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21 17:12:5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新农村经济发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我国现在的农村和农业经济发生了很大改变,社会现代化的推进,经济的发展,城乡二元经济的体制正在被逐渐破除,形成了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新格局。城乡经济发展的互补性越来越多,互动越来越紧密,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伴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更是加剧了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在这种新的经济形式下要把握好机遇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促进农业经济的高效发展。但是现有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种种新问题,笔者试从几个方面探析新农村经济形势下如何解决农村经济发展所遇到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基本情况分析
1. 农业种植的利润大大增加。在免除农业税后,种地除去必要的生产成本,没有其他支出,所以,农民在土地种植中有了利润;根据当前情况分析,农民仅种植粮食作物,每年的纯利润收益就在1000元左右,这还不包括其秸秆、富余粮食等的增值效益。
2.畜牧养殖已成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从调查看,各户均养殖牛羊鸡等畜禽,不仅消耗了多余的种植副料,还增加了收入,其收入部分约占整个家庭收入的2成以上。
3.外出务工已成趋势。从调查看,现在村内坚持种地的大部分是4O一60岁之间的人员,20―40岁的绝大部分在外务工,或者两者兼顾,且外务工的收入已成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大约占到总收入的3―5成。虽然这部分的打工收入在农户家庭中占有很重要的比例,但是,对改善家庭生活状况补助不大,主要原因是,这部分打工者在城市自身消费高,且都有向城市转移的倾向。
4.国家的补贴政策保障了农民种地利润所得,增强了广大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国家种地补贴已近农业种植成本的20% ,大大高于物价上涨水平,这样就基本抚平了农民对生产资料上涨的怨气。
5.农业种植的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现在农民土地种植中,约有2.5%是雇佣农业机械化的费用,如果加上自身已有的农机费用,大约应占一半,畜力、人力已经很少,虽然提高了种植成本,但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解放了劳动力,从而促进农村大批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二、当前农村农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当前农民依靠土地种植,促进经济增长的后劲不足。种植土地的利润率与其他行业相比是相对较低的。在现实情况下,如何提高农民种地的收益是最紧迫的问题。
2.广大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技术能力相对较低,不能适应新型农业发展的要求。年轻学生学习最好的考大学进了城,较好的上技校进城打了工,只有那些学习差的留到了农村,文化水平明显太低,另外就是缺乏农业技能。
3.农民因病、因教育致贫的现象还存在。农民看不起病、上不起学的现象,或因看病上学而致贫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4.农民扩大生产缺乏保障。在当前的农村,有一部分有闯劲的农民,走了一条比较成功的路,但他们在进一步扩大再生产中缺乏必要的保障,使他们停步不前。
5.农业灌溉的自动化水平还较低。主要原因是受现实小片农田承包责任制的制约,因自动化水平的限制,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制约了农村劳力的进一步解放,因此,改善农田灌溉条件已成当务之急。
三、解决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途径
(一)建立现代农业运行体制
1.稳定农业政策。当前正是农民休养生机的时期,而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又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最基础的保障。现实中正是农民从事土地种植业积极性最高涨的时期,这对保障整个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农业政策不仅要稳定,而且还要逐步完善,让农民在种地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对于那些现实中缺少土地的人,国家可在其他方面给予优惠政策,让他们从另一条道路上富起来,形成农民致富的多业并举,从而使农村经济更加繁荣。
2.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加大改革力度。要想加快现代化的农业发展,首先是要建立完善农业产品的保障机制,保证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面对耕地逐年减少的情况,制定更为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加快改革征地和农村基地建设用地制度,其次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作保障,加大力度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成农业生产力,农业结构的调整要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度推广农业新技术。
3.农业实现产业化,加强政府引导,合理规划产业结构
努力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产业化的发展对农业的经济发展有很多的促进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实行,有助于当地的支柱性产业区域化分布,专业的生产,社会化的服务,现代化的管理,帮助农民拓宽了收入来源,可以形成产供销,以科技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一条龙的经营管理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业经济的自我积累,发展。
4.加大农业技术的投入。下一步在提高作物种子的品质上加大科技投入,包括提高作物产量,增强作物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及提高作物的营养品质等方面。
(二)进一步提高农民文化及专业技能水平。
一是加大对农村普通教育的投入,包括经费投入和提高师资水平两个方面。二是加大对农村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设立农业技术职业学校,全部由政府财政投入,农村人员可免费人学,招收的对象是那些普九后没有升入高中的学生,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一代新型农民将由此而诞生。
(三)加大资金投入,促进农业发展
1.加大农业资金投入。资金就是经济发展的血液,任一产业的发展都需要有资金的大力支持。据统计,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只占有金融的15%左右,剩下的尽被城市占有。即使这样也有专家提出,在这农村金融的l5%中,真正用于农业投入到农业经济发展的仍占少数。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资金不足现象。改革农村金融体系,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包括政府政策对“三农”的倾斜,合理分配国家财政收入,提高农业在财政分配中的比例,进一步的稳定,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政策,形成对农业投入的长期机制,促使农业的弱势局面得到改善,向发达行业迈进。
