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18 16:40:3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县域经济发展建议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新化是蚩尤故里,是梅山文化的发祥地,其地域广阔,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着眼新化自身发展的同时,如何有利地推动娄底经济向前发展,站在商务工作的角度,谈几点建议。
一、要着力扩大内需,拉动消费
充分利用国家的惠民政策。拉动内需,扩大消费是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影响,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重大举措。在发展经济的宏观决策过程中,要用足用活国家的惠民政策,并不断开拓农村市场,全面铺开“家电下乡”、“汽摩下乡”、“家电、汽车以旧换新”等工作。要完善流通体系,持续推进“万村千乡工程”,加快配送中心建设,搞好“一网多用”工作,充分发挥市场在商品集散、信息采集、价格传导,市场调控等方面的功能,发展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加快农超对接步伐。
不断提高消费服务档次和水平。要精心组织各种促销活动。引导居民消费向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大力发展便利早餐、家政服务、保健养生、美容美发等便民服务业,以及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生活质量型消费。引导高消费群体的消费留在当地,避免这部分需求外溢。
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借力“世界溶洞极品”梅山龙宫、“梯田王国”紫鹊界梯田、“三湘明珠”大熊山森林公园、“江南峡谷第一漂”油溪河漂流、“湘中千岛湖”苏溪湖、“洞天福地”奉家桃花源、“宗教圣地”古台山等旅游景点,挖掘蚩尤故里、梅山文化、梅山武术、新化山歌等旅游品牌,将新化打造成长株潭新型城市的后花园。
要加速推进城镇化。推进城镇化是扩大内需,调整结构的重要抓手,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我县农业人口很多,农业和农村发展相对滞后,资源配置和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消费水平整体偏低,推进城镇化,尽早实现把新化建设成为集山水、宜居、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让人民群众共同享受城市文明的成果,共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外经外贸平稳增长
坚定不移实行“引进来”战略。切实抓住当前沿海、沿边以及国外企业向内陆迁移,国家经济政策向中西部倾斜的有利时机,依托本地区优势,本着“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节能减排,有利于促进社会就业”的原则。“让一切有投资愿望的人找到投资机会!让一切有合作意向的人找到合作伙伴!让一切有创业能力的人找到创业途径”。确保招商引资取得实效,确保承接产业转移全方位进行。
着力构筑服务环境优势平台,“筑巢引凤”。依法灵活运用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四年建设一批标准化厂房,切实优化环境,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积极承接高新技术企业和有技术、有品牌、有市场的知名企业,坚持承接产业转移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机结合,优先承接先进制造业,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坚定不移实行“走出去”战略。要全力打造几个战略产业,如我县的电子陶瓷,使其形成强大的规模及品牌优势,出占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同时要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契机,鼓励企业走进东南亚,并努力开发中东、非洲及南美市场。
三、要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打造商贸流通中心
加大商贸市场体系建设力度。逐步建设市级中心市场、次中心城市市场、县级市场、中心城镇市场及农村市场体系网络;构建批发、直营、零售的销售形式;着力推动步行街建设;规划建设旅游购物市场。
加快物流园建设步伐。着手规范现有物流运输企业,建立现代标准的物流中心,着力对城区现有物流企业进行规范管理。目前,紧紧抓住新化将成为我国东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和中转站的有利时机,投资10亿元,开发建设好物流园。园区内要建设大型标准化仓储基地、配送仓库、大型货物堆场、运输车队、集装箱中转站、铁路专用线,要把新化物流园建设成为货物运输、信息交流、餐饮住宿服务齐全的县级一流物流中心。“十二·五”期间,初步构建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节能环保、便捷高效、安全有序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四、发展电子商务,对接全球经济
近年来,作为网络化的新型经济活动的电子商务,正以迅猛的速度发展,已经成为主要发达国家增强经济竞争实力,赢得全球资源配置优势的有效手段。“十二·五”期间,我们有着发展电子商务的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现在,电子商务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加速形成经济竞争新态势。电子商务广泛深入地渗到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改变着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和生产组织形态,正在突破国家和地区的局限,影响着世界范围内的产业 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加速了全球化经济进程。
电子商务服务业的蓬勃发展,逐步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技术创新加速社会专业化分工,为电子商务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基于网络的交易服务,业务外包服务,信息技术外包服务规模逐渐扩大,模式不断创新。网络消费文化逐步形成,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服务范围不断拓宽,网上消费服务模式日渐丰富。电子商务服务业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社会活动向集约化、高效率、高效益、可持续方向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将保持快速增长,经济总量持续扩大,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力度继续加大,对发展电子商务的需求更加强劲。
全球范围内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国际竞争能力愈加激烈,进一步激发了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重要举措,为企业和消费者创造更多的贸易机会。
五、建立市场监管机制,加快诚信市场建设
关键词:四区建设;县域经济;引擎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2-0105-02
玉河乡是黑龙江省延寿县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对县域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支撑作用。本文以玉河乡为例,探究以“四区”建设为引擎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以期对哈市境域内与其经济发展现状相似、资源禀赋相近、产业结构趋同的县域经济发展有所启示。
一、玉河乡概况
