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校园文化德育建设

校园文化德育建设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19 17:11:3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校园文化德育建设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校园文化德育建设

第1篇

为优化育人环境,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可以在每届新生入学时,围绕办学观念、学校历史、师生规范、专业特色、校园标识等方面展开大型讨论,对制定的校训、校标、校歌、校风、校规等提出意见,形成有鲜明特色、统一和谐的校园理念形象。这些工作开展之前,档案室可以向师生提供一些图文资料,让活动开展得更有深度,更有文化味。这样做,既让学生深入了解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又让学生参与了学校的文化建设。

同时还可以就校园内拥有的假山、花园、喷水池,生物园、地理园,参天古树,大片的绿地,楼台阁榭等命名或者题写诗文对联,甚至创写故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文学才华,在这样的活动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也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了解学校,进而热爱学校。有了这些主体自己参与的文化建设,所创设的文化环境,对学生来说,肯定是乐于接纳的优良的育人环境。

还譬如学生宿舍是他们经常进出的地方,也是他们的家,何不让他们去自己设计,去起一个有文化色彩的温馨的名字;去做一些有个性的装饰,挑选些他们喜欢的明星照片……

二、让学生自择喜欢的名句格言,营造高尚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是学生们生活的主要场所,他们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学校,这里的一切最好让学生感受到是他们亲手营造的。这样,他们才会投入最大的注意力。譬如,可以发动学生为学校各场馆室所选择其合适的名句格言,甚至可以写好推荐理由并结集公布。试想想,如果是他们亲自选择或者书写的名句格言,他们能不注意吗?也可以让学生选择心目中仰慕的伟人名人,然后订制并张贴这些伟人的肖像。这样的大型活动涉及的学生面广,影响一定深刻,可以每个学年搞一次,让他们经常受到发自自我要求的教育。但是,目前我们各校园各场馆室所的名句格言往往是事先由学校定死在那里,细心的学生可能注意到了,而那些粗心的学生就完全视而不见。起到的作用,当然大打折扣。

三、运用校园文化载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我校图书室,藏书比较多,而且大多图书是近年购进,内容比较新;学校阅览室中的报纸杂志也种类比较齐全;并有电子阅览室,可通过上网查阅各种图书资料;学校的多媒体教学和网络系统已经建立;有的教室还配置了电视机;学校还有自己的广播站、校刊《流金岁月》、校报……这一系列的校园文化载体,我们都应该很好地利用起来,为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强化德育建设,作出突出贡献。一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的图书资源的作用,可以通过开展“读书比赛活动”“读书知识竞赛”“讲高尚故事”等活动,诱发学生读几本好书,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操;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平台、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及校园里的时事报廊的作用,通过“看新闻、评时事”的活动,来培养学生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开。这些活动不仅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还会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

当然,多媒体网络,作为我们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种重要载体的同时,又为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许多新的课题。譬如,由于网络文化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在让学生利用网络扩大阅读、增长知识的时候,如果不及时发现问题,堵塞不良文化的侵袭,给青少年学生带来的危害是不堪设想的。因而,必须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可以通过确定阅读主题、布置阅读任务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让学生就上网中碰到的不良文化的侵袭现象展开交流讨论,探讨抵制办法。总之,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也是语文活动的重要课题之一。

四、重视第二课堂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和特长。以良好的文化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

比如,语文课完全可以要求学生在某段时间里,去收集一定数量的民间故事,或者去街头巷尾收集一些优美的广告词语,甚至一些好的店面名称,作出说明,编成集子……

还可以经常性的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或时事形势开展演讲、辩论、征文等比赛活动,既提高学生的思辨及写作能力,也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还可以利用一些有利契机,特别是重大的节日纪念日开展各种活动,如利用图文宣传、播放电影电视宣传片、实地参观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还可以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开展了舞蹈、合唱、礼仪、体操、技能等活动。在多样的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政治,道德品质,身体心理,文化专业和 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的天赋,促进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

学校应该有自己的文化艺术节,让有各种才华的学生大显身手。

五、重视每次活动的总结,收获精神食粮

让让学生勤于总结、自我评价。每次活动结束时,用三至五分钟时间,开展自我总结、自我评价。比如,成语游戏活动结束时,各小组派一名同学对本组活动的情况进行小结,并评出本组的”成语大王”。主持人也对全班的活动情况进行小结,并颁奖。同时,让同学们找出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活动中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活动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必须总结每次活动对学生在吸收精神食粮方面所得到的收获。

现代学校教育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而道德教育就构成了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成长进而获得幸福人生的决定性因素,倘若缺失了德性的生长,那么人的生命的其他部分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可见,教育中人的生命的完整性规定了道德教育的统摄性。因而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培养健全

的人,有道德的人。教会学生学习相当于前一任务来说,只能说是一个重要任务。可是,现在的学校教育,因为受考试指挥棒的左右无限强化了学知识的地位,而冲淡了道德教育的地位。

第2篇

摘 要:高校的校园文化与就业文化具有共同发展、相互依存的重要关系。积极推动高校校园文化与就业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对于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有效地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应用建设,帮助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对于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等也有着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 校园文化 就业文化 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b)-0249-02

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且要掌握扎实的实践技能,同时还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在校园中的就业氛围,大学生即将结束大学生活,马上就会走向工作岗位,这段时期应该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让自身具备较强的职业责任感、上进的事业心、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创新思维能力等。提升校园的文化建设水平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工作的最佳途径,也是提高学校办学规模和层次的重要举措,能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开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校园的就业文化,努力营造良好的就业文化氛围,会对校园文化的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

