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博物馆调查设计

博物馆调查设计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18 16:40:3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博物馆调查设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博物馆调查设计

第1篇

关键词:免费;共享;博物馆

Abstract: City museum as a cultural oasis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academic research. However, the study don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urb 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are still weak.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Guangdong’s free museum policy, especially the visitors’ behavior, the places they visited, the time spent, and their interaction with the museum, the paper tries to provi de constructive proposals for the sharing of urban public cultural resources.

Key words:free; sharing; museum

博物馆承载着纪录文化的社会功能,其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已成社会共 识,并 且被国际博物馆协会明确地写进了章程。博物馆对公众免费开放已成为世界博物馆发展的一 大趋势,在不少国家已成惯例。2008年3月,我国在一些省市部分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试点 后,受到公众普遍欢迎,广东省博物馆就是其中之一。但由于免费开放的“非日常化”和人 数限定等制约,节假日观众量激增,平时却门庭冷落,而且虽“免费”开放但“从没进去” 的人还和过去一样“在门外”。免费政策如何“普惠”所有人?公共文化设施怎么才能真正 让公众共享?笔者通过调查分析,为将来在全国大范围推行博物馆免费开放提供一些实证依 据和建议。

一、“免费”后的普惠:

参与主体行为的“样态”解读

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作为公共资源对公众免费开放后,人们开始关注 博物馆的参观主体——人,而非参观客体——馆体建设、馆藏品(物),这是对过去公共文化 设施规划设计与建设中忽略主体意识的重新定位。2400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普罗泰 戈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从“以人为本”的尺度来考量公共文化设施功能,从免费开放博 物馆中参观主体数量与质量的罗列分析,是对公众“共享”公共资源内涵的本质回归。

1.参观人群类别变化

免费政策始行前,广东省博物馆的客流承载力长期处于富余水平,参观量因为“票”的门槛 受到限制。以2008年3月为例,每天参观人数最小值仅为18人,最大值亦不过750人,日人均 流量为111人。免费开放后,人流量态呈跨越式扩张。3月30日博物馆观众近4000人 ,远高于3000人/天的限制标准,公众强劲的文化渴求因“免费”得以有效释放。 “免费”举措的实行使城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资源的闲置与浪费现象得到极大改观,也能充 分体现博物馆的公益性、非盈利性及公众的参与性等基本原则。

同时,免费开放前后广东省博物馆的参观人次亦随节假日等外部因子作用而迥异。在日均人 流量总体增加的同时,周末人流增加更明显。

①年龄结构。免费后,18~45岁年龄段的游客成为博物馆参观的主体力量,比例高达67.8% ,约为次主体——18岁以下中小学生年龄段人数的4倍多。由于参观主体文化素养较高,大 量的集体访谈资料显示这一人群对于博物馆的“教育功能”高度赞许。

②收入水平。调查显示,免费后的广东省博物馆受到中下收入阶层的积极响应,50 00元/月以下收入水平的被调查者已占总人数的88.3%,低层收入人士(800元/月以下)也 有24.7%的比例,“普惠”政策效益初显。

③受惠范围。因广东省博物馆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其吸引范围表现出以所在区为生源点的圈 层式距离衰减,是典型的传染扩散形式[1]。诚然,广东省博物馆的受惠人群为广州 市市民,且渗透于管辖范围内的所有片区。相当多的市民表示“自己屋企博物馆免费,我吾 捧场边个捧”(自己家门的博物馆免费了,作为市民的一分子应有义务支持),彰显了他们 的区域认同感与归宿感。

2.参与行为时空分析

①时间分布。参观者的访馆时间反映了博物馆内一天的人流节奏与规律[2]。根据 广东省博物馆分别在工作日、节假日8小时开放时间参观人次的资料汇总,较之尚未免费开 放的广州市南岳王墓博物馆,其人流量体现均衡态势。通过实地观测,节假日上午及下午参 观的主体人群为家庭,且多是父母陪同孩子游览;中午则以三两成行的大中学生居多,而相 当部分的被采访者将博物馆看作闹市氛围的休憩场所。工作日前来的主力军为成群结队的朋 友以及晨练、午睡过后顺路参观的老年人。

②参观形式。国外相关研究表明,社会交往是博物馆游客潜在而重要的动机之一[3] 。相当数量仍未实行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的游览主体单元仍是旅游团与具有一定规模的组织 ,成员可能仅仅处于服从导游或者上级领导的安排,参观愿望并不强烈。自免费大门开启后 ,广东省博物馆则呈现与其他收费博物馆截然迥异的繁荣景象。局外观测资料的威弗指数量 度与抽样调查进行的数据分析有效证明,游客已把参观博物馆看作是增进与家庭或朋友交往 的一种方式,调查结果显示,47.4%的游客选择与朋友同行,23.7%的游客与家人一道前来 参观游览,其中绝大部分是父母带孩子观赏,藉此增长见识,寓教于游。较小群体的组织形 式更能激发公众个体的游览意愿,他们在“免费”契机引导下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欲望。

③交通方式。“免费”后,广东省博物馆的参观群众大多选择公交车或地铁为交通方式,两 者使用比例分别为50.7%和29.3%,凸显使用主体低收入性。这些方式的高频率使用,与省 会城市市内发达的公共交通网络不可分离。以广东省博物馆所在区域为例,正门毗邻的越秀 中路承载6条公交线;其5分钟步行半径内设有三元里——万胜围段的地铁2号线。经济水平 并不富裕的普通大众因这类“亲民”而完善的通勤手段使其参观意愿与出行次数增加,进而 成为主导参观群体。

广东省博物馆免费后的参观人群类别具有以下特征:因免费时间的突变增长,多元主体获得 文化资源共享。其中,省城广州市的中青年家庭和大学生群体成为参观者结构的新生力量。 他们处于中下收入阶层,但依然存在潜意识文化诉求。相对免费前受教育程度与收入水平较 高的参观者,他们的行为更多体现为休闲娱乐场所的模式,具有较高的随意性。因此,免费 后的省博物馆的人群结构已从“倒金字塔型”转变为“橄榄型”,富裕阶层已逐渐向中下阶 层过渡,“共享”初衷得以体现。

二、“免费”后的忽略:

特殊群体与阶层的守望

1.残障人士

在对广东省博物馆主体建筑无障碍通道的设计考察后发现:其坡道、楼梯、电梯3个重点都 符 合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对残疾人和老人的关怀与尊重。以广东省博物馆主要楼 梯的设计为例,对照《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可以发现,除扶手直径为7cm, 这一项略超过了规范所要求的5cm以外,其他均符合要求。

物质载体的完备却不能成为残障人士在“免费”后走进博物馆的媒介,5月2日前来参观的唯 一一位肢体残障者在接受调查时说:“来这里是要有勇气的,因为周围正常人总是用异样的 目光看我,不是自己非要看是不会来的”。可见,除硬件设施完善,人性化的软件服务跟上 才能逐步消除这一群体的参观焦虑[4]。

2.打工者(新市民阶层)

广东省博物馆四周有不少施工或装修工地,有众多外来务工人员。本调查选取了11个深度访 谈样本,职业类别为保安、装修工人、施工人员等,藉此试图解释“博物馆打工者罕至”现 象的深层原因。

①博物馆认知度。社会距离量表(又称鲍格达斯量表)分析显示,打工者接受省博物馆的认 知度分布于“毫无知晓”与“初步尝试”两大阶段,而后者的行为实现根究于工地与博物馆 的邻近效应。相当比例被采访者对广东省博物馆一无所知,绝大部分的务工人员从未有广州 市内其他博物馆的参观经历,仅有一人曾到过广州南岳王墓博物馆。

②自我休闲意愿。打工者的工作强度较普通职业更大,他们每天仅有晚上的2~3小时为自由 支配时间,而广东省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时间为9:00~17:00,需求与供给时间产生强 烈错 位。与此同时,他们主要以逛街、打麻将等蓝领普遍喜好的活动为自我消遣方式,并认为这 些活动既经济又适合。可见,他们的诉求仅停留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爱与归属需要阶段 ,每天极度辛苦而单调的工作状态迫使他们急需寻求简易的社会群体生活实现压力缓解。更 有不少打工者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生理需要还未得以有效解决,参观博物馆等文化消费 自然被排除于需求边界之外。

③教育文化程度。务工人员受教育程度少部分为高中或中专水平,更多的只具有初中或更低 文化水平,教育素养的不足、个体自卑感被激发、潜在的自我认知约束等因素,使他们对博 物馆等文化殿堂望而却步。

实行“免费”政策后,参观者主体在数量上大规模增长,在质量上类型相应变广,由此实现 了“共享”初衷由量态到质态的初步飞跃。然而,某些弱势群体——残疾人士与打工者(新 市民阶层)的守望,仍是人人“共享”公共文化资源终极目标达成的阻碍因子。

三、“共享”的终极目标:

设施与服务多因子满意度

1.博物馆设施服务环境分析

为探知“免费”开放广东省博物馆后服务环境是否保持舒适性与游客满意度,本调查立足参 观者对周边各细微配置构件的感知体验,以“5 非常满意”、“4 比较满意”、“3 说不清 ”、“2 不大满意”、“1 很不满意”为度量层次,寻求各因素所表征的参观者服务环境质 量评价。调查显示,广东省博物馆总体设施建设广受游客好评,各项满意度平均值皆在“比 较满意”之上,且无任何“很不满意”的评价。其中,参观者对展览种类、展厅环境舒适度 、展品质量、展厅整洁程度、展览形式等体现博物馆主体硬件风貌的因子评价最高,对馆内 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以及讲解质量等两项评价较低。

2.满意度影响因子聚类剖析

参观者对服务环境的评价约束于其对博物馆内不同领域设施的认知程度。然而,主观评价最 高的因素并非意味其与参观者感知服务环境质量呈高度相关。根据调查,有以下5种因素影 响博物馆参观者的满意程度。

①形象宣传。包括宣传资料、工作人员服务质量、专供特殊人群的设施、展品质量等,这些 皆为广东省博物馆体现自身风貌的重要元素,是群众了解本馆形象的直接窗口,因此,免费 政策实施后的博物馆应借鉴企业形象设计及顾客满意战略的经验,根据自身的特点,树立自 身良好的形象,并加大在形象塑造方面的投资,寻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形象建设的管理策略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服务队伍,训练员工在思想上要牢固树立观众满意度是衡量博物馆形象 的唯一标准[5]。

②展品诠释。包括展览种类、展品更新度和讲解质量等,它们成为增强博物馆免费开放后众 多初次参观者对文物、展品兴趣的关键渠道;免费开放后的博物馆除了专业人员对知识的诠 释之外,应该寻找并多引入贴近观众生活经验,奠基在不同文化层面的展示元素作为展览起 点,抛弃以往说教的色彩,向着亲和、人本、交流的方向发展,使博物馆如春风化雨,润物 无声。同时,博物馆要强调观众的参与意识,大众的参与对博物馆的生存是最重要的。免费 政策实施后的博物馆更应该借助高科技手段,广泛采用声、光、电及多媒体新技术,使广大 观众产生全身心的感觉和体验。

③展览空间。包括展厅环境展览形式和休息场所等,它们都是影响博物馆观众心里容量的重 要因子;免费后的博物馆应在宜人的展览空间中使观众获得从耳目到心灵的审美愉悦,它不 仅让历史与文明相遇成为可能,还是一个创造未来与释放无限活力的处所,也是一个与美丽 对话的场所[6]。

④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备与否,应该作为一个博物馆是否真正实现文化资源共 享的标志。其实,任何一项公共服务设施都应以人性化的设计为本,要想不断提升观众的满 意度,博物馆就必须满足公众对公共服务设施越来越高的诉求;必须加强博物馆导览服务优 化标志系统,引导观众尽快实现目标发现与定位,使他们不致因迷失方向而困扰。

⑤配套服务。包括纪念品、小卖部、饮水设施、卫生间以及双语文字注解等,这些配套服务 设施是群众参观行为中辅助的游览节点,也是博物馆是否以人为本尽善尽美实现免费共享的 细节体现。

3.合理承载量分析

以上5大影响参观者满意度因素的提出是广东省博物馆服务环境作为真正“共享”载体的必 要条件,可是,所有因子仍约束于整馆建筑承载量的合理控制。广东省博物馆现实行“免费 不免票”的措施,即规定每天参观人数上限为3000人。因失去价格机制约束,博物 馆“价格排他”的特性亦不复存在,并从价格排他性公共物品属性更变为拥挤性公共物品的 属性[7]。因此,从拥挤临界点视角探讨广东省博物馆的合理容量是公众满意度的 前提。陈列区是博物馆建筑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大致可分为观赏空间、休息空间和交通空间 3部分。博物馆合理观众人数应为3部分参观人数之和。遵循国内已有计算博物馆人均面积的 合理方法,笔者据调查及一些实际量算得出理论上博物馆在单位时间内的最大合理参观者的 人数为1478人。而据前文所述,3月30日免费开放后的广东省博物馆有近4 000名访客,按照观测高峰时段人数占全天总人数比例(40%)计算,不难发现博物馆若不实 行限票政策就会超负荷运营。

总之,“免费不免票”的措施应该在即将大面积实行免费政策的博物馆中推广与实施,同时 博物馆应从影响参观者满意度的5大因子对其进行全面提升。只有这样,无论参观者特征行 为还是博物馆服务环境,才能有效呈现顺应“共享”潮流的强烈态势,互为需要,互相作用 ,促进城市公共文化资源“共享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刘俊.博物馆游客行为研究:以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 科学校学报,2005(2):40-44.

