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体育生职业分析

体育生职业分析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18 16:40: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体育生职业分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体育生职业分析

第1篇

摘 要 本文以南阳市4所职业中学为例,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从4所职业中学中各抽取100名学生,共4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南阳市职业中学的学生参与课外活动中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及其体育兴趣的调查分析研究,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后续体育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 职业中学生 课外活动 调查分析

在我国教育事业中,体育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也是一门从小学到大学都开设的课程。结合我政府对体育的重视情况继“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启动后,国务院直接发出7号文件《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强调“要以健康第一为思想指导基础,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且,也明确指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史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南阳市4所职业中学为例,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从4所中学(石佛寺职业高级中学,育阳工艺美术职业高中,卧龙电子职业高中,南阳中南厂职业高中)各抽取100名学生,共4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对南阳市职业中学学生参与课外活动中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及其体育情景兴趣的调查分析研究

二、结果与分析

(一)南阳市职业中学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

从表1可以看出,排在第一位的选择是喜欢的人数占45.0%,仅次第二的选择是一般占40.0%;对课外体育活动不喜欢的占10.0%;而非常不喜欢的人数占5%。这表明大多数职业中学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喜欢程度较高,但也还有少部分学生认为课外体育活动一般,极少一部分同学不喜欢和非常不喜欢课外体育活动,这可能与他们的体育兴趣不足或缺失有关。

(二)影响职业中学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首要因素是学生课业学习负担重,没有时间,占55.0%;其次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场地及器材和学生没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选择这两项的学生分别占到了42.0%和40.0%;有20%的中学生受找不到一起锻炼的同伴因素影响;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活动项目、害怕受伤、身体素质差,技术差的影响因素分别占16.0%、2.5%和11.0%,这类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职业中学学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三、结论

(一)南阳市职业中学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喜欢程度还算较高,但每周参与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上的把握不合理;虽然课外体育活动项目涉及范围较广,但较多活动项目普及性很低,大多数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内容还只限于传统项目,如球类、跑步、散步、跳绳等。

(二)南阳市职业中学学生主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情况不理想,影响因素有学习负担重、无时间;缺少良好锻炼习惯;缺乏锻炼的同伴;技术差怕丢面子等因素外,大多数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随着年龄上升而出现逐渐下降趋势。

四、建议

(一)学校应响应各级部门和其他教师支持体育组教师,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增加内容的新颖与难度,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与愉,充分调动他们的探索思维,从而激发和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让情景兴趣发展为固有兴趣,最终落实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

(二)体育课应考虑学生能力的接受,增加些克服困难的技术练习;学校老师了解、掌握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教会学生如何保护。

(三)减少中学生的学习时间及课业负担,提供更多的时间给孩子们,让家长与教师一起督促和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等.体育教学内容改革与新体育运动项目[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2] 阎立钦.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08:81.

第2篇

【关键词】技工学校;体育课;心理健康

Analysis on Improving Students’ Mental Health Quality i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s

LU Jiang-wei

【Abstract】At present, the mechanic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has been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Aiming a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vocationa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s and reasons, this article illustrates the active role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to students’ mental health and related problems such as how to improve their psychological quality􀆰

【Key words】technician training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mental health

收稿日期:2013-07-10;修回日期:2013-07-20

作者简介:陆江巍(1982―),男,山西阳泉人,硕士,主要从事体育教育训练学方向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早已受到技工学校和职业教育的普遍重视,各技工学校也都开设了与心理健康有关课程和讲座。其实心理上的疏导也许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重视体育这门传统课程对学生心理和生理健康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技工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和原因,根据自己工作中积累的一些实践经验,来补充完善这方面的工作。

1技工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成因

技工学校的学生与其他学校的学生有一些不同的特点,学生全部来自区县的贫困家庭,他们的家庭多为低保户、单亲、孤儿家庭、父母有重大疾病或身患残疾,学生在校的所有费用全部由社会捐助或企业赞助、学校出资,从这种家庭走出来的孩子多多少少会有心理问题,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受到了家庭的影响。绝大多数技校学生在心理品质方面也有明显缺陷,多数表现为性格内向、孤僻,不爱与人交流、自卑,行动独来独往,抗挫折能力差、生活习惯懒散、意志力不强等。

分析原因:一是进入技工类学校的学生,之前的文化课成绩比较差,大多数是被中考、高考淘汰下来的学生,在校时长期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重视,思想上对学习缺乏动力和兴趣。

二是独生子女群体庞大,多数家庭溺爱孩子,很多优良的意志品质无法形成,反而造成学生懒散、自私、畏难、怕吃苦等不好的品质;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自贫困家庭和特殊人群,他们自身缺乏安全感,心理自卑,不愿与人沟通交流。

三是技工类学校的学生年龄较小,年龄多在15~17岁,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形成不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自我管理能力差。

因此,如何提高技工类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是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2体育课教学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2􀆰1改变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其自信心

体育运动和竞赛尤其是个人擅长的运动项目,学生能在完成各种复杂动作时,与同伴精诚合作,在与对手激烈的竞争和对抗中收获胜利的喜悦,实现自我价值,同时被同伴赞誉也能提高其自信心,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1〕。

2􀆰2陶冶情操,调节情绪,提高意志品质

通过上体育课和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如球类运动、广播操比赛、武术形体操等,可以释放压力,在音乐和旋律下放松身心,情绪自然会愉悦起来,道德情操也会得到提升。体育活动使人增加快乐和喜悦,减少烦恼与不愉快,对学生的情绪调节和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

2􀆰3增强身体素质,克服懒惰情绪和思想

每周通过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来全身心地投入体育锻炼,可以消除紧张、烦恼、焦虑的情绪,在舒展筋骨中缓解压力,获得积极性的休息,易于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自信,增进身心健康。

2􀆰4体育运动能调节和改善心中的不良情绪

情绪几乎参与人的所有活动,对人的行为活动起着很大的调节作用。体育运动能为郁结的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心情郁闷时去运动一下能有效宣泄坏心情,尤其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能被升华或转移。而体育活动又能直接给人带来愉悦,并能缓解紧张和不安,从而调控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伯格研究认为,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最大心率的60%~75%)活动的锻炼者,每次活动20~30分钟,有利于情绪的改善。通过运动行为的替代作用,减轻或消除情绪障碍〔2〕。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和上体育课,可以释放内心的压力,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心理上必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和不安。通过体育运动可以使不良的情绪状态得到改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高。

2􀆰5体育课教学能对心理疾病进行治疗并能保持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和运动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还能使学生在身体素质提高的同时加快心理承受能力的锻炼。经常组织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一方面,帮助学生提高身体健康和素质,另一方面,学生还可以处于良好的生活状态,形成适宜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对心理疾病的治疗和防御。现在许多技工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咨询室,目的就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指导和帮助作用。这对于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通过体育运动的手段来改变原有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3怎样在体育课中提高技工类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1体育课教学的内容要有趣味性、多样性

从心理健康角度出发,体现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多样性。在上体育课中,教师除了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外,还可以增加具有娱乐性质的活动内容。例如,准备活动结束后可增加一些有趣的“小游戏”,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还可以开展集体合作类型的比赛、竞技类的体育活动。如“拔河、集体跳大绳”等比赛。除了在学校中上体育课,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开设游泳、滑冰和一些户外运动、极限运动、野外生存方面的课程,以满足不同心理需求、不同爱好的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需要。提高了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眼界,使他们心情更加舒畅,性格变得阳光、开朗,也增加了其心理健康的程度。

