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18 16:40:3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随着我国教学体系的日益完善,教学制度的不断优化,目前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对大学生进行精神文化管理的重要性。我们发现现阶段“工匠精神”是我国现代大学教育中非常缺乏的精神文明,由于我国历史发展的原因以及我国的教育体制和人才市场的弊端,导致了现阶段大学生管理当中的精神教育的畸形发展。对于高等教育院校的管理部门来说,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如何有效的去利用“工匠精神”去进行学生精神世界文化的熏陶。本文的将会从我国当代的大学教育中的“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发展现状入手,研究如何有效的促进我国大学生管理工作的进行。
[关键词]
教学体系;工匠精神;大学管理
一、“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工匠精神”(Craftsman’sspirit),目前在学术界对于“工匠精神”并没有给出非常明确的定义,但是可以将其归为职业精神范畴内。那么我们就不难得出,职业精神是属于相关执业人员的工作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个人的心理素质、精神修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所以就“工匠精神”来说,具体的含义就是工人在技术操作中,对于产品的整体品质精益求精,不断地要求自己的工艺水平的提高,以保证产品优化有足够的技术支持。所以说,“工匠精神”代表的就是一种细致谨慎、追求卓越却又甘于平凡的心理。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的要求:①精益求精,对于品质的坚持和不懈的努力,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致力于对技术的研究;②注意细节,对于微小的地方的处理也花费同样的心思和时间,使得产品的整体没有瑕疵,追求完美品质;③严谨高效,工作态度一丝不苟,处理事情考虑全面,确保每个方面的质量都能够达到相应的标准。④耐心专注,工作贵在持之以恒,戒骄戒躁,对于产品的质量有着最高的要求。
二、大学教育中的“工匠精神”的发展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弘扬正确的三观精神
当前互联网+的信息无障碍传播下,各式各样的文化思想利用各种有效的途径在进行传播,由于多种思想文化的冲击,而大学生又是非常容易受到文化熏染的群体之一,所以很容易被错误的、消极的、落后的文化思想所误导,从而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由此就会出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目前在我国的大学校园中,“享乐主义”和“金钱至上”的观念都非常的盛行,很多学生都缺乏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不管是在对学术的研究还是对生活的态度上都是抱有玩世不恭的态度。由于目前我国的在大学生的管理当中对于学生的思想世界的发展的关注并不完善,再加上当代的一部分的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社会道德观念的缺失,所以有效地在大学生管理当中融入“工匠精神”,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有利于树立团队合作的精神发展
当前的大学生大多数九零后,由于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由于从小家庭教育的影响,唯我独尊的个人中心的意识非常强烈,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相应的集体意识,那么就学习和生活中就很难做到去认真地听取别人的意见或者建议,犹如井底之蛙。所以在进行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就会发现,部分的大学生在与人相处,与人合作的意识都不强烈,唯我独尊的思想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目前大学生在校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基本能够完全掌握,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的影响和院校的不重视导致其精神世界的修养并不够完善,所以其综合素质的发展并不够全面。而“工匠精神”中非常讲究与人协作配合的精神,可以让大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三、大学教育中的“工匠精神”的问题分析
(一)深受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
我们需要充分地认识到一个问题就是现阶段我国的大学教育中“工匠精神”的缺失,并不仅仅是由当代的一些教育体制和人才市场的原因所造成的。其中,很大程度上还受到了我国历史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的教育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由于我国长时间处于一个封建体制下,科举制度的影响以及当时的一种重农抑商的思想的影响,在当时看来工人技术的发展并不属于读书的范围之类,由于当时儒家学说影响,熟读四书五经等等才是属于“学习”的范围。对于职业技能的教育非常的模式,工匠的社会非常的低下,在后来的清朝对于工匠甚至采取的入籍的管理模式,对于工匠的人身自由进行很大的限制等等。在我国的特殊的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对我国的大学教育中的“工匠精神”缺失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缺失
在现阶段的我国的大学生的管理当中,由于过分的重视学生的成绩以及就业情况,对于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的修养并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很少有学校会在大学生管理当中启用“工匠精神”,即使存在也仅仅是局限在讲座或者是选修课上去进行,首先从制度上来说就没有引起学校和学生的足够的重视。这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仅对于未来走向职业道路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来说也存在一定的影响。所以说现阶段由于教育制度的缺失,我们才应该更要去积极的在大学生管理当中融入“工匠精神”的思想。
四、在大学教育管理中发展“工匠精神”可行性研究
(一)深入落实教学制度的改革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离不开制度的支持,所以在现阶段的大学生管理当中,我们不应当仅仅是将学生的成绩以及就业率作为衡量学院办学的水平,并且充分地认识到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培养的重要性。从制度上积极的宣扬“工匠精神”的积极作用,必须从制度上就让学校和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与成绩以及就业率来说对于学生的思想文明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未来我国需要的人才一定是德艺双馨,不仅仅要求学生要有专业的知识技能,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也有着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学制度的发展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积极的倡导“工匠精神”对于未来我国的教学行业甚至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在校园文化中有效的融入“工匠精神”
在大学校园当中,对于学生影响最为深刻的就是校园文化,对学生来说,就是第二课堂、兴趣课,对学生影响很深。有效的利用校园文化这一机制可以有效促进“工匠精神”的宣扬。可以充分的利用各种形式,例如演讲、征文以及辩论等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去了解工匠精神。利用校园文化,为学生营造出一种良好的精神氛围,一方面来说,不仅仅丰富了学生的见识扩展知识面,从另一方面来说有利用老师在进行学生管理当中有效的利用“工匠精神”去积极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通过活动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相比较传统的利用课堂的形式去进行传授来说,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再加上由于活动形式的多种多样,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去了解的积极性,使得工匠精神可以在大学生管理当中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
(三)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
前文中我们提到,“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那么就意味着必须要从实践中亲身体验才能深入了解,如果我们将工匠精神和具体的实际的操作结合起来,学生才能够从一个更深的程度了解到“工匠精神”的先进性,并且激励自己将其作为职业追求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场景教学的方式,逐渐的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怀。一般来说,精神教育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很难与实际进行有效的结合,我们在进行大学生管理中,在专业知识技能教学中,倡导一种“心传身授”的实践教育有助于学生领会工匠精神。
总结
综上所述,现阶段在我国大学学生管理当中发展“工匠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目前我国的大学学生管理来说,有效地将“工匠精神”与学生的精神素质教学所结合起来,而不是单单的只是将其作为一个简单的精神宣传教学。对于大学生来说,结合“工匠精神”的内涵去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作为未来职业精神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需要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去看到“工匠精神”的在大学生管理当中的发展。
作者:巢居鹏 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黄碧玉.浅谈美术教育的“工匠精神”[J].艺术品鉴,2016(10).