[2]马力.2010年上海世博会参观者行游轨迹及时空分布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 ,2006:70-83.

[3]博物馆展示宣传和社会服务工作调研课题组. 2004~2005年中国博物馆观众调 查报告[J].中国博物馆,2005(2):30-35.

[4]张微.论科学发展观与博物馆对残疾人的教育[J].博物馆研究,2008(1):10- 13.

[5]王晓曦.博物馆靠什么提升观众的满意度[J].博物馆研究,2006(3):18-23.

第2篇

关键词:甘肃省博物馆;观众;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G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0-0081-04

一、前言

(一)概述

目前,满意度研究每年都有大量文章发表,尤以博物馆馆观众满意度研究热门;观众满意是成功地理解某一观众或某部分观众的爱好,并着手为满足观众需要做出相应努力的结果,是观众对博物馆提供服务的感受及评价,也是博物馆的努力结果。让观众满意的第一步从市场调查了解观众的需求开始,然后再在陈列(展览)设计、接待服务的过程中,努力去满足观众的需求,它贯穿了博物馆社会教育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博物馆满意度研究的依据是科学的观众满意度调查报告,属于实证研究的范畴,而笔者的这项研究是属于应用博物馆学范畴的。笔者利用课余时间,发放问卷进行调查。

甘肃省博物馆成立于1956年,是甘肃省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坐落于省会兰州市七里河区;馆方根据甘肃省独有的文物特点及其优势,积极全面地向社会推出了“甘肃彩陶”、“甘肃丝绸之路文明”、“甘肃古生物化石”、“庄严妙相――甘肃佛教艺术”、“红色甘肃――走向1949”五个常设主题展览,并分别在2007年和2011年荣获“第七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和“第九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并设临时展馆,展出当前热门的文化现象及社会话题。

二、资料搜集的基本情况

笔者这次采用在博物馆周围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首先笔者同学和笔者进行了问卷的设计,这个过程中也请教了很多老师和参考了同学的建议和意见。问卷的基本内容有:1.观众的自然特征,:性别、年龄、职业、居住地、教育程度;2.参观群众对甘肃省博物馆基本情况的了解情况3.观众的参观态度,比如参观目的、展出内容的评价及感受4.观众对博物馆配套设施的评价,如:卫生、休息区的设置等。其次,于2015年9月下旬及国庆期间发放问卷,收回123份,都是笔者在场,可以认为都是有效问卷。为了有效保障问卷的认真完成程度同时不耽误观众的时间,笔者设计问卷包括20个问题,80%的观众可以在3~5分钟内完成。

三、问卷的统计情况

(一)观众的特征

本次研究一共发放了123份调查问卷,女性71份(57.7%);男性52份(42.3%)。男性观众的比例高于女性观众,某种程度上说明女性观众更愿意配合笔者。

接受调查的观众中,以“18―30岁”和“45-60岁”的居多,分别有50份(40.7%)和45份(36.6%)问卷;其次有16份(13.0%)问卷是“30-45岁”的;再次8份(6.5%)问卷是“18岁以下”的;最后是“60岁以上”4份(3.2%)问卷。

甘肃省博物馆的观众以甘肃省人口居多,且基本都居住在兰州市;省外的观众是:河南2份问卷,山西1份问卷,安徽1份问卷,内蒙古1份问卷。

在接受访问的观众中,“大学本科及大专”的人数是最多的,有51份(41.5%)问卷;中专或高中学历也占很大一部分比例,占总体34.1%,其次是“硕士及以上”学历和“小学及以下”,各有12份和10份,占9.8%和8.1%;由于调查期间跟国庆假期重合,“学生”居多,有56份问卷,占45.5%,其次是“工人、员工、职员、政府企业管理层”,有46份问卷,占37.5%,再次就是“个体营业者”有18份问卷,占14.6%;“离退休人员”有3份问卷,占到了2.4%。

(二)了解度

该项笔者设计了两个问题,选择“没听说”有6份(4.8%)问卷;“听说过但不了解”的有80份(65%)问卷,“完全了解”的有8份(6.5%)问卷,“了解”29份(23.7%)问卷;了解途径中,选择“慕名而来”的最多,有64份(52%)问卷,其次是“其他”和“亲戚、朋友介绍”,分别有28份(22.8%)和27份(21.8%)问卷,最后是“通过访问该馆网站”有4份(3.4%)问卷

(三)参观内容

1.参观目的

笔者把该问题设置为多项选择,得到该问题的多项选择时,我们把多选的选项拆分为单项,结果显示:观众的参观目的主要是“充实知识”,有69位观众(56.1%)之多选择了该项,排在第二位的是“休闲娱乐”,有25位(20.33%)观众,其次是“陪同家人和朋友”,有14位(11.33%)观众,“随旅行社参观”和“其他”的目的分别有6位(4.88%)和9位(7.32%)

2.印象深刻的展览

关于这个问题,笔者考虑到观众的难以取舍,设置的是可多选,部分观众进行了多选后,我们仍然采用拆分后累计统计的方法,统计结果显示:最受欢迎的展览是“甘肃丝绸之路文明”,观众选择该项的观众是46位(37.40%);其他依次是“甘肃彩陶”的40份(32.52%);“甘肃古生物化石”的37份(30.0%)。

观众评价依次为:“还可以”的71份(57.55%),“很满意”的44份(35.6%),“不太满意”的7份(5.6%),“不想评说”的有1份(1.1%),在“观众参观完后的感受”这一问题上,有66(53..65%)份问卷选择“比预期好”的,有37份(30.08%)问卷;“比预想要差”的有17份(13.8%)问卷选择“和预想差不多”的;“不想评说”的有7份(5.7%)。

3.愿意进行再次参观

在该问题的选择上,大部分观众愿意再次参观:表示“愿意再次参观”的有78位(63.41%)观众;“不确定,也许有可能会再次参观”的有38位(30.89%)观众;“不想参观”的有7份(5.7%)。

(四)观众对博物馆配套设施的评价

1.交通条件

甘肃省博物馆位于市中心城区路段,交通比较便利。在该问题的回答上,有69份(55.75%)问卷认为“交通便利”;有25份(20.45%)问卷认为“一般”有12份(10%)的问卷认为“十分便利”;有15份(12.2%)问卷认为“不便利”,有2份(1.6%)认为“十分不方便”。

2.博物馆卫生状况

从问卷统计中可以看到观众对该馆的卫生状况是满意的;61份(49.4%)问卷认为卫生“好”;58份(47.1%)问卷认为卫生“一般”;认为“很差”的有3份(2.3%);只有1份(1.1%)问卷认为卫生“差”。

3.对于工作人员服务态度的评价

对于工作人员服务态度,观众一般认为是满意的,认为“服务态度很好”的有30份(24.1%)问卷;认为“服务态度好”的有54份(43.7%)“服务态度一般”的有31份(25.3%);“不想评说”的有7份(5.7%);认为态度“不好”的则只有1份(1.1%)。

4.对于馆内出售纪念品的评价

有47份(37.9%)问卷选择了“对博物馆的形象不好”,负面想法是很明显的;有41位(33.3%)观众选择了“增加博物馆收入”;其次是“能方便游客”的有20份(16.2%);再其次是“不想评价”的有11份(9.2%);只有很少的4份(3.4%)问卷认为博物馆设置出售纪念品的商店能不仅能增加博物馆的收入还能给旅客带来方便。

5.休息区的设置

在观众对博物馆休息区设置的看法上,有96份(78.2%)认为设置“充足合理”;有16份(12.6%)认为“偏少”;还有11份(9.2%)问卷认为“偏多”。

四、结果分析

我们之所以对问卷结果进行详细分析,是为了确定哪些因素与参观观众的行为有直接关系,结果显示这些因素有:观众的基本特征如性别、年龄、居住地、教育程度、职业;笔者先在Excle里导入数据,运用Eview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构造统计量,这个统计量服从F分布,在F检验中,运用P值检验:如果P值大于0.05就表明差异不显著:而如果小于0.05,表明存在差异。本文中,鉴于篇幅,没有列出的项目默认为没有显著差异。

(一)性别因素

检验结果表明,在“印象深刻的展览”、“参观目的”、“参观后的感受”、“展出内容的评价”、“卫生状况”、“再次参观的意愿”、“交通条件”、“工作人员态度”、“商店的评价”及“休息区的设置”这些项目上,男女间差异不显著,两性之间有显著差异的项目为“了解该馆的途径”,P值=0.013

(二)年龄因素

由上表可知,年龄因素在“深刻印象的展览”、“了解该馆的方式”、“交通条件”和“卫生状况”的选择上差异显著,而在其他选择上则无明显差别。

由上表知,年龄因素在“深刻印象的展览”、“了解该馆的方式”、“交通条件”和“卫生状况”的选择上差异显著;而在其他选项上则差异不显著。

在“深刻印象的展览”方面,“18-30岁”的观众的兴趣更高一些;“慕名而来”各年龄最主要的途径;有4份问卷结果显示为“通过访问该馆网站”,其中“18-30岁”问卷有3份,“45-60岁”的问卷有1份。人对博物馆的“卫生状况”的认识与年龄有关,各个年龄段的人在认为卫生“好”的选项上没有显著差异;“45-60岁”的观众在卫生“好”的选项上的比例高于认为“一般”的;在其他的选项与年龄没有直接关系。问卷认为博物馆的卫生“差”的只有2份、还有2份认为“很差”,笔者调查实在周末和国庆假期,来馆参观人较多,不排除卫生打扫不及时的情况。

(三)居住地因素

“居住地”这个变量的影响较大,很多因素都受其影响,在“深刻印象的展览”、“是否愿意再次参观”、“交通条件”、“卫生状况”、“对于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和“馆内出售纪念品”上都有显著差;在其余选项上则无显著差异。

在“再次参观意愿”的问题上,兰州市接受调查的98份问卷中,有71份(72.7%)表示还会来参观;甘肃省内的20份问卷中,有12份(61.4%)表示了愿意再来参观;相比而言,外省观众的样本数太少,没有代表性,且基本上都不打算进行下次参观,充分说明了地域对“是否愿意再次参观”方面对观众的影响很大。“交通条件”上,兰州正在修建地铁中,交通稍显拥堵,各个地方想法不一致;在“深刻印象的展览”、“卫生状况”、“对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和“馆内出售纪念品”四个问题,F值检验为显著性差异,但差异的具体性则无法得知。