玉河乡拥有较为丰富的林业资源、水利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依靠本地资源,玉河乡在发展大农业、乡村企业、第三产业的同时,还打造了一些具有自己特色的产品。工业产品主要是亚麻制品,现玉河乡年均种植亚麻6000亩左右,并建成了两个麻制品加工厂,亚麻纺出的纱料质地好,透气性强,已被广大消费者接受和认可,销量逐年提高。农业产品主要是优质大米,出产的“玉丰”大米,在绿色食品行列中已占有一席之地。另外,食用菌产品和山药材发展势头迅猛。
玉河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还面临一系列制约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一是产业结构层次低:以粮食为主导的局面尚未打破,种植业仍以玉米、水稻、大豆为主;养殖业产业化趋势尚未形成,竞争力不强;循环经济尚未形成;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电、灌排条件等基础设施不配套,部分排灌渠出现损坏;地方的基础配套设施与农田生产实际需要不相适应;部分机耕路损坏,田间作业道路不畅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抗风险能力差。三是道路交通不畅:乡内道路交通信号、标志、标线等安全设施缺失;乡镇停车场、站、点功能不全;路面等级、路面宽度不够,特别是高速公路的缺失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四是农村生活环境差:个别屯内路面没有硬化;个别村屯饮用水尚未解决;泥草房还存在;生产及生活垃圾未能无害化处理;排水设施不完善;贫困户比重较大。
为促进玉河乡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必须加快研究和努力解决这些突出问题。
二、构筑玉河乡经济发展战略――以“四区”为支撑、以生态旅游为引擎打造经济增长极
根据玉河乡的区位、资源、环境优势,应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依托现有资源、产业、特色,倾力打造水稻示范区、生态旅游区、畜牧养殖区、特色种植区四个产业区,并以生态旅游为引擎打造玉河乡的经济增长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本乡的城镇化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一)东部――畜牧养殖区
由于玉河乡东南部具有地域优势,加之现有新城黄牛养殖联合体、玉河生猪养殖联合体和玉河肉鸡养殖联合体,因此要把玉河、新城、长胜规划发展为畜牧业的重点,以玉河村、长胜村为重点发展生猪养殖和肉鸡养殖,以新胜村为重点发展黄牛养殖。
(二)南部――生态旅游区
1.深度开发长寿山、长寿湖生态旅游产业
玉河乡景观资源丰富,因此,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深度开发长寿山、长寿湖沿线的生态旅游产业,特别是旅游黄金线上的新城、玉河、长胜等村,将景区沿线规划建设成由综合管理区、水上垂钓区、古村落区和生态采摘区构成的生态旅游网络体系,并以此为增长极带动全乡其他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收创造契机。
(1)综合管理区。综合管理区可以设在长寿山、长寿湖景区内,建成集商贸、餐饮、娱乐服务一体化的游客服务中心、自驾游服务基地、购物中心。
(2)水上垂钓区。要充分利用景区原有的水体,适度调整水面,并以水为依托开展水上垂钓娱乐活动。可围绕原有水体沿线设置垂钓、水上览景等活动,再现小桥流水等景观。
(3)古村落区。由于玉河乡是一个汉、朝鲜、满、蒙等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大乡,因此可在景区沿线建造体现各民族特色的房屋、亭台、楼阁,体现民族文化,并对部分农舍进行装潢改造供观光游客住宿。建议在本区域内规划出文体休闲区、戏曲文化区、体育文化区、民间传统文化区(如展示农具、渔具,如石碾、石磨、犁耙、水车、蓑衣、斗笠等)。
(4)生态采摘区。玉河乡现有果树观光采摘园300亩,有葡萄采摘大棚40栋20000平方米,可以此为基础扩大水果的种植品种,发展生态采摘游,并通过宣传水果养身保健文化,促进水果的销售。
2.打造各具特色的农家乐
建议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观农村山水”为主题内容,以回归自然、放松身心为目标,在旅游黄金带打造特色农家乐,并将其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农家乐要体现出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特点,主要分布在风景线沿线的长胜、玉河、靠山、长寿、长山五个民俗屯,可以采取以下三种主要形式:美食休闲型、景区依托型和度假疗养型。美食休闲型农家乐是服务于城市居民在夜晚、周末吃、住、玩休闲的农家乐,周边多数没有景点。景区依托型农家乐以景区为中心,以观光园区为依托满足游人观光之后的吃、住、娱等消费。度假疗养型农家乐,依托玉河乡山水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结合区域特色产业,以舒适惬意为主要特色,满足城市人放松心情、回归大自然的需求。
打造农家乐时要突出特色、形成规模、做大品牌、致力发展“一村一品、一户一特”。结合玉河乡经济林果、特种农业、优质畜禽等主导产业,可充分开发利用树莓、大樱桃、蓝莓、山葡萄等特色产业,结合丘陵山区、“天然氧吧”等自然资源,开发多种多样的农家乐。走与生态建设、传统农业文化和现代农业科技开发三结合的道路,开发出能满足游客物质、精神和科技文化需求、参与性强、适应面广、个性突出、科技含量高、产品生命周期长的农家乐旅游项目。
3.深度开展旅游副产业
(1)山坡养鸡。鸡要在山坡放养,主要以吃玉米、石子、虫子为主,绝不喂饲料和添加剂。鸡出栏后增收的途径可分为:①将整鸡卖给游客;②游客可自行去山坡找拾鸡蛋,并按枚收取费用;③将散养的鸡、未采完的鸡蛋收集后散卖或专供超市;④将鸡、鸡蛋作为食材在农家乐销售。
(2)开发药膳。要借助玉河乡药材、山野菜种类繁多,资源丰富的优势,采取与医药研发人员、餐饮研发人员合作的方式开发药膳,药膳既可以作为饮食文化在游客中推广,也可以在农家乐出售,更可作为农家乐的一种形式――药膳农家乐,从而增加当地的旅游收入。
4.传承发扬“寿”文化,推进旅游纪念品开发
寿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文化遗存甚多,民间故事流传甚广,民间工艺品甚丰。玉河乡应充分利用寿文化的核心思想与现代人的长寿企望相吻合,拥有众多的心灵受众的特点,通过丰富的史料并配以图画的形式,如:寿字溯源、寿星故事、寿诞颂歌、寿物崇拜等,开辟独特的“寿”文化之旅,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并配备专业人员收集市场信息,研究、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纪念品。
(三)西部――水稻示范区
建议充分利用朝阳灌区、小水库、小塘坝以及地下水源对延中、延明、朝奉、火星、文化、东光等六个村的水田进行重新规划,实行水稻绿色、规模化种植。发挥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技术先进、资源丰富和环境质量好的优势,在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业的基础上,发展有机保鲜米饭生产,形成从基地建设、稻米加工到有机保鲜米饭加工的全产业链条,同时填补我省方便米饭生产的空白。产品还可与超市、快餐行业对接,实现水稻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四)北部――特色种植区
建议在玉河乡北部的黄玉林场、合心一代,重点以地栽木耳、滑子蘑、灵芝、棚室蔬菜为主。在离县城较近的延兴村、中胜村发展棚室蔬菜引导农户重点发展特色蔬菜和反季节蔬菜种植,逐步使玉河乡成为县城的蔬菜供应基地。另外,还应利用本乡大豆优质绿色、蛋白质含量高的优势,大力发展与台湾永和豆浆、香其酱业、佳明佳早餐等大豆深加工产业的合作,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
三、推动玉河乡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开拓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一是探索发行地方债券,扩大经营性建设项目直接融资规模,为玉河乡的经济建设提供长期资金投入渠道。二是设立建设发展基金。玉河乡可以联合政策性金融机构、市场化的投资管理公司,以有限合伙的形式设立基金管理中心,广泛发掘民间私有资本、寿险资金、企业资金和政府资金等多种资金来源,弥补建设投资的资金缺口。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改善排灌基础设施,对部分排灌较难的田地要新建排灌渠道,改造、翻建、整修排灌渠系,对灌溉较难的田地增加进水管和拍门,对排渠进行修理和清淤。二是改造机站、配套机泵;维修或新建水闸,修整独立田块进水洞门;将田间机耕道路平整、铺砂石、加宽;新建农机下田配套坡道。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鉴于玉河乡的地域、资源特点,在发展循环经济时可以选取以秸秆综合利用为主的生态模式、生态养殖模式、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等。
