活性、可度量性、可实现性、适应性、易理解性;后者根据具体单位的类型和规模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小企业的战略一般都是非正式形成的,大规模的公司的战略是通过各层次的管理人员广泛参与,经过详细的研究和讨论,有秩序、有规律地形成的。

(2)总体战略选择。中石化要做世界一流企业,中石化始终把资源战略放在首位,狠抓东部老油田的稳产增产,推动西部新区勘探的战略性突破。中国石化集团油气勘查矿权区块由6万平方公里增加到103万平方公里;拥有石油远景资源量从181亿吨增加到267亿吨。天然气拥有远景资源17.4万亿立方米。通过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中国石化集团原油储采比由13.7提高到15.8,已连续7年实现储采平衡有余,改善了资源序列结构,为企业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企业总体战略应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附加值,即在企业的某个或多个价值活动上实行低价成本或差别化,由此产生溢价。就是说企业的总体战略必须帮助其经营单位建立一个独特的、能产生竞争以及竞争优势的程序。在制定总体战略时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企业应该选择在哪个行业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使其长期利润最大化,二是企业应该选择哪种战略进入或退出某个行业领域。

(3)竞争战略选择。由于每个企业面临着不同的机会和威胁,每个企业有不同的优势和弱点,所以对每个企业来说形成的战略是独特的。波特的《竞争战略》一书中,提供成功机会的基本战略方法有三种,即成本领先战略、与众不同战略和集中优势战略。

(4)战略方案评价。战略方案评价是企业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技术,从众多的备选方案中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方案和决策过程。

三、结论

企业经营管理战略制定以后,关键是战略的具体实施。战略实施的成败在于能否把实施战略所必须的工作任务、组织结构、人员、技术等资源以及各项管理功能有效地调动起来加以合理配置。

参考文献:

[1]苗长川,杨爱花主编.现代企业经营管理[M]. 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

[2]孙云茂. 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方案研究[J]. 现代商业. 2011(07)

第3篇

对于企业而言,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是保证企业管理取得实效的关键。基于企业经营实际,企业管理工作要想得到全面开展,就必须立足企业经营的现实基础,从管理目标的制定、管理制度的建立和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创新等方面入手,切实保证企业管理取得实际效果并达到预期目的,提升企业管理的整体水平,为企业经营提供有力支持,确保企业管理能够在实效性和统一性上得到全面提高。为此,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要想提高企业管理的整体效果,就要实现企业管理与企业经营的有效结合。

二、企业管理应与企业经营实际相结合,制定具体的管理目标

在企业经营中,企业管理既是推动企业经营的有效力量,同时也是促进企业经营取得实效的重要方法。为了保证企业管理取得积极效果,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必须与企业经营实际相结合,认真分析企业经营形势及面临的经营环境,制定具体的管理目标,以此为指导做好企业管理工作。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企业管理目标的制定应符合企业经营要求

企业在制定管理目标的过程中,要想保证管理目标成为企业经营的有效指导,就要确保企业管理目标符合企业经营要求,并从企业经营现实出发,结合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管理特点和管理要求,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管理目标,使企业管理目标能够更好的为企业经营服务,保证企业经营的整体质量达标。为此,企业管理目标的制定必须要符合企业经营要求,否则,企业经营将无法得到有力的保障和依据,将会给企业经营带来较大的影响。

2.企业管理目标的制定应保证其指导性

企业制定管理目标的目的在于为企业管理行为提供有力的指导,并在管理过程中提高企业管理效果,更好的为企业经营服务,使企业经营能够在有效性方面有所提升。从当前企业管理过程来看,只有有了明确的指导目标,才能保证企业管理取得实效。因此,企业在制定管理目标的时候,必须要保证管理目标的指导性,达到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效果的目的。基于这一认识,企业管理目标的制定应保证其指导性,确保企业管理取得积极效果。

3.企业管理目标的制定应满足企业经营需要

企业制定管理目标主要是为了确保企业管理有据可依,有规范可以执行。从企业经营的现实角度来看,企业管理目标只有与企业经营实际进行有效结合,并最大程度的满足企业经营需要,才能达到提升企业管理效果,推动企业管理全面发展的目的。基于这一认识,企业管理目标在制定过程中,必须要满足企业经营需要,并保证企业管理目标能够与企业经营现实有效结合在一起,共同为企业经营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满足企业经营的现实需要。

三、企业管理应与企业经营实际相结合,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除了要明确企业管理目标之外,企业管理要想取得积极效果,还要与企业经营实际相结合,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依托管理制度推动企业管理全面深入进行,保证企业管理能够在实效性上全面提高,有效满足企业经营的实际需要。为此,企业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企业管理制度应包含标准化工作

