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19 17:11: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采购管理的相关理论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非金融机构 支付管理 财务管理
一、前言
非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保险公司、信用合作社、消费信用机构、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整体发展速度的加快,除银行之外的这些非金融机构在金融活动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非金融机构在整个金融机构体系中的发展状况是衡量一国金融机构体系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非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标志着我国金融体系已经日臻成熟。但是非金融机构因其支付的固有特点,导致了其支付速度很容易放慢,从而对财务管理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细致深入的分析非金融机构支付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并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
二、非金融机构支付放慢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1、影响核算时间和核算周期
非金融机构支付速度的放慢,会直接影响到财务部门的入账时间,进而拉长会计报表的生成时间,使得会计信息的及时性难以保证。涉及到月度、季度和年度的财务报表统计工作,往往需要对核算数据进行严格的审核,而非金融机构支付速度慢所导致的核算时间拉长将在很大程度上加大审核数据的时间和难度,从而影响最终财务报表的生成时间。
2、影响核算程序
在传统支付模式下,核算程序都是固定的,有明确的安排和处理规范。而非金融机构支付由于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因此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固有的财务核算程序,使财务核算程序更为灵活多变。随着灵活性的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相应的需要具备更高专业知识素养和较快反应能力的人才,因为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在复杂的财务环境下,确保核算程序的规范性。
3、影响财务核算准确性
由于非金融机构支付速度的放慢,财务核算很难做到及时准确。如:计算4月份的收款总额,而4月底的一笔款项由于支付速度过慢,其在五月份才到账,那么在整理4月份的账目时就需要细致的区分款项到达时间以及其所属月份,在相应的财务报表中,这些信息可能会出现表述不一致的情况,这样以来,财务核算的准确性就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三、财务管理应对策略分析
目前,非金融机构支付放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非金融机构支付过程可能会涉及到更多的环节,而这些环节的完成相应的需要履行一定的程序和耗费一定的时间,因此支付过程也就被拉长了。其次,非金融机构在支付系统上不具备优势,与银行相比,非金融机构没有强大的支付体系和庞大的经营网点,其支付活动的进行缺乏足够的体系支持,因此支付速度会相应的放慢。此外,目前我国对于非金融机构支付方面的监管还不是很到位,导致非金融机构支付管理缺乏约束性。
1、在编制预算时做好足够的预期
财务部门在编制预算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非金融机构支付速度放慢所带来的无法如期支付等问题,对那部分无法及时收到的款项做出合理的预期,如财务收支平衡,资金周转等方面的问题。具体到实践中,财务部门应及时制定工作目标和计划,对支付放慢带来的问题和可能导致的情况进行预估,并将有关报告或方案及时交由上级管理部门,以便能够从全局观念出发,做好企业的整体财务工作。
2、做好财务程序记录和控制
针对非金融机构支付款项速度放慢的情况,财务部门应及时记录相应财务程序和具体事项,完整地制作凭证并登记入账,严格实现日清月结。各种明细账和总账月终校对,以便及时纠正差错。对财务规定所需明确记录的事项和程序,一定要记录在案,以避免款项无处可查,从而导致账目混乱。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避免各个部门间在工作中互相推诿,导致款项回收情况混乱,影响整个财务体系的运作质量。
3、完善财务管理相关制度
要从根本上消除和减小非金融机构支付速度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必须从制度上入手,建立一套严格的支付管理制度。从预算、控制、决算等方面明确的规定款项的回收细节,何时入账何时制作报表,相关凭证应如何填写以及对特殊事项的处理办法等,这些问题都应在制度中全面体现。这样一来,财务人员在进行日常核算的时候,就可以省去很多复杂的分析和辨别步骤,更高效率更高质量的完成财务管理工作。
4、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上文我们提及过,随着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的不断扩大,其支付速度过慢对财务管理的影响越来越大,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财务影响,其都会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转嫁到财务人员身上,转嫁到财务人员的实际工作中来。面对这种情况,企业必须培养财务人员具有更高的业务处理能力和突发事件应变能力,以便及时正确的处理好各类财务事项,保障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5、完善相关立法,规范非金融机构支付行为
任何活动要有序进行,必须有法可依。针对当前非金融机构支付行为的现状,国家有必须加强立法和指定一些具体的规章制度来降低支付放慢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在这一点上,我国已经走出了可贵的一步。201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该办法自2010年9月1日起施行。相信随着相关立法的不断完善,未来非金融机构将成为金融市场的主力军,为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郭英武.强化财务管理完善集团公司内部控制制度[J].商场现代化,2007;36
[2]赵桂芝.谈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完善企业财务制度的必要性[J].管理与财富:学术版,2008;12
[3]陆新之.监管非金融机构势在必行[J].数字商业时代,2009;09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采购管理;理论;应用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0-000-01
近年来,企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更注重从管理角度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多以横向一体化取代原有的纵向管理模式,竞争关系在各企业中的表现更趋向于供应链方面的竞争。而作为供应链管理中的主要环节,采购管理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也随之发生极大的改变,要求采购管理过程中注重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应用,以此促进企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一、供应链管理与采购管理的相关理论概述
