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17 16:30:0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论文摘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校应该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对于探讨一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创建一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学校时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学校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高尚的道德品质,是全面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内在需要。面对思想道德建设涉及面广、育人途径多的特点,我们必须找准思想道德建设的切入点,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关怀生命,培育真人。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因此,研究和分析我国高校学生道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乃是加强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环节,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绩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作为传播信息的新媒体越来越受到青睐,高校也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大学生们也根本无法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网络迅速克服了全球信息沟通的障碍,为我们开辟了又一个生活空间——网络社会,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信息量,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然而,网络引发的负面效应也正对青年大学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网络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网络时代,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一)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经常是以一对一的方式开展,通过谈心解决个人的思想问题,但这种交谈的内容无法广为传播,对其他有类似问题和疑惑的人无法产生影响,覆盖面极为有限。网络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其广泛性特点使得上述思想交流的声音可以摆脱时间、空间等限制,迅速而广泛地得到传播,在一定意义上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面小的缺陷。
网络的应用和普及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社会和世界中去,使学校、家庭、社会联结起来。不同地点的学生可以打破地域界限进行思想交流,不同地域的家长也可以通过网络来了解学生在校情况。通过网址的链接,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家庭可以更好地关心学生的成长,社会也可以更好地关注大学生的情况,从而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共同促进学生成长的良性模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网络创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模式
以往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沿用的是“一支笔、一本书、一个黑板”的课堂教学模式,或者是“听报告、开大会、读报纸”等你讲我听的灌输方式。而网络特有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可选择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极具个性特色的教育模式,使他们能够有针对性地接受教育和实现自主教育。
网络的信息高集成性和资源共享性则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只要轻点鼠标,就能使大学生快捷地与人类所创造的知识经验相联系,为他们获取、利用和加工信息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大大丰富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拓展了大学生的视野。
(三)网络信息尤其是BBS逐渐成为把握师生思想状况和热点的新载体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和信息的传播与获取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互联网的用户参与制,使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信息和观点。互联网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广阔、开放、自由的想象空间和信息论坛。网上尤其是BBS上的信息十分丰富,只要稍稍重要的事情,网上就会立刻有反映。据调查,到2007年3月底为止,光百度帖吧上的湖南工程学院吧就有主题数1516个,帖子数11026篇。因此,通过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快捷地了解广大师生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情绪和他们的思想状况以及关心的热点问题,做好引导和疏导工作。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在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征: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平等性和互动性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关系上,教育者主体往往处于主导和权威的地位,教育者主体性作用往往强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在教育过程中往往难以发挥和体现,因此,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处在不平等的地位。在网络社会中,网络受众在浏览网页、选择和吸收各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时是以教育客体的身份出现,而在参与网络信息的制作、等网络实践活动时,又可能成为教育主体,因此,实施网络德育教育时,从教育过程来说,教育主体表现出客体化,教育客体表现出主体化。
(二)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介体来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功能的多样性和受众的广泛性
网络功能的多样性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比拟的;究其接收的范围来说又具有广泛性,在全球的互联网上,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一网的计算机与所有的“网络人”进行交流。而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交往层次不断深入,交往内容将日益丰富。人们可以坐在“网”前周游世界;“进入”图书馆、博物馆查找资料,搜集信息、阅读报刊;相互间可以“实话实说”、“无话不说”。
(三)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环体来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开放性
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全球的开放系统,其影响力、渗透力已不可低估;任何一个网友都有可能为这个网络加载、输入信息。因此,实施网络德育,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实现了接受教育不受时间、场所、教师的限制和制约,实现了时时受教育。同时也实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将学校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家庭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快捷性的特点
互联网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等级的“信息高速公路”,各种信息在这条“高速公路”上被传播、浏览、吸收,其传递速度之快,传递信息之新,是电视、广播、报纸等其它传播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实施网络德育,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三、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途径创新
