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20 16:24:4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传统文化与营销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应用
近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及综合发展实力都得到了非常迅猛的发展,在此大背景下,也使得我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得到了巨大的推动性作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其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标志性文化之一,在人类精神文明的衍变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教育体系中的语文科目就是更好的传承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其涵盖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在信息快速发展的21世纪,大多数的小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都不够了解,对于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基本功德的弘扬都无法做的很好,更不用说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了。所以,将小学语文课堂最为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能够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同时还可以增强小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仍有部分教师依然采用传统形式下的教学方式,对于课堂教学内容依然是紧跟教材内容,完全没有意识到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性,由此可以看出,将传统文化有效应用到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件事。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1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拥有良好的人格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良好的人格是确保学生能够向上发展的基础,而学生良好的人格的形成,就可以通过语文课堂实施传统文化的方式形成,因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对学生的孝、礼、信等多方面品格进行提升和优化,能够起到良好的人格培养作用。
1.2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经实践发现,学生语文能力和知识的提升,也可以通过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实现,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本身就存在较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文章,这些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素养,而将传统文化融合到语文教学中,则更有利于小学生,语文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增长,包括语文知识的理解,也有提升效果。
1.3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因为语文课堂是教授学生汉字,教授学生汉语的课程,对于学生的语文水平,以及语文综合素养,有很大的提升作用,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就可以通过语文课的汉语学习进行传授,就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传统文化知识,起到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2.1挑选优秀传统文学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的应用,还要注意优秀传统文学的选择,传统文学的利用具备较高的可行性和使用效果,因为我国的传统文学中包含了很懂人生的哲理和大量的语文知识,通过对传统文学的学习和了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古汉语水平的掌握和进步,特别是对于刚开始接触古汉语和文言文的初中生来说,传统文学的利用更能促进学生文言文水平的提升。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传统文学的经典,《三字经》《道德经》《论语》等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带领学生学习这些经典古籍中的优秀片段,以此促进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国经典文学著作,此外,教师还可以对学生推荐一些经典的传统文学做作品,以促进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提升自身的语文水平和传统文化水平。
2.2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
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了确保传统文化的良好实施,教师要注意正确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方法的选用十分重要,因为教学质量和效率,受到教学方法的直接影响,而方法的合理选择,一方面需要教师注意教学方法选用的多样性,因为教学方法只有保持一定的丰富性,以及多样性,才能保持学生学习的乐观态度,另一方面,教学手段的有效性,也需要注意,也就是说能够有效的将传统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确保教学质量的提升。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方法进行组合利用,以此促进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有效融合,例如,教师在融合传统文化进行教学时,就可以利用情景教学的模式将传统故事展现给学生,并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情景的优化,以此促进传统文化融合教学的有效。
2.3增强学习传统文化氛围
要想将中华民族中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好的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去,就需要将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和鼓励学生对教材背后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深入的挖掘,并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及时发现生活中能够体现传统文化的细节,增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此外,语文教师还可以对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进行充分的利用,如,多媒体教学方式、情境教学方式。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语文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等特点来为学生创设出真实且形象的教学情境,并引导学生能够置身其中,这样能够很好的提高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强化对古典文化的学习体验,从而让传统文化能够在小学生这一代人身上得到良好的传承和发扬。
2.4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训练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学习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对此,教师可以通过课外阅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加强训练,此方式不仅能够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增长学生的课外知识量,还能激发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承担起传承文化知识的使命。此外,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在满足完成教学任务的条件下,让学生利用阅读课堂的时间来进行经典作品的阅读,可以让学生通过板报或者读书交流会的方式进行,以更好的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含义的理解。
2.5通过民族传统习俗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时,要想让学生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传统文化,还需要不断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一些实践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多组织一些主题鲜明的学习活动。教师还可以通过民族传统的习俗,组织主题鲜明的民俗活动,比如和民族习俗有关的情境表演等,通过主题活动来促进学生和民俗文化的距离,让学生在无形中学习和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另外,为了使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提升学生们的文化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我国的一些传统的节日知识融入到课程中来。例如,我国传统的春节和清明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这些传统节日的历史发展和由来系统的讲给学生们,让学生了解这些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从而加深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的认识。而且我国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非常鲜明的民族特点。