(四)合理利用土地
一要进行土地指标调整;二要合理确定园区规模;三要整合资源,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
(五)培育民营经济产业集群
一是可以引进资本经营,培育龙头企业集团,以企业带动产业集聚,促成规模经济,以规模经济和外向型经济为支撑,带动县域企业集群的发展,提升其整体竞争力。二是将政府推动与民间发动相结合,实现市场与企业的良性互动,推动民营经济产业集群发展。
(六)发展特色工业,避免盲目开发
关键词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现状;建议;河南鲁山
中图分类号 S788;F31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205-02
鲁山县是河南省25个山区林业大县之一,全县有林地面积12.33万hm2。但是林业生产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农民亟待寻找务林增收的生产门路。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调动农民经营林地的积极性,更好地促进林业生态建设,鲁山县从2003年开始对林下经济的各种发展模式进行探索与研究,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效益。
1 林下种植食用菌香菇模式研究
1.1 发展现状
2003年,在南沙河的杨树林下部分农户开始种植香菇,起初规模较小,仅有2~3户,每户种植不到100架。随着香菇效益的增加,目前香菇种植地点遍布全县水源比较方便的杨树林下,种植户达到5 000户,种植总规模15万架,年效益近1亿元。
1.2 发展优势
香菇喜七分阳光三分阴凉的环境,栽植4年以上的杨树林地内符合香菇的生长条件,有利于生产出优良的花菇产品;而杨树是喜水肥的树种,天旱时每隔3~5 d就必须对香菇喷浇1次水,在保证香菇生长的同时,有利于杨树的生长。据调查,在种植香菇的杨树林内,杨树生长量普遍大于未种植香菇的林地,其六年生杨树平均年生长胸径较其他林地的杨树粗0.2~0.6 cm。
1.3 不利因素
一是人为活动频繁,树木遭到破坏;二是生活引火及生活垃圾致使树木遭到损伤;三是种植多年的香菇地杂菌较多,树木受到不同程度感染,生长速度变缓,甚至生长衰败。
1.4 发展建议
对全县林下种植香菇的基地合理规划,规范种植户的生产与生活,做好多年种植基地的消毒技术措施,达到林下种植与树木共同发展的目的[1]。
2 林下养殖土鸡的饲养模式研究
2.1 发展现状
2005年,会员办事处为了解决核桃种植户果园杂草问题,在2 666.67 m2果园内放养了300只土鸡。不仅解决了杂草问题,还为果园增添了有机肥,减少了果园虫害的发生,当年果品的产量和质量都得以提高,销售土鸡又获得了较高的额外收入。现在全县果园养殖业发展到200余户,年增收达到50万元。
2.2 发展优势
果园养殖减少了养殖基地的建设成本,利用果园的杂草和虫子可以生产高质量的土鸡,既满足消费者需求,又增加果农的收入;果园养殖,可以控制杂草生长,减少虫害发生,同时利用鸡粪来补充有机质和肥料,减少了农药、化肥用量和投工,有利于生产无公害果品[2]。
2.3 不利因素
一是果园养殖必须高部位定干,否则果实成熟时容易遭到损伤;二是养殖的果园对农药的选择性要求较严格,使用不当会造成土鸡中毒;三是使用鸡粪需要特别处理,否则会烧坏树根,影响果树生长;四是规模要适当,过度放养会因食物不足而使树木损坏。
2.4 发展建议
一是要科学规划。对计划养殖的果园,从树种选择、定干整形都要进行周密考虑;二是对放养规模要加以控制,一般放养土鸡不要超过1 200只/hm2;三是果园要采用无公害管理,使用低毒、高效、对鸡无损害的农药;四是对鸡粪要建立发酵池,处理后才可用作果树肥料。
3 林下种植中药材研究
3.1 发展现状
2004年,全县开始在退耕还林地的林下套种中药材,但是成功的较少,效益不高,现在种植面积有限。
3.2 发展优势
合理利用林下种植中药材是增加林农收入的一项主要途径,种植中药材可以减少杂草生长,促进树木生长。
3.3 失败原因
一是选择中药材品种失当。林下套种的中药材应该选择耐阴品种,有的林农仅考虑市场需求,致使品种选择不合理而失败;二是肥水跟不上。在山坡地林下套种中药材,不能浇灌,天气干旱时树木因缺水而落叶,中药材难以生长;三是除草难度较大。林下套种中药材,种植较为密集,除草难度较大,许多地块的杂草比中药材还高;四是服务体系不健全。各家各户分散种植,部分种植户即使种植成功,销售也困难,收入较少;五是种植时中药材离树盘太近,影响了树木和中药材的生长[3]。
3.4 发展建议
一是对全县肥水较好的地块进行统一规划;二是成立中药材专业合作组织,从品种选择、种植技术、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服务指导。
4 林下经济观光旅游业的研究
4.1 发展现状
鲁山县利用林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和观花、采果旅游业,已取得较大成效。现已形成了以尧山、六羊山、十八朵为重点的生态旅游业,以林丰庄园、树涛庄园为主的观花采果园,以张庄为中心的葡萄采摘园,以尧山、四棵树为主的农家宾馆等,年创收入在3亿以上。
4.2 发展优势
利用林业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可以增加林业产值,增加林农收入,投资少,见效快,是鲁山县经济新的增长点。以观光采摘园林丰庄园为例,结束了以往仅卖果的单一果园经营模式,桃花盛开时,吸引来自郑州、平顶山等地的众多旅游者,仅门票年收入就达到30万元;会议接待、食宿等年收入在100万元以上;果实成熟季节,旅游者自己采摘购买,在减少了销售环节投入的同时,果实销售价格比市场价高1~2元/kg,多收入20万元以上。
4.3 发展不足
一是发展与保护没有同步进行,对林业资源的索取偏多,投入偏少。以尧山风景区为例,尧山风景区利用的伏牛山鲁山自然保护区的林业资源,年创收入可以达到1.5亿元,但对林业保护的投入几乎没有,对林业不加保护的过度利用将会对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破坏;二是林业生态旅游业没有进行规范化实施,常造成胡乱开发,既浪费林业资源,甚至使林业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更难形成统一品牌;三是观光采摘园建设服务不完善。虽然鲁山县观光采摘园的数量较多,但是一般服务较单一,难以形成集观光、采果、食宿为一体的全方位服务;四是以观花、采果为一体的果园栽种树种、品种单一,开花和采果时间较短,难以长时间招引游客[4]。
4.4 发展建议
一是对林业的旅游利用要有长远规划,要做到开发与保护同步进行,建设林业资源投入的新机制,增加对林业资源的投入,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林业资源进行规范统一,避免四面开发;二是对观光采摘为主的果园,应先做好施工设计,做好树种、品种合理搭配,做到长期有花,果实采摘连续长久;完善服务基础建设,提高服务功能,力争向游客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格局。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林下旅游业的效益。
5 参考文献
[1] 张林科.陇县发展林下经济存在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9):147-148.
[2] 鹿伦跃.肥西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9):148-149,153.
关键词:国内经济管理存在问题思考
现代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和服务等经济活动,为满足社会需要和获取盈利,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有法人资格的基本经济单位。现代企业发展不单需要人员、资金和生产设备等要素,更重要的是通过管理,逐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依靠创新驱动不断发展。因此,进一步认识经济管理在现代企业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十分必要。
一、 国内经济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1.经济管理中区域间的发展不均衡