1 校园文化融入就业文化的重要性分析

1.1 打造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

营造更加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其主要内容是营造更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而这种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应该与就业文化的建设紧密相联,高校的就业文化工作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在现在的形势下,高校更应该主动作为,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强大作用,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气氛,让学生们健康顺利的成长。尤其是在当前极为紧张的就业压力之下,高校更应该积极探索实施校园文化与就业文化的双重建设工作,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工作,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同时能够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使高校学生获得更大的教育和启迪,并从自身的实际行动做起,以饱满的热情去迎接各种挑战。

1.2 以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就业文化的产生

在现代的很多高校,仍然会出现过分追求高“就业率”的现象,很多学校只凭数据说话,并没有真正的向学生阐述各种关于自身职业领域的各种知识和理念,没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导致高校的文化氛围没有形成好。高校在校园的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重视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职业观念,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为人生的发展做好铺垫。

1.3 营造符合时代氛围的文化

现在,很多高校的校园文化已经被看作是一种高校文化的精神所在,它是集传统文化和现代作风的综合表现,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出高校的教育环境和文化气氛。高校的就业氛围主要在于营造一种适合受到并且适应高校文化发展的一种就业文化氛围,它的发展一定能够受到良好的校园文化影响。所以,这二者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促进和包容的,也是有利于高校发展的文化氛围。

2 校园文化与就业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2.1 合理规划校园文化,有效开展就业文化

随着高校人数的不断增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多年保持依然十分严峻的局面,每所高校都应该顺应时展的要求,科学谋划校园的文化影响。在高校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加强宣传就业文化方面的工作,这样才会使就业文化真正成为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既要从管理上重视就业文化的建设,还要从教学方面狠抓有关就业文化的建设,并且要逐步使这项制度走向规范化,促进校园文化与就业文化的相互发展共同进步。

2.2 用校园文化进行引导,带动就业文化的进步

高校应该特别重视校园文化的引导示范作用,积极推动就业文化的科学发展,形成一种以就业为目标的校园方式,这种方式的形成是需要不断的积累和改进的,这样能够反映出广大师生的共同奋斗目标。它是所有高校发展的力量源泉,也是校园文化的根基所在。培养符合自身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应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还要将就业文化氛围纳入其中,这样也能获得就业文化的快速发展。高校也要针对自身的不同情况,充分发挥学校的自身优势,建立出一条符合自身学校特点的“就业精神”。这样才能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用学校精神来展现自身的办学理念和精神特点,同时营造出符合高校特点的校园文化精神。

2.3 文化建设应该为就业建设打好基础

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学社组织的作用,让学生在社团中不断进行自我加强和完善,通过各类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还能给学生创造出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校园文化与就业文化的不断融合能够为学生的交流和发展带来诸多的机会,通过学生社团举办的各种形式的就业指导活动,能够对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使校园形成一种良好的就业氛围,为校园文化的融合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3 校园文化与就业文化融合的措施

3.1 重新定位校园文化,科学规划就业文化

当前我国高校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所以,每所高校都应该结合自身学校的特点和要求,对校园文化进行重新的定位,对高校的就业文化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同时,应该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加强就业方面的引导和宣传,在管理上和教学上都应该重视对就业文化的宣传,这样能够使就业文化更加规范和科学,这样也能更好地让就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结合起来,实现共同繁荣的奋斗目标。

3.2 用校园文化带动就业文化的发展

高校应该加大对就业文化的扶持力度,就应该不断发挥校园文化的主导作用,让高校形成一种以就业文化为主导的方向,就业文化的形成有着自身的独特优势,是高校发展的内生动力,这对校园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将就业文化和校园文化进行有机的结合,是推动现代高校进步的重要举措。校园文化建设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积淀的过程。这对于有些建校稍晚的学校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但是这些学校也应该迎难而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只要学校重视,就能够在全校上下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这种氛围能够将学校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这样学校就会具有较强的时代精神,用自身的独特视角去观察自身的办学理念。推动品牌效应和竞争力的实现,从而实现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

3.3 校园文化要为就业文化提供优良环境

大学中的社团组织是实现学生自我发展的舞台,也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组织形式。高校中的各种社团应该通过对课外文化活动的指导,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从而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可以通过社团组织就业创业的指导活动,让大学生对创业以及就业的各方面知识进行讲解。这样就可以形成社团文化和就业文化的融合发展,对学生的全面进步有很大的益处,也能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4 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能够看出校园文化和就业文化的融合,能够扩展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也能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同时也很好的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使其内涵得到更好的发展。实现高校校园文化与就业文化的有效结合。但是,高校校园文化与就业文化的融合是一项长期的重点工程。高校应该放眼未来,将学生的就业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提前渗透,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这样就会形成一个积极健康的高校环境,也能有利于高校毕业生的发展,一定会对高校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必将使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构建更加健康有序。

参考文献

[1] 郑纯.浅论高校就业文化建设[J].当代青年研究,2007(5):69-71.

[2] 于长湖,亓妍.对构建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校园文化体系建设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2(7):55.

[3] 祝治国.大学校园文化的就业指导功能研究[J].中国商界,2009(11):180-181.

