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慢性结肠治疗方法

慢性结肠治疗方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21 17:12:5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慢性结肠治疗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慢性结肠治疗方法

第1篇

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06-0048-01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炎性疾病。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粘膜层,且以溃疡为主,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粘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等。病情轻重不一,多反复发作,目前国内外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笔者近年采用推拿手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5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65例患者为2005~2009年本科住院病人,其中男22例,女43例;年龄最小31岁,最大72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35a。临床类型:慢性复发型45例,慢性持续型14例,初发型6例,无急性暴发型。病情程度:轻度11例,中度48例,重度6例。病变部位:左半结肠炎22例,右半结肠炎9例,全结肠炎9例,直、乙状结肠炎18例,单纯直肠炎7例。

1,2 诊断依据 根据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65例患者治疗前均行纤维结肠镜检查确诊。

2 治疗方法

2,1 腹部操作 患者仰卧,医者以沉着缓和的全掌按揉法施于腹部,由中脘穴渐移至关元穴,往返5遍,继以柔和深透的一指禅推法施于以上部位,时间约10min;拇指按揉关元、气海、双侧天枢穴各3min;摩腹5min;施掌振法于神阙穴1~3min。

2,2 背部操作 患者俯卧,以攘法沿脊柱两旁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治疗,自肝俞至大肠俞,时间3min;点按两侧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诸穴,时间共5min;沿两侧腰部夹脊穴或膀胱经循行部位施平推法,透热为度。

2,3 治疗时间及疗程 以上治疗方法每天1次,每次30~40min,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近期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纤维结肠镜复查粘膜正常或仅余留疤痕,观察6个月无复发;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纤维结肠镜复查粘膜轻度充血、水肿,可见少许糜烂及部分假息肉形成;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纤维结肠镜检查粘膜仍严重充血、水肿,多发性浅溃疡,附有脓性分泌物。

3,2 治疗结果 65例患者中,近期治愈12例,占18.46%;有效49例,占75.38%;无效4例,占6.15%;总有效率为93.85%;复发7例,复发率为10.77%。无病情加重。

第2篇

慢性结肠炎也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以腹泻、腹痛、粘液便、脓血便和黑急污熏等为主症,似属祖国医学中的“肠风”、“久痢”范筹。由于病未明,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我们采用中药通灌汤保留灌肠,同时口服甲氰咪胍治疗25例,取得了较满意效果,现小结如下:

一、一般资料

本组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为27-52岁,病程最短者3个月,最长者10年。根据乙状结肠镜所见,将局部病变间要分为三种类型:1、轻度病变,以粘膜充血水肿为主;2、中度病变,以粘膜糜料渗血为主;3、重度病变,粘膜面溃疡形成为特征。

二、诊断标准

1、  慢性反复发作的腹泻、腹痛、粘液血便史。

2、  粪检除外阿米巴、血吸虫,痢疾杆菌培养阴性。

3、  乙状结肠镜检有粘膜充血、水肿或有不同程度的糜料渗出及浅表性溃疡。

4、  25例中5例曾作钡灌肠检查,3例提示结肠炎,2例报告正常。

三、疗效分析

1、  痊愈:经治疗腹泻、腹痛、粘液血便等症状消失。乙状结肠镜检肠粘膜正常。

2、  好转:腹泻、粘液血便次数减少,腹痛减轻,乙状结肠镜检查,肠粘膜病变有明显改变。

3、  无效:症状及乙状结肠镜检查同治疗前无变化。本组轻度者11例,两个病程治愈者8例,另3例进行了第三个疗程;中度者6例,三个疗程治愈者4例,2例好转;重度者8例,三个疗程治愈3例,3例4个疗程治愈,1例好转,1例未坚持治疗。

四、方剂组成及治疗方法:

