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18 16:40:2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化学的价值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化学教学价值
新课程改革使所有的教育活动要围绕体现学生主动认知、健康发展的核心价值而进行。化学教育价值在于其能够奠定学生的科学素养基础,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提供化学学科独特的认识物质世界的视角与完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等化学思维结构。但是,在传统的化学教学领域中,大部分教师对化学教学价值的认识还停留在“传递化学知识”上,部分教师虽然已经关注到学生技能与技巧的发展,但大多为点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奉行的价值观与理想中的教学价值观并不一致,相去甚远。因此,我们要想转变教学价值观,就要在化学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发展与完善。
二、“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化学教学价值
“功能高分子材料”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是高中“有机化学”的最后一节内容。在传统教学中,我们会把这节课当作科普内容介绍给学生或安排学生自学。然而,经过深入分析教材,我们就会发现,这节容易被忽视的课,从各个方面都蕴含着可实现的化学教学价值。功能高分子材料与学生的生产生活实际、高科技材料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能够深层次地体现“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思维结构,运用宏观与微观视角解决本节教学相关问题,能让学生体验有机化学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实现化学的教学价值,我结合“功能高分子材料”的教学实例,将具体分析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实现化学教学价值。
1.奠定科学素养基础,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
形成超越课堂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是化学学科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体现。《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着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此基础上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使之成为认识物质世界、做出相关判断的出发点与基本依据。这意味着化学教学不仅要提供给学生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从化学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的影响,形成如微粒观、元素观、分类观、结构决定性质等基本的化学观念,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
围绕“奠定科学素养基础、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这一教学价值,我在“功能高分子材料”的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学素材的选取和化学观念的合理运用。
在引入环节,我展示了功能高分子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从新材料的实际应用出发,让学生了解功能高分子材料,引导学生关注高科技产品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随后,我会问同学们这样一个问题:在沙漠治理和抗旱保水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一种高吸水性材料,如何获得?这就将学生置身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环境中,面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引导学生去探求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引发他们进行创新性思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让同学们说说生活中常见的吸水性物质有哪些?之后,我会从他们都熟知的物质――棉花入手,分析其性质和结构特点,引发学生有针对性的思考和研究,从而在明确其结构特点与性质关系的基础上,对棉花的结构按需进行改造,合成能够解决沙漠问题的高吸水性材料――聚丙烯酸钠。所有的教学环节都在培养当学生面临与化学有关问题的挑战时有运用化学研究的一般思路做出科学决策的能力。
在我们完成探究高吸水性材料的性质之后,我又以尿不湿为例拓展高吸水性材料的重要应用,从应用和结构的角度比较聚丙烯酸钠与聚丙烯酰胺性质的异同,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分析生活中常见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异同,巩固学生已有的基本认识和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对比和分析等科研能力。
这部分教学材料的选取始终突出化学的教学价值,围绕奠定学生化学科学素养基础的要求,将化学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体验、高新科技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将各种素材在有机合成思想的指导下合理安排,落实官能团性质、有机合成思路等化学知识,帮助学生主动建立并巩固化学观念,引发学生对化学与社会、科技的主动关注与思考,尝试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
2.提供化学学科独特的认识物质世界的视角
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的关系是认识客观世界的一个思想方法,是化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最具特征的思维方式。化学的基本特点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结构、组成、性质和变化,在微观层面揭示事物一般的、本质的与深层次的特征与联系,因此,化学能帮助学生从宏观与微观视角认识物质及其运动,使他们的认识得以升华。
“功能高分子材料”一课的教学实践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我们可以从宏观层面研究天然吸水性材料――棉花的宏观性质和外部特征,探究棉花具有一定吸水性和保水能力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在问题的驱动下主动地分析棉花纤维素分子的功能基团和分子骨架,自觉从微观层面研究分子物质的组成。结合素材分析微观结构,我们会进一步思考并讨论如何通过改变结构,增强棉花的吸水能力和保水能力,进而获得强吸水性和强保水能力的高吸水性材料,从微观分析进入到宏观观察,进而探究聚丙烯酸钠的性质和特征。
3.完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化学思维结构
化学研究既重视观察与操作,又突出化学思维,从实现化学教学价值的角度看,建立并完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化学思维结构是化学教学的一个核心任务。化学教学需要唤起学生主动进行科学探索的意识,更要优化学生的科学思维结构。
“功能高分子材料”一课通过改造和修饰功能基或分子骨架,合成所需要的功能高分子,将“结构决定性质”的体现从静态结论转变为动态过程,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运用化学观念。从完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化学思维结构视角出发,我们通过对高吸水性树脂的合成分析,遵循材料科技发展的路径,从天然材料中得到启发,通过引入功能基团和改造分子骨架,得到高性能材料,从结构角度认识性质,进行结构优化,实现性能优化,最终形成合成功能高分子材料的一般思路。例如,我会从学生熟知的天然吸水性材料――棉花开始,探究它的吸水性和保水性,分析哪些分子结构特点会影响棉花的性质,认识纤维素分子的分子骨架和功能基团与棉花吸水性、保水性的关系。因为棉花的性质特点不能满足沙漠治理的需要,如何在了解棉花的结构后合成高吸水性材料?我会让学生从纤维素分子的结构入手,改造分子结构,通过对分子骨架的改造和功能基团的修饰,设计出合成高吸水性材料的路线,合成聚丙烯酸钠,通过实验验证其性质,反映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化学课程把形成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作为其实施的核心价值,因此,我们要在化学教学活动中,选取教学素材、设计探究活动、安排教学程序,完成化学教学的真正任务,实现化学教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胡久华,王磊.促进学生认识素养发展的化学教学[J].教育科学研究,2010(3).