标准化工作包括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的制订、执行和管理的工作过程。标准化工作要求要具有“新(标准新),全(标准健全),高(标准水平高)”的特点。

2.企业管理制度应包含定额工作

定额就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对于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利用、占用所规定的数量罚限。定额工作要求具有实践性,企业管理制度thldl.org.cn制定定额工作计划源于实践,是对实践的抽象,不是主观臆造;定额工作要求具有权威性,定额是经过一定的审批程序颁发的;定额工作要求具有概括性,定额是对实践的抽象;定额工作要求具有阶段性,实践在发展,定额也要有阶段地适时进行调整。

3.企业管理制度应包含计量工作

计量工作的核心是获得数据,评价数据,没有实测的和准确可靠的数据,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就失去了科学依据。

4.企业管理制度应包含信息工作

信息工作就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资料数据的收集、处理、传递、贮存等管理工作,现代化企业必须健全数据准确和信息灵敏的信息系统,使企业生产经营过程逐步纳入电子计算机管理轨道。

5.企业管理制度应包含完善规章制度工作

企业在建立规章制度过程中,要通过建立和健全一套纵横连锁、互相协调的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体系。

6.企业管理制度应包含基础教育工作

企业在管理制度建立过程中,应对基础教育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搞好基础教育工作,才能保证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只有大力做好提高职工的政治、文化和技术素质工作,才能保证企业管理的整体效果。

四、企业管理应与企业经营实际相结合,创新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

企业管理过程中,要想提高企业管理的整体效果,我们就要对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与企业经营实际相结合,对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进行全面创新,才能保证企业管理取得实效。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全面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

1.企业应积极探索绩效考核管理制度

企业在创新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过程中,应结合企业经营实际,借鉴当前先进的管理经营,重点做好绩效考核管理制度的建立,鼓励企业员工能够积极发挥自身作用,为企业经营全面奉献,保证企业经营的实际效果。从这一点来看,企业应从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建立入手,重点做好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创新工作,使企业管理能够符合企业经营实际,为企业经营提供可靠的方法保证,有力促进企业经营的发展,使企业经营能够得到有力的支持,提高企业经营的整体质量。

2.企业应全面推进员工岗位责任制

企业在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创新中,应积极实行员工岗位责任制,将每一个员工都与其实际岗位、企业利益和员工个人利益连接在一起,使员工能够积极发挥聪明才智,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从这一点来看,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创新,应将员工岗位责任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主要手段,积极探索并完善员工岗位责任制,使员工岗位责任制能够在整体性和实效性上满足实际需要。为此,企业全面推进员工岗位责任制,是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创新的重要方法。

3.企业应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

对于企业而言,人才是保障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资本。基于这一考虑,企业在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创新过程中,应对人才的作用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结合企业经营的现实需要,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计划,保证企业管理中能够有大量的人才作为管理保障,并有效提高企业管理的整体效果。为此,企业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并推动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对提高企业管理效果,满足企业经营需要,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4篇

【关键词】企业经营;财务管理

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财务管理正在发挥着必不可少的积极作用,尤其是近几年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管理的逐渐规范化,使得国有企业加快了市场化步伐,企业经营者改变经营思路、提高核算意识的同时,也更加提高了对财务工作的重视程度。在这种形势下,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不断凸显出来。而对于财务工作者来说,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无疑对财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管理水平若滞后于企业经营管理需求,不但不能满足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还会给企业带来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反之,如果财务管理工作在满足企业经营管理需要的基础上,能够先于企业经营提供有效数据,则会带动企业经营工作的更好开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现代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应用等问题及企业经营与财务管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

一、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企业经营活动中,财务管理不但在预算管理及企业内部控制等方面都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其外延也正在不断扩大,在企业经营活动的各方面发挥着更多的管理职能。(1)财务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人力资源是企业资源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企业资源的一部分,必然同其他经济资源一样会有相应的投入与产出。因此,财务管理范畴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人力资源会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人力资源不但会为企业带来现实效益,还会为企业创造未来收益,具有其他任何经济资源无法比拟的效益性。而作为企业资源的一部分必然有相应的投入与产出。人力资源会计是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应用于人事管理领域。人力资源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具有质和量的双重指标:质方面的指标是人力资源所具有的才干、智慧、知识、体质等。人力资源的量的指标是指与物质资源相结合的人数。人力资源成本在企业总成本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使用不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份内事,也是财务部门核算的重点。财务部门应从企业各项成本的比例构成等方面考虑,计算企业中人力资源成本的合理范围,并运用财务方法对该范围内的人员成本进行分解,计算出人力资源日常工资薪金等支出、人员培训费用、具有特殊能力或对企业作出特殊贡献的人员奖励性支出等。另一方面,应根据行业平均水平及企业实际情况等方面的综合考虑后确定不同岗位人员的单位人工成本最终计算出各岗位人员数量,为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员计划提供财务数据支持。(2)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方向上的引导作用。有效的财务信息能够客观地反应企业经营实质,为企业经营提供可靠的方向指引。通过企业财务部门对经济业务的分项核算,企业经营者结合企业整体经营状况,可以看出企业经营的动态变化,如哪些经济业务经营成果在整体经营活动中的份额呈上升趋势,是否还有发展空间,从而确定是否值得扩大经营;而对于一些呈萎缩趋势的经营活动,决定是采取加大力度调整使之恢复或提高经营成果,还是采取果断地转移经营方向以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企业只有准确地掌握市场动态,提高对市场变化的敏感洞察力,并适时地调整经营结构,才能生存、发展并获利。与此同时,企业也应准确地把握本企业经营情况,正确认识本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及本行业在整个市场中的发展趋势等等。此时,就需要企业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来准确把握自身情况,来满足企业经营的需要。

