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19 17:12:0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教学课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教学内容分析
实心球是初中《体育与健康》中的重点教材。本课的双手头上掷实心球是近几年体育中考的项目之一。它可以发展学生的肌肉力量,运动速度和全身协调用力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冷静、果断等心理品质的形成,从而促进学生健康的生长发育。
二、教学目标
运动参与目标:让学生学会利用实心球进行体育锻炼,通过实心球的练习发展学生力量、协调等素质,提高投掷能力。
运动技能目标:初步建立双手头上掷实心球的技术概念,了解动作结构和技术特点。
心理健康目标:培养学生勇敢、果断、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创新、进取的精神,追求和体验成功,共享快乐,构建和谐的同学关系。
社会适应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会合作,学会竟争,互帮互学及社会适应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年龄为十五、十六岁左右,该年龄段学生正处于生成加速期,朝气蓬勃、富于想象,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在教学中应该采取启发式教学,并给他们创造自己展示的机会。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出手角度,
教学难点是自下而上的发力顺序。
六、教学过程
1、集合整队: 体育委员整队、检查人数、报告出勤。 2、 师生问好:
3、宣布本课内容及要求:
投掷:学习双手头上掷实心球,初步学会正确的投掷用力顺序。 4、安排见习生。组织:四列横队。
明确目标,主动学习,安全第一,互帮互学。
一、准备活动:
1、四路纵队趣味慢跑。
2、个人徒手操:
(1)、伸展运动;
(2)、扩胸运动;
(3)、全身运动;
(4)、跳跃运动。
3、双人专项准备活动:
(1)、压肩运动;
(2)、转肩运动;
(3)、互背运动
组织:教师带领同学蛇形慢跑,
要求:精神饱满,跑动路线准确,合作积极有序有趣。
组织:四列横队。
要求:动作有力、到位、协调、舒展。利用充分的准备活动,把身体的各个部位的关节和韧带活动开。
一、投掷:
双手头上掷实心球。 动作方法:双手头上掷实心球时,能做出双手持球于头上后方,身体后仰(尽力成满弓),由双腿用力蹬地到髋关节及躯干屈曲,肩部迅速向前,快速挥动手臂,最后屈腕,把球掷出。 动作要点:
用力蹬地,腰腹急震,挥臂,压腕,拨球,用力将球掷出。
重点:
用力蹬地,送髋展胸,快速挥臂(鞭打)用力将球掷出。
难点:
用力顺序及出手角度。
二、分组练习
1.分四组,每组面对面,循环投掷,由小组长负责小组的纪律。
组织:四列相向横队,相距6米左右
要求:有组织、有纪律、注意安全。 教法:
1、熟悉球性;
2、双手头上掷实心球: 1)、教师示范讲解。2)、学生模仿徒手练习; 3)、学生持球练习; 要求:听统一口令,服从指挥,用力顺序正确,上下肢用力协调,动作快速连贯,蹬地、收腹、挥臂、压腕、拨球。 易犯错误: 双腿用力蹬地及髋关节、躯干屈曲动作不够,只用手臂将球掷出,用力不协调。 纠正方法: 多做模仿练习,体会动作的本位感,做出背弓,然后再投掷。 4)、学生自订达成目标练习; (男7.5米优,女5.7米优;男5.3米达成,女4.3米达成) 5)、学生展示、挑战练习:
组织:
四组组长负责到各自场地练习。
① ② ③ ④
教法:
1、教师讲解,纠错;
2、学生自主练习,教师指导; 要求:有力、准确、到位。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教师指导,学生练习
一、整理放松。
二、小结:
评价学生完成本次课的情况,以鼓励为主,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三、收还器材。 随着教师的手势进行深呼吸
要求:按动作节奏,师生同乐,充分放松,达到放松的目的。
小结本课:旨在鼓励学生,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缓解肌肉疲劳
教学预期效果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积极参与练习,课堂气氛活跃。通过课堂练习,学生基本掌握技术动作,平均心率100-120/分钟,达到了教学目标的预期要求,掌握了本次课的技术重点,突破了难点,并能熟练地完成动作。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也教给学生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内容是双手头上掷实心球,是中学《体育与健康》的重要教材。本课灵活的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共同营造了一个和谐、充满乐趣的情景,让学生能够在自主的空间里,积极投入的进行自学、自练、自悟以及同学间的合作与探究。以下是本人课后的几点反思:
首先,学生永远是课堂上的主角。课堂上要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自主选择学习方法。本课的主教材教学中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开始就让学生自己观察,模仿,自己试投,然后再跟教师的正确动作做比较,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易错动作的印象,更激发了他们自主研究的意识,提高了自学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9—0156—01
一、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特点