[2]刘文韬.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
关键词:苏州国际教育园;文化旅游;教材;园本教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6C-0072-04
一、问题的提出
“十二五”初,苏州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全力打造文化旅游城市实施意见》,推行“文化旅游化、旅游文化化”的发展方式,将文化元素与旅游优势有机结合起来,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业态、旅游业态。2013年2月国务院《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了“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这是我国首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提出“研学旅行”的概念。随即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函》,将安徽省、西安市和苏州市作为推广研学旅行工作的试点。研学旅行有利于学生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强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苏州国际教育园从南北两面夹抱着石湖,石湖人文资源极为丰富,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它是绣工大师沈寿家园和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成大隐居地双料遗址。更有南朝史学家顾野王文化遗址、吴王拜郊台、吴王井、藏军洞、楞枷塔、范家祠、潮音寺等优美景观。园内职业院校集中,苏州科技学院的“师陶园”;苏州市职业大学的吴文化园;苏州大学文正学院的图书馆是“建筑界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获得者王澍的代表作,其巧妙融合“山”“水”概念并深涵造园思想,蜚声海内外;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社”;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半湖观鱼”;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护理模拟病区”;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半湖碧玉”的渔庄;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茶艺馆、“苏扇制作和传习中心”等均是地文景观、水域风光、人文景观等吴地文化的旅游资源。园内职业院校众多,丰富的教育元素更是学生研学旅行的重要内容。
整合苏州国际教育园中具有人文价值的丰富的旅游资源,并对园内的旅游资源按地文景观、水域风光、历史名人等堑匚幕进行恰当分类,编写出符合园内学生认知需求和学习规律的旅游文化本土化园本教材,不仅能为师生提供探寻地域文化并在探寻过程中传承和弘扬吴地文化的载体,得到吴文化的熏陶,实施素质教育,而且也为学生的研学旅行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依托教育园南区在石湖景区内的优势,把石湖的辉煌融入园本教材系列,形成配套的旅游读本,可以为园内外师生乃至广大市民提供文化旅游读本,进一步提升文化旅游的价值,打响“游学国教,筑梦石湖”的文化旅游品牌。
二、园本文化旅游教材的定位和编写原则
为了编写园本教材,首先必须对教材有清晰的认识。“教材通常被认为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素材、材料或手段。”[1]本文所指的教材采用此观点,把素材的教材化作为教材研究与开发的主要内容。就旅游文化本土化的园本教材而言,对教材必须准确定位,即既是旅游专业学生的必修内容,又可作为其它专业学生的选修材料,亦可是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的课外读物,更是学生研学的重要资料。为保证教材的编写质量,应遵循以下六个原则:
(一)准确性与成熟性结合的原则。准确性是教材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准则,不管编写什么教材,教材一旦失去了准确性,也就没有了正确性,内容的不正确也就失去了作为教材的资格。特别是文化旅游史料的准确性决定了尊重历史、尊重史实的基点。在保证准确性的基础上,选入教材的内容,原则上要求是研究相对成熟的,即人们的看法比较一致的内容才适宜编入教材,这样的教材才能经受住历史的检验。
(二)客观性与可读性结合的原则。本教材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客观地向学生介绍和传播旅游和科学文化知识,使他们对客观世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逐步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提高他们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教材与论文不同,不能掺杂主观的色彩,主观因素的支配会影响学生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教材内容的选择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入手,强化亲和力,增强可读性。特别是注重选择学生易于理解、感悟和体验的内容,因为“文化旅游的本质是学习和体验的过程”。[2]
(三)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的原则。教材既要通过教育园园内丰富的旅游资源体现吴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又要突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使研学真正达到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与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又要把教育园内的地文景观、水域风光、人文景观等吴地文化元素成为广大市民旅游文化读本的有用载体。
(四)针对性与创新性结合的原则。教材要有很强的针对性,既能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规律,在传承和弘扬吴地文化中发挥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创新实践,使学生通过教材在实践体验活动中,创新潜能得到培养和挖掘,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五)知识性、趣味性与能力培养结合的原则。教材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需求和学习规律,体现趣味性,能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力求做到图文并茂,从感官视觉上能吸引学生,达到趣味盎然的效果。而且要将知识性在寓教于乐、寓教于游之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爱家乡、爱教育园的真挚情怀,并能帮助学生了解和正确认识国际教育园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凸现教育实践和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功能。
(六)课内与课外结合的原则。教材应能体现课内外相结合的特点,从旅游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出发,能够充分把握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相得益彰。
必须指出:考虑到学生研学的需要,在教材的每个章节内容处理上,需要突出学生的“体验”,即安排必要的互动环节,让学生通过丰富的科教文化旅游景点观赏活动,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更深地品味吴文化的魅力。在更好地了解园内院校的人文精神的同时,放松心情,放飞理想,并续上苏州文化匠师的绵长文脉。
三、园本文化旅游教材的内容设计
苏州国际教育园是苏州乃至国内较有名的教育集聚区,以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为界分为南北两区,面积达6.7平方公里。入驻院校13所,在校师生近10万人。教育园内的质旅游资源不仅多,而且文化底蕴深厚,如新石器时代的越城遗址、北宋的楞枷寺塔、明代的申时行墓等三处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春秋及南北朝的治平寺遗址、南北朝的顾野王墓、清代重建的范成大祠、行春桥、越城桥以及民国的渔庄等六处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园内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按不同的内容分类,可以有:
(一)传统文化类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和而不同。根据教育园文化旅游园本教材的本真特点,又可分为以下两类:一是自然景观和地文景观类,如吴王拜郊台、吴王井、藏军洞、楞枷塔、范家祠、潮音寺、渔庄、行春桥、越城桥等;二是历史名人类,如顾野王、范成大、沈寿、余觉、申时行等。此外,从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及其提升文学素养、提高诗歌阅读水平的角度,前人名家们留下的关于石湖胜景的诗歌、散文也是学生学习吴地文化的极佳素材,如“范成大的《初归石湖》、李白的《苏台怀古》、白居易的《游楞枷塔》、王鳌的《越来溪怀古》”等。[3]
(二)现代人文景观类
国际教育园内独特的人文景观比比皆是,既有延续至今的文化,也有现代文明下具有传统文化特征的景观,如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社)、仿苏州园林设计的师陶园、国家级普通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吴文化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扇的制作和传习中心、获“建筑界诺贝尔奖”的学院图书馆大楼等。
(三)传统与现代交融类
为了把教育园的外部环境打造成对学生开展旅游文化教育的平台,园内道路的命名都赋予了浓郁的吴地文化特色。“如南北方向的纵向道路以苏州历史名人的名、字、号命名,像雪君路、圣陶路、顾公路、致能大道、希文路、元髀贰⑽樵甭贰⒀泉路、文梁路和范蠡路等;东西向的横向道路以苏州历史名人诗句命名,如一川街、双清街、旅思街”[4]以及文耀街、年华街和丛霄街等。“延伸之,这些文化名贤都有相关的文化旅游景点作支撑。如,致能大道取自于南宋爱国诗人范成大的字‘致能’,蕴含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又如,文梁路取自于苏州工艺美院创始人、中国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颜文梁之名;再如,生于苏州并曾任苏州知州的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名篇《苏幕遮・怀古》中有‘黯乡魂,追旅思’之句,此即“旅思街”的出处,而范仲淹纪念馆就位于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天平山下”[5]。当人们漫步于园内绿荫大道,不仅能感悟跨越千年历史、传承千年文明的沧桑和愉悦,而且让人深切感受到苏州区域内的国际教育园源远流长的文化魅力。
以上这些都是极具教育和旅游价值的材料,从材料化的文化旅游园本教材中可以让学生乃至市民了解石湖的历史、国际教育园的文化,进而感受吴地文化的博大精深,其所凝聚的生活经验,实践智慧,审美情趣等,无不闪烁着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光芒。
四、园本文化旅游教材的鲜明特点
苏州国际教育园文化旅游园本教材的编写必须紧紧抓住苏州国际教育园内职业院校集中的特点,在突出旅游性的同时凸显职业性,为职校生提供切实可行的园内读本。
教育园内职业院校集聚主要表现在苏州国际教育园南北两个区入驻了8所职业院校,包括南区的苏州市职业大学、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和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北区的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和苏州技师学院,另有苏州科技大学和苏州大学文正学院两所以应用型为主的本科高校。而职业教育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特定岗位(群),培养技术应用或管理人才的,职业院校是传播人类文明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圣地。因此,园本教材的编写需要从职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情感及职业习惯等有机融入到读本中,突出职业性的鲜明特点。笔者认为,这个职业性应该集中体现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工匠精神”的传承。
所谓“工匠精神”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渐臻完美的精神理念。是工匠群体所表现出来的职业价值观,是追求极致的精神,是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是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的信仰。“工匠精神”源于职业教育,又高于职业教育,德国的职业教育世界闻名,其铸造出的德国人的“工匠精神”同样举世瞩目。可以这样讲,“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精神标杆,是职业院校学生应该树立的一种理想和努力向往的一种境界。据苏州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承担的国家级重点课题子课题《苏州职业教育学生核心素养研究》的研究调研,其中的“职业教育学生对学习内容需求”调查子项表明,学生普遍需要“工匠精神”的指导。可见,职业院校聚集的苏州国际教育园编写的园本教材中需要加入“工匠精神”的元素。
比如,位于教育园内的渔庄,为南宋诗人范成大石湖别墅农圃堂故址,后由近代书法家余觉所建,其夫人便是“从小随父亲识字读书,十六七岁时成为苏州有名的刺绣能手”的沈寿。1911年,沈寿绣成《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作为国礼赠送意大利,轰动该国朝野。1914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女红传习所,沈寿应聘担任了所长兼教习。在女红传习所,沈寿培养了大批刺绣女工,使得苏绣艺术得以发扬光大。与此相得益彰的是园内的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建有“苏扇制作和传习中心”,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有着历史悠久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社”,这些都是“工匠精神”传承的极好素材。
苏州历来就是百工集聚的“工艺之都”,能工巧匠辈出。“从相传春秋时期善于铸剑的干将,到明永乐年间名闻朝野的‘香山帮’泰斗蒯祥,以及擅长石料工程筑造和石雕、‘官至工部侍郎’的陆祥。他们名中的‘将’‘祥’都与普通话或吴语中的‘匠’近音,可见其技与名已无法分割。”[6]正是历史上无数能工巧匠发挥了“工匠精神”,才创造出卓尔不群的“苏作”品牌及其市场影响力。苏州刺绣、苏州檀香扇、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等作为“苏作”的亮丽名片,其历史上所形成的独有特色,既是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又是需要在高超技能基础上的耐心细致、一丝不苟以及兼容并蓄。不仅是一种慢工细活,更是一种专注、敬业的职业精神的体现。是“做专、做精、做细、做实”的内涵之光在匠人身上的闪耀才得以弘扬,以这些内容为载体,配之于教材中的文化体验环节,对于培育职业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进而让“工匠精神”光而大之都是大有裨益的。
⒖嘉南祝
[1]刘继和.“教材”概念的解析及其重建[J].全球教育展望,2005(2).
[2]宋振春,李秋.文化旅游产业与城市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3]秦益范.苏州石湖胜景[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
[4]陶友华.地域文化视阈中的高职校学生社团建设探究[J].职业技术,2013(11).
[5]殷堰工.苏州国际教育园旅游资源的利用研究[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6).
