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19 17:11:5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经典的传统文化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中华传统经典;诵读;价值;途径
在中华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中,有许多具有重要教育意义的经典名篇,这些传统经典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进行经典诵读已成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好“教材”。学习背诵传统经典,让学生在文中与先贤圣哲对话,吸取其思想精华,对学生具有重要价值。
一、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内涵及其价值
1.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内涵
所谓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就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它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书五经为代表,如《论语》《孟子》《三字经》《弟子规》等。真正的经典是在历史的时间和空间中形成的,经历了历史长河的冶炼,具有不朽永恒的品质和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它是中华文明的代表和象征。它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包含着我们民族文化的基因,它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它是以人道、人生、人心、人本为主要内容的人文文化。总之,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是在中国历史上被大家公认的最能体现圣贤理义之学,是具有广泛、全面和深远影响的文化作品。
2.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价值
(1)诵读经典能提高语文素养
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并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这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的要求,把语文素养培养看成是“树人”的重要内容,其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长远的。传统文化经典是语言和文字的精华,经常诵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山水文化作为传统经典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古人常借助山水诗句言志抒情,凭借高山雄伟磅礴的气势抒发人的壮志,激发人的宏大志向,借助奔腾不息的流水引发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如,李白在《游泰山》中写道:“平明登日观,举手开去观。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李白《将进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杜甫在《旅夜书怀》中写道:“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诵读经典还能拓展阅读视野,拓展思维,从中学到优美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诵读经典能凝神聚气
在我国的传统经典文化中,其价值取向以家和国为本位。比如,儒家的思想就强调人应该有强健的身体和高尚的精神,应报效国家和社会,这也是古代先贤立身、立行、立言的行为准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其思想的精髓。再比如,岳飞的“笑谈渴饮匈奴血”、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王昌龄的“黄沙北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他们的爱国情怀都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让学生时时诵读,能增强他们的民族志气和精神气节,使他们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责任感。
(3)诵读经典能弘扬传统文化
让学生诵读中华传统文化能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特别是年青一代受西方文化影响较重,更应加强诵读经典,以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学好传统经典,能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助推中国梦的实现。如,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的内容是写登楼所观景色,其在思想上反映的是,人只有站高才能把问题看得深远。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感染力对世界各国有重要的影响力。
二、中华传统经典诵读途径
1.建设书香校园,搭建诵读平台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加强传统经典文化建设,利用墙报、标语、图画、校园网络等形式宣传传统文化,形成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竭力打造充满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让学生时刻都能接受到传统经典文化的熏陶。如,在教室的班训中张贴像“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样的古人名言,在黑板报上开辟“古诗苑”“经典名作欣赏”等栏目,让学生时时都能看到和学习经典名作。
2.开发校本课程,发挥教育功能
校园作为诵读经典的主要场所,学校应发挥经典文化的教育功能,把诵读经典纳入本校的教书育人体系,积极开展经典诵读欣赏。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积极培养学生的经典诵读爱好,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如,孔子所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应培养学生学习经典的主动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
3.用好教学资源,拓展诵读视野
我国的传统经典作为历史长河中的瑰宝,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的经典诵读成为全方位的教育活动。首先要立足语文教学、教材自身,学好、用好课本所选经典名作,引导学生去领略经典的魅力。让学生能读出自己的声音,说出自己的诵读感受。诵读还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扩大阅读视野。如,加强与历史学科的整合,用历史的眼光去品读经典。
总之,加强中华传统经典诵读,首先要了解其对学生巨大的教育价值,采取多种途径提高诵读质量,以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196-01
一、初中生德育现状及问题
1、少年道德精神之现状
据全国性的数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未成年人的犯罪数量占同龄人口的比例已经翻了一番。2005年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显示,目前青少年犯罪的总数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近年来,像这样的少年犯罪现象层出不穷、令人触目惊心。当代的一些青少年道德观念、道德规范模糊,自私自利,不尊重父母、老师,满口脏话,模仿电视、电影中黑社会人物的那些凶杀打斗行为,以强凌弱、以暴制暴,有的甚至还盗窃、抢劫、杀人、吸毒等等。