(四)受教育程度因素

“受教育水平”的影响比较大,分别在“参观前后感受的比较”、“卫生状况”“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对出售纪念品商店的评价”上有明显差异;在“参观前后的感受比较”的选择上,观众选择“比预期好”选项的占得比例最多,也是这个问题的“众数”(mode);“研究生(含)以上学历”的观众主要选项是“同预期差不多”;而“中学生”在“比预期差”的选择上占多数;在“卫生状况”的选择上,主要选项是“好”,正面反应了该馆的卫生状况是非常好的;“高中及大专”认为“很好”的比例要大于其他三个类型;“本科及专科”和“研究生(含)以上”在卫生“较好”的选项上所占比例要高于“小学”和“中学”。综合结果显示96.5%的人都认为卫生状况好,对于出现的4份认为该馆卫生差的问卷我们可以忽略不计。“本科及专科”在“商店评价”问题上主要表现为“不想评说”,在其他几个问题上,不同的教育程度并无明显差异。

(五)职业因素

F值检验结果表明,“了解该馆的方式”和“是否愿意再次参观”的P值分别为0.026和0.039,除此之外,在其他选项上的差异性并不十分显著。所有职业的人在通过“慕名而来”“了解该馆的方式”占多数;“学生”在通过“其他”方式了解博物馆的途径上与其他职业有显著差异。在“是否愿意再次参观”的问题上,各个职业在“愿意进行再次参观”并显著差异。

五、结论与建议

(一)年龄

来该馆参观的观众主要是“18~30岁”和“30~45岁”这两个年龄段的人,也即中青年人。

不同年龄的人对“深刻印象的展览”、“了解该馆的方式”、“休息区设置”和“卫生状况”的态度有很大不同。从博物馆方面来说,设置不同的展馆会有不同的目的,自然不同年龄层的观众会被不同的展览吸引;在甘肃博物馆的调查中,有跟随着解说员不同展馆都参观的,也有被个别展馆吸引的,至于在“了解该馆的方式”上表现出的差异,原因显而易见:不同年龄层的人,获取信息渠道差别很大,因此了解该馆的途径就随之差异比较大。因此博物馆在宣传方面要综合合理利用各种传播媒介,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休息区设置”态度上的差异,可能是因为笔者调查期间是星期天和国庆假期,学生多一点,因此对这一部分观众来说会偏少,但从问卷的调查结果来看,甘肃省博物馆的休息区设置还是合理的。

(二)性别

在笔者调查的问卷中,女性人数要比男性人数多,可能是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可能陪孩子、家人来博物馆参观;又或是笔者为女性,觉得女性观众更愿意配合调查,多访问的是女性。其次,F值检验结果也表明:性别在“了解博物馆的方式”上有显著差异。女性除了主要通过“慕名而来”这个途径外,选择最多的是“朋友推荐”,侧面说明了女性更多是通过朋友的推荐和介绍了解到该馆的;而与女性不同的是:男性除“慕名而来”这个选择外,其主要的得知途径是“其他”,是因为男性与女性信息渠道来源是不一致的,男性更喜欢接触新事物。因此博物馆要根据两性的特点,采取多种宣传方式,扩大知名度。

(三)居住地

甘肃省博物馆的观众大部分来自于本省,同时又以居住在兰州市的观众数量为主,说明地域在观众来源上有很大的作用;且“居住地”对观众参观态度的影响也很大,各地发展水平不同,消费水平存在差异,消费观念有很大不同,虽该馆门票凭身份证免费领取,有很多观众是第一次参观,并不知晓。本文的统计数据表明本地观众更愿意进行再次参观,明显高于外省观众;从而,省博物馆可以充分发挥博物馆与社区、学校之间的合作,吸引更多的本省观众,使博物馆成为当地居民休闲娱乐生活内容的一部分。

(四)受教育水平

参观群众中,“本科及专科”学历的人最多,充分说明在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把参观博物馆作为休闲娱乐的项目。博物馆不仅为观众提供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更是文化教育的机构,但是从问卷的调查的情况来看,中学生所占比例不大,而且笔者调查时间恰逢星期天和国庆假期,中学生平时应该更少。从F值检验的情况来看,“受教育程度”这一因素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分别在“参观前后的差异”、“卫生状况”、“参观”差异较大。

(五)职业

第3篇

一、设计博物馆的陈列摆设的基本特点

第一,博物馆的陈列摆设不仅要有一定的逻辑性,还要有审美性,这也是博物馆的陈列设计与其他设计类型相区别的具体表现,因为博物馆是文化属性的教育机构,要让人们在浏览和观赏的过程中有所感受;第二,博物馆中的物品类型多、数量多,这就决定陈列设计的范围非常广,那么设计的时候需要有不同的视角和理念,不能雷同,而且总体上要相统一,如安徽省宿州市的宿州博物馆,建设之前就确定了“弘扬宿州文化”的目标,整个馆内的陈列设计在这个主要目标的要求下,设立人文溯源、秦汉雄风、汴水咽喉、明清遗韵、现代风雨、人杰地灵七个部分,再现了宿州市从古至今的风貌和成就;第三,博物馆的设计要按照时间的顺序排列,结合灯光、玻璃罩的形状等,衬托陈列的物品。

二、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和观众的心理有必要的联系

明确博物馆陈列摆设设计的基本特点我们可以发现,每个特点都与观众的心理相关,所以两者之间有必要的联系。第一,博物馆主要的对象就是人,所以馆内各物品的陈列都需要结合人的心理需求,并且对观众起到正面影响的作用,这样可以让博物馆符合逻辑性、审美性和教育性的要求,如设计人员按照展览品的特性设计周边的环境和展览柜台的形状,可以吸引观众驻足,从而让他们浏览展览品的文字介绍,得到深刻的体会;第二,陈列设计中走廊等通道的设计,需要符合人们的行为习惯,再加上灯光、颜色搭配等,不同的设计可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在整体上可以实现博物馆的功能;第三,在进行博物馆陈列设计的时候,认真学习观众心理的理论和知识,做好调查分析,根据结果制定设计方案,那么博物馆将更具有艺术气息,反过来也可以感染观众,陶冶观众的情操,让他们了解历史、尊重历史、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1]。

三、关于博物馆设计符合观众心理的陈列摆设方法的几点思考

(一)在设计陈列内容的时候结合观众的浏览和参观的心理特点

第一,在设计之前,设计师做好调查分析,将博物馆内陈列的物品整理成册,并进行分类,在这个基础上统计观众的心理,可以保证每个类别都有特定的目标群体;第二,遵循清楚、直观的原则摆放陈列物品。让观众在浏览和观赏的过程中,可以第一时间明确陈列品的基本信息,然后进行路线的设计,使陈列品呈现多样性的特点;第三,按照观众的类型进行设计,将他们分为专业学者型、到馆内学习型、普通浏览观赏型,加上博物馆的类型进行陈列的设计和分布,使展览品可以最大程度满足不同类型观众的心理需求,以安徽博物院为例,馆内的社会历史类陈列区,将陈列的物品按照古代、近现代和革命时期进行排列,物品陈列的设计将地方的特色和民族的风格与陈列品有机结合起来,更加具有系统性和顺序性,那么专业学者型通过参观和浏览,可以探究学科理论的知识,如通过观看古代农耕用具研究安徽省在古代的自然风情和农业情况,而到馆内学习的观众可以学习到历史的发展顺序和历史事件,满足他们求知的需求,普通浏览型的观众可以在参考的过程中体会民族风情和历史风韵[2]。

(二)设计博物馆陈列摆设的具体方式时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为准则

一方面,展览品陈列摆设的方式也需要综合考虑观众的心理需求,设计师要注意角色转换,将自己作为观众来进行设计,让陈列品具有美感和由浅到深的感觉,层次分明,而且要注意以人为本,在尊重展览品的基础上添加生活化的因素,而且以展览品为中心,不能让周边的配件“喧宾夺主”;另一方面,将博物馆内各个设施细节化,包括灯光、颜色搭配、馆内工作人员的服装仪表和专业能力等,如安徽宿州博物馆,整体理念是保护环境,所以选用金黄色和白色为主的灯光,馆内采用与建筑风格相适应的节能灯,有独特性,而且这两种颜色的灯光更加突出馆内浮雕的图案效果,使博物馆内有艺术气息,通过调查2016年5月到馆内浏览和参考的近七万人数的观众可以发现,95.6%的观众对博物馆内的陈列摆设有很大的兴趣,其中28.2%原来不喜欢人文历史的观众开始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并且超过半数的观众在短期内还有再次到馆内浏览和参观的意愿[3]。

(三)用符合观众心理需求的文字编写博物馆陈列品的介绍

除了物品的陈列设计要符合观众的心理外,对展览品的描述性文字和图片也要注重这个方面。用符合观众需求的文字编写陈列展览品的介绍,可以让观众通过阅读,了解展览品的基本信息,如年份、用途等,编写的标准就是既要有文学性又能让大多数观众快速理解,如宿州博物馆在编写介绍的时候,依据史实、图文并茂,而且文字的艺术水平高,浏览的观众可以更真切地了解宿州的历史和文化。

第4篇

“实践教学是围绕教育教学活动目的而开展的,是有学生亲身体验的一项实践活动。它既包括认识、探索自然规律,掌握技术知识而开展的科学实验、生产实习等验证性实验,也包括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创新能力而开展的研究性、探索性、设计性、综合性的实践,还包括以了解社会和国情、提高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社会实践。”[1]

博物馆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博物馆工作,博物馆工作需要具备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所以博物馆学专业培养的不是匠人,而是能够进行理论和研究方法创新、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人才。高校博物馆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不是单纯的实践,组织学生参与实践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对理论知识的深度消化,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建立与课程知识学习、科学研究、生产劳动和岗位技能训练相结合,学习、研究、生产劳动能力共同培养的“三对接”实践教学模式,是进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深化开展实践教学的新方向,有益于实现以实践教学为平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需专业人才的高等教育目标。

一、与课程知识学习相对接的“课程实践”

“博物馆学专业课程教学兼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方面特性,尤其是关于藏品管理、展览设计、观众调查、展览讲解、博物馆参观服务、文物保护等方面,在这些环节上必须开展课程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接触博物馆实体的机会,以及对相关博物馆工作的体验机会,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对该学科的感性认识,才能增强对理论的理解,并在比较中产生新的认识和思考。”[2]利用校外博物馆与文物考古实践教学基地的资源,结合学生的课程学习内容组织课程实践教学和实验性教学,将有助于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消化理解。

课程实践的开展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实践活动,“通过教学的总体设计,明确每一个实践环节的目的、内容和要求,注重课堂实践、课外实践和校外基地实践的独立性、系统性、完整性,使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有机整体。”[3]课程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进度开展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学项目。教师作为学生完成教学项目的指导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角。教师负责进行教学的课堂进度设计和教学环境的设计,以及策划组织教学项目和所要完成的任务。学生负责参与具体实践活动,完成教师拟定的项目任务,从而达到对课程学习内容感性和理性的双重思考。

博物馆陈列设计是博物馆学专业的主干课,也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涉及陈列理论和方法,其中关于陈列主题的提炼和阐释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使学生掌握撰写陈列大纲的理论和方法,并能够自己独立撰写一份陈列大纲,实现对主题的提炼和阐释,是课程教学的目标之一。这项教学目标的实现,可发挥校外博物馆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结合博物馆举办的具体展览,将其作为考察和研究对象,在观摩和分析博物馆陈列的基础上,向学生传授陈列大纲的结构和写作方法。课程实践围绕如何撰写陈列大纲进行,以“项目教学”为手段具体实施。“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4]