[6]马建庭.“苏作”的历史荣耀里,藏着时代的营养[N].苏州日报,2016-03-21.
[关键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相关概述
1.工匠精神的内涵及本质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其能够很好地反映从业人员的职业价值取向、职业理念与职业态度,主要是强调从业人员应当具备精益求精的理念,并且能够在工作中做到精益求精,从而保证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工匠精神是职业道德的组成部分,是企业员工应当具备的职业价值观念。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包括以下三点。(1)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素养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并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同时继承与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这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前提与基础。因此,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理想,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是成为新时代工匠的前提和基础。(2)规则意识和标准意识无论什么工作都需要专业能力较强的人才,其中专业性主要体现在对规则的遵守与对标准的坚持上,这也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核心要求。(3)精益求精与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建设制造强国和创新型国家,依靠的是产品与服务的不断创新和质量的提升。精益求精代表着劳动者立足本职工作,对极致、完美的不懈追求,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最高体现。同时,在工作中反思,将反思结果应用于生产和服务创新,实现知行合一是精益求精的实现路径。
2.工匠精神的功能(1)激励功能工匠精神是我国的精神瑰宝,其对一个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工匠精神能够使员工具备良好的工作状态,对员工起到激励作用,使员工在工作中不断精益求精,努力地提高自身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2)规范功能工匠精神可以有效地为企业员工提供行为准则,拥有工匠精神,企业员工就可以很好地约束与规范自身的行为,使自身的行为符合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并且在工作中严格地做到自律与他律,在工匠精神约束下自觉规范自己的各种行为,从而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3)指导功能工匠精神能够很好地指导企业领导者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促进企业管理的规范化与制度化,同时工匠精神对员工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可以有效地指导员工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完成工作。(4)育人功能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工作上的精益求精,其还是一种积极向上、不断奋斗的精神,尤其是在高职院校中渗透工匠精神,其可以有效地帮助高职院校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新时代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工匠精神的缺失存在一定的历史原因,上世纪中期我国由于物资较匮乏,人们很少会去关注精神方面的东西,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一部分人因炒股、投资房地产等快速富裕起来,这就导致很多人更加追求这种见效快的致富之路,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忽视工匠精神的存在。除此之外,工匠精神的缺失也有学校办学理念方面的原因,很多院校在办学上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技术或者是文化知识,对工匠精神并不重视,导致经常会出现重技轻人的现象,大多数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只是对知识与技能单方面进行传授,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素养、道德操守等方面的教育却少之又少,这就直接导致院校内的学生缺乏工匠精神,进而会导致社会上工匠精神的严重缺失。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中融入工匠精神的重要性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高职院校对市场营销人才进行培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与职业道德理念,而工匠精神中包含着一定的艰苦奋斗、精益求精的职业道德理念,这与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目的是相一致的。同时,在市场营销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解,还可以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从而有效地帮助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今后更好地从事工作,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3.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高职院校对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实效性会对学生以后从事的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在人才培养中融入工匠精神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职业岗位与需具备的素养,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工作的意义,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更乐于投身工作,这对学生以后工作会起着积极的作用。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学生的思想也在不断进步,对一些新鲜事物充满着好奇心,总希望可以把自己所学充分运用到实践中,但事实上,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创新上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就不利于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工匠精神中包含着不断探索、不断钻研的精神,这极大地促使学生积极探索新事物,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对策
1.工匠精神融入课堂高职院校在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中融入工匠精神,为了更好地保证其效果可以将工匠精神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在市场营销专业课堂中将工匠精神进行阐述,对工匠精神的内在意义进行讲解,从而使学生在不断学习中增强自身的工匠精神。学生在校园内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专业知识,为了保证学生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可以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方面的相关内容,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工匠精神。其中在课堂教学中,高职院校可以制定专业、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促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工匠的基本素质,进而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与专业技能的过程中不断体会到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应当着重强调专心学习与专心工作的理念,其中专心是工匠精神中最为核心的一种能力,这也是在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中融入工匠精神最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逐步培养学生的专心能力,进而实现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目的。
2.工匠精神被列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应当合理分析市场的需求,根据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而实现为社会培养高质量工匠人才的目标。其中专心、专注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加强对学生专心、专注方面的培养,使学生不仅在学习上专心,在生活与工作中也专心从事某一项工作,从而促使学生将来能更好就业,为企业与社会培养出更好的人才。此外,为了在高职院校内部更好地推行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应当加大对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可以在校园内开展工匠精神讲座、活动、比赛等,从而扩大工匠精神的影响力,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高职院校还需要积极鼓励教师将工匠精神传授给每一个学生,且做到言传身教。因此,教师也应不断提升自身的工匠精神,在教学中则需要将工匠精神列为考核学生竞争力的重要标准,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最终使学生具备工匠精神。
3.丰富教师的企业经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仅是授业解惑者,还是学生的益友。在市场营销中要想充分融入工匠精神,首先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工匠精神,这就需要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企业经历,多到企业中去进行一定的学习与交流,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工匠精神。同时,高职院校应当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工匠精神的相关培训,只有教师自身具有工匠精神,才能更好地将工匠精神传授给学生。高职院校应鼓励教师进入社会与企业进行自我素养的提升,使教师在各种实践与亲身体验中不断加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与领悟。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获得良好的工匠精神,高职院校还可以建立一系列以工匠精神为考核指标的教师专项考核系统,对那些在专项职能考核中表现优异的教师给予一定的表彰,从而激发教师学习工匠精神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教师才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概念与重要性的阐述,并不断培养学生的专业与敬业精神,从而使学生逐步意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为学生将来更好地做好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加强校企合作市场营销作为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为了使学生具备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必须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践基地。一些院校虽然在校内修建了实训实验室,但这些也只是对市场营销的一种模拟,学生在实验室中并不能很好地了解当前市场与社会的实际情况。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应当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一方面,学生在学校进行工匠精神相关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工匠精神。以学生可独立承担责任的实践方式,安排学生独立完成相关任务,培养学生专心、专业的工作习惯,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工匠精神。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需要重视校企合作,切实将校企合作落到实处,将学校与企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安排学生到企业中去实习,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切实感受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意义,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工作实践平台,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5.将双创与工匠精神相融合双创是指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在创业之前需要培养学生形成较好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将创新与工匠精神相结合不断深化,在学习中使学生形成较高的创新能力与工匠精神。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中的一个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积极创业,其中双创也是指导学生进行创业的指路灯,将双创与工匠精神相结合可以促使学生将创业项目落到实处,在创业过程中需要对创业项目进行确定、审视、修正与实践,并做好每个环节中的小细节工作,将每个环节进行详细的规划,进而确保学生创业能取得成功,实现内在需求与社会需求的统一。
关键词:磁州窑;工艺技法;传统文化;工艺表现
一、磁州窑传统工艺综述
磁州窑造型丰富多样在几千年陶瓷艺术中,其制作工艺精湛,影响遍及中国乃是世界。其独特的工艺技法不但为陶瓷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和传统的工艺技法。它不但在物质方面起到改善人类的日常生活,而且从精神上激发着无限的动力。以其绚丽多姿的造型,精湛的纹饰,和简约的笔法,唤起人们精神世界的无限欣悦,中国陶瓷在历史上产生巨大影响,同时对世界文明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从而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得到深华。在磁州窑的造型或装饰上都有着实用,美观的独特之处。随着不同时代的发展,产品多以日常生活必须的盘,罐,瓶,盆,为主,运用独特的工艺技能,使用绘、划、剔、刻等不同手法,不仅起到美化作用,还突出表现出民间艺术所共有的朴实的性格。采用大量的题字化装饰,表现出磁州窑传统工艺的精美。
二、磁州窑传统工艺技法
磁州窑的生产工艺有独特的方面同时也具有其他陶瓷生产的风格,大体上说,都要经过从原料的开采加工,到成型、装饰、装烧的工艺过程一系列系统烧制,从而生产出陶瓷产品。根据不断完善传统工艺,烧制出不同的风格的陶器。实际上,在陶瓷生产的整个过程中,对窑口的烧制和产品,除了遵循上述工艺流程外,由于使用原料的特别性,或产品需要特殊加工等,在每个流程中都有一些特殊的工艺方式,或者个性化的操作方式。通过这些因素的作用,从而使得不同风格的陶瓷产品烧制而出。正是这些独特的工艺造就了特定的艺术语言和艺术风格。
(一)特殊的颜料
磁州窑在使用原料加工上,就地取材,巧妙结合,灵活运用。在长期的制作陶瓷生产实践过程中,利用就地取材的粗质原料,在表面上加工白色化妆土,再通过涂透明釉烧制而成,形成特色的生产技术。正是这些基本制造特点,为磁州窑独特的加工工艺铺设了基础,造就了辉煌的磁州窑艺术。
(二)独特的湿法
湿法工艺是磁州窑一独特的生产工艺特点,湿法工艺就是生产过程中,从生产青坯开始,施白化妆土,刻画,绘画等装饰到施釉的整个工艺过程,需要在坯体保持相当水份的情况下来进行,这是由于使用原料的多元化和原料本身的特点来决定的。这样磁州窑的湿法工艺,即为装饰过程中提供了制约,又提供了便利。便利就是,含有一定水份的潮坯便于刻画和绘画、书法等装饰,只有坯体保持一定的水份潮湿的情况下,最容易操作,一但坯体过干,变硬,操作起来十分困难,磁州窑的工匠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和熟练的技艺,来适应工作的需要,才能产出好的产品来。
(三)独特的装饰工艺
磁州窑装饰艺术是一个划时代的创造。工匠们善于学习继承敢于大胆创新,发展了刻画花技艺,创造了白地黑花装饰,并发明了红绿彩低温釉上彩绘,开创了陶瓷低温彩绘的新纪元。磁州窑表现出物象特征,创造出具有唯美的工艺形象。由于这种民间瓷器是广大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品,而各式各样的装饰纹样表现的灵活生动自然潇洒,更代表着人民群众的审美观念,表现了他们的艺术才能和不朽的制造技能。因此,在中国瓷器装饰艺术上有划时代的意义.
