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18 16:40:2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护理专业能力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应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促进其全面发展为目标,满足社会发展对护理人员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护理专业采用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解决现有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提高高职院校的市场竞争力。在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以社会需求为先导,改革教学模式、更新课程体系、建立实训基地,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护理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阻碍着护理专业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使得人才培养呈现一定的滞后性。第一,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过程中,课程的设置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特色课程的设置。[1]第二,学生的主体性缺失,学生应该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具备一定的主体性,但是在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开展主要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的主体性受到限制,同时其创新能力与潜力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2]第三,教学手段单一,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现有的教学手段主要以教师教授,学生掌握为主,并且集中在理论知识层面。即使在实践课程中,由于时间、场地的影响,也是以教师示范为主,学生的实操训练缺失现象严重。[3]
三、完善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措施
第一,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所在,只有合理有效地创新教学模式,针对社会需求及学生自身的特点,对教学模式做出相应的改革,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合理性。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中,以能力本位的理念为指导,将教学的主体由“教师”转向“学生”,并以能力提升为根本出发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潜力,进而形成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具体人才培养过程中,设立专项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例如,拓展学生的服务领域,定期组织学生到老年公寓、福利院等社会福利机构,开展相关的护理实践活动,学生可根据老人和儿童的身体特征及实际情况自行制定护理计划,其中保证做到对老人、儿童的常规检查及基本病情的护理。同时,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做好心得日记,将每天的工作及心得体会做出详细的记录,每次实习结束后学院组织经召开经验交流会,学生就自己的感悟进行分享,在分享过程中实现自身的提升与发展,并为下一次的实习活动积累经验,做出有效的调整,更好地为老人和儿童服务。在这样的实践中,一方面学生可以发挥其主动性,充分激发其潜能;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服务意识与责任意识,有利于提高其岗位适应能力。第二,更新课程体系。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以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护理专业能力本位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能力为基础设置相关课程体系,加强特色课程的设置。在课程设置中主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及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保证护理工作的完整性与实操性。例如,在课程设置中适当地增加选修课程的设置,在选修课程的选择方面遵循创新与实践的原则,以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可选择文献检索、护理学发展史、护理学美学和心理学等课程,并且在选修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设置专题汇报和实践演练等教学内容,以此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实践应变能力。第三,建立实训基地。护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操性,对人才的要求主要集中在专业技能和临床应变能力等方面,要求护理专业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保证学生具有充分的临床经验,以应对护理工作中面临的相关问题。例如,通过联合医院等医疗机构和医疗器械生产销售公司建立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可分为两级,即院内实训基地和院外实训基地。前者主要以引进先进医疗器材和护理手段为主,保障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进行临床模拟实习;后者主要是与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促进其专业能力的形成,进而提升其岗位适应能力和临床应对能力。
四、结束语
1.1护理个案编写