传统观念中对采购的认识强调其为内部需求的反应,集中在产品或服务的获取方面。而现阶段的采购工作更侧重于满足企业营运需求、确保采购流程有效、使供应源的选择更为合理且适应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从采购流程角度,主要体现在首先对产品或服务型态进行确定,判断应用一次性或持续性的采购方式。其次需对采购的总金额与实际需求量进行确定,保证与供应商议价过程中获得更明显的优势。最后保证能够企业与供应商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或直接结为策略联盟。而所研究的供应链管理主要由SCM领域人士提出,且在长期完善与发展过程中,很多学者对其概念从六方面进行概括,即:①供应链管理的原动力在于市场需求,而管理中心以用户为主;②供应链管理强调在供应链中对核心业务进行定位,并使其他业务外包;③企业间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共享利益的同时可共同承担风险;④供应链运作时需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优化,保证供应链各流程得以改进;⑤使产品生产时间得以缩短,满足实时需要;⑥使采购以及运输等各环节中涉及的相关成本控制最低[1]。
二、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的采购管理策略分析
(一)采购中的全面策略
以往学者对采购中涉及的全面策略进行系统分析,将其以许多次策略进行概括,如供应商的开发、供应商的缩减以及与供应商的合作等。综合考虑全面采购策略主要包括:第一,确保供应策略,主要指为供给需满足企业预期计划需求,而预期计划很大程度上受供需状况变化影响,也可能给因议价方式而发生变化,要求注重相关信息与材料的收集。第二,支出供应策略,要求采购单位在与供应商合作中引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如通过网络通信系统的应用使双方能够保持随时沟通,尤其采购单位需及时了解供应商产品知识等并提出改进的建议。第三,环境变动策略,指与采购单位相关的如政策变动或市场环境的变化等,需做好预测工作。
(二)采购中的分阶层策略
该观念的提出主要源自Robert E・Speckman,其对采购策略由不同管理阶层中所执行的策略构成,且各阶层在任务方面也有所不同。从最高管理阶层,即公司阶层角度,采购策略的任务集中在使人员采购能力以及其中的议价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能够对市场环境以及供应商选择方面综合分析以获取更多利益。而其以下阶层即企业的事业部阶层,任务在于管理库存与分析价值并协调其他各部门的关系。另外,在最底阶层方面则负责执行采购的策略,保证采购活动满足企业预期计划需求[2]。
三、采购管理中应用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具体策略
除上文中提及的全面采购策略以及分阶层采购策略外,企业中常用的策略也体现在由Peter KraIjie所提出的竞争导向策略,确保在此策略分析基础上对采购单位与供应商的关系进行分析。而在具体应用供应链管理理论中,采购管理的实施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物料分类管理
许多大型企业中所采购的物料无论在种类或数量上都可能成千上万,很难与每种物料供应商保持长久合作关系,所以需在采购物料分类中遵循一定的原则,即:综合分析物料在企业中的实际价值;物料的可靠性与获取物料的难易程度;供应市场存在的风险情况;采购单位与供应商之间在优势与劣势方面的对比分析。采购单位可根据这些原则判断未来与物料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发展趋势。
(二)供应商的选择
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通常将供应链管理作为利润的主要来源,而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便需做好供应商认证工作。对于已认证的供应商应保证供应商能够将成本分析表提供给企业,从表中找出存在的问题使不合理成本得以控制。另外,也需注意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价,保证有效规范采购业务的同时合理选择供应商,并对建立合作关系的供应商进行产品质量以及采购等内容的沟通。
(三)采购策略的制定
采购策略制定过程中首先应注重采购流程的优化,可引入现代先进企业中成功的采购管理经验,但需保证切合企业自身实际状况,如以分散采购配合集中采购的模式等。其次在战略物资采购方面,要求产品或服务的供应需长期稳定,注重做好与供应商合作关系的构建。最后对于重要物资的采购,前提应从物资自身需求量较大等特征角度出发,在议价谈判中利用采购量大的优势降低采购成本[3]。
四、结论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势的提高需注重采购策略的科学合理。而在实际采购管理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作用,确保其能够实现采购成本降低的目标,通过物料的分类管理、供应商的选择以及采购策略的制定等方面的完善,以促进企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雷霆. 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采购理论及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0.
关键词:工程项目 采购管理 研究综述
0 引言
项目管理学科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与管理模式的不断发展,出现许多系统化的项目管理创新模式。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研究做一综述,比较分析国内外项目采购管理的异同及特点。并分析每年工程项目采购研究的角度变化,找出国外研究的方向与趋势。
1 国外工程项目采购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该领域的研究层出不穷,总结出国外的研究主要从以下角度进行:项目采购管理模型研究、管理效率方向研究、采购行业性研究等方面的研究。
1.1 管理模型研究
有三类学者在管理模型领域做了相关研究。首先是Alhazmil T,Caffer RM(2000),运用价值工程方法与层次分析法(AHP),初步建立了一种工程承发包方式选择采购模型[1]。DB方式在国外应用较为广泛,James ERJ等研究(2000)了承包商对于DB方式的适应能力[2]。
1.2 管理效率方向研究
Gransberg D D,Molenaar K(2004)研究了采用DB方式的78个项目实例,对其采购质量管理方法进行了分类归纳[3]。
1.3 Singh D,Robert L K T研究如何借助计算机系统建立模糊决策模型来评估潜在承包商能力,基于模糊理论提出选择承包商的模糊决策框架图,为运用计算机建立选择承包商的模糊决策模型奠定了基础。
2 国内工程项目采购研究现状
国内对项目采购研究很多都是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做出的,研究趋于多样化。总结起来主要从以下四个角度。
2.1 采购供应链管理研究
蔡延东(2004)针对汽车行业讨论了项目开发中采购管理的重要作用,提出在一体化供应链下项目采购管理中对供应商管理的战略模型[4]。韦芳(2013)针对施工企业面临的物资管理问题,从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入手,提出了经供应链的理念和方法与采购管理相结合共同探索物资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5]。
2.2 成本控制角度