(四)高素质的磁州窑工匠
磁州窑艺术离不开磁州窑工匠。他们具有独创造性的工艺,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懈创新。将中国绘画的技法成功运用到瓷器装饰上,创造出独特的工艺技能。如左图,表现出具有创造性,开拓性的工匠,具有高超的画工技艺。磁州窑工匠的内在素质和综合修养,集中体现在其装饰内容上和题材上,磁州窑产品装饰内容方面,题材丰富多彩。描绘自然山水风光、人物动物、花鸟鱼虫;或体现文学作品、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宗教内容等,或揭示社会反应现实生活的诗词歌赋、民谣警句等,或体现人们喜闻乐见,象征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渴望的吉祥图案等,结合所用材料,大胆尝试去创新,利用具有人文精神的思想内涵不断去完善作品,形成独特的艺术风貌。通过磁州窑工匠的高超技法与社会文化联系在一起同时也与世界人民融为一体,成为人们生活实用和精神实质的体现。
三、磁州窑传统制造工艺烧制表现
磁州窑的窑炉主体是座落在底面上的半圆形和马蹄形窑样,几个相连接,黄土覆盖顶部,蕴藏着神秘和壮观。通过装窑过程,烧制产品不同窑具也不尽相同,经过精细的程序适宜的温度。烧窑是陶瓷生产的关键工艺,也是磁州窑生产的关键工艺。在陶瓷行业流传的一句经典的话“原料是基础,烧窑是关键”经过炉火纯青的烧制使得土质的变化,才显示出陶的不朽和神奇,也是从泥土到陶瓷的深化。人们对陶瓷艺术的烧制充满着很多描述和感慨,也使得人们意识到陶瓷也就是火的艺术。通过点火,可以是满窑的陶器变得光彩生辉。传统烧窑和现代大不相同,传统烧窑制作先先用耐火砖封窑门,只留一小尺大小的方孔作填火口作为填煤和看火用。通过点火,烧至一定温度,保温,火焰气氛的控制。到停烧后渐渐冷却卸窑。制品烧成必须经装窑,烧火,冷却,卸窑四步程序。
四、结语
磁州窑传统工艺不仅把中国传统工艺和制陶工艺相结合,从而使得宋代磁州窑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浓郁的民间特色,磁州窑传统艺术不仅体现在民间艺术的清新自然,更是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朴实的自然与艺术写照,融入到瓷器装饰中,迎合大众的喜欢,展示了这种陶冶艺术美的强大生命力和感染力,磁州窑的继承发展,广泛传播,对陶瓷业的发展具有较高的借鉴和实用价值。磁州窑发展到今天,不仅使得在技能方面有很大的提高,而且着有力的为传统陶艺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通过传统的制造独特工艺技法,显示出它卓越的艺术成就。同时从物质上和精神上相统一,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作为追求艺术的我们,无论在绘画技艺上,还是民间装饰艺术风格上,这些自然生动的传统工艺,正是磁州窑永不枯竭的生命力,值得我们去借鉴,去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陶瓷编辑委员会.《中国陶瓷全集(宋)》[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王弘力.《黑白画理》[M].辽宁美术出版社,1996.
[3]陈万里.《宋代北方民间瓷器》[M].朝花美术出版社,1995.
[4]李知宴.《磁州窑瓷器的绘画艺术》[J].考古与文物,1987(3).
[5]郑军.《中国装饰艺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职业素养 工匠精神么 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b)-0160-05
Abstract:Currently,the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ism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should be closely corrected to Craftsman ship Spirit.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put the concrete contents of professionalism into forming of the Craftsman ship Spirit,and can we develop senior personnel adapting to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Key Words:Professionalism;Craftsmanship Spirit;Path
2016年3月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首次提出“工匠精神”,旨在倡导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在由“制造大国”向“创新强国”的转型过程中,技术人才既要在专业技术方面精益求精,又要在职业精神、职业素养方面爱岗敬业,把职业技术与职业精神融入到创新发展中。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高职院校”――作者注)作为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承担职业技术教育功能的重要机构,无疑在“工匠精神”的培养乃至传承等方面要承担更大的教育责任、社会责任。
高职院校通常把职业素养放在职业教育的重要位置,以此推动和鼓励高职院校的各项教育工作,并将其与就业市场、职业发展联系起来。“新常态”下,职业素养所涉及的诸种要素已被上升到“工匠精神”的高度来重新认识与评价,那么当前中国的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工作应该与这一要求相适应,才能够把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做好,既要培养出具备市场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又能让这些人才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守得住、有传承、敢创新,按照“工匠精神”的思想高度来规范、提升自我,唯有如此才能够在结构转型与“中国创造”的发展道路上做出自己的贡献。鉴于此,该文要论述的重点就集中在:(1)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与“工匠精神”对接的重要意义;(2)高职院校贯彻“工匠精神”的路径与方法。
1 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与“工匠精神”对接的重要意义
就一般意义上来说,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团队精神等。学校培养的方式或途径主要依托两个方面:校内理论学习与校外社会实践。但无论哪个方面的教育工作,如果没有具体深入的培养目标达成度,就会使教育目标或培养手段大打折扣,从长期来看,不但使得人才的培养脱离市场需求,更重要的是教育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因为前者作为市场要素会被市场淘汰,后者作为思想道德教育会阻碍社会良好风尚的养成。简言之,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是“工匠精神”在学校教育的初级阶段,做好这一阶段的教育工作,既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责,也是社会发展,特别是培育“工匠精神”的社会需要。唯有实现这双重任务,高职院校不仅在职业素养方面实现了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也为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了面向未来的、满足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建设人才。正如所说的那样:“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1]。就“自然科学”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来说主要表现在职业技术的学习方面,而就“社会科学”视角来看则应主要表现在职业精神的养成方面。“工匠精神”唯有在这双重教育职责全面实现后方可真正落实到社会现实中来。具体来说,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对接“工匠精神”的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道德教育应被摆在首要位置。
任何职业技能都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作为个体的内在约束力,否则再高明的职业技术也不会发挥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大众的作用,相反优势还会对社会全面发展起到破坏作用。就此而言,良好的个人品德或职业道德在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这里提出的问题是:如何培养职校生抑或未来的技术人群――“工匠”具有良好的、对社会与大众有益的职业道德呢?
