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18 16:40:4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学教学研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苏州大学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苏州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关键词:激发兴趣 掌握方法 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109-02
1 学生“自考”法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
近几年实施的《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性,如果按着中等的学生上课,长期下来必然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优等生没有动力,冒不了尖,而后进生最基本的知识也掌握不了,给以后的学习和相关科目的学习带来困难,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笔者打算摸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实施学生“自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笔者在研究数学“自考”的教学中,把班级学生进行分层“自考”和分层辅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所谓“自考”就是学生自己出题自己考,农村中学学生数学基本能力普遍较差,基础较薄弱,特别是高中学生(生源影响),为了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教师就必须在考虑个体差异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教学,制定教师与学生所共同遵守的教学行为规则,合理有效的安排时间,对典型的习例题,在讲解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提高不同层次的要求,把该题当作学生自己出的考试题,连同他们自己收集到的“好题”一并抄在专门的考试本上,以备考试。教师每周、每月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抽考。
3 学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感受成功,增进其自学的信心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有价值的数学”不仅指相关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还要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和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必要的数学”最基本的是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逐步领悟学习数学与个人的关系,感受成功,增进自信。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的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主要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能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的合理的帮助造成的。”“自考”就是要最大限度的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这种学习条件和全新的学习机会。
原苏联心理学家科鲁捷茨基对儿童的研究实验表明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所以只要能把成绩和个性指标相近的学生分在一个层内,把教学目标分层化解于教学内容的安排,作业练习的布置,思想感情的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之中,学生们将在原有的程度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4 研究合理的方法,让学生数学能力有明显提高
研究方法:(1)文献法;(2)尝试法;(3)检查法;(4)总结法。
文献法:学习相关理论和专著,更新思想,提升研究的理念。
尝试法:向学生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让学生按一定的方法、方式去学习和尝试。
检测法:定期和不定期对学生进行检查(即让学生“自考”)做好检查记录,分析实验效果。
通过阶段性总结调整研究方案,展示实验成果,总结经验,推广先进做法。
5 实施有效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学生分层。对学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原有知识和能力差异”进行分层,比例分别的1:7:2。
(2)教学目标分层。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来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给学生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以便和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相适应。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认为: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停留在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即所谓的第一发展)上,教师的教学应该引起、激发和启动学生一系列的内部发展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
力思考,达到相对于其现有知识水平而言更高层次的知识水平。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从认识知识的深度、广度,接受新知识的速度,练习、应用的强度等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环节精选习例题,难易适当,目标明确,各层要求具体,以便能很好地让学生“自考”。这样既能达到基本要求一致,又能鼓励个体发展。各层次学生最低要求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对中层学生要能进行比较复杂的分析和应用;对高层学生要求具有自学、探索、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能进行创造学习和实践。
(3)分层“自考”。每周上课要求的典型习例题、公式;学生平时自己收集到的“好题”(以2—5题为好),以卷子形式摘抄在考试本上,以备考试。考试时,每组抽1或2名学生到办公室进行独立的考试,教师监考,时间以30—40分钟为宜。
(4)分层评价: 每次“自考”结束,教师当场批改,出示评价结果,并及时找学生反馈,合格者给予鼓励、表扬,不合格者让学生进行认真改正;然后在班级上出示本次“自考”及评价结果,随后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课后辅导,直到他们真正理解掌握为止。