1、  处方:白芨30克、白头翁30克、黄柏30克、苦参20克、白矾20克、地榆20克加水煎至约200毫升备用。甲氰咪胍20毫克,220-654毫克。

2、  方法:根据病情,每次取上述灌肠液40-60毫升,于晚睡前保留灌肠,每日一次。甲氰咪胍20毫克,一日三次口服,如有腹痛不适者可短期加服654-2片20毫克,一日三次。每10为一疗程,根据病情轻重,可重复数个疗程。

五、典型病例

杨XX,男,49岁,干部。患者从1996年开始腹痛、腹泻,解粘液便每123-4次,每于食用生次饮食后诱发或加重。曾服用抗菌素和中药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于1999年4月来我院就诊。经乙状结肠镜检查,见肠粘膜文泛水肿、充血,直肠和乙状结肠交界处有散在性溃疡面。诊断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用上述灌肠液60毫升,每日上午便后给以保留灌肠,口服甲氰咪胍20毫克,一日三交,654-2片20毫克,必要时口服。经治疗两个疗程,大使次数减少,腹痛症状减轻,停岌3天,再续两个疗程后,大便成形,腹痛消失。乙状结肠镜复查,肠粘膜正常。近访未见复发。

六、讨论

1、  慢性结肠炎,临床表现似属祖国医学的“肠风”、“脏毒”、“久痢”等范畴。病变部位多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法,可使药物直达病所,对促进消炎、消肿、溃疡面愈合及缩短疗程,提高疗效有较大帮助。

2、  甲氰咪胍是一种良好的组织胺H2受体阻滞剂,是近年治疗消化性溃疡较好的药物,也有报道用于慢性肠炎的治疗,取得较好效果。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理,可能因其作用于肠壁中释放组织胺的肥大细胞所致。我们采用中药保留灌肠的同时,配合口服甲氰咪胍和解痉剂654-2,认为疗效较好,也未出现副作用。

第3篇

[关键词] 慢性结肠炎 治疗 饮食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 R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130-01

慢性结肠炎经正确及时治疗,并注意饮食调节,通常会有较好的预后[1]。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慢性结肠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5例采用中药内服治疗,观察组4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红外线照射的局部治疗及对肠道进行清洗后再行药物保留灌肠保留灌肠,并行饮食调节,就两组临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90例,男47例,女33例;年龄21-71岁,平均31.7岁,病程为0.7-5年,住院时间23-37d,平均29.8d,均附合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1993年学术研讨会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电子结肠镜检查、大便常规检查及病理活检确诊。同时排除慢性血吸虫病、慢性痢疾、肠结核等其它感染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住院时间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传统保留灌肠,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加用红外线照射的局部治疗及灌肠治疗前先行清洁灌肠,并行饮食调节,具体操作如下。

1.2.1 观察组治疗方法 患者在每晚8时大小便排空后,常规用温开水39-41℃清洁灌肠,在进行10min的保留后排出,后将臀部抬高10cm,应用一次性导尿管,用石蜡对前端进行涂抹,再缓慢插入20-25cm深度,属患者取左侧卧位,在25-35min内将备好的药液用直肠滴入法灌入,后嘱患次对体会进行改变,从右侧卧位-胸膝位,到平卧位,在灌肠结束后行2h上的平均卧床时间,保留药物在肠腔内在6h以上。灌肠药物配方为:氯美松5mg,甲硝唑100ml,柳氮磺胺吡啶4.0g,庆大霉素注射液8万U,锡类散2支,1.0%普鲁卡因20ml,1个疗程为14d,对照组配药同观察组。

1.2.2 红外线灯照射[2] 采用1000W红外线灯在保留灌肠后照射腹部,30min/次,1次/d。以感觉温度为度进行照射距离的调整,一般为15-20cm,防止烫伤的发生。

