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20 16:24:5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声乐 审美 抒情 形象 表演
声乐是音乐艺术中的重要一种,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个人从出生时的喜歌到幼年时的摇篮,再到青春时期的恋歌、婚歌,直到辞世时的挽歌,几乎处处与声乐结下不解之缘。
分析研究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无论是对于声乐艺术的理论研究,还是对于声乐艺术的演唱实践,均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与作用。
具体来说,声乐的审美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抒情性
抒情性是声乐的第一大审美特征,这一重要的审美特征,与整个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是共同的。
对此,古今中外的音乐家、歌唱家都有过许多独到的体会,而许多艺术家、美学家也都有过精辟的论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的力量深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用美来浸润心灵,使它因此美化。”(转引自陈兆金主编:《艺术鉴赏学导论》)德国19世纪著名美学家黑格尔也说:“音乐所特有的因素是单纯的内心方面的因素,即本身无形的情感。”(转引自汪流等编:《艺术特征论》)德国作曲家互格纳认为:“心灵的器官是乐音,心灵的艺术意识语言是音乐。”(转引自陈兆金主编:《艺术鉴赏学导论》)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也认为:“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它是从口吸人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着的血液。感情在音乐中独立存在,放射光芒。”(转引自汪流等编:《艺术特征论》)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几乎所有的声乐作品,都首先表达人们的感情。例如《义勇军进行曲》(《中国人民共和国国歌》)、《我爱你,中国》的爱国主义感情,《黎民百姓长久》的爱人民的感情,《十八弯水路到我家》的乡情,《朋友》的友情,《同坐的你》的同学情,《纤夫的爱》的爱情,《怀念战友》的同志情,《男儿当自强》的豪情,《霸王别姬》的悲情,《吻别》的柔情……如此等等,不胜权举。可以说,所有成功的声乐作品,都首先以情感作为支撑与亮点,也作为生命与灵魂。而所有的声乐演唱,也同样以情感作为生命与灵魂、亮点与支撑。
二、形象性
虽然声乐同所有的音乐艺术一样,都是声音艺术、听觉艺术,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这并不等于说声乐就缺乏形象性。恰恰相反,形象性乃是声乐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只不过声乐艺术的形象性与一般艺术的形象性有所不同,而具有朦胧性、多义性、不确定性等独有的特点。
这就要求声乐演唱者,要把作品中的形象化为自己心中的形象,再通过演唱唤起受众的联想与想象,使受众心中重新创造出音乐形象。
声乐作品中的形象既有人物形象,又有景物形象、动物形象、器物形象等等。例如《霸王别姬》中霸王的人物形象、《老房东查铺》中老房东的人物形象、《白发亲娘》中母亲的人物形象,《黄河泰山》中黄河与泰山的景物形象、《青藏高原》中青藏高原的景物形象、《好大一棵树》中的大树的景物形象,《两只老虎》中老虎的动物形象,《纸飞机》中纸飞机的器物形象、《红旗飘飘》中红旗的器物形象等等,都是成功的音乐形象。
三、表演性
【关键词】评剧;表演艺术;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053-01
评剧发展已有一百余年历史,并逐渐发展成全国性的大剧种,其独特的艺术审美特征值得深入探究。本文主要从民本意识、民俗意识以及游戏精神三个方面阐述评剧艺术审美特征。
一、民本意识
民本意识就是指以民为本、从底层群众的视角来构建戏剧。评剧充分体现人民的情感、反映底层群众的审美观,是现实生活的最直接展现。评剧艺术起源于莲花落,这种说唱艺术最早是穷人行乞的演唱艺术,区域广泛,从秧歌、民谣、皮影等多种艺术形式中吸收了很多元素,充分体现出其平民性的特点。评剧文本主要是将丰富的生活内容凝结到舞台中,虽然呈现的不是生活实貌,但却充分体现了生活特征。评剧艺术有着来自乡土的演唱风格,充满了生活气息,也使得评剧艺术比其他剧种要更加自然活泼,而且也有更大的再创造性。评剧艺术自由度较大,缺少严谨的规范性,但也正因为这样,这个剧种在继承和创新上才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也发展地更加迅速。从评剧中的《杨三姐告状》《刘巧儿》《花为媒》等一些经典剧目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剧本都是反映普通人生活命运的,剧目中的角色少而精,并且其在舞台上的呈现方式也相对虚实相生、简洁凝练,表现剧情自然流畅。如评剧中的《红楼梦》系列,就将众多人物拆解成多个单一人物,然后通过平民的视角来一一评说他们。这种方式简化了剧本结构,并且也精简了人物设置,同时故事也显得更加新颖。如《晴雯》《刘姥姥》等一些针对某一人物进行演绎的剧目,新颖独特、备受观众的喜爱。
二、民俗意识
我国的戏剧、小说等传统艺术都具有讲故事的特点,在此长期影响下,中国观众也对精彩曲折的故事更加感兴趣。尤其是一些经典的评剧剧目,很多都是由于剧本内容通俗易懂、剧本精炼、故事性强而受到群众的喜爱。如评剧《刘姥姥》,就渗入了民俗意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锦衣玉食群体中的一个劳动人民形象,这种创作剧目虽然用了观众熟悉的故事却又能够提供耳目一新的感觉。并且在这出评剧中,主要集中笔墨讲述了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的情节,只详细描述与刘姥姥有关的事物和人物,其他无关的则进行了改造和删减。同时俗语、歇后语等民间语言也在评剧中得到充分应用,体现了评剧艺术民俗化的特点。如在评剧《刘姥姥》中,刘姥姥本身就是一介村姑,并不会断文识字,其平常接触的人也都是一些底层百姓,剧中全程都没有使用“之乎者也”,反而在剧中使用通俗易懂的俗语、歇后语等,充分体现了民间语言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如剧中的“狼跑岔道狗跑弯”、“哑巴都想叫个好”、“笨鸭子上不了鹦鹉架”等俗语的应用,使得剧目更加生动有趣,增加其观赏效果。又如其中“像躲‘非典’似的”,融入了现代元素,起到了寓教于乐、借古喻今的作用,也使得《刘姥姥》这个评剧剧目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了深刻的现代内涵。并且《刘姥姥》在表现手法上穿插了童谣、跑驴、皮影等民间艺术,更好地烘托了剧情,加强了舞台效果,也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领略到生活化的剧情,增加观众的亲近感,同时也丰富了戏剧的情趣和风格。
三、游戏精神
戏剧的游戏精神则是指各种角色在剧中超越理性现实,荒诞地或者说更加自由地演绎出各种情节,颇具游戏性。游戏精神强调兴之所至,是一种单纯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心态。这种游戏精神充分体现了评剧剧目创作者自身独立的精神特点,是创作者自身灵魂的歌唱。很多经典的评剧剧目中,都充满了游戏精神的魅力。如《花为媒》中花园相亲、冒名成亲情节的设计,以及《刘巧儿》中赵振华和柱儿的错位,这些情节都体现了一种游戏性和戏剧性。《马寡妇开店》也充分展示了情爱男女间闹别扭的谐趣。这些有趣的剧情都是艺术家超越束缚,以一种自由的心态来把握世俗人情,创作出的兴之所至的作品,让群众感受到评剧艺术带来的审美乐趣,使观众的心情和精神得到放松。反之,游戏精神的缺失会造成评剧发展的衰落。尤其目前很多评剧作品的创造逐渐倾向于政治化,导致戏曲趋向理性化,丧失了其中的自由精神。游戏精神的丧失,主要是部分评剧剧目创作者没有正确理解“文艺为政治服务”的精神,没有将评剧艺术摆在正确的位置上,狭隘地判定了戏曲在我国文化中的地位和艺术特征。并且部分作家独立意识的缺失也使得戏曲在表演过程中情感表现不当,导致戏曲与观众的距离感越来越大。评剧是我国重要的戏曲剧种,应充分从各个角度详细分析评剧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正确认识评剧艺术的内涵,提升评剧表演艺术的审美品味,促进评剧艺术更加长远地发展,使其获得真正的艺术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陆亚伟.评剧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J].戏剧之家,2011,(11):67-68.