2.加大农村医疗和教育保障。新农合的建立,使农民受益匪浅,但力度还应加大,面还要更广。在教育上应设定一定的教育基金,帮助那些上学困难的孩子
3.增加农民的抗御风险的机制。农民种植业的风险主要是技术和市场,随着科技的进步,技术的风险越来越小,因此,市场将成为制约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
(四)解决农村基层水利问题
关于基层水利问题首先,解决当前农村基层水利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根本上抓起,坚决落实中央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科学的水利发展观,综合考虑,全面展开。在当前各方面条件还不成熟的前提下,不妨先尽快进行试点,解决几个关键问题。其次是尽快建立供用水预报制度。将各地情况根据当地土壤、作物种植以及天气趋势等因素结合起来,向社会,并将本地水资源储备、水利用以及可引调水的相关信息及时,以使农民提早储备,早做打算。
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国家经济的基本保障,现在我国经济结构正处改革调整时期,大方向结构把稳,政府在政策制定上要农业给予大力支持,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平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宝瑞:《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五大增长点》【D】.产业化论坛,2009;
[2]张月瀛:《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着力点分析》【J】.理论学刊,2009;
一、农村经纪人的概念和作用
农村经纪人是活跃在广大农村,为促成他人进行涉农交易而从事中介服务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
农村经纪人的作用从根本上说是“活农”。就是能够将零敌的农产品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集中组织起来,与市场衔接,形成农业生产和市场流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使农产品能够实现销售,农业实用科学技术能够得到应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找到出路。农村经纪人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
从现实情况看,农村经纪人的发展为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农村经纪人具有熟悉农业生产经营,了解市场需求,掌握市场信息的优势,是沟通产销的重要牵线人和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的带头人,是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桥梁,是引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鹤壁市浚县善堂镇经纪人采用“市场+经济人+农户”的模式,先后建立了临河西瓜市场、光明村茄子市场、什村大葱市场、双庙蔬菜市场,他们整日穿流在市场中,充分发挥其自身见识广、信息灵,以及网络的作用,吸引河北、山东、山西、安阳、鹤壁、新乡等外地客商纷至沓来,日成交量13万公斤,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善堂镇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带动了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鹤壁市开发区的农村经纪人利用掌握市场信息的优势,与当地14户粮食经营户建立了协作关系,定期把农民的小麦、玉米等粮食发往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川等地,解决了农民卖粮难问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二、当前农村经纪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村经纪人素质较低。少数经纪人受多种因素影响,无视商业信用和职业道德,经营中不择手段地压级压价、欺行霸市,影响了自身形象。经纪人营销组织较散,产品检疫把关不严,产品包装粗糙,导致一些农产品进不了城市超市。
二是农村经纪人经纪行为不够规范。同行之间、同业之间往往为争夺市场相互排挤、搞无序竞争。
三是农村经纪人组织化程度偏低。农村经纪人信息采集手段比较落后,季节松散型、家庭单干型所占比例较大,宏观上难以把握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及发展趋势等。大部分农村经纪人都停留在各自为战的无组织状态,并没有充分利用起社会的合作和分工机制,而分散经营使他们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四是农村经纪人业务结构不合理。营销经纪人居多,科技经纪人和文化经纪人缺乏。市场发育程度不高,发展后劲不足,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三、大力培育和规范发展农村经纪人,支持服务新农村建设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上,找到了经纪活农这个着力点。依据国务院赋予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组织监督管理经纪人、经纪机构”的职责,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积极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
一是加强培训,提高农村经纪人队伍素质。定期召开经纪人会议,认真学习国家工商总局《经纪人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始终把教育培训作为规范经纪人队伍管理、促进其健康发展的首要环节来抓。同时积极开展宣传,放宽农村经纪人的市场准入条件,提高经纪人的素质,提高经纪人在农民心目中的威信。
二是加强农村经纪人队伍的规范化管理。明确经纪人应负的法律责任,引导经纪人相互间交流经验,查找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每个县区建立经纪人协会,实行分片、分组管理。加强经纪人信用管理,建立信用档案,开展争创“诚信经纪人”活动,提高农村经纪人的信用意识。建立经纪人的学习制度和年检制度,制订经纪人票证、现金收结制度,促进经纪人行为规范化、制度化。
三是细化帮扶措施。对农村经纪人开展定期指导和跟踪服务,加强对农村经纪人骨干的培养。在农副产品的销售旺季,实行上门帮扶,指导合同签订,督促履约,调处纠纷,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经纪人注册、使用和保护农产品商标。