[2]教学部基础教学教材审定工作办公室.新课程实验教材精粹选评(化学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
[3]林承志.化学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沈理明.化学教学研究[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0.
[5]杨梓生.试析《化学1(必修)》教材如何引导学生形成化学观念[J].化学教育,2008(4).
一、化学与新材料、新技术
材料是当今社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新教材在高一教材中介绍了高温结构陶瓷、光导纤维、C60等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在高二教材中介绍了金属陶瓷、超导材料等金属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复合高分子材料等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高三教材中介绍氯碱工业里新型的离子交换膜等。材料是科学技术的先导,没有新材料的发展,不可能使新的科学技术成为现实生产力。要通过对新材料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学习化学的目的,提高学习兴趣。
新教材在《绪言》中首先介绍了中科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研究院人员以超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为手段在Si晶体表面开展原子操纵研究,取得了世界水平的成果;以及李远哲教授对交叉分子束方法的研究等新科技的介绍。这既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又把化学科学的进步与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讲明,使学生理解学习化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社会责任感。
二、化学与能源
能源也是现代社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日益增多,人们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增加。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高中化学新教材首次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了能量观点,如,在高一化学第一章里提出如何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开发新能源等与社会相关的问题。在《卤素》中新增了“海水资源及其综合利用”,在几种重要金属中增加了“金属的回收和资源保护”,在《原电池》一节介绍了化学电源和新型电池等。化学与能量、能源观点的建立,不仅仅是为了教育学生节约能源,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更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增强社会进步责任感。尤其是在第二轮新教材改革中增加了一些开放性问题的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
三、化学与环境
保护环境已成为当前和未来的一项全球性的重大课题。新教材中介绍了臭氧层的破坏、酸雨、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白色垃圾、土壤以及水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及其防治,并将“居室中化学污染及防治”“生活中常见污染物和防治污染”放在选学教材中。在治理这些环境污染问题中,化学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大作用,大幅度地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环保责任感,增强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与能源一样,化学与环境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在化学教育中增加了化学与社会的联系部分,因为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而环境化学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钥匙”,环境教育与能源问题的提出对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公民的综合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正是现代化学教育的蓝图规划,是现代化学教育价值观的一种重要体现。
四、化学与生产、生活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素材 体验性原则
1.引言
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课程要“通过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体现对未来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构建三维目标相融合的义务教育阶段化的目标体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作为新课程提出的核心目标之一,在当前课程改革实践中,逐渐得到了一线教师的关注。本文拟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一主题,并结合沪教版化学教材的内容,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2.挖掘教材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素材,实施有效教育
沪教版初中化学教科书中,有许多课题本身就是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良好素材,在这些课题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三维目标的核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所侧重。诸如:扉页后面“写给同学们的话”(绪言);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另外在本节最后的“交流与讨论”中布置了这样的作业:“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许多方面得益于化学科学的发展。请你从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各方面举例证明这一点。”又如,第9章《化学与社会发展》从三个方面讲述了能源、材料、环境这三个领域的研究都离不开化学:(一)化学有助于人类解决能源危机;(二)化学为人类提供更丰富的材料;(三)化学能保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素材还以基础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为载体,蕴含在教材的字里行间,穿插于教学的各环节之中。譬如:(一)在学习第2章中的“探究空气的成分”及第9章中“还人类洁净的空气”等内容时,要让学生认识到空气的质量对于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全球性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全球性问题都与空气污染有关。防治空气污染是保护人类生存、保障社会持续发展的全球性大事。