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社会统计学笔记

社会统计学笔记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19 17:11:4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社会统计学笔记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社会统计学笔记

第1篇

关键词:统计学;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统计方法在金融、管理、证券、营销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公司企业乃至个人的经营、投资决策,都越来越依赖于运用统计方法和进行数量分析。国家教育部将《统计学原理》课程列为高等财经院校财经类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之一,目的是使得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统计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为专业课的学习及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非统计专业学生来说,统计学完全是作为方法论的身份出现,应该强调运用统计方法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但从目前情况看,许多学校在统计教育上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观念,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因此,在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一、非统计专业《统计学原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实践技能的训练。目前的统计学原理教学目标,仍然强调让学生系统掌握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教学内容局限在概念、原理、公式推导以及数据计算等方面,不能与实际工作、现实生活相结合,致使学生把统计学视同数学,产生畏难情绪。由于大学的学生一直是从学校到学校,很少接触社会,因此对所学的内容感到乏味且对统计中的概念含义不能正确理解,更不知该如何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甚至感觉统计学没什么用处。枯燥的内容、单调的形式,使得学生们厌学统计课。从多年的教学实践看,这种统计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统计分析、预测和决策的方法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无法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和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灌输式教学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挂。近年来,教学手段不断提高,多媒体教学已经比较普遍,但传统的教学方式却改进不多,仍然是以教师为主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方式。教师是主讲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填鸭式”的单一灌输,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课堂气氛不活跃,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而且也使得教师缺乏授课积极性,不利于业务水平的提高。

(三)传统的考核方式不利干检验学生的实际能力。大多数院校的统计学原理考核方式仍然以闭卷笔试为主。统计学原理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其笔试内容,一般为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和计算题等题型,这些题目大多偏重于对陈述性知识的考核和简单的公式计算。由于许多学生没有转变中学时代的学习和思维方式,习惯于死记硬背公式、概念,应付考试,“上课时抄笔记(或考前复印别人笔记)、考试前背笔记、考试后全忘记”的现象十分普遍,很容易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无法真正反映出学生对统计方法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二、《统计学原理》课程开展实践教学的模式

统计实践教学就是在课堂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利用实验、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中心,根据各章节的内容选用合适的实验、实践教学方式训练学生,让学生了解分析实际问题的思路。

(一)统计调查实践教学。统计调查是得到统计数据的实践性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了解调查方案设计的有关知识点:怎样确定调查目的;什么是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怎样选择合适的调查项目,如何设计调查问卷或调查表;什么是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如何制定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计划等。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行设计调查方案。可以自行选题,或者老师命题学生选择,内容一般与学生有关,这样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如,大学生手机普及情况调查方案设计、大学生生活费用收支情况调查方案的设计、图书馆利用状况调查方案的设计、学生每周上网情况调查方案的设计等,锻炼学生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系统性。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修改、补充,即可成为一份比较完善的设计方案。方案设计完毕后,可以从中选择一个或几个方案在学生中开展调查,由学生自行印制和发放问卷,调查信息资料。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同学们必须面对不同的被调查者,如何取得被调查者的信任与配合,需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诚恳的态度和一定的调研技巧,更需要遇事不气馁的勇气和灵活的工作方法。通过实践,学生的调查能力、研究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推断统计实践教学。推断统计就是在搜集、整理样本数据的基础上,对有关总体作出推断,主要有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两种方法。对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单纯地背公式、计算数据没有实际意义。为了让学生对该部分知识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可以结合实践调查数据进行讲解,比如学习参数估计一章时,可以利用前文提到的“大学生手机普及情况调查”取得的样本数据,对大学生购买手机的价格和每月话费支出总额进行区间估计,估计在校大学生中手机拥有率、某种品牌的手机所占比重、短信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等等。学习假设检验时,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与大家相关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调查,比如,判断某种罐装饮料的容量或某种洗涤剂的重量是否与标注相符,某品牌手机的待机时间是否达到标准等。可以进行实地调查,利用小样本进行抽样推断。这样做,可以将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实施与推断统计等一系列工作紧密衔接起来,各知识点的联系性与系统性得到充分体现。

(三)计算机辅助实践教学。统计学研究的是大量数据的计算和分析,是一个复杂的工作过程,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借助计算机软件来完成。适用于统计教学的计算机软件有SAS、SPSS、EXCEL等,前两种属于专业统计软件,需要使用者熟悉它们的语言,并进行专门的培训,这对于非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讲不太适合。EXCEL软件作为一款优秀的表格软件。其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虽然比不上专业统计软件,但比专业统计软件易学易用,便于掌握。EX-CEL提供了一个功能强大的数据分析工具,它的统计功能涵盖了统计学的基本内容。如进行统计分组,编制变量数列,求平均数、标准差,绘制统计图表,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为时间数列配合趋势方程等。学生在参加实践教学项目时,通过上机把所学EXCEL功能运用到数据整理分析之中,使实践教学更生动更有效

率。

比如。在学习相关与回归分析时,可以利用统计年鉴提供的某几个省份人均GDP与人均消费水平等数据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并分析其实际意义。如果用手工计算相关系数、建立回归方程,工作量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是很难做好的。现在我们只要讲清楚回归分析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如何正确解读计算结果、怎样与实际问题结合使用,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升华。

三、开展实践教学应注意的环节

(一)合理制订教学计划,整合教学内容。对于非统计专业学生来说,统计学原理课程的课时都比较少,要同时完成统计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培训是无法做到的,因此,任课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对教学内容和时间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在课堂上主要是完成理论的学习及少量的讨论,有关调查方案的设计、组织实施、撰写调查报告等工作主要靠课余时间来完成,课堂教学与课余调查进度要衔接。为了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效果,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打破各章节的限制,将相关知识点结合起来进行系统性和整体性安排,充分考虑实用性、技术性和可操作性,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由于实践教学需要教师对各个环节进行指导、检查、考核等,因此,对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能力和知识层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精通各种理论和方法,并及时了解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最新进展,把最先进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要求教师具备使用多媒体和统计软件的能力,真正把计算机作为备课、授课、组织教学活动的工具;要求教师经常深入实际,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深入实践教学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只有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高了,才能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第2篇

1.直观性和展示手段多样,更符合《统计学》教学的实践性要求

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来说,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强调学生对统计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统计方法进行数量分析的实践能力,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应用式教学。在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中,由于教学条件和时间的限制,较多地偏向了统计学方法的数学推导和例题演示计算,更多是一种研究式教学,无法展示统计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与之相对应的,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计算机、投影仪等为辅助手段进行案例教学,如制作统计表、绘制统计图进行数据展示,对大规模案例数据利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应用等,直观、生动地进行统计方法的应用教学,更能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2.授课信息量大、节约时间,能够提高《统计学》课堂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

《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概念多、公式多,在传统板书教学中需要教师板书的内容也就很多,而多媒体教学由于将这些内容事先制作成演示课件,这就大大节约了板书所占用的时间,给教师充分的时间讲解。同时,还可以补充相关案例应用,授课信息量非常大,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

