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18 16:40:1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项目发展现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冬季运动项目 发展战略 研究
中图分类号:G86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世界冬季运动项目起源于欧洲,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高度发达的经济实力, 使欧美发达国家长期垄断着冰雪运动。统计数据表明,1924~1998年,冬奥会共产生金牌608枚,其中591枚为欧美国家所得,世界排名前8名的国家为:前苏联、挪威、美国、德国、奥地利、瑞典、芬兰、瑞士。尽管亚洲的韩国(9 枚)、日本(8 枚),在速度滑冰、短道速滑和跳台滑雪等项目上向欧美国家发起了冲击, 但是还没有动摇欧美国家垄断的地位。我国参加了6届冬奥会, 共取得了 10 枚银牌,还没有实现金牌零的突破,尽管短道速滑、速度滑冰、自由式滑雪等项目在世界锦标赛、世界杯赛上夺取过金牌,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但总体上讲我国冬季竞技体育运动还属于冬奥会的第三集团水平。2015年7月31日,北京获得了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权,给我国冬季运动项目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我国自1980年首次参加普莱西德湖冬季奥运以来,历经30余年,共获得12金、22银、19铜,中国冰雪兵团在冬季运动项目上取得的进步有目共睹。从纵向上看,我国冬季运动项目现在处于历史最好的发展时期。但是从横向上看,我国冬季运动项目无论是在竞技层面还是在群众体育层面,与世界冬季运动强国相比都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们应当直面当前我国在冬季运动项目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分析原因,科学地制定冬季体育项目的发展战略,以实现冬季运动项目更好更快、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1我国冬季运动项目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冬季运动项目从普及与提高两方面的总体水平都远远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其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冬季项目在我国普及程度低,参与人口较少,社会整体对冬季项目的认可与支持度不高,各地区间冬季运动项目发展不均衡
目前,我国开展冬季运动的地区主要集中东北三省以及新疆,其他省份尤其是南方省份冬季运动项目资源普遍匮乏,参加冬季运动的人较少,普及程度低。我国与发达国家参与冰雪运动人口比例关系相差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由于冬季运动项目专业队伍力量薄弱,难于在国内形成真正的竞争局面,甚至有些对抗性的项目由于对手少而无法进行经常性的比赛练习,不利于优秀运动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体育院校中也面临着招生困难,分配困难,造成后备力量薄弱。在社会上,参与度低也反映了群众参与冬季运动项目的积极性不高,缺乏热情,缺乏群众基础和文化氛围。
1.2专业人才缺乏,经费不足,科技投入上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科技已经成为现代竞技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冰雪项目的特点之一就是几乎所有的项目都需要依靠器材进行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材的科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训练、运动水平的提高。例如,目前我国冬季运动的训练工作还主要依靠国家的投入,在为数不多的开展冬季项目的省、市中两线出击,既要开展冬季运动, 又要迎接夏季全运会的考验,不可能全力以赴地抓冬季运动。在训练的投入上,在重视的程度上都受到限制。尽管我国对全国运动会的设项进行了调整,已经设了10枚金牌,但是这种体制上的制约因素还远远没有消除。在最近的几届冬奥会,大批运动器材的个性和比赛服装的改变,都对运动成绩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从事冬季运动项目科研的人员很少,科技投入不足,科研成果在冬季项目上应用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地提高。另外,教练员队伍的知识结构不合理,运动员的文化素质也有待提高,缺乏科学系统的训练知识。
1.3训练和竞赛管理体制开放程度不高,市场化、产业化、规范化程度低
目前,我国冬季运动项目的开展大都还是依靠国家财政的投入,没有形成成熟的冬季运动项目体育产业。虽然在我国某些地方已经出现了初级训练水平的俱乐部,但未形成规模,离产业化也还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缺乏健全、完善的冬季运动产业,这是导致冬季运动项目在我国发展缺乏动力的主要原因。
2我国冬季运动项目发展战略
2.1精心规划项目布局,加强冬季项目协调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引导
长期以来,我国冬季运动项目与夏季运动项目发展不均衡,冬季运动各项目间发展也不均衡,冬季项目在全国各地区间发展也不均衡。发展的不均衡反映了资源的非优化协调配制,一些地方资源严重不足,一些地方则存在资源过剩,造成资源的浪费。政府作为公共管理者,在资源的配置上可以发挥其综合管理职能,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加强对各种资源的宏观调控,加强冬季运动项目有关政策的顶层设计。比如大力推动“北冰南展”,扩大我国冬季运动项目的覆盖面,扩大冬季运动项目的群众文化基础,发(下转第153页)(上接第132页)挥冬季运动项目的综合效应;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机制,通过“体教结合”、“产训结合”模式,实行最大化的资源共享,确立坚持多渠道训练体制模式;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在体育事业管理中,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由事前严格审核转换为事中事后监管,提高社会资本进入体育市场的积极性,促进体育产业的繁荣发展。
2.2加大投入力度,创新和完善冬季体育项目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平台,改革训练体制,加快竞技人才培养
科学技术永远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依赖科技地进步,依赖先进的器材和先进的训练手段及方法,这也迫使我国冬季运动项目必须由原先粗放型的运动训练模式向科技先导性冰雪运动训练模式转变。针对冬季运动项目,应该深入研究其项目发展规律,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提升科技支撑和科技服务水平。冬季运动项目管理人员以及广大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应主动更新落后的观念和陈旧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科学地训练方法,提高科学训练的质量。政府应加大对冬季项目的投入力度,除了完善冬季运动项目的设施和场馆之外,还应该加强软件的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为冬季运动项目的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
2.3全方位推进冬季运动的竞技水平 、普及程度和市场化进程,加速完善冬季项目竞技体育市场体系和职业化体系
借鉴欧美等冬季运动项目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国家,无不得益于其规范化、职业化、市场化的运行模式,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体育不仅是一项社会公共事业,也应该是一项产业,应该加快我国冬季项目经济体育市场体系和职业化体系,建立以竞赛、表演、健身、娱乐等为主体,以体育技术、体育资本、体育人才等要素市场为辅助的冬季竞技体育市场体系和职业化体系。通过主动面向市场化的运作,发挥冬季运动项目最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积极发展冰雪产业和冰雪文化,实现冰雪运动功能多元化,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元体育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洪宝,才立伟.我国冬季项目运动队的现代化管理[J].冰雪运动,2010(05):57-61.
【关键词】水上运动项目;发展现状;对策措施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Water sports of Henan Province
MAO Zhi-xing
(Water Sports Management Center of Henan Province, Xinyang, Henan 464031)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data, survey, observation of statistics and logical method, with the coaches, athletes, administrative staff of Water Sports Management Center of Henan Province, and some provincial experts as the object of study,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henan water sports project based on the environment, the author studies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status, constraints and other issues of water projects of Henan Province. On this basis, he proposes appropriate countermeasure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of water sports of Henan Province.
