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19 17:11:4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计算机病毒预防措施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计算机;传播;新方式;措施
中图分类号:TP309.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9-0000-01
Computer Viruses Spreading New Way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Tian Wubin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Institute of Kunming,Kunming650207,China)
Abstract:At present,the Trojan downloader,the dog,drive,hackers,viruses,represented by the back door has become the computer networks,the main threats.Meanwhile,the virus industry,driving further enhanced profits,production,trafficking,spread the virus and to obtain high profits rampant use of technology for network virus Trojan theft,fraud,cyber crime activity rose rapidly,network security is facing new challenges.
Keywords:Computer;Communication;New ways;Measures
百万种以上的计算机病毒给终端用户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修改Host文件,导致用户无法访问某些网站,或者被引导到“钓鱼网站”上而受骗,并添加驱动保护,很难清除这些病毒。二是修改系统启动项目,使某些恶意软件可以随着系统启动,这是病毒和流氓软件的惯用手段。三是开设后门,黑客可以通过此后门远程控制中毒机器,组成僵尸网络,对外发动攻击、发送垃圾邮件、点击网络广告,从中牟利。四是采用映像劫持技术,组织多种杀毒软件、安全工具、应用软件的正常运行。五是记录用户的键盘、鼠标操作,以窃取银行卡、股票证券、即时聊天工具、邮箱、网游等各类账号密码信息。六是目的明确地攻击并控制政府部门或军队使用的上网终端,伺机窃取机密。七是使用户的机器运行速度变慢,大量消耗系统资源。
一、计算机病毒传播的新方式
(一)U盘等移动载体成为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U盘等移动载体已经成为用户主要的信息交流工具。由于U盘本身不具备防范病毒性能,U盘很容易感染上病毒,且U盘插入电脑就自动播放,病毒也被自动运行了。U盘的广泛应用为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提供了温床,由于众多电脑用户在通过接入U盘进行电脑数据交换时,并没用先扫描病毒后操作运行的习惯,病毒就瞄准了这个机会而藏身其中,如“U盘寄生虫”、Autorun病毒就是高感染率的病毒。
(二)web浏览器。浏览器是大家使用最频繁的互联网工具,无论是微软的IE还是Firefox(火狐)等浏览器,都存在着各种漏洞。正是由于使用浏览器的人数多、次数多,所以浏览器就成了黑客的主要攻击目标。
1.网页挂马。网页挂马指的是黑客自己建立带毒网站,或者攻击流量大的现有网站,在其中植入木马、病毒,用户浏览后就会中毒。由于通过网页挂马可以快速地入侵大量计算机,快捷地组建僵尸网络、窃取用户资料,因此“挂马”成为利欲熏心入侵者的首选入侵手段。
2.利用浏览器漏洞进行“钓鱼网站”诈骗。无论IE还是Firefox(火狐),都在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漏洞,例如:有的浏览器漏洞可以让黑客在网页中插入恶意代码,有的可以让浏览器显示错误的网址。黑客可以向用户发送邮件或者QQ信息,让他点击某个网址。这个网址的URL看上去是某个著名网站,打开之后显示的页面也像某个著名网站,但其实是黑客自己建立的钓鱼网站。黑客往往会搭建虚假的银行、购物(如Ebay、Taobao)等钓鱼网站,骗取用户的账号、密码等信息,从中牟取利益。
(三)网络下载软件。随着迅雷、快车、BT、电炉等新兴下载方式的流行,黑客开始把其当做重要的病毒传播手段。这几种下载方式有着共同的技术特点,在先天设计上存在着安全上的薄弱性:BT一般用来下载网络电影,而BT种子的网站,轻易就能有数十万、上百万的浏览量,黑客往往会在这些BT种子站植入木马,用户浏览后就会中毒。有时黑客干脆把病毒伪装为BT种子,以“劲爆xxx”、“激情xxx”等诱惑性的名字,诱骗用户下载。电炉的搜素功能比较强,如果用热门搜素词当做病毒文件的名字,则很可能被搜索到并下载,用户下载后就会中毒。迅雷和快车的下载速度非常快,黑客往往会把病毒和热门软件、热门电影捆绑在一起,用户在下载前无法辨别其中是否含有病毒,下载运行后即被感染病毒。
(四)第三方软件。第三方软件即非操作系统本身自带的软件(包括操作系统本身和自带的应用程序),其他应用类软件均可称为第三方软件,如QQ、Adobe Reader、Realplayer等。第三方软件漏洞是指由于软件设计的原因,在提供给IE的组件上存在着一些漏洞,而这些漏洞会被黑客以及恶意网站利用。在用户浏览网页过程中,通过漏洞下载木马病毒而入侵用户系统,进行远程控制、盗窃用户的账号和密码等,使用户蒙受损失。
(五)网络游戏。网络游戏是政府和业界都尤为关注的网络应用,目前网络游戏在中国网络应用中排名第七位,如2008年6月的网民使用率为58.3%,用户达到1.47亿人。由于网络游戏装备、虚拟财产可以方便地在网络上出售,换来丰厚的利润,因此成为黑客窥测的主要目标。
二、防范计算机病毒的措施
计算机病毒肆意泛滥,给终端用户带来各式各样的危害,但只要采取得力的措施和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就可以大大减少病毒事件的发生。
(一)及时更新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安全补丁。这一点对于上网终端用户非常重要,因为绝大多数控制终端都是因为没有及时打补丁而感染各类病毒。在一般情况下,系统应开启自动更新设置,让系统自动安装微软的更新补丁。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反病毒软件中的漏洞修复功能,比如金山清理专家、360安全卫士、瑞星卡卡、QQ医生等。
(二)安装防火墙和反病毒软件,并实时更新病毒库。上网终端务必安装防病毒和防火墙,比如瑞星杀毒软件、江民、金山毒霸、卡巴斯基、McAfee、ESET等。同时,切记要对这些防病毒软件病毒库和版本进行及时升级(每周至少一次),并定时查杀病毒,长期未升级病毒库的防病毒软件形同虚设。
(三)关闭各种不必要的共享和自动播放功能,设置复杂登陆密码,防止“社会工程学攻击”。“社会工程学攻击”就是利用人们的心理特征,骗取用户的信任,获取机密信息、系统设置等不公开资料,为黑客攻击和病毒感染创造有利条件。各种系统默认共享平时使用较少,但存在着被非法攻击者利用的危险,简易完全关闭。此外,密码设置过于简单,或者使用有特别意义的数字(如生日、纪念日等)作为密码,容易被黑客破译。此外,通过关闭系统的自动播放功能,可防止U盘等移动载体的病毒自动运行。
(四)不要随意登陆非正规网络和不良网站,不接受不明信息来源的邮件。
关键词:计算机;防范;病毒
在计算机病毒刚出现时,人们对计算机病毒的认识不够,防范意识不强,还没来得及深刻认识他的作用,他就已经大量传播,肆意横行。几乎每一网或者没联网的计算机都无一例外的遭受到病毒的入侵,也给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妨害。随着计算机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计算机病毒攻击与防范技术也在不断拓展升级。据报道,世界各国遭受计算机病毒感染和攻击的事件数以亿计,严重地干扰了正常的人们的生活,给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然而,计算机病毒技术也也曾应用在了军事方面,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中,双方都曾利用计算机病毒向敌方发起进攻,以达到破坏对方的计算机武器控制系统和整个军事网络,病毒的应用作为高科技武器的一个应用,达到了一定的目的。最后,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普及,防范计算机病毒将越来越受到各世界的高度重视。