项目教学的实施由四个部分构成,即确定项目任务、项目计划的制订、项目实施、项目完成结果的评估。确定项目任务要遵循三个原则:实效性,即项目任务必须能够被学生感知,并与实际相结合,可通过操作来完成。多面性,即项目任务的完成需要学生运用多元的理论知识来完成,由项目带动学生多元思维。延展性,即项目任务的设定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扩展,激发学生形成自己独立的、创造性的思考。项目计划由教师指导学生制订,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组建项目小组,项目的实施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作为指导者,从旁给予必要的技术支持,结合项目计划实现的效果组织项目评估,由教师制定评估标准,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评价。

以“撰写博物馆陈列大纲”的项目教学为例进行具体分析。第一步,向学生明确项目教学的任务,即以具体博物馆的藏品为资源,策划并撰写一份文字表达的主题陈列大纲。第二步,布置项目计划。这个步骤包括将参加项目学习的学生以4人为单位组建项目小组,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完成陈列大纲的撰写;组织观摩考察博物馆陈列,教师结合具体的陈列,讲解陈列大纲的撰写方法;考察和研究博物馆中的某类收藏,作为提炼主题、策划陈列的资源;指导学生项目小组完成一份主题陈列大纲。第三步,项目实施。首先,确定小组成员分工,包括对藏品历史、艺术、科学信息的搜集、整理;提炼陈列主题和策划陈列内容框架;策划设定用以说明藏品价值和陈列主题的辅助展品(包括陈列标题、部分、单元、展品的说明文字,以及图表、沙盘、绘画等科学或艺术类的辅助展品)。其次,观摩学习,带领学生考察作为实践教学基地的博物馆,分析一个具体陈列的特点,并结合该陈列讲解陈列大纲的撰写方法。再次,分析和研究藏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由博物馆为学生提供一份某类藏品的登记卡,学生根据登记卡上的藏品信息、藏品图片,并到博物馆展厅中具体观察展出的此类藏品,运用文物学、历史学、博物馆学知识,撰写藏品说明,并提炼一个陈列主题,设计陈列内容框架。最后,基于藏品研究撰写陈列大纲,包括标题―部分―单元―藏品组合―藏品和辅助展品的说明文字。第四步,学生展示项目完成情况,由小组成员制作课件在课堂上演示陈列主题和陈列大纲的构思特点,以及撰写陈列大纲的程序。第五步,教师组织项目评估,评估以百分制的方式进行,制定各项评估标准及得分标准。(1)陈列主题突出且新颖,并能够高度概括藏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30分);(2)陈列大纲内容框架充分体现主题,各类文字表达精练、有感染力,达到雅俗共赏(30分);(3)展品组合关系紧扣主题(20分);(4)辅助展品的选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20分)。以上各项评估包括小组自评、小组间互评、教师讲评三个方面。

师资历来是教学组成的一个至关重要部分,建设与培养一支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是开展课程实践教学建设的保证。博物馆学陈列设计的课程实践教学,除本校主讲教师外,还可以邀请博物馆资深的陈列设计人员,以其设计的陈列内容为案例,进行技术操作方面的具体讲授。高校博物馆学教师和博物馆陈列工作者的教学队伍组合,可以达到教学相长,丰富教学队伍成员的知识水平并提高教学水平,有利于授课。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建立对专业知识的理性和感性的双重认识,进一步扩充学生的专业知识领域。

二、与科学研究相对接的“申请与实施‘大创计划’”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简称“大创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目的是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学思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创造力、创新力,在此基础上建立创业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人才储备。目前国内各高校除了组织学生申报省、教育部的训练计划,学校本身也提供这方面的训练项目,供教师指导学生申请。探索研究实际问题,并开展创新研究是“大创计划”的宗旨。“大创计划”是通过资助学生开展创新研究,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在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高等院校应将该计划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大创计划”旨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训练,鼓励与现实紧密集合的项目选题。博物馆学专业学生未来要进入博物馆,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工作,“大创计划”项目的选题和实施都必须以文化遗产保护、遗产价值传播的博物馆发展现实为考察对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一项实际问题的研究,需要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进行分析解决,是一项高层次思维活动。“高层次思维不是简单的感知、记忆、复述或应用,而是有意识的,围绕特定目标的,付出持续心理努力的,需要发散、研究判断和反思等认知活动的复杂思维,它包括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判断性思维,以及自我反思等思维活动。”[5]

教师在指导“大创计划”这项高层次思维活动的完成过程中,可采用“基于问题式教学”理论。“基于问题式教学”主要包括设置问题情境、组建问题研究小组、启动问题、进行问题解决、研究成果展示和评估等环节,是一个由问题的提出、分析思考、解决、评估解决效果构成的高层次思维训练过程。由于“大创计划”需要项目团队通过答辩才能够结项,“基于问题式教学”的实施可以保证学生项目完成的质量,并顺利通过答辩。

博物馆学的理论完全来自于对博物馆具体实践的研究,通过对现实博物馆活动的考察,提炼问题进行申请,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研究,并通过成果评估的反思活动,最终形成有价值的成果,是“大创计划”的指导实施流程。例如围绕博物馆教育功能开展“大创计划”研究,教育是博物馆的首要功能,也是博物馆机构服务社会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这项功能的实现决定了作为非营利组织的博物馆能否履行好“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机构使命,提出“博物馆科普教育策划与开展”的“大创计划”选题,指导学生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博物馆为研究对象,基于对该博物馆科普教育工作情况的调查研究,为博物馆设计科普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并将方案应用到博物馆教育工作中进行效果检验,最终完善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

现以本人曾指导过的国家级“大创计划”“博物馆科普教育策划与开展”为例,具体阐释问题研究的过程。第一步,设置问题情境,带领学生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博物馆考察教育功能的实现情况。考察内容包括:观众对展览吸引力的评价、观众对展览内容的理解程度、博物馆教育学习活动内容、观众参与活动后的评价、观众在博物馆中的学习需求。在考察的基础上提出思考问题:博物馆如何开展科普教育。第二步,形成研究小组,对问题研究感兴趣的学生,自发地组建“大创计划”的研究团队。第三步,启动复杂的问题,设定项目研究课题:博物馆的科普教育策划与展开――以某个博物馆为例。第四步,解决问题。(1)访谈:组织学生与实践教学基地博物馆的教育部门工作者访谈交流,包括对从事这份工作的体会,博物馆开展教育活动的情况,教育工作者与参观学习者的关系;开展与观众的访谈,面对面地了解观众在博物馆中的学习体验和需求。

(2)调查:组织学生运用博物馆教育学理论和学习心理学理论设计一份“观众参观学习需求与体验”调查问卷,并在博物馆中发放给观众,进行回收分析;跟踪参观学习行为,组织学生在博物馆中对参观者的参观行为进行跟踪了解,并倾听参观者的交流。第四步,完成研究。包括:课题研究组利用研究所积累的图文资料、影像和语音资料制作课件,汇报研究过程;为所考察的博物馆编制“博物馆科普教育活动”开展指南;撰写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第五步,研究成果评价及完善。包括观众评价,组织学生将设计策划的教育项目,在博物馆的支持下开展学习活动,观察观众参与过程的行为、情感变化,并在观众参与后通过访谈、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习者的体验和意见、建议;指导教师点评;小组自评;在观众评价和教师点评基础上,进行研究报告、研究论文的修改和完善。

三、与生产劳动相对接的“专业实习”

所谓专业实习是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从事社会实践工作的初步尝试,其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应对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对四年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化、综合化运用、总结和深化的过程。通过实习,检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等各方面综合能力。它是学校和社会为即将毕业的本科生提供的就业实习机会,是从理论学习到实际应用的一条纽带,为学生未来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履行岗位职责打下良好的基础。

树立岗位意识,了解岗位价值,掌握岗位操作技能是专业实习的主要内容,能否获得和提升岗位操作技能的水平,是由工作者的岗位意识强弱,对岗位价值是否具有科学认识所决定的。博物馆学专业实习,学生将被安排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博物馆,从事某个岗位的具体工作。为了使学生通过专业实习获得良好的技能训练,树立岗位意识,培养对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的热爱,专业实习过程中需要组织岗位技能培训和操作技能考核。通过在博物馆中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可以使实习学生很快熟悉工作岗位的特点、工作职责、工作要求(见表1)。通过岗位操作技能考核,可以刺激学生主动、积极地掌握操作要领,强化岗位意识和建立科学的岗位价值观(见表2)。

第5篇

关键词:博物馆;人才培养;学历培训

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培养。对于博物馆行业来说同样如此,无论是国家博物馆或是民营博物馆,无论在东部地区或西部地区,都不同程度的面临着人才问题,由此导致博物馆运行和发展遇到了许多困难。如何解决人才难题从而摆脱运营窘况已经成为了学界和官方一项艰巨的任务。

一、我国博物馆人才现状及人才建设必要性分析

参照官方公布的数据和学者们的调查实践,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博物馆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行政人员过多,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尤其是文物保护、古建筑保护维修的专门人才奇缺。由于文物的不可再生性,博物馆业是一门技术性和专业性很强的专业,其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专业的技能和意识。但目前,很多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都属于行政人员,对于文物的开发、保养、馆藏设计等专业人员很少甚至没有。特别在文物的保护和古建筑的维修方面,如防虫、防蛀、防霉变、防紫外线等行业,人才缺乏的现状表现的最为明显,很多县级博物馆根本无法配备上述技术人员。

2.整体的学历水平偏低或专业不对口。尤其是市级和县级博物馆,面临着学历水平低、知识不具备、科研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一是招录上对学历要求不够;二是经费困难,无力送出培养;三是馆员缺乏勤奋自学精神。

3.馆员年龄老年化、结构不合理。基于历史和人才培养的原因,目前较多基层博物馆以及中西部博物馆都是建馆时的“开国元老”们在支撑,很多年青血液不愿意进入基层博物馆或去中西部,直接导致了这些博物馆年龄结构老化,缺乏激情和推动力,甚至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

现在的博物馆在人才培养上可谓困境重重,可是对此仍然有部分学者和政府未认识到博物馆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对此,笔者需要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博物馆的专业基础工作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博物馆学是一门新型的、综合性的、交叉性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因此,博物馆必须有一批能从事博物馆专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其要求有学识、有水平、有能力、有较好的职业道德,涉及历史、考古、民族、文博、民俗、心理、设计、环境、地理、人文、语言、审美、攻关、艺术、文字、外交、计算机、现代传媒、现代管理等行业。

第二,时代的进步要求博物馆应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如今的博物馆发展必须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利用博物馆的文化特色和优势,提供更多、更好的优秀精神产品。做到这一点,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依靠与博物馆事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现代管理要求博物馆应有新型的专家型和管理型高素质人才。由于博物馆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其可能涉及多门学科、多重管理。因此,只有专家型和管理型的高素质管理人才,才能实现管理手段的创新,才能使博物馆这部机器得到高效运转。

二、国外博物馆的人才培养实践

1.国际博物馆协会。国际博协十分重视博物馆专业人员的培养,相继召开一系列会议,讨论并要求把博物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作为重要议题。如1967年在捷克的布尔诺召开的由欧洲博物馆人员组成的专家小组会议;1983年的国际博协第十三届大会;1989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博协第四届亚太地区大会等。同时还举办长期或短期、国际性或地域性进修班等。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同国际博协一样,委托大学来举办短训班,培养了一批博物馆人才。