2、改革开放对少年思想的冲击
改革开放打开了我国的大门,中国加入WTO也使得我们的经济与世界接轨。青少年因为年纪小,自我判断能力和自我控制力较差,他们在琳琅满目的世界品牌和各式各样的外来文化、思想面前,更加容易迷失方向,忘记了自己的真正需要。现在有很多的青少年集体患上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贫血症,他们几乎不知中国传统文化为何物,或许他们能清楚的说出某某外国明星的生日、身高、体重、爱好,甚至最新的新闻动态,却不知道孔子、孟子是何许人也。
3、应试教育对少年道德教育的忽视
目前,我国的教育制度仍然偏重应试教育。只要高考制度不变,教育的现状就很难改观。大部分教育部门仍然以分取人,过分强调智,而忽视德,录取学生时只看成绩,几乎不管其它方面。在学校,思想品德课普遍不受重视,大部分任课老师照本宣科,带孩子读读书就算完事,学生觉得课堂枯燥乏味,宁愿在课上悄悄地做语、数家庭作业,课堂根本达不到教育孩子思想的目的。
二、初中德育管理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世界享有极高的地位,这也为我们的德育管理提供丰富的素材,不论是代代传诵的故事,发人深省的历史,极具特色的歌曲和绘画作品,还是优良的精神……,都是中国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人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它是中国的孩子们最好的德育教材来源,其教育意义是无可比拟的。我们的邻邦日本、韩国、新加坡,重视在德育中渗透传统文化,其中主要组成就是中国的儒家文化。这些国家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国民的创造力举世公认,而社会的稳定也足为各国楷模。究其原因,儒家文化的励志、贵和、诚信等思想无疑发挥了巨大的推动力量。这充分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建设现代化国家,塑造国民自强不息精神和高尚情操方面的作用。为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就应从初中起就在德育中渗透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其现实意义的体现。
三、初中德育管理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前瞻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初中德育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德育工作者也遇到一些新问题,旧的传授传统文化的方式出现瓶颈,为此,有必要对新形势下如何在德育中渗透传统文化做一些前瞻性的构想。
1、面向城市发展,把握时代脉搏
从城市发展的方向来看,德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要具有当代的特征,体现时代的要求。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教育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教育的现代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必然和传统文化相连接,另外,中国的教育现代化并不是教育的西化,它是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基础上,不断积累、不断发展的结果。因此,教育现代化与传统文化是既矛盾又统一的。要实现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和城乡一体,从物质上说,就是鼓励大家过简约、节俭、环保的低碳生活,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从精神上来讲,就是要人与人之间更加的和谐和包容,让未来的菁菁校园成为乐于助人、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中国传统美德处处可见的大同世界。这一切的一切,不仅要靠我们,更主要的是靠下一代来完成。因此,学校德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从现在起就应该向现代田园城市的理念看齐。
2、家校社三维合力,推动文化渗透
从德育的主体而言,除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力量也不可小觑。问卷调查中就可以看出,学生年龄越小,受家庭教育的影响越大;学生越大,受社会的影响越大。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方面的德育教育光靠学校教师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在今后,如何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家庭、甚至社会的力量,形成三方之力,营造一个和谐包容的家庭和社会氛围,让学生周围的环境总是积极和健康的。像这样,通过三维空间,对孩子们进行引导和熏陶,这一定会是未来德育发展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经典;文化;吟咏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百家讲坛》的热播,孔子学院也花开六大洲,中国传统文化正逐渐被国人乃至世界所重视。《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这就明确指出了让传统文化回归课堂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也是和“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培育民族精神”的一系列布署,实现中华民族在本世纪伟大复兴的目标是一致的。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面对合国情、合民意的传统文化,如何在自己的教学中有效吸收和传承呢?笔者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课堂诵读经典、多读、多品、多悟,就是让传统文化回归的最佳尝试。
一、多读,在读中感受经典的魅力
课本中的经典美文,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特别是课本中的古诗文,情感丰厚,意蕴深远,多方面表现着经典的形式之美、音韵之美和思想之美,学生在酣畅淋漓的“读”中就能感悟到经典的魅力,感受到传统文化那震撼人心的美。
那些描绘出优美意境且令人回味无穷的美文,方正整齐、骈散结合,在朗朗的书声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着经典的形式之美;那些读起来有极强的音乐感且富有感染力的经典,平仄相间、韵脚和谐,学生在诵读中对经典的音韵之美会感受的更真切;那些极具魅力且蕴藏着浓厚文化积淀的精粹篇章,情感真挚、感人肺腑,学生在诵读中会进一步感受经典那震撼人心的思想之美。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王昌龄“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的纵横豪放;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激昂……这些传统经典,情感丰厚,意蕴深远,可以唤醒溶解在学生血脉中的母语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炽热感情。
我在教《腾王阁序》这篇课文时就这样指导学生阅读:
1.课前指导预习,做好美读准备;
2.教师领读全文,初步感知声调美;
3.学生自由散读,感知文章境界美;
4.分段练习朗读,体会文辞声韵美。
多读,不仅使学生对这篇课文达到了“熟读成诵”的效果,而且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文章文质兼美的魅力。
二、多品,在品中涵养学生的心灵