二、影响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作用发挥的几个因素

(1)传统经济管理模式对财务管理的不利影响。企业经营与财务管理密不可分,这是被企业管理者所认可的。但是,因受传统经济管理思维模式的影响,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决策层的经营方针政策与各项决策的形成极少应用财务管理方法,财务管理工作往往不能真正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中去,不少企业的财务工作仍停留在一些基础工作上,不能发挥财务管理的真正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财务管理实际上并没有开展起来,企业经营者往往心中有自己的一本账,他们往往会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经营企业,而不运用财务数据去衡量企业经营成果,也不会正确运用财务信息到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之中。这种管理模式不但限制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也会相应影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2)会计职能的特殊性对财务管理参与企业经营的不利影响。有效的财务管理会为企业经营提供有力保障。会为企业经营在数据上提供有力依据,使企业经营工作的开展有的放矢。尽管如此,由于会计工作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使得财务管理具有不同于其他部门的特殊性,由于制度所限,经营者往往感觉束手束脚;而由于财务部门要受到本企业和上级相关业务部门的指导与管理,还需接受中介机构的检查与监督,也难免使经营者无法正确看待财务部门的位置,很难把财务管理真正纳入到企业管理中去。这种情况下,财务管理会独立于企业经营工作之外,财务人员很难把握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也不能根据企业经营发展的要求来处理经济业务,最终使得形成的财务数据有可能偏离经济业务的实质。造成无效财务数据,对企业经营没有任何实质性意义。(3)受会计人员执业水平与对自身工作内容认识上的限制,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发挥。很多国有企业虽然也在强调加强财务管理工作,但往往不知从何下手。财务人员一方面在抱怨着领导不重视财务工作;另一方面又不知财务管理工作应重点着手在哪些方面。很多财务人员工作数年还只能停留在机械地对数据进行简单的会计处理上,不能从企业经营的角度处理会计事项,也不能结合经济业务对会计数据进行正确的分析,并运用到企业经营管理中去。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一方面受财务人员业务水平的影响;另一方面虽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入,财务人员却没能重新认识企业经营工作的需要对财务管理的客观需求而适时地调整自身对财务管理工作内容的认识,没有及时把工作重点由原来的只停留在日常账务处理上升到通过财务工作促进企业经营管理上。这种情况也造成了经营者不能从财务部门获得经营企业的有用信息而对财务工作的不重视。(4)由于不同机构对财务信息的需求,造成财务人员无暇处理会计日常业务以外的分析等管理工作。

三、正确看待企业经营中财务管理的作用,更好地运用财务方法促进企业经营

第5篇

关键词企业经营环境多级模糊评价AHP指标体系

企业是一个开放系统,它和外部环境存在相互交换、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任何企业都不能孤立存在。许多理论及实证研究指出,企业的成长、衰退以及其他大幅度变动的主要原因来自外在环境的因素。一个企业在制定或修改战略之前,必须对其所处环境加以充分了解,尤其在进入新市场之前更应如此。各类型企业都必须时刻注意周围环境的动态与趋势,建立环境监测(Monitoring)与分析(Analysis)系统,以避免潜在的威胁并掌握有利机会,借以调整经营战略从而圆满完成企业目标。因此,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和可行的企业经营环境评价系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经营环境的内涵及评价方法选择

1、企业经营环境的内涵

企业经营环境是指所有对企业经营和企业生存发生影响的各种客观因素及其力量的总和。企业的经营受到很多人、事、物的影响,包括企业本身可控制与不可控制的因素,均称为企业环境。一般而言,企业环境可粗略地分为两大类:企业内部环境和企业外部环境。

(1)内部环境。即存在于企业及组织内部的各项影响运作主因素。内部环境更准确地说法是企业的内部条件,它包括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比如企业人力、物力和技术,企业文化、高层管理者的价值观念、公司制度、典章规范、劳资关系及同事关系等。

