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17 16:30:1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传媒职业道德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华一绝值得信赖
本刊所有编辑记者都品尝过早已名声在外的全国名吃德州扒鸡,本刊记者在2007年5月从山东德王饮食技术有限公司采访归来,把德州扒鸡往桌子上一放,浓郁的奇香就开始满屋飘散。到了午饭时间,杂志社女编辑记者放下平时温文尔雅的淑女架子,围着外形独特、颜人的德州扒鸡大快朵颐起来,平时一直喊着要减肥的也受不住美味的诱惑。“香,真香,但香而不腻!”“口味,但又不绵软,有嚼头,咬在嘴里像化了一样,回味无穷!”“平时我最不爱吃鸡爪子了,没多少肉,没吃头,可德州扒鸡的鸡爪子都这么好吃,别有一番风味!”……这些吃过各地风味美食的编辑记者们,对德州扒鸡啧啧称赞。德州扒鸡只是德王美食的一个亮点,他们共有10大系列80多个品种的人间美味,什么香烤类、香肉类、香熏类、酱卤类、骨酥鱼,个个独特,口味不凡,德王美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美食世界!
本刊记者曾三次品尝德州扒鸡,第一次是去年到德王美食公司采访时,顿顿都吃德州扒鸡,就是想把德州扒鸡的真实味道反映给广大读者。第二次是在去年9月1日的本刊首届读者节上,德王美食总经理付荣亲临读者节现场,与读者面对面交流,记者与读者一起现场品尝德州扒鸡。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读者尽管饮食习惯各有不同,但都能接受德州扒鸡的口味,反复品尝,记者也在现场采访了品尝的读者,都说味道不错。德王美食也成为读者节上最为火热的项目之一。第三次吃到德州扒鸡是在去年11月北京的一次展会上,付荣老师看记者午餐吃得比较简单,就在让参展者品尝的扒鸡中拿出两只,味道还是那样鲜香润口,越吃越有味,隔壁正在吃盒饭的参展商闻香而来,问记者:“什么东西这么香啊!”“德州扒鸡,一起过来尝尝。”参展商撕了一块鸡肉嚼了两口惊叹道:“太香了,好吃,哪买的?我也去买一只!”
德王美食是一个有着10多年历史的老品牌饮食技术机构,技术实力没的说,最关键的是在服务上、在技术培训上精益求精,推广以来,学员合格率100%,在德王学习技术你不做出和总部口味一样美食来,想毕业回家,没门!德王美食技术部老师对每个学员都进行技术考核,考核不合格,重学,费用不用多交一分,总部这样废时废料为了啥?为了不让学员白花钱学技术,为了不砸德王美食的牌子。你学的好,生意火,说是在德王学的技术,总部脸上也有光。学的不好,做得味道乱糟糟,总部的声誉也受到了影响。正是在这种诚信经营、把学员放在第一位的负责态度下,技术推广近10年来,传授学员将近600多名,竟然保持着零投诉的惊人纪录。德王的工作人员如亲人一样、如朋友一样,学员学完后舍不得回家,更是在业界成为了美谈。
2008年4月22日,德王饮食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田桂林来到长春本刊编辑部。这次他是到吉林的加盟店指导开业,顺路到长春来看看杂志社的老朋友。
美食技师指导开业
再苦再累只为学员
记者见到田老师时,他脸色暗黄,嘴唇干裂,头发凌乱,整个人都显得异常疲惫。原来他昨天在吉林指导加盟店开业,忙到了凌晨3点多,指点配料、帮着搭配、开业宣传……事无巨细,忙前忙后,接连两天都忙到后半夜。第二天开业时,又指导加盟店怎样面对顾客、销售产品,在田老师的精心指点下,吉林加盟店第一天营业额就突破了2000元。加盟店老板刘军一个劲感谢田老师,留老师多住几天。但河北秦皇岛王翠蓝的加盟店都筹备好了,就等着田老师过来指导开业呢!把加盟店安排妥当后,就坐车来到长春,见一见杂志社的老朋友。
吉林的刘军于去年10月来到山东德州学习德王美食技术。他考察了多家饮食技术公司,他品尝了德王扒鸡、香肘、香蹄后,真是无可挑剔,尤其是色泽金黄、略透微红、清香四溢的德州扒鸡,口感柔和,肉质白嫩,细腻,满口生香,却香而不腻。德王的系列美食征服了他,就立即决定加盟。技术老师教得很认真,加之德王美食已经很标准的数字化教学,按比例加各种中草药秘方、配料,在工艺上按老师的要求做,刘军很快就掌握了技术。回家后,就开始筹备开店。找好店址,办好手续后,就给德王美食总部打了电话:“付老师,我的店要开业了,因为缺乏经验,想请总部派人过来指点一下。”付荣经理对于所有学员都是有求必应,于是就让负责技术的田老师过来指导开业,田老师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又倒了三次客车,一路颠簸辗转才来到吉林。又经过两天两夜的全力筹备,又一个德州扒鸡店开业了。开业第一天,“先品尝后购买”的牌子一挂出来,店前就排起了长队。“德州扒鸡好吃啊,让家人也尝尝鲜!”品尝后的顾客,十有八九掏钱购买。第一天忙完后一数钱,2860元,虽然挺累的,但看到厚厚的钞票,一下就感觉精神多了。
这次田老师来给学员指导开业还带来了刚刚毕业的新学员杨鹏。杨鹏是一个性格腼腆的小伙子,文静朴实,在和他的聊天中,记者了解到他加盟德王美食的前前后后。杨鹏是江苏无锡人,今年刚刚24岁。小伙子一直想找个项目自己创业,反复一对比,还是觉得德王美食适合自己,就于今年3月加盟了德王美食。他给记者说出了选择德王的三大理由:“一是老品牌,值得信赖。几年前我知道了德王公司了,这些年一直做着餐饮项目,德州扒鸡更是远近闻名,一定很讲诚信。二是口味好,开店不愁卖。我到公司一品尝,这口味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都会畅销,好吃的东西在哪做都赚钱。三是服务好,创业全面扶持。对每个加盟者在技术、开店、经营等方面细心指导,服务到位。这次,师傅指导开业带我出来,就是让我也学学开店经验,回去在开店过程中少走弯路。我非常感谢德王的帮助,选择德王美食,真是明智之举。”田老师对他说:“我在指导加盟店开业的时候,你要多细心观察,很多问题你在开店时也会遇到,怎么解决更经济更快捷,对你开店都有帮助。”
和田老师学了不少开店经验后,杨鹏就在北京找了一个店址,让两个老乡和自己一起干。德王扒鸡店于5月3日开业,开业的第一天就卖了8000多元,利润空间大约在40%左右,一天的利润就3000多元,杨鹏立即给自己恩师打了一个报喜电话:“付老师啊,我在北京开店了,第一天就卖8000多元,谢谢德王给我提供这样的赚钱机会,到北京一定请您吃饭。”
日营业额突破5000
德王加盟店火爆一方
田老师和学员杨鹏到编辑部待了1个多小时后,就赶往火车站,去往河北秦皇岛。那里的加盟店等他开业呢!河北秦皇岛的加盟店老板王翠蓝是于今年3月加盟德王美食的,她打工多年,手里有些积蓄,就想自己创业当老板。但这些积蓄都是自己5块10块从牙缝里攒下来的,万一选项失败,再创业就很困难了。王翠蓝在两年前就知道德王美食了,为了稳妥起见,他先在秦皇岛考察了一下市场,满大街一走,德州扒鸡还真是一个特色美食,如果开店大家一定都来品尝,口味好就不愁回头客。做餐饮什么最重要?自然是口味。她了解到德州扒鸡有三大特点:一是用料精、做工细。所用料鸡均为750克以上的活鸡,宰杀用65℃热水烫,褪掉鸡毛,剥净腿、嘴、爪上的老皮,然后摘去内脏,沥净血水。二是造型独特,毫无破损,体态完整,颜色纯正。三是工艺绝,口味佳。经过炸制、煮制和焖制三道工艺。每一道工艺都要求异常严格。炸制工艺中,要用优质的色拉油,对油的温度也有标准要求。煮制过程中,最重要是老陈汤,老汤有千里香、丁香等30多种中草药,每一中草药都要按顺序放入,还要放入精制的按比例调好的香料和配料。在焖制工艺中,所焖煮的时间和火候也决定了扒鸡的味道。正是经过这些独特的工艺,德州扒鸡才会口味超群,味道一流。