毋庸置疑,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社会制度无不以伦理道德为基础,或可说中国自古以来的社会基础就是伦理道德,德性教育构成了中国几千年以来的文明的坚实内核。这便可以作为当代教育,包括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思想基础与理论来源。即便是在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当下也不可缺失。正如指出的那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这一讲话精神不仅指明了当前高职院校在职业素养教育工作中所依托的思想来源,更重要的是也指出了德性教育在职业素养工作中的重要性。无论职业道德教育在具体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有多少差异,但究其根本来说,其具体内容都应该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点是不可置疑的,也是必须贯穿于整个职业素养内容和“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始终。
(2)职业技术教育在职业素养或“工匠精神”培养过程中起支撑作用。
如果说职业道德是人才的思想土壤或根基的话,那么技术则是人才的脊梁,起到支撑每一个个体职业生涯关键作用。无论是对工业化以来已有成熟技术的消化吸收,还是对新技术的把握与利用,都决定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以及每一个建设者的价值。把职业技能当作日常工作的安身立命之本来对待,是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精神。
职业技术或技能教育不仅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旅行,更要在工厂的实际生产线上得到时间的检验,才能够真正做到在实践工作中检验理论学习的正确性,以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积累、丰富未来所需的经验,这才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题中之意。《光明日报》曾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塑造“工匠精神”的典型事迹[3]为例,来推广“工匠精神”塑造的成功经验。苏州农职院拥有多达300多处实践基地,这成为其大学生实践的广阔舞台,在丰富的实际操作实习基地中,大学生充分检验、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不断促使自己适应去适应技术革新与进步,这就等于在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多了几重保险,甚至可以说他们的职业生涯在还未走出校门时就已经开始得到充分锻炼和展示,不仅能够适应自身技术的岗位要求,也充分适应了整个市场的需要,既增长了自身技术经验的积累,也为未来技术创新打下良好基础。
(3)团队精神在职业素养的培育或“工匠精神”的养成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团队精神是基于现代生产的本质特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现代生产与市场经济的本质融合决定着分工与降低成本是不可分割的生产要求,这种生产的本质状况要求生产环节在被分解为不同的过程之后,需要协作配合才能既降低成本又能提高效率,为生产主体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较强的市场竞争力。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现代生产的这种普遍状况不仅存在于国内市场,更是国际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基础上的人才培养,必须要面对且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使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能够具备在市场竞争中适应这种状况得基本素养。就此来说,团队精神不仅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融入的思想要素,更是毕业生适应社会竞争与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在“工匠精神”的塑造过程中更是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正如前述所提到的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先进事例一样,其在团队精神的塑造与培养过程中,不仅收获了精神,而且在相互协作过程中实现了创新与发展。“我们不是单纯筑一个园林,而是将项目融入教学,教师‘做中教’,学生‘做中学’,让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不断碰撞”[3]。实际上,团队精神的培养究其举措,并不是单一教学手段或某一个具体措施就能够一蹴而就的,它是多项教育措施的综合结果,这其中既有分工合作完成某个生产过程的具体体验,也有在这一过程中使每一个参与个体内心的自我发现,更有个体之间思想上的共融共通。只有在技术上分工协作且熟练地流程化,再加之思想上的团队精神,才能取得市场竞争力与市场效益的双重效应,进而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市场主体。上述两个要素如果缺失,在现代生产特别是市场国际化局面下,终将会被市场竞争所淘汰。
(4)有助于充分领会职业素养的社会意义。这一点意在指出职业素养教育不在于教会学生一项劳动技能,而是更要在深层次上领会这种职业技能对于整个社会发展的意义所在。就像经常提到的例子一样:“人们可以通过压迫一个孩子的颈部肌肉,训练一个人学会鞠躬,但是可以说这个孩子没有受到教育,因为他并不理解鞠躬的社会意义,而只获得了机械的肢体动作。教一个孩子学会鞠躬,其中包含了形成孩子对鞠躬的社会意义的认识”[4]。鞠躬相对于鞠躬所代表的社会意义来说,显然后者更具有根本性意义且是教育的本质所在,职业素养教育就相当于“鞠躬的社会意义”这一维度的教育目标,唯有在这个层次实现了教育目标,才可以说达到了职业素养教育的最终目标,又符合现代“工匠精神”的社会需求。“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不仅需要技术技能的熟练与精湛,更需要对“技术技能”坚守的社会意义有着坚实的把握,这种把握不需要语言的夸张渲染,更需要在技术传承中的精耕细作。
但是需要充分认识到,教育的功能或目标要想在“鞠躬的社会意义”这一维度内实现,远比学会鞠躬这个简单的肢体动作更具难度,更不易被学生接受,在大多数受教育者眼中,学会某个技术动作或一套职业技能,只要能满足自身生存就实现了自己的学习目的。但这恰恰是高职院校在职业素养领域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即不仅要教会学生谋生的技术技能,更要让学生充分理解诸如“鞠躬的社会意义”这一思想深度,并能够自觉融入到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去。
2 高职院校贯彻“工匠精神”的路径与方法
既然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与国家战略“工匠精神”的对接具有如此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其具体的培养路径是什么呢?在该文看来,试作如下论述。
2.1 打好“工匠精神”的思想基础
这一点就要立足于思想教育,因为思想教育是比专业技术教育程度更困难、效果更长时间检验、在实际“工匠精神”培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精神。“工匠精神”与“工匠”相比,更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坚守”与“传承”,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的正确义利观,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利益经济,在市场竞争中获利是其本质要求,以资本投入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就是一种利益经济,但这仅是就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而言的。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否认获利目的,但是也不仅限于这一目的,因为无序、不良的市场竞争已经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初期――自由市场竞争阶段被充分暴露出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克服这些已经被总结发现的弊端。
这番论述转化为“职业素养”与“工匠精神”的对接措施,那就是必须从思想理论上让当代大学生清楚懂得:在两种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路径之中,什么样的路径是当前中国所需要和要走的,不能在理论上分不清对错、什么是中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前提下,已经被西方自由主义理论所俘虏,而自身却浑然不知,这是一种理论的迷失。其危害远比未掌握一门职业技术大得多。特别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打着自由竞争旗号行扰乱市场秩序之实,这是一种隐蔽的思想戡乱。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教育体系中,这些思想的“澄清”是学校教育的重任,唯有这种理论工作做好了才能给未来的“工匠精神”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但这这一理论工作必须建立在对市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的一般规律、优缺点等有充分认识基础上才能完成。
自由市场经济体质的建立依赖于亚当・斯密及其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当亚当・斯密提出“经济人假设”并将理论推理的基础置于具有“利己心”[5]的个人这里。简言之,市场经济的建立,源自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制度设计,也是这一现代生产基本组织样式的本质所在。需要进一步指出,围绕这一经济制度而展开的一系列政治制度、思想体系无不都植根于上述基础之上。但当植根于资本私有制土壤中的一些社会思潮传入中国之后,相当一部分人在对待这些社会思潮时,往往不加区分的全盘接受,诸如:对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的态度。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与传承“工匠精神”,最终在职业素养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较多障碍的思想根源。
前述分析是从市场经济的产生路径及其对社会其他领域思想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当前中国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或“工匠精神”的培养措施,这是基于思想根基的根本性分析,任何具体措施的实施与贯彻都必须正视这一根本状况,否则和课堂教学效果都会打折扣,进而会影响长期的教学效果。
2.2 职业素养的实践环节,即理论的现实化方面,更是重要的教学目标
职业素养的培养路径,需要在实际生产环节中得到应用与加强,工厂阶段的实习与应用被凸现出来。任何技术的熟练程度都是在不断工作运用中得到强化。这种技术的从认知、到熟练再到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具备“工匠精神”的个体必须经历的磨练,同时也是职业素养得以养成并提高的过程。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这一点还是需要当代大学生特别注意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市场经济的逐利性,会导致部分大学生在求职创业过程中重利益轻积累的倾向时有发生,这就会影响他们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的持续发展,最终会导致技术积累的底蕴不够深厚,眼光围绕市场利润来决定自身生产活动、技术学习活动等。技术的学习、熟练乃至创新都需要“宁静致远”的心态及其长期积累的结果方可实现。没有对传统技术的熟练掌握,就不会有新技术的创新发展,任何新技术的发明与创新都不是无源之水,特别是意在培养“工匠精神”的当前状况下,更需要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把“坐得住、耐得住”的精神牢筑于每一个大学生心中,才能使他们在未来的技术学习与传承中具备基本的心理与精神素质,为职业素养与“工匠精神”的对接,乃至于最终的养成打下坚实基础。正如指出的那样:“我们是一个大国,在科技创新上要有自己的东西。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2]。技术的创新与传承需要建立在对已有技术的熟练掌握基础上,因此,在职业素养的培养方面,技术要素是显性的,对于支撑起“工匠精神”具有毋庸置疑的作用。
2.3 从当代“90后”大学生的内在实际出发
无论是谈论市场经济及其对就业问题的影响,还是论及职业教育的诸方面内容,都应该看到职业素养是一个综合概念,但无论是哪一个方面都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程度。“90后”大学生的内在实际是指这一群体在职业素养方面的接受程度。就这一群体的综合特点来说,他们不太容易接受教条化、生硬化的教育内容,而在图文与视频等方面乐于接受。这一特点在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正如杜威所说过的那样:“在各种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有一点是可以永久参照的,那就是教育与个人经验之间的有机联系”[6]。杜威强调的是学生实际状况与教育教学活动之间的关系。如果教育者要传达给学生的教学信息脱离学生实际情况,受教育者会在心理上排斥甚至拒绝教育内容,这种职业素养教育不仅在教学效果上大打折扣,从长远来看职业素养这一最终培养目标也无法实现。个人经验特别是知识基础、对职业素养方面的具体内容了解,就成为职业素养整个教育过程的基础和关键点。
应该看到,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在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更应该采取生动灵活、非教条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个人经验、实践教学等诸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够对职业素养诸方面内容感兴趣。也能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熟练加以运用,增强自身对未来职业生涯的兴趣与信心,这对于整个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作用。要想实现这一点就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实际情况,更直接说就是其自身的经验基础。就具体路径来说,教育者必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既要克服“知识之上”的传统错误认识,也要避免“技能之上”的现实错误观念。为什么这么说呢?