[关键词]电影;歌曲;欣赏;价值;特征
电影歌曲指电影中的主题歌、片头曲、片尾曲、插曲以及剧中人物所演唱的歌曲等等。电影歌曲既是电影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声乐艺术中的一个独立的品种,它称得上是电影艺术与声乐艺术的交叉艺术或边缘艺术,具有二者共同的艺术特点。
作为声乐艺术的一个分支,电影歌曲可以独立演唱,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无论是中国电影歌曲,还是外国电影歌曲,有不少已成为名歌,广为传唱,经久不衰。
而电影歌曲欣赏,又是欣赏电影、欣赏声乐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并对学唱电影歌曲起到基础与前提作用。为此,本文结合笔者个人多年来在声乐教学中对电影歌曲欣赏的艺术实践与理性思考,对电影歌曲欣赏这一重要艺术命题略抒浅见,以抛砖引玉。
一、电影歌曲的重要价值
要很好地欣赏电影歌曲,首先必须明确电影歌曲的重要价值。这种重要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
其一,电影歌曲是电影艺术的支点与亮点。电影歌曲的诞生,给电影艺术带来了新生命,它成为由无声电影(又称为“默片”)到有声电影的重要标志,即音画同步、视听一体的重要标志。电影艺术从1895年诞生之后,一直是无声的,直到1927年,美国的影片《爵士歌王》,在原来无声片中加进4支歌曲和一些台词以及音乐伴奏,才成为世界上第一部有声影片,可以说,这“有声”之“声”,便是声乐之声――电影歌曲。我国1931年拍摄的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同样以片中的歌声――电影歌曲为艺术支点。自此以后,电影歌曲风靡全球,它作为电影的支点与亮点,不仅使影片走红闪亮,借助歌声的翅膀飞进千家万户,也飞进每个人的心中,甚至形成了影歌一体、不可分离的艺术现象。外国影片《魂断蓝桥》中的歌曲《友谊地久天长》《流浪者》中的歌曲《拉兹之歌》;我国影片《海外赤子》中的歌曲《我爱你,中国》,《红高粱》中的歌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等,都不仅使影片大为增色,而且使影片插上歌声的翅膀,飞向更高的艺术天空和更远的艺术境界,进而升华了整部影片的艺术品位与美学品格。
电影歌曲作为电影艺术的支点与亮点,又通过许多层面得以彰显。第一个层面是强化、升华影片的主题。例如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就强化、升华了原影片爱国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为民族存亡而赴汤蹈火的英雄主义主题,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写照,因此它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又如影片《上甘岭》的插曲《我的祖国》,也强化、升华了原影片抗美援朝的主题,成为爱憎分明的“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的更加人性化、深刻化的主题。第二个层面是强化、升华影片的情感。例如影片《冰山上的来客》中的插曲《怀念战友》,就强化、升华了革命战友的至尊至爱的骨肉般亲情,取得了荡气回肠、催人泪下、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又如影片《柳堡的故事》中的插曲《九九艳阳天》,也强化、升华了片中战士与农村少女纯洁、高尚的友情加爱情。第三个层面是强化、浓化影片的风格。例如影片《铁道游击队》中的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就强化、浓化了民族化的“铁道战”的艺术风格。又如影片《黄飞鸿Ⅱ》的主题歌《男儿当自强》,就强化、浓化了片中慷慨激昂、奋勇无前的艺术风格。凡此种种,都说明电影歌曲作为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影片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与不可小视的艺术价值。
其二,电影歌曲又是声乐艺术中独立的品种,它借助电影传媒的广泛性、快捷性,得以更加广泛、更加快速的流传。许多电影歌曲,呈现异军突起、独领的态势。例如影片《白毛女》中的歌曲《北风吹》《红头绳》《太阳出来了》《恨似高山仇似海》等,或成为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的“群众歌曲”,或成为在文艺晚会上单独演唱的艺术歌曲。又如影片《马路天使》的插曲《四季歌》,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群众歌曲”,而影片《红日》中的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也已成为著名的艺术歌曲。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总而言之,电影歌曲作为电影艺术与声乐艺术的交叉艺术或边缘艺术,使电影与声乐取得互补双赢的艺术效果,而这,正是电影歌曲的重要艺术价值之所在。
二、电影歌曲的审美特征
要很好地欣赏电影歌曲,还必须把握电影歌曲的审美特征。这种审美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是形象性。同所有的音乐作品一样电影歌曲作为特殊的声乐作品,也以形象性作为其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这种形象性,又具有非直观、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性与听觉性特点。它要凭借演唱者与听众的共同联想、想象等方式得以创造。例如影片《海外赤子》中的插曲《思乡曲》的歌词,就描绘出具体的画面形象:“中秋月挂天上,映木楼,照小窗。远山云烟渺渺,近水碧波茫茫。”这是一幅异国他乡的风景画。接着,歌词笔锋一转,推出人物,切入主题:“海外万千游子,隔山隔水相望,泪眼无限惆怅。……”尽管歌词已经提供出足够的形象物,但是仍需演唱者与听众借助联想与想象具体创造出这些音乐形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有一千个演员,就有一千个音乐形象;有一千个听众,也有一千个音乐形象。”换言之,电影歌曲的音乐形象,是由歌手与听众分别创造出来的。
其二是情感性。电影歌曲也同所有的音乐作品一样,同样以情感性作为其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电影歌曲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心灵之歌,我国西汉时的《乐记・乐本》中说:“凡音之起,皆由心生也。”匈牙利钢琴大师李斯特也说:“音乐是不借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着的血液,感情在音乐中独立存在,放射光芒。”电影歌曲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它通过词曲作者、演唱者、听众三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产生情感共鸣,这种共鸣可以使人们跨时代、超距离、越民族而互相坦率交谈、倾心而歌,收到“以情动情,用心拨心”的审美效果。例如当我们听到《义勇军进行曲》时,一种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为民族振兴勇敢前进的激情也会如烈火一样燃烧在心中。
其三是节奏性。电影歌曲作为音乐作品,以节奏性为其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这种节奏性,既体现歌曲情感情绪的脉律,又符合音乐本身的节奏性特点,正如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所言:“节奏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也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例如电影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中的副歌,既体现铁道游击队队员们的激昂勇猛的情感节奏,又符合火车在铁道上运行的节奏,达到了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完美统一。
艺术种类
1音乐
音乐是乐音和噪音组成的有规律的音响运动.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是节奏、旋律、和声、织体、复调、曲式、调式、调性、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等等.其审美特征主要有形象性、抒情性、节奏性、韵律性等.