【Keywords】Water sports, development status, countermeasures
1 引言
河南水上运动项目从建队以来,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逐渐成长壮大的发展过程。水上运动是河南省传统优势项目,伴随着我国水上项目的蓬勃发展,沿海及中部各省市纷纷加大对水上项目的投入,导致多极化格局的出现。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河南省体育局“改革、调整、创新、提高”工作方针和2008年全省体育局长会议精神,积极推进我省水上运动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非常有必要对我省水上运动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快我省水上运动发展的对策措施,供有关部门参考,对促进我省水上运动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法分析法进行研究。
3 结果与讨论
3.1 我省水上运动项目现状
3.1.1 教练员现状
竞技体育的运动实践证明,要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关键是教练员。调查发现,河南省水上项目的教练员队伍虽然在年龄结构、执教年限等方面显现出了年轻化、合理化的特点,但学历结构、职称状况却不够合理。从学历结构看,具有本科学历的教练员占绝大多数,比例分别80%。学历结构呈现出两头小、中间突出的橄榄型结构,从总体上基本符合当代社会人才结构,暂能满足目前河南省水上项目现状对教练员学历结构的需要。但从发展趋势来看,教练员队伍中,大多是函授毕业,没有真正经过全日制本科的系统学习,理论水平与全日制本科生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另一方面硕士学历比例偏低,博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为零的现象也很令人担忧。从职称结构看,高级职称以上的教练员只占20%,不足1/3,尤其是国家级教练员为13.3%。虽然教练员队伍当中高职称比例较低状况和教练员队伍的年龄结构较为年轻化的状况趋于一致也属正常现象,但初、中级职称比重过大、高职称比例偏小,可能导致长期缺乏执教运动项目的领军人物,严重制约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这是阻碍我省水上项目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问题。
3.1.2运动员情况
从第七届全运会到第十届全运会,河南省水上运动有很多项目处于全国优势水平,并且这些项目中每届都保持进入全国前3的水平,形成了项目的优势,保证了队伍的发展。而现在则处于“尖子队员少,后备力量薄弱”的双重尴尬局面。不仅无法在仅有的几个突出项目上形成人数上的规模,也影响了这些项目的人才梯队建设。一旦这些尖子选手退役或出现伤病,该项目的暂时优势也随之而去,例如女重四双,过去是外省不敢开展此项目,目前是河南省没有开展此项目。“成材率低而淘汰率快”也是造成一线队员难以形成规模的主要原因。
3.1.3 训练场所情况
水上运动是一个对训练场地要求较高的项目,场地的数量和质量条件直接与间接地影响着训练质量的效果。而河南省目前有效的训练场地只有河南水上管理中心的信阳和舞钢两个基地适合训练,其他地方或水域不大或航道达不到训练的要求。业余训练更不用说了,招收到的队员有的根本就没有在水上很好的训练过,怎么会有较好的水感呢,技术就更不用说了。
3.2 我省水上运动项目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我省水上运动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九运会失利之后,河南省体育局重点加强了业余训练工作,但水上项目目前业余训练情况还不容乐观:一是各业训单位没有合适的训练场地;二是业训单位的器材装备比较落后;三是业训单位在省级选拔比赛中弄虚作假情况比较严重,好的业训队员没有真正被选拔到省队参加集训;四是选拔到省队集训的队员很多根本没有下水训练过,到省队后基本是从零开始。虽然河南省体育局在九运会后实施了“改革、调整、提高”的战略方针,加快业余训练工作的发展步伐,为河南省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由于训练场地和器材投资较大,各个业训单位自身无法解决实际的训练需要,很多业训单位也就没有开展水上项目,取而代之的是其他花钱少,容易开展的项目发展迅速。因此,水上中心的很多项目选拔的运动员都是从其他项目中选拔后再次进行选拔的。
3.2.2 训练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练员和运动员是运动训练系统中的主体和核心,运动员竞技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练员的执教情况。“金牌运动员来自金牌教练员”。教练员确有真才实学,水平高,带的徒弟也才强。河南省水上项目的部分教练员是从运动员中选的,这部分教练员基础知识薄弱,专项理论不足。在调查中发现有78.4%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是按经验进行训练,只有21.6%的教练员认为运用科学训练理论与专门设备进行训练。在训练后备人才方面,多数教练员的训练手段也只是运用自己的经验来指导队员训练,无科学和创新之处。大多数教练没有重视专业知识的更新,没有积极吸取外界的新信息,在训练过程中全凭经验,跟着感觉走。部分教练员还不能与科研工作者协调配合,担心科研人员搞测试会干扰正常训练。
3.2.3 科学攻关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河南省水上项目科研攻关工作以河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为依托,聘请其他人员参与的双重科研体制,但是这种体制不能够使科研人员真正全面深入对我省现有项目认真负责进行科研攻关工作。究其原因有:
一是指标分析有片面。运动员训练前后的生理、生化测试指标固然重要,但不要唯“指标论”,要看到生物指标的滞后性与间接性特点。一般情况下,训练指标是即时的,其次才是心理指标,再后是生物学指标。心理、生物学指标多是反映的间接关系,其特异敏感程度受到一定限制。
二是分析科技服务有误区:科研人员对专项运动不熟悉。每个竞技运动项目都有其项目特征、比赛规则、训练要素等丰富内容,充分熟悉所研究的项目是做好科技服务的必要条件。否则,制定各项指标、选准测试方法、找到研究的切入点都将成为空谈。其次是滥用研究、测试方法。
三是科研人员的科研环境和条件相对比较艰苦。现阶段,河南省体育局虽然为各个运动管理中心配备了很多仪器设备,但远远不够利用;另一方面测试成本的不断提高,许多单位仪器设备没有充分有效利用。科研人员长期在外或郊区跟队服务,生活、学习和业余活动有一定困难,稳定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四是科研人员的待遇问题没有真正落实,严重影响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每个运动周期体育局都会出台相应的鼓励竞争政策,但在全运会后的贯彻落实上往往打折扣,这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3 我省水上运动项目发展的主要对策措施
3.3.1 管理体制的对策措施
一个运动项目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这个运动项目的普及程度,以及在此基础上是否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体育优秀队伍。这支优秀队伍的素质建设,对于运动员的健康成长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完善运动队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制度的管理和约束作用,形成良性的管理体制。加大对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对业余训练工作的管理和支持力度,加强对基层训练组织的建设,确保优秀苗子队员输送渠道的畅通。加强对运动队伍的管理,加强管理,保证水上项目运动队竞技运动目标的实现。
3.3.2 训练方面的对策措施
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以创新为动力,不断完善我省水上运动项目科学训练体系,强化科技对训练的支撑和指导作用,提高训练团队对训练过程的控制能力和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对教练员的培养工作,在理论学习、技术培训、业务指导等方面都要不遗余力地进行扶持,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给教练员提供帮助,组织教练员学习。
3.3.3 科学研究的对策措施
当今竞技体育发展中的科技含量不断加大,成为运动场外的竞争焦点,因此河南省水上运动项目的科研攻关工作必须①积极参与运动员的科学选材工作,提高选材的成功率。②改善对运动员进行的机能科学诊断,主要是对运动员训练、比赛前后机能检查测定,分析研究运动机能的变化规律和运动训练规律。③加强多学科综合性研究,解决实际问题。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水上项目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作为复杂的人体科学的研究对象,实践中的许多问题都需要多学科、多层次的综合研究才能有效解决。④建立更加开放的体育科研体系。要动员社会上的科研力量和科研成果,使体育科研上档次。⑤拓展新的科研领域,多方位提高训练水平和人体运动能力。我们不能单单对运动员做简单的机能评定,而是还要研究提高运动员力量、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促进恢复、减缓疲劳的手段和方法,还要研究运动营养的合理应用、运动训练理论和心理训练的突破,新器材、设备的应用,程序化参赛等等。此外,我们还要加大与训练有直接关系的竞赛,裁判等方面的研究。
4 结论与建议
开展河南省水上运动现状和研究对策课题的研究,科学规划和部署河南水上运动今后乃至较长时期中的工作任务和重点,优化资源配置,应做到以下几点:
(1)有效完善管理体制,加大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和运动队管理,引入竞争机制,优化奖励政策。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预测模型;建设项目