3􀆰2体育课的内容中要有创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要有针对性

将体育课程进行一些创新,不仅是体育课形式的教学模式,还将“晨练”及第二课堂和社团活动作为学生的体育成绩的参考依据。“晨练”全校学生以跑步为主。下午时间是由班主任和体育教师组织各班进行班级体育活动、第二课堂活动。例如,学校组织有毽球队、田径队、篮球队,还有跳绳、拔河、象棋、围棋等比赛,针对不同性格、心理需求的学生选择不同的体育活动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积极主动的练习,来促进心理有缺陷的学生完善自我。如对于不善于与人交往、不合群的学生,可以让其参加集体性的项目,如拔河、篮球、排球等,这些集体性项目会使人慢慢改变孤僻的个性,逐步适应与人交往;对于急躁、感情易冲动的学生可参加一些时间较长、需要持久而有耐力的项目,如下棋、太极拳、慢跑等,这些项目能增加其自我控制能力,使其情绪更加稳定,改变急躁、易冲动的缺点。通过运动能使人受到的消极情绪和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和转移,消除心理障碍,使学生的心理得到调整并恢复到健康状态。

3􀆰3体育教学中通过采取团队合作的学习模式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就业打好心理基础

技工类学校体育教学以身体锻炼为基础,培养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快乐体育意识,同时通过形式多样的体育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以后就业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3〕。体育教学的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相互包容、理解、合作的心理特点,体现出集体主义观念,课程中设置任务、目标,通过团队成员齐心努力来完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使他们善于与人沟通,敞开心扉与人交流,帮助那些心理自卑、内向、懒惰情绪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上通过团队合作形式的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弥补心理缺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4结语

人们物质生活水平飞速提高的今天,追求“健康”已是普通老百姓的目标。体育运动能强身健体已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被许多人列为生活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通过体育运动,既促进了中学生肌体的生理健康,又增进了其心理健康。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和老师的重视。对于技工类学校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问题更为突出,我们要加强体育健康教育过程中对此类特殊群体的正确心理指导及心理健康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做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于素梅􀆰中学体育教材教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

第3篇

关键词:中职 学前教育专业 体育兴趣 调查分析

兴趣是个人对客体的选择性态度,这种态度导致积极地探究事物,获得某种知识或者与某种活动的倾向,学生体育兴趣影响体育活动, 体育学习中应把体育兴趣的培养放在首位, 通过调查与分析,提出了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建议,从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体育锻炼的习惯。

一、体育兴趣调查目的

1.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与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一个人如果对体育活动感兴趣,就会积极参加,全力投入,活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并由此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所以,体育兴趣是体育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它影响着人们体育参与的具体活动方向和强度。

2.通过对学生体育兴趣进行调查与分析,充分了解到中职生体育兴趣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体育兴趣。

二、调查基本情况

1.调查对象:丹东市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2012级学生。

2.调查时间:2012年10月18日。

3.调查方式:问卷式调查。

本次调查选取的样本总数为320份,收回有效问卷316份(其中,男生62女生254)。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1.爱好体育活动的程度情况。结果显示:“很喜欢”男生占87.10%,女生占68.90%;“一般喜欢”男生占11.29%,女生占20.87%;“不喜欢”男生占1.61%,女生占10.24%。可见,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喜欢体育运动的程度大不一样,特别是女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不浓。

2.最喜爱的体育项目情况。结果显示:“篮球”男生占59.38%,女生占6.16%;“足球”男生占10.94%,女生占0.30%;“排球”男生占1.56%,女生占3.48%;“乒乓球”男生占3.13%,女生占8.23%;“羽毛球”男生占3.13%,女生占25.63%;“田径”男生占3.13%,女生占2.22%;“体操”男生占1.56%,女生占4.11%;“体育游戏”男生占17.19%,女生占14.24%;“跳绳、毽球”男生占0%,女生占29.75%。可见,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时,从学生选择活动的项目上看,男生主要是篮球、足球,女生主要是羽毛球、跳绳、毽球。男、女学生的体育爱好存在很大的差异,且学生对田径没有浓厚的兴趣。

3.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情况。结果显示:1次/周以下男生占10.02%,女生占19.07%;1次/周男生占10.43%,女生占43.43%;2次/周男生占21.24%,女生占29.28%;3次/周及以上男生占58.31%,女生占18.22%;调查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男生人数较多,女生人数较少。

4.学生喜欢体育活动的原因。结果显示:“增强体质”男生占26.28%,女生占19.61%;“充实生活”男生占19.45%,女生占14.79%;“运动娱乐”男生占24.23%,女生占23.26%;“其它”男生占20.04%,女生占32.34%。可以看出,注重增强体质的比例不高,学生能够利用体育来进行娱乐,调节情绪,丰富课余生活较多,这是好的现象。

5.影响学生体育兴趣情况。结果显示:不愿意参加占46.71%;场地器材紧张占38.56%;体育课枯燥无味占11.52%;其它占03.21%。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有些学生虽然知道体育对身心的好处,但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学校体育设施与学生体育需求不相适应。

四、提高学生体育兴趣措施

1.增强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学校必须重视学生体育兴趣、爱好的培养,这样学生才能有助于自觉进行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养成。

2.在体育教学中贯彻愉快教学的宗旨。使学生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教师要以充沛的感情,专注的精神,优美的动作,生动的语言,娴熟的技巧,组织得法的体育游戏,和蔼可亲的态度来感染学生。

3.完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提高现有场地设施的利用率。目前四所学校现有的场地设施很难适应学生的锻炼要求,这也是影响和制约学生体育爱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大投人固然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困难的关键,但是在现实状况下,加强管理,提高现有场地设施的利用率,必将大大缓解投入不足的压力。

4.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学校经常组织的体育活动,进行活动该项目的学生人数明显增多。所以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积极性,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范华 赵伟 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兴趣与需要的调查及思考.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1。

[2]杨金土 我国高职教育形势刍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6。

第4篇

论文关键词 高师体育 创新能力 素质

论文摘 要 高师体育专业学生的能力是实施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和因素。高师体育专业学生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基础体育教育工作的效益。对高师体育专业学生能力素质结构演变进行研究,可以梳理出发展的历史脉络,为构建适应当前我国高师体育专业学生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需求的能力模式提供依据。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体育能力,应着眼于对体育实践和体育发展的需要,注重对学生社会体育能力的培养,拓宽体育理论课的教材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创新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具备广博的体育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以适应未来社会体育的需要。

一、高师体育专业学生社会体育能力素质结构的发展途径

(一)加深对社会体育的认识

社会体育工作不同于竞技运动和学校体育,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及自身的特点和任务。社会体育是人们自愿参加,以健身为主要目的的群众体育活动,它内容丰富,方式灵活,生命力强。社会体育内涵相当广,有民间体育、民族体育、健身体育、娱乐体育、健美体育、保健体育、婴幼儿体育、老年人体育、妇女体育、残疾人体育,还有职工体育、农民体育、家庭体育等等,种类繁多。只有充分理解了它们的内容、功能、意义和组织形式,才能有目的、有步骤的开展工作。

