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对文化建设的理解

对文化建设的理解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19 17:11:5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对文化建设的理解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对文化建设的理解

第1篇

关键词:校企文化;职业院校;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2-25

一、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

1.企业化办学理念

以市场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具体能力为教学中心。知识框架要科学合理,具备职业性、行业性以及区域性。

2.企业化的氛围理念

院校的氛围理念即要模仿企业的具体模式,使学生具有团队精神,在校园内部形成团结合作的氛围,要重视师德建设,不断引导学生去质疑,大胆进行探索。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主要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感受到企业生产第一线的环境。

3.融合和互动的理念

在院校内部构建校企合作的平台,将企业文化引入到职业院校的教育体系中。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格局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4.校企合作的理念

将各种各样的文化进行整合,将校企合作的理念逐渐融入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理念当中,促进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不断融合,使校企文化具备包容理念和创新意识。

二、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1.提高精神文化建设的地位

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精神文化建设,院校精神、办学理念、校训、校风、学风等都属于精神文化,这些具体的内容可以反映出一个学校的基本精神面貌,对于学校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加强了精神文化的建设,高度精神文化建设,那么这些具体细节也就随之发生良好的改变。

2.制度文化建设要进行规范和创新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制度文化建设是维护学校正常秩序的保障,可以对其起到导向、约束以及规范的作用。职业院校可以充分吸收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为我所用。校园文化的基本建设可以进行整体的规划,引入企业文化,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使其成为院校教育系统的一部分;要积极利用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将企业文化的实践性充分发挥出来,促使学生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接纳。

3.物质文化建设载体要不断得到优化

校园文化的基本载体就是物质文化。要不断完善教学场所的各种设备,根据专业的不同,设计具体的、特色鲜明的院系文化,可以用对学校有很大贡献的企业人物的名字,对校园内的教室、实训基地、广场进行命名。在校园内各个醒目位置可以设计有关职业和创业的名言牌。加强校报、校刊、广播、校园网等建设,将舆论宣传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4.注重校园文化活动建设

校园文化比较重要的载体就是校园文化活动,因此提高校园文化活动效果,可以有效促进职业院校健康发展。

职业院校应该以就业为向导,以学生为主体,将社团活动积极开展起来,使社团活动具有多样性和文化性,充分展示学生特色,促进文体艺术活动在职业院校当中的普及;重点是开展提高职业技能的活动,将校园内外各种教学资源加以充分利用,使学生享受到比较好的职业教育。

职业院校也可以多举办类似“校园之星”的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具体的活动增强学生的自豪感。职业院校还可以开展校园科技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文主要针对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与内涵进行了相关探索,希望可以使其可以发挥出更大作用,以不断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文化馆;群众文化;作用

群众文化的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有努力提高群众文化素质,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因此,群众文化的建设巳成为社会发展趋势,是今后文化馆建设的依据。社会的进步需要不断地改革与创新,文化馆的建设也不例外,为广满足人民群众以及时展需求,需要加大其改革力度。同时,文化馆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握好公益性这个方向,立足于服务大众,使我国优秀文化在群众间有效地传播,并努力探索开创公益性文化工作的新道路,为提高化素质和繁荣我国城乡文化提供保障。

一、巩固文化馆在建设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

作为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搞好群众文化活动策划工作的重要性,并在实践过程中切实做好各项策划工作,确保群众文化生活开展的高效性。文化馆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应多创作出一批贴近生活的文艺作品,让作品起到净化农村不良习气的作用。当前,群众文化开展日益活跃,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时代的进步、城乡一体化的曰益推进,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部时代前进的美好画卷。但有些偏远的农村依然落后、愚昧,不良文化风气在这些地方滋生、蔓延,种种不良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文化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逐步推进的今天,农村文化水平虽然在不断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确确实实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不良现象。在今天,我们文艺工作者该用什么样的眼光来审视新农村这块广阔的土地,该怎样帮助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理想观和价值观,这是我们每一位基层文化工作者应该重视的问题,也是摆在文化馆工作会议日程上的一个蓴要课题。我们应真正认识到文化馆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一方面要开展一批富有创造性、有特色、有影响的文化活动;另一方面,一定要针对新农村新气象不断推出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文化精品,使广大群众真正建立起崇尚文明的新观念。深人生活,勤于思考,不断创作出贴近农民生活的文艺作品,让作品为人民服务,让作品真正起到净化农村不良风气的作用,重视新农村文艺人才的挖掘和培养,不断推动新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逐步开展,是当今社会文明髙度发展的结晶,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开展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广大的农村蕴藏了大量的文化和民间艺木人才,他们丰富的实践知识和勤劳的品质使得这些民间文化和艺术得以传承和发扬,这些人才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宝贵财富,也需要我们培养和扶持。作为基层文化工作者,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同时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活动做出我们自己最大的贡献。因此,文化馆等一些文化组织机构一方面要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积极配合各级文化部门的工作;另一方面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把新农村建设活动开展得更扎实、更全面地引导群众文化走向文明科学健康的文化发展轨道。在实践中,我们每一位文化工作者深深体会到素质低下与贫穷落后是一对孪生姐妹,加大对新农村文化的投入是改变贫穷与落后的另一种方式,是从思想上改变贫穷和落后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应该充分发挥文化馆在建设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