中图分类号:X8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8-0087-02
1.引言
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是指对能代表评价区域环境质量的各种环境因子变化的预测,是环境影响评价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计算量最大,涉及模式最复杂的工作环节之一。为此,专用的预测模型孕育而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计算准确率。本文将对目前广泛应用的主要几个大气、水、声的预测模型进行简单的介绍。
2.大气预测模型
大气预测模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过不断发展,已经逐渐完善,从早期的传统高斯扩散模型转变为新一代大气预测模型。目前,主要的新一代大气预测模型有ADMS模型、AERMOD模型、HPDM模型。
2.1ADMS模型
ADMS模型南英国剑桥环境研究公司开发,目前根据该模型开发出来的软件可分为“ADMS评价”、“ADMS工业”、“ADMS一城市”等独立系统。该模型采用三维高斯模型,以高斯分布公式为主计算污染物浓度,在对流和中性条件下的垂直扩散使用了倾斜式的高斯模型。烟羽扩散的计算采用当地边界层参数,化学模块中使用了远处传输的轨迹模型和箱式模型。
2.AERMOD模型
AERMOD模型由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和美国气象学会组建的法规改革委员会(AERMIC)以ISC3为基础联合开发,目前根据该模型开发出了AERMODView软件。该模型采用稳态高斯扩散方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可以处理地面源和高架源,平坦地形和复杂地形以及城市边界层;②考虑了高度尺度对流场结构及湍流动能的影响;③在对流条件下,采用非正态的PDF模式;④考虑了浮力烟羽和混合层顶的相互作用;⑤湍流扩散由参数化方程给出,稳定度用连续参数表示。
2.3HPDM模型
HPDM模型南美同Sigma公司为美国电力研究所开发的一种耦合烟羽扩散模型,弥补了传统模型夜间浓度值的大幅度跃变及在局部穿透情况下出现极高端浓度的缺陷。HPDM模型适用于火电厂高烟囱热浮力烟源。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将大气边界层分为稳定、近中性和不稳定3大类;②采用的形式是连续的普适函数或无量纲表达式;③在不稳定条件下,采用PDF模式、小风对流模式或Loft模式;④可从常规气象资料计算得出模型所需参数;⑤广泛适用于平原、城市、丘陵等不同类型的下垫面。 3.水环境评价模型
水环境评价模型可应用在诸多方面,从早期的城市排水工程设计发展成为污染物水环境过程研究和预测、水环境质量评价等。其研究方法也日益多样化,从解析解和浓度表达发展成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的应用,形成多种研究方法综合优化的模型。水环境评价模型主要包括确定性水质模型和不确定性水环境模型。
3.1确定性水质模型
3.1.1QUAL水质模型
QUAL模型由美国环保局于1970年研发,可较好描述水环境质量在时空上的变化规律,帮助制定水环境规划目标。该模型可按须要将多种水质因素组合,包括BOD、DO、温度、藻类一叶绿素、有机氮、氨氮、亚硝酸盐氮、大肠杆菌等。QUAL模型建立在以下似没的基础上:①把被研究河道平均分割成若干等长的单元水体,每个单元水体中,污染物分布均匀;②污染物迁移方向与水流方向一致,对流、扩散等作用在纵轴方向,且流量和旁侧人流不随时间变化;③各单元水体的水力几何特征相同。
3.1.2 WASP模型
WASP模型由美国环保局于1983年研发,可对河流、湖泊、海岸等水体水质进行三维动态模拟。它包括3个独立的动态子模型:水动力学模型、富营养化模型、有毒物质模型,每个子模型均可独立运行。水动力学模型可预测水体流速、流量和河道体积;富营养化模型考虑八个指标:COD、DO、有机氮、氨氮、硝氮、有机磷、无机磷和浮游植物,可针对任一指标模拟其扩散和迁移。该模型对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考虑不足,冈此适用于生态系统结构较为简单的湖泊;针对有毒污染物如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污染物、底泥等,可用有毒物质模型模拟。
3.1.3SWMM模型
SWMM模型由美国环保局于1971年研发,目前广泛用于城市排水系统水量水质模拟。SWMM可对雨水管道、合流管道、自然排水系统进行水量水质模拟。其包含5个计算模块,即径流、输送、扩充输送、贮水处理和受纳水体,各模块间相对独立。SWMM不仅可用于用于城市或非城市,也可模拟单个降雨事件或连续事件,表现出良好的通用性。它不仅是设计模型,也是规划模型和运行模型。
3.1.4HSPF模型
HSPF模型由美国环保局于1950年研发,用于模拟流域水文、水质。它是多种模型的综合与改进,包括SWM模型、HSP模型、ARM模型、NPS模型、SERA-TRA模型。该模型综合降雨、温度、日照强度、土地利用状态、土壤特性和耕种方式等条件,通过计算模拟得出径流量、沉积物负荷、营养物和杀虫剂浓度的时间变化,同时可产生流域任意点的水量水质随时间的变化。该模型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水文、水质过程研究与模拟。
3.1.5SWAT模型
SWAT模型由美国农业部研发,用于模拟河流盆地或某流域范围内的非点源污染。可将流域分为若干个子流域,以提高计算精度。该模型可分为陆上过程和水体过程两部分。陆上过程控制每个水文响应单元内河道水、沉积物、营养物和杀虫剂的输入,水体过程控制这些物质向流域出口的迁移运动。SWAT模型可用于长期变化下,较大范围的复杂流域。
3.2不确定性水环境模型
3.2.1马尔可夫模型
马尔可夫模型以俄国数学家Morkov的名字命名,若对一个随机过程,状态的转移与前一时刻有关而与过去的状态无关,即状态转移无后效性,则这样的状态转移过程称之为马尔可夫过程。钱家忠等将此模型与时间序列模型耦合,用于预报降水量,精确度较高。
3.2.2灰色模型
灰色系统理论(Grey system Theory)于1982年由华中理工大学邓聚龙教授提出,包含了灰色系统建模、控制、关联分析、预测方法、规划以及决策等一系列科学理论。此套理论在水环境规划管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张永波等依据城市人口、经济、水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与影响的关系,建立了城市水资源环境系统多阶灰色动态仿真模型,提供了一种有效解决城市水资源规划的方法。
3.2.3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由类似神经系统细胞的人工神经元连接成网络,应用计算机和工程技术模拟生物神经网络的结构与功能,达到信息的并行分布处理效果。该模型常用于监督网络模型,近年来也用于水质模拟的预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2.4层次分析模型
层次分析模型是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系统分析的方法,可用于多层次的方案制定与优化,并可确定研究过程中各个因素的权重。樊彦芳等运用此模型建立了水环境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出了各指标的权重,得出了影响水环境安全系统的主次要因素。陈南祥等以此模型为基础,建立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综合评价地下水环境脆弱性。
4.噪声预测模型
在目前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道路建设工程项目常常运用各类噪声预测模型对交通噪声进行预测。运用最广泛的是美国联邦公路管理局(FHWA)公路噪声预测模型以及德国的Cadna/A模型。
4.1FHWA公路噪声预测模型
该模型于1978年,以等效连续声级L(A)为评价指标,用于预测高速公路交通噪声,经数次改进后,目前该模型也是国家环保总局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推荐的预测模型。FHWA公路噪声预测模型将汽车流按车种分为大、中、小型车,求出其中某一类车的小时等效声级,再将各类车流等效声级叠加,以求得混合车流等效声级。此模型在预测调整公路、一级公路等高等级公路时,预测误差相对较小。
4.2德国Cadna/A噪声预测模型
Cadna/A模型由Datakustic开发,用于噪声预测、评估及降噪措施效果分析。该模型以ISO9613标准算法为基础,可同时预测各类噪声源的复合影响,如点声源、线声源、任意形状的面声源、公路、铁路、飞机噪声,声源及预测点的数量不受限制,该模型以等效连续声级L(A)为评价指标,包含了声源模型和声传播模型两个子模型,将地形、建筑物等数字化,可考虑任意形状的建筑物、绿化带等,并充分考虑地形等在声传播过程中反射和衍射效应的影响。此模型适用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等高等级公路。对于周边环境较复杂的城区道路本模型因考虑了相关的参数修正,因而误差也相对较小。
【关键词】土木工程;现状;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S969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近年来,土木工程不断发展,使得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我国在土木工程的发展方向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水平依然有待提高。因此,新时期下,我们要加强对土木工程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探析。
二、土木工程的定义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它既包含建造工程中所涉及到的材料、设备以及勘察、设计、施工、保养维护等活动;同时也包括工程建造的对象。可以说土木工程是一门内涵广泛、结构复杂、门类众多的学科。
土木工程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也就是说人们的衣、食、住、行处处都与土木工程相关联。其中“住”直接依赖于各种类型的建筑物,而对于“衣、食、行”的影响表现为:可以通过兴修水利、建造农田灌溉设施以及城市供水系统来解决人们的衣食的问题,另外还可以通过建造道路桥梁来解决人们的出行问题。总之,土木工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可以从土木工程所建造的建筑物中直接察觉出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科技现状。
