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生课堂教学

大学生课堂教学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18 16:40:2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课堂教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大学生课堂教学

第1篇

论文摘 要: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大学英语教学经历了一个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方法、教学条件不断完善的过程。大学英语教师要对《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大学英语教材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深入了解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掌握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从实际出发,将教学理论运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

在我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所学的英语课程称为大学英语。英语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是英语课堂教学,外语教师有必要掌握有效的课堂策略。

一、组织课堂讨论策略

(一)提出目的,明确主题。提出讨论目的就是界定并告知学生课堂讨论的目的。在课堂讨论开始前,教师要仔细计划好讨论,说明讨论理由。教师提出讨论目的,既要告诉学生课堂讨论的一般目的是什么,又要告诉学生当前开展的课堂讨论的目的是什么,还要告诉学生通过课堂讨论要达到什么目的。明确讨论的主题是有效组织课堂讨论的重要工作。

(二)创建适宜环境。课堂讨论环境是开展课堂讨论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是开展课堂讨论的背景。适宜的课堂讨论环境对促进课堂讨论卓有成效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适时引导。教师适时引导课堂讨论,可以确保讨论的方向性,使讨论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进行。在课堂讨论中,特别是全班讨论中,讨论可能偏离主题,也可能因个别学生好钻牛角尖使讨论局限于很小的话题,进而影响讨论的方向和讨论的效果,因而教师要适时引导讨论,有效监控管理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行为和反应。

(四)鼓励参与。无论是全班讨论,还是小组讨论,重要的是教师应让学生都参与讨论,将自己融入讨论中。

(五)科学结束讨论。结束讨论应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第一,归纳或小结讨论。第二,总结课堂讨论的得失或经验教训。第三,通过归纳或小结使学生对讨论内容进行梳理,复习主要内容,产生整体印象,使知识系统化。第四,建立此次讨论与随后课堂学习或讨论的联系或过度,为以后的学习提供基础。第五,将讨论内容或主要结论与讨论目标、学习目标结合起来,与学生的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显示讨论对达成目标、对学生学习已经发生的作用,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强化学生继续参与课堂讨论的动机。第六,让学生总结。

二、提问策略

问题是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情感升华的钥匙。课堂提问又称课堂问题,是教师通过和学生相互交谈来进行教学,它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行为在教学中被广为使用。对教师来说,在教学中掌握和运用有效的提问策略至为迫切:一是明确目的;二是选择问题;三是正确叫答;四是有效反馈;五是采取措施。

三、适应性教学策略

(一)运用多种策略。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是,教师每次与学生接触,就面临着选择。所谓选择就是要选择与教学情境协调或相适应的教学策略。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都证明,教师必须掌握多种教学策略和措施。

(二)适应学生实际。进行适应性教学要求教师认真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不了解学生的教学,如果说不是失败的教学,至少也是很不成功的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研究、顾及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力及特点,并努力使教学切合学生的实际。

(三)做出灵活反应。适应性教学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引起并维持学生注意、讲授新内容、提问、布置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等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做到灵活。

(四)调整教学速度。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潜力,使教学速度或进度与学生的实际相适应,并且,一旦发现教学进度或速度学生不相适应,就要及时调整。另一方面,要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高速度、快进度学习创造条件,增大学生的学习效益。

(五)选择合适内容。进行适应性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适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看到教学内容与他们的相关性及对他们的重要性,并因此重视学习和掌握教学内容。

四、课堂环境策略

课堂是教学环境,是教师将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认知能力的场所。课堂环境直接表现为课堂气氛,因而教学是在一定的课堂气氛中进行的。第一要创建安全的课堂环境;第二要创建愉悦的课堂环境;第三要创建合作的课堂环境;第四要创建对学习负责的课堂环境;第五要创建教和学的课堂环境。

五、激励策略

激励指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笔者认为可采取的策略有:首先是提出挑战性要求;其次是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然后是分析学生成败的原因。

六、管理课堂策略

课堂管理或管理课堂指为顺利开展课堂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监督过程。对教师来说,掌握和运用课堂管理的策略为:认识意义,明了目标;让学生肩负起遵守纪律、参与学习的责任;制定和执行规则。

七、管理课堂作业策略

指导的练习一般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而独立的练习一般在教学结束时出现。管理课堂作业的策略有:1.管理指导性课堂作业;2.选择课堂作业;3.布置课堂作业;4.监控学生做课堂作业;5.做出课堂作业反馈;6.使课堂作业促进学生的灵活性理解。

总之,笔者针对现如今大学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时间和条件有限,学生习惯于听课、记笔记而不“消化”,死背单词而不活用,做题只做选择题而不会其他,课堂上只会沉默而不愿动口动手等等诸多现象,提出了与学生实际情况相适应的课堂策略。对此,我们作为教育者,应时时灵活掌握大学英语课堂策略,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2篇

关键词 高等教育 课堂教学 改革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高等院校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素质培养的质量。对于理工科的课堂教学来说,理论、公式、推导占据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内容枯燥、单调、不生动,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再加上近年来,网络传媒快速发展,大学生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并排斥课堂教学。每一个高校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性办法解决这一问题。

1 工科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学背景

我们认为,要切实提高高校的课堂教学质量,首先必须清楚影响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明确高校的课堂教学到底存在哪些问题,然后对症下药,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1.1 课堂听讲效率不高

