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环保概论论文

环保概论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20 16:25:1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环保概论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环保概论论文

第1篇

随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迅速发展,从事环境产品生产、经营、环境技术开发、工程设计、施工、咨询服务、“三废”综合利用及自然生态保护的环保产业也得到发展,2000年全国环保产业总产值1080亿元,人均产值6万元。2005年保产业的总产值达2000亿元,“十五”期间年增长率为15%。按每人平均产值6万元计,每年增加的投资给毕业生创造30万人的就业机会,五年有150万人的人才需求。环保事业作为“十一五”计划的重中之重,环保人才的需求量也会逐日增加。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有了广阔的就业前景,但是就业竞争的激烈,社会所需人才的要求使环境科学专业的传统教学面临着重大的考验,如何对传统教学进行改革,培养出合适的人才这个问题被提上了教改的日程。本文主要对环境科学专业传统教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之举,通过实践发现,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效果明显。

环境科学专业教学现状

传统高等教育的“逻辑起点”是“高深学问”。在前苏联专才教育的影响下,环境科学专业的传统教育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例如:在教学体系上,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试验;在教学方法上,满堂灌,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全面能力的提高,在具体课程的安排上,注重了学科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在各相关课程的内容上缺乏沟通,彼此重复、繁琐,学生听课感到乏味等。

环境科学专业教学改革

教学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设施、教学管理诸多要素,其中,应把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以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同时考虑到各要素之间互相牵制、互相影响,教学改革还应各个要素协调发展、系统最优化为目的。

1.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方面,改革脱离行业实际的学科型或本科压缩型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过去比较单一的以理论为中心的课程体系,重组课程结构,重点突出专业素质与专业技能。围绕培养目标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技能素质结构的要求,制定既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学计划。按专业岗位群的需要,采用模块化的形式,将专业技术课程拓展为污染治理工程技术、环境监测和环保产业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及恢复,环境管理等等应用领域,使专业教学计划具有柔性,更加体现行业特点,所设课程涵盖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在大大提高所培养人才的使用性及具体岗位的针对性,考虑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还应尽可能辐射到相关的专业,如工业分析。

2.教学内容改革

环境科学历史资料不多但发展迅速,现代环保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如何在学时相对减少的条件下,处理好原有理论与现代科技的发展及最前沿的研究内容间的关系,是教学改革中首先遇到的问题。课程性质决定教师在授课时内容深浅,新旧等问题,这在课程设置时要考虑。不管是培养哪一方面的环保人才,基础内容是必须扎扎实实地教,学,这包括基本的理论、基本的知识、基本技能,这是当前高等教育中的立足之本,必须做到厚基础。而作为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才能的课程才可以针对性较强的讲授某些知识,就水处理工程来说主要介绍处理方法技术,最重要的还是这些方法技术应用的案例,而对环境管理来说主要就是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等等这些管理方法。环境科学快速发展的特点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事实使得环境科学的热点不断变更,在课堂上介绍热点问题、前沿动态及新思想、新工艺、新手段,可以缩短教学与环境变化、技术进步的“时间差”。

环境科学作为一门涉及面广的学科,各课程具有交叉性,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各门课程之间的协调性,环境科学专业的课程杂、多,像《环境学概论》《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毒理学》等等,这些典型的专业课在教材内容上有很大一部分是重复的,如何减少内容重复,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在现有的学时内让促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了一个难题。笔者作为一线教师,深切体会到成立一个专业教研室的重要性。教师常常交流教学内容及心得,从而可以删减无用、少用、重复、过时的内容和知识点,合并部分内容。比如,我们可以将生态学知识、人口、资源问题并人《环境学概论》成《环境科学概论》。

3.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是理工科课程重要组成部分,是如何实现理论―实践―理论这个认识过程的一个必经途径。实践教学的改革与优化,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重要保证,是教育质量的关键保证。从实践的特点来看,主要包括三部分:依附理论课进行的实验;与专业有关的单位实习;反映整个学习过程的毕业论文设计。

传统的实验往往是对理论课上某些原理或现象而设计的简单型,绝大部分是验证性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减少了示范性,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平时所有的环境专业实验室都开放,学生随时可以进入实验室,观摩高年级的同学实验,学习有关仪器的使用方法,作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在该实验过程中所有的环节都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在这中间他们碰到的困难,任何一个老师都有义务和责任进行指导。通过这些课外实验,学生掌握了环境方面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综合性的实验一般是对于某一个比较复杂的环境问题,实验教材上没有现成的方法,要求学生查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出具体的实验方案,常涉及多个环境理论与方法,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结果表明,这样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了过去学生单纯依赖试验教材做实验的现象,能使其所学的知识得到融会贯通,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至于提高型的设计性实验,主要是在前两个层次实验基础之上,按照知识、技能、思维综合的原则,结合现代科技和环境手段的最新发展。选择一些更具有实践性或应用性的实验题目,进行综合训练的实验。每门实验课要求至少做一个实验,最后要求学生以课程论文形式写出实验总结报告。这类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使学生学会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其综合素质。

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实习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是专业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环节,从实践工作经验来看,环境科学专业的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初的第一个月比较合适,这样学生实习的时间往往不止一个月,他们可以在第七学期末就开始考虑实习事项。实习宜采用集中和分散两种方式。集中实习都是在与学校签订的实习基地进行的,学生常是分成几个组,到不同的实习单位实习,一般一个星期后再交换实习单位,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见识,拓宽其知识面。开放式实习最适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是一种分散实习的方式。进行这种实习的同学首先必须根据实习要求,学生往往还结合了自己的特点和兴趣,找到合适的实习单位。有的已经签约的学生可以在以后的工作单位进行实习,提前接触以后的工作环境,尽快熟悉以后的工作内容,找出自身现有的知识能力结构与今后所从事的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之间的差距,以便在本科最后阶段有针对性地对自己所缺的知识进行补充和完善。为签约的学生可以找到一个合适的单位认真实习,锻炼自己,证明自己,同时争取单位的认可,为最后签约单位创造机会。从实习的过程和结果来看,开放式实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成效明显。一般尽可能采用分散的实习方式。

毕业论文设计是可以检验学生整个本科阶段所学知识掌握程度。常常指导老师在第七学期初就开始制定论文题目,最迟该学期中期学生可以见到导师申报的题目。学生此时便可以选择导师及题目,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始准备论文。但有一种情况例外,低年级开始协助老师进行科研的同学,他们具有可一定的科研思维,有的同学对自己一直研究的课题比较了解,此时我们鼓励他们发现了科研点,提出了研究方向,报批相关导师审批后可以做为其毕业论文题目。这项工作我们长期坚持,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做毕业论文时容易上手。