二、增强文化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

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文化形式单一,不能满足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仅靠文化馆开展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单一,会造成群众对文化的鉴赏力疲倦,不能达到开展文化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我国人才市场分布来看,素质人才基本都集中于科技创新发展事业,而导致文化的创新发展缺乏人才,导致文化馆工作人员素质偏低,或者年齡过大。文化馆工作人员素质偏低,会导致文化活动的开展没有创新性,文化活动质量不高;文化馆工作人员年龄过大,很难接受新事物,导致文化活动失去活力。一些有思想的工作人员因为年轻得不到重用,使得工作更加没有活力。提高文化馆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才能进一步提高文化馆的整体形象。我们可以开展员工培训等工作,提高员工自身素质,提高员工对文化的理解,从根本上提高文化馆质量;增强工作人员对文化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才能更多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文化活动,更多的开展一些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文化馆的根本作用就是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开展文化活动的场所。群众是活动的主导者,开展活动应针对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来开展和宣传,做到文化活动的开展有的放矢。同时,群众也是文化创作的主体,积极开展文化活动,也有利于激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开展更多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文化馆开展文化活动时,应将当地的传统习俗与现代化的创新性思想相结合,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再以这种独特的文化为创作原型,进而开展一系列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活动。

结语

文化馆作为文化宣传机构应该帮助和引导人们理解党的方针策略,向人们宣传文化,从而提高群众的文化鉴赏能力。为此,文化馆应开展大量的文化活动,满足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才能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鉴赏能力,提高群众的个人素质,推动我国文化建设迈向一个新的台阶。文化馆为人们提供了汲取文化的场所,它所推广的文化的质量决定着人们汲取文化的质量,文化馆作为群众文化的引导者,应该开展积极向上、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高质量文化活动,积极引导群众融人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队伍中。

【参考文献】

[1]范向健.加强文化馆站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03.

第3篇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煤炭企业文化建设也在与时俱进,煤矿企业职工对文化需求品味越来越高,与此不相适应的是职工文化建设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实践证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致力于繁荣先进职工文化,对于全面提升职工业务知识,激发广大职工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倡导健康文明的工作生活方式,促进煤矿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职工文化是反映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体现着职工的精神面貌,是职工施展聪明才智,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在煤矿企业中,重经济、轻文化、重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轻教训培训的现状不同程度存在,职工文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

一是认识不足。

个别单位对职工文化建设的本质属性缺乏理解,对职工业余文化认识过于片面,认为文化建设就是唱唱歌,跳跳舞,打打球,可有可无。没有把职工文化建设与提升管理水平、提高职工素养能力有机联系起来,担心组织文化文体活动影响正常生产。

二是参与力度不够。

由于职工文化建设很难有明确的定义和指向,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上缺乏明确目标,对员工的思想、行为方式也缺乏积极主动的引导,职工参与主动性不够。

三是活动形式还比较单一。

职工的文化爱好各类繁多,众口难调,这使得活动内容有时候略显单一,不够丰富多彩。

从现实的角度看,煤炭企业职工由于受时间、地域、场所等因素的制约,职工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匮乏,抓好职工文化建设的意义不言而喻。职工文化是形成企业凝聚力的重要途径,职工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在企业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工会组织在新形势下发挥作用的重要课题。职工文化的内容包括企业精神、职工道德风尚、职工文化素质、职工文化阵地建设、职工文化体育活动等。工会要按照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不断创新职工文化的发展思路、活动载体、活动方式和激励机制,不断满足职工精神文化需求,使职工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在娱乐活动中陶冶情操,提升文化素养。职工文化建设是多数职工共同遵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职工文化是造就高素质职工队伍的有效载体,是工会组织履行维护职工的重要手段。

职工文化鲜明的个性特点在于它要求在企业共性中伸张个性和实现职工价值。职工文化建设必须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相适应。职工文化建设归根到底是为企业服务的,因此,紧密结合企业经营发展的实践进行,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持。

一是培育职工文化核心体系。

要突出全员参与性,克服过分尊崇精英文化的倾向,反对假大空的口号,真正使广大职工所普遍理解、认同和支持。坚持共性和个性的统一,突出实用性,反映煤炭企业先进文化的内涵,又符合行业特点和企业实际,坚持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和持久性,确保价值理念的稳定性。比如达竹公司“科学发展,员工为上”、“奉献社会,造福员工”、“科学决策,效益优先”等,都是非常符合客观实际的核心价值观。

二是着力提高职工业务技能素质。

开展技能竞赛、技术比武活动,是对职工岗位技能的检验,也是对职工学习技术、掌握技能的鼓励和促进。工会要积极争取行政方面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支持,为开展活动和推进工作提供保障。要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把岗位练兵、技能比赛作为深化劳动竞赛的重要内容,围绕党政中心工作,组织职工深入开展素质提升活动,在企业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劳动”的浓厚氛围。用>文秘站:

三是注重业余文体骨干的培养。

第4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农民;乡村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2

一、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文化设施得到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对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使农村的文化建设得到了保障。 “十一五”期间,国家在文化部与国家发改委的努力下,编制完成了文化站建设规划内容,继续扶持乡(镇)文化站设施建设。确立了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大力开展县(市)、乡(镇)、村级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规划,将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作为新的建设发展目标[1]。

(二)活动形式日益多样化

近年来,在农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农村自办文化活动在各地也逐渐发展起来,各村庄充分发挥自有的文化人才,在农村组织了很多有益的文化活动,使乡村文化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新颖。在农村自办项目广泛开展的同时,各地区政府为了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从各个地区自身的特点出发不断拓展形式多样的乡村文化活动内容。随着乡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日益凸显,各地政府及农民本身也逐渐意识到文化建设对于自身的价值,因此各地政府积极加大乡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力度,使得文化活动逐渐丰富,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频率逐渐增强,文化活动的日益多样化可以为农民参与文化活动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对于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

(三)文化信息资源获取的多渠道化

在我国,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乡村人口获得日常文化信息的方式主要有网络、电视媒体、广播传媒、书、杂志、电影及参加培训等渠道,随着农村文化媒介的增多,获取信息渠道的不断拓宽,使得农民能够更快更全面的获取文化信息。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互联网学习新知识、获得新信息并通过网络结识更多的社会关系,网络作为一种新的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受到农民的重视和欢迎。

二、乡村文化建设的问题调查与分析

我国乡村文化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同时也存在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乡村文化建设边缘化、主体缺失等问题存在。

(一)城乡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由于我国长期采取的是城乡分割的二元化的经济政治结构,致使由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而产生的文化水平的差异。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对经济及文化建设重视程度的不同,以及地理环境、民族差别、风俗习惯、干部群众文化素质的不同等诸多因素,我国文化建设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二)乡村文化建设的边缘化

首先认识边缘化。在传统观念中许多人认为只有生产部门才能创造财富,而文化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只能作为一种无形资产,不能作为生产给人们带来财富的收益,因此更不能充分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是繁荣社会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这种认识上的误区使得人们对文化产业重视程度不够。

其次,引导边缘化。由于权属不明确以及监管滞后等因素的影响,文化体制改革变得十分困难,目前,我国乡村文化管理制度、管理方式大多由政府决定,工作人员也由政府任命;乡村文化队伍人员年龄较大、代表性不强、技术偏低。文化队伍建设方面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由于缺乏长久发展的持续观念,安心在农村进行文化工作的人员后继乏人。

(三)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缺失

在我国的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农民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农民对于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全社会协调发展的动力。农民的主体作用是否能够体现是文化建设发展进度的关键问题。但是由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传统观念的存在,加上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低,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沟通不畅等原因的存在,使得一部分农民难以摆脱小生产意识的束缚,对文化建设缺乏战略眼光,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认识不足,使得农民自身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身份不明确。

三、乡村文化建设的成果及影响因素

(一)成就与问题共存

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有很多地区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乡村的文化建设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现实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乡村文化建设缺少资金的支持。由于政府的财政支持有限,缺少必要的活动经费,完全靠农民的自给自足来完成文化生活,缺乏政策的引动,致使文化建设本身出现内部不足的状况,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工作的开展。

2、文化资源配置失衡。现有的文化设施由于维护和使用不当等问题,导致基础文化社会其功能逐渐缺失,像很多的电影院、戏院等文化活动设施逐渐被遗弃。“在政府统一配备的文化设施出现文化资源配备不平衡,结构不合理,很多地区甚至出现文化资源配置与农村文化需求相比过剩的情况有些还远远超过了农村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出现文化供给过剩的情况”[2]。

3、乡村文化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不完善。由于乡村文化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不完善的原因,导致政府支持经费不能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作用,出现经费挪用的情况,监管机制不能发挥其真正作用,基层文化工作者和办公场所经费不足,基层人员的积极性不高,致使村级文化室无人管理运营,职能部门没有很好的运营模式和管理机制,导致出现问题无人管理,文化设施浪费的问题出现。

4、文化建设组织机构不健全。由于很多地区政府对于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政府部门只关注经济的增长和个人政绩的提升,文化建设部门职责不明确,组织机构不健全。另外在农村的文化组织机构中,还存在从业人员年龄偏大的、观念陈旧落后的问题。多数乡政府文化部门,没有良好的人才引用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奖惩机制。没有良好的人才引用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使很多农村文化组织机构人员的文化素质偏低,直接影响了文化活动的质量。缺乏良好的人才奖惩机制,文化工作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效率低下。所以,改善农村文化从业人员的待遇、加大农村文化队伍的资金投入和完善各种文化组织机制,成为提高农村文化队伍整体素质的必由之路[3]。