德王美食雄厚的技术实力征服了王翠蓝,于今年3月加盟。4月23日,在田老师的精心指点下,王翠蓝的加盟店正式开业,第一天的营业额就突破了5000元。
对学员像亲人像朋友
人情味创业共赢财富人生
和德王美食的付荣老师告别,东北姑娘修站欣依依不舍,怀想这几天来付老师倾心授技,天天在一起交流长谈,虽然时间不长,但形成了浓厚的师生情谊。这样一想,修站欣眼泪流出来了!付荣不断安慰她:“好妹妹,别哭了,等开店赚钱了,有时间就过来玩,来看我。”
吉林长春的修站欣曾在长春市一家知名餐饮机构做了六七年的销售员,对于卤酱类食品的各种口味都了如指掌,可以说是行内人了。看到德王美食后,她先给编辑部打了电话,咨询了曾两次去德王美食实地采访的本刊记者刘梓健。刘梓健告诉她:“德王美食在读者中有着很好的口碑,在诚信度方面没有问题。至于口味,我们都吃过,我们都觉得不错,最好你也亲自尝尝。”修站欣来到德王美食,先后品尝了扒鸡、猪蹄、骨酥鱼以及最近比较流行的烤鸡翅,她卖了六七年的卤肉、酱肉,对这行的口味实在是太了解了。修站欣品尝后说:“在我吃到的美食中,德王的口味是一流的。”学完技术回到长春后,修站欣在一家商场租了一个铺面,于4月中旬开业,一天卖个千八百块钱不成问题,纯利润三四百元。
相关链接:德王美食在转让技术、培训学员的基础上,为了规范市场秩序,更好的发挥德王的品牌影响力,让德王品牌持久发展,德王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和加盟事业。加盟店可以拥有德州扒鸡的工艺技术,为保护加盟商利益,在加盟区内不设第二家加盟店。总部给加盟商配送品牌使用说明书、技术实施许可证,并对加盟商进行全面的技术培训、选址评估、店内形象设计、开业指导、加盟后续服务等等。总部在区域内,不再开展加盟店,该区只能由商发展直营店或者加盟店,该地区有意向加盟的由总部转交给商。德王总部为加盟商和商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并全面保护加盟的利益。
地址:山东省德州市天衢中路南龙国际花园42座2―7层
电话:0534-2388103 3181678 2860103
传真:0534-2388103
联系人:付荣老师
一 、传媒伦理再造的意义
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出现及其功能的实现必然赋予传媒市场以崭新的意义,对传媒市场的发展和完善起到推动作用。传媒伦理再造作为制度结构的一个传播要素,对传媒经济的健康运行更具有其他要素不可替代的意义。
1.对传媒市场运行状态的标志性意义
传媒经济是以传媒为主体的经济,传媒以何种状态参与市场活动,直接决定着市场运行的状态,因此,无论传媒是否将伦理再造作为自己的理念选择,无论有多少传媒在做或者不做这种选择,都会在自己的经营活动中体现出来,成为衡量一个传媒经济运行状态的鲜明指标。
2.对传媒市场健康发展有促进意义
传媒市场是媒介交易各方在交易规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传媒经济是规则经济,契约就是一种规则文书,而规则之实施又是以对交易各方的践约预期为前提。预期落实,则传媒市场健康运行,交易活动顺利进行;预期落空,则市场出现混乱,交易出现混乱,交易活动也受到阻碍。在这种情况下,传媒伦理再造成为交易各方主动践约的一种精神推动力。
3.对传媒公关关系的调整具有良好的调节意义
传媒作为市场经济主体之一,与消费者、与其他社会机构之间也每日每时发生着广泛的联系,这便构成了公关关系的广泛基础。一个负责任、公信力高的媒介,与其他社会系统的公共关系必定是和谐、融洽的。所以,传媒伦理重建,对于调整传媒公共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4.有利于维护传媒的公信力
受众对传媒的选择与传媒本身的公信力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传媒公信力的建构主要决定于传媒本身的伦理规则,因为传媒伦理规则无疑会渗透到传媒对其内容、形式的选择,而这些则会直接影响到受众对传媒的选择。
5.有利于保障传媒市场主体的竞争秩序
如今,传媒同质化严重,媒体竞争日益激烈,于是,猎奇的内容更多地充斥着媒体版面。这些都使得传媒市场主体的竞争变得失序,最终损害的不仅仅是受众,也是传媒主体本身。因此,传媒伦理及其再造将有利于形成有序的传媒竞争市场。
6.新闻传播维护和保存优秀社会文化、促进合理社会价值的主流化依赖于传媒伦理
新闻媒体作为社会文明的载体之一,在对社会文化和主导价值选择上要更具有深刻、独到的眼光和睿智而长远的审视角度。这一眼光的培养和角度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媒体本身对传媒伦理的认识和伦理规则的选择。合理的规则会引导媒体为文明进步添砖加瓦,否则就会导致诸如“明星取代模范,美女挤走学者,娱乐覆盖文化,低俗代替端庄”的现象,最终导致的将是文明的退步和社会价值的混乱。
二、我国传媒伦理重建的思考
1.传媒伦理重建的基础是传媒道德“立法”
从某种意义上讲,传媒经济政治制度是传媒伦理问题生成的深层原因。从新闻媒体的性质来看,我国的媒体是官方性质,媒介是,实质上是政府职能的一个延伸,但我国大多数媒体的运营方式却是商业化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广告收入。“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常常使中国的新闻媒体处于伦理道德事件的漩涡之中。具体来说,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传媒往往呈不完善状态,政治体制赋予传媒以巨大的权力,这就为某些传媒以权利换取政治经济和社会利益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某些掌管政府权力的集体和个人会滥用权力,为他们自己服务而出现的高度集中的信息管理往往会引发“市场失灵”,并容易引起传媒的道德失范。在传媒的产业化、集团化、资本化过程中,传媒集团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体,这一利益体在获得集中的权利的同时,又在维护和扩张集团的垄断经济利益,这对传媒维护其公共利益产生不良的影响。
所谓传媒道德“立法”是指传媒道德、伦理精神或伦理机制取向为制度所选择或吸收,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用制度的形式将传媒道德所要达到的目标,通过规范使传媒伦理制度得到规定和认可;二是建立奖惩机制,使人们的道德行为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认可和满足,使损害他人或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付出必要的代价;其三,完善相应的监督执行机制,消除传媒伦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2.传媒伦理重建的关键是信用的再造