4.其他教学要素改革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推行启发式、发现式、讨论式为主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尽可能采用现场教学、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技术服务等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让课堂教学变得“鲜活”起来;大力推广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用幻灯、实物,CAI课件提高教学效果,尽可能实现教学互动。

在教学管理上,完善以学分制改革为主的开放灵活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从刚性、大一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向具有弹性、灵活性的教学管理模式转变,加大实训项目、选修课、课余活动学分所占比重,贯彻标准学制与弹性学制相结合的原则。改革考试制度,建立专业课程试题库,实施考教分离;逐步将实践项目单列考核,与理论教学同等对待;尝试用口试、答辩、现场测试、查阅环境资料、撰写环境调查报告、环保小论文等新的考核方式,取代过去一张试卷论成绩的考试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提高。

第2篇

【关键词】低碳 设计理念 服装设计

一、概论

面对世界范围内的资源趋紧、气候变暖、环境污染严重的严峻形势,在2007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提出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是“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

低碳意味着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坚持可持续发展。由于大部分服装的原材料是石油类制品,而且在服装的生产过程会带来大量纺织原料、废料浪费以及水污染。作为我国传统的支柱产业的服装行业就必须改变以往的设计、生产方式,逐渐走低碳发展道路。如何实现低碳设计、低碳经济也成为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探索的热点问题。

二、低碳理念的服装设计教学方法与实践

(一)选择环保面料设计服装

环保面料的定义较广,一般可认为低碳节能、自然无有害物质、可循环利用的面料。例如,天然的棉、毛、丝、麻,还有近年来开发的竹纤维、彩棉等不从石油中提炼的面料是可以再生的自然资源,能做到合理地利用资源并减少污染环境,是设计环保服装的优质传统面料。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环保面料也不断出现。例如,RPET面料全称Recycled PET Fabric(再生涤纶面料),其原料是从回收宝特瓶经品检分离-切片-粉碎,冷却后抽丝拉成极细的纱线再织造成面料,俗称可乐瓶环保布。这一过程使生态圈系统的石油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约降低80%。台湾的Singtex Industrial企业通过利用星巴克和7-Eleven连锁超市里顾客喝完咖啡后剩下的渣子生产咖啡碳纤维。这种纤维在高弹机上织造成面料,具有弹性,很适合制针织服装或内衣。世界知名的美国户外服装品牌Timberland的设计师就使用这种碳纤维面料制作夹克,称其是“最环保的夹克衫”。

(二)通过在创意装设计传达低碳环保理念

被称为“时尚顽童”的英国设计师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 Mcqueen)设计了一组以羽毛为主题的服装,有的直接用羽毛黏贴在立体的服装造型上,还有用数码印花机喷印羽毛的纹样表现到丝绸服装表面,再局部黏贴固定羽毛,达到虚实过渡的装饰效果。

在高校的服装艺术设计课程中也应加强有关的面料再造课程的分量,包括有:扎染、蜡染、刺绣、丝网印、针编织等。这些手工艺不仅能使能面料独特而具有艺术魅力,而且能够满足今天极力提倡的“低碳”概念,以扎染为例,其传统染料“靛蓝”就是从植物马蓝、菘蓝等蓝草发酵制成,染色面料色彩艳丽、色牢度好,并且手感柔软。通过指导学生根据设计、手工针缝扎针迹的宽、窄、疏、密、松、紧排列而形成具象或抽象的动植物、几何纹样。再配合捆扎、拔染、渲染、浸染等手法,能得到层次丰富的色彩渐变:有的像自然界中的冰裂纹、有的类似朦胧流动的泼墨水彩画,这种回归自然的风格美极大地增添了艺术魅力。虽然制造过程很繁琐,但非常环保。

(三)循环利用旧衣减少资源浪费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更新衣物的速度过快造成了很多资源的浪费。减少购买新衣、将旧衣服循环利用也成为“低碳”行之有效的方式。

学生群体是快速时尚品牌服装的重要消费群体,所谓的“快速时尚”意味着最新流行的款式和低廉的面料与价格。学生对流行趋势的敏锐使他们频繁购买那些价廉的服装并不断淘汰。组织服装专业的学生将这些丢弃或闲置不用的废旧衣物和面料收集起来,分门别类去清洗拆分。根据厚薄、色彩合理搭配,重新拼接成新的面料。通过敏锐的观察、经过因势利导地巧妙设计,可以重新缝纫成时尚的服装。这些经过循环利用的服装具有丰富奇妙的面料肌理、独特个性的审美效果、唯一、无法复制的款式。可见,通过恰当的途径,用最低成本的原材料来设计的环保服饰完全可以实现“经济实惠”的目标。它不仅体现了动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制作能力,而且充分贯彻了绿色环保理念。

(四)“零浪费”与“一衣多穿”设计促使面料利用率有效提升

在1990年代,日本著名的服装设计师川久保玲推出“一衣多穿”服装设计方法。这件作品在今天看来简单到不像一件服装成品,仅是在一块正方形的面料上挖出不同大小的若干个洞,而穿着者可以自由地选择不同位置伸进自己的头和胳膊。但在,由这件作品启迪了许多设计师开始进行“一衣多穿”概念服装的设计尝试。

本着这样的设计思路,我在教学中作了许多探索性的实验。因为多种穿法意味着思想一定要活跃、思维呈现辐射状向很多相关联的学科靠拢才会碰撞出灵感的火花。通过多次尝试,学生考虑选择与他们感兴趣的服饰配件结合,研究了一些帽子、雨伞、包袋的设计,最终确定在可以有许多变化款式的包袋。这个系列的服装就是将休闲装与包袋功能合而为一,通过把服装正反、前后、上下的颠倒穿着分别能够演变成套头衫、连衣裙,还可以通过拉链的开合,绳带的长短收缩调节变身为手袋、斜挎抽绳小包、超大日用包等多种穿法与用法。再通过两种色彩和面料的对比,使它显得更加轻松、活泼、时尚。

三、结语

低碳环保的概念正在成为未来中国服装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如何使服装更低碳是设计师的职责之一,也是设计师能为环保做贡献的一种方式。以低碳为核心思想,设计、生产、推广、发展低碳服装,不仅有利于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从某种意义上将促使纺织服装产业的自主创新、推动社会的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的发展,将为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开辟新的路径,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

参考文献:

[1]辛华泉.形态构成学[M]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40-55.