1.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家、社会、家庭、自我息息相关,融为一体,没有国家、社会、便没有家庭和自我。在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面前,应以“舍生取义”为原则。我国古代哲学家强调为民族整体献身的精神,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屈原在《离骚》中的忧国忧民、眷恋故土的爱国精神,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显示了为国家、为民族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提倡自觉地为整体利益而献身的精神,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本质和灵魂,是我们主体的价值观念。为中华民族稳定、社会和谐和发展进步起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可以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爱国主义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还是一种人生的精神支柱和价值信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我们每一代人同心协力,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同心同德,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天人合一”的和谐观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境界是以追求真、善、美相统一为目标的,倡导以“和合”为准则的统一发展观,即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发展。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能够塑造学生的人文关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非常注重自然,尊重自然的力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先贤们看来,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应该是相应的。“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董仲舒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这种宽容仁爱、真诚和谐的思想能够引导学生热爱自然和社会,并能将自身和谐地融入自然和社会,培养一种宽容和谐的人际关系,更加自然更加顺利地融入将来的社会生活。儒家的“天人合一”强调“天、地、人”整体的和谐理念,整个人类社会是一个系统整体,各组成要素只有协调发展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尊重自然规律;另一方面,保护和谐的生态环境,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进一步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3.追求理想人格的人文主义精神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是一场伟大的革命,不仅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也意味着必将实现人的现代化。我们需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养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理想着眼于理想人格的形成。这是中国儒教、道教和佛学一致追求的目标。儒教主要强调人格的“内圣”方面。“内圣”的基本精神是以“仁”为其内容的。所谓仁,即仁爱,是人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一再把人格的“仁”的内在规定突出地放在“义”和“节”这两个方面。孔子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得”,“君子以义为上”,“君子以义为质”,可见,孔子把行“义”,看成是君子的行为,是个人修养的重要内容体现。崇尚气节、看重情操的修养,也是重要表现。孔子强调“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后来的孟子亦提倡“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对善的人格理想的追求,使中国人重气节、讲情操的品德特别突出,在目前物欲横流的中国社会中,多宣传些“德”的精神、“义”的道理和情操与气节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是大有裨益的。
4.自强不息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体运行,永无已时,故称为“健”,君子应效法天的意志品格,自强不息,努力向上。荀子也认为人必须自强不息,强调“学不可以已”,注重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态度。儒家学说倡导积极进取和谦虚谨慎的实用主义精神。在历史长河中,自强不息的精神不管是对国君、人臣、封建士大夫,还是对一般民众,都产生了极大的激励作用。正是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不少身处逆境的人们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在今天,大力提倡和发扬自强不息的奋争精神,仍然具有重大意义。自强不息的思想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历史的过程,成为我们的中华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对我们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要敢于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压力,有不怕吃苦和顽强拼搏的精神,积极进取,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
二、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教育方法
祖国传统文化光辉灿烂、源远流长,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古代和近代的思想家们对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对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刻的启迪。
1.因材施教的方法
“因材施教”是孔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思想。孔子指出,人的智力有智、愚、中之分。人的性格有差异,人的心理状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而且人的才能有不同的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根据这些不同的特点因人而施教,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2.示范教育的方法
孔子最早提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教育方法,他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既要言传,更要重视身教,要言行一致,时时处处努力做学生的楷模。
3.陶冶教育的方法
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古代教育家十分注重人的陶冶教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就是讲的这个道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和班风,充分发挥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这样教育效果必将更显著。
4.内省的方法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灌输,但灌输必须与学生的内省相结合,灌输是外因,内省是内因,没有学生的自我内省,思想政治教育就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
5.情感教育的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就有“以情动人“”以情化人”的教育方法,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重情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特征,这对今天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意义无疑是深刻的。
三、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高校英语教学 传统文化 培育
一、引言