(二)在学习“奇妙的二氧化碳”时,让学生既知道二氧化碳对人类有利的一面,又认识到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会影响人类生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说明任何物质都具有两重性。(三)在学习“自然界中的水”“保护水资源”相关内容时,要让学生明白有很多国家和地区长期处于缺水状态,我国人一些地区严重缺水。由于生活用水任意排放、农药化肥不合理使用、“工业三废”随意排放,导致了水体的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的危机。课堂上要通过列举事实,教育学生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四)在“燃烧的条件”、“爆炸”内容的教学中,要认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尤其要强调对反应条件的控制,渗透“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五)在“化学与材料”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材料科学领域的新成就,让学生体会到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到太空世界的探索都离不开化学材料,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与人类文明的进步都与化学息息相关。(六)“活动与探究”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使每一次探究活动都能成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催化剂,借此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善于观察、勇于质疑、乐于分享的积极态度和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探索品质。
综上所述,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素材,对学生实施有效教育,帮助学生学会关心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关心国家和社会进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增强对社会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3.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遵循“体验性”这一基本原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应以情感认知载体为基础,以问题、情景为中介,通过学生的参与、体验,以情感的获得、以态度的养成、价值观的生成为最终目标。“体验”是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效方式,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遵循“体验性”这一基本原则,注重落实三个“体验”,即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去“体验化学”、“体验生活”、“体验社会”,从而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遵循“体验性”这一基本原则主要是基于如下的思想理论。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说”告诉我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属于“态度”这一类的学习结果。态度的学习是关于主客体关系的价值体验,主要解决“信不信”的“愿不愿”的问题,它根植于行为主体的情绪检验和深层认识。所以,要接纳某种新的态度或价值观就必须有情感的认同,将自己的身心融合进去,才能获得个人的理解,才可能把它们转化为自己的内部需要并在实践中予以遵从。“哲学认识论”也告诉我们,“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都属于显性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属于缄默知识,而缄默知识主要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积累起来的价值和精神文化,包括情感趣味、审美意识、科学价值等。这类知识更多的是个体在一定的任务情景中,通过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产生体验,获得感悟,逐渐积累、内化习得的。因此,这类知识的学习必须以“情感—体验型”为学习方式。
4.结语
教师在备课时应深入挖掘化学教材中蕴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素材,以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作为载体,精心设计富有情感元素的教学环节,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动机,唤起学生的深层体验与情感上的共鸣,真正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微型化学实验,即用尽可能少的化学试剂来获取所需化学信息的实验方法与技术.虽然其所用的化学试剂用量一般只为常规用量的几十分之一乃至几千分之一,但是却可以达到准确、明显、安全、方便和防止环境污染等效果.随着现代教学发展的不断改革创新,以教师个人演示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所以,以启发性、探索性为主的个体微型实验应运而生.它在尊重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帮助学生获得能用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指导学生动手实践中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一、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
化学实验离不开各式各样的化学试剂与化学仪器,多数试剂是有保质期限的,多数玻璃的或橡胶的仪器也是易损易耗品,因此,实验教学的资金投入是一项很大的开支.试剂用量省,实验成本低是微型化学实验最突出的优点.微型实验试剂用量少,仪器简易更有利于将教师的演示实验与学生的大组分组实验改进为随堂实验,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实验或重复实验甚至多次试验.例如:常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的生成与存在,就可以用在器皿内壁涂澄清石灰水或在玻璃片上蘸石灰水的方法来取用澄清石灰水,试剂用量少,效果也很明显,会看到一层白膜或白渍.微型的仪器,微量的药品使用,不仅节省了实验的空间,也节约了实验的时间,节约让学生们明白了化工实验中“取样”的意义,也让学生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观察、思考与讨论.
二、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众所周知,化学实验过程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时刻会遇到有毒的物质和易燃易爆的物质.常规实验中实验安全和操作注意事项必须反复强调,无形中让学生对化学实验产生了畏惧心理,而充满好奇心的学生仍会无畏地随意混合反应过的大量液体,让自己与同学置于危险中.而对实验装置进行微型化改进,实验过程的危险性明显降低.微型仪器组装安全,药品用量少,污染少,液体飞溅、腐蚀、起火、爆炸等实验事故发生几率大为降低.实验安全性的提高能为学生营造安全的实验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参加实验探索的热情.例如:在做氢气与氧气混合气体爆炸时,我们改用装酸奶用的塑料瓶或一次性水杯,这不仅能达到很好的爆炸效果而且增加了实验的安全系数.