[2] 张海波.服装情感论[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1:69-93.

[3]闫玮.结构与装饰在服装设计中的结合.艺术与设计[J] .2010,(5)232.

第3篇

关键词:医学专业生;思政课;概论;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学校各级领导及思政课教师共同研讨,提出了“专题教学、问题导入、中班授课、小班研讨、实践解读”的教改模式要求。为研究“概论”课程,学校开展了本次问卷调查。调查于2015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大一学生、大二学生中进行,采取学生自愿参加的方式、当场发放并回收问卷,共发出问卷418份,回收有效问卷418份。其中,大一学生295人、占70.57%,大二学生123人、占29.43%;八年制学生278人、占66.51%,五年制学生107人、占25.60%,四年制学生33人、占7.89%。

结果与分析

1.近四成学生认为自己了解“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但是同时又有近八成学生感觉自己不了解“纲要”和“概论”两门课程之间的关系

参加调查的学生中有59.09%认为“自己不了解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认为“自己了解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学生高达 40.91%。其中,认为自己了解“纲要”和“概论”两门课程之间关系的学生只有21.53%;而回答不了解的学生占78.47%,提示教师对教材第二章至第四章的内容[1]要给予特别的重视,使学生了解“概论”是“纲要”的必要延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以中国近现代史为基础展开的。关于教材,在三个选项中,希望“教师上课主要讲专题,同时用少量时间指导学生理解教材”的学生最多,占59.81%;主张“教师上课完全按照教材体系和内容来讲,以利于学生全面、完整掌握教材内容”的学生占31.82%;而认为“教师上课只讲专题就好,教材完全可以由学生课下自学”的学生只占8.37%。近六成学生希望上课主要讲述专题内容,同时也有三成学生更为重视全面、完整掌握教材内容。教师在重点讲授专题的同时,也要重视指导学生掌握教材体系。

2.专题教学是学生非常喜欢的教学方式,他们希望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导入对理论的解读

有高达73.68%的学生喜欢专题教学方式,希望能够按照教材目录讲授教材内容的学生占比只有26.32%。专题教学方式具有内容集中、主题鲜明、深度探索的优点[2],有利于从更宏观的背景上阐述理论问题。从这组数据来看,专题教学方式不仅是教师重视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喜欢的授课方式。92.34%的学生希望“教师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导入对理论的解读”,只有 7.66% 的学生主张“教师上课直接切入主题讲授理论”。对于学生来说,“概论”课程的理论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因此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导入对理论的解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于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如区域经济、三农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以及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如食品安全、环保、看病难、上学难等,问卷设计了四个选项:A. 不了解也不关心,教师上课不必介绍;B.很了解,教师上课不用再介绍;C.不了解但是很关心,希望教师上课加以介绍;D.不了解但是很关心,可以先布置作业自己查资料思考,然后上课跟教师交流。四个选项当中,选择C的学生最多,关于重大理论问题选此项的占 72.73%,社会热点问题此项占比75.84%。选择D的学生均超过一成,重大理论问题此项占 12.20%,社会热点问题此项占14.11%。C和D两项相加,两个问题的数据都超过八成,说明绝大多数学生不是很了解这些重大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但是他们对此抱着非常关心的态度。选项B中选择重大理论问题的学生只有 2.39%,社会热点问题占5.98%,两者都不多。但是选项A两个问题的数据却表现出差距:重大理论问题占 12.68%,有超过一成的学生对此不仅不了解、甚至也不想了解;而社会热点问题这个选项却只有4.07%。这表明:即使对理论问题完全不感兴趣的学生中,也还是有学生愿意了解鲜活的社会热点问题。

3.多数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学内容应该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背景,学校学生对医学相关社会问题或新闻事件,有较高的知晓度

调查中,认为“思政课教学内容应该结合所学专业背景”的学生占到了89.47%,而认为不应该的学生占到10.53%。医学院校思政课如果能够结合医疗卫生领域的热点问题组织教学,会更加受到学生的欢迎。有96.65%的学生听说过“非典”、96.41%的学生知道“三鹿奶粉事件”、“医闹”的知晓度90.67%,知道“毒胶囊事件”的学生有 81.10%、知道 “医保”的学生也有80.14%。认为思政课应该关注这些问题的学生占到97.13%,只有2.87%的学生选择了“否”。作为医学相关专题,高达79.90%的学生认为“概论”课程可以引入“医患关系”问题,“医学生职业素质”也占到60.53% ;“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紧随其后占56.46%;“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比例相近,有54.31%。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可以适当向这些内容倾斜,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更多关心关系到全社会的“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等内容。有68.66%的学生愿意以医学热点问题为内容进行网络学习、完成课外作业并开展课堂讨论。总体来说,52.87%的学生感觉这些医疗卫生热点问题对自己的影响是积极的,“我对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未来更有信心了”; 而47.13% 的学生感觉是消极的,“看到这些消息后,对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前途感到迷惘”。超过五成的学生感觉是积极的,这让笔者稍感安慰;同时,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也有近五成的学生感觉是消极的。解决学生的这些疑惑,是思政课教学必须面对的。

4.小课堂讨论颇受欢迎,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是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方法

关于讨论课人数,选择规模为 “20人” 的学生占38.04% ,选择 “40人”的为 33.73%,而认为“80人”规模合适的只有 15.31%,“120人”的也只有 12.92%。从数据中可以看出,20人~40人的小课堂讨论是颇受欢迎的。关于开展社会实践的方式,83.97% 的学生同意“概论”课程可以利用网络进行社会实践,认为不可以的学生只有16.03%。因此,通过网上相关资料的收集、分析来解读重大理论问题、开展社会实践,是“概论”课程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方法。此外,94.26%的学生认同医学院校“概论”课程进行社会实践,可以邀请医院及卫生管理部门的专家介绍相关情况,占压倒性多数;不认同的只有5.74%。以笔者多年的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经验来看,“概论”课程很多理论内容都可以与医学管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经济学等社会实践相联系,学生们希望可以直接与医院或卫生管理部门的专家接触,听到第一手的情况介绍。

