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18 16:40:3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体育课堂笔记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矛盾冲突 情感 语言艺术
一﹑戏剧的矛盾冲突的安排
《雷雨》节选的第二幕。周朴园(向鲁妈)这是太太找出来的雨衣吗?这是第二幕的开始。如果不把第一幕的相关内容讲解一下,直接进入教学就会显得很是突兀。解决方法是借助课文下的注解把有关戏剧矛盾冲突的内容整理一下。我们学习的是话剧,并且是悲剧,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课文注解①中讲的是四幕剧《雷雨》在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钟),两个舞台背景(周家的客厅、鲁家的住房)内集中地表现出两个家庭和它们的成员之间的前后三十年的错综复杂的纠葛,写出了那种不合理的关系造成的罪恶和悲剧。从表面上看是一出家庭婚姻血缘关系,但实质上是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冲突。我们也可以从以下几条线索明晰一下冲突的实质。
一条线索是周朴园同蘩漪的矛盾,反映了封建势力的禁锢压迫同资产阶级争取爱情﹑婚姻家庭民主自由的斗争,最终以蘩漪的失败为毁灭的明证;一条线索是鲁侍萍同周朴园这一矛盾,这一矛盾最终以周朴园逼鲁侍萍离开,跳河自尽(后被救起)为毁灭的明证。一条线索是鲁大海同周朴园的矛盾,这不仅是父与子的矛盾,而且是日益高涨的工人阶级与资产价级的矛盾。周朴园明知鲁大海是自己的儿子,却不以亲子关系而放弃开除他的念头:”我自己的骨肉鼓动罢工,反对我!“他置价级关系于骨肉情义之上,仍然把鲁大海开除了。在阶级对立中母子关系同样超越不了阶级矛盾。且看鲁侍萍的台词:“我明白他的地位,他的教育,不容他承认这样的母亲。”鲁侍萍清醒地认识到母子之情必然淹没在阶级对立之中。鲁大海与周萍的对立也足以说明就是同胞兄弟的背景仍然是阶级对立不可调和的矛盾。还有一条线索便是周萍﹑周冲与四凤的爱情,作家让有着对幸福﹑自由﹑美好未来有着憧憬的三个年轻人统统死去,这同样是让美好的事物毁灭。爱情与阶级矛盾之间有一道鸿沟。这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便是悲剧毫不留情的一面,也是矛盾冲突的极至。
二﹑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到底是真是假
这是我们教学中必须探讨的一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作家万老毫不犹豫地回答:“是真的,绝对是真实的。”他说:“周朴园也是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是没有人性。为了钱,故意淹死2200个小工,这是他的人性,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就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这一点上的真假,其实是应把它放在人性与价级性上来分析。就其人性上说是真实的,万老已说了,并且他本人也分析了。他认为:理由一,周朴园的性格基本不是一个太胡闹的人;理由二,一个人对初恋总是难以忘怀的,更何况侍萍是因为被他遗弃而投河自尽的;理由三,周朴园以后的婚姻并不幸福美满。因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富家小姐多病,周朴园并不爱她,蘩漪是个傲慢的、不吃他那一套的女人。这一点从吃药的细节中可以看出来。侍萍虽说是个丫环,但她知书达理,聪明伶俐,年轻漂亮,贤慧体贴,两相对比他对侍萍的怀念的真实性就不容怀疑了。从反面来说我们也可以从侍萍身上得到明证:当鲁侍萍在对周朴园诉说自己不幸遭遇时用了“你们”“你们老太太”而不是“你”,这也说明鲁侍萍当初在周家曾度过一段难以忘怀的初恋时光。她对那件绣着一朵梅花的衬衣还记忆犹新。因此,我们可以认定他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
但是,这种怀念的真实性并不能说明它是可贵的,也就是说真的东西未必就是美的。因为当周朴园的怀念遇到价级矛盾时他立马就做出了选择。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他是个中国封建社会家长制度的代表,是封建秩序的维护者,他虽然也留过学,有资产价级的某些特性,但是当工人鲁大海闹罢工时,他会毫不留情地把他开除。其二,他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严硬是让蘩漪为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把药吃下去。其三,当他看到对侍萍的怀念能起到教育孩子、稳定家庭、钳制后妻,在社会上博个好名声的奇妙作用时,就愈做愈认真,也越做越虚假,陷入了自欺欺人的地步。这足以说明他的怀念是为了本阶级利益服务的,是不可靠的。
同时,这种怀念仅仅是一种自私的表现。周朴园的怀念只是源于自己爱情生活的空虚,是自己晚年生活聊以慰藉的一种寄托。正因为这种怀念是自私的、带有明显的阶级烙印的,所以当侍萍重新出现在他面前时,他的怀念就会顷刻间化为敌视和仇恨。周朴园之所以再次斩情绝爱,正是因为他的自私在作怪。为了不节外生枝,他想用钱把侍萍打发走,不许侍萍认儿子,辞退鲁贵父女,规定鲁家人永远不许到周家,这一切就足以证明他的自私,也是他阶级性占上风的绝好表现。
三、戏剧人物语言艺术的典型性
戏剧文学的一大特点便是语言的个性化。剧本是代言体,剧作家创作剧本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阅读,而是为了演出,作者必须以剧中人物的身份代他们写下个性化的语言。剧作家必须把他所要表现的全部生活转化为人物语言和动作。这是戏剧文学的重要特征。
先生在戏剧中人物的语言都是为了戏剧冲突需要而产生的,是典型环境下产生的典型语言。因此,他给每个人物所写的台词(对话或独白)好像并非出于作家的手笔,而是发自剧中人物的内心深处。他的语言来自生活,经过反复锤炼,表面看都是极普通的日常用语,但是随处带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他的语言基调是肯定、短促,随处带有命令的口吻。因为他是封建地主阶级与西方资产价级混合体的代表。当周朴园见鲁侍萍时随便问道:“你——你贵姓?”好象很有礼貌。当鲁侍萍谈到“梅姓姑娘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时,周朴园抬起头问道:“你姓什么?”这时他是有点紧张。当他听说侍萍还活着,那个小孩儿也活着时,他立即问道:“你是谁?”那表情是苦涩的。当侍萍提起他的一件纺绸衬衣上绣着一朵梅花和一个“萍”字,他徐徐立起:“哦,你,你是——”“我是从前侍候过老爷的下人。”他到此不得不承认:“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这每一次不同的对话表情表现了他从敷衍到惊惧的过程。这平凡的对话,却极具戏剧性。是典型情景下人物个性化的再现。接着,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周朴园(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论文关键词:有机化学 比喻 课堂教学 效果