3.高效率和实践性特征,更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学改革

近年来,适应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各高校纷纷展开了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面、培养创新人才为主导的教学改革。为此,各高校在教学改革中进行了课程体系的调整,通过压缩原有课程课时增加或调高实践教学比例,等等。而这些改革对于传统板书教学模式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多媒体教学所天然具有的实践性特征既能满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其教学的高效性也能很好地完成压缩课时下的基本教学任务。

二、《统计学》多媒体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1.授课模式单一

《统计学》引入多媒体教学主要原因在于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多样,除了以计算机投影教学课件展示教学内容以外,还需要以板书进行必要的公式推导、计算演示和解释,更重要的是,必须结合相关的统计软件操作演示,以培养学生在实际中的统计分析能力,这些才是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统计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而在实际教学中,目前最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中完全依赖课件演示,过多地依赖投影课件使得多媒体变成了单媒体,很少甚至没有任何板书对《统计学》中的部分公式进行必要的推导、计算演示,教学过程完全变成单一的教学课件展示,更不用提结合相关统计软件给学生演示统计分析过程了,这样的结果适得其反,不利于学生思考理解《统计学》中各种方法的思想和应用。

2.教学内容单一

《统计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主要是为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定量分析本学科、专业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来说,对统计方法的应用和理解也就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能结合学生专业进行教学,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形式上有所区别和侧重。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在制作《统计学》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及教学内容时,对所有专业基本一样,没有区分,教学内容整齐划一,与专业结合不够,使得学生难以理解统计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的作用,而往往把统计学看做一门数学课,更难以理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这个问题在目前许多高校《统计学》精品课程教学课件的内容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3.课程考核模式单一

在目前高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学模式、方法大多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而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是在课程考核方面,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考核仍然停留在过去那种单一的以“期末考试+平时作业”的模式,期末考试的比例一般多为70%甚至更高,考试内容也基本上以教材理论内容为主,平时考核主要是考勤加课后习题作业。这种传统的“轻平时、重期末”课程考核模式对于《统计学》这样强调应用的课程来说弊端重重:

首先,平时考核以课堂考勤和课后习题为主,课堂考勤只是点名查到课情况,课后习题作业一般是学生课后完成,也可以通过照抄、拷贝完成,这就导致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没有压力和动力,无法有效督导学生的学习。

其次,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效果,难以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影响教学效果的改进。

第三,这种以理论考核为主的考核模式与《统计学》的实践性要求相去甚远,难以锻炼学生应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教学信息量过大、教学密度过高

以计算机和多媒体投影设备为载体的多媒体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时间,加大授课信息量。但是这一点优势如果不加以合理利用,就会适得其反。在《统计学》多媒体教学中就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是部分教师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利用多媒体的便利条件,过多加大了授课信息量,却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影响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消化和理解;同时,教学信息量的加大使得教学重点和难点不够突出,不能引起学生特别重视,这些都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

5.课件播放速度过快

主要是在《统计学》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没有处理好教学内容的输入与学生接收效果的关系,授课节奏掌握不够好,经常一边播放课件一边讲授,课件播放速度过快,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导致学生要么忙于记笔记,而无法听教师讲解;要么听教师讲授而记不了笔记,上课成了“满堂灌”,严重影响《统计学》课堂教学效果。这一点可以说是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通病”。

三、提高《统计学》课程多媒体教学效果的思考

1.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听取学生的意见,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最终接受者,也是教学效果的最权威评价人,因此,在《统计学》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教师应随时观察注意学生对多媒体课件演示、统计软件操作和内容讲解的反应,随时调整课堂节奏与信息量,同时,在课间和课后要深入学生中间,主动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授课情况,积极听取学生意见和建议,发现问题及时改正。

2.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共同探讨和分享《统计学》多媒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助于发现问题、激发教学创新,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最有效途径,具体的,对于《统计学》多媒体教学,可以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统计学》的授课教师定期开展教学经验交流会,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共同探讨和分享《统计学》多媒体教学经验。

3.加强统计学实践、实训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激发学生对统计学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学生对《统计学》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统计学》教学效果。而统计学作为一门方法论学科,只有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体现其价值,吸引学生学习。在统计学多媒体教学中,应适当增加统计实践教学和实训教学。在《统计学》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安排一定的实践、实训教学内容和时间,如让学生课余就社会经济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亲身完成问卷设计和调查工作,并运用统计软件实践操作,完成调查数据的搜集、整理、展示、概括性描述、模型分析等,体验完整的统计研究过程,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统计学方法的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统计学》多媒体教学效果。

4.结合授课学生的专业,建立和完善有侧重的《统计学》多媒体教学体系

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多媒体教学中,应结合学生专业,建立和完善有侧重的教学体系,这包括教学内容、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侧重与不同。如对市场营销专业讲授《统计学》时,考虑到该专业实际中经常需要进行市场调查以及分析调查数据,在教学内容上就需要在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等方面适当多讲些,教学过程中可以案例教学为主,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教学软件方面则建议选择EXCEL、SPSS等市场研究中常用的基础统计软件;而对于经济学、金融学等经常需要统计建模分析的专业,则需要在统计推断、时间序列分析、回归分析等内容部分有所侧重,可以理论教学结合研究式教学,选择EXCEL、Eviews等软件;等等。当然,这一点对于《统计学》授课教师来说要求比较高,需要教师对《统计学》在相关专业中的应用以及该专业有较清楚的认识,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有针对性,学生也能理解统计学和本专业的结合点。

第3篇

关键词:旅游统计学;教学方法;应用型人才

旅游统计学是社会经济统计学分科中的一个分支,它是一门部门统计学也称专业统计学,它是研究旅游业领域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研究旅游部门指标体系的性质,以及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资料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它是一门融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问,从基础数据的采集到综合处理,从数据的分析研究到最终服务于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统计管理办法》的规定:旅游统计是国家统计的组成部分,是提供旅游信息的主体。经国家统计局批准制定的旅游统计调查制度属于国家统计调查制度。旅游统计调查制度主要包括旅游定期报表制度、旅游抽样调查和旅游专项调查。实际上就是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在旅游领域的应用。这门学科实践性很强,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进行理论上的研究还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近几年旅游管理专业在各高等学校、中等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等都陆续开设了旅游统计学课程,特别是高等教育在以培养适应旅游业需要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下,旅游统计学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在我国旅游统计学开设的时间不长,在教学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问题,特别是近几年高校扩招以及教学环境的变化,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同样对旅游统计学学科的建设和改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根据笔者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就旅游统计学课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别从教材的建设、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以及关于教学实践环节等方面谈几点看法。

