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19 17:12:0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商业银行风险分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摘 要 近年来,个人类贷款业务高速发展。本文分析了个人类贷款业务存在的风险因素,并就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个人类贷款业务风险管控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个人类贷款业务 风险 分析
近年来,各家商业银行积极发展以个人住房贷款和个人商业用房贷款等为主的个人贷款业务。其因高收益、低风险、高稳定性带来了较高的价值贡献成为同业竞争的焦点。随着宏观经济和金融监管政策迭出,个人类贷款业务呈现的一些风险苗头和新的风险特征,其隐含的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和外部监管风险值得关注。
一、主要业务风险之案例实证
风险特征之一:“零首付”或降低首付,银行风险被转嫁
开发商采用个人住房贷款“零首付”的方式营销客户,与客户达成一种“默契”来套取银行资金。如开发商在销售的商品房过程中,以装修房的价格与客户签商品房买卖合同,客户以装修房总价向银行申请贷款,客户实际购买的商品房为毛坯房,客户实际购毛坯房总价与贷款金额大致相同,形成了零首付或降低首付的情况。
风险特征之二:土地性质随便改,“阴阳”合同存隐患
在有些城市或区域“商业公寓”不受“限购令”限制,“商业公寓”销售随之热销,使其成为越来越多购房者的选择。如:某开发商利用变造的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房屋用途性质由“商业”变造 为“住宅”),向某行某机构申请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售房时与借款人签订的购房合同“商品房用途”为“商业公寓”,使用年限40年,向某行申请按揭贷款时,购房合同却为“住宅”,使用年限70年。这种“阴阳”合同极易引起法律纠纷,对银行社会声誉带来不利影响。
风队特征之三:中介机构利益驱动,出现集中贷款、骗贷等现象
近年来,二手房市场发展迅猛,二手房市场已经成为各家金融机构竞争的又一焦点之一。二手房贷款的准入门槛较低,客户群体复杂,所交易房数量众多且地域分散,加之房产中介机构良莠不齐,中介机构及推荐的个人贷款出现骗货、套贷事件时有发生。由于贷后管理流于形式,导致不法分子骗取贷款后未能及时发现,贷款资金拖欠后形成不良。
风险特征之四:虚假消费套个贷,资金回流存隐忧
部分借款人采取虚假的贸易背景,与开发商或者经销商协商,以虚假交易向银行申请个人贷款。贷款发放后,按照受托付的要求转入开发商或经销商等合同约定的交易对象,然后再通过交易对象转回借款人账户。该类贷款不具备真实的交易背景,借款人往往通过伪造或变造交易协议、首付款记录、抵押权证等方式套取贷款。此类款用途往往与合同约定用途不符,资金出现“回流”现象。
风险特征之五:员工贷款问题多,参与集资风险高
银行员工特别是个贷重要岗位的员工,由于熟悉贷款申请条件和业务流程,往往更容易申请到个人贷款。从近几年来,内部员工利用职务便利,套取贷款或者参与企业或民间集资的现象也时常见之报端。
风险特征之六:个贷存在公司化倾向,信用风险易放大
个别基层机构为规避上级行信贷政策约束,以个人贷款的名义,化整为零变相为公司类客户发放贷款。表现为:民营企业借款人采用关系人共同贷款的方式,突破个人贷款单户(笔)金额限制,放大信用风U;或贷款资金用于异地企业经营,加大贷后管理难度,增加风险隐患;或多户个人贷款被企业客户集中控制、使用,部分借款人利用金融机构信贷产品之间的控制缺陷,规避额度控制,放大个人贷款风险等。
二、商业银行应对策略及风险管控措施
1.加强国家宏观政策研究,提高风险识别能力。经济下行期,对一些资金实力相对较差,对银行开发贷款依存度较高的开发商,应给予特别的关注。
2.牢守个人信贷真实性关口。落实“三查”制度,严格审查借款人身份信息、房屋交易背景真实性,密切跟踪、监控信贷资金流向;严格审核首付款真实性,做实“ 面谈、面签”,严防开发商、借款人利用假按揭套取信贷资金。
3.加强楼盘准入管理。重点加强对开发企业资信、项目建设及销售合法性、建设资金、销售价格、销售前景等方面的调查;严格控制酒店式公寓、工业园区、厂房等类型商业用房贷款项目;禁止个人商业用房贷款投向采取售后返租、承诺有固定回报及类似变相方式销售的商业用房。
4.做好合作项目存续期间的监控与管理。加强项目实地走访、客户回访以及区域各类媒体信息的采集与监控,及时掌握项目和客户动态;发现楼盘项目出现停工缓建、开发商涉及经济纠纷或案件等风险,要暂缓合作,第一时间组织进行调查,及时化解风险。
5.提高对“假按揭”特征贷款的识别和防范能力,将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加强对经办行个人贷款业务的指导与管理,提升客户经理专业技能;要求从业人员熟练掌握重点环节风险防范措施及重要岗位履职尽责要求;加强系统工具运用,强化对合作项目与客户的动态监控和风险监测,严密防范欺诈骗贷风险。
参考文献: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
最早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主要偏重于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20世纪六十年代以后,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开始转向负债风险管理方面,强调通过主动借入资金来保持或增加资产规模和收益。20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和石油危机的冲击,如何规避汇率和利率风险,成为商业银行必须面对的问题,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综合了资产风险管理和负债风险管理的优点,强调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协调管理,通过偿还期对称、经营目标互相替代和资产分散,实现总量平衡和风险控制。20世纪九十年代后,在金融全球化、分业经营壁垒消除、金融机构之间竞争加剧以及金融创新此起彼伏的时代背景下,资产负债风险管理方法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主要的进展包括在险价值法(VAR)和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法(RAROC)等。现在,信用风险组合管理模型也在一定程度上沿用了市场风险VAR模型的方法和体系,并已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二、新巴塞尔协议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新要求、新趋势
为适应复杂多变的风险状况,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先后于1999年6月和2001年公布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第一稿和第二稿。由此,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出现了一些新的要求和新的趋势。
1、要求银行董事会从战略高度认识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垂直的风险控制体系,并使风险管理日常化、制度化。商业银行经营货币的特殊性以及激烈的竞争环境,要求银行管理的最高决策层董事会,将风险管理在整个管理体系中的地位上升到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并制定有关风险管理政策。与此相适应,在组织制度上不仅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而且要建立完善的、垂直的风险控制体系。同时,以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的风险管理系统的运行要建立在管理日常化和制度化的基础上,既同各业务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和信息畅通,又充分强调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和对风险管理的全面系统性。
2、加大了风险管理的范围和力度。新协议广泛涵盖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这表明,金融监管正从着重信用风险监管转向全面风险监管。全面风险管理(ERM)是银行业务多元化后产生的一种需求。这种管理模式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还要重视结算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等更全面的风险因素,而且不仅将可能的资金损失视为风险,还将商业银行自身的声誉和人才的损失也视为风险。新协议在保留外部评级的基础上,强调建立银行内部风险评估体系,并提出三个可供选择方案,即标准化方案、基础IRB方案和高级IRB方案,强调以内部评级为主导来衡量风险资产,确定和配置资本。新协议从过去强调统一外部监管标准转向多元化外部监管与内部风险模型相结合。