2舞蹈
舞蹈是以经过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为媒介,通过肢体表演,表达一定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情态的艺术形式.舞蹈具有抒情性、表现性、节奏感、韵律感、流动性的审美特征.舞蹈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多元融合的大趋势.例如艺术体操、冰舞、“水上芭蕾”(花样游泳)等,就是舞蹈与体育的双向交流、完美结合的结果.
3曲艺
曲艺是我国各种说唱艺术的总称.曲艺以叙事讲故事为主要内容,一人扮演多个角色是其重要的审美特征.曲艺在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呈现出贴近时代、贴近观众的发展趋势,并且广为吸纳,化为己用.例如“刘老根大舞台”表演的许多新二人转,就集传统唱腔、通俗歌曲、器乐演奏、绝活表演等为一体,形成兼收并蓄的大格局.
4杂技
杂技是指在特定的表演环境中,借助道具表演的人体技艺.杂技根据表演条件和环境的不同,分为舞台杂技、高空杂技、水上杂技、冰上杂技等,其中大部分是舞台杂技.另外还有马术与驯兽表演,有时称为“马戏”.而在欧洲,则将杂技、马术、驯兽表演统称为“马戏”.杂技的审美特征主要是高难性、惊险性、表演性,以超常性显示其美学品格的非凡性.杂技的代表作品有《空中体操》《抖空竹》《杂耍》等.
5魔术
魔术与杂技密切相关,魔术是借助道具、通过观众的错觉表演的一种艺术形式.魔术按历史源流,分为中国戏法、印度魔术、东洋把戏、西洋魔术等;按技巧构成,分为手彩、器械、遥控、光电、裁割、遁术、心理、滑稽等类型.魔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是智慧性与科技性,以超常智慧与高科技手段显示其美学品格的知识含量.魔术的发展呈现出高科技化与大型化两大趋势.例如美国大卫•科波菲尔的《自由女神》《大变火车》等大型魔术,就开辟了魔术的新天地.魔术的代表作品主要有《仙人摘豆》《大变活人》《仙人脱身》《金蝉脱壳》等.
舞台艺术的审美特征
1表演性
表演性是舞台艺术重要的审美特征.由于表演者对作品的不同理解、不同演绎,便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仅以音乐为例:同样演唱歌剧《江姐》中的主要唱段《红梅赞》,我国著名歌唱家杨维忠、殷秀梅、就各有自己的风格特色:杨维忠的演唱清脆流畅;殷秀梅的演唱则气势磅礴、激越高亢;的演唱圆润深情,等等.
2形象性
形象性是舞台艺术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所谓“舞台形象”主要指舞台人物形象,即通过演员表演塑造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情感.其中情感含量相当重要,即“动情点”“煽情点”,通过演员动情的表演,烘托出感人的气氛,将观众引入到特定的情境中,达到“以情动情”的艺术效果.例如歌剧《江姐》中的江姐、《白毛女》中的喜儿都是成功的舞台形象.
3互动性
互动性是舞台艺术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演员与观众互动的好坏,是舞台艺术成功与否的关键.同时,舞台艺术要以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为出发点与归宿,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这奖那奖,怎及群众夸奖?”舞台艺术要力戒只为少数领导、专家服务的弊病.
舞台艺术的发展趋势
1创新性
一切艺术都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充分反映时代风貌与时代精神,才能不断繁荣,不断发展,长盛不衰.舞台艺术正是以创新性作为未来发展趋势之一的,这种发展趋势早已显露端倪.例如,相声剧、杂技剧等新兴的交叉性舞台艺术新品种,就成为这种创新的重要标志.
创新性还包括剧本的创新,例如,评剧《半江清澈半江红》,就运用了散文式与板块式的结构手法,一反戏曲“线性”结构方式.唱词也摆脱了戏曲传统的五言句式、七言句式、十言句式的旧框,运用了新诗的自由体写法.在音乐创作上,戏曲创新的步子也很大.例如,京剧《奇袭白虎团》采用了歌曲《志愿军进行曲》的部分音乐素材;京剧《蝶恋花》融入了湖南民歌《浏阳河》的旋律;汉剧《弹吉它的姑娘》创造了唱腔新板式“西皮圆舞板”.在表演上,也进行了同步创新,同样取得显著成就.例如京剧《黛诺》中的唱腔“山风吹来”,成功地运用了美声唱法中的抒情花腔女高音的演唱技巧;根据同名话剧改编的京剧《骆驼祥子》中男主人公祥子的“洋车舞”,就是新创造的新程式.
2民族性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性是舞台艺术重要的审美特征,是指艺术家创造性地运用本民族的艺术手法进行艺术创造,反映现实生活.以民族性作为支撑的经典的舞台艺术精品,比比皆是.以音乐作品为例:“钢琴之父”肖邦,在祖国波兰灭亡后流亡法国,他创作的钢琴曲《玛祖卡》,表现了对故国的怀念之情,使民族风格与民族情感合二而一;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创作的器乐曲集《俄罗斯民歌五十首》,充分表现出俄罗斯的民族风情和民族韵味.同样,我国萧友梅创作的钢琴曲《新霓裳羽衣舞》,贺绿汀创作的钢琴曲《牧童短笛》《摇篮曲》,何占豪、陈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都做到了中西合璧、古今一体,成为“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典范.而民族歌剧《白毛女》《刘胡兰》《小二黑结婚》《江姐》《伤逝》《原野》《苍原》,民族音乐剧《快乐的推销员》《鹰》等,就更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气派、民族风格和民族文化.
