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20 16:25: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

第1篇

一、 温和式的“羊性”诱导评价和团队式的“狼性”组织评价策略

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课堂上理直气壮地说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可一下课,就跟同学扭打在一起;课堂上一致公认要给母校添光彩做好卫生保洁小天使,可不经意间,总能看到随手扔纸屑、丢垃圾的现象……面临品德教育失效的尴尬现状,教师要打破一言堂的片面品德评价模式,采用温和式的“羊性”诱导评价和团队式的“狼性”组织评价,全面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真实地对学生的品德与社会作出正确的评定,让学生在积极的评价中不断地修正并提升自己的思想行为。

例如教学《成长的脚步》这个单元时,可从“诚实是金”“我该不该这样做”“当冲突发生后”“失败怕什么”四大教育主题中加以举例辨析和明理导行,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努力达成教育目标。

策略一:温和式的“羊性”诱导评价。“诚实是金”一课,从通过介绍历史上一些名人伟人的事例,让学生在感受诚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后,笔者让学生对小刚的事例进行评议辨析,引导学生理解“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从而感受人犯错以后只要勇于承认错误,真心悔改,就能得到大家的尊重和信任。“我该不该这样做”一课,从点击呈现“小丁该怎么办”“孟母三迁”和“小强会不会去”三个动画,笔者耐心启发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还要懂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正确评价道理。“当冲突发生后”一课,通过播放“小欣和小琪的故事”录像片断,告诉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学会冷静、理解、宽容和沟通,要对同学有个客观、正确的评价。“失败怕什么”一课,通过呈现“爱迪生的故事”录像,让学生在初步感受百折不挠、终会成功的道理之后,笔者又引进航天史上失败与成功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到“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最终通过情景剧《考试考砸了》来再现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常见事例,分析其中的原因,正确评价,引导学生树立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努力的信念。

策略二:团队式的“狼性”组织评价。狼性中最为可贵、最为叹服的是它们的团队精神。大自然中,单独个体的狼优势不大,但它们懂得利用群体的力量来捕杀比它们大得多的草食动物。往往在整个捕食过程中,它们配合默契,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最终显现出战无不胜的业绩。在品德与社会性评价教学中,笔者觉得也可以尝试运用这种团队式的组织评价模式,全面督促并培养学生良好品性的内化与习成。针对“成长的脚步”这个单元,笔者从评价多元化的角度践行实施了以下组织性评价调查。

学完一个教学单元的内容之后,笔者运用这张调查表,对学生在“成长的脚步”中所面临的各种思想和行为冲突现状进行了团队式的全面调查评价,跟进了教学行为,对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起到了促进和助推作用。

二、 可爱的“羊性”行为评价和小伙伴中的“头狼效应”评价策略

“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你怎么又跟同学打架了?”“刚才上英语课,你为什么又在捣乱了?”……一句句责备式的质问,一声声冒火的怒斥,无不显示出教师疲乏的育人现状。实际教学中,面对多次犯错的学生,教师不能仅停留于自己的说理教育,还要根据班情和学情,灵动地运用一些品德引导和评价督查策略,采用可爱的“羊性”行为评价和小伙伴中的“头狼效应”评价策略,改革并创新小学品德行为评价。

例如教学《生活在集体中》这个单元时,可用“你是我的好朋友”“集体处处有规则”“做班级的小主人”和“集体力量大”四大板块来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在集体中需要培养的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同时利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以促成教学目标的落实。

策略一:可爱的“羊性”行为评价。孩子的心灵纯净,可塑性很强。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实际,选择运用适当的评价方式,以融入学生的内心。“你是我的好朋友”一课,通过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要多关心别人,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多赞美别人,多结交好朋友,如开展即兴编诗活动来互相了解自己在同学心目中的具体形象,于集体的交流评价激励互动中培养自身可爱的性格特点。“集体处处有规则”一课,笔者让学生通过游戏来互相评价遵守规章制度的重要性,让学生体验感受在集体生活中遵守规则的快乐,形成平时要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的正确态度。“做班级的小主人”一课,笔者列举大量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鲜活事例,引导学生对主动为班级和同学默默奉献的品质给予高度的评价,让学生懂得主动为班级和集体尽一份力是做班级小主人的积极表现,是班级中最可爱的学生。“集体力量大”一课,通过几个游戏活动的情境体验,笔者让学生明白集体的力量大无比,如果觉得自己无法控制并约束自己的行为,就可借助集体的力量来不断地督促并修正自己的行为,使之逐渐达到规范,让班级呈现“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可爱图景。