现代教育研究者们对初中时期的教育价值给予了肯定,指出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最佳期限,为学生提供优越的学习平台将促进个人潜能的发挥。与其他学科相比,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具备了自身的特殊性。
(一)系统性。尽管初中在小、中、高等时期里占据重要地位,对三个阶段的教学工作起到了“承前顾后”的作用。但初中数学教育并不是独立进行的,而是要与其它两个时期相互统一,这是数学教学的系统性特点。
(二)复杂性。无论是有理数运算或者几何图形方面的知识教学,均要经过详细的计划安排才能取得成效。学生很难掌握教材内容的本质,无法从根本上理解数学的运算技巧,这些复杂性特点对学生个人领悟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注重课堂前期的准备工作
全面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率,需要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而并非单独集中于教学过程的控制。课堂前期是一个准备环节,注重数学课堂前期的教学准备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一)熟悉教材。掌握数学教材的组成结构,熟悉初中数学的知识框架,能够使教师更加了解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可否认,数学教师们在长期教学过程中对书本教材已经十分熟悉,基本上都能灵活地运用教材内容展开教学[1]。但是,对于一些潜在性的数学知识,还需要进一步熟悉书本且深入研究。如:有理数这一章节里,教师不仅要掌握有理数的定义内容,还应熟悉教材中对有理数符号的应用,在课堂上灵活地指导学生学习。
(二)组织教学。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前期组织好教学方案且编制一套完整的教学流程是很关键的,其关系到后续课堂的教学秩序。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要结合此次课堂的授课内容,把握每一个知识点后进行适当地规划编排,从而实施符合学生学习要求的教学方案。如:有理数运算相关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先准备有理数方面的素材,以此为课堂教学内容完成教学流程的编排,从加、减、乘、除等方面有序地指导学生学习。
(三)制作课件。教育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各种先进的教学技术也开始普遍运用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学工作中的常用技术,辅助教师用文字、数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书本教材。新课标体系下,许多初中学校已经建立了多媒体教师,为数学教学工作提供了优越的平台。针对不同的书本教材,教师在备课环节里制作教学课件,可大大降低课堂教学的难度,也易于学生对数字知识的理解。
三、完善课堂过程的教学措施
(一)教学方法。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不同的数学知识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如:有理数教学里,可注重学生对数字形象的认知,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定义、划分等知识,经过适当地引导便可取得教学成效[2]。但是,面对几何知识学习不仅要引导学生,还要配合其它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如:“图形认识”这一知识点,我采用项目教学法,让学生自己比较“直线、射线、线段”等三个基本线形的特点,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二)知识讲解。“知识讲解”在初中数学课堂里是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讲解知识才能让学生领悟书本教材的内涵,掌握数字、图形等知识的规律。为了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应深入性地向学生介绍教材内容。以“相交线与平行线”这一章节为例,除了在理论上对两种线形进行阐述外,还必须画出两种线图以作对比。可从“是否存在焦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地教学,使学生直观地把握相交线、平行线的特点,以及两者的内在区别。
(三)能力训练。数学能力主要是针对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总结问题等几个方面来说,全面训练初中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做题能力。如:分式方程教学里,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字转换能力,通过适当地习题训练,使初中生对分子、分母的换算更加熟悉,简化分式结构再进行计算;勾股定理教学中,学生掌握两个直角边与一个斜边关系后,选定不同尺寸的直角三角形数据,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运算训练,既锻炼了数字运算能力,也牢固地掌握了定理的本质内涵。
总之,数学学科在许多行业研究中均得到了推广使用,自我国义务教育体制实施以来,数学就作为一项最基本的学科内容,一直延续着其日常教学活动方案的执行。制定教学方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综合提高学生个人的文化知识水平。教师应详细地了解初中数学的特殊性,以设计符合学生需要的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 季广成.浅谈初中数学知识结构的特点及教学改革[J].现代数学,2009.14(10).
