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统计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统计学与经济学的关系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19 17:11:4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统计学与经济学的关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统计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第1篇

关键词:数学统计;现在经济与管理;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O13;F2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1

引言

数学学科重视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工程学、经济学等等。数学学科中的统计方法对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现代企业来说,经济上决策的制定实施都需要应用数学的统计方法。因此,应当对数学统计在现代经济与管理领域的应用进行具体分析,以帮助企业提高经营效率,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一、数学统计法对于现代经济与管理领域的意义

1.解决复杂问题

现代经济和管理领域问题需要严密精确的计算,而数学统计最大的特c是逻辑缜密。把数学统计的方法应用于现代经济和管理领域,可以有效解决复杂问题。数学方法和经济学和管理领域密切相关,衍生出数理经济学、产权经济学等多门专业学科,说明统计方法在现代经济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1]。

2.进行科学决策

企业对经济管理领域活动进行评估,需要从定性分析发展为定量分析,这一分析过程需要应用数学统计的方法。在制定决策时,企业应用数学统计方法,来进行精确的分析决策,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决议的科学性,避免造成资金财力的损失。在决策之后,企业对自身的发展状况有了准确认识,可以进一步提出发展规划,促进企业蓬勃发展。

3.分析现论

数学统计方法是分析经济管理理论的重要工具。经济学的数据比较繁杂,把统计方法和现代经济管理理论相结合,可以化难为易,解决深奥的数学问题。近年来,人们尝试用统计方法进行数量关系分析,对质和量的判定都精准无误,为分析理论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渠道和途径。

4.指导经营活动

事物的发展会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经济与管理领域的问题也不例外。因此,经济与管理领域问题中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数学统计方法通过数量关系分析经济要素之间的关系,对经济理论进行分析之后,企业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指导经营活动。

二、数学统计法在现代经济与管理领域的应用问题

1.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存在弊端

运用数学统计的方法来解决经济与管理领域问题,有几个具体步骤。首先,要取出数学变量,建立相关模型。模型的建立需要对具体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同时要遵循相应的经济理论[2]。企业在经济运行过程中,需要建立宏观的经济模型,这就要求数学统计法对宏观的运行机制进行分析。只有保证宏观经济运行机制描述的客观性,以及宏观经济行为分析的科学性,才能确保数学统计法的顺利实施。但是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积极体系还不完善,许多基础的理论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导致数学方法无法在经济学领域中有效应用。

2.目前数据统计水平相对较低

数据对事物的描述具有重要作用,而经济统计数据指的是对经济事物和与经济有关的对象进行描述。经济统计数据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分析经济管理问题的结果。数据统计法的对象便是数据,如果经济统计数据出现了问题,数据统计法也将失去效用。目前我国数据统计水平相对较低,可用数据口径不一,无法整合到一起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数据越来越繁杂,整理工作越来越困难,极大影响了我国的数据统计水平。

3.对数学统计的认识存在问题

数学统计方法的目的是化难为易,高效地解决经济与管理领域问题。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方法使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是在当下企业,一些经济分析师为了炫耀自己的才华,盲目使用数学统计方法,认为只有应用这种方法才能提升工作水平。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极不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3]。部分分析人员没有掌握数学统计方法的基本原理,在解决问题时难免出现纰漏,造成经济事故。

三、数学统计法在现代经济与管理领域的应用策略

1.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就上文分析的具体问题,将数学统计法应用于现代经济和管理领域,首先应当健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国家应该挖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优化产业结构,使更多企业加入到市场的良性竞争中,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4]。企业在经济管理领域应用数学统计法的过程中,应当总结市场经济的发展经验,完善相关理论,从而进行科学分析,制定相应的发展对策。现代企业在良性竞争中发展,反之又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

2.建立经济数据网络收集平台

经济数据是进行数据统计的重要因素,只有保证经济数据的科学可靠,数据收集的及时有效,数据范围的广泛完备,才能使数据统计有效进行。因此,必须建立一个专门收集数据的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我国经济数据的收集工作一般由经济部门完成,经济统计部门应该建立一套较为完备的数据统计体系,对应该收集的数据进行核实,对新兴的数据进行采集。同时,经济统计部门要加大调查力度,确保信息来源的全面性。最后,还应该调动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实现数据的顺利收集。

3.科学合理应用数学统计方法

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分析经济问题,目的是把复杂的经济问题简单化,促进问题的解决。因此,企业经济部门人员应当科学合理地应用数学统计方法。经济问题的定量分析通常依据数学统计方法,但是定性分析拥有自己的专门方法。工作人员在具体的应用中要合理分析,选择最适合的方法[5]。

四、结论

数学统计在现代经济管理领域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应当重视应用数学统计法,精确分析相关问题,制定出相应的发展方案,从而促进自身的快速发展。目前数学统计法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政府、企业和社会如果能全力配合,寻找有效策略,就能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初旭.数学统计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4,01:202-203.

第2篇

关键词: NET 平台 设计 管理系统

为了提高高等院校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不断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2011年经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共青团江西省委共同研究决定,将“江西省高职高专学生科技创新职业技能竞赛”、“江西省高等学校大学生电子电脑大赛”和“江西省大中专院校职业技能竞赛”等赛事进行合并,在此基础上新成立一个大学生竞赛平台――江西省大学生科技创新与职业技能竞赛,竞赛组织工作由江西省高等院校科技开发办公室统一管理。

原有的竞赛系统主要采用eWebEditor在线HTML编辑器进行管理,只具有信息、信息删除等简单功能,工作效率低下且没有数据处理功能,因此,笔者拟开发基于.Net平台的竞赛管理系统,使竞赛管理工作网络化、模块化、智能化,在减少工作量的同时可以有效避免工作中的误差,大大提高江西省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管理工作的效率。

1.系统需求分析

笔者从事相关竞赛管理工作超过三年,发现竞赛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如过程繁琐,竞赛的申报到审批、准备到开赛等一系列过程办事效率不高;再加上参赛学生众多、竞赛项目数量多、竞赛相关数据信息量非常大且容易出错;赛前、赛中和赛后信息得不到及时更新与通知等。因此,应采取如下措施予以解决。

1.1解决信息零散、竞赛数据低信息化的问题。通过管理系统可以规范有关竞赛通知、竞赛方案,及时竞赛动态信息和获奖情况,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竞赛信息查询平台。

1.2网上提交竞赛项目承办申报方案,由竞赛组委会负责网上审批,解决传统审批耗时耗力的问题,提高承办申报、审批效率。

1.3基于工作流的网络化、平台化操作,有效解决各个工作面数据的导入导出,文件的上传、下载等困难问题,为竞赛管理提供一个高效的、精准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2.系统功能设计

根据前期的需求分析,开发基于Net平台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管理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该系统是一个集参赛信息、承办院校管理、参赛信息管理、后台管理等各项功能于一体的竞赛管理平台,其功能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 江西省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管理系统

主要功能模块示意图

3.功能模块的实现

3.1信息展示平台

通过本平台不仅可以最新竞赛通知、竞赛方案、赛事报道、公布竞赛结果,而且可以展示优秀的获奖作品。具体操作可以通过后台管理平台中的内容管理模块对各类竞赛信息进行管理、添加和修改,并通过结合数据库技术将相关的竞赛信息在网站的各个栏目页面上展示。

登录模块中,运用MD加密算法对登录账号、密码等较高隐秘数据进行加密,尽可能实现高安全性[1,2]。此模块具有参赛老师和学生随时了解相关竞赛信息的功能。

3.2竞赛申报审批管理

各高校在申请承办竞赛项目时,需填写竞赛申报表,其中包含项目名称,类别、联系人、时间、场地等详细信息,以备竞赛专业委员会进行审核。此过程涉及的数据量虽不是很大,但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同时,审批的层次和环节又各不一样,因此在设计申报、审批工作流程时既要满足各高校申报时的需求,又要方便各专业委员会审核。解决传统审批耗时耗力的问题,极大地提高申报、审批效率。