论文摘要:在有机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进行讲解,将较为抽象的有机化学理论通俗化、形象具体化。以深入浅出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有机化学的内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机化学是进入大学后,化学、化工、材料、药学、医学和生物学等相关专业的主干基础课,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奠基石。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理论性和应用性,与许多专业课程(如药物化学和药物分析等)关系密切而又相对成独立体系。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甚至影响系统专业知识构架和培养人才质量。有机化学其内容相对庞杂,理论抽象,如果按部就班讲述教材,同学们会觉得枯燥无味。教师应注意适当活跃有机化学课堂教学,使教学变得生动、多样、直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有机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使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使抽象的理论内容形象具体化,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提高学生对于有机化学的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阴。下面笔者简羊介绍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以比喻方法使学生深人理解有机化学知识的实例。
1以形象比喻讲解氯和澳与烷烃取代的选择性
有机化学的教学通常是从烷烃开始讲解。烷烃与卤素发生自由基取代生成卤代烃的反应是十分重要的反应。与烷烃进行取代反应的卤素通常是氯和澳,从反应活性来说,氯更容易与烷烃发生反应,反应总产率高可是主要产物比例比澳低;而从选择性来说,澳的选择性更高,产物中主要产物所占比例更高,副反应少。活性高的氯代主要产物比例反而比活性低的澳代少,这个问题有些同学一时难以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个问题,课堂教学中笔者利用CAI课件设计了动画,将其比喻成果农摘树上的果实的过程。把一个含有3个伯氢和2个仲氢的某烷烃分子画为一棵果树,氢原子画为树上的果实,不易反应的伯氢处在较高位置,容易反应的仲氢处在较低位置,向学生讲明我们需要以取代仲氢的卤代烃为主要产物。而进行反应的卤素自由基则画成果农,氯自由基活性高,则身高较高,澳自由基活性低,身高较矮,氯或澳取代氢的过程转变为一个果农摘果实的动作过程。接下来播放动画,当高个果农(氯自由基)经过树下时,他的高度可以将5个果实(伯氢和仲氢)都摘下来;而矮个果农(澳自由基)经过树下时,高度不够,只能摘到较低位置的两个果实(仲氢)。通过动画过程使学生看到,氯的活性高,5个氢原子都可以反应,但取代伸氢的主要产物只占到所有产物的40%;而澳代虽然活性低,只反应了2个氢原子,但取代的都是仲氢,主要产物比例为100%。这样一个形象比喻使该过程一目了然,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清楚的理解了反应性和选择性为何会不一致的问题。在理解了该问题的基础上,接下来再结合实际,从原料的反应活性、选择性和原料成本等因素综合考虑,介绍工业合成上如何更好的选择反应物的内容,使学生对于有机反应在实际中的使用同样有了更加深人的理解。 转贴于
2以形象比喻讲解手性分子的R,S构型判断
手性分子在制药工业、催化工业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手性分子的R,S构型判断同样是有机化学学习中的重点内容。正确判断分子的R,S构型需要掌握两方面的知识,一是正确判断不同原子或取代基的优先顺序,这是判断R,S构型的基础;二是将手性分子摆在正确的观察位置上,再按照判定规则进行判断其构型。一般判断R,S构型按照如下步骤进行:首先排出手性碳原子上所连四个基团或原子的优先顺序,选出优先次序最低的基团/原子;沿着手性碳与该基团/原子所形成的共价键方向看去,使得该基团/原子被挡在手性碳原子后面,该摆放方式即为判断构型时正确的观察位置;最后按照优先次序由高到低观察其他三个基团/原子的排列方向,顺时针则构型为R,逆时针则构型为S。
在实际授课时,为了学生能将上述判断方法形象的加以记忆,笔者将判断手性分子构型的规则以司机开车这件事进行形象比喻。将手性分子比喻成中心向下凹陷的方向盘,那么手性碳和它所连的四个基团都处在方向盘及其转动轴上。手性碳原子处在方向盘与转动轴所连接处,也就是方向盘的凹陷中心,次序最低的基团/原子所处位置是转动轴的最下端,而另外三个基团/原子则均匀分布在方向盘上。这样做比喻后,作为观察者的学生就成了司机,司机坐在驾驶位上,俯视方向盘的方向恰好就是判断构型时正确的观察方向。这样一来,由高到低方向盘顺时针转就是R构型,逆时针转就是S构型。这样一个容易理解且形象的比喻很好的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判断构型的过程变得简单明了。
笔者在课堂做比喻讲解判断构型时,一些思维敏捷的学生即意会到笔者比喻的含义,而先于笔者说出该比喻是如何进行判断的。而大多数学生也在笔者做比喻后后很快理解和掌握了如何判断构型的规则。
3以形象比喻讲解小环烷烃易开环加成的性质
小环烷烃,尤其是三元环和四元环烷烃,具有类似于烯烃的性质,容易发生开玮的加成反应。这主要是由于三、四元环由于形状的原因,碳碳键键角与正常键角相差较大,使得环内部潜在有较大的角张力,因此容易开环。笔者在介绍三、四元环的开环的性质时,将其形象比作是用刚性很大的弹簧弯折而形成的环,弯折的边数越少,其内角角度越小,则弹簧内部产生的弹力越大,越容易弹开,三元环像绷的最紧的弹簧,也最容易弹开,发生开环反应的条件也越容易,而四元环相对的内部张力比三元环要小,开环趋势没有三元环那么大,所以开环条件相应要比三元环高一些。而到了五元环、六元环,其碳碳键角已经接近或等于正常键角,随着环的边数逐渐增多,弹簧张力逐渐变小了,因此五、六元环以及更大的环烷烃不容易发生开环反应。学生通过将小环烷烃想象成弹簧,很好的了解了其容易开环的性质。
此外,在教学时还有其他一些用比喻加深理解的例子,如在介绍SN1和SN2取代时,笔者将其与公车上让座进行联系,介绍SN2反应的中心碳原子构型翻转时,将其比喻成下雨时雨伞被风吹翻过去的现象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比喻都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理解知识的效果。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学校作了许多努力和尝试,比如增开综合素质课,开展各种校内活动,组织技能比赛,但效果并不十分明显,也无法根治。作为职高文化基础课语文课的教师,我对这种现象尤为重视。因此我每带一次毕业班都要精心备课、认真组织,力图能在课堂上留住学生的心,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率。几年下来,也有了一些经验,有了一些想法,但是否能对解决这个问题起到一定作用,恐怕还有待考验。下面我就简单的谈谈。
首先,我觉得这是一个观念问题,我们做教师的首先就不能放松。不能认为学生都已经无心留在学校认真学习了,我们就无力回天难以解决,再努力也是事倍功半了,甚至去和学生或班主任赌气,认为不能教、不可教。最后导致毕业班的课堂教学问题,甚至教学事故。