1.病毒的起源
1949年,由冯?诺伊曼提出了一种对病毒雏形的一个概念,一种可能性,但是没引起人们的丝毫关注。时隔10年,在美国的贝尔实验室中,这些要领被应用于一种叫做“磁芯大战”的电游戏中。这个游戏是由贝尔实验室的三个年轻工程师发明出来的。该游戏的编写思路就跟病毒的作用差不多,主要思路是:双方各编写一个程序,在一台计算机中注入,这两个程序在电话系统内相互厮杀,有时他们会放下一些关卡,停下来修复被修改的指令,当它被困时,就复制一次,以便可以逃离险境,因为它们都存在于计算机的记忆磁芯中,因而得名“磁芯大战”。在那段时间,计算机都是相对独立,没有联网,所以没有怎么传播,只是在小范围传播。 1988 年底,才在我国国家统计部门发现了小球病毒。在后面的时间里,病毒的发展是越来越快。
2.计算机病毒的类型及特点
计算机病毒是通过复制自身从而感染其它程序的指令代码或程序。当染毒文件运行时,病毒也随之运行并自我复制来感染其它程序。不过,良性病毒没有恶意攻击性性的代码,只占用系统的资源,让系统运行减慢。但是对大多数的恶性病毒却是携带恶意攻击性的毒码,一旦被激发,即可感染和破坏。归纳一下,计算机病毒有以下几种特点:一是隐蔽性强。病毒可以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感染计算机而不被人察觉,等到发现时,就已经造成了严重后果。二是繁殖能力强。电脑一旦染毒,可以很快“发病”。三是传染途径广。可通过移动设备、有线和无线网络、硬件设备等多渠道自动侵入计算机中,并不断传染。四是潜伏期长。病毒可以长期潜伏在计算机系统而不发作,等达到激发条件后,就发作破坏系统。五是破坏力大。计算机病毒一旦发作,轻则干扰系统的正常运行,重则破坏磁盘数据、删除文件,甚至导致整个计算机系统的瘫痪。
3.对计算机病毒运用的技术分析加以分析
人们设计计算机软件的目标主要是追求信息处理功能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而往往忽略了安全问题。这就给计算机病毒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而计算机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接口,各层的相互转换,都存在着不少漏洞。再加上硬件设什缺乏整体安全性考虑,也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安全,软件方面也更易存在隐患。计算机系统的脆弱性,为计算机病毒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全球万维网使“网络全球化”,更为计算机病毒创造了实施破坏的环境;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日趋完善,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所涉猎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为计算机病毒实现破坏提供了一个平台。国外专家认为,计算机标准化、标准的信息格式、分布式数字处理、可重编程嵌入计算机、网络化通信、软件标准化、标准的数据链路等都可让计算机病毒的入侵成为可能。
计算机病毒入侵的核心技术是解决病毒的入侵。其攻击目标是计算机各种系统,以及主机到各种传感器、网桥等,以使他们的计算机在关键时刻受到诱骗,而导致崩溃,无法发挥作用。从技术方面来看,病毒的入侵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采用无线电方式。主要是把病毒码通过无线电发射到对方的电子系统中。此方式是计算机病毒注入的最佳方式,也不易被人察觉,但也是技术难度最大的一种方式。采用的途径大致有:①直接通过向对方电子系统的无线电接收器或电子设备发射病毒代码,从而使接收器处理时把病毒传染到主机上,以达到破坏的目的。②冒充合法无线传输数据。使用标准的无线电协议及格式,发射病毒码,使之能像合法信号一样,进入接收器,达到破坏。③寻找对方信息系统各个环节最易入侵的地方进行病毒的注入。二是采用“固化”方法。即把病毒先注入芯片硬件和软件中,然后把他们直接或间接交给对方,让病毒传染对方电子系统,进而攻击目标计算机。此种方法非常隐蔽,即使染毒组件被彻底检测,也不能够说明其没有其他一些特殊功能。就是因为我国还是有太多计算机组件还是要从外国进口,所以,才会很容易遭遇芯片病毒的攻击。三是采用后门攻击方式。后门,是计算机安全系统中的一个小洞,允许用户绕过正常安全防护措施进入系统。如早期的windows 98系统。四是采用数据控制链侵入方式。通过远程修改技术,改变数据控制链的正常路径。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注入方式,这里就不多讲解。
3.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可以采用的方法可从管理上和技术上进行预防
3.1管理上的预防
一是不使用来历不明的软件,尤其是盗版软件。机房应禁止未经检测的移动盘插入计算机,严禁上机打游戏。因为游戏的运行环境较多,传染病毒的可能性较大。二是本单位使用的计算机应有严格的使用权限。三是对所有的系统盘以及移动盘进行写保护,防止盘中的文件被感染。四是系统中的重要文件要进行备份,尤其是数据要定期备份。五是网络上要限制可执行代码的交换,建立好较好的口令,规定合理的读写权限。
以上是适合于局部小单位,计算机的发展至今,已经在技术上和应用中成为一个社会的问题,最终,还是需要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
3.2技术方法上的预防
一是采用内存常驻防病毒的程序。在系统启动盘的AUTOEXE.BAT文件中加入一个病毒检测程序,它将时刻监视病毒的侵入,并对磁盘进行检查。由于这种方法要占用内存空间,又容易引起与其他程序的冲突,有些病毒具有躲开防毒程序的功能,所以,不能把它作为防病毒的主要武器。二是运行前对文件进行检测。这种方法主要采用杀毒软件进行检查,不是所以的杀毒软件都能清楚所有病毒,所以还是要注意以预防为主。三是改变文档的属性。只读文档时不能修改的,有些病毒只能去掉只读标志,不能改变属性。这种方法不失为一种简单的方法来预防病毒。但它只是针对一般的文件型病毒而言。四是改变文件扩展名。由于计算机感染时必须采用了解文件的属性,对每种不同的文件都必须使用不同的传染方式,将可执行文件的扩展名改变后,多数病毒会失去效力。五是防火墙技术。所谓“防火墙”,是指一种将内部网和公众访问网如Internet分开的方法,它实际上是一种隔离技术。防火墙是在两个网络通讯时执行的一种访问控制尺度,它能允许你“同意”的人和数据进入你的网络,同时将你“不同意”的人和数据拒之门外,阻止网络中的黑客来访问你的网络,防止他们更改、拷贝、毁坏你的重要信息。实现防火墙的技术包括四大类:网络级防火墙(也叫包过滤型防火墙)、应用级网关、电路级网关和规则检查防火墙。
尽管现在的病毒种类各种各样,杀毒软件也比较先进。但病毒的更新,换代速度也非常之快,我们不要掉以轻心。要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才能在计算机病毒的防护方面做到尽量避免损失。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预防措施;网络安全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6-3757-02