(二)强化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实践教学是培养高师体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加强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模拟训练,加强教育实践课程,强化与基础教育的联系,对学生实施观察学习、模拟学习,提升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是高师体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高师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基本途径可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种:校内实践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学科教学、微格训练、小组模拟训练、各种教学实践竞赛活动、社团活动、每日练活动、教学录像观摩等;校外实践的具体形式主要有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师应特别注意实践内容的系统性、层次性,注重指导学生进行反思,引导学生从单项到多项,从分散到集中,从校内到校外,受到多层次、多方面的实践锻炼,真正达到教学实践的层次化、自主化;同时,学校可聘请知名中小学教师作为兼职辅导老师,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

(三)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社会体育工作指导者必须具备全面的运动实践技能和体育的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要求具备很高的专业技术水平,但对每一项健身运动都要求能运用已有理论知识来指导进行。只有掌握好运动项目的特点、方法、规则、组织形式,才能最大限制的发挥指导作用。

(四)提高组织管理能力

体育组织是体育初级群体的表现形式,现代体育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体育的组织特征,体育组织在现在体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角色是严密组织性和管理机制是社会体育的要。我国社会体育还处于初级阶段,体育组织发育尚不成熟,组织管理较为复杂,涉及的人员多、范围广、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并以自愿为基础,组织管理难度大,直接影响着运动的功效,故要求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训练能力和指导开展多种体育活动的能力。

(五)加强自学创新能力

只有丰富的知识,勇于发现身边的事物的不同之处,才能加强创新的能力。只有创新才能生存,只有创新才能发展。体育教学中教师传授和启发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为学生创造各种实践机会,鼓励他们在学习与掌握运动技能过程中积极思考,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敢于表现自己,大胆创新,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独立思考和创新。

(六)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认识能力

无论学习什么都要从理论出发,用实践证明理论知识的正确性。体育教育专业应加强教师对学生的理论指导作用。在当前注重术科教学思想影响下,轻视对学生进行体育思想的教育,使学生缺乏对体育正确认识,体育思想浅薄。社会体育需要较强的理论指导,学校应当为学生提供理论学习的条件,加大课外辅导力度,拓宽理论学习知识面。

(七)强化素质教育,提高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

社会体育内涵丰富,指导社会体育需要有较高的体育素质和文化素质。素质教育贯穿于体育之中,体育教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得到明显提高。体育院校作为培养体育人才的场所,应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中身体素质是学生顺利完成各项术科学习任务所必须具备基础,也是开展社会体育工作的重要条件。社会体育项目繁多,如果身体素质水平低,就不能较好地掌握各项运动技能适应社会体育运动的需要。在体育教学中不仅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三基”的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上网组织指导能力、防止运动中伤害事故的能力、处理运动中突发事件的能力、运动保健常识和掌握多种健身方法的能力。使学生成为“会自己运动、会指导他人活动、会科学的运动”的三会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体育的需要。

(八)自我完善的师德意识

自我完善的师德意识将是学生终身从事教育职业的先决条件,也是决定学生今后从事音乐教学成败的关键。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关系中教师必须具有道德规范,它将决定着高师学生从事体育教育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和发展观。是否拥有丰富的专业道德(即德性),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内容之一。通过体育知识育人,以自身的作为育人,以高尚的师德行为激发处在个性发展中的学生,才符合教师走向专业化成长的要求。

(九)自我专业的发展意识

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叶澜教授认为:(1)指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反思意识,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水平所处阶段的自我认识以及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2)在将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付诸行动时,它还能够将教师过去的发展过程、目前的发展状态和以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结合起来,使得教师能够“理智地复现自己、筹划未来的自我、控制今日的行为”,使得“已有的发展水平影响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使得“未来发展目标支配今日的行为”。所以说,如果具有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教师又了解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阶段理论,那么他就会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保持一种自觉的状态,有意识地将自己的专业发展现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路线相比照,追求理想的专业发展成为自觉行为,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发展行为方式和活动安排,以至最终真正达至理想的专业发展,使自己的专业发展保持“自我更新”取向。所以,强调培养体育专业学生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不仅顺应了学生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也促进了未来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探索欲望和可持续发展的精神。 转贴于

二、终身学习的学习意识

学习不仅能提升智慧,更能增强教师的文化底蕴。21世纪是终身学习的社会,教师应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要有强烈的学习愿望。然多数体育专业学生自制能力差,自我意识过强,浮躁、马虎,随意制约着其专业的发展和理论的提升。读书学习的过程不但能促进他们不断完善、成长,还会影响到他们知识水平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因此,尽早树立体育专业学生终身学习的学习意识,才能促进他们在进取中不断完善,尽快步入教师专业化的行列。

(一)交往、沟通能力

在学校中,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与沟通是相互的,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变化,及时的与学生沟通与交流,哭以使学生更好的血虚和生活。学校教育系统是一个人的工作系统,学校教育也是一个培育人走向成熟和发展的教育系统。因此,在现代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教师要实现有效的教育,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育活动中去,都离不开与学生的交流和对话。体育教育是施美教育,是培养人的素质不断发展的育人工程。体育活动中处处都体现着交流和沟通,正如:竞技比赛、群众体育需要同观众的交流,体育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体育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和学生的交流等等。显然,交流沟通能力对于教师自身能力的更新和超越至关重要。

(二)教育科研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在不断的深入,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研究学生,研究教学。众所周知,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然目前许多高师体育专业学生缺乏作为一名未来教育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教育科研素质。教育科研意识淡薄,教育科研素质与水平不高,教育研究手段落后、方法单一。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但会影响教师终身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未来教师成长的长远意义。为此,高师音教专业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的拓展,应表现为对自己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的反思能力,善于从中发现问题、发现新世界现象的意义,对日常学习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习惯,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学习并形成理性的认识。其次,应通过教育实践不断提升教师的教研创新意识和处理分析问题能力,打下坚实的专业功底和良好的教育科研素质。教育科研能够提高教师的参与意识,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进行反思和实践,以修正和改变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理论,而不是完全受教于决策人员或教育专家的主导与控制,有自己的想法。

(三)教学测量和评价能力

科学的教学测量和评价模式是检验教学成败的有效手段。掌握必要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法对促进教学良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础体育教育教学是素质教育教学,评价模式和方法主要考虑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和体育基础能力的发展。所以,科学先进的评价方法和理念的掌握不但对发展学生能力有很大作用,对未来教师从事体育教学也至关重要。

当然,“师范教育转变为教师教育意味着教师职前培养和入职教育、职后提高的一体化,意味着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一体化。”因此,高师体育专业学生教师专业能力的完善和拓展,只要与高师院校课程设置理念和模式对未来教师职前培养提供的条件符合,与教师专业化理念下高师体育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一致,那么,高师体育教师教育的未来将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周爱光.论我国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9.3.

[2]杨连岗,宁淑平.试论大专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0.3.

[3]于军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障碍及对策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2.9.

[4]胡爱武.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2.

[5]刘天娥.走向教师专业化[J].教师教育.2006.6.