职高的学生、我们学校学生的基本情况我们自己都很清楚,我在此就不赘述,反正素质不是太高。因此我们首先要把心态放平和,接受并认可这个现状。顺理成章,毕业班的语文课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我们应当立足于这个现状,做到有备而来,积极应对。然后就该知己知彼、全面了解所教班级的具体情况,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这个话说起来很简单,可能具体操作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我们学校的语文是周课时三节,平均每个语文教师要上五个班才够课时。班级比较多情况就比较复杂,而且有的班的情况也的确很糟糕,要做到始终保持心态积极应对也就的确很困难,用一些老师的话说就是要少活几年。 其实这也不难,一个班从高一带到毕业,多少师生之间还是有感情的,情况也比较了解。只要我们首先把所有的语文课看成是一个体系,并且从学生一进校就传导给他们,而且定时督促和考评,学生就会无论什么时候直至毕业,自己就知道该做什么。
关于这一点,我通常是这样做的。每接到一个新班,不管是一年级新生还是已经在学校读了些时候的班级,我上课和学生们一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理解职业高中语文课的开设意义和目的,让学生明白并重视他们语文课和语文学习。然后,我们共同制定在校期间语文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以及不同阶段的学习重点和学习要求。这样,由于是学生和老师共同研究指定的学习和要求,学生一般都能在老师的督促下按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直到毕业。当然,这个教学计划也是很灵活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针对每个专业、每个年级、每个班级的不同情况,我们往往要在实际教学中要进行多次的修改和调整。
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个体情况及其变化。我们的学生是典型的“青苹果”,极不成熟,具有很强的多变性。往往一周的教学成果被一两天的周末假刷白,就是所谓的五加二等于零甚至等于负数的情况。因此,我们应当随时注意学生的变化和班级情况的变化,时时跟进,特别是寒暑假过后。而且,我们文化课老师要与班主任密切配合,共同应对问题,并结合语文学科的育人特点,多从情感和意识形态上抓住他们。这样,许多问题在还没有形成气候的时候就已经被解决掉了。剩下的就比较简单了,只停留在技术层面上了。
现在我们就要着手解决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式及教学方法的问题,即教学技术上的问题了。
职高语文现行的教材对于毕业班的知识层面的要求已不再严格,主要是能力的提高和视野的拓展。这对于我们的教学操作是相当有利的。在教学内容上,以教材为纲,我选用了大量学生感兴趣的课外资料,包括影视,把学生的目光吸引过来,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大语文”,让他们真正在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样的语文课堂又怎么能惹学生讨厌而没有教学效率呢 ?而相应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就比较灵活了。和教学内容的确定一样,我通常也是和学生共同商量确定,决不会一意孤行。而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我往往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大量引进讲座、演讲、辩论等语文活动,以求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虽然由于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有些课程流于形式,没有取得相应的教学效果,但至少还没有出现班级教学无法正常进行的糟糕情况。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对于毕业班的语文教学,教学方法一定要灵活,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拘一格教人才。留得住学生的心才能留住他们的人,只有教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学生才会真正认真学,才能谈得上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向国外的学校取点经。一定要让学生中规中矩地坐在凳子上读之乎者也吗恐怕已经过时,我们的祖师爷孔子也讲究取法自然,因材施教。
【摘要】文章以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为例,通过实践阐述了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重要性,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自主探索;展示汇报;课堂实录;课堂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2-0083-02
《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属于“几何与图形”领域,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本节课的难点是体验建立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提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用什么方法比较?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重叠来进行比较。再设疑无法比较怎么办?设疑后再引导学生动手拼,使学生在认知的矛盾冲突中渐渐明晰:要准确地知道面积的大小,就要有统一标准来衡量,即面积单位需要统一。但这样的设计,对“为什么要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是最合适的”,说理不清,操作不明。学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最终课堂难点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笔者在处理这个环节时,以“提出问题、动手拼摆、展练汇报、对比优化”这四个步骤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分别用长方形、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四种学具拼摆,然后分组展示汇报,体验每种摆法的不同,验证“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是最合适”的结论。
一、课堂实录
笔者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长方形,向学生发问:“要比出哪个面积大,大家有什么办法?学生意见各异。于是,引导学生分组合作拼摆学具,再比较大小(桌面上分不同的小组分别摆有长方形、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四种学具。学生摆弄约8分钟,教师组织小组展示与交流)。
1.学生展示一:比较长方形与圆形,经历基于已有经验的体验过程。
小组1展示汇报:
学生1:我们组是用长方形拼的,蓝色的长方形用了8个小长方形,红色的长方形用了10个小长方形,所以红色的长方形大(学生边说,小组边摆拼演示)。
师:你们认为用小长方形测量,方便吗?