(2)外部环境。它是指企业周围环境和条件,又可分为以下六种:第一,政治法律环境:包括政治的稳定程度、社会开放及民主程度、对企业活动秩序的规范以及支持力度;第二,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教育、风俗习惯以及价值观念等环境因素;第三,经济环境:包括国民收入、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当地基础设施状况、劳动力成本、经济结构和税制政策等;第四,市场环境:与企业经营直接有关的人、事、物等,皆属于市场环境的范畴,主要包括市场需求因素、供给因素、竞争因素;第五,技术环境:是指影响企业经营宏观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包括技术发展水平、技术研发条件、技术转移和扩散状况;第六,自然环境:指气候、土地、水质、矿藏等进行生产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自然资源状况,以及企业所处地理位置和生态条件,它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必备的自然物质基础。

2、评价方法的选择

企业经营环境评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模糊性,评价尺度如好、较好、中、较差、差是典型的模糊概念,没有明确的外延。由于企业经营环境评价属于多层次评价且每个层次各个因素的权重是主观给定的,如果只采用模糊评价的方法,就很难准确地反映各因素对企业经营环境的影响程度,因而易使评价结果很难消除主观因素的影响。二是相对性,即每个企业经营环境的各方面因素对其整体环境的相对重要程度不同,因此需要对各因素进行正确客观地分配权数。权数的大小对于利用权数计算的结果影响很大,因而,赋予恰当的权数对于正确综合评价是极为重要的。权数的确定方法有很多,如经验法、调查法、专家意见征询法等,但都难以消除主观性。AHP法(层次分析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无论何人、以何种方式赋值,最后各子因素的排序(即权数)是既定的。将模糊评价方法和AHP方法结合起来应用于企业经营环境的评价,能够克服两个方法各自的缺陷,保证企业经营环境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二、企业经营环境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针对上述结构体系的系统分析,构建以下企业经营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三级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

采用AHP与FUZZY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法对企业经营环境进行评价,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求取指标集。一级指标集:B=(B1,B2)及相应的权重WB=(WB1,WB2)。二级指标集:C=(C1,C2?,Cn)及相应的权重WC=(WC1,WC2?,WCn)。三级指标集:Ci=(Ci1,Ci2?Cim)及相应的权重WCi=(Wi1,Wi2,?,Wim)。

第二步,设V=(v1,v2,?,v5)是一个评语集,表示由高到低的各级评语,如表2所示,语气算子设为“差”、“较差”、“一般”、“较好”、“好”五个等级。

第三步,对每个Ci的m个因素按初始模型作综合评价:

(s=1,2,?,m;j=1,2,?,5)

其中,rsj表示因素指标ris对第j级评语Vj的隶属度,满足0≤rsj≤1,=1。

第四步,利用模糊矩阵合成运算,得Ci的综合评价模型,对于模糊矩阵的合成运算可采用矩阵乘法:Ci=WCi·Ri=(ci1,ci2,?,ci5)。

第五步,对C的n个因素按初始模型做综合评价。从C到V的模糊关系用模糊矩阵RC来表示:Bi=WC·RC=(b1,b2,?,b5)。

第六步,利用模糊矩阵合成运算,得A的综合评价模型:A=WB·RB,其中RB=(B1,B2)。(A,V,R)构成一个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这其中的模糊变换R把A上的模糊子集B和C变到V上的一个模糊子集A,则A就是对评价对象所作的一个模糊综合评价。

第七步,设F=(f1,f2,?,?f5)T,F是一个分数集,它是一个列向量,表示评语集V中个元素的标准分数。利用向量的乘积,计算出企业经营环境的评分值Z,Z是一个代表数值,Z=A·F。

四、实证分析

以社会文化环境为例,选取湖北某机械制造企业的相关专家、领导、员工20人对该企业经营环境的各项评价项目进行打分,如社会文化环境C4中有4个子项,每个子项100分,按相关专家、领导、员工总数分列在五个等级上,每个被调查人在各个子项上给出评分,问卷统计结果对社会文化环境C4中的各因素的评价识别度矩阵为:

式中rsj=s子项的j等级分数和/打分人数。

上述结果说明该企业的经营环境处于一般水平。该企业内部环境方面尚可,并且处在较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之中,这将有利于该企业的快速发展;该企业所在的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一般,但技术环境较差,这大大影响了企业的技术创新。

五、结语

企业经营环境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企业经营环境是不断变化着的。而对于企业经营环境的研究还显得有些不够,处于试行阶段,评价的信息收集、指标体系的确定、评价标准的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性与系统性,使评价本身缺乏可靠性和有效性。因此,在应用此方法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应不断对企业经营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修改完善,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同时要注意评价因素指标的确定,使评价结果更加切合实际;对于评价信息的收集要做到客观准确。只要在评价活动中注意各环节的影响因素,做到客观、公正、科学,就能真正达到正确评价企业经营环境,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平文:经营分析与企业诊断[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第6篇

