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20 16:24:5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互联网与传统文化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调查问卷的设计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已经形成并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国民的行为选择。但是,何谓网络文化,学术界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有的学者认为,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并以此影响和改变人们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的一种崭新的文化。而有的学者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信息文化,是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所形成的行为模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的总称。对照上述网络文化概念,因研究视角的差异,学者们对网络文化的诠释不尽相同。前者以网络空间本位为前提,把互联网看作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场域,网络文化则被视为伴随虚拟规则行为生成、虚拟实践有序化的内在过程所产生的精神文明成果。后者则以网络社会本位为基点,把网络文化视为在虚拟实践秩序化的有效规则过程中所产生的的精神文明成果。从这一视角出发,网络社会实际上是现实社会的缩影和延伸,网络文化是社会文化框架中的一种亚文化,而网络空间是网络化社会的一隅。中国传统文化一般是指滥觞于原始社会,繁荣和成熟于封建社会,而止于1840年之前的,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带有中华民族特点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中华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线的,涵括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的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成果的历史积淀,它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从而塑造了中国社会生态的稳定性和有序性。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封闭保守、因循守旧和缺乏民主等消极性,与开放、创新、民主、平等的网络文化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和碰撞,使中国传统文化在信息时代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国传统文化往往沿着长辈—后辈的秩序传承与播衍,属于典型的前喻文化,而网络文化的内容创作主体和传播者皆是年轻人,年长者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是后喻文化。而且,从哲学家和人类学家的视域来看,文化的胚芽是孕育在人认识、改造自然客体的实践过程中的。一方面,人的自为性是文化产生的根源;另一方面,人的能动性是文化发展的推动力量,因此,了解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这个群体关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以及在网络中习得传统文化的行为习惯对于寻找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传承与发展现实路径具有特殊价值。
2.专题调查的实施。
为了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观,获得这一特殊社会群体使用网络的频度、信息搜索方式和内容偏好等网络使用行为特征信息,本次调查以保定市部分高校青年学生为样本,基本步骤如下。首先,确定调查对象。通过走访学生工作处大致了解了在校学生的情况,如院系构成、各系部学生人数及性别比例等,在此基础上,把调查对象确定为研究生、本科生和高职生三种类型。学生的知识背景包括文科和理工科两大类,其中文科生包括政法学院、经济学院、历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文学院及社科系的学生,而理科生主要来自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药学院、电子信息与工程学院及软件工程系。其次,根据上述学生的基本特点,研究设计了一份关于驻保高校青年学生网络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调查问卷。该问卷以客观题为主,并结合调查目的设计了一个主观题——“你认为传统文化在网络中应该如何传承”,以反映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由意识。再次,为确保调查结果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当前青年学生的传统文化认知情况和互联网使用情况以便分析出科学的结论,在调查样本选择上采用了分层抽样法:①从各院系抽取的样本占其学生总数的比例为1:8;②按照各年级占该院系的总人数的比例,从各院系所确定的样本中抽取各年级的学生样本数;③按照各年级中男女比例确定男女生的抽样人数;④按照随机等距抽样法,选择抽样对象的学号。最后,根据预先设计的随机抽样法,分别到学生中发放调查问卷,并回收。此次调查,发放调查问卷共计1200份,其中研究生267份、本科生601份、高职生302份,回收有效问卷共计1089份,有效回收率91%。调查样本中的男、女生性别比例为31:69。抽样的调查对象中文科生共计670人,占总抽样数的62%;理科生419人,占总抽样数的38%。从学历层次上看:研究生237人,本科生570人,高职生282人,所占抽样比例分别是22%、53%、26%。本次调查样本数量适中,分布均匀,基本覆盖了不同院系、不同年级、不同学术背景的的学生,因此,能够比较全面、真实地反映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情况和互联网的使用状况。另外,由于青年学生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对于传统文化问题关注度高,所以本次次调查活动得到了积极配合和认真作答,保证了调查的客观性、公正性、科学性。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开放、理性的态度,对传统文化传承