“品”是一个让学生潜入文本、“心灵还原”的过程,是初读的进一步感悟和延伸,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捧起一本好书,就是捧着一种伟大的思想,翻开书页,就是翻动一片精神的海洋。教师应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不断与文本的语言和思想发生碰撞和交融,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多品读作品,多品味作品的内涵,必将能驾驭文字。”
采用诵读品味法,让学生自由地去感受,去领悟,去品味,他们心灵中真善美的天性便不由自主地被激活。如在讲《祝福》时,我以一个问题统率课堂:究竟是谁杀了祥林嫂?学生们通过一节课的诵读、讨论和品评,最终认识到,罪恶的封建制度才是杀害祥林嫂的罪魁祸首。发言过程中,学生们情不能已,为之动容。开放自然的“品读”,让学生不断在经典中领悟传统文化,滋润涵养心灵,感悟多彩人生。
三、多悟,在悟中提升自我的人文精神
于丹教授在《如何读经典》中说:“《论语》也罢,经典也罢,其实它们是我们心中真正的田园。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我们的生命去还原经典,体悟经典,在膜拜中完成提升。”体悟经典名著,我们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与大师对话,与历史同行;可以增长智慧,陶冶情操;可以为精神打底,为人生奠基,提升自我的人文精神。所以我们要强调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文本,通过揣摩品味、潜心涵咏来提升自我,提升自我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古代文学;养成教育
作为中国人,学习传统文化能够坚定文化自信,对思想、行为、语言、思维等诸多方面造成积极影响。养成教育意在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教育教学当中联系、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学生养成教育而言具有积极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影响
(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我国的古文典籍众多,文人墨客数不胜数,其中不乏影响了很多人一生的贤者、先哲、大家以及经典名著,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在古文当中。由于网络带来的便捷性,当代学生能够接触到的舆论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很多学生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缺乏对祖国的热爱及民族信仰。在学生的养成教育当中,教师可以利用古代文学来对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行培养,利用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作品,树立起祖国的伟大形象,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对国家及民族的责任感及保护意识,使学生能够立志于报效祖国,培养爱家、爱国、爱己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推崇君子,注重修身养性,在诸子百家当中,不同的学派的处世哲学不同,但也都体现了相通的道理。中国古文中,没有文史哲的明确界限,很多国学典籍当中所蕴含的知识与哲理较多,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再合适不过。对于尚未形成明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观的学生而言,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健康的三观,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拓展思路及视野,调整思想问题,发现人生真谛。而且中国古文的魅力不仅提留在其内涵上,而且还体现在遣词造句当中,古文的韵律美、意境美以及简洁精炼是现代文难以效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还能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理解能力进行强化,对于学生的社交能力及其他学科的学习均有着积极的影响意义。
(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当前的社会及教育环境当中,主张保护学生的个性,敦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然而,爱这种个性化发展的过程当中,应当具有一种隐形的、能够引领主流思想的意识形态。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关于美的追求、探索与描绘的内容较多,合理的利用经典有助于养成学生的审美习惯。比如,古代诗人李白的淡泊名利与杜甫的家仇国恨,看起来完全不同,但李白和杜甫却是相互信任、欣赏的好朋友,中国的审美不讲求表面的相同,而是追求一种和谐的和而不同,传统文化能够引导学生的审美观,使其脱离浅显和虚无的追求,探寻更深层次的造诣。
(四)锻造学生的道德品质
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处处都凸显着对于道德品质的要求,并且将道德视为评价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基本元素。在学生的养成教育当中,传统文化的道德意识以及对高尚人格的塑造,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判断善恶、真伪、对错,形成内化于心的、严格自律的道德品质,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文化魅力,具有净化思想、指导行为的影响力。
二、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方法
(一)推行国学经典的阅读
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诸多古文典籍当中的代表作及精华。在进行国学经典的阅读任务布置时,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学段,节选不同难度、字数、学派的内容进行阅读。在初步进行国学经典内容的渗透时,应当以故事、诗歌等较为简单且学生能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推荐,提供多种类型的阅读选择,采用阅读打卡等方式,逐步养成学生对古代文学经典的阅读兴趣,探索适合自己的国学研读方向,形成阅读经典的习惯。在学生具有一定的国学阅读基础,或在面向高中及以上的学生时,教师可以适当提升国学经典的阅读范围,建立起课上、课下的阅读体悟交流平台,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阅读引导及解读辅助,在阅读国学经典的同时,即可进行同步的文化教育及素质培养。
(二)营造适宜传统文化生根的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对于学生的影响不容小觑,当学校内部整体都具有传统文化韵味的时候,学生自然会受到积极的影响。学校可以通过外观等环境的设计及布置,采用在校内设置古文墙、先哲像等方式,让学生时刻处在一种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环境当中。此外,思想环境的影响力更强,应当将传统文化作为教育教学的一部分,逐渐使其成为学校内部的共识,为传统文化的推开和流传奠定基础。
三、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的思想文化根基,而国学经典及古代文学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在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当中,应当借助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积极影响力及魅力,在不强制的软环境当中,逐步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引导,发展我国未来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胡晓英.论传统文化对学生德育的影响 [J].求知导刊,2017,0(22).