1.2.3 饮食注意事项 避免暴饮暴食、饮食无规律、饮食不洁,可给予低脂、高营养、少渣等易消化的饮食,或多食白扁豆、山药等煮粥,以健脾养胃。

1.3 疗效评定 依据文献标准进行疗效评定,治愈:大便成形(1次/d),临床症状消失,肠黏膜结肠镜检查呈正常状态;显效:大便成形(2-3次/d),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肠黏膜炎症及溃疡结肠镜检查呈明显好转;有效:临床症状减轻,肠黏膜结肠镜检查炎症减轻或溃疡缩小;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变,肠黏膜结肠检查无变化甚至加重。总有效率为治愈与显效和有效之和。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行X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45例中,治愈17例,占37.8%;显效19,占42.2%;有效8例,占17.7%;无效1例,占2.2%,总有效率为97.8%。对照组45例中,治愈6例,占13.3%;显效7例,占15.6%;有效20例,占44.4%;无效12例,占26.7%,总有效率为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慢性结肠炎是临床上常见的肛肠病,发生在乙状结肠、结肠和直肠部位,具有反复性、多发性和慢性等特点。多以腹泻、左下腹疼痛、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症状,时有泄泻、黏液便和便秘交替性的发生,呈反复发作,时好时坏[3]。

目前多采用保留灌肠做为慢性结肠炎的主要治疗方法,传统的药物保留灌肠患者只是将大小便排空,并未对残留在肠腔内的脓因、烘块、粘液进行清除,使药物与结肠粘膜接触不佳而影响吸收,本次研究在传统药物灌肠的基础上,在保留灌肠前,对肠腔内粘液、烘块、脓因、有害毒素用清水进行清除,使肠腔处于清洁的状态,更易发挥药物疗效。可使肠道黏膜细胞的新陈代谢增强,利于创面在局部炎症消除的情况下完成修复,增加了局部药物浓度,在病变部位直接起到作用,使临床疗效提高,同时局部行红外线照射,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有利于炎症的消退和吸收,避免暴饮暴食、饮食不洁,饮食无规律、可给予低脂、高营养、少渣等易消化的饮食,以补充患者因病程较长而引起的营养损失,提高机体抵抗力。故在对肠道进行清洗后再行药物保留灌肠,并行饮食调节,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加快了疾病康复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欧阳钦.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诊断指南[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7,19(1):4-6.

第4篇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蒙药;治疗

2009年2月――2013年2月共收治92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获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92例患者,难64例,女28例,年龄17-60岁,轻型者80例,重型者12例,病程最短者14天,最长者18年。

1.2方法

1.2.1轻型者起病慢,症状轻,轻度腹泻、便秘交替及粘液便血。治疗以抑赫依、祛寒、益肠为原则,首选“十三位石榴汤”“五味清浊散”“大剂汤”治疗,必要时针对疗程及个体的不同进行辨证施治,疗程为15-49天。

1.2.2重型者可急性起病,有发热、倦怠、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结肠病变常累及全结肠,便次多,脓血便明显。治疗以清热、益肠抑赫依为原则,药物首先无敌金刚丸及诺德萨贡期勒清热解毒,后期采用轻型者方案进行辨证施治,疗程为35-70天。

1.3疗效标准显效:腹泻、便秘交替和粘液脓血便等主要症状基本消失,无其他全身症状,有效:重型患者消化系统及其他全身症状均消失,偶有腹泻、便秘等轻度症状,无效:原有症状体征均无改善。

1.4疗效结果显效64例(69.690),有效18例(19.690),无效10例(10.990)。

2典型病例

患者:男,40岁,于2010年5月4日就诊。主诉:腹泻,左下腹部疼痛3年,加重2个月,3年前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结肠炎,采用中西药治疗,未见好转,现伴有恶心、食欲减退和腹泻等症状,每日大便3-5次,带有白色黏状物。实验室检查:WBC14×109/l,大便常规查出镜下红白细胞和巨噬细胞。行结肠镜检查,确诊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采用“轻型者”治疗方案门诊治疗2个月,患者食欲增强,全身症状、体征均消失,实验室检查转为正常,随访两年未复发。