三、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如今,环境问题日趋严峻,在环境问题中化学既是污染源也是治理环境污染的手段.在化学中污染最大的是实验过程的污染,所以改进实验达到绿色十分有必要.微型化学实验作为绿色化学的一项技术和方法,不仅仅是常规实验的简单微缩、常规实验的补充,而更是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都贯穿了绿色化学的思想,使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实验的绿色化要求选择实验内容时要尽量使实验中的反应物、生成物对环境没有污染或较少污染;设计实验方案时,对可能产生污染的,要采取有效措施,如采用密闭或回收装置、通风设备等.实验所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等环境污染物减少了,对实验的尾气、尾料和废弃物也更容易处理了.另外,微型实验试剂消耗少,在节约资源方面符合绿色化学思想,因而也可作为实验绿色化的一个佐证,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
微型化学实验不仅知识性强,趣味性也强,对于学生在学习化学技能及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提高有着突出的效果.微型化学实验的仪器因其设计灵巧、制作精巧、安全易用的特点而使学生爱不释手,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由于微型实验既安全又节约,教师可以放心地让学生一人一组做实验.通过亲手做实验,以可帮助学生理解和形成化学概念,可以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微型化学实验无污染,现象明显并且成功率高,使学生解除了心理障碍,敢于做实验,喜欢做实验,改变了学生在实验教学中“袖手旁观”的被动角色,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下面,我们通过具体实验来直观分析微型实验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教材中用几句话介绍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也能制取氧气这一实验事实,仅用文字介绍实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们应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进行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按照常规的实验方法,这个实验一共要分三次进行才能说明实验条件的要求,耗时较长,消耗化学药品较多,也不便于教师的演示和学生的对比观察.于是,我们对实验进行改进,进行微型实验,避免了讲实验的不良教学行为.
1.实验所需用品
微型铁架台,3个微型酒精灯,3支微型试管,火柴,木条若干,少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2.制作使用器材
(1)微型铁架台的制作:用一根长约40 cm的铁丝围成带底座的长方形框架,再用3根长约10 cm的细铁丝绕成圆形小夹子,中空的大小要与微型试管的大小相吻合.然后将3个小夹子固定在框架的顶端,按需要进行扭转,调整方向.这样制作的铁架子制作过程简单,使用广泛,节省了实验器材的制作和使用成本.
(2)微型酒精灯的制作:取3个小空瓶子,洗净,晾干,将瓶口用铝片包裹,放入灯芯,倒入适量酒精即可.这样的小酒精灯制作成本很低,消耗酒精量极少.
3.实验操作步骤及实验现象
(1)取少量氯酸钾、二氧化锰及二者的混合物,分别装入3支微型试管中,然后分别固定于制作好的微型铁架台的小夹子上,试管口保持适度向下倾斜.
(2)同时点燃3 个微型酒精灯,分别给3支试管加热.
(3)稍微加热后,立即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放在3支试管口,观察现象.可以发现,装有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那支试管口的木条复燃,其余2支的没有着火.
(4)停止加热木条能着火的试管,继续加热其余两支试管,当装有氯酸钾的试管中药品熔化时,再分别插入带火星木条,观察,发现装有氯酸钾的试管中木条着火,另一支试管木条没有着火.
(5)继续加热木条没着火的试管,再检验木条仍没着火,停止所有加热,实验结束.