一、教材建设

该课程由于课程建设时间不长,教材缺乏,现有的教材中原创性教材很少。教材的发展明显落后于旅游业本身的发展,知识更新慢,教学内容陈腐,在教材的编写内容与形式上,剪辑性成果多,研究性成果少,理论内容多、操作性内容少,传统继承内容多、创新内容少。旅游统计学是社会经济统计学在旅游领域的应用,它融合了两部分知识即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和旅游统计学,现有的教材结构基本都是分为两部分,前篇是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的内容,后篇是旅游统计学的内容,只是将两部分内容分别罗列在一本书中,实质就是一册合订本。前篇讲述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基本的调查收集资料的方法、统计整理的方法以及统计分析的方法,基本内容与一般的社会经济统计原理无实质性的差别,只是将原理中的内容冠以“旅游”的字样。而后篇旅游统计学部分则又将前篇所讲的原理内容,按例题的形式应用于旅游领域。前篇的公式、原理等理论内容枯燥无目的性,学生不感兴趣,后篇又独立讲述旅游统计领域的一些概念和方法,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和内容上的重复性,前篇和后篇不能融合成一体,前篇和后篇内容相互脱离使学生难于理解。

教材应体现旅游业最新的发展前沿问题,体现实际发展状况,紧跟实践,注重基础应用型知识。为了使该课程前后贯通,建议在教材的编写上应充分体现作为一门完整学科的存在,以旅游业所涉及的内容为主线,以实际统计工作过程为顺序,按照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的顺序分别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并同时讲述在旅游业领域中的应用。

二、教学计划的安排

旅游统计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之一,目前该课程开设的学时数过少,而其内容又多,包括统计学原理部分、旅游统计学部分、数理统计学的部分内容。目前多数高校开设的课时数是32学时、48学时,在有限的课堂上不能深入讲解原理的内容又没有时间联系实际的应用问题,导致学生对理论的掌握不深入,对实际的应用能力差。在国家教委下达的旅游专业课程设置中,包括54学时的旅游统计学课程,笔者认为这远远不够。建议增加学时设置。由于该课程涉及内容多,并且该学科作为专业基础课重在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方法论学科,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和在实际工作中管理、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在整个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目前大多数高校在总学分限定的情况下,往往加大专业课的比例,而专业基础课的比例偏少,这样会造成学生基础不扎实,对基本方法掌握的欠缺,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考虑到课程的衔接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建议该课程应安排在第2学年的春季,以64学时为宜。在专业课之前紧接基础课之后,为开设专业课提供一定的方法论基础知识。或者分别开设两门课:基础课统计学原理和专业基础课旅游统计学,学时分别为48学时和32学时。

三、教学内容的确定

目前的旅游统计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即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旅游统计学、数理统计学的部分。在原理部分中往往是无所不包地介绍所有内容,不能体现旅游业的特点,而在旅游统计部分中又过多地介绍了旅游专业的术语,与一些专业课相冲突。在有限的学时内介绍过多内容,只能是泛泛而谈,不能有针对性地讲解重点内容。根据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应该紧紧围绕旅游业的统计范围,有选择地分重点地进行讲解。对于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统计学的目的重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在教学中只要讲清统计学的基本方法以及能解读统计数据的含义即可,而大量的计算则由计算机完成,不必花费有限的课时进行讲解。在旅游统计学中计算技术不重要,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对指标和数据的解释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建议在教学内容上增加研究方法论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分析研究能力,发挥统计学作为一种认识社会的工具的作用。建议加强对旅游市场统计调查相关内容的分量和学时分配,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完成从提出问题、调查项目的设计、调查问卷的编制、调查过程的实施、调查问卷的回收、问卷整理提纲的制定、整理汇总表的编制、统计分析表格的编制直到完成统计分析报告的全过程的练习。

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教师仅仅教授相对滞后的教材上的内容是不能培养出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要使学生能尽快适应社会,学以致用,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该行业的动向,及时地将最新的知识补充到教学中。目前一些大型的外资、合资饭店进行经理培训时,都增加了饭店管理的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内容,作为学校教育也要紧跟社会实践的需求。建议在高等学校的本科教育层次中增加关于统计软件的基本操作的内容,上机授课,讲授电子表格图形的处理、基本统计指标的应用,如:EXCEL、SPSS、SAS、MINITAB等软件的操作和应用统计软件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势必增加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目前多数高校鼓励采用多媒体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在实施的几年里对于大多数课程来说,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对于强调应用性的旅游统计学课程来讲,不适合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原因是该课程的特点是多有运算和公式的应用,采用多媒体教学不利于分步讲解,也不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学生忙于记笔记,而不能集中精力理解老师对于指标的讲解。而采用传统的板书形式,虽然在板书上花费的时间较长,但更能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和二级学院的出现,高校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学校无论是公共课还是专业课往往是将多个班级合在一起上,对于一些公共课和纯理论课,较易自学的课程来讲效果不会受到较大的影响,但是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自学理解有难度的课程来讲,适合进行小班制教学。笔者在实际的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比较大班课和小班课也证明了其效果的差异。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课堂讲授多,讨论和案例少,练习少,学生是被动学习,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学生往往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建议学习国外的经验,使用案例教学,增加讨论课,开展“一小时教师体验活动”,让学生模拟教师,讲授一个问题、一个章节或者一个专题,然后回答学生和教师的提问。“一小时教师制”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开发和挖掘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次实践的机会。

五、实践环节

旅游管理专业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管理能力,而目前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要求。由于缺乏实际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的练习,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的研究时,往往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论文题目,不善于发现问题,不能很好地分析、解决问题,不能够运用统计学的方法深入分析问题的成因,这显然是缺少实践环节的锻炼,学到的书本知识不能很好地与实践相结合导致的。因此建议在该课程结束后增加1周的实践环节,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从发现问题、确定研究课题以及调查对象的确定,到调查问卷的设计、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到分析指标的设计到完成分析报告的实践。这样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的锻炼,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在模拟的实践中掌握实证研究的主要步骤和基本规范,并能够运用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分析问题的成因。

目前在饭店、旅行社的管理机构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统计报表制度,在大型旅游企业都设有专门的统计部门,有称统计部、计划统计部、统计规划部的,还有在财务部门设有专人负责的统计综合分析岗位的,教师可以利用或收集使用这些部门的具体工作资料,对学生进行实证教育,拉近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距离。

六、改革考核形式

第4篇

论文关键词:大课教学;教学方法;课堂参与;问卷调查

1前言

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多种要素,涉及教学的各个环节,但提高教学质量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不外乎两个,一个是教什么,一个是怎样教,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它直接体现教与学的关系及教学活动方式,反映教育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艺术。教学方法不仅对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决定性作用,而月教学方法本身也具有教育性。因此,要有效地提高医学教学质量,就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教学方法。大课讲授是最传统、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

在高等医学院校里,这种方法通常用于医学理论课的教学。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一位教师可以同时向几十、上百、甚至更多的学生传授知识。可见,大课这种课堂教学方法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向较多的学生系统地传授大量知识。但该方法其明显的缺点是学生学习被动;教师也很容易“满堂灌”,以“填鸭”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相当长的时间以来,国内外教育界对大课教学进行了研究和改革,以充分发挥其优点,克服其缺点。为了解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对目前大课教学的认识和主动参与大课教学的积极性,探讨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就大学生对大课教学的认识和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在医学生中进行了调查分析。

2对象与方法

2.1调查对象

本文被调查对象为四月}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和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发出调查问卷415份,收回有效调查表404,回收率为97.3%。在404份有效调查问卷中,106份来自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占26.3%;108份来自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占26.7%;119份来自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占29.5%;29份来自七年制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占7.2%;42份来自七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占10.4%.