3、从事后的静态风险管理转向事前的动态风险管理。长期以来,金融监管机构习惯于事后的静态监管,不能适应银行业的创新和环境变动,缺乏对市场的敏感反应。巴塞尔委员会的一系列文件,以风险监管为基础的审慎原则,促使金融监管由事后的问题处理转向风险导向的事前动态监管。强调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程度,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和管理水平实施有效监管。
4、更加重视强化市场约束和信息披露。新巴塞尔协议将市场约束列为银行风险管理的第三支柱,充分肯定市场具有促使银行合理分配资金和控制风险的功能。因此,要强化风险管理,就要促进市场游戏规则和内部管理规则的互补互动,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为了保证市场约束机制的有效执行,新巴塞尔协议提出了全面信息披露的理念,明确规定信息披露包括核心信息披露和附加信息披露两种情况,综合定性信息和定量信息,不仅披露风险和资本充足状况,而且披露风险评估和管理流程,资本结构及风险与资本匹配状况。同时,加大对炮制和传播虚假信息者的惩处力度,遏制信息失真现象。
5、风险管理的措施不断趋于完善。为了对银行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最低资本要求确定科学的原则,新巴塞尔协议更多地强调银行要建立内部评级体系,并提出了计算信用风险的IBR法,即内部评级法。同时,它还要求进一步确认信用风险缓解技术来降低信用风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
1、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初步成效。随着银行商业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商业银行开始逐步认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把风险管理作为商业银行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商业银行纷纷制定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细则,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逐步走上定量分析的轨道。同时,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逐步加强、逐步完善,银监会的成立,更是说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2、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差距。一是资本充足率水平不高,风险资产规模较大。由于国内银行资产质量比较差,在资本补充有限的情况下,要提高资本充足率必须在降低信贷资产的风险敞口规模上做文章。而我国目前包括大型企业在内的绝大部分企业尚未取得外部评级,在标准法下其风险权重为100%或者150%,且国内银行尚不具备内部评级的客观条件,不能对企业进行内部评级,商业银行降低风险敞口规模的途径就是降低信贷存量规模,甚至是减少一些优质客户的信贷业务。二是风险计量方法落后,风险计量技术达不到要求。新资本协议规定了内部评级法必须达到九个方面的最低标准,但我国商业银行还存在差距:信用风险尚未进行公司、国家、银行、零售贷款、专项贷款、股权投资方面的细分;评级体系仍实行一逾双呆四级分类法和五级分类法,没有成熟的风险计量模型,信用评价仍以定性分析为主,客户风险评价的准确性较差;内部评级尚未应用于信贷决策、资本配置、贷款定价、经营绩效考核等方面;缺乏以风险为导向的资本资源配置机制。三是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风险管理执行力度较弱。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还不能完全适应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不能适应银行审慎经营和银行业监管的需要,银行内部缺乏一个统一完整的内部控制法规制度及操作规则。岗位轮换制度没有得到普遍推行,未能很好地造就业务的多面手和综合管理人才,也难以避免因岗位人员老化而产生的各种弊端。四是风险预警信号滞后,缺乏先进的预警技术。风险监管工作还基本局限在风险形成后的监督、检查和责任划分上,缺乏对风险进行事前和动态的分析预测,缺乏先进预警技术手段和方法的运用,缺乏有效的风险预警的制度化管理。
四、新协议框架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1、切实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应积极寻求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有效途径,增加银行规范的资本增加渠道;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增加盈利水平,提高内部融资能力;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制度,降低不良资产,减少风险资产数量;国有商业银行可向中央银行申请发行长期金融债券来增加资本金,发行次级长期债券,补充银行附属资本,改善资本结构。
2、推进内部评级体系的建设。各商业银行要成立内部评级专门工作小组,对银行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和归纳,找出适应银行自身需要的风险分类特征,建立符合商业银行自身要求的资产风险分类标准。要建立一支风险评级专业化团队。对专业人员结构做优化调整,对现有人员定期培训,促使其知识体系及时获得更新,从而确保内部评级体系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3、建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新机制。银行应完善自身的运作自律体系不断加强风险防范工作,改善管理水平,提高银行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商业银行需要自觉地接受新协议的规则,以使银行自律体系具有明确的管理方向和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如果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不错和风险较低,所披露的信息令客户满意,就会赢得越来越多的新客户和投资者的支持。相反,如果银行的经营效益很差和风险状况不佳,那就会导致资金大量流失和客户转移。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和要求
在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可以分为两部分,从商业银行内部看,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和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最大限度的防范风险和确保银行业务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银行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从商业银行外部看,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加强商业银行监管,进行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为了实现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尽快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必须满足四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要适应业务发展要求。风险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确保业务发展健康和持续。不顾风险的发展和不顾发展的“零风险都是不对的,风险管理并不是杜绝风险,而是在资本配比的范围内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合理匹配。
第二,要适应外部监管要求。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外部监管越来越严格。外部监管对商业银行来说,是合规经营的外在力量,也是加强风险控制的内在需求。
第三,要适应业务流程再造的要求。风险管理发挥应有的作用,重要的一点是有科学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而风险管理的组织模式又是以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为基础的。今后商业银行将按照各自的业务特点围绕盈利中心进行业务流程的再造相应地风险管理组织模式也要适应这一变化的要求,只有这样,风险管理才能实现与业务的紧密结合。