未抽到进行“自考”的学生,经过一定的时间,可把“自考”题当作阶段性的测试卷进行“自考”,并交于老师批改,及时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或缺陷,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
6 运用多种批改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布置、批改作业,不仅仅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还是师生双方获得信息的重要窗口。精心设计布置、批改作业。能使师生双方及时接受正确的信息,加快信息反馈的速度。只有师生共同配合,才能真正达到做作业和批改作业的目的,批改作业的方法应多样化。但关键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师生活动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为此做了以下尝试:
(1)随堂批改作业。新课后,简单的作业可当堂完成,采用集体讨论答案,当堂集中统一批改。
(2)分层批改作业。把不同水平的学生安排成前后两桌,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每次上课前5分钟由教师提供参考答案,小组内互相批改,并把批改的情况向老师或信息小组汇报典型范例及错题情况。
(3)教师抽查和面批。教师对小组批改后的作业要进行抽查,了解作业和批改的情况,对作业中存在的明显问题要复批或面批。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学教师批评艺术
论文摘要:批评是对学生的否定评价,使他们认识到与教师要求或自己与同伴的差距。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慎重使用否定评价,必须注意使用否定评价的时机和场合,必须避免使用使学生感到绝望的斥责方法。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和总结教育经验,将批评教育的技能上升到艺术的高度。
中学体育教学是培养德、智、体全面人才的重要一环。体育教学受到场地、器材、环境以及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教学形式、组织调动更为复杂。活动中,学生又都表现得个性鲜明,体育课中往往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评价就显得更重要。
表扬和批评是为了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表扬较容易为学生接受,是通过对人的正确思想和良好行为的肯定、提倡和鼓励而进行的一种正面积极的教育,是发现美倡导美的教育形式。而批评则是教师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上的过错提出责备并帮助改正的一种教育方式。由于批评是对学生言行的矫正或否定,所以轻易地否定往往使学生的情绪受到负面影响。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贝蒙认为:继续强调否定行为可能影响学生用一种否定的方法评定自己,从而导致他们在一种自我知觉一致的方式里行动。影响批评效果的因素很多,简单粗暴的批评方式往往会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使他们产生抗拒心理。而正确的批评方式不仅能使学生口服心服,消除不良情绪,还能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动力。采取何种批评方式是因人而异的,不存在对任何人都立竿见影的批评方式。一般来说批评比表扬更复杂,因此体育教师在进行批评教育时要讲究方式方法,优秀的体育教师在批评教育时往往体现出一种艺术性。
一、体育教师威信的树立是批评艺术的基础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知敬爱。”这是说一个教师愈有威信,就愈被学生所尊敬、爱戴、信任和拥护,他的教导就容易为学生接受并付之于行动。没有威信的教师常常被学生从心理上自觉不自觉地轻视,他的教导便难以被学生接受。优良的思想品质、精湛的业务能力是树立威信的保证,当然体育教师的仪表风度等也不可忽视。
二、语言表达能力是批评的主体
研究表明:某一种信息的传递是由7%的语言(单纯语言)、38%的声音(语调、声音节奏等)和55%的身态语言(表情、姿势、手势等)组成的。因此,体育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在语言、声音的基础上,还需要充分发挥身态语言的作用。如一声示意的口令“立正”,教师自己应该目光炯炯,身体直立,精神抖擞,信心十足,才能使学生受到感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如果喊“立正”时自己左右顾盼,精神颓唐,信心不足,就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达到良好的批评效果,应该注意语言、声音和身态语言等的正确选择和配合。
(1)批评的语言力求准确,富有逻辑性。体育教学的复杂多变,要求教师要实事求是地划分错误的责任界限,分清错误的性质、影响大小。根据不同对象和不同情况选择准确规范的字眼,并配以相应的表情和手势,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语言要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如果用些粗鲁、生硬、讥讽的语言和表情,则会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因此,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多读一些书籍,平时注意现代生活用语和科学的外来语,以及民间谚语、歇后语,经锤炼、选择、积累,日益完善自己的语言。另外,教师还应学一点逻辑学,在批评时便可抓住问题的关键,语言一环紧扣一环,层层推理,无可争辩。切忌拖泥带水,颠三倒四,文理不通,模棱两可,似是而非。
(2)批评的语言应形象生动,饱含激情。爱是教育的前提,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要从爱护学生的思想出发。情动于中而溢于表,对学生的态度应是热情诚恳的,推心置腹的。教师在批评时,他的表情、音调、手势要在同批评内容相对应的基础上,或高亢激昂,或和风细雨,或形象风趣。
(3)批评语言要具有启发性。启发性实质上是把问题分解为小问题,采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层分析,渐次引导,最后使学生分辨是非,提高认识。学生受批评时往往带有防御抵抗、惶惑不安、羞怯紧张等消极心理,这就需要教师坚持启发性教育,以扣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内部蕴藏的动力,而不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甚至强词夺理,这样才能实现较好的教育目的。
三、要掌握批评的时机、时间和场合
一般在错误的苗头刚出现时,就要及时处理。如体育教师在队列训练中,发现有个别学生做小动作、讲话等,就应立即停下来,进行批评教育,以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有的问题则应延时“冷处理”,如:连贯性集体练习中,某学生出现错误时情绪过于激动,教师就应先让其一旁冷静思考一会儿,然后再做处理。
四、要区分批评的对象
教师常有可能对体育骨干、班干部等学生以及和自己有交情的学生有意无意地偏心“照顾”,对他们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这不仅会在其他学生中引起怨恨,而且受“照顾”的学生会产生盲目的优越感,易产生自私自负,不关心集体等毛病。因此,不论是哪个学生,出现错误时,都要一视同仁,公平处理。