(一)以为指导,打造一片“纯净的天空”
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块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少年,如果不去占领,非和反就会占领。在网络这块没有硝烟却同样激烈的战场上,我们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迎接挑战,主动出击,增强我们在网上的正面宣传和影响力,努力掌握网上斗争的主动权。唯有此,我们才能化被动为主动,改变网络上“西强我弱”的状况。自1999年4月清华大学学生党员自发建立了一个名为“红色网站”的思想教育网站之后,国内相继有“之家”、“红色中国”、“红色世界”、“思想政治工作之窗”等一大批思想教育及理论学习的网站诞生,逐渐形成一股网上思想教育的声音及阵地,让正面的主渠道的声音抢得先机并形成主导地位。可见,建设一个优秀的网站能够吸引大学生,凝聚大学生,从而便于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建设以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为大学生打造一片“纯净的天空”,是目前教育者的当务之急。
(二)找准一个合适的“切入点”
一方面,传播道德知识和现有思想观点;另一方面,把视线重点转移到引导、启发、解疑释惑上来。为了适应大学生喜欢求新立异的特点,要找准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切入点,即把教育内容以最有效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同学们在点击中受熏陶,在思考中受教育。例如,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制作思想政治教育专题主页,或在校园网站、主页以及BBS上、聊天室中和其他栏目里,渗透或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学习生活实践指导专栏或主题讨论社区、虚拟社区等网站和主页,在网上开设网上党校、网上团校,设立理论学习、时事政策、“两课”辅导与答疑、心理咨询、学生生活服务、校务公开等栏目,开发“网上爱国主义影视”、“信箱留言”、“咨询热线”、“知识库”、“思想站”、“信息窗”和“连心桥”等专业场所,都是这方面的有益尝试。学生可以随时上网阅读和下载有关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材料,了解国内外大事并发表见解,关注身边的事迹和生活中的小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从传播道德知识和现成结论方面转移到引导、启发、解疑释惑上面来,实行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相结合,针对大学生的特点,用大学生乐于接受、感兴趣的方式,提高大学生的辨析、判断、选择信息的能力。首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教育热点,精心设计主流板块,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和信息占领网络思想阵地,增强网上的正面宜传和影响力,方便大学生随时在网上获取丰富的先进思想的教育资料,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免疫力。其次,可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用现代高新技术的手段来提炼、丰富和完善各种文化内容和形式,开展网上辩论、网上调查、网上征文活动,使之更吸引大学生来参与。通过校园中这种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净化他们的心灵,鼓舞他们的精神,提高他们的民族优秀文化的功底和文化品位,增强自身的抵御能力,使其不受消极网络环境的左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还可以采取建设宣传网或校报电子版等形式来及时准确客观地宣传报道国内外要闻和学校发生的大事要事,如重大政策的出台、重大活动的举办、重要事件的发生等。
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没有好的形式,内容也会变味。” 内容是实质,形式为内容服务。因此,我们必须注重网络建设的形式,努力增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
(三)构建一个温馨的网上家园,让大学生网友产生情感和价值上的归属感
追求归属感是一个人生存的内在需要,在现实社会如此,在网络的虚拟社会里同样如此。归属感的形成必然指向一个集体,网络世界中归属感指向的是一个虚拟的集体。和现实世界一样,这个虚拟集体的文化必然会对其中的个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应该主动出击,抓住学生追求归属感的需要,构建一个温馨的网上家园,让大学生网友产生情感和价值上的归属感,并让这种归属感最终化为对网站的忠诚度。因为网络文化离不开其现实根源,一个最好的办法无疑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学校教育所能覆盖到的学生集体以恰当形式映射到网络中去,在形式上为广大学生追求网络中的归属感提供依据和核心,同时也有利于网上的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
网站要让自己的信息满足大学生的思想需求,提供形式多样的个性化服务,比如搜索工具、图像库和文件库的超级链接等。学生认为有价值,自然就会反复访问。网站还要有独特的活动或资源,可以提供思想道德方面的竞赛,也可以在线直播某些大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或事件提高大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开发蕴含健康向上的价值观的“红色游戏”,迎合大学生喜欢上网玩游戏的特点,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此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借助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及网络的互动功能,鼓励大学生参与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决策。如让他们提供好的方案、建议,增加他们的参与意识与合作的兴趣。大学生参与网站建设,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进行及时调整,使之真正成为学生欢迎的网上好去处。
参考文献
[1]何登溢.新时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初探[J].经济师,2003,(4).
[2]李爱民等.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的期待与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3).
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是指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将教育的意向、目的隐藏到大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和特定形式的活动中,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以外的校园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者的思想和内容,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间接性。隐性教育是一种间接的、渗透式的教育方法。它与显性教育不同,它不直接言明教育的内容、目的,而是隐藏于各种活动及载体中,在活动过程中,摆脱了显性教育注入式的教育方式给学生带来的紧张感,隐性教育能使学生心理放松、情感共鸣,教育内容乐于学生接受。
(2)渗透性。传统的显性教育目标明确,多充分利用各种公开手段、公共场所,有系统有组织地进行,多在短期内向学生灌输教育者的观点,以期达到迅速教育学生的目的。而隐性教育则采用渗透式,讲究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潜移默化、慢慢渗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3)隐蔽性。隐性教育存在于教学、管理、服务的每一个环节,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教师的思想、人格,还是演讲、辩论、社团活动等,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
(4)有效性。由于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有其特有的心理规律,如果采用正面的“灌输”教育方式稍有不当,学生往往产生逆反心理,从而拒绝接受教育者的观点,显性教育的效果就要打折扣,甚至起反作用。
二、加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形势变化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广泛,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中,西方文化大量传播和侵入到高校,西方一些敌对势力利用隐蔽手段,宣扬西方的价值观,争夺高校青年学生。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变化速度非常快,大学生从相对封闭的校园走向开放的社会,有些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急剧变化,一些人偏重强调个人理想,责任意识弱、政治观念淡漠、对正规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有一定的逆反心理和排斥情绪。因此,加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形势所需。