由于网络交流的便捷和移动通讯工具的广泛,当今社会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各种异质思想交汇,个体追求日益多元化。这是一种思想文化发展的繁荣表现,但潜藏着不少社会问题。首先,各种思想良莠不齐,泥沙俱下,主流价值观难以凸显,社会正能量难以弘扬。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在强势西方文化的挤压和侵蚀下,很难得到应有的继承和发展,使得中国文化的延续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进而危及社会价值体系建设的根本基础。党和国家一直非常重视思想教育,尤其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看做是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当前,以为首的新一届党和政府充分意识到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的激烈形势,在不同场合,以不同方式,对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等内容提出严格要求和殷切的希望。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养是发展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而传统价值观无疑是形成当代社会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它经过长年的历史积淀,凝聚了一个民族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基本看法,表达了民族内部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既有共识。大学时期是学生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所以高校思想教育有着关键意义。英语是对外交流的主要纽带,高校英语教学往往直接包含一些西方主流价值观内容。随着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利用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开始使用英语接触和理解西方思想。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有必要以适当的方式介入,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西方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思想,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研究主要以英语教学中介入中国传统价值观为切入点,考察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传统价值观介入对思想教育的意义和实现途径。
二、语言的双重性
语言是人们用于交际的工具,人们通过语言使自己的意愿得到表达。由此可见,语言具有工具性的一面。由于直观可感,人们很容易理解语言的工具属性。事实上,长期以来,甚至到了今天,很多人仍然把语言仅仅看做是一种普通的工具,认为语言是一种一旦拥有,就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随取随用的工具。但是,自上个世纪,通过文化人类学研究,我们发现,语言并非和其他诸如锄头、镰刀甚或电脑等工具一样。语言和我们的思维、价值观等文化因素息息相关(邓炎昌,刘润清,1989)。也就是说,语言具有人文性的一面。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由此可见,语言具有双重性,即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为工具性的一面,语言帮助我们实现人类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其他社会活动(比如贸易)得以实现的基础。另外,语言又具有人文性。语言承载着民族价值观、风俗习惯等丰富的文化内容,是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发扬和对外传播的重要渠道。语言内在地包含着说话者群体的文化印记。
英语教学中需要考虑到英语所具有的双重属性。英语既是一种用于对外交流的工具,又是思想孕育和传播的载体。在社会的一般认识中,英语都是作为工具看待。英语学习是在工具性目标驱动下进行的。官方英语教学政策背后的逻辑大体上基于英语工具论。比如学好英语是为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然而,英语不仅仅是一种交际工具,还包含英语国家的价值观等意识形态内容。
英语教育界并非没有意识到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高一虹,2000)。但是,在国家宏观外语教育政策的引导下,不少学者还是从语言学习这个工具性目标出发,探讨语言与文化相结合,以达到增强外语教学效果的目的。换言之,外语教育界的学者对于西方文化价值观主要以引入为主,强调英语学习者理解、熟悉和掌握英语文化,从而有助于帮助他们更好地使用英语与西方人交流。随着国力的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意识逐渐增强。人们逐渐意识到,英语课堂里缺乏中国文化传统价值观的内容。对于高校学生,有不少人能够使用英语阅读西方作品原著,很容易受到异质文化的影响,尤其需要加强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以抵制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从语言的双重性反映到英语教学的双重性可以发现,英语教学除了学习英语技能,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之外,还要考虑到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内涵。西方学者Philipson就警告过人们,要警惕语言帝国主义,防止英语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冲击当地文化价值观(Phillipson 1992)。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介入传统价值观,自觉抵御外来文化。
三、传统文化介入与培育
由于中国文化自我意识的觉醒,社会和学界开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的缺失问题(肖龙福等,2010;赵彩红,2014)。显然,导致中国传统文化断层和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历史上求新求变的极端化运动、文化不自信等因素。在英语教育领域,一些英语学习者花费大量时间投入英语学习,对西方文化有一定了解,反而对本国文化知之甚少的情况经常出现。纵观历史发展,横看国际形势,在高校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已经势在必行。从英语教学的角度看,传统价值观教育介入更是迫在眉睫。我们要在高校学生价值观发展和稳定之前,积极介入传统价值观培育,从而帮助学生在中国文化的土壤里健康成长。
虽然前面论述了传统价值观介入英语教学的必要性,但是任何教学都必须遵守教育规律,还需要考虑到这种介入的可能性和最终效果。根据前面阐述的语言双重性可知,语言教育需要文化依托,因为语言的丰富性来源于文化的丰富性。英语学习者掌握好中国传统文化,必将有助于丰富和深化自己的英语表达,而这种将中国文化用表达出来的需求具有较强的现实基础。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英语教育重在引进西方文化中的先进内容,文化交流以输入为主;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上升,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在不断升温,中国文化对外输出的总量在持续增加。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文化输出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英语学习的目的将逐渐转型为以中国文化输出为主。因此,在英语课堂中融入中国文化价值观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英语表达训练的实际内容,使英语学习的目的更明确,更具有现实针对性,潜藏着巨大的教育能量。
国家有关部门和机构对于在英语教学中增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国内影响力比较大的英语水平考试。从2013年开始,考试中开始包含汉译英项目,占总分的15%,其中翻译的汉语段落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这种考试题型必将有效地引导学生更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并且学会使用英语表达,为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发出声音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英语教学中,为了有效地培育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进行中国文化的英语描述训练,包括翻译、写作和演讲等形式。二是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彰显自身的价值,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西方文化之优缺点。例如通过比较“中国梦”和“美国梦”之异同,厘清它们各自所具有的历史渊源和时代背景,学生对于两者都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其教学效果将超越简单的语言教学。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根植在人民大众的深层心理结构,很容易唤起认同感和产生共鸣,比直接传授西方外来文化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获得学习成就感。
四、结语
语言的双重性决定了语言教学具有双重性。英语教学不仅仅传授一门技能,还具有工具性目标之外的教学价值。通过有意识地选择和有重点地讲解文化相关的语言技能训练内容,可以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介入传统文化价值观,达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思想教育与语言技能训练的双重效果。传统文化价值观介入英语课堂是中华民族自信心不断增强的现实要求,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影响扩大的必然结果。显然,传统文化价值观与英语教学相结合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学大纲制定、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创新和评估手段配套等多方面的内容,不是短期内能够实现的,需要有长期的战略安排。
参考文献:
[1]Phillipson,R.Linguistic Imperialism[M].Oxford[Englan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肖龙福,肖笛,李岚,et al.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01):39-47.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传统文化教育;人道精神
Traditional Cultural Education Should Be Emphasized in Universities