五、掌握批评的尺寸
要掌握合理的批评尺寸,首先就要明确行为准则与判断原则,规定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对于中学生来说,组织纪律方面以《体育课课堂常规》《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要求比较合适。同时注意某些不成文的,没有具体形式的规范,它是师生在集体生活中形成的自觉习惯,它往往比规章制度更有约束力。要掌握合理的批评尺寸,还要杜绝提出要求却又不严格执行,或提出不符合学生实际的过高过严的要求。例如:教师要求学生上课必须穿运动鞋,上课时却从不检查,或学生没穿运动鞋也不加批评指出;又如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学生等等。掌握合理的批评尺寸,必须坚持要求的连贯性和严肃性,不能因为个人感情的需要而此一时彼一时。
总而言之,体育教师的批评要显示其艺术性,就应该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因人因地因时因事,充分体现出批评的准确逻辑性、形象趣味性、自觉启发性、公正连贯性,并用批评教育的机智巧妙性达到良好的批评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学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研究
一、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心理学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基本结构就是指,“基本的、统一的观点,或者是一般的、基本的原理。”“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为数学学科的一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从布鲁纳的基本结构学说中来看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1.“懂得基本原理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心理学认为“由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摄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因而新知识与旧知识所构成的这种类属关系又可称为下位关系,这种学习便称为下位学习。”当学生掌握了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再去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就属于下位学习了。下位学习所学知识“具有足够的稳定性,有利于牢固地固定新学习的意义,”即使新知识能够较顺利地纳入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学生学习了数学思想、方法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内容。
2.有利于记忆。布鲁纳认为,“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得好的模型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学习基本原理的目的,就在于保证记忆的丧失不是全部丧失,而遗留下来的东西将使我们在需要的时候得以把一件件事情重新构思起来。高明的理论不仅是现在用以理解现象的工具,而且也是明天用以回忆那个现象的工具。”由此可见,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学科的“一般原理”,在数学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无怪乎有人认为,对于中学生“不管他们将来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
3.学习基本原理有利于“原理和态度的迁移”。布鲁纳认为,“这种类型的迁移应该是教育过程的核心――用基本的和一般的观念来不断扩大和加深知识。”曹才翰教授也认为,“如果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较高抽象、概括水平的观念,对于新学习是有利的,”“只有概括的、巩固的和清晰的知识才能实现迁移。”美国心理学家贾德通过实验证明,“学习迁移的发生应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学生需先掌握原理,形成类比,才能迁移到具体的类似学习中。”学生学习数学思想、方法有利于实现学习迁移,特别是原理和态度的迁移,从而可以较快地提高学习质量和数学能力。
4.强调结构和原理的学习,“能够缩挟‘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间隙。”一般地讲,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界限还是比较清楚的,特别是中学数学的许多具体内容在高等数学中不再出现了,有些术语如方程、函数等在高等数学中要赋予它们以新的涵义。而在高等数学中几乎全部保留下来的只有中学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内容,如集合、对应等。因此,数学思想、方法是联结中学数学与高等数学的一条红线。
二、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层次
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称为表层知识,另一个称为深层知识。表层知识包括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等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深层知识主要指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表层知识是深层知识的基础,是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的,教材中明确给出的,以及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知识。学生只有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在掌握和理解了一定的表层知识后,才能进一步的学习和领悟相关的深层知识。
深层知识蕴含于表层知识之中,是数学的精髓,它支撑和统帅着表层知识。教师必须在讲授表层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渗透相关的深层知识,让学生在掌握表层知识的同时,领悟到深层知识,才能使学生的表层知识达到一个质的“飞跃”,从而使数学教学超脱“题海”之苦,使其更富有朝气和创造性。
那种只重视讲授表层知识,而不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不完备的教学,它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的知识水平永远停留在一个初级阶段,难以提高;反之,如果单纯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而忽略表层知识的教学,就会使教学流于形式,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也难以领略到深层知识的真谛。因此,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应与整个表层知识的讲授融为一体,使学生逐步掌握有关的深层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素质。