四是加强服务。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放宽核准范围,支持经纪人开展各项农业经纪活动;利用工商部门的政策法规信息,为农村经纪人提供及时准确的政策法规信息服务,增强农村经纪人的市场反应能力;在农村经纪人比较活跃的地方成立农村经纪人协会,制订会员守则,以诚实信用的原则规范经营行为,坚持交易自愿,公平交易;规范佣金标准,佣金由双方协商确定,保护经纪人和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整合工商职能,成立“鹤壁市工商局支持三农工作领导小组”,对农村经纪人提供一条龙服务,促进农村经纪人发展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为农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1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规范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健全的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是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保障。进一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认真落实“长久不变”的要求。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是农民生活的最后一道保障线,必须紧紧围绕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这根主线,以加强农村土地纠纷的调解仲裁为重点,以规范土地流转为突破点,推动农村土地承包规范化发展。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流转服务平台(即村有站点、乡镇有中心、县市有市场)是促进农村土地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必要手段,其作用日益凸现。一是成就了一批农民企业家。二是建成了一批种植基地。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有组织地向种植能手、龙头基地集中,形成了一大批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辐射范围广的种植基地。三是增加了农民的人均收入。通过土地流转,使一大批青壮年从传统农业中走出来,外出务工。同时提高土地的社会综合效益,近年来从经济收入情况来看,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务工收入对农户纯收入的贡献呈逐年上升趋势。四是提高了农民种植水平。通过土地流转,让农民接受了新的种植技术,种植大户、特别是龙头基地的经营者是农民更实在、更直观的榜样,看到了自身的差异,从而努力提高自己的种植水平。
随着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土地矛盾日益突出,法律的宣传普及使更多的农民懂得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土地方面的纠纷已经成为农村纠纷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领导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的要求,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调解仲裁工作,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进一步推动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工作高效运作,力争实现仲裁机构合法化、人员专职化、装备现代化、管理规范化,充分发挥其化解矛盾、处理纠纷的重要作用,进一步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
2积极推行合作社发展新形式
推进合作社行政村全覆盖,促进合作社规范建设是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推进器。专业合作社有效地解决了村级组织“统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的许多问题,体现了农村经济体制创新的内在要求。长治市提出了“三依托、三依靠、一联合”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数量与发展质量上同步提高,健康有序发展。大学生村官举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屯留模式”的推广,引导鼓励大学生村干部领办、合办、参与农民合作社,取得了明显成效,大学生村干部已经成为农村创业富民的带头人。随着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新品种、新技术、新标准的推广,长治市逐步培育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知名品牌。23家合作社的12种产品得到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1种产品进行了绿色食品认证;10种产品进行了有机农产品认证;5种产品进行了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长治市区注册商标的合作社有99家;获QS产品认证的合作社有11家。2012年合作社的农产品在国家、省、市等各种农产品展销会上走俏。品牌效应、示范社带动、政府扶持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3规范农村财务管理
对农村财务审计监督力度的加大是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避雷针。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会计委托和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是农村经济管理的基础。过去由于农村会计人员素质偏低,胡支乱花现象时有发生,导致村级财务管理混乱,引发农村矛盾纠纷等诸多问题出现。为保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要从源头上根除这一症结,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建立良好和谐的服务群体,以党的方针政策为指导,推动农村经济有序发展。“村账乡审”乡镇会计服务中心实行会计电算化,行政村建立资产台账,村级保障会计基本报酬实行一卡通,加强了对村级会计的管理,扼制了村级财务管理混乱现象。阳光农廉网络建设是推进村务公开的一个有效平台,市、县有阳光农廉监管中心,乡镇有阳光农廉服务中心,村级有阳光农廉查询室,对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是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措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换届选举,对村集体经济的审计监督,科学评估村干部任职期间的工作成果,也是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一项重要工作。《长治市农村集体经济审计规范操作程序》,从编制审计计划、确定审计对象、审计实施到审计结论及审计档案的保存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操作规程,为村委换届选举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为村干部的评价考核提供了客观详实的经济指标。
关键词:市场农业经济;农村经济的发展;措施建议
自从农业改革实行以来,我国的农村经济取得了相当迅速的发展,后来国家多次减税免税,到现在开展新农村经济建设,使我国的农村经济达到一个新的台阶。从农业促进工业的发展阶段到现在的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近几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为拉动内需,政府实行家电下乡的政策,一方面为解决我国工业产品出口受阻的现象;另一方面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一系列发展农村经济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的经济水平,但农村经济的发展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农业经济市场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