3.法国。在博物馆人才培养方面,法国历史最为悠久。设立了各种专业性的学校来培养专门的博物馆人才,如鲁佛尔学院、卢浮宫设立的培训博物馆讲解员的学校等。

4.美国。美国对于博物馆人才培养奉行上课在大学,实际锻炼在博物馆的宗旨,其培训重点放在博物馆藏品的保护方面。

5.英国。英国在博物馆协会和各大博物馆的合作下,举办了各种讲习会,课程是在各博物馆中进行,同时还伴随参观见习和进行实际操作实习。

6.日本。日本通过颁布《博物馆法》,规定各大学开设博物馆讲座。由此将原来的博物馆学艺员制度转化为大学培养制度,通过110多所大学培养了大量博物馆人才。

三、我国博物馆人才的培养途径

参照国际博协和其他各国对于博物馆人才培养的经验和教训,我国的博物馆人才培养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大经费支持,改变现有体制。低工资致使博物馆无法吸引人才,低经费无法培训人才,所以把博物馆这项事业搞好,各级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博物馆的重要地位,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专款专用,帮助博物馆培训人才。同时改变传统观念和现有体制,博物馆并非养老机构,不能将大量的干部子弟、话剧团、歌舞团、军队转业人员插入这一专业性机构,要以创新吸引人,以机制稳定人,以爱心团结人,以发展激励人,要保证博物馆的专业化、系统化、结构化。

2.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和教育。国家和地方要利用各自不同的优势,加强馆校结合,因地制宜的开展教育工作。既要有正规教育,又要开展在职培训;既要有高等教育,又要有中等、初级教育;既要有全面教育,又要有专门性教育;既要培养专业性人才,也要培养复合型人才,特别是对于计算机的利用。

3.优化管理,艺术领导,多方培养。博物馆行业应当引进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手段、制度、机制,“真正做到用科学的管理制度约束人、先进的管理手段武装人、超前的管理理念塑造人、竞争的管理机制激励人,”使博物馆成为留得住人才的机构,成为善于创造人才的地方。当然,作为博物馆核心的领导层,也要掌握领导艺术,既要保证合理、合法领导,又能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培养人才,除了引进人才、正规教育以外,还可以采用拜师收徒、单位组织培训、大馆培养、自学成才、函授教育、继续教育、出国深造以及与大学联合办学等方法。

参考文献

[1]孙霄.从文博人才调查报告所引发的几点思考.中国博物馆,1999,(2).

第6篇

关键词:博物馆;免费开放;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价;指标;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自2008年1月、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四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我国博物馆免费开放已历时4年时间。博物馆是我国公共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群众感受我国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主要场所,在社会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同时对于国家和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博物馆免费开放,是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一环,不仅惠及社会公众,其社会历史意义也尤为深远。博物馆免费开放在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凸显了博物馆在管理机制、经费保障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体制的调整衔接不够、原有以门票收入为基础的激励机制开始弱化而新的激励机制尚未建立等。因此,为实现免费开放工作的持续稳步推进,保障博物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建立博物馆免费开放绩效评价机制,对提升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更加科学规范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国内外关于博物馆免费开放的研究

博物馆免费开放,在博物馆行业和社会各界引起较大反响。免费开放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该如何看待、分析、应对和解决,成为近年来学者研究的热点。

(一)关于博物馆等公共事业单位免费开放后的现状研究

博物馆是国家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示人类历史文明和文化遗存的重要窗口,其免费开放有力促进了我国文化建设。对于博物馆自身来说,免费开放带来的效应和一系列的问题是最值得关注的。学术界在这些方面也做了很多的研究。叶永福在《开拓创新理财新思路促进图书馆事业不断发展》①一文中以图书馆为例,分析了公共事业单位在财政上遇到的问题。在《公共产品理论与中国事业单位改革》②一文中,张建通就中国的公共事业单位与美国、英国、日本的比较,提出本国在财政、服务、绩效评价管理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宋新潮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博物馆免费开放》③中指出,博物馆应坚持公益性性质,提升陈列展览水平,拓展文化影响力,做好文化产品开发,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从而使博物馆成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免费开放背景下的博物馆发展》④一文中,杨丽华阐述了博物馆事业现状,依据门票收入依赖程度对博物馆进行了分类和剖析,分析了免费开放对博物馆造成的影响。

(二)关于博物馆绩效评价必要性的研究

除了博物馆等公共事业单位面临的现状需要一个合理的绩效评价模式来改进外,事业单位自身也具备绩效评价的现实因素。陈纪瑜、张宇蕊在《现代公共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问题》⑤中分析绩效评价对公共事业的意义重大,具有现实可行性。在《浅谈博物馆的绩效管理》⑥中,古峻岭先分析了现行管理体制下博物馆的现状,同时也提出了建立绩效管理体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万远英在《与官员谈公共管理》⑦一书中写到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必要性,指出绩效评价是责任落实、提高服务、明确结果导向的必经之路。胡税根在《公共部门绩效管理迎接效能革命的挑战》⑧一书中也提到绩效评价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价值。在《绿色视角下科技类博物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⑨一文中,张玉静、王晶莹强调在绿色管理理论指导下,探索科技类博物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设是新形势下科技类博物馆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所在。褚添有在《公共服务绩效管理的障碍及其克服》⑩中,通过分析公共服务绩效管理的障碍,得出了优化绩效管理能在长远利益上有利于公共服务的改进和完善。

(三)关于构建博物馆绩效评价模式的研究

对于中国的实际情况,从哪些方面对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做出合理的绩效评价,学术界就各种不同的事业单位也提出了许多新颖的构想。2012年1月13日的《中国文物报》刊登的《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绩效评价制度设计》一文,根据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制度设计、指标体系建设和绩效评价工作实践,并结合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的特点和要求,提出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绩效评价制度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古峻岭在《浅谈博物馆的绩效管理》一文中提出建议:建立博物馆行业标准和规范,加强“软件”管理;建立以结果和观众为两个导向的公共责任机制;进行博物馆人事制度改革;进行薪金制度改革,最终实现博物馆资源的有效配置。谢春枝、燕今伟以图书馆为研究对象,在《图书馆联盟绩效评价的研究实践及思考》中,提出了从政府部门(包括行业管理机构)、出资方、联盟自身、联盟成员、最终用户等层面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联盟绩效评价的策略。在《浅谈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一文中,宋林英认为,实践中,必须根据事业单位特点,借鉴企业精神,规范设计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方法体系,以产出、效率、结果和顾客满意度为四个基本标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绩效考核。也有学者在中西对比上,对公共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做了研究。赵红专、翟立、李强在《公共科研机构绩效评价的指标与方法》中依据科学技术部颁布的《科学技术评价办法》,参照STI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中国科学院研究所评价实践,借助系统分析方法,构建了公共科研机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加拿大公共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特点及启示》则详细地介绍了加拿大在公共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上先进的人事制度操作模式,提出了对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思考和借鉴。张建通在《公共产品理论与中国事业单位改革》中也在分析了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公共事业改革经验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中国公共事业改革的若干思路和目标。

总之,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学术界已经开始意识到:在博物馆免费开放以后,其形势发生了变化,博物馆事业开始面临各种新问题新情况,所以必须要建立相应的绩效评价机制才能够保证博物馆的良性长远发展。对于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现状,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博物馆自身管理体制在免费开放后遇到的冲击;二是观众随着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参观人数越来越庞大,对博物馆的管理产生压力。于是,观众对博物馆的满意度成为了考核博物馆免费开放成果的一个关键因素。许多文章也是从这方面着手来进行考察,但是大多数研究缺乏实证研究。观众满意度的高低与博物馆的硬件设施和软件配套相关,透过观众满意度,我们可进一步探讨博物馆在硬件、软件方面的投入状况,这也是博物馆管理与服务的一个重要表现。而这些都是建立博物馆免费开放绩效评价机制的基础和前提。对于建立博物馆绩效评价机制的必要性,许多学者从不同方面进行了充分的论证,但仍然有些因素未考虑到。例如,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博物馆自身功能在免费开放后随着其影响的扩大和自身业务范围的拓展也发生了改变,即在其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延伸和拓展,博物馆功能的外缘影响愈来愈和社会其他组织和机构联系在一起。考察博物馆功能的演变,是建立博物馆免费开放绩效机制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从静态和相应的动态综合中进行考察研究,才能对博物馆免费开放绩效评价机制进行比较现实和客观的度量。

二、我国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存在的主要问题

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由于一些体制机制尚处于完善之中,在免费开放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效率。

(一)相关配套设施滞后

秀过观众的满意度评价可以了解观众对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感受,明确博物馆相关的服务,了解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以建立持续的服务质量改进机制。同时通过满意度评比,促进服务质量的整体提高,增进社会文化资源使用效率。在对湖北省20家博物馆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观众对博物馆的配套设施和相关服务的满意度在整体评价中相对较低,现择要选取几条评分较低的方面进行分析,见图1:

图1 观众对博物馆配套设施的满意度(数据来源: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调查报告。说明:此调查将观众满意度分为五个等级,最高分为5分,1=很不满意,2=不太满意,3=一般,4=比较满意,5=很满意)

相关配套设施的得分与博物馆其他方面的得分相对比较低(博物馆各方面整体得分的平均分为3.85),这是因为博物馆在免费开放后观众人数空前“爆棚”,而博物馆的相关配套设施和服务还未跟上。在图1提供的配套设施中,无障碍通道及提供残障人士服务和休息区的座位数量这两项得分最低。博物馆免费开放,是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欣赏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成果,包括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也包括特殊人群。我国博物馆服务的对象应该是最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公众。在《国际博物馆协会职业道德规范》中有这样一条规定“管理机构应保证博物馆及其藏品定期的和合理的开放时间中向所有人开放。特别要关注那些有特殊需要的人们”。此处“有特殊需要的人”指社会上弱势群体以及个人,而残障人士又是其中最为显要者。既然法律法规有明确的要求,那么在博物馆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就要更加重视弱势群体尤其是残障人士。所以,在博物馆的相关配套设施中,提供无障碍通道及提供残障人士服务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对于休息区的座位,为了应对免费开放后的庞大人群,应该在休息区有限的空间里尽量多设置一些能够移动的座椅。只有当博物馆努力改善这些设施和服务,才能够更好的体现博物馆的公益性、公平性和公众参与性。

而展厅动画、电视等多媒体的得分比较低,也应该值得关注。根据实地调查,很多博物馆几乎没有这一展览设备,甚至连一些重点博物馆都没有。很多观众在填写问卷的时候也建议要设置展厅动画、电视等多媒体设备,以在休息之余坐在博物馆的走廊座椅上观看视频。其实,这一多媒体设备具有很好的效果:其一,可以让静态的展品以相对动态的形式展现出来,并提供相关展品的解说和音乐,给观众以视听上的;其二,最大限度的利用了空间和时间并承载了更多的信息,电视屏幕安装在走廊的宽敞处,供观众在休息时观看,这很好的结合了博物馆的有效空间和观众的观赏时间,并为观众呈现更加丰富的展品信息。而这些信息在展厅里面通过解说员有限的时间是很难获取的。

(二)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如何更好服务公众,提升各方面的服务质量,已成为博物馆在免费开放新形势下要着力解决的问题。这些服务主要是指工作人员的精神风貌、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导览人员的讲解水平和质量、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活动,以及一些相关的咨询服务。图2是对博物馆服务的观众满意度调查:

图2 观众对博物馆服务质量的满意度(数据来源: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调查报告。说明同图1)

在图2服务质量项目中,导览人员的讲解、服务台的咨询服务、志愿者服务和博物馆的宣传资料的得分均小于服务质量的平均分3.85分。发展志愿者服务是提升博物馆质量服务的有效途径,但当前,志愿者的专业素质良莠不齐,需要经过专门培训。而其他几项服务是可以通过电视等多媒体来完成的,而且效果可能会更好。例如,咨询服务,可以在电视等多媒体中介绍各个展品的位置、特色、欣赏角度和注意事项等,这既提高了效率又更加充实。再如,讲解和宣传资料,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优化服务效果。可以先请著名文物专家对相关文物藏品进行讲解,把宣传资料的图片和文字结合,整理好录入到多媒体中,再通过设置多媒体设备在对应区域进行讲解和宣传。

(三)专业技术人才“断层”