【关键字】初中物理 课堂 教学 兴趣 经验
一、要抓好基础知识的引导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开始的一门新学科,对初学者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但是,若这种新鲜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新奇上,老师不及时深化,那么这也将是教学的失败。所以,作为一个教学工作者,首先要抓好基础知识的传导。作为老师而言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认真备课。针对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认真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尽可能地做好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和解决好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将这些引入到教学课件和教学实验器材中。例如在新课程标准中,学生要求初步认识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机械能、内能、电磁能以及能量守恒等内容。并且了解新能源的应用,能初步认识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老师可以自己动手设计一些小实验,比如以两个小磁铁之间的磁性推动了小木车的快速运动,两个物体的撞击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的现场试验。还可以以现实案例或者以多媒体的形式做成动态的幻灯片来宣传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必要性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提前预习,鼓励学生课前自己查资料,从而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
二、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和思考能力
在物理教学新标准中,课程基本理念有一点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在初中物理学科教学中,每一个概念和规律、公式都是可以通过物理实验得出的。在教学过程中能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中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生的探索兴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因此,教学工作者在课堂上,开展实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物理现象过程,能学会简单的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并在其中发现一些问题,还能及时提出问题。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实验方案,学会利用不同渠道收集所需要的科学信息,形成自己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并能对信息做出有效的判断意识,还能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极大地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与此同时,教学工作者也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在课下设计实验,或者根据课外的资料,来模拟物理实验过程,加强学生物理实验动手能力。并且教师完全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实验带到课堂上,与同学们讨论交流,还可以让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和讨论记录,教师则做好实验分析总结。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现代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习积极性才能提高。因此,构建愉悦和谐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形成良好的和谐课堂,才能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而在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在和谐的课堂上是完全可以形成并达到这一目标的。在和谐的课堂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基础。以学生对老师的喜爱,能把这种喜爱转移到课堂上去,能高效地接受老师的教诲,容易接受知识和理解并掌握物理知识,还能使学生愿意和老师交流他的想法、学习中的困难和快乐,能更好地进行学习生活。
四、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趣味引导
1.教学方式手段实施中的趣味性 如我校的一位优秀物理教师,在他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改变和增加一系列物理实验,包括和其他物理教师一起为八年级物理入门学生表演物理魔术,突出加强了实验观察与操作中的趣味性,充分开发利用初中学生好动心里特征的正面效应,用实验趣味启发学习兴趣,进而转化为学生的积极求知动力,以至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中一个突出实例就是:有一个学生因物理实验的妙趣而产生了浓厚的物理兴趣,积极大量地参与小实验和小制作,增长了基本技能,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获得了基本物理知识。物理考试时总能取得九十多分的优良成绩,而其他学科成绩却在七十分以下。 2.教师教学语言表达中的趣味性 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表达形式上的艺术美是一种很重要的基本教学能力。其中教师讲课时语言感染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初中学生而言,效果尤其明显。语言风趣、讲解生动,使学生愿意听讲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这是每位物理教师应具有的一项基本功。 记得我刚走上教育岗位时,学校里有一位化学教师上课的语言特别有趣,学生上课感到很“有劲”,教学效果也相当不错。据了解,这位化学教师是一位艺术天才,他在吹拉弹唱方面有一套,善于表演,善于模仿各种声音。因此这位教师语言表达上很有特点,有时上课讲解中还不断夹杂些地方话,尽管这不规范,可趣味性强,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其教学效果却不错。 3.现代教学设施应用中的趣味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及其网络的日益普及,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技术的发展,各种现代化教学技术走进了课堂。