三、中学数学中的主要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是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想法,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我们认为,在中学数学中应予以重视的数学思想主要有三个:集合思想、化归思想和对应思想。其理由是:(1)这三个思想几乎包摄了全部中学数学内容。(2)符合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及他们的实际生活经验,易于被他们理解和掌握。(3)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运用这些思想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机会比较多。(4)掌握这些思想可以为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打下较好的基础。
此外,符号化思想、公理化思想以及极限思想等在中学数学中也不同程度地有所体现,应依据具体情况在教学中予以渗透。从有利于中学数学教学出发,本着数量不宜过多原则,我们认为目前应予以重视的数学方法有:数学模型法,数形结合法,变换法,函数法和类分法等。一般讲,中学数学中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活动是在数学思想指导下,运用数学方法,通过一系列数学技能操作来完成的。
四、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中学;英语;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02
中学英语新课标规定:“在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中,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还强调:“中学英语教学应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跨文化的意识和基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许多学者和专家都认为阅读在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Strong将阅读技能看作是通往知识宝库的金光大道,他认为通过阅读人们能更好地了解人类自身,人们能跨越时间和空间,超越自我。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都认为,在语言学习中,读是发展其它技能的基础,较强的阅读能力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掌握,能带动其它语言技能的发展而且最容易保持。胡春洞在《英语教学法》中谈到:“阅读能力是最为重要的能力,阅读能力在速度方便上不去严重影响着整个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在现代教学中,无论是从考试角度(在考试中阅读所占比例最大),还是从社会生活角度来看,阅读都相当重要。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应受到英语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一、英语阅读教学对于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阅读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能力的培养成为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英语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继续学习英语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英语教学要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吸收英语语言材料、增加语言知识、扩大词汇量的重要手段,而且阅读能力的提高能为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和英语写作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学生从英语阅读中认识学习英语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为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打下坚实的基础。综观历年的考试题型,阅读理解都是重头戏,在各级各类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值。
二、注重课堂阅读训练,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课堂教学中阅读的重点在课文,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材料。那么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要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通过预习,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发现课文的疑难问题,然后带着问题上课,这样学生的针对性更强,也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便于教师集中力量解决课文的重点难点问题。预习时,一般要求学生注意生词,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浏览全文,找出自然段的主题句,或者说出段落大意,划出语言点并提出疑难问题,便于在课堂上进行解决。
在课文教学中,教师应围绕中心进行整体教学,对于故事体裁的课文,可以通过听、说来介绍课文背景和内容,再通过问答来检查学生对主要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就会养成一开始阅读就努力寻找文章主题的习惯,训练学生根据关键词语捕捉文章大意的能力。在分析句子时,应强调词不离句、句不离义,不仅要注意句子的表层含义,更要注意到句子的深层意义,注意句子同文章内容及主题的内在联系,让语言结构的学习和语言功能的学习同时体现在课文教学中。
对于语言基础知识,教师的讲解要精,在有限的时间里只有精讲,才能做到以点带面,也只有精讲,才有可能多练。精讲,就是要分清主次,每次重点解决一些主要问题,而不是面面俱到,样样都抓。而多练不仅仅只体现在时间和数量上的“多”,还应体现在练法上的“活”,这样的练习才能收到好的效果。阅读训练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语篇的分析能力,它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通过问答、简述、绘图、列表等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指出文章的转折词或过渡语,分析其逻辑顺序和作者的行文思路,同时语言知识的学习渗入篇章之中,最后再体会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进入更高层次的理解。
三、教授学生阅读技巧,增强限时阅读能力
