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18 16:40:3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独立式住宅设计案例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附建式人防工程;结构设计;计算
1 工程实例
某高层住宅建筑,主楼24层,主楼下设置两层地下室,负一层为储藏室,负二层为人防地下室,该人防地下室的人防等级为核6级。主楼四周设置有地下停车场,设计为框架结构,基础形式为独立式基础。地下车库基础底标高与主楼的基础底标高一致,车库的顶板标高则处于负一层的层问。顶板上覆土16米,车库与主楼连成为―体。主楼一侧设有裙房,两层、框架结构,它是由地下车库上延而成,从车库顶板开始与主楼脱开。
2 人防工程结构设计
2.1 人防工程的概念以及设计原理
所谓的人防工程被人们称为人民防空工程,它主要是了在战争发生的过程中,为人们提供医疗救护,物质补给等的避难场所。目前,在高层建筑中人防工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坑道式、单建式、地道式以及附建式等。其中附建式在高层建筑中应用的最为广泛。这主要是因为附建式人防地下工程施工工艺比较简便,成本消耗较低,而且可以有效的节约土地资源,所以受到了人们的青睐,成为当前人防工程建设的主体。
附建式人防工程主要是以建筑物的结构为主,在高层建筑中本身就需要设置一定的地下空间结构,在平时的使用过程中人们就将人防工程可以当作车库或者地下储藏室来使用。而在发生战争时,人们就可以利用其地下建筑结构作为避难场所使用,这样充分的发挥出了建筑结构的使用价值。
在进行地下人防工程结构设计的时候,我们要充分的考虑到在战争发生过程中存在的这个因素,尤其是核弹爆炸所认识的冲击波。这就要求人防工程结构有着一定的直接抵抗能力,在冲击波的作用下,爆炸人防工程结构的完整性,从而有效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地下人防结构设计的时候,我们要通过准确的计算,来对其设计方案进行规划,进而得到一个有着超强防护能力的人防工程结构。
2.2 基础设计
在人防工程设计的时候,我们要对其结构的承载力和可靠性进行详细的分析计算,并且对其建筑结构的经济性进行充分的考虑,从而建筑一个优质的人防基础结构。
为保证人防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必须对核弹爆炸动荷载作用下的结构承载力进行验算。但是由于其荷载作用时间非常短,所以对地基的承载力、变形、裂缝等可以不进行验算。虽然人防等效静荷载往往非常的大,但是不一定就可以将其作为设计的控制条件,而是应该与平常使用的情况对比,选择最不利的情况作为设计的主要控制依据。对于和平时期人防工程的验算,与其他普通工程基本相同,将恒载、活载都乘上规范规定的相应的分项系数。而战争时期的验算则需要同时考虑到核弹爆炸等效静荷载与恒载,而活载则可以不考虑,核爆荷载也不需要乘上分项系数。考虑到主楼的层数较多,结构自重较大,活载层数较多,通过对比分析,往往为平时的受力情况控制。主楼基础的设计计算按平时和战时两种状态进行比较取大值。
在对高层建筑结构四周的裙房进行施工的时候,如果我们采用筏板作为人防工程结构的基础,不但加大了化工产品施工成本,还使得建筑结构稳定性出现一定问题。而且在考虑到人防工程结构层数比较少,一般情况下都是在两层左右,我们利用独立式建筑基础施工的方法对其进行施工。不过,由于这种独立式基础施工方法本身的防水功能较差,就需要我们通过在独立式基础结构上设置一层防水板,这样不仅经济还有效的提高了建筑结构的稳定性,而且还有着节能环保的作用。
当遇到建筑结构不和四周的土壤直接连接的情况时,我们就需要考虑到建筑结构主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在该工程中,地下空间结构的刚度比较大,而且在地下空间结构中加设了1.6m厚的土壤,这使得地下结构起到侧限的作用,使得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得到了保障。
关于主楼基础下地基承载力的深度修正问题,当主楼地下室四周有裙房地下室时,如果基础为筏型基础,并且基础之上的重量能够等同挖出土体的重量时,主楼基础下承载力的深度修正可以按室外地坪至主楼基底的距离进行。本工程裙房基础形式为独立基础,修正的深度则可按照主楼基础底到裙房地下室内地坪的距离。
2.3 顶板设计
人防工程上部结构关系到各层的安全性以及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因此,上部结构的型式的选择必须与人防工程结构选型匹配。对于该工程,地面上不设人防,只要荷载、构件的结构尺寸选取合理,就很容易满足要求,因此,重点对第二层的人防顶板设计进行研究。
3 构造设计
由于人防工程需要承受的荷载较大,而且需要承受核弹爆炸的动荷载作用,因此其结构材科、抗渗等级、构件的最小厚度等都要高于普通结构的要求。
地下人防工程结构构件的截面尺寸往往比较大,因此,在进行配筋设汁时,应该注意避免出现配筋率小于最小配筋率的情况,以防止结构物在荷载的作用下产生脆性破坏,出现突然压溃现象。地下人防工程的板、墙等都应该采用双面配筋,并且按照规范要求设置梅花形拉筋,确保构件在震动状态下钢筋与混凝土结合良好,共同受力。
地下人防工程不宜在防护单元内设置沉降缝、伸缩缝。因为,要想让这些缝又能够阳止抵抗巨大的冲击力又能起到其自身的功能几乎是不可能的。应该在室外出入口和主体结构想连接的位置设置沉降缝。
4 结语
目前,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地下人防工程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使用,它不仅提高了高层建筑结构空间的利用率,还保证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但是,在我国高层建筑人防工程结构设计中,由于施工管理技术不到位,导致在工程结构设计的时候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这就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到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所以在工程施工前对其工程结构进行准确的技术,再通过的合理施工技术,对其进行施工,从而有效的保障人防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乡村村落;陕北米脂;启示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码:A
一、国内村落形态相关理论研究
(一)理论研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加快,国与国之间的合作越来越频繁,交通通信发达便捷,它们之间的文化差异也逐渐缩小,进而涉及到村落的民俗文化,单调雷同的建筑使人们对乡俗文化的流失开始担忧,乡村村落特色的延续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城市的国际化,这种巨大的冲击使得城市风貌和乡村风貌逐渐消失,正如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长帕金森所言:“全世界有一个很大的危险:我们城市正在趋向同一个模样,这是很遗憾的,因为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乐趣来自于多样化和地方特色。”[1]