(1)很多学生对所上课的内容不感兴趣,把注意力放在了其他方面,比如社团、网游等。(2)对于逃课的认识,没有相应的考评机制和惩罚机制。

1.2 工科学科教学方法的落后

部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方法落后,对着多媒体读,或者全是板书,没有和学生的互动,所讲内容对学生没有吸引力。

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必须在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一定学术研究背景的同时,积极进行科学教学方法、教学行为的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2 课堂教学改革

2.1 生动教学,寓教于乐

长期以来,教师用“黑板+课件”的单一教学方式,学生仅靠做习题来巩固和理解教学内容,对课程中大量的应用性较强的内容不能实际动手设计、调试、分析,影响和制约了教学效果。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使用MATLAB和labVIEW的软件环境开发工科理论课课程的教学辅助软件,帮助学生完成数值计算、信号分析的可视化建模及仿真调试,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

2.2 案例教学,结合实践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宗旨,遵循教学目的的要求,针对教学内容,选择恰当案例,并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习者引入一个特定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促使学生充分理解问题之复杂性、变化性、多样性等属性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我们上《电路理论》课的电流、电压和功率这一节中,单纯地的介绍理论知识无法是学生产生共鸣,那么我们以一个汽车照明电路的实际案例来进行课堂教学:

电路如图所示,图1为汽车照明电路的简化模型,有3个并联的灯泡A,B和C。灯泡A点亮是的功率为36W,B点亮时的功率为24W,C点亮时的功率为14.4W。

求:(1)流过每个灯泡的电流?

(2)电源输出电流?

(3)电源输出的功率及所有元件吸收的总功率?

(4)图2中使15A的保险丝熔断的A灯泡的最少个数?

在这样一个案例教学中,我们通过一个汽车的照明电路这一和生活联系很紧密的情境,来给学生展示电流、电压和功率的具体分析方法和实际效果,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会感到理论和实际其实联系很紧密,也会更有兴趣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探讨。

这样在每一章节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都可以用案例教学法来拓展学生的思维,那么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对知识的更新等方面要求会更高,对学生和老师都是加强和锻炼。

2.3 开展课堂讨论

要保持大学本科教育的有效实施,教学中就不能仅仅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和“接受式的学”,而是要使师生展开互动,把讨论式教学引入课堂。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就每个章节开展一次课堂讨论,将实施分为三步骤:(1) 讨论方案的设计;(2) 讨论的具体实践;(3) 总结。

例如,引起一个课堂教学的讨论话题、情境假设:微波炉的工作原理及电路图是怎样的?如何实现快速加热?

引导学生课后查阅书籍和网络资料,在课堂讨论并解决问题。

2.4 纳入平时成绩及具体实施方法

将课堂考核纳入平时成绩,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到课率和听课率,使学生认识到课堂学习是大学教育中一个重要的部分,而不是可上可不上,或者即使到堂但没有听课效率。针对大学课堂的特点,我们制定了以下考核方式(表1)。

3 展望

第3篇

论文摘要:“传热学”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在民族大学生能力培养和知识结构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针对民族大学生基础薄弱特点,结合近几年来民族大学生的教学情况,提出课堂教学应以知识传授为载体,树立独立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指导思想,对民族大学生“传热学”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论文关键词:传热学;民族大学生;案例教学

“传热学”是研究由温差所引起的热量传递规律的科学,是热动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联系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桥梁和纽带。传热学在生产技术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在能源动力、化工、材料、机械、电气、建筑、交通以及航空航天等领域中存在大量的热量传递问题。传热学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内容不断得到充实及改进,已成为现代科技中充满活力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本课程在民族大学生能力培养和知识结构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如何完善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使民族大学生成为有用人才是一个严肃的问题。笔者将结合近几年在“传热学”教研中的经验,谈谈在“传热学”在民族大学生教学中的一些认识。

一、民族大学生的学习情况

从学习的主体——民族大学生入手考虑问题,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民族大学生基础薄弱

根据新疆大学新生入学成绩统计,2009级到2011级入学的热动民族大学生高考平均分为450分左右。学生基础不好,学习起来难度就很大,也就没有信心,要在热动行业有所作为就要多努力。

2.民族大学生学习习惯

民族大学生语言能力很强,有一名维族女学生会八种语言。但是,一名合格的工科大学生不仅仅要会语言,更重要的是要懂工程技术。然而,他们的学习习惯非常不好,比如上课不注意听讲、不做笔记、课下很少看书、不认真做作业、实验课上不专心、考前背课本、很少做题等。作为工科学生,不做题很难取得好成绩,因此就导致基础课尤其是数学课、流体力学也包括传热学不及格率很高。老师时刻提醒他们如何听课、如何学习,以改变不良的习惯及作风,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民族大学生学习兴趣

民族大学生爱歌舞,但是,一提到学习就无精打采,这就是问题关键所在:没有学习兴趣。因此,这就需要老师多去鼓励他们,给他们自信心,让民族大学生对学习感兴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对民族大学生学习情况有所了解之后,如何让民族大学生在薄弱基础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那么就需要结合“传热学”提出具体教学指导思想,进一步探讨民族大学生“传热学”的教学方法。

二、“传热学”的教学指导思想

“传热学”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导热、对流传热、辐射传热以及传热过程和换热。该课程连贯性和系统性较差,表现为基本概念繁多、公式紊乱、重点分散等,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那么,如何学好“传热学”,其教学指导思想又是什么呢?中国古语说:“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因此,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应是以知识传授为载体,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民族大学生全面掌握传热学的基本规律,深刻理解导热、对流传热、辐射传热、传热过程和换热器以及传质学等知识体系,并关注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努力培养民族大学生应用传热学理论,发现、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想使民族大学生学好传热学,首先应了解他们是怎么想的,知道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区别于汉族同学,最重要的还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将课堂教学的主体由教师转移到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角,这就需要授课老师做好教学的“互动”。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多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不要急于讲知识,要让学生参与进来,真正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目前,国内外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很多的教学方法,总结起来这些教学方法应该说都从某些方面体现教学“互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的思想。