根据相关的调研,博物馆在人才梯队建设上面有严重的断层现象。骨干职员老龄化严重、专业技术人员相当匮乏,特别是文物整理、保护与研究这一块,而专业的讲解员也很有限。在这一方面,博物馆主要是与相关高校、社会团体进行合作。如向社会公开招募志愿者、招募临时解说员、招聘高校教师对博物馆文物进行整理与研究等。人才队伍建设对于博物馆的长远健康有序发展极为重要,是促进博物馆免费开放兴盛发展的基石。博物馆人才队伍建设主要包括博物馆专门管理人员、文物藏品整理与修复人员、展品展览专门设计与规划人员等。特别是在博物馆免费开放以后,面对着越来越多的观众及其所带来的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建设一支具有专业博物馆管理素质和技术性强的人才队伍。在这方面,加大力度培养年轻化的具有新型博物馆管理与专业技术性的人才极为紧迫。

(四)管理体制不健全

而博物馆内部工作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虽然博物馆实行了免费开放,但是博物馆的管理运行体制没有改变,还是依照以前的思维方式运行。馆长实行上级任命,而不是从博物馆工作中晋升;员工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没有相应的奖惩机制;工资由政府财政下发,博物馆毫无调配权,等等,这些都造成博物馆工作效率低下、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如何进行管理体制改革是博物馆未来发展所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三、新形势下博物馆的功能定位

博物馆在免费开放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因此,博物馆所处的社会环境自然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而在当下文化需求还得不到满足的大众对博物馆的功能也开始提出新的要求,所以作为“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赢利永久性机构”的博物馆,如何在新的社会环境下生存和发展,为社会文化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是博物馆功能在新形式下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故探讨博物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的这一背景下的功能演进,将博物馆的功能特性进行大致的合乎科学的定位,是博物馆未来发展方向的基础,也是对博物馆进行有效评价的重要元素。

阿尔玛・S.维特林(Alma S.Witling)指出博物馆具有灵活的特性,因为“人们利用它们的目的各异、范围宽泛”,而且“很多――如果不是大部分的――博物馆的游客不区分学习和娱乐”。博物馆的不同功能反映出公众对其需求的宽度。它们的主要业务是收藏和展览艺术品,但是它们还有其他功能,例如保养、研究和教育等。博物馆的功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延伸和拓展的。博物馆功能的变化与人民的文化需求有着必然的联系。虽然博物馆在免费开放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在经济日益市场化和文化更加多元化的今天,博物馆的功能也在无形中扩展。

孟庆金研究了博物馆的功能演变,他将博物馆功能分为基本功能、延伸功能和外缘功能,本文借助这一思路对博物馆分项功能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凝练评价指标。

(一)博物馆的基本功能

1.收藏与展览功能

收藏与展览是博物馆从诞生之日起就具备的功能,是博物馆之所以为博物馆的基础。收藏将人们所发掘和发现的历史文化遗产聚集起来,作为人类历史的一种“纪念品”。因此,收藏功能主要承担着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收集和保护。博物馆文物的收藏是博物馆能够基本成立与运行的基础和前提。收藏功能也是博物馆开展展览、进行学术研究和提供教育资源的基本依据。展览就是把所收藏的藏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展示出来。如果说,收藏是为了保护自然和人类历史的遗产,那么,展览则是将这些遗产通过各种不同的陈列方式、表现形式展现给观众,让观众通过参观得以了解缤纷多姿的自然世界和丰富多彩的人类历史。

2.研究功能

博物馆研究功能指的是博物馆的研究人员根据发掘和发现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博物馆所收藏的具体文物进行历史的考察,以展现历史的“本来面目”。另外,博物馆所收藏的文物也为历史学家研究历史提供了真实可靠的素材。通过对博物馆收藏的文物进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藏品的历史价值,这有利于吸引和激发观众的求知欲望。对藏品进行研究还是进一步对藏品进行科学整理、修复、保管和陈列展示的前提,这有利于观众对馆藏文物的了解和认知,提升观众的审美情趣,也利于激发观众的民族自豪感。

3.教育功能

博物馆教育功能主要是指博物馆通过藏品的陈列展示,把历史和科普知识以讲解的方式传达给观众,进而对观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是在博物馆收藏、展览与研究功能的基础上展开的。博物馆的这一潜在的教育功能,使得博物馆在历史文化传播方面具有重大的作用,是其他社会组织与教育场所所难以取代的。观众通过参观博物馆,以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获取历史文化知识,提高了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博物馆由于拥有丰富的文物藏品,使得博物馆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也使博物馆能够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随着博物馆免费开放后所取得的社会效应越来越大,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也越来越彰显其社会性,因此,博物馆教育功能愈来愈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现代社会的快速化和多元化,使得博物馆的基本功能也在拓展。博物馆的三大基本功能开始协调发展,而非单一的功能,三者是三位一体的。博物馆的收藏已不仅仅是收藏那些古代遗产的文物,也开始大量收集民间的珍贵文物和非物质形式。博物馆的研究功能已越来越和高校进行合作,一是为了促进学术上的交流和发展,二是有利于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一方面,学校把课堂设置在博物馆,或者学校让学生在博物馆调查研究自己感兴趣和喜欢的文物;另一方面,博物馆有新的重大的收藏,也会在学校进行宣传和讲解。这种二者之间的互通,产生了共赢的局面:学校获得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博物馆宣传了其社会效应。另外,现在的博物馆已经不仅仅是只坐等观众的前来参观,而开始了向社区送展览的活动,以更好的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总之,博物馆基本功能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已经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扩大。

(二)博物馆的延伸功能

在博物馆的收藏、展览、研究和教育功能这些基本功能之外,由于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社会文化经济需求也不断增加与拓展。因此,在上文所提到的博物馆基本功能外,博物馆已经初步形成了多个延伸功能,其中,信息资源共享功能和文化休闲功能是博物馆在收藏、研究、展览、教育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具有现代特性的符合市民需求的功能。这两大功能的出现是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人们对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所衍生出来的。

1.信息资源传播功能

博物馆的藏品包含着大量的未知信息。通过对这些藏品进行整理、制作、保存、修复和复制等,使人们粗略感知历史的本来面目。比如湖北省博物馆的曾侯乙编钟,经过专业人员对所发掘的编钟进行整理、修复和相应的制作与复制,使编钟保存在博物馆中,并通过研究编钟的音韵,可以大致复原出当时编钟的演奏效果。让观众在博物馆中静静聆听美好的编钟乐曲,欣赏专业舞蹈演员的曼妙舞姿,这是一种美妙的享受,同时也了解学习到了关于编钟的相关知识。

博物馆还聚集了大量珍贵文物与艺术品。比如说,你要想了解青花瓷的柔美,你不得不去博物馆;你要想体略青铜器的壮阔,你不得不去博物馆。博物馆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信息都在博物馆中可寻略得到。

博物馆的信息资源不仅仅只是表现在藏品上。信息的获取是通过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实现的。博物馆收藏着各种珍贵的历史文物,研究人员通过对这些文物的修复与整理,可以发现其背后的历史故事、解释当时制作某件物品的原因并之所以造成现在面貌的历史因由,还可以探索出物品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物品与当时历史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这些信息都是历史学家们急切想要获得的。换句话说,博物馆所收藏的物品为要获取历史知识的人们提供了大量的具体的实物信息。

另外,博物馆的信息资源与教育功能是紧密联系的。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不仅仅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更重要的是陶冶情操、培养人文知识素养。在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中已经讲到博物馆与学校之间的互动,使博物馆成为第二课堂。在这里,博物馆就成为了一种教学资源。

此外,现在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送展览到社区或者数个馆联合举办展览,这种形式有利于把博物馆所收藏的文物历史知识通过贴近百姓的展览方式更好的传播给社会基层,扩大了博物馆的社会效应,使更多的知识信息资源流入到社会融入到基层。

2.文化休闲娱乐功能

博物馆文化休闲功能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因素。当今社会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是各种社会问题却凸显出来:以物质主义为中心,导致个人主义膨胀,社会道德和精神文化退化,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紧张,各种不和谐的因素开始蔓延。人们热切希望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基础上,能够享受到丰富多彩的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在国家大力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大背景下,博物馆免费开放也正迎合了人们的文化需求。越来越多的人去博物馆参观,感受博物馆的历史文化,体验一种舒适的富有人文气息的生活,于是,博物馆成为了一个提供文化休闲娱乐的场所。

博物馆的文化休闲娱乐功能不是说博物馆提供的是一种纯粹的社会娱乐活动,而是指博物馆把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体现到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包括展览以及一些依托博物馆历史文化资源所展开的表演、演奏、艺术讲座与论坛等等。观众在这类活动当中品味着历史文化精华,自然的获得了情感的升华,是一次精神文化享受之旅。这种精神上的享受,使观众体验博物馆深厚的历史文化过程中得到了精神的满足、情感的升华、身心的愉悦。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去博物馆参观,已不仅仅是观看博物馆精美的藏品,而是把博物馆当作是一种休闲度假的场所。在这里,不仅可以领略优美安静的自然环境、观看鳞次栉比的精美物品,而且还可以认识更多的朋友和与之交流讨论。

(三)博物馆的外缘功能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越来越多元化、多样化,博物馆除了具有基本功能和延伸功能外,还具备一些外延功能。博物馆的外延功能主要是指博物馆本身不具有但是通过社会其他途径产生的一种具有经济属性的功能。这种功能是市场经济日益成熟的产物。

1.经济效益“引擎”功能

免费开放以前,博物馆的经济功能主要是通过销售门票和博物馆相关纪念品、藏品外借以及举办展览和各种相关文艺表演来获取的。但是随着博物馆的免费开放,以前是博物馆运营的生命力的门票收入不复存在,博物馆的管理运行主要靠政府的财政补助。似乎这样博物馆不存在什么经济效益了。实际上,恰恰相反,这里蕴含着一个巨大的经济商机。因为博物馆的经济功能开始愈来愈和其他社会产业联系起来。博物馆巨大的社会效应就是一种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这种巨大的无形社会经济效应,能够促成区域经济文化品牌的形成,对于推动旅游发展、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这种无形的社会效应也会极大的吸引资本市场的资金流入,进而盘活整个文化产业链。因此,博物馆的历史文化资源成为了经济市场上的一种流动资本,发挥着经济效益的“引擎”功能。

博物馆的社会经济效益也迎合了当前流行的文化旅游潮流。这种文化旅游的潮流是人们追求精神文化需求的具体表现。观众参观博物馆也成为了文化旅游的一部分。各地城市都把当地博物馆作为城市的一张名片,以展现当地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观众参加博物馆旅游,不仅获得了历史文化知识、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提高了自身文化素养,而且也体验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达到了休闲娱乐的目的。

2.文化产品“孵化”功能

“一个城市若没有博物馆,将会是一个穷的城市”。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具有极大的人气,而博物馆这种巨大的社会经济效应与文化产业相结合起来,就迸发了巨大的能量,具体的体现就是催生了大量的文化衍生品以及提升了文化遗产事业影响力。大量的文化衍生品,包括根据博物馆文物原型制作的纪念品、依据历史文化资源提炼的一种文化符号以及根据这种文化符号所生产的各种艺术品和生活日常用品。这些文化衍生品繁荣了商品市场,满足了人们的经济文化需求。在提升文化遗产事业影响力方面,博物馆的功效也可谓是巨大深远。这种文化遗产事业的影响力也主要是通过市场来驱动的。市场通过把博物馆的历史文化资源符号化,进入资本市场流通,拓宽了文化市场,给文化遗产事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通过市场的驱动,形成了以博物馆为中心的文化圈,这不仅有利于改造周围的文化环境,也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总之,博物馆的这种巨大的社会效应对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何通过博物馆的相关功能取得相应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是需要探索的。随着全国博物馆全面免费开放的推进,博物馆的各种功能都会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基本功能将得到强化、延伸功能将得到发展、外缘功能将愈来愈和相关文化产业结合,而博物馆作为保护文化遗产事业的单位也将焕发新的活力。