2.大学生接受方式的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他们喜欢独立思考,不满足于简单地接受现成的观点和理论,特别期望能够主动探讨他们所关心的社会、人生问题,希望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去寻找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答案,厌恶单一的理论灌输。
3.思想教育方式创新的需要
隐性教育创造了一种宽松、自由、愉快的氛围,使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成为―个平等、独立、自主的个体,淡化了他们的被教育角色意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内心的要求。”许多专家认为,隐性教育的内容与学校进行的教育和教师传授的东西是不同的,它们无需在课堂中讲授,也无需在集会上灌输,而是蕴藏在怡人的校园里、积极的实践中、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和良好的社会氛围之中,人们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下领悟出人生的价值和真谛。
三、加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
1.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校园物质环境建设中
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所,更是传递大学文化与精神的场所。合理的校园环境积淀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承载着真朴、博大、厚重的大学精神,它可以转化为大学生个体的主观精神,起到以境化人的隐性教育作用。所以要努力建设以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等为主题的人文景观,同时使校园建筑、公共设施、主要办公场所等赋有浓厚的文化气息,使隐性教育全面渗透于校园环境的建设中,起到育人作用。
2.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校园文化主要指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中创造形成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是特殊的育人载体,对引导青年学生的行为趋向和价值取向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挖掘、利用校园文化中的育人因素,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实现隐性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郑州电力高专“严谨笃学敬业乐群”的校训、“明德循理,精业育人”的优良教风和“立德修能,知行合一”的务实学风,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塑造着一届又一届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也总是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中受到熏染。辅导员、班主任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基本、最主要的力量,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他们对学生的教育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
4.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社团活动中
社团是学生思想、观点、情感、需求真实表达的重要场所,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依靠力量,具有很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改变过去生硬的灌输教育模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互动性,使大学生在自我参与、自主思考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月末文化周活动在电力高专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发挥出塑造学生心灵、锻炼学生成长的作用。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教育而言的,因此,新形势下在有效发挥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充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才能形成合力,才能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杨子宜.巧施隐形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0).
[2]王玲.隐形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探索与开发.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2).
一、大学生诚信伦理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现
1、舞弊现象严重。抄袭别人的论文与作业,盗用他人作品,侵犯他人著作权,任意拼凑实验报告和数据,考试作弊从夹带、偷看、交头接耳发展到使用现代通讯工具,甚至雇佣“”,可谓五花八门,形形,无所不用其极。
2、恶意拖欠学费。部分非贫困学生恶意拖欠学费、“贫困”学生不真正贫困,相当一部分同学拒还助学贷款或挪作他用、拒付学杂费、住宿费等诚信道德问题,不仅丧失了个人的信誉,也使学校这项工作因此陷入困境,
3、制造虚假履历。功利主义思想日趋滋长,入党、评优、奖学金、竞选学生干部等方面的动机不纯、表里不一,甚至施以欺骗等手段,虚荣心严重。在就业问题上更为突出,许多学生制造泡沫自荐书、虚构教育背景、随意多家签约与毁约等诚信缺失的事情时有发生。
二、当代大学生诚信伦理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造成大学生诚信危机的原因,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学校教育的失误及制度的不健全,以及家庭失信行为的负面影响。
1、社会价值体系不和谐对传统诚信伦理道德的冲击。当代中国社会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各种价值观的相互依存和冲突,以及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严重失衡对传统诚信伦理道德形成巨大的冲击,整个社会恶化的信用状况,严重地影响着在校青年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2、高校德育力度薄弱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影响。各种社会思潮对高校传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精神造成冲击,学校重视专业技能学习而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对完美人格的塑造功能,教学过程中缺乏人文精神的渗透。大学生对自身从事专业领域的过分关注,而影响了他们视野与胸怀的拓展。
3、高校应试教育的功利化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应试教育的存在,大学生们很难改变为考试分数而学习的习惯,而“成绩”又和奖学金、保送研究生的资格以及找到~个“好工作”的期望紧密挂钩,教育的恶性竞争,滋生大学生的投机心理。有相当多的大学生不是为了某一门课程本身而学习,而是为了这门课程的成绩才费心:一些学生巧言令色,八面玲珑,为的是积累评优选先、升学就业的资本;另有许多大学生心态浮躁,不愿付出艰辛的劳动和努力而荒废了学业,临到考试时又想要个好成绩,只好为怎样作弊费尽心机。
三、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诚信伦理道德的教育工作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立身处世之本。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工作,认清大学生诚信危机的主要因素,开展针对性工作探索,促使每一位大学生郁自觉养成诚实守信的品质,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
1、促进大学生诚信认知与诚信行为的协调发展。我们在高校诚信教育中,要贴近广大学生的日常活动,强调用认识来指导行为,用行为来强化认识,通过知与行的统~使学生把外在的诚信准则内化为自身所遵循的理念,通过自我评价、我监控、自我激励等来塑造自己的诚信形象,在实践中成为言行一致的诚信道德规范的自觉实践者。
2、教师言传身教的和谐统一。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在诚信建设问题上,必须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互动关系,切实起到为人师表的表率作用。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重于言教,只有我们的领导和教师先做到身正行直,做到严于律己,并且在是非、苦乐、荣辱、义利等问题上经受住考验,才能为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做出表率。