阅读速度的快慢是阅读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在提高正确率的前提下,要加快阅读速度,必须讲究阅读技巧,学生阅读文章时常采用的阅读方式是唇读、指读、回视或一遇到生词就查词典,对阅读速度影响很大,而且容易使学生获得支离破碎的信息。因此,教师要注重阅读技巧的培养,指导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抓住核心词,从一个句子快速地扫视到另一个句子,进行连贯性理解的训练。此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猜测词义能力,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阅读的生理过程研究表明,人在阅读时,眼睛并不是在逐词逐句地匀速移动,而是跳跃式的移动(saccade);移动间的停顿,即获得视觉信息的过程,叫注视(fixation);当理解发生偏差或遇到理解堵塞点时需要回视(regression)。不同的阅读者在阅读同一材料时,眼睛移动的速度、注视间的距离及回视的频度的差异,表明他们有不同的阅读速度和技能。
生词的处理可在导入新课之前,也可在导入过程中带出生词。一般没有必要呈现全部生词,只需要呈现那些“对阅读理解形成重大障碍的生词”(多夫,1995),因为学生很快会在课文的语境中判断出生词的准确含义并熟悉它们的用法。况且,通过上下文的线索(context clue)和词本身的构成线索(word formation clue)确定词义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生第一次阅读之前提出指导性问题(guiding questions),其目的是给学生的第一次阅读确定一个目标或任务(targer-oriented/task-based),实现对阅读过程的监控。指导性问题同样可以“指导”学生了解课文的话题内容和梗概,让其构成初步的、模糊的全文语义图像,帮助学生建立“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机制。由于学生刚开始熟悉课文,并无运用课文中语言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决定阅读的效率,在训练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提出一些具体要求:(一)默读,默读是通过视觉器官直接感知文字符号,速度要比出声阅读快得多,有的学生在阅读时爱发出声音,有的学生用笔和直尺之类的东西指点着助读,有的喜欢回读。
(二)不要查找工具书,阅读中难免碰上生词,有的同学一见到生词就头疼,告诉学生碰到生词不要惊慌,不要养成马上查找字典或词典的习惯。要学会猜测生词的含义,因为他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可以通过一定线索或根据构词法,如:同意词、反义词、同位关系、因果关系或定语从句等上下、文暗示猜出词义。一旦抓住了一个片断的思想,其中具体细节、事实则可以大胆放过。生疏单词更无须计较,要尽可能的向前搜寻,保持思维的流畅性、连续性,以便迅速找到有关信息。
五、注重语言知识积累,优化阅读教学效果
(一)牢记并且活学活用基本词汇。词是组成文章最基本细胞,不认识词汇就会影响我们对句子的理解及整体文章的掌握。所以对大纲规定的词汇必须牢牢掌握,否则提高阅读能力就无从谈起。语言学家罗佛通过调查发现,外语学习者如果拥有5000词汇量,阅读正确率可达56%;词汇量6400,阅读正确率可达63%。因此,掌握足够的词汇是做好阅读理解的前提和基本条件。
(二)理解和运用基本句型。基本句型是理解文意的基础。基本句型既包括一些单句,也包括中学英语中较常出现的某些复句。近几年中学英语阅读理解文章中的句子结构较为复杂,长难句较多。这已经成为中学英语考试的一种发展趋势。句法结构掌握不好的考生很难理清头绪,因而无法理解文章。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悉掌握各种从句的复合句,并列连词连接的并列句或多种形式的定语、状语、插入语、还伴有分隔、倒装、省略、对比等。在阅读中能迅速识别和理解句意。
(三)大量阅读。阅读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精读;一种是泛读。精读要做到少而精并且管用,精读的材料主要是中学英语教材。采用细读、评读的方法,在落实词汇、语句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语篇的内容。而对于泛读,老师则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难度适中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进行大量阅读,丰富英语知识,扩大知识面,开阔眼界。而丰富的英语知识和各方面的综合知识会促进阅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四)锤炼阅读思维能力。英语阅读中,很多时候要对文章内容进行归纳、推理、概括、总结、分析的能力,有些同学做题时,可以说是连蒙带猜,所以,有些同学的英语成绩不稳定。平时训练中,一定要扎实锻炼阅读思维能力。阅读是对文字符号信息进行认知构建的心理过程,包括字面理解层、推论理解层、评论理解层等3个基本层面。字面理解层主要依靠语法能力成,推论理解层主要依赖阅读技巧和语言能力来完成,而评价理解层则是读者与作者观点交融合一的过程.
六、重视多媒体的教学实践运用,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经对未来教育做出了如此评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随着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发展,教师可以运用新型的网络教学模式,增加学生学习的容量,扩大学生的课外知识面;提高动手能力,很好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师生关系平等、和谐;人机互动灵活多样;生生合作加强,凝聚力提高。
通过调查多媒体教学模式的运用,结果表明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及理解能力提高最为明显。为了适应未来的网络信息社会,教师应积极努力地创造真实的多媒体环境,运用新型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扩大学生知识面,让学生根据自己所需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教师的引导下,自由地整合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以达到个人的最优化设置。
实践证明,多媒体网络环境可以为学生创造最真实、最直接、最主动、最优越的英语互动学习环境,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及获取信息的能力。
21世纪的教育发展对英语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恰到好处地运用英语阅读教学方法。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认真领会教学大纲,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和制订课堂教学程序,严格要求并指导学生进行高效阅读技能训练,不断改善阅读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才能获得良好阅读效果,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爱芹.提高中学英语阅读教学能力的措施和策略[J].考试周刊,2008,(41)
[2]马军喜.紧扣课文教学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甘肃教育.