三、“传热学”教学方法

“传热学”是热动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重要的技术课。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多种教学环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理解掌握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动手技能,为后继课程的学习、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科学研究以及开拓新技术领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传统的教学方式仍然是“填鸭式”,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填鸭式”教学如果灌输得好,学生受益,但是大部分时候,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适应课程和适应老师。这种以大纲、教材、教参为主线的传统教学观念及做法,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现代教育理念是把学生、教师、教材、教育为四大要素加以合理地结合,对旧的教育体系重新调整,将“填鸭”转变为“问题解决及能力培养”,强调师生的合作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以及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

下面笔者将结合新疆大学热动专业的民族大学生谈谈传热学的课堂教学的一些方法。

1.做好笔记,加强学习效果

要求学生在上课时做好学习笔记,将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重点、学习心得及存在的问题等认真做好记录,以加强学习效果,便于检查复习,并且要硬性要求,与最后成绩考评直接挂钩。实践表明做一些硬性要求是必要的,有助于民族大学生的教学。

2.提问启发式教学

“启发”源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解释: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对于民族大学生,如果采用纯理论数学公式授课,多数学生会听不懂,因此就需要有针对性,多讲一些实例,比如冬天室内的空气是如何流动换热呢?学生们就会积极回答,因为暖气附近的空气热密度小,而离暖气远的地方空气冷密度大,这样就产生了密度差压力差,空气就流动,热量随之发生了交换。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出对流换热。再比如,太阳是维吾尔族的象征图腾,那么在讲授辐射换热时,可以提问太阳是怎样将热量传播到地球,从而使地球有了阳光和生命。学生就很自然地听讲,学习主动性就会大大提高。

因此,在课堂授课时,教师应尽量多讲生活中的实例,少讲公式推导,公式能认识、会用,达到工程应用的目的就可以了;多提一些实际工程中的简单问题,尤其是举一些与维族、哈族及乌兹别克族等民族有关的实例,从而让他们对学习具有很大的积极性。总之,启发式教学拉近了老师与民族大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有助于“传热学”的课堂教学。

3.学习运用参考资料

作为一名合格的当代大学生,善于从图书馆和网络中搜集有用的资料,培养自学能力是学好课程知识、丰富个人才能的重要途径。比如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谁提出了边界层理论”,下次课让学生自己讲解,学生就会通过网络查到是德国科学家普朗特,他在边界层理论、风洞实验技术、机翼理论、紊流理论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被称作“空气动力学之父”,是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学生通过查资料的方式了解传热学名人,激发学习的热情和积极主动性。

4.实验课教学

新疆大学热动实验室随时为学生敞开,为其学习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同时热动实验室还配备多媒体,使实验教学质量达到一个新台阶。

要培养民族大学生的动手能力,这就需要引导他们进实验室,做传热学的基本实验,开发传热学综合实训台,参观相关的锅炉和汽轮机设备模型,为后备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使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新疆大学热动专业教师几乎人手一个国家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课题,让民族大学生协助教师进行科研开发,实验研究,在实践中提高他们自身的科研能力。学生从中也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在他们就业时就会受到很多用人单位的欢迎,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实验课上教师要对民族大学生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创新,哪怕想法不是很完善的,甚至看似荒唐,都要给予鼓励表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树立科学实验第一的观念,让他们养成严谨求实的良好作风。

5.多媒体教学与实例教学相结合

“传热学”有很多教学难点:如,导热微分方程式的求解、非稳态导热问题的求解、对流换热的边界层微分方程组、边界层积分方程组的求解及比拟理论、膜状凝结的分析解、膜状凝结影响因素和大容器饱和沸腾曲线和兰贝特定律及立体角的概念等。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突破这些难点,例如非稳态导热过程,让学生建立起物体内温度分布空间的概念,就可以用多幅不同工况下的温度分布图来生动清晰地讲授,达到良好的授课效果。

但是,多媒体技术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如何将传统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合理结合。因此,在运用多媒体给民族大学生授课时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精心设计多媒体教课件,善于听取督导组老教师的意见、征求其他老师及同学的合理建议,做到课件既具有针对性又实用性。第二,优化多媒体教学与板书录像的组合,教学方式要根据学生和课堂内容而定,比如有以下几种组合:黑板+幻灯、黑板+幻灯+实物、黑板+幻灯+录像。对于民族大学生,黑板还是不可缺少的,当然他们最喜欢的还是录像讲授,实践证明教学手段太单一是不科学不合理的。第三,合理控制速度,语速要缓要慢,多次反复强调重点。

6.注意学生反映,讲究策略

有些民族大学生很有想法,教师要随时关注他们的反应,观察他们的听课效果,多和他们交流,他们喜欢课上说话,那就尽量多让他们发言,谈自己的想法,谈自己的认识,充分发挥他们主人翁的态度,让他们通过上课自由发言讨论的方式增强自信心。例如在讲授无限大平壁冷却过程中,要将数学依据交代清楚,并配合一些图表和多媒体教学,力求做到浅显易懂,让民族大学生谈自己的体会认识,使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第4篇