讨论与建议

1.讲好“概论”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是帮助学生理解后续课程内容的基础

“纲要”和“概论”两门课程的内容重叠度相当高。“概论”教材中(高教版),第二章新民主主义论,是对“纲要”课程主体内容的回顾与总结;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端。讲清楚这三章,才能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前三十年摸索的基础上开始的,才能理解今天很多社会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与艰巨性。根据本次调查数据,不了解“纲要”和“概论”两门课程关系的学生占78.47%,因此对教材第二章至第四章的内容更要给予特别的重视,使学生了解“概论”是“纲要”的必要延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以中国近现代史为基础展开的。

2.专题教学是“概论”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应不断加以凝练和完善

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如区域经济、三农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是组织专题教学的很好选题。超过七成学生对这些问题不了解但是很关心,并且希望教师上课加以介绍。如果再加上愿意先自己查资料思考,然后上课跟教师就这些问题交流的学生,总数超过八成。从前面的数据中可以看出,认为自己很了解重大理论问题的学生只占极少数,绝大多数学生虽然不是很了解这些问题,但是他们对此还是很关心的。组织专题教学还可以借鉴以往思政课“请进来”的传统做法,发挥各校专业所长,邀请一线专业人士到学校介绍、讲解涉及重大理论的现实问题。例如: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也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的一部分,在这些方面医疗卫生管理机构及工作人员比思政课教师更了解具体情况,邀请他们参与到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中,会使医学院校思政课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有超过九成学生特别在意专题教学过程中教材的作用。在组织专题教学时,也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专题与教材内容之间的关系。

3.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导入对理论的解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如食品安全、环保、看病难、上学难等,“不了解但是很关心、希望教师上课加以介绍”的学生,以及“愿意先自己查资料思考、然后上课跟教师交流”的学生,总数占到九成。与前组数据相类似,绝大多数学生不是很了解这些社会热点问题,但是他们对此抱着非常关心的态度,这是专题教学非常好的切入点。与此相应,同样超过九成的学生希望教师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导入对理论的解读。对于学生来说,“概论”课程的理论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因此,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导入对理论的解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

4.思政课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背景,有助于提高课程吸引力

本次调查中89.47% 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学内容应该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背景。作为医学生,他们对“非典”“三鹿奶粉事件”“医闹”的知晓度都超过九成。以这些公共卫生事件为切入点来组织“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患关系”“医学生职业素质”等专题教学,可以更好地使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相关理论问题。近十年,为落实思政课“05方案”,学校“概论”课程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一些探索。在部分课堂的教学中引入了公共卫生事件,通过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分析透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迁,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绩以及面对的新问题、新挑战。思政课教学如果能够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组织教学,会更加受到学生的欢迎。

5.思政课社会实践可以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

借助网络平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网上相关资料的收集、分析来解读重大理论问题是思政课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方法[4]。学校已经连续多年以命题论文的方式,要求学生在网络中查找相关资料、开展小组讨论、撰写课程论文和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收到了较好效果。此外,思政课社会实践也可以考虑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就医学院校思政课社会实践而言,可以邀请医院、社区及卫生管理机构介入学生的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深入社区,感受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社区是社会最基层的组织形态,它是联系普通群众与卫生管理机构和医院的桥梁,每天的工作内容映射着医疗卫生系统跳动的脉搏。社区及工作人员对我们国家和社会的理解,与思政课教师有着不同的观察视角,将他们的工作内容引入思政课的教学中,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本文系首都医科大学校长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5JYY48)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40-107.

[2] 郭凤志. “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教学的基本思路[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9):70-73 .

[3] 林兴龙. 社会热点问题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途径分析[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1, 32(3):133-135.

第4篇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企业文化的建设与研究备受关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基石和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所在。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应引起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重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何建设和塑造企业文化,将备受关注。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越来越表现为企业文化方面建设与发展,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已成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基石和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之所在。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条件下,对企业文化的研究、运用和实践显得尤为重要。要以一种全面、动态、历史和全球的经济战略眼光,积极营造以人为本、创新为本的企业文化,为企业经济战略发展与科学管理提供最有力、最长效的平台。目前,企业文化又是企业管理中最模糊的领域,企业文化建设也是迄今为止对企业来说最具挑战性的一环。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赋予现代企业管理者一种全新的意义。

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对现代企业文化的研究

从企业文化现象的发现到企业文化研究的发展来看,应该注重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思路与方法。使企业文化研究的新成果,直接指导企业建设与发展。当代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主要应侧重于以下方面:(1)在中国五千年文明背景下,探讨和研究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研究现代企业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文化的关系,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企业环境、企业发展和企业创新的关系等,提出适合中国基本国情、民情、社情的企业文化理论;(2)加强企业文化的应用研究,不断提高企业的社会竞争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测量、诊断和评估.首先企业凝聚力方面,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粘合剂,可以把职工紧紧团结在一起,把企业的利益和广大员工的利益统一起来,在此基础上,企业就能够形成强大凝聚力,推动企业文化发展;其次是导向方面;导向包括价值导向和行为导向;再次是激励和约束功能,企业文化能够起到精神激励的作用,能够将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与激发起来,能够将人们的潜在智慧诱发出来,使员工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要有制度来约束,约束功能能够提高员工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约束,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加强企业文化的追踪研究,企业文化的塑造不是一次完成的作品,要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变化做出及时的调整和改变,对企业文化追踪研究的价值不可低估。

二、正确处理好企业文化与经济、社会、人文等方面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在现代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发展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思想和理论,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既是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又是当今社会新经济时代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人们的观念,从而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丰富社会文化的内涵。当今社会,是网络经济、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融合时代,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企业文化的发展。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很好体现,是通过企业家这个载体。企业家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直接运用于企业发展和企业管理过程中,形成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准则、行为规范、企业内部的文化氛围和企业产品的文化品味。开放的、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的源泉和基础,而这样的企业文化来源于企业家对社会发展方向的把握,来源于企业家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对当代社会文化变迁过程的深刻理解。社会文化对企业文化发展产生影响的另一个途径是对市场的渗透。不同的社会文化影响人们的价值选择,社会文化的变化也会引起人们在价值选择方面的变化,影响人们对产品的认同程度和心理需求。自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观念由原来的注重产品的使用价值,转变为在严格对待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产品的品牌、售后服务、环保性能和更新换代的前景,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多样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因此,企业在塑造企业文化、确定企业经营策略、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方向上,做出相应的调整,使产品、经营和社会文化之间协调与相容,在此基础上,企业为社会提供的就不仅仅是一种产品,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文化。