“知识之上”的错误观念在中国传统教育体系中由来已久,只要把知识记在脑子里就实现“满腹经纶”从而能够解决所有社会问题。这不仅是一个认识观念上的错误,而且往往也会演变成为一个部分群体性错误观念。这个错误观念首先要在教育者自身的教育观念中要予以摒弃,才能够在教育实践中影响自身的教学活动,因为就其本质来说其错误就在于是一种观念的错误,一旦观念根深蒂固则难以根本扭转,这种思想性的错误观念必须随着思想修养的提升而逐步实现改变。唯有从思想上根本性转变,才能指导自身教育活动不再走入“知识之上”的误区。“技能之上”则是另一种极端性思想错误,其根本错误之处就认为只要掌握了某种专业技术,不仅能够获得高薪,还能够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实际上这种错误观念的危害不亚于前者,因为知识上的禁锢已经阻碍了职业技术的再进步。现代生产的分工特点决定着技术进步的速度是传统情况下无法比拟的,这就要求职业技术工人必须在不断吸收新技术的前提下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才能满足现代生产的实际需要,故步自封只能是自我淘汰的根源。但接下来的问题是,有些技术进步的成果可能来自国外,因此,就外语语言技能来说就成为职业素养的一个现代内容,传统条件下一个技术工人不需要看懂外文技术资料就能够在车间实现自己的生产活动,但现代市场经济条件及其发展特点全然改变了这一点,最终使“技能之上”的观念成为一种禁锢自我的障碍。“工匠精神”的培养,在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活动、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等诸环节都必须克服前述两种错误观念,将知识教育与技能教育充分结合起来,在长期的学校教育实践中找到这两者的最佳结合点:教学课时的分配、工厂实习等实践活动的切合度等。唯有将这些要素有机统一起来,才能为现代市场经济提供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既具有良好知识素养、又具有完善技术的劳动者――这便是“工匠精神”的基本塑形成功的起点。
总之,职业素养的教育目标,就是要在职业技能的基础上融入前述“鞠躬的社会意义”等思想内容。恰恰是后者所代表的思想内容才是技术技能的关键支撑。同时还必须充分认识到职业素养教育必须在职业活动中才能最终形成,它不是完全在课堂之内完成,但又离不开课堂教育过程;它不是放在车间并通过技术劳动的生产过程就能够自动生成,同时也离不开这个实际的操作过程。唯有把“武装头脑”和“动手操作”结合起来,才能具备“工匠精神”所需要的基本要素。现代中国社会发展所倡导的“工匠精神”不仅需要劳动者具备踏实、专业的生产技术,更需要的是对这种技术的“社会意义”的传承与诠释,这种诠释不是用“口述和语言”来完成,而是用“技术的社会意义”来实现。职业素养教育及其所属课程设置必须紧紧围绕这双重教学任务来展开,把技能教育和思想教育集合起来,为“工匠精神”的培育做好教育基础,才是高职院校的任务所在。思想与精神和技术都是职业素养,职业素养的这两种具体内容都是其不可缺少的“内核”,当前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必须围绕这双重要素展开工作,才能够在新常态下实现职业素养与“工匠精神”的对接,把职业素养的教育工作与未来大学生现实工作,特别是塑造、传承“工匠精神”结合起来,不仅为中国全面发展培养出合格人才,更能够在创新发展领域融入“工匠精神”进而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 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52,201.
[3] 苏雁,许学建.敬业 专注 创新――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塑造“工匠精神”三部曲[N].光明日报,2016-7-18(4).
[4] 王凯.教学是一个道德概念――相似性概念比较的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09,38(3):25-28.
“玉不琢,不成器。”不管做什么,只有手艺精良的工匠用他的“匠心”去设计和制作,打造出来的作品才会是上乘之作。古语云:“煞费匠心者,必然神工天巧,备出天造。”
在我国建筑地下防水行业,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恪守工程质量,秉承匠心之道,在时间的沉淀下,怀揣一种朴素的“匠人情怀”保障着建筑工程质量,以严谨完善的施工工艺,展现着品质之美。
秉持“让建筑更安全”的初心,执着于以生产工艺品的态度做建筑,这是龙阳伟业人对匠心之道最好的阐释。
王辰悦是北京龙阳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见到王辰悦的时候,却令记者感到很意外,他没有传说中企业老总的威严、强势、派头,倒与网络语境中描述的“宅男”颇有几分神似。两年前,王辰悦留学归来,进入龙阳伟业工作,担任战略规划部部长一职。虽然他不用再像父母一般白手起家,但作为计划中的接班人,在经济新常态下,他坦言面临的是守业和创新的双重挑战。谈到企业未来发展,王辰悦表示,只有凭借踏实的实干精神,在父辈成功的基础上进行传承,同时在创新方面做出突破,才能让公司与时俱进。
呼唤工匠精神回归
今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
建筑行业是最能体现“工匠精神”的行业,早在我国战国时期,就将“能工巧匠”视作为“济世圣人”。《考工记》记述:“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从古至今,我国出现过像鲁班这样的大师级工匠,也涌现出宇文恺、阎立德、李诫、冯巧等一大批建筑工匠。可以说,流传后世的每一个经典建筑,都凝结着可贵的“工匠精神”。弘扬和延续“工匠精神”,不仅是对建筑安全的保障,更是新时期建筑行业的使命担当。
在王辰悦的解读中,建筑行业工匠精神的传承及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当下金钱至上、人心浮躁,如何在与民生休戚相关的房屋建设之中恪守初心、提升工程质量、确保建筑安全,是建筑行业传承中国“匠心”精神的关键因素。作为事关建筑质量和建筑安全的建筑地下防水领域,重新树立和实践“工匠精神”是必然选择。唯有发扬“工匠精神”,企业家才能摒弃杂念,不忘初心,才能将对工程质量的把控胜过于企业对利益的追求,才能在十几年如一日的创业历程中选择坚守。
工匠精神,“精”字好写,但做起来不易。为了做“精”,必须做“专”,为了做“专”,龙阳伟业深扎15年。
成立15年以来,龙阳伟业竭力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建筑地下渗漏反映的是建筑地下结构存有隐患”这一重大民生问题,指出地下渗漏危害建筑安全,探究出建筑地下防水本质,总结提炼出建筑地下防水理论架构,并为从根源阻断建筑地下渗漏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系统解决方案。
凭借对建筑质量的保障,对建筑寿命的延长,从而节约社会资源的特点,龙阳伟业先后荣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建筑节能推荐品牌”、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中国绿色节能建材部品”、中国房地产学会“中国房地产十大绿色低碳建材品牌”、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建筑地下防水第一品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绿色建筑节能推荐产品”,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十二五期间国家绿色建材选用产品”入选企业等殊荣。
虽然建筑地下防水行业并不像其他新兴行业引人注目,但王辰悦认为,这个行业其实还是有很大的潜力及上升的空间。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未来的建筑行业,更应该在科技创新、品质提升方面倡导工匠精神价值回归,踏踏实实做好每一栋建筑,盖好每一间房子。
百姓的安全大于天
中国建筑防水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建筑地下渗漏问题不容乐观。据不完全统计,建筑地下工程的渗漏率高达80%以上,个别城市甚至达到100%。相较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垮塌等建筑事故,地下渗漏对建筑地下结构的侵蚀是缓慢的,具有隐蔽性,因此不容易引起人们足够重视。但是,建筑地下渗漏一方面能够暴露出建筑地下结构存有先天质量问题,另一方面会对建筑地下结构造成钢筋锈蚀、混凝土劣化等后天伤害,加重结构损伤,在不可预见的外力影响下,将会随时造成危害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事故。建筑地下渗漏问题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不仅会降低建筑寿命,更将危及建筑安全。
从企业自身来说,如何才能像日本、德国那样秉承“工匠精神”,并使之持续经营发展,将此精神与理念一直传承下去?这是王辰悦思考的问题。
什么是工匠精神?说到工匠精神,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日本和德国制造,第一反应就是“死板”。其实,从日本和德国职业教育来看,他们的一个最基本职业精神就是要求要一丝不苟、照操作规程办事。而正是这种职业精神使得两国的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学生们严谨、负责的态度,这为日本和德国制造的良好质量做好了铺垫。
王辰悦表示,很多人认为工匠是机械重复的工作者,体现出的是一种近乎于刻板、教条化的做事态度,实则不然。他对于“工匠精神”,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工匠精神”有着更深远的意思,而只有从业者具备“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才是领会、感受“工匠精神”内涵的重要前提,才是能够身体力行实践“工匠精神”的强有力支撑。