3交融性
各种艺术整合重组、交叉交融,使舞台艺术在外在形式上形成了许多新的艺术品种,成为舞台艺术创新的一种重要艺术手段.以音乐为例:冯小泉、曾格格、郭蓉、“女子十二乐坊”等融演唱、演奏、舞蹈为一体的新音乐形式;杂技节目《对拉弹唱》,通过“对头顶”的传统杂技技艺,让“底座”拉京胡,“尖儿”倒弹月琴并演唱京剧,融杂技、声乐、器乐为一炉,显示出舞台艺术交融性的发展趋势.
4多元性
多元性是21世纪的时代舞台特点,全球政治的多极性、经贸的多边性,导致舞台艺术内容要素的多元性.例如我国戏曲大量吸收话剧、美声声乐、现代舞、动漫艺术、电脑设计等高科技与科技的优长,形成了多元化的大格局.戏剧小品在戏剧要素的基础上,广泛吸收音乐(特别是通俗歌曲)、舞蹈(尤其是现代舞)、相声(“包袱”的技法)、二人转(“说口”)等各种艺术要素,使自身更加丰富多彩.又如话剧艺术,在以往文学、导演、表演、舞美多元综合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曲艺、现代新潮艺术等,其艺术要素的多元性成为舞台艺术的发展趋势.
1.舞蹈是以动作抒情舞蹈是表情艺术,它把握了现实的审美特性,反映了生活,通过把现实中热烈奔放、舒展有度、线条优美的动作与艺术美相结合,反映生活现实,传达生活情感,达到“长抒于情,拙出于事”的效果,从而传达和展现情感。这是舞蹈最基本的审美特征。在舞蹈艺术中,情感会自然而然地从舞蹈艺术中传达出来,并不是用舞蹈来解释情感。舞蹈是社会生活、人物形象的最好载体,也是人物情感审美展现最好方式之一。
2.舞蹈审美以虚拟象征为主一般来说,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会被编制成舞蹈,以一种艺术化的高度概括处理的形式而不是直观记述的形式。所以,在舞蹈动作的编排和表演中就会常常采用到虚拟象征的手法。这种表现手法使得舞蹈的形体和灵魂之间实现了在精神上的高度对话,这也是舞蹈深受人们喜爱的最大原因之一。因此,在不了解舞蹈审美艺术特征,或者初接触舞蹈的人往往会有“看不懂”的感觉,在舞蹈剧中,通常是用情感统率动作和舞姿,用简洁明了、屈指可数的直观纪事来辅助舞情的发展过程。
二、舞蹈艺术审美艺术的本质
1.舞蹈艺术的形象美舞蹈形象是在一定的规范下,创作者匠心独运,充分发挥大脑的创造性联想以及结合对生活的理解和感触整合、营构出的一种意象整体。它体现着人们生活的情意趋向,充蕴着审美意义,反映了生活的特殊形式,最后表现在人体姿态上。舞蹈形象往往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而是一种集听觉形象和想象的审美意象的多层次却相互融合的综合形象。我们知道,视觉形象具有空间性,能最直接地带给观众富有审美情趣和生动活泼的冲击力。相比而言,听觉形象是时间性的抽象意象。舞蹈的表演往往离不开音乐的伴奏,音乐形象又离不开人们的听觉和情感的直觉体验。音乐的节奏是多变的,旋律多具有义性,情感表达更是具有朦胧性,它与舞蹈的视觉形象结合打开了欣赏者广阔的自由享受空间。最后,想象的审美意象是指欣赏者在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的诱导下,透过表演的虚拟性、情节演绎的蕴藉性,想象出实境之外的虚境、有限之外的无限。它们与视、听觉形象一起共同整合成为一个舞蹈艺术形象的有机整体。
2.舞蹈审美艺术的韵律美舞蹈动作的创作灵感也可以是来源于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娱乐活动中,那些越接近生活的习惯动作往往越容易受到舞蹈初学者的亲睐。通过将人们对生产生活的热爱融入到以人体的手势、造型、表情来表现的舞姿中,这是艺术的最好表现形式之一。人们在欣赏舞蹈的同时将身临其境般地受到美的熏陶,得到艺术的洗礼。一方面,舞蹈的韵律美实际是舞蹈的身韵和气息的结合,它是使人们在欣赏舞蹈艺术得到灵魂净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舞蹈的气息则是决定舞姿韵律优美的另一重要因素。舞蹈虽然主要是动作的表现,但是决定和引导动作的则是舞蹈想表达的情感,而情感的传递往往离不开舞者对自身情绪的控制和气息的控制。
3.舞蹈艺术的内涵美内涵美是高层次的审美艺术,它是艺术灵魂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舞蹈艺术的重要内在审美特征。最动人的舞蹈作品必将蕴含了创作者深远的思想和情感,创作者将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融入到舞蹈中,成就了每部舞蹈作品独具个性的魅力。诚然,表现舞蹈作品的内涵美也是舞蹈动作的表现力的高层次要求,舞蹈演员要想将创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完美表达,就应该在舞蹈的学习过程中认真揣摩舞蹈作品并体会每一个动作表达的感情和动作之间的韵律,再结合自身的舞蹈技术和对动作的控制,力求完美演绎舞蹈的艺术意境。舞蹈作品往往因其“源于生活,超脱生活”的艺术特征而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它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并被注入了生活情感,这些都是舞蹈的灵魂,也同时构成了舞蹈艺术的内涵美。
三、舞蹈艺术的审美功能
1.满足审美需求,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舞蹈既是一项艺术更是一项运动,除了能带给人视觉、情感上的享受,也能使人在获得审美需求的同时使肢体得到锻炼。所以这种审美需求是精神和身体的共同体验和享受,还能促进人们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在舞蹈的美感体验过程中,人们本能地透过肢体、眼睛和神经中枢等多个方面来感悟舞蹈带给我们的享受,这种审美的能力是不需要经过后天的训练和培养就有的,这是我们生活的社会审美经验的环境所赐予我们的。在学习和体验舞蹈艺术的过程中,我们潜在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就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提高,这样的结果是使得学习者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能随时捕捉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