[6]吴志华,刘海民.论教师专业化能力的养成及高师教育课程的有效教学途径[J].教师教育研究.2004.3.

第5篇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问题 对策

日前,教育部表示,2014年毕业生总量将进一步增大,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27万人,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再增加28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北京市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23万人,因此,在各大高校内引导大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已刻不容缓。但当今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共性问题,因此深层剖析和解决这些问题对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以及缓解就业压力有重要的意义。

1 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1 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了解不够

通过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没有进行过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规划甚至有很多学生没有进行过规划,当被问及到“您是否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时,只有6.46%的大学生表示非常了解,有31.34%的学生表示了解,有58.61%的大学生表示不是很了解,有 3.59%的人表示从来没有考虑过,高达63%的大学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还停留在不很了解甚至没考虑过的层面,这表明大学生自身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没有重视,也表明大学学校方面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和实施程度没有做到位。当被问及到“您有无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时,只有18.66%的大学生表示有职业生涯规划而且很清晰,有47.85%的学生表示有较清晰的规划,有 30.86%的大学生表示仅有考虑过一点职业生涯规划,有2.63%的人表示从来没有想过,这个数据表明,近33%的大学生没有进行过真正的职业生涯规划。当被问及到“您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重要吗?”时,有16.75%的大学生表示非常重要,有55.26%的学生表示重要,有24.88%的大学生表示一般,有2.87%的人表示不太重要,大部分被调查的学生都表示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也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那么为何还存在高达63%的大学生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呢?这进一步表明大学生们对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模糊,缺少深入的认识和实际的实施。

1.2 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身素质存在差距

在对北京市部分高校大学生的调查中,当被问及涉及到对自己能力和性格方面的问题时,经过我们对问题的综合统计发现,约40%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性格缺乏较深的认识。

在对自己的能力和性格特点没有充分了解的前提下,选择了一个不太适合自己的专业。在专业的学习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兴趣,出现了一些例如旷课等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不了解自己专业的发展方向,在毕业时,没有武装好自己的大脑,没有学习工作中所必需的技能,没有做好融入工作的准备,因而出现了大学生缺乏自信心的问题。在调查中,当被问及“你有信心实现自己的理想或目标吗?”只有19.62%的大学生表示有明确的信心,31.1%的学生表示有信心但信心不足,36.12%的学生表示不确定,10.5%的大学生表示没多少信心;2.87%的大学生表示基本没信心。可见近50%的大学生对自己没有信任力不够,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把握。

1.3 实践环节薄弱引起的职业与专业关系的认识不足

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薄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实践的量不足。与国外大学生的实践活动相比,我国大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还只是一种不太普遍的现象,包括学生个人或组织自发的社会实践以及学校有针对性的毕业实习等都显得不足,其风气与氛围都尚未形成规模。第二是社会实践的质量不高。限于各种主客观的条件,大学生的实践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实践更是不多。这些情况都将大学生与外部的职业环境隔离开来,使其对职业环境不熟悉,对将来从事职业的了解还远不够。在校大学生中仅有28%的大学生比较清楚自己所在专业的未来职业发展方向,近20%的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学业规划之间的关系紧密切。65%的大学生比较全面的了解但不喜欢自己的专业,30%的大学生基本不了解甚至不了解自己的专业。这表明大学生对自己专业以及将来的职业规划都没有深入的认识。

1.4 家庭出身及主要社会关系的影响

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家庭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占了很大比重,主要表现在家庭经济背景、教育背景,亲人的主要社会关系等几个方面。家庭的经济背景很大程度影响了父母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的期盼,经济条件不够优越的情况下,大学生的父母更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在校园内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素能,就业时能寻找到薪金较高且较稳定的工作,而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和富有的家庭对子女职业素能的要求和对子女就业的要求则较低,甚至父母或其他亲人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已经铺好了道路。在教育背景方面,接受教育程度高的家庭一般都有对子女职业生涯规划更有利更先进的教育观念,举例来说,拥有大学本科学历或硕士学历的家长接受教育的经历充分,阅历丰富,再加上接受高等教育期间其对自我的认知程度更加深入,因此相对与拥有小学学历或初中学历的家长更能为孩子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优秀的指导和规划建议。在主要社会关系方面,大学生父母的职业或其他亲人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也起了一定作用,家长往往根据自己的职业现状以及对职业的社会地位、发展前途的思考潜移默化的影响子女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型企事业单位或政府机关工作的家长和近亲相较于从事个体经营或就职于民营私营企业的家长和近亲获有更高层的人际关系交际圈,他们往往可以通过自己的人际关系来为子女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好基石,大学生毕业之后甚至不用面临找工作的难题而直接进入企业就职,“关系”是社会特有的产物,对其他大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这就导致了一些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将来面临就业时对自己信心不足,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造成一定的人才浪费。

在大学生心理方面,出身较低的学生由于家庭条件限制,在家庭中经历了贫苦的磨练,在校期间不少贫困生又得到了国家和学校的资助,并且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社会的正面影响。因此,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一些出身贫寒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信心,具有奋发向上的豪情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立志在学成之后能让自己的家庭有所改变其次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也有一些出身较低的大学生接受了社会的负面影响,消极怠慢,认为自己怎么努力也比不过家庭出身好的大学生,浑浑噩噩度过大学生活,没有收获。同时,一些家庭出身较好的大学生因为有较为富裕的家庭作为今后生活的保障,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没有很高的要求,不用担心自己的学识不够用,也不用考虑接受更深层次的教育,到了就业时会被自然的“保送”到单位,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他们也不用掺入自己的喜好,只要按按部就班的走父母铺好的路就好。 但也有些出身较好的大学生他们的家长对他们的自身发展有更高的期盼,因此这些大学生也非常认真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刻苦努力的学习文化知识充实自己。

1.5 与社会接触不够,获取的信息不充分

缺乏对社会环境的管制与了解是导致学生无法做出正确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原因。很多大学生的视野都被局限在校园之中,由于在大学期间社会实践经历的不足,与社会接触较少,所以对外界环境的认识非常有限。虽然说大学是我们踏入社会的第一步,大学是微缩型的社会,但社会却远远比校园要复杂许多,如果大学生仅仅将目光定格在书本中的知识上,而不去亲身体验社会,那么就会对社会环境缺乏关注和了解,在大学毕业之后就很难快速的融入到社会当中,对于就业就相对更加困难了。

现如今,我国的就业市场非常复杂,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普遍存在。经济问题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问题,经济稳步发展,就业机会就会增加,而经济出现滑坡,失业者的数量就会增加。而且,金融危机更是雪上加霜,经济不景气,就业岗位也减少很多。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也是因为高校扩招,毕业生的人数增加了,可是就业岗位的数量却没有增加,所以找工作很难。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每年也不尽相同,今年对建筑人才需求量大,那么建筑专业就相对火热,但是谁能预料到四年毕业之后,市场上还是否需要这方面人才?在教育方面,经济发展没有为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支撑,教育管理不够强、质量不够高,导致了人才结构性的失衡;再有就是的大学毕业生本人对于自己的就业定位不够准确,虽然想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完美工作,但却眼高手低,不甘于从小职员做起,宁愿闲赋在家,也不愿意去从基础的工作做起。