4.分析总结
(1)一直加热二氧化锰都没有氧气放出,也没什么现象与变化;
(2)加热较久氯酸钾熔化才放出氧气;
关键词:化学课程;体系;认知因素;情感因素;融合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07-0052-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并重地列为课程目标,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下的化学教育对于学生情感领域发展和培养的重视。如何在课程实践中落实课标意图,重视认知教育同时发展情感教育功能是当下化学教育研究须要回答的一个问题。作为具有相似文化观念背景的新加坡化学课程实践较好地解决了认知与情感教育结合的难题,充分体现了“知情相融”的特点,值得我国化学新课程改革借鉴。
1知情相融的课程观
作为“知情相融”的化学课程观,其构建主要立足于新加坡社会和学校背景中。一方面,化学工业作为新加坡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虽然带给社会巨大的经济效益,显著改善了国民生活质量,却同时存在诸如化工事故、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具有负面效应的社会问题,使得其社会公众中的正面形象和可信赖程度日益下降,同时影响到青少年日后从事化学和化学工业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校教育中的化学课程由于学科内容抽象,使得学生学习过程中较易产生认知困难,进一步加剧了学习情绪消极和学习动机减弱的状况。怎样使未来一代又一代新加坡人了解化学的利弊,欣赏化学的成就,信赖化学工业的安全性,树立对化学良好的情感和积极的态度成为化学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知情相融”作为一种课程观被化学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1]:使学生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达到化学课程的认知性目标十分重要,但仅仅局限于对认知领域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即使学生在学校中化学学习的成绩并不优秀,他们也应该对化学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相关事物怀有赞赏和感激之情。只有通过学生学习体验中认知与情感因素的相互作用才能培养出积极的、具备科学知识的、理解化学尤其是化学工业重要性的新加坡公民。化学课程,应通过有创见地融合学习活动来同步发展学生化学学习经验中的认知和情感因素,并通过这种认知和情感并重的学习达到对学生完整的培养。
2 体系完善的课程实践
立足化学学科背景,在“知情相融”的化学课程观的指导下,结合新加坡教育部颁布的国家教育咨文(National Education Messages)中的情感议题(见表1[2]), 化学课程中的情感教育实践找到了适切的生长点,从而构建出具有“知情相融”特色的化学课程实践体系,其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见后页)
表1 国家教育咨文和对应的情感教育议题
3特色鲜明的学习形式
在新加坡化学课程实践中,学习契机(Learning Opportunities)成为承载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相融合的学习形式。作为课堂内外的学习活动和项目的统称,学习契机包含认知和情感教育两方面因素,从
图1 知情相融的化学课程实践体系的示意图
以下两种途径开展:基于指定的国家考试标准①的课堂教学和通过由教师组织和实施的一系列丰富的活动与计划项目。其中后者根据一系列国家教育咨文中的情感教育议题,联系化学学科内容,创设了各种特色鲜明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并把书本上的知识信息带入自我的现实生活,学会应对有关化学的问题。同时,通过学习化学进一步促进理解社会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达到化学情感教育的独特功能。以国家教育咨文为例,新加坡化学教育工作者以此为学科情感教育的生长点,创设了融合认知和情感于一体的学习活动, 其具体活动内容见表2[3]所示。
表2 新加坡国家教育咨文与相关化学学习活动
4根植社会的教学主题
“科技・社会・环境”作为广受关注的社会性科学教育主题,一直备受新加坡化学课程的重视。无论是在普通水平(Ordinary Level)的化学课程中, 还是高级水平(Advanced Level)的课程,其教学始终与“科技・社会・环境”主题密切相关。在科技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化学课程不但应该教给学生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具有时代气息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还有责任将学生培养成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具有正确认识和理解的公民。对于新加坡社会而言,化学和化学工业影响之大,更使社会与环境主题领域中的化学认知和情感教育尤显重要。因此,“科技・社会・环境”主题作为扎根于社会情境的教育内容,始终贯穿于新加坡化学课程实践。 表3[4]所列为相应“科技・社会・环境”主题的新加坡化学课程教学活动范例。
表3 基于主题的知情相融的教学活动范例
5 导向积极的评价目的
和大部分的亚洲国家一样,新加坡课程很大程度上属于“考试中心(examination-focused)”。 为了考查和评价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情况,新加坡教育部联合剑桥大学地方考试委员会每年在全国举行不同等级的各科普通教育证书(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GCE)的考试,并颁布了考试标准。化学考试标准力图全面评价学生知情两方面的发展。操作实施过程中采用的评价策略为:通过对认知性目标的直接测量间接反映学生在情感领域的发展,从而完成对情感目标的评价。例如[5], 2007年高级水平的考试标准在评价目的(Aims)中明确提出大量对于学生情感领域的考查要求,如表4所示。
表4 2007年GCE(A level)化学考试评价目的
注:表示与情感领域相关的评价目的
不难理解,对于具有相当重要的GCE考试,其标准在开篇目的中就开宗明义地提出数量相当的情感发展的要求,对于新加坡化学情感教育无疑起到了积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从效用意义上说,GCE化学考试标准成为了知情融合课程的实践支持。
知情相融的新加坡化学课程,立足社会与学校情境中建立“知情相融”的课程观,以国家教育咨文为学科情感教育的生长点,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实践体系,学生在颇具特色的学习活动和一系列“科技・社会・环境”主题的教学活动中发展相关的化学认知与情感因素,并以GCE国家考试标准中的情感评价目的为积极导向,实现了认知与情感教育的有效交融,不失为一种特色鲜明的化学课程实践体系。就我国而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为三维课程目标之一,确立了通过化学课程对学生进行情感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这就意味着,我国的化学课程也具备了和新加坡化学课程观相类似的知情相融的教育指导理念,理论研究工作较为完善。然而,在实践层面上,由于缺乏相应完善的运行体系,化学课程实践中过于偏重认知目标的问题仍然存在,知情相融的新加坡化学课程体系无疑对我们的化学课程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3][4]Kok Siang Tan, etal. Bridging the Cognitive-Affective Gap: Teaching Chemistry while
Advancing Affective Objectives[J]. Jounr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2006, 83(1):59-63
[2]Government of Singapore. Six National Education Messages[EB/OL]. 2007-8-10.