2.有利于拓展和完善人的审美心理过程审美心理是一种具有多变性和复杂性两大特征的极难预测的心理活动过程。一方面,人们通过心理的感知、想象和理解等来认识审美活动,通过学习和欣赏等教育活动了解舞蹈的审美过程,这样使人们的心灵和灵魂得到净化,想象力也随之拓展。另一方面,舞蹈艺术审美教育可以唤醒人的感性,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实现平衡。最后,对舞蹈艺术的正确审美,可以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良好的熏陶和感染,从而使人在道德上产生慎独的自觉意识,进而影响个人的自觉行为。所以说,舞蹈的艺术审美利于拓展和完善人的审美心理,利于人们良好道德的养成。
【关键词】汉代雕塑;艺术审美;美学特征
汉代雕塑在艺术选材上,巧妙地利用天然大体块石料的外形特点,综合雕塑艺术手法,运用线刻、浮雕等手段,展现出一种大气拙朴、传神写意、灵动浪漫、温婉恬静的美。同时,又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汉代艺术的审美情感,雕塑造型中充满了强烈的运动感和内在的力量感。汉代雕塑的初衷并不是单单为了审美的需求,更多的是在满足人们的功能需求和信仰需求,而附加的审美功能,也使得汉代雕塑艺术特征在中国传统艺术审美中更加丰富多彩并充满与众不同的魅力。
一、汉代雕塑艺术的“拙”“大”之美
在汉代雕塑历史发展长河中,汉代雕塑艺术自身的整体风貌把握的是“拙”“大”,主要代表雕塑作品是霍去病墓地的大型石刻卧马(图1)。从霍去病墓石刻造型艺术审美特征中,可以看出石刻卧马展现出毫无装饰的大气与朴拙;从石刻卧马的造型及神情可以感受到静中有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突显汉代艺术的审美意识,折射出当时汉代雕塑艺术整体造型之中的一种大气与古朴笨拙相结合的动力感。从霍去病墓地石刻对象选用的大量动物题材,以及石刻卧马从形到神的静与动,可以感受出汉代雕塑艺术追求的精神层面是将写实与写意艺术手法相结合,从而表达一种道家对自然情趣的追求。与秦兵马俑雕塑不同的是,汉代雕塑艺术有自己的符号美学追求,当时的汉代雕塑并没有延续秦兵马俑雕塑通过写实表达雕塑艺术品质的道路,而是走向另一条创新之路,而这条雕塑艺术之路代表了中国艺术美学发展方向的主流,就是从图像符号的视野来研究汉代雕塑艺术。汉代雕塑艺术追求的是一种线条美——粗实、拙朴,这种线条与造型折射出符号的意思,即为一种具有图像性、可模仿的符号呈现。汉代雕塑艺术线条的符号性代表的是对当时时代面貌的写照,而进一步探讨的话,汉代雕塑艺术是受当时人们思想情感的艺术表达影响,具有很强的象征性。从霍去病墓地的大型石刻卧马可以看出,这一条条的雕塑痕迹折射出的大气而拙朴的美是汉代雕塑艺术不懈的追求。如此大气、拙朴的壮美,将汉代雕塑艺术要展现的张力和物象的生命活力追求到了极致,为当时时代的整体艺术审美风貌提供有力参考。为了达到朴拙雄厚的审美效果,当时的雕塑工匠们不仅特别着力于雕塑的总体气势美和总体动态美,而且尽力以大手笔雕之。因此,无论是艺术美学比例、动态,还是雕塑神韵,都竭尽所能地夸张。在选材方面,工匠们巧妙地利用大石块营造整体感,这是主张追求大气、拙朴美的结果。从当时汉代雕塑艺术总体造型上可以明显看到弧线造型的雕塑特点,这延续了青铜雕塑艺术的优点,也受到楚文化的影响。同时,在当时物质基础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下,汉代雕塑在选材方面主要挑选厚重的体量,采用大块面积的展现方式,不会去精雕细琢,只求大意蕴的表达方式,这也赋予汉代雕塑艺术风格一种笨稚、拙朴的大气美。
二、汉代雕塑艺术的“浪漫生动”之美
以霍去病墓地的大型石刻伏虎为例(图2),猛虎做伏状,伺机捕抓猎物,全身刻有波浪纹,展现出皮毛的丰满与轻柔,卷曲线条在背上带有动态的浪漫感。汉代雕塑艺术中呈现出的一种灵动、浪漫、写意的美感。这样的艺术特征主要归结为受汉代雕塑艺术的楚、汉文化底蕴影响,主要是强调楚汉文化的结合,且以楚文化为主导所产生的汉代艺术美学风貌以及其浪漫精神。虽然汉代在制度上是继承秦制,但文化艺术特征上,汉代却仍然保持了南楚故土的乡土本质。所以汉代艺术中楚文化是占主导的影响因素,与先秦的理性精神相辅相成形成了汉代艺术风格,影响着当时的汉代雕塑艺术审美。此外,从石刻伏虎凶猛的神态与浪漫轻柔的卷曲线条,能够看出汉代艺术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艺术审美上的一种非写实性的具象表达方式。在整体艺术造型中追求气韵灵动的意象性与象征性的艺术特点,也是中国传统雕塑艺术中精神风貌的主要追求。象征性的表达不仅是艺术表现的形式及目的,同时通过这种方式也能自然而然地表现出审美的情感,在霍去病墓伏虎的雕塑造型中就充满了强烈的外在运动感和内在流动的力量感。正是这种非写实性的表达,让汉代艺术充满着一种夸张与浪漫的美感。霍去病墓地的大型石刻伏虎具有的逼真写实与传神写意的艺术特征,反映出秦、汉两代雕塑艺术风格的差别。由于秦、汉两代社会发展状况和治国思想的不同,以及审美认知、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的差异等,造就了秦汉两代艺术审美风格的不同。秦代雕塑更逼真写实,而霍去病墓地的大型石刻伏虎的汉代雕塑则巧妙地利用天然大块石料的外形特征,综合运用线刻、浮雕等手段,展现出传神写意、灵动简约的线条浪漫美感。因此,在汉代雕塑艺术中看到更多的是在大气磅礴之下所形成的一种接近浪漫主义的夸张、灵动和天真的审美特征。
三、汉代雕塑艺术的“雄浑刚健”之美
汉代审美精神的底蕴可以归结为战国时代的社会实践,而战国时代的精神风貌可以用“雄豪”两个字来概括。据《史记》记载,霍去病因有战功,死后陪葬武帝茂陵旁。如今汉代雕塑“马踏匈奴”不仅是古代战场的缩影,而且突显出石刻战马风格庄重雄劲、深沉浑厚,用“雄豪”两个字来概括再适合不过了(图3)。“雄”从总体上说,是指一种囊括天下的气势、吞吐宇宙的雄心;“豪”是指汉人对艺术美学不仅追求自由、洒脱、奔放的生活,并享受生活的开放性心态,追求自我个性的发展。它们都是汉代审美精神的基本侧面。这种雄豪精神中包含着一种雄浑刚健之美,构成集雄豪刚健于一体的汉代美学追求。因此,简单地把汉代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概括为拙朴而大气或者浪漫而灵动是不够准确的。从汉代艺术精神追溯到当时的传统文化精神,汉代艺术审美所体现的主要是汉代儒家、道家的传统文化精神,具体为包容精神、浪漫精神和雄壮气象风貌的总称,并且彼此相交、互融其意。这类艺术精神是对气韵雄厚、创新前进的汉代精神风貌的反映,对后续艺术审美的发扬具有划时代的典范意义。而汉代艺术精神风貌能够归纳为如下三点:第一,包纳精神,表现为汉画造型结构思想上的天人宇宙自然模式和艺术形式上的充实之美;第二,浪漫精神,受到了楚文化的影响,表现出夸张的动态美以及雄浑博大之美;第三,雄豪气象,表现为生命的张力和动感流动的瞬间,对刚健之美的追求。笔者通过对汉代雕塑艺术精神的研究,折射出汉代艺术的审美文化和思想风貌,综合了三个方面的艺术美感来表述汉代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但是它们也相互融会贯通。霍去病墓地的大型石刻马踏匈奴也折射出汉代艺术的博大充实、雄浑刚健之美。以霍去病墓石雕群为切入点,能够看出中国汉代的雕塑艺术明显吸收了外来艺术——中亚和西亚艺术影响来加以融会贯通。这种避免早期雕塑技法生拙的弱点,来发扬气势雄壮的外在优势和内在流动张力处理的形式,成为汉代艺术风格的一大特征。而汉代不但延续和发扬前代优秀的艺术传统,并且大胆地吸取和借鉴外来艺术,以深厚雄大的气势展现出充满自信和创造活力的汉代精神风貌。