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完善措施

2.1 自身层面

大学生应该从自身做起,改变自己的一些态度和行为,对职业规划提起足够的重视,尽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从而为成功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未来的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大学生在步入大学校园之前,应该主动寻求学校有关部门以及老师的帮助,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发展方向,以及社会对各方面人才的需求和大学生就业状况,在交流中,认识自己的长处以及不足,征求老师的意见和建议,综合考虑家庭等各方面因素,从而确定自己在大学所要学习的专业,并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初步的规划。之后,在大学就能知道自己所要努力的方向以及所要实现的目标,才会对学习和生活不会茫然,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对学习充满极大的兴趣,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使自己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获得最大的收益,为今后的工作做好充足的准备。

大学生在校期间,还应该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在实践中感受职业与专业之间的关系,并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了解到自己能力的不足,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方向。通过实践,能对自己将来的职业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客观的评估,据此可以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在离开学校之后,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合适位置,从而实现人与职业的最佳匹配。

2.2 家庭层面

在家庭层面,大学生和其父母应努力营造和谐氛围,不管家庭条件的好坏与否,都应致力于大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家长应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抱有合理的期望,充分尊重大学生的自身意愿,在大学生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时父母要尽力支持,提供合理的建议,帮助孩子做好人生规划,同时父母应努力给大学生创造一定的条件使大学生敢于去发展,大学生应该充分体谅父母,致力于认真刻苦钻研课程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素质,为将来参加工作打下厚底子。大学方面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当今社会形势编写针对家长的相关教材,使家长明白掌握教育自己子女的最基本知识相当重要,也能使家长在参与子女职业生涯规划制定的过程中进行有理有据的、正确的指导。同时,作为家长,父母应该对孩子的个人性格,兴趣爱好,知识水平、学业成绩以及成长历程有足够充分的了解,在指导子女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有依可据,不凭空规划。家长更应该努力学习社会上先进的教育观念,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势等,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意见,将家庭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负影响逐渐纠正。

2.3 社会层面

在社会层面,社会采取一系列鼓励性措施来引导并支持毕业生就业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政府可以利用加大从基层考取公务员的力度、完善社会保险、简化毕业生的就业程序的方面的制度改革,来切实地解决薪资、保险、户口等实际问题;同时,政府也可以加大对大学生村官、西部志愿者和教师特岗等岗位的需求,也可以起到减轻大学生在社会中的就业压力。

提高教育质量也是势在必行之举。老师水平的提高和教学设施的完善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方法。在校园里,教学楼、实验设施、文体设施包括食宿条件等方面的提高,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教育者水平的提高,可以使学生受到更好的教育方式,学到更多的知识。应在校园里多搞一些就业方面的讲座,多提供一些信息服务,多举办一些招聘会等等,让大学生真正了解到就业时应考虑的问题,来提高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知识。

3 结语

大学阶段是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最关键的时期,只有将从学生自我层面,家庭层面,社会层面对大学生产生的负影响因素有效解决,才能够使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并毅然前行,满怀信心的步入社会。

参考文献:

[1]姚新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84―85.

第6篇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 高职教育 全面发展 对策分析

一、高职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的内涵。

全面发展的能力既包含智力因素,又包含非智力因素,具体来说,高职学生全面发展能力是指高职学生在思想政治素质、人际交往素质、心理健康素质、知行结合素质等四方面具有全面发展的能力,即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能力。与之相对应,当代社会,高职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具备四种基本能力: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积极的社会适应;学以致用的人生理念。由此可见,高职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的构建不仅需要教学环节的跟进,更需要第二课堂的紧密配合。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实践模式。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是创新的孵化器,肩负培养高职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职责。党的十提出我国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将科技创新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对高校创新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各种机制体制的创新层出不穷,如创业街模式、工作室模式、体验式模式等多元的培养途径,都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积累了宝贵经验。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如何有效提高高职学生全面发展能力是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重要课题。

二、创新创业教育和高职学生全面发展能力提高具有较高的关联度。

(一)二者互为促进。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视角中探索、实践,将会开阔创新创业教育的视野,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而不是停留在简单的宣传、教育阶段。同时,高职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的培养可以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得到体现和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包含职业道德教育、合作伙伴团结意识教育、积极融入社会的适应性教育、理论应用到实践中的知行育。这四个方面和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四项能力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团队如果能站在这样的高度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则势必会注重学生全面能力的提高,从而避免出现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肤浅认知和应付了事,切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能力上向纵深方向发展。

(二)二者互为平台。高职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的提高需要较好的理论平台和广阔的实践舞台,而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职学生的第二课堂,正好满足这一要求,使得高职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的提高有了较好的载体和实施路径。高职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在专业知识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心理健康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等方面下大力气,抓好课堂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的提高。但是仅仅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专业技能掌握程度、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社会实践能力都需要一个展示的平台和实践操作的舞台。创新创业教育的展开,各种创新创业项目在学校的实施,给高校部分学生检验自己全面发展能力提供了较好的机会。

三、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提高高职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的具体对策。

(一)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的“两全”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职学院的重要特色教育,应该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加大在高职学院学生中的宣传力度,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校园网、校园实体报刊、广播台、宣传栏等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成功案例、经验方法等的宣传及报道,使高职学院学生树立良好的创新创业理念。2014年,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了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培育企业家精神,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进一步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举办了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创业之星”评比活动和征集学院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名称的活动,在学生中引起了较大反响。同时,要加大在高职教师队伍尤其是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学生工作者、思想政治教师中的宣传力度,使其在课堂教学、学生日常工作中逐渐向学生渗透创新创业教育,打开高职学生关于就业的狭小视野,打破高职学生当前就业中出现的“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瓶颈,引导学生逐渐树立独立、自主、平等、乐观的就业观,同时,注重引导学生以自身的全面发展赢得创新创业教育的先机,反过来,在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注重个人全面发展能力的提高。

(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建立完整的素质拓展训练框架。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正是基于创新创业教育和高职学生全面发展能力之间深厚渊源的认识,构建了完整的高职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框架。对外,联系常州市创业服务中心等职能部门、中国移动常州分公司等知名企业,加强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训、指导和实践;对内,整合学院学生工作处、团委、高职研究所、基础部、社科部、各二级学院等部门力量,加大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培训力度,规范创新创业课程标准,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指导,分解素质培训模块,将素质培养、心理健康管理、职场素质训练、高职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创业基地建设融为一体,并驾齐驱,注重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深刻把握高职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素质要求,是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和高职学生全面发展中的新探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素质训练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中,做到“四个同时”,即在基础创业理论教育的同时,抓好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尤其注重廉洁教育的展开,提高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在具体创新创业措施指引的同时,促使高职学生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应对创新创业中出现的各种挫折教育的同时,提高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开展创新创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同时,引导高职学生树立学以致用的人生理念。

(三)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的广阔舞台,建立多元立体的全面发展通道。高职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及途径应该结合高职学生所学专业展开,既要有普适性的政策宣传,又要有结合不同学生专业展开的针对性指导和引导。