一、生活作文和模式作文的区别
1.生活作文
它是一种以真实的生活世界为写作对象,以现实生活需要作为作文能力培养目标,从观照学生真实生活、拓展作文内容入手,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努力激发写作内驱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人格的作文理念及教学策略。
2.模式作文
模式作文即模式化作文,是学生根据教师总结提炼出来的值得遵循的,具有推广可能性的,并且有操作程序的写作学习套路的方法去写作。
生活作文与模式作文的区别在于教学的方法不同,生活作文的教学在于发散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学会自由地去表达,自由地把生活写进作文里。而模式作文虽然说是让学生比较容易去掌握写作,可是却极容易把学生固定在很窄的思维空间里。他们总是很自然地就对号入座,虽说是轻易地完成了写作,但是形式比较单调,长久以往他们将会觉得枯燥乏味。因此,我们应该选择最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方式――生活化作文教学。
二、提高生活作文教学的措施
1.提高学生对生活与作文关系的认识
1.1写作要有生活水源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方会成什么文字。”作文教学必须把学生从课堂上和课本里解放出来,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灿烂多姿的大自然作为学生作文的“活水源头”。平时不留心生活,到作文时,即使熟知的内容也是生编硬造,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做到多深入生活和社会,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描绘生活来表达真情实感。
1.2“缺乏生活”的本质
但是,有了丰富的外在生活,有了“物”,学生就能够写出好的作品来吗?答案是否定的。仅仅丰富了学生的外在生活,只是让学生有了可写的基础,但是学生能否在占有的“物”中找到要写的东西呢?我们总是认为只要生活丰富(其实是指外在生活丰富)、材料丰富就有写的对象了,也就是说我们把学生作文内容的单调归因为“物”的缺乏,其实质是忽视了从“物”到“感”到“意”的“化”的过程。无“物”必然无“感”和“意”,但是,有“物”却未必有“感”和“意”。没有这个关键的“化”的环节,外在生活再丰富,认识也未必丰富。所以我们必须要认清作文“生活贫乏”的本质――学生缺少的不是外在生活经历,而是丰富的内心生活。
2.回归生活的生活化作文教学
2.1作文命题生活化
既然是为生活而写,所以作文训练不应是纯粹的应试,它承载的内容除了提高作文能力外,还兼有塑造人格、培养情趣等思想精神领域的东西。平常的作文训练题在设置上就应该有一个正确的导向,力求朴素和“生活化”,附加给它的东西不能过泛,也不应过于顺应应试的框框条条。应试性的作文题目,往往生硬地添加了过多的成分。这样的题让初中生来写必然会滋生一些矫情造作的文风,实有拔高学生审美眼光之嫌。
2.2作文指导生活化
“生活化”作文,折射的是学生生活的过程,学生自我潜能发挥的过程,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努力使写作过程自然交融于生活,在有意无意间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唤醒沉睡的生活体验、生命感受。” [4]因此我会引导学生去探索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只要我们认真思索,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让思维多方接触,把自然属性和我们的现实生活与深刻体验联系起来,就会给我们的写作提供无限契机。
2.2.1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教给学生观察体验生活的方法,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
“观察是作文获取感性认识和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生活如此丰富多彩,就要求我们会用多种器官去观察,去体验。培养孩子有顺序地去观察生活。生活不是杂乱无章的,它是有章可循的。观察也要有顺序,才能遵循规律把生活中要表现的有条理地展现出来。所以我们要教会学生会用多种器官去观察,去体验,要重视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方法,如有序观察法,定点、定时观察法等,让学生在多角度的观察过程中,培养孩子抓住特点去观察,逐步形成对周围事物保持一种敏锐的观察力。
2.2.2强化学生生活作文的意识
生活作文的基础在于积累生活素材,所以必须要让学生养成记录生活素材与情感浪花的习惯。为了向学生强化生活化作文的意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2.2.1每周生活素材梳理。每周花二十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记录整理周的生活细节,包括所思所想、所见所闻,不求大不求全,只求真实。每一条只需要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表达,不少于三条。
2.2.2.2每周生活随笔讲评。教师对生活随笔的讲评比作文更要用心,生活随笔往往更能贴近学生的心田,批阅讲评的周期要快。让随笔真正成为学生写生活写自己的舞台,教师应有激励方式,对优秀的要张贴投稿等,养成习惯,形成氛围。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生活素材,从而养成有意识发掘写作素材的习惯。
2.3作文讲评生活化
作文讲评是每次或每阶段写作活动的总结,是作文指导的继续和深入。它把学生写作实践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加以集中,对照阅读教学中学过的写作知识和课文范例进行分析,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作文讲评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是学生应该且必须参与的实际生活内容之一。写作之时学生已经倾注了自己的心血,修改之时又吸纳了同学的高见,一定会感慨良多。教师的任务就是组织他们进行集体讲评,让他们在讲评中畅言得失。这样,作文的讲评才算落到实处。因为经过对自己生活经验的反复思考,认真写作和精心修改,学生们一定有太多的话要说。“给他们讲评的机会,小‘评论家’们会将自己在写作和修改中的惊奇发现与真实感受,很动情地向大伙全盘托出。这时候,作文讲评实际上已经是“佳作”[7]。