3结论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属蒙医“大肠病”范畴,蒙医学认为该病系由之根失调引起,以腹胀、腹泻、便秘、脐部左右疼痛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大肠居于赫依之位置,是病变赫依窜行之道,因此大肠病多由赫依引起,也有胃巴达干之邪下注于大肠而发病者,在治法上以十三位石榴汤抑赫依、祛寒以五味清浊散,益肠以大剂汤为主,清热以无敌金刚丸和诺德撒贡期为主的辨证施治。

参考文献

[1]蒙医治疗慢性溃疡结肠炎[J].中国民族医学杂志,2012,(3).

第5篇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2006年11月至2008年4月收治住院病例130例,符合中国人民总后勤部卫生部编《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中有关“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标准。其中男88例,女42例,年龄20~75岁,平均(49.5±14.5)岁;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74例,糖尿病肾病24例,慢性肾盂肾炎2例,高血压肾病14例,多囊肾1例,痛风肾病13例,狼疮肾炎2例,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5例,两组条件具有可比性。

1.2 患者入选标准 ①慢性肾衰竭患者:内生肌酐清除率(CCr)10~50 ml/min,尿素氮(BUN)9~20 mmol/L,肌酐(SCr)177~707 umol/L;②无严重痔疮及心力衰竭;③无肠道内恶性肿瘤;④无严重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⑤近期无肠道内及出血;⑥否认结肠手术史。

1.3 排除标准 ①严重的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出现出血而未按要求完成实验全过程者、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和观察组所有患者采用优质低蛋白饮食,同时服用褐藻多糖硫酸酯、药用炭片等护肾排毒药物,并依据病情结合抗感染、降压、强心利尿,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等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结肠透析治疗。

2.1 结肠透析治疗的三个步骤

2.1.1 肠道清洗 在电脑控制下,把结肠透析液(36.5℃)导入人体大肠,使肠内容物软化、稀释并带出,肠内各种病原体和有害毒素也随着排体外(清洗范围可达结肠的起始端盲肠),直至无粪便排出为止。

2.1.2 结肠透析 每次灌注碳酸盐透析液(血液透析用透析液A液250 ml和B液460 ml加纯净水至8 000 ml稀释而成)1 500~2 000 ml保留30 min,重复灌注治疗三次。若血容量增多的患者,使用高渗透析液进行肠道清洁和结肠透析,可增加超滤脱水。

2.1.3 中药保留灌肠 结肠透析结束后,要尽量排空透析液,为中药保留灌肠的长时间保留提供良好条件。再行经灌注中药液,需要保留1~2 h,使药效得到更好发挥。

2.1.4 治疗时间 3~4次/周,2 h/次。两周为1个疗程。观察半年。

2.2 观察指标 参照1987年全国肾衰竭保守疗法专题学术会议拟定的标准。显效:①症状减轻或消失;②内生肌酐清除率增加≥30%;③肌酐降低≥30%。其中①必备,②、③具备1项即可判定。有效:①症状减轻或消失;②内生肌酐清除率增加≥20%;③肌酐降低≥20%。其中①必备,其他具备1项即可判定。无效:不符合显效或有效标准者。

2.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以x±s表示,组间差异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

3 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34例,有效25例,无效1例,显效率52.3%,总有效率90.7%;对照组显效20例,有效15例,无效30例,显效率30.7%,总有效率53.8%。两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4 讨论