各类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自制课件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工具。这种可延迟再现的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涵,也扩展了教学外延。那么,好的教学软件是运用这一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必备条件。许多青少年非常喜欢电子游戏,为此他们可以废寑忘食。为什么,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游戏软件本身设计制作非常符合青少年年龄特点,具有青少年所喜爱的趣味性。这说明教育辅助软件的趣味性是激发教学对象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自制课件,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形象直观地把一些现象展示出来,扩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求知欲望,维持学习兴趣,也是很重要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多媒体课件;语言交际情境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英语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多媒体课件是知识的一种承载方式,它运用多媒体集图像、声音、动画、文字为一体的信息处理技术,将知识集中呈现,使课堂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引人入胜,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下面就对初中英语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作简要分析。
1 初中英语课堂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利与弊
将多媒体课件引入初中英语课堂,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当然,使用不当也会出现一些问题。
1.1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英语教学的优势
1)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渲染气氛,激趣导学。英语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词汇、语法、句型的学习是抽象、枯燥的,学生缺少学习兴趣,有时候只能是死记硬背。而将多媒体课件引入英语课堂,一来可以渲染气氛,让学生轻松地进入英语活动环境,比如一段优美动听的音乐,一个有着故事情节的动画片段,一曲英文歌曲,让学生练习歌唱,等等。二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设置一个情景画面,将教材内容用故事的形式演绎出来,或者让学生给动画情景中的人物分角色配音,等等。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可以使抽象的英语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促进学生对英语的整体感知,有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
2)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优化听说,活学活用。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这里的能力就包括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学生听说能力的获得是通过学生语言实践活动中的反复训练得来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创设学生熟悉的语言交际情境,让学生在情景中进行语言实践。
比如设置“购物”的情景,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进行模拟的语言对话训练。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听说能力自然得到有效的提升。而且,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不仅实现了对知识的活学活用,巩固和强化了知识基础,而且在思维的碰撞中闪耀出创新的火花,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1.2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英语教学的局限性
1)课件的程式化会限制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发展。多媒体课件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事先制作完成的,然后在课堂上播放。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会出现很多意外情况,比如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了创新,跳脱了教师的预期范围,怎么办呢?教师如果处置不当,粗暴地压制了学生的思想,仍然按照原有的教学程序进行教学,就会引起学生的不满,教师接下来的教学就会大打折扣,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而且长此以往,对于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发展也是不利的。
2)课件的照搬使用会出现教学环节衔接的问题。很多英语教师因为工作繁忙,或者计算机水平不达标,也因为看到网络上的课件设计得比较精美,所以就直接下载网上的课件进行教学。但是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各有不同,教师的教学手段各异,网络上的课件虽然精美,但不一定符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这样就会出现一些教学环节衔接并不紧密的问题,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3)课件过于精美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有些教师在设计课件时,会选用很多精美的图片、搞笑的视频以及一些夸张的声音,等等。教师的本意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过于夸张的设计,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反而不利于学习。
2 设计初中英语多媒体课件应注意的问题
2.1 以课程标准为主旨,根据教材内容设计课件
多媒体课件只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一定要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设计出紧扣教学主题的课件。这样的课件才能帮助师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教师不能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要适当地穿插一些传统的教学方式,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2 课件内容要适量,给学生思考发挥的空间
