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统计学决策分析

统计学决策分析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18 16:40:2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统计学决策分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统计学决策分析

第1篇

关键词:成人高校;战略决策;系统动力学;因果关系图;灵敏度

中图分类号:G472.1;G724;N945.13 文献标志码:A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model forhigher college development based on system dynamics and its sensitivity analysis

CHEN Qihui,LING Peiliang,XIE Zuobin

(E-Learning Institute,Tongji Univ.,Shanghai,200092,China)

Abstract: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ofhigher college quantitatively,the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model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System Dynamics(SD). The factors related to higher college and administration are analyzed with system thinking especially for the key factors ineducation. The models with system dynamics ofhigher college development decision-making are established based on causal loop diagrams. The models are simulated and revised. The parametric sensitivity of system is analyzed with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of model. The result of simul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model can be used to make a strategic decision for medium and long termhigher college development and the validity of decision is improved.

Key words:adult higher college;strategic decision-making;system dynamics;causal loop diagrams;sensitivity

0 引 言

一切社会和经济系统都是动态复杂系统,其复杂程度的高低除了与系统的阶数、变量数和回路数的多寡密切相关外,更主要地是取决于系统的内外与组成部分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的性质和复杂程度、时间延迟环节的多少和种类以及系统内外动力与制约力的共同驱动作用.由于高校系统存在多重信息反馈结构以及信息传递中的放大和延迟作用,造成原因和结果在空间上的分离和时间上的滞后,目前多凭经验和直觉进行判断和决策.加上高校具有多个办学目标,目标不同且往往相互冲突,资金尚有限,但政策又需要有一定的稳定性,从而使在多目标之间进行适当权衡成为困难的工作.此外,政策的改变以及参数的调整所引起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往往是相反的,这也增加决策和政策制定的难度,所以高校系统是个动态复杂性社会系统.[1-3]

本文的研究定位在高校成人教育和网络教育管理.高校成人教育和网络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办学目标和形式有很大区别,其培养目标以应用性人才为主,学生层次也有很大区别,办学形式比较多样,运作方式相对灵活,体现出更大的动态社会复杂性,因此给成人网络教育系统研究带来一定的不定性.通过其他方法很难得到定量分析,只能通过定性分析,特别是有关系统变量对系统影响程度的研究,即参数的灵敏度研究更是个难题,而采用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SD)的方法可以很好地弥补该问题.

1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战略决策

SD自20世纪50年代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福雷斯特教授创立以来,已被成功应用于企业、城市、地区、国家甚至世界规模的许多战略与决策等分析中,被誉为“战略与决策实验室”.SD定义动态复杂性系统为具有高阶次、多回路和非线性信息反馈结构的系统.动态复杂系统中的反馈回路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结构.就社会―经济系统而言,反馈回路描述关键变量(决策的杠杆作用点)与周围其他变量的关系.决策导致行动,运动改变系统周围的状态,并产生新的信息作为未来新决策的依据,如此循环作用形成反馈回路,使组织(或企业)的管理不断演进变化,甚至取得突破性发展.[4-6]

上式的物理意义为流位的导数等于入流率和出流率的代数和,显然SD模型是由上述向量方程确定的一阶微分方程组.

2 成人高校发展战略决策模型的构建

2.1 建模目的

构建该战略决策模型的目的是对成人高等教育学校发展的现状进行评估和分析,提供学生总数、收费标准、硬件投资、教学质量及就业率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仿真教学、学生、师资、投入产出等方面的动态变化,并分析得出主要因素对系统动态行为的影响程度,供学校决策者利用这些信息,协调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为成人高校实现动态管理提供战略决策.

2.2 构造流程简图

使用高层流程简图描绘系统高层次的关键性流程,表明系统内的高层关系.为解决上面提出的问题,建立如图1所示的成人高校发展战略决策模型高层关系图,图中以教学活动为中心,加上师资情况、学生情况、学习环境和办学经费等共5个相互作用的子模块.

教学活动子模块:以提高教学活动水平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目标,以提高组织和个人的学习能力和积极性为主要目的.

师资情况子模块:以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师生比、师资的工资水平和福利情况为主要研究对象.

学生情况子模块:以学生的学习进程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包括新生录取、学生入学种类、学习层次、毕业或就业等过程的情况.

学习环境子模块:主要以学生占有的生均教学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包括硬件、软件、教学资源及场地等情况.

办学经费子模块:主要以成人教育的教学投入和产出为研究对象,表现为学费的收入和再投入(改善生均的教学资源情况、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管理人员的管理业务水平及进行必要的宣传所发生的费用).

2.3 因果关系图分析

因果关系图被普遍用于构思模型的初始阶段,有时被称为有向图或向图,图中的因果链(Link)可表明其影响作用的性质是正反馈还是负反馈.正反馈表明,箭头指向的变量将随箭头源发的变量同增同减;反之,则为负反馈.[6]

通常,衡量1个学校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往往是该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而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中心和重点就是提高本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因此,在分析成人高校的系统因果关系时以就业率作为突破口.通过分析,可以形成如图2所示的成人高校发展战略决策模型的因果关系.

从图2可见,系统包含2个正反馈回路和5个负反馈回路.

正反馈回路1:招生数量+学生总数+现金库+广告投入+招生数量.

正反馈回路2:就业率+招生数量+学生总数+现金库+激励机制+教工积极性+教学质量+毕业生质量+就业率.

负反馈回路1:毕业生质量-教工积极性+教学质量+毕业生质量.

负反馈回路2:就业率+招生数量-生源质量+教学质量+毕业生质量+就业率.

负反馈回路3:就业率+招生数量+学生总数-教学质量+毕业生质量+就业率.

负反馈回路4:就业率+招生数量+学生总数-生均教学资源+教学质量+毕业生质量+就业率.

负反馈回路5:就业率-组织学习能力+教工积极性+教学质量+毕业生质量+就业率.

2.4 成人高校发展战略决策模型建立及分析

成人高等教育系统是个特殊而复杂的系统,包括教学活动、师资、学生、办学经费和教学资源等5个子系统.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受到多种变量的影响,为进一步分析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从确定关键变量、相关变量和调控变量入手,建立变量间的定量方程,然后将定性方程整合为包含各主要变量在内的SD模型.

表1中,主要参数分成两个部分:一类L1(t)~L 14(t)属于流位变量,根据流位变量和因果关系可以相应确定其流率变量,在此不一一赘述.另一类变量属于可以调节的控制变量,成人高校发展战略决策模型就是通过这些变量进行战略决策的,参数的灵敏度分析也由此展开.

系统还确定以下两类可调节的辅助变量:一类是如师生比、师资变化率、教学资源更新率、工资调整率、考生增加率、报考率、报考层次率等可调节的常数;另一类是如就业率、教学质量变化率、积极性变化率、录取率等.如教学质量增率这个辅助变量,应用图表函数实现由各种评分结果产生1个变化率,数据来源是对生均教学资源、教工积极性、新生录取标准(生源质量)的评估,以及分析上述3项因素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力度来确定变化率.这个参数的权重可以与教学专家讨论确定,由图表函数生成的教学质量增率见图3.

3 模型仿真结果分析和验证

以某成人学院为例,按照各变量的因果关系及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建立SD模型.根据现有的历史数据反复调整各变量值,最终确定1个比较合理的模型.模型仿真结果见图4.图中各曲线分别表示教学过程中的几大要素,如教工积极性、教学质量、毕业生质量等.曲线起伏变化的周期大致为15年,与现实中总结的学校发展规律相吻合.可以初步认定,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图 4 部分仿真结果

4 系统参数灵敏度分析

SD分析的问题通常十分复杂,系统参数对系统的影响需要作进一步研究.本文以系统参数作为研究对象,可以定义灵敏度分析为:“不断改变系统的状态、参数、结构和政策.运用仿真模型,比较该模型的输出,从而确定这些变化的影响”.灵敏度分析的方法如下:

假设变化参数、输出行为变量和灵敏度分别以X,Y,S表示,则根据灵敏度定义很自然地得到有关参数变化形式的定义式ИЯ槊舳(t)=行为变量的变化单位数(t)参数值变化的单位数(t)И

经过对一系列关键参数的灵敏度分析,可以发现模型对各个参数变化的灵敏度各不相同,其中正的最大灵敏度只有0.287,负的也只有-0.344,说明每个参数的调整对于系统动态行为的影响不一样,而且呈现出一定的不均衡性.