土木工程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取得了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成就,这些成就不仅仅是体现在工程建造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方面,更重要的是在结构力学的理论分析或者结构设计的手段和技术等方面有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
三、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
1、土木工程理论的发展
土木工程的发展包括两个部分,即土木工程理论和土木工程设计,理论是基础、设计是理论的体现,只有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让土木工程设计得到最大的进步。土木工程理论包括力学、统计学、计算机等学科,需要对每个学科综合加固,切实保证理论基础的可靠性。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给土木工程带来了极大的飞跃,针对建筑、道路、铁路、桥梁、隧道等专业开发了相应的计算软件,这给土木工程的设计带来了很大的突破。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土木工程发展的信息交流得到了很好的进步,对于国家各个建设项目、甚至国际项目的优势理论都可以与同行进行交流学习。
2、土木工程设计的发展
土木工程设计和规划改变了凭借经验设计的惯例,趋利避害地全面考虑土木工程的安全、环境、经济等所有因素。随着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新施工方法的出现,人类更有可能从事更大规模的土木工程修建,高层建筑不仅在数量上越来越多,超高层、超大跨桥梁和大跨结构等大型复杂结构的兴建,结构设计呈现更长、更高、更柔的发展趋势。土木工程设计是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的,随着对土建项目要求的增长,土木工程设计也更加向更复杂的方向发展,只有把握好新技术、新优势才能把土木工程设计想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目前,土木工程设计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形式、受力等方面取得了进步。
3、土木工程施工的发展
土木工程施工的发展体现在施工材料、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三个方面。施工材料出现了复合材料高强钢材等全新建筑材料,如碳纤维、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双层中空玻璃、镁合金、镀膜玻璃、铝合金、各种节能混凝土等,新型材料在工业和民用建筑中得到广泛使用,为复杂大型土木工程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工程实施的设备、工具不断地向自动化、机械化、科学化发展,使得大规模复杂的土木工程不断发展并得以实现,推进了土木工程的科学快速发展。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主要施工方法有明挖法、暗挖法、盖挖法、盾构法、沉管法、冻结法及注浆法等,也为地下空间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总之,我国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未来土木工程不仅要加强新型结构型式、新型建筑材料、新的技术手段的理论探索和应用研究,更要加强土木工程理论和技术的融合与渗透,实现土木工程的更大突破。
四、土木工程发展趋势
1、精密化的理论研究
未来土木工程的理论发展趋势集中在力学,利用物理、化学、计算机技术对土木工程的不断应用,重点为解决数学分析与处理。现阶段,有些领域还不够完善,比如:对于结构复杂的、流体介质等受力分析,需要进一步精密研究。对于土木工程中复杂的数值问题,还需要专门化的数学来解决。土木工程的信息化,可以模拟更复杂的施工情况。
2、土木工程的空间发展
(1)向高空发展。
随着人均建筑面积不断缩小,人类努力开发所有可开发的土地资源,因此土木工程发展趋势是不断向高空和地下发展。向高空发展,近年来已经取得初步进展,我国已有了500m以上的高层建筑,波兰227Hz长波台的钢塔成为世界上最高的建筑。不断地在大中小城市出现的摩天大楼,更能说明向高空发展成为土木工程建筑物的必然发展趋势。
(2)向地下发展。
对于可开发的建筑资源,不仅有地上的高空资源,还有地下空间可以利用。在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相继开通了地铁,对于土木工程在地下空间的应用,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不仅充分利用了地下土地资源,而且还缓解了地上交通拥堵的问题。随后,地下停车场、地下隧道、安装管道用的微型隧道等等的地下空间实现了综合应用。日本东京八重洲的地下街,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下街。莫斯科切尔坦沃小区地下商业街,是目前深度最深的地下街,深度可达100m。并且,GPS(卫星全球定位)、RS(遥感)、G飞(地理信息系统)不断地在地下空间开发中得以应用。但是,随着这些高空和地下空间的断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地震荷载、地下水流向的改变、原有地层应力的改变、生态环境的破坏等等。因此,如何实现高空和地下空间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3)向沙漠、海洋、太空发展。
未来建筑空间的延伸,也不只局限于陆地上,也可以向沙漠、海洋、太空发展。对于沙漠化越来越严重的地球来说,开发沙漠资源是必然的趋势。可以通过输水管道、人工河等工程,实现沙漠的改造工程,将是未来的沙漠中土木工程的一大趋势。拓展海洋空间,也是未来土木工程的一大发展空间。
3、土木工程材料的发展
土木工程的施工材料不仅要求质量高、安全性高、使用寿命长,而且随着生态型建筑理念的发展,对建筑材料造成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上要求更高,需要发展新型的、高新技术、生态建筑材料,以适应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4、土木工程信息化的发展
近年来,信息化已经普及,并且逐渐带动工业的信息化,必然也会对土木工程造成较大影响。土木工程的信息化包括智能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网络技术等等,这些信息化技术不断渗透到土木工程中,并且涵盖了土木工程的全过程,不仅限于设计和施工,还有工程的物业管理、物流管理、设备维护和建筑全方位的实时监控等等各个方面。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管道空间布线,也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大型设备的整体吊装、大型桥梁悬索受力的控制、高温高压的焊接控制、建筑物的爆破等等。
五、建议
土木工程的发展和材料及材料力学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可以说每一次材料的发展都会对土木工程的发展带来飞跃式的发展,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土木工程的发展依然也是材料发展的趋势。我国土木工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展望未来,不仅要加强新型结构型式、新型建筑材料、新的技术手段的理论探索和应用研究,更要加强土木工程二级学科理论和技术的融合与渗透,实现土木工程的更大突破,争取迈上―个崭新的台阶。
六、结束语
由上文可知,土木工程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部分。因此,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土木工程施工方案,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影;节展;定位;作用
一、国际与国内电影节展现状
国际第一个电影节诞生于1932年8月6日。电影节展做为影视事业与影视文化链条上的一环,是为了推动电影艺术,提高电影艺术水准而产生的一项活动。也是为了奖励有价值的、有创造性的优秀影片,促进电影工作者之间的交往和合作,并为发展电影贸易提供方便而产生的一项活动。从第一个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诞生至今,已经有八十多年的历史。目前世界上的电影节共有700个左右,就其性质而言,可分为3种类型:综合型、专业型、地域型。国际电影节展按照内容设置可以分为4种类型:A类:竞赛型非专门类电影节。电影节以竞赛为主,但没有具体的主题。包括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戛纳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等。B类:竞赛型专门类电影节。电影节以竞赛为主,有具体的主题。比较知名的有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意大利都灵国际电影节,西班牙锡切斯电影节,瑞典斯德哥尔摩电影节。C类:非竞赛型电影节。不以竞赛为主,以电影展映为主。最有名的是多伦多国际电影节,还有奥地利维也纳国际电影节。D类:纪录片与短片电影节。包括德国奥伯豪森国际短片电影节,俄罗斯圣彼得堡国际电影节和西班牙毕尔巴鄂国际纪录片和短片电影节等。我国(包括台湾地区在内)有近20个电影节展,数量居亚洲第一。在全球范围内仅次于美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位居第5。