Abstract: Traditional cultur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serves to instill patriotism,a positive philosophy of life,and humanitarianism. To emphasize it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enrich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under current circumstance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with lofty moral standards,high cultural attainment,a positive outlook on life,a sense of national pride,and strong self confidence.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raditional cultural education; humanitarianism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显得突出,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的复杂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十分广泛,而思想素质教育则是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因为思想素质教育的成败得失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能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问题。就人才的个体而言,思想素质是最基本的素质,良好的思想素质是合格人才的首要条件。因此,我们要将思想素质教育作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来抓,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真正使思想素质教育行之有效,在培养合格人才的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当前,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开放虽然使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外来思想特别是西方腐朽的思想对我国固有思想文化正在进行着有力的冲击。在这种复杂的条件下,只凭有关的思想理论教科书对学生进行单纯的思想教育,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我们的祖先以他们过人的聪明智慧、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生活阅历创造了优秀的精神文化,这是一笔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宝贵财富。在今天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思想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重视发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这将对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人道主义精神的培养,人格理念的提升,都会起到十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思想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感情,能够使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念,激发其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爱国思想的确立,对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爱国主义传统,几千年来,爱国主义一直是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母题。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充溢着圣贤先哲们浓厚而强烈的爱国思想,传统文化教育就是通过古代典籍特别是古代诗文的阅读和理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这种爱国思想感情的影响。我国古代有成就的文人大多是优秀的爱国主义者,他们一生的经历行事都可以作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而他们留下来的文章著作则是其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结晶。
在我国众多的爱国文人中,屈原是杰出的代表。屈原一生经历行事的本身就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爱国思想的内涵,他的那种“独立不迁,横而不流”的坚定不移的爱国主义操守,那种为了国家民族的振兴富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追求,那种为了实现美政理想而“虽九死其尤未悔”的致死不渝的爱国信念,都如同经天之日月,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而屈原创作的楚辞作品始终充溢着这种强烈而执著的爱国思想,几千年来它一直是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典范题材。屈原的这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哺育了千千万万个爱国主义者;即使在今天,屈原作品中蕴涵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也仍然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屈原的生平事迹及其楚辞作品仍然可以作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
高等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历史文化典籍中蕴涵的爱国思想通过学生的阅读或教师的讲解影响和教育学生,让学生懂得: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乃是一个人应有的崇高品德,也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我国人民有着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许多先烈为国家、为民族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种伟大的牺牲精神,应该永远成为我们炎黄子孙学习的典范。
伟大的民族英雄岳飞,在抗击金人侵略的斗争中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爱国词人辛弃疾年逾花甲,仍以廉颇自喻,报国之情弥烈;范仲淹高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理念;大诗人陆游在弥留之际还不忘告诫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民族英雄文天祥慷慨悲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国家为民族从容就义;这些都是何等崇高的人生信念和壮烈行为!通过传统文化思想教育,学生将会懂得,爱国主义并不是一句空话,传统文化典籍中充溢的爱国思想感情也并非是著者的矫情,而是著者心路历程的真实记录,是饱蘸着著者心血的情感结晶。“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屈原、岳飞、辛弃疾、文天祥等都是在国难当头的时候涌现出来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们毁家纾难,精忠报国,不成功,便成仁,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篇章。他们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诗文典籍,对后人都将永远是一种爱国主义的昭示。
当然,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思想与我们今天提倡的爱国主义在内容上有着重大的区别。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思想是与忠君思想密切联系的,因为在家天下的封建专制时代,国君就是国家的代表与象征,忠君就是爱国,爱国即是忠君。“忠君”与“爱国”几乎成了同义语。从屈原以来的历代志士仁人,几乎都把“忠君爱国”当作高尚人格的终极追求。因此,就出现了一个令我们今天不能接受而予以批判否定的“愚忠”的思想。例如岳飞就因为愚忠致使抗金大业功败垂成,自己也残遭奸臣杀害,从而留下千古遗憾。就今天的思想认识和价值判断而言,“愚忠”思想当然是封建文化的糟粕,应当予以批判和扬弃。但同时我们也应当将这种思想与行为放在特定的历史氛围和社会背景中去分析理解,在批判其思想糟粕的同时,发掘与继承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强调对于传统爱国思想中精华部分的继承、发扬与光大,这也是复兴民族文化的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实践将会证明,加强传统文化思想教育,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情操一定会起到十分有效而积极的作用。
二、传统文化中的人格风范
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是未来国家的建设者,他们既要有知识,有能力,更要有崇高的人格与远大的理想。人格与理想是人的灵魂。一个人的知识再多,能力再强,如果没有高尚的人格和远大的理想,他就不可能将这种知识和能力贡献于社会,造福于人民,甚至还会走向