各种病因导致慢性肾衰竭的结果是代谢废物在体内潴留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代谢紊乱。其临床表现为血肌酐、尿素氮升高,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不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人体结肠长达2 m,加上结肠袋,黏膜面积达 10 m2,远大于腹膜面积,可通过弥散原理用于透析排除血液中毒素,并有利于药液蓄积吸收,提高治疗作用。但传统中药灌肠法肛管插入深度较浅,仅限于结肠远端,肠腔内药液保留时间与量均有限,患者灌药后便意感较强,排便次数增多,效果不稳定。结肠途径治疗机制主要利用结肠黏膜面积大且血流丰富可作为半透膜的特性,与腹膜透析原理相似,透析液通过黏膜毛细血管,以弥散原理进行物质交换,血液中毒素进入肠内,达到清除毒素和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目的。彻底清洗结肠内的粪便、排泄物及体内毒素,减少结肠黏膜对肠内有毒物的重吸收,充分扩大透析液与血液交换面积。置管为普通灌肠深度的5~6倍,灌洗的药液量大,为保留灌肠量的80倍左右。通过大滤过面积使透析效果较传统结肠透析大大增强,促使体内毒物和代谢产物排出体外,更充分彻底地清除体内的有毒物质。经清洗和透析后的肠道清洁度好,灌入中药可达降结肠,扩大肠黏膜与药物的接触面积,具有半透膜特性的肠黏膜,使药物容易保留和吸收,而采用大黄、活性碳为主的中药进行保留灌肠,可以清除更多的毒素及增加中药的吸收利用,减少肾衰竭患者口服药物消化道反应大,难以坚持服药等不良反应[1]。

我国血液透析及肾移植尚不普及,及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结肠透析在慢性肾衰竭的早中期非透析疗法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可部分替代西医的透析疗法,降低治疗费用,便于基层使用[2]。而且对轻、中度慢性肾衰竭患者及时进行治疗,可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推迟尿毒症的发生[3]。王汉民[4]等采用结肠透析配合尿毒清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总有效率达88.9%。王少波[5]等也有报道。本文65例CRF患者使用结肠透析后症状及肾功能改善,其疗效优于对照组,并且它的副作用低,疗效全面性及无创伤性等优势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重视。笔者认为,在目前尚无确实可行的治疗方法的情况下,采用结肠透析治疗可清除毒素、改善症状、延缓慢性肾衰竭患者进入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时间;延长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腹的间隔时间、减少血透次数。并且发现在治疗过程中,经过1~2个疗程的治疗,多数患者头晕、纳差、腹胀、乏力、恶心、呕吐、浮肿等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对浮肿、高血压也有明显疗效,治疗中对电解质紊乱有良好治疗作用,并无明显副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但如果慢性肾衰竭患者血肌酐≥707 μmol/L仍建议行血液透析治疗。

参考文献

[1] 童宗武,孙伟民,高秀芳,等.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55例分析.云南医药,1999,20(1):226.

[2] 李秀霞,李会清,杨淑霞,等.中药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体会.中医药学报,2000,3(1):23.

[3] 林善锬.当代肾脏病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71-788.

第6篇

【摘要】 目的 探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方法 采用中药液直肠滴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观察组),并与42例使用中药传统保留灌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进行对比观察(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滴注药液后保留6h以上37例占92.5%,药物完全吸收率90%,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药液灌肠后保留6h以上17例占42%,药物完全吸收率31%,总有效率83.33%;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肠滴注后药物对肠壁刺激小,保留时间长,利于吸收,疗效好,痊愈快。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中药滴注;疗效

我们在传统保留灌肠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给药方法,用中药液直肠滴注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并与传统保留灌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2例进行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符合1994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1],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结肠病理组织、粪便常规及细菌培养等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均符合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病例,并按临床症状及黏膜病变程度分为轻、中、重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两组病人采用中药液保留灌肠,每 日1剂,药物(白头翁 、 黄柏、白及、五倍子各20g,炒白术、地榆炭、白芍、石榴皮各30g),加水700ml冷水浸泡0.5h,水煎后过滤去渣浓缩取药汁100ml每晚1次。嘱患者排净大便,取左侧卧位,采用一次性肠道冲洗袋(扬州市邗欣达医疗用品厂),断端插入直肠内15~20cm为宜。观察组药温加至42℃,控制滴速60滴/min;对照组药温加至36℃,一次性灌完;两组病例灌肠后平卧休息0.5h,15d为1疗程。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肠镜检查结肠黏膜正常,病理检查无陷窝脓肿及炎性细胞浸润,粪便常规正常;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检查肠黏膜轻度炎症或水肿,粪便常规检查正常;无效;临床症状、结肠镜检查、病理及粪便常规检查无改变,见表2。