计算机病毒的产生是计算机技术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社会信息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计算机犯罪的一种新的衍化形式。计算机病毒和危害人体健康的病毒不同,它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程序。这种程序运行的时候,会使计算机软件功能失灵,运行速度减慢,或者使计算机内储存的数据遭破坏,甚至使整个系统瘫痪,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整个人类社会也意识到了计算机病毒的巨大危害,关键在于如何让计算机病毒防范技术不断突破,阻止计算机病毒的侵害,化解其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也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
1 计算机病毒的形成与特点
1.1计算机病毒的形成
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而且能够自行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计算机病毒与生物病毒类似,有病毒体(病毒程序)和寄生体(宿主HOST)。所谓感染或寄生,是指病毒通过传播、接受、拷贝等方式将自身嵌入到宿主的指令序列中。HOST的合法程序集为病毒提供一种生存环境,当病毒程序寄生于合法程序之后,病毒就成为程序的一部分,并在PC的程序序列中占有合法地位。病毒可以寄生在合法程序的任何位置,并随着原合法程序的执行而执行,随它的生存而生存,消失而消失。为了增强活力,病毒程序通常寄生于一个或多个被频繁调用的程序中。
此外,某些计算机病毒(如网络蠕虫、宏病毒),其并不感染其他正常程序,而是通过持续不断地反复复制自己、增加自己的复制数量、大量消耗系统资源(如内存、磁盘存储空间、网络服务器资源等),最终导致系统崩溃,甚至硬件系统的损坏。如果要严格区分,可以将此类病毒称作“后计算机病毒”。
1.2 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1)隐蔽性与潜伏性:病毒程序通常潜伏在正常程序中或磁盘较隐蔽的地方。如果不经过代码分析,难以区分病毒程序与正常程序。计算机病毒程序取得系统控制权后,能在短时间内传染大量程序,将几百字节附着到正常程序之中,非常不易被察觉。
通常计算机病毒感染系统之后不会马上发作,可长期隐藏在系统中,只有在满足特定条件时才启动其破坏模块。例如CIH病毒。
2)非授权性:对于正常的程序来说,一般是由用户调用,经由系统CPU进行一系列的资源调度,完成用户交给的任务,其过程和目标对用户是可见的、透明的。但隐藏在正常程序背后的病毒,其在系统中的运行流程一般是:病毒初始化寻找传染目标窃取系统控制权传染破坏活动,其目的对用户是不透明的,非用户授权的。
3)传染性:计算机病毒的传染性特点体现在它能够将自身复制并放到别的正常程序里。通常有一台计算机染毒,得不到及时的处理,该病毒会在这台计算机上迅速扩散。而被感染的文件又成了新的传染源,再与其他机器进行数据交换或通过网络接触,病毒会在整个网络中继续传染。
4)破坏性:按照破坏程度划分,计算机病毒包括良性病毒与恶性病毒。计算机病毒一旦侵入系统中,就会对系统与其应用程序形成影响,所有通过软件方式获取计算机资源的部位都可能遭到计算机病毒破坏。低程度的破坏会降低计算机工作效率,占用系统资源,严重的可造成系统崩溃。
除了上述计算机病毒的传统特点外,今天网络时代中计算机病毒还出现一些新的特点,例如主动通过网络和邮件系统传播 ,“求职信”病毒就是通过电子邮件传播的,这种病毒程序代码往往夹在邮件的附件中,当收邮件者点击附件时,病毒程序便得以执行并迅速传染。它们还能搜索计算机用户的邮件通讯地址,继续向网络进行传播。
2 计算机病毒防范措施
计算机软件病毒破坏性强大,计算机一旦感染病毒,可能给用户带来无法恢复的损失。因此在使用计算机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预防病毒,从而最低限度地降低损失。一方面,需要提高系统的安全性,这是预防病毒侵害的基本防护措施;另一方面,信息保密的要求让人们在泄密和抓住病毒之间无法选择。下面从病毒防范意识与习惯、反病毒技术的应用、提高密码安全性措施、计算机病毒应急防护措施四个方面来探讨如何防范计算机病毒。
2.1 形成防范意识与习惯
虽然计算机病毒具潜伏性、隐蔽性的特点,但也能够通过及早预防避免计算机病毒的攻击,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其实,进行及早的预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计算机病毒的攻击,假设在电脑遭遇病毒攻击后再进行挽救,已经形成一定的损害,严重者会造成重要文件不可恢复的后果。因此,进行计算机病毒的防范首先要形成防范意识与习惯。
一方面,陌生邮件、中奖信息等不可随意打开;下载软件程序则应该选择官方网站,不可随意在网页中下载。因为病毒通常被伪装成广告、软件等形式,一旦下载后电脑很容易遭受病毒攻击。另一方面,可在电脑上安装杀毒软件,保护电脑不受病毒的攻击;有些计算机软件病毒是潜伏在文件里,当电脑出现运行变慢、程序频繁出错的情况时,应注意电脑是否存在病毒,并通过杀毒软件进行杀毒防护。
2.2 使用反病毒技术,提高网络系统安全性
当前有不少关于网络病毒与病毒防范技术的研究,并形成多样的反病毒技术,用以维护网络环境安全。当前使用较多的反病毒技术包括以下几种:
1)自动解压技术:计算机中所储藏的文件很多,因为压缩软件可以减少文件占有空间,因此大部分文件以压缩包的形式存在计算机内存里。因为文件是在压缩的情况下,普通的杀毒软件对压缩包中的文件起不到一一检查的作用,而采用自动解压技术能够让文件压缩操作与文件查毒一起进行。
2)平台反病毒技术:计算机软件病毒的潜伏性,使得计算机系统的部分环节被忽略,得不到检测与保护,而平台反病毒技术的出现能够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反病毒能力,进而针对计算机系统的各个角落进行查毒。
3)实时监控技术:实时监控技术能够确保电脑一直在受保护的环境中,如果在计算机中出现病毒或者出现疑似病毒的情况下,计算机系统能够自动报警,并做出相应的保护措施,而且实时监控技术所占用的系统空间与资源较小。
2.3 提高密码安全性措施
计算机的各项密码关系到使用者的个人隐私以及财产安全问题,密码是一项重要的安全保护方式。因此,大部分的软件在使用期间都要求设置密码。当前,网络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的功能逐渐增多,许多个人业务、工作业务都可以在网络上完成,例如支付宝、QQ、邮件等业务,通通涉及到密码设置。在实际的应用中,许多计算机的使用者并未意识到计算机病毒所带来的危害,将许多账号设置相同的密码,如此一来,一旦计算机被黑客侵入,则能够通过一项密码破解所有密码,获得用户的信息。用户注意提高密码等级,例如使用各种符号,包括大小写字母、标点符号的混合等。同时,网银与支付宝关系到用户的个人财产安全,可以定期进行密码修改,从而降低风险。
2.4 计算机病毒应急防护措施
1)应急防护措施准备:局域网的管理者应当准备一套计算机病毒应急防范工具,包括紧急系统恢复盘、注册表等的备份工作、DOS版杀毒软件、系统启动盘等。做好应急防范措施准备能够提升系统维护与修复的效率。
2)计算机病毒应急防护处理:首先,隔离被病毒入侵的计算机。因为计算机病毒存在隐蔽性、传播性的特点,因此病毒会通过一个计算机传播到局域网中。一旦计算机出现病毒侵入的迹象,应当将其隔离,并进行杀毒处理,避免传染扩散;其次,恢复系统。出现病毒严重破坏计算机的情况,不能使用隔离的方法处理,这样会导致数据破坏,所以应当按照系统的恢复方案,及时使用之前准备好的应急工具与备份数据恢复系统;最后,进行系统的校验。计算机系统恢复操作完成后,应当尽快校验局域网的各项功能状况,认真校验所恢复的数据资料。
3 总结
讨论计算机病毒技术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这会不会加剧病毒的泛滥?然而“知己知彼,方百战不殆“,只有了解了病毒的根本原理和病毒的运行破坏方式,才能从根本上进一步防治和清除计算机病毒。
目前针对广大PC使用者的反病毒技术还亟需普及和推广,单纯依靠当下的反病毒技术,是不能完全避免病毒攻击的。PC的使用者能否养成一个良好安全的计算机使用习惯,也是病毒防护环节中的关键因素。对于计算机安全工作而言,应当从提升计算机使用者的反病毒意识和增强计算机病毒防护能力两个方面出发,制定详细的安全策略,阻止病毒的扩散,降低病毒对整个计算机系统的破坏。
参考文献:
[1] 张丽.浅谈计算机病毒的解析与防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9).