面,危害社会和人民。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需要的是有理想,有抱负,有高尚人格的建设人才。人格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突出表现,人格的高下,突出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优劣。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重视“德”尤其是人格的教育与培养,正确认识和处理德育与才育之间的关系:即德是才之魂,才是德之实;以德御才,德才兼备。因此,高校思想素质教育应把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人格与远大理想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格理念。而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思想教育则是培养学生树立崇高人格与远大理想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国古代的圣贤之士都十分强调做人的操守,注重人格的历练和培养。先秦儒家尤其重视一个人的品德修为和人格操守的磨练。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先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孔子和孟子的这些言论,突出表现了中国古代文士注重人格修养的高尚情怀。而儒家“士穷节乃见”,“君子固穷”等人生信条,则要求一个人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尤其要保持独立特行的品节操守。孟子还认为,一个品节高尚的人必须做到:“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即是说“富贵”不能惑乱他的心志,“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摧毁他的信念。这种人格操守正是我们民族自强自立、不屈不挠精神的集中体现。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构成部分,虽然它有许多糟粕,但儒家提倡的人格思想,却对中华民族的心理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也是积极的影响。而先秦道家所提倡的“抱朴守拙”、淡泊超远、追求人生自由的思想,则是对儒家人格思想的有效补充,同样成为中华民族心理性格的基本特质。
我国古代众多的文人大都有着高尚的人格品节,他们的作品都是自己崇高的人格思想的真实流露。屈原刚肠疾恶、修身洁行、出污泥而不染纤尘的高风亮节,司马迁正直不阿、受辱不屈、发愤著书的执着精神,陶渊明淡泊明志、弃官归隐、追求人生自由的品格操守,都在他们的诗文歌赋中有着突出的表现。传统文化思想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理解古代文化典籍的过程中,去自觉地感受和体验其中的人格精神,使这种人格精神对其产生潜在而深远的影响。因为在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中,我们仍然要提倡:富贵不能其心,贫贱不能移其志,威武不能屈其节。尤其是今天道德严重滑坡、物欲横流、腐败滋蔓的情况下,我们的高等教育更要注重高尚人格的培养。只有人格高尚,才能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之材。
从一定的角度说,高等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比向他们灌输知识更为重要,而人格的塑造必须要有精神榜样,我国古代这些有着特立操守的志士仁人就是光辉的典范。开展传统文化思想教育,可以使学生在教育中接受榜样的人格力量的影响,从而使他们的人格品位得到逐渐提升。特别是文学典籍,其淘情冶性的作用又不同于一般的思想道德理论的直接灌输,文学作品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人格力量能够潜藏于读者的心灵深处,对他们产生人格的熏陶作用。
从另一个角度讲,高尚的人格往往来自于高尚的审美情趣,一个人有了高尚的审美情趣,他就会自然的排斥一切庸俗丑陋的东西,在行为方面就会有较高的取舍标准,有所为,有所不为。而文学鉴赏活动则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是一座可供华夏子孙万世取用的精神宝藏,其中所蕴涵的崇高的人格精神更具有发掘的价值。鉴于此,传统文化教育要注意开展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活动,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熏陶,以期取得积极而显著的教育效果。
三、传统文化中的人道思想
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使之成为性格健全富有爱心的人,高校思想素质教育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人道思想的教育,培养学生博大的胸襟和仁爱思想。
关心和乐于帮助他人本来是我们民族的美德。但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的同时,不能不注意到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对我国的侵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的人生观念已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人际关系,金钱锈蚀了人的美好心灵,“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已成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处世哲学,有些人甚至变得自私冷漠,寡廉鲜耻,不择手段地侵占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来满足一己的私欲。社会公德的败坏和沦丧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强调对学生进行人道主义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人道主义是在14——16世纪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文艺复兴中诞生的。但是,我国先秦时期的诸子著作就已经反映了朴素的人道思想和人道精神。孔子强调“仁者爱人”,反对猛于虎的苛政,提倡施行仁政;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文关怀;墨子的“兼爱”“非攻”的主张等等,都闪耀着人道思想的光辉。我国历代的文学家们继承和发扬了先秦诸子的人道精神,在他们的创作中始终表现了对社会底层民众的终极关怀。屈原的“哀民生之多艰”,曹操的“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高适的“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等等,无不表现了作者关心民生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人道精神。
在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通过阅读与理解,古代文化典籍中蕴涵的人文关怀和博爱精神,能够深深感染学生,引起他们思想的共鸣。谁都知道,当一个人居于高堂华厦之中,食膏粱,饮琼浆,空发一些关心民生疾苦的高论,那是很容易的事。但中国古代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的作者大多命运蹭蹬,处于窘迫维艰的困境。他们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们的作品没有仅仅就个人的不幸怨天尤人,痛苦不堪,而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社会的底层,对劳动人民的疾苦予以极大的关切,一个没有博大的胸襟、充满爱心的人是不可能做到这样的。
在这方面,唐代大诗人杜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年轻时的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的远大抱负来到长安,,但是,由于权奸当道,政治黑暗,他的理想很快破灭;在物质生活上也开始陷入困境,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甚至于“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贫困的生活使他接近了劳动人民,认清了黑暗现实。对劳动人民开始表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写出了《三吏》、《三别》这一类的杰出诗篇,唱出了那震撼人心的著名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晚年的杜甫四处漂泊,贫病交加,“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即便如此,他还是那样为民请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种博大的胸襟,高尚的境界,都源于杜甫心灵深处潜藏的博爱精神。而蕴涵在杜甫诗作中的这种关心民众、体贴他人的博爱思想无疑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召作用。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先秦儒家著作和杜甫诗歌这一类文学作品表现出的人道思想,正是我们要挖掘的精神宝藏。
当然,传统文化中的人道思想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人道主义还是有区别的,但任何新的文化和新的思想都有所承传,人道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我们必须代代相传,永不废弃。因此,在思想素质教育中,充分吸收传统文化中人道思想的精华来教育学生是十分必要的。对学生进行人道主义教育,通俗地说,就是教育他们对他人要有爱心,对社会要有责任感;而培养充满爱心,对社会有高度责任感的人,正是高校思想素质教育的主要宗旨和目标。
总而言之,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紧密结合当前党的以德治国的战略方针,要抓住思想素质教育这一重点,注重人才的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而大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对高校思想素质教育内容的新的补充,也是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培养品德高尚的合格人才、提升整体文化品位所必须采取的重要举措之一。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体育院校 英语教学 应用策略
前言
当前大部分体育院校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水平不高等问题,在传统教学思想的作用下,体育院校英语教学还存在着使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的情况,制约了学生发展,这也是造成体育院校出现“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的主要原因,要想使学生更好的学习英语,体育院校英语教师在教学时就应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使学生能够积极融入到英语学习中。