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珠海电影节、中国长春电影节、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香港国际电影节、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新近崛起的几个影节展包括:FRIST青年电影节、重庆青年影展、杭州亚洲青年电影节、天津青年影展等。其别要说的是青年电影节展,作为区域型电影节展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林林总总,难以数计。虽绝大多数都无缘国际电影节展的层次,但却在电影产业、电影文化、电影经济发展方面都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值得特别书写一笔。回顾电影节展的历史,根据转型的关键时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32年威尼斯电影节到1968年的戛纳电影节,这是电影节展组织形式的奠基与发展阶段。第二阶段以独立组织电影节展为特征,电影节展既是电影艺术的保护者也是电影工业的推动者,到上世纪80年代结束。第三阶段也就是现在进行阶段,电影节展正在被彻底专业化和产业化。统揽国内各类电影节展并与国际电影节展、优质电影节展进行比较寻找差距,不难看出其中的优势、差距与问题。优势在于新立项目众多容易成长出有影响力的品牌、巨大市场潜力遇到文化经济大繁荣发展的新时代、政府可以在其中发挥很大的影响与助推作用。差距则体现在国际影响力和经济产业发展方面。问题主要在于定位偏差和商业开发不足。中国电影节展名目众多,却少数几个具有些许存在感,其他则大多让受众没有印象、没有感觉。有人说中国电影节展的虚与实都没有达到理想境界。从实的方面说,评奖缺乏权威难以服众。从虚的方面说,仪式感崇高性弱于娱乐性明星秀。
二、电影节展项目对于城市发展的作用
电影节展的作用涉及范围非常宽泛,从意识形态到商业领域,从行业发展到国家意志,均有所体现。之所以专门对电影节展项目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进行表述是因为所有作用几乎都不可回避城市在电影节展项目中的重要载体作用。扎根受众、深耕文化,体现城市文化温度。以上海国际电影节为例,政府从指导变主导,把电影节办成一个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追求的是大众满意是品牌内核是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亚洲范围内取得更多的话语权来服务。一个电影节展是否受到好评,其中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受众满意。好的电影节展一定会对观众的品味有所培育和提升。好的电影节展一定可以要传播主流、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好的电影节展一定以电影为本、以人为本、以受众为本,令人温暖。传承经典、呵护创新,提升城市文化高度。通过办节展可以很好的推动电影遗产的保护与优质文化与精神的传承。多地的电影节展都有主题或艺术家回顾展、经典影片修复展等版块。通过办节展可以聚集适合助推产业发展的元素。在布局中完成对未来电影的担当,努力呵护电影新人,鼓励创意创新,保护电影良性发展态势。“谁关心人,谁关心未来,谁就有发展。”例如,忻钰坤和文牧野是从FIRST影展走出来,前者已经有两部电影长片大规模公映,而后者则是总票房超过30亿元的《我不是药神》导演。张猛是从上海国际电影节中走出来的,作品《钢的琴》曾斩获国际大奖。搭建平台、广泛吸引,刺激城市经济发展。电影节展源于一战之后的欧洲,其疗愈精神和刺激经济方面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今时今日,电影节展经济的作用在我国日益得到认可和重视。世界各地的电影节展的资金通常有三个来源:一是国家政府的资助,二是所在地地方政府的税收减免、返还或其他补贴,三是自身运营收入,包括票房、广告、交易等。之所以电影节展层出不穷,一年一度,也都源于电影节展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着比较明显的拉动作用。如,餐饮、住宿、旅游、购物等。加强交流、形成媒介,找准城市未来定位。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将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机器,而影视产品就属于国家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影视作品和影视产业的控制和推广也意味着国家权力与意志的体现。再者,文化定位是城市营销策略的核心,是一个城市的“立城之本”。一个好的电影节展应该是城市文化版图的一部分,是为参与者创造近距离了解城市文化的契机,是老百姓喜闻乐见、欣然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是城市形象整体展示的文化载体与社交名片。它调节着不同的文化需求,张显着区域文化魅力。西宁因为FIRST影展而备受瞩目,世界多个电影节增设“中国电影展映单元”则主要源于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不懈交流。所以,它是一个平台,更是用文化的方式参与和推动城市发展走向的一种媒介。
关键词:公路工程;项目管理;现状;问题;策略
一、我国公路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引进项目管理的思想比国外相对较晚,施工企业在项目管理方面与国外企业相差甚远。目前我国公路施工项目管理的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企业管理体制不规范,项目经理部责、权、利不清晰,挫伤了项目经理的积极性,企业组织结构庞大,内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不完善,层级控制不到位;人员结构不完善合理,项目经理部责、权、利不清晰,缺乏人才激励机制;决策机制、监督机制不健全,基础管理工作薄弱。
第二,企业战略管理意识不强,盲目扩张,导致经营与管理的明显错位。面对复杂多变、激烈竞争的企业内外环境,企业尚未形成系统的战略思想和计划,企业决策层对远期发展没有通盘考虑,把战略管理简单地当成是目标管理,将市场占有率、产值、利税指标等具体经营目标当成战略目标,从而导致盲目扩张,甚至以牺牲效益为代价去追求产值。
第三,实施虚拟化的成本控制,导致企业名义的收入增加,而实际效益减少。我国公路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主要分为:(1)成本管理的集约化,项目经理对制造成本负责,实行成本的过程预控。这种成本管理的效果比较好。(2)成本管理的粗放化,项目经理部以经济承包基数为基准,实际上是以竣工结算为制造成本的根据,成本管理的实效不好。(3)介于二者之间的成本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主要是有成本控制计划,但运作时以经济承包为主,结果以竣工核算为准,换一句话说是“事后算帐”形成了成本控制的“虚拟化”。
第四,项目抗风险能力差,导致工程成本超支、工期拖延、施工企业项目目标计划编制不科学。动态控制措施不得力,未能对项目管理的进度、质量、成本、安全等核心管理技术建立起可预见性和可追溯性的制度化与标准化的过程模式,施工过程中抗干扰、防风险能力差,导致工程成本超支、工期拖延,企业效益低下。
第五,我国公路施工的项目管理还只是传统的管理模式,并没有实现管理现代化、信息化。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我国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在的需求。并且各种信息产品不能充分的应用到各种管理活动中,企业只是关注基本目标的管理方法,无法实现其多元化发展。
二、我国公路工程项目管理的策略
(一)建立规范、统一、标准的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规范、统一、标准的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的建立应该依据民主集中制和标准化、规范化的原则。施工企业管理的主体是施工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是施工项目经理部的核心,项目全体管理人员以及全体施工人员是施工项目经理部成本管理的主体,项目成本管理主体的核心领导是项目经理,从而形成了项目成本管理体系。明确界定项目成本管理体系中每个人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并且要赋予一定的权利;完成任务后,还需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来激励那些做得好的员工,这样就实现了项目成本管理实现了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的形成和实施,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各方相互配合,加强进度管理
实现所有员工都要参与项目管理中的进度管理与控制。在进度管理中,工程进度计划的实施者则是项目团队的技术人员,进度计划的编制者则为中层管理者,同时中层管理者也是进度信息的反馈者,进度目标的制定者和控制者则是高层管理者,在公路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目标的实现是离不开承包商、监理工程师、业主之间的积极的配合。由于进度的快慢对承包商、监理工程师、业主三方的影响相对都比较大,因而他们在此阶段既有矛盾,又有统一性,只有有效的协调配合才是明智之举。
(三)加强成本管理,增强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有效地控制好成本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对于施工企业,并不追求产品质量的最高性,只要过了合理水平就行,质量越高成本就越高。质量成本管理的目标是实现质量预防费用、质量检验费用以及质量损失三者的结合后质量成本最低的理想点。
(四)加强风险管理,提高抗风险能力
任何工程项目均有不同的风险,管理者对承担的风险应有足够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工程项目来说。通常的风险管理措施有:(])加强施工组织措施。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部组建时,应选选配管理水平高、结构搭配合理的领导班子。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以风险因素严密地控制,及时反馈信息,将风险降到最小;(2)优化技术方案。在编制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时,从技术、经济、风险性等方面对各种施工技术方案进行对比选择,对选用的技术方案。要根据工程的地理、地质等情况进行详细勘察,从而对方案再优化; (3)转嫁风险。采取了转嫁风险策略,将由于自然灾害以及涉及第三者责任的损失转嫁到保险公司。同对。施工单位也可将人身伤亡、机械设备损坏等通过购买保险的办法补偿其经济损失。