经过验证和分析后所建立的成人高校发展战略决策模型基本上可以描述出现实系统的真实情况,是有效、可靠的,可以进行成人高校发展战略决策的系统仿真及中、长期政策分析,并且可以在决策过程中,不断进行反馈和修正,使模型更加符合实际系统的结构,提高模型决策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曾昭磐. 关于系统论在高等学校管理中应用的若干思考[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9,19(6):116-120.

[2] 巢来春,竺红卫,王宝峰. 普通高校科研管理SD模型[J]. 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1995,15(3):17-26.

[3] 陆伟锋,贾仁安. 高等院校教学改革支持系统SD因果关系图的构建与应用[J].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05,29(2):136-141.

[4] 王其藩. 系统动力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5] 王其藩. 管理与决策科学新前沿――系统动力学理论与应用[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

第2篇

【关键词】 疾病监测

提高我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疫情监测数据的分析利用能力,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与应急决策的重要内容。在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支持下,本文对湖北省有代表性的市县2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调查,了解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疫情监测、资料分析以及预警决策方面的现状,评估其利用监测数据进行预警决策分析的能力,找出进行有效疫情预警决策分析中所存在的薄弱环节,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5年3~4月份分别对随州、黄石2个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广水、大冶2个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业务领导和疫情监测分析人员进行访谈。共访谈20名专业人员,包括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业务领导8人,其中市级4人,县级4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监测分析人员12人,其中市县2级各6人。

12 方法 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方法,根据事先确定的访谈提纲,由1名主持人进行访谈,1名记录员对访谈内容进行记录,并在对象同意情况下录音。每次访谈约15h。访谈内容包括: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状、从事疫情监测分析人员状况、监测内容和报告管理方式、监测数据利用、提高决策分析能力的途径等。

13 统计分析 访谈完成后,对录音资料进行整理,根据提纲的问题,对资料中所有的反馈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

2 结果

21 访谈对象学历职称专业现状 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学历以大专水平为主,多为中级职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大部分是中专学历和初级职称。专业方向多为预防医学专业,但多未受过专门的现场流行病学和监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培训。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资料分析管理人员中有计算机专业人员,其工作主要是为了疫情报告系统的维护。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计算机知识,只能简单操作疫情报告系统进行数据的报告。

22 监测数据的来源和内容 目前,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疾病监测数据是通过管辖区所设节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院等)的监测数据上报。监测内容主要是甲、乙类法定传染病。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般还设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监测点,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因为设备和人员素质的原因还未开展相关监测,只能简单完成国家规定的疫情报告任务。健康相关事件监测如学校卫生、食品卫生、水质卫生均由其他单位负责,监测数据尚未与疾病监测数据相整合。

23 监测数据报告方式和内容 2004年以前,市县2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监测数据均通过手动传染病报告卡方式逐级上报。2004年1月全国启动以传染病个案为基础的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后〔1〕,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现这一系统操作要比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迟几个月,并且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受专业培训的机会较少,对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明显不及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少数地区因经济原因尚未实现网络直报,仍采用传统方式上报监测数据,疫情监测的法定传染病中,艾滋病、结核病和性病通过网络专报,其他传染病通过疫情网络直报系统。

24 数据分析利用状况 实现网络直报系统以前,市级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都是通过手工分析数据。基本以月报形式报告发病状况。2004年开始,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普遍实现疫情监测数据电子化,每月通过直报网络从卫生部信息中心下载相关的疫情数据表格进行分析。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监测数据的分析能力有限,只能根据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分析模式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处理,并向有关部门报告疫情动态信息。(1)主要分析软件: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分析人员能够使用Excel软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和作图,尚不会使用其他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大多未经过计算机和卫生统计学的学习,在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培训后能够应用Excel进行简单运算,难以完成较复杂的分析,更未涉及其他分析软件。(2)主要分析指标:只能对监测数据采用简单的率及构成比等指标分析,描述三间分布状况,简单进行同期相比等,基本没有对疾病发生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的指标。(3)数据管理与利用: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2000年以前由各级监测点上报传染病报病卡,经收集整理后汇编成每月报表,并由档案室保存归档。2000年湖北省启动疫情报告系统以后,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数据开始输入计算机以数据库的形式保存,数据管理逐步完善,数据较为完整,但尚未根据疫情数据分析流行趋势,不能利用数据进行预警。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直至2004年使用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后才开始实现疫情监测数据信息化,但因计算机应用不熟练,经常导致信息丢失,无法利用历史数据进行疫情流行趋势预测。

25 对提高预警决策分析能力的建议 大多数被访者认为,对现有卫生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是目前迅速提高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决策分析能力较为可行的途径。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希望在提高理论知识水平的同时,能够直接进行具体案例分析,以迅速提高资料分析与决策能力。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希望更多的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同时兼顾现场能力的提高。此外,较多被访者认为,由于不同级别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面对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复杂程度不同,对不同级别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的培训应当分别进行,各有侧重。

3 建议

本研究结果显示,市县2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利用监测数据进行预警决策分析的能力较低,难以达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有效预测、预警的要求〔2〕。因此,建议:(1)针对省市级与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业务素质存在一定差距的状况,制定分级培训规划,采用不同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培训时间。(2)培训对象应该是长期从事疾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3) 对于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的培训,应突出实际应用,增加案例分析比重,采取问题式教学,提高现场处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对于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针对学员起点较低,可采用以理论教学为主,案例分析讨论为辅的方式进行培训。(4)培训内容可以分为3个层次:一是基础理论知识的巩固,如现场流行病学描述、现场调查的个人防护以及现场调查方法、调查报告撰写等;二是理论知识 的更新〔3,4〕,增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新《传染病防治法》特点、疾病监测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统计分析方法、常用分析软件在现场调查中的应用等内容;三是案例分析与讨论,选取有代表性的和近期发生的案例,通过逐步引导方式,提高学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培训时间应根据市县2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警决策分析能力的不同要求以及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时承担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培训任务,而侧重对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加大培训力度。

参考文献

〔1〕 杨功焕.中国传染病疫情监测现状和未来挑战[C].MOH-WHO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专家论坛会议资料.海口,2005:34-39.

〔2〕 张敬旭,王效莉.北京某郊区县卫生防疫系统现状调查[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3,231(11):49-51.

第3篇

卫生经济决策模型-即马尔可夫模型或称决策分析模型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医疗保健项目的成本-效果,成本-效益,及成本-效用的评价上。尽管决策模型在模拟多变的现实生活中的卫生经济学情况非常有限,并且可信性也很低,但决策模型却在卫生经济学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决策分析模型有如下几个特点:(1)扩展临床试验的结果,临床试验由于投入成本的有限性,通常随访时间较短。决策模型却能帮助我们将较短随访的试验数据进行将来推测,对将来的成本-效果进行评价。这里的包括了讲短期的结果和成本延展为一个长期的结果和成本,同时将成本的有效性带入模型中,进行卫生经济学的评价。(2)在临床研究中,有些临床试验可能由于经费有限,只能评价中期结果,而临床和卫生经济学评价更关注的却是临床和经济学相关的终点结果。然而长期随访的临床研究一般很难达到,并且与长期结果相关的临床花费也很难收集。在这样的情况下,决策模型用来对中期结果进行一个长期的推断是非常有效的。(3)Markov链就是一种随机事件序列,它将来的取值只与现在的取值有关,而与过去的取值无关,这也就是它的“无后效性”或者说是“无记忆性”。(4)决策分析模型可以讲临床试验与对照组的用药安全性,质量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因为决策制定这可以根据现存药物的在治疗过程中的价值和有效性参数带入模型中,直接评价药物的价值。Markov模型中包括模拟疾病的转归,复发,从而利用Markov模型提出更多有争论性的问题。此文章目的在于综述Markov模型建模的过程,从而使我们能了解并将决策分析模型应用在医疗保健,医药的卫生经济学评价过程中。下面我们讲介绍决策分析在临床实验的卫生经济学评价的步骤。