多媒体课件的一大特点就是增加了课堂容量,可以让学生和教师腾出时间来加强训练。但是教师要注意的是,课件内容要适量,不能一味地追求高效率而加强课堂信息的输入量,让学生整个课堂都在被动地接收知识,没有思考和进行听说操练的时间。这种变相的“填鸭式”教学,虽然课堂时间的利用率很高,但是其教学效果会很差。所以,教师设计课件要注意适量的原则,加强与学生的沟通,留给学生充分质疑、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2.3 挖掘自身特色,增添个性化设计
很多教师都是从网上下载的课件应用于教学中,这样的课件约束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不利于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准备课件时,先理清自己的思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出自己的教学方案,然后再在网上查找资料,找到比较符合的课件进行修改,哪些地方和自己的教学方案一致,要保留;哪些地方不符合自身的教学情况,要进行合理的修改。同时要挖掘出自身的思想特色和教学亮点,在教学课件上有所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尝试。这样的有了个人特色的课件才能符合教学实际,才能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4 动画、声响设置要符合教学实际
在设计课件时,教师要注意合理地进行动画和声响的设置。动画和图片不是越多越好、越精美越好,声响也不是越夸张、越吸引学生的耳朵越好,不符合教学内容、脱离教学实际的动画和声响,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不能集中精神学习教学内容。所以,动画和声响的设置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合理搭配,该用的时候用,不该用的时候坚决不用,“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 小结
综上所述,多媒体课件确实给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了非常大的改变,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同时要看到它的局限性,认真研究,仔细分析,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为更好地提升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服务。
参考文献
[1]魏丽红.初中英语多媒体课件教学[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1(18):146.
[2]孟凡宝.多媒体课件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2):78-79.
[3]宋柔寒.初中英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探索[J].成才之路,2007(25):75.
针对上述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这些误区,我们不妨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矫正措施:
一、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件设计应充分体现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双方积极性的要求,尤其要注意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能是灌注知识的传授器,应充分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遇到难题时才巧妙点拨学生。比如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中把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这个难点问题时,先让学生自学课本例题及之前的内容,有学生提出疑问“如何把实际问题和解直角三角形联系起来呀?”,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由实物到直角三角形的过程,大部分学生恍然大悟,此时再追问“离地面10米处”、“离树根24米处”对应直角三角形中的哪些元素?“大树在折断之前高多少?”相当于求解直角三角形中的什么?学生立刻就可以回答出来,然后再用多媒体演示加以证实,一个难点无形中就这样化解了。
二、突出教学重点,注重关键标识的合理应用
在课件设计中,还应注意课件内容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切忌过多的图片、动画、背景音乐,以免学生把过多注意力放在多彩多变的画面中,而忽略了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我们在应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借助其交互优势和视听优势,充分利用图片、文字、声音等关键标识去营造一定的情境和气氛,从听觉、视觉、空间等多种信息途径将抽象的、难以直接用语言来表达的概念和理论以形象的易于接受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以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思维效果。但是该发挥学生想象力的,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就应该让屏幕简洁而富于内涵,启人思考。
三、增加问题情景设计,激起课堂
多数的数学教学课件因程序化太浓,难以达到学习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接受媒体,课件设计的内容与问题,应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的积极性。设计的问题不能过于简单,画面也不能过于明了,要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大家都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与探索中来。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问题的梯度和思维力度,同时还可以设计一些有启发式问题,但不设置固定不变的答案,应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开放、发散地思考问题,并把学生思考的结果用视频展示台投影到屏幕上,如我们对《轴对称》设计采用了四个问题情景:首先是向学生提出在生活中有哪些轴对称的实物?等学生回答后,用计算机展示轴对称的图片,让学生集中精力观看后,情绪高涨,思路开阔;在对轴对称的判别中,设计插入展示轴称及其特性的动画,使学生对轴对称的的性质豁然醒悟;在区分“一个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两个相近概念时,设计了一个分组讨论,探究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对一堂课的归纳、小结时,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思想和解题技巧归于一个画面上,并配上轻松的背景音乐,使同学能轻松愉快地掌握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四、把握好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最佳作用时机