自从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经济逐步与世界经济相接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更多的发展机遇和风险,国内农产品不断地进入国际市场,彻底转变了之前“闭关锁国”的农业现象。一方面,我国不仅可以满足国内农产品的需求达到自给自足的状态;另一方面,还有剩余农产品投入国际市场。我国的市场农业经济要想真正的融入到国际市场农业经济的竞争中,就要不断分析农业国际市场的消费需求,并根据市场需求生产竞争力强的农产品,以在市场上占据有利的竞争地位。
(二)农产品依靠市场需求决定其产量
从农业市场来看,市场的需求往往决定农产品的价格,这就使得农产品的价格在农业市场上无法保持稳定,价格波动起伏比较大。与此同时,因市场的不确定性,往往会造成农产品生产过剩,给农户带来巨大的损失。另一方面,农产品的品种也受到市场需求的限制,农户要针对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不同需求选种不同种类的农产品。总而言之,农产品的生产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这充分体现了市场环境的复杂多变性,也充分反映了农村经济是符合国际市场的经济走势的。
(三)农产品的质量受市场农业经济的影响,要求不断提高
农产品的产量、定价和品种严重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因此,在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融入竞争不断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的农产品也在要尽量满足人们日益变化的需求,不断提高其质量。根据供求关系看,当产品供大于求的时候,产品的质量往往是其销量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四)农产品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成为产品竞争必然的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发展的方式更加科学化,规模化生产成为可能,在应用科学技术的背景下,农业生产更加重视成本控制,销售渠道也更加多样化,这一切都是在为实现农业经济效益最大化而服务的。
二、构筑市场农业经济体系,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进入新时期,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传统的依靠土地和劳动力的增长方式正发生着根本的变化,由于市场经济和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也越来越依靠资本和技术投入,农业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更加国际化和专业化,农业市场竞争也逐渐从国内转向了国际市场,面临更多的机会和挑战。因此,有必要加强构筑市场农业经济体系的步伐,使农村经济的发展更加科学、协调、可持续。
(一)要不断更新思想,大力发展“适度”农业
传统的农业生产在没有满足温饱的时期所提出的“高产、高效、优质”的目标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并取得了不错的成就。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部分家庭已经进入小康,农业市场经济也不断与国际市场接轨,要使中国农民依靠种植的农产品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在分析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生产出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才能有竞争优势,因此“高产、高效、优质”的目标不符合新时期农业发展的需求。在新时期,在充分把握市场变化的规律,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把握农产品生产数量和质量的适度要求,根据两个市场的需求量制定种植计划,真正做到遵循市场,审时度势。
(二)发展特色农业,培育优良产品
我国疆域辽阔、气候类型多变,物产丰富。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优越的自然环境,发展特色农业,应地制宜的发挥自身的地理优势,培育优良产品。例如在我国的东北三省,拥有先天的自然资源和产业优势,可以发展园林产业、绿色食品产业、杂粮杂豆和畜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东部地区,可以以长白山的林业为依托,建设中药材的培育基地实现中药现代化生产,发展品牌中药材。在中部地区,可以充分发挥其地理和温度优势种植玉米、水稻、大豆,并将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以及绿色产品种植业发展成为外向型经济的特色农业。在西部地区,可以依托经济作物优势把杂粮杂豆、牧草和淡水养殖业发展成主导型的产业经济。
(三)深化市场开发力度,建设培育市场农产品的种植基地
消费者都希望获得质量好、食用无害、价格便宜并且供货充足稳定的产品,根据这一市场需求,在优势地区建立一些优质产品的种植基地,专门对口国外市场培育优质绿色农作物产品。以吉林省为例,其松辽平原是最佳的玉米种植地带,可以充分利用该地区土质、水质和气候的优势条件建成玉米种植基地,在保证国内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进入国际市场。在该地区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实行机械化、规模化的生产,并通过向国内外招商引资的方式筹集资金,进行产业化经营,实现产品市场化的销售,给予产品出口关税、征地和产品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将适宜种植玉米的地区尽可能的划入生产种植基地的范围之内,真正的建成国家粮仓,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稳定。
(四)使市场运行更加规范化,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经济体系
农产品要到国内外的消费者的餐桌上,这期间还需要很长的过程,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市场流通。当前,影响我国市场流通的最主要因素就是:缺少精通外贸业务的人才骨干;农户获知市场信息的渠道不畅;检测农产品质量的标准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秩序规范;保障市场健康运行的法制不健全,市场上不平等竞争的现象比较普遍。解决以上问题的措施主要有:加强培训工作体制的建立,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尽快建立市场网络信息平台,增强农户获知市场信息的水平和能力;加快建成农产品检测的统一标准体系,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完善市场监控体系,建设规范的市场竞争体系,将市场的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为农产品市场竞争提供一个更加公平健康的环境。
三、结语
在“地球村”时代,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不断纳入到全球市场经济的竞争,交通越来越便利,信息传输的速度越来越快。我国农业经济也必须抓住新时期的发展机遇,不断的将农村经济的发展纳入到全球经济的发展中,改变传统的农业经济的发展观念,建设特色产业种植基地,加快建成通畅的产品流通线,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参考文献:
[1]曹函.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群文天地,2010(16).