1确定疾病的演变状态马尔可夫链(Markovchain)

Markovchain就是一种随机事件序列,它将来的取值只与现在的取值有关,而与过去的取值无关,即Markov链为无后效性的离散性随机过程。假定某事件经历k个状态,第k个状态为吸收态(随机事件不能从吸收态向其他状态转移),若定义事件的任一状态为i状态,则状态可在1,2,ni,nk之间互相转移,且k个状态间是互斥的。其状态随机变量定义为:Xt=i(t=1,2,n;i=1,2,n,k)。以食管癌的复发为例,患者一生可能处于食管癌,正常,死亡3种状态,图1为食管癌的复发患者的Markov3种转移模型。

2确定临床试验的干预措施,干预人群以及主要结果

在确定临床试验的干预措施,干预人群以及主要结果的同时,研究的随访期限也必须确定。当然,明确疾病的演变状态即自然史是建立自然史的基础。

3确定概率值

将整个研究的期间分成相等的时间周期,每个周期称为循环周期。在每一个周期中每个状态可以向其他状态转移,也可以保持不变仍为原态。通常循环是根据临床意义设定的。如一些慢性疾病经过治疗后,在短时间内病程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故常选择半年或1年作为循环周期。而一些传染性疾病,常选用1个月做为循环周期。对大多是慢性病而言,其不良事件在整个寿命周期内都可能发生,但发生的频率相对较低,对于食管癌等恶性肿瘤,通常取一年为一个循环周期。转移概率是指病人在一个循环周期内从一个状态转移到其他状态的可能性,通常结合有关的临床研究或流行病调查结果进行统计,一般从发表的文献资料中获得,但又是报道的转移概率的时间单位与所用的循环周期不同,如一个恶性肿瘤治疗中得到的5年生存率,这是不能简单的讲其除以5来估计每年的平均生存率,应按照公式P=(Pt)1/t换算,其中P为一个循环周期内的转移概率,这样估计的假设是每一个循环的转移概率恒定[1]。模型概率值的主要来源与参考文献,如Meta分析结果,临床实验以及前瞻性的随访实验,数学模型或专家意见。根据临床证据等级金字塔结构也可用于可以将概率值来源的资料的评价上。当然,最高等级的概率来源为完全随机临床实验和前瞻性的实验,随后是横断面研究。模型模拟的概率值和专家意见一般有效性都很低。当然,当前数学模型方法获得概率值,包括死亡概率,多因素回归分析,贝叶斯定理分析和。通常用Delphi法来分析和收集专家的意见(通常需要7~15名专家)。

4健康效用值和成本确定

健康效益值和成本是分开计算的。健康效用值是指质量调整生命年的调整权重值,通常为0~1之间[2],完全健康为1,死亡为0,但如果一些疾病过程状态是疾病状态比死亡还痛苦,病人宁愿死亡,此时的健康效用值可以取负值。一般有三种方法能评价健康效益值:直观模拟标度尺方法,博弈法,和时间权衡法这3种方法。Brazier指出虽然用不同的量表工具测量出的健康效益值不相同,比如说用博弈法和时间权衡法通常用在测量理论上的有效性[3]。不同健康状态的成本花费的变化值很大,成本是指为过程增值和结果有效已付出或应付出的资源代价。从消费者的角度,成本是其购买一件商品或者接受一项服务所支付的价格。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患者的成本是为了获得医疗服务所付出的代价。通常根据每个健康状态和每个周期消耗的成本是指患者因病消耗的医疗资源和或用于这种治疗的其他损失。从提供者的角度,成本是生产一定产品所需的资源的货币总和。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疗服务成本是医疗服务机构或者提供者为了产出一定的医疗服务所消耗的所有资源的货币总和。成本通常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无形成本和其他成本。直接成本是指病人支付的直接诊疗费用,以及在接受治疗过程中所支付的与疾病诊疗有关的间接费用,如营养费、交通费和住宿费等。间接成本指疾病治疗期间,患者及其亲友误工而引起的社会和家庭目前价值和未来价值的损失,或因损失生命带来的成本损失,因为它较难计算,所以在经济学评价当中仍然有争议。无形成本是指疼痛成本和其他的财政收入结果;其他成本通常值增量成本和边际成本等。我们在卫生经济评价中所计算的资源消耗通常指每个周期中所用的直接成本。

5健康相关结果计算以及成本和增量成本计算

期望寿命值和成本以及增量成本的计算。通常如果通过手工计算健康效益值和成本的工作量是非常巨大,而且也非常繁琐和难于计算。然后,通过使用TreeAge软件计算相应的值就非常容易。期望寿命值可以通过各个接点之间的相互循环的相互累加而得到。增量成本分析需要对健康期望寿命值和成本进行计算而得到,增量成本效益也可以通过计算获得,例如治疗方法1疾病可以将病人的寿命延长A1年,花费B1元,治疗方法2延长A2年,花费B2元,那么治疗方法2相对与治疗方法1的增量成本效果比是(B2-B1)/(A2-A1)。可以通过增量成本效果比选择适宜的方案进行疾病的治疗。6敏感度分析从决策模型中得到的期望结果,通常是我们带入值计算而得的平均值。敏感度分析指对决策分析的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的目的是测试决策分析结果的真实性和稳定性。敏感性分析所要解决的是,当机会事件发生概率、成本费用或结局的效用值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时,决策分析的结果是否稳定或是否具有真实性,即最优方案是否改变。随着参数的改变不能引起最优治疗方案的改变时,分析具有较好的稳定性。Brennan和Brig-gs建议要对模型的效果进行敏感度分析,并提出了自然决策随机方法和蒙特卡罗拟合[4,5]。自然决策随机方法包括敏感度分析分为单因素敏感度分析和多因素敏感度分析。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是指某一个变量值发生变化,而其他变量值固定不变时进行的敏感性分析,如果这个变量值的变化影响了分析的结论,那么分析是“敏感的”,否则分析“不敏感”。同时改变两个因素进行的敏感性分析为双因素敏感性分析[6],模特卡罗拟合分析是包括了将各种关键值的概率的变异和各个期望值的分布整合的分析[5]。通过上述的5个方面,就能建立一个完整的决策分析模型,并且通过决策分析模型对疾病相关的费用,成本,效果,效益以及效用值进行计算,通过这些值的计算可以对与疾病相关的治疗或干预方案进行评价,以下我们分析了决策分析模型在卫生领域的具体应用。#p#分页标题#e#

首先能够评价临床试验的干预效果。大多数临床试验的观察期是有限的,仅能对临床干预的短期效果进行评价。但许多慢性疾病治疗的近期效果往往与患者远期预后、生命质量甚至期望寿命、及将来的治疗费用密切相关。用Markov模型结合临床试验的资料,估计临床干预的远期效果可为临床决策者提供宝贵的信息。美国的Allen等[7],通过对4种直肠出血的诊断学的成本效果评价结果可知直肠镜检对于年龄在45岁以上人群进行检查时每QALY可以减少花费1686美元,当年龄在80岁的人群进行检查,或是直肠癌的患病率在7%时,相应的检查方案能够增加的生命年非常低,同时,FS+ACBE这种检查方案相对而言价格更高而且效果更差。在相应的敏感度分析中,直肠癌的与可屈性乙状结肠镜检查相比的增量成本效果总是低于34000美元。从而推断直肠镜检对于45岁以上人群进行检查与其他方法相比,花费更少的钱能更多的增加患者的生命调整质量年。日本的Yasuaki等[8]脉疾病在有二型糖尿病和粥样硬化的无症状高危人群中的筛查发现与不筛查项目,对于60岁拥有高血压和吸烟的人群采用心电图的方法筛查的QALY值的增量成本效果分析表明每增加一个QALY只需花费41600美元。而使用超声心动图的增量成果效果更好,只需花费40800美元就能增加一个QALY值。敏感度分析表明,年龄,相关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和实验方法的灵敏读对结果有影响。