第四,要适应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发展趋向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产生时间还很短,与国际先进银行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紧跟国际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及时掌握银行风险管理的先进技术和理念,以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需要。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一般原则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发展和人们对金融风险认识不断加深的产物。商业银行从产生至今,其风险管理经历了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负债业务风险管理;资产负债业务风险管理;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等阶段。其管理范围逐步扩大,管理方法日益科学。2001年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第二稿),至此,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理论已经基本完善,国际银行界相对完整的风险管理原则体系基本形成。《新巴塞尔协议》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如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信用风险是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但新协议开始重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影响及其产生的破坏力,并在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中,分母由原来单纯反映信用风险的加权资产加上了反映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内容;
(二)坚持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路,在新协议中,保留了对资本的定义及资本充足率为8%的最低要求。同时,新协议放弃了1988年协议单一化的监管框架,银行和监管当局可以根据业务的复杂程度、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灵活选择使用,允许银行选择内、外部评级等;
(三)充分肯定了市场具有迫使银行有效而合理分配资金和控制风险的作用,强化信息披露和市场约束。在新资本协议中,对银行的资本结构、风险状况、资本充足状况等关键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
三、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为了化解银行信用风险,我国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不仅按照《巴赛尔协的规定计算风险资产、补充资本金,还运用较传统的信用风险度量法,由信贷主管人员在分析借款企业财务报表和近期往来结算记录后进行信贷决策,并采取较先进的以风险度为依据的贷款五级分类法对银行的信贷资产进行分类管理。但多方面的管理措施并没有大幅度降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造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效果不显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在风险管理体制方面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是计划经济体制,大财政、小银行是金融的基本格局,银行制度则以高度集中计划管理和行政约束为主要特征。经过多年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我国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还未真正确立,公司治理方面的缺陷不但使得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基础薄弱,而且也严重制约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
2.在组织管理体系方面
尽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实施了审贷分离制度,客户经理部负责发放贷款,信用风险管理部负责审查贷款,通过信用风险管理部不直接接触贷款客户来回避贷款风险。但与国外相比,国内商业银行的信贷部门和贷款复核部门之间不独立,受外界干扰较多,独立性原则在工作中体现不够,而且部门之间、岗位之间普遍存在界面不清、职责不明现象。
3.在风险管理工具及技术方面
目前的国际金融市场上,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创新业务在银行业务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随着金融风险与市场不确定性的增强,银行风险管理也变得日趋复杂。国内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以及金融工具的使用上虽然有所改进,但仍远远适应不了现实的需要,尤其是在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信用风险管理方面。
四、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完善
风险管理体制改革要遵循全面风险管理原则,建立全员参与,对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在内的各类风险、各业务品种、各业务流程,能够在微观层面和银行整体层面实施有效管理的风险管理体系;还要遵循风险管理相对独立性原则,风险承担与风险监控分离,风险管理体系与业务经营体系保持相对独立,建立垂直化管理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同时,要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按照提高市场响应能力、加强内部风险控制、符合外部监管要求的原则,梳理和优化相关业务流程。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探究、实践:
1.优化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管理文化是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有效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必须以先进风险管理文化培育为先导。只有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才能使风险管理机制有效发挥作用,才能使政策和制度得以贯彻落实,才能让风险管理技术变得灵活而不致僵化,才能让每一位员工发挥风险管理的能动作用。让整个银行更新观念和认识,统一思想和步调,为科学风险管理体制机制的建立和有效运行做好思想和舆论准备,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能动参与风险管理。
2.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一般来说,风险管理体系应该包括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决策体系、评价体系等内容。(1)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应从两个层面进行调整:一是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领导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董事会是银行经营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在董事会之下设置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银行风险管理战略、政策的最高审议机构;二是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2)风险管理政策体系。一是以银行的风险偏好为基础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政策体系。银行要在承担风险的水平和收益期望及对风险的容忍水平一致的前提下,体现银行总体和各个业务单元承担风险的性质和水平。二是建立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政策体系。该体系应涵盖所有的业务领域,每个业务部门和地区都必须执行。同时,风险管理政策体系又要体现分类管理和因地制宜的差别化原则,针对不同业务和地区的特点,在风险管理方面要区别对待。(3)风险管理决策体系。风险管理决策体系的核心是坚持公正和透明原则。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建立了客户评价、风险授权和授信、审贷分离、集体审贷等一系列信贷风险管理制度,有效地防范了逆向选择风险。需要指出的是,科学的决策体系不可能杜绝所有的风险,但可以通过决策程序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杜绝‘反程序”操作,实现决策水平的提升。(4)风险管理评价体系。风险管理政策制度要适应业务发展和变化的需要,就必须建立风险管理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要以风险和收益的量化为基础。目前,要以资产质量和资本回报率为主要内容,降低不良资产的比率,提高资本回报率。
