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19 17:11:4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古汉语与文学基础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古汉语常用字释义
1、“之”字的用法
(1)用作指示代词。如《左传》:“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中的前一个“之”指代处所,是“那里”的意思、后一个“之”指代人,是“他”的意思。又如《庄子?逍遥游》:“之二虫又何知?”中的“之”指代动物(蜩和鸴鸠),是“这”的意思。
(2)用作动词。“之”作动词,是“到、往、去”等的意思,如《史记?商君列传》中的“商君欲之他国。”的意思是“商鞅想要到别国去。”里面的“之”就是“到……去”的意思。又如《司马光?李愬雪夜入蔡州》中的“诸将请所之。”的意思是“各位将领请问(李愬)要去什么地方。”里面的“之”就是“去……”的意思。
(3)用作助词。“之”字比较复杂的用法就是用作助词。因为根据句式及语境的不同有不同的解释和作用。最常见的是用作结构助词,是“的”的意思。如《礼记》:“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中的“之”是“的”的意思。另外,“之”可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连接主语和谓语成一词组,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如《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中的“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只是连接主语“医”和谓语“治”成一词组,用来取消其句子独立性。
2、“而”字的用法
(1)用作连词。“而”用作连词:可表承接关系,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中的“而”是“就、然后、便”等的意思。可表转折关系,如《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的“而”是“却”的意思。可表假设关系,如《徐珂?冯婉贞》:“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中的“而”是“如果”的意思。还可表选择关系,和“则”差不多,常同“非”前后呼应,表示非此即彼的选择关系,如《史记?张义列传》:“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两国发征,其势不两立。”里的“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中的“而”为“不是……就是……”的意思。
(2)代词,对称代词。音义同“尔”,译为“你”。
如《战国策?赵策三》:“威王勃然怒曰:‘叱嗟!而母婢也。’”里的“而母婢也”中的“而”是“你”的意思。又如《史记?项羽本记》:“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里的“必欲烹而翁”中的“而”是“你”的意思。
(2)副词,“尚且、都”的意思。如《孟子?万章下》:“千乘之君,求与之友而不可得也。”中的“而”是“都”的意思。
3、“乎”字的用法。
(1)用作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如《史记?淮阴侯列传》:“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中的“乎”是“吗”的意思。又如《史记?平原君列传》:“赵亡则胜为虏,何为不忧乎!”中的“乎”是“呢”的意思。以及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如《史记?吴起传》:“美哉乎,山河之固!”中的“乎”是“啊”的意思。又如《孙子兵法?虚实》:“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中的“乎”是“呀”的意思。
(2)用作介词。和介词“于”的用法相似,所不同的是:“于”字及其宾语既可以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也可以放在其后,而“乎”字及其宾语只能放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乎”字常常介绍出处所、原因、或比较的对象等。可译为“在、于、比”等,如《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中的“乎”是“于”的意思。又如《宋史?岳飞传》:“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中的“乎”是“在于”的意思。
(3)作为词尾形容词、副词词尾。如《庄子?庖丁解牛》:“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中的“乎”表示“……地”的意思。又如《左传?襄公29 年》:“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中的“乎”表示“……的”的意思。
二、古汉语常用字释义的技巧
古汉语常用字的释义是有技巧的,简述如下:
1、通过古汉语实词的本意来分析词义。古汉语虽然与现代汉语的差别较大,但古汉语毕竟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故有些字意思是相同的。可根据某些实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来结合语境分析其在古汉语中的意思。如《贾谊?论积贮疏》:“犹可哀痛。”中“犹”是“还”的意思、“可”是“可以”的意思、“哀”是“悲哀伤心”的意思、“痛”是“痛苦”的意思。
2、借助成语来分析词义。成语:有的来自民间口语经长久演变而习用,有的来自古代典故经文人引用遂为成语,其中很多字词的用法都沿袭了本来的意思,跟古汉语中的解释是一致的。例如成语“日薄西山”中“薄”是迫近的意思。在古汉语中也常有这个用法。
关键词:古代汉语教材 古今字 教学探讨
引言
近几年来,语言界对于“古今字”的探讨一直是比较热烈的,而各位语言学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留有自己虽大同但非全同的观点,对于学习语言的人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期刊上发表对“古今字”见解的也不在少数,文章对其定义、性质、分类、区别等等都有过较为详细且多方面的介绍,但终究是难以达成一致的结论。
笔者对现今高校所用的韩语学习教材进行了调研,较为通用的15本教材如下:南开大学中文系语言教研室《古代汉语读本》,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上下各二分册),殷孟伦主编的《古代汉语刊授讲义》,广东师院中文系汉语教研组《古代汉语》,上海师范大学中学教学研究组《古代汉语》,吴福熙主编的《古代汉语》,张世禄主编的《古代汉语》,朱星主编的《古代汉语》,周秉钧主编的《古代汉语纲要》,蒋绍愚、李新建主编的《古汉语讲话》,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张荫芝主编的《古汉语》,刘禾主编的《古汉语入门》,中山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张之强主编的《古代汉语》(上下册)。笔者对这些书籍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就根据自己的拙见阐述在今后“古今字”教学中该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便于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标,使得学生们能真正地学好古汉语课程。
一、高校古今字教学现状
不同的高校采用的古汉语教材不尽相同,但是主流教学思想还是大略相同的,而教材中对古今字的由来都描述得十分模糊,很难用确切的语言来表达。笔者将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归纳,大体可以分为三种观点。
(一)古今字因时代而命名
较为简单的一种思路认为,古今字是按照字的时代来讲述的。“古”是古字,是古代人的用词,是古代人的用字。“今”就是现在所用的字,是在古字基础上有一定的传承与创新的今字,是经过时代的变迁和大部分人的用字习惯而变革后的用字。