困境认识清醒本次调查的目的之一是了解当前青年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认知,即对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熟知的传统文化形式、对传统文化现状的判断,以及传统文化传承的策略等情况。首先,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上,94%的受调查者选择了“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说明多数被调查者认为,传统文化应该有选择地传承和发展,而不是“照单全收”,文化只有在不断剥离其腐朽细胞、生发出其新细胞的过程中,完成自身的进化和发展,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其次,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是多样化的。本项调查共设计了6个选项:①书本知识获得②家庭、亲戚朋友③报纸、电视和广播④节日或民俗活动⑤网络⑥其他。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通过书本知识获得传统文化的比例最高,占79.52%,而报纸、电视和广播也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75.39%的学生的传统文化是通过报纸、电视和广播等媒介获得的,另外,节日或风俗作为传统文化的承载形式之一,因其喜闻乐见,在传播传统文化中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网络作为新兴的媒体,它在传播传统文化中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56.38%的青年学生通过网络习得传统文化知识,说明了互联网传播传统文化日趋主流化。诚然该项选择列举了目前主流的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但是因文化形态的多姿多彩,它的传播方式也是多元而广泛的,所以13.77%的受访者选择了其他。综合以上因素,可以看出,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媒介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形式。而选项A中的书本知识代表着一种教育隐喻,也说明了教育作为传统文化传播中的一种主要形态。再次,关于大学生熟知的传统文化形式调查,从结果上看,大学生最熟知的传统文化是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比例分别是83%和83%。与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大众化相比,哲学和宗教类这些传统文化形态则小众许多,分别只有22%和18%的同学选择了这两项。然而,这些意识形态却是构筑传统文化大厦的基石,虽然它从诞生之初就掌握在少数精英手中,其传承和发展也是多在经院派中进行。而文学典籍和传统艺术,通过数百年的教育传承,也往往被大家所熟知。虽然哲学和宗教也可以通过教育传承,但是领悟和融通哲学与宗教所需要的心智力是文学经典和传统艺术所无法比拟的。更重要的一点是,文学经典和传统艺术所展现的文字、音律、图形之美,往往更能与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心理产生共鸣。另外,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现状的基本判断是既不悲观也不乐观。受访者中只有9%的同学认为传统文化已被其他文化代替,完全遗失;而抱有乐观心态,认为传统文化能够得到传承和发展的受访者占样本总数的27%,说明此种心态还是代表着一部分人的真实想法。而占样本数65%的大学生认可了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已经部分遗失。而对传统文化遗失的原因分析,观点主要集中在传递文化受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与传统言教方式有问题,分别占74.84%和55.25%。最后,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策略,大学生的看法不尽相同。76%的受访者认为“开展活动,尤其在传统节日期间营造氛围”可以很好地传承传统文化,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代大学生认为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在淡化,而这也折射出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等新文化的逼仄下,面临的发展困境;74%的受访大学生认为,传承传统文化应该从小抓起,把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生的教育中。文化的代际传播中,教育是最主要的途径,诵读经典,就是一种文化的濡化;68%的受访者和64%的受访者分别强调了“国家大力宣传引导”的效用和“发挥报纸、电视、广播的传播作用”,而网络新媒体的传播效能也引起了58%受访大学生的关注。文化本质上是社会秩序的镜像,社会群体中的每一个人的行为都无意下在文化所承载的群体所共知和共享的集体意会所指导、所规制。从这一个意义上说,传统文化是社会公器,它的传承国家理应有所担当。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构建传统文化传播的话语体系,文化的播化可以被强化。而互联网作为传统文化传播的一个作用向度,因其虚拟化、多媒化、资源共享和信息海量化等特点,可以使传统文化的文化拟子的散播范围更加广阔,促进了文化的传承。
2.青年大学生上网频繁,对于网上传统文化有偏好。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3年1月15日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2年12月底,中国的网民规模到达5.64亿,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网民占21.1%。因此,关注青年学生的网络行为,了解他们使用网络的频率、信息搜索方式和内容偏好等网络行为特征信息,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首先,从上网的频率看,36.64%的同学每天都使用互联网,这一部分学生的数字消费平均时长达34.1小时/周,也就是所谓的“网虫”;44.72%的大学生经常使用互联网,这部分群体结构类型主要是“信息至上型”,即网络行为多为搜索信息和读取电子邮件;另外,18.92%的大学生使用网络的频率不高,只是偶尔使用互联网;最后,只有1.84%的大学生排斥互联网,基本不使用网络。综合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互联网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影响还是很明显的。其次,对于大学生网络浏览内容的偏好。本次调查主要关注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内容的倾向性。经调查,大学生对于网上传统文化内容的关注度依次是:民族民俗类内容、思想文化类内容、传统艺术类内容和典籍文化类内容,其比例分别为65%、47%、38%、34%。