本系统工作流模块通过,NET提供的WorkFlow引擎来完成。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和实际需求,在MWF顺序模型和状态机模型中,采用状态机模型更为合适,以此来实现申报、审核、审批等各环节的业务。

3.3报表及数据导出管理

在竞赛管理过程当中,有大量的参赛报名信息、获奖信息等数据需要处理,本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数据导入和导出功能,可将数据库中的竞赛项目、参赛者、组别、学校等信息数据导出到Excel文档当中。设计报表时一定要注意界面美观、简洁,特别是格式一定要规范,应与现有工作流审批时的纸质文档相符。

本系统使用的控件是NET平台下的水晶报表控件。该控件提供了功能强大的ReportDocument对象模型,通过它可以方便地将原先设计好的报表结构布局数据源绑定到数据集[4],从而将数据库中的各类竞赛信息以设定好的格式显示在用户的操作界面上。

4.结语

构建大学生科技竞赛管理系统,极大地方便了竞赛工作的开展,特别是融入了基于网络业务的流程管理和数据库管理,实现了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管理。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本平台的使用让竞赛管理工作走向标准化、规范化、高效化。从试运行近一年的情况看,该平台运用良好,能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竞赛的工作流程,符合竞赛工作管理的实际需要,满足竞赛管理的各方面要求。当然,本竞赛管理系统还存在若干问题,特别是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本平台尚不能与手机无缝对接,进一步开发竞赛管理系统的手机APP应用,将是我们下一步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Crampton J,Loizou G. Administrative scope: A foundation for role- based administrative models[J]. ACM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System Security,2003,6(2):201-203.

[2]刘金晓.Web应用系统中权限控制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8,29(10):2550-2553.

[3]Bukovics B.WF高级程序设计[M].柴晓伟,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第3篇

内容摘要:从“次贷危机”到全球性金融危机再演化成债务危机,已经撼动了以标榜金融自由化的雄厚的西方资本基础,失去政府有效监管的自由放任―“新自由主义”使当今的世界经济经历着几乎毁灭性的“灾难”。可见,经济系统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各国政府重新审视经济增长路径和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可动摇的基石。本文从系统功能与结构的关系着眼,指出全面把握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深层关系是解决系统性结构矛盾的核心和关键;进而阐释了科学发展观与经济系统演化和谐之间的相互统一,这揭示了经济系统自适应与自组织的动态演化,反映了科学发展观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有机协调方面的认识飞跃;经济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的动态优化是科学发展观在认知结构的深化和拓展。

关键词:结构 功能 可持续发展 动态优化 演化和谐

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申请破产保护,而在此前的几个月就已经有超过30家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公司倒闭,红极一时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爆发了空前的危机。此后,次贷危机不断蔓延至全球金融市场。自“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截至2008年9月8日,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的股价暴跌:与2007年年底相比,房利美的市值已从389亿锐减至76亿美元,房地美的市值则从220亿美元降至33亿美元,“两房”拥有或担保着近半数总额高达12万亿美元的美国房屋抵押贷款债务。成立于1850年、市值曾经位列美国第四的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因投资次级抵押住房贷款产品不当蒙受巨大损失于2008年9月14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其股价由2007年的最高水平跌了近100%。这一场金融海啸席卷和重创了世界各国经济,而且影响还在继续深化。2009年底,希腊、爱尔兰、迪拜、墨西哥相继爆发债务危机,更给主流经济体的国家信用敲响了警钟。

从“次贷危机”到全球性金融危机再演化成债务危机,已经撼动了以标榜金融自由化的雄厚的西方资本基础,银行大批破产,金融性资产大幅缩水,进而给实体经济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冲击。可见,失去政府有效监管的自由放任―“新自由主义”使当今的世界经济经历着几乎毁灭性的“灾难”。可见,经济系统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各国政府重新审视经济增长路径和实施可持续发展不可动摇的基石。

全面把握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深层关系

结构和功能是系统普遍存在的两种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基本属性。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组织秩序及其时空关系的内在表现形式。任何系统总是具有一定的结构的,无结构的系统是不存在的。系统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并不意味着系统的结构是静止的、僵死不变的东西或者仅仅是一种平衡结构,恰恰相反,这种稳定性是在系统各个要素的运动变化之中表现出来的动态稳定性、是变化发展之中体现出来的不变性。现实的系统都处于变化发展之中,变化发展具有绝对性,所谓的稳定性只是变化发展之中的稳定性,是相对的;现实的系统都是非均衡的开放系统,总是处于演化之中,可以发生系统的自组织。

功能是指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和功效,是系统内部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组织秩序及时空形式的外在表现形式。系统的功能是与系统的结构相对应的范畴。没有内部的联系就不会形成系统的结构,而没有外部的联系就谈不上系统的功能。一般地,与系统的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比较而言,系统的功能则是灵活易变的。一个系统往往具有多种功能,一定环境下一个系统可以表现出多种功能,同一个系统因环境不同而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功能(魏宏森、曾国屏,1995)。

系统结构性矛盾是从系统的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和系统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某一事物不仅有内部肯定和否定方面的对立和统一的内在矛盾,而且一事物内部的各要素之间以及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了系统的结构性矛盾。系统是诸多要素(不少于两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结构是表征事物各要素间一定的比例、秩序和组合方式或结合方式,是在系统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事物的结构之间以及内部都充满着矛盾,结构就是矛盾,是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有机结合。系统结构性矛盾的解决是通过调节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或系统之间的关系方式,优化矛盾结构,扩大结构容量,使矛盾诸方趋向合理化;或者克服由差异发展起来的冲突和正常运转协调性,使其相互适应、相互协同,保持一种虽有差异但无重大冲突的系统性矛盾整合;或者通过诸方的相互脱离或相互结合的方式使其获得最终解决。

解决系统结构性矛盾的最佳时机要求我们认识和全面把握系统功能的地位和作用,这使得系统内外各因素能够有机结合而发挥自适应、自组织的优化演进机能。系统的结构制约着系统的功能,功能在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同时又反作用于系统的结构,促进系统结构的改变,改变了的结构可以具有更佳的功能,使得功能得到更好地发挥。而且,耗散结构理论又将涨落引入系统分析之中,揭示出随机涨落总是可以引起局部功能的改变:当涨落突破了系统内部调节机制的作用范围,涨落得到整体系统的响应即得以放大时,就会引起整体结构的改变,所形成的新的结构又规定了新的涨落范围,建立起新的对于结构稳定性的调节机制。

科学发展观与经济系统演化和谐的相互统一

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和前苏联推行的“休克疗法”把稳定放在第一位,其以为只要实现市场稳定,经济就会增长并自动实现资源分配的最优,结果经历了二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萧条(陈平,2000)。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并还在吞噬着西方庞大的资本,当前的国际金融体系也亟需重建。可见,稳定和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二者之间的动态关系,有助于解释经济系统从简单到复杂、从复杂到简单的演化过程。

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协调和可持续性,其关键在于有效处理合作、冲突和协调之间的关系。一般的观点认为,协调是合作的基础,合作是协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高级形式。其实,二者的演进是不断交错进行的,简单地用孰先孰后作出优劣判断显得较为武断,这是因为合作之中有协调、协调之中有合作,只有将二者统一起来看待,才能更好地发现和把握事物运行的内在规律,从而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路径和方法。有时候,不同的利益方在多重协调下达成了彼此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总是基于某种相互妥协的制度安排作为约束,一旦其中任何一方单方面不遵守既定约束条件之下的相互合作,那么意味着原来的合作将面临着新的利益冲突而无法在原有的框架内加以弥合,于是原来的合作瓦解了;如果外在条件达到一定程度,新的有利的因素或信息不断渗透给不同的利益方,那么新的相互协调又具备了基础,这种新的多重利益协调最终导致新的合作的产生。可以看出,如此循环往复,合作和协调相互交错变化,使得经济系统不断从一种较为低级的均衡状态向着更为高级的均衡状态演进,进而达到整个社会系统的生态和谐。