(一)转无意为有意,实现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自然转换
对初中生来说,注意力相对集中的时间较短,加上数学课的特点,无优美的词句、动听的故事来吸引学生。针对这一点,教师要灵活地运用转换原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情景,设计教学环节、提出的问题、安排游戏,尽可能地张弛有度、收放自如,于细微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现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自然转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使学习变得轻松而愉快。学生个个兴趣盎然,最佳课堂时机很好地展现了出来。
(二)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思维
教材上的知识,都是以静态形式呈现的。只有把这些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即由静而动,呈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才能打破学生平静的思维状态,激发其思维转向活跃。信息技术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发现、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如在《画立体图形的三视图》教学中,利用动画展示不同的视图的形成过程,化静为动,让学生在电脑操作中观察、比较。最终自己探索出视图的画法,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优越性。整堂课上得有声有色、气氛轻松活跃,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了。
(三)促动态为理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实行“再创造”,要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让学生在“创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在共同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思考、讨论、探究。让学生自主探索,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但也并不是放任自流,而应该有一定的探索方向。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为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制止学生的盲目、放任,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轴对称》一节的教学中先设计了动手操作“把一张纸对折,从折叠处任意剪出一个图形。先自己剪,再把图形拿到小组交流、讨论。接着提问①先自己折一折你手中的图形,观察有什么特点? ②在小组内讨论这些图形的共同特点,你能用一句话归纳这个特点吗?学生回答结束后再展示轴对称的动画,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思考,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自己探索归纳出了轴对称及其特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由活跃状态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认识也升华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把握好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最佳作用时机,才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积极的心理变化,有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保证学习的有效进行并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然而,笔者在新课程的教学中,也发现了新课程的许多弊病。古人云:“爱之愈深,言之愈苛。”笔者就新课程之弊病不揣浅陋,提出几点教学建议,以表献曝之忱。
一、应重视学生的物理思想的培养
物理,又叫格致,即格物致知之义。探索大自然、寻求真理是人类的天性,也是笔者所强调的物理思想。
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始于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对自然界的认识,而不是基于书本知识的记忆和接受。这就决定了我们很多科学知识的呈现方式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生活实践出发,从学生的好奇心和疑问出发。
而新课程在有些知识点的呈现方式上是违反了这一规律的。比如:关于杠杆这一节的内容,新课程教材是用这样一段话来介绍杠杆的五要素的:“一根硬棒如果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固定点叫作支点,使杠杆转动的力叫作动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作阻力,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作动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作阻力臂”。其中,关于“力臂”这个概念的呈现方式是生硬和突兀的,不符合认知规律,学生怎么也不明白为什么弄出一个“力臂”来。
我们完全可以以书本上“用硬棒撬石块的杠杆”为例,来进行实验,从而引出力臂的概念:
1.手的作用点离支点越远越容易撬起石头,说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会对杠杆转动产生影响。
2.手的作用点不变,改变力的方向,即用不同方向的力去撬石块,我们会发现相同的力,如果方向不同,也会对转动效果产生影响。而在动力与杠杆垂直时,最容易撬起石块;动力与杠杆间的夹角很小或很大都不容易撬起石块。
通过这个例子说明,用杠杆省力的情况归根结底跟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有关,由此使学生理解“力臂”的意义。
这样的教学过程,是和古人对杠杆的认识过程相一致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先知先觉想出一个“力臂”来的,是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的。
如果知识的呈现从本本出发、从规定出发、从公式出发,会让学生形成这样一个概念:书本上说过的东西就是真理,我们只要接受它,会运用它来解各种类型的题目就够了。至于为什么,不管也不用管。这样的观念是和新课程培养科学素养的总目标完全背离的。