护理个案为学生的整体护理实践提供资料,以弥补教材的不足。学生根据资料进行护理评估,提出护理/问题,并制定相应护理措施。所以个案编写一定要突出护理专业特色,避免直接摘抄医疗病例。我们按“简要病史―医疗诊断―护理体检”的顺序编写,将体现病人健康问题的相应表现反映在护理体检内容中,学生可根据护理个案进行评估、诊断、计划等护理程序训练。结合外科护理教学,我们编写了多例个案。如颅脑损伤护理个案:,男性,35岁,4小时前从高处跌下,来院急诊。诊断为“颅底骨折,脑脊液外漏,脑挫裂伤待排”,收住入院。护理体检:患者神志不清,GCS评分7分,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迟钝。右耳流出淡血性液体,量不多。呼吸浅促,喉头有痰鸣音。腹软,肢体被动活动无异常。BP130/70mmHg,P60次/分,R22次/分,T37.5℃。
1.2护理个案教学
教学之初个案教学应以课堂教学为主,待学生熟练后则可作为课后自学练习。教学内容为评估、诊断、计划,其余部分待临床实习时学习、提高。
1.2.1护理评估
投影打出个案,教师结合个案中护理体检资料,介绍评估时资料来源,护理体检内容,启发学生分析个案中护理体检资料,指导学生按临床广泛应用的MargoryGordon的11个功能性健康形态分类[3],然后与正常健康形态比较,整理出有改变的部分,这些改变可能就是护理诊断/问题的依据。如上述个案中可找出如下改变:(1)神志不清,GCS1评分7分;(2)呼吸浅促,喉头有痰鸣音,两肺有少量水泡音,R22次/分;(3)右耳流出淡血性液体,量不多;(4)BP130/70mmHg,P60次/分。学习护理评估时,教师应强调从整体护理思想出发,所收集的资料不仅涉及病人身体状况,还应包括心理、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
1.2.2护理诊断/问题
教学时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护理诊断/问题定义,避免与医疗诊断混淆。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或生命过程的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预期结果是应由护士负责的[4]。而医疗诊断则是用一个名称说明一个疾病或病理改变,以便确定治疗措施。
如上述个案中“病人神志不清,GCS评分7分”是机体对颅内压增高引起的脑缺氧的反应,而不能据此诊断为“颅内压增高”。根据个案资料,学生讨论后认为该患者可能存在如下护理诊断/问题:(1)脑组织灌注异常,与脑挫裂伤、颅内压增高有关;(2)清理呼吸道无效,与病人意识丧失有关;(3)有感染的危险,与脑脊液外漏有关。作出护理诊断/问题后应进行检查:(1)陈述是否符合PES或PE公式[4];(2)护理措施对此是否有效。检查可使学生提高护理诊断的准确性。
1.2.3预期目标
目标是期望护理对象在接受护理照顾后的功能、认知、行为等的改变。如上述护理诊断/问题(2)的目标是:“24小时后病人无痰鸣音,血气分析正常。”制定目标时应注意:目标的主语是病人而不是护士;目标应是护理范畴内的,可以通过护理措施达到的;目标应具有现实性、可行性。
1.2.4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是指帮助病人达到预期目标的护士行为,是确立护理诊断/问题与目标后护士行为的具体指导方案。我们将护理措施归纳为评估、治疗、教育三方面,指导学生围绕护理诊断/问题、相关因素、预期目标采用一看、二做、三说的步骤制定护理措施。如上述护理诊断/问题(3)的护理措施是:一看,观察生命体征、流出脑脊液量、颜色、性质q4h;二做,保持头高右侧卧位;清洁右耳道口q4h,禁止堵塞、冲洗耳道;按医嘱使用抗生素;三说,解释避免用力咳嗽、排便的意义。制定护理措施时应考虑到具体性、指导性,这样不仅有利于病人,也使其他护士护理同一病人时有据可循。
二、效果
外科护理学教学前,我们对99级护理班106名学生作了护理程序知识的测试,能初步对护理个案按照护理程序模式进行评估、诊断、计划的占40%,而诊断、计划均较合理的仅占9%,存在许多诸如护理诊断/问题与医疗诊断混淆、预期目标不清、治疗措施与护理措施不分的问题。外科护理学理论教学结束时,我们再次对学生进行了测试,90%以上的学生能按护理程序模式思考,诊断、计划均较合理的占60%,学生普遍反应护理个案能强化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意识。
三、讨论
3.1个案练习能培养学生专业化的思维方式,使学生习惯于按护理程序模式进行护理迄今为止,我国的护理教育仍较重视医学知识、疾病的生理病理改变、专科护理的培养,而缺乏对人的整体性教育,使护士专业学生护理程序知识肤浅,因而,在其毕业后很难真正做到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个案研究是对一个病人的健康问题进行全面分析,通过护理个案可进行护理程序分解式的教学,在收集评估资料、确定护理诊断/问题、提出预期目标、制定护理措施等步骤的运用中给以具体生动的指导。同时结合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如护理诊断/问题要领模糊或错误、护理目标和措施分不清、护理措施和相关因素背离等,进行剖析和讲解。通过个案练习,使学生逐步明确护士要为病人解决健康问题,不是单纯掌握好护理技术操作就行了,接触和评估病人比纯粹的护理技术更重要。护士应考虑如何及时发现病人的健康问题,用什么方法去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果如何,这样才是真正运用护理程序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
3.2个案练习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学生对知识死记硬背的多,理解得不够深刻,学得不活,影响了思维发展和知识的迁移。护士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才能在临床护理中及时地发现病人的问题,并因人而异地解决问题。我们在外科护理个案教学中,采用问题教学法、回顾讨论法等新型教学方法,通过暗示、引导、点拨的手段,使学生感悟护理个案分析中所需要的护理知识,举一反三,鼓励想像。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
2010年河北省卫生厅共抽取31所医学院校进行护理专业基础护理技能统考。其中本科院校5所(单独考核),专科院校5所,中专学校21所。大中专混合编组,分别评分比较。考核专家分为5组(本科组和大中专组),每组4~5人,考核6~7所院校。本组为其中一组,由4名专家组成,考核6所院校(专科2所,中专4所)。统考前各院校均按统一技能培训项目和标准对参加学生进行了为期不等的培训。
1.2统考对象及方法
考核对象为2010年7-8月进入生产实习的护理专业学生,每所院校考核人数按应考学生的10%随机抽取(最低不少于20人),20人中专家组随机抽取学生50%的人数,考核院校推荐学生50%的人数。技能考核项目为:铺麻醉床、无菌技术基本操作、肌肉注射、青霉素过敏试验法、静脉输液法、穿脱隔离衣、女病人导尿术、口腔护理、绘制体温单、心肺复苏术(此项为考察项目)。评分标准为河北省卫生厅组织编写的《河北省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基本技能操作标准及评分方法》。每名考生抽签选定考核项目,每项不超过3人。考核专家组成员分别记录考生操作全程中的错误,最后共同确认,对照评分标准给出分数,学生最终得分为每位评委总分值的平均分。
2结果