经济管理中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是由多种因素所导致的,为此,我们必须针对其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与总结。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以及经济发达的开放城市因便利的地域优势,其经济发展较陕。相对于东、西部而言,由于地处偏远,资源有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相对缓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进步,这种差距将不断的扩大,进而导致经济区域间发展严重失衡,社会群体间的差距也将随之变大..很多区域为了保护其地方的发展特色,不愿“走出去”,也不愿“引进来”,这种错误的做法更是加剧了经济发展模式的失调,从而导致管理上出现了落后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还会导致贫富差距的加大,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影响,为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2.经济管理中的产业结构不合理
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剧了产业之间的不平衡性,传统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大量的支持与发展,工业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引发了一系列新问题的出现。在盲目大力发展的同时虽然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建设的发展,但也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正一步步制约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进程。与此同时,对农业生产,技术生产也起到了阻碍的制约作用,工业与农业发展的不平衡,将影响着整个经济建设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导致了经济管理上的不均衡。
3.经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导致政策实施不到位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原有的旧经济体制已经很难适应时展的需要,在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积极的采取新的经济管理体制,用新的制度来维护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适当的调节那些不合理的因素,建立健全的经济管理法律制度,让经济管理有法可依,有据可管。强化政策的具体落实力度,不能走“形式主义”,要将政策落实到实处,真真正正的为经济建设服务,促进其发展。
4.经济管理的思想观念陈旧,没有创新意识
经济要想进步,社会要想发展,就必须要有创新的思想精神,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我们要时刻引进新的思想,新的观念。保留一些好的旧的思想,将新旧思想进行整合有效的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才能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建设发展。自我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发展,这主要是我们解放了思想,打破了陈旧的思想模式。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今天,我们仅仅要根据国情制定特有的发展战略与目标,更加要引进新的思想和观念,借助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不断拓宽自己的眼界,建立健全的思想创新机制,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 加强现代企业实现经济管理的途径
1.建立和健全管理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作为职工行为规范的模式,使个人的活动得以合理进行,人际关系得以协调,员工的共同利益受到保护,从而使企业有序地组织起来,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根本,也是促进企业不断发展的关键。因此,任何现代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都需要针对自身情况,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尤其是经济管理制度,关系到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更应该得到重视。在建立健全制度的基础上,企业还应不断完善制度,并抓好落实,使各项经济管理制度能够落到实处,发挥应用的重要作用,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效率的提高。另外,在实施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制度过程中,还必须注重对员工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使其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环境与管理制度,并能够在相关经济管理制度的约束与激励下,创新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进而为现代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2.用经济管理促进现代企业文化建设
现代企业文化是在现代化大生产与市场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产生的一种以现代科学管理为基础的新型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也是现代企业全体员工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我国企业要真正步人市场,走出一条发展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子,就必须普及和深化现代企业文化建设。通过现代企业文化使员工认识到企业的价值,并认同企业的行为目标,形成一种强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使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员工个体达到观念上的共识,通过文化熏陶让员工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员工以现代企业价值观作为个人行为的方向和准则,自觉将个人目标纳入现代企业目标之中,并与企业目标有机结合,促使员工能够更好地为现代企业服务,按照现代企业的规章制度来调整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3.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
现代企业管理是对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最主要内容之一。通过财务管理,加强资金布局,缩短工艺流程,使公司库存产品降到最低程度。调节资本结构,寻找最低成本筹资渠道。现代企业筹资方式有直接投资、发行股票、债券、银行借款、商业信用、融资租赁等形式,现代企业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的融资方式,以降低成本实现最大收益。
总之,随着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经济管理的工作应及时调整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深化经济管理的体制改革,提高经济管理的作用,增强经济发展的平衡性,缩短区域差距,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加快经济建设的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聂哲,何平,段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及面临的矛盾与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11,24.