(五)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公路工程项目管理涉及项目管理的全过程,项目管理的内容较多且相互制约,项目管理的建设周期较长且各阶段关系较密切,项目管理难度也较大。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公路工程项目管理也应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实现公路工程项目管理的管理现代化和信息现代化,从而提高项目管理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娱乐节目;平民化;泡沫意识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电视技术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我国的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的发展做好了技术准备。随着人们对电视节目的要求的不断变化,综艺节目从众多的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以它独特的综合性、参与性、媒介性及艺术性,逐渐成为深受大众欢迎的电视节目类型。
在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中,综艺节目的备受瞩目尤其表现在它的博采众长。就它的科学技术支持而言,与电视艺术一样,它综合了光学、声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等多门类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从艺术表现形式上来说,综艺节目实现了对多门艺术的综合,它汲取了各门艺术的优点,使它的表现力得达到最好效果。从受众面来说,它拥有最为广泛的受众群体,涵盖了不同的年龄、性别、群体、民族及文化层面。从电视技术方面来说,它是多种表现手法及多种构成元素的集中体现,使它的艺术表现力丰富多彩。
我国的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经历了一下几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综艺大观》为代表的联欢形式,它将歌舞、相声小品等艺术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开创了我国综艺节目的先河,但是主持人与观众的互动却很少;第二阶段是以《快乐大本营》为代表的游戏娱乐形式,以明星的参与作为卖点,主持人和观众部分互动;第三阶段是以《幸运52》为代表的益智形式,观众被请上舞台,成为了节目中的主体,与主持人进行互动,可是这类互动的条件较苛刻,在节目录制之前需要进行选拔和审核;第四个阶段则是以“超级女声”为代表的平民化形式,这类娱乐节目的特点是平民参与和评判过程的完全公开化。特别是节目的全程跟踪式直播吸引了众多的眼球。现在我国的综艺节目正处于第四个阶段,即“平民娱乐时代”。这种形式的娱乐节目的口号是“平民参与、观众做主”,肯定了娱乐本身的平民性以及与大众进行亲密接触的可能性。
虽然我国的综艺节目在我国的大众生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改革开放的巨浪推动下,它在我国一直成上升的趋势。但是随着它的不断发展,我们也不难发现,它已经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立意错误、格调不高、平庸媚俗、抄袭泛滥、创意不足等等。
一、立意偏差,产生错误的导向
作为一种通过一定的中介形式和大众参与,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一种娱乐氛围的节目形态,娱乐节目不可否认的起到了传播思想和观点的作用。在现代社会,媒介传播的“信息环境”成为判断标准被人们用来认知客观环境。作为当今“信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娱乐节目的立意和主旨必须要有正确的思想作为指导,否则就会给社会带来一些隐性的问题,从而会影响社会的健康发展。
比如现在风行的平民造星类娱乐节目所展示就是具有一定特长的一种普通人短时期内获得成功的事例――邻家女孩摇身变成大明星的飞跃。这类节目的立意就出现了偏差,它向人们展示出了一个一夜成名的模板,将平民大众与成功明星之前通过造星的比赛联系起来,使人们(特别是那些尚处于学生时代的年轻人)对成功的看法产生了一些误解,他们因此认为造星的活动就是一个通往富裕、名誉、成功的直达电梯。如果控制不好的话,就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这样一来,人们的心态就会变得越来越浮躁,而导致“泡沫意识”的产生。除这类节目外,还有一些带有巨额现金奖励的游戏类互动节目也存在同意的问题。
二、格调不高、平庸媚俗
我国的娱乐节目在剥离了“政治”和“教化”等功能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却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节目的文化内涵的弱化。现在有很多的娱乐节目,一味的为了提高收视率,用一些粗俗不堪的低级趣味来反映所谓的“真我”,给社会的文化娱乐生活造成的很大的不良影响。如台湾的《综艺最爱宪》就是一个典型的以“恶搞”为噱头的一个综艺节目,节目主要以主持人恶整毫不知情的来宾为主线,制造出很多意想不到的所谓的笑点。而这些明星来宾也成为了“喜剧暴力”的牺牲者。这样的节目除了能得到那些不过大脑的观众的短时间的爆笑以外什么也得不到,没有什么实质意义。还有许多游戏类节目,制作的水准不高,表现手法拙劣,一味的搞笑,制造闹剧,缺少最最根本的文化品味十分庸俗。
像这类缺少文化气息的电视节目如果充斥了我们的电视行业的话,那么我们的文化必将走向粗糙、粗俗。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娱乐节目的规范问题。
三、节目抄袭现象严重,缺少创新
搜索全国的较有名气的娱乐节目,“目前该节目是法国人在中国进行技术指导,是用法国布料做的中国旗袍。收视率极高的《快乐大本营》的制片人兼导演也表示节目与香港10年前的《综艺60分钟》同出一辙。《玫瑰之约》、《相约星期六》则与台湾同类节目换汤不换药,而娱乐界有人士传出,《非常男女》与日本一娱乐节目极为相象。其它的像《欢乐总动员》、《假日总动员》等都是《快乐大本营》的北京版、浙江版而已。”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总的来说就是不知名的抄袭知名的,大陆的抄袭港台的,港台的抄袭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
艺术创作就是要有创新,学习别的节目是可以的,可是如果原搬照抄的化,就只能说明我们的很多节目编导的创造力都是很值得怀疑的。大家可能都看到某一个节目的收视率高,轰然群起炮制的结果就是不仅使被模仿的节目丧失它原有的生命力,“克隆”出来的节目自然也不会收到效益。
四、节目数量过多,浪费资源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年各电视台电视综艺节目总量达十万个小时,平均每天生产二百五十个小时。从节日庆典、各行各业、从中央到地方,各种主题晚会、栏目晚会应有尽有。这样庞大的数目不仅不能说明我国的电视事业的发达,反而会给观众造成困惑,无从选择。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娱乐节目的数量过多,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有许多的晚会类、游戏类的节目的这个问题比较严重,它们的供大于求,大多数的节目不尽不能得到收益,反而会因此浪费掉大量的资金。这样的资源浪费真的是相当不必要的,我们一边抱怨节目的制作费用低一边又如此的浪费可利用的资源。我们应该提高每个节目的质量,而不是一味的去追求数量。
五、违背艺术创作规律
综艺娱乐节目能够让多种艺术门类同时兼容并存于一体,这点为娱乐节目的创新创造大众多的条件。可是,创新是不可以违背艺术创作的规律的,现在有一些娱乐节目任意篡改我国的一些传统艺术,将他们进行改造,毁坏了它们原有的艺术样式。像这样的节目是绝对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坚决抵制这样的节目的出现。
关键词: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布局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7-0951-04
On the Status Quo and Development of Elite Sports Teams’ Event Arrangement in Chinese Ordinary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PENG Qing-wen,CHEN Wei-qiang
(P.E. Department,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review and expert interview,the arrangement of sports events in Chinese ordinary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2006 is analyzed in details,in order to summarize the pres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rangement. Some constructive views about the further rat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arrangement are put forward,such as holistic goal orientation,arrangement strategy,and goal self-orientation of each university.