【关键词】经典诵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5-0229-02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也在多次会议上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大学阶段以提高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校辅导员是促进大学生成才的重要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当前,许多大学生消极厌学,沉迷网络,贪图享乐,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观念淡薄。然而,现行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却收效甚微,许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未能从根本上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为此,探索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十分必要。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灿烂遗产,是中国人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可见,中华传统经典思想深刻,具有丰富的人身修养和爱国主义思想,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将国学经典作为切入点,利用诵读经典的方式,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将国学经典加以渗透和运用,可推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本文以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经典晨读”活动为例,探索经典诵读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玉林师范学院是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师范学校,是培养广大中小学教师人才队伍的摇篮,培养一批对国家、民族和人民负责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对中小学教育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关重要。基于此,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于2013年9月开展“经典晨读”活动,旨在从传统经典中汲取教育资源,提升大学生人文修养及责任意识,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一、经典略论
传统经典,曾是两千多年来中国读书人必诵之书,然而近百年来,老、中、青三代的中国人,已渐渐连古文都读不懂,更不用说如“四书五经”一类的经典了。无论世事如何诡谲,人间如何颠沛,人性始终如一。经过历史涤荡流传下来的经典,它不只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不只是古人的,更是现代的,乃至是未来的。北宋理学家程伊川曾说:“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只《论语》一书,即可陪人一辈子。而要接近乃至于了解《论语》,用诵读的方法可谓事半功倍。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梁启超先生曾为大学生开出包括《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易经》等必读中国书目数十部,并认为“《论语》为二千年国人思想之总源泉”,希望大学生能“熟读成诵”。文化教养是人生必须涂抹的底色,经典是滋养人生德性与才情的源头活水。经典的诵读与学习只是生命启发的开始,而这个开始,不限于文史、政经、艺术、理工各门专业的学子。
一名大学生能把任何一本经典熟练诵读,他必能从经典中提升其为学的能力,必能从经典中领悟其为人处世之道,必定能变化其气质,开阔其胸襟,启发其智慧。大学生是时代之骄子,未来之希望。大学阶段,是一个个体生命最容易彷徨、失落、沮丧、孤独的岁月,也是一个个体生命寻求方向、激发志气、砥定人格的关键时机,而一个个体生命能否挺立自我、畅明笃定地航向人生旅程,端赖当下一念之自觉。通过经典的学习,每一个有理想的年轻人,都能够从圣贤的智慧海洋中汲取活力,拥有独立思考的胆识;每一个有志气的年轻人,都能够从圣贤的智慧光明中引发生机,走出坚实的每一步,不惧怕,不彷徨;每一个有才华的年轻人,都能够发挥他的创造力,肩负起对这个时代应有的责任。
二、经典诵读活动形式甄选
基于当前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发,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将诵读经典教育与现代思政教育相结合,通过辅导员亲自带领学生诵读国学经典,使学生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传承古圣先贤精神,开启内在心灵的真、善、美,培养爱国意识,抒发爱国情怀。同时,从传统教育的理念及模式中推陈出新,探索教育的新形式、新方法,将晨读与班级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学思并重,知行合一”的教育原则,实行“学――思――行”三步规划:
第一步:学――诵读经典
利用晨读(7:00―8:00)时间,辅导员亲自带领学生诵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国学经典(每学期读一部),使大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典籍及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明白仁、义、礼、智、信等做人处世之学。
第二步:思――解释经典
在熟悉经典的基础上,参照古代注疏,梳理文意,每个月开展一次读书心得交流会,组织学生讨论学习;每位学生每学期写2―3篇读书心得;邀请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引导学生将传统经典思想与大学生活相结合。
第三步:行――践行经典