策略二:小伙伴中的“头狼效应”评价。据说大自然中,狼喜欢集体出动,超过五匹狼的狼群一定不是临时凑合起来的,其中必然有一头是首领,它是狼群中的代表和指挥者,更是狼群中的核心力量所在。面对学生中的小群体,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头狼效应”原理,根据实际情况查明原因,找到这个小群体中的“头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伙伴评价教育去激励同学良好品行的修正与塑造。在教学“生活在集体中”这个单元时,笔者十分注重培养一批优秀的“小头狼”,让他们在班级中各方面都能够起表率作用,比如评比“快乐好友队”“最佳守纪队”“小小足球队”“美丽天使队”“爱心派送队”等,让伙伴中美好而默契的平等教育来影响他们的处事态度,绽放良好品行的内涵教育之花。

三、 易驯服的“羊性”评价原理和坚韧执著的“狼性”跟踪评价策略

很多时候,我们总能遇到几个棘手的问题学生,其品德与社会性以及学习成绩都不尽如人意,而家长也无心问津。这是一种典型的刺儿头。教师可针对这些学生的特殊状况进行跟踪评价,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评价策略,结合易驯服的“羊性”评价原理和坚韧执著的“狼性”跟踪评价策略,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和个别化品德与社会性教学。

例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单元,笔者从“古今名人好学勤学的故事激励”“争做学习的有心人”和“懂得珍惜时间”这三大板块来引导学习行为有偏差的学生,运用过程性的评价策略反复督查并校正学生的学习行为,收效较为显著。

策略一:易驯服的“羊性”评价原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与社会性能力。开展教学时,笔者针对班中的几个特殊学生,于课堂教学环节之中巧妙诱导,通过一些具体生动的事例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评价学生,以触动他们内心深处的那根“勤学为善”之末梢神经。这里的“勤学为善”范畴很广,可以是表现在思想方面的诚实、开朗、懂事、无私,可以是表现在行为方面的热情、大方、团结、互助,可以是表现在学习方面的认真、勤奋、努力、上进……笔者对学生的各种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放大学生的优点,缩小学生的缺点,运用赏识教育原理,引导学生慢慢体味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内涵,于悄然无息之中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品行习惯。

策略二:坚韧执著的“狼性”跟踪评价。狼是非常执著的,几乎所有的狼在严峻的生存环境和困难挑战面前,都习惯了坚韧和忍耐,因此一旦锁定目标,就会穷追不舍,不轻言放弃。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也要具有这种执著的精神,可采用品德与社会个案跟踪教育方法,全面、综合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并最终让过程性递进式的评价成为对学生进行品德总评价的重要依据。针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单元的教学,笔者向全班学生特别强调,每个人的学习行为考评不仅仅是在学习这个单元的时间范畴内,而且要延伸到期末,学习行为习惯好的、有明显进步的同学才能被评为“优秀”,作为期末品德总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经过一段时间的跟踪反馈评价下来,尤其是在对几个特殊学生进行个案教育引导后,这些学生在学习行为上进步很大,积极性比以往提高了,学习成绩也有很大的进步。

第2篇

那么,什么是自主学习呢?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能自己参与制定学习日标和计划,能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有内在的驱动力,能积极主动地、持之以恒地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能进行自我监控并调整自己的学习。一个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随时都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培养学生思想品德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很多。下面从教育部新制定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在进行积极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五个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

在细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是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同时学生也要知道自身的学习要求、态度和策略。因此,教学目标应由师生共同制定,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巨大的动力。如果一个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意义,了解学习的范围,那么他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支配自己地学习速度,实施自己的学习目标。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特点来制订自己的长、短期发展目标。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总的长期目标基本是相同的,缚个学生都应该明确他们长期的全面发展的大目标。在制订目标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在制订总目标的基础上,还应制订课程目标、年度目标、单元目标等。可以采用目标层层分解的办法建立目标体系,使短期目标更具体,更具有操作性。