.
一、通过化学史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我国著名化学家、教育家傅鹰教授说“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化学史是化学教学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资源。
1.结合化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我国古代的化学成就举世闻名,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为世界制碱工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和奠基人。通过介绍这些,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结合化学史,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化学发展史上,科学家对一些化学现象的认识过程其实也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建立过程。例如,结合空气组成的内容教学,向学生讲清空气的组成现在看来是一个很简单的事实,但在当时却有许多科学家对此做了很多的研究工作,从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到拉瓦锡等为代表的科学家,是在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后才得出结论的。
3.结合化学史,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通过对化学家奋斗史的教学,使学生勇敢的面对暂时受到的挫折,冷静思考,寻找原因,总结教训。例如,在讲空气组成时,可以给学生讲化学史上被称为“第三位小数上的发现”的故事:英国科学家雷利发现用氨气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制得的氮气比从空气中分离制得的氮气每升轻0.0064g,这一差异只是微不足道的,然而,雷利并没有忽略细微的差异,他既没有轻信某些化学家的关于存在“轻氮”和“重氮”的假设,更没有认为这是实验本身的“误差”而加以“修正”,而是抓住不放,终于发现了第一种稀有气体氩。可以让学生了解化学的发展道路是不平坦的,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化学家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和不畏困难的精神。
二、通过绿色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开展绿色化学教育,培养学生树立绿色化学意识和绿色化学思想,成为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化学教育应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教学时可以结合当地工农业生产实际,组织多种形式的环保教育活动,提高教育效果。例如,开展环保调研活动,组织学生对本地企业的废水、废渣、废气排放情况或者本地的空气污染情况进行调查,通过调查了解造成本地水体、空气、土壤污染的原因及目前采取的防治措施,完成调查报告并向有关部门反映,提出合理化建议,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环保教育,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2.树立资源节约意识。我国虽然是个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但人均拥有量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例如,在《自然界中的水》一节中有以下描述:地球上的水虽然储存量很大,但是真正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并不充裕。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大约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一些地区严重缺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我们必须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并要求学生将这些知识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教育学生应从自己做起,自觉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化学是一柄双刃剑,它既能造福人类,又能为人类带来灾难。科学技术最终是否能造福人类,还取决于掌握科学技术知识的人,取决于人的品德修养和价值观念。“全球最大冰毒案”主犯刘招华,用新型化学合成方法制造出十多吨的冰毒,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再如,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毒奶粉、毒馒头、假药等事件,就是因为某些人为了牟取暴利,不惜牺牲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才造成如此大的危害,这不仅违反了人类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并且已经触犯法律。直面化学发展过程中以及在我们身边发生的这些负面事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运用化学,造福人类。
三、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戴安邦先生说过:“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又训练科学的方法和思维,还要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验是化学知识的源泉,是最具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素。做实验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只学会操作,而是要求学生熟悉实验原理,突破教材框架的限制,不受传统思维和教学模式的束缚,大胆设想,寻找完成实验的最佳途径,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例如,鼓励学生设计趣味性实验:利用浓盐酸与浓氨水反应生成氯化铵的实验设计空的杯子里冒出白烟。具体做法如下:取两只洁净干燥的玻璃杯,一只滴入几滴浓盐酸,一只滴入几滴浓氨水,转动杯子是液滴沾湿杯壁,随即用玻璃片盖上,把浓盐酸的杯子倒置在浓氨水的杯子上,抽去玻璃片,逐渐便能看到满杯白烟。