第4篇

【关健词】项目;风险;风险评价方法

一、引言

现代项目具有一次性、投资大、周期长、要求高等特点,其过程是在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进行,受众多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充满各种风险的过程。项目风险有些是和项目自身特点密切关联,有些可能是承包商管理混乱引起,有些则可能是外部环境变化所致。为避免和减少损失,了解项目的风险源,在评价基础上,建立风险防范预案十分重要。对项目风险评价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一直是风险管理界的热门课题,本文主要讨论项目风险评价中几种常用的方法。

二、风险定性评价方法

风险定性评价方法是一种典型的模糊评价方法,评价人利用一些经验做法,快速地对项目风险进行估计,并采取防范措施。

(一)主观估计法

主观估计法就是用主观概率对风险进行估计,所谓主观概率是根据对某事件是否发生的个人观点,取一个0―1之间的数值来描述事件的发生可能性和发生后所带来的后果。因此,主观估计法常表现为某人对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带来的后果做出迅速的判断,这种判断比客观全面的显性信息判断所需的信息量要少。虽然主观估计是由专家或风险决策人员利用较少的统计信息做出的估计,但它是根据个人或集体的合理判断,加上经验和科学分析所得,因此在应用中有一定成效。

主观估计法主要适用于资料严重不足或根本无可用资料的情况,对于那些不能进行多次实验的事件,主观估计法常常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关键是要有经验丰富的项目风险分析人员。

(二)模糊数学法

风险的不确定性常常是模糊的,所以模糊数学方法可用于风险评价和分析。在风险评价过程中,有很多影响因素的性质和活动无法用数字来定量地描述,他们的结果也是含糊不清的,无法用单一的准则来判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美国学者L・A・Zadeth于1965年首次提出模糊集合的概念,对模糊行为和活动建立模型。模糊数学从二值逻辑的基础上转移到连续逻辑上来,把绝对的“是”与“非”变为更加灵活的东西。在相当的限度上去相对地划分“是”与“非”,这并非是数学放弃它的严格性去造就模糊性,相反是以严格的数学方法去处理模糊现象。

(三)蒙特卡罗模拟法

蒙特卡罗方法又称随机抽样技巧或统计试验方法,它是估计经济风险和工程风险常用的一种方法。蒙特卡罗风险模拟法的基本思想是将待求的风险变量当作某一特征随机变量。通过某一给定分布规律的大量随机数值,解算出该数字特征的统计量,作为所求风险变量的近似解。

蒙特卡罗风险模拟法全面考虑风险事件的风险因素,可以直接处理每一个风险因素的不确定性,使决策更加合理和准确,它是一种多元素变化的方法,在模拟过程中,可以编制计算机软件对模拟过程进行处理,大大节约了时间,此方法较注重对风险因素相关性的识别和评价,这给使用此法带来了难度和困难,通常费用也较高,但它对概率的分析偏差一般最小,从整个工程项目的经济性上,将是最节省的方法之一。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操作上都较前几种方法有所进步,因此比较适合在大中型项目中应用。

(四)故障熟分析法

故障熟分析方法是上世纪60年代初由美国贝尔实验室在预测民兵导弹发射随机失效概率时提出的,其后波音公司研制出了FTA的计算机程序,进一步推动FTA的发展。到了60年代中期,随着概率风险估计在核电站安全分析中的应用,故障树方法成为主要的定性分析方法。

三、风险定量评价方法

对项目风险进行定量评价,使分析目标更加具体,可信度更高,可为风险决策分析提供科学的数据。

(一)决策树法

决策树法,简称DTA,适用于未来可能有几种不同情况,并且各种情况出现的概率可以根据资料来推断的情况。决策树把可选方案及有关随机因素有序表现出来而形成的一个树。决策者根据决策树所构造出来的决策过程的有序图示,不但统观决策过程全局,而且能在此基础上对决策过程进行合理分析、计算和比较,从而作出择优决策。

决策树的模型图:为决策结点:是决策树的根基,它表示决策问题的起点。为状态结点:是决策方案分枝的终点,又是一个备选方案可能遇到的自然状态的起点。为结果点:表示执行某一方案在某一自然状态发生时可能达到的结果。通常指盈利额和亏损额。

决策树分析方法的步骤:(1)画出决策树:画法:从左至右分阶段展开。顺序依此为:分析决策点、备选方案(方案枝)、各方案所面临的自然状态(状态节点、概率分枝)及其概率、各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损益值。(2)推算各备选方案的期望值:备选方案的期望值沿决策数的反方向自右至左计算。(3)方案选择:比较不同方案的期望值,从中选择收益最大或损失最小的方案为最佳方案。

(二)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分析是针对潜在的风险性,研究项目各种不确定因素变化一定幅度时,计算其主要经济指标变化率及敏感程度的一种方法。进行敏感性分析,一般是分析项目的内部收益率随不确定因素变化的情况。从中找出对项目影响较大的因素,然后绘出敏感性分析图,分析敏感度,找出不确定因素变化的临界值,即最大允许的变化范围。

敏感性分析步骤:(1)选定不确定因素,并设定这些因素的变动范围;(2)确定分析指标;(3)进行敏感性分析;(4)绘制敏感性分析图;(5)确定变化的临界点。

(三)影响图

影响图(Influence Diagrams,ID)是表示决策问题中决策、不确定性和价值的新型图形工具,影响图是一个由终点集和弧集构成的有向图。只有随机结点的影响图称为概率影响图。概率影响图是影响图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将概率论和影响图理论结合,专门处理随机事件间的相互关系,对随机事件进行概率推理,并在推理过程中对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依赖与其它事件的发生概率做出完整的概率评估。影响图是复杂的不确定性决策问题的一种新颖有效的图形表征语言,数学概率完整,关于概率估计、备选方案、决策者偏好和信息状态说明完备,具有决策树不可比拟的优点。

(四)贝叶斯方法

英国学者T.贝叶斯1763年在《论有关机遇问题的求解》中提出一种归纳推理的理论,后被一些统计学者发展为一种系统的统计推断方法,称为贝叶斯方法。采用这种方法作统计推断所得的全部结果,构成贝叶斯统计的内容。认为贝叶斯方法是唯一合理的统计推断方法的统计学者,组成数理统计学中的贝叶斯学派,其形成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到50~60年代,已发展为一个有影响的学派。时至今日,其影响日益扩大。

已具备先验概率的情况下,贝叶斯决策过程的步骤为:

(1)进行预后验分析,决定是否值得搜集补充资料以及从补充资料可能得到的结果和如何决定最优对策。(2)搜集补充资料,取得条件概率,包括历史概率和逻辑概率,对历史概率要加以检验,辨明其是否适合计算后验概率。(3)用概率的乘法定理计算联合概率,用概率的加法定理计算边际概率,用贝叶斯定理计算后验概率。(4)用后验概率进行决策分析。

(五)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学者T.L.Saaty最早提出的一种多目标评价决策方法。其分析的基本原理是: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要素,据它们的相互关联度和隶属关系组成一个多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并在各要素中比较、判断、计算,以获得不同要素的权重,为方案决策提供依据。

AHP法的建模步骤:(1)对构成评价系统的目的、评价项目(准则及替代方案等要素建立多级递阶的结构模型。(2)在多级递阶结构的模型中,属于同一级的要素应以上一级要素为准则,进行两两比较,根据评价尺度确定其相对重要性,以此建立判断矩阵。(3)通过一定计算,确定各级要素的相对重要度,并检验判断矩阵的相容性是否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对于没有通过相容性检查的判断矩阵,就应该去除。(4)进行综合重要度的计算,对各种替代方案进行排序,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不同的方法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要做到科学的决策,应针对不同项目的产业背景,具体到特定项目中去,并针对项目风险所处的不同阶段,对相应方法做适当调整,进而做出判断,而不能一概而论。

参考文献:

[1]阎长俊,陈阳等.建设项目风险研究综述[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

[2]王卓甫等.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与应用[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3[何俊德.项目评估――理论与方法[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9.