积极实践传统文化精神,将文化涵养与为人之道融入社会实践。组织大学生成立经典教育支教团队、文化进社区服务团队,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公益事业;鼓励学生进行传统经典教育与现代幼儿教育的探索研究,为幼儿教育培养优秀人才。
三、经典诵读实现路径探析
(一)理念宣导
组织大学生进行经典教育理论学习,为学生接受经典诵读做好思想铺垫。学习内容包括:《人文教育从经典导读出发》、《: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等等。
(二)晨读经典
每天7:00―8:00,组织学生诵读经典1小时,诵读书目的顺序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诵读形式:辅导员领读―全班齐读―学生自读。
(三)经典读书交流会
举办经典读书交流会,分享读书的感悟与收获。学院目前已成功举办两次读书会:《大学》读书交流会,《论语》读书交流会,为学生表达自我提供了有效平台。学生在交流会上畅所欲言,分享读书的经历与感悟。
(四)国学大讲堂
邀请国学造诣深厚的专家学者对传统经典进行现代性诠释。学院目前已举办两期国学讲座。第一期:《礼记・大学》解读;第二期:做人做事与创业的根基――国学文化魅力探析;第三期:学习古典诗词,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通过国学讲座,将传统经典思想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就业相结合,砥砺学生从经典中汲取做人处事的智慧,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艺术魅力。
(五)传统文化公益行
鼓励大学生践行传统文化精神,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学院目前已先后组织10个班级,近500人次到玉林市福利院提供志愿服务,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从中得到提高。
四、经典诵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成效
(一)对经典文本的熟悉
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现已有500多名学生诵读经典,其中《大学》诵读过100遍,《论语》50遍,部分学生已将《中庸》诵读100遍,现阶段正在开展诵读《孟子》活动。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大学生们对国学经典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学生们感受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且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明白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为人之道。
(二)集体意识、责任意识的增强
大学生在诵读中亲近中华经典,不仅培养了阅读经典的兴趣,感受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且从经典中懂得了做人为学的道理,切实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大部分学生内在心性发生了明显变化,他们摒弃惰性,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尊师重道,课堂出勤率和旷课率逐渐降低。学生集体意识增强,学生之间建立起感恩、诚信、互助、互爱的集体精神,同时,他们也学会打开自我的内心,释放自己的正能量,学会积极正面地面对生活。大部分学生摆脱了迷茫的状态,树立信心,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
五、经典诵读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经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如何走出一条符合时代特色、学生需要的道路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因此,将国学经典作为切入点,利用晨读经典、国学讲座等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基于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实施“经典晨读”活动的实践与经验,本文探索出了一套具有可行性与创新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总结出了新的实践经验:
(一)高校辅导员以国学经典为载体,搭建晨读经典平台,与学生沟通交流,有利于在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将传统经典与学生活动、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既能丰富大学生的文化底蕴,又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滋养心性,提升社会责任感与爱国意识。最后,辅导员不仅要鼓励学生成长,更要教会学生为人处世,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以诚待人,培养民族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一、经典诵读的必要性
语文教学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民族精神,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同时,小学生不断地背诵、阅读中华经典,不但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了他们的思想情操和文化艺术涵养,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和人格的发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开展经典诵读的具体方法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学校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扩建图书室、文化墙等,全面推广、宣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校园内拉横幅,办板报,加强师生的文化意识建设,明确诵读经典的重要性和具体目标,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校园文化活动