关键词: 中学语文 审美教学 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自身不断发展完善的必然结果。从本质上说,“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指归的。而美育(审美教育)是人类认识世界,并按照美的规律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种手段。通过审美教育,不单单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其立足点是理想人格的塑造,是净化,美化人类。只有具备审美能力和创造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才可能让情感得到陶冶,净化心灵,得到精神升华,它的美化,进入生命最高状态。因此,审美教育是一个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精神世界水平。
一、在课文分析中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在文学审美方面,中学语文课文中包括一个个全面的形象美和各种各样的审美风格,比如苏州园林,朴实的美丽小橘灯,精致的外壳,等等。教师通过挖掘和分析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一方面,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一方面理性指导、引导,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首先,要抓住美的语言。高尔基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如《荷塘月色》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于诗意的图画,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淡淡的喜悦,交织着淡淡的哀愁。语言的中介使他们感觉到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至深的意境,激起活跃想象,生发出喜悦和满足。这正是美的语言产生的奇妙效果。
其次,要抓住美的形象。美具有形象化的特点。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心灵,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蔡老师,她外貌温柔美丽,心地慈爱,爱孩子,关心孩子的甘苦,及时为孱弱的孩子排除痛苦悲伤,是一位老师的美好形象,使人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
最后,要抓住美的意境。王国维的意境说已经为人们所认同。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确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实践证明,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家所勾画的这幅深秋傍晚天涯游子凄凉的旅行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乌鸦是昏暗的,小桥旁边的人家是稀稀落落的。在荒凉的古道上夕阳残照,西风扑面,无家可归的游子骑的马是消瘦的,举目所见,整个景物是如此悲凉、凄惨。这实际上是无家可归的“断肠人”的审美感受与心境的写照,或者说是断肠人悲凉心境在自然景物上所打上的印记。
二、中学语文审美教育
语文审美教育是借助语文教材、语文课堂及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客观存在美的因素,强调的是以美育人,以美启智,从根本上讲,语文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修改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三、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语文,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它既是一种语言规范,又是文化和艺术,我们用来积累精神财富的一项研究。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国特色的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首先,教师必须有良好的审美能力,然后转达、感染学生,从而引发学生共鸣。其次,以正确引导学生对“美”的理解,启发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语文作为载体的美,时刻体现着不同主题。
三、在听、读方面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因此课文内容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知的材料,而阅读范文(包括教师和学生)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
首先是激趣美。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审美兴趣。老师的角色,就在于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体验创设一种情境,指出一个方向,即通过文本仔细反复品味,为其接受机制营造美丽的情感氛围,诱发他们全身心地投入进来。
其次是培养美的意识。学生美的意识是在美的情趣激发以后,逐渐建立的。教师应珍惜,呵护,在阅读模式的文章上下工夫。阅读范文既有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更有学生富有表情的朗读。如前者是导径的灯,后者则是寻路的杖。学生在寻路之时能把教材中优美的诗歌、散文,动人的小说、戏剧,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体味作品的美感,从而进入作品定的意境,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就会积极主动地发现美、感受美。
四、结语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材料中无处不在,与当前审美教育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中学语文中进行审美教育也是必需的。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过程,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中的审美教育的内容,与各种各样的审美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将发挥很大作用,并有利于学生在早年追求美好的事物,感觉美好的生活,有利于他们形成高尚的情操。
参考文献:
[1]刘丽红.谈语文审美教育的作用[J].教育探索,2004.