四、基于功能定位的博物馆免费开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绩效评价体系是对博物馆开展绩效评价的前提和基础,指标体系要求具有科学性、适用性与有效性。博物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是一个涉及基本要求、目的、原则、评价模式、指标设计、验证践行的多环节的系统工程。本文将针对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出现的主要问题和根据新形势下博物馆的功能定位,进一步提出其相关的基础指标体系。

(一)指标设计

建立博物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行使指标作为工具的职能来评价博物馆所提供的文化服务以及开展其他文化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并评价博物馆为开展这些服务和活动所配置资源的效率。

为确保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在设计指标的过程中,我们根据评价对象博物馆机构自身的性质与特点,将其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确定为以下三方面,以适应不同的评价需要。

1.管理指标

管理指的是博物馆的基本构成要素及依附其上的制度等方面,它涵盖了博物馆的总体情况,即博物馆运行所依赖的设施、硬件、载体、人员、制度等。这些方面比较客观、直接,可以用量化的数值来反映博物馆绩效的基本特征。管理指标的设计见表1:

2.功能指标

依据博物馆的功能定位,可以从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及其所拓展出来的延伸与外缘功能中设置相应指标。根据实际的情况和可行性操作的原则,将博物馆的功能具体为收藏、展览、研究、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文化休闲、文化产品的开发与营销等7个维度。功能指标的设计见表2:

3.观众满意度指标

因为博物馆是公益性的机构,观众的满意度将是博物馆绩效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现将公众对博物馆的满意度按场馆环境、设施设备、开展活动、服务质量、配套设施5个维度设计了包含26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观众满意度指标的设计详见表3:

(二)指标的评价与权重的确定

1.指标的重要性权衡

在初步设计出博物馆管理、博物馆功能、观众满意度这三大指标后,三者的相互关系如何、怎么确立三者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分量,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指标权重的确定。

第一,管理机制是博物馆能有效运行的前提,它直接影响一个博物馆的工作进展和效率。

在该指标体系中,因为在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出现了人才梯队断层、管理体制相对滞后等问题,所以应对“人才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予以更多的关注。场馆管理是博物馆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是维护博物馆正常运行的基础,所以,对于场馆管理要给予适当的权重。资金是一个博物馆运行的保障,资金管理的好坏关系到运行成本的高低,博物馆免费开放后,主要资金由政府补助,所以,资金管理的权重不宜过大。

第二,博物馆功能是博物馆作为公益性机构为大众提供文化服务,这是体现博物馆存在价值的关键因素。

根据本文对博物馆功能定位的分析,对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延伸功能和外缘功能进行明细定量。收藏文物是博物馆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所以,藏品管理也相应的占有一定的地位。展览是博物馆最主要的活动方式,也是呈现博物馆魅力的最好形式,通过举办各种主题的展览,让大众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因此,展览这一项在该指标体系中很重要。博物馆的研究功能是进一步对藏品进行科学整理、修复、保管和陈列展示的基础,因此,“研究”指标相对重要。博物馆不仅为国家保藏珍贵的科学文化财富和通过举办展览、开展研究传播历史文化知识,同时它还具有一项重要的功能――进行社会教育。教育功能是博物馆的灵魂,是博物馆与社会团体和社会大众进行交流和沟通的方式,也是体现博物馆社会效应的重要表现。因此,教育指标应占有很大的权重。信息资源共享和文化休闲是博物馆的延伸功能,它们能有效连接博物馆与社会大众的关系,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消磨公众与博物馆之间的隔阂,使公众的身心在博物馆得到浸润和熏陶,并且享受博物馆所提供的一系列文化服务。因此,这两项指标也应占有一定地位。“文化产品开发与营销”是博物馆的外缘功能,即博物馆的经济功能。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文化产业的发展欣欣向荣,而博物馆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层,也会随着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而发展,博物馆与市场的关系也会愈来愈密切。因此,“文化产品开发与营销”指标也应占有一定地位。

第三,观众对博物馆的满意度评价是考察博物馆作为社会公益性机构在社会中所达到的社会认可度、美誉度和信誉度,是其社会功用和社会效应最好的检验器。

如果仅从博物馆的管理和博物馆功能方面来进行博物馆绩效评价,能够直接、客观地反映出博物馆一段时期内的绩效,但忽视了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接受者――观众的满意度。欧文・休斯曾说:“对于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除了应该有关于目标的全面进展情况,或者关于财政目标的成就指标之外,还应该有关于顾客或委托人满意程度的指标”。根据公众的满意度来评估博物馆服务绩效,从而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公众文化需求的了解,改良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进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这也正是公共文化绩效评估的宗旨所在。马歇尔・迪默克指出:“顾客满意度标准在政府运作过程中的运用应当与企业中的运用一样广泛,如果政府官员能够像企业管理者那样始终关注最终结果,即顾客满意度,那么内部行政运作需要改革以改善服务就不言自明了。”因此,观众满意度指标在整体评价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这其中的场馆环境、设施设备、开展活动、服务质量、配套设施5个维度和包含的26项三级指标,可以参照实际调查中观众的反应再进行权重其大小。

2.指标权重的确立

本研究用德尔菲法进行指标筛选和权重确定。德尔菲法是一种咨询和决策方法,主要是通过匿名信件的方式征询专家的意见,课题方收集前一轮专家的意见进行整理,再以邮件的方式寄予专家判断分析,以提供新的参考意见。基本通过两轮后得到一个大致均可接受的结果。于是,选择专家就成为了德尔菲法的关键。因为我国博物馆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是属于政府管辖的一个部门,所以,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本课题组拟分别聘请政府文物局和文化部门相关的领导和部门的管理人员、各地博物馆的主管部门人员、高校博物馆领域专家共35人。并且为了评分之间的互不干扰,和综合各领域的专家所专长,对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指定相关指标。按照实际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将专家分为三组分别对应三大指标体系。具体为行政部门人员负责博物馆管理指标的评估、博物馆机构的人员负责博物馆功能指标的评估、科研机构与高校的专家负责观众满意度的评估。专家的来源机构、入选条件、入选人数和考核方向,如表4所示。

满意度

在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和选定了专家之后,进行指标权重的确定。本研究在确定指标权重过程中,按照德尔菲法咨询专家的要求,课题组将博物馆评价指标体系表发函给专家及相关人员填写。在通过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后,收集数据,再利用矩阵分析数据,平均求和统计结果得到平均权重值,三大指标的权重大小是:博物馆管理指标(0.3)、博物馆功能指标(0.4)、博物馆观众满意度指标(0.3)。依据此结果以1000分为宗旨进行分配指标体系各级指标的标准分值。

第一,博物馆管理指标体系的总分为300分,各具体指标权重见表5。

第二,博物馆功能指标体系的总分为400分,各具体指标权重见表6。

第三,博物馆观众满意度指标体系的总分为300分,各具体指标权重见表7。

3.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说明

本研究将博物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管理指标、功能指标和观众满意度指标三大类,在每一指标大类下再分为若干二级指标,又在二级指标下具体细分为若干三级指标,一级一级逐步推进和细化,最终确立由3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和56个三级指标组成的博物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大致涵盖了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基本内容,体现了工作数量与质量相结合、管理与功能相结合以及管理、功能业务、观众满意度相结合的综合立体式考核评价机制。

3个一级指标的权重比较接近(管理指标:功能指标:观众满意度=3:4:3),说明这三个方面对博物馆的发展都至关重要,不可缺其一,尤其是功能指标占的比重最大,因为功能是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灵魂,是博物馆管理工作的重点,是观众感受和体验文化服务的载体。

3个一级指标既互为联系构成博物馆绩效指标体系的整体,又是相对独立的各有考核方式和内容的指标体系。依据这一特点,考虑到为了考核过程的更加公平,我们设计把3个一级指标体系分别交给3个专家组(具体划分对应组别见表4)。而对于专家组的成员来源,我们选取了与博物馆有密切联系的组织机构人员(见表4)。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部门,随着社会效益的逐渐扩大,与博物馆相联系的文物文化部门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与社会大众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所以建立博物馆绩效评价体系的重要作用不仅表现为提高博物馆服务质量与改善博物馆责任机制,同时也是公众表达利益和参与博物馆管理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博物馆的服务直接关系到公众的“文化权利”。因此,建立有效的博物馆绩效评价体系,是监督政府部门、博物馆和保障公众文化权利的重要条件。

五、结语

第7篇

【关键词】数位板 博物馆 展陈设计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12-02

博物馆作为一个文化典籍、历史文物的收藏、展陈场所,是一个非营利性的,以研究、收藏、保存为目的的永久性机构。新媒体时代,博物馆展览形式也朝着多样化发展,展陈设计风格也多种多样。利用数位板的只能输入,将博物馆展陈设计更具有视觉震撼,是新媒体时代博物馆展陈设计新发展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数位板技术简介

数位板技术是指利用数位板连接计算机,进行计算机输入的一种,输入形式多种多样,可是写字、画画,也可是P图、互动体验等,主要是以数位板为输入载体。数位板也被称之为手绘板、绘图板,和电脑鼠标、键盘性质一致,是计算机输入的一种。数位板由感应板和压感笔组成,与手机手写输入、平板电脑的手写输入法类似,用手绘笔在数位板上写、画出想要的效果。但与常规输入设备不同的是,数位板可以作图、绘图等,是办公室设计人员常用设备。通过数位板技术,设计者可将创意思维具象展现出来,数位板技术形式新颖,能直接输入电脑,色彩选择和搭配,创作与修改方便,且数位板画出来的作品,笔触更细腻,样式更能符合创作者创意思维,这是键盘、鼠标、常用手写输入法所不能比的。利用数位板,可以模仿传统笔触例如毛笔进行书写绘画,还可结合计算机,制作出传统画笔手绘无法做出的效果,如利用压力的大小对图案进行贴图绘画,只要简单几笔就能快速绘制出一片形态各异的芳草地。数位板和其他计算机硬件一样结合电脑软件才能更好发挥作用,例如结合Painter软件可以模拟400多种笔触类型,结合Photoshop等软件可以创作出油画、素描、水彩画等作品,还可以根据创作需要,自定义风格。除此之外,数位板技术还可以结合Flash软件运用到在动画制作中,玩游戏时候增加定位的精准度和反应速度,增加游戏体验。

二、博物馆陈设设计概况

博物馆是一个集聚文物保护与收藏,知识传承与教育等功能的公益性机构,在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博物馆展陈是博物馆面向公众传播文化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展陈设计有新意,视觉震撼才能吸引更多的公众眼球,增加博物馆人流量,促进博物馆的创新发展。

1.博物馆陈设设计特点

博物馆展陈是博物馆向公众传播文化的一种宣传手段,展览内容是经过专家筛选,设计师设计、编排后知识的视觉盛宴。博物馆展陈设计是围绕博物馆展览内容和展览主题进行的,目的是将博物馆收藏通过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更多的公众接受展览内容。博物馆本身是一个文化汇聚的地方,所展出的内容从空间布局到场景设计,从展陈风格到色彩搭配都要服务于展览物品。从公众角度出发,将每一件展品既创意展示,又让公众了解到更多更详细的展品内容,在展陈空间感受每一件展品的文化内涵与时代气息。展陈设计团队是博物馆展陈设计的一大亮点,博物馆不同于企业的展陈设计,以商品宣传、销售为目的,博物馆以知识传播为目的,对设计师的要求更高。在电影《博物馆奇妙夜》中美国博物馆的展陈设计按照不同风格设计成亚洲馆、美国馆、蜡像馆等,将上亿年的历史展品有序展示,而又不失和谐。博物馆作为文化聚集地,设计师综合资金、展陈物品、展陈效果等,在有限的预算内更好地宣传跨文化、跨地区展品,吸引受众是博物馆展陈特色。同样,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展陈设计需要创新发展,抓住机遇,才能促进博物馆优化升级,更好生存。