按照考核规定要求,本组共抽考学生108人。现将考核项目分布及成绩情况列表说明如下(表1)。3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对所有考生考核中出现的问题集中统计后发现,某些方面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列表说明如下(表2)。
4问题分析
4.1基本功欠缺
统考中发现,学生通过训练均能按照步骤要求完成操作,没有一个学生出现操作过程中断现象,但完成操作的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基本功的差别上。表1中可以看出同一项目最高分与最低分的最大差值为24分,最小差值为10分。例如在注射、输液中剂量不准确的原因主要是药液抽吸和静脉输液排气不能很好完成,表现为安瓿内有残留药液,排气推出药液和输液排气时排出液体量超过15滴,个别学生排出100多滴,从而造成药量不准、浪费药液和污染的双重错误。表中列出的注射、输液穿刺错误主要表现为进针角度、深度不符合要求。例如静脉输液共考核11人,穿刺失败5人。分析失败原因多数与进针角度不合理、深浅把握不准、精神紧张导致动作变形操作准确性下降有关。在青霉素过敏试验中,进针深浅度直接影响皮试结果的观察,进针过深不会形成皮丘,过浅不能达到准确的推注剂量。众所周知,注射和输液是目前临床治疗最常用的基本给药途径,药液抽吸、输液排气和快速准确的穿刺均为护士的基本功,也是保证操作质量的关键环节。药量不准确穿刺错误或多次穿刺势必影响治疗效果,延长治疗时间,加重患者精神和身体的负担甚至造成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下降。铺床操作中出现的分值差悬殊(18分)也主要体现在基本功上。例如操作中动作不连贯,物品放置不能一次到位,多次往返等影响操作质量增加操作时间,个别学生用时近13min,超过规定时间4min,与最快者相差近6min。在其他项目中出现的问题也与基本功不扎实有一定的关联,是此次考核中比较突出的现象。
4.2规范操作意识不强
在规定的9项技能考核项目中,有7项对无菌技术操作有明确要求。被考核的108人中,有84人考核的项目包含与无菌技术操作相关内容。考核中发现,考生比较普遍的问题是无菌持物钳污染,操作过程中跨越无菌区和戴手套污染,个别考生操作熟练程度不够或无菌观念淡薄,多次造成污染。在肌肉注射考核中,最低分考生被扣的20分有15分为违反无菌操作原则。在女病人导尿术中无菌操作环节比较多,被考核的12人有19人次违反无菌操作原则,无菌技术操作本身也是以违反无菌原则、污染扣分为主。其他与此相关项目中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也是主要扣分点之一。无菌技术操作是医护人员的基本功,是医疗护理工作中预防和控制感染的重要措施,是保证医患双方安全的关键环节,也是衡量医疗护理质量和护士能力的指标之一。熟练的无菌技术操作对其他基本技能和后续的专科技能产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4.3人际沟通能力不足
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是护士素质基本要求之一,是临床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保证。本次考核要求在口腔护理、肌肉注射、静脉输液、青霉素过敏试验中以真人模拟病人,目的是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态度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准确地掌握病人信息提高服务质量。考核中发现,考生在操作中不能及时有效的与病人沟通,语言书面化、程式化、生硬。例如在静脉输液时,考生均按要求穿刺前嘱咐病人(由同学扮演)握拳,穿刺成功后松拳,但是绝大多数考生没有说明要慢慢松开拳头,考核的11人中,有2人穿刺成功后因病人快速松拳导致针头刺破血管失败。笔者认为在临床实践中更有可能出现类似情况,因为考核中的病人是学生扮演的,有些同学配合的很得当,起到了预防的作用。在青霉素过敏试验中要求向病人解释和说明的内容比较多,考核的11人有9人次存在沟通不当或未及时沟通问题。口腔护理要求病人与护士配合密切才能擦洗彻底,考核的12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此类缺陷,使操作质量受到一定影响。
4.4职业习惯培养欠缺,“三查七对”意识不够
严格地执行查对制度是保障护理质量严防差错事故的重要手段,应当成为医护人员的自觉行为。为使学生贯彻、落实“三查七对”原则,按考核项目不同分别设置了相应查对要求。考核中发现部分学生并未认真、逐项按要求执行,个别学生查对走过场,敷衍了事。在违反此原则的34人次中,9人次漏查,25人次查对不符合要求。例如在静脉输液中对液体的查对按要求边说边做。考核的11人中2人取液体未查,5人叙述内容正确,但未认真查看标签,更为严重的是有2人因只叙述未操作而取错液体。在其他项目中也有类似现象。笔者认为,考生是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而且物品、药物等数量较少且相对简单的条件下操作,如果在临床实际工作中,面对庞杂的治疗、生疏的环境,如果没有养成严格查对习惯和审慎的工作态度,势必影响护理质量甚至导致医疗事故发生。
5对策与建议
5.1进一步强化“三基”教学的基础地位
有调查发现高职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普遍认为自己的基本工作能力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对所学知识的整体运用能力不足[1]。目前在护理教学实践中,无论从课程设置,配套教材以及理论和实验教学等各环节,都很重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教育,但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相对薄弱。考核中发现,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脱节,不能达到融会贯通,甚至犯常识性错误。作为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学生,在操作中遇到问题表现出解决问题能力明显不足,甚至惊慌失措。出现此现象的原因与现行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有关。众所周知,要想使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占得先机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就一定要有扎实的基本功,熟练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同时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了解并满足不同病人需要的能力。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索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途径,努力探索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向实践转化的途径。例如在某些章节进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将循证护理引入基护教学中等。实验教学中安排与内容相关的情景,设置有关问题,引导学生针对遇到的问题去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求新、求异不断发现问题[2],在评价手段上加大对解决问题能力考核的力度,把培养重点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层面。