[2] 梁栋.浅谈计算机病毒及防护[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9).
[3] 高静. 计算机病毒的危害与防范措施[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7).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 防治 措施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0)05-0000-00
1 引言
计算机网络是信息社会的基础,已经进入了社会的各个角落,经济、文化、军事等越来越多的依赖计算机网络。然而,计算机在给人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问题,计算机病毒给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带来了极大的挑战。2003年1月25日,突如其来的“蠕虫王”病毒,在互联网世界制造了类似于“9.11”的恐怖袭击事件,很多国家的互联网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同样,前几年李俊制作的“熊猫烧香”病毒再次为计算机网络安全敲起了警钟。据美国计算机权威组织报告,全球已发现的计算机病毒总和超过6万多种,而且每天还有100多种以上的新病毒问世,同时计算机病毒在2000年造成的全球经济损失高达1.6万亿美元。因此,研究计算机病毒与防治就显得极具紧迫,意义重大。
1 计算机病毒的含义
关于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目前国内外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对病毒是这样定义的:“编制或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因此,像炸弹、蠕虫、熊猫烧香等均可称为计算机病毒。
1.1 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计算机病毒是一段特殊的程序。除了与其他程序一样,可以存储和运行外,计算机病毒还有感染性、潜伏性、可触发性、破坏性衍生性等特征。下面简单就计算机病毒的特性加以介绍:
(1)感染性。计算机病毒的感染性也称为寄生性,是指计算机病毒程序嵌入到宿主程序中,依赖于宿主程序的执行而生成的特性。计算机病毒的感染性是计算机病毒的根本属性,是判断一个程序是否为病毒程序的主要依据。
(2)隐蔽性。隐蔽性是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特征之一。从计算机病毒隐藏的位置来看,不同的病毒隐藏在不同的位置,有的隐藏在扇区中,有的则以隐藏文件的形式出现,让人防不胜防。
(3)潜伏性。计算机病毒的潜伏性是指其具有依附于其他媒体而寄生的能力,通过修改其他程序而把自身的复制体嵌入到其他程序或者磁盘的引导区甚至硬盘的主引导区中寄生。
(4)可触发性。计算机病毒一般都具有一个触发条件:或者触发其感染,即在一定的条件下激活一个病毒的感染机制使之进行感染;或者触发其发作,即在一定的条件下激活病毒的表现攻击破坏部分。
(5)衍生性。计算机病毒的衍生性是指计算机病毒的制造者依据个人的主观愿望,对某一个已知病毒程序进行修改而衍生出另外一中或多种来源于同一种病毒,而又不同于源病毒程序的病毒程序,即源病毒程序的变种。这也许就是病毒种类繁多、复杂的原因之一。
(6)破坏性。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性取决于计算机病毒制造者的目的和水平,它可以直接破坏计算机数据信息、抢占系统资源、影响计算机运行速度以及对计算机硬件构成破坏等。正是由于计算机病毒可怕的破坏性才使得计算机病毒令人如此恐怖。
1.2 计算机病毒的类型
对于计算机病毒的类型,不同的范畴有着不同的类型定义。下面就简单介绍几种计算机病毒的分类:
(1)引导区病毒。引导区病毒隐藏在硬盘或软盘的引导区,当计算机从感染了引导区病毒的硬盘或软盘启动,或当计算机从受感染的软盘里读取数据时,引导区病毒就开始发作。
(2)文件型病毒。文件型病毒寄生在其他文件中,常常通过对病毒的编码加密或是使用其他技术来隐藏自己。
(3)脚本病毒。脚本病毒依赖一种特殊的脚本语言来起作用,同时需要主软件或是应用环境能够正确地识别和翻译这种脚本语言中嵌套的命令。
(4) “特洛伊木马”程序。“木马”程序是目前比较流行的病毒文件,与一般的病毒不同,它不会自我繁殖,也并不“刻意”地去感染其他文件,它通过将自身伪装吸引用户下载执行,向施种木马者提供打开被种者电脑的门户,使施种者可以任意毁坏、窃取被种者的文件,甚至远程操控被种者的电脑。“木马”与计算机网络中常常要用到的远程控制软件有些相似,但由于远程控制软件是“善意”的控制,因此通常不具有隐蔽性;“木马”则完全相反,木马要达到的是“偷窃”性的远程控制,如果没有很强的隐蔽性的话,那就是“毫无价值”的。一个完整的“木马”程序包含了两部分:“服务器”和“控制器”。植入被种者电脑的是“服务器”部分,而所谓的“黑客”正是利用“控制器”进入运行了“服务器”的电脑。运行了木马程序的“服务器”以后,被种者的电脑就会有一个或几个端口被打开,使黑客可以利用这些打开的端口进入电脑系统,安全和个人隐私也就全无保障了。
随着病毒编写技术的发展,木马程序对用户的威胁越来越大,尤其是一些木马程序采用了极其狡猾的手段来隐蔽自己,使普通用户很难在中毒后发觉。
2 计算机病毒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计算机病毒是指利用网络进行传播的一类病毒的总称。而现在网络时代的计算机病毒,已经不是如此单纯的一个概念,它被溶进了更多的东西。如今的计算机病毒是指以网络为平台,对计算机安全产生安全的所有程序的总和。
(1) “间谍”式木马病毒出现。如果说传统木马病毒是个骗子的话,那么现在的木马病毒则更像一个活生生的间谍。如今“间谍”式木马病毒一般是指利用系统漏洞进入用户的计算机系统,通过修改注册表自动启动,运行时故意不被察觉,将用户计算机系统中的所有信息都暴露在网络中的病毒程序。
(2)可以自我完善的蠕虫病毒出现。如今的蠕虫病毒除了利用网络缺陷外,更多地利用了一些新的骗人技术。如:“密码”病毒是利用人们的好奇心理,诱使用户来主动运行病毒,等等。
(3)黑客程序。随着网络的发展与人们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必须重新来审视黑客程序。黑客程序一般都有攻击性,它会利用漏洞在远程控制计算机,甚至直接破坏计算机。黑客程序会与木马程序相结合,对计算机安全构成威胁,所以黑客程序也是一种计算机病毒。
总之,现在的计算机病毒都呈现出隐蔽性、欺骗性等复杂的特点,让人们在毫无警觉的情况下使计算机系统遭到破坏。
3 计算机病毒的预防措施
3.1 引导型病毒的预防
引导性病毒一般在启动计算机时,优先获得控制权,强占内存。通常情况下,只要不用软盘或者只用“干净的”软盘启动系统,是不会染上引导型病毒的。对软盘进行写保护,则可以很好地保护软盘不被非法写入,从而不被感染上启动型病毒。但要保护硬盘的安全,除了从操作方面注意外,只有采取用软盘来保护硬盘的措施。
3.2 文件型病毒的预防
文件型病毒的预防方法是在源程序中增加自检及清楚病毒的功能。这种方法可以使得可执行文件从一生成就具有抗病毒的能力,从而可以保证可执行文件的干净。自检清除功能部分和可执行文件的其他文件融为一体,不会和程序的其他功能冲突,也使得病毒制造者无法造出针对性的病毒来。可执行文件染不上病毒,文件型病毒就无法传播了。
3.3 个性化的预防措施
计算机病毒的感染总是带有普遍性的或大众化的,以使计算机病毒范围尽可能的广,所以有时一些个性化的处理可能对计算机病毒的预防或者免疫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如:给一些系统文件改名或扩展名;对一些文件甚至子目录加密。使得计算机病毒搜索不到这些系统文件。