3.努力提高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
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掌握先进的风险度量技术是目前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的关键。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水平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业务和风险管理过程的不同阶段对风险管理工具和技术的需要也是不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风险管理的整体效果不取决于任何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的单独使用,而是所有风险管理技术综合运用的结果。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3-0104-02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含义及重要性
(一)风险管理文化的含义
风险管理文化,又称风险文化,是一种集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理念、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行为、风险道德标准等要素于一体的文化力,是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风险管理文化渗透于商业银行的一切经营活动中,是商业银行的灵魂。
(二)风险管理文化的重要性
一是商业银行实现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前提。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银行风险管理受制于风险管理文化,商业银行只有培育风险管理文化,把风险管理理念贯穿于整个业务经营过程,使风险管理脱去抽象的外衣,转换为生动的企业文化,才能使银行真正达到风险管控的目的,把风险约束在其可控范围之内,实现其效益的有效增长。
二是商业银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文化根基。风险管理文化是银行发展的动力之源,是银行实现价值最大化、保持持久竞争力的基础。风险因素存在于银行业务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防范风险、控制风险,是确保商业银行稳健经营、持续发展的关键,而风险管理文化作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中的“软因素”,其先进的理念正是确保商业银行准确理解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监管要求,提升核心竞争力、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寻求不断发展的文化根基。
三是商业银行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力武器。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能在银行整个经营实践中正确界定员工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促使员工以企业为重、以企业为家,自我强化敬业、创业精神,达到银行的和谐、健康发展目的。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现状
(一)社会环境制衡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尚处于起步阶段,未形成完整的风险管理文化体系,关键是来自于政府的行政干预、客户的认知水平等因素制约着该体系的形成。
(二)内部风险管理理念约束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体系的建设,严重阻碍了银行的发展
重业务轻风险的观念普遍存在于商业银行内部各层级管理人员及普通员工之中,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忽视风险防控,导致高风险事件此起彼伏。商业银行发展的脚步受制于传统的、肤浅的内部风险管理理念。
(三)高素质风险管理人才的缺乏,不利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特色的形成
与国外发达国家的银行相比,我国银行的风险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专业人才的缺乏,使国内银行无法深刻理解国内外银行文化的差距,并加以正确分析和策划,推出博采众长、理念独到的特色风险管理文化。
三、培育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议
(一)走出误区,增强风险意识,正确对待风险管理
培育风险管理文化,就是倡导和强化风险管理意识。风险管理文化的倡导,首先,需要强化高级管理人员的创建意识、指导意识。管理者的倡导是推进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银行高管人员应秉持风险管理理念,以其自身所具备的风险管理意识来影响下属,把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为银行创造更多效益。其次,需要银行中层管理人员开拓思维,增强风险管理参与意识,摒除风险管理是上层领导的“专利”的思想,头脑中始终应把风险防范放在首位,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关系。第三,需要提升银行普通员工对风险管理文化的认同力。只有风险管理文化深入全民心中,每个人都相信“风险无处不在,防范人人有责”以后,才能在整个银行经营中形成合力,从而达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目的。
(二)理性分析,完善风控体系,全面构筑风险管理制度
构筑系统完善的风控机制,需要针对银行自身特点加以具体的、理性的分析,逐步从监控机制、激励机制、业务操作、人员管理各方面加以完善。
监控机制建设方面,要彻底改变只重前台检查而忽视后台监督的观念,完善风险经理队伍。强化业务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能力、风险监督能力、风险控制能力。
激励机制方面,应做到有奖有罚。既要加大对违规违纪行为的惩罚力度,使员工不敢、不能、不愿违纪违规,也要加大对无违纪违规、检举结发他人违纪行为人员的奖励力度。业务操作方面,要强化内部控制执行力,切实建立与操作制度的严密性相匹配的员工操作行为准则,并强化贯彻和实施。重视基层网点业务主管的作用和管理,切实发挥业务主管风险防范第一道关口的作用,突出其对前台操作业务的事前、事中控制职能,并做好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重要岗位和重点时段的风险监控。
人员管理方面,强化对老员工合规操作教育的培训,注重对新员工业务技能水平的提升培训,加强重要岗位人员管理,落实重要岗位的强制休假制度及岗位交流制度。
(三)以人为本,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搞好队伍建设
人是创造文化的主体,也是传承文化的载体。为了把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灵活、娴熟地运用到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实践中去,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商业银行应在培育风险管理文化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职责清晰的风险管理队伍。由前台业务主管、网点负责人、业务部门主管、风险经理、后台稽核、内部审计、纪检监察等相关人员组成的风险管理队伍,将交织成一张纵横交替的业务督导、检查网络,最大限度降低银行经营风险。
风险管理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自上而下由各管理层、各业务类型、各业务流程、各操作环节统一实施、逐一渗透、逐渐完善,其过程是漫长且具备一定风险的,但是,只要各商业银行保持强烈的核心风险价值观,积极倡导风险理念,最终终能将风险管理文化发扬壮大,根植于商业银行整个经营运作中去。
参考文献
[1] 张铭.浅谈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J].经济师,2010,(2)
[2] 高峰,李媛.关于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探讨[J].国际金融,2004,(5).