学生2:拼起来也方便,就是长宽不一样,有时要反复摆弄很多次。
小组2展示汇报:
学生1:我们组是用圆形拼的,蓝色的长方形用了8个圆形,红色的长方形用了10个圆形,所以红色的长方形大(学生边说,小组边摆拼演示)。
师:你们认为用圆形测量,方便吗?
学生2:拼起来方便,就是它中间有缝隙,好像不准确(该小组出示的是一个歪歪扭扭的图形,几个学生捧不住)。
师引导比较:大家认为用小长方形和圆形,哪个测量更好?
学生:圆形不准,就不好。
学生:长方形起码填满了。
……
师小结:通过拼接,大家都认为长方形方便。
点评:课堂是学生学习体验的过程。本节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课堂上,让学生自主测量,合作拼接,小组展示,体验“规则图形比不规则图形更适合描述面积单位”的过程。
2.学生展示二:比较正方形与长方形,经历基于教师启发的感悟过程。
小组3展示汇报:
学生1:我们组是用正方形拼的,蓝色的长方形用了8个小正方形,红色的长方形用了10个小正方形,所以红色的长方形大(学生边说,小组边摆拼演示)。
师:看你们摆,很快呀!
学生2:对,拼起来方便,我们组很快就做好了。
师启发:刚才长方形比圆形方便,那与这正方形比较,怎样?(引导两个小组间比较、讨论)
学生3:长方形长和宽不同,正方形更好。
学生4:正方形不是反复摆弄。
学生5:正方形四条边都一样,方便测量。
……
师小结:两者比较,正方形方便。
点评: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通过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操作、留着疑问去验证,在操作比较中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已有经验,引发不同方法的认知冲突,激发思维的碰撞,让学生经历“规则图形中,正方形比长方形更适合描述面积单位”的感悟过程。
3.学生展示三:比较正方形与三角形,经历基于解决矛盾的验证过程。
小组4展示汇报:
学生1:我们组是用三角形(一般)拼的,蓝色的长方形用了7个小三角形,红色的长方形用了9个三角形,好像红色的长方形大(学生边说,小组边摆拼演示)。
学生2:它三条边长短不一,很难拼,感觉不准(学生反复摆弄)。
学生3:根本就拼不成!
师:这种就不准了,就不用了。
小组5展示汇报:
学生1:我们组是用三角形(等边)拼的,蓝色的长方形用了8个小三角形,红色的长方形用了10个小三角形,所以红色的长方形大(学生边说,小组边摆拼演示)。
师:你们认为用这种三角形测量方便吗?
学生2:不难,我们分工好了。
学生3:这三个角拼起来也不方便。
师引导:怎么不方便呢?
学生4:经常要反过来反过去(该生演示拼的过程中遇到的不便)。
师比较:你们认为用三角形和正方形测量,哪个方便?