5.2努力营造情景教学环节
有效的沟通是指接受者所收到的信息与发出者所表达的意愿相符。护士自身素质与沟通技巧是促进有效沟通的重要因素[3]。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也是充满交流与沟通的社会。人们的交往与沟通能力已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生存、生活和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要的素质。医院是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有着复杂、多重的人际关系,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护理实践取得成功的基础,而护患之间的沟通交流则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关键和必然途径。鉴于在考核中存在的沟通能力不足问题,建议在教学实践中合理使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模拟的医院环境中扮演角色,将护生礼仪、人际沟通知识贯穿其中[4]。
5.3科学合理地安排临床见习
目前各学校加大了教学设备的投入,改善了教学环境,在教学手段及方法等方面最大限度地贴近临床,这对提高学生能力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与复杂多变的临床实际相比仍然存在差距。笔者建议在加强理论和实验教学的同时要让学生有一定时间的临床见习,让学生在护理实践中去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自身的不断体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见习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给以必要的指导,使学校教学与临床实践达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同时学生生产实习前进行一定时间的综合培训,把教学过程中的单项训练和完成教学后的综合培训结合起来,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的探索符合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素质发展的客观规律[5],使绝大多数学生进入临床后能够在较短时间适应实习要求。
摘 要:文章主要对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临床护理能力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对80名学生的调查、统计、分析,发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临床护理能力呈现正相关性特点。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能力;沟通能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护理工作呈现出工作量大、工作难度增加等特点,就大部分护士的现有的护理能力而言,还无法适应患者对高层次护理工作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亟需提高护士的临床护理能力,而提高护士的临床护理能力又需要从护理学生抓起。影响护理学生的临床护理能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包括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以及思维推理能力等智力性因素,而在这些智力影响因素方面众多学者也进行了研究,但是关于非智力因素—心理健康与临床护理能力的相关性研究还处于空白.淮海医药,2001,22(1):2.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增加,为我国护理人员创造了更多迈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就业的机会。但竞争的加剧也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护理人员还要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以及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高校在对护理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中,必须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文化的人在相互交流沟通时,常常会导致交流和沟通的低效,甚至是产生误解。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
英语作为一种沟通和交流的工具,也成为医护工作者进行对外交往的必要工具,而在学习掌握英语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如果没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会造成护患沟通不畅,不利于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甚至导致不恰当或者危险的护理。因此,在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职护理专业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中,护理专业已广泛开展了英语课。但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更多地还是从听、说、读、写等方面传授学生知识,忽略了跨文化交际的教育。因此,在护理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高职学生由于英语基础较差,学习方法和习惯不正确等原因,英语学习兴趣不高。