2.博物馆展陈设计发展现状

博物馆展陈设计是对博物馆展品以展厅、展台、展柜等综合设计展出的一种形式。我国博物馆是以文物的收藏、展示为重,以实物藏品陈列,辅以藏品信息在博物馆内展示为展陈形式,也会配有相关的文字和图片,来增加展陈现场效果,总的来说传统博物馆的展陈设计以静态美为主。但,我国博物馆形势不景气,尤其是西部中小型博物馆,据调查,由于博物馆展陈设计创新度不够,不能吸引更多公众参观,国家财政拨款较少等,全国三分之二博物馆处于经营困难状态,不少博物馆将展陈展览租给企业作为展览场地,展陈设计已不再是以教育为目的,而演变成商业性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国外博物馆展陈设计也已逐渐发展了3D效果展示、多维空间等受到公众喜爱。而国内博物馆虽然随着国家经济、文化与科技的发展逐渐发展,逐渐开展博物馆数字化研究,故宫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以及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内的18家博物馆都进行了数字化建设。虽然我国在建设数字化博物馆,但,对于博物馆展陈设计仍具有局限性,创新度不够,使一些博物馆参观者较少,博物馆发展面临挑战。在新的时展背景下,新媒体时展下,博物馆展陈设计应结合时代气息与受众审美,运创新形式,增加展陈设计艺术风格与科技含量,增加博物馆参观量。

三、数位板技术在博物馆展陈设计中的应用

数位板技术通过数位板硬件设施和计算机软件设施,创作出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应用到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场景设计中能增加场景设计的立体真实性效果,运用到视觉识别设计中,能增加博物馆展陈的视觉体验与视觉震撼,运用到观众体验设计中,能增加公众在博物馆展陈设计中的现场体验,增加与博物馆展品的参与互动。利用数位板技术,博物馆展陈设计将会更生动形象的传播展品信息,增加受众视觉美感,从而增加博物馆创新发展,总之,数位板技术对博物馆展陈设计具有推动作用。

1.数位板技术在博物馆展陈设计――场景设计中的应用

场景设计是博物馆展陈设计中的重要部分,是体现博物馆展陈效果的重要手段在场景设计中既要通熟易懂,又要有和展品相匹配的独特创意。场景是对展品的一种衬托,将展品置于特殊的环境中,辅以灯光舞美,增加展品的艺术气息、历史感和时代感,能够促进参观者对展品的印象和内涵的了解。运用数位板技术,辅以计算机软件,将展品进行合理布置,对展品的时代背景,历史发展、人文关怀等进行综合分析,将场景进行处理,将历史背景通过图片、手绘漫画等形式展现出来,将历史事实和文献资料叙述,通过数位板还原事情发展状态,按照历史发展状态进行场景设计,让展品与场景融合,让观众在观展品的同时,通过场景设计了解更多历史信息。这种创新的形式可以增加博物馆展陈的互动性与趣味性。公众对博物馆展陈的印象是“枯燥”、“看不懂”等印象,影响了博物馆的发展,在新媒体时代,借助数位板、投影仪等硬件设施,辅以计算机软件基础,进行场景设计,每一个小场景设计都是对展品的历史发展事实的还原,打破传统橱窗展陈的方式,利用数位板技术增加展陈设计的趣味性,增加受众的感官享受,让场景设计鲜活生动。

2.数位板技术在博物馆展陈设计――视觉识别设计中的应用

博物馆展陈设计主要是以其独特的视觉符号让受众感受博物馆展览的独特性以及其深厚文化内涵。视觉识别不仅包括名字、商标、标准字、色,也包括这些视觉识别的综合运用,例如:办公文具、车体、档案袋、文件袋、指示牌等。视觉识别是理念传达的具体化、视觉化,具有鲜明的特点。传统博物馆展陈设计中视觉识别系统依旧采用原版,创新性不强,不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利用数位板技术将提取的博物馆和此次展陈的精神、文化内涵,综合分析,深化定位,设计出更符合展陈主题的视觉符号,包括色彩搭配、图文组合、独特的符号标志等,会使整个展陈设计的色彩搭配更和谐统一,增加审美感受,可以增强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视觉识别性。运用数位板技术可以更好地将平面视觉处理的更细腻,将传统宣传册、海报等处理的更具有视觉美感,将文字板块处理的更有趣味性。独特的色彩搭配和文字、展品搭配,将使整个博物馆展陈更富戏剧化,增加公众的感官刺激,从而增加博物馆的视觉传达效果,打造具有时代气息的博物馆展陈设计。

3.数位板技术在博物馆展陈设计――观众体验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性能体验要求也增加,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增加观众体验,不仅可以体现博物馆设计的人文性,也可以注重观众的体验感受。通过数位板技术,恰到好处的运用展陈设计主题、色彩等进行设计,运用数位板和Flash软件相结合,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数位板技术进行数据输入与处理,根据历史事实与受众审美,制作出趣味动画,趣味视频等,在博物馆展陈中播放,增加展陈的时代气息与趣味性。博物馆作为一个知识收藏与教育场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抓住时展机遇,从受众角度出发,不断创新展陈设计形式,让展陈设计不拘泥于透明橱窗,而是更贴近生活,让受众切实感受,才能更好接受。利用数位板,将一些历史画面制作成动画形式,在展陈设计中设计展示、体验区,让受众可以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正确运用数位板,体验展品的历史作用,亲身感受展品的历史背景,运用模拟效果,增加现场体验感。只有从受众角度出发,注重真实体验,注重人文关怀,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才能让受众全方位感受博物馆展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时代新体验,让博物馆展陈设计更具特色。

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的收藏展示场地,综合运用数位板技术,结合计算机电脑软件,能更好地促进博物馆展陈的场景设计更丰富,视觉识别更鲜明,观众体验更愉悦,从而让博物馆展陈设计更具人文关怀与时代气息,在多媒体时代,抓住机遇,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一凡.新媒体在博物馆展陈的应用与设计.2010中国会议.

[2]王晓亮.博物馆展陈设计的系统要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3]杨晓,王坤茜.谈博物馆展陈设计创新的几个问题[J].中国市场,2012,(19):36―37.

第8篇

关键词:博物馆;大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一、博物馆安全面临的形势

(一)传统的博物馆安全依然严峻

文物防盗形势依然严峻。在国外,仅以近10多年来媒体对一些世界知名博物馆的报道为例:大英博物馆2002年、2004年两次发生展厅重要文物被盗案至今未破;法国卢浮宫在2004年起四年中,连续5起文物被盗案;随后,巴黎现代艺术馆、埃及开罗Mahmoud Khalil博物馆均发生展厅文物被盗大案。在国内,据媒体报道,近10多年来馆藏文物被盗形势同样堪忧:2007年至今,甘肃的宁县博物馆、崇信县博物馆、敦煌市博物馆等相继发生文物被盗;2011年5月,故宫博物院惊曝展品失窃案……

博物馆防火形势依然严峻。火灾是对博物馆文物、人员与设施安全的另一传统威胁,也是毁灭性的威胁。2007年巴黎市政府的一份调查显示:“世界上每年都有一座博物馆毁灭于火灾”。

(二)新的博物馆安全挑战不断出现日益复杂

文物犯罪活动呈现“四化”(即团伙化、职业化、智能化、暴力化)趋势使安全防范难度加大。仅以其中之一的“暴力化”文物(展品)犯罪为例,据媒体对国内外博物馆的部分披露:2011年埃及国家博物馆两次遭到侵袭,两具木乃伊被砍头,有18件文物被盗劫,70多件文物受损;2002年,新疆伊犁州博物馆开放期间遭歹徒抢劫文物8件,工作人员被打伤致死;2011年,湖北黄冈市博物馆夜间遭劫,3名持刀歹徒砍伤值班保安劫走3件战国青铜器。

地震、洪水、泥石流、雷击、飓风等自然灾害频率增加危及博物馆安全。随着人类社会日益迅猛的发展和地球自然与环境的劣化,近些年我国乃至世界各地数十年甚至百年不遇的各种自然灾害暴发呈上涨趋势,全人类防不胜防,对博物馆安全构成新的威胁。

免费开放为博物馆文物与人员安全带来了新的风险。首先,由于观众数量成倍暴涨甚至超负荷而对展厅文物、设施和观众的人身和财产带来了新的安全风险。其次,如前所述,根据公安部门提供的内部防范通知,很多博物馆作为人员聚集的重要或知名公共场所,其突发性的恐怖袭击与人为骚乱等公共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比以前增多。再次,面对来源日益复杂的观众群体和当今不太平静的社会治安环境,由于经费所限导致安防技术手段日显陈旧和不达标而带来的新的安全风险。据国家文物局统计,2008年“全国重点博物馆的技防设备达标率仅为50%,消防设施合格率仅为52.27%”。

生产过程中的文物受损事件日益增多。随着近些年来国内外博物馆馆舍改造工程的频繁,文物交流展览的日趋活跃和文物科学研究保护工作力度的加大,文物移动的经常化等,所引发或伴随的文物受损事故呈上升趋势。

二、博物馆“大安全”理念的内涵

为了使得全社会都有一种参与文物保护的热情,我们引入了“大安全”这样一个概念。博物馆“大安全”是由政府统一领导,社会多部门参与,合理整合可用社会资源,对造成人、社会公共秩序、生产秩序和和文物的各种危害或威胁给予全面、系统的预防和控制的观念。总之,博物馆大安全的理念促进全社会对文物安全有一个总的意识,对于文物保护、利用、研究都有重要的作用。

三、博物馆“大安全”理念下的管理

博物馆在现代社会越来越不可或缺,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也原来越重要。然而正如法国卢浮宫馆长H・Valorette所说:“今天的博物馆不能仅仅满足于‘接待’。今天,博物馆应该在城市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扮演重要的角色,它是公民责任感的工具,是批判精神的孵化器,是品位的创造地,它保存着理解世界的钥匙。当然前提条件是它必须有能力通过各种手段,不仅将这些钥匙传递给它的同道,而且还要传递给所有其他的人。”

藏品是博物馆的基础,博物馆基本职能的发挥都要围绕着藏品展开。藏品的安全是博物馆的第一要职。与藏品有直接接触的人员,在安全操作和安全意识上,必须接受专业培训。

博物馆是面向公众服务的场所。从早晨打开博物馆的大门到晚上关上大门,前台开放人员最重要的职责就是确保观众在博物馆活动期间的安全。进入博物馆之时第一件事是接受安检,这是确保观众和环境安全的有效制度。任何妨害公众安全的物品,如火种、枪械、刀具、化学类药品等,都属于被禁止入馆的禁品。在博物馆,如果因为博物馆设备设施不完善、安防制度不健全或者设备故障造成对观众的伤害,都是博物馆的责任。除此之外,博物馆业务工作中,有许多鲜为人知的保障公众安全的具体工作,例如:

(一)博物馆功能设计中的安全

博物馆是大众活动场所,场所的方便和安全是设计的首要要素。过分强调外观的华丽和奇形怪状并不符合博物馆功能设计的要求。同时,只注重外形而忽略了观众的安全更是大忌。建筑功能设计出现任何的非专业性和设计不到位,对于开放状态下的博物馆而言,都会造成一定的安全上隐患。

(二)展览过程中的公众安全问题

每一个走进博物馆观看展览的观众很少有人关注展厅的安全问题。其实我们在设计每一个展览之初,从展览的规模到展厅的面积,都会考虑到观众的容量。在展览进行深化设计当中,展览装饰材料必须对人体和环境无伤害性的,灯光的照明度既要符合文物的要求和展示的美观,又要满足观众的视线光照度,不能因为光照度不足,造成对观众的伤害。除此之外,包括展板的高度和字体的大小,都会根据博物馆的要求,选取观众最舒服的尺度展示。如展览设计出现台阶或高台,它的承重要经过严格的计算,根据观众量和最大承重量提出设计要求,不能因为追求展览效果使观众受到伤害。

参考文献:

[1]丁福利《博物馆安全面临的形势与对策》 2011.11.18 中国文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