2.2调查问卷

为了解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对大课教学的认识和主动参与大课教学的积极性,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该调查问卷包括7个问题,它们分别是:1)理论课的教学应该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只需在台下专心听,并认真作好笔记;2)我很希望在理论课堂上有与老师和同学就学习内容进行交流的机会;3)我很喜欢主动回答老师在理论课堂上向同学提出的问题;4)我希望老师在理论课堂上向同学提问,但不喜欢主动回答提问;5)我不喜欢主动回答老师向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但被点名回答时,我还是乐意回答;6)我不喜欢主动回答老师向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也不喜欢被点名回答;7)我很喜欢在理论课堂上向老师提问。在每个问题下面,都有5个备选项,即:A.完全同意,B.同意,C.无意见,D.不同意,E.完全不同意。在回答问卷时,要求学生就每个问题在5个备选项中选择1项,作为学生对该问题的选择,以表达学生对该问题的认识或态度。

2.3结果分析

404名被调查学生对7个调查问题的五个备选项的选择结果用计数法获得,用百分数表示。不同层次的七年制和五年制学生在7个调查问题被选项选择上差异性的显著性检验采用x2分析。

3结果

3.1各调查问题间的关联性

为了解被调查问题间的关联性,我们采用5级Likert计分法对每个被选答案进行赋值后,根据学生的选择对各问题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表1为各问题间的相关系数及相应的P值。21个相关系数中,16个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大多数的问题间,学生的选择相关。除自身的相关系数为1外,这些相关系数偏离1或一1都较远,相关系数的绝对值都在0.5以下,最大为0.48。表明相关问题间没有重复,没有两个相关问题含义相同的情况发生。

3.2被调查学生对调查问题备选项的选择结果对404名被调查学生就7个调查问题备选项的选择进行统计结果见表2

3.3不同层次被调查学生对调查问题备选项的选择

我们对五年制和七年制学生就7个被调查问题备选项的选择结果进行了x2分析,发现不同层次的七年制和五年制学生在对7个调查问题被选项的选择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大于0.05).

3.4不同性别被调查学生对调查问题备选项的选择

性别是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也可能影响医学生参与大课教学的主动性。我们对男性和女性学生就7个被调查问题备选项的选择结果进行了x2分析,发现不同性别学生在对7个调查问题被选项的选择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大于0.05)。

4讨论

受教育理论、教育观念和医学教学模式的制约和影响,传统医学大课教学是以传授知识为首要目的,所以在大课教学方式上采取灌输式或填鸭式教学。在课堂上,信息只有从教师到学生的单方向流动,而不是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双向流动,也没有在学生之间的多向流动。形成学生在课堂上记笔记、课后背笔记、考试默写笔记的刻板学习方式。造成学生可以获得较好的考试成绩,但创新思维弱、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差的所谓“高分低能”现象,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缺乏,严重违背培养合格的临床医生这一医学教育目标。随着现代教学思想、教育观念不断更新以及医学教育模式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受到教育界、医学界较广泛的批判。

要求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特别注重以启发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重视智力、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培养、协调发展;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教师带领或引导下主动学习;在教学进行过程中,要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教学重点放在组织、指导学生的独立学习上。传统观念认为,优秀学生和学习努力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应是专心听教师讲,认真做好记录。我们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表2),仅13.9%的被调查学生“完全同意”或“同意”“理论课的教学应该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只需在台下专心听,并认真作好笔记”.76.5%的学生很希望在理论课堂上有与老师和同学就学习内容进行交流的机会。表明学生并不满意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希望课堂教学只有信息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流动;他(她)们希望在课堂上有与教师和同学交流的机会;希望课堂信息不仅有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流动,也有从学生到教师和从学生到学生的双向和多向流动。

要实现课堂上信息流动的双向性和多向性,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非常重要。从调查结果看,18.3%的学生很喜欢主动回答老师在理论课堂上向同学提出的问题。54.0%的学生希望老师在理论课堂上向同学提问,但不喜欢主动回答提问。52.0%的学生“完全同意”或“同意”“我不喜欢主动回答老师向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但被点名回答时,我还是乐意回答”023.7%的被调查学生“完全同意”或“同意”‘、我不喜欢主动回答老师向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也不喜欢被点名回答”.28.0%的被调查学生“完全同意”或“同意”“我很喜欢在理沦课堂上向老师提问”。表明学生在具体行动上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这可能与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长期学习过程中,习惯了传统教学方法有关。

第5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教学效果:互动式教学模式;正交实验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1)21-0065-03

一、引言

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于一体,形象直观、信息量大,不仅显著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而且刺激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但同时一些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教学手段运用不恰当,多媒体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从学生角度来看,有些教师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和接受能力,以多媒体信息量大的优势向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不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及其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课,没有时间和机会思考,极易产生疲劳,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可以被概括为多媒体“教学互动性缺乏”。本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高校财管类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及学生对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以高校财管类多媒体课程为研究对象,利用正交实验设计法找出最佳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二、财管类多媒体课堂教学效果调查

为了解高校学生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认识和评价,笔者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以天津外国语大学财务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本科专业三年级学生为主。这部分学生已经在大学学习约3年时问,总课程的80%、甚至专业课95%以上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他们是多媒体教学中的主体人群,经历了不同类型课程、不同教学形式、不同风格的多媒体教学,对多媒体教学及其效果有切身的体验。因此,他们的看法比较具有代表性,也有一定的说服力。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表,主要内容包括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以及优缺点,主要方法是到教室和学生宿舍发放和填写。共发放了85份问卷,收回80份问卷。

在针对对多媒体教学效果有较大影响的因素的相关调查问题中,教学方法位于第一位,占75%;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位于第二位,占72%;教师的教学态度位于第三位,占70%;教师的专业水平位于第四位,占63%。在针对多媒体教学优缺点的相关调查问题中,选择信息量大、形象、内容丰富为多媒体教学优点的学生超过60%,比例分别为80%、74%和65%;教师授课生动和便于学生学习两项未能得到多数学,丰的认可。对于多媒体教学缺点调查中,68%的学生认为不便于作笔记;59%的学生认为教师过于注重信息量:41%的学生认为教师授课时间过长,未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少与学生的互动。由此可见,高等教育中传统灌输式教学理念仍然存在,这种情况即使在使用了先进教学手段的多媒体课堂也不例外,而它的主要表现就是以教师为主体,缺少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关注,这实际就是教学互动性缺乏。因此,多媒体教学互动性缺乏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不容忽视。