Key words:ordinary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elite sports teams;event arrangement
1 2006年全国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普通高校的布局情况
经过对2006年2月15日中国教育报公布的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普通高校(含项目)[8]进行统计(表1),全国共30个省、市、自治区的235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其中部委直属院校85所,地方院校150所;如果按照这些高校所占本地区高校(本科)数量的比例,分60%以上(相当普及)、40%~60%(普及)、20%~40%(一般性普及)、20%(稀少)以下四个档次,来反映各地区此类高校的普及程度,第一档次只有天津市1个地区,第二档次有8个地区,第三档次有19个地区,第四档次2个地区,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高校在本地区高校(本科)所占比例集中在20%~60%之间,普及程度集中表现为“一般性普及”和“普及”;相对各地区本科学校的数量,其所占比例的地区间差别并不与人们所熟知的、基于经济因素的地区间差别相一致,表明招收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在地域布局上,通过政策作了平衡性调整;从各地区招生学校的数量上看,排名前10位的地区分别为北京、江苏、上海、湖北、山东、辽宁、天津、黑龙江、陕西、湖南,均达到了两位数,表明布点还是相对比较集中在中国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从学校层次结构上讲(表3),在本科层次学校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招生学校中,有两所专科学校(天津电子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公安专科学校)开始参与,是一个新的信息,丰富了招生学校的层次结构;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教育部官方网站提供的名单[10],截止2004年8月,“211工程”建设学校为95所,其中有81所学校2006年
注:①普通高校数量来源:教育部官方网站,截止时间为2005年5月;②211工程建设学校名单来源:教育部官方网站,截止时间为2004年8月;③985工程建设学校名单来源:learning.省略/s2005/985.shtml,截止时间为2005年5月;④天津电子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公安专科学校作为专科学校不计入以上比例计算;⑤中国地质大学、石油大学分两处算。
均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比例达到85.2%,占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全部学校的36.1%,也就是说,招收高水平运动队的学校超过1/3是“211”工程建设学校;而在目前所设的38所“985”工程建设学校中,有37所高校参与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这既反映出重点院校在招收高水平运动员上的积极态度,说明层次较高的研究型大学已经把建设高水平运动队作为一项重要的体育工作任务;也反映出国家在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普通高校布局中的战略考虑。
根据以上布点情况分析,参考先前有关学者的相关研究[5],可以归纳出现阶段的布点特征:①数量上持续增长,已超过1/3的本科院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②覆盖面宽,全国除以外所有省份都有此类高校;③相对本地区高校数量而言,地区分布上趋向平衡;④我国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仍是该类高校的集中地区;⑤学校层次结构上有新的突破,在传统的本科层次学校队伍中出现了专科学校;⑥“211”、“985”工程建设的大学的广泛参与,使其成为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学校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部分。
2 2006年全国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普通高校项目布局情况
通过对235所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高校开展的项目进行统计(表4),目前,由教育部批准开展的项目有27项,项目类型结构中既有我国高校体育开设的传统项目(如田径、篮球、武术等),以及新近流行的现代体育项目(健美操、定向越野、跆拳道等),也有突出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地域体育项目(如龙舟、冰雪项目等),按开展学校数量比较,排名前8位的项目分别为田径、篮球、足球、排球、游泳、武术、乒乓球、健美操,这些项目的开展学校数均超过招生学校总数的10%,传统项目仍占绝对优势,但类型分布上已趋向分散,既集中又分散的分布特点隐喻着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目标的层次化与多样化趋势;所设置项目中,运动员适宜出成绩的年龄大都在大学教育的年限之内(17~18岁以上),说明使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队员真正在大学期间通过训练达到“高水平”的意图在布局中得到强化,跳水、艺术体操这些出成绩年龄比较早的项目,分别仅留有1支与2支队伍,原有的体操项目不再设置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独立组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和作为国家竞技体育发展的有效补充是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阶段主要任务和发展任务之一,比较23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和奥运会所设项目(大项)(全运会项目与奥运会项目已全面接轨,故不列入)(表5),高校高水平竞技体育开设项目数已经能满足扬威世界大运会赛场的基本条件,项目覆盖率达到75%,也具有了大面积参与奥运项目竞赛的基本条件。
学校间的相互竞赛是推动高水平竞技运动发展的重要手段。就整体分布而言,如果以30%的地区比例作为标准,区分一类项目是否具有全国性竞争意义的话,27个项目中只有12个项目具有全国竞赛的意义,冰雪项目由于自然条件限制,也具备全国性竞赛的意义;就单个地区整体而言,若果说一类项目开展数平均超过2个才完全具有竞赛意义的话,至少有17个项目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地区内校际间竞赛的意义,比例高达62.9%。这种项目竞争意义上的布局不平衡,对于高水平竞技运动的“高水平”发展是不利的。
根据以上布项情况的分析,参考有关学者的前期研究[5],我们归纳出现阶段的布项特征:1)数量得到增长,已能满足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甚至参与奥运会),取得好成绩的基本条件;2)适龄项目的突出和不适龄项目的减少,培养大学生运动员的意识在布局中得到强化;3)按开展学校数量比较,排名前8位的项目分别为田径、篮球、足球、排球、游泳、武术、乒乓球、健美操,传统项目仍占绝对优势;4)开设项目类型多样,传统项目、新兴项目、地方特色项目构成的既集中又分散的类型结构隐喻着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目标层次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5)项目的地区分布上不平衡,能进行具有全国性比赛意义的项目不多,不能完全进行地区内校际间竞赛项目占比较大的比例,影响高水平竞技运动的水平提高。
3关于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布局发展的几点思考
3.1正确的整体目标定位是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布局发展的前提影响布局发展合理性的首要因素是预先设定目标的正确性。目标表明发展方向,方向不正确,布局的合理性缺乏基本意义。
关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目标一直是以《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为依据的(以下简称规划),由于《规划》的对象是全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针对普通高校的目的和目标并没有十分具体,原中国学校体育研究会理事长宋进贤也提出了《规划》中的相关不足:(1)受当时的认识水平所限,对学校竞技体育的文化内涵缺乏充分认识,对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在推动素质、促进国家竞技体育改革和发展方面的作用估计不足。(2)对竞技体育水平提高的困难估计不足,《规划》所提目标过高。[6]《规划》的不足,加之近年来原国家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弊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日益显露和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重点院校坚持不懈地实践追求,高水平运动队的目标一直是专家、学者们持续讨论的话题,并没有形成定论,这从1987年、1995年、2005年国家教委下发的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加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若干文件、通知中的相关目的或目标论述中能看出其中的一些端倪(表6)。
表中所述的目标显然并不统一,从发展趋势看,总体上反映5大方面的内容:1)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2)组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3)提高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4)巩固与发展基层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工作;5)为奥运争光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通过查阅1986年山东掖县会议的会议纪要和走访相关专家,发现由国家教委组建真正的大学生代表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确实是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原始初衷,现在看来,唯有坚持此目标,并尽快实现此目标,才能从物质形态上体现享受优惠政策的普通高水平运动队队员的特殊意义,因为单纯的提高高校竞技运动水平和参加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可以不通过特殊的招生渠道完成(历史上曾经有过),而参加国内外重大比赛甚至奥运会,则有专门的竞技运动队伍承担任务(目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水平还不高),只有较高水平(相当于国内最高水平)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才急切呼唤体育与教育的高度融合,也只有在完成这一任务过程中,出现高水平运动员能参加国内外重大比赛(甚至奥运会),并取得好成绩后,为奥运争光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做贡献的目标才能在物质形态上体现。而由国家教委单独组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还刚刚开始(2005年),大学生运动员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取得冠军也刚刚破土,现阶段的主要目标仍然应该是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取得好成绩。