关键词:本量利分析;企业管理;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我们知道,本量利分析(CVP)分析是成本―业务量―利润关系分析的简称,通常来讲,它是在变动成本计算模式之下进行数学化的分析,对于企业来说,我们进行日常的经营和财务管理都需要一种有效的本利分析,在这种情况下本量利分析以定量分析的形式可以更好的反应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从而帮助企业掌握和了解必要的财务信息,所以我们要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按照相关的要求展开分析,并实现其有效的应用。

一、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原理

盈亏平衡的分析。在本量利的相关分析中,可以重点对企业的盈亏状况进行评估和分析,以便企业更好的了解自身的经营状况,进而有效的进行相关业务经营的调整和管理。所谓的盈亏平衡分析,也就是在相应的业务量水平上,企业的销售收入等于总的投入成本。盈亏平衡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两点,第一就是实物的计量,即销售多少数量的产品才可以达到盈亏平衡的状态。另外一种就是资金货币计量的方式和方法,这种方式是以货币金额等为基本依据来进行权衡的计量方法,即销售多少金额的产品才能够达到盈亏平衡状态。确定企业盈亏平衡点对于企业的业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确定盈亏平衡点的方式和方法也是多样化的,其中主要有基本等式法、边际贡献法以及本量利分析图等方法。基本等式法是指在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公式基础上,计算出盈亏平衡点销售量和盈亏平衡点销售额的一种方法。即盈亏平衡点销售量=固定成本/(销售单价-单位成本),盈亏平衡点销售额=销售单价*盈亏平衡点销售量。

在本量利的相关分析当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安全边际,所谓的安全边际就是企业计划销售量超过盈亏平衡点销售量的差额。对于安全边际来说它可以用绝对数和相对数的计量形式表现出来,具体来说,安全边际=计划销售量-盈亏平衡点销售量或安全边际=计划销售额-盈亏平衡点销售额。从字面意义来看,安全边际是一种经营安全的反应,重点在于表现企业的利润和实际盈亏程度,通过这样的分析来提示企业经营战略的调整。

二、本量利分析在企业中的应用

通过以上的相关分析,我们对于本量利的相关计量和分析方法等也已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这种分析方法在企业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把握好相关的准则和要点,我们也就可以实现更好的管理、确保企业经营发展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1.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应用。企业的经营和决策都离不开有效的本利分析,我们通过本量利的分析可以更好的帮助企业进行决策分析,作为重要的参考。一般来说,在这种情况下,本量利分析的应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盈亏变量的分析,进而确保企业的经营方案处于模型在决策中的应用主要有两大类。一种主要是考虑有关变量变化对盈亏临界点的影响,以确保方案的实施能使企业处于盈亏临界点之上。例如在企业新的经营产品和业务推出的时候。另外,就是分析有关变量变化对目标利润的影响,以确保方案的实施能使企业的目标利润不低于当前方案的水平。这主要在企业经营业务或者销售价格的调整和变化上,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成本的结构以及营销手段来实现。

通过本量利分析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一些变量因素展开分析,尤其是在新产品和新业务决策经营的过程中,因为没有历史的数据作为参考,我们在经营方案的确定上就要引入本量利分析,通过分析来了解变量对企业利润目标的影响等。具体来说,可以有以下主要策略。第一,通过销售价格的变动和调整来促进销售量的变化和有效增加。在这方面,根据市场条件的变化有针对性的进行价格变动,从而追求更大限度之内的利润。除此之外还可以增加固定成本,扩大生产能力,一般在市场需求极为旺盛的情况下,企业可能通过固定成本支出(如广告费、租赁设备等)来扩大生产能力,这也是增加销售业务量的一个重要方式和方法。

2.本量利在分析亏损中的应用。对于本量利计量分析方法来说,做好成本、业务量以及利润之间的关系计算和分析尤为重要,这也是其分析的重要特点之一,其中利润=(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根据这个计量分析公式,我们也就可以更好的了解企业的利润变化等,并根据这个公式可以计算出盈亏的临界点。对于盈亏临界点,它是企业经营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是企业实现利润的基础,我们的经营战略和方案设计要给予这一临界点进行优化和调整。

3.本量利的相关分析在盈利预测中的应用。从前面我们已经提到,通过本量利分析我们可以计算出企业的安全边际,其中安全边际是和企业的经营安全成正相关的,企业的盈利状况可以通过安全边际分析来做一个基本的了解,安全边际越大说明企业经营越安全,盈利能力越强。虽然每条途径均可达到目的,但有的途径只是一种理论假设,在现实企业经营管理中,有些因素目标要求很难达到。在进行盈利预测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进行。首先,我们会想到提高预计销售量,在这方面,我们知道想要不断增加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销售量是相对困难的,虽然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促销手段等来拉动,但是也是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其次,在企业产品销售单价的调整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这种方法可能会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产品销量的变化,但是要紧密的结合市场需求变化情况。