二、关注学生情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情感是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学生只有对自己、对思想品德课、对思想品德学习以及思想品德文化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学习思想品德的动力,并取得好成绩。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对学生平等对待,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引导他们采用积极主动的参与式和合作式的学习方式,让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探讨等主动积极地学习,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学生应该形成适合自己学习特点的学习策略,并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不断地调整学习策略。掌握学习策略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当学生能够恰当地使用学习策略的时候,才能真正地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事实上,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都或多或少使用过一些学习策略,只不过没有梳理和总结出来。教师可通过座谈、讨论、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他们的学习策略,并帮助他们整理、提炼出有效的学习策略。以下策略的掌握有助于提高思想品德自主学习的能力:

1 有选择地把注意力集中到主要的、重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上,而忽略那些非重要的内容和与目标不相关的但有干扰的活动。会运用选择性注意是会学习的标志。

2 充分利用工具书,资料等解决学习中的一般问题。

3 简要地记录听到或谈到的关键信息。

4 有意识地应用已知的学习规律。

5 把学习语文的某些方法用于思想品德学习。

6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

四、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有助于帮助学生计划、监察、调整、反馈、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及时地调整行为和思维方法,促使学生克服困难。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学会自主学习。自我调控能力地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学习能力、自控能力的异同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进行持续的培养和训练。

首先,要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改变自身被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活跃起来,兴奋起来,行动起来。

其次,加强学习计划性的指导。有计划的学习是学习行为控制的第一步。它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有条不紊的学习和思考习惯,从而提高自我监控水平。

第三,不断反思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优势与不足,增强自我意识,培养学习习惯,调整学习策略。让学生记下自己学习的过程、方法、体会及感受,有了记录,学生才能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调整下一阶段的方法和策略;教师则可以随时了解每个学生对学习策略的实施,及时进行个别辅导,适时组织小组或全班的讨论和交流,让同学们互相启发,取长补短。

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第3篇

关键词:班主任;小学生;品德教育

1前言

小学生品德教育工作是是小学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作为与小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其言传身教都对小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班主任对小学生品德的教育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班主任需要重视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工作,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对小学生品德教育的成效,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小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在小学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中,小学生品德教育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小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小学生品德教育能够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三观还未形成的时期,如果不对他们加强品德教育,小学生很可能会走入歧途,影响其未来的发展。因此,班主任在这个重要时期应当积极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使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第二,小学生品德教育能够促进小学生和班主任之间进行更深入的交流。班主任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也是一个与小学生进行深入交流的过程,能够了解到小学生的内心世界。班主任通过与小学生的谈心,平等地与小学生交流,传授给他们做人做事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获得品德的提升。第三,小学生品德教育是沟通学校和家庭、社会的桥梁。小学生的品德教育不是仅仅靠学校就能完成的,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的努力,对于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学校需要及时和家长进行沟通,共同完成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工作,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3班主任加强小学生品德教育策略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三观还未形成,因此品德教育需要加强。目前对小学生的教育工作中对小学生品德教育工作已经逐渐引起重视,班主任对小学生品德教育工作的效果不断加强。但是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品德教育目标不合理。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品德教育时,往往会为小学生设定一些德育目标,但有时候这些目标会不合实际,不接地气,最终获得不好的品德教育效果。第二,教育渠道单一。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而学校作为中间的纽带,需要积极联系三方进行小学生德育工作的交流活动。但是目前学校在德育教育中的合力被削弱,并且社会上和家庭中存在一些消极因素,最终都会影响到小学生品德教育效果。针对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班主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

3.1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班主任为人师表,在日常的工作中很多行为都会被小学生所模仿,对自身的道德修养对小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想做好小学生品德教育工作,首先需要从自身做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小学班主任所有对学生的要求都首先要自己做到,例如:要培养学生礼貌待人,班主任自己要做到尊重学生,不辱骂学生,对待学生亲切有礼貌;要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班主任可以与学生一起搞卫生,告诉他们劳动最光荣;要培养学生团结同学,班主任首先要与老师搞好团结等。因此,班主任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使学生以班主任为榜样,养成良好的品德。