从新闻媒体的发展阶段来看,我国媒体正处面临着社会责任与商业利益相冲突的伦理困境。
传媒伦理规范被看成是媒体与公众之间、媒体与政府之间的契约,关于伦理规范“应如何”的讨论实际也就是订立契约的过程。要使契约具有约束力,契约订立双方就必须在被充分告知契约内容的情况下自愿签署契约,否则即为被迫或被误导签约,从而导致契约丧失法律约束力。同理,要让传媒伦理规范能约束广大新闻工作者的行为,就必须让广大新闻工作者能自由地参与有关传媒伦理的讨论,并让他们的大多数衷心接受合理的传媒伦理规范,这样形成的规范就如同媒体和受众签署了契约,契约双方按规范行事,违规就是违约,就是不守信用,就是不道德。由于这个契约的内容是以社会的共同利益为标准制定的,所以,大家遵守它就意味着最大限度地扩大了社会的共同利益。
具体说来,社会公正基础上的传媒诚信,要求传媒按照信用的原则来组织和建构,亦需按照信用的原则行使其职权,要求传媒组织真正继承传统诚信美德的真诚无欺、信守诺言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信用是现代经济活动的通行证,也是确保其成功的动力源泉和优势资本。信用不仅是一种个人的美德和品质,而且是一种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不仅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和价值,而且是一种外在的声誉和资源,信用伦理精神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它对传媒而言不仅是道义的化身,同时也是利益的保证。
3.传媒的社会责任的是传媒伦理重建的重点问题
传媒承担着监视环境、确保社会交流、提供世界图景、传承文化、提供娱乐、赢利等社会责任。新技术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受众的信息接受与传播欲望,空前地拓展了媒体空间,加速了信息传播的速度、深度、广度,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竞争日益白热化,西方媒体的全球化战略对中国传统媒体形成强大的文化、心理和资本冲击,这种情况下,我国媒体不仅面临着生存竞争,还担负着保留和扩大民族声音的使命。而媒介要实现其社会责任,就必须是一个负责任的媒介,是一个有良知的媒介,而媒介的良知在于从业人员的良知。良知是一种责任意识和义务精神,是人对理性所认同的道德规范的尊重和持守,是道德自律的最高表现。良知的形成靠的是自律,兼有他律。因此,我国传媒伦理重建的重点是内部建设,而不仅仅是外部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新闻活动正逐步纳入法制的轨道,近十几年颁布了若干有关新闻活动和新闻工作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新闻行业自律组织,如中国记协也制定了一些规范。然而,就其性质来说,这些均属新闻职业道德的外部建设,旨在调整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外在的道德关系,制约新闻工作者的外部行为。
现实中,新闻职业道德问题依然大量存在,其中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因此,重视新闻职业道德的内部建设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对于大多数媒介组织而言,新闻职业道德内部建设的具体措施,一是开展“新闻评论”活动,通过形成一个有利于解决新闻职业道德问题的社会舆论环境,影响或改变人们的内在道德信念;二是对新闻从业者开展持续的教育,帮助其建立整体的道德体系。具体来讲,就是除了对他们进行业务素质的教育和业务技能的培养,还要进行新闻职业道德的教育,其中传媒伦理是重中之重,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地把新闻道德准则付诸实践;三是媒介组织应当努力将新闻职业道德观渗透到制度层,使之成为一种组织文化。媒体规章制度是媒体价值观在制度层面的集中反映,是组织文化的载体。把新闻职业道德观放在建设组织文化的高度去强调和对待,通过管理层的重视和在管理行为、制度中的渗透,使媒介组织人员认识到,遵守新闻职业道德是其整体组织文化的有机组成和必然要求,还可以通过对传媒组织整体利益的强调,来实现媒介组织成员的彼此监督。
4. 社会道德重建和各种制度的完善是传媒伦理重建的重要保证
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是指新闻记者在职业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必须遵循与所从事的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是社会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是作为新闻记者正确履行职责的必备素养。
一、记者职业道德失范的表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新闻传媒引入市场因素之后,不规范的市场秩序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传播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加之媒介或记者自身放松要求,导致记者队伍中出现了丧失职业精神和违反职业道德的现象:1.利益至上的现象。新闻记者在对新闻事实的采访和新闻文本的制作过程之中,掌握着报道什么和不报道什么的“权利”,社会上有些人就盯上这种“权利”,素质不高的记者就此打起小算盘,他们在采访过程中,不是要求被采访方提供各种“方便”,就是赶场子拿“红包”,接受各种“土特产”等等。这种直接收取“好处”的后果,便是记者不再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导致了“钱指挥新闻”、“假新闻”现象的产生。2.工作态度不严谨的现象。一些记者为了应付交差,对任务草草了事,有的新闻记者为了赚取收视率对一些消息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就报道出来,甚至对一些基本事实进行渲染炒作,夸大事实,欺骗观众导致了新闻失真、失实。3.侵犯个人隐私的现象。少数记者为了抢到一些热点或者独家新闻,找到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提高自己在业界的知名度,会利用职务之便,不择手段,进行偷拍或者暗访,侵犯了公众的隐私权。4.部分编外记者行为失范的现象。新时期,新闻传媒机构改革为事业单位性质,在按企业方式运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以自由文化人和刚走出校园不久的新闻学专业毕业生为主要群体的编外记者。据中国人力资源网的“2005年中国企业招聘调查”数据显示,向外招聘普通员工最多的是传媒行业,高达51%。这些编外记者往往要冲在最前线,但又和编制内记者同工不同酬,这就加大了管理的难度,带来了诸如拉生意、做掮客,从中谋取私利等问题的出现。