(二)影响乡村文化建设的因素

首先,经济因素的影响。经费的投入不足导致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及完善难以继续,文化建设的进程受到阻碍。“2004年, 全国共有720个县级图书馆无购书经费, 占公共图书馆总数的26. 4%。多数县级电影公司难以正常运转, 县级剧团有名无实。2005 年, 国家对农村文化共投入35. 7 亿元, 仅占全国财政对文化总投入的26. 7%; 对城市文化投入占总财政投入的比重高达73. 3% , 超过对农村投入比重46. 6个百分点。扣除对县级文化单位的投入, 2005 年全国财政直接对农民提供文化服务的乡镇文化站投入经费仅91. 4 亿元, 每个农民一年仅能享受1. 127 元的文化投入”[4]。

其次,文化和落后的观念的影响。农民的文化素质决定着乡村文化建设的进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村居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农民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略文化建设对于乡村发展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一些地方政府也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地方政府片面的认为抓经济才是至关重要的任务,文化的建设只是经济建设的附属物,只有经济的发展才是政绩的硬指标。从而造成很多的地方政府对于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解出现偏差,把文化建设错误的理解为广播电视、戏曲、电影、报纸杂志等休闲娱乐项目,而忽略了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由于这种文化观念的存在,造成文化活动形式没有创新性,基础文化设施单一等情况的出现。

参考文献:

[1]王青;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J].群文天地,2009年9期(15-17).

[2]桂玉;新农村视角下的文化建设问题[J].前沿,2009,(29-31)

[3]周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

第5篇

职业学校文化的显著特征是文化中的职业特性,职业学校文化具有二元性――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二者的高度融合是职业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企业文化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已发展得比较成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企业文化职业学校文化产生比企业文化晚十年,至今还未形成研究体系,在职业学校文化建设方面,企业文化建设的很多成功经验都是值得吸收和借鉴的。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共同开发的国家级开发区,目前有世界500强企业119家,拥有世界最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学校地处园区,较早地开始了学校的文化建设的研究和实践,文章以学校为例,就融合企业文化的职业学校文化建设的多种典型的路径与模式做初步研究。

职业学校文化建设模式

当前企业文化建设的模式从横向解剖、纵向发展的角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四维横向模式:理念宣贯――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品牌文化建设;也有学者根据文化的纵向发展,提出了阶段发展模式:理念提炼――职责延伸――行为外化――评估改进。职业学校文化建设可以以当前较为成熟的PDCA管理工具作为依托,形成文化建设的四阶段闭合循环模式。

四阶段闭合循环模式,将职校文化建设解构为传承对接、阶梯延伸、多维外化、评估改进四个阶段,四个阶段的关键任务依次为:识别文化结合点、设计文化梯次结构、遴选文化深度载体、构建文化评价体系。四个阶段逐层深入、循环往复、相互渗透,构成文化建设的螺旋上升的闭合环。模式具体结构见下图:

职业学校文化建设路径

在职业学校文化建设四阶段闭合循环模式下,每个阶段对应的路径分别如下:

1.第一阶段传承对接的路径:借助外脑、理论学习、外部(企业、学校)调研对标找经验、内部征集文化因子、搭建文化核心纲要、传承对接找差距

寻找文化因子并合理整合成文化核心理念是职业学校文化建设的第一步,也是核心环节。以学校为例,在这一阶段就曾邀请来自企业、院校的知名文化建设专家来校帮助进行文化体系的设计。对文化深有研究的学校校长也专门对全校教师开设“学校文化建设”专题讲座,解读文化,企业文化、学校文化的概念,以及文化建设对于一个职业学校的重要性。之后学校对各个系部处室明确了文化建设的职责。各处室、系部在进行了理论的学习研究后, 观念发生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随即积极展开以制造类、服务类企业、职业院校为对象的调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又以世界500强企业、成功民营企业、正在发展的民营企业这三种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以及国外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德国柏林应用科技大学、柏林工业大学和国内的一些职业学校如常州刘国钧、无锡机电等的职业院校为主要对象进行文化的调研学习。文化因子是学校主体教师和学生对于学校发展以及情感责任的看法、态度、愿望和观念,是存在于主体行为观念中的一种因子,好的文化因子能够恰当地反映学校本身特性,能在主体中形成共鸣且被推广执行,因此文化因子的征集关键在于师生员工的参与,学校采用了调查问卷、头脑风暴座谈会、个别访谈等方法,效果不错。搭建文化核心纲要就是对文化因子的筛选与整合,形成文化核心理念。

2.第二阶段阶梯延伸的路径:明确学校文化建设方案、搭建学校、专业、班级三级文化体系

学校的核心文化要获得生命力必须向下延伸扎根于泥土,这就需要将学校的核心文化价值观扎根于系部、扎根于班级,形成学校文化、专业文化、班级文化三级学校文化体系。

以学校为例,在制定出文化建设方案总体框架后,各系部、处室都有专门文化建设的任务,并进行成效考核,使得大家不得不去做,又主动要去做,通过明确每一岗位在文化建设中的职责,使得学校文化在建设中得以贯彻和认同,从跟一群人相关变成跟每一个人相关。学校专业文化建设把握的关键是在学校“善水文化”的统一文化思路下,融合所服务的行业企业的优秀文化,进行具体的专业特色文化方案策划;而班级文化建设的原则是将学校善水文化主旋律和班级的专业特色、班级学生的主体特色有效融合。在结合专业文化时,要注意充分依托行业,紧联企业,尤其是冠名班更要强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班级文化建设中要避免班主任越俎代庖,要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引导班级一步一步累积,走出轨迹,留下历史,积淀文化。