3.2在活动中进行道德教育:小学生因为年龄比较小,爱玩是他们的天性,因此班主任可以利用小学生爱玩的特点,将小学生的品德教育融合在各种游戏或者活动中,使学生能够在玩中受到品德教育熏陶,不仅满足了小孩子爱玩的天性,也能够很好地提高品德教育的效果。对于低年级小学生和高年级小学生的品德教育活动可能不能一概而论,因为高年级的小学生在心智上更加成熟。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可以组织观看教育片、故事会等活动,帮助学生加强品德修养;而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可以通过开展以责任和爱为主题的征文、调查、辩论赛等活动,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责任心和公德心。同时班主任还需要具备较好的观察力,在合适的时机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这样能够起到比较好的效果。3.3培养良好的班风:一个班级的班风对学生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每个处于其中的学生都能够受到班级氛围的感染和影响。如果班级的班风比较正,那么班级内的每一个学生都可能会受到约束、鼓舞和激励,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水平。因此,班主任要注意培养良好的班级风气,对一些现象和评论进行有方向有目的的引导。比如:当放学后不关电灯和窗户等现象发生而学生没有引起重视时,班主任可以组织班级开展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为主题的辩论会,让学生列举身边的例子,最后班主任进行总结,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一旦良好的班风形成,那么将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鞭策、鼓舞着学生提高品德,健康成长。

4结语

小学生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一个环节,必须引起学校和班主任的重视,品德教育对一个学生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班主任每天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长,应当时刻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当发现有不良事件发生时,要及时指出并进行教育,培养班级形成良好的风气,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班主任的价值,使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作者:陶杨丹 单位:新桥小学教育集团高翔校区

参考文献

[1]谭双.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策略[J].亚太教育,2016,(03):7.

第4篇

【关键词】品德 课堂教学 生活化教学法

1 前言

小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成长阶段,不但关系到知识基础的积淀、兴趣爱好的培养,还关系到思想品德的形成。品德教学工作对学生的一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小学品德课教师肩负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与培养良好人格素质的重任,因此教师在进行品德课堂教学时,要充分运用生活化教学法,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下文笔者分析生活教学法的作用,并提出一些运用策略。

2 在品德课上运用生活化教学法进行教学的作用

根据笔者总结,运用生活化教学法教授品德课主要有以下作用:

2.1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开展品德课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到学习品德课的重要性,在生活与品德课程之间建立起相互联系的桥梁,让学生明白品德理论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降低学生理解品德理论的难度。

2.2让学生明白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从而规范学生的行为。比如教师在讲解《平安回家》这篇课文时,可以先给学生讲一些最近发生的交通安全事故和事故的危害,再分析小学生在车道上打闹嬉戏、骑单车逆行、随意闯红灯等行为的危险性,让学生明白生命很脆弱,为了自己和家人,应该注意遵守交通规则[1]。

2.3通过生活化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格素质,继承我国优良的传统品德。其中,孝顺是我国的最主要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当代教育对学生的重要要求,一个拥有良好品德素质的人,通常都十分孝顺父母。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讲述一些关于孝道的故事,让学生明白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同时教师应该给学生适量布置一些家政作业,让学生主动帮助父母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体会父母的辛苦。

3 生活化教学法在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1通过合作学习落实生活化教学法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加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因此在小学品德课堂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可以通过互相帮助、互相督促来实现共同进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比如,教师讲到《我不任性》这章内容时,可以将班上的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或八人小组,围绕课文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一些自私的行为,并交流纠正错误的方法[2]。此外,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习小组的成员可以互相监督对方的行为习惯,及时指出同学的任,也要勇于接受他人的批评。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小学生充分认识到哪些行为属于任,并且可以及时改正自己的行为习惯。通过坦然指出他人错误和接受他人批评的方式,不但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还可以加深学生之间的信赖感和友谊。

3.2开展课外实践教学活动落实生活化教学法

在运用生活教学方法进行品德课教学时,教师应该注意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不但要为学生讲解品德课的理论知识,还应组织小学生参加一些课外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具体实践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个构成元素,在享有权利的同时还应承担道德和法律责任,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比如讲解《生活与塑料》这节课,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后,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加一些公益环保活动,带领学生开展回收、分类塑料制品的活动。让学生到邻近的街道上收集游客丢弃的塑料袋、饮料瓶、一次性饭盒等,让学生从小养成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同时可以让学生明白随地丢弃垃圾是一种十分不道德的行为,不但影响市容市貌还会给环卫工人增加工作量,对环境造成污染。