我国对于乡土聚落的关注时间较晚。其与国外的研究相类似,发展过程的初期也是从单方面的建筑学角度及建造的关系逐渐向乡土建筑组团以及村落环境的层面转变,从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也就是说对整体环境形态、空间秩序及空间布局特点进行研究及思考。
上世纪30年代,我国建筑学家刘敦桢在他著名的《中国民居概说》中阐述了国内外传统村落民居,开启了国内对于此课题最早的研究。80年代我国学术界已经研究村落的形态、村落空间要素、村落空间布局及形成过程演进方式等,将聚落村落这一课题放入整个社会环境及人文背景之下进行系统的研究。这样即拓宽了只从传统建筑研究方式着眼的微观层面的视野,又从宏观的角度对村落及自然环境的形式关系有了更全面的认知。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村落的变化及形成是受到外来经贸的影响,之后,诸多学者思考的是城镇化对村落形态变化的影响。比如,江苏的一些村落的发展过程中受到城市化影响严重,导致“空心村”出现,此时,就有学者提出村落的保护是至关重要的。1986年阮仪三就与周庄的整治中呼吁“保护古镇,建设新区,发展经济,开辟旅游”,并且提出了发展旅游业的构想,这是国内第一次提及村镇向旅游开发的课题。一些学者研究侧重于村落向旅游业发展的思路,关于村落的保护延续提出了很多策略及设计方法,村落地域性的保护与延续、村落风貌的整治,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也有建筑学者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生产活动等角度对村落形态的类型及形成的要素进行探讨。如,按照村落的平面形态主要可分为聚集型村落、松散团聚型村落、散居型村落。尹怀庭等以陕西为例,比较了陕南、关中平原及陕北黄土高原村落的分布,由于地理自然环境的不同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不同导致村落的分布不均、规模不大、密度较小,水系发达的程度直接影响村落的聚集与分散,大多数村落朝向阳面、面向道路、面向水源等特点。
20世纪90年代,彭一刚和王澎以传统村镇聚落的形成过程为基本点,全面系统的分析了中国传统村落的形态和景观差异的原因是受自然和社会两方面的影响,自然因素是指地理气候条件、地形与地质地貌状况和地方材料等;社会因素是指宗法伦理、道德观念、血缘关系、、风水观念、交往交易等因素。此后,诸多不同专业学科的专家对于“风水”观念和宗族礼法制度上进行深刻研究,研究的内容既是村落的选址、空间的总体形态、建筑功能乃至室内装饰等方面的研究;还有一些学者将注意力转移到具体的聚落形态特征,甚至是特殊区域的详细分析上,比如形成的因素、格局等方面。总之,这些研究的内容都包含在彭一刚、王澎提出的以静态分析为特征的研究框架下。对于中国东部南部的较为发达的地区及周边村落的研究较多,比如徽州、江南及北京周边村落的研究,对西北部的偏远地区但很有价值的聚落的研究较少,还需要学者们将注意力转移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使聚落框架的研究成果更加完整。[4]
(二)实例研究
陕北安塞县的侯沟门村,该村坐落在县东南方向, 地势较平坦,属于黄土高原地区的平地村落。村落的居民分布在道路的两侧,呈带型分布,该村如陕北的大多数村落发展初期一样以靠山窑为主,现今则多为独立式窑洞。侯沟门村
的选址结合了传统的风水学,依山式的起伏而建,临近水源,这样方便居民用水。村民建窑多在山体上或山体附近,充分考虑山体的特征,整体上形成靠山窑组团,窑洞自成院落,村民合理的运用开敞的院落空间,放置生产工具。侯沟门村属安塞县优势较大的村落,在城市化的影响下,村落的发展较快,人口规模也在加大,村落原有的靠山窑的空间布局模式逐渐转向独立式窑居院落,一些村民向村落的南部迁移,村落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也逐渐完善。现在的侯沟门村的整体村落规划依旧注重考虑风水理念,将分散的住宅整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建立健全了基础服务设施,比如增添信息中心、路灯、垃圾站、公厕等,并且对落后的排水、给水等系统进行技术整修,全村面貌焕然一新。
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与研究,充分说明村落的发展和社会人文密切相关,研究的基础则是建立在史实、现象、实例的分析,结合对于时间空间人物等因素全局考察,通过案例的类比,尽力做到客观的记述乡村村落的地域特征,这是本文的理论基础。
二、对陕北米脂村落研究的启示
陕北米脂地区近年来经济发展相对过去较快,村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生活的观念也在改变,因此,传统的窑居形式如何满足当下村民的生活品质需求就成为这个时展现实的问题,所以对米脂窑居村落的形态研究绝不是只停留在村落空间肌理的层面,要切实的解决时代的难题,这就是研究这个课题的现实意义之一;其二是传承当地的历史文化的任务不单是当地村民及当地政府部门的,应该将城市人纳入到这一群体中,因为从的历史的角度看,城市是由农村发展起来的,城市人的本能需求还是回归乡土,体会自然,所以倡导乡村旅游是时展所带来的,因此发展乡村旅游是适时宜的,甚至可以发展成为全民都能参与保护和发展的轨道上来,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和发扬其本土的文化特色;最后发展旅游业也是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这是由它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性质决定的,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村民经济收入,改善村民的生活物质条件,又可以保护和发扬其地域文化性,这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5]
综上所述,研究陕北米脂窑居村落对北方甚至全国的传统村落的发展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是对于研究陕北米脂村落形态结构将起到更大的作用,运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将村落的空间形态放在大空间尺度中进行分析研究;二是对于村落形态在资料与研究上进行一定的充实和发展,并且对“十二五”的农村建设以及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相应的方法和途径;三是村落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适当的、适宜的外力进行引导。
任何的理论发展,都是为实践提供解决办法,发展陕北米脂窑居村落是时代的要求,其独具特色的乡土符号就是研究他的最大意义之所在,乡村村落的发展可提高村民的收入及生活水平;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之下,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发展势在必行,要用动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为村落形态的保护提供正确的思路和切实可行的办法。
参考文献:
[1]拉波波特.住宅、形式与文化[S]北京,中国出版社1996.
[2]维基· 理查森 , 吴晓 ,于雷译. 新乡土建筑[M].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2004.
[3]茂木计一郎等.光、土、水,中国民居研究[ C].台北:南天书局出版社,1996.