李峰(2013)分析了采购成本控制对石油企业的巨大影响,从物资采购成本影响因素出发,就如何控制我国石油企业采购成本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提出了基于采购流程管理的成本控制策略[6]。薄传华(2013)从市场经济的要求和石油石化企业的特点出发来分析当前的物资采购在归口管理、采购人员、采购渠道和方式、物资价格等方面还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刘长军介绍了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具体有供应商的选择和企业与其供应商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采购过程中尽可能地利用第三方物流等。企业与其供应商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2.3 采购管理模式角度
李洪河(2005)以建筑市场为研究主体,提出建筑施工企业宜采用混合制采购管理模式,并根据物料对企业的重要程度和供应风险进行分类,确定项目部的分散采购范围。李智宏(2013)针对公路工程施工高投入、低产出的发展模式现状,将公路工程物资管理可归纳为计划管理、仓储管理等业务流程。
2.4 采购绩效评价角度
杨春燕以某工程项目采购为例,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构造综合评价模型,建立评价集和评价矩阵,进行模糊综合评价,研究并形成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项目物资采购绩效评价方法。
3 国内外研究评述及发展方向分析
第一,从研究方法看,工程项目采购管理所应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系统结构模型化方法、模糊层次分析法、价值分析法等。国外研究的实证分析较多,通过调研企业的具体数据进行标准量化研究得出结论,习惯于从量化分析结果中验证理论的可信度,为企业提供了可靠依据;国内注重研究方法在行业特征上的创新。
第二,从研究效果看,国外的先进采购管理理论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工程采购方式的研究也就主要集中在DBB,DB等模型方面,国外研究中比较注重数据量的积累,通过数据的整理,文章结论的说服力强,较客观。但对不同行业的采购模式的对比分析研究较少。相比而言,国内学者研究特点侧重于定性的分析,缺少定量的研究。在采购方式方面,研究趋于多样化,这种状况可能与中国的国情与教育环境有关。
第三,从研究趋势看,工程项目采购研究从2003以来一直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主要的研究行业分布在传统工业领域、能源行业。
4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文献综述整理分析,我们了解了当前在国内外工程项目采购管理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理论。在比较其研究长处的基础上,指出该领域比较成熟的研究方法。工程项目物资采购管理是项目管理当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做好物资采购管理有利于降低项目的整体成本,提升经济效益。项目采购管理是项目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有效的项目采购管理是保证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环节。如果项目采购不当或管理不善,所采购的产品达不到项目要求,不仅会影响项目的顺利实施,还会降低项目的预期效益,甚至导致整个项目的失败。健全的项目采购管理工作可以降低项目成本、避免合同纠纷、保证按期交付并防止贪污浪费。我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日益深入,大型工程项目建设也越来越多,如何实施有效合理科学的项目采购管理是每个企业的必修之课。
参考文献:
[1]Alhazmil T,Caffer R M.Project procurement system selection model.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2000 126(3):176-
184.
[2]James E R J,Mark O F,Jennifer R.Design/build methods for electrical contracting industry.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2000 126(1):15-22.
[3]Ibbs C W,Kwak Y H,Tzeyu N,et al.Project delivery systems and project change:quantitative analysis.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2003 129(4):382-387.
[4]蔡延东,林少培.一体化供应链下的项目采购管理与供应商管理战略[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1):100-
106.
[5]韦芳.解析供应链管理在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中的具体措施[J].价值工程,2013(19):34-35.
[6]李峰,王斌.石油企业物资采购成本控制研究[J].物流技术,2013(5):60-64.
关键词;ERP;采购管理;变革
ERP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的基木思想是将企业的业务流程视为建立在企业价值链上的供需链,将企业内部划分成多个相互协同作业的子系统(如计划、采购、销售、财务等),综合考虑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及客户等各方面的影响,合理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形成面向个性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系统。
采购管理系统作为ERP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耗用企业资金最多的一个环节。物资采购成本的高低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成败,己成为企业全面实施ERP系统过程中需要正视并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基于ERP的采购管理目标变革
采购管理系统是ERP系统的一个重要子模块。用于处理企业与供应市场之间的各利,业务活动,是物资需求计划执行的保证。确定合理的定货量、选择优秀的供应商、保持最佳的安全储备是采购管理的重点所在。ERP系统中实现的采购管理的目标就是随时提供订购、验收的信息,对外购或委托加工的物料进行跟催,保证按时到货,避免停工待料,建立供应商的能力、信誉等信息档案,提供最新成本信息,调整库存的成本,保证合理的库存,降低成本,使企业的资金运用更加合理,进而获取更大的利润。
采购管理是为保障企业物资供应而对企业采购活动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进行的管理活动。企业采购的具体职能一方面表现为实现对整个企业的物资供应,另一方面,它是企业联系整个物资资源市场的纽带。在采购管理过程中企业必须考虑到价格、采购路线、交货的及时性、影响报价的特殊因素、采购订单中的数量与质量要求、供应商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等。采购什么类型、先进程度如何、满足哪些生产和服务需要的物资还与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密切相关。
在采购活动中减少物资采购成本对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可以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以适当的价格适时地从合格的供应商处采购物资是采购管理的最主要的目标,在ERP环境下,物资采购要实现三个目标:
(一)按生产、服务进度及时适量采购
物资采购供应不是把货物进得越多越好,也不是进得越快越好。货物过多而超过最高库存量,会增加保管费用。提高成本;货物进得过早,会增加存储时间,增加了仓储、保管费用,提高生产、服务的成本;进货延迟,则可能造成生产、服务滞后,影响工作进度。
(二)提高物资采购质量
即要保证采购的物资能够达到企业生产、服务所需要的质量标准,又要保证企业的生产、服务产品符合用户的要求。
(三)系统采购最优配置
在物资采购过程的每个环节都会涉及到资金的消耗,如何在采购环节中降低采购的成本,是采购过程中必须始终贯穿的原则,
二、基于ERP的采购管理功能变革
采购管理系统是针对与采购工作相关的计划、申购、审核、收发货追踪、历史记录、结转应付和采购订单关闭等作业管理,协助采购部门有效地掌握各采购活动的信息。采购管理系统主要功能是依据物资需求计划,根据物资的采购提前期、采购批量以及对应供应商,由采购部门有关人员自行输人生成采购申请或订单,按采购订单收到来货后,根据订单进行验收、收货、登记入库、发货,以保证生产、服务对物资的需求。
基于ERP的采购管理系统和传统的采购方式有许多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供应源管理功能
实行供应源管理使制造商成为供应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客户,加强了制造商和供应商的关系,使供应商获得内部规模效益和长期汀货,降低购买材料的价格。供应源管理是采购管理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在ERP环境中,物料要求对供应源的依赖性不断增大,因此必须建立同供应链上下游厂商之间长期互利合作的新型关系。在实际应用中,一些企业常采用同一材料由两个供应商供货的方法,以其中一个供应商为主,另一个供应商为辅。
(二)供应商关系管理
从供应商与物资需求企业关系的特征来看,传统企业的关系表现为三种:竞争性关系、合同性关系、合作性关系。企业之间的竞争多于合作,属非合作性竞争。ERP管理环境下的供应商关系是一种战略性合作关系,提倡一种双赢(Win-Win)机制,从传统的非合作性竞争走向合作性竞争、合作与竞争并存是当今企业关系发展的一个趋势。在选择供应商时。必须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供应商进行定期评价。这些标准包括价格、质量、交货期、批量弹性、地理位置、交货期与价格的权衡、价格与批量的权衡等。被评价结果较好的供应商,价格可能也是较低的,即使不是这样,双方建立起合作关系之后,企业也可以帮助供应商做出降低成本的方法,使价格降下来。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后,很多工作环节可以简化以至消除,如修改订货、质量检查等,从而减少浪费,
实施基于ERP的采购管理系统后,企业的物资库存很低以至为零,为了保证生产、服务需要,保证供货质量,必须从根源上抓实。购买物资的质量,其责任归于供应商,而不是企业的物资采购部门。实施ERP采购管理系统就是耍把质量责任返回到供应商,供应商必须给制造商提出有关产品设计的建议,以满足客户的需要,制造商也应帮助供应商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从根源上保证采购质量。
按需小批量采购。小批量采购是基于ERP采购管理系统的一个基本特征。企业生产、服务对物资的需求是根据企业订单和运行维护的需要来确定的,采购管理旨在消除或减少常规材料库存,为了保证准时、按量供应所需的物资,购买必定是小批量的。
(三)物资配送控制
基于ERP的采购管理系统消除了物资的缓冲库存,供应商交货的失误和延误必将导致企业生产、服务所需要物资无法满足,可靠的送货是采购管理系统的保证。可靠的送货常取决于供应商的供货能力和运输条件,一些不可预料的因素如交通拥挤、恶劣的天气条件、运输工具的故障等都可能导致送货延迟,最理想的送货是直接将物资送到生产或服务的需求地点。采购管理系统对物资的包装要有特定的要求,良好的包装不仅可以减少装货、卸货对人力的需求,而且使物资的运输和接收更为方便。
三、基于ERP的采购业务流程变革
采购管理要求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换。可靠而快速的信息交换才能保证按时、按量供应所需的物资。信息交换的内容包括需求计划、产品特殊要求、质量和交货问题、成本等,
有效的信息交换可以增强供应商对订单变化的响应能力。可靠而快速的信息交换才能保证按时、按量供应所需的生产和服务
物资。建立采购管理系统平台,把采购管理平台与ERP系统有机融合,使采购活动从需用计划编制到采购点的分解,从多源供应商的采购到单源供应商的合作采购,从固定的物资采购到灵活的特殊物资采购,统一纳入到采购管理平台中,对企业的采购活动工作流、采购信息、供应商等方面进行统一管理。采购管理系统平台加速了信息的流动,提升工作效率和反应速度,保证物资采购的及时性,可实施采购过程的控制,保证采购活动正常有序进行。
(一)采购业务工作流机制的变革
企业物资采购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固定的采购流程将不能满足企业针对订单的个性化需求,采购活动需要以灵活的工作流机制来保证个性化物资采购的及时性要求。生产企业采购订单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直接下达的采购订单,这种订单一般面对非项目性物资需求或者某些用量相对比较固定的物资;还有一种是特殊需要提出的订单,这种订单通常是特殊物资。基于ERP采购平台,在采购业务流程中可采用直接采购与招标采购的有机结合。即常规、用量比较固定的物资采购采用固定的采购流程,以减少采购和生产、服务中的不利因素,特殊物资通过招标方式纳入ERP采购管理系统中,实现采购活动的灵活定制,保证信息的统一管理与采购过程的实时监控,最终确保采购活动的有序进行,以满足企业生产、服务中物资的及时供应。
(二)物资采购周期的变革
物资的需用计划一般由项目的需求部门人员编制,主要依据是生产和服务计划、进度等具体要求。编制好的物资需求计划是物资管理部门确定经济采购量和编制物资采购计划的主要依据,物资部门再依据采购计划确定订货点,最终签订采购合同以及进行后期的存货管理。
在ERP环境下,企业的生产和服务是围绕订单或服务合同展开的,因此必须将长期采购计划分解为短周期的采购活动,按企业生产、服务的进度要求,通过与目标供应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采用集中式、小规模、多批次的采购方案,严格按生产、服务进度要求进行采购活动,严格控制物质的库存水平,尽可能将物资的保管、仓储、运输等环节转移到目标供应商,减少企业运营中的资金占用问题。
经济采购量是项目一定期间物资存货相关总成本达到最低的一批采购数量,与存货相关的成本,形成和维持物资采购管理而引起的各项费用支出,总额随物料数量、价格等属性的变化而增减,主要由订货成本、购买成本、储存成本和缺货成本四部分构成。确定经济采购量的目的是使与物资有关的上述四项成本总和达到最低。根据ERP生产、服务计划的进度安排情况,订货成本和储存成本相对较小,重点要考虑购买成本和缺货成本之和的最小化,最终得出一定期间的经济采购量。
(三)供应商管理结构的变革
采购管理作为ERP管理的重要环节,用以协调资源外购和与供应商的关系,ERP环境下的采购需要满足订单生产和服务对物资的时效要求,供应商管理结构也因此由多源过渡到单源供应,通过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的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和有效的供应商管理,保证采购的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率和高弹性,成为ERP管理中重要而有效的采购方式。
采购方式的革新,需要变更对供应商的管理。传统的采购方式往往是由企业各职能部门根据生产、服务需要进行采购,但在实际的采购过程中,物资采购人员会在企业提供的合格供应商列表内依照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一类物资会选择多家供应商。