[4]李典庆,张圣坤.海洋结构物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海洋平台,2008,6.

[5]戚安邦.项目管理十大风险[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1.

第5篇

[关键词] ERP 统计分析 信息管理 预决算

一、我国ERP系统的发展状况及制约因素

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Garter Group公司提出了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简称ERP)的思想。它突破了只管理企业内部资源的方式,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的资源融合在一起,体现了完全按市场需求生产的思想。通过从企业内部的不同系统和外部数据源收集数据,经过抽取、整合和统计,形成一个中心的数据集。

虽然大多数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许多信息系统往往只限于对数据的基本规模的量化,而真正涉及到利用数据预测、决策甚至统计分析方面的工作还比较少,结果软件只代替部分繁重的手工劳动,并没有充分发挥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不能准确地把握市场变化的规律。

二、统计工作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

统计的三种涵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之间密切联系。早在1982年,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被聘为福特汽车公司质量顾问时曾提出:“在你的公司内最大限度地使用统计知识和统计人才”。因此,贤明的高层主管领导能拥有深谙驾驭管理技术和熟悉统计技术的助手,必然在市场的竞争中出奇而制胜。

很少有企业能将统计运用到企业的决策分析中,而能结合到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少之又少。在企业管理ERP软件中能引入统计理念,对一些市场分布进行正交实验分析其市场的基础量,进而得出未来一定时期的预算量。结合企业自身的各种固定资产条件、企业的各方面条件和管理水平,综合各种资源以及优劣条件,运用协方差计算企业内、外各种因素的关联度,建立预算模型在实际中协调各方面因素,避免重要因素缺失造成的“木桶效应”。与此同时运用正态函数确定销售高峰期和低潮期,为企业合理的人力编排、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有效节约建立有效的事实说明和科学的依据。

三、突破ERP和正确预决算,关键在于信息的维护和统计

1.避免以一概全――有重点的、科学的设计ERP系统

虽然企业的流程大致一致,但是不同的企业间其流程有其特点。因此在设计软件时结合CASE,选择性的使用结构法、原型法或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等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4]。在语言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可延展性,各个模块之间无缝集成也是需要重视的地方。“万金油”式的软件最后的结果只能沦落为财务记账和记录大量信息数据存储工具。

2.避免畏畏缩缩――引入业务模式重组(BPR)

在企业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同时也可以同期设计企业的业务流程,是企业获得突破性成长的有效途径。借助软件设计的过程,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科学化的分类管理、有效排序,对企业而言无疑又是一个好的开端。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本身就是企业阵痛,因此软件设计和BPR可以说是对企业的整个体系双管齐下。

3.避免海量信息干扰――有效的整理和分析数据,建立风险控制协同机制

预测和决策对于企业而言是良性运营循环的开端,因此对于正确有效数据的分析都需要借助于对历史实际数据的分析。企业依托ERP对历年数据整理并分析相应的规律,找出其主要特征和运行轨迹,避免迷失在海量信息里。例如流动资金占总流动资产多大比例是企业运营的关键,使对费用支出的控制由事后控制变为事前控制,使企业陷入资金周转不灵的怪圈中。

四、结论

遗憾的是,ERP自进入中国企业以后,由于先天的缺陷和后天应用过程中的误区,导致这些关键性工具仅仅担负了企业的会计流水账或营销工作烦琐业务等角色。加之对统计分析等知识的匮乏导致企业在预决策上的重要效果减弱或者决策完全失效。许多企业对ERP的热情在逐渐的减退,高价格购置的软件也早早的退出了应用领域。如何将管理软件ERP和统计分析二者有效结合,铺开企业良性循环是企业发展和壮大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何世友刘秋生编著:管理信息系统.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P.211

[2]邹顺华 肖腊珍主编:统计学原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P.2

第6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演化 循征决策 科学计量

[分类号]G353.1

1 研究背景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其发展变化不再是科学技术系统自身的演化,而是越来越多地包含了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和选择,是整个创新系统的演化。决策者对未来科技发展战略的选择和规划,需要从社会、经济领域的需求出发,科技发展也需要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挑战,这就需要基于现实信息、数据和知识的综合科技情报分析来支持科技战略决策。

现有的支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选择的情报分析与研究主要限于科学或技术本身演化规律的揭示。在分析方法和思路上,主要是测定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其发展变化状况,包括研究前沿、快速发展前沿、快速突破文献、热门文献和新兴研究前沿等角度的分析。以上分析视角所利用的方法,一般都是基于文献特征的,如高被引论文、共引、共词以及新兴研究前沿分析中用于主题提取和展现的文本挖掘方法等。

定量解析科学技术演化规律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方法探索和规律总结,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计量方法的有效性仍然得不到认同,对决策支持的作用不明显。如有学者所说,“无论我们怎样用统计手段来处理引文和共词数据,科学知识图谱都不是科学领域的活动性和进展的适当表现。”因此,现有的揭示科学技术演化规律的方法存在着理论支持不足、方法有效性不足、揭示的层次不够深入等问题,科学技术演化分析要成为真正有用的科学研究的辅助方法,在理论与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数字科研环境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科研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扩大了支持情报分析的信息、数据来源,为科技创新各方面影响因素的提取提供了便利,使得综合多方面的数据形成科研决策的证据,进而支撑面向需求的科技发展战略选择成为可能。引入医学领域广泛使用的循证决策方法进行科技情报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揭示科技演化规律。

Davies定义循证决策为“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利用从外部可获得的最佳研究证据而帮助人们做出有关政策、项目和计划知情决策的方法”。循证决策是卫生决策者最常用的、客观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卫生政策研究方法。其基于证据的决策思想也在其他领域得到了重视,并有人尝试用于学科发展热点的揭示,但仅限于基于文本分析的领域关键主题词所揭示的内容分析。

为此,本研究拟从影响未来科技创新演化的互动因素出发,在现有科技演化计量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循证决策的方法,探索从科学数据资源和各类型文献资源中提取面向科技决策的证据基础,进而构建支持科研决策的创新演化循证分析理论与方法。

2 科技创新演化循征分析的理论与方法问题

科研及科研决策环境的改变使得科学技术演化的规律性、范式发生改变,人们解读这种发展变化的理论和方法也需要逐步更新。借用循证的思维分析科技演化的过程,将涉及循证决策分析方法在此的适用性,分析中作为证据的分析数据对象的选择,证据选择标准的建立以及相应的分析方法的构建等方面的问题。

2.1 循证决策分析在科技创新演化分析中的适用性

循证决策分析的关键是证据的获取,核心是证据的评价,目的是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循证决策的过程是在问题提出的基础上,进行证据的收集并经过严格的评价,进而对证据进行综合分析,然后通过多轮的决策者评估、方案调整等,得到满意的结果。在科研决策中,证据的获取、评价与分析也是必然的要求。

目前科研及科研决策环境的改变,使得科技政策规划转向面向整体科研环境的科研事业规划,科学技术的选择更具战略性。现有的趋势或演化分析通常不能综合考虑影响未来科研发展的情景因素,而实际决策支持需要综合不同的信息和方法形成综合分析模型。循证决策中的证据理论及综合分析思想恰好满足了复杂科研环境下决策支持的要求,特别是科研决策中对于准确、可靠、全面证据的需求,需要引入循证决策中证据评价的思维和方法来提升赖以决策的信息的质量,而综合分析也是做出决策的有力依据。另一方面,目前数字科研环境的成熟,为科技演化描述中融入各层面的数字对象,进而形成支持科研决策的循证情报分析方法奠定了基础。因此,循证分析方法的各种要素与科技演化分析的内容和目的是一致的,虽然不同的决策环境中具体使用的方法不尽相同,但其循证的思维过程是适用的,数据对象的深度处理,也为深入的循证统计分析提供了可能。

2.2 科技创新演化分析中的证据提取及选择标准

有别于以往完全依赖科学文献的分析方法,尝试从影响未来科技创新演化的互动因素出发,从科研创新各阶段涉及的文献信息中获取演化分析的证据基础。因此,在现有科技演化文献计量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引入经济社会领域的研究、政策文献和科学数据等分析对象,从中提取面向科技决策的证据基础,这样可以大大拓展科技演化分析中的证据资源范围,进而构建支持科研决策的创新演化循证分析理论与方法。