结语
汉代雕塑艺术审美特征中的朴拙、浪漫、刚健、恬静之美,体现中国民族美术写意大气魅力,丰富了汉代雕塑艺术以及汉代美学。笔者认为,这种汉代雕塑艺术美学中对所谓的“大”的追求,其根源是一种趋向崇高之美的体现。结合对汉代各个方面的了解,可以发现汉代艺术审美中正是体现出这样一种自然大气崇高之美,即一种诉诸于心灵上的生命本质力量。
参考文献:
[1]叶颖博.符号学视野下的雕塑艺术研究——以汉代雕塑为例[J].科教文汇,2009(36).
[2]孙常吉.两汉时期雕塑造型艺术的特点及成因[J].艺术教育,2014(10).
[3]肖长生.论中国古代雕塑的线条[D].景德镇陶瓷学院,2007.
[4]刘娜.浑然天成茂陵国宝——浅谈城市旅游雕塑[J].现代交际,2013(5).
关键词:审美 价值 特征 《海韵》 教学
一、歌唱作品中的美学特征
音乐的美从表象到内在,都需要被人们所审视和理解。人们在欣赏音乐歌曲的时候不能只欣赏到音符、节奏、配器等作曲技术上的客观的美,在理解了乐曲的内涵以后,要审视乐曲或者歌曲内部的深层含义,也就是乐曲内在的美感。尤其是歌曲,它比交响乐等纯音乐更为具体,因为歌词的解读,使歌曲更容易被广大听众所了解和理解,进而产生共鸣。因为交响乐是抽象的,只有乐音,人们需要丰富的音乐知识和感性因素才能真正的理解音乐,审视到交响音乐的美的存在。然而,歌曲却不同于交响曲,因为歌词的存在,它比交响曲更为生动、形象和具体。聆听歌曲的人们可以通过音乐元素和歌词的文学元素双重方面来理解和审美歌曲,也就是说歌曲中的音乐和歌词都具有审美的功能。在歌曲当中,动听的旋律能让人产生回忆和想象,优美的歌词更能直接让人感知歌曲所想表达的内涵,省略了想象的部分,直接让人们对歌曲产生共鸣,这也是歌曲较交响乐等纯音乐更容易让听众审视到他们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的方面。因此,一个不太懂音乐技术的人,也许理解不了纯音乐的内涵,但却能理解歌曲的内涵,对歌曲更容易产生审美的共鸣,也是歌曲雅俗共赏的特点的所在。音乐艺术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音乐艺术,反之音乐艺术也能影响经济基础,并与社会中的道德、宗教、政治等中间环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潜移默化。也就是说,音乐艺术等多种因数都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生改变。人们对音乐艺术,更主要的是歌唱作品的审美感悟和审美理念都会发展变化。例如:武松打虎的故事,在古时候这则故事给人带来的审美观念是英勇。而在当今社会的某些动物保护者的观念中,武松打虎的故事实则伤害了动物,并不是一个得当的选择。还有日本民歌中的小调感觉,给人一种回忆、怀念、思索的遐想,这也是日本歌曲特有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人们随着社会中政治、文化、经济的变迁,风土人情的变化,思维也会随着改变,对事物的审美态度和观念也会跟着变化。
二、用赵元任的艺术歌曲《海韵》为例,证明唱歌中的审美特征
赵元任是中国著名的作曲家,他创作了众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有大型的交响音乐,也有声乐小品。而他创作的音乐作品中,首当推荐的则是他的声乐小品,例如:《也是微云》《教我如何不想他》等。这些声乐小品委婉动人,仿佛美丽的女子一般楚楚动人。歌曲的旋律婉转、柔和,色彩感强,起伏有致,错落有序。由赵元任创作的大部分歌曲节奏舒缓、悠扬,动力感十足,是音乐会等演出场合首选的演唱曲目。《海韵》最初是一首优美的多段联缀的合唱曲目,声部的合理安排,使得这部合唱作品不同于其他的歌唱歌曲那样注重高看和嘹亮,这首合唱歌曲温婉、细腻,曲中歌颂和赞美了貌美年轻的少女希望拥有灿烂的、自由的生活而坚强的付出努力的坚定品格。后经邓丽君演唱,改为了一首独唱歌曲,歌曲本身的细腻柔和,加之邓丽君甜美委婉的歌声,使得这首歌曲更加的新颖独特,完美无瑕。歌曲的词作者是著名的诗人徐志摩,美好的诗词可以用婉约来形容,朗朗上口。配上动听的音乐,使得聆听这首歌曲的人们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海边,被海风吹着美丽的头发,憧憬着自己美好的未来。因此,这首歌曲是我认为最具审美意念、审美语境和审美功能的一首艺术歌曲。这首歌曲拥有美丽的诗句,这在歌曲的最初就使歌曲已经具有了最好的审美特征,而后又经作曲家黄自的作曲配上了优美无比的音乐曲调,使这首优美的艺术歌曲更具有了神秘的审美语境,以及强大的审美功能。人们无论是在读歌词,还是在听歌曲,都能感受到歌曲中人物、风景的美妙,甚至能感受到少女纯洁美好的内心。这首歌雅俗共赏,无论是精通音乐的音乐者们,还是对音乐并不深涉的普通人群,都能从歌曲中感受到生活美、生命美、音乐美、文学美、自然美等多种美的元素。这也是这首歌最大的特点之一,也是它具有最好的审美特点的强有力证明。
三、歌曲在演唱的二度创作时所显现出的审美特征
音乐是一种表演艺术①,在表现方式上与非表演艺术很不相同。音乐必须通过表演这个中间环节,才能把艺术作品真实地传达给欣赏者,实现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这就是我们这一段将要讨论的――歌曲的第二度创造的审美特征。第二度创造毫无疑问是音乐(包括歌唱)表演艺术的本质和重点。第二度创造必须尊重第一度创造的作曲内容意图,认真研究乐曲的内涵,在原曲内涵的基础上,加之自己的理解使之更加的丰富多彩。例如:上一段中的歌曲《海韵》,我们要尊重原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充分理解歌曲诗词和旋律的含义,用歌声首先将词曲作家想要表达的歌曲内涵表达出来。然后,再根据自己对歌曲歌词和旋律的理解,以及自己处理作品的经验,对歌曲作品进行第二度的创造,是这首歌曲更加具有色彩感和聆听价值。再譬如:邓丽君在演唱时,不仅仅尊重了原作的内容含义,将少女的内心、美丽的大海的景色表现了出来,还加之自己的理解和恰当处理,配上优美动听的歌声,更加增强了歌曲中本来将弱的感慨、憧憬和坚定品质的部分,使歌曲在听众聆听的时候更具有了欣赏价值和审美价值。邓丽君在演唱时,肢体语言和表情语言的丰富,也同时更加深入地表现了歌曲的内涵,增加了歌曲的审美语境。综上所述,歌曲本身就具有审美的特性,而歌曲表演当中的第二度创造是将这种原有的审美特性更加完善和进化了,使歌曲拥有了更强劲的审美环境和审美价值,这就是歌曲的第二度创造的审美特征,或者说是特性。表演艺术需要理性艺术和感性艺术相结合,光有理性的艺术,艺术便会成为负担;光有感性的艺术,艺术便失去了基本的框架。理性的艺术和感性的艺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影响,才能形成完美的,具有审美价值、聆听价值、欣赏价值的艺术作品。