二、记者职业道德失范原因分析
造成新闻记者职业道德滑坡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同时,由于新闻媒体快速发展,新闻队伍不断扩大,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薄弱和自律不严,媒体管理一时跟不上,法制也不够健全等缘故,致使有些新闻媒体及新闻从业人员,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违背职业道德的现象。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经济利益的驱使。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财富崇拜为兴奋点的社会大环境,对一些记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出现了部分记者只求眼前实际利益,放松了对自己素质和职业的严格要求。2.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忽略。部分媒体的领导认为只要记者不在政治原则问题上犯错,其他的问题无关大局,这无疑为违背记者职业道德现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3.缺乏有效监督机制。部分媒体主管部门对记者操守的管理存在盲点,监督不严、监管不力,奖惩机制不够完善,一旦记者出现了事故也只能听之任之。
三、强化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我国的新闻媒体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很广的联系面、很大的影响力的特点。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要严格按照《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要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守法律和纪律;在采访中坚持实事求是,无私公道,廉洁清正,以身作则,正确运用新闻工具,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不断提供正能量。
(一)建立健全新闻法律法规。在要求新闻工作者严格落实《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新闻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出台《新闻法》,把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建设、新闻真实性等内容条文化,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既要做到对新闻记者职业道德行为进行规范,对违法行为追究责任,也要对新闻采访工作的正常进行、新闻工作者人身安全等内容依法施行保护。
(二)强化新闻记者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加强新闻记者职业道德修养工作,重塑记者良好形象,要努力做到各级新闻传媒及领导机关重视记者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新闻记者的思想认识水平,引导新闻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不断更新知识、熟悉业务,逐渐提高职业道德水准。“人民的记者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新闻记者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全心全意地为读者、听众或观众服务。选择新闻内容,坚持公正无私,不把个人偏见、个人好恶和个人关系带到工作中来;坚持正义和真理,维护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尊重事实、说真话,以高度的新闻职业道德约束自己,追求真正的客观报道;坚持立业为公,真正履行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把记者的职权用到服务人民上来。
(三)健全新闻机构内部监督约束机制。健全新闻机构内部的监督约束机制,促进记者职业道德建设制度化,是加强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和保障。首先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度的内容要细致周密,确保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其次是各级新闻单位的领导要按制度办事,把制度真正落到实处;最后要完善激励机制。对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和在新闻报道上做出显著成绩的记者,要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表彰或奖励;对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的人和事,要根据错误的性质、情节轻重和造成的危害,分别予以批评教育、处分,个别严重者应调离新闻单位,对违法者要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四)建立社会监督评价机制。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监督新闻记者和新闻报道,推动新闻记者端正行业行为,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促进其职业道德建设。为社会公众提供一种快速、便捷的新闻记者身份查验手段和举报投诉渠道,可一方面有效地打击假记者的诈骗活动,另一方面对新闻记者的违规违纪行为进行有力的监督和查处。同时,建立一个媒介等级信用评价机制,以假新闻发报数量、造成社会影响等内容为评价标准,对媒介信用进行评级,对级别较低的媒体由相关部门挂牌督办整改,对造成恶劣影响的新闻记者直接开除新闻记者队伍,彻底清除记者乱报、瞒报、谎报新闻等违反职业道德的现象。
新闻记者应该本着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客观报道新闻事件,而不应该在新闻报道中掺杂个人的感彩,更不应该让其成为一种工具。
参考文献:
[1] 2005年中国企业招聘调查[J].中国人
力资源网, http://.cn/.