学生5:正方形方方正正的,摆起来方便。
……
师小结:两者比较,大家认为正方形方便。
点评:解决学生认知方面的矛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生的测量与拼接,是平面观感到空间观感的上升,需要动手比较。学生能力不是靠传授形成的,而是在教学活动中靠自己去“悟”、去“做”、去“经历”、去“验证”得来的。学生的测、拼、摆等动手操作,经历了“规则图形中,正方形比三角形更适合描述面积单位”的验证过程。
4.教师总结:经历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学生用以前学过的四种图形拼摆测量,一致认为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是最合适。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图形中,长方形、一般三角形有无数个形状的,用它们来描述面积单位不方便;而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圆形、等边三角形和正方形,是唯一的、固定的,但正方形简洁、直观、方正,更适合用来描述面积单位。这样的课堂处理,验证出“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是最合适的”的结论,很好地解决了本课的难点。
点评:教师的归纳总结,就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反思。学生经历了“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的比较”、“规则图形与不规则图形的比较”、“规则图形中不同图形的比较”的渐进过程,显得尤为充分和丰满。基于已有经验的质疑、体验、感悟与验证,渗透了“比较”的数学思想,强化了“验证”的数学思想,尤其是这种渐进的方式,是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操作、分组展示的体验基础上,所以不是生硬突兀的,而是自然有效的,更能体现出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精神。
二、课堂评析
数学学习的过程应该是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感受知识、体验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才会对知识记忆深刻。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充分感知和体验知识。概念化的教学、机械式的学习只能使学生知其表而不知其理。本节课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有意义的学习,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理解、掌握有了充分的感知和体验。
(1)这是基于已有经验的体验过程。学生从学习长度到面积,是由线及面的过程,学生在测、拼等活动中结合了已有的知识,主动比较长方形与圆形的不同,是体验二维空间的过程。
(2)这是基于教师启发的感悟过程。学生动手比较长方形由长与宽的不同,没正方形四条边相等方便,教师引导不同组的学生动手操作,带着问题比较,是感悟二维空间的过程。
(3)这是基于解决矛盾的验证过程。学生对三角形的拼与接,更多的是平面观感,要上升到空间观感,要基于学生在“做”与“经历”中反复认知,这个认知矛盾的解决是学生验证二维空间的过程。
2.灵活使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认识统一面积的必要性是本节课的难点。教材设计让学生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并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平面图形让学生拼摆。在此基础上,灵活使用这部分的教材内容,让学生尝试开放式的探索活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大小的方法,学生在此过程中亲身体会了知识的探索过程,真正体验到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总之,本节课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注重了学习过程的探索性,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叶柱著.数学教学新视界探真[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杨豫晖.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案例式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体育课堂教学 归因理论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9-0160-02
一 前言
体育教学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体育教学是师生之间学习互动的双边活动,双方的心理能量和心理活动是体育教学的内在动力。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虽与体育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职业技能、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关,但更与学生的心理能量有关。学习有关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合理地运用于体育课堂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热情,使体育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研究方法
1.文献学习法
查阅相关归因理论的专著和文章,记录学习笔记。
2.行动研究法
将查阅学习的“归因理论”尝试转化为可实践操作层面的设计,并将其应用于体育课堂教学中,记录自然实践研究的切身体会,做好瞬时性和延后性课堂教学反思。
三 归因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体育教师能正确地对待学生体育学习的差异性,而大部分学生对体育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差异并不清楚,正因为归因有偏差不贴切于个体实际情况,在学习时很难有预期的效果。作为体育教师,在传授给学生运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必要时结合学习的内容、学生学习的感受和实际状况,从社会心理学归因理论的视角进行解释或解读,让学生明白体育学习的过程存在差异性的事实,重要的是个体在体育学习时的归因合理与否对其后续行为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正因如此,归因理论的实践运用显得很有必要。
1.归因理论的文献学习
归因问题的提出始于20世纪40年代,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F. Heider提出的。之后逐步发展成为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研究领域。它所研究的重点是个体如何对周围事物和行为结果进行解读,这种解读又是怎样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归因就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判断以及发现,并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产生原因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后,体育运动领域的归因研究日趋增多,并逐渐成为运动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2.体育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归因状况
第一,多数学生对体育学习结果的归因不合理。体育学习中,无论成败,学生都常常把符合自己预期的结果归结于稳定的原因,把不符合自己预期的结果归结于不稳定的原因。从学生对于成绩所做的归因来看,我们基本可以预测到他对下一次体育活动成绩的期望值。如此看来,假如学生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糟糕的运气,那就说明他认为自己下一次可能会赢;但是假如学生把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那就说明他认为下一次依然会失败。另外,还有归咎于“笨或聪明”、“喜欢或不喜欢”、“学习任务难或易”等诸如此类的归因。
第二,少数学生对体育学习结果的归因较适宜。少数人相信成功是因为自己的努力,失败是由于努力程度不够,这种类型的归因属于内控类型的人。如果相信所有事情的成败由外界决定,将成败归因于运气的好坏,这种类型的归因就属于外控类型的人。内控类型的学生倾向于将成败归结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而外控类型的学生则更倾向于把成败看作是由外部因素造成的。学生对成败结果的归因差别,也势必会影响到他以后的运动、学习。研究证明,内控类型的学生比外控类型的学生体育成绩要好。究其原因,是因为内控类型的学生认为胜败是可以由自己掌握的,认为经过不懈的努力付出势必能影响成败,即使这次失败了,他也依然会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会取得下一次的成功。
3.归因理论运用的实践探索