根据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在财管类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只有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财管类多媒体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设计

1.确定影响因素和水平

本实验基于前面的调查结果,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重点研究教师的课堂讲授时间以及与学生的互动次数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差异与教师授课的密切关系,将其也列入研究因素之一。最终选取三个主要教学因素,即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A)、教师课堂讲授时间(B)、师生课堂互动次数(C),其余的教学因素按原教学方案保持不变。其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根据以往学生成绩的排名来确定,划分为三个水平:较差(A1)、一般(A2)、较好(A3)。教师课堂授课时间指教师授课中除互动时间外,仅就书本知识进行讲解的平均教学时长:师生课堂互动次数指以某一时段内的每节课平均互动次数。

本实验以天津外国语大学商学院08级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统计学”课程为实验课程,对选修该课程的55名学生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课堂观察和研究。其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较差的有14人(约占总人数的25%),一般的有27人(约占总人数的50%),较好的有14人(约占总人数的25%)。根据授课教师对该课程前一个月的授课情况,将课堂讲授时间划分为二三个水平:≤70分钏,(B1)、70-85分钟cB2)、>85分钟(B3)(每节课100分钟);将师生互动次数划分为三个水平:≤3次(C1)、3~5次(C2)、>5次(C3)。

2.确定实验方案和实验指标

根据选定的3个因素和3个水平,采用L9(34)正交表来安排教学方案。在课堂教学跟踪过程中,在实验进行期间的“统计学”课堂上,按照表1的方案设计选择了9节不同的讲授时间和互动次数(即B和C)的实验组合,实验指标定为各节实验课后相应学生学习能力水平的作业题正确率的平均值,实验方案及指标数据如表所示。

3.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

把各水平按相同的3次实验结果相加,求出各列的水平和,再计算出极差RA=0.212、RB=0.119,RC=0.080。从理论上来说,极差越大,该因素对指标的影响越大。根据本次实验结果,得到因素重要性的排序依次是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教师课堂讲授时间、师生课堂互动次数。

通过以上直观分析表明,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处于最重要的地位。但是直观分析法不能给出误差大小的估汁,也就不能知道分析的精确度。为了弥补其不足,采用SPSSl6.0对渊研数据再进行方差分析。A、B、C三个因素对应的显著性概率P值分别为0.010、0.027、0.044,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目,依次递减,说明三因素对实验指标的影响均显著,其显著程度与极差分析结果一致。

4.实验结果的讨论

根据表中的直观分析以及极差和方差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1)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教师课堂讲授时间、师生课堂动次数对“统计学”课堂教学的影响都是显著的,其重要性依次递减。(2)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比较好、教师授课时间在70-85分钟、每节课的师生互动次数在5次以上是“统计学”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最佳模式。由此说明学习能力水平较高的学生更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更倾向于在自己的主动构建中汲取知识。(3)不同学习能力水平的学生在相同的教学模式下会达到不一样的效果。因此,要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应该针对不同学习能力水平的学生采用小同的教学模式,这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了该实验的科学性。(4)不论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如何,教师的课堂授课时间既不应过短,也不应过长。因此,

教师要合理地安排课堂授课时间,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1)由于“统计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差异较大,本实验以推断性统计为实验内容,以保证各节课内容的难易度差异不大;(2)课堂师生互动次数主要采取相互提问式(即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根据内容设计好提问,启发学生的思维,为课堂注入一针“提神剂”),以保证各节课互动时间长短的差异不十分显著。(3)由于实验偶然性因素的存在,实验有一定的置信度。

四、优化财管类多媒体课堂教学效果的建议

由上述统计调研和实验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在高校财管类多媒体课堂,运用互动式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互动式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教师方面来说,面对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目标,应该针对学生自学习能力水平及专业特点、结合社会实际对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以多种方式引导学牛的积极参与,将教师课堂讲授与课堂提问、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表现为:

(1)合理制作并运用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首先要以学生为主导,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接受能力设计制作课件并倾听学生的意见不断改进,对于多媒体课件的内容,不能一味追求信息量大,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尽可能精简,多采用关键词、结构图表的方式,使得多媒体课件相较于书本等其他学习材料更具备其独有的特色:同时,还要注意多媒体课件的外观设计,不宜过于花哨:课件界面的设计应遵循简洁大方的原则,可以采用绿色等护眼色的设计模板。

(2)适时设置提问,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在多媒体教学中,对于重点内容除了要留给学生做笔记、思考的充分时间外,还可以通过问题教学引起学生思考,消除学生注意力分散、上课懈怠等不良情绪,促进师生交互,调控学习质量。

(3)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及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上课前应与学生相互交流,充分r解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要提前预报下节课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和应达到的教学日标,以便学生课前预习,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供条件。

从学生方面来说,要努力培养学习的内驱力,找到学习的乐趣,在积极参与中提高自我。主要表现为:

(1)与教师更好地配合,协作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应积檄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完成与教师的互动式学习,从中汲取课程知识,而不是一味被动地“接受”信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课堂中应摒弃害羞、事不关己等种种心态,积极主动地加入到互动学习的环节当中,针对课程效果、互动内容向教师及时反馈,从而提高师生互动的效果。

(2)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首先,学生应能够做到提前预习,并能根据授课内容主动通过图书馆、互联网、期刊网等多种渠道获取相关信息,对课堂所讲内容提前进行学习与思考。其次,学生要结合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改变以往传统式教学中死抄板书的学习习惯。对于课堂笔记,要根据内容进行合理的摘录,注重对课程内容的框架、重点以及补充的课外知识的把握。对于一些细节可以忽略,多留出时间以供思考。最后,学生在课后应对课堂教学内容及时复习,将多媒体课件、课堂笔记、课本等学习材料中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把握学习重点,为系统地学习课程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明泉,温玲丽,大学理工科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及其效果调查分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8(5):50-52.