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一些企业盲目追求短平快,甚至为了追求“来钱快”而不惜制假造假、粗制滥造、以次充好和偷工减料,甚至丧失行业道德,导致建筑物没有达到该有的品质要求,给行业发展带来了极为负面的后果。它轻则导致建筑物渗漏、混凝土裂缝等质量问题,重则导致“楼歪歪”、“楼脆脆”等质量事故,这些做法往往背离了做建筑行业的初心。相较于粗制滥造赚快钱,坚守工匠精神更苦、更难,但也是中国建筑企业唯一的出路。在当下浮躁的社会,能够心无旁骛地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务实做事,保持初心,做好每一栋建筑尤显珍贵。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这是《道德经》中的一句话。建筑行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其发展不仅在整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中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广大用户、老百姓来说,亦是安家立命之所。无论是做企业还是做建筑,我们都需要这样一种认真、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需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因此,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品质。
品质至上技术为先
谈到龙阳伟业产品应用的工程效果,王辰悦言语中充满自信,公司参与的每一项工程,每一栋建筑都力求完美,精益求精。
在全国三十余省市,近千例工程实践中,龙阳伟业的产品均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部分工程荣获“鲁班奖”等建筑大奖。公司参与建设的北京昆仑公寓、甘肃国际会展中心、大连世界金融中心、北京国贸三期、总医院海南301分院、北京国际网球中心等工程项目,在工程反馈中都明确表示,公司产品具有提高防水保证度、缩短施工工期、简化施工程序、降低工程成本等应用优势,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强化混凝土生产及施工质量的控制,有效保障和提升了建筑工程的质量。
王辰悦认为,作为与建筑息息相关的建材行业,特别是建筑地下防水行业,要想健康有序发展,一定要坚守质量底线,提供的不仅仅是合格优质的防水材料,同时还应将打造出不漏的、安全的建筑作为自我要求,惟有如此企业才能可持续发展,建筑才能更加安全。也惟有如此,建筑事故才能更远离我们每一个人。
在公司产品研发方面,龙阳伟业实现了从防水材料、到技术体系、到产品品类的三步创新。其中创新材料FS101砂浆防水剂、FS102混凝土防水密实剂专利产品,可以提高水泥凝胶密实性、抗渗性,减少混凝土早期收缩,有效控制混凝土裂缝,FS102混凝土防水密实剂更可减少或取消变形缝、后浇带等防水薄弱环节的设置。
在专利材料基础上,公司自主创新的FS101、FS102地下刚性复合防水技术,获得住建部全国建设行业科技成果推广,并获得国家相关规范图集认可,《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及《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的条文说明别提出该技术,并给予“减少变形缝或后浇带设置,满足工程防水且与结构寿命相同”的高度评价。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该技术低碳环保,可降低地下工程防水成本,缩短地下工程施工工期,提高建筑地下防水保证度。
以FS101、FS102地下刚性复合防水技术为基础,以“从工程角度看建筑地下防水、建筑地下防水是(全)系统工程、正视问题而不遮蔽”的三大核心理念为支撑,龙阳伟业将材料、技术、服务系统整合,打造出建筑地下渗漏系统解决方案――360度地下系统防水。该方案依托新型商业模式,通过对建筑地下防水工程各关联方的系统管理及监督,有效控制了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实现了从根源阻断建筑地下渗漏问题,提升了建筑地下结构质量,延长了建筑寿命。
砥砺前行让建筑更安全
龙阳伟业有句话,“看得见的是形式,看不见的是本质”。龙阳伟业从事的建筑地下防水工程,是看不见的隐蔽性工程,深埋于地下,但却直接反映着建筑质量的优劣,承担着对建筑安全的守护。15年来,龙阳伟业人在不被关注的边缘行业,面对重重围阻和困境,秉承初心,凭借一种坚持与专注的力量,才得以走到今天。这种力量,就是龙阳伟业基于根植于本土文化,所打造出的“水文化”体系。
不同于西方所倡导的“狼文化”的零和,龙阳伟业的“水文化”体系讲求共生共赢。一般而言,混凝土在有水的环境中强度和性能会持续提升。因此,龙阳伟业的地下防水思路不是强调“堵水”,而是借助混凝土和水的关联关系,实现“共存”。其次,水还是龙阳伟业的益友,人发现不了的问题,水能帮助发现。王辰悦谈到,水的力量不可小觑,坚持不懈,滴水可以穿石;聚水成溪,万重大山冲出路;积蓄成势,则势不可挡、无坚不摧。可谓“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龙阳伟业做的事情更多的是一滴水的能量,它是一种坚持和专注的力量,专注是龙阳伟业十几年始终强调和秉持的。一滴水的力量,在市场大潮中,尽管微弱,却代表一种希望。最后,防水企业推崇“水文化”,也算是向强大对手表达的一份尊重。
龙阳伟业“水文化”体系的核心思想“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它强调的是客观为别人、主观为自己。损人的事不做,否则会越做越窄,最终走向“死”路;利人的事多做,先利人,后必利己,欲立己,须先立人。龙阳伟业始终强化责任意识,不仅认真承担对客户、员工、股东的责任,更将“让建筑更安全”作为企业愿景,勇敢地担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而这种担当,也恰恰与“工匠精神”不谋而合。
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唯有以“工匠精神”来做好每一个细节,从根源来杜绝建筑渗漏,才能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唯有崇尚以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为内核的工匠精神,才有可能让龙阳伟业持久发展与进步。在当下供给侧改革和新经济创新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也可以说是“企业家精神”的一个重要体现。王辰悦说到。
从父辈手中接手企业,王辰悦可以说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创二代”,如何延续企业生命力,做好接棒人,是他在企业今后发展中必须要面临的问题。在采访中,王辰悦坦言父辈带给自己最大的感悟就是做企业要培养自己的务实心态和坚持不懈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很快成长。
[关键词]古陶瓷 造型 花纹
一、古陶瓷造型运用特色
陶瓷的造型是指陶瓷外观的基本形态,它包括陶瓷物品的外观和结构。造型的不同运用为我们留下了时代的印记,每个时代都有它特有的造型来反应当时当地人民的政治、经济和人民的生活状态。最早的陶瓷装饰造型是根据国家和人民功能的需要制造各式各样的陶器造型,同时这也使人类开始拥有陶瓷造型意识,是陶瓷造型艺术的起源。随着时代的进步,陶瓷工匠越来越重视陶器的造型,将表达自己艺术个性的直接或间接的造型语言融入到陶瓷中。
1、魏晋南北朝造型工艺。一个成功的陶艺制品不乏它在造型上的进行独特设计,这是衡量陶瓷装饰作品是否成功的一个最重要的表现方式和表现内容。如南北朝时期人们经常用的水器――青瓷双流鸡首壶,该壶造型精美生动,它的造型艺术代表了南北朝时期的人民生活特征。陶瓷装饰的造型不仅能展示物态,还能体现陶瓷物品的精神价值。北宋后期官钧瓷的制作,光陶瓷外部造型就已高达 200 多种,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陶瓷造型,而当时的造型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其中主要的造型有供佛所用的香炉,作为容器的出戟尊、三羊开泰尊、莲花尊,还有各式装饰花瓶如玉壶春瓶、双龙活环瓶、葫芦瓶、梅瓶、宝象瓶、鹅颈瓶、连座瓶等各种造型的瓶体。并且新的造型品种还在不断开发中,并且开始向人物涉及,也反映出了当时的文化和科学发展。其中人物造型主要有弥勒、钟馗、观音,动物属相造型十二生肖等。还有反应当时天文的天球瓶、日月瓶等。从当时瓷器千姿百态的造型中,无不体现出陶瓷艺术家擅长于创新,具有开拓发明的精神,造型中线条优美,温润流畅也说明了中华民族的含蓄之美。
2、汉代造型工艺。“绿釉陶羊仓”,是汉代的陶器制品,其外观为一只绿色的卧趴山羊形状,羊仓以泥质红陶而质,周身为绿色釉,羊的脑袋往后仰,头部端正直视前方,羊的两只角从耳后向眼睛下面弯曲着,眼睛是微微突出的,而山羊的嘴、鼻、胡须这些形态轮廓非常清晰,体态饱满,整体感觉生动且自然。这种直观具象的陶瓷造型视觉语言,博得当时人民的喜爱。
在陶瓷的造型艺术上,我国古代陶瓷工匠们也非常擅长运用夸张、变形的陶瓷造型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内心精神世界。这些主要是陶瓷工匠通过对空间意识形态的视觉观念不断地演变而来的,是通过不断挖掘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得以实现的。陶瓷工匠认识到陶瓷的造型艺术不单单只是从客观事物上进行研究,更重要的是如何表现其精神和主观意识。彩绘傩戏陶壁壶,是处于西汉时期的陶艺制品,该陶艺制品呈壁壶式,口为半圆形,壶颈小而肚大,壶的底部为三角形的圈足,此壶的特色在于壶身出了本身的功能装饰之外,两侧还附加了雕塑小装饰呈人首兽身的状态,手执蛇身交织于壶体的肩部。壶体的周身均以彩绘装饰,壶颈部分以采以浮雕的蕉叶进行装饰,壶肚则用凸起的几何纹进行装饰,整个瓶子以云纹贯穿整体,造型异常别致,器物两侧的装饰雕塑的造型手法也实为罕见,不禁令人对陶艺家们的匠心巧手和丰富的想象力所折服,整体造型体现了我国神道的传奇色彩。
因此,从陶彩绘傩戏陶壁壶的造型艺术上,得以看出当时陶瓷艺术家们对时势的感性认知和人文主义精神,它不仅能充分发挥陶瓷艺术家们的天马行空的思维,还能将陶瓷制品的空间、结构、层次、融为一体,不拘泥于一种或者两种形态。
现如今,随着生活水平和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陶瓷造型装饰艺术品已经走进千家万户,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古陶瓷装饰的艺术造型。也让人们得出了值得肯定的认知,在陶瓷工艺品的创造、表现能力上,历代工艺师们不止单一地研究了自然的客观物象,还创造了多种多样的陶瓷造型方法。充分体现了古陶瓷艺术家们感知世界的能力以及对陶瓷制作的非凡想象力、创造力。
二、古陶瓷花纹特征