体育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正确归因的引导,对于学生后续的学习行为和情绪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体育课堂教学与运动训练中,学生对于学习成绩和运动成绩的正确归因,是激励个体积极主动地学习、训练,并不断进步的重要条件。
研究表明,当学生把成功归结于稳定的、可以控制的因素时,就表明学生对于再一次获得成功拥有期望;当学生把失败归于稳定的、不能控制的因素时,则表明他估计自己还会失败。大量实验证明,个体对学习成功的归因变化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一般来看,初中以前的孩子比较看重个人努力的作用。可是一旦当学生进入初中时,他们努力的价值逐渐被贬值,他们感到努力会表明自己能力低下。这种感觉逐步增加,到了大学阶段时,人们就已经把能力看做是最能体现个人价值的关键因素了。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逐步引导学生对成败做出恰当的归因。对于成功的学生,建议他们将成功归因于个人能力,明显有利于提高这些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增强自我效能感;对于失败的学生,建议他们把问题归结为努力不够,使他们认识到失败是可以扭转的,这种归因引导也会使学生学会对结果勇于承担责任。
研究发现,正确的归因更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效能感,不正确的归因则会降低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假如把成功归结为个人能力,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相反,如果把失败归结为个人能力不足时,则会很大程度削弱自我效能感。因此,体育教师必须逐步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正确的归因,
学生应学会正确的分析失败的原因,到底是因为主观能力不足,努力不够,或者是客观难度太大导致的,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乐观的学习态度,逐步引导他们通过正确的归因方法,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四 结论
体育课堂教学中归因理论的正确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调整学生的心态,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升运动技能及提高身体素质,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大幅度的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这恰恰也体现了体育学科在课程改革时代对培养学生的全面性、多样。
参考文献
[1]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52~170
一、教学工作
体育组全体教师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堂体育课。首先,学期初组织本组成员学习新课标,制定教学计划,严格按学期计划上课,其次,重视课堂常规建设,组织集体备课、听课,老教师带新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抓好学生的体育常规教育,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本学期是初三体育中考的一个学期,狠抓体育课堂效率的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学生提高中考体育成绩,效果显著。
二、教研方面
踏踏实实地开展体育教研活动。制定体育教研计划,并按计划组织开展教研活动。针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新形势,我们着眼点是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我们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做好充分准备迎接体育教研员对我校体育工作的调研活动,展示我校体育工作的风貌,与教研员讨厌今后需要改进和努力的方向,为我校体育工作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本学期继续进行以《以课堂改进为着力点,提升教师教学品质》的校本研训,同时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与课题的开发。
本学期公开课2节,其中一人次开设区级公开课一节,两人次区级三次讲座。
三、训练方面
学校的田径队、男女足球队、男篮球队、乒乓球队、跳绳队的课余训练常抓不懈,要求有计划、有笔记、有总结,也要求教练员要时刻关心队员的生活和学习。同时开辟了一条学校训练队与社团活动相结合的新路子,利用社团活动课,扩大了社团学生的覆盖面,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也为各校队提供了更多的训练时间,起到了很好的互补作用。通过全体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为下学期的各项比赛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在6月份,我们体育配合年级组,开展了体育期末测试,初一、初二则以体育中考为标准,学生自主报名,进行了四个项目的测试,在测试过程中虽然天气比较炎热,但学生们斗志昂扬,展现了很好的精神面貌,也取得了满意的成绩。
[关键词] 电教手段 体育舞蹈教学 学生
现在国家推行新操、新舞蹈的速度很快,而我们农村体育老师的素质又参差不齐,特别是一些中老年体育教师学习新操、新舞蹈的能力不是很强。近期推广的校园集体舞给我们增添了不少麻烦,我们努力去学习校园集体舞也想了许多方法以达到让自己先会,以求给学生做出一个标准的示范。但是由于我们能力的限制,有些动作做的不是那么完美,甚至可以说很难看。因此我就电教手段在校园集体舞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在进行校园集体舞教学时,一位体育教师往往要教许多学生,并兼顾好男女动作的不同,以及四个同学的舞蹈组合,确实有不少的难度。体育舞蹈是一门技术很强的学科,为了有利于教学,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校园集体舞方面有比较全面的知识与技能。但是在农村中小学校里,体育教师不可能像专业舞蹈老师一样,去教这个校园集体舞的动作。而且体育老师的专业也不相同,农村中小学又很少有专业的体育舞蹈老师。有时根据学校工作的需要,一个在投掷类方面有特长的教师也可能去负责跨栏方面教学。如果一位举重专业的男教师根据需要去教学生校园集体舞的话,那么大家想一想那是怎样的一幅画面。但实际教学中这样的情况是比较常见的。如在进行校园集体舞教学时,必定要指导学生掌握专门的舞蹈动作,这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学生在学习掌握舞蹈动作的初期主要靠教师的示范与讲解。教师的示范动作做得优美、大方、准确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才能激发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身体动作形象。但是实际教学并不如此,教师由于身体素质诸多的原因,有些动作可能自己也做不好看,怎么可能教好学生,这时利用电教手段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难题。如前年我校推广全国青少年校园集体舞,说实话这不是我的专长,但工作需要怎么办?我就巧妙地利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让学生先观看光盘,然后再定格,慢速播放,让学生在头脑中有了映像,接下来再把学生集中到操场上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具体谈谈在校园集体舞教学中的有效措施。
一、巧用网络培养学生兴趣
课前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体育舞蹈的精彩片段,在欣赏美的同时,激发他们想学的欲望,培养其对体育舞蹈的兴趣。教师也可以用笔记本电脑把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带进课堂,和同学们一起欣赏讨论,既愉悦了身心,陶冶了情操,又以此为契机,为开展舞蹈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利用录音机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对于校园集体舞教学来说,学生对动作节奏的把握是一个难点。在动作学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利用录音机放校园集体舞的音乐,一遍一遍的让学生跟音乐练习,培养动作的节奏感。如果能播放点适合学生口味的富有节奏感的音乐,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同学们就会觉得耳目一新,跟着节奏做动作,即使较长时间的练习一个项目,也会兴趣浓厚。应用电教手段进行校园集体舞的技术动作教学与训练,使我感到电教媒体的特点是常规教学与训练所不能相比的,也是不可能达到的。它帮助我们解决了教学的难点,构建了技术动作掌握过程中的一条外部反馈通道,在课堂上采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大大加强了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实践证明,运用现代先进的电教手段,不但能优化课堂结构,而且能促使学生较快地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利用课件提供感性材料