(二)古今字为区别字
在上古时代,汉字还十分罕见,汉字的数量少之又少,汉字产生的速度远落后于词的产生速度,所以就出现了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一字”代“多词”的现象。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人为了避免在表达上有多种意思,造成歧义的现象发生,就另造了几个今字来进行区别,这种在古代所用的那个“字”就称为“古字”,后人另造的就称为“今字”。而我们就其实质上进行考虑,古今字也可理解为区别字,是为了区别不同的词意而出现的不同汉字。
(三)今字替代古字部分意义
由于上古时代汉字极少,故较多古字有多种含义,而为了替代或者分担古字中的部分含义,在古字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变形,另造一个新字,这个新字就称为“今字”。
除了在古今字定义上的不同,各个版本的教材分类也不一样。在分类上有些教材是按单项分类标准来进行分类的,比如说按古今字字形上的联系或者意义上的联系来进行分类;而若是双项分类标准的,就是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分类。分类标准多种多样,分类也就随之而变化,在此就不进行进一步探讨了。
二、对古今字的认识
古汉语教材中的古今字教学至今还未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不可否认是由于其本身存在非常多的混乱现象,这是由于各位学者彼此有不同的观点,及其“古今字”作为文字学本身概念存在的缺陷所造成的,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而对古今字进行探讨研究的学者还不是很多,古今字的教学也还不受重视,这也是造成其发展停滞不前的部分原因所在。
而在教学过程中,教材存在滞后性也是影响古今字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玉篇》中,有“鞭,坚也”,而在现代生活中,很少会用“鞭”来表示坚硬的状态,一般都是用“硬”,而如此典型的古今字例子并没有被收入到现代所用教材中去。但是,值得一说的是,现在大部分高校所用的教材多是20世纪80、90年代编著的,我们并不能苛求当时的编者能想象到现代汉字的发展变化,我们只能思考如何在教学环节上进行设计和改革,来调整古今字的教学,使得其既能符合现代的汉字发展潮流,又能契合汉字的历史文化。
现今古汉语教材中将文字分为四种形态:分别是异体字、古今字、通假字和繁简字,就大部分学生现代汉语水平来说,较为容易接受的是繁简字和异体字两者,探究其原因,会发现这两种文字形态在字的形态上都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比如说笔画数目不同或者书写过程存在差异,如“婧屠帷薄舳悦巍薄拜对软”等字,这些字体即使我们之前没有接触过,看到字形会联想到现代的汉字。学生一般较难理解通假字和古今字的关系,通假字在学生中学学习语文时,就有初步的接触,在各类的文言文学习中,通假字的现象也是教学重点,比如在《论语》十二章中,“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是知也”的知(zhì)实为“智”,是通假字,所以其实大部分学生对于通假字是不陌生的,只是没有进入深入的学习研究而已。
就教师从各个阶段描述汉字的古今字而言,学生因为缺乏文字的时代共通性而难以理解,这使得“古今字”的教学变得较为困难,但是古今字的学习因为贯穿历史朝代较多,给学生们提供了较多能够写成札记的素材,对于文学知识的扩充和培养创新思考能力是极为有帮助的。
三、“古今字”教学改革方法
从实践的角度出发,现代“古今字”的教学主要是依靠于教材,教师按照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和部分扩充。而这些对于学生们能真正了解古汉语文化和汉字的变化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需要时时关注文字研究的发展情况,将部分还未纳入教材的“古今字”列入教学内容,以下两点是笔者认为的较为合适的改革方法。
(一)引入最新汉字研究成果
由于现代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快,在汉字研究上也有较多新的成果出现,使得教学内容更丰富且更贴切时展要求,也能使得教学更为严谨。比如在《旧唐书・食货下》中:“多属汴河干浅,又般运停留,至六七月始至河口。”此处的“般”是没有提手旁的,是在元明之际,才给“般”字加了提手旁,即为“搬”,也就有了现代常用的“移动物体的位置”意思的“搬”。实际上,近代汉字的发展,类似“般”与“搬”的例子还有很多,但是很遗憾,这种典型而具有启发性的例子并没有被纳入教材。相反的,在上古时代,为什么没有更多的类似用例被流传下来,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相关文献在流传下来的过程中,经历了一次次有意或无意的修改,这使得原始文献的本意难以被保留下来,也就难以看清文献的原貌,使得古汉语的研究过程上出现了些许的偏差。这也就是为何《太田辰夫(1991)后序》认为,“流传至今的所谓的上古文献其实都是“后时资料”,并不能用作完全反映当时实际情况的东西。”后人为了显示他所以为的“真”,在原有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动,使得原有存在明显边界的现象变得混淆甚至混乱,因此,为了保证教学的准确性和严谨,教师必须要强调用近代汉字阶段的例子来验证或者说为讲解古今字提供一定的证据。
(二)认清古今字的内涵
现代学生难以学好“古今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文字时代性的认识。比如说,范文正公――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用“具”表示都、皆是,可以认为是通假现象。但是在今天,在已经将音jù的总括副词规范为“俱”后,再写“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就是写了一个不规范字,可以认为是犯了语言错误。由此可见,由于所处时代背景的不同,相同的思考方式和文字分析是存在变化的,而从历时的角度讲,“具”与“俱”的变化实际上就是一种“古今字”的现象。
在教材中一般是难以将古今字的问题讲述清楚的,本着科学严谨的教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治学要求,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老师和学习古汉语的学生需要进行合作,在现有的基础上利用一切资源,探究与验证实例,在任何有联系的几个字之间都要思考一下,这几个字之间有时代的联系吗?长此以往,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会发现原本枯燥无味的汉语学习实际上也是十分有乐趣的。而笔者认为,兴趣在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古今字的学习并不是能独立完成的,作为一名合格的古汉语教学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担当引导者的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起他们学习“古今字”的兴趣。
结语
古代汉语课程中“古今字”的教学是存在很多需要探究的地方,本文只是冰山一角,我们从古汉语学习中所能感受到的我国传统文化历史的传承和古汉语汉字变化的魅力,是肯定不止这些的,而“古今字”的教学也存在更多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值得我们探究。对古今字教学方式和改革是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完成的,需要文字研究者和学习文字的学生共同探讨分享,使得其能在“大同小异”的整体环境下蓬勃发展。古今字作为我们中华民族古代汉字文化的绚烂一笔,有着难以言喻的意义,我们需要进行保护和传承,将之分享与下一代,让现代的学生也能了解古汉语的历史沉淀和文化魅力。语
参考文献
[1]刘君敬.论古代汉语课程中古今字的教学[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3(12).
[2]余淑荣.古汉语中容易混淆的用字现象――通假字、古今字与异体字新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4).
[3]胡广文.古代汉语教材中的古今字[J].邯郸学院学报,2005(02).