实行统一采购管理之后的采购行为本身没有改变,物资采购可以从多方面综合评判供应商的表现,结合价格高低、路程远近、生产能力等信息,确认一个订单的目标供应商。经过一定时期的合作,确定目标供应商在物资的质量、速度和价格方面的条件符合企业的要求后,与之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纳入企业的ERP采购管理平台,实现采购信息共,满足企业采购的要求。
本文系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物流学会和中国物流行业协会联合设立的2013年物流教改教研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名:以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技能培养为目的的《采购管理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课题编号:JZW2013089
【文章摘要】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的需求,本文针对此问题,在明确采购专业管理岗位能力需求的前提下,构建了以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技能培养为目的的高职《采购管理实务》课程体系,然后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三面进行了教学实施的建议。
【关键词】
采购岗位能力教学改革
中国加入WTO之后,越来越多的海外跨国企业在中国成立采购中心,这种热潮还将持续升温。据《厦门日报》的报道:未来3-5年,我国专业采购人才需求量约为100-150万,巨大的人才需求量推动很多高职院校把《采购管理实务》课程设置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采购管理实务》课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为此,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针对采购行业人才需求的特点,构建了以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技能培养为目的的课程体系。这类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适应能力的提升。
1 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
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根据企业对于高职人才需求的新要求,要打破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学科课程教学模式,重点关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组织上要以采购岗位能力需求为出发点,以典型的企业采购工作任务为教学载体,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这些工作任务来培养相应的职业动手操作能力,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领会并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要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的侧重,相关理论知识的讲授要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均要与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有密切联系,并要融合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颁发的采购师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要通过订单培养企业、校内实训基地(实训室),采取工学交替的形式完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课程设计的思路具体实施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步:
第一、专业市场调研。该阶段主要进行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专业对应企业类型、专业对应岗位、岗位技能要求)和专业教学改革建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实施条件)等工作;
第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本阶段主要进行工作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等分析。
第三、行动领域归纳。
第四、学习领域转化。本阶段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职业基础课程模块、职业核心课程模块、职业拓展课程模块、职业能力强化训练模块等。
2 课程内容的设置
2.1 采购相关的岗位群
(1)采购专员
主要职责:负责一般性物料的采购、查访厂商、与供应商谈判价格、付款方式、交货日期等、对一般索赔案件的处理、处理退货、收集价格情报及替代品资料。
(2)采购主管
主要职责:编制单项物资的采购计划、在采购经理的领导下参与采购预算的编制、参与供应的选择和评估、签订和送审小额采购合同、编制单项小额采购活动的分析总结报告等。
(3)采购经理
主要职责:编制采购战略、制定物资采购计划和采购预算、进行大批量采购工作的洽谈、参与选择开发供应商、主持采购招标、合同评审工作、负责采购进度控制、审核年度采购计划、负责紧急采购、负责采购人员的绩效考核、负责本部门的日常管理及其他部门的协调工作等。
2.2 课程内容的选取
从现阶段采购从业人员能力需求分析来看,采购岗位在素质、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如下:
1)素质方面的要求。团队合作精神、计划性强、时间观念、创新精神、诚信品质、认真细心。
2)知识方面的要求。商品常识、质量管理的能力、成本控制、合同管理、市场和产业知识。
3)技能方面的要求。表达沟通协调能力、谈判协商能力、综合评估的能力、国际商务、运输调度处理和供应商选择和维护等。
结合岗位能力需求分析,本课程在内容安排上可以考虑如下:采购管理的认知、采购需求的预测与确定、采购计划的编制、采购方式的选择、采购的成本控制、供应商的选择和开发维护、采购订单的履行和采购绩效的评价等。
3 课程实施的相关建议
3.1 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角色模拟法、课外实践法和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1)角色模拟法
该方法主要应用在采购需求确定和采购洽商等教学环节中,教师设计典型的工作任务,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业务角色来模拟实际的经营活动。
(2)课外实践法
该方法主要应用在供应商调查、采购价格的确定和采购成本的分析等内容的教学环节中,让学生真实的融入到企业的实际经营过程,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来学习相应的采购知识。
(3)案例分析法
该方法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每个学习任务都有相关的企业运作案例,有的案例是用来引入所学知识,有的案例是用来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通过案例能够让学生更深的理解所学知识。
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综合应用,使教学活动显得生动活泼,使学生有参与的成就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实现教学效果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教学手段