系统论认为,系统可以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而孤立系统和封闭系统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抽象,现实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如果要存在和发展,那么必须不断地吐故纳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不然系统就会趋于瓦解,因此,开放是系统维持自身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系统科学的一系列成果有力地说明,正是在与外界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的相互交换过程中,系统通过引进“负熵”(Negentropy)才能维持和更新自身的结构,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否则系统的结构就不能维持和发展,并不可避免地要导致结构的解体和混乱无序。

开放系统必然是作为动态过程而展开的,当众多要素构成一个系统后,系统便开始了自己运动和发展的过程。在系统内诸要素相互作用以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系统从低级无序状态向高级有序状态变化。系统过程的中断,就是系统过程的自我否定、自我更新:当新要素不再分化,系统就达到成熟;而当系统的要素停止再生长的时候,系统就趋于灭亡,并转入新的系统。因此,物质世界的一切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处在不断的新陈代谢过程中。

需要注意的是,开放系统在趋向有序性和有组织性的同时,还伴随着逐渐机械化这一事实:原始的系统往往具有全能性和无限的可能性,随着过程的展开,这些特征逐渐丧失,代之而起的是功能的精确化和固定化,无限的可能性被有限的现实性所替代,最终结果是失去了整个系统中由于部分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可能性,系统因之解体。所以,进化与退化是同步进行的,进化在某方面的过分展开,同时也意味着退化的加剧。

显而易见,经济系统的发展演化是自组织过程和外界控制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经济系统发展临近分叉点时,系统演化方向将存在多种可能性,或可持续发展的、或循环发展的、或停滞的、或倒退的。而经济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是统一在周期内的演化递增和周期间的永续突变之中的,实现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系统突破阀值限制来获得更高层次的阶段跃升,而突破系统发展的阀值限制则需要借助系统 “外力”,即系统调控手段来实现。

基于演化视角的科学发展观在经济系统中的动态认识

第一,经济系统自适应与自组织的动态演化反映了科学发展观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有机协调的认识飞跃。

经济系统是自适应系统,自适应系统最为重要的属性是系统的各部分具有选择和改变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能力。在经济系统的演化过程中,目标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环境―社会系统的改变(即使输入的物质和能量不变,只要有信息的输入)、经济系统自身发展状况的变化、结构的改变而不断地进行调整(刘国平,2008)。适应性学习是自适应系统的演化特征。学习的个体在其学会以可导致满意结果的方式行事的意义上典型地改善了自身的行为,这种认知以一种或另一种方式把按照一种特定的方式行为与达到或者满意或者不满意的结果之间因果关系逐步得到强化(Jack J.Vromen著,李振明等译,2003)。因此,经济系统在演化进程中不仅产生了新的组织、结构、层次,而且也产生了与这种复杂的系统相对应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信息方式。经济系统会主动地寻找、收集信息能够对信息进行识别、处理、筛选和分析,并且根据信息通过适应性学习来指导行为和调整组织运行。

同时,经济系统还是自组织系统。自组织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由于系统内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使系统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结构的过程。自组织过程是一种动态过程,它表现在自组织前后系统状态的变化,表现为系统从一个均匀、简单、平衡的状态转变为一个有序、复杂、非平衡的稳定状态。

自组织包含三类演化过程:一是从混乱的无序状态到有序状态的演化;二是由组织程度低到组织程度高的层次跃升的过程演化;三是在相同组织层次上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演化。由比利时著名的科学家Prigogine创立的耗散结构理论证明: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可能从原有的混沌无序的混乱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从而在远离平衡的情况下形成一种新的有序结构。在系统能量容量的范围内,一个系统内的有序化是能量的挤压,需要输入能量来完成,而无序是能量扩散形成的;有序化是在能量的扩散与挤压的更替过程中完成的,系统为了降低系统能压、吸收和储备更多的能量,会采用“自组织”手段,对物质结构进行重新排列或组合,最终结果是一个能量不断增加的凝结过程。可见,自组织过程反映了系统的构建及演化现象,系统能够依靠自己内部能压,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将物质、能量和信息不断向结构化、有序化、多功能方向发展,系统的结构、功能随着变化也将产生自我的改变。

第二,经济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的动态优化是科学发展观在认知结构的深化和拓展。

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蕴含着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思想。自1980年在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的文件《世界自然保护战略》中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以来,它的研究已从最初的生态环境领域扩展到整个经济社会系统。由于地球资源的承载力是有限的,这就使人类无限发展的需求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使人口的过度增长一方面对自然资源构成了威胁,造成限量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枯竭,可再生资源失去再生能力,从而形成对环境系统的破坏,使其失去平衡;另一方面人口密度的增加,生产消费规模的扩大,又会使人类所产生的废物量不断增加,当其超过环境容量时,就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环境质量。从整个社会角度看,经济的发展不能逾越人口、资源、环境等自然系统方面的承载力,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与生态环境相协调,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由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这个大系统中实现各要素的优化组合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

德国经济学家赫尔曼•海因里希•戈森(Hermann Heinrich Gossen,1889)指出,“一方面,人们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有许多生活享受人们暂时可以得到,但它们的结果却给人们带来匮乏,这是与他们以前曾有的享受完全不相称的。另一方面,只有在人们首先培养了自己对最高级和最纯粹的享受的理解能力时,这些享受才能为其所理解。如果人们在任何时候都想获得似乎对他们暂时是最大的享受而不顾其后果,他们自以为最充分地达到了自己的生活目的,其实却犯了严重的错误。为了获得某种真正的享受量,不仅必须看到暂时享受的量,而且必须从所有这些享受中进行节俭,其结果便给人们在整个未来时期带来真正的享受”。

可以看出,文明的起源和进步始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与人对自然界的改造相联系的。在这个过程中,人对自然界采取何种态度、以何种方式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自身的关系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对自身发展目标理性化的选择,体现着一种崭新的社会文明发展趋向。这就要求人既要关注和追求自身的生存、发展权利,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存、发展权利,主张人类生存发展权力要与自然界的生存发展权力相统一。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推动了经济系统与生存环境的协同发展演化,体现了经济系统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动态统一。

循环经济正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 对资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也就是说,经济活动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达到整个经济系统的动态优化和和谐可持续发展。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在复杂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能形成作用对象之间的支配与从属、催化与被催化、控制与反馈等复杂的多维关系,推进系统由混乱无序演变为动态有序状态。

复杂的自组织现象就是多个子系统之间非线性作用产生的整体现象和整体效应。一方面,可持续发展经济系统元素之间相互制约、耦合而产生的整体效应,既增强了区域之间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内可持续发展各子系统的有机联系,而且也使得区域之间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内可持续发展各子系统的独立性消失、线性叠加失效并进而产生了自组织结构及自我完善。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系统发展到一定程度而造成的因区域可持续发展到达某一临界点而出现失稳状态时,在开放条件下系统自身内部会及时与外界发生资源环境的交流与交换,也就是说系统发生分支与分叉演化,并按一个分支以上即多分支演化为新的系统,最终形成新的动态稳定结构。

结论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历史积聚了巨大的财富,这些财富的绝大部分集中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财富分布地域不均、社会不平等现象非常普遍。如果说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影响了不同国家的发展水平,那么很多具有相似历史文化环境的国家也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向,而且有些几十年前经济水平相当的国家如今却有极大的差距。最新的研究表明,系统内生的不确定性是经济增长不确定性的重要源泉,经济系统本身的复杂性特征决定了它具有内生的不确定性:首先,即使具有相同技术和偏好的不同国家也可能因初始条件不同而收敛到不同的平衡增长路径;其次,在同一条平衡路径上,从非均衡收敛到均衡的路径是不确定的。因此,在错综复杂的经济演化过程中,科学发展观有助于探寻不同特征或不同初始条件的经济主体所具有相对不同的运行规律,以便更好地指导经济实践。