[4] 唐小虎,王坚.以就业为导向构建民办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D].长春理工大学,2016.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建设 实践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校园文化底蕴

纵观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很多高职院校都是由中专升格或者成人院校转型而来,缺乏文化的积淀。同时随着高校扩招的加强,学校将办学重点都放在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办学条件的改善上,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扩招后设置了很多新校区,离老校区比较远,也没有足够的交流,新老校区之间的文化传承不到位,新校区无论是历史性建筑等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相对贫瘠。

2.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的定位相对片面

高职院校具有自身的特点,只有朝着自己的方向去建设校园文化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部分高职院校一味照搬知名大学的文化建设理念,形式雷同内容陈旧,既不能突出学校的特色也不能突出不同学科的发展特点,没有体现自身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趋势。高等职业院校是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那么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围绕这一主题进行。特别是学校的办学理念、校风、校训等都要体现整体的培养目标,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要做到物质文化建设求特色,制度文化建设求创新,精神文化建设求内涵。

3.对校园文化的认知比较肤浅

校园文化体现的是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其核心是精神文化建设,一个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彰显学校的特色,凝聚老师同学的心智,推动学校的长远发展。但是,目前很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仅仅停留在校训、校风的总结上,流于表面,没有深层次的内涵,将校园文化等同于学生社团活动,忽略了大学精神的培养。大学的主要功能是教育,而校园文化建设正是服务于教育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将文化建设深入到老师和同学的工作学习中去,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给老师和同学以真正的精神涵养。

4.校园文化活动不够多样

校园文化活动是文化建设的载体,是在校园的空间内,以老师和学生为主体的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但是,目前的高职院校文化活动大多以娱乐活动为主,如唱歌比赛、舞蹈比赛、模特大赛等,缺乏一些有思想有深度的文化活动。在活动形式上,学生社团五花八门,项目众多,但是真正有吸引力的却是少之又少。在组织管理层次上,学校、院系、年级组织管理层次不清,分工不明,一有活动就是一群人忙成一团。

二、如何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1.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建设是指学校的科研设施、文化设施、绿化建设等,物质文化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校园文化的表达形式。首先学校的自然景观要做到合理布局形成学校独特的文化风格,突出地域的特点、时代的特点,吸收中外的精华,做到量化、净化、美化。其次,要强化人文景观的建设,设置人文化的警示语特色性的标志牌,采取内涵丰富的文化宣传形式,来怡情励志,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最后,要加强文化阵地的建设,如校园广播、校内报刊亭、图书馆、校园网站、校内宣传栏等,充分利用计算机、阅览室等先进的信息资源,不断提高同学们的职业技能和文化素养,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与自我发展。

2.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一个学校精神、个性、本质的集中反映,精神文化建设的重点就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在三个方面。校风是一个学校精神面貌的体现,良好的校风能够给师生提供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学校可以通过树立一些科研典型、教学典型、管理典型,创造正面的舆论效果,通过榜样的力量形成一种求真务实的良好校风。教风是教师道德品质、职业技能、知识水平的集中体现,对学生技能的学习、道德品质的提升、综合素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优化学校的教风,例如可以聘请一些知名的专家学者来学校开设示范课、做学术报告,还可以进行优质课程、优秀教案科研成果的评比活动,促使老师不断地学习、进步,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营造出浓厚的科研与教学氛围。学风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校要通过课堂教学、实习训练、课后活动等来培养学生优秀的学习品质,让他们养成勤学好问自主探究的优秀品质。

3.行为文化建设

行为文化建设体现在学校的管理行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师生的文明行为以及学校的人际关系等方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体现,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因此,学校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来加强校园行为文化的建设,如文明宿舍活动、节约环保知识宣传、礼仪知识竞赛、校园运动会、文明班级的评比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热爱自然、热爱学习的高尚情感,为他们以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4.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系统保障,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等。熟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拥有完善的校园文化建设制度才能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与落实。首先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让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提高学校的行政管理效率,让管理服务于教育,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其次,要建设校园内的民主制度,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实施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徇私情按章办事。

第4篇

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师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优化学校校园环境、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打造品牌学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所在的学校地处鄂西北保康县、兴山县、神农架林区交界的歇马镇,该镇有2所中学,7所完全小学,是保康县的教育大镇。在对该镇各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中发现,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就这些问题结合本人工作实际谈一点认识。

一、校园文化建设亟须解决的问题

放眼农村小学校园,楼房林立、场地宽敞、绿树成荫,昔日破旧的平房校舍已变成一座座崭新的楼房,然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和不足,学校只重视“教书育人”,忽视环境、文化育人功能的现象十分普遍,大部分教师和个别学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其主要问题表现为:

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组织领导,缺乏整体设计和综合管理,普遍处于松散无序状态。学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不能自觉地建设校园文化;二是学校对社会文化缺乏积极有效反馈、筛选和导向、疏导,在学校当中“读书无用论”、讲享受、搞攀比等非理性文化倾向成为时尚;三是在学校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学生自发形成的通俗文化、浅层次文化,如校园童谣、流行歌曲,与学校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和校园的主导文化有较大的距离,需要正确的引导,促进其层次的提高;四是学校组织的体育节、艺术节等,教育活动的形式过于单调,不注重普及性,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五是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和潜能未充分地发挥出来,需要进一步开发;六是教师文化素质不能适应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特别是文化导向上的要求,教师队伍自身的问题亟须解决,如讲进取、讲奉献的风气淡薄了,无心施教的现象近年来时有出现;七是校园建筑、环境布置缺乏文化风格,有些学校校舍墙体脱落、校舍校貌陈旧零乱,绿化美化缺乏文化品位,发挥不了物质文化的教育功能。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校园环境对学生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的作用,一个布局合理、生机盎然、整洁优美、宁静有序、蓬勃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农村小学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和目标,同时,要始终坚持高品位、深层次、求实效的原则,与调整学校布局、规范化学校创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工程相结合,加强学校的软、硬件建设。

1.加强标准化学校建设,突出学校环境文化

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自然环境建设,要做到校舍建筑美观别致,景点设置精心独到,校园设施设备配置齐备,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得体,整所学校的自然环境总体上达到新、齐、净、绿、美的要求。

一是科学规划校园,加强校舍建设。新建或扩建校舍应着重考虑校园合理布局,力求做到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三区分离,以免相互影响。校园附设的建筑物比如校门、升旗台、花坛等,要从审美学的角度来设计,尽可能做到美观耐看。对于学校的校舍及一切的建筑物,应重视维护,到一定时期予以维修更新,以保持常新。比如,对一些使用时间较长、室内墙皮脱落的办公室和教学用房,要定期用油漆粉刷;对一些蓬头垢面、陈旧破损的附属设施,要维修更新。一句话,农村小学校园的整体建设争取做到“园林式”“花园式”。