【关键词】 五大发展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路径
从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到至今,一直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青睐。把五大发展理念融入到高校政治思想教育中,是开展各项学科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基础任务。合理将五大发展理念与教材理论知识相结合,并融入到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在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自觉性,也加深了学生对五大发展理念的认知,为更好的发展政治思想教育提供保障。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1、缺乏人文精神与精神文化
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念容易动摇、缺少精神教育、人文情怀匮乏,高校只注重课堂中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忽略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造成了学生的思想价值取向没有更好的规划,加大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困难。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能抵抗全球化多元文化的冲击
近年来,我国已经慢慢融入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发展中,这也顺应了五大发展中的开放发展趋势的要求。但在目前多元开放发展的新格局中,与世界多元化文化相融合是避免不了的,各式各样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接踵而来,不断冲击着人的思想观念转变,特别对高校大学生思想观念造成影响很大,但是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没有还击之力,仍坚持传统的教学理念,强调统一和整体的发展教学理念,缺乏差异性教育。
3、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能适应网络时展要求
互联网的发展带来很多便利,但其虚拟、隐蔽等特点,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大了难度,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的单一性也凸显出来,不良的网络传播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的功能;另外对于大学生来说与社会接触较少,价值取向没有定位,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容易被网络传播的信息所蒙蔽,最终导致互联网教育不能充分发挥其载体作用。
二、五大发展理念融入高校政治教育的路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五大发展理念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做好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五大发展理念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以下几点进行分析说明:
1、拓展五大发展理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思想认识
拓展五大发展理念教育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多种教育活动中,提高自身思想认识。高校将五大发展理念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为巩固主导地位提供帮助,但是五大发展理念的融入,不单只是意识形态上的问题。五大发展理念是当今我国政治的具体表现形式,但是不属于政治说教范畴,也不能把五大发展教育向教条化方向发展。“创新、绿色、协调、共享、开放”的发展理念充分指明了发展方向。在五大发展理念运用中,应避免政策教育和形势教育结合的简单教育模式,应充分发挥教育实践基地、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各种渠道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
2、发挥大学生主导作用,调动学习兴趣
大学阶段学生还没有正式的进入到社会,学习任务和校园围墙将他与外面世界分隔开。但大学生对步入社会的期望是很高的,通过兼职、志愿者服务等都参与到社会中,慢慢地融入到校园外的世界,努力的尝试与外界接触。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怎样健康的发展、发展形势等,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不仅仅是对未来的期待,也是对现实的关注。五大发展理念在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改革中,大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也是发展五大发展理念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力量源泉;加强学生对五大发展理念的精神实质和思想内涵的认识,以创新、绿色、协调、共享、开放为发展要求,提高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导地位,为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供保障。
3、加强教师资源力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教师是促进教育发展的主要力量,对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和价值取向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高校的教学知识系统完备,学科较全面,为开展五大发展理念教学提供有利条件。五大发展理念尽管对每个环节的发展问题指明了方向,但涉及到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所以,将五大发展理念融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需要其他科目教师的支持。可以通过主题报告、知识辅导等形式,还可以通过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进行教学,全面的整合资源,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大力发展教学理念的研究和学习,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4、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形结合,增强政治认同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将融入到课堂或者加进教材中是很容易的,但是真正的灌输给学生,学生真正理解确是很难的。所以,加强五大发展理念的对学生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必须达成思想共识。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是思想达成共识的重要基础。当前大学生有思维敏捷,视野开阔等优点,但是在当展的前提下,各式各样的社会思想出现,判断对错、辨别是非等都需要很强的政治定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应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模式,从我国发展的优势出发,将五大发展理念灌输到学生的大脑中,加强学生对思想教育的认知,加深学生对国家、民族、党的政治认同,以此促使共识的达成。
三、结论
五大发展理念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在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中,应处理好“创新、绿色、协调、共享、开放”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的关系,将其融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政治认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为今后在社会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卢成观,石妹举.“五大发展理念”背景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难题与出路[J].商,2015.46.57.
[2] 廖迎秀.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锻炼法[J].商,2015.50.77.
[3] 陈静静,罗雪芹,周贤群等.五大发展理念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人力资源管理,2016.5.195-196.