三、注重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环境意识、生活品味在企业文化中的体现

当今时代人们的社会人文素质的不断提高,对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不仅仅对数量方面有更高的要求,更加注意质量方面的提高。这些方面对企业生产和发展提出了新挑战,而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企业社会形象和声誉的良好体现。对企业信誉不仅看企业的技术环保、人力资源环境、金融环境、投资环境、市场需求环境等,这些固然是企业发展所依存的客观环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短期效益和生存。此外,还有政策、法制、社会评价、公平竞争、社会信誉等主要由人为因素控制的社会发展软环境,对企业文化发展的影响看起来较为间接,然而实际上对企业长期的经营业绩和企业的竞争力有着潜在而深刻的影响。在经济发展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这些环境因素在21世纪呈现更加复杂的联系和难以想象的变化,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在其发展战略、经营策略和管理模式方面及时做出调整,通过对企业主导价值和经营理念的改革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策略的转变,形成企业文化竞争力。

参考文献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现代企业管理》

第5篇

关键词: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杨迎春(1972-),男,四川南充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刘盛余(1976-),男,四川内江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四川 成都 61022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教改基金项目(项目编号:Y20096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146-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各个国家带来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诸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生态破坏”等成为世人所关注的热门话题。正是在人们高度关注环境问题的情况下,环境类专业得到了空前发展。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作为20世纪后半叶才发展起来的新兴专业,同时也是交叉学科,得到了各个高等院校的重视。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开设有环境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近300所,开设有环境科学专业的高等院校200所左右,其规模仍有扩大的趋势。如此多的高等院校开设环境类专业既体现了国家对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也说明了环境类学科中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很多,这对环境类专业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但由于教学设施、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基地缺乏等原因,很难培养出实践操作能力、技术应用能力都很强的专业人才。因此,注重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开展素质教育,对培养优秀环境类专业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就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的入门课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的教学与实践进行了讨论,以期为提高环境类专业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的课程对象及特征

1.课程性质和对象

“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课是面向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的第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课程开设在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学期。这时学生还未接触到其他的相关专业课程,对专业知识了解很少,认识还比较模糊。通过对新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很好或较好,将来很有前途或者前途较好,选择本专业就读的原因是基于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大多数学生希望毕业后能够继续深造(考研)以及从事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工作。但调查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并不是很了解,甚至对专业的认识很模糊,他们就读本专业的原因是由于考试分数和家长的影响等。同时,通过对近年来本专业的学生就业去向进行分析,发现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环境专业毕业学生主要在以下几个行业就业:国家各级环保部门和科研单位,就业人数在10%左右;环保(含咨询服务)公司、工矿企业、设计单位等,就业人数在70%左右;考取研究生等继续深造者,占10%左右;自谋职业或者从事与本专业关系较小者占10%左右。说明大多数学生主要就业于环境保护及相关行业,并且近年来环保行业人才需求节节攀升,但其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与学校提供的毕业生之间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学校不能全面满足其需求。

2.课程特征

“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与公共选修课“环境科学概论”从课程性质上讲是不同的,一个是面向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入门必修课程,一个是属于普及和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与理念的公共选修课程。但是,对于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而言,由于刚入校他们的基础跟其他专业的学生基本处于同一个水平线上。这就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材选择等方面带来了诸多问题,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教学内容来讲,主要的环境问题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和物理性等方面的由来及其发展趋势仍然应当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但又要与公共选修课程有较大的区别。从教材来看,现在有关环境科学概论/导论、环境工程概论/导论方面的教材较多,但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的可选教材很少。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既要为学生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必要的专业基础,又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对以后四年大学学习有一个全面和大致的了解与认识,还要培养和吸引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兴趣与积极性。因此,在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选择方面给教师提出了很大的难题。一方面,讲的内容过于通俗和平淡,就容易使本课程成为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另一方面,如果讲的太多、内容太深入,又可能会导致把后续课程的内容提前讲授了,对后面课程的学习产生影响。因而,对本课程进行深入的、全方位的教学探讨和改革十分必要。

二、“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目前,高校所开设的“环境科学概(导)论”课程涉及的内容多为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基础知识,是环境专业学生的专业入门课程,该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对将来深入学习其他的专业课程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该课程涵盖了环境专业学生所要学习的大部分知识内容,可为他们将来深入学习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对今后本课程的设想,拟进行以下方面的教学改革:

1.教学队伍的组织

以前认为导论课程不是专业课程且内容较浅,任何教师都可以讲授。但经过几年的教学发现,该课程实际上是在教学上很难把握的课程,并不是每个教师都可以上好的。因此,现在在安排教学任务时,要求选派在环境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来承担该课程,并且派辅助教师进行相应的课程网站建设以及课外活动等。

2.课堂教学组织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具体开展了如下工作:

(1)开展案例教学。采用典型案例充实教学内容,是改进“环境科学与工程”课程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将世界上发生的一些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或者学生身边接触到的一些环境污染事件作为案例进行剖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增强学生对这些事件的感性认识,为以后通过后续课程的学习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做准备。这一阶段,学生还不具备较多的专业知识,主要是通过学习、构思和考虑可能有那些方法和途径去分析与解决这些环境污染问题,并通过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逐步设计和实施相应的解决方案。针对当前国内外出现的环境问题组织学生观看与该案例相关的专题视频录像或教师提出案例讨论主题后,要求学生按组在国内外期刊上独立查阅相关主题文献,进行课堂汇报讨论,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对“我国湖泊富营养化出现的机制和防治对策”的讨论,可使学生了解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特点、生物化学和生态演化过程与发生机制以及湖泊富营养化产生的生态学原因等。从而培养学生查阅文献、阅读文献和分析文献的能力。

(2)热点问题探讨。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当今全球范围内出现的热点环境问题。如自2000年以来,各国开始广泛研究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简称EDCs)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这些物质会影响生物的内分泌系统,并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作用。近几年在环境中逐步发现并引起关注的医药品和个人护理用品(Pharmaceutical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简称PPCPs),它们在环境中的种类逐渐增加,并且对人和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还未可知,值得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课程中增加这些热点问题,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引发学生结合日常生活进行思考。新知识的补充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为他们将来学习专业课程或进一步深造奠定了基础,可以强化学生对于本专业将来就业去向的认识,并在今后有意识地学习相关知识来解决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新问题。

(3)开展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上或课后设置一种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去研究、探索,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和答案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教学法启发学生去发现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从而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也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忽视对知识的理解、思考和引申过程,更不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与训练的缺点。一般采用教师提出问题,也可以在课程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启发学生结合自己对环境的观察、分析和调研等提出相应的问题。并且随着学生以后知识学习的深入,他们可以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逐步寻找答案,不断丰富专业知识以及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到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时可以自己提出和选择自己希望做的题目。在进行问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及时正确的启发、引导、点拨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教师的全方位参与和帮助。