2.注重学习语言技能,但忽略学习文化知识。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较为薄弱,在日常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往往都注重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训练和提高,而忽略了相关文化知识的输入,这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
3.教学理念欠缺。英语课堂往往以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在进行,课程也常常以应试为目的,而英语教师的职责不只是将英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还应对学生实施跨文化交际的训练。
4.缺乏跨文化交际的实践环境。语言的学习掌握和运用离不开相应的语境,在高职院校中,学生缺乏跨文化交际的实践环境,也是导致学生对文化知识掌握不足的原因。
三、英语教学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看出在高职护理专业英语课堂上,教师应有意识地将体现文化差异的内容加进去,加强学生的跨文化教育,让学生形成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巩固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在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中,掌握专业词汇是必不可少的,但由于专业词汇往往较为生僻,日常使用率也较低,W生掌握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构词法,通过单词的前缀、后缀和词根来帮助学生记忆,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2.让学生了解各国间的文化背景及差异。在进行英语课堂教学时,补充讲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以及中外文化间的差异,尤其是医学中的文化差异。如西方国家中强调个人空间与隐私,在未得到病患的许可下,不能随意透露病患的身体状况及病情。
3.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方法,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英语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在教学中注重文化的导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4.创设语言环境,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创设一些交际的环境,如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让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角色的扮演,也能让学生在实践的交流中,通过自己切身的体验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体验有趣的跨文化交际场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5.运用多媒体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等多种形式,丰富学生跨文化交际经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枯燥的语言学习课堂注入生气,如通过纪录片、电影等向护生展示不同国家的风情,介绍不同国家的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比如组织英语沙龙、英语话剧表演等,让学生多方面接触英语国家文化,为学生多方位创设跨文化教育环境,让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既习得了语言,也提升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总之,教师要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帮助学生成为一名具有国际水准的护理人员。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职高院校 护理专业 健康评估
引言
传统诊断学随着护理发展不再满足当今护理的需要,具备一定沟通技巧采集被评估者的健康史,巧妙地对被评估者进行全面的身体评估并提出及时、全面、准确的护理诊断的健康评估能力成了当今时代的护理基本功。这种能力一方面需要学生具备沟通技巧、专业知识、人文科学知识,另一方面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准确的判断、总结、归纳能力。学校应该如何培养专业素养高的学生,成了一个重点问题。
1.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健康评估的教学现状
1.1学生的学习思想禁锢。
首先,学习健康评估能力并不只是学习应该具备的护理技能,应该把健康评估的救死扶伤理念深入学习与生活当中。学生对健康评估能力的学习重点仅在于课本知识的学习,忽视培养救死扶伤的理念。如学习静脉输液的时候,学生只是机械学习应该在什么地方进行注射,并没有考虑到被评估者是否害怕输液,对于针头是否有恐惧的想法,是否对于什么药物有过敏的现象。救死扶伤理念并未在护理学生的脑海中,所以并没有养成健康评估能力的惯性思维。
1.2教学方式不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到期末的时候以笔试成绩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这种传统的评估方式不再适应当前护理专业的健康评估。尤其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缺乏对健康评估的实际应用。这种教学方式和考试制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机械背诵、反复记忆,并不能达到学习课本知识就可以在实际操作中运用自如的效果。
1.3学校安排专职教师的缺失。
一些职高院校安排护理专业课程的时候,全部教学任务都是由内科科研教师完成。这些任课教师绝大多数来源于医学院毕业的大学生,直接来到岗位上从事内科教学和临床医疗的工作。这些教师通常自身缺乏护理知识和专业实训,尤其在近几年刚刚推广的临床护理面前,更是缺乏系统认识与操作。在教授护理专业知识时将健康评估课程与医学诊断课程混为一谈,教授过程与诊断学相似,没有把健康评估能力的专业特点展示出来,这是不符合护理专业教学目的和目标培养的一部分。
学校对于专职教师安排岗位不合理,没有实际经验的教师将健康评估与诊断学当成类似课程来上,沿袭传统教学方式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所以学生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通过背诵记忆取得好成绩,并没有将救死扶伤理念深入到学习中。