当代社会一个热词便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其中在共存人居环境的改进方面,农村的城镇化成为住房演变的一个主流方向,是农村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本质的意义和内容。然而农村的城镇化并不能将城镇的建设和运营模式原封不动地直接运用于农村之上,因为农村和城市存在本质差别。具体而言,我们应在改进过程中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地域文化以及人居环境特点等综合因素,保留农村的主流风格特点。
在空间设计层面,农村住宅室内设计是以住宅建筑的发展为依托,这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一方面,农村类似独立住宅的民居建筑从“低标准”发展到“高标准”水平,从几户人家公用厨卫发展到每家每户都有独立厨卫。国家住宅制度的改革、设计理念的逐渐成熟、建筑标准的提高、建筑技术的进步也都在为住宅室内设计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城市的发展,促使城市的现金的生活方式和人居环境设计方法也逐步影响了农村建设,使得在农村生活的人民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这也促使了农村住宅设计的变革式发展,新农村是传统农村和现代都市的过渡性产物,应当集合了两种生活方式的优点而具有不可替代的特点,不是对传统农村生活的否定,也并非对现代城市的完全接纳融合,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农村建设调研分析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新农村试点已在全国取得了初步成效,几个新农村示范点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本文中拟对苏州市某镇为例,研究新农村示范村的建设发展进程。调研地点概况是: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江苏省于2005年开展了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工作,规划将全省现有约25万个自然村庄,逐步撤并为4万多个规划居住点。在此基础上,2006年开展了全省村庄建设整治工作,从规划确定保留的村庄中,选择不同类型、具有代表性的200个村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其中省建设厅首批负责组织了其中24个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苏州市该镇即被我们确立为调研主要地点。该村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它背山面湖,东边是莫厘峰,西边是太湖,面积0.74平方公里,南宋时渐成村落。明清时名人辈出,如明正德初大学士王鏊的故里即在此村。古村内,寒谷山庄、北箭壶、观音堂等,明清高堂巨宅鳞次栉比,该村落内保存的明清古建筑有三十多幢,面积达上万平方米,是目前江南建筑群体质量最高、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目前已完成了古村落保护规划,划定了保护控制范围。本次规划的村庄位于古村落南部,是古村落保护的搬迁安置区。规划内容包括新农村居住示范点――古村保护搬迁安置区的新村规划,以及现状村庄的旧村整治两部分。
关于其中的案例分析如下:
通过项目成员的测绘,我们基本掌握了其中一户型的基本情况,并绘制获得了本户型的一层平面图。通过分析,我们认为该户型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该户居民内部整体功能未能合理分配,功能流线较为杂乱。新农村规划皆为一户一栋一院的独立式小住宅,大体均为二层楼。面积较城镇集合式住宅相比则显得面积更大,空间更加宽敞。但将毛坯房交付给居民使用时,普通人民群众则会面临功能空间划分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没有专业知识指导,室内空间以及院落的使用发生了功能的“复合使用”问题,分区有些不明确,不能达到良好的卫生舒适标准。例如一、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该户院落功能流线设置应增加一些理性管理设置。厨房和餐厅设置在整个独立住宅的南面偏房内,与位于北方的主卧之间存在三到四米的距离,形成了十几平米的空间,这是为主卧的采光留下的楼间距离。但该户人家将该空间作为储物空间,在空间上方搭建了遮雨棚,阻挡了光线,同时在里面堆放了大量不常用的杂乱物品,例如坏掉的藤椅、废旧自行车、板凳、行军床、木板等等,这些都混杂地堆在一起,阻挡左右两边的窗户采光。同时该空间正对整个院落的入口,影响了整个院落的景观效果。二、在整个院落的南面,有一个较大的杂物空间,但它混杂了晾衣间、储物间和杂物间的功能:干柴应与晾衣间形成干湿分区,相互隔离;而且杂物间灰尘较多,可能不利于衣服的晾晒工作。三、该杂物间距离厨房较近,而且除去室内厨房,该户还在室外设置了灶台和洗手池,容易受到杂物间的影响,有时会影响卫生工作。四、该户在院落设计方面,对于院落功能分区与景观相互作用的关注略显不足。该户的院落景观设计较为单
一,并且与周围的杂物堆放在一起,没有很好地起到景观装饰作用。(2)内部空间较大,但未能较好利用规划,可能造成空间内部功能混合糅杂。一般而言,新农村规划的室内空间都较为宽敞,例如一般作为起居室的堂屋,是一户人家的门面,面积较大,层高较高,但我们看到,这户人家并未将空间较好利用。例如,正对房间大门的是条案和八仙桌,正上方的墙壁上挂有对联和山水画,这应是房间原本的陈设。但周围则散落着一些方凳和长条凳,靠在墙边的儿童自行车以及竹椅。靠近门口则另设有一张方桌,周围还有几把藤椅。在房间的左侧,因为天气炎热,这户人家的主人在地上铺上了凉席方便家人乘凉。我们不难看出,这间堂屋充当了起居室、餐厅、活动室以及暂时储藏的功能,而且舒适度和美观程度还应再提高。(3)内部家具陈设以及装饰方面应得到更多重视。该村作为我们的调研主要基地,代表了新旧文化融合的农村地方性建筑。里面的民居建筑有新建的也有保留修复的,里面的居住人群也基本为原始村落的主要居民。这就使室内家具陈设装饰与建筑外立面风格略显违和。例如我们调研的这户农家,从外面看上去,房屋属于翻新建筑,从建筑材料的选择、瓷砖镶嵌等方面来看都与现存的古建筑存在较大的差别,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为了功能需求以及家庭内部需求,家内的装饰陈设显然与建筑装饰缺少些许呼应。如门口的遮光帘,被放置在室外,在冬天及大风天气使用起来会有些不方便,而室内则没有适合安装遮光帘的位置,因此帘子被安置在室外;室内的条案和八仙桌以及后加进去的藤椅、方凳搭配起来略显单调;地面红色瓷砖同室外台阶衔接等方面,细节设计还需更多考虑。(4)在新农村改建方面,旧建筑保护同新建筑现代特点的融合方面需要深层次的发展。
该村的新农村示范点是具有典型性的示范村,它不是将所有农村住户的居住用房统一改造,而是包括古村保护搬迁安置区的新村规划,以及现状村庄的旧村整治两部分。在调研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新农村整齐划一的规划式住宅,也走访了未改建的、仍保留古民居的住宅。但是我们发现,距离较近的两种住宅风格迥异,易形成视觉反差;同时我们也看到农村有翻新的住户用房,其建筑外立面与内部装饰风格设置上有些差异。
设计理念及改造原则及院落改进方案
(1)整合空间,合理利用。通过重新分配功能,将相同、相似功能的空间整合分布,对流线进行重新规划,使得流线简单明了,功能区分更加分明。
(2)完善功能,合理设计。在整体功能流线确定之后,针对细部完善功能划分,将内部空间开发出更合理的用途。
(3)尊重原设计,保留原有功能,并保证原有使用面积不减少。
在空间方面,针对储藏空间,我们将所有的储藏空间集合在一起,并分为常用于不常用两部分。这样室外的试用频率较高的物品例如自行车等等便可收纳在这个空间内,而一些不常用或分季节使用的物品例如干柴、废旧木板、藤椅等等。为不常用的储藏室设置围挡,这样保证了室外的视觉景观良好。在主卧同餐厅之间间隔的部分空间,我们建议做成一个半遮挡的公共空间,并作为茶座类的休息空间使用,同时将室外晾衣间设置在内墙附近,这样有利于主卧的采光需求,同时建议在灰空间入口处种植一些藤蔓类植物,攀爬在灰空间上空,既可遮挡休息空间的阳光,又有利于空间散热,同时不会阻挡室内采光。在厨房设计方面,我们建议将所有厨房用具都设置在室内使用,因为冬天如果仍在外面使用,天气较冷,不适宜在室外做饭使用。室内应做好通风设备,增设排风扇。这样使得烹饪就餐区域同室外的活动储存区域隔绝开,更加卫生健康。在流线方面,建议将储存空间放置在距离卧室起居室稍远的地方,该户人家仍使用木柴,因而有火灾危险,应尽量远离人居活动的主要空间,因而放置在院子的东南角。同时距离厨房较近,便于生火使用。景观设计方面,建议室外加大发挥院子的作用:种植果树或水果蔬菜,可以形成景观,形成天然的景观屏障,隐藏位于院子南部额储藏空间,夏天可以在树下背阴乘凉,秋天收获果实;在休息区的两边种植藤蔓类植物,与院落中的植物形成呼应;入口空间摆放一些盆栽植物,进入院落即看到植物,经过门口的小空间进入主要院落空间后有豁然开朗的视觉效果。内部功能空间部分,因为室内空间要保留的特点便是流动性,我们可以结合使用者的喜好、生活习惯等因素灵活运用。例如通过地坪的升高降低、通过精巧处理的吊顶或者利用隔断、植物等,这些手段都可以用于划分室内物理以及心理空间,使得空间的视觉层次更加丰富。在家居陈设方面,我们不仅应看到家居其本身的使用功能,同时还应利用它们的装饰空间功能。一组富有整体性的家居设计组合可以强化室内空间的装饰特色,充分体现了人性化设计特点。当然,在改进家居设计过程中,我们应保证家具的多元化和整体化,我们建议将室内多种风格家居选择一种或几种保留下来,针对保存家居风格进行其他家居的改造。例如准备采用现代中式家居风格,我们可以保留该户内的条案和八仙桌,以及墙上的对联和山水风景,同时也可以搭配现代古典的立柜和其他小配饰作为其他功能的家居。但不论怎样选择,都应保证整个设计比例协调、尺度合理、气氛融洽,从而营造出家居温馨的感觉。