[2]高丽华.营销视角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探究[J].农业经济,2014(03).
[3]石见元.运用商标富农机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绿色中国B版,2011(08).
[4]李艳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加速器[J].农业经济,2010(03).
[5]杨雪芬.关于统筹城乡中农业经济的发展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经济建设,面临挑战,决策方案
一、引言
济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物质保障,同时新农村的建设也可以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笔者将会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角度出发,综合探讨与分析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经济发展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挑战,并根据这些问题想出了解决的对策和方案,同时探究了新农村未来的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在上世纪中叶被提出,当时提出这个概念的主要目的是要解决吃饭问题。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主要的方向是要全面迈向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概念就是在吃饱的同时还有精神的享受,此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便成了实现小康社会的主要内容之一。本世纪提出来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在全新的历史背景和指导理念下的一个综合性的农村变革的开始。纵观整个时代背景,我们提出建设新农村的理念,不仅是为了促进农村的发展的急切的需求,还是巩固和增强农业主要地位,保障按时实现全面小康终极目标的需求,既是新思路,也是老想法。新思路就在于进入了这个新世纪,有新的发展诉求,由于工业化的发展日益蓬勃,我们需要通过新农村建设,让农村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农村更好的融入和谐社会。
2.如何从经济学解读新农村
新农村的建设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良好体现,社会主义最初的思想就是解放生产力,拒绝剥削,去除两极分化的情况,最后时限共同富裕。我们从最初的农业社会到今天的现代化的工业社会是每个国家都要走一遍的必经之路。我国从一开始的一无所有,所有收入只能依靠农业到后来一步步的开展工业化道路,不可不说,农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发展越来越迅速,农村的土地、资产以及人才资源都在不断地流失,农村积累的一系列的矛盾也日益凸显,这已经对国民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因此,中央政府提出合理分配国民收入,大力支持农业发展,城池支持农村的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好体现出了缩短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观点。
新农村建设施小康社会全面创建,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三农问题,这一知识我们在建设中所不可避免的问题,也是国际和党的关键性问题。农业是一国之基础,同样也是经济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基础,农业的兴衰成败对国民经济的整体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新农村建设需要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他的发展需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以及农民素养的提升,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就要有新的思想,以及新技术的全方位的应用,只有用心的科学技术培养来造成新型的高素质农民,让农民应用高科技技术,才能够更好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
新农村的建设还需要国家的支持,国家增强对它的宏观调控,因为市场存在后滞性、盲目性等缺点与弱势,所以不能够简单的进行市场的调控,还应该增强政府宏观的调控,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和控制,现在我们已然具备了城市助力农村发展的条件。
三、新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村村的设施不够完善,综合生产力低
当前很多农村的基础设施还十分落后,道路交通、水电供应水利条件都比较差,第一个是水利条件弱,不能防治灾害,大量的水利设施的投入不足,损害严重,设施老化。第二个是农田比例不够标准化,这使得总的生产力降低,难以形成较大的农业生产规模。三丰显得南部地区城镇规范的公路都十分破烂崎岖,有的甚至还是水泥路,这就导致农村的资源很难转变城经济发展,农村基础的薄弱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2.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农村及组织运转日益艰难
近几年来,尤其是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后,有很大一部分村级集体经济缺乏规范管理,经济几类日益缩水,而债务却日益增加,使得村级组织运转困难,这已经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
3.农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经济效益低
近些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农村的供求关系也适应的发生了一些转变,市场需求多样化,方向转向高质量产品,导致农村的结构越来越不合理。许多农民盲目的跟随转变,不考虑自身优势,使得种植风险增加,不利于农业的稳定与发展。
4.人才的缺乏,制约经济发展
任何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现在许多年轻人都想离开农村,去城市发展,这就使得农村人才严重缺失,农村只剩下老弱妇孺,使得其发展陷入困境。
四、如何解决新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1.加大投入,加强农村设施建设
政府出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水电、水利、道路设施的建设与修缮,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在农村设立集体经济会社,每个人都有固定职位,并且做好选产于管理,保证集体经济的发展。
3.调整农业结构,实现经营产业化
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是发展优势产业,去除劣势,不满目跟风,合适自己发展的才是最好的,推进产品的多样化和优质化,使得农业产业结构整体提高,为农民提供经济保障。
4.引进专业人才,为农村经济助力