[关键词] 《古代汉语》 调查 衔接 情趣 双赢
《古代汉语》是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也是学习古代典籍的一门工具课。大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普遍感到难学、没什么兴趣。如何将大学古代汉语学习与中学文言文教学相结合,是大学古汉语教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教学时首先应该了解学生古汉语基础怎样,存在哪些薄弱点,他们的难点是什么,尚有哪些未曾涉及,对古汉语学习持何心态。
为了积极主动解决此类问题,探究问题所在,分析研寻对策,衔接好中学文言文的教学与大学《古代汉语》教学,处理好古汉语教学中各部分内容的主次轻重,交叉呼应,恰当设置教学环节,使实际教学更贴近学生、更适合学生,让学生生趣,我们特地就中学所学与大学所教、自己的心得与评价、对教学内容建议等方面,在重点与一般大学本科院校中文系学生中进行抽样调研。从随机问卷调查的58名学生(正在学习《古代汉语》的大二学生28名,已经学过的大三学生30名)反映的情况看,我们以为大学古代汉语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生中学文言学习的结果与大学古汉语教学内容的衔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激趣,科学合理整合教学内容,使教师与学生互动共赢,有效地提高古汉语教学质量。
一、关注衔接,知著力处
大二学生刚开始进行《古代汉语》学习时,为了免炒剩饭,拓宽学生视野,有针对性加强教学难度,教师首先应与学生交流,摸清学生的现状。从被调查者情况看,在经历中学六年紧张的学习之后,大多数自我感觉“较好”者占58.6%,多数擅长于词义的解释;对音韵、文字、训诂、古代文化常识较生疏,自我感觉很好的微乎其微。当问及大三学生:“你在学完《古代汉语》课后,是否觉得自己已经系统掌握了古代汉语知识?”41.4%的学生仍感觉“一般”,感觉良好者仅27.6%。可见,真正掌握古汉语知识、具有很好的古文阅读能力,确非易事。这一现象是值得教师关注深思的。
调查还发现,不论大二学生还是大三学生,他们对于古汉语教学内容中的文化常识普遍感兴趣,占被调查者的65.5%,对文选作品感兴趣的占60.3%。字词的音形义、语法却不受他们欢迎。然而当问及他们最擅长的项目时,67.2%的被调查者却觉得“词义的解释”更有把握些,从中又可见大三学生在学过该课程后,对语法部分的掌握已有一定的信心,把握语法结构、翻译的能力比较强。
如今的大学生,虽然是在中学语文教学新大纲颁布后培育出来的,较以往的学生有较多的文言文知识面,但是尚未大量阅读古代典籍、视野不够开阔、文言语感普遍不是很好。对古汉语知识多处于背诵和感性认识阶段。而《古代汉语》教材语言材料纷繁,理论深而有体系,多从时间相距遥远、时代差别很大的作品中选取文选,学生常有眩目之感。那么,《古代汉语》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应重点把握哪些问题呢?问卷调查的结果是,刚开始学习和已经学过此课的学生,基本意见一致,即以为教师应注重考虑的问题依次是“学生原有知识中的薄弱点”、“学生自学难明白的地方”、“教材的重点”,分别占被调查者的79.3%、50%、34.5%。
既然要注重学生原有知识的薄弱点,那么教师解释汉语通论知识时,就应重点考虑怎样发挥学生已有的优势,从他们的已知去求未知,层层深入引导教学。所以,宋代大儒程颢曰:“凡人才学,便须知著力处”。中文系的大学生中学阶段已经学习了上百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语法知识,也能阅读浅近的文言文。而大学古代汉语的教学,是为了使他们已有的、零碎的、浅近的古汉语知识系统化、深刻化,明白尚须充实完善的学习内容。
调查也显示出学生感到“易”与“难”的问题。正在进行《古代汉语》学习者,自我感觉最薄弱的是句法结构(占46.6%)、词义的准确理解(44.8%)、汉字理论(37.9%)。即使已学过该课的大三学生也有同感。古代汉语通论中感觉易学的,被调查者中60.3%选择“文化知识”,56.9%选择“词的本义和引申义”,41.4%选择“词类活用”。他们感觉难学的有:诗词格律(占72.4%)、虚词(占51.7%)。
大学古代汉语的教学,不只是教学生明白“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明白“为什么”,强调阅读能力的培养。吕叔湘先生曾说:“咱们既然要学习语文,就免不了要咬文嚼字。”古汉语教学,就应该要求学生真正理解吃透每个词在句中的确切含义以及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对词句的理解不是“差不多”,不能模糊地意会,而是能够知其所以然。如“姜氏何厌之有”一句,除了弄懂整句话的意思外,还要搞清“何……之有”是什么意思,“之”是什么词,起什么作用,“厌”是什么意思,它与“餍”是什么关系。同时让学生回顾中学所学类似的句式,如“宋何罪之有”、“何陋之有”,唤醒激活旧有的知识。
因此,古汉语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突出该课程的重点和个性。例如汉字理论部分的教学,教师在讲授时应适当补充实例,给学生更多感性的认识,从而加深对汉字结构、特点的体认。对“六书”的讲授,可增加六书的起源、六书的分类、六书的历史作用及其局限性等内容。并在课堂内外适当安排一些有关汉字本义、六书分类、古书中各种用字现象的练习,以巩固和扩大学习成果。
教师还可以调整通论各部分的教学比例,教学设计科学化。就词义来说,中学文言教学通常是在语境中解释词义,而大学古汉语教学专业性强,需要学生在本学科领域知晓其源流、博大。在常用的重要的实词、虚词教学时,可适当渗透汉语史的内容,让学生明白一些问题的探索过程,增进认识,激发兴趣,加强理解的广度、深度。
在当前《古代汉语》课时紧张的情况下,教师还要调整处理好本课程教学与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音韵学、训诂学、文献学等的关系。这些相关的知识课在大三、大四还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在刚开始进行古汉语教学时,不必将它们都搀和在《古代汉语》这一门课里,而当注意教学的轻重、缓急、详略。
试想,大学古汉语教师在对教学对象调查摸底后,若能处理好中学与大学文言教学的诸多衔接问题,科学调整、合理设置教学内容,那么就能很好地把握教学脉膊,提高教学质量。
二、把握情趣,理性求知
古代汉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语言文字,诱发学生对古代文献典籍的认知兴趣,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古汉语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是必须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即在教学中大胆地施展才智,去驾驭教材,做教材的主宰者,而不是亦步亦趋,云人所云,做教材的传声筒,成为教材的附庸。
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重视学习的主体――学生。问卷调查后我们感到,古汉语教学,一要教师充分调动情感因素,使教学能生趣,二要把握好学生这一学习上帝的情趣,让他们快乐轻松地学。教师若对知识讲解只是条条框框、机械地罗列,学生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死记硬背,没有半点余暇去驰骋自己的思维,那么教学的主体者也会变成教材的附庸。教者教得呆板无激情,学的也学得枯燥乏味,发挥不出学习的主动性。即便学生原有较强的求知欲、能动性,可是因为教师的机械传授,学生的兴趣又得不到教师的共鸣,那么一段时日之后,学习的情趣就很难再激发出来。
如何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握好教与学的情趣,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从被调查者的建议看,72.4%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讲读文选时,多讲有关人物轶事;60.3%的学生要求教师“在讲解字词时穿插小故事”。这里明显地向教师传达了一个值得重视的信号,学生确实有较强的求知欲,也期盼趣味教学,教师如何将知识趣味化,对他们感兴趣的知识、中学文言未涉及的知识以更多的注意呢?