1.广泛的政策宣传。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每年举办GYB、SYB培训。GYB培训是国际劳工组织(ILO)和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积极倡导的专门为创业者量身定做的社会化创业全程扶持指导体系,目的是以创业促进就业。SYB是由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开发,为有愿望开办自己中小企业的朋友量身定制的培训项目。GYB和SYB培训课程之间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了“创办和改进你的企业”(SIYB)中国项目的创业培训模块,得到合格证书可获得国家在创业方面的优惠政策。“在今后的创业过程中能学以致用,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我院参训学员纷纷表示,通过此次SYB和GYB创业培训,掌握了一定的创业知识,增强了创业意识,整体提高了创业素质。

2.专业的“脉诊”活动。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引导大学生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有机结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比如,计算机学院、软件技术学院和常州移动联合进行MobileMarket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保障解决部分学生待岗实习问题的同时,促使学生在基地建设中做好就业规划工作,同时,我院学生的各类创意作品将有机会被数以亿计的中国移动客户下载使用,实现可观的业务收入分成。这将大大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做到边读书边创业,实现自主创业的梦想。经贸管理学院结合所学专业每年举办市场营销案例大赛,现场邀请市场营销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对学生的创业项目进行指导和点拨。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还不定期开展创业项目现场“诊脉”活动,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2009年,我院邀请常州市钟楼区人事劳动保障局副局长高明杰、常州市钟楼区人事劳动保障局就业与失业科、培训科的相关人员和常州市工商局、常州市劳动就业训练中心、常州市SYB创业培训相关专家等对学院八个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现场“诊脉”,找出“症结”,开出“药方”。从现场“诊脉”情况看,大学生创业的误区确实不少。资金首先成为创业的最大拦路虎,没有足够的资金作为支持,再好的创业计划也等于零。为此,专家建议大学生创业先从微型创业做起,也就是先做小成本买卖。有点类似个体户,但与做传统行当的个体户相比,微型创业可以有更多更新奇的点子,或者创意。当日,就有大学生旅游项目推出了“班级毕业游”、“情侣游”点子,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其次,项目的选择是创业成功的关键。从当日参与的项目看,涉及餐饮、旅游、服装、农业等多个领域。专家建议,对资金风险承担能力较低的创业者来说,还是选择较为熟悉或较能胜任的行业,并以创意和新服务创造永续经营,避免以规模或价格进行“杀戮”,才能打造寒冬中的金饭碗。专家提醒,大学生在创业项目实施过程中,一定要考虑是否合乎工商、税务等方面的要求,避免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3.多元的创新创业途径。近几年我院非常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途径的开拓工作,形成了以科技创业园为基地、以创业大赛为手段、以“我的青春故事”为分享平台的立体多元的创新创业教育途径。学院每年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创业计划大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兴趣。学院还投资建立了大学生科技创业园,为学生创业提供了“土壤”。想进入创业园的学生,通过申报相关创业材料,通过审查就可以入驻。对于科技服务类公司,学校还给予一定启动资金扶持。目前,创业园已经有19个项目入驻,涉及服饰家居、电子维修、阅读、旅游用品等创业项目。学校还与企业合作,设立“校内公司”,学生可以在公司内各司其职。自创自营、服务同学、收获体验、共同进步,创业街不但成为大学生体验的舞台,更是相互交流、分享收获、共同成长的宝贵机会。商贸创业街成为校园里生机蓬勃的新景观。学院学工处素质教育中心通过Living Library(真人图书馆)、“我的心理成长故事”、“我的青春故事”等平台分享创业成功同学的辛酸经历和收获的喜悦。作为学院“创业之星”的代表,我院营策082班的高闯同学在“我的青春故事”中满怀深情地回顾了创业历程。高闯同学在2008年的初次创业体验是与弟合作向亲戚借了2万余元开的榨汁机店,因为创业之初不太懂得经营,加之经济危机的影响,小店以失败告终。进入大学以后,他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做兼职积累资金和拓宽人脉,先后做过电子小商品、联通公司的校园。2009年10月与朋友组成团队在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商业街成功申请到一个店面,开了“零下一度”体育用品店。从进货到日常管理等,都由他和团队成员共同决策、维系。在创业过程中有很多艰辛与困难,他靠着自己的意志、团队的支持最终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参考文献:

[1]时全丽.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139-141.

第7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现状;教育问题;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1 ― 0148 ― 03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岗位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历史使命。当前就业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1〕如何调整战略应对挑战,主动适应人才市场变化的新格局, 是当前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存在问题

1.高职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高,但高层次就业难度增大

据统计,普通本科院校2013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91.8%,与2012届(91.5%)基本持平,而高职院校2013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90.9%,比2012届上升了0.5个百分点,超过了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增速。高职院校毕业生与本科生的就业率差距持续缩小,就业前景持续乐观,甚至一些地区还出现了高职毕业生就业率高于本科生的情况。尽管如此,高职学生的就业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在光鲜的就业率数据背后,是高职学生对工作环境和薪酬待遇的低要求。调查显示,东部沿海地区的本科毕业生的初始待遇要求多为月工资2000元以上,而高职毕业生则为1500元,相差1/3。〔2〕待遇要求的差距带动了就业的上升,这其实是就业难的一种变相表现。目前来看,高职就业的领域主要集中于“蓝领”甚至“灰领”的低层技术和底层服务岗位,而本科生多集中在“白领”的管理岗位。这是因为高职的教育层次还比较低,技能单一、“粗笨重”的工作还是主要的就业方向。在更高层次的岗位就业,对高职学生来说还有着很大难度。

2.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差异明显

进入21世纪面产业结构和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而我国的高职教育结构没能及时的捕捉市场就业信息,致使某些传统的专业就业非常困难,毕业的学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即使是同一个院校的学生,因专业的不同就业情况也出现明显差异。我国的高职院校大体分为综合类院校、文科类院校和理工科类院校,专业包括法学类、历史学类、工科类、医学类、理科类和社会学类,甚至还有军事类高职院校。工科类的毕业生就业前景普遍较好。麦可斯研究院《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等属于就业中的绿牌专业,即薪资、就业率持续走高,失业量较低,需求不断增长型专业,而“临床医学、法律文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金融、工商管理、法律事务、汉语言文学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等偏文科专业则为红牌专业,即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较低,失业风险高的专业。〔3〕

3.高职就业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教育又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要求,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一批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人才。从人才的地域需求层次上看,按一般就业理论来说市场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量越大,对于低层次人才的需求量越少;而经济落后的区域,对较低人才的需求量相对较大。但在现实中,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等发达地区城市对较低人才的需求量反倒比较大,高职院校在这些地区的就业率普遍较高。有统计,自2004年以来,市场经济发达的南方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明显上升,甚至超过了本科生,而市场经济相对落后的北方各省的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非常低,远远低于本科生。可见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造成地区间高职学生就业差距的主要原因。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在我国地区之间存在着一个阶梯型的就业递减趋势,东南沿海就业率最高、中部地区就业率较低,西部地区就业率更低,处于不同地区的高职院校总体就业率出现不同的差距。在我国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市场经济发达程度反向匹配,是因为部分企业出于人力资本考虑,不愿意招收本科、研究生等较高学历层次的人才,更愿意招收薪资要求低又能使用的低层次人才。