2.提高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健康评估能力的途径
2.1与医院合作培养专职教师。
当今情况下,学校在教师选择上并不是随心所欲地选择更好的具备更多实践的教师,但是学校选择医学院毕业大学生的时候,需要注重对专职教师的培养。比如:新来的教师没有实际操作经验,学校要与医院合作,定期安排专职教师去医院进行讲座传授经验知识,并安排教师定期去医院进行实际操作训练。这样教师将自己在大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联系在一起,教师通过学习将诊断学与健康评估学分开,在授课过程中将健康评估的专业特点展示出来。
2.2改变教师的授课方式。
在注重实践教学的当今,传统理念传授教学方式不再适应当今教学。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不能沿袭原本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笔者认为授课时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都任命一个组长,由内科教师带着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先给学生演示,然后学生几人一组相互教习。教师少学生多的时候,教师不能顾及所有学生的操作熟练情况,这时候就需要小组组长负责报告小组完成情况。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调整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构,时常组织学生参加培训,进行专题讲座,不仅对学生深刻护理教育的理解有好处,还可以加强医护之间的学习,使学生从观念上提高对健康评估的认识。
2.3转变学生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将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践当中,学习理论知识也是如此。要想学生将救死扶伤理念铭记于心,最好的办法就是换位思考和换位操作。比如:在健康评估的时候,以最好的朋友为被评估的对象,好朋友会仔细地、巧妙地采集你的健康史,对你是否对什么药物有过敏现象,是否对医院有一种排斥心理,你的热情沿用到实际情况中,也会感染到你的被评估者,对你放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换位操作,你要给自己的好朋友注射,你会关心他是不是会疼,要怎样转移他的注意力,使他在被评估的过程中感到安心。这种换位方式不仅可以将自己当做别人,更可以将别人当做自己。有了这种深刻的体会,长期锻炼会使学生对救死扶伤的认识深刻,操作更仔细、更有技巧。
结语
提高职高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健康评估能力,一方面需要学校与医院合作培养一批训练有素的专职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使传统理论教学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转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换位思考、换位操作。通过这些方式,笔者相信职高院校护理专业学生一定会在健康评估能力上得到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高职;护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116-02
在传统的《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严重缺乏,依赖教师的讲授,被动或消极地接受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在具体的护理技术操作中,对实习教师的模仿过多,没有自主的学习管理能力。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其课程改革有非常大的关系。针对《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高课程进行有效的改革。
本次研究选取就读于高职护理专业的78名学生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人,对《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前和改革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的效果进行调查对比,具体的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2012级高职护理专业的78名学生,分为观察组39人与对照组39人,两组学生在入学时采用自然分班,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程度等一般情况没有差异,P>0.05,教师、教材以及评价的内容基本相同。
(二)研究方法
1.观察组的课程改革方法。第一,强化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在学生入学后,《护理学基础》的任课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组织开展以“护士的角色与素质、护理发展”为主题的讨论,让学生充分了解护理专业,增加对护理专业的认识,了解自主学习对护理专业发展的意义,明确自我学习的技能。第二,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参与制定《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学习计划。将《护理学基础》的课程大纲、教学计划以及课程考核的标准以文字的形式告知学生,组织学生对其进行讨论,听取学生的意见,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对教学计划及课程考核标准进行适当的修改,这样师生共同参与课程学习计划的制定,帮助学生获得对《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判断。第三,运用分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体验合作学习。将观察组的学生分成3~4人不等的小组,然后将《护理学基础》课程中的重要的护理操作分为多个项目。领取具体的操作项目后,在实习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试验的前期准备,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完成对项目操作的预习,画出操作流程图。在教师授课时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并给予评价和指导,课后,做好实验操作用具的回收和管理。项目操作完成后要及时进行课程的考核。