大学生最喜欢浏览的网上传统文化内容是国学、哲学和历史类的专题网站,这部分同学的比例占到53%。还有40%的同学通过收看传统文化的视频讲座习得传统文化知识,特别是“百家讲坛”的持续热播,使民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热情不断发酵,客观上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播。传统文化的论坛、虚拟社区、WIKI和博客也是引起网民“头脑风暴”的网络空间,据调查,30%的大学生关注过传统文化的个人博客,而19%的大学生访问过传统文化的论坛和社区。从上述两组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网络传统内容的偏好与其熟知的传统文化内容具有高度相关性;而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网络行为的多元化,也反映出了目前互联网上传统文化形态的百花齐放。最后,研究调查了大学生是否通过互联网传播过传统文化。大部分大学生都通过转载、分享和发表等方式在互联网上传播过传统文化,这一群体所占的比例是67.13%,而且少部分青年学生还发表过原创性网文,可见,大学生通过互联网传播传统文化还是很活跃的。
三、结语
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进程。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的文明成果和物质成果,都会积淀下来,形成文化的要素。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就是五千年历史积淀的产物。但是,如同生物的进化一般,文化也必然经历产生、发展或衰落的过程,尤其是,当其遭遇异质文化时,文化的涵化是不可避免的。进化或湮灭,这是一个现实问题。避免传统文化走向湮灭,就必须充分发挥和调动人的能动性,因为人创造了文化,也可灭亡文化。大学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之一,他们意识的觉醒,往往是传统文化光大和传承的先声。通过本次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网络传承的基本认识是:青年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既有传统的渠道也有网络等新渠道,民俗、饮食、服饰是大学生熟知的传统文化,但是他们也通过浏览网站、博客和收看网上视频等方式,去猎取他们不太熟稔的国学、历史等传统文化知识。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在部分遗失,并开始尝试使用互联网纾困传统文化。基于上述调查结果,促进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做好以下措施:
第一,传承和再造文化是政府的责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来源,因此政府应该主导网络文化价值取向,使网络成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和新平台。
第二,网络文化是典型的后喻文化,它的符号系统与传统文化的符号系统大相径庭,传统文化在网络中的传播需要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和改变,要符合网络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特点,才能实现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中的有效传播。
第三,强化优秀传统文化对网络文化的引领作用,消解网络文化中的不良内容,使青年学生自觉接受、认同传统文化,从而主动传承传统文化。
从黄晓明、李冰冰、任泉联合成立风险投资机构“Star VC”,涉足互联网创投,到赵薇与丈夫黄有龙投资阿里影业,成为阿里影业的第二大股东;从高晓松、何炅、宋柯加盟阿里音乐,到马东加盟爱奇艺后又自主创业互联网新媒体,再到汪峰推出自己的互联网音乐平台,这些文化演艺界名人的角色变换,折射出了“互联网+文化产业”领域的一个新走势,即两者的合作已经不再停留在互联网企业邀请明星艺人代言或借助他们的影响力挖掘“粉丝经济”的传统模式,二者结合“智造”新的网络文化形态和内容已越来越普遍。
明星进军互联网,经营内容生意
文娱明星争相跨界进军互联网领域,俨然已经成了潮流。
2015年7月15日,阿里巴巴集团宣布成立阿里音乐集团,由高晓松出任董事长,宋柯出任CEO;同年12月29日,何炅以兼职身份担任阿里音乐的首席内容官,高晓松在微博上戏称三人组成了“铁三角”。而在今年1月,QQ音乐高调宣布王力宏战略加盟,并为其量身打造了“巨星定制计划”;3月,又有消息透露,从深圳卫视离职不久的知名主持人李湘,或将加盟奇虎360,出任该公司副总裁兼首席内容官,分管影视及相关内容业务……而早在李湘之前,2012年底,马东就从央视主持人转战到视频网站爱奇艺,当起了首席内容官,主导出品了《奇葩说》、《盗墓笔记》等一系列原创节目。
与早前邓超出任长虹的产品经理、Angelababy出任美丽说HIGO首席时尚官、韩庚出任尚妆网首席媒介官等虚职所不同的是,无论是马东还是何炅,跨界互联网企业,担任的职务均与内容生产相关,传闻中李湘加盟奇虎360的职位亦是如此。而高晓松、宋柯等人,尽管职位看似和内容关联不大,但据了解,在高晓松加盟阿里音乐之后,其在微博上所呈现出来与阿里音乐有关的信息,大多是围绕如何把阿里音乐打造成行业里的内容翘楚。
的确,主导内容生产成为时下演艺明星“触网”的关键所指。谈及何炅加盟阿里音乐时,高晓松就曾表示:“何炅更多的不是带着资源来的,而是带着他的思考。”他希望外界别把何炅加盟阿里音乐仅仅看成一次文娱圈和互联网界资源的对接。同时,他还有意纠正了外界将阿里音乐比喻成“音乐产业的淘宝”的观点,而是将其称为“全球最大的音乐平台”,目的是“帮音乐产业里的大家把生意做起来”。
“创造内容”“来做生意”,这些关键词已然折射出文娱明星“过档”到互联网行业,将不再是一场秀,而是要经营一门实实在在的内容生意。
“老炮儿”气质和演艺阅历成为加盟的资本
马东加盟爱奇艺被业内认为是明星艺人与互联网结合发展的转折点。在担任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的两年多时间里,马东参与了该视频网站内容分化、自制内容兴起的过程,成为爱奇艺整个网络大戏的“内容原始人”。而当他离职创业时,其经常挂在嘴边的“内容原始人”有了更清晰的定位。据悉,米未传媒的内容创作团队有40多人,而且几乎都有过电视行业工作的经验。因此,在外界看来,传统演艺人士跨界互联网的背后,其实也是传统文创行业职业人集体进军互联网平台的节奏。
“需要很多传统文娱行业的‘老炮儿’。老炮儿的定义是知道所有资源的来龙去脉,他们战斗体力可能没有年轻人强,但他们可以告诉兄弟们哪儿能去,哪儿别去。”高晓松在评论何炅加盟时的说法,也指明了传统文娱行业从业者转型互联网发展的作用和目的。
据悉,在马东离职后,爱奇艺又引入了原央视财经频道副总监郑蔚,成为其首席信息官。
“这其实是互联网+传统文创的一个结果。”业内人士分析称:“互联网行业发展至今不过十余年时间,其在技术上的发展成果令人侧目,但在文化创意领域的表现并不太如人意,这很大程度上源自经验的匮乏。而引入资深文创人士,则可以为其提供加速度。”