一个完整的技术动作包括几个连续技术环节,如果单凭教师的示范,由于速度快,往往是在瞬间完成,学生看得不清楚,这就影响学生掌握动作的准确性及快慢程度。如果利用电教技术课件把连续的动作以定格的形式或像放映机一样把动作放慢放映,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每个技术环节的动作都看得清楚,学生不仅学得快,而且能准确的掌握动作要领,比如,在第一段第一个八拍第一个动作教学时利用动画课件将动作(单脚向侧一步、另一只脚并过来、再一起起跳、一起落地这是一个动作)四个环节生动形象的体现出来,教师及时进行讲解,同时指出动作地重点和难点。通过电教手段,让学生对动作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再把学生集中到操场上,教师稍加指点,学生就能比较好的完成整个舞蹈技术动作。由此可见,采用电教技术进行教学,学生看得更清、学得更快、记得更牢、把握得更准确。由于采用了先进的教学手段,学生对校园集体舞动作的学习兴趣不仅高涨,自信心倍增,练习中情绪高涨,不怕疲劳,其乐融融。最后我想如果利用这些相应内容的素材制作成了有关校园集体舞的光盘,这样配上笔记本电脑,在室外上课过程中也可以随时使用。
四、放音像资料作正确示范
我先找来大量的有关校园集体舞的音像资料,和学生一齐观看共同学习。再通过控制速度播放慢动作和暂停,使学生真正了解舞蹈动作的细节、顺序以及动作的方向、路线、方位。很快地完成了校园集体舞的技术动作,并改正了学生在跳校园集体舞时的错误跑跳动作。利用录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体育教学除了丰富学生的体育基本知识,提高技术、技能外,还要对学生进行竞争意识和爱国意识的教育。比如,上室内体育课时,为学生播放奥运期间体育健儿在奥运会赛场上夺取冠军、国旗升起时的动人场景,教师及时通过语言激励学生,让学生知道只有拼搏、努力才有提高,在此环境的感染下,同学们会热血沸腾,爱国之情油然而升。
体育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但教学中信息传递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它不仅要求教师要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较高的运动水平,还要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近年来,随着电教技术的迅速兴起,不少学校的体育课已经在课堂上采用电教技术辅助教学。相信电教手段在今后的体育课教学中将越来越受到体育教师的重视。
要使思维能力训练成为教学的主线,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将“知识”背后的规律、方法、思维方式作为比知识还重要的“关注点”,清晰地呈现出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通用,欢迎阅读!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通用11、认真备课,钻研《新标准英语》教材,进行课堂的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做到当堂内容当堂掌握。
2、创新运用各种不同英语教学法来辅助教学,如:情景教学法、直接教学法,并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游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英语。
3、创设英语情景和环境,使学生们在一定的英语语言环境里习得“第二语言”。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打下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电教手段,创设良好的语言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鼓励学生大胆说英语,肯定他们的进步(尤其是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树立学生的信心,培养学生朗读和书写的习惯。
5、注重教材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帮助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提升英语基础好的学生。
6、多教授chant和歌谣或小故事等促进学生多单词和句型的记忆。
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课文创设栩栩如生的情景,如打电话、购物、生日聚会、野餐、旅游、问路、看病等,为学生提供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
7、训练形式多种多样,手、脑、眼、肢体并用,静态、动态结合,基本功操练与自由练习结合,单项和综合练习结合。
通过大量地实践,使学生具有良好地语音、语调、书写和拼读地基础,并能用英语表情达意,开展简单的交流活动。设计全面、高效的课外作业,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做到整齐、规范、准确地书写。
对学困生的措施
由于我校大部分是外来流动人口,每个学期学生流动很大,导致学困生有比较多的人数,他们有些是学习习惯一直不好,导致课堂效果差,还有些是以前由于到处流动的关系,没有学好英语。对于这些学生,目前我采取以下这些做法:
1、请班级里成绩较好的同学给予帮助。
2、在练习中发现问题,在课后给予辅导。
3、安排他们坐在好的学生旁边。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通用2初一上学期是小升初过渡的关键时期,是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所以做好教学计划十分重要。作为教师应当加强课堂教学,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进取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本事有更大的提高。同时,经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英语知识,训练英语的听说读写本事,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初步运用本事,最终使学生从“学会英语”,向“会用英语”转变。为此我制定了初一英语教学上学期工作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初一英语使用人教版教材,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准备部分,有三个单元。重点是音标和简单基础词汇。第二部分是正式课程,分为12个单元。
本教材所牵涉的教学资料有:自我介绍,讨论本事,描述家人,谈论最喜爱的东西和日常事务等。本教材所要掌握的语法有be动词的用法;一般此刻时;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冠词;人称代词;序数词;名词变复数;情态动词can的用法。
二、教学任务规划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忙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本事构成有效的策略。掌握必须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初步的语感,开发智力、培养观察记忆思维,创造和想象本事。
三、教学措施
1、做好中小学的衔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培养科学记忆单词的习惯;注重课堂和课下衔接,培养书写规范化习惯;培养专心听讲,进取思考,大胆参与的习惯;提出要求,注意检查落实,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做笔记的好习惯。
2、认真钻研教材,精炼知识点,提高课堂效率。
有交流才有提高和提高。共同研究教法,经常性进行组内互听互评,在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的同时,将以往实效性强的工作经验传授给其他教师。温故知新,灵活运用。在平时的常规课堂教学时,力求教学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点和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进取性,发挥学习主动性。
3、注意传授知识与及时评价相结合,强化反馈,强化落实。
在课堂上力求把每节课的每个知识点,如语音、词汇、语法讲清楚讲透彻。针对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讲练多次,但学生仍未掌握的情景,要注意及时把知识传授和评价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好课前2分钟,进行教师检测与自检,并及时讲评。
再次,有效的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坚持口语课堂交互活动的生命力。口语课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使课堂的交互活动始终处在一种“动态”、“进取”、“参与”、“合作”、和“成功”的状态。用一个月时间进行高密度口语专项训练。
5、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6、抓好单元过关,及时查漏补缺。
7、做好后进生的工作,提高英语兴趣,争取获得好成绩。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通用3教育部制定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x〕13号)。本纲要是新时期普通高校制订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也是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和评价的重要依据。