3.3通过慰问弱势群体落实生活化教学法

比如教师在讲解《想象她们的难处》这章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中慰问家境困难的学生或残疾人。许多家庭困难的学生家境差,同样坚持在家里一边帮家长做家务一边自主学习,社区中有许多身残志坚的人,虽然有身体缺陷却仍然努力生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在慰问这些弱势人群时,还可以捐助文具和书本给家庭困难的学生,把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跟贫困学生分享,帮助他们实现学习知识的愿望。通过慰问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生活艰苦的实例,引导学生树立顽强拼搏、不懈努力的人格精神。

4 结束语

总之,小学品德课要以学生为本,要将生活事实与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明白品德与生活息息相关,只有培养良好的品德习惯才能拥有美好的生活。同时,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可以启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运用品德课学到的知识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培养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格品质。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学;重要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1B-0009-01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现实结合较为紧密的课程,能够很好地让他们认识和热爱生活、社会,建立起正确、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形成良好的人格等,广大教师应对此有足够认识和重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探讨和总结,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孩子们健康的成长。因此,笔者在本文中将对小学品德与社会的重要性加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进行探讨。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性

良好的思想品质微观上来看是一个人最为根本的素质,也是一个人的灵魂,宏观来看则是国家和民族的面貌,和谐社会的保障。所以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教学在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小学阶段对于学生的品格、人格、性格等形成具有关键性的影响,其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影响则更加重要。基于此,小学品德与社会的任课教师肩负着培养出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社会建设人才的重任,这是一个崇高而又伟大的事业。而我国作为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有着非常多的传统的美德需要下一代继承和发扬,这些都需要我们教师充分地加以认识,在思想上引起足够重视,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采取积极的寻求教育教学的有效措施,切忌一味地说教,必须充分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的学习生活、社会现实,让他们能够感到教学内容不陌生、不遥远,能够实现学以致用,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的关键就是要有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应从三观和情感体验方面着手。因此,教案设计时教师就应明确教学的目标,并在教学中加以落实,并做好教学反馈工作。总体上来说就是注重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情感的培养和丰富。对此,教师首先应充分了解学生,诸如思想品德现状、兴趣爱好、年龄特征、学习与成长的规律和需求等的实际情况,这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采用教学方式方法的基础和前提;其次,制定的目标一定要具有层次性、可行性、针对性。体现教学中的重、难点。

(二) 提高课堂教学生活化程度

从事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教师中不少人由于对该学科重视程度不够,教学中存在教授内容空洞,脱离小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等问题,造成他们对于学习内容不感兴趣,不能体会到它的价值。因此,教师应在深入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将其与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和社会现象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程度,让小学生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教学内容并不遥远,就在自己的身边,在生活中见得到、用得着。如各种规则与安全这一与现实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内容,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我们生活中哪些事情具有规则,并与安全有关呢?”让学生们说说生活中的体验,教师可以事先做一些安全知识卡片发给学生,并通过一些图片、视频、动画等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在实际生活中不遵守规则和安全原则会出现什么样的不良结果,深刻领悟到规则的重要性,并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师生间和生生间的讨论沟通等互动,做好课堂教学的反馈工作。

(三) 重视课外实践教学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是要让学生形成知识和常识的储备,思想上的认同,最终目的还是将这些转化为实际的行为,在实践中深化,内化为人格品德,因此,我们应对小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加以重视,给予他们更多实践操作和思考探索的机会,实现理论知识升华成内在的品格和外在的行为习惯,同时,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他们的生活、情感的体验,促进其自主思考和探索意识的建立和能力的提高。如在“我们生活的地方”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组织学生们深入生活去实地调查,比如,走进社区或村庄,引导他们对自己生活的这一环境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调查,记录发展、变化的情况,并加以整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展示和交流。

综上所述,教师首先要认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要性,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程度,加强课外实践教学,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教材特点;育人为本;主动参与;贴近生活;教学策略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是对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其他学科相比,它有着自身显著的特点:

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身心的培养。学校是以教学为中心,以德育为首的育人场所,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品德与社会课程正是遵循这一原则,注重人文,以育人为本,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是以生活为基础。少年儿童有着他们自己的一片广阔的生活空间,他们天真无邪、活泼纯真。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上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符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努力克服了成人化倾向。