学校合理、有效地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每周一次的国旗下的讲话,让学生体验庄严的氛围,提升思想认知;校园广播中的“美文赏析”,播放优美文章和古诗词,陶冶学生情操;开展“诗朗诵”校园文艺活动,对优秀班集体进行奖励;家庭互动,教师或学校组织家访,为家长讲解诵读经典的重要性,让家长参与其中,亲子阅读等。
(三)班级文化建设
1.文化角建设。发动学生自愿建设班级文化角,集体购买阅读书籍,实行图书借阅模式,并设立文化墙,让学生张贴美文、美句,供学生学习、欣赏。
2.开展“我为同学推荐一本书”等活动。教师组织学生每周或每月定期举行一次,让学生自主推荐有关书籍,丰富学生的阅读层面。
3.班级诗朗诵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诗词朗诵活动,并奖励朗诵优秀的学生。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一些经典、优美的古诗词供学生欣赏,同时进行相应的解析,并指导学生做好书面笔记。
4.“阅读心得”分享。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之后,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可以是日记、随笔等形式,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
三、经典诵读对小学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
开展诵读经典的培养活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习氛围的形成,同时也促进了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创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升和专业知识的发展。因此,开展诵读经典,对小学语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1.陶冶情操,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2.加强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语文水平。
3.增强了学生的记忆能力。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智力。
品味经典,就是在品味人生,品味文化。诵读经典的培养教育犹如一条长长的纽带,无形中拉近了祖国与我们的距离,也拉近了学校与教师、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品味书香,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语文水平和素养,就是诵读经典最好的体现。诵读经典不仅仅只是语文素养的培养,更是中华文化得以传承的不竭之力。
关键词: 国学经典 普及现状 调查报告
一、引言
国学是中华的传统文化,它涵盖范围较广,从先秦至明清,具备完整的一套文化体系。近些年各地不断涌现国学热现象,大众纷纷学习国学经典,且手段样式繁多,从国外建立孔子学院到国内开展电视国学讲坛,从国家举办国学活动到民间自发学习,从学校课堂教授到企业文化融入,说明人们越来越注重学习国学文化带给自身的精神修养。虽然这些现象总会带给大家热议这种的做法,但大众终归还是回归于一个初衷――如何才能普及好国学。
可以说国学经典确实产生不仅对个人修养而且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和影响,但如此良好的影响下怎样才能更好地普及国学,就需要对普及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因此,为更好地了解,我们选择于2015年4月―2015年6月在江苏省常熟市、江阴市、张家港三个县级市开展关于国学经典普及现状的抽样调查。
二、调查方案介绍
1.调查目的
通过研究三地的中华经典诵读的现状,了解大众对国学经典的认知现状,阅读国学经典的时间频率、方式方法的情况,以及大众对国学经典的态度,探究国学经典普及过程中需要加强完善之处,并进一步提出可行性方案,旨在为未来国学普及推广出谋划策,从而对中华经典进行有效的宣传普及。
2.调查对象及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对象涵盖江苏三座县级市:常熟市、江阴市、张家港市。本次调查总样本以10~40岁人群为主,且含有少数60岁以上人群,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问卷600份,收回504份,有效问卷450份。
3.调查内容
此次调查研究采用问卷法的形式进行收集数据,问卷由三部分组成:国学认知、国学阅读、国学态度,共计21题,17道客观单选,4道客观多选题,涵盖大众对国学的理解、阅读国学的基本情况、对国学所持态度及国学目前推广的看法。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对国学认知情况一般
调查结果显示,人们对于国学经典的认知存在一定的误区,69%的民众认为国学经典就是儒家经典,在人们心中孔孟之道的儒家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并且影响中国人的几千年文化,所以一提到国学就认为是儒家文化,但事实上现代意义的国学经典已经超出儒家文化的范畴。“国学是指中华民族学术文化与时偕行的创造,是中华民族学术文化的总和”①。当代国学经典涵盖面广,它包含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学术。
从国学经典书目的了解看出,人们对于国学经典书目了解的程度一般,不至于所有国学经典的书目一无所知,但也不至于了解超过十本以上,大多数民众对书目的了解都停留在几本书目,据调查民众显示图书馆和书店以这几本国学经典篇目居多,其他书籍有但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民众对于国学理解的局限性。这说明国学的普及需要加强篇目的推荐引导,而不是单单几本图书之内阅读。