[关键词]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遇;挑战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一)网络对大学生积极的影响。
1、网络本身的特点对大学生观念的积极影响。
一是网络信息获取的快捷性。网络的显著特点是运行的快捷性、同步性和使用简便性。
二是网络参与的平等性。网络是一个由无数个体的参与而构成的网络,既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又互相独立,各自分散管理,没有中心,没有领导管理机构,网民之间的交往完全是基于自愿和平等的原则,每个网民都可能成为中心,人与人之间趋与平等,不再受等级制度的控制。
三是网络信息的丰富性。信息网络是一种高速的百科全书式的资源,其传递信息之新、数量之大、速度之快是其他传媒无可比拟的,网络替代了图书馆,这种便利性为大学生知识更新和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创造了不可忽视的客观条件。
四是网络的全球化。到2000年,全球已有1亿台电脑和100万个计算机网络与网络相连,上网用户也达到5亿户。其他类型的局域网和广域网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在世界各地诞生。
2、网络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
全球信息网络的连通使跨国家、跨时空、跨民族文化传统的大交流得以实现,它使大学生在交流中产生思想的火花,容易激发创新知识和探索求知的念头,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摆脱了对知识权威的从众心理,更有利于创造性的发挥,而信息网络的高科技特点进一步使他们意识到脑力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培养其创新能力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其创新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新的契机。
3、网络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青年时期是人的自我发现期,他们的独立意识急剧增强,行为的自主性比较突出。在网络环境中,他们可以更大胆、更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求新求变的思想需求在.现代网络技术条件下得到极大的满足,因而他们对于网络人际交往和信息交流有极强的新奇感和投入感,这种潜移默化的参与过程,很可能产生一种知识个性化的结果,这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网络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1、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
传统的信息和知识主要来源于图书和报纸、电台、电视等传统媒体,所含信息容量相对小并具有滞后性。相比之下,网络上的信息可以用“海量”来形容,内容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历史、生化、能源、交通、休闲娱乐活动等方面。
2、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灌输式”的方式,容易引起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相比,信息网络是一种极具感染力的信息传播工具,其影响力度远大于过去任何一种曾经使用过的传播手段。在网络上,师生平等交流,而且交流方式很多,如电子E-mail、BBS等,满足大学生的不同需要。另外,“网络上的交流可以不见面,可以不用真实姓名,这样可以保护个人隐私,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了教育空间。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一对一”的形式开展,通过促膝谈心,可以很好地解决个人的思想问题。但这种交谈的内容无法广为传播,对其他有相似问题和疑惑的人无法产生影响。为了扩大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采用报告、印刷材料等形式,但这些手段因为有受制于场地和时间等因素,其覆盖面也是有限的。而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则可以成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有效补充,网络的即时性、广泛性等特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突破了时空局限。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1、多元化的网络资源对教育方式的挑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采用“灌输式”、“说教式”的方法,这种教育方式局限于教育者在固定的教室中对教育内容“由上而下”的灌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缺乏双向讨论。而网络的交互式沟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将彻底改变传统的单向强制性的教育方式。网络的发展使大学生接触大众传播媒介信息量、时间越来越多,接受学校正面信息教育的时间越来越少,且接触后者的兴趣也远远落后于前者。
2、多元化的网络信息对教育内容的挑战。
网络的普及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讲授、个别谈心以及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来进行。这些方式一般具有可控性的特点,教育者可经过精心筛选,有意识地选择合适的材料向教育对象集中地、持续地、高强度地传播含有特定内容的信息,促进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发生转变。而现在进入网络时代,情况发生了变化,受教育者对教育信息控制有了主动权。网络无“国界”,网络上的信息是自由的,在网络上没有金字塔尖,信息资源的共享使“选择”成为网络上进行教育和学习的一个首要特色。然而网络上的信息虽然丰富,但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受教育者选择信息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与自身的世界观、觉悟水平和“鉴赏能力”有密切关系。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常常使涉世不深的学生变得茫茫然,不可避免地吸收一些不健康的内容,受到一些不良的影响。
3、多元化的思潮对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冲击着我国传统文化。
在多元化的网络信息中,全球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价值观和道德水准交汇在一起,引发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激烈的冲突。在信息社会,网络传播技术实际上是一种信息控制和文化资源商品化的战略性技术。谁拥有网络谁就拥有价值。
结束语:在机遇与挑战面前,我们还是要勇于面对挑战。只要我们保持高度警惕,提高教育者的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正确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规范机制,净化网络空间,开办特色网站,丰富网络文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等一系列措施,相信,我们还是能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 司马云杰 文化价值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203.