该课程的教学手段主要有:多媒体教学、软件模拟教学和网络教学。
(1)多媒体教学
该手段以多媒体PPT课件为主,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用电子课件制作大量内容丰富的教案,再配以生动的图片、真实的视频资料、案例、习题等内容,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软件模拟教学
该手段主要利用诺杰斯特的教学软件,模拟企业的采购业务过程,学习如何填制采购单证,熟悉采购的业务流程,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3)网络教学
该手段主要是构建《采购管理实务》的教学网站,利用校园网资源优势,通过网络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课程大纲、PPT电子课件、电子教案、试卷、论文等),并提供互动交流平台。本专业学生可以灵活自助地选择合适时间来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
3.3 教学评价
该课程的评价主要是采取阶段评价与最终评价相结合、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相结合的模式,但突出过程与模块评价,并结合课堂提问、操作技能、课后作业等手段,实践性考核比重大些,但要注重平时的评分汇集。平时的评分内容包括职业道德、学习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沟通交际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知识的运用和掌握能力等方面的考核。模块的考核主要注重考察学生的出勤情况、实际动手能力、理论知识的掌握与灵活运用情况、完成作业的精准度、完整和规范性、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学习的态度、总结报告等评定项目的考核。
从近年来我院采购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以及学生毕业实习(顶岗实习)情况反馈等来看,《采购管理实务》实践教学受到了用人单位、在校生和毕业生的一致认可与好评,用人单位与学生的满意度逐年提高,这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建设好以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技能培养为目的的高职《采购管理实务》课程体系的信心。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协同商务供应链采购管理
一、前言
采购是指企业为实现企业销售目标,在充分了解市场要求的情况下,根据企业的经营能力,运用恰当的采购策略和方法,取得营销对路商品的经营活动过程。采购成本是商品的成本与采购过程中所耗各项费用之和。采购的成本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利润和资产回报率,影响企业流动资金的回笼速度。因此,原材料及零部件购入的采购成本在生产成本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般达到销售额30%左右。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中,采购的目的是为了补充库存,即为库存采购。随着全球经济的形成,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竞争方式已由原来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因此,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下,采购将由库存采购向以订单驱动方式进行,以适应新的市场经济。我们知道制造订单的需求是在用户的需求订单的驱动下产生的,这种上下游协同采购方式,可以使得供应链系统能准时响应用户的需求,同时也能较大的降低库存成本。
二、协同商务理论
IBM的“网络先生”派屈克曾就电子商务提出“3C”论,其中第三个”C”指Collaboration,即”协同”,是指不同地区的人们可以利用网络条件在一起工作”。我们所说的协同商务是一种供应链管理思想。协同商务意味着不仅要将企业内部部门之间,而且要将企业的合作伙伴、供应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甚至终端客户联系起来,统一计划和数据模式,形成动态联盟和协同。所有供应链成员在统一计划的运作下,进行产品的协同开发、物料的协同采购、生产、分销和交付。供应链上各成员尤其是企业和供应商之间要形成以定单为中心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供应链中所有企业的信息共享及业务协作,达成互动、公平、双赢的局面。
协同商务利用Internet技术,整合企业的上下游产业,以中心制造厂商为核心,将产业上游供应商、产业下游供应商、物流运输商、服务商及往来银行进行垂直一体化的整合,构成一个电子商务供应链网络,促成供应链向动态的、虚拟的、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它实现的关键是信息内部处理并行化及信息链紧密藕和化。通过信息平台的建立和业务流程的再造,一方面企业内部实现了信息集成和并行处理,使产品生产和采购计划通过GRP(物流需求计划)实现一体化运算,从而使整个供应链在极短时间内几乎同步对定单变化做出反应。协同商务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信息协同。采购方与供应方共享信息,采购方将其库存情况和所需产品的要求等信息传递给供应方,使供应方对其上游企业有很好的可视性,提高交货的准确度和速度;供应方也将有关自己产品的信息与采购方分享,加强双方的信赖。
2.产品生产协同。在整个动态联盟进行统一计划时,需要供应商的协同,同时,通过信息反馈和教育培训支持,在供应商之间促进质量改善和质量保证。
3.产品设计协同。客户或内部企业科研部门设计个性化产品的同时,将设计信息及时与供应商共享,令供应商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产品开发和生产,更好地满足自身需要。
4.采购协同。企业将近期的采购计划定期下达给供应链的上游供应商,同时将采购定单下达给供应商,供应商可根据企业的采购计划和定单进行生产安排,并将执行情况及时上传。若确认不能完成采购定单,应迅速告诉企业,使企业对之有明确的了解,及时调整生产计划或寻找其他方案。
5.预测协同。通过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可以从市场的变化推算出企业对原材料需求的变化,并将变化通过采购平台传递给供应商,后者调整自己的备货计划,加强风险能力。
三、基于协同商务的供应链采购管理――协同采购管理
传统的采购模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必须用新的采购模式――协同采购取而代之。这种新型采购模式采取供应链管理策略,改进了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强调协同的理念,而且,随着采购的品种、数量和频率的增加,协同的作用将越发明显。
协同采购Guru e-Procurement首先可以通过建立生产管理、销售、采购、财务等共享的e-Hub来实现企业内部的资源整合,做到内部协同。对于企业来讲,由于计划变动的频繁,其生产所应用的物料到料时间也就会发生改变。而一旦客户的销售订单日期与数量发生改变,对于ERP则需要重RUN MRP,这将极大影响ERP的可操作性。而通过供应商关系管理系统,我们的计划人员一旦了解的计划的变动性,可以在第一时间内改变生产计划,重新进行缺料计划,而得到最新计划的物料到货排程,以减少物料的在库周期。在此基础上,将供应商带到这个平台上,建立内外协同。排程可根据供应商的配额,使得系统自动根据这些原则,将排程分配给各供应商,同时采购方将排程给供应商做排程的确认。采购方与供应商对订单确认以及供应商的送货都在平台上实现,这样就可以做到真正的快速材料采购模式。