影响循证决策效果的三个要素是:研究证据、可利用的资源以及政策的价值取向。因此,循证分析效用发挥的前提在于对研究课题进行系统全面的证据准备,确定数据纳入和剔除的标准,并对纳入的数据进行严格评价,在此基础上对结果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才能得出可靠的决策依据。

支持科研决策的科技创新演化分析,需要明确社会经济需求、政策环境、产品创新、技术开发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状况,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因此,作为循证分析证据的数据和资源的选择标准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如:在统一学科领域定义下,科研创新各阶段内涵外延的限定标准,在领域限定标准下可供分析的数据源的选择标准,数据或文献纳入和剔除标准等,这些标准的建立将提供有力的研究证据和可用资源,为以下的指标和方法设计奠定基础。

2.3 证据指标的设计与分析方法的构建

在证据准备和选择完成后,最重要的是依据证据进行分析,包括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分析科技创新演化的规律性和科研创新各阶段之间的关系,形成科研决策的判据。

2.3.1 科研创新各阶段的演化分析指标与方法设计科研创新中的社会经济需求、政策环境影响因素以及产品或工艺创新、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等,各阶段知识演化的现状或未来趋势的分析,需要特定的指标和方法,如各阶段的综合发展状态指标、基于领域知识特征的属性和内容的提取与分析等。

这些指标可以从科学数据、科学文献、社会经济研究文献中提取领域共同的主题内容,分析属性划分后

的主题词的统计或关联特征,利用基于语义的知识网络揭示领域知识演化的特征。其中主题词统计或关联特征是对领域发展各阶段所体现的定量特征的描述,此外,还可以计算领域在科研创新各阶段的知识熵、概念确定性等方面的指标,找出知识演化的发展阶段的评价指标,作为科学演化定量分析的依据。基于语义的知识网络分析对表征知识的概念词和类属借用知识本体、分类体系等为语义不明确的概念词进行属性划分,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语义的知识网络,进而利用定量的指标、方法揭示微观的领域知识结构演化、领域关键研究问题的演化、关键问题中知识关联的发展变化等。

2.3.2 系统关联机制的分析方法 通过科研创新各阶段的关联分析,揭示科技创新中知识演进的互动关系。这需要在科研创新各阶段知识演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特定的关联构建机制,分析在创新系统整体的视角下,创新各阶段知识构成的创新网络的演化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关系。这里使用的方法如依据核心主题词在不同数据源的共现和间接关系形成创新网络,进而从创新网络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状况,来分析系统内部知识的发展演化过程。

2.3.3 基于判据指标的科技演化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就是借鉴循证分析中系统综述的方法,即针对某一具体问题系统全面地收集相关资料,用统一的科学评价标准,筛选出符合标准、质量好的证据,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综合,得到定量的结果,以得出可靠的结论。依据上述方法得到的多因素指标,作为循证决策的定量判据,利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判断创新发展的状况,挖掘以往科技创新发展中的空白点,尝试提出新的科学技术研究方向。

3 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上述过程和方法的实现,需要解决一系列的理论和技术问题,如制定分析数据源的选择标准与证据评价标准、用于循证分析的文献和科学数据指标的设计、知识网络的构建与分析以及其中涉及的数据特征的提取等。

基于知识本体的数据特征提取是将多种数据用于系统分析的基础,特别是将各种文献作为证据对象进行深入分析,首先要提取适用的数据特征。这里需要利用知识本体所规范的领域知识属性划分,对科学文献或数据的计量特征词进行自动的语义属性划分,或者对知识类别进行属性划分,进而利用基于语义的共现技术构造知识网络,形成循证分析的指标或论证基础。

用于循证分析的文献和科学数据指标的设计也是关键问题。要利用循证分析的方法揭示复杂科技创新系统中的知识演化特征,需要定量分析领域演化的现有水平,对领域科技创新各阶段的研究进行定量综合,揭示某方面研究的不确定性,提出新的演化方向,这里的指标设计决定了分析结果的成败。另一方面,系统分析的技术对结论的可靠性同样至关重要,要对多来源数据结果进行定量合并进行统计分析,涉及检验纳入分析的异质性、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模型进行统计分析,效应合并值的假设检验和统计推断,以及结果敏感性分析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和尝试。

此外,不同数据源和不同类型数据的融合以及在此基础上创新网络的构建和分析也是本研究的一个挑战。对各层面知识网络及综合创新网络的分析,拟借用社会网络分析中的特征点和结构分析方法,进行特征的提取和演化关系揭示,进而形成定量分析指标。这里需要构建创新各阶段的知识网络以及整个创新系统构成的复杂创新网络,进而通过相似度的测度和演化特征的定量分析,如矩阵的向量距离测度、多维尺度分析以及包括关联性分析、中心性分析、凝聚子群分析、结构对等性分析等在内的社会网络分析技术等,进一步形成循证分析的指标和论证依据。

4 总结与展望

在以上思路的指导下,本研究期望在如下方面有所突破:

首先,支持科研决策的科技创新演化理论的拓展。支持科研决策的演化理论以往仅以科学或技术系统的演化理论总结为出发点,本课题研究适应新时期科研环境的变化、科学决策思维的变化,引入基于创新活动过程的科学创新系统演化理论,作为演化分析的理论基础,可以更好地满足未来科研决策的需求。

其次,引入循证的情报研究方法。有别于以往仅从文献特征总结科学技术演化规律的研究,引入科学数据等分析对象,从循证的思维构建创新系统中科技创新演化发展状况的判据和分析方法,综合多种资源作为证据基础进行循证情报分析,是对情报研究方法的拓展。

第7篇

药物经济学论文范文一: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应用药物经济学评价

白内障手术是眼科常见手术,依照眼科手术切口分类方法,该切口属于Ⅰ类(清洁)切口,需要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同时,手术本身造成的眼内组织细胞损伤,血-房水屏障的破坏,人工晶状体的植入等导致术后炎症反应的发生,需给予药物治疗。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单方制剂)、左氧氟沙星联合氟米龙滴眼液(复方制剂)已成为白内障术后常用抗炎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已有文章评价上述2种药物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的有效性、安全性,但药物经济学评价较少,故进行此研究,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2月2013年10月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三医院临床诊断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33例(133眼)。排除全身疾病和其他眼部疾病;排除术前1周内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和免疫抑制剂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方组66例(66眼)和复方组67例(67眼)。单方组男性32例,女性34例,年龄19~71岁,平均(32.258.35)岁;复方组男性30例,女性37例,年龄21~58岁,平均(26.5210.23)岁。2组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手术全部手术均由同一医师完成,术前常规散瞳,表面麻醉,透明角膜切口,连续环形撕囊,超声乳化吸出,注意吸净皮质,植入折叠式后房型人工晶状体于囊袋内。术毕球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20mg和地塞米松2mg。

1.2.2给药单方组滴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爱尔康公司)2周,第1周6次/d,第2周3次/d。复方组滴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参天制药)和0.1%氟米龙滴眼液(参天制药)2周,第1周各4次/d,第2周各3次/d。每次1滴,滴入结膜囊内,术后24h开始滴药。

1.2.3临床评价术前1d和术后1、3、7、14d进行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直接检眼镜、眼压、前房闪光值检查,询问症状,观察体征。全部患者的症状体征评分由同一位医师完成,该医师不知患者术后用药情况。评分项目包括症状(畏光、异物感、流泪、眼痛和眼痒)与体征(球结膜充血、球结膜水肿、睫状充血、纤维素样瞳孔膜和虹膜后粘连)。症状和体征的评分依据其程度以0~4分表示。对每次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分,综合评分为各项症状和体征的评分乘以权数后相加所得出的分数。不同的权数反映不同症状和体征在炎症评价中的重要性。对于白内障术后患者,前房闪辉和细胞反应的权数为2,其他各项症状和体征的权数为1。有效率=(术后3d总评分-术后14d总评分)/术后3d总评分。记录不良事件发生率作为安全性评价方法。