调查还发现,人们对于国学经典的了解情况一般,78%的民众对于国学经典的了解程度都是趋于了解一般和了解很少之中,且女性了解多于男性,这种情况居于中青年居多,由于工作的种种限制,很少有时间了解国学知识,但对于学生群体来说,学生更多是因为学校布置的国学课堂作业和任务居多才导致对国学的进一步了解,但实际的了解程度有待提高。具体的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但据整体了解,民众对于国学的认知还是保持乐观态度,尤其谈及国学经典的作用时,超过90%以上的民众对于国学作用持积极态度,认为国学可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学习古人智慧,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个人行为道德修养。并且愿意接受像百家讲坛这样的电视节目的文化熏陶,节目以生动形象的讲述让人们愿意以这样的形式得到文化的洗礼。另外,也很清楚明白国学普及的困境在于社会环境(学校、家庭、单位)没有形成浓厚的氛围带动人们自发学习,以及有些经典篇目比较晦涩难懂,让民众一时无法理解。
2.对国学阅读现状较差
调查发现,国学学习虽然形式多种多样,但最主要的途径是书本,所以就国学的阅读进行进一步研究。但研究发现民众对于国学阅读虽然有很大改善,但仍旧存在不足,并且很多国学知识虽然看过,但是时间久后就会遗忘,81%的民众都读过《论语》、四大名著、唐诗宋词这些中华传统文化,但很少一部分人7%是全部看过并读完,大多数民众还是看过一部分,并且现在已经遗忘很多。
就国学经典的阅读频率说,74%的民众是偶尔会翻看国学经典书籍,但频率不高,终归到底还是处于时间问题,对于学生群体来说,学校布置的教学任务会使学生经常阅读国学经典,但对于已工作的成年人来说很难挪出时间静下心阅读国学经典。而且调查结果显示女性的阅读频率要高于男性,就学校来说女生群体阅读量确实高于男生,就工作来说,女性的工作压力大但与男性相比较小,平时阅读书籍的时间也比男性多。具体的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尽管阅读量不高,时间较少,但是民众还是愿意阅读国学经典,尤其在其他时间人们会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形式学习国学文化知识,在一些电视国学竞赛文艺节目中娱乐的同时也接受国学经典文化的熏陶。
3.对国学推广态度积极
事实上,人们对于国学普及还是持支持态度,但是就国学普及的方法各抒己见,但民众还是只有一个目的――希望国学可以普及大众,让民众得到文化熏陶,就民众对国学的复兴态度来说,民众还是持积极支持态度较多,有72%的民众支持国学复兴,只有9%的民众不支持,不支持的主要原因是认为国学与自身联系不紧密,没有多大用处,认为国学与当代现实社会较脱离,而且国学文化晦涩难懂也不愿意学习。具体见下图分布:
就整体看,大多数民众还是比较支持国学普及,59%的民众同意将国学纳入基础必修课,67%的民众还是期待并且有时间精力就会参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动。同时人们也对目前国学推广的现状表示一般,希望可以有很好的方式方法让自己愿意参与到国学活动中。人们也希望开发新媒体,足不出户通过手机就可以学习,也希望电视台可以推出精品国学栏目,图书市场也可以出版高质量的国学书籍,学校开办国学课程让孩子从小学起,等等。
4.国学的普及力度变大
从480份有效问卷中看出,在国学热的影响下,有58%的民众经常参与到了国学经典的学习浪潮中,33%的民众偶尔会参与国学经典,只有9%的民众认为国学推广学习与我没有太大关系,没有参与关注,具体见下图分布:
由此可以见得,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国学经典的普及力度逐步加大,下面进行详细分析:
从此次调查的结果看:普及对象范围扩大,上至社区老人下至幼儿;普及手段开始多样化,从国学竞赛到国学文化表演到渗入企业文化。以江苏省三个县级市为例,各市街道社区开展丰富多样的国学讲座,供退休职工和老年人进行社区文化活动,例如常熟市清河坊社区就开设国学诵读班,并且邀请专业老师进行讲课;张家港开展“全民读书月”活动,共开展120项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包括邀请六小龄童进行文化讲座解读经典,建设“书香张家港”微信,定期为市民推送阅读资讯;常熟市企业将国学精神渗入企业文化中,梦兰企业开展“梦兰儿童慈善基金”帮助贫寒学子;江阴市开展“一站到底”国学经典电视大赛,为中小学生搭建国学竞赛学习平台;常熟国际学校开展国学节之四年级“亲子诵读国学经典”;江阴看办万达童学馆,幼儿们穿上汉服,让国学轻松学习,等等。这些丰富多样的活动为国学普及提供了支持。
四、问题弊端与方法对策
当前国学经典盛行时期,民众都乐意学习国学经典并且支持一系列措施,但是普及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当中仍然暴露出一些问题与弊端所在。
(一)市场加强优质图书出版
市场缺乏较好的国学经典通读篇目,现在市场书目鱼龙混杂,更何况是国学书籍,在2013年全国就举办过优秀古籍整理图书的评选活动,当时只有91本书籍被纳入优秀图书范围之类,这些图书大多出自于知名出版社,从这可以看出,当代图书出版仍需提高质量和增加数量。且市面上缺乏较少的优秀通俗读本,民众之所以不愿购买国学书籍大多数是因为图书内容晦涩难懂。“针对不同的对象,选取注音、释疑、导读、赏析、缩写、改编、漫画、图说等常见表达方式”②。这正是出版社需要考虑的,最重要的是将国学内容提炼出来,将古人所要表达的哲理展现给读者,让读者清晰明白,也可以加入名家解读的白话,便于读者理解。
(二)改变课堂呆板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国学经典形式过于呆板,“课堂上由老师将篇目的主旨大意及文化内涵口头教授的方式缺乏生机”③。这是如今众多学校对于传授国学经典的课堂现状,通过老师讲台上的大致讲解,学生在下面诵读默写篇目,确实很难理解这篇文章背后的引申链接与深层含义,无法领略国学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样的国学课堂普及可以说效率低下,学生出学校后只是记得当初背过的之乎者而道不出其中的哲理更无法修养身心。这就急需学校改变课堂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国学活动,让学生自发学习国学经典。国家也可以制定学校开展国学普及的激励机制,让老师换发活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国学课堂活动,让学生轻松学习国学。
(三)让国学活动更注重内涵
当下不少地方确实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国学活动,但是国学活动开展效果是形式大于内容。当前不少媒体曝出某地开展国学讲坛、国学文艺汇演、国学知识竞赛等,虽然看似百花齐放的国学活动,但实际收效甚微。就国学竞赛目的是让民众参与国学学习,但一部题库的,让参赛选手暗自背题而忽略国学本质内涵。国学讲坛本是丰富民众业余生活,但现实总是台上激情演讲台下睡声一片。要改变国学普及现状,更注重内涵,让民众切身感受到国学魅力,举办方仍需在内容上下工夫,丰富形式,加强内容的引导,让选手在背题过程中回答自身对国学的理解,在让讲座生动有趣的同时真正领会国学的魅力。
注释:
①张立文.国学的新视野和新诠释[N].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1).