一、体育院校英语教学现状
笔者通过收集体育院校英语教学数据发现,当前体育院校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相对枯燥无味。大部分体育院校英语教材中讲授的知识与正常院校英语教材相当,通常是讲授西方国家文化、社交礼仪等。但是让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西方文化,更是让学生能够将我国文化传承下去,传输到西方国家中,由此可见,当前体育教学内容还存在枯燥无味的问题,降低了学生学习兴趣;二是缺少课堂实践,学生参与程度不高。虽然与物理、化学等知识不同,英语是一门没有实验课的语言教学,但是作为一种语言,当前在体育院校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学生实践性不强的情况,学生常常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学习效率不高。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的瑰宝,更是值得我们传承的知识,因此在体育院校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具体有以下几方面作用: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前在体育院校英语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学内容枯燥无味的情况,但是当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时,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习到英语知识,也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多我国文化知识,学生更会想要通过传统文化内容学习到英语,因此能够有效激发出学生学习兴趣;二是实现英语与我国文化的结合。英语是一门外国语言,为了使学生能够形成英语思维,大部分英语教学内容都与西方文化有关,而这正失去了英语教学的意义。在使用英语讲授中国传统文化时,势必实现了二者的结合,使学生能够以更多的方式将我国文化传输出去。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体育院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坚持使用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英语教学的原则。要想提高体育院校学生英语水平,体育院校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始终坚持使用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英语教学的原则。
教师不仅要使用英语讲授传统文化内容,更要在整节课堂中为学生传输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和谐、重娱乐、轻竞争等传统文化内容,从而使体育院校学生能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过程中学习到体育运动知识。但是在将中国传统文化贯穿课堂始终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讲授内容的自然过渡,避免出现知识之间差距太大学生难以接受的情况,在保证学生能够接受的基础上,加深W生理解程度。
2.革新体育院校英语教材,合理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英语教材是体育院校英语教师教学依据,为了使学生能够在英语课堂中学习到中国传统文化,体育院校就应该结合学生特点、英语教学现状,合理革新英语教材内容,使教材中能够融入到更多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知识,为英语教师教学工作提供更大的支持。
例如,当体育院校英语教师讲授到与体育比赛内容的西方文化时,教师也应该及时为学生讲授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体育比赛的“重娱乐、轻竞争”的思想,使学生能够在英语课堂中学习到更多与他们日常生活、体育活动息息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
3.重视学生课堂实践,提高传统文化用词的精准性。由于教师缺少对学生主体的重视,导致大部分体育院校英语课堂中学生课堂实践时间少,学生在对外传输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时还存在着用词精准度不高的问题,制约了学生发展。基于此,体育院校英语教师就应该从自身课堂教学出发,改变教学时间分配结构,使学生能够利用课堂时间使用英语开展传统文化交流实践,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
4.重视学生对传统文化英语教学的评价,完善教学内容。学生才是学习主体,基于此要想让学生更好的通过英语形式学习到中国传统文化,体育院校英语教师就应该重视学生对传统文化英语教学的评价,不论是在形式上、练习上还是内容方面,教师都应该积极收取学生意见和建议,从而使体育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英语教学更加有效。在收集学生评价后,教师也应该结合自己对教学的分析,找出更有效的解决方法,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四、总结
综上所述,体育院校英语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体育文化,也能够有效激发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希望通过本文提出的教学策略,能够使体育院校英语教师更好的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知识,为学生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瑰宝,是中华儿女的骄傲以及凝聚力的源头。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在各个历史时代的演变和进程中,传承下来的各种形态的道德伦理、文化思想和精神观念。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的基础和根基,是中华民族文明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更是中华民族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根本源泉。中国传统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传统文化是一个集正面和负面文化观念为一体的复合体。高校在运用传统文化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仅要培养高校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还要引导高校学生抵制不良传统文化的侵害。
随着历史的演变以及中华儿女的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出以下五个特征:第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为根本,中华儿女时刻将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第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强调礼治,重视建设和谐的法制社会,提倡以社会和道德规范治理国家。第三,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重视个人修养、崇尚仁义。第四,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主张以辩证的发展观看待事物,重视辩证思维。第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视包容、吸收其他民族先进文明,体现出较强的融合力和凝聚力。
二、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传统文化是高校_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手段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开放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的交流,当代高校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道德观等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存在道德素质低下、价值观念扭曲、诚实守信意识淡薄以及过于崇尚外来文化等问题,因此,现阶段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借助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标准以及行为准则来进行引导和教育高校学生道德现状。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内涵,能够潜移默化地对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以及行为准则产生深远影响。
(二)传统文化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包含大量优秀的伦理道德准则、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以及价值观念等,为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将传统文化中一些优秀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教授给学生,例如部分高校将《论语》、《大学》、《道德经》等经典著作引进课堂,开设相关课程。中国传统文化除了精髓部分,还包括消极的、负面的文化观念,高校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要引导高校学生抵制不良文化的侵害。
(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传统文化具有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