1.企业内部协同。企业要实施高效的采购行为,需要企业内部各业务部门的协同配合,包括设计开发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等,并适时进行相关数据的维护,如物料、供应商、采购价格等,只有这样才能以合理的价格采购到所需的物料、合适的数量并实施正确的交付。
2.企业与外部的协同。采购不仅需要企业内部的协同,更需要与外部的协同,即与供应商在库存、需求等方面信息的共享。企业可以根据供应链的供应情况调整计划及执行的过程。同时,供应商可以根据企业的库存、计划等信息调整供应计划。
3.实现从“为库存采购”到“为订单采购”的转化。在供应链管理条件下,采购活动以订单驱动方式进行,这种方式可以准时响应客户的需求,降低库存成本,进而改变了传统的以库存补充为目的的采购模式。
4.加强对外部资源的管理。有效的外部资源管理可以建立一种新的不同层次的供应网络,减少供应商数量,与供应商建立一种长期的、互惠的合作关系,进而摒弃传统采购管理的不足:缺乏合作、缺乏柔性和对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
5.设置流畅的采购流程。采购流程包含了为生产需要而选择供应商并购买物料所涉及活动的业务过程。通畅的业务流程是保障高效采购的基础,它应具备优化、无冗余、并行作业的基本属性。
四、实现协同采购管理的关键因素
实现协同采购管理的关键因素是建立供应链协同采购战略、畅通无阻的信息交流和企业与供应商制订的长期合作契约。
1.建立供应链协同采购战略。根据公司的规模、技术支持能力选择合适的模式与多家供应商建立合适的战略协同关系,这是决定采购绩效的主要因素。为在协同采购上获得成功,公司必须要清楚地了解供应商伙伴的类型和特点,以及支持合作关系所需要的技术。现在,顶级公司的协同采购在合作强度上分为不同的层次,包括战略的、重要的和大众市场的合作关系。只有当一个公司发展其协同采购战略时,公司才能将获得供应带来的财务和经营绩效的最佳水平。
2.建立采购管理中的信息处理系统。一个合适的信息处理系统是实现畅通的信息交流的关键,一般将此系统分成内部信息交流系统和对外信息传递系统。
(1)内部信息交流系统。采购信息处理系统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中央服务器连接。中央服务器为采购管理子系统提供物资需求信息和库存信息(在实现零库存后此信息将不被提供)。采购管理子系统将对信息进行汇总、加工、分析、处理,根据物资情况数据库和供应商情况数据库,生成对供应商的联系单(“联系单”是一种供应商与企业协商制订的信息交流标准)。联系单中包含有物资需求情况、参考价格、供货要求等信息。供应商将处理此联系单,并回复一个联系单。回复联系单中包含预备供货信息、供货价格等信息。回复联系单中内容被确认后,将传送到中央服务器在转送到各相关部门,再由相关部门提出意见。意见被汇总到中央服务器,传送至采购管理信息处理系统,系统生成联系单发给供应商。如此往复,直至采购过程完成为止。当采购完成时,系统将把采购过程中供应商的有关信息汇总储存于供应商情况数据库中,同时根据交易物资情况更新物资情况数据库。
(2)对外信息传递系统。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与外界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很多平台Internet和传真已被广泛应用到商业信息传递中。也产生了不少模式,EDI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模式。EDI是一种电子数据交换规范,联系双方使用同一种规范进行数据编辑和传递,利用企业之间的计算机网络(Internet或VANs)来传递信息。它的特点是传递信息快,种类多,保密性好。但其费用昂贵,不适合中小型企业使用。所以,我提倡使用E-mail来与供应商传递信息。因为从效果来看,这种途径可以满足信息传递的需要,而价格要比EDI低很多。应注意的是,为防止商业秘密外泄,邮件在传递过程中有必要加密。
3.与供应商的长期契约的制订。传统采购管理的过程控制是以企业监督,以合同为考核标准来进行控制的。这种控制过程需要在每次采购之前签订一个购销合同,此合同必须尽量考虑到过程中会发生的任何情况,这是很难做到的。
基于供应链的采购管理中的过程控制是基于长期契约来进行的。这种长期契约与传统合同所起的那种约束功能不同,它是维持供应链的一条“纽带”,是企业与供应商合作的基础。它提供一个行为规范,这个规范不但供应商应该遵守,企业自己也必须遵守。
[关键词] 企业;物资采购;管理
一、采购流程分析
采购工作的一般分为5个阶段:物资采购计划的制定、选择供应商、确定采购价格、验收及付款环节、采购人员考核等程序,只有加强和规范管理、实现采购流程的优化和充分挖掘采购成本的潜力,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见图文1和2,采购流程)
二、采购管理的特殊性
建立一种使配套资源采购更加科学化、高效化、专业化的运作体系,集中供求双方优质资源并加以有效整合,有效地发挥集团采购的规模优势,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减少交易环节,降低采购成本,实现供求双方双赢的目的是众多企业追求的目标。科学、公平、高效采购模式使企业与供应商之间被”无缝”地链接在一起,实现高效率的供应链管理,使双方的成本都能得到节省。对于供应商而言,一旦形成了对供应链模式的依赖,就会把精力集中在产品和服务上;同样,企业也能因此依托规模效应,向供应商要到一个更优惠的价格。
采购成本构成具有多样性和动态性的特征,影响采购成本的主要因素有:采购价格因素,这是企业成本和费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采购成本高低的决定因素;采购数量因素,经济批量的采购方式是影响采购成本的重要因索;物品市场信息因素,在全球经济和网络经济时代,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分析物品市场信息,是影响采购成本的关键因素,物品的运送方式因素以最短里程,最低的费用和最短的时间及时、准确、安全、经济地完成物品在空间的转移是影响采购成本的重要因素;采购策略因素,在广阔的全球经济中,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具有预见性和灵活性的采购策略是影响采购成本的重要因素。
企业采购的重要性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日益突出。良好的采购不仅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而且还可以帮助企业及合作伙伴创造竞争优势。
三、加强采购管理
1.加强制度建设,规范采购行为。要加强物资管理各项制度建设,建立科学、严密、行之有效的物资采购供应内控体系,确保物资采购供应各项工作严格在制度约束下进行,规范行为。必要时还应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集中采购制度和采购监督检查制度。合理完善的制度是采购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2.加强业务培训和道德教育,提高业务人员水平和思想素质。针对一部分人员思想认识模糊,追求金钱,贪图享乐思想蔓延的情况,加强对企业工作人员,特别是物资采购这样的重点岗位、重点人员的党性和法制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企业要重视加强重点岗位干部职工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结合典型实际案例,通过剖析犯罪分子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教育广大干部职工引以为戒,促使他们做到忠于职守,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坚决抵制各种腐败思想的侵蚀。在加强业务教育培训的同时,还必须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违法违纪警示教育,用典型的违法违纪采购案例教育物资从业人员识别商业陷阱,提高抵抗商业贿赂的意识,提高从业人员廉洁自律意识和职业道德素养,构筑牢固的职业道德防线,做到廉洁采购、依法采购、阳光采购。