四、歌曲在歌唱教学中具有怎样的审美特性
我国的音乐艺术始终在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生着变化。当代中国的艺术从1978年的“去中国性”②,到2008年的“再中国性”,三十年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西方音乐的大量流入,到流行通俗音乐和先锋艺术,再到重视中国的传统音乐,中国的音乐艺术审美价值也随着审美的事物在发生着变化,导致了审美心态也在发展着变化。音乐艺术中必然要有音乐教育,音乐艺术在发生着变化,音乐艺术的教学也跟随发生着诸多的变化。从人们积极踊跃的学习流行歌曲和摇滚音乐,再到学习民族声乐,再到后来学习民通、美民等各种演唱方式,随着我国音乐艺术的流行趋向和审美价值的改变,音乐教育的方向和内容,乃至审美价值也在发生着变化。歌唱教学中既有审美价值的体现。学习民族声乐,老师和学生都能从教学的过程中感悟到我国传统音乐委婉、豪爽、细腻的特点。学习南方的民歌,能感受到南方音乐婉转、柔润、温柔的音乐风格特点,间接地读懂了南方细腻的风土人情。学习北方的民歌,能感受到北方音乐当中高亢、嘹亮、豪放的音乐特点,也间接地体会到了北方人民和山河辽阔、大气、磅礴的音乐特征。学习外国的歌曲,能感受到异域风情的审美体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老师的授课广泛度。乃至于在音乐课堂中学习一些优秀的流行作品音乐,接触当今社会文化中最贴近生活的部分,感受到社会真正的审美趋向和审美意念。总之,个人的观点认为,无论在普通音乐学校的音乐课中,还是在专业的音乐教学中,都要扩宽学习的范围和内容,学习不同地区、不同内容、不同含义和不同音乐风格的歌唱作品。因为歌唱作品在教学的时候也能丰富学生和教师的审美感觉和审美价值观,宽泛学生和教师的审美意念,多欣赏各种音乐作品,对达到上述的良好目的有很不错的效果。因此,歌曲在歌唱教学中的审美特性和审美价值不可忽略。
五、结语
歌唱是一门深奥的音乐艺术,无论是歌曲《海韵》,还是其他声乐作品,这些歌曲音乐作品其中暗藏的音乐知识和审美特征永远也讨论不完。我们无论在学习歌唱的时侯,还是歌唱表演的时候,都要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将需要做的事情做的尽量完美。学习歌唱的时候要注意感悟和学习歌曲的内涵和音乐价值,在演唱歌曲的时候要注重第二度创造中的恰当、贴切和提高,升华我们的歌唱能力和表演能力,使我们演唱的歌曲在歌曲作品本身就具有的审美特征中更加具有审美的价值和欣赏的价值。
注释:
①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页。
②刘悦笛:《当代中国艺术:从“去中国性”到“再中国性”》,《艺术与社会变迁:国际美学年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48页。
参考文献:
[1]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2]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汉族秧歌民间舞蹈审美特征
一、秧歌概述
秧歌是中国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类型,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如:东北秧歌、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据史料记载,秧歌最早在800年前的南宋时期就已经流行于民间了,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一般表现为自娱性与表演性、舞蹈性与歌唱性的统一,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秧歌是一种民族性的集体舞蹈,表演者通常扮作生活中或历史神话中的人物并组成方阵,由领舞者指挥,集体走出各种队形或图案。各地的秧歌一般以秧歌舞队为主要形态,舞队人数少则十数人,多时达上百人,既有集体舞,也有双人舞、三人舞等多种表演形式。基本动作较单纯,仿佛是民间劳作时基本动作的移植,为增加场面的生动和演出效果,秧歌队一般要配备扇、帕、伞、棒之类的简单道具,在锣鼓、唢呐等吹打乐器的伴奏下尽情舞蹈。各地秧歌的舞法、动作和风格虽各不相同,有的威武雄浑,有的柔美俏丽,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但从中不难看出他们共同的审美特征。
二、汉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一)汉族舞蹈的形式美
舞蹈的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体形、声音等)的有规律的组合。舞蹈的形式美在舞蹈作品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只有和生活的精髓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创造出时代的精品。在构思萌动的开始,舞蹈编导首先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寻找恰当的形式,来完美体现舞蹈的思想和内容。舞蹈的形式美在舞蹈作品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影响着内容的表达和思想情感的体现。
舞蹈的形式美是一种直观可感的动态美。因此,创造舞蹈的形式美,除了必须具备作为物质材料的人体外,还要使人体按照艺术规律活动起来,创造出美的感性形态。那么人体凭借什么来创造出美的感性形态呢?凭借人体本身的动作、姿态造型、面部表情、手势和步伐,凭借各种线条、各种形状、各种色彩、各种节律、各种态势、各种质量的动作、造型、手势、步伐和技巧的组合,构成了变化万端的舞蹈形式美。