3.课外教学活动

(1)网络平台交流。课堂上多媒体教学手段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动画影音和信息量大的特点为学生展示了有关历史和当前环境问题的立体图像。但课堂时间毕竟有限,大量的资料需要通过课后网络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如动画模拟各种环境污染物在大气、水、土壤、生物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迁移、转化、等方面的影音图像,可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分析这些环境问题的由来和危害,考虑并初步设计关于其治理措施和方案。在课程网络平台上可进行师生交流和讨论,增加师生互动,随时与学生进行网络讨论,也可节省课堂时间,还可以进行有效的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的学习活动,包括专题讨论、网上协作、网上练习等。

(2)组织课外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国自古就存在“天人合一”的思想,老子《道德经》上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体现了环境科学的主题,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基于此,课程进行中让学生投身于大自然之中,开展与环境密切相关的考察和调查活动,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三、结束语

环境科学与工程是讲究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其教育的观念在不断的转变之中,一些新的观点和理念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为了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更好地发展,为了该专业学生具有更好的就业前景,能够在环境保护相关工作岗位和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与价值,对环境类专业的入门课程进行了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邱秧琼,宋扬,顾征,等.工程导论:工科大学生的必修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1):115-119.

[2]周叶中,胡甲刚.论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教学改革[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5(3):369-372.

[3]蔡铭.在专业基础课中树立大学生对专业的信心——以“交通工程导论”为例[J].交通职业教育,2012,(2):55-57.

[4]陈盛明,郑旭煦,宋应华,等.在化工专业新生中开设工程导论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1,39(19):118-121.

第6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材料,发展趋势

 

0引言

随着人类文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土木工程材料的不断进步与改善。现代土木工程中,尽管传统的土、石等材料的主导地位已逐渐被新型材料所取代。目前,水泥混凝土、钢材、钢筋混凝土已是不可替代的结构材料;新型合金、陶瓷、玻璃、有机材料及其他人工合成材料各种复合材料等在土木工程折中占有愈来愈重要的位置。

1 土木工程材料现状及要求

与以往相比,当代土木工程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也已获得明显改善,随着现代陶瓷与玻璃的性能改进,其应用范围也有明显的变化。例如水泥和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及其他功能均有所改善。随着现代陶瓷与玻璃的性能改进,其应用范围与使用功能已经大大拓宽。此外,随着技术的进步,传统的应用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现代施工技术与设备的应用也使得材料在工程中的性能表现比以往好为现代土木工程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尽管目前土木工程材料在品种与性能上已有很大的进步,但与人们对于其性能要求的期望值还有较大差距。首先工程中的性能表现比以往好为现代土木工程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尽管目前土木工程材料在品种与性能上已有很大的进步,但与人们对于其性能要求的期望值还有较大差距。

1.1 从土木工程材料的来源来看

鉴于土木工程材料的用量巨大,尤其在应用方面,经过长期使用的不断累积,单一品种或数个品种的原材料来源已不能满足其持续不断的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历史发展到今天,以往大量采用的粘土砖瓦和木材等已经给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论文参考网。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人们对于各种建筑物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建筑材料的性能也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此,以天然材料为主要材料的时代即将结束,取而代之的将是各种人工材料,这些人工材料将会向着再生化、利废化、节能化和绿色化等方向发展。

1.2 从土木工程对材料技术性能要求的方面来看

技术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各种物理性能指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表现为未来建筑材料的发展具有多功能和高性能的特点。具体来说就是材料向着轻质高强、多功能、良好的工艺性和优良耐久性的方向发展。

1.3 从土木工程材料应用的发展趋势来看

为满足现代土木工程结构性能和施工技术的要求,材料应用也向着工业化的方向发展。例如,水泥混凝土等结构性能向着预制化和商品化的方向发展,材料向着半成品或成品的方向延伸,材料的加工、贮存、使用、运输及其他施工技术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劳动强度逐渐下降。这不仅改变着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的性能表现,也逐渐改变着人们对于土木工程使用的手段和观念。

2新型土木工程材料——绿色建材

土木工程材料行业对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产值、能耗、环保等方面都是国民经济中的大户,为了保证源源不断地为工程建设提供质量可靠的材料,避免新型材料的生产和发展对环境造成危害,因此“绿色建材”应运而生。目前正在开发的和已经开发的绿色建材和准绿色建材主要以下几种:

第一、利用废渣类物质为原料生产的建材,这类建材以废渣为原料生产砖、砌块、材板及胶凝材料,其优点是节能利废,但仍需依靠科技进步,继续研究和开发更为成熟的生产技术,使这类产品无论是成本上,还是性能方面真正能达到绿色建材标准。

第二、利用化学石膏生产的建材产品,用工业废石膏代替天然石膏,利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可生产各种土木建筑材料产品。这些产品具有石膏的许多优良性能,开辟石膏建材的新来源,并且消除了化工废石膏对环境的危害,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三、利用废弃的有机物生产的建材产品,以废塑料、废橡胶及废沥青等可生产多种土木工程材料,如防水材料、保温材料、道路工程材料及其他室外工程材料。这些材料消除了有机物对环境的污染,还节约了石油等资源,符合在资源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基本要求。

第四、利用各种代木材料,用其他废料制造的代木材料在生产使用中不会有害人的身体健康,利用高兴技术使其成本和能耗降低,将是未来绿色建材的主要发展方向。

第五、利用来源广泛的地方材料为原料,利用高科技生产的低成本健康建材,不同的地区都可能有来源丰富、不同种类的地方材料,根据这些地方的性质和特点,利用现代技术,可生产各种性能的健康材料。如某些人造石材、水性涂料、某些复合性材料也是绿色建材的发展方向。

3 土木工程材料的发展趋向

众多现象表明进入21世纪以后,在我国甚至是全世界范围内,土木工程材料的发展应具有以下的一些趋向:

研制高性能材料,例如研制轻质、高强、高耐久性、优异装饰性和多功能的材料,以及充分利用和发挥各种材料的特性,采用复合技术,制造出具有特殊功能的复合材料。

充分利用地方材料,尽量减少天然资源,大量使用尾矿、废渣、垃圾等废弃物作为生产土木工程材料的资源,以及保护自然资源和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论文参考网。