2.2 治疗结果 保留灌肠后,观察二组病人舒适度;观察组用药后患者无腹痛、腹胀、肠鸣、坠胀排便感,病者自感舒适。对照组用药后有部分患者有轻度腹痛、腹胀、肠鸣、坠胀欲排大便,不舒适感,见表3。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表3 两组用药后舒适度比较

转贴于

2.3两组病例治疗后粪便排出观察药液吸收情况 吸收完全,排出的粪便无药物颜色及残渣。吸收较差,排出的粪便混有少量药物颜色及残渣,见表4。 表4 两组药物保留时间及吸收比较

2.4 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病例经统计学处理,资料采用χ2检验Ridit分析,P<0.05 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ulceyative co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泄泻”、“痢疾”、“便血”范畴。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大肠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的黏膜层以溃疡为主,有个别病例累及直肠和结肠远端,甚至整个结肠,治愈难度大。目前西药治疗(UC)的常用药为激素和SASP,抑制炎性介质,清除氧自由基,作用于致病的局部环节,由于有恶心呕吐、药疹、食欲减退、白细胞减少等诸多副作用,患者常不能坚持用药[2] 。

我们采用中药液直肠滴注保留灌肠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一种有效方法,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长,吸收好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传统的灌肠治疗方法,由于速度快,导致药液保留时间短,病人舒适度差。我们采用直肠滴注法给药,与传统保留灌肠法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观察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总有效率为97.5%,明显优于对照组保留灌肠法。直肠滴注法 的给药优点:(1)滴注法给药速度慢,药液在肠道内流速稳定,对肠壁刺激性小,不易引起坠胀,药液保留时间延长,有利于肠黏膜完全吸收,提高了药物的利用率。与传统的保留灌肠一次性灌入肠内,药液进入肠道速度快流速不稳定,对肠壁刺激性较大,药液保留时间短,影响了肠黏膜对药液的完全吸收利用。(2)根据人体差异、四季气候,设定温度、秋冬季约42℃,春夏季约38℃为宜,使药液与肠腔温度一致,利于肠道黏膜对药液吸收,温度适宜并可促进与改善肠道血液循环,使结肠炎症消散、水肿减轻、痉挛缓解,提高结肠溃疡的修复能力及疗效。由于传统的保留灌肠法温控不好,灌注药液较快,肠腔忽然容纳药量较多,刺激肠壁引起痉挛而致腹痛、腹胀、腹鸣、坠胀欲排大便,使药液不能较长时间保留,影响了治疗效果。(3)直肠滴注给药适宜病者肠道自身的温度、速度、舒适度,使用方便,操作简单,病人感觉舒适满意,可在家中自行滴注治疗。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结肠癌;外科;手术

[中图分类号]R735.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174-01

结肠癌是常见的发生于结肠部位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好发于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以40-5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男女之比为2-3:1。发病率占胃肠道肿瘤的第3位。结肠癌主要为腺癌、黏液腺癌、未分化癌。大体形态呈息肉状、溃疡型等。结肠癌可沿肠壁环行发展,沿肠管纵径上下蔓延或向肠壁深层浸润,除经淋巴管、血流转移和局部侵犯外,还可向腹腔内种植或沿缝线、切口面扩散转移。慢性结肠炎患者、结肠息肉患者、男性肥胖者等为易感人群。下面将结肠癌患者的诊疗对策分析汇报如下。