3.第三阶段多维外化阶段的路径:遴选深度载体、外化于形、外化于行

外化于形主要是学校文化环境的打造,专业实训室环境的文化建设、班级教室、宿舍文化建设等。通过将环境打造为学校文化的载体让教师、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和感悟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的文化精神和专业精神。

学校在外化于形方面是这样做的:根据学校总体文化脉络,对原有的文化环境进行审核,去除掉一些与总体文化不相符的部分,强化一些校企文化融合元素如“6S”,增加一些有利支撑文化理念的元素,对文化环境进行了系统地重构,形成了学校文化环境建设方案,并逐步实施。作为组成部分之一的专业文化环境建设,以机电系为例,采用了先调研同类职业学校如国外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德国柏林应用科技大学,国内的如常州刘国钧、无锡机电、苏州高职校等,以及三类企业:世界500强企业、高新技术龙头企业:GE、三星、锡柴、MANZ科技,成功民营企业:上海金纬有限公司、ELE、莱克, 正在发展的民营企业:伟智科技、通易机械等。接着组织系内全体教师座谈会,用头脑风暴的方式,收集金点子,再组织骨干力量遴选金点子,系统化地进一步设计实训室内外的文化环境,形成了机电系实训室七大特色主题环境方案:企业文化、技能文化、创新文化、廉洁文化、专业文化理念、机床发展史长廊、自动控制发展史长廊。

外化于行指的是核心理念内化于心后,外显于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上。学校文化有活动才有活力,各种师生文化活动是学校文化的有效载体,对内让师生加深理解学校文化的内涵,在全校上下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外让社会公众了解学校的价值取向,从而达到树立良好学校形象、增加学校品牌价值的目的。

行为文化的主体包含教师和学生。学校认为学校文化、专业文化只有经过教师的反复实践,才能逐渐形成行为习惯,才有可能用文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形成个人内在的品质和群体文化,最终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以熏陶和感染学生。

在教师团队文化建设方面,学校从三个层级――校、系、教研室进行精心策划,采用:“走出去,学回来”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参加各类国内外培训,安排专业教师到校外企业锻炼(三星、MANZ、锡柴等),学习先进文化、提升专业技能;“沉浸式体验”安排教师以企业实际项目为载体,停课到校内入驻企业伟智、通易感受正在崛起的民企文化,提升实践技能; “引进外脑”定期邀请省内外职教专家、企业家、高校教授等来校讲学,以开拓教师视野、提高教师境界;“胡国强大师工作室”为专业建设献计献策,为课程改革添砖加瓦。通过鼓励教师参加各类项目:技能大赛、创新比赛、企业实际项目承接等项目化工作,进一步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从根本上增强自己对专业的归属感。

学生行为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归属,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学校通过举办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认同核心价值观,自觉遵守学校行动总纲,并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学校举行的活动主要有:①班级文化评比;②优秀企业文化进课堂;③听企业领导者“传道”讲坛;④听企业工程师“授业”讲坛;⑤冠名班的活动,更好地进行文化渗透和融合;⑥多模式的工学交替“金纬模式”学生在暑假时间,进入企业一线工学交替实习一个月,拉近了学校课堂与生产现场的距离;⑦规范、创新活动。学校举办“一日常规专项检查月”;系部举办“遵守常规,创新自己”的开学学生大会;“实训室物品规范摆放,6S活动”;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发展个性文化的有效载体,学校的社团活动多种多样,主要有创新社团、技能社团、创业社团、文体社团、爱心社团等。

4.第四阶段评估改进的路径:从制度层、理念层、行为层、物质层进行评估改进

优秀学校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将学校文化中理念、制度、行为活动加以总结和梳理,保留优秀的,去除与文化主脉不相符的,增加缺乏的元素,从而实现学校文化建设的增量创新。

以制度层的评估改进为例,制度层是理念层过渡到行为层和物质层的关键环节,为确保层与核心层不发生偏差,就必须把学校所倡导的文化理念全面渗透至学校的各项制度中,使所有的学校制度都符合学校文化理念,因而需要一个制定制度――实践――修订制度这样一个循环提升的过程。学校实行的是“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于2010年开始实施独特的激励性薪资体系――《学校绩效积分考核方案》。

企业文化融入学校文化的载体菜单

学校遴选了世界500强企业、成功民营企业、正在发展的民营企业这三类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进行构建职校文化的实践研究,下表列出了一些具体校企文化融合的方式途经。

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些感悟

1.寻找文化因子,要舍近求远,多绕弯路发挥曲线优势

在文化因子征集过程中,要多走弯路,少走近路。即使组织者已经对文化有了很好地概括和提炼,也不怕走过场,因为这种过场可以赢得文化行为主体的参与度与认可度。学校的文化没有师生员工的广泛认同,没有转化为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文化就会脱离师生的行为而存在。