节约能源,采用低能耗、无环境污染的生产技术,优先开发、生产低能耗的材料以及能降低建筑物使用能耗的节能型材料。论文参考网。

材料生产中不得使用有损人体健康的添加剂和颜料,如甲醛、铅、镉、铬及其化合物等,同时要开发对人体有益的材料,如抗菌、灭菌、除臭、除霉、防火、调温、消磁、防辐射、抗静电等。

产品可循环在再生和回收利用,无污染废弃物,以防止二次污染。

总结:总而言之,土木工程材料往往标志一个时代的特点。土木工程材料的发展的过程是随着社会生产力一起进行的,它和工程技术的进步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工程中选材料时通过对环境的影响对后来人的影响来决定土木工程材料的好换,在未来,基于材料原有的性质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将是衡量建筑工程的一把尺子。

参考文献:

[1]《土木工程材料》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王福川著

[2]《土木工程材料》重庆大学出版社 彭小芹主编

[3]《土木工程材料》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陈志源、李启令主编

[4]《土木工程概论》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罗福午著

[5]《土木工程材料》天津大学出版社 阎西康、赵方冉、伉景富、韩龙军

第7篇

关键词:现代中式;居室设计;色彩

中图分类号:TU23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7-0045-01

随着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对赖以生存的环境开始重新考虑,并由此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特别是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和住宅条件的改善,“室内设计”已不再是专业人士的专利。普通百姓参与设计或自己动手布置家居已形成风气,这就给广大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设计内容

简洁和实用是现代中式风格的特点,中式是比较实用的装修方案,它不仅可以缓解现代生活所带来的生活压力,又用较少的资金获得自己满意的装修方案。此外,现代人对家居节能环保要求日益提高,要绿色家居和低碳生活。本方案是围绕现代中式为主题,适合于30岁左右的三口之家居住,再加上时尚的设计元素在里面。相互结合,相交融。以简洁明快的设计风格为主调,中式风格很受大众家庭的喜爱,这是因为人们装修时总希望在经济、实用、舒适的同时,体现一定的文化品味。而中式风格不仅注重居室的实用性,而且还体现出了现代社会生活的精致与个性,符合现代人的生活品位。全面考虑,在总体布局上尽量满足业主生活的需求,主要装修材料以浅黄色,壁纸为主,壁纸的朴素大方来装饰墙面的景点,更体现了现代中式的之感。

二、设计定位

(一)设计理念

设计个性的定位,首要就是要满意的是业主的生活需求,即“有用”,其次才是展示档次及满意审美需求。现代中式个性是化繁为简、型随机能,简略中求艺术,使规划变得中式而不简略。现代化的生活步伐,找到温馨、自由,不受捆绑的感觉,现代中式是不错的挑选:中式家居、低碳生活。

(二)设计风格

现代中式风格,是人们更加向往清新自然、随意的居室环境,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力求拥有一种自然中式的居室空间。此居室全体选用暖调,慎重,大气,却又不失档次,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感受。最重要的是着重功能性规划,线条中式流通,颜色比照激烈,这是现代个性家具的特色。此外,很多使用墨镜镜、条纹墙纸等资料作为辅材,也是现代个性家居个性的首要装修资料,能给人带来现代、时髦,大气的感受。由于装修元素少,以软装去营建家居空要给居室留下变换的空间,与现代风格的硬装进行完美的配合,才能显示出美感。例如沙发需要靠枕、茶几需要地毯、餐桌需要餐布、床需要窗帘和床单陪衬等,软装搭配是现代风格家具装饰的重点。

三、户型分析

本户型的流线较为简单、实用。餐厅、客厅、过道空间形成独立却又完整空间,空间功能分布合理。各个房间动静分区较为合理。主卧、客厅、客房的采光比较好,客厅有个大阳台,相当惬意。

(一)缺点

次卫门洞位置不合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客厅的功能,其位置与流线方向不是很附和,一定程度妨碍流线顺畅。厨房间敲掉部分墙面,扩大门洞,更有利于采光。主卧缺少储藏间存放反季节的衣物以及各种藏品等。

(二)改造

卫生间将门洞设在进门口处,将电视墙的宽度延伸使与客厅的流线顺畅。储藏间作为主卧的衣帽间,扩大主卧空间;满足业主的需求。主卫的马桶、洗手台位置要进行管道的改造。

四、空间及功能

1.设计空间的功能划分。户型为3房2厅,满足了室内住宅有用功用,分区显着动态皆宜,在设计上根本坚持了原户型的内型布局.客餐厅、房间为直列排式布局,在局部作了调整.客厅通透了两边,撤除内凹与厨房相邻的墙。使更赋有空间层次.主卧的衣帽间区则改动比较大。

2.颜色上,以其经典的配色系统.黑、白、黄交叉交合。出现了丰厚的室内空间表情、时尚与经典的磕碰、文麦与人文的布局、都赋予了室内空间的别的元素。

3.形体上。以“回”字型布局,上下照应、丰厚了原空间布局的板滞,“n”型电视墙面外型,使空间更加挺立,客厅内凹与光槽的门洞。丰厚了空间层次。级及递进的层次,更带有传统院子宫廷的理念。

五、结语

本设计以简洁明快为主要特点,注意室内使用功能,强调室内布置应根据区分原则的功能,家具布置与空间密切配合。这不仅将节省空间和材料,和布置房间清洁,有序的,丰富多彩的时代感和整体美,体现了现代人追求的“少就是多”的中国设计概念。

注:文章系“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2014年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环境设计专业”项目课题系列论文。

参考文献:

[1]张光俊,张晓川.室内设计[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8.