了解了中国部分新农村建设规划案例我们发现,人们的住房在格局、面积和功能分配上有较多相似的地方,因而这样难免有些忽视某些住户的个人需求:有的人家人口数目较多,需要较多的室内房间;有的人家因为工作需要,需要大量的储存空间等等。因此,我们认为,民意调查在新农村建设是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走访农村当地居民,询问各家各户的住房需求。正如某些地区的灾后重建活动一样,重建活动开始前要先询问当地居民的需求和意向,根据每个人的需求进行住宅的重建工作。同样,在中国新农村规划的时候,应该兼顾每户人家的功能需求,细致到个体各户的需求,这样才能使新农村的住宅发挥出更大的用途。同时,我们提出了各家各户改造整合的新理念,便是以“模”易样。我们将每个居民家的建筑功能分为几个部分:起居室、卧室、卫生间、厨房、餐厅、储藏空间等等。而我们就是将这些功能模块化,将模块化结构住宅同人们的需求相结合,拼接组合成人们最需要的组合方式。
这个想法来源于谷歌模块化手机Ara的设计理念。根据谷歌的介绍,Ara手机最为重要的组件是由谷歌自行设计的包括通讯模块和备用电池在内的铝制手机骨架,而包括屏幕、处理器和电池在内的零部件都将能以模块形式接入,最终组成一部完整的手机。从理论上讲,Project Ara可以让人们在未来无需再购买全新的手机,只需更换不同的零件模块即可完成硬件升级,这将是一件非常令人兴奋的事情。Project Ara团队之所以要创造一个这样的模型,是为了研究各种潜在的零售体验,帮助人们完全按照自己的需求来组装手机。
同样,我们也是希望在新农村规划中提出模块化建筑这一理念,以“模块”改变和替换原来的建筑外观。我们在最初设定整个建筑模块的总数量,通过各家各户的需求进行拼接,统一在同一个面积之内的庭院中。这样每户人家只是在内部功能上有不同,但从整体城市规划的角度考虑,整个新农村的居民建筑风格仍是统一的。但这样组合可能更适合新农村人民的需求,功能安排更加合理,从根源处获得了人民的认同,体现了建筑设计的人性化。
结语
新农村是对旧农村人居环境的改进和发展,而设计于其中则是起到升华和点缀的作用。真正优秀的设计要考虑人民的最根本需求,满足不同类型的人们的居住水平。对于新农村室内及院落设计来说,并不是要讲求繁复夸张的家具,浓重的色彩和复杂的装饰,也不是讲求园林一般的院落设计,而是在普通的设计中寻求生活的便利,在新农村改造的进程中获益匪浅,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提高人居环境水平。总之,室内设计是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空间设计,“优秀的居住空间设计,应该充分地捕捉生活的实况和空间应有的方法,把他们有机地集合起来。也就是说,是设计空间,更要设计生活。”
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编号:5731556713
项目名称:苏州东山镇居住环境调研及改造设计研究
这些火灾事故的频频发生,除了给当事人家属造成难以弥补的伤痛外,也给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加了不和谐因素,给各级政府和安全监管部门,以及小加工作坊的经营者敲响了警钟。
火灾特点及成因分析
以从事服装、鞋袜、玩具、电子器件等物品加工生产的小加工作坊,其火灾危险性为丙类。为了尽可能降低成本,多数小作坊利用自建房作为厂房,集加工、储存、住宿于一体,内部可燃物多,疏散条件差,消防安全管理混乱,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具有较高的火灾危险性。主要问题有:
擅自改变建筑用途和性质
广东军埠内衣作坊设置在村民自建的五层住宅楼内,河南石固内衣作坊设置在两层居民住宅内,其他小加工作坊也存在类似现象,经营者擅自改变建筑用途和性质,增加了建筑火灾的危险性。
起火建筑安全条件差
广东军埠内衣作坊和河南石固内衣作坊内部只有一部疏散楼梯,一楼发生火灾后,高温有毒烟气通过楼梯迅速向上蔓延,封堵了人员的逃生通道;河南中原干菜店后窗加装了防盗铁栅栏,在通向店门的疏散通道被火封堵后,居住在店铺后部的人员无法逃生。
可燃物存量多
据调查,上述几起火灾建筑内,均堆放了大量的海绵、内衣、塑料、干菜等易燃物品,火灾荷载较大。火灾发生后,火势蔓延迅速、烟气温度高且毒性大,导致大量人员中毒、窒息死亡。
超负荷用电
浙江温岭大东鞋业重大火灾事故的原因,系钢棚电气线路故障引燃周围鞋盒所致;河南中原干菜店50 m2的商铺内,使用了1部空调、2个冰柜等多个大功率电器,而主电线仅使用截面为2.5 mm2的铝质导线,且未使用保险丝;河南石固内衣作坊较大火灾的起火原因是,墙面上的空调铜导线与总电源铝导线铰接处,发现明显的电线短路打火痕迹。截取此处铜导线熔铸送检,鉴定为一次短路融痕。
“三合一”现象普遍
小加工作坊普遍存在消防安全管理混乱,当事人违规留宿现象,且住室未设置独立的安全出口,未与营业区采取防火分隔等措施。
设在五层村民自建住宅楼的广东军埠内衣作坊,其一楼为包装车间,四、五楼是生产车间,二楼用复合木板隔成许多小房间供工人吃、住,三楼是成品仓库,仓库最里面还见缝插针地设置了小厨房。河南石固内衣作坊是将两层居民住宅的二楼北侧靠街道的一个房间设为住室,除一层后院的厨房和二层南侧靠平台的洗漱室外,其余房间包括设在中部的楼梯和通道上,均堆满了内衣原材料、成品和半成品。河南中原干菜店业主在严禁住宿的干菜加工零售店内设置住室,夜晚留宿人员多达4人,并在后窗设置防盗铁栅栏,导致火灾发生后人员逃生困难。
灭火设施配备不足
小加工作坊业主一般不舍得在消防设施器材上投资,不配备消防设施、灭火器材或者仅配备少量的灭火器材,导致初期火灾扑救不力。河南石固内衣作坊与河南中原干菜店火灾现场勘验均未发现任何消防设施和灭火器材,河南中原干菜店业主在火灾发生后,只能用水盆接水灭火,致使火势迅速蔓延扩大。
人员普遍缺乏安全常识
小加工作坊业主的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员工普遍缺乏逃生自救常识和能力。河南石固内衣作坊业主发生火灾后,没有立即跳窗逃生而是选择呼救;河南中原干菜店业主不是立即逃生自救,而是用水盆接水灭火,错失了最佳逃生时机。
小加工作坊的消防安全要求
建筑设置满足防火要求
小加工作坊的建筑首先要满足耐火等级要求:宜为一、二级。钢结构厂房应做防火阻燃处理,且不应设置于地下、半地下建筑(室)内。
其次,要保证防火防烟分区符合消防技术标准:生产、储存、经营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场所,不得与居住场所设置在同一建筑物内,并应保持安全距离;生产、储存、经营其他物品的场所,其住室、休息室宜独立设置,当设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时,应设置独立的安全出口和疏散楼梯;同一建筑内的不同使用功能部位之间,应采用不燃性实体墙进行防火分隔。
三是外墙装饰、装修及广告牌的设置,不应影响建筑防火防烟性能和灭火救援行动,建筑外墙周围及防火间距内不得搭建仓库或堆放可燃物。
保障疏散通道畅通
小加工作坊的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数量和疏散距离应满足要求。首层安全出口一般情况不应少于2个,疏散楼梯不应少于2部,室内任一点至最近安全出口的距离不应大于40 m。建筑内的疏散楼梯宜通至屋顶平台,疏散门应向疏散方向开启并应易于从内部打开。
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出口、疏散通道等,不得使用影响疏散的镜面材料或设置影响逃生、灭火救援的障碍物。加工生产区域应设置可开启外窗,封闭金属栅栏应确保易于从内部打开。业主或生产负责人应对安全出口、疏散通道开展每日防火巡查、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保障疏散通道畅通。
规范敷设电气线路
小加工作坊内不能私拉乱接电线,电气线路明敷时应穿金属管或阻燃塑料套管。严禁超负荷使用电气设备,电线和保险丝的规格、型号需满足规范要求。照明灯具、电取暖设备表面的高温部位,应与可燃物保持安全距离,或采取隔热、散热等防火保护措施。员工宿舍等居住场所,应设置智能型电气线路保护装置。
严控制火灾危险源
小作坊的加工生产区域内,严禁储存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加工区内堆放的危险物品不得超过一天的使用量。生产中使用的酒精、油漆等危险物品,应落实管理人和安全操作规程。
产生高温或使用明火的生产设备,在使用期间要有专人看管,周围不得存放易燃、可燃物。电动车停放和充电宜在室外,不得停放在楼梯间、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等部位。使用燃气灶具的厨房,应具有自然通风条件,并与加工、储存区域进行防火分隔。
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