②康华.关于国学经典普及出版的几点思考[N].出版发行研究,2014(7).
③朱尉,姜开元,陈思.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文学经典传承新思路探究[J].今传媒:学术版,2014(10).
参考文献:
[1]张立文.国学的新视野和新诠释[N].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1).
[2]康华.关于国学经典普及出版的几点思考[N].出版发行研究,2014(7).
[3]朱尉,姜开元,陈思.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文学经典传承新思路探究[J].今传媒:学术版,2014(10).
【关键词】传统文化 教学理念 道德培养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13-01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有着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的根基,作为人们思想进步的源泉,传统文化从古至今发挥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在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一些深受传统道德影响的人们坚守信仰,可歌可泣;也有一些背弃传统文化的人们毒化社会,失园艿隆<忧看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大中专院校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
衡量学生是否有健全的人格,是否有高尚的道德,离不开对学生德行素养的考查,离不开对学生心灵家园的关怀。大中专院校开展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宣传和实践活动,有利于帮助学生重新认知和理解传统文化,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当代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大中专院校对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再认识尤其重要,要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入学生的思想,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
一、增强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自学意识
当前,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内容比较少,以衡水市大中专院校为例,即便是文科类的学生,也只是个别专业会接触到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哲学史等课程,而且学科课程设置时间短,内容含量少。对理科类的学生来说,选修课也很少会有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艺术生更是很少接触传统音乐、传统绘画方面的基础知识,更多侧重的是现代艺术。
很多学生在小学阶段接受过《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等教材的学习,而在大中专学习阶段对《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音韵学教材,《说文解字》、《尔雅》等语言学教材一无所知。由于传统文化涉及的范围很宽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分散于各学科的传统文化加以强化,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教育,可以让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学到更多的传统文化。同时,选修课程中加重传统文化课的分量,用学分考核的方式要求学生自觉进行学习是有必要的。学生在教师的强化引导或是个人兴趣的支持下,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将会由被动逐渐转化为主动。
二、转变教师教学理念,以文化育人
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与言行。一些学校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传统教育培训,比如在参观市里的一些私塾学校的过程中,感受不一样的教材和教法;到同类院校参观学习,借鉴成功教学经验;邀请市里知名学者来校开设文化传统教育系列课程,感受名家的心得等。这些学习培训开拓了教师的视野,教师逐渐学会从多方面、多角度审视传统文化,解析传统教育中的问题。
在以文化育人的过程中,经典诵读是较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在衡水市大中专院校进行经典诵读的活动中,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渐增强,文学鉴赏能力得到了提高。在诵读的选材上,引导学生不去选择网络中的肤浅文学,多关注有文化深蕴的作品。在诵读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智慧解读经典的内涵,用情感体会经典的真谛,用声音把握经典的色彩。在活动反思中,引导学生将对经典的理解写成文字,在师生的交流中领悟经典。实践证实,大中专院校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收到了较好的育人效果。
三、注重德育管理,以道德教人
德育教育是文化传统的重要精神核心,传统的道德学说规范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比如仁爱的思想有“仁者爱人”,从善的思想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敬老的思想有“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这些传统思想对大中专学生的成长及成才具有重大意义,不仅需要学生继续传承,也需要将其发扬光大。
事实上,由于一些家庭教育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情况,学生的为己思想和功利意识表现过于突出。在实践中,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思想教育是相互关联的,学校教育的实效性正是通过学生在家庭、社会中的言行表现出来的。衡水市大中专院校注重将学校的德育管理重在落到实处,用小环境影响家庭和社会。比如开展的“社会现象之我见”活动,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的经历写感想,谈感受。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导向下受到积极思想的感染,现代教育的人文内涵得到诠释。
四、组织并参与社会活动,丰富学生阅历
大中专院校在开展相关宣传活动中,对传统节日、传统礼俗的认识方面给学生多做一些知识普及,同时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活动推动教育。在参加文化活动中,学生可以去体会、展示、丰富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活动中提高了文化素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传统文化观念,增强了集体凝聚力和文化归属感。
衡水市大中专院校利用多种形式开展交流活动,比如组织“我们身边的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有剪纸手工展示、摄影比赛、家风家事演说、毛笔字书法展示、创办京剧社团、去博物馆参观、成人礼仪式、感恩父母等活动,这些活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净化了学生的心灵,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唤起学生对实现青春价值的渴望。
通过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究,教育者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品质,培养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中,开阔了知识广度,提高了人文素养,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从大中专院校教育层面来看,把中华传统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对教育体系的完善与补充,是培养大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呼艳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J]].商业经济.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