第6篇

关键词:统计学;专业特点;创新能力;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的日新月异。统计学作为一门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通过探索数量的规律性来认识社会的方法科学,在各行各业、尤其是在经济管理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统计思维,提高学习兴趣

由于统计学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往往在没学统计之前,学生已经用自己的思维定式认为统计学是一门与数字打交道的课程,既枯燥又抽象。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对于经济、管理专业这样文理兼收的学生来说,首先是“怕”字当头,从而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学起来自然吃力。因此,培养统计思维,提高学习兴趣是学好、用好统计学的首要条件。

1、消除怕字,拉近与统计学的距离。要打破学生所认为的统计学即是一门数学课的思维定式,在绪论中把数学与统计学的联系与区别讲清楚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两者的区别:数学研究的是抽象的数量规律,而统计学研究的是实际现象的数量规律;数学家可以坐在屋里研究数字规律。而统计工作者则必须深入实际收集数据,并与具体的问题相结合,通过大量的归纳才能得出结论。比如,经济、管理专业都关心的市场,要想了解市场,必须进行市场调查,对市场调查取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认识市场,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教师还可以在讲完绪论后,让学生自由发言:找找生活中或你理解的统计,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拉近学生与统计学的距离,消除学生怕学统计学的心理。

2、培养统计思维,强调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统计学是一门通过现象的数量方面认识现象本质的学科,要与数字、计算打交道,学生觉得枯燥和乏味是难免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传输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统计理念,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正确使用统计工具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统计对事物的认识,不是凭主观臆断,不是想当然,而是建立在对事物所表现出来的数量进行观察和分析,重视数量的研究,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可以增强认识事物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使决策的正确性大大提高。反之,统计数据来自于实践,因此在定量分析的同时不能脱离定性分析,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渗透这些理念,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如何去做对某一道题,而是学会了如何思考、如何正确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3、激发学习兴趣,考虑统计学的应用背景。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来说,开设统计学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种正确地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规律的理论、方法,解决的是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因此,要求教师明确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专业及应用背景组织教学,要时刻关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热点问题,善于使用统计方法分析这些问题。对于概念公式的掌握,强调理解和应用,有的放矢,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专业的适应性和应用性。

二、改进教学方法,合理采用先进教学手段

在传统的教与学中,基本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的模式,导致了学生的被动学习习惯:习惯于死记概念,硬套公式,学生掌握的知识只局限于应付考试,并没有真正理解消化,加之所学的课程之间缺乏衔接,往往在实际问题面前茫然不知所措。因此,统计教学的改革应立足于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应考虑其专业特点,把握社会经济动态及实际应用组织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时俱进,紧跟时代脉搏,培养具备一定统计理论知识、技能,能在社会发展变化中活学活用、不断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1、注重教与学的交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空间。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与学的交流,将严肃的“讲授式”与生动活泼的“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结合使用。教师讲授基本知识时,要强调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结合自己的专业去思考,发表独特的见解,展开讨论,教师进行指导并解疑。教学相长,教师要及时了解、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教学中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此外,统计学作为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教学中还要考虑到整个学科知识链的衔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注意与基础课、专业课的渗透与过渡,对于有重复内容的课程,各科教师之间要一起讨论,对重复的内容整体协调,强调知识的整体优化,使整个知识链节奏明快,节省时间,学生了解了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过渡,才能将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增强专业综合能力。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培养学生的统计技能、实践能力是统计教育的目的,统计工作是一项群体活动,组织工作复杂,学生的组织能力将在日后工作中接受考验。但因在高校教学计划调整中整体课时缩减,统计学课时也一减再减,课时少,学生多,组织难成为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组织能力、实践能力的障碍。教师面对客观现实,灵活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统计教学中通过采用案例教学及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并在教学工作中逐步落实。实施案例教学,是对实践活动的真实模拟,可以营造实践的条件和环境。案例的搜集最好选择统计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实例,每个统计应用实例都应简要地描述公司背景及该统计方法应用的情况,真实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将所学知识与经济现象联系起来。针对课时少、学生多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及认识实习环节,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可以将案例及有关资料事先发给学生,学生自组团队,利用课余时间针对案例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分析,教师上课时,安排每一个团队派一个代表在固定时间内讲述自己团队的分析过程及结果,团队成员可以做补充发言,教师做最后总结分析,同时针对各团队的发言情况,结合团队成员的参与程度,给每一位同学打出平时成绩。在教学中适当地采用这种方法,不但可以使学生对案例有一个熟悉消化的过程,节省了课堂上的时间,大大丰富了学生的信息量,还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增强了团队精神,使其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发挥,使素质教育不再成为空谈。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各专业知识实习的环节,进行一次统计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用统计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学习专业知识做铺垫,也为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正确使用统计方法打下扎实的基础。

3、注重现代先进技术的合理使用,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科技的发展为统计学的教学和应用带来了快捷和方便,主要体现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统计软件的应用,在统计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公式、枯燥的数字变得直观生动,可以在课堂上使用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资料,可以展示复杂的图表,将图表的制作过程演示给学生,加深了学生的感官认识,也节省了板书时间;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使用文字、图表、色彩、声音、动画等形式传输教学内容,不但可以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多媒体的使用要考虑到其合理性:若课件制作得太花哨,可能会误导学生的注意力,过于关注图像的丰富多彩;而课件制作得文字太多,过于呆板,则又成了变相的“填鸭式”,学生只顾记笔记,缺乏思考理解。因此,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注意把握尺度,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每一节课的时间,合理编排讲课内容,做到严肃活泼、有主有次,形成交流互动,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统计软件有许多,如Excel、SAS、SPSS等,并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在统计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掌握统计软件,使数据处理变得快速简单,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对于非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Excel统计软件是最基本的要求,结合案例教学学会用Excel创建表格,制作图表,可以学习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方法。同时,通过学生上机环节的练习,提高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三、追求教学的艺术性,提高教师的素质和修养

统计学课程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起着主导作用。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面对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特点,需要统计学教师不断拓展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既要精通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又要具备经济管理学知识,注重理论水平提高的同时,也要关注实践,投身实践;关注国内外统计学学术动态,将新的知识及时地融入到教学当中,与时俱进,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不断创新。“学博者为师”,教师高深的学术造诣、敏捷的思维方式、广博的知识面、勤于学习、敢于创新的精神直接影响着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讲课技巧:一方面要学习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注意教与学的交流和反馈,要善于捕捉学生在课堂上流露的疑惑信息,抓住机会,引发讨论,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把握课堂节奏,营造轻松、开放的课堂气氛;其次,教师还要注重语言艺术的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准确简练,语气语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有充分准备,还有即兴发挥,以及教师的神情语言、行为语言等无不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产生影响。此外,教师自身的品德修养,人生观、价值观、风度气质、自身形象、甚至穿着打扮等都会给学生留下印象。“德高者为范”,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才能更好地将素质教育贯穿在言传身教中。

总之,经济管理专业的统计学教学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作为组织者,应注意其应用背景,涉及的领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艺术等方面的整体优化,发挥主导作用,勤于学习,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开拓创新,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袁卫,刘畅,张云.我国统计教材建设的历史回顾与显示思考.统计研究,2004.6.

第7篇

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对高校的教学改革提出新的要求。统计学21世纪人类社会中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重要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之一,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网络经济强力冲击。无论是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储存、、分析,还是统计的理论、方法、技术,都发生很大的变化。信息技术的进步,给统计学带来发展机遇,同时也对高校的统计学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方法论学科,其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目前,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济、金融等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因此,针对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与学的探索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学生了解统计思想,掌握一定的统计方法,是摆在统计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现代计算机普及和统计软件普及的环境下,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结合统计软件,提高其应用定量的统计模型以及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现代化的管理和决策的能力?