3.4 加强IT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关于计算机病毒的防治,除了从技术层面来加以维护和防治外,加强对计算机从业人员(在此指的是IT行业的“精英”,可以制造计算机病毒的高智商人群)的职业道德教育显得也极其重要。如果他们有着很高的职业道德,他们就不会对网络安全构成威胁,令全世界计算机用户为之紧张。反而可以可以在计算机领域为人类作出积极而巨大的贡献。
3.5 完善计算机病毒防治方面的法律法规
在加强对计算机行业高智商从业人员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完善计算机病毒防治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检测和销售许可证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也对危害网络安全的行为作出了规定和惩罚。
3.6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计算机网络世界早已融为一体,跨国进行计算机病毒攻击也已出现。为此,世界各国要本着维护计算机网络安全运行的高度,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打击计算机病毒犯罪,此举已显得刻不容缓。
4 结语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给人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活动带来更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当巨大的安全挑战。现代信息网络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安全威胁,有来自网络外面的攻击,比如网络黑客、计算机病毒等。因此合理有效的预防是防治计算机病毒最有效,最经济省力,也是最应该值得重视的问题。研究计算机病毒与预防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感知、防范计算机病毒的攻击,以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使得计算机网络真正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促进人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活动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卓新建,郑康锋,辛阳.计算机病毒原理与防治[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7,(8):第二版.
[2] 郝文化.防黑反毒技术指南[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第一版.
[3] 程胜利,谈冉,熊文龙等.计算机病毒与其防治技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9):第一版.
[4] 张仁斌,李钢,侯.计算机病毒与反病毒技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6).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危害;预防措施
由于网络时代的新兴发展,计算机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随之而来的计算机病毒也成为各位用户烦恼的问题,比如当年红极一时的“熊猫烧香”,现在谈起来还让人心有余悸。什么是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有什么危害?如何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这都是我们在正确使用计算机过程中需要迫切掌握的基本知识。
1计算机病毒的概述
在计算机使用时,若出现一段可执行的程序代码,修改其程序,然后这些程序将被感染而使其存在的病毒程序得到复制,这样的一个过程称为计算机病毒。它能控制其他任何程序的运行,只有一点不同的是,它是另一个程序的克隆体,是依附在另一个程序上做出运行的秘密执行,它能附加并且复制本身。有的病毒不仅可以复制还可以对其他的活动进行完成,还有的病毒是需要特定条件的满足才能发作。大部分病毒的编写用的都是汇编语言,这是与机器语言尤为相似的低级语言,但也有用高级语言编者编写病毒,例如C语言就是其之一。在世界各地都有计算机病毒编写者的存在,有很多年轻的编写为了显示自己在同样中的编程能力成为了编写病毒的动机,但对于经验丰富的老资格编写者来说,多部分是因为无聊或者厌倦的感觉产生病毒编写的欲望,病毒编写者大部分都会通过Internet站点以及国际电子公告板作为病毒代码联络交换和交往的地方。很多病毒的创建都是病毒编写者在一般情况下对代码进行下载,修改其代码,反汇编病毒等而产生的。这样一来,加深了反病毒工作的难度,对其防治带来了巨大挑战。
2计算机病毒的分类
在计算机使用中,自从出现了第一次病毒的感染以后,反病毒软件作者和病毒编写者一直存在着激烈竞争。当开发出一个有效抵制存在病毒的杀毒软件时,又有新的病毒出现,然后新的类型杀毒软件又被开发出来。那么了解病毒有哪些类型是做好防护措施的前提,因此以下作者对病毒的分类做一个阐述。
2.1寄生病毒
寄生病毒是最常见并且传统的病毒形式。它能够在可执行文件中附加自己,当某个程序在进行执行时,这种病毒感染将被激活,它是一种感染可执行文件的程序,一旦受到感染文件会以不同于之前的方式进行运作从而导致后果不可预料,如破坏用户数据或删除硬盘文件等。
2.2引导区病毒
引导区病毒是在某个固定的位置上放入操作系统的引导模块,并且物理位置是控制权的转交方式的依据,因而该物理位置被病毒占据就能拥有控制权,从而转移或替换真正的引导区内容,执行病毒程序后,真正的引导区内容拥有控制权,因而看似正常运转,其实病毒已在系统中隐藏并伺机传染、发作。
2.3存储器驻留病毒
存储器驻留病毒顾名思义,就是在主存中寄宿的病毒。在存储器中成为一种驻留程序,当开始使用时,每个执行的程序都会受到病毒感染。
2.4多行病毒
多行病毒是在程序每次受到感染时都会发生改变的病毒,因此这种病毒的检测是不可能根据其表现出来的外形特征而判断是何种病毒。
2.5隐形病毒
隐形病毒只是病毒的一种形式,对于其检测而言,该病毒可以同时做出隐藏反应。
3计算机病毒的危害
计算机病毒对使用计算机用户的电脑文件及程序的破坏行为体现出其惊人的杀伤力。病毒编写者的技术能量和主管愿望可以决定病毒破坏行为的激烈程度。数以万计的病毒在不断扩张发展的同时也有着千奇百怪的破坏行为,以下作者对常见的病毒会攻击的部位以及破坏目标作出归纳。
3.1攻击部位
BOOT扇区、硬盘主引导扇区、文件目录、FAT表。通常情况下,恶性病毒是存在于攻击系统数据区内,一旦数据受损就很难得到恢复。
3.2攻击内存
计算机中重要资源是其内存,内存也是病毒所攻击的目标。内存资源在病毒以外的消耗系统和占用地中,能致使一些大程序的运行受到阻碍。占用大量内存、禁止分配内存、改变内存总量、蚕食内存等是病毒攻击内存的方式。
3.3攻击文件
病毒攻击文件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改名、删除、丢失部分程序代码、替换内容、内容颠倒、变碎片、写入时间空白、丢失文件族、假冒文件、丢失数据文件。
3.4干扰系统运行
病毒的破坏行为是会对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干扰。但是破坏行为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主要方式有:对内部命令的执行进行干扰、不执行命令、文件打不开、造假报警、特殊数据区被占用、倒转时钟、换现行盘、死机、重新启动、扰乱串并行口、强制游戏。
3.5攻击CMOS
系统的重要数据一般都保存在机器的CMOS区中,比如系统时钟、内存容量、磁盘类型,并且具有校验和。有的病毒被激活时,CMOS区的写入动作能够被其进行操作,并且对系统CMOS中的数据造成破坏。
3.6攻击磁盘
病毒攻击磁盘数据、写操作变读操作、不写盘、写盘时丢字节。
3.7速度下降