二、知识点的呈现方式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
对一个初二学生来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思维方式还处在以形象思维、经验型思维方式为主的阶段。对抽象的概念和规律的学习,如果能找到一个形象具体的对应物来帮助学生进行推理概括等抽象思维活动,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电学的概念和规律相比力学、热学更抽象,电学量也不像热学量、力学量那样能用感官来感知,从而形成具体的观念。这两点决定了我们在电学概念规律的教学中要多多借助于模型和比喻,帮助学生想象,进而帮助学生实现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
三、增进对科学本质的阐发,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科学概念和规律
好奇是人类的天性,正因为人类有了好奇心,我们的科学才会有了永无止境的进步。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他们的好奇心会更加强烈,他们就像当年的笔者,虽然学了很多电学的概念和规律,他们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电压和电阻到底是什么总是“耿耿于怀”。
笔者认为,对于一个初三的学生,他们完全有能力理解用电子论的观点来解释有关电流、电压、电阻和欧姆定律的本质。即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为什么会在接通电源两极后发生定向移动呢?那是因为正负极存在着一种类似于磁场的叫作电场的物质。这种物质的特性就是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就像磁场对磁极有力的作用一样),进而对电荷做功。所以电压单位的本质是焦耳/库仑,即把1库仑的电量从正极移到负极所做的功。
当增大金属两端的电压,金属中的电场会增强,对电荷的做功会增多,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平均速度会增大,因而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子数增大,电流强度增大。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导体的电阻增大,这时,电子定向移动的速度减小。金属导体的电阻可以认为是定向移动的电子跟以平衡位置为中心不断振动着的离子碰撞而形成的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如果了解了电压的本质,那么就可以理解U伏电压指的是把1库仑的电量从正极移向负极做的功为U焦耳,那么自然而然地推出电功的计算公式:W=UQ=UIt,进而推出P=UI。
关键词:初中;美术鉴赏;有效教学;策略;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50-01
新课标要求美术鉴赏教学平衡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心理特征与创新能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推进美学改革,构建出个性的、趣味性的、创新性的美术课堂,让学生在更好的环境中领悟美术作品的内涵以及创作初衷,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下是笔者在美术鉴赏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根据作品情节,采用合适的鉴赏方法,剖析作品内涵
美术作品的创作都有其独特的故事或由来,了解其背后的故事,抓住作品的情节,才能够更好地品味作品,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如,欣赏达・芬奇的作品《最后的晚餐》,笔者先介绍了相关的背景故事,再让学生对13个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找出异同,随即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神态和肢体重现作品,进而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好地掌握作品。
在鉴赏美术作品时应切记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鉴赏方法,以便深入理解作品。鉴赏美术作品的方法有很多,如探究讨论法、参观考察法、直观法、形式鉴赏法、比较鉴赏法等,针对不同的美术作品应采用不同的鉴赏方法。如,可以选择比较鉴赏法,通过横向比较,将同一时期的作品相比,也可以通过纵向比较,把不同时代的作品相比,以便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史。鉴赏的关键在于思考,对于美术作品我们要有自己的感官体会,能够通过自主思考、分析、评价,增强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美术鉴赏能力。
二、活用教学方法,探索多元教学方式
其一,构建动态课堂。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可以适时转换师生的定位,根据学生的实际美术水平进行划分,各小组设置不同的课题,让学生相互合作,自主探索。课堂上,让各小组推选出代表上台为大家演示该组的研究成果。这样一来教师从主讲人转变为参与人及组织者,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提升自己的美术鉴赏能力,也能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张扬自己的个性。
其二,多问,消除惰性。让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是提问。首先要明确提问的目的,其次要保证问题质量、问题难易度,最后提问要针对作品整体。如,该作品吸引你的是什么,这幅作品属于什么派系,等等。鉴赏需要引导,特别是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都不够完善,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教师完全可以像聊天一样对学生提问,这样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及积极性,加强学生对问题的关注,挖掘美术鉴赏的深度。
其三,多角度切入。美术鉴赏综合了视觉、知觉、意识等过程,融合了美学、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是对作品的艺术技艺、文化内涵、思想内容进行理性分析、判断、鉴别和评价。因此,在美术鉴赏时,针对不同的作品,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以便更好地剖析作品,全面地向学生普及知识。
三、与其他学科整合,提高美术鉴赏教学效果
其一,美术与语文的巧妙结合。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意境与北宋山水画的意境不谋而合,无不透露着诗人与画家对自然风光的无限热爱。再如,不同时期对山水的描绘总有不同的意境和面貌,教师可以利用古诗,让学生从古诗意境入手,体会山水画的意境。正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与古代的山水画有着紧密的联系。将画与诗相结合,不仅能提升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而且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二,在美术鉴赏中引入音乐。音乐与美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不仅能活跃美术教学的氛围,推动美术鉴赏教学的顺利进行,也能更好地渲染人的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