《纲要》第五条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共计144学时)。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
回顾历史,在历届校领导的指导和大力扶持下,在体育教学部的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的辛勤劳动、努力工作下,我校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已经历了一个从不断认识、不断改进、不断探索,到不断提高和不断完善的发展历程,同时,也为我校学生体质健康,素质教育和体育社团建设发挥了应有的贡献。
为了进一步深化我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学习国外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以及我校的具体情况,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多视角全面认识体育教育在高等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此为基础,厦门大学新一论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特点是:
(1)继续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三自主课程教学形式。结合课内外的多种自主锻炼的教育教学方式,改变以往教师需要学生做什么,变为学生根据自身状态来决定自己做什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
(2)放开修课时间限制。改变以往学生只能在大一、大二修完全部体育课程的有关规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修课计划,除大一第一学期要求修完规定的基础体育课1学分外,其他3个学分均可在大学期间的任一学期修完,不再对大学体育课课程的修课时段做限制。
(3)获取学分途径多样化。除大一第一学期1个学分外,其它3个学分可以通过不同途径来获得,一是学生通过正常的体育选修课获取学分;二是通过特色项目来获取学分。特色项目学分:是指学生根据专长自选特色项目,如游泳、马拉松项目等。选择特色项目的同学必须要参加体育部组织的测试并达到规定要求,或者直接获得体育部认可的相关体育运动奖项。一个特色项目为1个学分。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通用4运动参与目标。通过体育课程的教学,切实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深刻理解体育运动的内涵及其对自身发展的影响,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并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运动技能目标:通过体育课程教学,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项目,较熟练掌握两
项以上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身心健康目标。根据学生需要来精心设计体育课程教学,使学生在课内外体育运动实践中,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得到改善和提高,保持良好的生理健康状态。并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使学生的个性、潜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展示,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社会适应目标。根据体育课程独有的学科性质特点,通过运动竞赛的对抗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体育课程设置
充分考虑我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师资队伍状况以及学生对课程设置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剔除和整合现有的课程体系,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体育资源,增加了具有时代性、实用性、地方性和文化底蕴厚实的运动项目。目前,体育课开设的运动项目有:篮球、篮球裁判、排球、软式排球、排球裁判、足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棒(垒)球、高尔夫球、游泳(冬泳)、太极拳(剑)、武术拳械、跆拳道、形意拳、八卦掌、木兰拳(扇)、自卫防身、散打、形意强身功、舞龙舞狮、健美操、形体塑造、瑜珈、体育舞蹈、街舞、野外生存、定向越野、健身健美、马拉松、体适能、保健与康复等35门课。
体育课程学分设置
体育课程设4个必修学分,除大一第一学期必修1学分外,余下3个学分可在大学期间的任一学期完成;可以是任选课学分或特色项目学分,详见体育课程考试内容构成与说明。
体育课程成绩评定办法
体育课成绩由学习态度、专项成绩、身体素质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有定量或定性的评分标准。体育程成绩采用百分制记分,优(85-100),良(70-84),及格(60-69),不及格(60以下)。
体育课程要求:
1、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等法规性文件要求,体育课程未修满规定学分不能毕业,只能作为肆业处理,只有在新学年补满必修学分后,方可补毕业证书。
2、体育课程不及格只能重修,不能补考。
如因运动受伤等原因,经任课教师同意方可缓考,并在新学期开始前三周进行补考。
3、体育课程缺课(见习、请假、旷课)累计达1/3总课时者,该学分必须重修。
4、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保健与康复体育课,参加保健体育课学生需持医院保健科证明,在开学前3周转入保健班学习。
学期成绩评定在成绩后注明保健字样。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通用5本学期,是英语试行使用新教材的第二学年,为此,我紧紧把握新大纲、新教材的指导精神,认真学习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提高了认识,更新了观念,为圆满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班级情况分析
四年级有18名学生,经过一年的英语学习,每个学生的英语底子各不相同。一年的英语学习,学的好的学生掌握的很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很扎实的掌握听、说、认读和书写。但也有很多学生由于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基础不扎实,能力也较差,学习比较困难,班级里很多学生已经两极分化明显,很多学困生明显较弱。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这套教材充分吸收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的培养和训练,努力为学习者营造语境,精心设计内容,在教学中安排了大量的有趣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英语,使英语变得“既容易又有趣”。
这套教材以学生为中心,以主要人物的活动为主线,围绕最常用、最基本的英语词汇、句型、交际会话等,逐步展开教学内容,符合中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语言教学规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本册教材有这样几个特点:
1、注重了学生运用能力培养;
2、尊重学生的差异,并让其充分发表出来;
3、在承认学生之间差异的同时提供了互动互学的条件;
4、设置了发展学生特长的选做题。
体现了新大纲的各项要求,明确英语教学方向。
三、教学目的
本套教材的教学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初步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书写基础,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初步具备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适当介绍中西方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1、能听懂、会说课文会话,并能进行简单的交流。
2、能听、说、认读大纲要求的单词,并且能听、说、读、写单词和句子,和进行简单的运用。
3、能学会3个小制作。
4、能唱8首歌曲。
5、能听、说吟唱7首歌谣。
6、能听懂6个幽默小故事。
7、能了解6项简单的中西方文化知识。
五、教学重难点
1、能按四会、三会的要求掌握所学单词。
2、能按四会要求掌握所学句型。
3、能使用日常交际用语,活用四会句型,进行简单的交流,做到大胆开口,发音正确。
4、能在图片、手势、情境等非语言提示的帮助下,听懂清晰的话语和录音。
5、初步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能做到书写整洁、规范。
6、养成响亮清晰读英语、说英语的习惯,认真模仿语音、语调,以培养语感。
7、能在完成某个任务(如涂色,小制作)的过程中学会相关的词句,并且培养动手能力。
8、能演唱已学过的英语歌曲,诵读已学过的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