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加大对民生工程、“三农”、中小企业、重大工程建设、节能减排、科技创新、技术改造的信贷支持,同时,适当控制对一般加工业的贷款,限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劣质企业的贷款。具体信贷投向为:
工业方面:根据县委、政府突出抓好“四个重点”,促进工业转型增效的部署,以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对县域工业经济的支持力度。县级各国有商业银行要改进信贷投放方式,重点支持恒达煤气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山晋碳素石墨化阴极碳块、中煤京达余热发电、广誉远国药龟龄集保健酒、黄河中药延龄御酒等项目建设和铸造企业的升级改造;有效支持有竞争力、有市场、有订单但暂时出现经营或财务困难的企业流动资金需要;积极支持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符合市场准入条件,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技术改造和新上项目;围绕地方特色,扶持发展工业园区建设,形成集群经济,提升产业优势,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
农业方面: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突出抓好“四个一”促进农业扩规上档。以新农村建设为统领,加快农业产业化、生态化进程,在已经形成的五大主导产业的基础上,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农业银行要坚持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切实做好农村小额信贷的投放工作。农业发展银行要加强信贷管理,在积极支持粮食收储企业开展粮食收购,切实解决农民卖粮难的同时,扩展贷款业务,适当向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农村电网改造倾斜,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改进支农服务,将当年新增贷款的70%以上投向“三农”。在确保农户贷款覆盖面稳步提高的同时,充分利用国家鼓励政策,引导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特色农业,着力建设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业区划,促进文化生态旅游和城乡路网建设。重点扶持全县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扶持蔬菜、苗木花卉、农村小超市、农田水利建设、物流商贸、沼气建设。畜牧产业要重点扶持“一区十村”标准化生猪养殖园区和健康养殖工程建设,促进玉米杂粮加工、肉类加工等产业发展。要支持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新格局。邮储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要扩大涉农业务范围,加大对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支持力度,提高支农效益。
其它方面:根据国家货币信贷政策要求,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我县食品公司等4处企业棚户区、朝阳社区等3处城市棚户区改造;正东道、南河街、北大街直管公房改造,积极开办住房、汽车、运输及耐用消费品等消费信贷,拉动社会需求;开办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支持扩大再就业;支持交通事业发展;拓展生源地助学贷款,解决贫困生就学的资金困难。
二、创新服务方式与信贷品种
一是搭建政银企合作交流平台,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牵头,经贸局,人民银行、银监办定时组织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和有贷款需求的优质企业参加的政银企洽谈会,进行面对面的项目推荐和融资洽谈,促进信贷资金与企业、项目的有效衔接,密切银企关系。
二是国有商业银行要积极开展贷款营销,扩大信贷品种。对于符合贷款条件的好企业、好项目,积极向上级行推荐支持;引导有市场、有效益,守信用的中小民营企业扩大票据贴现;尝试办理保理业务和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等信贷新品种,支持企业发展。保险公司要积极发展“三农”保险,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鼓励保险公司开发农业和农村小额保险及产品质量保险。稳步发展与住房、汽车消费等相关保险。积极发展建工险、工程险等业务。
三是农村信用社要在确保对农业信贷投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系统整体功能,通过社团贷款方式,对工商企业给予适度的支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挥地方金融的作用。
三、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打造“诚信*”
一是建立健全城乡信用体系。人民银行要采取措施加快企业、个人征信系统推广,稳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施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培育工程,推动建立农村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县政府要协调有关部门支持人民银行开展征信数据采集和制度建设,打造地方信用品牌。
二是规范资信评级制度。通过中介机构的资信评级,解决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有效防范银行信用风险。对获得一定信用级别的企业,金融机构在信贷审批手续、授信额度、利率浮动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
三是鼓励建立民营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民营小额贷款公司,发挥行业协会、工商联和龙头骨干企业的作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
四是严厉打击恶意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县政府要协调公检法部门不断提高金融债权案件诉讼效率和胜诉案件执行回收率,对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个人、企业和企业法人代表公开曝光,依法制裁,从而营造“诚信褒奖,失信惩戒”氛围,为我县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一、建立信用档案,筑牢诚信“防火墙”
(一)建立企业社会信用信息综合数据库。由县人民银行和县金融办牵头建立企业社会信用信息综合数据库,对县域范围内的企业资产、员工人数、平均工资、新上项目投资额度、预期收益、纳税情况、贷款记录等信息进行收集。同时,从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监察局、发改局、工商局、质监局、国税局、地税局、财政局、住建局、房管局、工信局、商务局、法制办、综治办、中小企业局等单位依法征集企业信用补充相关信息。数据库由人民银行信用工程建设办公室专人负责管理,单机运行,不入互联网,只有企业本身及金融单位才可授权进行信息查询,建立诚信网。
(二)成立打击逃废金融债务办公室。为防止一些恶意逃债行为,和影响我县发展的金融逃废债务,成立打击逃废金融债务领导小组,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张有红任组长,副县长张琛任副组长,县人民银行、县农发行、县工行、县农行、县中行、县建行、县交行、县农合行、县邮储行、组织部、宣传部、综治办、局、法院、检察院、公安、监察局、发改局、工商局、质监局、国税局、地税局、财政局、住建局、房管局、工信局、商务局、金融办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下设办公室于县金融办,负责日常事务,大力整顿和规范我县金融市场经济秩序,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三)开展信用镇、村和诚信企业评选活动。按照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各银行具体操作推的方式,由县人民银行、县金融办和县委宣传部联合开展一年一度信用村、信用乡镇、诚信企业评选活动。评选结果及时在报纸、电视和政府网站等媒体进行公布。
(四)组建诚信协会。由县工商联牵头,联合各行各业的企业家,组建诚信协会,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
二、壮大担保机构,积极服务中小企业
(五)多措并举,增强担保实力。全县目前现有的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小城镇担保公司和省担保公司分宜分公司三家,努力形成竞争格局,促进企业发展,齐头并进服务企业。一是必须多方筹集资金。坚持政府投资,引导民营资本、社会投入的原则,向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和个人融资等多方筹集资金,尽可能提高资本实力。二是建立风险分散机制。建立担保机构与贷款银行共担风险机制,银行承担20%—30%的风险责任,担保机构承担80%—70%;设置灵活的反担保措施增强企业还贷意识。三是健全规范的内控机制。担保机构必须建立完善、客观和公证的审批制度和风险内控机制。
(六)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县财政每年按担保机构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在保责任余额的0.5%给予风险补偿,单个担保机构风险补偿金最高不超过100万元。担保机构所获补偿资金全部转化为一般风险补偿金,用于弥补担保损失。
三、多管齐下,促进有效信贷投放
(七)充分发挥好金融办多项专业服务作用。一是负责筹建银企双向信息通报制度,把每年全县的大项目、好项目、成长型项目汇总,编制“企业融资需求表”,组织“金融服务进企业”和“银企对接洽谈会”,增强融资针对性,减少盲目性;二是多向企业宣传和推介金融衍生产品,如集合票据、金融租赁、信托、保理、福费廷等业务,深化金融服务;三是加强与异地银行对接,特别是已在新余开展业务的异地银行,多沟通、多交流,推动其开拓县域内信贷投放工作。
(八)发挥财政杠杆调节作用,促进有效信贷投放。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政府性存款与银行信贷投放挂钩,以积极鼓励全县各金融机构加大对政府性项目和重点项目的贷款投放力度。
(九)加大对金融机构贷款投放的奖励力度。以年末各项贷款余额为基数,对完成县政府下达的贷款目标任务的金融机构,按新增贷款余额的万分之三给予奖励,同时对于支持分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金融机构创新表内、表外金融产品和服务行为给予相同比例奖励;银企对接资金落实率不足90%或完成贷款任务低于90%的金融机构不予奖励。县人民银行按县各金融机构的平均数执行。异地银行也参照执行,鼓励更多异地银行来县内开展业务。
(十)鼓励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和开展咨询服务。驻县金融机构开展银行进园区活动,由工业园区提供固定办公场所,安排县域内各家银行派1-2人轮流值班两天,为园区提供企业信贷业务咨询和企业理财服务,通过活动与企业保持面对面交流,更好服务于企业。
四、加强培训指导,规范企业财务管理