二是重视校容校貌治理,确保校园美化、绿化、净化。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校的现实情况和周边环境,做好绿化美化工作。校园内要适当设置绿地、花坛、景点,条件具备的学校要建设校园文化长廊,达成庭园美化效果。对学校扩建和改造校园工程,我们要高起点规划,在功能设置、建筑装修上要上档次,在环境“三化”建设上要有新意、有特色。学校要建立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爱惜做好花草树木,做好校园清洁工作,努力达到“四无”要求,即无杂草杂物、无积水、无散养家禽、水泥地面无尘土。厕所定期冲洗,垃圾定点入坑,校舍天天打扫,校园内无卫生死角。

三是合理配置设施,建设好教育阵地。学校要设置标准的旗杆、旗台,建设适应学校规模的宣传橱窗,加强学校德育室、校史室、少先队活动室、阅览室及各功能室的建设。学校的校门、花坛、台阶等辅助建筑要体现出学校特色,从形式到色彩都力求发挥愉悦学生身心和文化影响的功能。同时,学校要在适当位置设立体现学校特色的校风、校训: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等永久性标语,以及内容健康、富有教育意义的标语牌。近年来,不少学校在办公室、会议室和教室悬挂了国旗,在公共活动专用室、实验室悬挂伟人、名家的肖像和格言,设置了文化科技走廊、画廊,强调“普通话要成为校园语言”。通过隐性教育环境的暗示和潜移默化影响,不断规范师生行为,提高师生人文素养。

通过以上做法,使农村小学的校园展示出如诗如画的美丽风光。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大自然,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优美的校园环境还能规范学生的行为,试想:你会在地面光洁、环境优美的场所乱扔纸屑、随地吐痰吗?你会在雪白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吗?不会!这些行为都会自动消失。

2.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彰显学校人文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从教育工作的特点出发,以教育原则来组织、设计、实施,把着重点放在引导师生提高人文素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上,全面优化校园教育环境。

一是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培养合格人才这个根本任务展开,一切着眼于人的发展。要加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结合校会、班会开展时事政治学习,逐步培养师生关心时事、关心政治、明辨是非的政治意识;借助节日、纪念日等有利时机,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引导师生抚今追昔,聆听历史旋律.,了解社会发展;加强党政工队组织建设,创建适合学生特点的社团组织,利用班队会、国旗下讲话、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强化师生的政治思想、品德行为教育,营造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文化氛围,帮助师生解决政治思想、道德文化上的偏差,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

二是大力宣扬民族优秀文化。学校要遵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读书活动、故事会、文化讲座、辩论会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以及热爱民族优秀文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三是要加强学风、教风建设。学校除了要在适当位置设置体现学风、教风、校风标牌以外,还要组织各种形式的讨论学习活动,使师生真正明确其基本内涵,并通过强化管理,使之内化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动。在学校范围内,要大力倡导刻苦读书、严谨治学、勤于实践的良好风气,宣扬本校的优良传统,促进勤奋好学风气的形成和发展,积极塑造学校教书育人、教师为人师表、学生文明守纪的良好形象。

四是健全管理制度。校园制度文化是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是师生员工活动的准则,是教育教学工作得以正常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重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制定教师、学生管理常规,建立健全教学、科研、生产和生活等规章制度。重视民主管理,要建立教代会制度和校务公开制度,设置校长信箱,畅通师生交流渠道。重视学校管理工作的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规范师生校园行为,人人争做校园文明使者。

只有加强以上工作,重视校园人文氛围的创设,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做到“团结和谐,文明守礼”,构建宽松、互助、友爱的人际环境,学生才能够在集体的熔炉中生锻炼成钢。

3.积极开展教育活动,孕育学校精神文化

学校在组织和指导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尽量利用好学校的人力、财力、物力,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和主题明确的教育活动,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创造一种健康的文化环境,吸引学生广泛参与。通过学校正确的导向,把学生浅层次文化引向高品位,沉淀为校园精神,不断提高师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对社会文化的辨析能力。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活动是文化的载体,校园文化的主旨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学校要定期组织读书实践教育活动,举办文艺沙龙、文学社、书评、影评活动,组织科技节、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举办宿舍文化、文明班级、先进教研组、示范办公室等评选活动,提高师生审美水平,丰富校园文化内容,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指导,防止非理性文化倾向的负面影响。活动的组织要注意计划性、系列化,结合形势发展和学校中心工作周密安排。要注意突出活动主题,内容健康有益,活动规模因地、因时制宜,保证活动质量和教育效果。要坚持举行开学、放假、毕业典礼,定期组织表彰、授奖、宣誓仪式并形成传统,积极创建和谐的人文环境、优雅的教学环境。

二是打造精神文化,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是学校师生共创和认同的文化价值的表现,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因此,打造校园精神文化,着手要实、立意要高,切忌抽象、模糊的价值导向。要注意发现、培养师生中的先进分子和骨干力量,充分发挥他们示范带动作用,做到“培养一个、带动一片”。学校领导要从自我做起,严于律己,作风严谨,团结务实,重视培养师生的责任感、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积极创设良好的舆论环境,培养学校的争先意识、教师的敬业意识、学生的文明意识。

第5篇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 校园文化 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