世界是由精神(包括文化)和物质、自然环境等因素多层次相互作用下的一个历史演化过程,在某个阶段上,环境对文化具有决定性影响,而在另一个阶段上,人类的创造性(科学和宗教意识)反过来对环境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一旦产生就成为不可逆过程,留下历史烙印,进入社会的文化遗传密码,使现在的世界较前人更丰富和多样化。生态环境、技术和文化、制度之间相互作用更多地通过群体而非个体来产生影响。演化是一个双向过程,既可能由简单到复杂(进化),也可能由复杂到简单(退化)。简单系统对抗灾害的生存能力强,而复杂系统学习新的事物快,复杂性与稳定性存在着此消彼长的补偿关系(陈平,2000)。对于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来说,付出的代价就是牺牲一定程度的稳定;要追求稳定,就要牺牲一定程度的发展可能性。因此,科学发展观能够在战略高度厘清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经济系统的动态演进过程,循序渐进,不能够盲目躁进而脱离经济系统自身的承载能力。

参考文献:

1.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2.陈平.文明分岔 经济混沌和演化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3.刘国平.论经济系统的本质特征[J].现代经济探讨,2008(8)

4.Jack J.Vromen著,李振明等译.经济演化―探究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5.赫尔曼•海因里希•戈森著,陈秀山译.人类交换规律与人类行为准则的发展[M].商务印书馆,2000

作者简介:

第4篇

摘要:牵引供电系统在高速铁路安全稳定运行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牵引供电系统发生故障将引起高速列车的全面停运。文章对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基本组成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对当前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故障诊断以及管理存在的重要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确保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实现更加科学化管理的措施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科学管理,安全预警

前言

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伴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高度发展,高速铁路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据统计,“截至 2010 年底,我国高铁投入运营里程达8358千米,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已居世界第一,2012 年底我国高速铁路总规模达到13000千米,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伴随着高速铁路事业的飞速发展,其安全性、稳定性也日益引起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在高速铁路整个系统中发挥核心作用的供电牵引系统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一、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基本组成介绍

第一,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外部电源。牵引供电系统外部电源在整个高速铁路系统中发挥着“源头”作用,为整个高速列车提供能量持续性供给;供给的方式和途径是通过牵引变压器从电力系统到牵引供电能量的转换来实现的。不同于普通铁路,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所接入的电压一般为220千伏。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外部电源的主要功能是为高速铁路持续性供电提供更加完备供电保障。

第二,高速铁路牵引供变电所。如果外部电源发挥的作用主要是提供持续性的保障,那么牵引变电所将外部供电根据电力牵引对电流以及电压的不同需求,转化为适用铁路牵引需求的电能,之后将转化后的电能输送到接触网。高速铁路牵引变电所所在整个牵引供电系统发挥着“心脏”般的功能。在整个高速铁路运行线路中,一般每间隔40-50千米就会设立一个变电所,每个变电所所中安装两套设备,确保铁路稳定、持续运行。牵引变电所包含牵引变压器,除此之外也包括给牵引变压器配套的其它相关设备,如开关设备、电压电流、测量设备等。

二、高速铁路传统牵引供电系统故障诊断及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传统牵引供电系统故障诊断及管理的主要特征。传统模式下,对牵引供电系统故障进行的管理主要是对已经出现的故障,是对已经发生故障的诊断、维修,而当故障出现之前,证明系统已经在非常不健康的运行条件下运行过一段时间;传统条件下的对牵引供电故障发生位置以及原因进行排查后也能够使系统恢复到以前状态,但是从很大程度上对铁路运行秩序产生不利影响,对铁路运输带来一定损失,其经济性、时效性不强。

第二,传统牵引供电系统故障诊断及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对出现的故障难以查找到真正原因。二是只是针对故障发生后进行的处理。传统条件下的故障诊断只能是对已经出现的故障进行诊断管理,难以实现事先性、预警性预见。三是排除出现故障的时间较长,影响铁路运行秩序。由于只能是针对故障发生之后进行的处理,故障排除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此过程中会对铁路运行秩序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三、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科学管理及安全预警的主要措施

第一,采取多元化的牵引供电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该种技术包含对牵引变电所各自动化系统、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故障录波装置、接触网检测车等监测数据的精度、正确率以及各系统监测数据相互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管理,获取高铁牵引供电变压器的局放以及互感器介质损耗信息,并对不同数据的来源以及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例如,数据发生的时间与空间等,在相关数据分析处理的基础上建立起多元化的故障预警与诊断数据模型。多元化的牵引供电数据采集处理技术所涉及到的主要层面包含四个板块,分别为数据的采集与处理、牵引设备状态的信息采集与处理、牵引设备基础性的信息采集与处理以及牵引维修信息的采集与处理,在相关数据与信息采集处理的基础上,作出对故障性相关分析、监测特征量的选取以及故障特征的提取等方面的分析结果。

第二,高铁牵引供电正常状态下的综合评价技术。对高铁牵引供电正常状态下的综合评价,主要涉及通过建立相关标准对供电系统正常运行的结构、特征、运行等进行诊断定义,建立包括各项数据指标的重要度和时效性的动态评估指标、设备的重要度评估指标、元件及网络的健康程度指标等一系列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行状况是否健康、良性作出全面的评估。

第三,高铁牵引供电故障预警技术。对于高铁牵引供电系统出现的故障,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是诸多因素予以累计的结果。当故障发生时,其前期必然经过一段时间的不健康运行状态,当不健康运行状态难以承受正常工作负荷的时候,故障必然发生。究竟故障在哪个环节发生、在哪个设备中发生,则难以作出预先性的判断。如果建立起高铁牵引供电故障预警技术体系,则能够在故障发生之前就能够识别出设备的异常,对潜在发生的故障予以避免,建设事故发生的概率。高铁牵引供电故障预警技术,重点包含两种:一种是对潜在的隐形故障予以预警;第二种是对早期出现的、或已经初露的故障端倪进行的额预警。潜在的隐形故障主要是已经发生却未直接表现出来(或未被发现)的故障,由于其具有随机性和隐蔽性,对于该类故障可以借助于牵引供电故障预警技术中的各设备相互之间关联所形成的制约关系技术予以解决。对于对早期出现的、或已经初露的故障端倪的这种情况,早期故障的特征比较微弱,提取往往比较困难,主要采取保证数据间几何关系和距离测度不变的前提下,展开观测空间卷曲的流形来发现内在主要变量的技术措施。

第四,高铁牵引供电故系统维护技术。对于高铁牵引供电系统而言,采用科学、规范的系统维护技术能够有效延长系统寿命,提高设备性能,提高牵引供电系统的稳定定与安全性。高铁牵引供电系统维护技术包含以下两种:一是主要涉及运行状态检修技术,在科学降低维修成本、提高系统稳定性基础上实现二者的协调;二是主要采用定量方法,对不同线路等级的牵引供电系统维护费用和故障后果损失费用之间实现最优化。高铁牵引供电故系统维护技术,能够有效降低维修保障费用,提高牵引供电系统运行的经济性与可靠性。

四、结语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高速铁路在整个国民经济秩序中所发挥的作用越加突出。而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是确保整个高速铁路系统稳定、健康运行的关键环节,尤其是作为高速铁路上电力机车能量的来源,高铁牵引供电系统的安全可靠对整个高速铁路的可靠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牵引供电系统一旦发生故障,不仅会影响到铁路运行秩序,为铁路系统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到铁路的安全稳定运行。确保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管理的科学化,必须要综合采用采取多元化的牵引供电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供电正常状态下的综合评价技术、故障预警技术、供电故障排除与处理技术,以更好的确保高速铁路稳健、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吴双; 何正友; 钱澄浩; 臧天磊. 模糊Petri网在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故障诊断中的应用[J]. 电网技术, 2011/09.