[关键词]公信力;媒体;道德建设
一、媒体公信力缺失的现状及原因
公信力对于新闻媒体的重要意义国外的研究较早。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媒体公信力研究即成为国外大众传播研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领域。我国对媒体公信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改革开放以后。在对新闻媒体公信力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概念、现状、原因和对策等方面。
1.我国新闻媒体的公信力状况。相当数量的媒体研究学者或机构,对我国新闻媒体的公信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尤其在对公信力的量化测评方面进行了探索。早在1982 年6 月,北京新闻学会受众调查组就在北京地区展开了我国首次大规模受众抽样调查,调查受众接触媒介的行为、兴趣、爱好,同时也调查了受众对新闻报道的信任度及产生不信任因素的原因。2008 年9 月,星岛环球网进行了一项调查,样本绝大部分来源于中国大陆。结果显示,受访者完全相信中国媒体的占5%,部分相信的占78%,完全不相信的占16%,其他占1%。整体来看,国内新闻媒体公信力在绝对数值上都不算高。一个明显的事实,就是“部分相信”的比重都很高,超过了受访者的一半。尤其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新闻媒体的公信力状况已经受到行业内外广泛关注。最近,因日本大地震引起的“抢盐”风波,引起学者的反思:在媒体如此密集覆盖的今天,“抢盐”风波还能出现,表明了“公众对媒体沿袭的不信任”。因此,媒体提高公信力,已经成为很紧迫的任务。
2.新闻媒体公信力缺失的原因。西方媒体对公信力原因探究有两点:一是政治对媒体的影响,即政府立场或政党的支配影响了媒体公信力;二是经营对媒体的影响,即经营活动渗透到内容制作过程,或者投资人财团的压力影响了媒体公信力。综合国内对媒体公信力缺失原因的分析,多数集中于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从媒体环境角度,即认为媒体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媒体面临的生存与竞争压力影响了公信力等;另一个层面是从媒体产品的角度,即虚假报道、有偿新闻、低俗新闻和虚假广告影响了公信力。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新闻产品生产的主体对产品的质量负有重要责任。而一旦涉及对新闻产品生产主体的研究,新闻道德这个问题就凸显出来,进入了媒体公信力分析的视野。
二、新闻道德与媒体公信力
新闻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规范。新闻道德通过影响新闻生产主体行为选择的方式,直接影响到新闻产品的质量和公信力。
媒体机构自身的道德建设,是新闻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从业者就个体而言,一般要归属于某个媒体机构,或者要通过媒体机构的审核才能其作品。那么,作为从业者的“组织”的媒体机构的道德,无疑对从业者的道德形成具有非常重要和直接的影响。媒体机构至少在组织整体价值观的倡导和培育、不容许“非道德”的生产方式、建立规范的约束与惩处机制、勇于承担责任等方面,对新闻道德建设承担着份内之责,起着从业者个体所无法起到的作用。
在新闻产品的生产中,媒体机构与从业人员起着核心作用,因此,媒体机构和从业人员的道德素养,必然对产品的品质(包括公信力)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这新闻产品的直接生产者,就是媒体机构和从业者;媒体环境虽然要对新闻产品产生影响,但需要通过媒体机构和从业者才能够实现,因此是一种间接的影响;而媒体机构和从业者因为直接生产新闻产品,对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等方面负有直接责任。新闻道德正是以影响媒体机构和从业者的方式,“内化”为后者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行为规范,从而影响到媒体产品的品质,进而影响到媒体的公信力。所以,新闻道德与媒体公信力之间存在同向因果关系,即新闻道德要求越严格,行为越规范,媒体的公信力越高;反之则公信力越低。
三、加强新闻道德建设,维护媒体公信力
新闻道德对于新闻媒体公信力的意义至关重要,加强新闻机构和从业人员的道德建设,提高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和权威性,就成为维护媒体公信力的必要措施。
由于新闻生产的直接主体,既包括传媒机构,也包括从业者,所以,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既包括从业者也包括传媒机构。在这一前提下,对加强新闻道德建设的措施有如下建议。
1. 媒体职责与提高个人修养。新闻从业者个人,包括记者、编辑等,需要遵循严格的职业道德,以维护媒体的公正和公信力。同时,新闻机构也需要充分发挥在新闻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和承担相应的职责。国外一些报纸,制定的编辑准则,就包括了对媒体自身道德的要求。比如《圣路易斯邮报》准则提出“从不对穷苦人缺乏同情心,永远忠实于公众利益”等,就是对媒体机构本身道德规范的要求。
2.人文情怀与增强职业精神。新闻道德属于职业道德,它与道德一样,是一种向善的力量。我们知道,离开人文的情怀与精神,道德将难以找到土壤,也难以找到方向。这就是对传媒机构或者从业者而言,在加强新闻道德同时应该增强人文精神教育的原因。
3.强化监管职能与强调道德自律。道德是一种自发的力量,其效力主要依赖于行为者的自觉。而法规则不同,它是外部的作用,其效力主要依靠强制力量的维系。所以,在加强新闻道德建设的同时,需要加强新闻道德方面的法规建设,即要完善法律法规,促进新闻道德法制化。我国目前对新闻职业道德的规范,主要是职业道德方面的,比如《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等,但在新闻道德的法制化方面还不够。对虚假新闻、虚假广告、低俗新闻、有偿新闻等违反新闻职业道德行为的处理,法律依据尚不完善,这是新闻职业道德未能更好深入人心和提高约束力量的原因之一。把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上升到法律层面,就使其具备了国家强制力,能够更好地规范媒体机构和从业者的行为,更加有利于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和维护媒体公信力。
参考文献:
[1]郑保卫,唐远清.试论新闻传媒的公信
力[J].新闻爱好者,2004,(3).