众所周知,高素质的人才的培养是需要将知识的传授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的。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有两大弊病:一是注重专业教育,忽视系统的文化教育;二是注重学生做学问,忽视引导学生做人。因此,要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的品格。台湾学者郭为藩将人文素质具备的能力概括为六个方面:敏于观察、勤于思考、具有问题意识;能透过口头或文字条理清晰地表达思想和感受;对精致文化由衷地喜爱并懂得鉴赏;关切当前人类生活的重大问题并具有通识;对本国文化和历史传统具有起码的了解和对外国文化价值能适度的尊重。人文素质教育塑造了民族的灵魂,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缺一不可,互为补充、互为协调。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可以概括为“如何做人”,其中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会学生如何思维,教会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方面的知识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国家的建设、社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交涉,取决于物质文明建设而且还取决于文化建设,取决于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对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来说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这其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通过学习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可以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什么是人的价值与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对人文方面的学习,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他们的知识背景,促进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将所学的专业技术问题同社会问题紧密联系起来。

二、校园文化的人文意蕴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人们一般将校园文化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学校教学、科研、生活所需的物质设施和物理环境等;二是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学校各种规范化、正常化了的规章制度等;三是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学校成员共有的价值体系、道德情感、思维模式、文化思潮等。无论是校园文化三个层次中的哪一方面文化都和人文素质教育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文素质培养是具有一致性的。

在物质文化层面:校园中的物质文化建设是指学校的环境布置、建筑设计、室内外装饰等物质条件在其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有意识地赋予它一定的文化内涵,力求做到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传递学校的专业信息,渗透学校意志、价值取向和培养目标。学生的思想、情操、作风、学习兴趣等都可通过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来起到感染的作用。不但要对校园的环境进行净化、绿化、美化外,还应该充分利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这一方面来充分地体现学校的育人作用,来激励学生、教育学生。比如有的学校就通过用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科学家的格言还有他们的肖像等来装饰校园。这样学生通过这些展示来对他们有了更加充分地认识,使他们更加懂得人生的意义和奋斗的价值,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加刻苦学习,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制度文化层面: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内各种具有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的规章制度的总和,以及通过规章制度的贯彻实施而产生于师生员工内心的制度意识。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校园内丰富多彩的各种制度,二是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对学校师生员工价值观、行为方式、舆论导向上所做的引导和心理体验,即制度内化为个体符合制度规范的自觉要求。通过制度的贯彻、执行把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需要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制度文化氛围。

在精神文化层面:当代中国高校的校园精神文化既不单纯是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也不单纯是工业社会的人本精神,更不可能是所谓的后现代精神。这种文化包括理性、科学、人文和创新等四大精神。因此,可以看出精神层面的校园文

化环境在整个校园文化环境中所占据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现代的大学生不仅要继承人类社会已有的优秀文明成果,而且要得到教养,受到陶冶,在坚实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统一的基础上养成健全的人格和开拓进取的创新气质。这就要求在校园里营造一种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也就是说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为核心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

所谓人文精神就是人与人、民族与民族相处,文化与文化相接的精神。它特别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注重人的发展并完善其价值信念,正确审视人的本质,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人类文化的积累,塑造人类的精神家园,依靠人的能动性来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文精神是具有时代性的,应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丢弃其中陈旧过时的内容,弘扬其中的优秀成分,要着重培养学生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求是精神;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统一的主人翁精神;爱己及人的广泛的关心精神。

三、基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

人文素质对一个人学习、思维有很大的帮助。自然科学注重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人文科学则侧重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形象思维通过想象、联想来提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能增进思维开拓,求异和创新,推动想象和联想,触发创造思维的火花,纵观科技发展史,大多有成就的科学家都不仅精通自然科学,而且在人文知识方面也具有良好的修养。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蒙的主要形式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因为校园文化具有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天然功能。目前,人文素质教育的大力加强与重视及人文精神的大力弘扬,大学生们通过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及人文知识,特别是伦理道德知识,使他们具有了正确的行为价值取向,不断地激励着他们去追求真理和发展文化。

如何将人文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完全融合在一起,并充分发挥其最大作用,具体措施如下:

1、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开展人文性质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校园的环境、人文的氛围,对学生是一种示范,一种教化,一种熏陶,一种强大的潜移默化。因此人文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作为第一课堂,人文性质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第二课堂。曾钊新教授曾说过:“既然哲学是智慧之举,就让它成为打开‘创新’之门的钥匙,并将钥匙交给学生吧!”。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讲可以开设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课程作为第一课堂,文科学生可以将一些自然科学课程作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则应根据学生们的知识需要,举办多种形式的人文讲座,社团活动,报告,书画,集邮,摄影等。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影视评论,举办诗歌朗诵比赛,社会伦理道德的演讲辩论赛,一些国际国内的重点热点时事政治讨论等。

2、加强校园制度文化中的人文关怀

校园制度文化对学生的社会性及价值取向有重大影响,决定他们的行为选择和对事物的评判标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学校要保证正常运转,维护教学、生活秩序,就必须制订一整套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因此除了要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令、制度外,学校还要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制订出符合学校实际的各种规章制度。

3、加强校园内人文精神的建设

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是人文精神的建设。校园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教育是由人类优秀文化凝聚而成的,并在现实环境中与文化创造活动相结合,人文精神的内在主体精神品格主要就在于培养个人的人格道德品行,这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文化创造活动。以人文知识的学习和艺术熏陶为基础,以道德信念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教育必定会弘扬民族精神,创新文化。在校园里,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文化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自觉成为审美活动和文化创造活动的参与者。比如老师可以在平时的授课中发掘专业课中的人文精神,特别是那些对人的信仰、生存意义,关注社会发展的课文,要充分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冀生.现代大学文化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第6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德育教育作用