农村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鼓励年轻人来农村探索,政府可以出专项紫荆用来培养专业人才,前提是为农村经济发展出一份力,鼓励那些学业有成的的回想长夜,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结束语
农村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新农村的建设更要重视新农村经济的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兴农村,我们只有解决了经济发展的问题才能够更上一层楼,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孟建国.着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J].全国商情.2013(08).
[2]冯之俊.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出版社.2014.(07).
[3]吴越,浅议循环经济与中国农业统筹发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
作者简介:
关键词:信息化发展;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影响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领域全面发展以及使用信息技术,并使其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具体环节的全过程。利用信息技术后,既可实现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效率的提升,又能助力农业经济飞速发展,最终将三农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1农村信息化对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通过研究传统农业经济发展可知,劳动力、资本投入均不变的情况下,信息化水平可提高超过。若信息化水平与劳动力投入不变,其资本投入能增加以上。然而,若劳动力持续增长,农业总资产却相反下降,则主要是由于我国农业发展进程不够强劲,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发展中依然有一些问题存在,从而使农业发展受限,经济增长缓慢。当然,需要我们重视的是,农业发展建设过程中,如果土地资源利用一直处在单位面积重复投入的状态,则会对导致经济发展越发的缓慢。所以,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对农业生产以及农业经济的发展而言,具有十分巨大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建设发展农村信息化,可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水平与质量。故此,想要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佳的方式就是强化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并采用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其稳定持续发展,最终为农业经济增长提供助力。另外,农村信息化的构建,也可促进农村劳动力发展,进而影响到其他产业的发展。
2用信息化手段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2.1提升农业信息化发展速度
改革开放至今,在科技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农产品依靠丰富的种类而不断增产增收。如今,信息化飞速发展,我们需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新技术,提升农产品质量,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农业物质资源快速交换,使农产品获得更好的市场。在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同时,也能促进农村二次就业,尤其是在农闲季节,农民也可以尝试开展一些副业,进而实现农村多元化增收。
2.2应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农业信息化,主要将计算机作为核心并在其中融入信息技术,把感知、处理、传输以及控制统一进行融合,助力农业生产最终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以及标准化,不但实现人力成本的节约,又有利于农产品质量与产量的提升,使作物拥有更强的抗击风险能力。简言之,农民可利用网络有针对性的去收集各类需要的信息,从而实现有计划的生产。要充分整合市场信息,将市场作为中心发展农业生产,以免盲目种植。在信息技术的指导下,使用先进的动植物品种及科学的生产技术,实施规模化与区域化生产,充分满足消费者多方面需求。引导农民在互联网上积极开展营销,扩大农产品市场,多方面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助力农村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县东南部与*为邻,西接*、*,北为*、*。乡驻地*村,离县城37公里,总面积51.9平方公里,*年底,全乡辖8个行政村,30个自然村,865户,总人口2518人;完成国税680万元,完成地方财政237.6万元。农业总产值实现1.75亿元,其中全乡粮豆薯总产444吨,粮食单产300公斤。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1990亩,蔬菜种植面积1800亩,年产蔬菜2700吨以上;向县内外输出劳动力800余人(次),创收800余万元。农民收入也得到逐步增长,*年农民人均收入达2395元。
二、基础设施现状及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乡共有30个自然村,865户农户。近几年,在我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以“加快发展、富民强乡、建设新农村”为工作主题,全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得到明显加强。
道路:全乡8个行政村的通村公路已经全部硬化,其中5个行政村已经达到准四级标准。
供水:共有589户农户由村统一供水,占总户数的68%;276户农户是自行解决饮水,其中只有27户农户的饮用水来自水塘溪坑。水质检测过的312户,占总户数的36%,从未检测过的553户,占总户数的73%。
供电:在全乡30个自然村中通电自然村26个,838户,未通电4个自然村,27户。未通电的4个村是已经有下山移民或近期即将下山移民的村庄。其中有22个自*年以来已经进行过电网改造,并且目前已经基本符合生活需要;后甲村虽然自*年以来没有进行过电网改造,但近期已经有计划并准备实施。其余7个自然村39户农户*年以来未改造过,但农户认为已适合生产生活的需要。
交通:3个行政村通社会营运车辆,其余6个村既不通公交车,又不通社会营运车辆,这主要是指该行政村没有穿村而过的的营运车辆,村民外出不方便。目前8个行政村已全部通邮政,村民收寄信件可足不出村。
电话:共有23个自然村和808户农户能够通固定电话,5个自然村329户农户能够通达移动电话信号,分别占总数的93%和38%。目前共有7个自然村还不能通固定电话,涉及农户57户;有25个自然村未能通达移动电话信号,涉及农户361户。这些自然村和农户主要分布在较偏远的小村庄。
广播:共有12个自然村和586户农户可通有线广播,分别占总数的40%和68%。有将近一半以上自然村未通有线广播。
有线电视:共有5个自然村和329户农户能够通达有线电视,分别占总数的17%和38%;反映不能通达有线电视的自然村有8个,涉及农户60户。