[3] 侯捷,宋蜜儿.浅谈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J].时代金融,2012,(8).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成因;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C9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8-0143-02
1.商业银行风险形成的原因
银行经营既受到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又收到微观企业、家庭活动的制约,同时,还有同行带来的行业竞争。据有关资料统计,国内市场的90%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所占据,由于资产高度集中,所以面临的风险增大,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业务不断发展,面临的风险也逐渐加大。商业银行风险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1 制度原因
由于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健全,法律与法律之间、法律与政策之间还攒在着—些问题:比如标准不统一、界限不明确、程序不规范,是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弹性,造成商业银行在进行依法维护金融债权的过程中,不能得到法律的及时保护,维权行为低效。
1.2 监管原因
人民银行近年来在监管上一直偏重机构审批,而对金融市场秩序的维护力度不够,缺乏刚性,监管手段也缺乏多样性,导致商业银行可能受利益驱动,在缺乏外部约束和内部控制的情况下,有一部分资产已经或者将要成为呆账、坏账,影响收益甚至流失本金。
1.3 协作原因
随着外资随行的涌入,各个商业银行竞争日益加剧,相互问缺乏协作、缺少沟通。这种竞争,一方面会带来好的一面,可以使银行业繁荣,加快银行业发展;另一方面,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单一的恶性竞争,会加剧银行业的风险。
1.4 汇率及利率原因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外汇业务和外汇交易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汇率波动也日益增大,更多商业银行摄入衍生品交易,经营风险进一步加大。随着中央引黄对利率的不断调控,利率变化频率和幅度加快,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也随之加大。
2.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现状
2.1 对风险认识不充分
商业银行对银行风险认识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银行重视规模,而忽视了资产质量,对资产质量认识不充分。(2)银行缺乏一个系统的规划,对长短期的经营目标认识不充分。(3)商业银行对资本覆盖的风险不充分。
2.2 体制上还存在制约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体制上还存在制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商业银行没有普设相关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对金融风险缺乏有效控制。(2)银行大多数以分行为核算主体,这种体制不利于董事会的管理和控制。
2.3 风险管理手段不健全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手段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风险管理制度还不完善。(2)风险管理专业程度不同。对于市场风险分析不足,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无法完全分离,不能实行独立的专检管理。(3)商业银行风险量化的技术比较落后,对客户的信用等级评级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科学的信用评级体系。
3.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体系
3.1 树立先进的银行风险控制意识和文化
首先应该明确一点,就是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是辩证统一的,风险控制的过程同样能创造出价值。在任何业务中,都是有风险的,风险控制的工作,就是在业务进行的过程中,衡量业务的风险度,寻找业务中的风险点,寻找合理防范风险的方法,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使风险得到控制的同时并能创造收益。所以,应该积极处理好风险控制和业务发展的关系,针对不同业务、不同品种、不同地区采取差别化管理。
3.2 建立网络状的风险控制组织结构
从西方的商业银行发展经验上来看,凡是风险控制做的比较好的商业银行,能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仅建立了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还建立了垂直的风险控制机构,这些体系和机构,构成了网络状的风险控制组织结构,使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得到充分的发挥,对银行业务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3.3 风险预警系统
风险预警系统是根据风险指标采集体系而对风险发出预警信号的系统,它的关键在于有科学、可行、完善的风险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利润性等相关的一系列指标,在日常工作中,保证根据这些指标提供的风险预警信息及时发现风险。
3.4 风险衡量系统
风险衡量包括以下两种技术:(1)资产组合管理;(2)内部评级。资产组合管理又可分为整合管理和授权管理。资产整合管理可以衡量整个银行资产的未预期损失,把风险在行业、产品、地区之间进行分散,通过相关工具进行资产负债管理,可以有效降低银行风险。授权管理作为银行控制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根据银行相关业务的不同特点,对授权方式进行有效管理。内部评级与银行各项内部工作息息相关,它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着银行盈利性分析、关系着资产组合分析、影响着监管资本等方面的工作。
3.5 风险操作机制
要健全并逐渐完善银行的风险操作机制,具体可以有以下几方面:(1)资产负债管理系统——以整体风险控制为主;(2)岗位操作与责任约束机制——以授权授信、审贷分离的局部风险控制为主;(3)风险管理制度和保障制度一以风险控制和评估为主。
3.6 风险控制独立性
风险控制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程序控制。制定合理的政策,确定合适的内、外部报告,调整呆账准备金比例。(2)内部审计:各种管理制度的确立,各种程序的测试,确保外部监管系统对内部银行的监管力度到位;(3)法律管理:银行各业务、活动因符合法律要求,注意与监管部门之间对的联系。
4.结语
通过以上方面的探讨,我们知道在未来的商业银行的发展中竞争的核心将是在风险控制体系的水平上进行的。要如何提升和完善商业银行在风险控制体系中的发展,我们就要从人员素质的提升和加强管理水平这些方面进行严格把控,这样才会使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全球化经济金融环境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徐胜建.构建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体系的思考[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5):53—54
关键词 商业银行 全面风险管理 平行作业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银行业是高风险的行业,风险管理是贯穿于商业银行三百余年发展历程的永恒话题,所以如何防范、管理和化解风险是银行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但是在全面风险管理方面,和国外的大银行相比,无论是在技术还是在经验上,国内银行还存在不少差距。因此,提高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水平成为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不足,试图提出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实际情况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二、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论概述