关键词 法律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存在的问题
各高校对法律思想政治的教育都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观察不难看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点:第一,高校对法律教育重视不够,法律意识淡薄;第二,高校法律体系不健全。这两点足以影响各高校对学生的法律思想政治教育。
1.1高校对法律教育重视不够,法律意识淡薄
目前许多高校只是把教学重点放在课程专业教育方面,并没有把高校大学生的法律教育作为教学的重要部分,片面地认为法律教学是可有可无的。在我国许多高校为培养出“分数型”的高素质人才,只重视专业课程的培养,对法律教育方面甚是单薄,在教学中没有积极地进行法制理论指导,也没有积极宣传法律教育课程的重要性,更没有让大学生积极学习法律教育的主要内容,导致了现代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极其薄弱。
1.2高校法律教育体系不健全
现代许多高校并没有安排相应的关于法律教育的课程,也没有解决教研设备和师资培训的落实,更没有统一规划、计划及法律教育的安排,如教材资料、教学内容、师资力量等。这使大学生在法律教育方面形成严重的空缺,使大学生的法律教育没有形成主要的渠道,不能积极地懂法、学法、用法、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法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2.1正确的法律教育可以提高学生道德素质水平
德治与法治是密切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道德教育重在人们心灵上的净化,法律教育则重在行为上的规范。要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应从心灵和行为两方面着手,通过正确的法律教育来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法律教育与思想道德水平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大学生的法律教育得当,不仅可以使他们道德水平提高,还可以使他们积极地懂法、学法、用法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2.2正确的法律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追求
法律价值是法律的灵魂和存在的基础,使法律得以充满生机活力的精神源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想法律教育的作用发挥得好,必须在日常教学中给学生灌输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使学生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法律武器来维护权利与安全,进而影响社会的整体理念追求。
2.3正确的法律教育可以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在格劳秀斯看来,权利是人所固有的道德品质。现代大学生应该正确地学法、懂法、用法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由于法律素养的欠缺,又有多少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利益的侵略时,却不懂得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有的甚至误用“以血还血,以牙还牙”的报复手段来回应自己的伤害,且给不少高校学生造成伤害,以致悲剧的发生。正确的法律教育就是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发生事件,增强法治观念。
3高校应增强法律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要想现代高校学生自觉地遵法、守法、用法,教师们必须对学生们的法律教育进行改革,主要改革方案有以下三点:树立正确的法律教育思想观念;深化高校法律教育课程改革;增强法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3.1树立正确的法律教育思想观念
树立正确的法律教育观念,确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理念基础,把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教育学生贯穿于法律教育整个过程当中,努力培养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综合人才。做好学习法律教育的同时,还要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利用大众传媒进行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精神使之产生广泛的影响,同时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舆论氛围,使社会主义法律精神在每一个社会成员中潜移默化、深入人心。
3.2深化高校法律教育课程改革
现代许多高校已经认识到法律教育的重要性,要增强法律教育的效果,必须对现有的课程进行改革。首先,创新法律教学模式。在陈旧的教学理念上,应创新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元化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其科学精神和法律思维;其次,优化法律教学课堂内容。所以应该
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地自觉地学习相应的法律课程,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效果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3.3增强法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首先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增强教师的法律教学能力。各高校要想使学生真正掌握和运用法律知识,必须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其次,增强教师理论宣传的同时,强化教师的法律实践素质。老师们积极的宣传理论,就是为了学生们能将法律正确地运用到生活当中,所以在要求老师具有培训经历、具备法律理论素养的同时还要求与学生们的生活实践相结合,给同学们举一些身边的案例,帮助他们分析过程,使学生们真正地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教育肩负着传授社会工作技能以及培养高校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教育工作,而高校学生进入社会所需的各种生存技能中,优良的品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主导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也是党和国家对高校教育提出的高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迫切需要在高校开展这样的工作。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1]。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须围绕这24个字开展,在这24个字的引领下不断的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引领高校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对未来接班人的要求。在引领过程中,首先要让高校大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明白高校教育需要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推动我国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参与者也要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不是只做表面,也不同于别的学科,它更注重的是受教育方的思想和意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心,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所以,各高校必须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努力为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更多的人才。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对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大,各大高校也在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但是随着高校教育不断受到社会发展的重视,其工作的缺陷和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
不管是什么样的学习和教育,其目的都是为了今后的实践奠定基础,如果只是注重了理论知识,就变成了真正的纸上谈兵。弘扬国家倡导的核心价值观,让接受高等教育的高校大学生成为既有高文化水平,又有高品质价值观,能成为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和方向[2]。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速度及其迅猛,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发展速度无法与社会发展的速度并驾齐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明显与社会发展的实践脱节,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快速发展的新社会的实践活动不符,理论得不到实践,高校的社会职能无法实际,教育目标也无法达到。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忽视教育内容
一些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出现偏差,无法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建设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或忽视其作用。对于上级领导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敷衍了事,简单进行教育形式,无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贯彻实施,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不到位导致许多大学生价值观取向出现偏差,有些大学生在社会消极方面的影响下得不到正确引导,缺乏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心,没有信仰、没有远大抱负,有的甚至为了自身利益做出违法行为。近几年,社会媒体曝出的校园犯罪案例逐年递增,犯罪率呈现年轻化的趋势。我国正步入国际化的轨道,高校教育免不了受到国际上一些外来思想意识的碰撞,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变得更加复杂,我们应该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遇到能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认同的思想意识我们应该发扬光大,但是一些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负面影响的思想意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参与者一定要谨慎。善于发现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不同的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正确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顺利开展[3]。
三、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措施