小加工作坊需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配置消防设施、灭火器材,设置消防安全标志和疏散应急照明,并定期组织检验、维修,确保完好有效。建筑消防设施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检测。任一层的建筑面积大于250 m2或总建筑面积大于500 m2的建筑,应设置独立式感烟探测器和简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或者消防软管卷盘(轻便消防水龙),有条件的宜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加强消防安全管理
小加工作坊的火灾隐患突出,在强化硬件消防设施的同时,还应加强消防安全监管。
严厉制止私搭乱建行为
建设领域相关管理及监管部门要全面排查工程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必须严格履行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以及立项、设计、招投标、施工许可、组织施工、竣工验收等程序。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私搭乱建行为,消除小加工作坊先天性火灾隐患行为。强化源头治理,严格日常监管,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拆除。
严格落实社会单位消防安全主体责任
督促小加工作坊严格按照《消防法》《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等相关要求,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加强日常值班、防火巡查,规范电气线路敷设,以及用火、用电、用气管理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灭火器材。成立单位志愿消防队,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初期火灾扑救及灭火应急疏散逃生演练。
推进消防安全网格精细化管理
为加强对小作坊的消防安全管理,各地可逐步、逐级推进消防安全责任制和“一网三级,一级多格,一格多点”的网格化消防安全管理机制,加大乡镇办公室、基层政府“一长三员”(网格长、协管员、监督员、联络员)配备和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力度,推动消防安全责任落实到基层、落实到末端。定期召开消防例会,对消防安全形势进行分析研判和综合评估,针对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并纳入政务督查范围,强化火灾防控工作的落实,消除消防工作漏洞死角。
深化完善派出所消防分级管理机制
根据《消防法》《消防监督检查规定》赋予公安派出所的职能,在派出所设置消防中队,进一步落实消防监督分级管理和火灾隐患排查整治职责,充分发挥派出所在基层火灾防控中的作用。
通过召开消防例会,加强消防监督执法检查和督察考评力度,着力打造一支以消防安全监督员、“四个能力”(检查消除火灾隐患能力、扑救初级火灾能力、组织疏散逃生能力、消防宣传教育能力)建设辅导员、网格化管理指导员和消防知识宣传员为主体的消防监督队伍,全面提高消防民警“三懂、四会”能力(懂方针政策、懂法律法规、懂业务知识;会监督执法、会管理服务、会宣传培训、会群众工作),防止消防安全失控漏管。
强力推进乡镇专职消防站建设
小加工作坊数量多、经济相对发达的乡镇或街道,可按照公安部《乡镇消防队标准》,将乡镇消防队的建设纳入城镇体系规划、乡镇规划及消防专项规划中,有计划地统筹设置乡镇专职消防站(点)、志愿消防队。遵循“利于执勤值班、安全实用、方便生活”等原则,按照“有固定队址、有4~6名队员、有1部执勤车辆、有必要经费保障”的标准,配备适用的消防装备、器材,满足乡镇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需求,承担当地的初起火灾扑救和预防工作。
关键词:配网工程;配电工程;安全管理
一、经常开展安全教育活动
(一)增强配电工程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
增强配电工程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这是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保证。配电工程的工程人员比较多,流动性比较大,文化水平程度不同。违章指挥、作业的现象经常会由于施工人员掌握的安全知识不足、安全意识淡薄等原因而出现,这就会直接导致各种事故的发生,抬高事故的发生率。而经常进行安全教育活动,一方面使工程人员正确认识和学习了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该行业的规范、流程、标准,普及了配电工程的相关安全知识,提高了配电工程人员的安全技术知识,使其熟悉了有关安全管理制度,掌握了安全操作技能,充分了解了工作岗位和作业场所可能有的危险因素和相应的应急、防护措施;另一方面通过与配电工程人员一块分析典型的事故案例,加深施工人员对事故产生后果的印象,使施工人员在工程建设中更加注重安全问题。
(二)提高配电工程作业人员的安全知识水平
提高配电工程作业人员的安全知识水平,这是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进行安全生产的重要前提是工程施工人员要具备一定的安全素质,如果没有一定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操作技能,不免会有各种安全事故发生。因此,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教育活动,不仅可以使施工人员掌握必要的安全技术知识,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操作技能、安全素质、安全意识,这样可以将不安全行为控制在最低水平,降低由人为失误导致的不安全行为,达到配电工程安全生产的目的。
(三)经常开展安全教育活动
经常开展安全教育活动,作为企业快速发展的根本。对于配电工程施工人员可能具有关于不安全生产的各种观念、想法、行为,要及时进行劝服和疏导,并且将这种工作贯彻到整个施工过程中去。这是由于各种因素很容易去影响人的思想,从而导致思想产生波动,这会使得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表现出侥幸心理、懒惰或精神不集中等,进而形成习惯性的违章施工,由于形成了习惯,因此很难立即改正而重复同样的错误。因此我们要按照不同人员、时间、问题等不同情况分别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使得违规行为的发生者能端正安全生产的态度,必要的情况下要给予违章者一定的惩罚。要经常开展应急救援演练、安全知识竞赛、事故现场会,现场进行安全生产宣传画、标志、标语的张贴,在配电工程施工中要进行班前的教育、班中检查、班后总结,对施工中出现的违规行为及时进行纠正,使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二、加强配电工程的实务管理
对作业环境及安全生产管理、劳动安全、电力生产设备等方面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为了避免人身伤害事故、重大设备事故、易发性事故的发生,要加强配电工程的现场实务管理,提前控制,降低和减少事故的发生率。
(一)加强配网外包工程管理
要对承包单位的施工资质进行审查,制定权力、责任明确的承包合同,将这些当作规范和约束双方行为的根据。管理方的生产技术部门在施工项目开工前要对承包单位的相关负责人进行必要的安全技术交底,对项目的内容、特点、环境、危险因素、注意事项等交待清楚,要明确对文明生产管理制度的要求,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工作。施工过程当中,局方要监督外包方的文明、安全施工,及时指出并纠正没有采取安全技术措施的行为,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在违章施工行为发生时,要责令其停止违规行为,并进行一定的处罚。
(二)提高城市小区设计标准
对于普通住宅小区,如果采用箱式环网、箱式变供电,箱体最好使用防腐材料、箱顶采用坡顶设计,同时箱体的土建基础要高出所在地地平面一定的高度,并在两侧开孔,为了通风方便可附加铁丝网;如果采用室外独立式配电房,则最好在屋顶使用自然落水坡顶设计。对于高层建筑,由于配电设备基本上都是放于地下室,因此对配电设计和设备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比如,尽量选用密封性好的低配柜、环网柜以便防潮,尽量采用五线制的低压出线来保证可靠的接地。
(三)规范临时用电