[2]陈宏伟; 耿光超; 江全元. 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系统车网耦合的潮流计算方法[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2/03.

[3]杨媛; 吴俊勇; 吴燕. 基于可信性理论的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系统RAMS的模糊评估[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08/05.

第5篇

论文摘要:我们从劳动、自然、资本生产三要素之间通约的角度,沿着经济思想史的脉络,将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进行比较,分析两大经济学范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排除自然对价值体系的影响,集中分析了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我们认为不同程度的复杂劳动是劳动的一般形态,复杂劳动之间的通约系数应该考虑它在再生产中的地位,按照它在下一生产周期生产的产量来进行近似折算。人力资本和复杂劳动之间有互相通融的地方,它们都含有时间和技术的因素。衡量价值的量纲应是时间与技术的复合单位。在技术变化的条件下,不能单纯用劳动时间计量价值。

一、自然之物与劳动、资本的通约——寻找不变的价值尺度

分工和交换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起点,是经济学最基础的分析层面。马克思经济学和以正统自居的新古典经济学都是从这里着手开始经济理论体系的搭建。两者都遇到了同样的技术性间题:为使交换成为现实,必须构造出相互交换商品之间的相对价格体系。除去两者所被赋予的不同意识形态,其实他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同一问题的回答。其根本的区别在于,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决定财富的生产要素是土地、劳动、资本的三位一体;马克思经济学认为资本从逻辑上讲只能是自然和劳动的产物,所以在这些要素中,只有土地和劳动才是有关财富形成的终极要素。

认为价值是由土地和劳动共同创造的第一人是配第。配第在考虑价值量的决定时企图把土地和劳动通约,他用土地的面积、自然年生产力和劳动者的谷物工资及劳动时间来进行劳动和土地之间的换算。川但是他受到了重农学派的影响,没有解释作为土地之外的自然之物与劳动之间的通约。为克服这一间题,斯拉法也作了解答。假定商品是用商品生产出来的,即A商品的价格由生产A的劳动以及为生产A所耗用的B,C,D……Z商品来决定,这样就得到一个方程;同理B商品的价格又由生产B的劳动以及为生产B所耗用的A,C,D……Z商品来决定。依次推理,C,D……Z商品都可以作出如上分解,从而构成一个庞大的物质生产的投人一产出方程组。加上劳动变量,消去一元,求解该方程,就得到了一种相对价格体系,川也就是李嘉图苦苦追求的“不变的价值尺度”。这个理论完美地实现了劳动与物质的通约。斯拉法通过“标准生产体系”,用数学证明了利润与工资分割经济剩余的比例不会对价格体系产生影响。也就是说,通约后的价格体系可以换算成以劳动时间计量的单位,并且不再受资本构成的干扰。这就提高了劳动价值理论的纯洁度,解决了李嘉图面临的难题。但是斯拉法的生产体系是线性的,意味着这种价格体系只是在固定不变的技术条件下才能够成立。在一个动态的技术可以变化的社会里,价值尺度将会受到影响。

斯密面对这一难题,干脆抛弃了自然之物。而马克思非常重视自然之物与价值之间的关系。他批驳了财富是由人类劳动唯一生产出来的观点,认为自然之物构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马克思通过定义明确区分了财富与价值,排除了自然之物的原始价格对劳动形成的价值量的影响。但是这样就产生了一些问题,财富归根到底都可以分解为自然与劳动,而不可能分解为单一的劳动。那么这个“终极之物”是如何定价的呢?

人类社会之初,假设自然资源是充沛并可自由支取的,如阳光与空气,必定没有价值和价格,因为它们不是交换的对象。一旦出现了稀缺,就会有先占权或暴力创制的种种产权。马克思写道:“只有一个人事先就以所有者的身份来对待自然界这个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第一源泉,把自然界看作隶属他的东西来处置,他的劳动才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因而也成为财富的源泉。这些产权的取得,显然是来自于先于生产和交换的非生产的制度因素,它赋予自然资源以垄断价格,使“不具价格的东西也获得了价格”。简化掉开采成本的影响,它是权力对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再分配,它的量的决定是权力斗争的结果,即维持资源产权的资本化费用参与剩余价值分配从而获得地租的过程。所以诺思称赞马克思所强调的所有权在经济组织中的重要作用是重大贡献。

自然资源的资本定价理论是由当代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索罗较早提出的。他试图深究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他把资源视为资本,扣除开采成本和供求的影响后,当预期的资源市场价格上涨幅度高于利率时,业主就倾向于较早开采,反之亦然。这样根据利润最大化的假设所达到的均衡,按照现实的开采量和利率,就可以倒求出现存资源的价值,完成自然资源与资本的通约。然而资源存量的勘察开采和转换替代取决于不确定的技术条件。一般来说,资源存量是未知量,而存量的多寡将直接影响价格体系和对未来价格的预期,使得情况更加错综复杂。

用现金流资本化的方法把资源与资本通约存在同样的问题,不仅要假设利率不变,还必须假定现金流是永续和稳定的。自然资源所带来的垄断利润和租金在长期中不可能保持稳定。不确定的技术和自然资源存量的变化将对现金流产生直接的影响。

两大经济学范式都试图把自然之物通约掉,使用的方法不同,是为了服务于不同的目的。新古典经济学把一切能够带来稳定的现金流的东西统统资本化,是为了论证给这种现金流带来保障的制度的合理性;而马克思要揭示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断增殖的社会过程中的矛盾,所以必须把规模报酬递增内生化。报酬递增的规律只有在价值的世界里才能找到,自然世界受物质和能量守恒原理制约,不可能产生报酬递增,所以马克思要抽象掉使用价值对价值的影响。无论如何,把自然之物通约掉,可以使我们集中讨论劳动和资本这个更为核心的问题。

二、不同劳动之间的通约—实践尺度与理论尺度的背离

劳动价值论必须解决不同种类的具体劳动之间的计量及可加性的通约问题。马克思用劳动时间来计量同质的抽象劳动,但对不同的具体劳动之间的换算通约却没有过多涉及。

马克思排除了劳动者的察赋差异,认为人类抽象的劳动是同质的。斯密也是这样。他认为:“人们天赋资质的差异实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大。人们到了壮年,分别选择不同的职业,好象是由于不同的天资,但在多数场合,天资的差异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倒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然而在现实中,“由于总体工人的各种职能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复杂,有的比较低级,有的比较高级,因此他们的器官,即各个劳动力需要极不同的教育程度,从而具有不同的价值。因此工厂手工业发展了劳动力的等级制度。与此相适应的是工资制度”。

马克思用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换算来说明不同等级的具体劳动之间的通约,“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至于这种换算所必须的自乘系数又是什么决定的,马克思认为,“各种劳动化为当作它们的计量单位的简单劳动的不同比例,是在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过程决定的”。但是马克思没有详细论证这种“生产者背后的社会过程”,从而留下了广阔的探讨空间。

庞巴维克对此进行质疑:“依照什么比例复杂劳动产品的价值可以转化为简单劳动,这是不确定的,不可能预先根据复杂劳动所固有的任何性质加以确定。它只是实际交换关系所决定的实际结果。”这个批评可以说是切中要害。要把现实中不断生成变化的“生产者背后的社会过程”在理论上用简单倍乘系数固定地表达出来,无疑是极其困难的。对此,希法亭辩护说,庞巴维克把揭示价值规律的“固有性质”的“理论尺度”同作为“实际结果”的“实践尺度”混同起来了。在希法亭看来,理论尺度似乎没有必要和实践尺度相吻合。希法亭为马克思的辩护,如同麦克库洛赫为李嘉图的辩护,并没有为劳动价值理论增添有分量的理论价值。这种价值尺度的两分法实际上等于承认了两种尺度之间的背离。要想取得理论上的进步,我们必须找到新的理论尺度,使之与实践尺度相符合。