[2]江作书,梁峰.媒体公信力研究概述[J].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素质、比技能、讲奉献、树形象”为主题,以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弘扬白求恩精神教育为主要内容,通过深入开展职业道德竞赛活动,促进全院医德医风的进一步改善,提升职业道德素质和服务能力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要求。
二、活动内容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到思想政治建设、职业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医疗服务之中,使之转化为职工的自觉行动。要在全院广大干部职工中坚持不懈地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和家族美德教育,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三、方法步骤
职业道德竞赛活动作为全省、全市大练兵、大比武活动必赛的科目内容,共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学习教育阶段,第二阶段为考核测评阶段。
(一)学习教育阶段
2010年5月到2010年2月,为全院职业道德练兵学习教育阶段。
1、各党支部、各科室要坚持集体辅导与自学相结合,做到学习教育有规划,有时间安排,有具体内容。
2、各党支部、各科室学习教育前要广泛收集有关文件资料,包括医院印发文件与资料等(目录符后),并认真组织实施。
(二)考核测评阶段
2010年3月到2010年6月为全院职业道德竞赛考核测评阶段。
1、2010年3月,在对全院大练兵的成果进行测评时,对职业道德活动一并进行测试和评估。2010年4月—6月,在全院组织开展职业道德知识专题竞赛活动。
2、我院职业道德练兵比武竞赛采取问卷答题,知识竞赛等形式进行。各科室在职业道德练兵效果评估时,要注重患者、社会对科室医德医风等医疗服务的评价。医院采取患者满意度调查,出院患者意见征求,回访,行风监督员明查暗访等形式客观评价。
四、几点要求
1、各党支部、各科室要提高对开展职业道德建设的认识,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统筹安排,精心部署,抓好落实。
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便士报产生并逐步发展,其中立、公正的理想追求,带来了以新闻为主、关注百姓生活
的新闻理念。报人对新闻报道以及新闻关注公众生活的高度重视和对政党信息的有意偏离,表明新闻专业理念在传播者意识领域的初步萌芽,体现出新闻从业者理想追求和职业伦理的单纯维度。这一时期的专业理念和职业道德以及由此而来的传媒实践都给新闻专业主义套上了无形的镣铐,致使其步调踏不上“专业”的正常轨道。从而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形成一种缺乏自觉的职业意识,或是一种偏离本来面目的行业利用。而自觉以新闻为职业,并运用专业理想和专业实践逐步完善新闻专业主义,那是19世纪末独立报刊时期才有的历史事实。19世纪70年代,美国独立报刊兴盛而促使雇佣专职记者逐渐涌现,直至80~90年代,记者已成为一个社会职业,以尊重事实、精确新闻报道的实践,开启了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雏形。
二、美国独立报刊与社会责任理论
独立报刊在美国新闻史上的独特地位,及其呈现出的“职业化报刊样式”和“新闻信息模式”,为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实践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摹本,也为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研究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路径。美国独立报刊是一个复杂的新闻现象:新闻专业理念已成为他们的职业道德理想、新闻报道、写作和编辑的行为准则。1947年,以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为首的新闻自由委员会出版了名为《自由和负责人的报刊――关于大众传播系统:报纸、广播、电影、杂志和书籍的总报告》的小册子,对美国新闻自由的历史、现状和前景进行了调查分析,对受到垄断报刊威胁的新闻自由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观点,形成了报刊的新理论的基本框架。到1956年施拉姆等多位学者合著的《报刊的四种理论》出版,书中西奥多・彼得森[U1]写了《报刊的四种理论》一文,以“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命名的新理论得到了确认。
社会责任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在享有自由权利的同时,必须尽责,否则,政府就应该加以干预。为使传播媒介达到上述要求,新闻自由委员会认为应由传播媒介、公众、政府三个方面共同努力。传播媒介要加强自律,坚持专业精神,不为金钱驱使,减少广告客户对节目的控制,并提高工作人员的能力;公众则可通过设立非赢利的传播机构和新闻研究中心来对媒介进行督促;政府在面对滥用新闻自由的现象时,可采取新的法律手段来制止。社会责任论为新闻专业主义的成熟打下了充分的理论基础,但并未否定媒介自由。
三、新闻专业主义与新闻职业道德
新闻专业主义在现今时代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媒介的独立受到来自政府、商业利益团体的越来越大的威胁。媒介的独立性是新闻专业主义的基石,然而现在媒介与政府、利益团体的关系远比表面上密切得多,同时有人认为,新闻的客观性是难以实现的目标,新闻事实根本就是不可能中立的,无价值判断的,新闻不是直接从现实事实中产生出来的自然现象,而是新闻行业的产品,是对客观事实进行高度选择后的解释。新闻专业主义并没有一个明确不变的定义和标准,在不同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下尤为如此。不管是新闻从业者自我认同的职业道德,还是官方所倡导的外部职业道德,两者要想发挥效用,必须得共同作用于新闻从业者的心理层次之上。新闻专业主义的各项要求促使有关机构和部门制定符合新闻专业主义的新闻职业道德,使新闻从业者能够从道德层次上符合新闻专业主义的各项要求,满足统治阶级和上层意识形态对新闻报道的要求。但同时,新闻职业道德的实施和执行,也可以在实际层面上维护和落实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从本质上说,至少包含三方面的理念:新闻传媒的社会功能、新闻从业者的使命和社会责任、新闻从业者的行为准则。而新闻职业道德的背后应该包括职业职责、职业权利和职业利益等三方面的内容。新闻专业主义中的社会功能、新闻从业者的使命和社会责任应该对应着新闻职业道德中的职业职责和职业权利,同样,新闻专业主义中的行为准则和新闻职业道德中的职业利益密切相关,新闻从业者只有在满足一定的行为准则前提下,才能够获得其应有的职业利益,获得别人的赏识和尊重。
总的来说,新闻专业主义和新闻道德之间在概念所包含的维度上有相似之处。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元素在新闻职业道德之中有所体现,但不同国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的职业道德体系并不相同。新闻专业主义是从职业视角上来考量新闻从业过程中的一些指导原则,而新闻职业道德则是从内在和外在规范或调整的角度来研究新闻从业者在新闻报道活动中所应遵从的规范。前者是业务性和实践性的,而后者是规范性和约束性的,二者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关系。在新闻专业主义形成过程中,新闻职业道德是一个必要条件;在新闻专业主义形成之后,二者就构成一对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一种动态平衡过程。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会计职业道德的好坏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影响会计工作质量的关键所在。