1 教学内容体系的安排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解释数据,从而认识数量规律,为企业经营决策等提供理论支持的学科。统计工作过程一般包括统计设计、调查、整理和分析4个环节。由于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统计数据的产生、处理方法等发生深刻的变革,这就要求对传统的统计教学内容也必须进行必要的删减与扩充。

教学内容要做到“三减三增”:减少详细手工计算步骤与技巧,减少复杂的公式推导,改为公式内涵的剖析;减少部分浅显内容,改为自学或课堂讨论;增加“统计学设计性实验”,增加“统计学软件使用”,增加“案例分析部分”。

首先,应删减传统手工统计的部分内容,减少复杂的公式推导。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统计思想的传播,减少统计公式的推导。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处理数据信息的方法论科学,涉及许多数学公式。但是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生来说,学习统计学的目的是应用统计方法来解决经济管理类问题。如果在统计学课堂上强调数学公式的严密推导,一方面与经管类开设统计学的初衷相违背,另一方面也阻碍了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统计的信心。对于一些浅显内容,如静态分析指标中平均数、众数的计算等,可让学生课后进行自学。

其次,应该增加与现代网络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网上调查内容,以及与之相关的网络问卷设计、整理、分析的内容。现有的统计学教材几乎都没有提及统计设计,这可能与我国长期使用的统计报表制度有关。统计报表一般由国家统计局设计,层层下发,数据收集者和使用者一般不需考虑统计设计问题。而在网络环境下,不仅抽样调查成为整个统计调查体系的主体,网络调查应用越来越广泛。统计学教材中应该增加统计设计的相关理论,包括网络技术条件下的在线调查方案、原始数据的在线分类汇总、数据的储存和检索方法、数据分析的计算机处理等的理论。

再次,增加各种统计软件的内容。虽然市场上有很多关于统计分析软件使用的专门书籍,如excel、spss、sas、statistica等软件的使用手册等,但现有的统计学教材几乎都是理论知识的介绍、统计公式的计算,并没有结合统计方法给出具体的软件操作以及结果说明,这使得理论教学枯燥乏味,难以提起学生的兴趣。最后,案例教学在统计学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内容选取的过程中,如何选择恰当的案例非常重要。在网络发达的现代社会,可以通过网络选择适合每个不同小专业的特色案例。如对于金融类学生,可以选择证券市场案例;对于营销类学生,可以选择企业调研类案例;等等。

2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日益提高,经济管理类统计学课程存在课程内容多、学时少的问题。如笔者所在的学校统计学课时只有48学时,其中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16学时。为了缓解这种矛盾,应将课堂教学、课外练习、学生自学等多种方式统一起来。计算机的普及使各个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发生变化,教学方法上出现多样化的趋势。统计学教学引入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方式,在方法上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强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后分组大作业的形式,让学生直接参与完成调查问卷设计、调查方案设计等,使学生真正体验从数据收集、整理到数据分析及解释的全部统计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 案例教学

根据经济管理类与其他专业不同的特点,选取紧密结合实际,具有专业特色且生动有趣的实际案例进行剖析,阐述统计方法选用的条件、背景及分析研究过程。通过对案例的归纳、整理,引导学生提炼和掌握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有利于把所学的统计理论落到实处,使抽象的方法、公式变得十分具体,拉近理论与实际的距离。通过案例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把基本知识阐述与统计学前沿进展及热点介绍结合起来,这将会使得课堂生动且有时代气息,有助于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掌握一些新方法及新观点。

转贴于

2.2 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

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统计分析的目的主要是应用,做过多的统计公式的推导显然意义不大。因此,在统计学的教学理念上,应力求淡化统计方法的推导和计算,而重点突出统计思维的建立,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统计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工具。大量的内容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比如方差分析,手工计算量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是很难教学实际分析的。现在只要讲清楚方差分析要做什么,为什么方差分析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判断有无条件误差,而原假设又是k种不同水平下总体的均值是否相等,检验结果表示什么等就可以了,大量计算的工作让计算机去完成。又如动态数列中用最小平方法进行长期趋势测定,手工计算量比较大,尤其在测定抛物线、指数等趋势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最小平方法的基本原理,具体的趋势方程计算通过统计软件完成。

2.3 课堂教学结合统计分析软件应用

由于统计学课程定量分析内容较多,具体计算过程非常复杂,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强对统计软件应用的教学。目前统计软件比较多也比较杂,在选择教学软件时,要注意选择操作比较简单、实用,适用面比较广泛的软件。在笔者所在的学校,主要使用excel和spss软件。利用spss软件,能方便、快捷地处理统计数据,使教学过程变得直观、形象。统计分析课程在采用spss软件教学后,可使数据的图表演示、数据计算、数据分析等整合,理论教学不必将大量时间浪费在公式的推导和数据的运算上。学生只需要掌握统计分析方法的原理,学会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统计方法的本质。在理论课上,主要侧重于从实际问题引出基本概念,讲清基本原理,侧重于分析不同的统计方法其适用条件、适用数据类型,通过案例分析讲清楚相应统计知识的应用,而统计计算则由软件完成。重点说明各种方法使用的条件以及spss输出统计结果的分析,从输出文件中如何得到结论,如何进行合理地解释。

2.4 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生来说,学习统计学的目的是运用统计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的经济和管理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利用上课时间,组织学生模拟统计实验;请政府统计部门的人员进课堂介绍统计方案的设计、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鼓励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统计知识分享身边的实际问题和管理问题。如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求学生组成团队,针对一个具体的问题,如“对大学生逃课问题的讨论”“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的分析”“大学生图书馆资源利用情况的分析”“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分析”等,进行具体的调查问卷设计、调查方案设计,收集相关数据,并采用spss软件分析,选择恰当的统计处理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论,并在此基础上给出建议。

2.5 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应该把教室变成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和交流思想的平台,通过网络课堂、e-mail等,把教师的讲授从课堂拓展到课外;把学生的学习从屏幕或黑板拓展到计算机网络;把教学的方式从课堂的面对面拓展到网络的心对心。这样才能使大家对统计学感兴趣,畅通师生交流渠道,进行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教育,把统计知识的获得从被动的灌入转到主动地猎取。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传达更多的信息,统计教学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现代化的教学条件。比如制作精品统计学课件,把比较抽象的理论方法形象化,真正做到深入浅出;建设统计学课程主页,链接相关知识和参考资料,扩大学生的统计学知识面,了解统计的最新发展和动态;提供分析的背景资料和统计软件,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集体攻关、团队合作的精神等。

3 考核模式的创新

在网络环境下,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的教学目标也发生改变,通过统计学的学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实践能力。考试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课程目标的实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大多高校统计学课程成绩评定一般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其中平时分占总成绩的20%~30%,期末卷面分占总成绩的70%~80%。期末卷面一般也仅限于课本理论知识,这使得学生在考试前忙于公式概念的记忆、课堂笔记的抄写,不能考核出学生的真正水平。统计学计算量大,短短2个小时的考试,试卷能够涵盖的内容也不全面。因此,在计算机普及的情况下,对学生的考核也应该随着教学目标的变化而变化。考试应着重于学生统计知识的应用能力,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方式不转贴于