2.文化建设过程中既要自上而下,又要自下而上

文化建设既要自上而下地进行文化地引领、布置文化建设任务、考核文化建设成效,又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切不可忽视集体大众的智慧,只有调动起大众的主动性、积极性产生的文化才有生命力,这样的文化建设才能生根、发芽、结果。

3.文化个性可以张扬

这里说的文化个性指的是专属于教师、学生个人,并能反应个性的一种文化。学校文化不能一刀切,它的初衷和归宿是“润物细无声”。让每个老师、每个学生的文化个性自觉融入到学校文化并一起成长,其实是学校文化落地、生根、发芽的过程,关注文化个性,实际是关注个体创新力对学校整体的促进和推动。学校实施的IPQ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师个性化发展就是居于这样文化理念的一个体现。

第6篇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品牌文化 现状 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203-01

哲学家尼采说过:“当婴儿第一次站起来的时候,你会发现,使他站起来的不是他的肢体,而是他的头脑。”品牌文化正是企业品牌的头脑。品牌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对内促进凝聚力,对外提高竞争力,整合形成推动力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气和灵气,实现低层运作向高层运作的迈进。通过品牌文化建设,可以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以适应公众的意愿,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为适应新的经济金融形势和农村信用社的股份制改革,建设品牌文化已成为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农村信用社品牌文化建设的现状

品牌,就是能够得到社会公众高度信任和认可,并一致赞誉的企业形象及产品品质。品牌是企业长期努力经营的结果,是企业的无形载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一个企业的文化,是这个企业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的体现,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树立形成的,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近六十年农村信用社的历史传承和积淀,形成了植根农村服务农业、农民、农村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企业文化,把自己打造成广大农民认可的“百姓身边的银行”、“三农坚实的后盾”。

农村信用社在品牌文化的塑造上还处于一种潜意识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品牌文化建设的理念有待确立和深入人心。在日常的经营管理和员工队伍中,人们的短期行为和应付思想还大有存在。二是对品牌文化建设的认识还存在许多误区。说起品牌文化建设,许多人会将品牌文化建设与企业形象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等混为一谈,理不清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的关系。

因此,农村信用社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组织实施品牌文化战略,将品牌文化建设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这既是农村信用社谋求新发展、实现新跨越的必然选择,也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核心竞争力对农村信用社发展提出的切实要求。

二、建设“农村信用社品牌文化”的策略

浙江省农信联社今年3月份出台的《浙江省农信系统“十二五”发展规划》就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专题的发展规划,从总体上看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内容、发展举措都十分清晰,对全省农信社的企业文化建设勾勒出了基本框架。但全省81家农信社在农信联社规划的框架指导下,应有自身的文化品味。农村信用社作为一家具有五十多年发展历史的地方性独立法人机构,应该有各自的“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品牌文化的建设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不是单靠几次策划、设计和咨询即可完成。它是一个调研、整理、取舍、提炼与提升的科学过程,是一个提高品牌核心竞争力的过程,是一个与品牌共同成长的过程。

1.认清品牌文化的真谛,梳理建设农村信用社品牌文化的思路。一要搞清企业形象建设和品牌文化建设的不同;二要搞清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的区别;三要明确建设品牌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方略。品牌文化的塑造就像是恋爱,而企业文化的塑造像是婚姻。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的塑造,其根源都在于对文化的理解,对文化理解得越深,越透彻,那么越容易把握其中的真谛和关键。当你看到琳琅满目的洗发水品牌,你会选择谁?功能都差不多,价格也都相差不大,关键的就在于这个品牌给你的一种感觉,有时候你很难说出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牌子,但是这个品牌已经对你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个品牌所体现的个性、品味非常符合你的情感和感觉,并逐渐形成了品牌的忠诚。但是企业文化的塑造,更像是一场婚姻,用佛家的一句话来形容非常的恰当,叫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2.认清品牌文化的功能,提高建设农村信用社品牌文化的迫切性。优秀的品牌文化可以赋予品牌强大的生命力和非凡的扩张能力,充分利用品牌的美誉度和知名度进行品牌延伸,进一步提高品牌的号召力和竞争力,使客户对其服务和产品成为一种文化的自觉,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它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品牌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对品牌的经营管理产生巨大影响和能动作用,有利于各种资源要素的优化组合,提高品牌的管理效能,增强品牌的竞争力,使品牌充满生机与活力。具体地讲,品牌文化有以下七大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辐射功能、推动功能、协调功能。