三是倡导实践,积极调动学生兴趣,主动参与。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言行,避免了简单说教。

针对该学科的鲜明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以生活为素材,以实践为措施,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凭着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教学策略。

一、培养兴趣,快乐学习。和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要使学生爱上这门课程,积极参与、主动探求,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情境,以图片、视频、朗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还要调动一切有利因素,选择一些能够触及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激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这门课程,主动学习,快乐学习。

二、贴近生活、注重体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和领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他们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的发展。

三、整合资源、熏陶情感。品德和社会课程中涉及的知识面极广,这光靠书本上的知识和教师的枯燥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学生广泛的阅读,拓宽知识面,利用各种资源,查找各方面资料。教师要完成好教学,同样需要开辟广博的资源渠道,充分准备,和学生产生共鸣,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倡导实践、走进社会。社会是个大学校,少年儿童有很大的了解社会的欲望,而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标就是要让儿童成长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帮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

五、组织讨论、学会交流。讨论是最常见的儿童学习交流的活动形式,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找到许多让学生参与讨论的切入点,合理地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交流,掌握学习方法。

六、创设活动、强化教育。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程,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的。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内容等具体情况,来确定不同的活动形式,在学生探讨活动中,要求学生不仅要听教师的讲解,还要学会听取同学的意见,从中找到与自己想法一致或有分歧的地方进行比较,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热爱生活的价值观。如在执教《保护人类的家园》一课时,我组织学生捡一次白色垃圾,进行一次环保调查,提一个环保建议,办一次环保小报,改掉一个污染环境的坏习惯等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受到了很好的环保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思想素质,熏陶了学生的情感。

总之,品德与社会教学是一个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和健康心理的过程。教师要掌握课程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敢于探索,勇于实践,使学生在民主、自主的环境中快乐学习,使学生的现实生活成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使品德与社会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的课程。

参考文献:

[1]孔美琴.开放式的教学环境;生活性的教学内容.

第7篇

关键词:作业布置;初中思品;布置方法;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7-061-1

对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业而言,掌握作业布置的时机,采取恰当的方法,采用科学的策略直接影响着作业的质量,对于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改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单一类型作业与多种类型作业相结合

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每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不同,因此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学习任务、学习方法也不同。作业作为教学过程的延伸,每次作业的内容、形式、要求也不同。尤其是作业的类型应该是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而采取最科学的方式,以实现学生学习成效的最大化。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布置思想品德课作业时往往只选用一种作业类型,并且长期实行。比如学习了某个内容后,就布置完成相关的辅导练习,以知识巩固型作业为主,除此以外没有其他类型的作业。这样的作业布置方法,不利于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容易让学生感到作业类型的单调与重复,带着应付的心理完成作业,作业的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证。教师如果能够根据学习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选取一种类型作业作为学生主要的作业任务,同时选择另外几种类型的作业辅助学生学习。这种灵活多变的作业布置机制让学生既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了“不情愿”作业,又在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的驱使下完成其他作业,有效地保证了作业质量。

二、短期作业与长期作业相结合

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由知而行的过程。思想品德课教学关注学生道德知识的掌握,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关注的是学生情感的发展,态度的养成和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区别其他学科作业不同的是,思想品德课作业必须有一个完整的周期过程。如果学生的品德学习和培养缺少了时间这一必要条件,那么这样的品德学习是“蜻蜓点水”,对学生终生发展没有太大的意义和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思想品德课作业时做到短期作业与长期作业相结合。短期作业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发展技能;而长期作业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在生活实践和体验中,通过自我调整和他人帮助,逐渐发展道德情感,培养品德意志,形成品德行为。这样,思想品德课作业成为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系统工程。

三、统一性作业与差异性作业相结合

从教育的公平角度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保证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对全体学生都有相同的要求,做到一视同仁。因此,传统的布置作业方式大多是布置统一的作业,要求所有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种作业布置方式虽然考虑了教育的公平性,保证了全体学生必须完成的作业内容和数量,但是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所付出的时间、精力不同,相同的作业内容和时间要求会使学生的作业质量参差不一,最终不利于每个学生的持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因此,教师在布置思想品德课作业时,一方面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布置相同的作业,提出相同的要求即布置统一性作业;另一方面根据学生兴趣、能力、所处环境等差异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符合自己需要的作业即差异性作业。布置统一性作业,必须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学习内容,是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完成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达到基本的学习目标。布置差异性作业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和实际需要自主设计或选择针对性作业,达到相应的作业要求,以实现作业效率的最大化。