例如,对于汉字结构理论学生感到难学。讲解汉字理论时,教师可以从先民造字时的思维方式、汉字的形态、社会属性和功能的角度进行解析,并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带着学生回到造字之初去理解把握汉字这一符号体系的特点。教师可以将甲骨文、金文、六国古文、大篆、小篆等古文字形象地展示。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将汉字形体的演变以动态的形式表达出来。让学生真实、生动地看到了一些汉字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代表形体及其演变过程,认清了它们造字取象理据,为进一步学习“六书”以及据形求义积聚情趣。如此,教师既能深入教材,又可跳出教材,找准切入点,得心应手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阀门,引导学生自掘潜能,释放出新的学习激情。
“兴趣是成功之母”。当学生有了学习古汉语的兴趣就会去追求更高目标,在困难与障碍面前会产生超越常规的力量。古汉语教学应把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作为教学重要环节来抓,调整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如教授古汉语句式时,可用形象法的教学,让学生能较容易地记住某些典型句式,如“见……于”的被动句式,教学时通过讲述朱买臣的故事,使学生牢记“买臣见弃于其妻”例句。句式部分教学,也可利用现代日常用语,引发学生兴趣,如惯用句式“时不我待”、“夜以继日”等。又如讲授诗词格律时,可结合诗词欣赏进行,做到理趣并举。
本次调查时,当我们问及文选部分的教学建议时,学生认为教师应该重点讲授的是虚词、句式结构、重要的实词、作品内容,分别占被访者的53.4%、51.7%、50%、37.9%。古汉语教学,在讲解作品内容之际,应正确处理语言教学与文学教学的关系,找准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其实质正如王力先生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我们不能离开文章的思想内容专从所谓语言的角度去培养阅读古书的能力。”[1](P5)古汉语知识与古文鉴赏,字词串讲与作品思想、艺术分析并非截然分开的两物。引导学生阅读、领悟,使其明白如果连作品中的字词句都过不了关,哪里还谈得上欣赏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华美篇章。这样便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变学习的被动为主动,理性看待古汉语学习。
在古汉语的文选教学时,教师也应指导学生多朗读文选以培养语感。南宋教育家朱熹曾告诉我们:“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道,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2](P221)若加强学生文言朗读的能力训练,那么学生难以克服的语言障碍就可以逐渐解决。为此,教师要范读,指导学生课堂内外多吟诵,让原本感觉陌生且枯燥的古文变得亲切有趣,进而培养学生语感以激发其学习兴趣。
教师还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善假于物”,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功效。制作教学多媒体课件时,考虑图片、书影、声色的配合,竭力给学生具体、形象、生地的感知,使教学内容直观有趣。如甲骨片、竹简、战车、古装电影画面等皆可剪切用于教学。在语法教学中所涉及到大量的文言例句,诗词格律教学中要用的大量诗词例文,都可以用多媒体来展现。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在减少了教师繁复板书的情况下,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大教学信息的容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始终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相互促进的。教师讲的有滋味、有情趣,学生也会生趣。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同时而且又是对应地存在于同一教学时空和过程,才能主动自觉地调动各自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出智慧潜力,投身于教与学中。所以,古汉语教学对双方情趣的把握很有必要,益于促进学生理性求知。
三、在传统文化大背景下,寻求教与学的双赢
中学文言文教学,重在经典文献的阅读理解,同时涉及一些重要字词的解释、常见语法等。大学阶段,一般是用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作为古汉语专门教材,教师如何对该教材进行艺术的加工整合,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调查发现,93.1%的学生趋向于将“通论与文选交叉教学”,大部分学生都希望教师在文选讲解中能穿插介绍文化常识。教师如何让通论教学与文选阅读相辅相成呢?我们以为在文选教学时,应该选择典型性、示范性、指导性的文选作品进行讲解,并且有意指导学生联系近期教授的通论内容,印证相关知识,加深理解。讲述语言现象的同时,有意进行一些文化观照,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其兴趣。由于古代汉语承载、传播着文化,学习语言离不开对文化的阐释,讲解某些文选时自然可以结合古代文化知识讲解古汉语,以便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鞍之战》的教学,教师对普通战车、帅车、服饰等古代文化信息的穿插讲解,既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又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再由此去讲解词汇、语法,学生就容易理解接受了。实际操作时,教师应善于从古代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文选中的人物、事件、思想,历代古汉语学者的感人事迹等方面去开掘智能、性情、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并恰当运用,则裨益于教学。
罗常培先生曾经说过,“在各国语言里有许多语词现在通行的涵义和它们最初的语源迥不相同。如果不明了它们过去的文化背景,我们简直推究不出彼此有什么关系。可是,你若知道它们的历史,那就不但可以发现很有趣的语义演变,而且对于文化进展的阶段也可以反映出一个很清晰的片影来。”[3](P3)古汉语的教学虽然离不开字词解释及语言分析,但绝非仅从语言到语言,而应将语言教学置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大背景下来进行,因为语言并不是孤立的。语言中变化最显著、最迅速的是词汇,词汇中很大一部分词语有着很丰富的文化含义,教师在讲授文选时有必要结合古代礼制、风俗甚至宗教、巫术等多方面的历史文化知识来进行教学,融古今民俗于字词分析之中。例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名句。“青衫”一词便关系到唐代官员的官服颜色。《鸿门宴》中写人物坐向,“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在这里,坐向与人们的等级尊卑观念紧紧地联系起来了。所以,文选部分的教学,应当在扫除字词理解上的障碍之后,让学生进而体会到文中的古代文化内蕴,不断拓展知识视野,增加学习的兴趣。
大学古汉语的教学,教师还应注重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针对古汉语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来组织教学,并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在古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当随时捕捉学生的反应,观察分析学生思维的方法或形式,及时修正自己的教学设想,在课堂上充溢饱满的激情,调动多种手段,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由此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此同时,学生也会学得欢欣,以致其情趣因教师的鼓励而增强,思维活跃,探索大胆,促成不断求知的冲动,进而激发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产生探求新的发现的欲望,释放出新的学习激情。如此,教者教有所进,学者学有所得,即便《古代汉语》是一块化石,也能使之与师生贴近,变得生动诱人。
总之,《古代汉语》是培养中文系学生古文阅读能力的重要课程,教学并无定法,只要教师不懈探求最佳教学途径和方法,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一定能使教者的“教”、学者的“学”形成双赢。
参考文献:
[1]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5月第3版.