银行业经营环境和经营条件的变化使得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从最初的资产风险管理到负债风险管理、资产负债风险管理、资本充足率风险管理,到现今的全面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全范围、全过程和全员参与的风险管理。全范围表现在涵盖所有的业务、所有的风险种类。全过程是指对各种业务从发起到终结实现全过程的风险管理监控。全员参与要求全行共同承担整体风险管理目标,上至董事会,下至每一名员工都应承担相应的风险管理职责。
三、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模式的分析与借鉴
花旗集团董事会下设花旗集团风险管理委员会,由首席风险官担任委员会主席。委员会负责审核花旗集团的风险政策和标准:审核花旗集团的主要风险敞口,特别是跨业务单元经营活动的风险收益状况;审核当前的和正在出现的风险问题,以保证能够采取主动的对策并制定有效的计划;审核包括政策、人员、信息、过程和系统在内的风险管理的基础架构等职责。
德意志银行是出资者主导型的商业银行,其风险管理模式是在股东大会下设立监事会,而董事会下又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和稽核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比董事会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和稽核审计委员会更具风险管理的权威性。除执行风险管理委员会的风险管理的总体决策外,德意志银行风险经理还必须服从监事会对银行风险全程监督的指导。
由此可见,国外商业银行成熟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和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法,为我国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基础。
四、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具体来说,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上具有如下缺陷:(1)重信用风险,轻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2)对衡量银行经营优劣的标准认识不充分,过分注重规模、轻视资产质量和盈利的现象比较普遍;(3)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健全,内部审计稽核部门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4)内控制度缺陷大,操作风险突出,尤以银行高层领导渎职或金融犯罪为主;(5)对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互协调认识不充分,银行业片面追求一时的业绩,而对银行的市值考虑甚少;(6)电子化水平低,缺乏相应的风险管理数据库和分析工具;(7)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利润追求基本上还处于对立状况,缺乏整合风险管理与业务开拓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8)对资本的有限性认识不充分。事实上,资本是有限的,必须通过覆盖敞口风险来约束规模扩张。
五、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组织结构设置。
风险管理委员会是整个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最高管理和决策机构,并且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其成员可由银行内部和外部资深风险管理专家、金融专家等组成。首席风险官是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主席。并且各业务单元及各级分行设立风险官和风险团队,同时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由监事会对审计委员会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
(二)业务流程优化。
业务流程优化主要体现在前、中、后台的流程改造。前台业务由原来的业务处理改造为业务营销和市场拓展,而把业务处理全部信息化输送到后台集中处理,主要负责业务监督与咨询等直接支持部门。这种 “以客户为中心”,并且将风险管理融入业务流程之中的业务运作机制,就是平行作业。平行作业使得风险管理关口前移、集体参与风险决策,加强前中后台的整体联动和有效制衡,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价值创造。
(三)配套机制建设。
银行需严格划分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部门、管理部门与应用部门的职责,建立和健全计算机风险防范的制度,确保计算机信息系统设备、数据、系统安全和系统环境的安全。其中,银行计算机系统安全平台包括渠道层、交换平台、核心业务、数据仓库和柜台业务。
除此之外,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等也是构建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条件。当然,在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防线的设置受时间约束,不能达到及时有效地控制。
六、总结与展望
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推进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落后,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紧迫而又必须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应着重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并使之形成一个统一、协调的有机体。然而,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尚不完善、金融环境日趋复杂、商业银行制度尚未建立的形势下,本文所提及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在国内商业银行运用中仍有待于实践的进一步检验和完善。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黎桂林.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研究[D].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关键词:商业银行;银行风险;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2011)23-0000-01
China's Commercial Bank Information System Risk Management Strategies
Qin Chuanzhen
(Taian Commercial Bank Co., Ltd.,Tai’an 271000,China)
Abstract:With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commercial bank or a direct impact on the stability of the entir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pace of development,it is our social stability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basic guarantee.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to accelerate the pace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many problems surfaced,the financial risk can not be discounted,so we must establish a set of perfect management mechanism,and gradually form a set of their own system,build a good science-based risk awareness,protection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to develop a healthy and stable.