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究,充分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和创新动力,培养了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实验教学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重要途径。化学实验中极易出现“异常”,导致反常现象的原因很多,教师可利用这种时机,引导学生探究,从而使他们形成实事求实的科学态度。例如,实验室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备出的氧气有一股刺激性气味。这是实验的事实,教师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不仅让学生明白实验的客观性又要知道实验的复杂性,教师要引领学生一起分析研究这些事实而不是避开这些事实去空记书本上的结果。在实验教学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比掌握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总之,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教材中蕴藏的德育因素,明确知识传授点和德育渗透点,采用合理的情感教学方法,才可以真正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化学课程标准,科学探究,科学素养,实验能力,三维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209-02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科学的感情,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应充分认识科学探究对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独特价值,根据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有效组织和实施探究教学。笔者结合工作实践经验,浅谈如何充分发挥科学探究在化学教学中的独特价值,落实新化学课程标准。
1、通过积极开展科学探究。增强学生对生活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强烈兴趣。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谐发展。
1.1 化学教学中设计和选取现象奇妙、操作简单的化学科学探究,更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第四单元课题3水的组成》,在进入新课前补充氢气爆鸣实验: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物品,把水通电分解,并收集产生的气体点燃。
①在小药瓶装入适量的水(可添加少量食盐),[水电解和氢气爆鸣实验示意图](见图1)
插入大头针作电极。
②用电池通电,水电解,用胶管导出两个电极产生的气体并通进肥皂水,产生的气泡就是两个电极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
③点燃气泡,只是少量的气泡就能产生很响亮的爆鸣声,让学生无不震惊!
这样的实验趣味性很强。学生会追问,会思考,气泡的成分是什么?它们是怎样产生的
这些气体有什么性质?实验中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第四单元课题3水的组成》的学习(见图2)。
又如,第十单元课题一,酸碱指示剂的学习,课前准备一些酚酞画的画,或字谜,让学生去猜。然后喷上无色的碱液,图案出现了,学生会觉得有趣神奇!趣味性强的化学实验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种兴奋愉悦的心情能让学生以更正面、更积极的心态对待化学学习中的困难。
1.2 科学探究贴近生活,源于生活,更有利于学生的参与,引起学生的共鸣
上述酚酸碱指示剂的学习,可以在生活中的草木灰的溶液、洗厕液寻找酸和碱。在学习pH的测定时,可以让学生对生活中的物质进行测定。学习金属的性质时,用同学们带来的一些金属材料进行观察和实验。
常见气体的制取在初中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实验,我与学生
一起对气体制取的装置改进探究,制取常见气体的固液反应装置
改进如下:矿泉水裁出瓶口部分代替长颈漏斗、用胶管代替玻璃
管、矿泉水瓶代替广口瓶、代替集气瓶。实验改进的特点是,用
生活常见用品代替实验仪器,实验更安全便捷。
有关药物亦可以从生活常见物质中获得:(见图3、表1)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获得实验用品,适当地将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堂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让学生会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好科学在生活中的用处是那么的广泛,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获得真正的长足发展。
2、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挖掘化学知识中所蕴涵的科学方法,重视“学习过程与方法”。加强实验技能的指导,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
2.1 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挖掘化学知识中所蕴涵的科学方法
在指导学生设计和实践科学探究的过程,可让学生体验到进行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让学生意识到能提出问题和猜想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并必须用事实来证明。
以有关“温室效应”的教学为例,第二、第六、第七单元都提到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学生在生活中目看耳闻不少有关介绍,如果老师对相关内容一带而过,就浪费了挖掘化学知识中所蕴涵的科学方法的机会。
在第二和第六单元的基础上,在第七单元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进行“寻找温室气体”的探究,引导学生思考:“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吗?如何证明?还有别的温室气体吗?”。
学生认为这探究自己力不能及,认为要用到精密仪器,会涉及高深的理论。面对学生的疑惑,我先让学生课后查找资料再讨论。下一节课,通过准备同学们讨论很精彩:
学生1:假设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可否把等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和空气置于太阳的照射,测定气体温度的变化?
学生2:可否用温度计悬于瓶中测定气体温度的变化呢?
学生3:二氧化碳浓度会对温室效应产生影响吗?
学生4:如何能获得不同浓度的二氧化碳?