当然,这种加速度,不仅仅作用于已经逐渐成熟的网络文创平台,也同样作用于创业团队。比如拥有百万粉丝的自媒体脱口秀节目《罗辑思维》,其创始人罗振宇此前也为央视知名制片人。去年10月,《罗辑思维》宣布已获得B轮融资,估值达13.2亿元。在业内人士看来,正是因为拥有“足够丰富的阅历和对受众心理的深刻把握,以及对所制作节目精雕细刻的匠人精神”,才成就了他们借助“互联网+文创”行业的新契机,从传统文化领域向互联网新领域的转变。
合作“智造”原创内容精品
“在BAT的大量资金进入音乐行业之后,并没有一款播放器在这一场拼杀当中做得更好。上游版权方也并没有推出好的艺人,好的歌曲。这是很荒谬的事情。”在高晓松看来,目前国内的网络音乐行业还处在“石器时代”,其实这也折射出了整个网络文化在创意方面的尴尬现状。
1.内容多元化
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里,没有硬性制度限制,任何文化任何民族任何地区的网民都可以互相交流沟通,网络文化交流开放性、可选择性更强,交流内容更加丰富,网民利用互联网交流没有心理压力,受客观因素影响较小,使交流摆脱了空间上的束缚,利用互联网交流的个体可以摆脱社会风气及传统问题的偏见,从这个层面上看网络文化有着极大的包容性,在网络文化中高雅与低俗并存,既有抽象严肃的文字也有娱乐方面的文章。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另一个不同点是网络文化是单纯以传播信息与相关知识为主要内容,超越了物质层面。在互联网世界中使用者可以最大限度的彰显自我个性,人们可以随心所欲真正按照自我的喜好来安排自己的网络生活,满足了人们对于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2.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网络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计算机语言不同于传统定义上的语言,计算机不受地域的限制是真正意义上全世界通用的语言,基于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上的网络文化有着传统文化无法企及的统一性。就目前现状而言,网络文化的发展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尤其明显,新型的网络语言的发明及使用对象都是青少年,加之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深入,家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独生子女的成长过程中由于缺少玩伴,网络就成了其了解世界的工具。这也为网络文化的传播发展提供了社会环境。
3.信息的时效性
网络文化有效弥补了传统文化传播的弊端。基于互联网技术上的网络文化,对于信息的采集处理及都能做到第一时间。可以瞬间实现向所有网络用户传输信息,用户通过互联网终端可以更加方便的了解信息,使社会变为一个信息整体,节约了不必要的时间及资源浪费。网络的时效性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生活节奏,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
二、大学汉语语言文学教学重点转变策略
1.随着网络文化的不断强化发展,传统教育重点也必须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进行相应改变
教师不应再只重视学生汉语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的教育,单纯的知识性教育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对于汉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要求,必须结合网络文化的特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用性写作能力,集合新闻学及现代传媒的要求,结合多种方面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实际灵活运用能力。针对现阶段学生写作能力普遍较差的现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私人空间及论坛,从最初的命题作文变为定期的更新文章,利用互联网的特性,学生之间可以随意交流,互相欣赏彼此文章,教师定期进行集体修改点评,通过点击量的差距来刺激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积极性,在提高自身写作能力的同时还能提高自己对于文章的点评能力,从别人的问题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传统教育教学重点只是注重对于学生硬性知识的培养,往往忽视了学生实践性的培养
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汉语语言文学的教学应更加注重学生对于知识实用性的培养。要为社会培养既懂得专业知识又懂得如何运用的双重型人才。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与社会网络媒体制定联合办学的目标,通过网络发展实际需要,培养定向专业人才,从根本上提高大学汉语语言文学的实用性。现代汉语语言文学的具体实用性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要有基于网络技术对实时发表评论及看法的能力,要将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与网络文化的大众化特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三、总结语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汉语语言文学;教育重点改革
一、汉语语言文学教学特点
1. 汉语语言文学是我国大学教育中发展历史较为悠久的学科,传统的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目的就是向社会输送懂得汉语文学知识的人才,并不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文学技能的使用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汉语语言文学的教学目的转为培养高素质高能力人才,汉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主要是通过写作来体现自身的能力,常见的工作岗位一般有宣传推广员、秘书类及行政管理类等。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要在大学期间要扎实记忆掌握基础文学知识,培养自身的文学素养。
2. 汉语语言文学没有清晰的就业定位,换句话说汉语语言知识没有较强的使用专业性及实用性。汉语语言注重的是精神层面的培养提高,提升我国整体文化涵养是其教育的最终目标。传统教育重点主要是向学生传授一些文化遗产,培养学生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汉语语言文学专业提高的是我国无形的资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目标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逐渐开始向着实用型教学模式转变,尤其是汉语语言文学教育而言,在坚持传统教育内容的基础上逐渐与时下社会发展特点相融合迫在眉睫。