Keywords:Commercial bank;Bank risk;Risk management
一、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
(一)商业银行中的利率风险。根据目前银行行业内通用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银行的利率风险主要是指因为银行财务因为利率不变而造成的风险状况。当市场需求利率和现阶段银行信贷的利率不匹配的时候这种风险就会显现出来。在现代经济市场当中,资金信贷和需求双方的相互作用是造成利率风险的主要原因所在,市场利率必须随之变化,否则银行势必要暴露在利率风险当中。基准风险、重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期权风险等四种表现形式是利率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如果银行的利率风险过高势必会对银行业本身的发展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二)商业银行中的信用风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信用风险更甚于利率风险,它主要是指信贷者在借款期限内没有按时返还贷款本息,或者是由于信贷者本身的信誉下降给银行造成的损失。在信用风险当中,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是两类,一类是道德风险,另一类是企业风险。其中道德风险源于信息的不及时反馈,本身银行就对贷款者缺乏一个信息的全面了解,由于盲目信贷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企业风险则是来自于企业自己经营不当,状况不佳而不能按时完成信贷归还。(三)我国商业银行中的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指所有的商业银行由于不规范的操作流程以及人员、系统或是突发外部事件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随着商业银行经营范围的扩大这种风险也在膨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当中实行的分业经营,导致了商业银行具有经营对象同质性,贷款对象单一性等特点。
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问题
(一)银行风险管理权力责任制度模糊并且没有相应的激励制度去约束。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缺乏清晰的权力责任制度和很多相应的激励约束制度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总结。权力责任制度的缺陷主要表现在贷款权力的分布完全根据行政级别并不采用相应的风险管理去作为衡量的标准;激励约束制度的缺陷则表现在手段不足,约束过度时银行信贷人员会选择消极怠工,而激励过分、约束不足时则会选择铤而走险。(二)银行风险权衡的过程中没有一套相应的量化标准。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主要作用于银行授信管理和授信业务运作过程。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信用评级的作用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在信用评级方法上,目前商业银行的做法与世界一些金融发达的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信用评级的组织和程序方面,存在分工不明确等问题。尤其是在进行风险量化时,计量分析不足,缺乏量化手段;指标的调整速度和行业风险的变化不协调。使计算结果失真。(三)社会市场经济环境使得商业银行的风险加大。目前,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业务由于不是十分的健全,这就造成了很多信用评级机构的影响力不大,社会各界对银行的评级这一工作也不够重视。由于信用中介行业发展滞后,已有很多信用数据无法对市场的信用级别做出公正、客观、真实的评估。
三、商业银行增强风险管理的可行性对策
(一)加强银行的风险意识以提高自己的经营管理范围。加强风险管理,应首先注意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即在商业银行内部形成积极应对,防患于未然的风险与内控管理文化。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每一位员工对风险管理工作都有足够的认识与重视才有可能使工作中的不良金融风险尽早暴露,使银行的可能损失降到最小。如此,把风险管理作为一项动态指标融入到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中,形成健康积极的风险管理氛围,在注重收益最大化的同时也时刻关注风险,使银行始终处于稳健经营,持续发展的状态。(二)建立一整套的科学管理机构树立正确的导向作用。商业银行应当按照公司法的组建规定,结合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在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和业务经营管理层的基础上,加强监事会职能,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等监督机制。形成银行治理中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管人员相辅相成相互制约架构。以保证银行的有效运作。(三)强化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建设加强风险管理。不同类型的银行风险,其产生根源、形成机理、特征和引起的后果各不相同,需要采取不同的防范和化解措施。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商业银行应建立识别、评估以及监控全面风险的内部控制结构,完善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中心,以总行、分支行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为执行机构的风险管理体系。(四)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建立完善的风险评测机制。建立风险管理信息收集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有利于将商业银行的信贷、会计、风险管理、市场拓展等部门搜集整理的信息汇集后自动分类、整理并分析,供内部人员作信贷审批、风险审查之用,以此给银行整个业务管理过程提供及时、完备、明晰的信息来源和传递渠道。同时借鉴西方风险管理的综合计量模型及量化计算方法。
通过本文的陈述我们不难看出,商业银行的很多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完善和健全,必须通过独立权威的部门区督导其正确的发展,同时也要做到对银行内部自身的每一个部门都有一套严格的风险管理机制,通过合理明确的职能、权责划分,实现风险管理职责在各个业务部门之间有效协调和联动管理。
参考文献:
[1]阎坤.日本金融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风险、风险管理内涵进行阐述,接着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分类及风险管理战略的进行了说明,然后从全面风险管理原则、任务、方法和文化四个方面分析了全面风险管理战略,得出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战略,应对跨国银行挑战的结论,并提出实施策略。
一、风险与风险管理概述
1.风险与风险管理的内涵
风险是在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时间内存在的,可以测量的各种损失与人们预期的差异,具有客观性、偶然性、相对性、可测性和可控性。风险管理是指经济单位通过对风险的认识、衡量和分析,以一定成本达到最大安全保障的办法。风险管理的职能由以下要素组成:(1)任务确定;(2)风险评价;(3)风险控制;(4)风险融资;(5)计划管理。
2.商业银行风险的分类
根据国际巴塞尔委员会在1997年9月颁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的分类方法,商业银行分险可分为以下几类:
(1)资本不足风险——商业银行若没有足够的资本金抵补风险带来的损失,将引起挤兑风潮,甚至导致因资不抵债引起商业银行的倒闭。
(2)信用风险——借款者不偿还贷款或者不按照交易合同履行承诺的风险。
(3)流动性风险——有市场/产品流动性与现金流/融资两种形式。
(4)N率风险——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利率的波动通过存款、贷款、拆借等业务影响商业银行负债成本和资本收益等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5)市场风险——由于市场价格的变动,银行的表内和表外头寸会遭受损失的风险,其一个具体内容是外汇风险。
(6)自然与社会风险——由于自然因素或个人或团体在社会上的行为引起的风险,使借款人蒙受经济损失,以致不能归还贷款,造成商业银行的损失。