在人类家园日渐萎缩的今天,如果要寻找一方相对的净土,多数人会选择校园。校园拥有青春的活力、神圣的真理、优雅的语言、真挚的奉献。可所有这一切只是相对意义上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但并非可以永远抵御风吹雨打,“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的缺憾会让人悔之晚矣。校园不是天生的一片沃土,只要春天播下种子,秋天就会收获成熟的果实。校园不但是社会的晴雨表,也是一个五脏俱全的小社会。只不过所处的时代不同,其净污度亦各自不同而已。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院校办学理念、院校精神、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每个高校的当务之急。

一、校园文化的界定及建构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并涵盖院校教职员工,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德育教育是教育工作者按照一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层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工作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这一活动离不开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措施,两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

1.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体现着校园文化的方向、实质和水准。首先,职业院校要有比较高的思想品味,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支撑,要以全面的眼光、现代的眼光为学校的生存发展决策。其次是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一个学校如果校风不正、学风不浓、教风不严,很难说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

2.制度文化建设

通过具体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学校将展示的是一种积极健康、团结进取、和谐的校园风貌。学校制度文化是规范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校园文化中其他要素得以正常、高效运行的剂,具有巨大的潜在保障功能。职业院校要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修订、补充、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让制度成为规范师生行为的自觉规范,激发师生积极向上的工作和学习热情。

3.行为文化建设

优美的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以它的感染力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心旷神怡,激发人的上进心和求知欲。但这些良好的环境必须靠日久天长的行为来支撑,所以学校行为文化建设无小事,这就需要学校从思想、制度、行为等方面加以反思、注重引领,从而促进师生行为文化的建立。

4.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化形态,通常表现为两种形态:一是环境文化,如校容校貌、校园绿化、室内美化、室外净化等;二是设施文化,如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文化器材设备、实验仪器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完善的校园设施将为师生员工开展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将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教育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是职业院校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离开校园文化建设讲德育,势必会事倍功半,得不偿失。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教育作用主要有:

1.价值取向作用

当前受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影响,部分学生出现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等问题。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开展读书周活动,让学生集中时间阅读一些科学家和先进模范人物的书籍。课内外这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2.激励作用

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最能体现学校风格和特征的意识形态,反映着师生的共同心声。尤其是那些优秀的校园文化,反映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群体意识,它强调在关心、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运用共同的办学理念和校园精神来激励全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这正说明校园文化的魅力所在。当一个人置身于整洁优美的校园、投身于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浸染于充满规范与朝气的精神氛围时,心灵会感到净化,心态会受到优化,情操会得到陶冶。几年来,我校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成立了各种兴趣社团,开展有计划、有目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取得了优异成绩。所有这些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更激发了学生的潜能。

3.凝聚归向作用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一种师生认同的价值观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具有无形的、不可低估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优质的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一种磁场,能够对校园个体成员产生吸引力、向心力。校园文化的这种凝聚归向功能,主要是通过环境优美整洁、设施齐全规范的物质媒介和以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等精神纽带,吸引和团结学校成员,唤起和激发师生对校园的情感归向,从而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一所学校与另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的区别,主要就是校园精神的差别。通过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来凝聚归向学校成员的情感意志,这是空洞的说教所不能替代的。培育校园精神应注重对校训的提炼和形成,校训是校园精神浓缩的文字表达,是校园精神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和体现。一些著名大学的校训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如北京大学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集中反映了它们自身的独立精神和风格传统,映照了它们自身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我校大门口,会醒目地看到“厚德笃学、精技尚能”八个大字,言简意赅,充满哲理。我校师生一直以此作为校训,并奉为各项行为的准则。

4.规范作用

校园文化所形成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是师生共同创造、认可并自觉遵守的,它表现为一定的纪律性和规范性,要求大家沿着规范的目标前进。凡是符合校园文化建设规范的行为,必将得到肯定和鼓励,而违背校园文化建设规范的行为,则会受到人们的谴责。校园文化的规范约束功能表现为“硬”约束和“软”约束。“硬”约束功能主要是管理制度,如加强对《高职学生管理制度》的学习、督促,检查其执行情况,提出了应做、能做和禁止做的事项,并对做了禁止做的事情的人予以惩罚。这里我们强调的主要是“软”约束,即通过创设良好的精神氛围,如学风、班风、校风等,以校刊、广播、网络等舆论工具有针对性地宣传、教育、帮助人们分清是非,扬善抑恶,剔除社会消极文化的影响,摄取积极文化;开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对学生个体潜移默化地实施影响和教育,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完善自己的内在驱动力和约束力。

综上,校园文化建设是德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具有不可替代的德育教育作用。在新的时期必须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任何忽视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与“德育首位”背道而驰的。只有建设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才能改善校园气候,优化育人环境,完成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洪昌.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的研究[J].高职研究,2012(2).

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误区 基本内涵 路径

高校校园文化是在高校的办学过程中,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师生文化素质、道德品质、审美情操,实现高校的教育发展目标,而由师生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的总和。所以,在一定意义上,校园文化也可以说是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师生员工为主体,以广阔的校园为活动空间,以特定的校园生活方式和校园精神为特征,是每个学校在办学实践中逐渐孕育和形成的独特的办学理念、道德规范、组织制度,是体现全校师生价值取向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等所共同整合而成的人文生态环境。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校园文化不仅具有大学校园文化的共同特征及作用,而且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作出研究,不仅可以为丰富高职教育的理论研究作出应有贡献,还可以从实践中推动高职院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本文的主要着眼点是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构建作一初步探讨,再结合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对其具体的建设路径展开分析。