激活的病毒,程序启动会延迟其中内部的时间。循环计数被时钟纳入了时间以后,计算机就会被迫使空转,从而降低了计算机速度。
4预防计算机病毒的方法
4.1计算机使用习惯的注意事项
(1)设置开机密码。开机密码是自身对电脑开始使用是否本人以及是否通过本人允许的最起码保障。(2)不使用不明来历的存储器。来历不明的存储器不能随意使用。需要使用的存储器都应进行检测,事先对重要的数据或者文件进行备份。(3)安装防病毒及杀毒软件。进行杀毒软件的安装。对于第一次安装的防病毒软件要进行一次对机器彻底的病毒扫描,以此让还没有被病毒感染的这个防毒软件得到健康保证。定期进行查毒扫描,及时对其软件的更新做升级。(4)非引导的数据盘不能放在A驱动器。开机时不能在A驱动器中放入一个非引导的数据盘,即使数据盘不能引导系统,但是引导型病毒在启动时可能从数据盘中感染硬盘,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开机时一定要尤为注意。(5)局域网内不共享文件。在局域网内尽量不要共享文件。计算机会在共享文件中产生漏洞,如连接互联网以后,使用的文件就会在不速之客面前被呈现。因次在使用软件时,最好应用原版软件,尽量减少对自由软件、游戏软件以及公共软件的下载使用。对于来路不明的软件及盗版软件绝对不能进行运用。
4.2预防“邮件病毒”的建议
电子邮件中常常产生病毒,通常情况是通过附件进行扩散,一旦该附件的病毒程序被运行,电脑就会感染其病毒。因此在没有明确提及或者说明的电子邮件中不要随意打开陌生附件。
5结束语
在今后的生活或者工作当中,我们对计算机的依赖也只会增不减,利用好计算机及计算机资源的同时对其开发和保护也尤为重要,这是一项实践行强、理论性高的长期工作。虽然计算机病毒有着强大的破坏性,也时时刻刻对我们使用计算机的安全造成威胁,但是随着日益增强的防病毒技术和计算机运行环境,加之我们从自身做起,保持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保持高警醒的防病毒意识,就能相信未来我们的计算机使用环境会越来越洁净。
参考文献
[1]邓秀华.计算机网络病毒的危害与防治[J].电脑知识与技术(技术论坛),2005,3(9):145-147.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防治;措施
计算机网络是信息社会的基础,已经进入了社会的各个角落,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生活越来越多的依赖计算机网络。然而,计算机在给人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问题,计算机病毒给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1. 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含义
关于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目前国内外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对病毒是这样定义的:“编制或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因此,像炸弹、蠕虫、熊猫烧香等均可称为计算机病毒。
2. 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2.1 感染性。计算机病毒的感染性也称为寄生性,是指计算机病毒程序嵌入到宿主程序中,依赖于宿主程序的执行而生成的特性。计算机病毒的感染性是计算机病毒的根本属性,是判断一个程序是否为病毒程序的主要依据。
2.2 隐蔽性。隐蔽性是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特征之一。从计算机病毒隐藏的位置来看,不同的病毒隐藏在不同的位置,有的隐藏在扇区中,有的则以隐藏文件的形式出现,让人防不胜防。
2.3 潜伏性。计算机病毒的潜伏性是指其具有依附于其他媒体而寄生的能力,通过修改其他程序而把自身的复制体嵌入到其他程序或者磁盘的引导区甚至硬盘的主引导区中寄生。
2.4 可触发性。计算机病毒一般都具有一个触发条件:或者触发其感染,即在一定的条件下激活一个病毒的感染机制使之进行感染;或者触发其发作,即在一定的条件下激活病毒的表现攻击破坏部分。
2.5 衍生性。计算机病毒的衍生性是指计算机病毒的制造者依据个人的主观愿望,对某一个已知病毒程序进行修改而衍生出另外一中或多种来源于同一种病毒,而又不同于源病毒程序的病毒程序,即源病毒程序的变种。这也许就是病毒种类繁多、复杂的原因之一。
2.6 破坏性。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性取决于计算机病毒制造者的目的和水平,它可以直接破坏计算机数据信息、抢占系统资源、影响计算机运行速度以及对计算机硬件构成破坏等。
3. 分清计算机病毒的类型
3.1 引导区病毒。引导区病毒隐藏在硬盘或软盘的引导区,当计算机从感染了引导区病毒的硬盘或软盘启动,或当计算机从受感染的软盘里读取数据时,引导区病毒就开始发作。
3.2 文件型病毒。文件型病毒寄生在其他文件中,常常通过对病毒的编码加密或是使用其他技术来隐藏自己。
3.3 脚本病毒。脚本病毒依赖一种特殊的脚本语言来起作用,同时需要主软件或是应用环境能够正确地识别和翻译这种脚本语言中嵌套的命令。
3.4 特洛伊木马程序。特洛伊木马程序比起其他各种恶意的软件来说都更加了解用户的心里状态――这种程序的创作者用在怎么样使运行特洛伊木马程序的功夫可能和他们创作木马的时间一样多。
4. 计算机病毒的预防方法
4.1 引导型病毒的预防。引导性病毒一般在启动计算机时,优先获得控制权,强占内存。通常情况下,只要不用软盘或者只用“干净的”软盘启动系统,是不会染上引导型病毒的。对软盘进行写保护,则可以很好地保护软盘不被非法写入,从而不被感染上启动型病毒。但要保护硬盘的安全,除了从操作方面注意外,只有采取用软盘来保护硬盘的措施。
4.2 文件型病毒的预防。文件型病毒的预防方法是在源程序中增加自检及清楚病毒的功能。这种方法可以使得可执行文件从一生成就具有抗病毒的能力,从而可以保证可执行文件的干净。自检清除功能部分和可执行文件的其他文件融为一体,不会和程序的其他功能冲突,也使得病毒制造者无法造出针对性的病毒来。可执行文件染不上病毒,文件型病毒就无法传播了。
4.3 个性化的预防措施。计算机病毒的感染总是带有普遍性的或大众化的,以使计算机病毒范围尽可能的广,所以有时一些个性化的处理可能对计算机病毒的预防或者免疫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如:给一些系统文件改名或扩展名;对一些文件甚至子目录加密。使得计算机病毒搜索不到这些系统文件。
4.4 加强初中生正确使用计算机的道德教育。关于计算机病毒的防治,除了从技术层面来加以维护和防治外,加强对计算机使用人员道德教育显得也极其重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不要玩弄什么“黑客”之类,就不会对网络安全构成威胁,让我们培养出的计算机使用者以及今后可能成为的IT行会精英人才,从小就养成文明使用网络的优良素质。
4.5 完善计算机病毒防治方面的法律法规。对学生进行正确使用网络的法律教育,使其从小了解计算机病毒防治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检测和销售许可证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4.6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实践中每时每刻都养成防毒、杀毒的习惯,比如开机时提醒杀毒软件是否启动,关机前进行一次杀毒,对查出的病毒进行危害讲述,让学生印象深刻。
参考文献
[1] 郝文化.防黑反毒技术指南[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第一版
[2] 陈立新.计算机:病毒防治百事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 旗立研究室,《计算机概论》,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起源及预防