对于不同劳动之间的通约,新古典经济学用供求理论来解释,认为劳动力等级和工资体系,都是在劳动力市场上讨价还价的均衡的结果。但是结构上的均衡无法解释总体上的非均衡—失业。虽然凯恩斯极力反对劳动价值论,他却站在西方经济学立场上第一个从总量的角度上思考劳动就业量的决定的问题,用失业的现实反对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力的供求理论,从而与马克思有了相通的地方。

凯恩斯写道:“所以在讨论就业理论时,我只想用两种数量即币值量及就业量。前者是绝对齐次性,后者可变为齐次性。因为只要各种劳工以及助理员之间之相对报酬相当稳定,则为计算就业量起见,我们可以取一小时普通劳工就业为单位,而一小时特种劳工之就业,则依其报酬之大小加权。在凯恩斯看来,构成总量的不同劳动之间是可以通约的,这个通约有两层含义:一是用具有代表性的“普通劳工”的劳动时间来作为劳动就业的基本计量单位;二是利用市场上形成的报酬体系作为加权来换算不同种类的劳动。以“新剑桥左派”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发展了凯恩斯的第一层含义,认为“工资率决定物价水平”,市场上的讨价还价只是使得工资率围绕一个基准上下波动,而工资率的决定力量只能在“生产者背后的社会过程”中寻找,从而把目光转向习俗、历史、法律等长期社会因素,以及劳资双方阶级力量的对比。他们不自觉地涉及了价值的“绝对尺度”,猛烈抨击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虽然他们并不赞成劳动价值论,但是沿着这些观点可以找到两大经济学范式之间关于价值理论的融通的线索。

而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囿于市场理念和均衡思想,把目光集中在第二层含义上,就连以研究劳动价值论著称的米克也写道:“(各种不同的劳动)在理论上必须换算,在实际上换算不是根据准确的尺度,而是根据在市场上的讨价还价。米克认识到了不同劳动之间通约的理论困难,却又试图用理论和实践两种尺度进行调和。这个做法不过是对希法亭的回应。

三、劳动与资本的通约—价值尺度的两维刻度

资本与劳动是两大经济学范式的基本概念,而越是基本的概念越是深奥复杂。资本在不同语义里歧义颇多,没有统一的解释。本文认为,资本定义要满足下列条件:第一,完全抽象掉具体物质的内容,我们已讨论过对“终极之物”的通约问题。第二,包含有时间因素,否则就无法解释利息的时间性质。第三,包含有生产力的技术性因素。这是资本的传统语义里的基本内容。

最传统的观点就是认为资本是实物资本,是机器设备、原材料、生产工具或是过去积累的物化的劳动。这显然不满足上述条件一。认为资本是生产条件和环境的总和等观点,虽侧重历史的演化,但是内涵过于宽泛,无法做时间上的分析,不能说明利息的产生,不满足条件二。西尼耳的“节欲论”是纯心理的概念,节欲一年与一个月显然是不一样的,它包含了时间因素,并且排除了物质因素。但是单纯的“节欲”什么也创造不出来,储蓄不能够自动地转化为投资。所以,他的观点不满足条件三。庞巴维克的“迁回生产”是最接近满意程度的资本概念。他的迁回生产过程又是和时差利息论密切相关,迁回生产在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后能够带来更大的生产力,所以满足上述三个条件。按照他的定义,资本是一种迁回的生产手段,所有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可以按照等级排序,处于迁回生产顶端的是高级资本。

虽然庞巴维克极力反对劳动价值理论,但是“迁回生产”与马克思的资本定义也有相通的地方。马克思认为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处于运动过程中的价值,从自身出发并以加大的量回到自身”。资本在形式上表现为可变与不变资本,其实质功能却是通过不断的再生产的循环来实现自身不断增殖的终极目的。马克思和庞巴维克都继承了欧陆哲学的思维传统,在资本定义中彻底排除了实物概念,重视时间和技术的因素,强调再生产循环的社会过程,认为资本是流量而不是存量,是面向未来的不确定的更大产量或价值,而不是对已知的过去的盘点。

于是,迁回生产和复杂劳动也就有了融通的地方。劳动过程不是简单的物质能量的转换,最鳖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人类使用实物资本的生产过程是有意识的能动的复杂劳动,也是迁回生产的开始。复杂劳动与经验、技能、知识、资本等因素密切相关。掌握的知识越多,操纵的资本越高级,劳动的复杂程度越高。斯密最早对此有所认识,他把“社会上一切人民学到的有用才能”也算做与实物等同的资本;而舒而茨发展的人力资本理论更加贴近了复杂劳动的概念。它们的形成都需要“教育培训”和经验积累;其目的都是为了递增的报酬或增殖的剩余价值。

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进步,生产过程越来越“迁回”,社会的人力资本存量越来越大,“整体工人”的劳动程度也越来越趋于复杂,社会生产力也越来越大。马克思认为在劳动中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是紧密结合的,“自然物本身就成为他的活动器官……延长了他的自然的肢体”。这种延长了的肢体,或者说,由人类所掌握的经验、技能和知识外在地转化的能够操纵的实物资本,就成为社会平均的复杂劳动程度的标志。不仅如此,个别劳动越是复杂,所能够操纵的实物资本也越高级。这里的操纵不是直接的操作,它指的是复杂程度较高的劳动处于迁回生产过程中的较高地位,掌控着所有下游的低级实物资本,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它在再生产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生产出更多的产量和使用价值,另一方面还担负着进一步技术创新的任务,使得迁回生产的链条继续延伸。因此,复杂劳动通约为简单劳动,应该按照它们在迁回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进行系数折算。

至于系数折算的具体方法,本文只能作出粗浅的尝试。如果按照复杂劳动所掌控的实物资本量进行折算,存在着上文讨论过的实物资本的加总悖论,使得这个方法并不可行。我们可以尝试按照复杂劳动在下一个生产周期所带来的产量和使用价值进行折算。产量和使用价值可以用货币量加总,同时在技术上也可以预期。通过技术上的统计,就能为实际折算提供现实资料。当然这只是近似地换算,是价值决定因素中的实践尺度。这并不意味着使用价值量决定价值量,归根到底,这个系数是在迁回生产的过程中复杂劳动的特性所决定的。诚然,产量和使用价值并不是再生产的唯一目标,理论尺度与实践尺度仍然有偏离;但是通过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价值实践尺度,比在市场中形成的尺度较少地受到偶然因素的干扰,能够最大程度地接近理论尺度。

有人用复杂劳动所耗费的时间和培训、教育等费用为基数来进行系数折算。这些时间和物质耗费是一种沉没成本,只能说明过去而不能面向未来。只有通过对复杂劳动在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的衡量,才能够揭示动态的“生产者背后的社会过程”。因为人类的学习、技术的进步是加速度的变迁过程,复杂劳动的折算不仅仅是简单的倍乘,而是非线性累积的指数乘积。也只有在扩大再生产的循环中,依据未来的产量和使用价值,才能够反映这种系数的指数特征。

复杂劳动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在劳动价值论中占据关键地位。在迁回的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等级的复杂劳动,是劳动的一般形态,反映了资本(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相结合的特性和劳动对资本(生产资料)的利用程度,是劳动与资本通约的桥梁。所以,价值量是对复杂劳动的计量。对于同等程度的复杂劳动,可以用劳动时间计量;对于不同程度的复杂劳动,必须先折算它们的换算系数。从以上论述可知,这个系数必然也包含了技术的因素。所以说,时间与技术是价值尺度的两维刻度。