3.加强对供应商管理。在现代采购管理中,供应商与企业是一种合作关系,强调供应商与企业合作共赢,必须对供应商进行有效的管理。在选择供应商时,应根据产品质量、价格、交货期以及企业资信等各种因素优选供应商,并建立供应商档案,对供应商进行动态管理,与有实力、讲信誉的供应商结成长期合作伙伴。要经常告诫供应商远离商业贿赂,一旦查处永不录用,严重时提交司法机关处理。
4.有限授权,防止业务人员权力过大,施行采购人员轮岗制度。物资采购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使采购决策的权力公开化、流程化、分散化,建立有限授权制度和决策信息共享制度,防止采购人员越权行事,这也是对采购管理人员的有效保护措施。实行采购人员部门负责人轮岗制度,可以有效防止采购人员与项目主要管理人员结成利益小团体,并可以防止采购人员与部分材料供应商形成利益关系网,从而避免管理人员、采购人员及供应商相互勾结。从中谋私,导致采购成本居高不下。
5.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加大采购公开,扩大监督范围和力度。对物资采购供应过程的监管,仅仅靠管理部门是不够的,要充分发挥各级部门和人员的作用,形成人人监管的局面,防止企业利益受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加大物资采购信息公示力度,将采购价格、采购数量、供应商等情况在企业范围内广泛公示,接收各级部门所有人员的监督举报。利用网络开放性的特点,使采购项目形成了最有效的竞争,有效地保证了采购质量;能够更加规范采购程序的操作和监督,大大减少采购过程中的人为干扰因素,杜绝采购”黑箱”操作和采购腐败。
6.建立健全采购绩效评价机制与奖惩制度。在一个特定建设项目、同等条件下,不同采购部门和人员,采购物资可能付出的成本相差甚远。这里有采购技能差别的原因,但更多的反映出采购人员责任心的差别、职业道德的差异。评价采购工作的结果如何,需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合理的采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绩效管理制度,定期对采购部门和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与薪酬挂钩。通过考核结果,给予奖励,或者提出警告、换岗培训,或者给以处罚,以此激励员工不断提高其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业务素质和采购绩效不断提高,加速企业采购工作向着现代化、专业化和高效化方向不断发展。
企业物资市场采购的成本控制和质量管理问题,关键是要提高物资计划与管理人员及采购人员的文化、理论和专业素质,提高相关人员的道德修养。随着社会就业人口的激烈竞争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将对物资计划与管理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物资计划与管理工作应尽量录用具有相关专业学历和职称,并且有相关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践经验及工作能力的高素质优秀人才,以提高全员的文化理论素质和道德修养,力求尽善尽美地做好物资计划和管理工作。如何灵活运用降低采购成本价格策略,作为采购人员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来降低采购成本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物资采购供应内部控制管理的保障
内部控制管理重点在制度建设和岗位设置上,应充分考虑内控管理的要求,仔细梳理业务流程,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并有章可循,内控管理才能真正发挥重大作用。
物资采购管理部门应从宏观层面审视采购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梳理出各项业务流程,然后划分出不相容业务节点和岗位。采购管理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感,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一切管理工作,应遵循内部控制管理要求;一切重大决策,都要纳入在内部控制体系之下;一切经济事务,都不能游离于内部控制管理规范体系之外。
通过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来规范和管理采购程序和标准,开展定期的评价和维护,为采购管理水平的提高、确保资金的安全完整、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等几个方面提供有力的保障。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全过程均处于受控状态,确保采购业务工作相互牵制监督,促进物资采购管理工作科学高效。
2 物资采购业务流程节点的内部控制管理的设计
设计严密合理的采购业务管控程序是提高采购管理水平的重点。下面通过物资贸易部在资采购业务流程节点上的内部控制管理的探索和应用,阐述说明如何把内控管理理论结合到具体的工作当中取得实效。
2.1 供应商准入和审选管理
包括建立供应商数据库、完善供应商选择标准、审核供应商有关资质和加强供应商管理工作。管理部门应根据企业供应商管理实施细则的规定,建立预备供应商和准入供应商数据库。按照供应商准入必须具备的9个基本条件,将供应商应提交的相关资质材料由采购站进行初审、填表、上报审批、公示,由部商务科建案归档。要加强供应商管理的制度建设,让供应商管理考核可操作性更强,从商务和技术层面增加考核部门,多角度反映供应商的综合表现,客观公正的对供应商进行评价。
2.2 物资采购管理
根据《物资集中采购管理办法》和物资采购实施细则中采购流程,按照年度、月度需求计划,采购站编制采购计划审批表,在供应商数据库中选择3家以上供应商,经逐级审批后报部商务科确定采购方式,即: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比价等方式。选择预中标供应商后,将结果在公示栏中进行公示,公示期满结束后下发中标通知书。此来签订采购合同,确保采购工作顺利完成。
2.3 库存管理
主要包括到货验收、保管保养、盘点、发放等管理。根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技术规范对物资进行所需的证件和外观的检查,按照物资的材质、性能、保管的技术要求采用不同的保管、保养方式,严格按照物资保管规定执行。在保管过程中,保持帐卡物的一致,并建立台账做好记录。在物料发放中,按照ERP系统的物资调拨单办理出库手续,并开具出库凭证。针对以前积压物资,专门请各二级单位技术人员现场看货,能领走使用的就领用了,其余的报公司处理。采购人员每次进货必须先进行分析,然后由不相容部门人员共同决定进货的品种规格及数量,确保不出现大量积压物资。
2.4 供应商考核管理
供应商考核管理要首先成立评估考核领导小组,依据供应商评估考核的项目及供应商评估考核评分标准,对年度内发生业务,且在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中在册的准入和预备供应商进行评估考核,对年度内未发生业务,且在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中在册的准入和预备供应商的资信等进行审查。建立预备供应商和准入供应商数据库,完善供应商选择标准。每次考核,都要由公司管理部室、使用单位先予以考核,然后,物资贸易部采购部门、商务科、管理科、仓储配送站、纪委根据平日的记录,分别对供应商进行考核,然后集中汇总。考核中确定一定的升级率和淘汰率,确保考核工作公平公正。
2.5 废旧物资管理
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是根据《公司废旧物资回收考核管理办法》的具体要求,由物资贸易部分管领导负责,按照生产单位提出的处置废旧物资申请及按照审批程序批准后的废旧物资处置过程确认书,经管理科与申请处置单位相关部门现场复核鉴定,废旧物资处置成交后,由物资贸易部管理科开具废旧物资调拨单方可提货。为及时了解瞬息万变的废旧物资、报废资产市场行情,废旧物资管理部门应专门出资注册一个以上废旧物资交易网,每次处理废旧物资,都根据当天的市场行情确定底价,达不到底价则不予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