[2].美学文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3]张和发.寓审美情趣培养与语文教学中[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关键词:高校体操;学导式教学
1学导式教学的概述
1.1学导式教学的基本内涵
从字面意思上来分析学导式教学,“学”就是其基础,是指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随着教师的讲课思路及课程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主动学习,还要结合多种方面,对体操教学过程中的动作、顺序及结构进行综合考量,能够主动地对体操教学进行探究,掌握体操教学的学习能力,并且可以自学、自主探究等;“导”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正确、科学地引导学生学习,并且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个性来制订合适的教学方案,使学生能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也使学生能够有计划地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充分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
1.2学导式教学的起源与发展
学导式教学是我国高校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次教学经验交流会上首次提出,由我国教师刘学浩于同年的4月份在教育讨论会上正式倡导,此后学导式教学引起了我国教育部的高度重视。学导式教学方式的提出是必然的,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思想,其在我国有着浓厚的历史渊源。在1991年,教育界及学术界将学导式教学正式列入世界5大教学,学导式教学的优势就是使学生能够快速有效的掌握学习知识,还能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为我国培养全方位人才,打破传统的教育弱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精神不够)。学导式教学就是以教师为引导,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在此过程中获取知识的一种新型学习方法,充分实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只有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亲身参与其中,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发现其中的知识。学导式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理解能力及掌握体操动作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
2我国高校体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学导式教学在高校提高教学研究的过程中,也发现了我国高校体操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高校体操的教学内容太过竞技性。由于高校体操的教学内容竞技性趋势越来越严重,这就造成了体操教学的内容太过单一,教学课堂中没有趣味性,使体操中丰富的内容被单一的竞技性体操所取代。(2)体操教学的考核体系。在之前体操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情况都是由教师来进行考评的,在学生考核过程中即使是没有达到标准,教师也会给学生及格。(3)体操教学内容受到一些原因(课时少、教学方式等)的影响,其教学价值并没有完全的体现出来,这也使得学生对体操的学习失去原本的目的。由于体操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学生对体操中的某一个动作并不是通过一两节课就能完全的反映出体操的目的的,也无法在这一两节课的时间内掌握体操动作,所以也就导致了学生失去了体操学习的兴趣,降低了体操教学的效率。
3高校体操教学中运用学导式教学的优势
3.1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高校体操教学不仅仅能够锻炼学生的体质,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在高校体操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利用其心理特点,将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可以利用我国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等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并且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校体操教师要跟着社会的进步来创新体操教学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导式教学模式就可根据学生的个性及认知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能够在体操教学过程中更加积极,也使学生在体操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更多机会进行实践并且独立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对体操学习的热情,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体操教学的质量,充分发挥体操教学的目的。
3.2能够提高体操教学的质量
学导式教学是充分地以学生为本,但是在此基础上也不可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在体操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体操方面的知识认知能力有限,所以学生在此过程中会有不同的问题,学生也很难靠自己来对这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教师在这个时候就要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教学指导,使学生能够自主思考,解决学生在体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同时教学在备课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能力及课程的进度,还有学导式教学理论及技巧,提高学生对体操的积极性及兴趣,从而提到学生学习效率及体操教学的质量。但是学导式教学模式对教师本身也有很高的要求,所以体操教师也应提升自己教学能力和自身知识,并且学习国内外一些优秀的体操教学技巧,然后结合本身所教学生的特点,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为高校打造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体操教师教学队伍。
3.3能够使教师对学生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学导式教学模式可以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体操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使教师能够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从而使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教学内容。教师在此过程中还应对学生在体操教学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全方位分析及总结,使学生了解问题的产生原因,从而解决问题,为学生进行细心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公平公正,对每一位学生都认真对待,对成绩好的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指导,对成绩不好的学生多多鼓励,根据学生的特点制订合适的教学计划。学导式教学模式主要就是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探索、创新,使全部学生都能够进一步地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对体操动作亲身体验,从而进行训练,尽量采用面对面的教学方式,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掌握体操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动作的重点及要点,对动作的训练不易太长,让学生在学习之后能够进行动作的回顾训练。另外,在体操教学过程中,还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以学生为主,使学生能够以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来学习,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合理引导,提高学生对自我认知的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发展。
4学导式教学在高校体操教学中的应用
4.1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高校体操教师在上课之前应使学生能够对接下来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进行预习,并且观看自己的教学视频,并且思考,从中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及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讲课,在课堂中一一地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从而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4.2结合教师的指导进行教学
在学导式体操教学过程中,应以体育教学的内容为基础,并且根据学生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指导教学。学导式教学中的“学”和“导”是相互平等的,结合教师的细心指导,这样才能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高校体操教师在体操教学中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潜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4.3摒弃传统的教学思维在学导式体操教学过程中,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思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实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将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及对体操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能够全方位的发展。
5结束语
通过以上叙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学导式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前者具有较大的优势,对我国高校提高教学改革有着一定的作用,还能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创新力、学习能力及团结合作能力等,从而进一步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使学生能够全方位的发展。学导式教学还能提高教师在体操教学中的教学质量,同时也提高了我国高校体操教育的质量,促进了我国高校体操教育的发展。
作者:刘彦忠 单位: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肖桂香.学导式教学法在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2.
[2]招惠芬,林昭绒.学导式教学模式在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文学教育:中,2010(7):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