4.个体、私营企业成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或通过竞聘等方式进入行政事业单位,或选择考研继续深造,而到生产企业就业的人数不多,而且大多数毕业生考虑到待遇和工作稳定等问题尤其不愿意到个体、私营企业里去工作。高职毕业生在考研和公务员考试时受到学历和专业的限制,非公有制企业成为了他们就业的主要渠道。2013年全国高职毕业生中有66%在民营或个体企业就业,只有15%在国有企业就业,在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则更少〔4〕。有学者对浙江省高职生就业去向进行回溯式统计发现,2011年毕业的高职生与2001年以前的相比,高职生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比例竟下降了28.3个百分点,而在民营企业工作的比例则提高了29.8个百分点〔5〕。从总体上来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之路还是非公有企业,就业渠道显得狭窄。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1.高职院校的定位不准确

高职院校的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高职人才的培养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定位问题应该是高职院校首要考虑的问题。我国的高职院校在发展定位上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一些高职院校虽然是以高职院校的身份存在,但在专业的设置上完全照搬本科专业的教学模式设置专业,专业设置没有特色,教学中过多的强调理论教学,很少有实践教学,把本科教学的方法引进过来,这样就形成了高职的专业设置、本科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理解不透,掌握不全,这与学校的发展定位有很大的关系;二是高职院校梦想成为普通本科院校,盲目追求“专升本”来提高学校的社会地位和声誉。在全国高校中存在着一些中职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再升格为本科院校的现象,甚至有些升格为普通本科的院校开始联合培养研究生。好多公办职业技术学院不安心在高职院校上办学。我国的高职教育出现的这种现象导致了高职院校的发展定位飘忽不定,学校以本科生的教学方式办学,忽略了学生的技能训练,人才培养质量严重受到影响。由于学校的定位不准确,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办学模式与市场脱离,不了解市场和行业需求的人才种类,也导致高职毕业生走向社会没有适合的岗位而无法就业。

2.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不合理

许多高职院校都是从原来的中等职业学校升格过来的,在专业设置上都一直沿用以前的专业设置,专业的设置已经与市场经济发展下的专业人才需求不相适应。部分专业老化,新设置的专业没有充分考虑职业岗位的需求;有些专业是本科专业的缩版,没能体现高职教育的功能和特点,以至于所培养的毕业生无法满足就业市场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由于这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明确的职业和岗位的针对性,因而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环境中,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明显不足。高职院校的好多专业设置不理想,冷门专业或就业面太窄的专业是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之一。总体来看,目前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一是专业设置盲目性和粗放性,与各个高校设置的专业具有重复性;二是某些专业设置过于狭窄,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不强,过渡的细分专业反而造成就业难的问题;三是专业设置缺乏科学性,某些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对市场没有准确的分析和调研。

3.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陈旧

高职院校的教学与本科院校的教学课程设置不同点在于坚持教育的职业性、实用性和实践性,以培养高技能的应用性人才为主线来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课程设置中偏重理论基础教学,轻视实践技能培训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一是受以往的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学中过于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中依然沿用本科教学的模式,把高职课程划分为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三个阶段的学习,高职的三年学习期内,前两年学习基础知识,第三年进行野外实践学习和训练,这样的培养模式与本科生的培养模式没有差别,也没有高职培养学生的特色。二是教学改革不能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对市场人才的需求趋势不能及时的做出预测,反应也往往滞后于市场的人才需求变化。因此,高职院校在学生的培养上不能依照市场的要求而是按照学校的教学实力和本科生的教学模式去做,这样必然会给学生带来一个严重的后果,即毕业等于失业。培养的学生无业可就,高职院校的存在就毫无意义。

4.师资建设存在严重问题

师资力量是影响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提倡“双师型”人才建设,即不但要有教师资格,还要有职业资格,这样的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但是我国的“双师型”教师人才数量严重不足,质量不高,严重威胁着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计划。目前高职院校师资建设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师生比例失调。高职院校大规模的招生,而教师急缺,特别是具有高级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双师型”人才更是稀缺。二是教师的年龄结构普遍不合理(要么偏大,要么偏小),学历总体偏低,社会实践经验不足;三是学校的专职老师和兼职老师的比例不合理,专职教师占比过高,而兼职教师数量太少。兼职教师是学校从社会上聘请的技有专长的从事实践工作的能工巧匠,他们的实践能力强,技能高;而我们的专职教师往往理论水平高,而实践能力相对较差。不合理的专兼职教师比例,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实用技能的培养。

5.实训基地建设无保障

高职院校是培养技师人才的地方,技师人才的培养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要有设备齐全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不可缺少的教学设备。但是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条件十分落后,设备陈旧,数量不足,影响了学生的实训计划和教学效果。高职院校的特色关键在于实践教学的质量,这是区别于本科理论教学的重要标志。现在我国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的经济实力有限,无法购置高成本的实训设备,因此出现了教学中的模拟和假象教学模式,以模具的演示或幻灯片的演示代替实践教学,使学生缺少实践经验和动手操作能力。〔6〕 校外实训也是培养学生岗位技能的关键,可是许多企业出于自身设备成本的考虑一般不会让学生去实地操作,怕损坏设备,使学生的实地训练不能有效地进行。总的来说,学生的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学校的一个负担,资金的不足使实地培训无法顺利的开展,不能保证学生的实践教学。

三、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对策

1.科学定位,形成鲜明办学特色

要提高高职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必须考虑学校的办学方向,对学校的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应该是立足地方,依托行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有一技之长的、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生的就业问题理应放在发展的主要位置。面对高职教育的新形势,高职院校应当有科学合理的定位:一是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学校应该按照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标准,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理论教育的同时,尤其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各行业第一线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二是办学层次定位。按照我国现行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政策,将学校的办学层次定格在三年制大专水平上。高职人才的培养上不需要大而全,要小而精;专业要向精品化、高技能方向发展,培养一批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2.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和设置专业

专业的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前提和方向,也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不同于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专业设置必须结合市场需求的职业岗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着眼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就业为导向,要深入研究市场的需求变化和就业形式,及时掌握人才需求信息,要根据人才需求状况及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专业设置,积极发展边缘学科和专业。专业的设置必须注重以下两点:一是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二是专业设置要有特色,专业设置以行业发展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的需求设置专业。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建立联系,共同开设企业需要的专业。

3.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教师是关键,针对目前高职院校中师资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加大培训力度和高薪聘请等方式进行解决。首先,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从学校领导角度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职称评聘、教学奖项设置等方面对这样的教师进行照顾,以起到导向的作用。其次,要进行资金投入,对教师进行大力培训,为他们成为双师型教师助力。再次,对校外兼职教师的聘用上,要不拘一格招揽人才,只要他们真有能力,那么学校大可以对他们进行工资及人事关系上的特殊照顾,使他们更愿意到学校来。这样既可培养出类拔萃的学生,又能成就自己的事业,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4.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

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过程实施的实践训练场所,其基本功能为完成实践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的任务,并逐步发展为培养高职教育人才的实践教学、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基地。〔7〕 可以将实训基地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种。校内实训基地和实验室等“硬件”设施是高职院校实施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场所,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各院校应当重视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一批设备先进、管理规范的,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更新或升级改造原有基地设备,为加强实践教学、开展实习实训提供强有力的硬件保障。同时要与社会上的相关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利用他们的场地设备建立实训基地。可以采用租借、共建等多种形式,让企业和学校都获益。

5. 加强就业指导

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起,学校就应该通过始业教育等方式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帮助学生制定职业规划,以便学生能围绕自己的职业目标展开学习活动,并参加与职业相关的各种实践活动,从而实现学业和就业的紧密结合。通过明确职业目标和制定职业规划,不仅可以提高与职业相关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避免产生不切合实际的心理预期〔8〕。在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不断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意识,帮助他们克服等待观念和依赖思想,树立就业信心,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和能力,鼓励他们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竞争拼搏。

〔参 考 文 献〕

〔1〕纪杰.教育公平视角下的我国“部属高校”政策审视〔J〕.理论导刊,2014,(03).