二、网络文化的特征
1. 内容多元化
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里,没有硬性制度限制,任何文化任何民族任何地区的网民都可以互相交流沟通,网络文化交流开放性、可选择性更强,交流内容更加丰富,网民利用互联网交流没有心理压力,受客观因素影响较小,使交流摆脱了空间上的束缚,利用互联网交流的个体可以摆脱社会风气及传统问题的偏见,从这个层面上看网络文化有着极大的包容性,在网络文化中高雅与低俗并存,既有抽象严肃的文字也有娱乐方面的文章。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另一个不同点是网络文化是单纯以传播信息与相关知识为主要内容,超越了物质层面。在互联网世界中使用者可以最大限度的彰显自我个性,人们可以随心所欲真正按照自我的喜好来安排自己的网络生活,满足了人们对于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2.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网络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计算机语言不同于传统定义上的语言,计算机不受地域的限制是真正意义上全世界通用的语言,基于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上的网络文化有着传统文化无法企及的统一性。就目前现状而言,网络文化的发展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尤其明显,新型的网络语言的发明及使用对象都是青少年,加之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深入,家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独生子女的成长过程中由于缺少玩伴,网络就成了其了解世界的工具。这也为网络文化的传播发展提供了社会环境。
3. 信息的时效性
网络文化有效弥补了传统文化传播的弊端。基于互联网技术上的网络文化,对于信息的采集处理及都能做到第一时间。可以瞬间实现向所有网络用户传输信息,用户通过互联网终端可以更加方便的了解信息,使社会变为一个信息整体,节约了不必要的时间及资源浪费。网络的时效性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生活节奏,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
三、大学汉语语言文学教学重点转变策略
1. 随着网络文化的不断强化发展,传统教育重点也必须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进行相应改变。教师不应再只重视学生汉语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的教育,单纯的知识性教育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对于汉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要求,必须结合网络文化的特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用性写作能力,集合新闻学及现代传媒的要求,结合多种方面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实际灵活运用能力。针对现阶段学生写作能力普遍较差的现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私人空间及论坛,从最初的命题作文变为定期的更新文章,利用互联网的特性,学生之间可以随意交流,互相欣赏彼此文章,教师定期进行集体修改点评,通过点击量的差距来刺激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积极性,在提高自身写作能力的同时还能提高自己对于文章的点评能力,从别人的问题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 传统教育教学重点只是注重对于学生硬性知识的培养,往往忽视了学生实践性的培养。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汉语语言文学的教学应更加注重学生对于知识实用性的培养。要为社会培养既懂得专业知识又懂得如何运用的双重型人才。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与社会网络媒体制定联合办学的目标,通过网络发展实际需要,培养定向专业人才,从根本上提高大学汉语语言文学的实用性。现代汉语语言文学的具体实用性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要有基于网络技术对实时发表评论及看法的能力,要将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与网络文化的大众化特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总结语
网路文化虽然是一种新型的文化载体,但是其影响正在逐步扩大,大学汉语语言文学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网络文化的巨大潜力及优势,积极改革教育教学重点,努力提高现代汉语语言文学与时代的结合度,提高汉语语言文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拓宽该专业生的就业范围。在享受现代技术带来的资源共享时代的过程中,完成新课标对大学汉语语言文学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永军.新形势下大学汉语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方案[J].中南大学出版社.2012
[2]李仁武.如何加强网络文学建设[J].光明日报.2013
现代英语教学在强调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逐渐渗透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生态学的视角构建英语课堂教学新模式。《生态视阈下的语言与翻译理论建构与诠释》(欧燕,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9版)以知识全球化的视角提出全球语言与翻译的生态学理论,并对翻译学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全书共分为九章。首先论述了语言、生态、翻译以及生态语言学的基础内容,其次从翻译理论、文学翻译、文学翻译生态系统等多个层面审视生态与翻译结合的重要意义,并最终阐述生态翻译的必然趋势。