关键字 思维的特点 大学生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0010-02

大学生是一群生理发展基本成熟、心理发展走向成熟的20岁左右的青年,智力发展水平比一般同龄人占有明显优势,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而大学课堂教学作为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担当着引导学生形成好的思维方式、学习技能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大学生思维的特点,以此为根据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一、大学生思维的特点

大学生思维与高中生相比,在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提高,但与更高年龄阶段的人相比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大学生思维的特点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批判性思维有了较大发展

在大学课堂中,往往会听到大学生各种不同的声音,他们有了较为丰富的知识,敢于向教师提出不同的观点,向已有的思想提出挑战,他们对别人的思想言论甚至行为进行反思提出质疑,当然也包括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反思和质疑,以使个人思想和行为能经得起他人的反思和质疑。他们不轻信别人的思想言论,不盲从别人的行动,考虑各种因素、条件或情况,进而能够做出最好的选择。但是,这种质疑往往使一些大学生形成“什么都不相信”的思想,对一切无端怀疑,根据怀疑而对事情轻易下结论。

第二,形象思维有了较大发展

大学生的形象思维与儿童开始认识世界时处于感性阶段的形象思维不同,与高中阶段的形象思维也有差别,他们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互交叉,达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同时,由于专业学习具有较强的方向性和系统性,因此他们的形象思维的发展便有了系统性。为此,他们的形象思维比同龄人会有更大的发展。但同时由于专业教学内容的局限性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的单一性,容易使大学生脱离社会实践,从而限制了他们形象思维的发展。

第三,创造性思维有了较大发展

大学生正处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良好时机,具体表现在:大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知识体系不断完善,观察和想象的能力也都会不断提高,各种思维也都有了明显的发展。同时,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特别得益于想象力的发展。青年是想象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大学的专业教育、掌握的知识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高度发展,都能使大学生的想象力更丰富,并逐渐从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过渡。因此,一旦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开发,并在想象的积极参与和推动下,思维的创造性就会不断地发展。

第四,思维的发展存在差异性和不平衡性

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思维的协变性和整体性存在显著差异,文科生思维的协变性显著高于理工科学生,文科学生思维的整体性显著高于理工科和艺术类学生;南北方大学生思维的变化性存在显著差异,从小生长在南方的学生思维的变化性显著高于生长在北方的学生;在思维的整体性和变化性上,存在年级的显著差异,大二学生的整体思维显著高于大一和大三学生,大一学生思维的变化性显著高于大四年级学生。

二、当前大学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

有调查表明,目前在大学课堂中学生往往有不想、不敢和不会提出问题的现象,这固然是学生的问题,但与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有着直接的关系,虽然在相关领域,很多人都在研究、强调教学方法的重要性,认为目前的填鸭式、灌输式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应该改变,在现实中也确实付出了很大努力,这一状况有所好转,但就总体来看现实状况仍变化不大。通过长期的课堂观察,我们发现大学课堂主要由教师的讲授和板书组成,课堂上少有学生参与的行为项目,少有师生互动的行为。总体上看,大学课堂教学行为比较单一,课堂氛围比较沉闷。

三、如何更好的组织课堂教学

大学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自己掌握知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作好准备。这样,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通过有意识地教学来加以训练,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不断地练习并转化为学生的能力。

第一,教师了解大学生的思维并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思维,是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基础

大学生的思维具有不同于其他群体的特有品质,教师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知道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接受什么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比如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就必须给他们更好的发展空间,让他们有机会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有机会表现自己不同于权威的想法,同时教师要能够给予他们合理的引导。

大学生只有了解自己的思维,才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特点跟随教师的引导,积极主动的发展,但2006年对大学生的一次调查表明,大多数大学生意识不到自己的实际思维过程,当谈到提高思维水平时,大学生通常指的是获得信息或知识,或是所应具有的思维方式,而不是指自己头脑中所实际进行着的思维活动。大学生很少花时间去体察自己的思维,并把它与更成熟的模式进行比较,从而求得自己思维的改进。在比较熟悉的人之间,对他人的思维方式会有一定的了解,但对本人却不一定清楚。可以让学生以及教师等身边熟悉的人,通过互相交流、讨论的办法,创造条件在比较中了解自己的思维,对于“了解自己思维”的人也可采取“口语报告法”加深对自己的了解。

第二,重视大学生思维特点的意识,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组织的方方面面

华东师范大学教学理论研究专家施良方教授曾就课堂教学,把教学行为分为主教行为、助教行为和课堂管理行为,进而又将主教行为分为呈示行为、对话行为和指导行为。从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来说,它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教师的主教行为、助教行为和课堂管理行为都应该从大学生思维的特点出发。各种思维的进一步发展都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宽松的课堂环境,学生有更多的机(下转第39页)(上接第11页)会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和表达个体独到见解的机会,反映个体思维习惯和倾向,才有助于学生的提高,教师才能更好地组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

第三,课堂教学中,将教师“发式”教学与大学生“参与式”学习相结合

目前学生往往有不想、不敢和不会提出问题的现象,很多师生希望进一步改革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有人认为提出发式不够,建议改为“参与式”教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缺失或忽视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成功,所以不能简单地将发式教学改为参与式学习,而是如何更好地将教师“发式”教学与学生“参与式”学习相结合。小组讨论和小组学习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有助于大学生各种思维的运用、发展,他们有足够的空间和机会来表达自己、展现自己的思维、观点,给了他们发展的可能性,教师和学生都能有所发展,所以建议“参与式”与“发式”结合。

第四,教师的“因材施教”与学生的“因人择学”相结合

大学生的思维具有差异性和不平衡性,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思维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意学生的共性,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这就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但同时学生也应该主动的因材“适教”,这是坚持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改革。“因材施教”主要指的是教师教的方面,而从学生学习的方面来讲,不仅要“适教”――适应不同的“教”,还要“择学”――即学生选择想学的去学,所以提出“因人择学”,即学生根据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容、组织形式以及自身的特点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堂,但这只有在一门课有多个教师同时开设(例如公共基础课程)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权。所以教师的“因材施教”要与学生的“因人择学”相结合。

参考文献:

[1]路翠萍.大学生思维方式、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小学管理,2003,(9).