三、结束语

总之,在企业的日常经营和发展的过程中,本量利的分析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它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本量利的相关分析我们可以更好的掌握和了解企业经营过程中各种数量关系的变化情况,如成本、利润等,与此同时有效的本量利分析也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进而使得我们的市场经营方案更加具有科学性和预见力,从而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小杏,苏宁.本量利分析应用之我见[J].财会月刊,2010(13).

[2]黄宏勤.浅议本量利分析在企业中运用[J].科技经济市场,2009(07).

[3]吕洪波.本量利分析法应用于企业的案例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07).

第7篇

关键词:企业经营战略;实质;方法;关键;保障

随着经济、技术的迅速发展,企在争夺市场上的份额和谋求自身生存发展中的竞争愈来愈激烈。企业为寻求竞争优势地位,开始从依靠经验性扩张经营管理到主动谋划企业未来发展道路的转变。过去军事领域使用的“战略”一词也开始逐渐被企业界引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经营战略理论呈现出多个前沿领域齐头并进的局面。企业经营,在某种意义来说,就像战争一样,如果主要经营战略正确,即使有战术性失误,也能获得成功。企业经营战略作为企业内部一项重要价值活动,其实质是寻找优势、其方法是寻求差异、其关键是定位、其保障是保持一致性,并要善于制造取舍。企业在制定经营战略的过程中,要分析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充分考虑外界环境所带来的机会与威胁。企业管理者在制订经营战略的同时,还必须督导经营战略的实施。企业制定经营战略的关键在于其经营管理的指导原则。对企业经营战略本质的认识,应该从多视角多维度来把握。

一、企业经营战略的实质就是寻找企业发展的优势

企业经营战略的目的是实现企业的目标,实现企业良好的经营绩效,企业经营战略的目的就是指导管理实践取得好的效果,实现长期的成就。而这些成就来源于竞争优势。在军事战争领域,战略的目的是取得战争优势,赢得胜利。从根本上讲,制定一项竞争战略也就是为某一企业规定一种广泛实用的程式以便指导企业如何投入竞争,应当有些什么样的竞争目标,以及在贯彻执行这些目标时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方针。明茨伯格在其《战略历程》一书中讲到:“在企业家模式中,战略制定的主要任务就是积极寻找新的机遇……经济增长是企业家组织的主要目标。”这说明企业经营战略的实质就是为了指导企业在竞争中获得新的机遇和优势,实现经济增长或利润的目标。

二、企业经营战略的方法是寻求差异

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能否有效,关键在于在行业中获得竞争优势,在产业环境中寻求差异化。差异依赖于企业选择哪些活动,以及如何进行这些活动。企业经营战略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两种方式:一种是企业能够提供别具一格的、标新立异的产品或服务;另一种就是能够取得成本最小化或在相同成本条件下提供更好的服务或产品。企业经营战略要建立在独特的运营活动之上,竞争战略就是创造差异性,也就是有目的的选择一整套不同的运营活动以创造一种独特的价值组合。战略有赖于独特的经营活动,还意味着选择与对手不同的方式来执行活动或执行与竞争对手不同的活动,以提供独特的价值。

科学的经营战略应该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不仅考虑要考虑企业经营战略要适应外部环境,而且还认为经营战略要综合进进行自身分析,通过对内外部环境进行配置以后,再进行可行经营战略的合理选择。同时经营战略的选择并不等于终结,它还包括经营战略的实施和反馈。

三、企业经营战略的关键是定位

企业经营战略定位是指在竞争中,企业确认或利用的有利于竞争优势的基点。在市场营销中,定位就是指设计一定的营销组合,以影响潜在顾客对一产品品牌、产品线或一个组织的全面的认识和感知。有效的市场定位,可以确定产品在顾客心中的适当位置,并留下深刻印象,以便吸引更多的顾客,帮助企业取得目标市场的竞争优势。同样,战略性竞争可以被视为新地位的认知过程,他可以以现有地位来招徕顾客或能吸引新顾客进入市场。在制定企业经营战略时,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就是要定好位。企业致力于追求成长,事实上,一味追求成长的发展战略是非常危险的。在维持成长之余,还应强化战略的方法是把中心放在深化战略性定位,而不是扩大定位,然后妥协。

企业经营战略性定位的本质是选择与竞争对手有差别的活动。如果同样的活动能提供完整的产品种类,满足所有顾客的需求,并和所有的顾客保持接触,企业定位就能在三者之间转换自如,这时经营效