3.加强规划,循序渐进,着力铸造农村信用社品牌文化。为了搞好品牌建设,要建立起一个权威性的建设与管理平台,从品牌文化管理的战略层面和品牌文化建设的战术层面全面实施。一要制定实施规划。根据品牌文化的内涵,从农村信用社的实际出发,围绕农村信用社“立足县域、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提出明确的农村信用社品牌文化目标,然后制定实现目标和具体措施。二要加强宣传和动员。品牌文化,是衡量经营者的文化层次、经营水平、道德境界的标尺,体现出品牌人格化的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形成需要全体员工认同及参与,需要考察整个农村信用社的综合素质。因此,要积极引导全体员工增强品牌文化建设意识,夯实基础工作;要切实加强对品牌文化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逐步建设、完善实施品牌文化战略的政策措施,为农村信用社的品牌文化建设和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三要统筹兼顾促品牌发展。农村信用社的品牌文化建设要以发展为需要、以发展为中心开展工作,要根据其社会性、功能性、服务性、美观性等为前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促进品牌文化发展的各项机制。品牌文化建设是一种投资行为,需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它的利益取得是相对滞后的,但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抓品牌文化建设和抓业务经营的发展是不矛盾的。

参考文献:

1.张弥.试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发展.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1(6)

2.房军.关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研究报告.经济师之友,2011(4)

第7篇

开展社区公共卫生文化建设,首先必须明确公共卫生的内涵、文化的定义和文化建设的内涵。

公共卫生的内涵是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对公共卫生概念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很多人把公共卫生简单地理解为打扫环境卫生,没有垃圾就算卫生了。也有人认为,公共卫生就是人人都讲卫生。从专业角度来看,公共卫生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人民大众健康的公共事业。公共卫生的具体内容包括对重大疾病尤其是传染病(如结核、艾滋病、 SARS 等)的预防、监控和医治;对食品、药品、公共环境卫生的监督管制,以及相关的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免疫接种等。

文化的定义: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文化不仅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在全球化的今天,强大的文化就是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因此文化体现着国家的“软实力”,反映其国际竞争力。

文化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愉悦人的心灵,拓宽人的视野,在提高民族素质、塑造高尚人格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文化建设最重要的着眼点应当是人,一个政党文化的自觉,是对历史综合的判断和分析,在经济发展到这个程度,一定要把文化强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不仅仅引导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更要引导整个社会到那里去。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觉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对文明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一是地位认识上高度自觉。文化最大的特质,就是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持久性,像空气一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能够以无形的意识、无形的观念,深刻影响着有形的存在、有形的现实,深刻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二是规律把握上高度自觉。文化有其自身的特性,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对文化发展规律可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作出多种多样的概括。三是责任担当上高度自觉。责任源于自觉,行动体现自觉。有没有强烈的文化担当,反映着一个政党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面貌,是一个政党是否成熟、是否有生命力的重要标志。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深刻分析了我国文化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这“四个越来越”,精炼概括了当今时展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所以我们必须破解文化改革发展难题,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特别是公共卫生文化建设)当做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好。

文化建设的内涵是什么?文化建设就是发展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事业的活动。它既是建设物质文明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

公共卫生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就是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成就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知识水平,通过合理和进步的教育制度将公共卫生内涵灌输到义务教学中去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并用最能反映时代精神的健康的文学艺术和生动活泼的群众文化活动来普及健康科普知识,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

那么公共卫生文化建设的平台是什么-社区

社区已形成城市基层的社会共同体。在计划体制下的居民委员会,没有什么活力和凝聚力。工作对象除了居住在社区的老年人外,就是没有单位的居民,功能非常单薄。而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后的现代社区则不同了,除了原有的工作对象外,单位人逐渐演变成了社会人、社区人,流动人口已开始进入社区,总量大大增加。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再加上大量的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的功能从政府和单位中不断剥离出来,让社区来承接,这就有力地提升了社区的功能,丰富了它的内容,拓宽了它的工作面,使它从微观的层面担当起了造就大社会的重任,成了能协调和凝聚方方面面的中心,成了功能比较齐全的“小社会”。要充分发挥其在公共卫生文化建设中的巨大组织优势和强大的号召力,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科研文体等活动,宣传公共卫生知识,促进居民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是人类最珍贵的社会财富,是促进社会发展,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人的智慧就不能表现,文化也无从施展,财富将变成废物。这个道理已被人们广泛的理解,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已经向着“吃饭讲营养、穿衣讲式样、住房要宽敞、家具要高档、健康要保障、生命要长寿”的方向发展。这就迫切需要指导人们的消费,提高其健康知识水平。以便在衣、食、住、行、生儿育女、待人处事等方面,都能抵抗并纠正不利于健康的行为,保持和增加有益健康的行为,不断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为了增强广大群众的健康意识,普及健康科普知识,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清洁,人民更健康,就必须加强公共卫生文化建设,让广大群众明白:人体健康、疾病防治、生活方式、营养卫生、环境卫生、妇幼保健、用药保护、创卫常识等等,如:

1、什么是健康?

健康是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2、人体健康的十条标准是什么?

①精力充沛;②处事乐观;③睡眠良好;④适应能力强;⑤能抵抗一般性疾病;⑥保持标准体重;⑦眼睛明亮;⑧牙齿完整;⑨毛发光泽;10 肌肉皮肤弹性好。

3、个人健康行为有哪些?