第5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 口语教学 现实问题 课堂设计

决定一个学生的口语水平的因素是多样化的,造成口语障碍的原因也是复杂的。一名好的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耐心、爱心。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沟通,让学生消除对外语学习的恐惧感,只有对外语感兴趣,才能保持外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好成绩。因此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外语学习。外语学习中,单纯地做到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靠大量语言实践,特别是口语实践才能跨越这段距离,掌握所学内容,形成语言习惯。

一、 大学生英语口语水平普遍较低

大学英语教学,向来把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当作教学重点,着力于培养学生读、写、译的能力,而口语一直是外语教学的薄弱环节。这并不是说大学不重视口语教学,而是应试教育影响了口语教学的开展。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忽视了或者说根本无法满足口语教学的条件。学生不仅缺乏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有时甚至缺乏足够而合适的听力和口语材料。在这种情况下,不但提高不了听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也不理想,往往是“哑巴英语”。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长期系统的口语训练和交际实践。进一步分析,我们会发现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口语中常出现的问题大致有这几类:问答过于简短;问答空洞无物;谈论不熟悉的话题;遇生词卡壳;背诵答案;时态混乱、代词不分;过分担心语法和发音而影响交际;把口语当成知识竞赛。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

二、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 加强文化导入。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都有丰富的文化背景。英语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民族习惯,仅仅靠学习语言本身是无法领悟的;只有理解、接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才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在教学中,实施文化导入应遵循“相关、实用、渐进、适度”原则,对文化导入的内容作必要的取舍,了解西方价值观以及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等。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介绍和传授有关英美国家交际文化知识和语用背景,辅之以讲述成语典故、英语谚语、圣经故事等。

2. 指导学生处理好“准确”与“流利”的关系。

不要强调准确而忽视说的流利程度,亦不要追求所谓的流利,而不考虑准确性。犯错误是语言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应该在恰当的时候,用恰当的方式予以处理,对教师来说应该重视那些妨碍交际的结构与时态错误,以及所谓的中国式英语。一般来说,在学生自由表达思想,以交流作为首要目的的时候,尽量不要打断。不断纠正错误不但会打断学生思路,还会使学生因害怕出错而不敢开口。教师的任务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以及对自己和他人说话中的语言错误的识别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敏感性识别能力后,就会不断地自我纠正。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错误也就会逐渐消失,这样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课堂设计研究。

1. 培养氛围,激发兴趣

学生只有对学习材料感兴趣了,才会激起情感,情感又会触发语言动机,提高语言技巧,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具体情境的实践中培养出来的,没有具体的情境,学生就不可能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也不可能有双向互动的实践过程。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的教学需要。网络的出现,多媒体的运用,为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增添了无穷的活力。视频音频的刺激让求知欲极强的学生们找到了新的学习途径。例如,原版的英文电影可以为学生们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其中真实自然的英语语言环境能让学生们接触到地道的口语表达。在理解影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某些话题进行讨论,或模仿片中的对白,或进行创造性改编等。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给学生提供口语训练的平台。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无疑是解决学生们“不愿开口”问题的第一步。

2. 打好基础,建立自信

教师要把教学起点定在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水平上。把教学内容、目标按由浅入深、从简到繁的原则合理分解成层,逐层渐进,让学生通过跟读对话,模仿对话,然后编对话的方式锻炼口语。使学生学习中出现失败、挫折的频率降到最低,更多体验成功感,以此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和自卑感,增强其使用英语交流的自信心,并调动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积极性。用基本的短文朗读、情景对话等简单方式逐渐培养学生在口语应用方面的基础和信息,为进一步的提高打好基础。

3. 轻松多样,互动练习

作为英语教师,应该创造新的教学方法。采用轻松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其目的在于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要做到这一点,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室”观念。因此,在英语口语课上,我积极借鉴出访英国诺丁汉大学学习经验,学习国外老师的教学方法,让英语口语课的教室时而成为“学习室”,时而变为“表演室”、“聊天室”,时而又变为“辩论室”和“采访室”。笔者发现只有在这些非正式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感到练习口语没有压力,且有积极参与口语活动的欲望,并且积极主动地练习口语。

四、 结束语。

总之,口语能力是一种综合各种认知技能,融汇各种内化了的知识的复杂过程,它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敏捷的反应力、广泛的社科知识和稳定的心理素质。教师在口语教学中应尽量创造条件,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口语实践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最佳方法。同时,笔者建议在平时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平台,例如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创造口语表达的机会,课下组织英语角、英语沙龙等。充分准备课堂教学内容再加上必要的课外指导,激发学生的口语学习热情,必将逐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刚,论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与策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第6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思想政治教育;主导作用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多种: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大力建设校园文化、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等等。但无疑,高等学校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起主导作用。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课堂教学主导作用的体现