(十一)加强财会人员智库基地建设。工业园区要坚持立足于园区,服务于园区的原则,吸引优秀财会人才入园,做好与企业对接工作,推动企业财务规范,打造企业快速发展的“专业智库基地”。
(十二)强化财务管理知识培训。县工信局要组织为新办企业提供财务会计服务,分期分批举办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班,特别是组织开展针对新办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和重点培育成长型微笑企业的财务会计知识培训,规范企业财务管理,使企业的财务会计资料合法、合规、完整,为企业提高融资能力创造条件。
五、推进企业上市,提高资本市场融资能力
(十三)支持和引导企业上市。县金融办对恩达家纺等10家拟上市企业,督促其通过并购、重组、私募等方式规范改制,通过直接IPO、借壳、买壳等多种渠道上市,夯实发展基础,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尽快实现上市目标,县财政根据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市场上市规则,参照市里政策给予奖励。
【关键词】县域经济;新疆;对策
改革开放后,新疆县域经济发展较快,县域经济总量不断增大,经济结构在调整中优化,县域经济的地位作用也在不断增强。当前,新疆正处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得新疆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才能更好的发展和壮大新疆的县域经济,对于新疆在新的起点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县域经济的概述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城镇为中心、农村为基础,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其作为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职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实现对宏观经济活动进行调控的重要环节。
二、新疆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新疆县域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同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比较来看,差距还很大。新疆县域经济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1.发展的不平衡,区域间差异明显
从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在全国省区市的分布情况来看,就全国而言,百强县(市)依然主要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圈,其中浙江、山东、江苏三省占据大部,而新疆只有库尔勒入围;在疆内,各个地区之间的县域经济发展也是很不平衡的,区域间差异明显。具体的来说,新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中间高、两头低的不平衡发展状况。其中,中间部分指天山北坡经济区和东疆经济区的一些县(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两头指南疆西南部经济区和北疆西北部经济区的县(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较差。其次,县域间经济发展呈轴、带状的两极分化。沿轴线位于交通枢纽和交通干线上的县(市),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而远离交通干线的沿边地带,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较低。
2.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不强
在第十一届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在西部十一个省市区的分布上,新疆占有11个。较之以前,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经济总量比过去有大幅度增加,经济结构得到一定的变化,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得到了优化。但同沿海地区的百强县市相比,新疆县域经济总量较小,规模不大,竞争力较弱,发展相对滞后,无论从县域GDP总值,还是从人均GDP来看,与沿海地区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处于全国中下等水平。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仍还比较低,没有发挥出县域经济的带动作用,综合竞争力不强。
3.产业结构不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
在新疆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化水平低。各县(市)间的经济结构中一、二、三产业之间关联度低,产业结构趋同。其中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第二、三产业不发达。第一产业中种植业比例相对较大;第二产业中,主导产业不突出;第三产业中,服务业发展滞后。不少县(市)缺乏主导产业,特色经济没有形成规模,工业项目少、规模小、效益差,县域各种资源不能有效的组合,资源优势不能得到很好发挥。产业整体层次偏低,结构性矛盾突出已是制约新疆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主要因素。造成这种相似的经济结构,一方面是由于各县(市)有着基本相似的经济资源,发展相似的产业,同抢一个市场,导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经济效益很难搞上去。此外,对土地资源依赖性较大,种植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有些县(市)政府仍然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方法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对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缺乏认识,在发展经济中往往不考虑市场需求,盲目的攀比,造成资源的浪费。
4.生态环境脆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新疆位于亚欧大陆中部,地处中国西北边陲,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山脉与盆地相间排列,海洋湿气不易进入,形成明显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自然条件比较恶劣,气候干旱少雨,水资源不足,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省区之一。虽然新疆土地总面积有16648.97万公顷,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但绝大部分是高山、沙漠和丘陵,适合人类居住的可耕作土地面积较少。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承载能力相对低下,使得新疆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5.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
部分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本的高投入和资源的高消耗,单位GDP的能耗较大,县域工业产值大都来自对产品的初加工,忽视了对产品的深加工,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环境恶化趋势不断加剧。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影响越来越明显。
三、新疆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统筹城乡发展,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树立全局意识,打破行政区划束缚,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必须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调整城乡关系,以全局的意识统筹县域经济发展;以科学的态度抓好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认真落实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协调发展机制。把城乡一体化建设摆在战略位置,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尽快缩小城乡差距,引导城乡协调发展。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投入和扶持力度,赋予县域单位更多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以机制体制的创新来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实现城乡发展的良性互动。同时,统筹规划建设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区位优势,有效改善县域经济发展外部环境,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2.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新疆县域经济在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县域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就是要解决新疆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失衡问题,重新协调好各产业的主要比例关系,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农业经济调整,要以市场为导向,生产优质高效的农产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工业经济调整,要加快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要以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导产业,抓大扶强。第三产业经济要以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3.发展特色产业,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发展县域经济.就要立足当地优势,依托优势资源,围绕“特”字做文章.倡导特色经济,突出区域特色。从区域竞争的态势看,特色就是竞争力,应该把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方略,从全区和全国产业分工体系中明确自己的产业定位,发挥资源优势、比较优势,积极发展特色鲜明的特色经济,增强市场竞争力。纵观全区乃至全国的县域经济,像绍兴的纺织业、寿光的蔬菜业等,都是特色变优势的实证。