一、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误区

在正确理解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基本涵义之前,首先需要对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状况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一般要经历一个逐步完善、定型和深化的过程。但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存在一些误区:一是片面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这使得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这是最突出的问题。二是盲目将高职校园文化定位“高移”,一味地模仿和复制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模式,使高职校园文化成为本科高校大学文化的“克隆”或“微缩”。三是认为大学文化建设这类“锦上添花”的事是本科高校甚至重点院校才需考虑的事,高职院校首先要做好的是学校硬件建设、招生就业这些“雪中送炭”的事,至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只能“慢慢来”。四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脱离高职培养目标,未能体现高职特色,导致出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脱节,学术气氛与实践氛围缺失等问题。五是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导入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轨道并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而是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次上,把校园文化建设附属于学工处和团委,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学生的课外文化娱乐活动。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从上述有关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误区判断,实际上可以分析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涵义。一般而言,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因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化”特点,使职业技术院校的校园文化融入了更多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素质等因素,具有自身的特征。

1 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兼容性、先导性、地方性及企业化的特征。从文化的传承性来看,高职院校历史的、传统的校园文化积淀不够,但作为新兴的教育力量,正处在积极吸纳各种优秀文化的阶段,从这点来说,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具有更强的开放性与兼容性。另外,从文化的规范性来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虽然还不够完善,但与实践贴近,先导性与地方性较强。同时,由于职业教育要求专业教育与市场紧密结合,学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习惯,因此,师生的行为或多或少带有企业化特点,使校园文化具有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的特点。

2 具有较强的创新性、服务性、实用性及多样性的特征。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与本科院校相比,学术性相对较弱,但在教学、技术及服务领域更具有创新性及服务性;高职院校推行的是大众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学校的教与学和企业的技术更新、管理更新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专业及课程设置都以就业市场或行业需要为导向,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呈现出多样性和实用性。因此,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星现出“实用”的基调。

三、推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思考

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虽有30多年的历史,但不少职业技术院校成立和建设的时间不长,发展的历史较短。相对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的扩建,其校园文化建设表现为一定的滞后性。如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不明确,对其内涵的认识过于肤浅,或过于重视理论知识而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偏离了高职院校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导致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缺乏内涵。精神文化建设缺少特色;一些教育管理者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教育教学活动和管理方法,片面强调其控制功能、物质功能及激励功能,没有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操作实施,因而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全面发挥:缺乏系统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行动方案及步骤,校园文化建设达不到应有的目的和作用。

因此,当务之急是高职院校要从发展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自我,找准定位,合理规划,建构富有职教特色的校园文化和理念作为学校发展的向导。

1 准确定位是前提。建设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应根据学校的性质来决定。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大量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围绕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展开。

高职院校有两个主要特性,一是姓“高”――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校园文化自然应该具有高等教育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共性;二是姓“职”――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高职院校的定位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社会区域为依托,其校园文化建设又应该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因此,高职院校不能一味地模仿和因袭普通高校的建设模式。也不能一味“拷贝”和复制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模式,更不能只是中职学校的涂脂抹粉或改头换面。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按照高职教育特点和规律,按照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和理想追求,尽可能突出“职”的特点,融进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因此,我们理解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定位应该是: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核心,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三个方面着手,以优美的校园环境、多彩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浓厚的学术氛围、科学的人文精神,形成催人奋进的学校精神、科学民主的价值理念、导向正确的舆论环境,使学校形态、文化神态、师生心态内外和谐,办学实力、学校活力、文明魅力刚柔并济。促进学校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 规范和优化制度文化建设是关键。制度文化建设属于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机制建设,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由于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历史较短,基础薄弱,起点较低,所招收学生的层次不高,生源质量较差,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故而创设以人为本的高职校园制度文化则显得非常关键。

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学校教职员工教学、管理,科研、后勤、服务等面的制度建设都是重点。应该在这些方面重点强化和完善,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3 强化和突出精神文化建设是活力所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工程,包括办学理念、学院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徽、校歌等。办学理念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统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思想,而学校精神是对办学理念的进一步升华。它们与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一样,都是师生员工经过长期努力积淀而成的相对稳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与追求。校徽是一个学校的象征,也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校歌是学校的重要文化标志,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师生对母校的理解和热爱,对于弘扬学校精神、凝聚师生力量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高职学院在提出办学理念、学院精神、校训、校风时,不应一味地追求口号的响亮、目标的远大和语言的华丽。高职学院在提出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校训、校风时,一定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教育性――以人为本,重在塑造;二是职业性――立足现实,着眼特色;三是开拓性――勇于创新,鼓舞人心;四是质朴性――朴实无华,朗朗上口。

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人文素质教育;行业文化

作者简介:樊人竞(1982-),女,重庆南岸人,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大学生创业就业。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大学生青春期现状及对策研究――以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为例”(编号:153297),主持人:樊人竞。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5-0031-04

校园文化建设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提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2015年,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文件中,进一步强调高校要“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要求的大学文化,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2015年,高职(专科)院校数量已经超过本科院校,学生数量超过800f人,高职教育已经名副其实地撑起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类型,通过培养“准职业人”来实现其社会功能,“职业性”、“就业导向”是其鲜明特色,也正因为此特性容易造成高职院校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身心素养的涵育作用。因此,应重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发挥高职院校的文化育人功能。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与特征分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将“育人为本”作为各级各类教育应该遵循的重要工作方针。近年来学界在反思高职院校偏重“技能本位”教学而忽视人文素养教育的培养模式时,也逐步认识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直接影响学生成长的外在环境因素,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软实力的关键因素。人类创造文化的同时,其发展又无时无刻不受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通过人的显性或是隐性的方式表露出来,放到学校的场域之中,就形成了文化的育人功能。从文化场域的角度来看,学校就是一个“文化场”[1],这个“文化场”是由学校的环境、校风、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等因素凝聚而形成的,是学校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气氛。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满足广大师生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从而更好地达到育人的目的。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以高等职业院校为载体,通过全体师生员工的不断努力,逐渐积淀起来的具有特色的精神文化成果和蕴含这种精神文化的物质文化成果的总和。一般来说,可以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见图1)。