在高校,课堂教学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科学知识和理论教育,进而用科学与政治武装大学生头脑的特殊使命。它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内容丰富,知识量大,涉及面广,这些课程中除了语言学、逻辑学、思维科学等少数课程之外,绝大多数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作为知性教育与德性教育的统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一直以丰厚的人文意蕴,潜移默化地培育人们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政治思想、法律意识、人生态度和审美能力等,其核心功能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起着对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展开、深化、呼应的重要作用,与其他专业学科相比,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更直接、更深刻、更长远[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信息来源也是多元的、立体的。除了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以外,其他各类课程同样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二、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说一直处于统领地位,总的来说

由以下特点决定:首先,课堂教学是一种较成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学生普遍认为高校的课堂教学可信程度较高,加之在校园环境中可以较准确和快捷地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流畅的信息源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理论、时政动态,使教师可以很快的在课堂上将思想政治内容紧密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其次,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可控性。高校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正面灌输为主,以一定的社会环境、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情况、国家政治导向为基础,有意识地抵制消极影响,创造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

再次,无论是基础理论课还是专业课,课堂教学都可以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新时期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日益增强。在高校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唤起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对学生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总结、自我批评、自我改造等方面的思想引导,有利于帮助学生最终形成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2]。

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导作用的途径

第一、提升教育者整体素质,提高高校教师育人功效

当前高校教师队伍,从教师出身年代上划分,有“50后”、“60后”、“70后”、“80后”,教师主体差异明显。教育者思想的变化,势必对受教育者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育人功底不深,事业心不足,育人手段单一、方法简单等都造成教师育人功效不佳。

高校要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乐于奉献、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高校教师需牢记教师育人使命,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以自己的职业为自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生。针对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缺乏挫折锻炼,逆反心理特别强,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等特点,把握大学生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师素质作为教师,必须清楚自身的品行尤为重要,身教重于言传。教师的思想、道德和信念,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行为,对大学生产生着强烈的影响和榜样的示范作用。

第二、改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应该由一系列环节和要素构成,教学环节之间、教学要素之间的联系应该在不同的课型中有不同的体现。

1.以导课的艺术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富有艺术性的导课可以诱导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以生动事例强化理论的说服力。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举例.既可以发挥理论征服人心的魅力,又可以克服教学中把理论当做枯燥的条文和说教的材料进行照本宣科地讲解现象,同时还能解决理论自身的难点和现实对理论所提出的问题。举例还要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教师选取的材料要力求具体、生动、有趣,这样才能增强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爱学、乐学。举例也要有针对性和时代性,教师在教学中的举例应做到新颖、富有朝气。

3.以师生互动增强课堂的亲和力课堂教学,最倡导的就是课堂上的互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平时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上课时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4.以多媒体辅助强化学生的认知力。目前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方便。利用多媒体可以把有些直观的材料和史实陈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加深印象。

第三、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环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建设具有时代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要本着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原则,进行全面规划,整体推进,加强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实现其育人目的。

2.彻底转变观念,构建和谐的校园人际环境

师生关系在大学校园生活中占据主体地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仅是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楷模,更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的关键。建立和谐友爱、团结互助的师生环境至关重要[3]。教师要给予学生全部的感情、尊重、理解和帮助,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赢得学生的热爱,才能建立和谐友爱的师生环境。

进入大学学习环境,面对有别于中学的同学关系,如何适用高校生活并发展成为思想政治优秀的当代大学生,需要专业教师在平时教学有目的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全面帮助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 沈壮海,韦诗业.试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发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23-27.

[2] 王淑漪,梁忠军.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原则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10):116-118.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课堂教学;科研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161-02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整个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科技,知识的竞争成为了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一部分。而“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关键在于富有独立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人。这无疑对能够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高等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不仅是时代赋予高校的神圣使命,也是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所谓创新型人才,不但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还应兼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和科研创新能力。然而,传统的高校课堂教学非常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但在科研创新能力和方式培养上的投入和重视程度较低。综上可见,科研实践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和载体,有着理论课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果可以充分利用课堂及实验室的学―研相结合的优势,将理论知识传授与创新能力培养和提升有机结合,将会成为一种有效的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与方式。笔者结合本人教学的实际情况并借鉴其他高校工作者的经验,在课堂理论教学与科研结合方面,逐步探索并形成了一些认识,具体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对科研创新的兴趣

课堂教学作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对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将科学研究融入教学过程,以科研促进教学,不仅是提高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也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营造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活动的内驱力,很多科学家、发明家大都是先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了浓厚的兴趣,随之深入思考与探索,最终有了创新性的发现与成果。教有法而无定法,以化学化工类等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为例,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科学理论定律时,可以给他们介绍发现者在相关探索过程中的故事,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将体会到知识和想法产生的历程和美妙之处,进而他们将会自发地产生学习动力,产生创新意识。其次,尤其是专业课和前沿课,教师通过回顾自己从事科研的点滴故事与感悟,可有效地唤起大学生对科研创新的向往与追逐,使其对科学研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也可以谈谈在从事教师工作后进一步寻找新的课题、新的研究方向继续做科学研究的探索过程,使学生感受到科研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坚定投身科研的决心。另一方面,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程的授课老师,在讲授理论课程的过程中,可将生产生活中的实例穿插其中,将理论指导生产的原理及效果展现给广大学生,尤其是理论进步对生产发展的巨大作用,以此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知识的力量和重要性,从而激发和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利用创新实验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