[2]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修订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2版.
[3]罗常培.《语言与文化》.北京出版社,2004年1版.
注释:
选取华东师范大学2010级本科生28人,温州大学2009级本科生30人进行问卷调查。
首先从学生授课基础看,蒙汉双语班学生古汉语、古汉文基础普遍较低,古文理解、阅读能力参差不齐.蒙汉双语专业生源主要集中在内蒙东部地区的纯农牧区,调查赤峰学院近三年(2010年—2013年)的蒙汉双语专业生招生情况来看,来自通辽,呼伦贝尔,锡林郭勒,赤峰纯农牧地区的学生占主导.对赤峰学院在校的蒙汉双语专业103学生进行的调查问卷分析中发现86人来自纯牧区,93人家庭中纯蒙语交流,103人没有古汉语,古汉文基础.这些学生所成长的环境是纯母语环境,对汉语的学习只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的课堂应试教学,在小学、初中、高中都是用蒙语授课,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汉语的特殊语言培训,也未曾接触过古汉文,所以在汉语读写听说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古汉语,古汉文基础相当薄弱.汉语理解,阅读能力参差不齐,所谓不齐包含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横向比较中城市里长大的蒙古族学生汉语水平较高,理解阅读能力较好,而纯农牧区的学生汉语水平较低.其次是纵向比较中同一学生蒙语理解,阅读能力高,汉语理解阅读能力较弱,如何提高这些学生的汉语和古汉语基础水平,继而进行《中国古代文学》有效教学是一项难题.采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和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深化内容的教学方法显然不适于蒙汉双语学生的学习现状,图文并茂,视觉和听觉结合,表演为辅助手段的情景化教学更适用于古文初学者的蒙汉双语专业学生.
其次从学生学习心态和心理上看,面对古文课程有畏难心理,学习兴趣不浓.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性质来看,属于难度较高的课程.本课程内容丰富,包括作者、作品、流派、文学思潮、社会背景等等一系列的繁杂内容;从时代来看从先秦开始至近代,年代跨度较大,故作品的语言文字及其所反映的生活与当代距离较远,对古文基础薄弱的蒙汉双语专业学生造成了畏难情绪,进而造成了教学障碍.从赤峰学院蒙汉双语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问卷(2014年4月14日)得知,三个不同年级的103名学生中98名学生认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学习难度较大,在尚未开《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2013级蒙汉双语专业23名学生中只有4名同学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表示感兴趣,可见蒙汉双语专业学生对这门课程存在很严重的畏难心理.情景化教学是通过情景模拟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情景化教学能更直观,形象地把教学内容和授课体验输送给学生,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据调查报告分析得知赤峰学院2010级、2011级、2012级三届蒙汉双语专业学生共103人中,乐于接受《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情景化教学的学生84人,乐于接受传统教学的学生19人,由此可见古汉文基础水平普遍较低的蒙汉双语专业学生更愿意接纳情景化教学方法.情景化教学手段有很多种,如采用图像,音频,视频,文字,自主表演等形式再现教学内容.如:在讲授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窦娥冤》时,可以选取片段让同学们分组表演,在练习台词时不仅提高了对古文的解读能力,更是加深了教学内容印象.基于授课学生的特殊性,课程本身的特殊性,蒙汉双语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选择情景化教学更加有利于营造浓厚的古文学习氛围和提高学生积极性,从而能够提高其教学效果.
2情景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方法
2.1与知识构建相结合
蒙汉双语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目标为提高蒙汉双语专业学生古汉文理解,分析能力,提高汉文修养,为培养蒙汉兼通的应用型人才打好基础,这里强调的是蒙汉兼通的综合性、应用人才的培养.单纯的,单一的认知性情景化教学模式无法使学生在所涉及内容形成更多的相关知识体系,无法完成知识的构建,更是无从提起综合能力的提高.情景化教学应该和知识结构的构建和知识体系的构建相结合,使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同时,提高其古文阅读,解析能力.例如:在讲授李白生平的时候,可以选取李白与酒的图片,以点带面讲李白与酒的关系,然后让同学去找李白写酒的诗歌,让同学们解读李白诗歌中的酒意象,使同学们很直观、形象地感受李白与酒的关系的同时,又留有空间让同学们自主去解读和思考,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一部整体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在情景化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知识构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能使知识独立化,单一化.使用情景化教学方法讲授阶段性内容的基础上,强调文学发展演变的趋势的整体把握.如:在讲授明代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时可选用人物图片,视频片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课外还可让同学们自主去表演小说中人物,开展讨论人物形象、人物语言、作品品评等,同时必须还要用文字的形式让同学们把握明代小说的源流和发展概况,可采用多媒体简明的方法,屏幕上演示如下文字:秦汉时期(史传文学)———魏晋时期(志怪小说)———唐代(传奇小说)———宋元时期(话本小说)———明清时期(可谓空前繁荣)———近代(把古代的和现代的结合,由文言文到白话文)是同学们对小说发展史有整体的把握,有利于学生古代文学小说史知识的构建.