四、教师布置与家长布置相结合

第8篇

【摘 要】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体和思想意识逐渐成熟的重要阶段,在初中阶段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能够培养学生优秀的品格和良好的素质,本文借助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提出一些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育;责任意识;培养

一、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就是一个人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并且能够自觉地去履行自己的职责和应尽的义务。例如学生在小的时候就应该快乐生活、努力学习,再长大了以后就应该承担自力更生和赡养父母的责任。责任意识一个人明白自己究竟应该干什么的清晰思想印记,而这个意识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这个意识需要去教育引导和灌输启发。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就是在培养学生成长所需的精神品格中,对于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行教育与启发。主要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理解,并且在日常的生活中,结合学生所看到的具体事件,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养。比如说在迟到和送老人回家这样的两难选择时,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是一个学生,准时上学不迟到是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在这两者之间要实现巧妙地平衡,不能顾此失彼,这样才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表现。

二、责任意识的培养的重要性

现代中学生的生活条件逐步提高,家庭中都是以独生子女的身份受尽宠爱,所以在与社会的交流和交往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丧失了基本的生活交往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针对现代中学生的特点进行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编,七年级下册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首先论述了生命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人的基本生活品质:自尊、自立、自强,结合每个章节的概念分析、具体事例论证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让学生在与教材和教师的交流中逐渐实现自己准确的价值定位和人生定向,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和义务。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结合近几年社会上的初中学生发生的恶性事件,对于初中生的思想品德进行教育,对于培养我国未来的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进行不懈的努力。将整个初中生的思想和责任意识牢固树立起来,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奠基作用。

三、责任意识的培养策略

1.结合教材的主要目标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蒙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依靠逐步的累计最后实现总的价值。七年级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的培养方向是让学生明白自己应该承担对自己的责任,主要是通过个人能力的提高,让学生明白只有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才能更好的与生活和社会进行交流。八年级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法律的责任意识,就是要懂法、守法、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利,同时应履行自己应尽的法律义务,培养学生在集体生活中不仅对自己负责,还要对他人负责,这是学生在法律意识层面的主要职责。九年级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国家责任的承担,在承担自我责任和法律责任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对于国家责任的承担,对于培养学生的远大志向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思想就是通过个人连接到社会,最后归于国家责任的培养,那么在教学中就要遵循这样的线索,利用合适的教材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思想品德教育。

例如在进行七年级下册第三课《走向自立人生》这节课时,把握课题的主要教学目标“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练意志,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状态。”通过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来和学生进行交流,对自立的行为和不自立的行为进行区分和比较,对于现代初中生的依赖心理进行分析和改正。比如说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在家里能够干什么,会不会洗衣服,会不会帮爸爸干活,会不会在犯错后主动承担错误,这些都是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到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自我生活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减少家长对于孩子生活上的帮助和溺爱,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且和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合作,实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独立,真正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2.老师以身作则和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我们常说为人师表,老师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来展现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无形中就给学生树立了榜样示范作用,而且对于教材中的相关教学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来实现引导和教育的作用。在九年级第四课《保护环境》的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声音影像功能,通过视觉直观的信息体验来感受现代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并且让学生在讲一下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污染环境的现象或者自己是如何保护环境的,老师在学生们的发言之后,做出总结和提出建议,以自己生活中的细节来向学生展示可以从哪些方面保护环境,还可以让学生组织实地的考察和调查,通过真正的实践活动了解环保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

3.关注时政和生活

培养学生对于时政和生活的关注度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再完美的案例都是来自于社会,在深刻的理解都要应用于实践,所以学生只有关注自己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关注自己周围发生的真实事件,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对于自我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国家责任意识的重视和实践。例如近几天是中国两会召开的重要时期,老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两会的会议内容,将自己认为印象深刻的提案记录下来,并且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就能培养学生对于社会责任和国家责任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结语

本文通过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基本论述,结合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设置特点,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培养策略,相信一定能够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徐国强.思想品德教学应强化责任意识教育[J].成才之路,20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