高职院校的物质文化居于最表层,具体表现在学校的建筑、教学与生活设施、校园硬件环境等,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文化;制度文化是在校园物质文化的范围内为了有序教学与生活而组建的各种机构与制定的规章制度;行为文化是师生基于校园精神文化,反映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外显体现,是校园文化中最直接、最活跃的部分;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核,是学校办学目标、校风、人际关系等的高度凝练,是学校的积淀与灵魂。这其中,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是最容易被改变的,而行为文化与精神文化往往不易被改变。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征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除了应具有一般大学所具备的大学精神和价值观,如追求真理、崇尚学术、严谨求实、开放包容等,还应具有高职院校所特有的如职业文化、技术文化、企业文化等特征。

1.社会性――就业导向的校园文化。“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2]是高职教育办学的指导思想,高职院校致力于培养面向生产、管理、建设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无不体现在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服务。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特殊性,所以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依据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的用人需求,因此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文化建设首先要强调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比如企业注重责任、坚持、信念等品质。不少高职院校将“创业”、“敬业”作为校训,体现的正是就业服务社会的导向。

2.职业性――实践取向的校园文化。高职院校由于其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在教学方面重视实践,突出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理应是以实践为取向的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应该让学生感受到专业实践和技术的价值。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强调校园文化在育人过程中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关注程度。专业能力是指具有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与之相关的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3]。不少高职院校大规模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校内建有符合行业标准的实训基地,并且规范相关实习实训制度体系;在校外设立顶岗实习车间,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这都是职业性、实践取向校园文化的表现。

3.特色性――服务取向的校园文化。高职教育要持续健康发展,关键一点是不能雷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即要突出自身的特色,除了要有职业性的特色外,还应有行业特色、企业特色、区域特色。换言之,高职院校能否在教育竞争中脱颖而出,关键看是否满足行业标准、达到企业要求以及是否能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每一所高职院校都应思索自己的特色专业与优势专业是什么?进而依靠特色专业、优势专业立于不败之地。高职院校的特色与优势,就是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比如电力类的职业院校,培养各类电力行业人才就是特色与优势,以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其校训就是“植根电力,与光明同行”。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所在,其形式主要表现在富有特色、高度凝练的校训、校风,以及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如包含办学宗旨、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要求的学校章程等。近年来,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扶持力度大大增加,很多高职院校将资金用于硬件建设,忽视了精神文化建设。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彭振宇副教授曾对全国200所示范及骨干高职院校的校训做了调研,发现高职院校在校训的表述内容、表述形式方面,呈现出单一、雷同、缺乏个性等特征,这些学校校训大都在“团结”、“奋发”、“严谨”、“勤奋”、“创新”、“献身”、“务实”等字眼上打转[4]。

(二)偏重技能本位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校园文化凝练出来的精神成果,是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与行为规范。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的特色办学定位已经深入人心。很多高职院校的办学思路过分集中在“以市场为导向”,一味强调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结合、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结合,将技术技能训练作为学生教育的全部,使得人文素质的教育显得无足轻重,忽视了对学生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心理健康等的培养,导致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知识欠缺、人文素养不足[5]。我国高职教育的特色在于以职业为“定向”,但并非以其为“定性”,只重视技术技能教育,往往只能培养出大量的“能工巧匠”,而无法培养出具备综合素质的“职业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更加看重的是人才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都需要通过人文教育的熏陶从而内化为学生的品格。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流于形式,缺乏特色

校园文化活动是师生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应该结合自身特色,更好地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存在几大问题:一是开展的文化活动类似于说教,比如寝室文化建设活动,只是为了迎评促建,未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参与主体性、积极性;二是开展的文化活动与自身特色结合度不高,比如运动会单纯就是田径竞赛,如果在展现运动性的同时,考虑设置和学生职业相关的竞赛项目,将一举两得;三是很多活动一成不变,往往就是开学迎新晚会、中秋国庆晚会、元旦晚会等等,学生第二年参与兴趣将大幅降低。

(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行业(企业)文化融合度不高

行业文化,是指在某一行业内的企业和员工所共同遵守的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很多行业、企业在注重职业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管理等等。高职院校由于其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特殊性,要求校园文化中融入更多的行业文化。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却仍是以“校”为主、“行、企”性不足,造成很多学生就业后忍受不了企业的管理方式、理解不了企业的管理文化,从而离职甚至失业。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融入优秀的行业、企业文化,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先进的行业文化理念,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高职院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突出精神文化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精神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居于最核心地位,且是以内隐方式润“生”细无声。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精髓所在,它是一所学校“精神风格”的集中体现,具体表现在校风、学风、教风等方面,是被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共同认同的信念、价值准则。突出精神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性作用,能使高职院校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建设要想达到“育人”的目的,并不只是对学生进行具体知识的灌输,更是要在学生的思想深处植入积极健康的意识,形成高尚的灵魂和精神,使之成为学生终身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高职院校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的职业特色有机结合。高职院校的精神文化建设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模仿名校,不是单纯引经据典,而应充分体现学校的内涵与底蕴。以校训为例,通过校训的凝练,应使学生既能具备爱国做人的思想品德,又能形成良好的职业品性。例如,海南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用双手改变命运”,彰显高职生的动手能力;天津交通职业学院的校训“每天都是代表作”,通俗易懂,积极健康[6]。同时,高职院校应将内隐的精神文化进行外显建设,学校的大楼名称、道路、宣传画、雕塑等,都可以展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学校的精神文化,使校园春风化雨、处处育人。此外,高职院校应重视诸如校史、国学经典、传统文化、毕业典礼仪式等方面的文化建设。2014年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为毕业生进行“工士学位”的授予,何尝不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有益尝试呢?

(二)倡导高职院校行为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