学生5:温室效应是在地球表面发生的,盛气体的瓶子应模拟相关的环境,例如加入植物、海水,土壤等。
实验、观察、比较等都是常用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学生们带着日常生活的感知,在交流讨论中、老师的引导下,不知不觉运用了这些方法,亦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各环节。在日常教学中潜而默化地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2.2 在科学探究中加强方法和实验技能的指导,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认真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师精心设计和开展的科学探究中可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以上述。寻找温室气体”这一探究活动为例,比较实验是否要控制变量?如何控制?如何收集体积含量分别是100%、80%、60%、40%、20%的二氧化碳?要记录的数据是什么?温度计如何使用,要测量多少次?从科学探究的实践中,学生掌握更多的实验操作技能。
3、通过科学探究联系社会实际。专题性的科学探究是解决知识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途径
课本涉及空气保护、温室效应、酸雨成因、爱护水资源、中和土壤酸性、白色污染等环保知识。教师可组织设计汽车废气的危害,整治空气污染的建议、合成材燃烧比较、受污染的河涌水对鱼类的影响、广州污水处理的调查、造纸厂废水的酸碱度等探究。通过科学探究联系社会实际,体现学科之间关联。
科学探究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验不是进行科学探究唯一手段,还可以调查、讨论、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专题性的科学探究,这是解决知识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途径。
组织学生以手抄报、自制课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资料的搜集,主动获得与生活、生产联系紧密的课内外知识,对课本知识进行巩固和扩展。例如在学习关于化学式的计算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做精明的消费者”等专题探究。先搜集市面上各种钙片的资料,了解相关的售价、净重、钙含量等信息,然后进行计算,比较在相同的价钱下,哪一种钙片钙含量最高,最经济。在探究过程中化学式计算得到巩固,难点轻松破解。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落实情况
在高中教育中,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实现人的发展,最终目标是实现学生的情感发展。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价值观与情感态度有着重要的作用,情感因素的因素往往是一种隐性因素,具有巨大的潜在能量。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高中教学的课堂中到处充斥着“应试教学”和“填鸭式教学”的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往往忽略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传授,更忽视了情感目标与价值观的评价。为了了解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现状,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来进行了解。
1、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方法
选择我市10所普通高中100位高中教师为调查对象,使用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的形式,对教师所理解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方法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00分,回收89份,回收率为90%。
2、调查结果
2.1 教师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理解
从表1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受调查的教师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系的认识都正确,但是,选项4的比例仅有60.7%,从这一方面可以说明有60.7%的教师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认识依然停留在表层,也有一些教师(21.3%)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认识比较模糊,因此,在下一阶段,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
从表2中可以看出,受调查的教师对于化学学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认识较为理想,但是2和3的选项相对较低,这就说明,受调查的教师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理解还有一些偏差。
2.2 教师对化学教学内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认识
从表3和表4中的数据能够看出,大多数受调查的化学教师对于化学实验、化学史、化学元素、活动课、新授课中都蕴含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内容,但是对于复习课、化学计算、讲评课、习题课等比例的选择较低,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多数教师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认识还有一些偏差。实际上,在化学的授课过程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是不同课程、不同内容的侧重点有着一些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把握好这一点。
在现阶段的化学教学中,教师更加善于使用正面的教学素材对学生进行教育,宣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作用,但是对于反面教材中蕴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却并没有进行应有的宣传,此外,还有一部分教师未将化学学科看做自然学科的中心学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教师对于化学教学价值观认识的偏差。
3、讨论
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现阶段下,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性,因此,从这一层面而言,新课改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但是,在细节方面,一些教师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认识还有一些偏差,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新课改执行的时间相对较短,这就导致很多教师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认识还停留在理论层次,并未对其进行一种深层次的研究,因此,在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时也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此外,在一些教师的潜意识当中,并未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列入化学教学的教学目标之中,虽然这并不会影响的学习成绩,但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情感态度的养成和价值观的塑造。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由于应试观念的影响,教师在备课时将主要的精力放置在学生学习分数的提高上,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未来阶段下,教师需要在备课中融入学生的发展,从而全面的发挥出学生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结语
化学教学是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虽然经过了多年的改革,大多数教师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已经有了正确的影响,但是由于传统应试教育思想观念的作祟,化学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弊端,为此,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方式,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朱纷,薛春兰.中学化学教学中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途径[期刊论文].化学教育 2011,06(02)
[2]相佃国.高中化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落实情况的调查[期刊论文].化学教育 201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