通过对书中内容的学习,能够为当前英语教育教学提供新的思路,推动生态学理论与传统英语课堂教学的融合,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英语课堂属于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型生态系统,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下,学生作为该系统的生态主体,与教师、教学环境等其它生态因素进行着信息交流,同时,相关生态因素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制约关系,为维持英语教育教学的生态平衡,应采取科学的教育教学模式,如差异化教学、互动教学、网络教学等。所谓差异化教学,是指在生态学视角下,由于生态因素自身存在差异,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无法保证教学的公平性,继而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进行差异化教学。差异化教学的应用需要教师对每一名学生的情况了若指掌,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设计,以适应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生态视阈下的语言与翻译理论建构与诠释》中第七章就文学翻译生态系统的组成进行了讨论,指出了文学翻译生态系统主体存在的差异,以及主体差异在文学翻译中的具体体现,由此可以看出,生态学视角下的差异化教学能够充分体现出英语教育教学生态平衡原则。例如,高校大规模扩招的情况下,学生英语水平差距更加明显,为适应这一变化,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有简入难,充分考虑到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互动教学是在英语课堂教学生态环境中实现生态因素之间的相互交流。教师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生态因素之一,通过教学内容与学生进行互动,并采取积极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互动教学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大纲要求范围内进行不同知识点的学习,在此过程中,双方应当放弃传统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对抗思想,并在自我反思与评价中实现最佳的英语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专业英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就某些英语文献的翻译存在分歧,此时,在按照传统英文翻译方式无法验证的情况下,则需要考虑传统文化、特殊短语下的英文翻译,这不是固执的坚持个人观点。只有通过更加高效的互动方式,才能使英语课堂教学生态更加和谐。该书第五章对生态视阈下的“如何译”进行分析,如“theolddragon”在英国传统文化中被译为“恶魔”或者是“万恶之源”,然而,对于英国传统文化陌生的学生则会将其译作“年迈的龙”,之所以如此,是由于生态主体受本民族传统文化影响,在翻译过程中习惯于文化意识形态的直译。但是通过互动教学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意识到文化差异在英语翻译中的体现,同时也使教师能够在英语教学中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对于英语课堂来说,其相当于一个封闭的小型生态系统,然而,在传统生态学理论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于内、外物资、信息和能量的交流,因此,丰富英语课堂教学内容与模式对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有着积极的影响。
互联网的开放性为英语教师获取教学资源提供了便利,同时,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将传统英语课堂抽象化,学生可以在互联网教学生态环境中学习英语知识,并根据个人兴趣特点开展针对性的英语学习。然而,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互联网的开放性是一把“双刃剑”,教师应当加强在此过程中的正确引导,避免网络文化中的糟粕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例如,在互联网生态环境中,观看英语原声电影可以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口语水平,但是,由于英文电影存在分级制度,英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喜好为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英文原声电影,并鼓励学生就其内容进行双语交流,如此,才能够真正实现英语教学生态的开放性。生态学理论在英语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在构建和谐课堂的同时,促进了多元生态理论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渗透和推广。
“互联网+教育”是“互联网+传统教育”,使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得到改善,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互联网的作用,使教育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充分发挥在我国的重要作用。
一、 “互联网+”相关内容界定
1.“互联网+”的基本概念
“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指的是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通过将开放、平等、互动等网络特性在传统产业的运用;通过大数据的分析与整合,试图理清供求关系;通过改造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等内容,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深入融合,以产业升级提升经济生产力,提升效益,最后实现社会财富的增加。
2. “互联网+”的基本特征
跨界融合。“互联网+”就是互联网+传统行业就是跨界,就是重塑融合。敢于跨界了,创新的基础就更坚实;融合协同了,群体智能才会实现,从研发到产业化的路径才会更垂直。
创新驱动。由于中国粗放的资源驱动型增长方式早就难以为继,一直在努力将经济的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必须转变到创新驱动发展这条正确的道路上来,这正是互联网的特质,用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来求变,也更能发挥创新的力量。
开放生态。关于“互联网+”,生态是非常重要的特征,而生态的本身就是开放。我们推进“互联网+”,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要把过去制约创新的环节化解掉,把孤岛式创新连接起来,让研发由人性决定市场驱动,也能够让创业有机会实现价值。