2.2双主体原则
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老师是主体,学生是授课对象,很少有主动权利.这样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致,反而面对繁杂的内容产生厌学情绪.蒙汉双语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更应提倡双主体原则,鼓励学生克服畏难情绪,羞愧情绪,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课堂互动可采取讨论式,表演式等多种形式.例如:在讲授《蒹葭》可播放邓丽君的在水一方,让同学们讨论伊人的性别,体貌特征,身份等.在讲授《西厢记》时可选三名同学分别扮演崔莺莺,红娘和张生,表演崔莺莺夜听琴的片段,让同学们加深对西厢记故事内容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听、说的应用能力.
2.3与拓展学习相结合
中国古代文学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和文化内涵,有许多问题值得学生去继续思考和探究,通过自主阅读,解析,表演可以提高听说读写综合能力.老师通过情景营造氛围,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可设立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解析,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拓宽学生看待问题的视角,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致.例如:讲授《红楼梦》时可播放87年经典版的宝黛初会片段,从宝玉摔玉分析宝玉的性格极其在贾母心目的地位.情景化教学除了采用图像,视频,音频也可用文字.如:讲授《西游记》时可采用四大名著新解“西游记,一个人类和三个动物的故事”的文字,让同学们去讨论沙僧是动物还是人类,也可提出孙悟空和唐曾谁是西游记的主人公等有趣的问题,引发学习古文的热情.课堂上通过情景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古文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课外拓展学习古汉文,自主挖掘古文中的文化内涵,文学内涵.在情景化教学实践中学生们独立思考能力得到了提升,在赤峰学院2011级蒙汉双语班讲授王维作品时,列了几首诗,《山居秋暝》《鸟鸣涧》《鹿柴》等,让学生去找三首诗的同一意象时同学们都找出了空山意象,然后提问王维为何喜欢空山意象时,同学们很快联想到上一届图文并茂讲授过的王维的佛教思想,这既是思维能力的锻炼方式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的表现.单纯的情景化教学只是对知识获得的辅助手段,而与拓展学习相结合的情景化教学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生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的帮助.
3结论
【论文摘 要】古代汉语教材中含有大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有益营养,古代汉语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也存在大量的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良好机会。作为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好这个优势,想方设法,为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提升学生人生境界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
古代汉语作为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中文秘书学、教育学、哲学等许多文科专业都需开设的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课程,它在承担起培养学生古书阅读能力的同时,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也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我们的教学自然应当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找到正确的途径和方法,肩负起育人的职责。
一、古代汉语教学的传统文化传承作用
(1)促进华夏文明生生不息。古代汉语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具有非同寻常的社会作用,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从事古代文化典籍研究的人已日渐减少;另一方面古文化距离我们又比较遥远,古代文献资料又是用文言写成的,这种语言对现代人来说已日渐陌生,这更增加了文化传承的难度。古代汉语是学习、传承传统文化遗产的基础所在,要使文明延续,没有捷径可走,唯有掌握古代汉语文言这把开门的“钥匙”,才能让我们领略无限风光,在阅读、思考、传承和创新中继承文明,使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2)构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家园。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文化是针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遗产,是迄今为至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史上伟大的高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因此传承文化时,对那些缔造过我们民族精神,价值趋向的核心思想必须继承下来,它是我们精神的家园。
(3)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学生作为一名合格社会公民,主要应解决做“人”的问题。古代汉语教学,要在着眼字、词、句教学的同时,更注重领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人文情怀,在堂堂“君子之文”中,重德修能,体味中华文化的精神魂魄。时展到今天,多元文明渗透到许多领域,传统文化正在经受着不同程度的冲击。为了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文明的成果,我们寄希望于有识之士的倡导,寄希望于普通民众的热爱,更寄希望于对古代汉语教学的更上层楼,因为它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有着其他专业无可比拟的优势。
(4)发挥传承文化的载体作用。古代汉语课要发挥文化载体的作用,担负起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职责,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己任,因为这关系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繁衍。学习古代汉语,有助于掌握古代优秀文化遗产,提高全民族的道德修养,坚定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的凝聚力。倾注了无数先哲心血的这笔财富是由文言文这种语言形式写成的,要了解这些文化,必须具备阅读经典作品的能力。
(5)发挥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鉴别作用。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深邃厚重。漫长的岁月里,祖先为我们留下了璀璨夺目的文化典籍,这些遗产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医药、卫生、服饰、礼仪、典章制度等诸多领域,它们都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而这一切都是以古汉语文言的形式保存下来的。因此,我们要学习、继承和研究它,要去粗取精,为今天服务,就必须扫除语言文字障碍。这就必须熟悉古汉语的语词、语言、语法构造,以做到游刃有余。
二、古代汉语教学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功能的措施
通过古代汉语教学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具体措施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传统的古汉语教学中,教师将这门课仅仅视作学习其他课程打通语法、扫除文字障碍的工具。新时期的教学改革首先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引导。要求学生多记诵名诗名文,从而加大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还可以适时地结合传统节日,渗透传统文化观念。其次,选取好的教学内容。近代着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仁、智、勇以及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就存在于我们的古汉语教学内容中,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选择。再次,改革教学方法。古代汉语教师不能一成不变地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及时地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精心组织古汉语教学,注重弘扬民族精神。比如,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文化解读的教学模式、生动活泼的图片等再现古文字、历史、诗词画面,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古代文化知识的积极意义,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参 考 文 献
第一节 陇东方言语法纲要
陇东方言是古汉语的母体语言,又是现代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之一,因此语法与普通话语法没有大的出入。尽管如此,毕竟还是有一提之必要。
㈠ 指示代词
指示代词有近指、中指、远指的区别:
这一个(近指) 那一个(中指) 兀一个(远指)
这儿或这搭(近指) 那儿或那搭(中指) 兀儿或兀搭(远指)
还有,指示代词的音变很剧烈,有时候同一个人先后会用不同的发音说出来,但一般不会影响理解,此处从略。
㈡ 语气词
语气词有很多,如与普通话“呢”同义的“哩(li)”,与普通话“了”同义的“啦(lia)”或“咧(lie)”,与普通话“吧”同义的“嗄(sa)”,与普通话“呀”同义的“呷(jia)”,等等,以及加强语气的“阿个”,“也(yǎ)不”“嘛”,等等。
㈢ 构词法
常见的重叠字构词法如ABB、AABB之类,陇东方言亦不鲜见。
㈣ 把字句
陇东方言比普通话的把字句多得多,如“今天天气把人热死啦”,“你赶紧把饭一吃”,“把这一段电视剧看完了再睡觉”,“把人丢啦”,等等。
㈤ 倒装
典型的倒装用法是副词“甚不”或“太不”,表示“不太”的意思,其次还有“记忘了”的说法。情急时也会脱口说出“快吃嗄你”之类的句子。
㈥反义疑问问
普通话反义疑问句句尾一般用“是不是?”、“行不行?”,陇东方言说成“得(dēi)是?”、“得行(成)?”