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对高校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道德观进行引导和干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文化教育活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口,加强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不仅能为国家培养出具有较高道德素质的人才,还能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四)高校应用传统文化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高校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为基础,借助现代教育手段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引导和教育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承担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还能够推动社会主义进程。
三、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的问题
虽然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尝试将传统文化运用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在进行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的重视不足
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传统文化的渗透力不足。一方面由于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倾向于政治性,且课程多为必修课,而学生感兴趣的中国传统文化很少被涉及。虽然部分高校设置了专门弘扬传统文化的课程,但是多为选修课,考试方式采取开卷的形式,不经导致传统文化受众面积较小,还削弱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一方面由于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重视学生成绩而忽视对高校学生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的教育。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将大部分资金用于教学和科研的发展上,缺少足够的资金支持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
(二)当代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缺乏全面的了解和认知
目前,高校学生普遍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例如很少有大学生有兴趣阅读传统的文学、哲学著作,对历史人物缺乏关注,不认同中国传统节日等等。相比于外来文化以及流行文化,高校学生表现出较强的认知和接受能力,但对于本国传统文化存在抵触和淡化的现象。甚至部分高校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认知偏差,认为传统文化无法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没有实用价值,导致高校学生只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而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
(三)高校学生缺乏传统道德标准和美德观念。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行为准则,但是由于没有得到充分地传承和弘扬,导致高校学生缺乏传统道德标准和美德观念意识。如孝顺、勤俭节约、尊老爱幼以及基本的社会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当代高校学生身上很难体现出来。由于当代高校学生自身的素质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家庭和社会的误导等因素,使得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以及行为准则产生了变化,出现一系列严重的道德素质问题。
四、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用的途径拓展
(一)立足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高校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该立足于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文化在学生价值观念、思想道德以及行为准则中的作用和价值。首先,应该坚持教育观,采取辩证的思维方式弘扬传统文化,既要继承精A部分,也要抵制不良文化对学生的侵害;既要尊重和吸收外来文化,也要加强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主导地位。其次,结合高校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实际情况,充分理解传统文化中育人的要求,培养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借助现代教育手段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二)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手段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现代化网络对高校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顺应时代的变化,积极主动地采取新媒体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照本宣科式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高校学生追求新鲜事物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手段相结合,才能增强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校园网中设置传统文化板块,也可以建立关于传统文化的论坛贴吧,借助图片、视频、音频以及声音等多种形式,将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加形象化地传达给高校学生。
(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文化素质
由于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缺乏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认知,因此,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文化素质,才能确保顺利地完成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恪尽职守,不仅要在理论上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要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行为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了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理论,还要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和修养。只有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修养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才能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产生积极影响。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变化。
(四)举办多种形式的校园传统文化活动
[关键词]饕餮纹 国际化 民族化 设计
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设计在以国际化为主导,多元化发展并存的趋势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民族化是现代设计多元化的需求,是国际化的一部分。民族艺术作为中国具有独特风格的东方文化,体现了民族的审美、心理需求,是现代设计所追求的内在精神。在当今人口城市化、经济化、全球化的背景下,青铜器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展示迷人的民族风采,其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
青铜器是古中国国家政权和神权的象征,拥有政治权利、军事力量与财富的特点。而丰富多彩的纹饰和奇特怪异的造型,赋予青铜器神秘诡怪,给人精神上一种威严感,体现了中国特有的人文内涵和艺术成就。
在细密、繁复、精美的纹饰中,狞厉神秘的饕餮纹使青铜器具有的情感色彩,给人一种狞厉之美,这种独特的纹饰是青铜器中最具特色的纹饰之一。据现有资料显示,“饕餮”的名是源于《吕氏春秋》中:“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示咽,害及其身,以信投更也。” 饕餮纹的基本特点:正面是兽面,兽角的耳型,纹中多间以云雷纹,一双对称的眼睛,这一特征传达出饕餮纹的精神内涵。它不仅仅只是作为一种纹饰的符号代表,那双炯然有神的的眼睛,更是给人一种震撼,更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一件陶范只能铸成一件青铜器,每个器物上的饕餮纹的纹饰均独一无二,各不相同,有的有首无身,有的两旁填以夔纹,有的身只一足,有的身形三列。这些以各种神话动物或兽面造型的综合纹饰,其实是饕餮纹对传统纹饰在形式上的一种借鉴与吸收。恰恰是这种借鉴与吸收,使得饕餮纹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狞厉之美。这些狞厉、威严、诡异、巫术色彩的纹饰,体现了中华民族地域性文化的大融合。
对艺术设计而言,它的审美在传统文化与艺术基础上,展示出独特的风姿和神韵,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刺激和不同的审美享受,这就是设计中所体现的民族性。饕餮纹的独特审美特征――狞厉之美,在历史文化中有着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狞历、威吓、诡异所折射的审美内涵,正是借鉴和吸收了多元化元素而形成的神秘纹饰,这种独特的纹饰承载了一种历史文化的符号,造就了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独特魅力。设计的多元化将民族文化的精髓融合到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形成民族化与艺术设计的混合体。现代设计并不是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简单的堆砌,而是拓展到意蕴深远,言之有物的理念层面,给人传统的回味,却并没有直接复制这些元素,而是借鉴与吸收这些元素。这就是现代设计审美的需求,也是打造一个品牌形象的需求,更是创造一个经典品牌的需求。