2.对照组的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学基础》课程,不做任何形式的课程改革。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课程大纲及教师主导的授课计划进行教学。在入学后不对学生进行《护理学基础》的引导,不开展相关的“护理专业及护理课程”的主体讨论活动。具体的护理操作由教师进行,学生不做任何参与。课后,教师不布置任何相关的护理技术操作任务。在具体的课堂中以理论性的知识讲解为主,很少设计相关的实验操作项目供学生操作学习。
(三)评价标准
《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后,自主学习能力评价的内容包括:学习兴趣、学习目标的管理、学习自控能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效的预习、查阅和利用资源的能力、课上的认真听讲、具体护理技术的自作、与小组成员的合作、自我评价及检测。
(四)统计学方法
相关的数据全部录入Excel软件,采用SPSS19.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x2进行检验,P
二、结果
(一)两组学生对《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前后的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对比
(二)两组学生自主学习效率的比较
对观察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采用有区别的教学方法,然后对课程改革前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比较,发现观察组自主学习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并且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三、讨论
职业护理教育是培养大量护理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具体的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育中,培养具有较强护理技能及护理素质的人才是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现在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专业的护士需要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就掌握较为扎实的护理技术,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关注护理学习专业中的细节问题,针对《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护理学基础》课程进行有效的改革,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护理操作中熟练掌握技能,并能尝试性地自己解决一些问题。因此,在现阶段护理专业教育中,对《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高职院校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培养大量的技术型人才,力求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传统的《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扼杀了学生的自我创造性和自我认知,使学生缺乏对护理专业法深入了解,对自身学习护理专业的意义没有清楚的认识。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在学习能力及适应性方面弱于本科学生,加上传统的《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弊端,护理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并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
基于这样的情况,对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护理学基础》课程进行有效的改革,选取就读于高职护理专业的78名学生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观察组采用《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后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增加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了解自主学习对护理专业发展的意义,明确自我学习的技能;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参与制定《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学习计划,师生共同参与课程学习计划的制定,帮助学生对《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学习有自己的判断;运用分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体验合作学习,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对照组采用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学基础》课程,不做任何形式的课程改革。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课程大纲及教师主导的授课计划进行教学。观察组学生通过《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后的学习,其自主学习能力有明显的提高,学习效果优于对照组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目标的管理、学习自控能力以及查阅和利用资源的能力方面都有提高,具有明显的差异,P
综上所述,在具体的高职护理专业教学中,结合护理教育的实际情况,对《护理学基础》的课程进行有效的改革,立足《护理基本技术》,对《护理学基础》课程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护理素质,推动高职护理专业的发展,值得在具体的护理教学中积极开展实施。
参考文献:
[1]裘兴梅,马小琴,谷娟娟,等.《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与效果[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1):107-108.