应局限于传统的课堂闭卷考试模式,而应采取综合考核的形式。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很多情感体验、直接经验的获得并不是一种直接书本知识的活动,很难通过考试来衡量。平时考核作为反映学生学习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不仅可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和灵活性,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个人能力。平时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出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上机操作和调研报告。平时作业分为书面作业本作业和电子实验报告两类。书面作业主要有平均指标、变异指标、假设检验、相关分析等。电子实验报告作业人手一份,各有差异,有利于防止个别学生抄袭作业,提高形成性考核的客观性。对软件操作、调研报告的考核主要是检测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统计学教学中,统计图表、时间序列分析、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等的学习都要结合软件进行。笔者在上课时,主要通过一对一面试提问的方法来确定统计软件操作的成绩。调研报告是考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有效手段,从统计调查设计和统计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到通过样本进行总体估计、检验等方面均有涉及。这种考核方式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合作、分工的重要性,还使学生更具有参与感、成就感和现场感,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但由于调研报告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耗时比较长,建议在讲抽样调查的时候就把选题提供给每个小组,让他们开始进行统计设计。调研结束后,每个小组需要提交调查分析报告、个人评定、小组成员分工等书面材料,根据这些书面材料对小组每个成员进行评分。

期末考试仍然采用笔试的形式,重点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计算分析能力。考试时间一般在2个小时以内,题型设置可以多样化,允许学生携带计算器。最后在学生综合成绩评定的过程中,笔者建议平时成绩和期末试卷成绩各占50%,着重对学生基本统计技能的考核,扭转学生“轻平时、重期末”的错误思想,形成主动的学习氛围。

第8篇

关键词: 高职高专; 统计学; 教学

统计学作为经济类、管理类学生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它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但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 教师应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高职高专教育和普通本科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本科院校在具体授课过程中主要以理论为主, 而高职高专院校则以实践为主, 强调学生学有所用。

前者针对的对象主要是一些学习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 而后者针对的对象则是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相对弱的学生, 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本文意在分析高职高专统计学教学的一些特点以及应该采用的教学方法。

一、用通俗简洁的语言进行教学。

统计学是一门对客观实际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 找出事物的发展规律, 并在此基础上做出预测或决策的学科。它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一直被学生认为是枯燥而难学的课程。

传统的统计学教学过于注重统计指标的计算统计理论的演绎, 使学生深陷繁复的计算中, 对于如何运用统计方法和统计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则很少讲到。教师在具体授课过程中一般都津津乐道于统计学基本概念的阐述和统计公式的推导, 使用的语言都非常专业化、学术化。对一部分学生来讲, 他们认为教师的语言是晦涩难懂的。由于高职高专院校招生分数相对较低, 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质量与一般本科院校相比总体水平偏低, 参差不齐异常突出。

针对这一现实状况, 对高职高专学生的教学要用简洁、通俗的语言。这是高职高专教学最基本的要求。语言一定要简洁、通俗, 只有这样才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情况, 而且这种语言形式要贯穿讲课的始终, 不管是讲授统计思想、统计概念还是讲授统计公式。可以把公式具体化, 删繁就简,挑选重点有代表性地着重讲解, 而没有必要对每一个公式都推导其来龙去脉。还可以通过不断地举例来解释说明统计概念的实际意义, 使学生活学活用。另外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该多用些提问句、疑问句,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问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要和学生互动, 一起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率。统计学的灵魂在于与经济管理类各实质学科相结合, 用统计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在讲课时可以与学生熟知或学过的课程联系, 这样更加便于他们理解、掌握所学的统计学知识, 并且能把所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其中。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分析案例, 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分析, 让学生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理解理论知识。这个方法在高职高专的授课过程中运用得非常广泛, 普遍反映效果良好, 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在高职高专统计学教学过程中, 使用案例教学法。

首先, 要做好准备工作, 就是精心选择适当的案例。所谓的适当是指: 一要和所讲述的理论知识联系密切; 二要难度适中, 但要有综合性, 不能只针对某个具体定义而编写, 因为案例太容易就没有挑战性, 不深入讨论就学不到东西, 太难就会让一部分学生知难而退, 不参与讨论; 三是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题材, 所选的案例必须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件, 而不能是一个虚构的故事。

其次, 要组织好案例教学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角色需要发生变化, 要从教师的角色转化为一个普通学生, 让自己参与其中,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当学生提出问题时, 不要直接作答, 而是引导学生互答问题和辩论, 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 自觉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自觉地归纳总结。[ ]

第三, 还要注意在案例课结束以后, 要让同学们写总结,把课上所运用的理论知识, 在讨论中领悟到的东西, 以及自己归纳总结的东西书面化,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以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利用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把授课重点转向过去传统教学顾及不到但实际上更加重要的方面, 即从过去主要针对统计学概念和方法的理解转向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各种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

多媒体教学的关键是教学课件的制作。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为教师应该自觉地学习并掌握教学课件的制作:

首先, 要学会运用PowerPoint, 并且充分运用PowerPoint的动画功能, 这些动画功能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其次, 由于运用多媒体演示课件或幻灯片信息的流量大、速度快, 接受起来有些难度, 学生可以不再记笔记, 而是将不明白的作标记, 课件可以让学生课下拷贝, 以便于复习。

在教学实践中, 还可以选择一些分析软件, 例如Excel办公软件。Excel 是《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中的一部分, 高职高专的课程普遍把《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这门课程安排在大一上学期, 而《统计学》这门专业基础课则安排在大一下学期或大二开设。所以在学习《统计学》时, 学生都已对Excel的使用比较熟悉, 在具体授课时教师只需把其中的统计分析功能介绍给学生, 再演示一些实例, 学生一般很快就能掌握,另外, 还可以通过让学生操作来检查教学效果。

四、注重实践操作。

高职高专教育是培养行业基层技术型应用人才的一种教育形式, 因此, 高职高专教学中实际操作技能培训的学时所占的比例相对高于普通的学历教育, 即其教学目的应在于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技能。但是现实情况是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和普通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重叠, 重理论轻实践, 实际操作能力很差。

高职高专的学制一般为3 年, 而学生的基础较差, 理论上也很难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这使得很多高职毕业生难就业, 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山东英才职业技术学院每个专业都建有相对应的实验实训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 让学生通过上机操作来巩固所学知识。

此外, 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给学生联系的实训基地,让学生真正地接触现实, 了解所学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还可以就具体问题, 模拟问卷调查, 从得到的调查数据里运用统计知识、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得出结论。例如: 工商管理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就曾组织过学生就生活费的花费问题做过调查, 在具体调查过程中考查学生都是用了哪些统计方法, 效果很好。

参考文献

[1]姚波。建构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专业模式[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3,( 2) .

[2]董芸。注重理论教育强调动手能力———浅谈高等职业教育非统计专业统计学的教学方法[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 2005,(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