①饭前便后洗手,防止病从口入;②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做到一人一刷;③早晚洗脸,一人一巾,睡前洗脚;④勤洗澡、勤理发、勤剪指甲、勤换衣服、勤晒被褥,保持服装整洁;⑤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倒杂物、垃圾;⑥不吸烟、不酗酒;⑦每天进行一次身体锻炼;⑧根据计划免疫要求,按时给孩子预防接种;⑨经常学习卫生知识,增强自我保健能力;10 有病及早就医,定期体检,不迷信。

4、群体健康行为有哪些?

①居室整洁,无蜘蛛网、灰尘、油污、窗明几净,用品放置整齐;②室内空气新鲜,无异味,无蚊、蝇、老鼠、蟑螂等;③厨房有良好的排烟、排气和通风设施;④厨房内灶具、碗筷干净,物品存放整齐,地面保持清洁,生熟食品分开;⑤厕所无臭、无蝇,便池无尿垢,地面、门窗、墙壁、灯具、洗手盆池整洁;⑥阳台整洁,封闭规范;⑦家庭成员有良好的卫生习惯,懂得卫生防病知识;⑧办公室内有禁止吸烟标志或劝阻吸烟的宣传品;⑨积极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10 遵守交通规则,避免意外事故。

第8篇

关键词:文化馆;城市文化建设;主动性;历史资源;现代素质市民

一、文化馆与城市文化建设

文化馆,实质上就是综合性文化中心,是供群众便捷参与文化活动的事业单位。比如现在大肆宣传建造的孔子学院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观。文化馆的类型多样,职能繁多,诸如举办展览、培训文艺骨干、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化交流等等。因文化馆的管理员、馆员等的甄别严格,业务培训技能突出,因此,其对群众文化组织活动的开展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个性、城市灵魂、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形式。城市文化囊括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既包含意识形态方面的部分,也包含生活方式、教育等非意识形态的事物。鉴于当前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城市文化建设亟需健全完善。

二、文化馆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

(一)提高文化建设主动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求进一步增强,城市文化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平衡现象也越来越突出,但是现代化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娱活动更多存在于新媒体技术、多媒体终端中,而众所周知,网络活动在室内、个人家庭之中就可以完成。因此,也就造成了现在人们文化需求膨胀但又懒于主动参与群体活动的现状。城市文化馆的建设,使得这一不平衡问题得以缓解,有效提高了文化建设的主动参与性。一方面,城市文化馆在各大社区的建设,其馆区规模、地理位置、形式特点等的建设,有效拉近了人们的参与距离,不同类型文化馆的建设,也丰富了文娱活动类型,可供群众依据自身的兴趣点参与不同文体活动,从一定程度上也拓展了文化建设的参与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文化馆的建设完善,也有利于丰富城市的文化氛围。新时期下,城市竞争与城市发展,更多注重政策体系的规范、经济效益的提升,而忽略了文化建设。文化馆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广泛平台,无论是文化馆团队有目的性组织还是民众自发的文娱活动,都使民众大规模参与到其中。

(二)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历史资源

现代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发展更集中于经济建设中。经济建设又离不开建筑群体的开发,但在当前城市规划“千城一面”的现状下,城市自身个性被磨灭,城市文化建设缺乏代表性与特色性。此外,城市建设中,过度的商业化开发,使得新建筑群不断涌现,导致部分人文信息历史区域被夷平,久而往之,独特隶属于城市的记忆消失,使城市文化建设失去了传统的根基。因此,当前文化馆的建设,使得挖掘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成为有效途径。文化馆的部分职能中,包含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比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对社区特色文化活动资料的收藏、对文艺精品作品的保护等,有利于更好的继承与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促进城市对自身精准定位,并以此确定自身的发展规划。这种以文化馆个体带动城市整体文化建设的方式,也有利于巩固城市地位,推动城市深远发展。

(三)培养具备现代素质的市民

城市文化建设的主体与服务对象都是社会民众,社会民众也是推进城市文化建设的基础力量。文化馆的职能发挥与文体活动的组织,有利于培养现代素质市民。健康的、积极的文体活动对塑造人文性格,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文化馆组织与推行的各项活动项目,诸如剪纸展览、皮影艺术表演、城市历史建筑风格学习等等,都代表着城市的主观形象,代表城市灵魂面貌,而这些美好城市形象有利于唤起市民责任感与归属感,增加民众对城市精神的理解度,使社会民众认识到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对城市面貌、城市形象的维护,从细节着手,维护城市管理,从文化意识形态改善城市建设。

三、小结

城市化进城的逐渐加快,文化馆建设也日趋完善。本文就文化馆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与探讨。文化馆建设,对提高文化建设主动性、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历史资源、培养现代素质市民等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城市文化建设是提高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不仅需要文化馆的积极建设,还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与社会民众的广泛参与,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促进城市文化建设进程的进一步拓展。

参考文献:

[1]曹甄婧.我国城市文化中心设计中的地域特色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2.

[2]韩振宇.新形势下县级文化馆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探究[J].大众文艺,2016(12):28.

[3]戴德鹏.新时期文化馆建设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的作用[J].青年文学家,2013(26):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