〔2〕〔3〕〔4〕2013届半年后就业率达91.4%〔N〕.南方日报,2014-06-10(A2).

〔5〕朱兆平.高职学生就业情况调查与对策研究―D以浙江省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3,(03).

〔6〕程桂花,等.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09,(01).

第8篇

关键词:全日制 专业学位 硕士研究生 就业 服体体系

中图分类号:C9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11)11-0000-00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社会对应用型研究生的需求正在大幅增加。为促进全日制专硕教育的健康发展,2010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颁布了《关于构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服务体系有关工作的通知》的文件,要求必须做好全日制专硕的就业工作。如何构建全日制专硕就业服务体系?本文将从影响全日制专硕的就业因素及对策进行研究。

一、发展全日制专硕的背景及意义

过去,我国30多年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上,研究生教育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局限于学术性的训练和研究,为高校和科研单位提供和储备人才,我国在培养了大量“不会做实事”的“高级学位获得者”的同时,也使大量研究生丧失了基于职业发展的需求进行研究生阶段学习的机会。而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运而生。

我国自1990年设置研究生专业学位以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在2009年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职人员攻读比例偏大、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比例偏小,在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大力发展全日制专硕,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对于完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能力、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加快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全日制专硕的定位

全日制专硕,指对参加每年年初举行的“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简称“统考”)的应届本科生进行招收,进行全日制学习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根据社会需求,作为学术型硕士的“改良产品”。与学术型类型属于同一层次,报考条件相同,毕业成绩合格均颁发“毕业证”和“学位证”。全日制专硕培养目标是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其培养的人才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的职业背景工作,如会计师、律师、工程师等。

三、研究过程

1、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调查问卷、访谈的研究方法。从学生亲身的学习体验入手,依据北京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调查问卷(club.learning.sohu.com)拟订了一份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调查问卷,调查影响全日制专业学位学生就业的因素。

2、研究对象

在自然情境下随机调查了江苏某省属高校中6所学院6种类别的全日制专业学位227位学生。其中一年级学生98人,二年级学生102人,三年级学生27人。

3、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资料的收集是现场填写,当场回收。共回收有效问卷227份,其中其中一年级学生98人,二年级学生102人,三年级学生27人。资料的整理是采用SPSS Statistics统计软件按照样本研究的假设进行统计分析,对资料所呈现的某些观点和主题进行系统归纳和分类。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采用SPSS Statistics统计软件按照样本研究的假设进行统计分析。从表1的相关分析表明,社会认可度、专业实践的扎实程度、学校就业指导培训、学生个人的职业规划、就业了解途径与就业状况存在显著相关。

1、宣传不够,社会上存在着歧视专业学位现象

在专业学位和学术型相比,最大劣势的问题调查中,65.7%的学生认为社会认可度不高;和学术型相比,2.2%的学生认为比学术型更好就业。

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市场需求很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急需人才。从这个方面来说,专业学位应该会被社会所欢迎,被各行各业所重视,被广大考生所青睐。但因宣传不到位,社会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特点、就业前景、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了解不够,甚至歧视专业学位。许多家长和学生认为,能上大学的绝不读大专、职校,对不同的教育类型存在较为严重的等级划分,认为专业学位就是“山寨”学位,许多应届生往往会更青睐学术型学位。因此,一些高校的全日制专硕的生源严重不足,靠调剂来完成指标,生源质量较弱。另外,因全日制专硕入学考试难度稍低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且学习年限短,所以一些企业在用人政策上,仍传统地选择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思想观念有偏颇。

2、专业实践不够,全日制专硕就业优势不明显

在专业实践对未来就业的帮助调查中,86.7%的学生认为专业实践对未来就业的影响很大,希望强化实践、实训;在专业实践如何操作的调查中,65.5%的学生认为学校应制订计划、目标,强化考核,学生个人实施。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在全日制专硕培养过程中,一些高校与教育部的文件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在专业实践环节中没有形成全日制专硕培养机制的特点和特色。培养目标和模式不明确,一些高校因录取人数较少,为节约教育成本,只好将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一起培养;缺少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特别是文科类的专业,对与工科专业,可提供给学生进行实践锻炼的机会相对较少;学校、导师、企业对实践环节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一些学生主观上对专业实践教学的不够重视。以上现象的存在,使得全日制专硕专业领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职业素养欠佳,在择业的过程中,优势不明显,竞争力不强。

五、解决全日制专硕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大力宣传政府相关政策,营造有利于全日制专硕的就业环境

国家和各省市的相关部门应给予全日制专硕就业工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要大力宣传国家关于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各项政策,要有正确的宏观政策导向,宣传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为做好全日制专硕就业工作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招生单位可以通过门户网、报纸、博客等网络媒体,宣传介绍本单位全日制专硕教育的优点、特点和亮点,展示本单位独特的培养方案、教学方式、教学案例和社会实践,为全日制专硕的就业提供良好的平台和基础。

(二)成立高校全日制专硕就业工作队伍,完善就业信息系统

经调研,随着近两年全日制专硕人数的不断扩大,为提高管理质量和水平,一些高校在研究生处(院)下设立了专门的专业学位管理机构。管理机构中专门从事全日制专硕就业工作的专职人员还不多,缺乏系统的、专业性的职业信息和岗位信息。高校应尽力建立全日制专硕就业工作队伍,应该不断实施“走访工程”,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和联系,了解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指导毕业生根据自身条件科学合理地加以利用,避免择业时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学校、学院还应努力健全和完善全日制专硕就业信息网络,建立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信息库,提供“双向”的信息查询服务平台,更好地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学校开展网上招聘会,及时、准确地向广大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向各用人单位提供毕业生信息。同时可实行国家、地方、高校与用人单位三级联网,使教育、人事等网络和市场“互连互通”。

(四)科学、合理的自身定位,树立健康积极的就业观念。

全日制专硕就业困难很大程度上和个体素质相关,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全日制专硕的优势所在。全日制专硕要对自己科学、合理的定位,要从社会需要出发,不是考虑“我想做什么”,而是考虑“我能做什么”。在择业的过程中,要突出自己的专业优势,选择与自己专业和能力联系比较紧密的行业,用自己的理论基础与实习实践知识、能力、业务素质等优势去实现自己的职业选择,不应过分看重眼前的利益(例如公司的薪金、福利、待遇等),而忽略了日后的发展前途。另外,高校对全日制专硕加强就业教育,促进他们转变就业观念,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牢固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的就业思想。

参考文献

[1]洪成文.美国硕士生教育发展的历史考察[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2/3):69-71.

[2]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moe.gov.cn/edoas/website18/72/info12380538621112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