第二节 陇东方言的连读变调
本节主要探讨陇东方言双音节词的连读变调。
陇东方言有四个声调:阴、阳、上、去,可组合成十六种调型的双音节词,如下表所示:
由于古入声字分派入四声的都有(当然派入阴平的居多),因此以上十六种调型又可分为三大类:
㈠非入声字双音节词
㈡一入声字双音节词
㈢二入声字双音节词
三类词连读变调有所不同,下面分门别类来叙述。
㈠非入声字双音节词:最重要的变调见于阴―阴、阴―阳、阳―阴、阳―阳。
①阴―阴:全部变调,除极少数搭配不十分固定的词如“中东、三中”之类的词变为“前阳后阴”外,其余均变作“前上后轻”,人名、地名尤甚,例如:
东风 西瓜 开关 中山 村庄 江山 春分 冬天 刀山
三千 心思 空中 押金 军官 冤家 书包 纱巾 公公
②阴―阳:有变有不变,不变者读本调,变调者读作“前上后轻”,例如:
公平 周旋 青年 聪明 军人 天堂 工程 功臣 规模
突然 忽然 推辞 山羊 阴凉 阴阳 江湖 温泉 偏旁
③阳―阴:变调后读作“前阴后上”,地名尤甚,例如:
明天 围巾 南瓜 胡基 文章 服装 神仙 潼关 油渣
台湾 临安 秦川 扶风 铜川 银川 兰州 杭州 扬州
④阳―阳:变调后读作“前阴后上”,例如:
财神 门神 辽宁 长城 衙门 龙门 门帘 和平 敌人
厨房 前程 甜头 绵羊 人才 麻糖 媒婆 牛郎 文学
陇东方言“上―上”双音节词连读时基本上不变调,普通话全部变调,这是很大的不同!
(陇东方言“上―上”双音节词,表示“较老的马”的“老马”,两个字全读本调;表示称谓的专用词“老马”,读作“前阴后上”)
㈡一入声字双音节词:这一类词中的古入声字一般读阴平,因为古入声字单念时读阴平调者居多,但另一字的声调或变或不变,视搭配而定,总之,这一类词的连读变调不多且无关宏旨,例如:
白天bei31tian55 敌人di31ren53 灰色hui35sei31 铅笔qian35bi31
㈢二入声字双音节词:因为古入声字的绝大部分派入了阴平,因此古入声词的构成主要又分成三类:
①两个古入声字今都读阴平:这一类双音节词最多,全部变调,变调后读成“前阳后阴”,例如:
割裂 喝药 黑色 黑麦 漆黑 得力 国策 迫切 没落
不得 激越 月息 格律 隔阂 特色 落脚 革职 劣质
缺德 决策 忽略 失职 失窃 脱节 节拍 切脉 业绩
血迹 血色 脱色 热血 热烈 热切 刷漆 铁塔 辛辣
卓越 涉猎 恶劣 竭力 哭泣 约法 落雪 蜡笔 缺失
②前字今读阴平,第二字非阴平者:各字读本调,例如:
刻薄kei31po35 隔绝ei31jue35 笔直bi31chi35 克服kei31fu35
驳斥bo31chi53 割舍uo31she53 刻苦kei31ku53 卑鄙bi31pi53
策划cei31hua53 节育jie31yu53 切肉qie31rou53 畜牧xu31mu53
③前字今读阳平:各字读本调,例如:
罚则fa35zei31 毒辣tu35la31 薄弱po35ruo31 绝壁jue35bi31
学习xue35xi35 独活tu35huo35 熟读shu35du35 合辙huo35che35
挟持xie35chi53 截获qie35hui53 涂抹tu353mo53 独辟tu35pi53
活跃huo35yao55 白沫bei35mao55 食欲shi35yu55 急剧ji35ju55
总结陇东方言的连读变调,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关键词】全球化;汉语;文学;发展
一、引言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也是推成出新,一个民族之所以独立于世界之中的根本内核就是其具有与众不同的文化,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的能够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主要原因就是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汉语言文学就是这种文化底蕴的重要代表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世界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汉语言文学的传承和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古代汉语发展受到严重冲击。古汉语发展近年来出现了一种发展困境,一些文史类的高校在古汉语文学专业方面的招生难度不断增多,高层次人才更是难以培养。现代人们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追求物质主义、实用主义方面,应用性的专业受到了极大的推崇,金融、信息技术、外语等专业成为现代社会学生报考的重点,因为这些专业毕业之后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今后的生活将有更好的发展。但是古汉语专业的发展空间比较有限,毕业生就业难度较大,一旦进不了国家相关部门,在社会中就很难找到合适的岗位。
(二)现代汉语文学也受到严重冲击。纵观我国中小学、高等教育的发展,在中学阶段,学生必须将其主要精力运用在数理化还外语的学习之中,对于语文的学习也只是集中在应试教学的模式之中,更多的精力主要是应付中考和高考,这时候的学生在正常的学习之外没有更多的时间去阅读现代汉语文学,很多学生在这个方面的阅读量几乎为零。有时到了初三、高三之后,需要应对考试中的作文,一些语文教师开始要求学生大量阅读《读者》等短篇文学,但是这些杂志上的一些文章都是属于一种快餐文化,从表面上看具有一定的哲理,但是没有什么实际内涵。当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他们还是没有时间阅读汉语文学作品,他们这时候开始将自己的主要精力运用在社会实践之中,不断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为今后的就业打下专业技能基础,他们很难有时间去阅读一些现代汉语文学作品,这种休闲方式对于时间就是就业效率的大学生来说有点奢侈。就业之后,人们开始就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之中,现实社会快节奏的工作学习方式,使得人们没有时间阅读这些与工作和学习“无关”的汉语言文学。现代社会中充斥中实用主义的思想,很多人从小教学孩子不能浪费时间,要好好学习,当学生对汉语文学产生一些兴趣之后,一些教师、家长就认为孩子是不务正业,浪费时间,影响学习成绩。现代的教育生态环境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冲击。
(三)外语的学习热度不断提升。由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使得更多的外语学习成为今后社会的需求热点,很多人基于实用主义的发展思想,开始用外语武装自己,利用业余时间开始学习更多的外语,前几年的英语专业的报考热潮使得近年来的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极具增多,造成了一些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这两年人们将主要精力又投入到小语种的学习之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法语等这一类的外语又成为现代人们学习的热点。外语的热衷是有着内在推手的,在中学阶段,中考、高考中英语的分值是和语文、数学一样的,到了大学之后,还有英语的四六级考试,虽然近年来教育部取消了四六级合格证书,但还是保留了四六级考试,并发给学生成绩单,这种成绩单成为现代用人单位招聘过程中四六级证书的取代品,出国深造还需要考英语,进入工作单位之后评职称还是需要考英语。这一系列的要求使得人们不能放弃对于英语学习的热情。这种对于外语学习的热度势必降低人们对于自己本国语言文学的关注度,经过多年艰难的发展,我国的文学也有了里程碑式的发展,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就是一个典型代表,然而现代国内有多少人阅读过莫言的这些作品呢?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三、汉语言文学发展的思考