就新疆的县域经济来说,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更好地适应形势,做大、做强特色经济。特色经济要带有鲜明的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发展特色经济要注意克服“贪多求全”、“一刀切”的倾向,避免走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的老路。因此,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一定要走出常规的思维,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当地的综合因素,打造特色产业体系,把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开辟适合本地实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发展县域经济,应抓好县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要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其中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的,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限制人类对生态与环境的破坏的一种手段。新疆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重大。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对于促进新疆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首先,要整合城乡的工业资源。加快县域经济中的国有企业改革步伐,整合资源,通过国有企业改革、改制、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淘汰生产能力不强,经济效益差的企业,积极把生产要素资源引导到经济效益好的关键行业、重要部门集中,要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使其发挥其稳定县域经济的作用。其次,加大金融、财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各金融机构应该设置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要加大对农、林、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信贷支持。
参考文献
[1]张瑞娟,李雪艳.新疆县域经济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新疆社科论坛,2004(5).
[2]宁聪慧,张远大.新疆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新疆财经,2008(1).
[3]沈利平.新疆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J].新疆社科论坛,2004(5).
[4]苏日娅.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分析[J].北方经济,2010(2).
关键词:现代农业;县域经济;促进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08-0177-04
1 现代农业简介
现代农业是传统农业通过不断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及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通过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过程中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和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分工来实现农业诸要素生产率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现代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现代产业,其核心内容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武装农业,用现代工业产品来装备农业和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管理体系来管理农业。农业现代化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实现现代化,广大农民可以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实现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现代农业按农业生产力性质和水平划分,属于农业的最新阶段。
1.1 绿色农业
绿色农业指灵活利用生态环境的物质循环系统,实践农药安全管理技术、生物学技术、营养物综合管理技术和轮耕技术等,从而保护农业环境的一种整体性概念。
1.2 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指利用农村的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自然环境、农业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
1.3 物理农业
物理农业指农业生产和物理技术的有机结合,是利用具有生物效应的电、光、声、热、磁、核等物理因子操控动植物的生活环境及其生长发育过程,促使农业摆脱对化学品的依赖,摆脱自然环境的束缚,最终获取优质、高产、无毒农产品的环境调控型农业。
1.4 工厂化农业
工厂化农业指综合运用现代高科技、新设备和管理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面机械化、自动化技术高度密集型生产,能够在人工创造的环境中进行全过程的连续作业,从而摆脱自然界的制约。此外还有特色农业、立体农业、订单农业等。
2 现代农业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是城乡统筹发展的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现代农业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建设现代农业对于县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代农业建设是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的基本保证。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农业资源不断减少,环境污染严重,农业成本高、效益低,农民增收难等诸多矛盾和问题。这些都需要通过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构建现代经营机制来实现。建设现代农业能够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从而有利于引进工业技术成果,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举措
3.1 调整产业结构
3.1.1 突出优势资源
农村产业结构是指农村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关系。具体表现为农村劳动力、固定资产及其他资源在各产业之间分配构成的状况。要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特色、形成优势”的原则,突出粮食、畜禽、水产、林竹、棉麻、茶叶、油料、小水果等优势资源,一个产业一个规划,科学制定农业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近期发展规划。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上对优质稻、优质猪等名、优、特农产品存在较大的需求空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在稳定基本农产品供给的前提下,注重农产品质量和品质的提高,由单纯的种植业向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转变,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积极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经济规划应贯穿产业化发展的思路,注重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构建,突出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的有效衔接,明确每个产业的中长期和近期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区域布局、建设内容、保障措施。
3.1.2 注重优质高效农业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还应注重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1)加大优质粮田建设。通过主攻单产,实施标准粮田建设项目、粮食高产创建和中低产田改造工程,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确保粮食丰产丰收。
(2)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经济作物。依托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副产品经销大户,引进特色作物订单。对富有开发价值、产业关联度大、生态协调性好、功能齐备的重点建设项目,要积极探索和实行特殊的政策、特殊的管理体制、特殊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
(3)加大技术配套服务,适应优质高效农业发展需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深层次开放,积极探索包括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在内的多种有利于举办优质高效农业建设项目的方式方法。通过加快新品种、新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促进农作物单产、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大力发展农村股份合作制,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3.2 创新发展机制