近年来,相关职能部门和各高校鼓励和资助大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其中大学生创新性训练计划项目已成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的有效载体和模块之一。它也是一项综合性的课外教学活动,其实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研究为基础,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一个从无到有的全新的研究方案设计的探索和实施过程,并将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加工整理为科研论文。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了解领域前沿或进入实验室,利用各种资源条件,有步骤地进行创新实验的研究。在创新实践中,大学生要经历一个大胆假设和小心求证的过程,能够锻炼他们的数据流的处理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及判断选择的能力。发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但是由于知识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的缺乏,学生自身在创新性实验项目上往往“找不到问题”,因此,指导老师应及时地检查了解项目进展,通过交流讨论发现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指导和帮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在进行探索实验的过程中,指导老师引导学生关注科研前沿,给学生介绍一些国内外相关度和关注度比较高的学术期刊杂志,并就实验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查阅文献,根据已报导实验方案尝试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导师的专业素养、科研态度及做事方法对学生将产生直接的引导效应,甚至将长期影响学生的科研活动及其创新能力。由此可见,教师本身的研究习惯及能力将对所指导大学生的习惯和能力产生直接影响和示范效应。因此,高校应把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引导教师爱岗敬业,及时有效地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前沿动态融入到大学生创新实验和实践活动中。在此过程中可采取多种形式,结合翻转课堂的教学特点特征,有效灵活地将大学生的科研兴趣与科研素养深入其内心,将科研创新与动手实践变为一种自发自觉的习惯。这将会对其今后的科研之路与创新历程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三、利用开放实验室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实践素质

大学阶段是学生系统学习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关键阶段,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并具备了一些动手研究的能力,此时通过安排他们进入实验室参加课题,并组建研究小组,进行自主创新的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教授他们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与先进的技术,深入了解科学前沿与动态,从而有助于他们理解基础知识,掌握理论知识,激发创新意识与原动力。大多数情况下,实验室都是创新的温床和舞台,催化产生创新成果,可以说实验室是沟通理论知识和科研实践的一座桥梁。相应的,学校应开展各种科研活动并开放实验室,营造积极活跃的科研氛围,鼓励大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深化对学科专业的认识。有效借助开放实验活动,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全面理解掌握,并提高其动手实践和创新设计的能力,进而不断提升其对问题的剖析和分解能力,以及制定策略解决问题,最终产生创新成果。曾有一位本科生在大二时进入笔者所在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通过课题介绍、查阅文献、形成思路、设计方案、实验测试、数据整理、论文撰写这一系统训练,该学生对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其动手能力、科研自信心及团队意识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大三时其主动招募三名本科生成立了一个研究团队,设计新型水处理分离装置,取得了良好效果,并申请了专利。考研面试时该生以其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打动了专家,顺利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目前其在新的课题领域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可见,利用开放实验室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实践素养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对本科生能力培养和提升有着重要影响。开放实验室在具体运作的过程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的管理模式。在实验中,指导教师应及时跟进实验,了解实验现象及学生们遇到的问题与困难,然后采用启发模式,引导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此既巩固了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将形成发现问题―查找知识―解决问题的渐进模式,此外他们会发现自己知识储备不够并自发地学习,充实知识并完善知识结构与深度。这种学以致用的方式可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进而转化为一种自发学习的动力。在创新实践中,指导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突破性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帮助他们走出传统思维模式,以发散性的思维来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此外,指导教师应培养学生结合所学基础知识与显在信息资源,通过文献查阅和分析,抽提方案的创新性和特色,把握好方案的可行性并对结果进行预测;完成实验部分后,应指导他们进行数据分析、作图与讨论,得出结论并撰写结题报告;最后通过参加专业课题汇报,讲解项目实施与完成情况以及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收获与感悟。经过这样一个完整的科研创新训练,项目组每一位成员都将对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如何创新有系统的理解和体会,从而有效地帮助他们树立创新精神,形成创新意识并提升其创新实践能力,最终为其进入社会或者从事科学研究打好基础。对大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时代赋予高校教育尤其是研究型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将课堂教学与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具有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分析和完善的过程,在这方面国外一些高校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希望广大专业人士提出更多宝贵的意见并进行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珠娜.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x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

[2]殷成阳,管恩祥,陈永红.利用课堂及实验教学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素质[J].滁州学院学报,2010,12,(5):87-88.

[3]黄大林,戴支凯,陈建宏,莫刚,蒋莲秀.课堂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探索[J].教育理论与管理,2012,14,(9):692-694.

[4]龙激波,阮芳,王平,钟珊.以创新实验计划为契机的地方高校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J].人才培养改革,2012,(236):29-30.

[5]唐俊,黄林生.开放实验室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考试周刊,2012,(8):147-148.

[6]于兵川,吴洪特.实验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1,(2):76-77.