重塑结构。信息革命,全球化,互联网业已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在现有社会背景下,权力、议事规则、话语权等都在不断发生变化。那么“互联网+”这一时代背景也将会使社会治理、虚拟社会治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连接一切。虽然“互联网+”所连接的a业是有层次的,可连接性是有差异的,连接的价值是相差悬殊的,但是连接一切却是“互联网+”的目标。这也就是“互联网+教育”的理论所在。
二、“互联网+”背景下语文课程改革思路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初中语文课程的改革迎来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转机,改变了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教师的固定性身份以及本学校教师的教学方法,在扩充学生知识、扩宽学生的眼界,以及学习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1. 改变传统的多媒体教学
在初中的语文课上,教师会根据所要教学的内容制作相应的课件,课件包含视频,图片,
文字等提前下载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材料,把他们进行整理,汇总成一个课程的课件,按照制作好的课件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方法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时间不会长久,而且文字的多媒体教学是更加不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通过“互联网+初中语文”,教师不需要局限在自身所提前制作好的课件当中,而是想到什么问题,就可以充分运用互联网的技术,来进行网络查询,既方便,又快捷,而且也会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在不断接触新鲜事物的过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改变教师固定性身份
当前学校很多,每个教师都是本校固定的教师,很少有去外面的学校进行教研活
动的,教师身份的固定性,使得学校教师的层次有所差异化,那么对于学生来说也会有很大的影响。“互联网+初中语文”这一先进的教学模式,可以改变这一不公平的现状。通过对各个学校的高级教师的语文教学进行视频录制,把他们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形态传送到其他各个学校,不仅可以使其他学校的教师能够进行教学模仿,而且还会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到高级教师的讲解,对学生来讲是非常有帮助的。而且还可以通过远程教育的形式,运用互联网进行初中语文课本的网络直播,让学生能够跟高级的语文教师有直接的沟通和交流,获取更多的有利信息。
3. 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目前虽然不提倡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但是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基本上还是属于满堂灌
的形式进行教学,这里面不仅有教师的原因,也有学生自己的原因。那么在“互联网+初中语文”的远程教育模式下,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查询,先对自己所要讲的内容进行了解,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互联网的查询,来整合自己的思路,积极地进行课堂的分享和参与。
关键词:偷菜游戏 互联网 大众文化 视觉化图解
“偷菜”游戏是近年风靡全国的一款网络游戏,也成为近年网络中的热门词汇,该游戏是由开心网推出的一款通过在网络上虚拟的种植、收获农作物,而进行娱乐的社交游戏。游戏一经推出便在网民中掀起一股“偷”莱热潮,参与年龄层次之大,风靡程度之热,在网络中也实属罕见。在偷菜在网民中热捧时,国家文化局对此游戏又进行的限制,一时间网民对此游戏褒贬不一,学者专家纷纷从各个角度对此现象进行剖析,本文欲从大众文化的角度进行切入,偷莱游戏进行大众文化的解读。
一、互联网,偷菜游戏的运行平台
当前大众文化与传统的文化的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文化是大众媒介传播的文化,大众是媒介影响下的大众。电视机、录相机、录音机进入家庭,使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自然与由媒介负载的大众文化相连,使大众文化成为了与日常生活镶嵌在一起的组成部分,不是专门的、独立的业余文化生活。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导致大众传播手段的迅速普及,也导致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能很快被大众熟悉和消费。偷菜游戏的载体是互联网,互联网是当前大众文化媒介当中综台性最高的平台,其传播速度、传播效果、互动性、都是其他大众媒介所不能具有的。互联网本身也成为大众文化最繁荣的区域,代表了大众文化的前沿,近年来互联网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大众文化现象,更是让这个判断无容置疑。互联网成为一个与精英文化相对抗的阵地,它将崇高、严肃消解。娱乐性与欲望化成为互联网的关键词,人们的听觉、视觉、感官刺激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延伸。在互联网中网络游戏是互联网大众文化的代表性的一个方面。在传奇世界,魔兽世界等近年来热门的网络游戏将人们的原始的攻击欲发泄殆尽,网络里模拟的的攻击、成就也变的真切化。偷菜游戏也是近来兴起的网络游戏之一,它的寄生载体是校内网,和QQ聊天程序,这些在年轻人中有较高普及率的网站、软件。这些网站往往具有一些共性,都是彼此熟知的朋友群体,本身就具有游戏参与的互动性。游戏中的互动性也弥补了忙碌生活中所缺失的交流感,增加了彼此间日常交流的话题性。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当代社会面临的未来冲击之一就是短暂性,既人与物的关系的短暂性,人与地点关系的短暂性,人与人关系的短暂性、人与信息关系的短暂性,这种短暂性打破了人们的情感和期望长久性和稳定性,这样大众文化就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粘合剂。偷菜游戏是建立在朋友之间的游戏形式,朋友之间相互在农场里的种菜、偷莱、杀虫、简单性的互动交流活动,让朋友之间产生了更多的集体心理认同。这样不同程度的消解了人们的孤独感,成为粘合大众心理的粘合剂。
二、视觉化感性化的图像模式
大众文化与传统文化主要区别在于大众媒介以科技含量极高的声音影像的传播与接受方式创造了一种新型的视听文化。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指出:“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无可质疑,随着从播放型到数字化、新媒介的传播模式的全新构型,大众媒介己进入第四媒介阶段。媒介的革新必将会使大众文化发生更为深刻的变化,因为传播模式的改变必将影响所传播的文化本身。