3.2.1 改革金融投资机制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加大农业投入力度,不断创新机制。整合资源投入,通过规划引导、部门统筹、条块配合,使有限的资金能打捆投入、配套使用、联合开发,实现投入效益最大化。县级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要按照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原则,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以大部委制的思路,整合相关工作部门,加强综合部门的职能设置和机构建设,加强党委、政府对现代农业和县域经济工作的领导。同时,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农业发展也离不开乡镇经济发展。要重视乡镇政权建设,尤其要加强乡镇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以强化对现代农业的组织和技术支撑。依法指导、服务、扶持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重点抓好一批示范性合作组织,通过办点示范,抓好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发展前景好的合作组织,带动相关产业的升级与发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
3.2.2 加强生态农业建设
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社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规划和组织实施综合农业生产体系。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制定各项政策以扶持生态农业地健康发展。已经有近150个国家和地区开始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面积在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生态食品的产值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应加大我国生态农业方面的基础建设,加强生态农业的技术推广和应用,建立健全在生态农业方面的引导和激励机制,完善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市场运作机制和水平。
3.2.3 发展特色农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色和品牌就是实力,就是竞争力,是一个地方、一个产业、一个产品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发展特色农业,创品牌,走特色之路,是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县域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特色农业,就是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成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
(1)物以稀为贵,特色农业只有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称之为“特”。以山东省沾化冬枣为例,五六年前,市场上3级冬枣的批发价格每斤不会低于4元钱,一级冬枣的批发价格高达10元以上,由于品种优质、独特,因此占据极大的市场。目前沾化冬枣已由家庭散户种植逐步步入组织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轨道。沾化县已建立起134家冬枣专业合作社,按照“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建立全封闭式统一管理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园。沾化冬枣被11届全运会组委会确定为指定果品,国内外多家大型超市纷纷到沾化建立“直采基地”。冬枣产业已成为沾化县最具特色、最具优势的富民强县支柱产业,2009年沾化冬枣总产6.5亿斤,实现产业产值25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冬枣收入近万元。
(2)特色农业要依靠先进的农业科技。东北大米属于优质大米,因此在有条件的乡镇建设优质无污染的绿色稻米生产基地,选择口感好、产量高的品种为主栽品种,实行区域化种植,不使用化肥和农药,选用先进的加工设备生产出免淘洗的优质米。这种优质大米先后打入省内市场和东北市场,目前已占领国内市场,正在向国际市场进军。
(3)特色不能不切实际地盲目模仿跟风,因为特色农业是依靠天然条件,也就是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各地的自然条件不一样,所种植或养殖的产品就不一样,如果盲目模仿别人,反而会浪费大量资源。
3.3 坚持科教兴农
进一步深化现代农业产业对县域经济发展重要性地认识。现代农业不仅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基础部门,而且是蕴藏着巨大利益的产业部门,是一个容量和潜力很大的市场。随着科教兴农战略的落实,农民的收入增加,富裕程度提高,县域经济逐步发展起来。因此实施科教兴农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个需要从政治上和战略上做长远考虑的重大问题,应从计划安排上给予高度重视。建立关于产业化发展、服务体系、科学研究和推广、资金投入等的目标责任制,把主要农产品的产量、质量、产值指标纳入主管领导的目标管理,实行有效的监督和考核,奖优惩劣。
科教兴农是农业最终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符合中国国情,符合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产业化程度越高,标志着经营的规模越大,生产分工越细,企业管理水平越高,对科技和教育的需求就越强,就越能够刺激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反过来,科技和教育越发展,社会化服务的水平越高,现代化经营的进程就越能够加快。农业现代化有效地解决了大市场与小生产,大生产与小规模不相适应的矛盾,强化了对科技和教育的需求,增强了科技的吸纳能力。
4 建设现代农业应注意的问题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我国农业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农业资源不断减少,环境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势头仍难以遏制,农业成本高、效益低,农民增收难等问题,都需要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变革和完善经营方式,转变生产经营观念,构建现代经营机制来实现。
4.1 重点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布局相适应
现代农业具有多种功能和多样形式,要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在科学制订产业发展规划基础上突出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方向和重点。发展重点产业要与区域经济布局相适应。立足专业村、专业户。稳定产供销关系,形成专业协会,让农民组织参与到产业运作中来。解决氛围问题,包括产业氛围、区域氛围、社会氛围。重视推动产业发展,政府要扶持重点产业发展,重点产业运行应是政府与企业携手。
4.2 推进土地流转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完善生产经营制度,推进土地流转。土地流转将通过农民获得土地增值,培育出中国有基础消费能力的新消费群体,建立中国式的现代农业。引导农民自愿流出土地。土地流转从土地确权开始建立权益根基,是保障各利益相关群体进行公平博弈的第一步。政府应该制订土地流转的法律,建立土地交易市场,确保实现农民的土地权益。鼓励龙头企业、经营大户、合作组织实行土地规模经营,设立农村土地流转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扶持流转服务组织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模经营大户。据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占农村劳动力的近1/3,但土地流转面积仅占二轮土地承包面积的22%,绝大部分已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仍然离乡不离土,没有真正进入市场。这不仅造成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使用上的不经济,使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也束缚了农业现代生产关系的建立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鼓励企业和农村能人承包或租赁农户土地,进行规模化生产,再返聘农民、培训农民,促进农民收入增长。通过推荐就业、提供就业培训、“以土地换社保”、“以土地换市场”等形式,鼓励农民“洗脚上田”,流出土地。同时,加强土地流转的规范管理,大力培育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协调处理各方关系,搞好土地流转的服务。
4.3 实现并强化可持续发展
将农业与环境协调起来,促进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户收入,保护环境,同时保证农产品安全性的农业。基本途径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利用工业化促进农产品向工业品转化,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就业岗位,通过工业积累反哺农业、支持农村,为城镇化提业支撑,灵活利用生态环境的物质循环系统,实践农药安全管理技术、营养物综合管理技术、生物学技术和轮耕技术等,从而保护农业环境的一种整体性概念。立足畜牧、果蔬、杂粮、特色农业4大主导产业,着力抓好市场拉动、龙头带动、基地联动、项目驱动4件大事,做大做强农产品市场、基地和龙头企业。要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以多种形式进入非农产业,尽快建立和完善人口、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相对聚集的有效机制。
5 结语
现代农业也是生态农业,是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担负着维护与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使命。现代农业在突出现代高新技术的先导性、农工科贸的一体性、产业开发的多元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上,还强调资源节约、环境零损害的绿色性。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我国农业主要在各个县,现代农业发展如何直接关系到县域经济基础的稳固程度和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发展现代农业,通过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有利于巩固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有利于创造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利社会环境。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将显著增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的生活条件,有利于保护和营造更宜人居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推进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伟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