四、开展有效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美术鉴赏教学评价形式多种多样,只有实施有效的教学评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多元时代美术类别丰富多彩,因此对美术作品的评价也应呈现多样性。适时采用自评、师评、互评等方式,能让学生及时收集多方面的信息,增强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当然,这里的评价笔者建议多为良性评价,因为初中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处于敏感时期,别人的一句赞扬、一个微笑、一个肯定都能让其获得充分的满足感,激起学生的审美兴趣和鉴赏热情。与此同时,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个性特点等都不一样,教师在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要把视角总局限在学生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应尽可能地走近学生,发现其特有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及肯定,才能不断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信心,才能不断提高其审美能力。
上述仅是笔者在美术鉴赏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学无定师,教无定法”,只要美术鉴赏教学符合新课标理念,能唤起学生的艺术情感,能增强学生的美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就是美术鉴赏有效教学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王春瑞.普通初中美术“X合一”教学策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
一、深刻领会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1、正确定位教师角色,还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角色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优秀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我们在讲授旋转这部分内容时,有的教师反映这部分内容难教,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老师又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教学生画图形的旋转图上,结果是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学生还是不会画。我采取的是循序渐进的办法:先让学生拿两个形状大小一样的三角板绕一顶点旋转,然后让学生用透明的白纸蒙住书上例题中的三角形画一个三角形后练习旋转,再变换不同的旋转中心、变换不同的旋转角度、变换不同的图形,如四边形、圆等进行练习,通过这种练习,学生也明白怎样判定所画的旋转图是否正确,为后面的学习扫清了障碍,激发了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热情。在教学中我尽量做到,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2、让全体学生得到发展,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教师应因材施教,分层设计目标,分层实施教育,培养出个性丰满的学生,让每一个有个性差异的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独特的才华和兴趣,感受成功。传统的教学,过多强调的是知识、技能目标,忽视了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更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因此,我在备课的时候,十分注意研究三维目标并积极加以落实。
二、努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充分利用新教材良好的可接受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一数学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通过让学生亲自作调查、做实验、作策划,开辟了初中数学的一片新天地,一改旧教材中抽象的“字母表示数”,避开了教学的难点,使中小学知识的过渡变得自然、平和,消除了学生对中学数学的畏难心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上好这部分内容,将影响学生一生对数学的看法。书中有一道“在阳光照射下,哪些可以作为正方体的影子”的题,我给学生分组发了正方体,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到户外做实验,学生兴趣很浓。
2、留心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的乐趣。
当我们学了“数据的收集”后,让每个学习小组写一份调查报告,学生兴趣很浓。有的调查“班级同学每月零花钱的使用情况”,有的调查“每个家庭每月塑料袋的使用情况”,有的调查“每个同学的叠被情况”。然后专门用一课时在多媒体教室展示成果,学生热情很高,学生再也不认为数学是高深莫测的东西了。
三、围绕过程与方法,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
传统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常常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新教材给我们开拓了新的思路,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定理、公式的发现与证明过程
如讲“多边形的内角和”,我是这样处理的:请同学们探索过N边形的一个顶点能作多少条对角线;接着问受此图形的启发你能计算N边形的内角和吗?谁还能给我们发明一种计算N边形的内角和的方法?学生很兴奋地以“发明家”的角色投入到对知识的探索中去。
3.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因此,我们可以将学习内容设计成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更多的提问,启发学生的思考,逐步使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观点观察分析现实问题,并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初步掌握建立数学模型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