调查结果表明,在我乡农村村庄总体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的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主要反映在:
环境卫生治理不到位。调查结果显示,生活垃圾有4个自然村和310户农户所产生的生活垃圾由县域统一处理,即运到小盘垃圾中转站。其余26个自然村和555户农户未作任何处理。全乡只有13.3%的自然村和35.8%的农户已经实施“户集、村收、乡运、县处理”的模式。全乡公厕只有2所,集中在卢村,实行厕所改造3个自然村,基本实现的只有丁埠头1个村,其余27个自然村还是采用传统的粪坑、粪缸形式。大部分村庄垃圾成堆,臭气熏天,脏乱差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观。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广大农户居住分散,治理成本大;二是大部分农户对生活垃圾处置的观念还停留在过去,不能做到袋装化和集中堆放;三是由于资金不能长期保障,基层干部对该项工作比较消极。
农民用水安全不能保证。全乡还有276户农户是自行解决饮水问题的,占总数的32%,其中有27户农户的饮用水来自水塘溪坑。水质从未检测过的553户,占总户数的73%。全乡8个村的生活污水全部没有进行有效处理。这严重影响到了全乡农民的用水安全,给全乡农民带来了身体上的危害。
农村信息化程度不高。我乡共有442户农户已经安装固定电话,有5户农户拥有电脑,丁埠头3户,溪下路2户,5户全是通过固定宽带上网的。还有18个自然村279户反映不能通有线广播。有线只有5个自然村和329户农户能够通达有线电视,分别只占总数的17%和38%。目前为止,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到还没有一个村开通,村文化活动室和健身点基本没有,农村文化娱乐生活极其缺乏,农村信息化建设缓慢,农网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交通和通讯不畅。全乡8个自然村虽然都通上了康庄大道,但6个村没有既不通公交车,又不通社会营运车辆,交通极不方便。另外除了8个行政村通上大路了,其余较偏远的自然村还是只通山路,自然村间道路通达率较差。村民进城甚至到乡政府所在地都很不方便。移动信号只有公路沿线的三个村有,手机使用率较低,群众沟通交流有所不便。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我乡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思路可理解为:努力推进和实现我乡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村乡文明化和保障社会化。
农业产业化:当前,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是第一位。而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如加大对马加坑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引导和支持,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努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二、三产业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知识化: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村乡文明化:积极推进农村的“四改”(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加大对农村公路、农电网、电视网、电话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镇村环境;编修村镇规划,推进现代化村镇建设,改变农村面貌。采取推行农村饮水改造、发展户用沼气、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摘 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国上下高度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在中央多项支农惠农政策支持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中央连续五年发出关于农业的1号文件,做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要靠政策、靠投入、靠科技、靠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对于新农村建设既要积极推进,又要注意防止各种偏差,确保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必由之路
一、新农村建设取得的进展和面临的问题
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是2006年,从总体上看,全国新农村建设进展良好。这里先以开局以来几年做以简要分析。
(一)新农村建设形势良好
全国新农村建设取得的进展情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组织领导有力。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强了组织领导,全国有一半左右省份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各地普遍加强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协调。
二是政策落实比较好。国务院和相关部委还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比如在粮食主产区对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考虑到石油价格上涨对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连带影响,及时出台了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政策。
三是划试点工作顺利推进。不少地区和部门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着手制定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并且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试点。全国有22个省区市编制了新农村建设规划,26个省份已确定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方案。各地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也取得新进展,乡村道路建设步伐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和医疗保障有所加强,村容村貌取得新变化,村庄建设规划开始起步,生活环境改善得到重视。
(二)值得注意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中也有一些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值得重视。