大众文化的感性气息无处不在。大众文化把人性从长期政治和道德意识形态的压抑和束缚下解放出来,把欲望、需求、本能、无意识、想象、激情等感性力量充分显现出来,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为人的日常生活的丰富与升华提供了无限可能性。“大众文化作为一种中性文化,它消解一切意识形态,又竭力迎合大众,不追求精神的超越性,因而以轻松、快乐、狂欢的姿态赢得各个阶层大众的欢’喻。它唯一的约束来自于市场规律的支配,因此它没有一贯的立场,随时迎合大众的口味,并随着市场情况的变化,随时来调节自己的文化立场。而最能够迎取大众口味的,惟有欢乐”。马克思关于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的论述,是对主体人性的极好总结。他认为这种历史工作的结果造成了“属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它表现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感觉、愿望、活动、爱一总之,他的个体的一切官能”方面,因此,“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把自己的全面本质据为己有”,并且,“不仅在思维中,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这种肯定不能仅仅理解为对物的直接的片面的享受和拥有,而应理解为一种全面的对对象化了的人和属人的创造物的感性占有,它“是人的一种自我享受”,故而“对我来说任何一个对象的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能感知的程度为限。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文化馆;建设;思考;建议
大数据时代下,每个人获取信息的渠道和交流方式都有了巨大的改变,飞速流通的信息也渗透着社会的各个领域,带来了不断的颠覆和创新。文化馆作为文化资源的载体和集合展示,对社会文化建设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因此其自身的建设也不容忽视。由于传统的文化馆在运营方式和内容上都已经过时导致对人们的吸引力下降,我们更倾向于通过网络媒介获取信息满足文化需求,因此更具开放性和先进性的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被广泛的关注。
思考如何借助大数据和信息交流的各种媒介建设好与时俱进的数字文化馆将作为大众文化领域的新导向,以此全面地提高文化馆的文化承载力和文化软实力,更好地为社会群众提供文化服务。
一、数字文化馆的概念
顾名思义,与传统文化馆单一局限地集合文化资源不同的,数字文化馆指的是它是通过现代的科学技术实现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一切以网络为核心,文化信息被转化成数字用以储存和传播,有些文化馆已经有了供人浏览的网站和网络化服务诸如在线教学、网络直播、海量资讯、文化搜索等,这些都使得功能单一的文化馆全方位的丰富了起来,变得更开放、更即时、也更先进。数字化的资源库作为文化馆的基础建设,连接了文化与另一段的网民,使得群众们通过访问客户端即可接受到想要获取的文化信息或享受相应的服务项目,文化馆从立体冰冷的建筑通过数字化技术转变成了人们手里指尖有温度,可流动的一项资源,从而顺利地渗透进公众的文化领域,真正成为群众性的公益文化平台。
二、对数字文化馆建设服务的思考
(一)扩大服务范围 丰富服务内容
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服务的对象虽然依旧是普通群众,但互联网技术改变了文化的服务模式并衍生出许多有趣的文化衍生品。数字化文化馆能利用网络对文化资源进行更全面的整合和输出,增强的具有粘结性的线上线下一体服务也能让群众接受到更开放、先进、便捷的公众文化享受。
(二)创新个性化服务
传统的文化馆让群众成批的入内参观进行强行的被动文化灌输,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下的数字化文化馆就该有所区别,利用互联网的创新科技提供针对个人的精准的个性化服务加大吸引力度,以受众的终端为单位加大一对一点对点的咨询,实现广泛的文化覆盖与个体的文化享受兼具的服务体系。
(三)提高多种服务渠道
数字文化馆除了配备有资源网站供人浏览外,还可以进行诸如远程培训、在线教学、直播互动、数字课件等多种传播推广渠道的拓展,让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介获取知识。数字文化馆信息平台的构建和服务终端形式的设定,将直接影响数字文化馆服务的成效,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可通过移动数字化平台及多媒体等网络通道的传输,有效覆盖区域,借助多渠道的服务方式来实现多样化的文化传播。
三、对数字化文化馆建设方式的思考
(一)加强文化馆技术团队建设
相对于运营模式单一落后的传统文化馆易于管理和操作,与信息时代结合紧密的数字化文化馆既然是依靠互联网技术构建起来的,也相应的需要配备专业的技术团队。因此文化馆需要调整人力资源,在培训现有员工技能的基础之外招入更多的具备信息知识和技术的现代化人才,以更好的实施和推广数字式文化服务,给文化馆注入新鲜的血液。
(二)加强网站资源
网站是数字化文化馆最直观的展示窗口。因此网站资源的建设不容忽视,网站内包含的一系列文化素材和咨询及文化服务衍生品能让群众切实的感受到数字化带来的优势和满足感。因此今后文化馆的网站建设要求应该是全面、及时地本地的文化新闻资讯,建立起包含活动、事件、项目、品牌、人物、作品等在内的一套地方文化记忆存储资源库。还可以通过增加互动区来增进受众与文化馆的直接交流,提升吸引力并起到监督的作用。
(三)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
既然数字化文化馆依赖于互联网,那么其线上线下产品将直接决定了数字文化馆的生命力。如何形成一体化的文化衍生品以增强普通受众的数字文化体验感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尝试的重要环节。大数据时代少不了云计算,在这样的环境下,借助云计算交互服务和信息挖掘找出受众们对文化咨询的偏好并针对性地提供有效的一体化服务可以加深用户的使用体验与好感,使文化馆与公众间建立起和谐长久的交流纽带。
综上所述,建立和完善数字化文化馆是大数据时代下应运而生的大势所趋,重视并思考其存在能让文化馆更好地与时俱进,满足并丰富群众的精神需求。大数据背景下数字文化馆的建设也有效地解决了文化馆人员欠缺资源流动性弱等不足,提升了整体文化建设水平。相信在人人参与的互联网的信息时代,数字化文化馆将以其全新的运营理念与服务模式给人们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文化交流平台和丰富的文化产品,让文化馆随时代进步成为国民的文化乐园。
参考文献:
[1]武晓鸣.探索数字化文化馆建设之我见[J].魅力中国,2014(24).
[2]王岭.大数据时代下数字化文化馆建O漫谈[J].现代企业文化,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