1.2.4药物经济学分析采用成本效果比(C/E,单位效果所花费的成本)分析治疗成本和效果,在对不同治疗方案进行分析比较时,有的方案可能花费的成本很多而产生的效果也很好,而增加效果需要增加患者支出,这时就要考虑每增加1个单位效果所花费的成本,即增长的成本效果比(C/E),它代表了一个方案的成本效果与另一个方案比较而得到的结果。成本(C)分为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隐性成本,它不仅指药物的成本,还包括检查成本、给药成本、治疗成本、时间成本等。除药费成本外,其他成本几乎相同,故采用药费成本效果分析。每例药品费用(元)=疗程用药量药品单价(元)。所有费用均按2012年的价格计算,2组疗程均为2周。单方组:前1周每天6滴,需42滴,后1周每天3滴,需21滴,合计需要63滴。复方组:前1周每天各4滴,各需28滴,后1周每天各3滴,各需21滴,合计各需49滴。根据1mL液体大约滴20滴,5mL瓶装滴眼液,完成上述治疗,单方组需要1瓶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复方组需1瓶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和1瓶氟米龙滴眼液。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单价37元,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单价35元,氟米龙滴眼液单价22元,故单方组成本是37元,复方组成本是57元。3种进口药品已在临床应用多年,价格波动较小,可不考虑敏感度分析。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眼部症状和体征综合评分比较

2组术后第3天眼部症状和体征综合评分最高,第7、14天明显降低;单方组下降明显,组间、时点间和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眼压比较

2组术后第3天眼压较手术前升高,术后第7、14天降低;单方组下降明显,组间、时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安全性单方组有4例患者诉轻度眼痒、异物感,2例患者诉轻度眼干,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955%;复方组有6例患者诉滴药时有一过性刺激感,8例诉轻度眼痒、异物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896%。单方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复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910,P=0.048)。以上不适症状均较轻,未对症处理,术后14d访视时,不良事件消失。2.4药物经济学以临床总有效率计,单方组、复方组的C/E分别为48.826元和76.139元,复方组治疗成本高,增长的成本效果比(C/E)是27.313元,即单方组每获得1个单位效果比复方组多花27.313元。

3讨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设备、技术的进步使得术后并发症及眼内炎症的反应有所减少,但是物理刺激、超声作用、黏弹剂与灌注液的使用,以及人工晶状体的异物反应,仍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发生,需要控制。上述因素会产生导致炎症反应的前列腺素,从而使房水屏障功能遭到破坏,并诱发眼前房充血,使蛋白及一些炎症细胞进入房水及房水闪辉与房水细胞反应,还可导致眼压升高、角膜水肿及虹膜粘连等,阻断前列腺素的产生是目前白内障术后用药的焦点。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是一种复合型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是眼科的常用抗炎药。妥布霉素属氨基糖苷类,抗菌谱广;地塞米松为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抑制磷脂酶A2产生花生四烯酸,从而减少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的产生而表现较强的抗炎作用,其还能抑制多种炎症因子的产生,诱导细胞凋亡。氟米龙与地塞米松均为皮质类固醇激素,但氟米龙是一合成的氟化皮质类固醇,与其他类固醇激素相比,激素性免疫反应较轻;氟米龙为中效激素,无明显的体内蓄积效果,而地塞米松是长效激素,半衰期长,药效持久,易产生蓄积作用。本研究通过评估术后眼部症状体征评分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了单方、复方制剂在白内障术后的抗炎效果,结果显示,单方组在术后眼部症状和体征总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复方组,单方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也低于复方组,说明单方组在控制术后炎症反应及不良反应方面明显优于复方组。同时发现,手术前后眼压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眼压低于术前,可能与植入人工晶体镜片的厚度低于正常人晶状体有关,但不能排除测量误差、眼压本身的波动性等因素,具体原因待于进一步研究。临床实际中,通常将用药的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三者结合起来评价,以求真正为临床合理治疗和用药的决策科学化提供客观依据。从成本-效果分析寻求的治疗方案看,本研究单方组的成本-效果更具优势,同时患者在用药期间易记、方便,更值得临床推广。

药物经济学论文范文二:二次文献药物经济学论文

1二次文献研究方法介绍

1.1概念及特点

PE范畴内的二次文献研究,主要是指利用已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对不同药物及治疗方案进行系统的药物经济学综述分析。在模型法研究中,可通过二次文献研究方法对临床试验中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Meta分析,其分析结果是模型中假设参数的主要来源。二次文献研究的特点是研究时间快,研究成本小,但必须基于充足的现有文献,以及不同研究文献的可比性等假设条件。

1.2二次文献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药物经济学研究在我国已有近20年的历史,在国内仍然是一门新兴发展的学科。笔者经文献检索发现,自1999-2000年起,每2年为一跨度,至2009-2010年,国内有关PE研究的文献数量基本呈逐步上升趋势(见图1),文献的主要撰写者为医技人员和药师,选用的评价方法以成本效果分析为主。部分发达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在PE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用方面发展较早(70年代初),同一阶段其对PE评价方法的应用实例更多(主要是药品研发和生产企业及相关学术研究机构),对分析方法的选择和操作也更为成熟。单以成本-效用实例论文为例,其在1998-2001年的数量为305篇,比1976-1997年22年间发行的数量高出77篇;同时在PE评价内容上也更为全面和规范,主要体现在明确了研究角度、成本和效用的贴现分析、成本效用的增量分析等评价内容。这些高质量的外文文献也可作为二次文献研究中的数据和方法来源,服务于我国医疗机构的药事决策和管理。

1.3方法及步骤

1.3.1文献检索提供临床研究论文的国内外数据库主要包括: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以及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CentralRegisterofControlledTrials等。国外研究者发现,Medline和EMBASE数据库包含10%~87%的RCT研究论文。检索词主要有研究设计的类型、干预措施、评价方法以及研究对象等。除此之外,还可向有关临床试验的研究人员索要已发表或尚未发表的临床信息,供本机构使用。

1.3.2文献筛选文献筛选的主要方法是对检索到的文献资料进行质量评估,剔除不符合要求的PE评价报告,以增加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内容上,除了必须包括研究目的、研究角度、评价方法、研究设计、干预措施、成本产出计算、贴现分析、计算结果及敏感性分析等项目外,在文献质量上,以上各项目也应符合PE评价的标准和规范,针对此步骤,SANCHEZ制定了一项PE研究资料评估标准表(表1),供研究人员剔除和筛选PE文献。而后Rijdt等也发明了一种得分卡(scorecard)的工具来判断文献的质量,结果以分数高低来决定纳入的PE评价文献。另外,Ofman等则利用名为QualityofHealthEconom-icStudies(QHES)的工具,识别出较高质量的成本-效果分析数据。除了上述对PE评价资料进行系统检查的工具,也有筛选工具是针对PE评价中的某一项内容而设立的。值得注意的是,多数PE评价报告易忽略对其临床和经济数据的外推性的讨论,二次研究时仍须借助其他途径或工具,对文献的外推性进行评价和判断,Heyland(1996)、Welte(2004)、Drummond和Antonanzas(2009)等为得出某PE评价结果外推的可能性,提出了相关的方法,这些方法多是将判断外推性的标准以列表的形式呈现,推断其研究或者系统综述的结果能够外推于本医疗机构的程度。受篇幅影响,具经筛选所得文献水平,直接影响到下一步骤的实施,即利用统计学工具来处理或应用文献中的数据。