诸多的目标中,很显然,核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只有坚持这个核心,通过招生优惠政策建立起来的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才有存在的特殊意义,这个核心,与其说是目标,不如说是基本理念。
另外,综合学者们的相关研究与专家走访结果,传承体育文化,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加强学校之间以及与社会的交流也应是高水平建设的目标之一。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现阶段,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目标应是一个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的体系(图1),目前的布局是符合这一体系目标的。目标体系中的基础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优秀人才,体现了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育人本质,是高水平运动队适应内外部环境需求的核心体现;组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并取得好成绩是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现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历史形成的现实目标;也是现阶段布局合理性评价的重要指标;促进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工作、为国家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做贡献、提高高校体育运动水平,传承优秀体育文化,丰富校园文化是主要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链式发展性目标,体现了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长远效益。
3.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现阶段普通高水平运动队布局的策略选择
如果把以上目标体系作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布局合理性发展的前提,目前高水平运动队的布局应继续采取突出竞技水平效率,兼顾平衡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
相对我国竞技体育历史,高校竞技体育还刚刚开始取得起步,23届夏季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清华大学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运动员胡凯取得100m冠军具有“零”的突破的历史意义,表明高校竞技体育经过近20年的发展,开始有了质的变化,影响巨大,积极推动了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无论从现实还是从长远的发展看,提高效率应该说还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目前的任务首选。
在招生学校的地域布局上,把高水平运动队建立在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和高校是符合发展规律的,这也适应体育优秀人才的自然选择。这其中,重点院校的比较优势,使其理所应当占有较大的比例。另外,处于发展初期的高校竞技体育,重点院校影响力也可以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可以促进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这点已经从我国高校布局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
实践中存在着一个看似统一却内含矛盾的问题――效率与公平,效率与公平,一般来说是相对消长的,集中布局具有效率上的意义。但是,促进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工作和提高高校体育运动水平,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加强学校间和与社会的沟通等发展性目标又要求布局具有公平的意义;从长远来看,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也需要较高层面上的普及,全国各地区高校体育间需要相对平衡的竞争环境,落后地区的体育人才培养需要扶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多样化的个人素质需要更为广阔的大学环境与直线适应。公平问题不能不在布局上有所考虑。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高速的发展,办学条件日益改善,布局上的公平与效率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兼顾,当下在布局上一定程度的向落后地区作政策性倾斜具有策略上的合理性。并且布局的层次结构中出现了专科学校,我们认为,这是高等教育高速发展下,对培养体育优秀人才更为理性认识的表现。
3.3学校清晰的目标自主定位能有效地促进整体布局效益的提高
从目前的布局机制上看,项目选择的主动权在学校,毋庸讳言,学校个体利益与国家整体利益有时会有冲突,一度也出现了的部分高校无视整体利益,勉强设项的现象,目前国家采取的管理办法,反映了管理机制上加强宏观调控的态势。在布局管理上,应该在强化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优秀人才的基本思想上,考虑给予高校一定自主调整项目的权力,国家在布局上的控制应主要体现在学校布点上,而高校自身要积极提高在项目选择上自主发展的科学性。
良好的目标自我定位是项目选择的首要问题,它解决设置项目“为什么?”的问题,直接关系到此项活动的效益。
1)应树立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优秀人才、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排除重比赛成绩、轻文化学习,重竞技体育、轻群众体育的错误思想,更进一步,要建立为我国竞技体育持续发展作贡献和全体学生身心健康服务的全局观。
2)应对高校竞技体育的“高水平”有一个清晰地认识。“什么是高水平?”,清华大学陈希主持的《我国普通高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国家级学生运动员的试验与研究》社科课题,曾对此作过专门的研究,提出在目前的实践中,对"高水平"的理解有四种层次,即国内大学生一流水平;国家一流水平;世界大学生一流水平;世界一流水平。根据我国高校成立高校水平运动队的初衷,多数高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应是世界大学生一流水平,少数高校个别项目有可能定位于第四层次。2005年国家教委下发的《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教体艺2005[3])也把高水平运动队的目的明确确定为“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
这里需要明确一对在实践中容易混淆的概念,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与普通高校竞技运动不完全是一回事,把前者理解为肩负特殊使命,是高校竞技运动的特殊形态更为合适。高校竞技运动不一定是高水平,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则应是国家层面上的高水平。
我国设立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但从目前的招生条件规定上看,很大程度上,高校招生的高水平运动员在目前训练条件下达不到这个目标,“高水平并不高”,导致部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其他低层次、低水平目标存在制度上的合理性,高水平运动队项目布局所引发的实际目标势必出现人们并不愿望的“多样化”。我们认为,多样化的目标应从近期和长远考虑,整合于一个整体目标体系之下,在国家层面的“高水平”目标体系中,各高校应自觉地具有清晰的自我发展定位,游离于整体目标之外,各行其是,越俎代庖或“挂羊头卖狗肉”的做法均不可取。
3)在一个整体目标下的各校选择项目的目标定位,应该“鲜花绿叶”各得其所。关于各学校项目选择的目标定位,有学者研究[4],有如下七个方面的影响因素:项目水平、教练员、物资资源、相关政策、运动员、运动项目性质、学校传统,并认为物质因素、学校传统、政策因素是核心因素,不但影响目标水平的确定,而且直接影响到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生存和命运,而其他四个因素与训练直接相关,通常只影响竞技水平的高低,是定量因子而非定性因子。
随着实践的发展,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越来越显示出对国家传统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补充意义,在整体布局规划中,我们应该把另一种因素――项目长远意义考虑进去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不仅肩负着大学生竞技水平提高的责任,同时,也肩负着优秀体育文化传承、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等其他任务。一些暂时水平还不高,或具有发展潜质,或代表一定发展方向,或对学校体育工作发展或对国家竞技体育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的项目,也应成为部分高校的选择对象,其目标定位可能特殊一点,以推动该类项目在一个新的视角、新的培养体制下的发展。如橄榄球、定向越野、攀岩、健美操、龙舟、赛艇等项目。这是大学社会责任一种体现。
4结语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布局的意义在于整合资源,提高效益;目前,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正酝酿着质的突破,数量与设置项目类型均有较大的发展,不同层次的布局问题亟需要理论研究;现阶段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学校的地区布局既重点突出、也兼顾平衡,层次的发展正在从重点院校走向非重点院校,甚至专科学校,整体布局上趋向合理;项目布局上,内容结构丰富,体现了发展目标层次性、多样性的发展趋势,培养高水平学生运动员的意识通过项目设置得到强化,但部分项目布局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利于通过校际竞赛提高项目竞技水平;高水平运动队和项目的布局发展应首先厘清发展目标,坚持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体育优秀人才为核心,继续坚持采取“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宏观调控与自主发展相结合的布局机制,学校要进一步意识到设立高水平运动队的战略意义,在项目的目标定位上理智地进行全面的、国家层面的判断,以便在整体布局中起到积极的作用。目前的布局发展现状进一步说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迅猛,前景光明,其建设是普通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体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传统的普通高校体育工作中增加了新的内容,相应的学校体育理论期待着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陈希,等.《我国普通高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国家级学生运动员的试验与研究》课题报告[R],2002:47-50.
[2]刘海元.中国大学竞技体育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3:87-91.
[3]宋尽贤.近15年来学校竞技体育的发展与不足.关于实施《关于开展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努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1986~2000年)的笔谈[J].体育学刊,2001,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