近年来,由于临时用电出现的问题而导致主线跳闸的情况越来越多,先不说逐渐增多的配电工程这个因素,造成这种故障率提升的主要原因是对临时用电没有足够的管理、对临时用电施工安装要求不严。对临时用电进行严格规范,首先要在临时用电设计施工中扔掉“临时”这种思维,对临时用电的相关要求要严格执行,尤其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电箱要符合“一机、一闸、一箱”和“三级配电两级保护”的要求,同时安装漏电保护器;二是必须使用五芯电缆线作为电缆。采用架空或埋地的方式进行敷设,禁止沿着地面明设。同时,埋地线缆一定要在适当的位置放置电力警示标志,避免介质腐蚀和机械损伤,架空线设置在专用电杆上,禁止在脚手架、树木上架设;三是管理方安监人员要充分了解施工现场安全用电的相关规范、标准,加强对施工过程的检查力度,及时制止违章、违规等用电现象。
(四)加强隐蔽工程管理
电缆沟和接地装置的埋设是配电工程设计的主要隐蔽工程,同时还有直埋电缆、电缆中接头、电缆桥架的防火分隔等。隐蔽工程由于其特殊性,导致其很多缺陷即使在竣工验收时也难以发现。因此,为了确保隐蔽工程的质量,要注意做到设计合理、施工严格、中途检查。尤其要特别的检查以下项目:一是电缆直埋敷设时,要全长铺沙盖砖,发现工程中的不合格地方,要及时进行修整直到合格;二是电缆排管在弯制后不能出现明显的凹凸不平现象和裂缝,同时其弯扁程度不得超过管子外径的一定倍数,管孔在管子对接时要对准,为了防止有泥浆或地下水渗入,接缝要严密;三是电缆排管不能有裂缝、孔洞和明显的凹凸不平现象,内壁要光滑没有毛刺,采用铸铁管或热镀锌管作为金属电缆管,并且要牢固连接,良好进行密封。
(五)做好竣工资料管理
配电工程竣工时,需具有以下资料:配电设计蓝图、电缆穿管敷设资料、电缆沟等隐蔽工程竣工图、电气设备试验报告等。这些竣工资料一式两份,一份交由工程项目实施部门保管,一份给工程项目运行管理部门保管;对于隐蔽工程的资料,要分开类别保存,同时根据具体的情况,将配电工程引起的网络变化尽快在GIS地理信息系统、单线图中反映。
关键词隐含能存量;投入-产出模型;节约隐含能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3)09-0075-07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能源消费量增长快速。2001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15.04亿t标准煤,到2012年,该数字已达到36.2亿t标准煤①,是2001年消费量的2.4倍。中国能源消费量的不断上涨是由中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与欧美两百多年的工业发展历程不同,中国刚进入改革开放的第三十个年头。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完善,人民生活水准仍需提升,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持续快速推进,都需要大量能源消耗作支撑。但对中国能源消费结构进行研究后发现,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高达70%以上[1]。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生活能源消耗量较低,2010年仅为3.46亿t标准煤,占全国消费总量的十分之一。除以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量,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则更低,2010年仅为258.3 kg标准煤。由此可见,中国大量能源消耗在了可以形成固定资产如建筑、基础设施、设备机械的领域,而这些固定资产一般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在其生命周期内,实质上能源是被分期消耗的。即每年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中都有相当大一部分作为隐含的能源被存储在了固定资产中。本文旨在探求这部分被隐含在固定资产中的能源存量及其对中国经济与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1概念界定及相关文献综述
1.1概念界定
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都直接或者间接地消耗了能源。为了得到某种产品而消耗在整个生产链中的能源,称之为“隐含能”[2],有些研究称之为“虚拟能”[3]、“隐性能源”[4]。这一概念起源于“embodied energy”一词。1974年,国际高级研究机构联合会(IFIAS)能源分析工作组的一次会议指出,为了衡量某产品或服务生产过程中直接和间接消耗的某种资源的总量,可以使用“embodied”这一概念;原则上,“embodied”后可以加任何资源的名称,如土地、水、劳动力等[5]。中国学界也十分重视对隐含能的研究。早在1981年,陈锡康提出隐含能是指在产品和服务生产过程中直接和间接消耗的能源,其中间接能耗就是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各部门产品(原材料、辅助材料、机器设备等)中所包含的能源之和[6]。罗思平等认为隐含能是指产品加工、制造和运输等全过程所消耗的总能源[7]。庞军等定义出口隐含能指为了生产出口产品而在生产国的整个生产链中直接和间接消耗的能源[8]。
可见,隐含能这一概念至少包含了两层意思:首先,它是指整个生产过程中所直接和间接消耗的总能源量;其次,这种能源消耗后便“看不见了”,常发生在产业链上游环节。但这些定义都忽略了一个事实,即能源实物看不见了,去哪了?事实上,所消耗的能源已经作为原材料或能量转换成了固定资产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储于固定资产中,为此,本文提出隐含能存量的概念。
类似于能源库存量的概念,只不过隐含能存量更抽象。所谓隐含能存量是指在固定资产如建筑、基础设施、机器设备等建造或生产的过程中,直接和间接消耗的能源总量,只要固定资产仍然在用,就存在一定的隐含能存量。隐含能存量会随着固定资产折旧而“折旧”,直至固定资产寿命终结。在国民经济生产活动中,每一年都有新增的固定资产,因此也存在年新增隐含能存量。过去每年存储的未消耗完的隐含能存量之和称为隐含能总存量。
1.2文献综述
隐含能研究日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目前,国内外对于隐含能的测算,主要体现在测算国际贸易中蕴含于进出口货物中的隐含能,关注隐含能、隐含碳的流动状况;少量研究国内隐含能问题,如建筑物、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制造过程中的隐含能,研究通过何种方法和手段降低隐含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国外学界对隐含能的研究视角丰富。Kahrl等基于中国投入产出数据和能源消耗数据,检验了出口贸易和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出口贸易是中国国内能源消费增长最主要的因素,中国需要建立一个兼顾能源环境因素的经济贸易发展机制[9]。Kara S等选取六种产品和四种供应链模式,结合生命周期分析法(LCA)和投入产出法评估产品隐含能对于全球制造的影响,结果显示生产选址、运输重量、运输距离和方式是影响产品隐含能的重要因素,通过选择当地供应商、采用高效的运输方式可以有效降低一种产品的隐含能[10]。Rahimifard S等采用产品隐含能模型(Embodied Product Energy (EPE) model)核算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认为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分为直接消耗能源和间接消耗能源,直接消耗能源又分为理论消耗能源和辅助消耗能源,通过核算隐含能,可以提升非有效能源透明度,促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11]。Monahan J等采用生命周期分析法(LCA)测算了采用现代建筑方法情况下,居住型建筑从设计到施工完成所蕴含的隐含能及相应的隐含碳,包括建筑材料中隐含能和化石燃料的使用,一栋含有三个卧室的半独立式住宅蕴含的隐含碳为34.6 tCO2[12]。
近年来,随着中国能源消费量的增加和气候变化的加剧,国内学者对隐含能核算的研究逐步增多。Li Hong等利用1997年投入产出表,计算了20类主要进出口货物的能耗系数,在此基础上计算了1996-2004年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能[13]。但该研究没有对进出口货物的能耗系数加以区分,而是采用国内较高的能耗系数来估算进口产品的能耗,以至于得出了2004年我国隐含能进口高于出口的结论。刘峰认识到了以上文献中的一些