率就成了决定绩效的关键。企业经营战略定位有三种形式:第一,以产品种类为基础的定位。企业可依生产一个产业中某类产品或服务中其它的次要产品(或服务)来定位;第二,需求为基础的定位,即服务于特定顾客群的所有需求或大多数需求;第三,以接触为基础的定位。以不同方式接触细分型客户,可以依顾客户所在的地理位置或规模来接触顾客,或提出任何需要不同配套活动,以达到最能满足顾客需求的目标。

四、企业经营战略的保障是保持一致性

企业经营战略的一致性是创造竞争优势最核心的因素,因为竞争优势来自于各项活动形成的整体系统。一致性要求各项活动能够相互配合和加强,并超越部门之间的界限,使活动的投入实现最优化。因此,一致性可以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和优势的可持续性。具体来讲,战略一致性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内部的一致性。表现为企业战略目标能否可以共同达到,主要经营方针能否体现出要达到的目标,企业主要经营方针之间是否能够相互促进;第二,环境的适应性。表现为企业目标或方针是否抓住了产业机遇。在处理产业威胁方面,目标与方针是否在资源允许的范围之内,目标与方针在时间安排上是否反映了环境对其行动的吸收能力,是否与社会的广泛关注相适应;第三,资源适应性。即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目标与方针是否与企业可获取的资源相匹配。目标与方针的时间安排是否反映了组织的应变能力;第四,沟通与实施。表现为企业战略目标是否被主要执行人员充分理解。企业战略目标和方针与主要执行人员的标准是否协调一致以保证任务的执行,企业是否有足够的管理能力来保证有效的贯彻执行。通过对战略目标和方针的一致性检验,能够决定一个竞争战略是否恰当。

五、战略就是制造取舍

企业在成长中经理人往往容易追求成长而忽视坚持以往清晰的经营战略。若同时采取几种方式竞争,可能造成战略定位的混淆,容易受到重新定位厂商或骑墙派的侵袭,落入竞争的“陷阱”。因此,经理人员在经营战略制定上要克服各种诱惑,善于取舍,强化自身定位。在企业竞争中,取舍迫使企业必须作出定位上的选择,并且蓄意

第8篇

一、财务分析的主体

1.企业经营者。企业经营者受董事会的委托经营企业。企业经营者为了完成其受托责任,通过有效地运用投资者的投入资本和债权人的贷款资金,获得最高限度的经济利益,即提高企业资本报酬率、资本盈利率和资本周转率。因经营者须依契约返还债权人的本金并支付利息;经营者须保全投资者所投入的资本并支付股东所期待的股利分配额;经营者须根据职工的工作情况支付其劳动报酬,所以经营者须通过企业财务分析,了解企业经营状况,把握企业的经营时机,作出有效的、切实可行的经营决策。

2.投资者。已经在企业投入资本的股东或准备向此企业投入资本的潜在股东,关心的是不损失其投资本金并获得较高的投资报酬。投资者们为了选择较好的投资对象,了解哪些股份有利,哪些股份不利,何时从不利的股份退出转入有利的投资,使自己的投资总是处于有利的状况之中,就需要细心地分析各企业的财务信息。

作为投资者这一分析主体来说,其分析的重点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投资报酬率。除银行或保险公司等投资者之外,一般投资者很少直接进行投资分析。然而,有许多经济杂志、电视财经专题和证券报刊等,将代替一般投资者进行投资分析,并提供给各投资者所需要的有关分析资料。

3.债权人。对企业作长期或短期资金融通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为了判定贷款企业返还本金和利息能力的大小,须对其贷款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和分析。金融机构是为了获得一定收益而放款的。如果金融机构误定了贷款对象,将会遭受不能收回贷款本金和利息的损失。因此,债权人为了选定合适的贷款对象,确定恰当的贷款数额,对其贷款对象的财务状况进行周密、细致地分析是极为有用的。

除以上三大财务分析主体以外,还有财政、税务、审计、供应商等与企业有经济利益关系的单位或个人也是企业财务分析的主体。

企业经营者作为财务分析的主体所作的财务分析是由负有企业经营责任的人来分析的,至于其他财务分析主体均是由与企业经营无直接关系的人来分析的。因此,前者被称之为企业内部财务分析,后者被称之为企业外部财务分析。经营者进行企业内部财务分析,获取分析资料虽无困难,但是,企业外部人员(其他财务分析主体)进行企业财务分析时,难以获得足够、准确、有用的资料。其他财务分析主体通过上市公司在报纸和杂志上公布的有关财务信息而获得其分析资料。不过,此种资料与企业经营者所能获得的资料相比是非常有限的。对于许多还未上市的公司的财务状况,其他财务分析主体更难获得满意的财务信息。