(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国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高校大学生,因为他们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所以大学生在高校接受的教育变得尤为重要,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重中之重。按照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能有效带动高校的教育发展。作为高校课堂中的灵魂人物,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现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背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调动课堂氛围,让枯燥的内容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当中
校园文化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意识理念,对校园文化的建设相当于给高校学生创建了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环境。校园文化的内容相当广泛,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放在一个相对重要的位置,更多的开展实践教育活动,提高全校教职工和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度,更能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另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社团活动,高校学生自愿组织、自愿参加社团活动,体现出社团活动的开放性和趣味性,这样的组织能让参与者实现自我锻炼和自我教育,能有效的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高校社团管理者可以利用社团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趣味性实践活动。例如:以中国传统节日或者历史纪念日为主题,开展主题活动,宣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导大学生参加,使大学生在参加活动的同时深入理解传统节日和纪念日的来历,增强高校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忘历史,分清黑白。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影响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力,进一步使高校大学生养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4]。
(三)利用新技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高校大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的生活接触到各种新鲜事物,所以他们对教师的授课手法以及课堂环境提出更高要求。面对这样的现状,高校教育者首先要深入了解大学生目前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以及他们的喜好,根据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心理特征来制定课程,使大学生更易于接受课程内容。另外,教师也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设计一套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最后,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作用,课件中加入更多的影像、音频、动画等,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抽象的教学内容以更形象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易于学生接受。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离不开社会实践,面对一批即将走出校园进入社会的学生,学校更应该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由感受思考而产生的理念,最后才成为行动[5]。如果不能与实践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能成为理论。各高校需要建立实践教育和体验教育体系,引导大学生面向社会,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定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走出校园,实践活动结束提交活动心得,更直接的发现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薄弱环节,有利于今后课程的安排和教育方向的确定。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更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四、结束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义重大,并且工作的开展和实现短时间内效果不明显,所以需要社会各阶层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在高等教育成为教育改革重要环节的同时,更要加强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学教育当中,才能实现高校为社会发展培养全面性人才的重要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丽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探析[J].教育观察,2015,4(25):10-11.
[2]刘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3(12):101-103.
[3]张冬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17(3):51-53.
[4]张桂芳.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中外企业文化,2014,11(12):22-23.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开展这项活动,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必将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人类进入21世纪后,整个世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生活多样化都直接冲击着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都更加凸显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观的重要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
一、坚持“以人为本”观是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客观需要
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把大多数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面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如何把“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与高等教育目标相结合、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
1.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日显落后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远离现实,空对空,缺乏说服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简单粗糙,不尊重大学生的主体价值,经常使大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标准单一,难以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要求。新世纪的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丧失了应有的有效性,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因此,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立起适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以学生为本的新机制。
(2)全球化、信息化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引发多元发展的思想文化互相融合的态势。在接受新的文化的同时,一些腐朽没落的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也随之传播。如何避免不良文化和思想观念的侵袭,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文化观,不可避免地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2.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1)传统的高等教育观对人的理解存在误解
著名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猛烈抨击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制度,认为当时美国的教育制度主要是依据行为主义的条件作用和强化原理建立起来的,主要有两大弊端:一是只重视知识的灌输,不重人的培养。无论儿童教育或大学教育,主要关心的是效率,目的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费用和人力,向大量的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在一个工业社会中生活所需要的知识;二是只追求背诵记忆,不重视创造性的理解与思考。可以说,我们现在在一定程度上重复着一些发达国家的老路,在工作中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这种教育观念,从而导致了教育的内容和行为出现了不一致。
(2)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人性关怀
首先,我国高校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往往重视社会发展价值,重视其即时的、显性的功效,忽视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塑造,表现出工具性的倾向;其次,重视整齐划一的标准化教育,忽视人的差异性和个性教育,把人看成是可以按照某种意愿任意造就的,在教育形式上整齐划一,虽然满足了尽可能多的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却没有尊重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再次,重视知识和规范教育,忽视情感教育,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缺乏人性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造成了求知欲望极强的青年学生在情绪上的低落,严重影响了教育功能的全面发挥,培养出的都是缺乏创造力的、按照别人要求发展的人才。
(3)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与现实生活脱节
社会体制转型、经济利益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以及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增多给大学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随着改革趋向深入,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和突出,社会问题也暴露得愈来愈多,并且直接触及到人们的切身利益如下岗、失业、招生并轨、交费上学、某些干部的腐败、分配的不公、假冒伪劣盛行等,使敏感的大学生群体对社会制度产生了怀疑。针对这些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及时调整工作重点,没有给大学生做好有效的分析解释工作,使学生难以正确对待和认识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对改革信心不足及至怀疑导致观念及行为上的迷惘,最明显的是信仰、信念、信任、信心的迷失与缺乏,使当今的大学生心理上感到空虚及疲惫,这种内心深处的失落感,最后导致的是心理上的逆反。