四、通约的量纲——一种新的理论尺度

由此可见,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通约矛盾不能依靠单纯的时间标准来解决。如果以劳动时间为单位,则人寿期百年,所有人创造的价值就大致等同,这与现实显然不一致。马克思认为价值量是由劳动时间决定,并且不受技术变动的影响,但是这样就不能进行不同复杂程度的劳动之间的通约。如果要进行不同复杂程度的劳动之间的通约,就要折算它们之间的技术含量,承认技术对价值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个两难问题,利用综合时间和技术的复合单位来定义价值是惟一的出路。正如牛顿在自然哲学里对质量的定义表述为每单位加速度的力,价值的量纲应该表述为时间与技术的复合单位。

让我们再次回顾一下庞巴维克的话:“马克思从古代的亚里士多德那里发现了一种思想,即没有等同性就不能交换,没有可通约性就不能等同..…在交换的场合,事情是以商品所有权的变化为结束。这宁可表明存在某种导致变化的不均等和优势。当某些复合体彼此密切接触时,就会产生某种新的化学组合..…事实上,在现代政治经济学家看来,古代经院学者关于被交换商品中存在某种等同的理论是不能成立的。庞巴维克的原义是批评马克思逻辑“三大步”的第一步,即相互交换的商品中包含有等量的质。他的意思是说,商品的交换,就像是能量的流转,总是由“不均等和优势”肇始,并且终结于这种“不均等和优势”的消洱。这个说法是有启发的。不同的分工造成了不同的技术和察赋差异,从而具有了李嘉图式的“相对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不仅可以解释国际贸易,同样可以解释国内的一般性的商品交换。价值的流通,正是基于这种相对优势,从而使得买卖双方有利可图。

这样,价值的复合单位在现实生活中就能够找到根据。在交换中,出于对相对优势的衡量和比较,人们一方面需要计算由劳动时间来计量的实际成本,另一方面也需要对相互之间的生产技术条件和机会成本进行估算对比。马克思写道:“不同部门的生产力水平不能直接比较。我们不能因为生产一盎司金与生产一吨铁需要同量劳动时间,就说金的生产力低于铁。可见,时间与技术因素必须综合地考虑在一起才能在交换中进行相对优势的比较。当金与铁交换时,生产铁的工人会计算在自己现有掌握的技术下生产一盎司金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同样生产金的工人也会计算由自己来生产一吨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当各自都估算出自己的比较优势时,交换就发生了。估算中依据的时间和技术,就产生了新的“价值的理论尺度”。

新的“价值的理论尺度”会受到各种偶然因素的影响,比如供求的数量、讨价还价的势力等等。但是它的决定性的因素,是能够保证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所以恩格斯说:“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价值首先是用来解决某种物品是否应该生产的问题,即这种物的效用是否能抵偿生产费用的问题。只有这个问题解决之后,才谈得上运用价值来进行交换的问题。而生产费用,在不同的技术条件下显然是不同的。只有把劳动时间和技术条件结合考虑,才能判断出一宗交换“值不值得”,判断出该商品的价值能否保证它的再生产。

马克思定义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构造一种标准的社会平均技术条件。对于生产同一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来说,这是合理的,而对于资本构成不同的众多品种商品的生产者来说,就不太现实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斯拉法的“标准生产体系”一样,排除了技术变动的可能性,不能够反映动态的社会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新的“价值的理论尺度”也需要综合考虑时间和技术。

第6篇

关键词:办公室自动化;OA;Web2.0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7-1619-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为办公自动化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契机。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简称OA),是办公自动化技术与管理科学、行为科学、组织理论等相融合,贯穿办公活动的各个方面,并对这些方面产生一系列影响之后形成的系统。

办公自动化已经成为高校的共识。随着高校“知识管理”理念的提升和实践,高校办公的网络化、智能化和空间的泛化,作为高校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也认识到尽快进行办公自动化建设,必须实现决策系统高层与基层的信息系统互联,从而有效缩短决策信息下传的途径,保证高校图书馆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使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1 WEB2.0概述

随着办公自动化的普及,Web2.0也慢慢的呈现在大家的眼前了。Web2.0是相对Web1.0(2003年以前的互联网模式)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是一次从核心内容到外部应用的革命。由Web1.0单纯通过网络浏览器浏览html网页模式向内容更丰富、联系性更强、工具性更强的Web2.0互联网模式的发展已经成为互联网新的发展趋势。

Web1.0到Web2.0的转变,具体的说,从模式上是单纯的“读”向“写”、“共同建设”发展,由被动地接收互联网信息向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迈进;从基本构成单元上,是由“网页”向“发表/记录的信息”发展;从工具上,是由互联网浏览器向各类浏览器、rss阅读器等内容发展;运行机制上,由“Client Server”向“Web Services”转变;作者由程序员等专业人士向全部普通用户发展;总之,Web2.0是以Blog、TAG、SNS、RSS、widget、wiki等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

WEB2.0在互联网中的应用已经相当普遍,随着它的成熟也越来越多地被各种管理软件所有,因为一个单位内部的局域网本质上与互联网是没有差异的,所以这样的WEB2.0技术被各种管理软件所有采用也是一种必然趋势,而且这两年WEB2.0技术将带来办公室自动化(OA)的变革:OA更应该让用户互动参与为主,而不是一个公文下达的工具。

2 系统设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的办公自动化即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是用于图书馆内部自动化办公和内部员工信息交流的综合平台。通过采用最新的WEB技术,引入目前流行的 Web 2.0 互联网理念和技术,设计开发出稳定、实用且智能化的综合办公平台,从而利用技术的手段提高办公的效率,改善内部员工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实现办公的自动化处理。

2.1 建设目标

1) 在图书馆内部建立办公信息的平台,馆务信息、各部门信息、学术讲座通知等,为图书馆提供快捷、灵活的信息传递机制。

2) 运用Web2.0技术建立稳定、安全的图书馆内部信息交流平台,实现图书馆互动参与为主的内容系统。

3) 实现对用户个人信息、版块管理的系统管理。

2.2 模型和功能设计

建立以图1所示的基于web2.0的图书馆OA平台系统结构模型:

1) 信息交流:馆务信息、各部门信息、学术沙龙通知等,实现馆内政务公告网络化。通过馆务公告通知、公告等电子信息,馆员可以随时上网查阅详细的信息内容,取代了以往书面传阅的通知方式,既方便快捷又可以节约办公经费。

2) 内部办公:通过馆内各业务、行政部门的主页面,对各部门的机构、人员设置,工作、服务内容进行揭示,提供部门工作记录的撰写、存储和读取平台。

3) 个人管理:馆员可以通过实名登录在自己的博客里对资讯、网摘、照片、活动等版块内容进行修改、增加、删除等操作。

4) 系统管理:包括用户管理、数据备份、日志管理、版块管理等。设置用户各功能模块的使用权限,完成系统每天各种数据的备份,提供版块更改管理等功能。

3 Web2.0在图书馆OA平台上的应用

工作免不了与他人协同完成一项事情。因此,与他人互动是必要的。过去,我们都存在电脑操作系统故障,或者对方的办公操作软件版本不合的困扰。运用Web2.0应用解决方案,就再不需要在电脑中储存任何办公操作软件,电脑操作软件故障这种事情就不会再出现;同时,也不用怕其他同事的办公操作系统版本不同,不可兼容这类问题,所有操作系统同基于Web2.0应用平台上,无论何时,只要你能够上网,就可以与同事交流,互动信息,分享办公资源。

1) RSS订阅技术的应用:RSS就是对新闻列表的订阅,馆员在办公的过程都想了解单位外部的信息,比如:重大新闻要闻、外部媒体报道、行业的情报等等,在OA中我们只要把RSS新闻列表作为一种元素被纳入到单位门户里,这样只要设好自己关心的关键词就可以很方便地订阅到自己所关心的外部的新闻。