二、财务分析的目标

财务分析的目标是指财务分析者通过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分析研究想要达到的、或应该达到的预期效果和境地。由于财务分析的主体是多元的变数群,这就决定了财务分析的目标也是一个多元的变数群。这是由不同层次、不同系列、不同等级和不同阶段的目标所构成的一个网络体系,贯穿这一网络体系的两个方面是财务分析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1.财务分析的总体目标。财务分析的总体目标是指在财务分析目标不同层次、不同系列和不同等级的网络体系中所存在并起主导作用的目标。它是引导财务分析行为的航标。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1)评估企业过去的经营绩效。各财务分析主体进行企业财务分析的目标均是要了解企业过去一段时期的经营绩效,如企业的净利多少,投资报酬率高低,销货量大小,现金及营运资金流量的流动速度快慢。通过对企业的财务分析,各分析主体可以评估企业过去的经营情况,并与同行业相互比较,以评核该企业的经营得失及潜在能力。

(2)衡量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各财务分析主体进行财务分析的目标同样要掌握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如企业现在所拥有的资产价值是多大,各项资产的投资比例是否合理,对外债务是否过多,可使用的现金数额、存货数额以及负债与权益的比例关系是否恰当。各财务分析主体通过企业财务分析,可展示企业目前财务状况的真象,以评价企业财务现状,并估计企业未来发展的潜在能量。

(3)预测企业未来发展的前景。财务分析主体需要拟定数项可供选择的未来发展方案,然后,针对目前的情形,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以便作出最佳抉择。方案一经选定,将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尤其对财务方面的影响更为深刻。因此,财务分析主体通过对企业现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科学地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据以作出经营决策。

2.财务分析的具体目标。财务分析的具体目标是在总体目标的制约下,体现不同财务分析主体的特定目标。具体目标具有直接性和特殊性。

(1)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财务分析目标。企业经营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在经营中往往由于资金没有适度的调配,生产组织控制不佳,销售过程工作失误等许多客观的和主观的因素,而使企业经营发生不良后果。因此,经营管理者务必要迅速获得企业的重要财务信息,以便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有效方法,应付瞬息万变的不同情况。进行财务分析是经营管理者得到此项财务信息的有效途径。

为了增强财务分析信息的有用性,经营者可以连续不断地进行财务分析。经营者要求财务会计部门及时地提供财务分析信息,以便随时了解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以及引起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变动的原因。因此,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财务分析的目标是:①通过财务分析,将错综复杂的会计数字转化为简单明了的财务信息,以增强财务会计资料对经营者的有用性;②通过财务分析,使经营者扼要地观察企业目标完成得如何,企业目前财务状况怎样,并进一步了解影响企业经营目标完成得好与坏以及财务状况优劣的具体原因,以便经营者采取措施,改进工作;③通过财务分析,为经营者预测未来的发展前景,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而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

(2)企业投资者的财务分析目标。企业投资者,即企业普通股东是企业风险的最后承担者。普通股东对企业财务分析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债权人和其他财务分析主体。股东的利益一般与企业的股利分配率大小和股票市价的高低密切相关,而影响这二者的因素又有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获利能力的强弱,财务状况的优劣以及资本结构的合理程度等。因此,股东的财务分析目标是:①通过财务分析,了解企业的盈利能力,投资报酬率,股利分配率;②通过财务分析,了解企业的财务分配政策;③通过财务分析,了解企业的财务结构、资产结构和财务规划,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以便作出新的投资决策,即是否保持现有投资,是否转移现有投资,是否追加新的投资等。投资者分析企业财务时,一般不进行查找原因的分析,而特别注重现在的经营成果,股利分配政策,未来的发展前景。

(3)债权人的财务分析目标。 债权人按照信用授予的期间可分为短期债权人和长期债权人。二者均具有明显的共同点,即债权人已因契约的签定而具有固定的性质。

如果借款企业的经营状况较好,则债权人的权益必然固定不变,得到保证;如果借款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佳或发生意外事故时,则债权人的权益必将处于危险之中。因此,信用授予者在决定是否对某一企业贷款时,必然事前审慎分析借款企业的财务状况。

对于短期债权人,财务分析的目标在于了解借款企业短期财务状况,短期偿债能力,及存货周转情况等,以便决定是否收回贷款或停止贷款。短期债权人关心企业财务状况(偿债能力)超过企业的经营效益(盈利能力)。

对于长期债权人,一般重视借款企业未来较长期间的偿债能力,所以需要的财务信息较详细,分析的范围也较广泛。因此,长期债权人财务分析的目标在于根据借款企业现在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预测其未来较长期间的偿债能力、经营前景以及企业在竞争中的应变能力,以便作出对借款企业是否长期贷款的决策。长期债权人财务分析的重点是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