2文献分析及利用方法

通过文献研读笔者发现,在PE领域中,共有三种分析方法:即Meta分析、敏感性分析以及经济学模型分析,可用于临床治疗方案筛选、处方集遴选等药事决策。

2.1Meta分析Meta分析是用统计学方法对收

集的多个研究资料进行分析和概括,以提供量化的平均效果来回答研究的问题。其优点是通过增大样本含量来增加结论的可信度,解决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性。Meta分析是对同一课题的多项独立研究的结果进行系统的、定量的综合性分析。通过Meta分析,可避免不同研究资料带来的偏倚,更精确地评估各种健康产出指标,帮助决策者做出合理的判断。通过Meta分析,可综合相同研究设计但样本量较小的系统的PE评价报告。运用Meta分析工具确定治疗方案,Garg和Yusuf运用了此方法,结合几个样本量较小的PE研究资料,重新评估了两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剂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方面的临床疗效和经济价值,通过Meta分析图表,可以显著反映抑制剂A和B在临床疗效和消耗成本方面的不同,最终遴选出了针对不同患者类型的适用药物。此外,利用Meta分析中的发表偏倚,可以判断所得文献是否过分强调了阳性结果,并隐瞒了部分或所有的阴性结果。目前发表偏倚的结果多以漏斗图来表现,分析方法简单,可视化结果利于观察者做出结论。但也有人认为该方法主观性较强,不同观察者在查看漏斗图时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鉴于此,人们提出了更科学的统计学方法来检验发表偏倚。目前应用最多的是Eggers检验,用来判定小样本研究的临床效果是否有更大的效用量,即是否忽略了一些很重要的临床产出。其他检验方法,如Beggs检验和Macaskills检验也陆续被开发应用于分析发表偏倚,但目前尚未有学术研究阐明各检验方法的适用范围。

2.2敏感性分析

药物经济学评价过程中,某些参数所用的数据并不是实际测量的数据,而是借用过去或现在已经发生的样本数据或建立在合理假设基础之上的数据,也就是对未来进行预测而得出的结果。这个结果由于受客观因素、主观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预测数据与实际发生的数据之间很可能存在偏差,可能导致评价结论偏倚甚至错误。因此,必须通过变化这些参数来检验结果的敏感性。敏感性分析的方法有:单纯法(根据不确定性因素每次变动数目的多少,可以分为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和多因素敏感性分析)、阈度法、极端分析法、排序稳定性分析(ROSA)、概率分析法(如MonteCarlo)。符合要求的PE评价均应对各种不确定参数建立可信区间,然后使参数取其上限和下限来进行敏感性分析。利用文献中的敏感性分析,二次文献研究人员可以将所有研究结果应用到本机构拟解决的问题中。特别是当文献作者改变的变量值为本机构临床中的参数时,其重新评估的结果可为本机构人员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第8篇

关键词:银行;分析型CRM;功能;技术

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扩展和业务处理信息系统的不断升级,如何高效地管理和利用银行庞大、分散的客户数据,是银行所面临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分析型CRM系统成为银行实施CRM系统,提高竞争力的有力武器。

利用银行分析型CRM的解决方案,对客户信息进行全面分析,挖掘客户知识,继而制定和改进相应的市场策略,与操作、协作型CRM相结合,以更好地指导营销人员为客户服务和完善客户服务流程,并反馈到银行内部系统,用于增强银行内部的运营效率。

一、银行分析型CRM的实现技术

为实现上述功能,银行分析型CRM主要通过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和联机分析处理三项技术来进行业务分析和客户关系管理。

1、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ing)

数据仓库是CRM的基础,以满足系统对各方面数据的要求。传统数据库技术是以单一的数据资源,即数据库为中心,进行事务处理、批处理、决策分析等各种数据处理工作。其虽对银行的日常事务实现了集中处理,但无法满足数据处理多样化和CRM对业务运作及相关行业情况进行分析的要求。数据仓库则前进一步,所要研究和解决的就是从数据库中获取信息的问题,目的是进行数据挖掘,从不同数据源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整合和统计,形成一个中心数据集,从而既能保持数据的一致性,又易于用户访问。

数据仓库系统一般包括三层结构:数据获取层、数据存储层、数据输出层。数据获取层通常采用弱耦合方式与业务系统数据库相连,通过对业务系统数据进行抽取、转换和加载后,导入数据仓库;数据存储层完成对数据仓库系统中数据的存储和管理,为了便于对海量数据的管理,得把数据以一定的规则组织起来,而如何从逻辑和物理上去组织数据,正是数据仓库建设的重要步骤;数据的输出层与OLAP服务器、数据挖掘服务器相连,对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进行多维分析和挖掘。

2、数据挖掘(Data Mining)

数据仓库中信息数据量非常大,要找出与客户相关,有价值的信息,及相互间的关联,需要对大量数据进行深层分析,以获得有利于商业运作、提高竞争力的信息。数据挖掘就是从海量数据中抽取出潜在、有价值的知识、模型或规则的过程,挖掘出更有价值的信息。也就是根据预定义的商业目标,对大量的企业数据进行探索和分析,揭示其中隐含的商业规律,并进一步将其模型化的有效技术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集成了许多学科中成熟的工具和技术,包括数据库技术、统计学、机器学习、模型识别、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等。

数据挖掘技术在商业上的实际应用非常丰富,业务应用十分广泛,常见的具体例子有客户细分、客户保留、欺诈检测、信用风险评估、投资组合管理、客户服务自动化等等。

3、联机分析处理(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

联机分析处理是针对特定问题的联机数据访问和分析,通过对信息进行快速、稳定、一致和交互式的存取,对数据进行多层次、多阶段的分析处理,以获得高度归纳的分析结果。联机分析处理是一种自上而下、不断深入的分析工具,在用户提出问题或假设之后,它负责提取出关于此问题的详细信息,并以一种比较直观的方式呈现给用户。OLAP是使分析人员、管理人员或执行人员能够从多角度对信息进行存取,从而获得对数据更深入了解的一类软件技术。

OLAP是多维数据分析工具的集合,基本操作有钻取、切片和切块、以及旋转等。(1)钻取是改变维的层次,变换分析的粒度,包括向上钻取(roll up)和向下钻取(drill down)。向上钻取是在某一维上将低层次的细节数据概括到高层次的汇总数据,或者减少维数;而向下钻取则相反,它从汇总数据深入到细节数据进行观察或增加新维。(2)切片和切块是在一部分维上选定值后,关心度量数据在剩余维上的分布。如果剩余的维只有两个,则是切片;如果有三个,则是切块。(3)旋转是变换维的方向,即在表格中重新安排维的放置(例如行列互换)。

OLAP有多种实现方法,根据存储数据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基于关系数据库的OLAP实现(ROLAP)、基于多维数据组织的OLAP实现(MOLAP)、基于混合数据组织的OLAP实现(HOLAP)。MOLAP是以多维的方式组织和存储数据,ROLAP则利用现有的关系数据库技术来模拟多维数据,HOLAP则还同数据挖掘工具、统计分析工具配合使用,增强决策分析功能。

二、银行分析型CRM的实施策略

基于对银行分析型CRM的内涵、功能及实现技术的阐述,结合国内银行已开展的业务电子化、信息化建设实际经验,银行在进一步实施分析型CRM系统之前要对以下几个方面有明确的认识。

首先,银行分析型CRM应当以现有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和商业智能(BI)、决策支持系统(DSS)等为基础,注重组织再造与业务流程重构。通过改革和组织再造,整合内部资源,建立适应客户战略的、职能完整、交流通畅、运行高效的组织机构,以客户需求挖掘和满足为中心,实行业务流程的重构。针对客户的需求及时推出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全面提高MIS应用级别和商业智能、银行业务信息系统、决策管理系统、客户信息系统和决策模型、方法库、专家系统等的应用效果,集中对业务流程的主信息流进行搜集、整理、挖掘、分析和利用,从而提高银行管理效率、效果,形成商业决策分析智能。

其次,把战略重视、长期规划、开放运作和系统集成结合起来考虑,促成分析型CRM的顺利实施。战略重视CRM的实施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实施CRM要获得银行高层管理者发展战略上的支持,以提供所需的财力、人力资源并推动实施。长期规划银行要在发展战略框架内进行CRM规划,设计较长远、分若干个可操作阶段的远景规划非常重要。开放运作银行实施CRM应当遵循专业化、开放式的运作思路。系统集成银行推进CRM实施和改进,还要特别注重与现有信息业务系统的集成,包括客户联系渠道、工作流及财务、人力资源、统计等应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