从新石器时代的古陶制品中的刻制的简单的纹样,我们不难看出那个时代的生存符号,因为社会发展还处于探索时期,古代人民最重要的就是生存,所以生存方式和征服自然的愿望就得以在陶制品的纹样中表现出来。从陶品表面刻制的人与动物的纹样,无一不是透露出祖先与大自然抗争的状态。在人类文明的演变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我国陶瓷装饰的花纹能表达出陶瓷工匠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同时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传统陶瓷艺术表现形式。
1、青花纹。陶瓷纹样艺术的运用是我国各族人民长时间在陶瓷制作中,国家和民族以及个人的信仰和精神寄托的表达在陶瓷器皿上的凝聚的表现。它是记录自然和生活的一种符号信息,其中大部分运用多为人物、植物以及传统吉祥图形等。元代青花瓷纹样的线条运用极为灵动豪放,反映出陶瓷艺术家大气且豪放爽朗的艺术个性。青花纹样的发展,改变了以前用刻、划、印、塑为主的陶瓷纹样装饰方法,这种装饰方法后来成为青花瓷纹样中的主要装饰手法。
2、仕女纹。 “仕”为古代做官人之称,而 “仕女”,则是官宦人家的女子,也泛指社会上层妇女。传统陶瓷装饰艺术中仕女形象,主要以描写和反映上层社会妇女的日常、生活作息为题材,但其中也不乏对社会底层妇女的描写,如歌舞伎、针线女、奴仆等作品。 所以,发展到后来,“仕女纹”则泛指以古代妇女生活作息为题材的纹样。仕女纹最早可追溯到元代,作为一种装饰纹样,它在中国陶瓷艺术中出现的较晚,经过发展演变,到清代是变得极为盛行。但历朝历代风格迥异,顺治年间的仕女被刻画得衣带翩翩,飘然似仙;康熙年间的仕女纹则讲究运笔,妙笔传神;乾隆年间的仕女纹是则对当下的真实写照,意在实,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现状。仕女纹的出现,描绘了女子美好的生活状态,也极有力地说明了女性地位实际上有得到显著的提高。
3、自然生物纹。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和自由的向往,运用了很多吉祥寓意的图案花纹。这些寓意吉祥的图案纹样都巧妙运用人鸟花兽、祥云、水纹等为载体,创造出人物、动物图形与吉祥寓意理念进行结合的艺术纹样变现形式。这种吉祥花纹在唐展更为繁荣,得益于唐代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为吉祥图案纹样形势的成长创造了充分的社会条件。
龙、凤、牡丹等纹样被广泛应用,在唐代文化风气极为开放,达到了“唐朝盛世”,中外文化的交流达到全盛时期,而唐朝经济的繁荣兴盛,又给文化艺术上开放创新的艺术风格创造了极好的条件,整个陶瓷品制造业呈现出博大舒展、百花齐放的形势。唐朝运用在陶瓷装饰上的吉祥图案,布遍大江南北,它们的题材众多、造型多样,吉祥装饰纹样以花卉和瑞兽这两种纹样为主,呈现出舒展、自由、活泼的时代特征。其中以牡丹纹为代表,牡丹被誉为百花之王,形态丰满,象征富贵繁荣,充分能体现当时唐朝国家特征。
从半坡时代到现代社会,陶瓷吉祥图案装饰中经常会运用到“鱼”纹,因为“鱼”谐音于“余”,意为“连年有余”等,在这种吉祥图案装饰的陶瓷艺术形式中人们能为自己祈福。吉祥艺术花纹的来源是我国传统文化,这种文化代代传承,强有力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和历朝历代人民的心态。
从秦汉到魏晋南北朝再到唐宋元明清,以及每一个历史朝代,都不乏艺术工匠们对陶品和瓷品的执着,他们在造型和花纹上的态度值得今人学习,虽然现代科技发展已经高度发达,陶瓷的造型和花纹已经可以用机械化代替,但是古代工艺大家们对待艺术的虔诚、对待自然的信仰的精神是机械化所替代不了的。陶瓷器所表现出的古代人民特有的人文主义精神,反映着中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和美好事物的艺术化的追求,不愧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责任编辑:翁婷皓)
参考文献:
[1]杨永善.说陶艺论[M].黑龙江: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0.
[2]冯先铭.中国陶瓷[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3]田自秉,吴淑生,田青.中国纹样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黄凯.传统装饰艺术设计美学的文化价值论[J].文教资料.2012.
1.1工艺美术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
文人和画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往往会遵循内心的感受,按照审美原则进行艺术创作,可以说,他们的追求是纯粹精神层面的追求。只有将这些作品与生活中的物品联系起来时,才具有实用价值,例如,只有将艺术家的画作悬挂在厅堂之上它才有装饰的价值。而工艺美术则不同于此。工艺美术始于民间,这就注定了工艺美术不仅有审美价值,还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可以说,民间最初创作的工艺美术品的实用价值要先于审美价值,或者说二者之间是并存的。所以,在制作的过程中,人们不会刻意去模仿市场上已经存在的某些商品,而是根据生活中的实际需要进行创作。创作的过程中融入了工匠对生活的理解,具有鲜明的特色,使作品兼备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
1.2工艺美术是传承民族风俗的载体
传统的工艺美术作品往往能够折射出民族的时代特点,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反映出这个民族的生活习惯与精神境界。因此,我们说工艺美术是传承民族风俗的载体。工艺美术品充斥了民间的各个角落,宗庙祭祀、大小集会等许多重要的活动场合,每种场合中的工艺美术品都有不同的特点,不同民族在同一场合所使用的工艺美术品也不尽相同,这些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个活动中的特点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观念、审美的差异。工艺美术之所以能够成为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正是因为人们在创作的过程中没有受到所谓艺术原则的束缚,而是根据人们的实际需要,加入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进行自由发挥,具有一定的自然形态,为我们展示出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从这个角度来说,工艺美术品不仅仅是服务于人们生活的工具,更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品。
2工艺美术的原生性与再生性解析
2.1工艺美术的原生性解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开始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艺美术所具备的独特的艺术特点逐渐被推崇,人们开始使用工艺美术品来装饰自己的生活环境,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制作工艺美术品的典型特点就是对材料不挑剔,大多数都是原生态材料。工匠甚至能够将废弃的物品变成精致的工艺美术品供人们使用和欣赏。各种材质和各种形态的原材料使每件工艺美术品都具有自身的特色,既质朴又灵活多变。这一艺术代代相传,却代代不同,每一个工艺美术品都取材于生活,并加入创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例如,我们所熟悉的彝族漆器就分为很多种类,除了木胎、角胎以外,还有皮胎、竹胎,形态各异,各有特点。除了胎有所差别之外,漆底的颜色、绘纹的颜色也不完全相同,一般情况下都以比较沉着的色调为主,漆底黑色居多,绘纹通常以黄、红为主,采用镶嵌、彩绘以及雕刻等各种方式进行创作。另外,还有很多工艺美术品使用一些随处可见,也比较廉价的草、麻、藤等材料,制作过程简单、容易,作品并不因此欠缺任何实用性与审美性。显然,这些工艺美术品都是工厂无法模仿,无法批量生产出来的。
2.2工艺美术的再生性解析
几千年来,人们对工艺美术进行继承和发展,工艺美术品的创作方式和创作类型不断丰富。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工艺美术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工艺美术品能够配合每个场景,具有更加明显、精确的主题性。人们认为,工艺美术品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应该带给人们丰富的视觉冲击,在工艺美术品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就要求人们在原生性工艺美术的基础上进行再生性创作,在保留传统工艺美术品生态型材料、天然肌理的基础上,加入一些现代化元素,使工艺美术品呈现出更加多彩的效果。也就是说,工艺美术的再生性创作并不是要摒弃原生性,而是在强调自然材质以及自然形态的同时,通过更加细节化的手法使工艺艺术品表达出人们更加细腻的情感。在保留工艺美术品实用性的同时,依据创作者的爱好以及人们对作品的主题性要求,加入更多丰富的元素,满足人们对工艺美术品的多功能要求。
3如何使原生性工艺美术在现代社会中再生
3.1保护制作工艺美术品的传统家族
我们虽然一直强调要将传统的工艺美术文化传承下去,但是我们不能要求人们都成为工艺美术品的制作者,不能要求传统工匠永远从事这一职业。因此,要想将工艺美术这种艺术继续发扬下去,就要对一部分制作工艺美术品的传统家族进行保护,使这门艺术不失去传承者,并能够在后人的创新下再生。可以将这类家族的地区设置为人文景点,人们可以参观工艺美术品的制作过程,如果感兴趣,也可以动手制作。通过这种方式使更多的人认识工艺美术,使这项艺术能够在现代社会中生存并继续发展。
3.2在保持原生性的前提下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世界经济的发展使全球呈现出一体化的发展去世后,各个国家之间不仅进行经济交流,国与国之间的文化融合也不断加深。在这种形式下,我们固然要借鉴其他国家文化的精华,但是绝不能失去自我,对于工艺美术这一传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独特的民族风格,在保持原生态的前提下再谈发展的多元化。作品中要保持一定的民族性,反映各个民族的文化和特征,同时加入新时代的元素,赋予其更强大的生命力,唤起人们对传统民族与文化的记忆。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