问题,在他的研究中,采用2002年中国122部门投入产出表来计算出口货物的能耗系数,同时采用2000年日本104部门投入产出表来计算进口货物的能耗系数。该研究计算的2001-2005年中国“隐性能源”出口量占到了当年能源消费总量的24%-33%,同年的“隐性能源”净出口占到了当年能源消费总量的20%-27%[4]。齐晔等采用投入产出法,估算了1997-2006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能,发现我国进口的能源又以隐含能出口的形式输出到国外而并未多消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能源[2],该研究构建的模型合理,推导严谨,较为真实地展现了中国国际贸易中隐含能的流动状况。Chen Ying等采用投入产出法计算了2001-2006年间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能、隐含碳,得知2002年中国通过货物出口向外输出隐含能4.1亿t标准煤,货物进口输入隐含能为1.7亿t标准煤,是隐含能净出口国[13]。该研究假设各部门间投入产出结构不变,会对计算结果准确性产生一些影响。Liu Hongtao等运用投入产出法计算了1992-2007年期间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隐含能,并采用结构分解模型分析了影响基础设施建设隐含能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2007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隐含能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4.0%,不合理的建设是对能源、资源的浪费[14]。
尽管国内外对隐含能的相关研究较多,但是,尚没有学者开展国内最终能源消费中隐含能存量方面的研究。而研究隐含能存量对于解读一个国家能源消费结构和经济发展阶段、指导节约能源具有重大意义。对于能源消费总量相当的两个国家,隐含能存量还可以作为评价一国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和依据。通常能源消费总量大且新增隐含能存量大的国家为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能源消费总量大而新增隐含能存量小的国家一般为发达国家。
目前学界对于隐含能的核算大多采用投入产出法。事实上,隐含能核算与投入产出经济学原理极其相似,因此,本文在综合借鉴前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改进投入产出模型核算年新增隐含能存量、隐含能总存量。
2算法设计与技术处理
2.1投入-产出模型
投入产出模型最初由列昂惕夫于20世纪30年代构建的,是一种反映经济系统各部分之间投入与产出数量依存关系的分析方法[15]。假设一国经济中包含n个产业部门,可以建立投入产出数学模型:
(1)根据统计年鉴选取了最终可形成固定资产的行业包括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建筑业十四个行业,其他工业部门如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等行业的产品生命周期较短,在此忽略不计。
《2007中国投入产出表》中的分类分别为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建筑业十一类。本文将统计年鉴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和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合并为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合并为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将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合并为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从而保证统计年鉴中的分类与投入产出表中的分类一一对应。根据《2007中国年投入产出表》,确定了十一个行业的能耗系数。
(2)本文选取的能源生产部门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这五个能源行业涵盖了所有可供消费的能源产品。
(3)国家投入产出表并非每年都编制,目前最新的为《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依据《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得出的能耗系数仅能够代表2007年的水平。如果应用技术方法将投入产出表调整到2007年之外的各年,所需的数据量和工作量都将十分庞大。为了简化计算,本文对2007年之外的其他年份的能耗系数,做了价格指数、技术水平两方面的修正(见表1)。
(4)隐含能存量会随着固定资产的折旧而“折旧”,直至固定资产的寿命终结,假定不存在隐含能存量的残值。本文将固定资产划分为三大类:金属及非金属类产品、各类机器设备、建筑。在本研究中,各类机器设备的折旧年限按15年计算,建筑的折旧年限按50年计算。金属类及非金属类产品一般用于建筑、车船飞机制造等领域,折旧年限不一,本研究按30年计算。
(5)本研究中,年能源“实质消费量”等于统计年鉴中全国能源消费总量减去年新增隐含能存量再加上隐含能折旧量和隐含能浪费量,隐含能浪费量主要指固定资产如建筑、基础设施、设备等未到其报废年限而人为或者由于不可抗力而意外损毁或者灭失,从而导致了存储在其中的隐含能损失和浪费。由于隐含能浪费量属于随机变量,难以进行核算和估计,故本文没有测算在内。
(6)交通运输业的能耗中只有那部分为形成固定资产做贡献的才可以计入年新增隐含能存量,由于比例难以界定,在此未计入核算。金属、非金属及机器设备等产品存在一定的出口量,意味着国内新增隐含能存量的减少。由于中国同时从国外进口大量相应产品,本文对贸易总隐含能的流动做抵消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2001-2010年新增隐含能存量
以中国的投入产出表和统计数据为基础,核算了2001-2010年我国每年新增隐含能存量(见图1)。新世纪第一个十年,我国每年新增隐含能存量总体增长趋势明显,2001年为8 207.91万t标准煤,到2010年,该数字已经飙升至10.33亿t标准煤,增长了近六倍。每年新增隐含能存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除2009年稍有回落,呈现逐年增长态势。2001-2003年期间,占比尚不足10%;2004-2007年期间,占比增至20%左右;2010年占比高达31.80%。可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能源消费量的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能源以隐含能存量的形式储存在了基础设施、建筑等固定资产内。
从图1,我们还可以看出,2003-2004年是年新增隐含能存量占比的一个“拐点”,占比由2003年的6.59%快速提升到2004年的18.36%。究其原因,2004年按国家统计局数据的当年价计算黑色金属及非金属采矿业、金属制品业及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与2003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呈现成倍或双倍的增长。
2008-2010年新增隐含能存量增长呈现“V”型,2008年新增隐含能存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为28.58%,2009年跌至25.49%,下降了约3个百分点,2010年又增长至31.80%。新增隐含能存量先降后升与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密切相关。2008-2009年,在外部环境恶化,国内结构性政策调整以及经济内在周期三重压力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房地产投资风光不再。作为新增隐含能存量重要载体的固定资产和房地产投资的萧条,直接导致了新增隐含能的增长逆转。
2009年以来,国家把增加投资作为应对金融危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实施了两年新增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等领域的投资。国家加大固定资产投资是2010年新增隐含能存量快速增加的主要原因。
3.22001-2010年能源“实质消耗量”
在年新增隐含能存量的基础上,根据以下两个公式核算了我国每年的能源“实质消耗量”(见图2)。
从图2中可以看出,我国能源“实质消耗量”增幅相对较小,2001年我国能源“实质消耗量”为14.25亿t标准煤,到2010年增至24.27亿t,增长70.31%,增长幅度低于全国能源消费总量116.04%的增长比率。这从侧面印证了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较快增长主要是由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能源消费量的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能源以隐含能存量的形式储存在了基础设施、建筑等固定资产内,而这是由中国目前所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历史发展阶段所决定的。
3.32001-2010年隐含能总存量
由于数据难获得和计算量巨大方面的条件限制,本研究选取2001年为隐含能总存量的基年。在此基础上,计算了2001-2010年的隐含能总存量(见表2)。我国的隐含能总存量规模不断增大,呈现指数级的增长态势,2001年为7 912.91万t标准煤,该数字到2010年增长为41.35亿t标准煤,为2012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14倍。