(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是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内动力。只有经济发展上去了,我们才能有实力发展我们的汉语言文学。当我国的经济发展上去之后,其他国家对于中国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他们将会更多的关注到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汉语言文学,这时候需要有更多的人去传播这种文化,这种文学。近年来的孔子学院在国外的发展日新月异,这种发展趋势需要更多汉语言文学的教师,这种需求的增多将转变现代国内的汉语文学冷清的现状,进一步激发人们开始将精力投入到了我们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之中。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给国内的人们打上一种强心针,重新树立对于国内文学的信心,我们的文学在世界舞台上还是有着一定的发展舞台。
(二)调整现行的教育体制是汉语言文学发展的重点环节。现代教育体制对于现代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十分不利,需要进一步调整,增多国学经典的学习要求,将《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经典纳入现代中小学教学之中,使得更多的学生开始诵读这种国学经典,实现民族精神的提升,这些国学经典之中蕴含着很多的人生哲理,是现实社会人们人生观、价值观重新树立的基础,去功利心、多一些文化积淀,使得人们的心理得到净化。这都给现行的教育体制提出的严肃要求。
结语
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是我们民族文化维持的根基。文化的表现就是语言文学,这些文学作品可以展示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面对这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全球的文化都在不断的融合发展,我们的汉语言文学怎样才能屹立世界之林?主要还是需要我国的经济发展作为内在动力,现代教育体制的改革是主要推动手段。
参考文献:
一、汉语属于分析型语言,英语属于综合型语言
综合语运用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分析语却用语序及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例如,《兰亭集序》中“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林”,这里的“山”“岭”“林”“竹”都没有单复数的形态变化,而译成英文后都加了s,变成 “mountains”“cliffs” “forests”“bamboo groves”,可见英文是综合型语言,具有形态的变化,而汉语没有。又如,“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一句,依照译者的理解,此句应该表示过去的时间,故此句译文用的是一般过去时,每个谓语动词都加了ed, 而原文中却没有这样的形式变化。再如,“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孙大雨在翻译时把“情随事迁”翻到了后面“as the result of the changed state of affairs”,可见汉英翻译中英译文的语序可作灵活处理。由此人们得出一结论,在做汉英翻译时,要搞清楚英译文所要的形态变化,包括单复数变化、时态的转换等。在必要时,适当调整译文与原文的语序,力求译文地道、通顺。
二、汉语重视意义上的完整,英语看重句子形式上的完整
连淑能在《英汉对比研究》中指出,形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合法。文章开头的“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原文中一串四字结构表明游玩的时间、地点和游玩的内容。耿亮的译文把“岁在癸丑”处理成定语从句“which corresponded to the year Guichou” ,孙大雨则处理成时间状语从句“when the primordial signs of the calendar combine as Guichou”,不难看出两位译者都充分考虑到了汉语重意和英语重形合的特点,在英译文中把原文用连接词和从句连接起来;同时,两位译者的翻译都巧妙地采用了归化,清楚地向读者解释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农历年“癸丑”。这启示人们在把具有中国特色的材料译成英文时,要充分考虑西方读者的理解能力,最好采用归化,才能把西方人陌生的中国特色清楚地呈现出来。又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流觞曲水”, 这一系列四字短语结构向读者展示了兰亭周围的景色,在音韵上具有节奏美,在结构上具有形式美,在内容上具有意象美,符合汉语的行文特征,也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更展现了汉语重意合的特点。再看两位译者的译文,耿亮将原文的“崇山峻岭”和“茂林修竹”合成一个句子,采用被动语态和定语结构。“清流湍急,映带左右”也被译成了定语从句,合成了一句。孙大雨用了there be 句型和with 引导的伴随状语,将四个四字结构连成了一句话。由此人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做汉英翻译时,译者要吃透原文行文逻辑和结构,理清每句话之间的关系,把松散的汉语结构译成符合英文行文特征的译文。通观两个译本,两位译者都在必要的时候将汉语的意合译成了英语的形合句,符合英语行文特征,译文显得地道、流畅,值得人们学习和借鉴。
三、英语句子表现为静态结构,汉语则表现为动态结构
英语句子中名词偏多,表现为静态结构;汉语则动词偏多,表现为动态结构。例如,原文中的“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耿亮的译文把“觞”“咏”分别译成“one cup of wine”和“chanting”。孙大雨的译文中 “a mere drinking”和“the composition”充分表现出英语的静态特征。由此看出,汉语动词转化成英语的名词是翻译过程中动静转换的一种方式。又如,“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耿亮将动词“欣”“快然自足”“不知”分别译成了形容词短语和动宾结构,符合英文的表达方式。孙大雨的译文将原文几个动词也译成了形容词短语、现在分词结构和介词结构。再如,“信可乐也”,耿亮和孙大雨分别将其译为“It was indeed a great happiness”和“our heartfelt feelings”,典型的动词化为名词,笔者认为这句话也可以翻成“how happy it is”,把动词转化为形容词。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