一是思想认识上还不完全一致。对于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性大家认识是一致的。但对于怎样建设新农村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其别要引起注意的是,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简单理解为村庄建设,不要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村庄建设上,而应当抓住重点,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存在着一些急于求成的现象。比如有些地方提出用多少年建成新农村,有的甚至与干部任期挂钩,在任期内就要使新农村建设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目标。
三是相当一部分地方存在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有些同志认为地方财力不足、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现在搞新农村建设农民投资投劳的工作发动起来比较困难,所以等待上级政府增加投入的现象仍然存在,主观努力和积极探索不够。
四是有的地方存在追求形式和表面文章的情况,缺乏长远的考虑和安排,在提高实效上下工夫不足。
五是个别地方存在不顾客观条件地并村和大拆大建的现象。
(三)正确看待当前出现的问题
面对新农村建设开局阶段出现的问题,应当确立以下基本判断。
一是很多问题是原来就存在的。“三农”工作搞了这么多年,自然会存在和积累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新农村建设提出后才出现的,硬把过去存在的问题归咎为新农村建设是不符合实际的。
二是开始出现一些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也是很正常的,是前进中、发展中的问题,经过努力是可以遂步克服的。
三是要正确认识,加强引导。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不出现任何问题和矛盾。我们必须正确看待这些问题,采取积极态度,及时加以引导和纠正。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穿于整个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长期的、宏大的历史任务,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确保新农村建设在每个阶段都能健康发展,始终沿着中央提出的正确方向不断向前推进。
(一)进一步形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合力
第一,发挥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作用。切实发挥好党委的领导作用和政府的导向作用,这不仅体现在政策措施的制定、舆论宣传和组织动员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资金投入上。
第二,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目前,我们实行“市管县”体制有利于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的延伸,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形成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
第三,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应当承担应有的投入,主要用于发展生产和建房,村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一事一议”方法来决策。国家财政通过直接补助资金、补助原料或“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鼓励和支持。要教育干部和群众学会运用“一事一议”等民主决策机制,尤其是基层干部要学会与群众商量办事,按民主决策程序办事。
(二)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试点与推广的关系。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如何选择典型。总结以往在典型选择方面的经验教训,我们应注重在经济发展处于当地中等状况的乡村中选择典型。中等状况的典型比较接近多数乡村的实际,较容易在面上推车。同时,注意选择不同类型的典型,分别加强示范引导。应当明确,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只是面上的工作先走一步,政府主要在规划制定、政策指导等方面给予帮助,在财政资金支持上应当实行普惠制,不能搞特殊化,这样的典型才有生命力。
第二,正确处理分散与集中的关系。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是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在村庄整治过程中,对目前看不准的项目暂时不要匆忙建设。对那些长远规划要求拆并的自然村,可以有选择地推进某些建设项目。应注意避免重复建设和损失浪费,特别要防止现在花费很多人力才力物力投入建设、没过几年就要拆除的事情发生。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先从整治村容村貌做起,这项工作既是农民急切期盼的,又花钱少、见效快。拆并村庄是一个逐步推进、水到渠成的过程,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维护农民的利益。
第三,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远奋斗的重大历史任务,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艰苦努力。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使阶段性目标与长期性目标结合起来。新农村建设必须分阶段推进,每个阶段集中解决某个方面的紧迫问题,每个阶段的建设和发展项目,都要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根据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和意愿办事,发动广大群众广泛参与。
(三)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第一,稳定和完善基本经营制度,保持政策效力的可持续性。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之所以能保持稳定就是因为稳定了家庭承包经济制度。因此,要继续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只要不是居家迁到城市居住,其承包经营权应当保留。对于举家外出打工的承包地,应当依照有关政策法规,实现合理流转,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以利于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第二,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保持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传统农业效益比较低,现代农业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注意发展现代农业,把现代农业发展与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与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连接在一起,促进农业产业不断拓展、农民收入和就业较快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