随着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推进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成份,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复杂化,会计人员偏离职业道德、损害公共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完善会计法规体系,保证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法治建设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保证作用和促进作用,加强会计法律法规建设,充分发挥法律的威慑作用,用法律手段约束、制约会计人员的不道德行为,可以减少其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防止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败坏。近年来,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会计法规制度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相继实施了《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一系列法规、制度。但我国的法规、制度建设程度与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健全和完善。
为了建立和健全会计法规体系,还需要研究会计法,提高立法和执法的科学性,制定操作细则,让那些胆敢造假者得到应有的惩罚;明确由什么人启动对会计欺骗的诉讼程序,改变“民不举、官不纠”的局面,使违法企业浮出水面;进一步加大企业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区别主次责任,把会计人员解脱出来,集中打击关键目标。
二、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形成遵守职业道德的内在动力
道德是一种内在的约束,与法律、制度等外在的约束不同,一旦被人们所接受,它的约束作用要比外在约束大得多。克己自律是道德修养的一种境界,也是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所以,我们应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将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标准和内容转化为职业会计组织和职业会计人员内在目标、标准和要求。在这种机制下,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执行不是受制于外力而是通过会计人员自我调节、自我约束和自我判断实现。
笔者认为有必要设立会计职业道德研究组织,作为会计人员自律组织,具体负责全国会计职业道德自律事务管理工作。该组织在政府会计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下,负责会计人员专业技术能力的专核与认定、资格撤消、职业道德教育等,组织会计职业道德自律专项检查,加大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处罚力度和教育工作[1]。
三、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提高职业道德丧失成本
《会计法》规定:“对认真执行本法.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做出显著成绩的会计人员给予精神或者物质的奖励。”因此,对于那些自觉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优秀会计人员,应当给予奖励,使受奖者感到对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回报和社会肯定,从而促使其强化职业操守,同时又可以使受奖者周围的人受到鞭策和鼓励,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互相学习氛围。
在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的同时,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丧失成本。职业道德丧失成本是指由于会计人员因违背职业道德,弄虚作假,编制严重失实的财务会计报告等而承担行政处罚、解聘、吊销从业资格甚至负刑事责任等所付出的代价。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丧失成本在于用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遏制会计人员的不道德行为,使其取得的收益远远负于成本,使会计人员深深认识到会计作假,得不偿失。
四、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素质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指望良好道德在短期内能自发形成,而应该下大力气狠抓落实会计职业道德教育。(1)各类设有会计专业的学校,应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对大中专院校的会计专业的学生,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灌输职业道德标准和敬业精神,使学生在刚学会计时,就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树立会计职业道德的尊严感,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人格;(2)在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中应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并且摆在突出位置,使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自觉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增强热爱本职工作的意识,讲求对事业的奉献精神,维护会计职业的尊严,保持良好的社会形象;(3)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资格考试内容中应包括会计职业道德;(4)用大众传播媒介宣传正反面典型,加以舆论引导;(5)进行配套教育,即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进行政治思想、法制、政策水平、业务素质、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教育;(6)道德教育形式不限于课堂教学,还应采取学术会议、专题研讨会、参观学习、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教育[2]。
五、加强工作监督,营造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3]
财政、税务、审计、监察等部门应对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的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对于弄虚作假、违法乱纪、知情不报甚至同流合污等现象,除按规定予以一定的行政处罚外,情节严重的还应追究会计人员和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会计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应对会计行为进行查验、评估,帮助会计人员正确理解和执行国家财经制度;动员单位职工和其他社会成员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监督,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广泛宣传诚信思想,披露失信违法典型,使全社会都能充分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树立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营造尊崇诚信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樊刘伟.谈如何加强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J].现代经济信息,2009(20):196.