一、计算机病毒的起源
(一)自从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出世以来,计算机已被应用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然而1988年发生在美国的“蠕虫病毒”事件,给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罩上了一层阴影,“蠕虫”病毒是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生莫里特编写。虽然并无恶意,但在当时,“蠕虫”在因特网上大肆传染,使得数千网的计算机停止运行,并造成巨额损失,成为一时的舆论焦点。
(二)在国内,最初引起人们注意的病毒是80年代末出现的“黑色星期五”“米式病毒”“小球病毒”等。因当时软件种类不多,用户之间的文件交流较为频繁且反病毒软件并不普及,造成病毒的广泛流行。后来出现的word病毒及Windows95下的CIH病毒,使人们对病毒的认识更加深了一步。
(三)计算机病毒的产生过程可分为:程序设计——传播——潜伏——触发——运行——实行攻击。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种:
1.炫耀自己的高超技术和智慧。某些爱好计算机技术并对计算机技术精通的人士为了炫耀自己的高超技术和智慧,凭借对软硬件的深入了解,编制了这些特殊程序。这些程序通过载体传播出去以后,在一定条件下被触发。
2.产生于个别人的报复心理,恶意破坏。每个人都处于社会环境中,但总会有人对社会不满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某个编程人员身上,那么他就有可能会编制一些危险程序。
3.用于版权保护。计算机发展初期,由于在法律上对软件版权保护还没有像今天这样完善。很多商业软件被非法复制,有些开发商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制作了一些特殊程序,附在产品中。如巴基斯坦病毒,其制作者是为了追踪那些拷贝他们产品的用户。
4.用于特殊目的。某些组织或个人为达到特殊目的,对政府机构、单位的特殊系统进行宣传破坏,或用于军事目的。
二、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一)传染性
传染性是病毒的基本特征,计算机病毒会通过各种渠道从已被感染的计算机扩散到未被感染的计算机,在某些情况下造成被感染计算机工作失常甚至瘫痪。计算机病毒是一段人为编制的计算机程序代码,这段程序代码一旦进入计算机并得以执行,它会搜寻其它符合其传染条件的程序或存储介质,确定目标后再将自身代码插入其中,达到自我繁殖的目的。
(二)隐蔽性
计算机病毒是具有很高编程技巧的人写出的短小精悍的程序。通常附在正常程序中或磁盘较隐蔽的地方,也有个别的以隐含文件出现,目的是不让用户发现它的存在。一般在没有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计算机病毒程序取得控制权以后,可以在很短时间内传染大量程序。正是由于隐蔽性,计算机病毒得以在用户没有察觉的情况下扩散到上百万台计算机中。
(三)潜伏性
大部分病毒感染系统之后一般不会马上发作,它可以长期隐蔽在系统中,只有在满足其特定条件下才启动其表现模块。只有这样才可进行广泛的传播。
(四)破坏性
任何病毒只要侵入系统,都会对系统及应用程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轻者会降低计算机工作效率,占用系统资源;重者可导致系统崩溃。
三、计算机病毒的分类
(一)按传染方式可分为:引导型病毒、文件型病毒和混合型病毒
1.引导型病毒是通过感染磁盘上的引导扇区或改写磁盘分区表示来感染系统,是一种开机即可启动的病毒,先于操作系统而存在,所以早期用引导启动的电脑容易感染这种病毒。
2.文件型病毒是以感染COM、EXE等可执行文件为主,病毒以这些可执行文件为载体,当运行可执行文件时就可以激活病毒。文件型病毒大多数也是常驻内存的。
3.混合型病毒兼有文件型病毒和引导型病毒的特点,所以它的破坏性更大,传染机会也更多,杀灭也更困难。
(二)按连接方式可分为:源码型病毒、入侵型病毒、操作系统型病毒和外壳型病毒
1.源码型病毒较为少见,较难编写。
2.入侵型病毒可自身代替正常程序中的部分模块。因此这类病毒只攻击某些特定程序,针对性强,难以发现,清除起来也较困难。
3.操作系统型病毒可用其自身部分加入或替代操作系统的部分功能。因其直接感染操作系统,危害性较大。
4.外壳性病毒将自身附带在正常程序的开头或结尾,相当于给正常程序加了个外壳。大部分文件型病毒都属于这一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病毒的定义正在逐步发生着变化,与计算机病毒的特征和危害类似的特洛伊木马和蠕虫从广义上也归为计算机病毒。目前,这类病毒在网络中传输的较多。
四、计算机病毒的预防措施
(一)杜绝传染渠道
病毒的传染无非是两种方式:一是网络,二是光盘、U盘、移动硬盘等。如今电子邮件的盛行以及人们已习惯在网上浏览、下载资料,通过互联网传递的病毒要远远高于后者。因此,要特别注意上网行为。
1.不要轻易下载小网站的软件与程序。
2.不要光顾那些诱人的小网站,因为这些网站很有可能是陷阱。
3.不要随意打开某些来路不明的邮件附件程序。
4.安装正版杀毒软件公司提供的防火墙,并注意时时监控。
5.不要在线启动、阅读某些文件,否则很可能成为病毒的传播者。
对光盘、U潘、移动硬盘等传染的病毒,预防的方法就是不要随便打开程序或安装软件。可以用杀毒软件检查一遍,再执行安装打开命令。
(二)设置传染对象的属性
病毒其实是一段程序或指令代码,它主要是针对以EXE和COM结尾的文件,由于它天生的局限性,因此预防病毒的另一种方法就是设置传染对象的属性,即:把所有以EXE和COM为扩展名的文件设成只读。这样以来计算病毒程序被激活,也无法对其他程序进行写操作,也就不可能感染可执行程序了。因此,病毒的破坏功能受到了限制。
(三)其它方法
依据吉林省新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指导纲要》内容要求,参照董玉琦、解月光主编的《初中信息技术》第一章第一节和网络上有关计算机病毒的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生讲述、经验分享,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常见现象;能利用搜索工具检索出相关信息,总结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特征、传播途径。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索、讨论交流、激励竞争以及教师总结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病毒产生和发作的过程;通过观看“计算机病毒的自白”、网上搜索,知道病毒的概念、特征、传播途径及防治方法;通过上网搜索和“你说我说”活动总结预防计算机病毒的方法;通过“实战论英雄”活动,掌握查杀病毒的方法;网上探索查杀病毒的基本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懂得识别和抵制不良信息,养成良好的技术规范;积极应对病毒,寻找最佳解决方案;帮助学生树立防范病毒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通过小组对抗赛,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计算机病毒的几个基本特点和预防的方法;懂得识别和抵制不良信息,养成良好的技术规范。
难点:计算机病毒的识别及防毒方法。
教学过程
1.动画导入
师:在讲课前请同学们看一段动画,昨天老师计算机开机后,像往常一样登录QQ,可是当输入完账号和密码后,就弹出一个“此账号已在别处登录”的对话框(如图1),紧接着计算机不受控制了。有谁知道这是什么缘故吗?