第8篇

关键词:生物技术;第二课堂;专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047-02

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突出特征就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我们知道,实践能力不能一蹴而就,而是在日积月累的理论及实践锻炼中逐渐积累而来。而对于生物技术本科专业,亦正面临着一个困扰的问题,即一方面学生抱怨难于找到合适工作,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又认为该专业学生理论性强而实践能力欠缺,无法快速进入工作角色,从而最终造成原本极具潜力的生物技术专业成为了社会所淡漠的领域。这个现象值得我们去深思和探究,那就是生物技术专业的理论是建立在大量实验基础之上,学生仅通过第一课堂的理论性学习,不能彻底掌握和了解所学知识体系,从而造成了学生抛去书本一问三不知的现象。而如果对第一课堂的内容进行延伸,开展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加入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技术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那我们现今所凸显的问题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因此,生物技术第二课堂教育体系必成为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育环节。

一、开展生物技术专业第二课堂的特点及意义

1.形式灵活、突出学生主体,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传统教育一般上课教学采用“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方式进行单向讲授式交流,学生缺乏兴趣及主动性,也欠缺对所学问题的思考和辨析。而生物技术专业第二课堂体系以团队分组形式进行,根据具体内容采用多种灵活方式,例如:课堂学习及实验室实践相结合,集体活动和小组讨论相结合,开展专业知识技能竞赛等方式来加强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为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2.内容丰富,实践性强,是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深化。生物技术专业本身特点决定了所培养人才应具备高起点、高综合素质、高实践等诸多方面的能力。但第一课堂的教学仅能满足该专业学生理论水平的高起点,却在实际专业实践中成为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短板。如今,逐渐引入的生物技术专业第二课堂教学即成为了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一方面,其可以将抽象、枯燥的理论性内容通过多媒体、具体实验、社会实践等方式直观化、具体化,使学生学习起来更容易吸收;另一方面,第一课堂的教学也通过第二课堂循序渐进的方法将教师讲授的内容表述的更加直观、形象,从而降低教学难度。这样两者的相互补充,就在真正意义上达到了第二课堂成为第一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深化。

3.激发学生兴趣,造就适应社会发展的全新人才。我们常说生物技术专业就业难,究其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社会大需求与人民小需求之间供需的矛盾问题,第二是我们培养出的人才和社会需求标准之间的矛盾问题。近年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生物技术领域的硕士、博士学历已经不再是用人单位衡量的唯一标准,反而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在就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在第一课堂之余构建第二课堂教学体系,能使学生通过该载体更加贴近社会所需、提高自身驾驭知识及技能的能力,同时也通过具体活动及实践锻炼到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而这些都成为该专业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并被用来衡量其价值的根本指标。

二、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第二课堂的建设与实践

1.探索生物技术专业“高起点、高综合素质、高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农业类院校是农学类人才培养的摇篮,学校及学院围绕的中心工作也是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生物技术专业自1997年开始招生以来,一直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建设。经过农学院几年对生物技术专业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实践,现已初见成效,其大体包括三大教学阶段,即“延伸性”基础实践教学阶段、“发展性”专业实践教学阶段及“创新性”实践教学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第一个阶段是基础,主要是让学生进入实验室,了解实验室工作流程、试剂的配制及基础实验的操作,这一阶段是对第一课堂内容的具体补充;第二个阶段是核心,在补充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知识及加强动手操作能力基础之上,我们依据学生的具体兴趣及工作岗位要求来对学生进行第二阶段的培养,这一阶段不仅能使学生在前一基础之上进行较大飞跃,更关键在于拓展了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功能;第三个阶段是升华,学生通过成立科技小组和创新小组来提出课题、组织实施并完成课题。通过连续不间断的三个阶段的逐步培养,使学生除具备实践技能外,还具备能独立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最终达到“高起点、高综合素质、高实践创新能力”的标准。这即为我们实施这一教学体系的具体培养模式。

2.建立形式灵活、多种多样的生物技术专业第二课堂教学的有效载体。目前,大学生通常具有好奇心强但集中度和持久度较弱的特点,所以在建立生物技术第二课堂的教学体系中,我们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建立了多种组织形式,例如:让学生担任老师角色,在指导教师的陪同下进行专业基础实验技能知识的讲解;让多位学生成立起实验小组,组与组之间准备教学实验并互相评分,取长补短;邀请有专业工作经验的学长进行心得交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目的在于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充分以组织者、管理者、参与者等多种身份加入第二课堂的具体活动中,为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有效载体。

3.评价考核学分化,加强和规范对生物技术专业第二课堂教学的管理和指导。生物技术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在提升该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毋庸置疑,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体系始终处于第一课堂的附属地位,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从而也不能保证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所以,我院在生物技术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入学分制,加强和规范对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管理和指导。采用学分制,就是将学生活动的课程成绩纳入学籍管理,达不到基本要求的学生不能正常毕业。学分制的采用打破了学生在规定时间完成某一专业全部课程的学习模式,给予了学生更大的自由。同时,指导教师亦可通过有计划地活动和学生进行个体实践活动相结合来进行,这样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均得到了更大的发挥,从而提高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实际意义和现实收益。

三、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近期笔者经组织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热情度很高,但从整体上来讲,有少数学生会反映参与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内容涉及面还较小,不是很能满足学生对本专业基础知识技能及未来职业规划方面的需求。而这也是目前众多高校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通病,即活动内容涉及面小,不能紧密结合专业理论及社会需求技能等方面的内容。我们知道,如今社会对人才的筛选不仅考查其是否拥有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还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职业道德及基本礼仪等人文素质。如果我们仅仅偏重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技能的培训及人文的教育,那再有满腹经纶的学生也未必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已经开始把培养好学生专业技能技巧,提高其职业竞争力及同人文修养的培养方面提高到同一认识层面,并逐步开展工作,这样会使培养的学生更具发展潜力,也更适应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雪梅.独立学院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建设与实践[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9,(16):27-29.

[2]陈兵,徐占斌,谷海玲.积极开展高校学生第二课堂教育[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3]陈碧琳.生物第二课堂活动改革初探[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06).

[4]庞翼.开展生物第二课堂活动的尝试[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8,(06).

[5]张黎明.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素质培养问题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

[6]庞金玲,等.加强“第二课堂”建设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