[2]袁熙.新现代主义设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3]盛英森.中式室内设计之初探[J].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第8篇

关键词:绿色会计 绿色会计信息披露 环境保护

绿色会计即环境会计,是以传统会计为基础,补充传统会计在核算过程中关于环境这一方面的影响,其主要是以环境资产、环境费用、环境效益等会计要素为核算内容的一门专业会计。会计既要服务于微光经济,也要利于宏观经济的调控;在以企业自身利益为目的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社会的利益。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是绿色会计的核心内容,其是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产物,其一方面有利于协助国家环境资源的保护,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对企业加强社会责任感起到一定的鞭策作用,同时也利于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

一、绿色会计发展的必然性

绿色会计的实现有助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首先,二者的要求是一致的,绿色会计把环境因素纳入其中,且将环境收入及费用归算于核算体系中,并将与影响企业业绩的相应概括与环境因素牵制在一起,引导企业对环境问题更多的关注,绿色会计顾名思义主要还是在环境,其是对企业的环境活动及与环境相关的经济活动以会计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通过各种计量方法进行确定,计量和报告的学科。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都以利于环境为主导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要求,因此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必须将以环境保护为宗旨,能有效反映环境信息的绿色会计推荐给越来越多的企业。绿色会计分微观和宏观两种,从微观上说,绿色会计的发展改变了传统会计中忽视环境信息的局面,能促使环境要素成为企业市场形象和竞争力的内在影响因素,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从宏观上说,绿色会计即政府绿色会计来说,绿色会计的推行对国家生态资源及环境保护的补偿机制的建立有推进作用,并有利于社会资源的管理,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制度。

二、我国企业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

采用补充报告模式和独立报告模式是目前我国对于企业披露绿色会计信息的两种方式,所谓补充报告模式就是在财务报表中列出与环境有关的,用以反映环境信息的资产和负债等账户;至于独立报告模式在编制会计报表及报告时主张独立完成。环境资产负债表和环境利润表的独立编制能有效避免如今企业会计信息零散的缺点,以便更完整的反映绿色会计信息。一些财务信息只有在绿色会计的环境报告中才能体现出来。

(一)环境会计报表

1、环境资产负债表

环境资产负债表与传统会计一样遵循理论依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左方登记环境资产,右方登记环境负债及环境权益,其是企业单独编制的为反映环境对财务状况影响的资产负债表。

2、独立式的环境利润表

环境利润表满足“环境利润=环境收入-环境费用”这一等式,为了便于人们对关于企业环境绩效的更全面的了解,因此而设置独立的利润表,这样使用者就能从表中数据了解企业保护环境和控制污染的效果。因环保工作难以计量的社会效益,所以反映环境收入就只能借助直接收入及间接收入这两方面;环境费用则分为直接环境费用、间接环境费用和环境负担费用三个项目。

3、会计报表附注

会计报表附注是对会计报表的基本要素的补充说明。日前,会计报表附注的内容逐渐增多,很多企业的环境信息都有在报表附注中披露。一般有如下:其一,详实的目标及某些特殊的会计政策;其二,企业当期、未来的环保投入情况;其三,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或环境污染治理而获得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其四,企业使用的环境标准对报表中数据产生的影响;其五,变更项目,主要包括方法变更、报告主体的变化及会计估计的改变等。

(二)绿色会计环境报告

为方便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环境信息更深入、全面的了解,这就要求环境报告采取独立编制的形式。实际上,部分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关于企业环境报告很早就开始了研究。诸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等颁布的一系列关于财务报表审计中的环境事项的文件,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还曾提出企业应尽可能的采用强制性的财务报告、自愿报告抑或是其他报告形式向社会公开报送环境报告。

三、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改进措施

绿色会计工作起步晚导致了如今企业绿色会计披露的信息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因此,加快绿色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工作成为理论界首要的任务,使绿色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得到规范,最终有助于政府宏观监管工作更加科学合理。以下就如何改进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提出了几点意见:

(一)加大绿色会计理论研究的推进

绿色会计是在会计学、环境学及环境经济学为理论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是财务会计的一个分支,我们在收集相关学科的前沿研究理论作为基础依据的同时也需要积极吸取各国特别是一些在对绿色会计的研究上作出成绩的国家的会计组织和环保部门的经验,依据我国情况扬长避短。其次我们可以在会计学会组织中成立一个专门研究绿色会计和绿色会计信息披露为主体的环境影响研究委员会,联合企业、城市规划部门、环境保护部门、执法部门等与公司履行环境保护责任有关的单位,组建一个具权威性的代表社会整体利益的综合性绿色会计研究机构,由其对企业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践进行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直接应用到绿色会计核算工作中去。

(二)企业信息披露理论的完善

成熟的绿色会计理论及科学合理的信息披露制度是保障企业绿色会计信息披露规范的两个重要因素,为了确保信息披露制度的规范化必须制定合理的披露内容、方式、时间等规则,有利于企业在会计报告中利用最合适的方法充分披露绿色会计信息,同时我们应该以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两者相结合的方式要求企业定期报送相关资料进行环境信息披露。

(三)绿色会计法规体系的建立

绿色会计法规体系的建立能有效明确企业环境管理的职责,规范绿色会计信息披露行为。绿色会计法规体系可以分为绿色会计工作的基本法、绿色会计法规、绿色会计规章制度这三个层次,其中第一个层次是进行绿色会计工作的基础,必须以《环境保护法》为依据,通过颁布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定地方性环境法规签署加入国际环境条约等措施积极加强环境立法工作。第二层次则是以基础会计法为依据,同时也是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基础,是对前一层次中关于核算问题的细节规范化,其包括绿色会计制度、准则等,这些制度、准则主要是针对绿色会计的基础概论及核算方法做出的一系列比较详尽的规定。至于第三层次我国尚未实施,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会计准则是当务之急的事情,初步工作应将会计准则、制度列入我们的工作范畴,进行实际研讨;而后,要考虑的问题就是绿色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披露方法的界定,这就要求我们制定一套合适的绿色会计基本准则加以确定;再者就是会计制度的建立,要求所设立的绿色会计制度能适用到企业的各个层次的工作中,保障会计核算操作的实际可行性。

(四)政府审计及社会审计的重要性

环境审计是随着环境管理逐渐法制化而诞生的,政府审计、社会审查及内部审计是环境审计的三个方面。充分发挥环境审计中政府审计机关的作用是我们的首要工作。通过国家审计部门对企业环境管理工作的严格监管,来弥补环境管理工作中的一系列不完善的问题。针对目前政府审计部门关于环保资金审计内容不全面、覆盖面窄的情况我国政府审计机关可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应提高对环境审计工作的认识,将其与环境保护工作放在同一条战线上对待,其次在实施审计和监督的过程中应该积极配合政府环境保护部门的工作并严格遵守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再者,关于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系统方面,政府部门应鼓励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核心,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在环境审计中的职业优势。如今因缺乏相关机构的指导及推进作用导致我国参与到环境审计中来的注册会计师基本没有。基于此,政府部门应积极合力其他相关组织作好对应工作,如可以在注册会计师的后续教育培训中加入绿色会计、环保知识及法律法规等内容,引导注册会计师多关注绿色会计及其信息披露,逐步展开环境信息的审计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咏梅,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问题研究,会计研究,2005,(4):52-56

[2]陈侃芳,会计监管的基本模式与国际经验,陕西审计,2004,(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