【关键词】教学方法;临床工作能力;专业,护理
湖南省教育厅自2011年始对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开展技能抽查,主要目的是检验护生对护理技能的掌握情况,提升高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和临床工作的有机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推进专业教学改革[1-2]。通过评审,本院被湖南省教育厅指定为护理专业技能抽查考试标准开发牵头学校,2011年,通过专业调研,制定《湖南省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技能抽查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该标准既引领了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学评价,也反映了用人单位最实际、最贴切的要求[3-4]。基于专业技能抽查,为了提高护生的综合素养,本院采取了以下措施,在护理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模块式项目课程体系
专业技能抽查要求构建工作工程引领,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情境课程体系,需要根据典型工作岗位,分解岗位需要的工作能力和核心技能[4]。通过对各级各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护理人才需求市场调研、了解专业面向,分析职业岗位与工作过程、了解岗位工作任务,分解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设计系列工学项目模块与单元模块,设计工学单元模块项目任务、融合教学内容,建立课程标准、开发项目课程与教学资源,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模块式项目课程体系。根据《标准》的开发思路和考核内容,从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手段与方法、考核方法、教学资源等8个方面重新修订了基础护理技术、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母婴护理等5门临床护理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
2重构实训教学项目和比例
护理专业学生专业技能标准模块包括基本护理操作和专科护理操作两大模块共18个操作项目。基本护理操作包括生命体征测量、药物过敏试验、肌内注射、口腔护理、导尿术、卧有患者床更换床单、静脉采血技术(真空管采血法)、无菌技术操作、密闭式静脉输液,专科护理操作包括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新生儿抚触技术、穿脱隔离衣与手的消毒、电动吸引器吸痰、快速血糖测定、氧气筒给氧、四步触诊、四肢绷带包扎、心电监护仪的使用。作者“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的创新教学模式,将18个实训项目融入到各课程实训教学中,并作为主要的实训教学项目,临床护理课程增加实训课时比例至50%。在课余时间开放实训室,安排专业教师进行辅导,增加学生实践训练的时间。学生每次在实训室进行练习时需签到,每个实训项目的练习必须达到一定的学时才能参加实训考核。
3创新实践教学方法
传统的实践教学通常采用“示教—学生练习—总结一贯式”的方法,学生练习时就是“依葫芦画瓢”,而临床上患者病情瞬息万变,护理工作需要很强的应变能力,且技能抽查考核灵活。为了加强护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作者将《标准》中的108个试题作为案例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采用情境模拟教学法,教学步骤分为学生预习准备—观看教学片—教师示教—情境练习—情境展示—师生评价总结—拓展训练。在教学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提供案例和网络学习资源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练习、归纳、总结,不但提高了临床思维能力,同时在学习积极性、课堂参与度、沟通交流能力、职业道德修养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
4重视实训室的建设
实现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将技能抽查融入专业护理课程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地点就是实训室或实训基地。本院完善了设备齐全的理实一体化教室的建设,将护理实训室均建成内、外、儿、妇、急、手术室等临床科室仿真病房,每间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施和仿真模型,在理实一体化教室进行教学,能将临床案例情境模拟化,学生能在角色模拟时,真正融入护士角色,达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效果。同时还争取政府支持,建成了集“教学、科研、养老服务”于一体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采取“课程发包”、“院中办班”等方式与基地进行医教结合。
5组织专业技能活动
本院每年举行校园文化节,其中技能比赛作为文化节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开始把护理专业技能抽查项目作为技能竞赛的比赛项目,并给予奖励,获得奖项的学生在年终评优、奖学金评审、实习就业安排时都给予优先,提高了学生参与技能训练的积极性,护理实训室业余开放时模拟病床的利用率达100%。
6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标准》和题库的内容体现了护理专业核心能力,反映了护理技术的进步和护理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这也对护理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院护理专业教师主要由新进教师、原有卫校的老教师、企业兼职教师组成;教师们各有长短,新进教师在教学基本功上欠缺,原有老教师与临床护理技术新进展脱节,企业兼职教师不熟悉职业教育模式,于是本院按照“双方联动、双岗交替、双向培养”模式,实施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学名师培养、人才引进、校本培养四大工程,建设教学、科研、管理3个团队,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打造了一支双师素质、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根据护士职业岗位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由本院牵头,联合兄弟院校、护理专家、行业标准对接,共同开发《护理专业技能抽查标准》和题库,并将其融入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护生的核心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有利于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对接,有利于培养出真正受欢迎的高级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尹耕钦,于坤安.基于专业技能抽查的高职机电专业课程改革[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5(1):42-45.
[2]袁卓玲.物流管理专业技能抽查标准融人课堂教学的研究[J].教育研究,2012,34(8):119-120.
[3]贺映辉.高职国贸专业课程教学与专业技能抽查对接研究———以《外贸跟单实务》课程为例[J].考试周刊,2013(66):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