2) BLOG技术的应用:BLOG技术已经众所周知,每一个人工作、生活记录可以通过BLOG技术在OA中展现出来,一来可以让馆员把自己的工作成绩和相关知识集中在一个BLOG页面上体现出来,二来公司的单位的领导对一个馆员的了解得时候可以在一个地方完全了解到这个馆员目前的状态。

3) Wiki技术的应用:Wiki是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Wiki站点可以在Web的基础上有多人(甚至任何访问者)维护,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或者探讨;同时Wiki的写作者自然构成了一个社群,Wiki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简单的交流工具;与其它超文本系统相比,Wiki有使用方便及开放的特点,所以Wiki系统可以帮助馆员在一个社群内共享某领域的知识。

4) SNS的应用:SNS可以简单定义为虚拟社区网络,而对一个人数众多的图书馆来说同样需要这样的虚拟人脉关系圈来促成项目或者计划任务的完成。在OA中馆员可以通过根据图书馆行政组织来定义不同的虚拟组织,并形成虚拟组织内部的信息的交流、知识的传递、共同面对工作中的难点问题。

5) AJAX技术的应用:AJAX技术是一种很好的技术,让可以让WEB化的OA软件,更加易用。例如在WEB上拖拉、自动保存、随时验证,OA作为一种单位内部的办公平台对AJAX的需求十分旺盛,因为AJAX全面带来协同办公系统易用和人性化,让冷冰冰的WEB更具有灵活性和操作性。

6) widget技术的应用:widget可以是一个图像的部件(小插件)、新闻阅读插件、日历显示插件,也可以是图形背后的一段程序,可以嵌在网页上,来帮助用户享用各种应用程序和网络服务。所以在OA软件中也同样可以把互联网上各种丰富的Widget纳入到其中,这样可以大大丰富馆员OA的功能性,而且这样的功能可以被不断更新。

7) TAG技术的应用:TAG技术目前在互联网被广泛应用,目的方便馆员对自己关心内容的归类,同时可以让馆员对这些有用价值的归类进行共享达到知识和事件的共享协助。

4 结束语

在现代化、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新型的网络化办公向传统的“公文往返式”办公提出挑战,因而方便、快捷的电子政务得以推广,并迅速地在全球兴起一股“无纸化办公”的新潮流。通过分析和研究高校图书馆办公自动化的业务过程,设计了实用的协同办公自动化系统,运用Web2.0应用模式,将internet作为平台,使得馆员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办公处理,个人事务处理,以及其他OA应用,所有办公信息与资源可以与其他同事或者个别授权同事共享,使系统更加人性化。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 实习护士 知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纤维蛋白、血小板、红细胞等血液成分在深静脉血管腔内形成凝血块。典型临床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和压痛。轻者可以致残,丧失劳动力,重者可以并发肺栓塞(PE)而导致死亡,严重影响病人预后和生活质量[1]。未经治疗的PE病人病死率为25%~30%,而得以及时诊治者病死率可降至2%~8%[2]。因此,有效的预防与护理可降低DVT及PE的发病率及病死率。现在的实习护士,将会是今后护士队伍中的主力军。本研究旨在了解实习护士对下肢DVT的相关知识掌握及措施落实情况,为今后带教工作,进一步开展知识普及与技能培训提供客观资料。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1年1月—9月在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实习的其中90名实习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年龄均为18~22岁,90名护士均为同时进入实习点。

1.2方法

1.2.1调查表设计 问卷为研究者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并经有关医疗护理专家审阅后结合预试验反复修改而成,具有良好的效度及信度。调查表由3部分组成,①基本资料:包括年龄、学历、获取DVT知识的途径、是否读过相关指南等内容;②DVT相关知识:包括DVT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相关疾病状态、临床表现、致死性并发症、预防知识等内容;③措施落实情况:包括预防静脉血流淤滞、预防静脉壁损伤、宣教等方面内容。相关知识考核:根据回答问题的正误进行计分,回答正确为1分,回答错误为0分;共设15题总分94分,其中基础知识32分,预防知识62分;措施共设16题总分64分。取得分率

1.2.2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资料收集。由调查员发放问卷,实习护士当场答卷后收回。共发放问卷90份,其中有效问卷90,有效率为100%。

1.2.3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分析软件包,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等。P

2 结果

2.1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对象年龄18-22岁,于2011年1月-2011年9月在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实习的90名实习生,90名实习生均为同时进入实习点。本科、大专、中专不同学历的实习护士均各为30名。

2.2 表1 不同学历的实习护士知识得分分析结果

3 讨论

3.1实习护士有关DVT危险因素知识欠缺 DVT的三大发病机制为静脉血流淤滞、血液高凝状态、静脉壁损伤,本科90%护士知道前两者,大专只有77.9%的护士知道。84%的本科实习护士知道既往DVT史、血栓性静脉炎、高龄、长期卧床、血液异常、骨盆或下肢骨折、静脉曲张是DVT的危险因素,而大专为75%、中专仅为70%。

3.2实习护士有关预防DVT发生知识欠缺 本科实习护士预防部分知识得分率为58%。其中,17名本科护士知道通过有效措施可预防,而大专、中专知道的人较本科的人要少,仅有43%的实习护士不知道或不认为应用静脉足泵、间歇充气压缩泵、序贯加压袜及深呼吸和咳嗽可预防,而其中知道的多为本科护士。

3.3加强在校教育的质量 结果可见, 实习护士的得分,中等偏下,随着学历逐步提高,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相应提高。说明关于DVT相关知识护理教育应增强,并增加实习时期继续教育的机会,不能仅靠学校的一次性教育,同时也说明应加强对实习护士主观能动性的强化。

3.4实习护士获取DVT知识的途径需要加强 带教者在临床带教中要多传授给实习护士更多知识,而非单纯的帮你干活,分担你的工作。因此管理者应对具有带教资格的护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实习护士的培训资量。同时鼓励实习护士通过更多的途径,获得更多的知识。

3.5分析实习临床护士在临床实习未得落实预防下肢DVT原因 针对大部分措施,未落实主要有3个方面原因,病人不配合,认为实习护士的建议不值得听取;没有落实的意识,认为这是临床护士的事情;没有按时间落实,刚刚进入临床,临床工作繁多、琐碎,无暇顾及其他。由此说明实习护士在工作中也应注意宣教,取得病人信任,配合;带教者应加强提高实习护士主动意识的工作,提高实习护士的综合能力。

3.6医院的实习带教工作应是系统、全面、规范的培训 带教者应根据实习护士的学历和能力不同,给予不同的带教。各带教老师在DVT相关知识培训的方式、内容、效果上不统一,所以存在各实习护士掌握情况的差异性。由此说明,医院应制订系统、全面、规范的DVT相关指南并加强各带教者的集中培训。

参 考 文 献

第8篇

【关键词】 脑桥梗死; 神经功能缺损; 急性期; 弥散加权成像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Topographic Location and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in Acute New Isolated Pontine Infarction/WANG Kai,WANG Hai-ju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7,14(11):001-004

【Abstract】 Objective: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topographic location and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ND)in patients with acute new isolated pontine infarction.Method:168 patients with acute new isolated pontine infarction from February 2012 to February 2016 and identified by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OWI),were included for retrospective review.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ir clinical symptoms:the patients with ND group and thepatients without ND group.The correlations of ND with risk factors,laboratory examination results,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different topographic locations were analysed by statistical tests.Rusult:Among 168 patients,26.8%(45/168)were diagnosed with ND,73.2%(123/168) were diagnosed without ND.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female ratio[57.8%(26/45) vs 43.1%(53/123), x2=5.137],smoking ratio[13.3%(6/45)vs 26.8%(33/123),x2=5.092],mean length of hospital stay[(22.9±7.1)d vs (16.9±7.3)d,t=6.137],ratio of worse short-term clinical outcomes[77.8%(35/45) vs 33.3%(41/123),x2=31.812] and ratio of lower pontine infarction[44.4%(20/45) vs 30.1%(37/123),

x2=6.038] between two groups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