4结论和政策启示
本研究采用投入产出法,核算了2001-2010年间我国每年新增隐含能存量、能源“实质消耗量”,并选取2001年为基年,核算了2001-2010年的隐含能总存量。结果显示,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我国年新增隐含能存量和隐含能总存量均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到2010年,年新增隐含能存量达到10.33亿t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31.80%。2010年隐含能总存量达到41.35亿t标准煤,是2012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14倍,是一个巨大的“隐性能源宝库”。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能源“实质消耗量”增幅相对较小,2001年我国能源“实质消耗量”为14.25亿t标准煤,到2010年增至24.27亿t,增长70.31%,增长幅度低于全国能源消费总量116.04%的增长比率,其中2008和2010年实质能源消耗量出现了负增长,分别为-3.26%和-0.96%。我国2001-2010年能源“实质消耗量”占全国能源消耗的比例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体现了中国隐含能存量积累上的加速。
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巨大,但“实质能源消费量”相对较小,2010年“实质能源消费量”仅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4.68%。可见,中国相当大一部分能源消费量并未被一次性彻底消耗掉,而是以隐含能存量的形式存储在了固定资产中,随着固定资产使用而逐步“折旧”,这是由中国所处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决定的。
中国能源形势异常严峻,节约能源是一项基本国策。目前,对于节约看得见、摸得着的能源实物,已经引起政府、企业、服务机构、研究机构等相关方的高度重视,相关政策和标准、技术措施、服务等办相对完善,“十一五”期间基本完成了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节能约束性目标。但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隐含能存量,目前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隐含能存量浪费的情况层出不穷,典型案例为拆除未达到设计使用年限的建筑物。2010年我国隐含能存量已经达到41.35亿t标准煤,提高这部分隐含能存量的“利用效率”,节约隐含能显得尤为重要,对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应引起政府等相关方的高度重视。
未来中国应积极探索出台节约隐含能相关政策,加强相关领域的立法。例如,进一步明确规定各类建筑物的合理使用年限、业主对其进行正常维修包括大修的年限和义务,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以达到规定的使用年限。对因维护不力导致的隐含能存量损失追究相关责任;同时,对有安全缺陷确实无法修复的建筑物要核算其隐含能存量浪费情况,报送相关政府节能主管部门备案。
对于企业机器设备、汽车、家用电器等蕴含较大量隐含能的资产设备,所有者负有保养和维护资产设备,保证其使用年限的义务。一些达到报废年限的机器设备、家用电器等物品仍然含有隐含能的残值,如废旧钢铁、零部件等,应对这部分物品进行合理回收利用,使其中蕴含的隐含能得到循环利用。
政府、行业协会等相关部门应出台节约隐含能的相关政策法规,各级政府部门成立负责节约隐含能的专门机构,针对各类固定资产项目,开发更为科学、严谨的隐含能存量方法学,分门类、有步骤地实施“隐含能存量数值”标签制度,传达其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能源量。日常生活用品也蕴含大量隐含能,要加大节约隐含能方面的广告宣传,提高公共认知,引导人们合理消费,节约隐含能。
参考文献
[1]王健夫.中国工业节能进展报告[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齐晔,李惠民,徐明.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能估算[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69-75.
[3]周志田,杨多贵.虚拟能:解析中国能源消费非常规增长的新视角[J].地球科学发展,2006,21(3):320-323.
[4]刘峰.中国进出口贸易能源消耗问题的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7.
[5]Brown M T, Herendeen R A. Embodied Energy Analysis and EMERGY Analysis: A Comparative View[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6, 19(3):219-235.
[6]陈锡康.完全综合能耗分析[J].系统科学与数学,1981,(1):71-78.
[7]罗思平,王灿,陈吉宁.中国国际贸易中隐含能的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2010,50(3):477-480.
[8]庞军,石媛昌,闫玉楠,等.我国出口贸易隐含能及其影响因素的分解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2,(3):103-109.
[9]Kahrl F,Roland H D.Energy and Exports in China[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8,19(4):649-658.
[10]Kara S, Manmek S, Herrmann C. Global Manufacturing and the Embodied Energy of Products [J]. CIRP Annals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2010,(59):29-32.
[11]Rahimifard S, Seow Y, Childs T. Minimising Embodied Product Energy to Support Energy Efficient Manufacturing [J]. CIRP Annals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2010,(59):25-28.
[12]Monahan J, Powell J C. An Embodied Carbon and Energy Analysis of Modern Methods of Construction in Housing: A Case Study Using a Lifecycle Assessment Framework [J]. Energy and Buildings, 2011,(43):179-188.
[13]Li H, Zhang P D, He C Y, et al. Evaluating the Effects of Embodied Energy in International Trade on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China[J].Ecological Economics,2007,(62):136-148.
[14]Chen Ying, Pan Jiahua, Xie Laihui. Energy Embodied in Good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of China: Calculation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J].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1, 9(1):16-32.
[15]Liu Hongtao, Xi Youmin, Ren Bingqun, et al. Embodied Energy Use in China’s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from 1992 to 2007: Calculation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J]. The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 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