生:计算机坏了;计算机中毒了。
师:对,是计算机中毒了,那该怎么办?究竟什么是计算机病毒?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电脑小卫士训练营”,来学习计算机病毒的有关知识,学当电脑小卫士。现在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电脑小卫士训练营”活动规则:本训练营分成三个队:队名可以由每队的成员根据杀毒软件名称自己命名;通过四个环节,最后依总分评出金牌队、银牌队、铜牌队。现在各队决定自己的队名。
2.认识、了解计算机病毒
(1)计算机中病毒的常见现象
师:活动规则介绍完了,现在我想问问大家,大家在平时使用计算机时有没有遇到过计算机病毒?谁来说一下?
学生踊跃回答。
师:看来大家对计算机病毒真知道不少,但是你们知道吗,刚才大家提到的这些,跟庞大的计算机病毒家族相比,那真是沧海一粟啊。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的病毒种类已经达到了550多万种。如果大家登录一下杀毒软件公司的网站,看看那里的每日病毒播报的话,你们就会发现计算机病毒真是层出不穷,每一天都会有新的病毒产生。那么我们怎么判断计算机是否中毒了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通常我们在使用计算机的时候,如果出现计算机速度越来越慢、系统反复重启、屏幕异常或无故蓝屏、文件损坏、文档和资料丢失、账号和密码被盗、键盘和鼠标异常、网络连接异常等情况,很可能是遭受了计算机病毒这个不速之客的侵袭。下面为了让大家零距离地感受一下计算机病毒,真正地认识一下什么是计算机病毒,老师给大家演示一下几种病毒发作时的真实情境(如图2、图3)。
师:刚才老师给同学们看了这些病毒发作时的情况,那想一想,为什么这些病毒发作时的表现是千奇百怪的呢?它实质到底是什么呢?人们为什么要编制它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揭开计算机病毒的神秘面纱。首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动画《计算机病毒的自白》。同学们边看边思考:计算机病毒的定义;计算机病毒的特点;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计算机病毒的预防。
(2)计算机病毒的概念
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师:在定义中有很多的修辞语,如果把修辞语去掉,留下中心词,我们看看计算机病毒是什么?
生:计算机病毒是程序。
师:那人们为什么要编制出这样的程序来呢?计算机病毒的产生是计算机技术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社会信息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其产生的过程可分为:程序设计―传播―潜伏―触发、运行―实行攻击。究其产生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种:无意识的行为、有意识的行为。
(3)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师:计算机病毒有哪些基本特点呢?
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并讨论交流。教师对基本特点稍做总结。
师:为了检测同学们对病毒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我们进行训练营的第一个训练项目:风险抢答,如图4,并给大家总分表(如表1),记录每个环节得分。另外还要大家总结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4)病毒档案制作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基本掌握了计算机病毒的基础知识。那现在我们进行训练营的第二项训练:病毒档案。请同学们通过网络和老师提供的学习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病毒档案(如表2)。老师会根据制作的速度、正确性、完整性分三个档次:30分、20分、10分。
开展第二个活动:制作病毒档案。小组展示、评分。
教师提供三种病毒:QQ尾巴病毒、震荡波病毒、毒欢乐病毒。
(5)计算机病毒的预防
师:刚才我们对计算机病毒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它对计算机系统资源有破坏作用,甚至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么可怕的病毒,是不是我们就此不上网了,或者干脆不用计算机了?
学生集体回答。
师:对付计算机病毒,我们应当做到“防患于未然”。古人云,预防胜于治疗。所以预防计算机病毒对保护你的计算机系统免受病毒破坏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才能有效地预防计算机病毒,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预防呢?
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整理信息。
师:现在我们要进行训练营的第三项训练:你说我说。
开展第三个活动“你说我说”,关于预防计算机病毒的方法,看谁知道得最多。
教师总结预防计算机病毒的方法:“四要、四不要”和病毒防治十法。
思考:上面的预防措施都做到了,是否就高枕无忧了呢?我们怎么来保卫自己的重要数据呢?(备份)
师:当然了,预防病毒最重要还得从我们自身做起:①我们自己不能制作、传播病毒;②使用正版软件;③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6)查杀病毒
师:虽然我们说预防胜于治疗,但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也,治毒和预防都不可忽视。尽管我们有很多的预防方法,但有些计算机病毒实在太厉害了,有时候我们还是防不胜防,最终我们的计算机还是可能感染病毒。这时我们可以利用网上的专杀工具来查杀这些病毒,通过系统漏洞传播的病毒还需要给系统打补丁,利用杀毒软件杀毒。
师:现在我们进行训练营的第四项训练:实战论英雄。落后的组可是要加油啊,这可是你们的最后一次机会了。
开展第四个活动“实战论英雄”。学生上台演示操作瑞星杀毒软件。
(7)课堂拓展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初步了解了计算机病毒,可是计算机病毒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每天都会有不同的病毒出现,我们应该时刻关注病毒的最新动向,以便我们预防。比如,现在我们常用的U盘、手机成了病毒的主战场。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U盘、手机病毒都有哪些,利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想一想怎样去预防。
学生讨论、交流。
师:现在国内外的杀毒软件很多,但是每一种杀毒软件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我们比较一下常用的几种软件。同学们可以上网搜索一下,看看各种杀毒软件的优缺点。
3.小结
师:今天的训练营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自己总结发言。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在以后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计算机病毒日新月异,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只了解了他的冰山一角,如果下次遇到其他的病毒,我们怎么来处理呢?
生:上网查找资料。
师:计算机病毒的产生是计算机技术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社会信息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病毒也必然会随之发展,希望同学们能好好学习,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和病毒的对抗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反思
课前设想:计算机病毒一节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对这节知识不感兴趣,所以我设计了在活动中学,利用专题学习网站,规定范围,让学生很容易找到概念和知识点。
课后反思:通过对这堂课的实际操作,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很感兴趣,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而且学生能很容易地理解本节的知识。但由于本课以活动为主线,活动时间主要是看学生的参与情况,因此课堂的时间比较难把握。对于课堂活动中的评价,显得有些单调,只是简单的计分制,流于形式。
点评
本节课作为吉林地区的精品课,经过反复的“同课异构”打磨,曾经在吉林市松花江中学、吉林市第十三中学、吉林市第十八中学和吉林市双吉中学“送课下乡”,得到广泛认同,不失为一节好课。
“计算机病毒”内容部分,属于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内容难点、技术难点和教学难点。然而,作为信息技术普及应用的最低门槛之一,病毒知识是必备的“防身术”。如何让初中生接受良好的、正面的计算机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本节课的设计正是基于此全面展开的。首先,教师通过QQ登录失败,引出病毒话题,就此展开有效教学,确立本节课主题“电脑小卫士训练营”,同时,产生了活动的评价体系和具体细则,如要求小组名称要以知名杀毒软件命名,学生必定选择自己喜欢或熟知的产品,而且也能证明学生的使用经验,为教学的有效开展做好了铺垫。
学生在风险抢答、档案整理、你说我说和实战论英雄竞赛中,轻松愉快地接受着新知,通过“档案整理”,学生对病毒的基本概念、种类和特点有了基本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经验、判断和自我诊断,这是每个计算机使用者需要面对的。“风险抢答题”夯实了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你说我说”环节,学生展开了预防计算机病毒的话题,这方面的社会辐射作用远远超出我们的课堂,尤其是正版、使用技巧等都是学生意犹未尽的话题,一节课时间教师设计的活动丰富、饱满,突破了信息技术学科理论枯燥、难讲的怪圈。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三维目标的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