舞蹈艺术是伴随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同步产生,并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门最早形成的艺术形式之一。同样,舞蹈也在民族心理素质和审美理想的基础上,伴随着民族的形成发展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审美内容。在中国各民族中,汉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是秧歌。由此“扭”在汉族舞中处处皆是,一个“扭”字,把汉族民间舞势态形象地勾勒出来。各种各样的扭,各个地方的扭,都有不同。“线”的移动.“圆”的表象。妙用“道具”使用道具和歌舞结合是汉族民间舞蹈的突出特点。使用道具,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舞蹈的内容和抒发舞者的情感。这充分说明汉族民间舞蹈中道具的运用,进一步丰富了它的表现手段道具使用的方法很多,有的拿在手中,有的挎在腰间,有的担在肩头,有的戴在头上等等,无论那种道具,都来自生活,经过艺术加工,对表达思想情绪、塑造人物性格、并起美化舞蹈形象的作用。
(二)汉族舞蹈的内容美
舞蹈的内容美是指舞蹈作品所反映和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的真与善的统一,是舞蹈作者审美理想的形象体现。如:“优美、英姿、丑态”都借助人的各种生动的形态来表现;又如同说话一样用人体把“凶猛、嬉笑、恐怖”表演的活灵活现;同样用人体把“悲悯、愤怒、和善”等内心情感表现得有声有色、淋漓尽致。
作为表演艺术的舞蹈,不仅要求编导创造的形象有真情舞感,同时也要求演员的表演要真挚而富有激情。舞蹈是人们挤思想感情在高度激动时的形象表现,作为表演艺术的舞蹈,其主要特征就是凭借人体在有节律而富有美感的运动中所产生的强烈情绪和情感的直接动觉传感,使观众获得审美感受并引起情感共鸣,因此舞蹈表演家必须情动于衷—注情入舞一一以舞传情,求得情与舞合、神与形合。
再如由曲立君创作,海燕、成森联袂表演的一台名为“记忆的风帆”的舞蹈表演会,在用舞蹈来表现人生旅途中一段最值得怀念的时刻—童年中的几个片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台晚会最能打动人的就是那两颗天真无邪的童心。
以上的例子说明了真实地表现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表现人们内在的精神世界,是构成舞蹈内容美的重要前提,也是衡量一部舞蹈作品美学价值高低的重要依据。著名舞蹈家吴晓邦在论述舞蹈美时是,很重视舞蹈思想—即舞蹈的内容美的。他认为:“我们舞蹈创作都是为了反映和表现我们的社会中生动的人物和内容,在舞蹈家的创作下人物必须栩栩如生。通过作品要人们去认识出什么是可敬的、可爱的,什么是可笑的、可怜的和可憎的种种人物形象和思想。要具有无私无畏地去塑造出真和善的形象,来表演我们当前的生活,那时美就像光芒一样通过事物的表象来深入我们各部感官中去,也即感动了我们。”①以上论述是这位老舞蹈家数十年艺术经验的总结,深刻而精辟地论述了舞蹈的内容美在整体舞蹈美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三)汉族舞蹈的表演美
舞蹈表演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舞蹈艺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舞蹈表演艺术的提高和深化。舞蹈是情感的“极致”,而情感的“极致”需要舞蹈表演。舞蹈与舞蹈表演是密不可分的,只有重视舞蹈表演的培养,提高舞者的表演水平和艺术鉴赏力,舞蹈本身才有意义,其生命力才会更强。舞蹈,作为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是借着人体有组织有规律的运动来构成各种舞蹈形象的。舞蹈中的人体动作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舞蹈表演是属于舞蹈艺术的,是舞蹈艺术第二个层次上的艺术,是舞蹈艺术的另一个重要分支。舞蹈艺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舞蹈表演艺术的提高和深化。
舞蹈和其他艺术一样,都是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舞蹈和其他艺术的主要区别在于艺术表现工具和表现手段的不同。舞蹈艺术的主要表现工具是人的身体,主要表现手段是人体的舞蹈动作。舞蹈是一种以人体的动态形象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舞蹈起源于对生产劳动、战斗、社会生活动作的模拟再现,图腾崇拜和表现、交流思想感情的内在冲动。从简单的模拟再现,到复杂的概括表现,是舞蹈艺术发展的必然进程。从群众自娱性、社交性、礼仪性的抒发单一情绪的生活舞蹈,到表现繁复多样的社会生活内容,形成多种舞蹈形式和体裁的艺术舞蹈,是舞蹈艺术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
历史上每一个民族都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一整套反映民族生活、思想情感并具备一定审美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民间舞蹈的自娱性和表演性高度统一。对表演者来说,既是为了自娱,抒发个人感情,也是为了表演,具有雅俗共赏的审美特点。拿东北秧歌来说,它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具有泼辣、幽默、文静、稳重的风格特点。如《欢天喜地秧歌情》②这一舞蹈作品,就属于典型的汉族民间舞东北秧歌,表现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
汉族舞蹈是在民族心理素质和审美理想的基础上,伴随着汉民族的形成发展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审美内容。汉族舞蹈在历史上已形成了比较符合民族审美特征的舞蹈理论体系,但这一理论体系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不断完善和发展,因此,对汉族舞蹈的探索,也不能停留于此,而应通过对汉族舞蹈的认识与研究,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汉族舞蹈。
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