品牌之所以是品牌,一定具有鲜明的个性,没有个性的品牌就很难在市场上脱颖而出。优秀的品牌可以超越年龄、性别、国界和文化。打造一个成功的品牌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历史文化积淀,使之成为一种品牌文化,这种文化内涵是品牌与特定的文化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效联想。“美特斯邦威”就是一个成功的设计案例,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时尚的交流的一种传承与提炼,是我们中国人的情结。
饕餮纹也是一种情结,不了解它,你就无法了解商代文化,你就不懂得这时期的审美含义。它不是简单的复制物象,而是新生纹饰对传统纹饰的借鉴与吸收,并融为一体,形成独特语言上的一种符号代表,代表着人们的信念、精神。美特斯邦威之所以傲立于本土休闲服饰之上,是因为它有鲜明的艺术独特性――中国传统文化与时尚潮流的演绎。美特斯邦威体现了品牌的无年龄、无国界、无职业的限制,将一件件普通的T恤衍变成一独一无二的新国货标志,张扬着年轻人独特的个性。其借助了全球热映的《变形金刚3》打造了国际文化品牌的形象,成功将本土化品牌走向了国际化之路。国货是一种情结,饕餮纹是一种情结,它们霸气的个性,是一个时代风潮的创新演绎,饕餮纹是一个时代的经典,我们的“新国货”发掘民族的精髓文化,借鉴国外的设计内涵,形成本土特色的设计语言。“新国货”这一品牌要成为经典,在采用民族元素时,要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创新,将中西文化相整合,这样才能真正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成为的时尚经典。
据一组数据统计,中国2012年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贸易与消费中心,消费总额预计将达146亿美元。中国是奢侈品消费大国,为什么中国不能是生产奢侈品大国呢?我们都知道,中国是四大古国之一,她独特的文化造就了中国的历史。青铜器是统治者权利的象征,是人类文明史上一次重要飞跃,是中国文化在外国人心中独特的标志,它独特的造型精湛的浇铸工艺,丰富多彩的纹饰,以 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世界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而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饰更是独一无二,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一个时代的风貌,体现了文化多元与融合,有着独特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风格。
奢侈品品牌就是一种财富与地位的象征,和饕餮纹一样是一种经典,它的独特、神秘、稀缺展示其尊贵的气质和独特的品性,借助了历史文化来传达品牌独特的奢华主张。全球顶级奢侈品品牌:香奈儿、阿玛尼、劳力士、绝对伏特加、星巴克、雅诗兰黛等,这些奢侈品强调“个性化、高精化、差异化”。中国的品牌打造不是设计对传统文化简单的借鉴与复制,不是在设计上对传统元素的粘贴,而是需要像饕餮纹一样的经典,需要的是对民族文化的精神诠释,需要的是民族化与国际化的融合。
今天的设计正处于多元化设计风格并存和融合的时代,民族文化给我们的现代设计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中国传统文化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流传久远,积聚了中华民族深层心理信息的智慧宝库,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元素。设计是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纽带。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设计就是运用了传统的中国印章艺术,将传统的金石、篆刻艺术与奥运会的特征有机地结合,体现了当代的设计的重要特色。可以看出,设计加入中国传统元素,不仅表达出中国传统的文化神秘,也将国际元素进行了挖掘与再创造,很好地把握了民族感、时代感。我们主张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结合,撷取民族文化的精华,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提炼国外的优秀设计理念,关注国际审美时尚,打造出真正属于本民族又能被国际认同的国际性品牌。
参考文献
[1] 殷商青铜器论:容庚 张维持 文物出版社, 1984年10版
[2] 品牌战略与产品推广策划:熊仕平编著,中国经济出版社,
关键词 设计文化 市场竞争力 民族设计
一、设计文化对当代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影响,必要性
今天的“世界是平的”,无形驾驭有形,知识驾驭物质,文化驾驭价值。大多优秀国际品牌“制造”的优秀设计里包含的是思想的东西,如品牌、标准、专利、梦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当我们陶醉于全世界每个人每年要买一双中国产的鞋,两米中国产的布,三件中国产的服装时,不要忘了这其中百分之九十的产品都是贴上别人的牌子。今天,中国已经有一百七十多类商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却没有一个世界级出口品牌。与世界相比,我们的现实优势还停留在低廉的劳动力和低值消耗的资源中,仍然处在世界经济价值链的低端。在中国的国家形象越来越被世界接受的今天,中国的企业应该有何作为?中国设计应该做何反思?中国的产品拥有什么价值才能变得不可取代?如果我们细心洞悉那些让全球广泛接受的世界品牌时,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成功品牌的背后都蕴含源于本土的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如:美国的创新精神及领导意识、日本的团队精神及危机意识、法国的奢华浪漫及艺术时尚、德国的理性专精与韩国的永不言败精神。人们可以透过不同的元素符号来领会其中所表达的文化,从而体会到品牌的深刻内涵。我们可以做一次品牌换主的游戏,假设“索尼”是德国的,“三星”是美国的,“苹果”是日本的,而“奔驰“是韩国的,“微软”则属于法国的,你一定觉得很怪,其原因显然是元素的错位导致文化内涵的混乱所致。可见,一个国家的文化对其品牌的基因是决定性的,是精神。
今天的中国已全面走向世界舞台。可中国产品要从“中国制造”走到“中国设计”,显然不可能依靠在世界市场上以翻版各大品牌而走向成功之路。中国设计要让中国产品走向世界,这需要“中国文化”的精神力量,基因根基。一种文化在创造、形成的过程中,不断的被淘汰,传承,被保留下来的,对今天和明天能够产生巨大影响的,就是精华,这里包含着方方面面,其中也包含了设计的风格、元素,产品设计中的文化体现需要具有能承载历史文化的设计元素。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中国元素”必将会让中国设计,中国品牌走向世界。
二、设计从不缺少文化
设计是需要不断创新的,但是,我们也决不能因为要创新,丢弃了古典、传统。创新,对具有传统文化的艺术、设计而言,是扬弃,不是否定。从现代设计的开端,也有对传统文化的回顾和赞扬。德国弗兰兹·萨雷斯·玛雅在他的《装饰艺术手册》(Handbook of Ornament,1883年)中,就对装饰的分类,表现出对历史主义和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偏爱。这本书曾经被翻译成种文字,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出版发行,并反复再版,被公认是装饰艺术的经典名著之一,深受艺术家、设计师和广大制造商的欢迎。该书的畅销,就充分说明,即使是最前卫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也认为传统文化与艺术对于现代设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传统文化与艺术,给我们带来了古埃及、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王权中心时代的文化与艺术信息。显然,它们不但为我们提供了直接的设计资料,更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灵感。 例如现在很多家电产品上的纹理设计与表现方式都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像是中国瓷器的纹理、色彩、韵味的运用,中国水墨画的意境表现等等,这些赋予了产品民族文化的内涵。
三、基于传统,用发展的思维推动设计文化的创新
镜明:电通(日本)执行创意总监,有“日本广告界教父”之称,是戛纳广告节、美国库里奥广告节、亚太广告节等国际广告节的常任评委,多次获日本ACC广告奖的全场大奖。镜明先生认为,设计、创意会经过一个模仿的阶段,中国现在处于模仿期,但终将诞生具有自己特性的创意。做创意,过去的东西很重要,但不能沉迷其中,要向过去学习,又要基于现在,更要面对未来。活在现在的世界中,才能有全新的未来。对中国传统文化,最强有力的中国元素存在于日常生活当中,存在于对生活的不断体会当中。单纯依靠已经有着符号概念的传统中国元素是不行的。包豪斯的旗手格罗皮乌斯在《全面建筑观》中所指出的:“历史表明,美的观念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谁要是以为自己发现了“永恒的美”,他就一定会陷于模仿和停滞不前。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可见,要用发展的眼光将传统的民族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审美意识、价值取向等综合因素相结合,用创新的手法将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现代表现,使设计具有现代感同时又有本土文化精髓,赋予设计文化思想、精神。
当下发展中的中国正向世界展示自己,这正是中国文化、中国元素营销的黄金时期。现代企业应因势利导,将中国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使中国企业真正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陈登原.中国文化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2]曹德本.中国传统文化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
[3]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