困境之一:社会公益与个人隐私难兼顾
大众传媒在报道一件事实时,如何才能做到既满足社会公益,又保护当事人的隐私?当二者存在矛盾时又该如何调节?这一度成为社会各界争论的焦点。
以纪录片《麦收》为例,该片描写一名女子从农村到北京从事工作的遭遇。该影片虽然没有任何及限制级画面,但由于影片对当事人毫无遮掩的拍摄,引发了道德争议。反对者指出,除女主角签署同意书外,导演未征询其他出镜者同意,侵犯了他人隐私。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观众有权拒绝、抵制侵犯隐私的作品,当导演未处理性工作者的个人信息时,观看影片的行为将令被拍摄者承受更大风险。
“媒体报道与科学研究的目标固然都是求真务实,但正如科学研究有一样,媒体报道也不是没有任何限度的。这个限度就是以人为本原则,就是必须尊重与维护人的心灵和肉体的完整性原则。”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伦理学研究室主任甘绍平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
中国传媒大学陈卫星教授在其《新闻伦理的可能性》一文中表达了相似观点。他指出,无论记者、编辑怎样大公无私,都不能保证做到客观中立,特别是在涉及自身观点和职业利益时,话筒和摄像机的强行介入在什么情况下才是可接受的,不仅涉及对当事人的尊重和保护,有时还源于媒体的自我期许和受众压力。
网络和信息化时代,一方面,有人害怕自己的隐私被泄露;另一方面,又有人通过暴露自己的隐私而出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陈力丹教授分析,绝大多数人想保护个人隐私,然而个体有不同,有人更喜欢抖搂隐私扬名,这跟实行市场经济有关。市场经济有一条要求――货物要有品牌。而名气意味着能够带来价值。
对于媒体而言,社会公益与个人隐私都代表着不容漠视的重要价值,两者之间能否找到平衡点是问题的关键。甘绍平认为,今天人们的价值观已日益多元化,开始从重视对社会公益的维护向保护个人隐私转变。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林来梵指出,今年7月1日生效的《侵权行为责任法》第二条,明确将隐私权列入保护范围,规定对它的侵害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这只是民法的保护,隐私权同样是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而且是所有基本权利中较为重要的一项权利,因为它是宪法中人格权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人格尊严”这一重要原理的直接反映。
困境之二:权利与权力的话语权之争
被称为“无冕之王”的记者,在社会上担当扬善抑恶、维护正义的角色,它向社会提供的不是一种普通产品,而是拥有高度社会影响力的特殊产品。然而,现实中媒体常常面临尴尬处境:做新闻报道时成为强势部门的“传话筒”;在教育、民生等报道领域,为有钱者代言,为有权者造势。最终导致越是强势部门,越在媒体上拥有话语权,越是弱势部门,越失去话语权的现象。“无冕之王”们在纠结中纷纷笑谈新闻理想如灰飞烟灭。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陈力丹教授指出,目前我国传媒界往往有权力意识而没有职业意识,没意识到自己是一个行业,而这个行业是有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的。其实,作为一个新闻记者应该明晰自己的社会责任,明确自己其实谁也不代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张传有教授也认为,新闻媒体的权力主要是一种话语权,它来自于民众本身所具有的知情权、政治参与权、发表言论的自由权以及对政府权力的监督权。从终极意义上说,新闻媒体应当为之负责的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中国社会科学专家公认目前我国新闻媒体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自主性不够,许多新闻从业人员很难在权利和权力面前抉择;二是自律不够,媒体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缺乏,由此引发许多新闻媒体失范事件。
信息化时代,传媒界众多乱象是否说明媒体产出的全是负价值呢?当然不是。西南政法大学李光辉教授对此作了说明:虽然大众传媒的社会角色在现代社会中被不断修改,逐渐成为一种诸如意识形态的工具、文化的霸权、媚俗的艺术而招致许多批判,但它的内在规定性并未改变,依然是满足人类沟通交流以及信息传递的需要。在不断的信息传递和沟通交流中,人类获得了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在更大程度上实现着自身的自由。这也正是大众传媒得以存在于世的根本理由。
困境之三:资本至上还是责任至上
最近,浙江卫视《为爱向前冲》停播,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全面整改。7月3日,在北京举行的“2010年应用伦理学之传媒伦理夏季论坛”上,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副司长李宗达坦言,近年来对外舆论监督比较多,对本行业监督不多,出现了许多问题。当前一些电视台文化娱乐类节目、情感故事类节目、医药卫生类节目出现了格调品位低俗、价值取向偏差等苗头。
一位从事一线工作逾20年的业内人士“诉苦”说,谁也不想走低俗路线,但央视索福瑞定期要统计各大卫视排行榜,每次几乎都是湖南卫视、江苏卫视、浙江卫视、安徽卫视占据前四强。事实证明,越低俗,收视率越高,观众越喜欢看。他认为,尽快推行电影电视分级制度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谈及媒体与伦理的关系,除了总要关涉媒体从业者的职业道德之外,有两个核心话题是人们很难回避的:第一个话题是媒体的社会良心。第二个话题是,尽管媒体企业化是全球性趋势,但正如企业伦理所要求的那样,媒体企业并不仅仅是一部赚钱的机器,它还承载着应有的社会责任。”甘绍平研究员如是说。
那么,媒体的社会责任是什么,媒体伦理的核心价值怎样理解,有学者认为,媒体“真正的伦理精神”作为一种具有超越性、引领性的应然与实然相共生的道德品质或德行,应当具有求是精神、正义精神、仁爱精神、勇敢精神、自由精神。也有学者提出,媒体应是公民利益与意愿的服务者。它提供一个信息沟通与观念交锋的平台,让公民在对这一平台的审视过程中塑造自己的价值判断,从而实现自主的道德选择。
反映到实践中,这就是以人为本,在灾难中不以别人的悲痛作为吸引读者的卖点;在拍摄特殊群体或弱势群体时,自觉使用马赛克技术,尊重别人的隐私权;不作低俗和虚假宣传,维护新闻媒体的严肃性和神圣感。
专家们最后指出,近年来传媒业的发展固然十分迅速,媒体伦理及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却亟须建立,如何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一些人不再钻法律的空子,恐怕还需要政府、学者和有识之士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