因此,新时期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必须改变以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中心的传统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这样才能适应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才能有助于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坚持“以人为本”观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如何得到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说靠的是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成才。因此,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育人观,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关心学生的现实生存状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1.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更加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
承认自我的存在或者自我意识的增强是人生经验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要素。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自我设计、自我奋斗的色彩比较浓厚。他们追求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主动寻找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自觉地充实自己,注重实干,讲究效益,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他们特别重视对实用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课余把精力和时间用在外语、电脑等实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上,其学习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为了谋求自己美好的生活和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为报效祖国而勤奋学习的观念明显减弱,功利性比较浓。在择业时所考虑的因素增多,如工资待遇、社会地位、横向纵向的比较、今后的发展前景等等,更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转变观念,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正确引导学生。
2.大学生的社会化水平的明显提高
美国社会学家萨金特在《社会心理学综合的解释》一书中,首次把角色概念引入社会化研究。帕森斯则直截了当地认为,社会化过程就是角色学习过程。个人通过社会化,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或社会结构中的关系和地位,学会如何顺利的完成角色义务。为了丰富校园文化,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现在的大学校园里成立了各种各样的社团组织,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选择,这些社团的组成可以帮助大学生增长知识,甚至增加自己的生活阅历,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锻炼。随着接触的人和事的增多,学生们的世界不再只有同学和校园了,社团的活动也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他们开始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去寻求更多的机会,不断去丰富自己。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了解这些,站在学生立场,更多地去关心他们。
3.大学生社会性需要趋于多样化
有关研究表现,由大学生列举的社会性需要多达830多种。其中按强度排列,前几位的需要是:求知需要、友情需要、建树需要、自尊自主的需要、权利的需要、躲避伤害的需要。这表明,大学生的主导性需要与其成才的客观需要和基本任务密切相关。大学生的社会性需要无论在内容还是在价值层次上,都显示出多样性的特征。只有对大学生的社会性需要采取积极引导的方式,使其合理的需要得到满足,不合理、不健康的需要得到及时的阻止和疏导,才能够使大学生的需要不断得到优化。大学生新的时代特征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必须加强大学生个体的研究,增强大学生的个体适应性,培育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坚持“以人为本”观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教训的总结
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长期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内在学习动力和不同的需求,采用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雷同、教学方法单一,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方式、手段、内容、目标等诸方面固定不变。这种固定不变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路在培养人才方面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对突出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现代高等教育而言,在全面提升人才的素质,满足不同层次人才需要的培养目标上,则显得格格不入。可以说,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教训的总结。
1.强调知识灌输和政治教育,忽视能力培养和道德要求
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单向知识灌输为主,以学生的被动接受程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强调学生对教育内容的全盘、机械、被动接受。同时,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取向上主要是以社会为本位,即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维护社会政治统治的安定与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把对人的教育仅仅当作完成任务的手段,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内容,片面强调“政治合格”、“政治过关”。不仅收不到理想效果而且引起了人们的逆反心理。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使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对广大人民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从而使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成了一句空话。
改革开放带来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社会多方面的变化,最突出的就是从封闭转向开放,从一元化格局转向多元化格局,从集中转向民主开明,这都使人的主体性被充分地调动和激发出来,有关人的个性、人的权利、人的素质的价值被重新确立。人们广泛意识到:维护和发展社会秩序也是为了创造适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环境,人才是终极的目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回归本位,必须“以人为本”,在价值取向上要有一个根本的调整,即取向于人,确立个体发展要素的本体地位。具体说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和实际需要出发,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进步和精神生活的充实和完善,同时积极主动地进行教育内容的调整和方式方法创新,从而有效地改进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强调共性要求,忽视学生的多样性要求和个性发展
在过去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条件下,由于受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宏观化的影响,我们总是在一个层次、一个标准上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强调为集体无私奉献、自我牺牲,要求所有学生做到大公无私、公而忘私。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缺乏层次性,片面强调目标的统一性,强调目标的高、大、全,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陈旧、模式固板,人们在各个方面都依附于集体的生存方式,极大地抑制了人的个性展现,严重束缚人的个性发展。
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已为人的个性发展开辟了极为广阔的道路。一方面我们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束缚,保证人的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保证和引导人的个性发展的正确方向。同时为人的个性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总结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教训,我们认识到,首先要明确,学生的个性的发展也就是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既包括学生的兴趣、才能、性格等内容,也包括学生的理想、信念等内容。这样的学生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本质上是与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相联系的,也就是人们只有树立远大的志向,进行执着的追求,把个人的个性发展、才智和创造力的发挥运用到社会的伟大事业中,才能保证其正确的方向。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堵塞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道路,限制和禁锢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应该是在正确的导向下,从学生的需要和利益出发,大力倡导表现学生创造个性的独立自主精神、怀疑批判精神、求实探索精神,以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充分发展。
要真正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紧紧围绕学生、真正有益于学生、为学生所需要,才能提高教育效果,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大学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张世和,郝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人为本[J].中国林业教育,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