(7)操作风险——由于制度不健全、管理失误、控制错误、欺诈及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包括:交易执行风险、欺诈和技术风险。
(8)法律风险——因法律不完善、不正确的法律意见和文件而造成同预计情况相比资产价值下降或负债加大的风险。
(9)声誉风险——产生于操作上的失误,违反有关法规和其他问题。
3.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战略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战略包括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根据风险状况在机构范围内进行合理的资本配置,以及为达到上述目标而构建结构化的组织机制。风险管理战略必须围绕银行业务紧密开展,即:(1)业务发展战略与风险管理战略紧密结合,以保证银行的竞争优势和承担的风险一致;(2)风险管理过程的设计与业务发展战略、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外部市场环境一致;(3)从风险管理角度考核分支机构业绩;(4)提高收益的质量和稳定性;(5)选择达到风险管理目标需要的恰当工具。
二、全面风险管理战略分析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整个银行内各个业务层次,各种类型风险的通盘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一个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战略会平衡风险管理结构方面和质量方面的问题,前者如任务、职责、责任、政策、方法、控制和信息工具;后者如公司哲学、文化、培训、意识和如何加强有力的行为。基于这一认识,全面风险管理战略是策略、程序、基础设施和环境四个方面之间的融合。
1.全面风险管理原则
全面风险管理战略的实施应该遵循三项原则,即稳健性、系统性、分散与集中相统一。(1)稳健性。风险管理系统一定要确保透明、可信、及时和可操作才能实现稳健性。(2)系统性。一个有效的风险管理框架绝非单纯的一个模型就可实现。它是一个融合了策略、程序、基础设施和环境四方面因素的有机系统。(3)分散与集中相统一。风险的分散管理有利于各相关部门集中力量将各类风险控制好。而风险的集中管理则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银行面临的全部风险,从而将风险策略与商业策略统一起来。
2.全面风险管理任务
全面风险管理的任务包括以下六项:(1)把交易策略和风险管理策略结合起来,确保企业在预测并分散风险方面的优势;(2)建立易于公司组织内部的理解、实施的风险管理过程;(3)合理安排人员、组织指导和风险行为,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4)对各类风险进行理性划分,合理反映公司商业策略和外部市场环境所对应的风险;(5)建立一个透明、可信、及时和可操作的风险和行为的衡量系统,实现个人行为与企业商业目标和风险管理目标的统一;(6)创造强化的组织意识并关注改善受益的质量和持续性,提高风险承受的能力。
3.全面风险管理方法
全面风险管理是通过建立将各种风险一体化分析的方法和模型,考虑各种风险的相关性,从整体上去反映风险的状况。例如,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是基于信用风险,其后,金融机构内部模型的VAR方法与资本配置又以市场风险为基础,而风险分析一体化方法就是通过建立模型,用综合的方法来对这两种风险和其他所有相关的风险统一分析,使监管机构对资本的要求与银行本身对资本的要求和配置一体化,优化银行风险与资本管理。
风险分析一体化的方法同时也可以避免单独估算各种风险的评估程序的不必要的重复,有助于确保风险分析结果互相一致,可以用来处理包含了种种风险的新的混合金融工具。关于风险分析一体化方法,要求对不同的风险按照流动性程度排列,既考虑到这些风险之间的共同方面,也考虑它们的差异。
4.全面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无处不在,商业银行的这种内在风险特性决定了风险管理必须体现为每一个员工的行为,所有银行工作人员都应该具有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自觉。虽然,商业银行设有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专司风险控制之职。但是,风险控制决不仅是风险管理部门的事情,各级管理层、各个业务部门、每个岗位、每个人在做每项业务时都要考虑风险因素。董事会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最高机构,负责衡量银行的总体风险敞口,并对风险管理承担总的、最终的责任。董事会下设独立于管理层的风险管理委员会,通过风险管理委员会对银行风险管理的重大事项进行判断和决策,管理层必须执行。
三、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战略的实施
2004年6月正式通过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以下称新资本协议)中贯穿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新资本协议的核心是鼓励更多地改善银行风险管理系统,利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正规化、系统化地进行风险管理,以此达到激励商业银行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目标。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暂不执行新资本协议。但从发展趋势看,我国商业银行转向全面风险管理已经是必然趋势。
1.制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战略规划
把握“五创新”的基本原则,制定全面风险管理战略规划的:一是金融制度的创新。通过加快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进程,积极创造条件上市,增加银行资本金,有效地提高和增强风险防范能力。二是内部管理体制创新。主要通过建立以科学管理与文化管理相结合,有效推进操作风险管理与监督的分离,从机构设置上为操作风险管理提供组织保障。三是业务流程创新。采用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VAR风险价值法,识别和度量风险,纠正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有效增强识别、防范各类风险的能力,从而为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四是科技手段创新。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实现科技手段创新,已成为银行高效稳健运转的基础和融人现代社会的前提。
2.建立风险评级模型
在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过程中,由于在企业财务欺诈现象严重、数据积累量不足、金融产品发展不充分、区域风险差别显著、道德风险异常严重等因素影响下,许多数学模型一时在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中还难以发挥其功效。如何深刻理解中国的金融风险,建立起有效的风险评级模型,这里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学习借鉴国外模型的理论基础、方法论和设计结构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本国银行系统的业务特点和管理现状,研究设计自己的模型框架和参数体系,为建立风险管理预警系统奠定基础。
3.完善内控机制
加强操作风险管理必须从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人手。在内控体系设计思路上,我国商业银行应充分体现“过程方法”的原则,即不再以传统的风险分类为管理对象,而是以过程为控制对象,在业务和管理过程中控制风险。在对风险的控制上,针对绝大部分风险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情况,将控制的重点放在操作风险上,研究人事风险控制的方法与策略,并通过建立和完善人事考核激励约束机制,把操作风险和风险管理职责,落实到机构、部门和个人。
4.建立全面风险管理预警系统
应在银行内部成立专业化机构,组织调配各类资源,持续和深入开展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设计和开发工作,并对相关的业务流程和决策机制进行必要的改造和完善,使之更加适应现代化风险管理的需要。注重开发和使用市场风险管理系统。要多渠道收集和积累各项业务交易数据;引入先进的分析方法,如动态敏感度分析、蒙特卡洛模拟以及系统仿真等技术;提供风险管理的依据,如设定风险限额。加强对操作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对高级计量法的研究,争取尽快达到符合标准法的要求,努力提高操作风险计量能力,以加快全面风险管理预警系统的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