1 病因

结肠癌发病的主要原因是高脂肪食谱和纤维素摄入不足。结肠的慢性炎症使肠癌的发生率比一般人群高。有结肠息肉者,结肠癌发病率是无结肠息肉者的5倍。家族性多发性肠息肉瘤,癌变的发生率更高。遗传因素可能也参与结肠癌的发病。

2 临床表现

结肠癌患者早期表现为腹胀、消化不良,而后出现排便习惯改变,便前腹痛,稍后出现黏液便或黏液脓性血便。肿瘤溃烂、失血、毒素吸收后,常出现贫血、低热、乏力、消瘦、水肿等中毒症状。如出现腹胀、腹痛、便秘或便闭,体检见腹隆、肠型、局部有压痛,闻及亢强的肠鸣音,提示可能出现不全性或完全性低位肠梗阻。若瘤体与网膜、周围组织浸润粘结,形成不规则包块,有一定的活动度。晚期可出现黄疸、腹腔积液、水肿等肝转移征象,恶病质,直肠前凹包块,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肿瘤远处扩散转移的表现。结肠癌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不同,分述如下:

2.1右半结肠癌

右半结肠腔大,粪便为液状,癌肿多为溃疡型或菜花状癌,很少形成环状狭窄,不常发生梗阻。若癌肿溃破出血,继发感染,伴有毒素吸收,可有腹痛、大便改变、腹块、贫血、消瘦或恶液质表现。

2.2左半结肠癌

左半结肠肠腔细,粪便干硬。左半结肠癌常为浸润型,易引起环状狭窄,主要表现为急、慢性肠梗阻。包块体积小,既无溃破出血,又无毒素吸收,罕见贫血、消瘦、恶液质等症状,也难扪及包块。结肠癌往往有器官转移,远处转移主要是肝脏。淋巴转移一般由近而远扩散,也有不按顺序的跨越转移。癌肿侵入肠壁肌层后淋巴转移的几率更多。

3 诊断

结肠癌早期症状多不明显,易被忽视。凡中年以上有下列表现而又原因不明者,应警惕有结肠癌的可能:

3.1近期内出现排便习惯改变或持续性腹部不适、隐痛或腹胀;

3.2粪便带血、脓或黏液;

3.3进行性贫血和体重减轻、乏力等;

3.4腹部肿块。对可疑患者应采取下列措施进一步检查。对怀疑为乙状结肠癌时,可用乙状结肠镜检查,其他部位的结肠癌可行X线钡剂灌肠或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以及纤维结肠镜检查,不难明确诊断。B型超声和CT扫描检查对了解腹部肿块和肿大淋巴结,发现肝内有无转移等均有帮助。血清癌胚抗原(CEA)值约60%的结肠癌病人高于正常,但特异性不高,用于手术后判断预后和复发,有一定帮助。

4 鉴别诊断

4.1结肠良性肿瘤

病程长,症状轻,X线见局部充盈缺损,形态规则,表面光滑,边缘锐利,肠腔不狭窄,结肠袋完整。

4.2指结核、血吸虫肉芽肿、溃疡性结肠炎、痢疾等肠道炎症性病变,病史各有特点,大便镜检可有其特殊发现,X线检查受累肠管较长。肠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也不同,可进一步确诊。

4.3其他

4.3.1结肠痉挛

X线检查为小段肠腔狭窄,有可复性。

4.3.2阑尾脓肿

有阑尾炎病史,腹部可扪及包块,但X线示包块位于盲肠外

5 治疗

结肠癌的治疗方法是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免疫治疗、中药以及其他支持治疗的综合方案,以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手术治疗的原则:尽量根治,保护盆腔植物神经,保存、排尿功能和排便功能,提高生存质量。手术方法如下:

5.1右半结肠切除术适用于盲肠、升结肠及结肠肝曲部的癌肿。

5.2左半结肠切除术适用于降结肠、结肠脾曲部癌肿。

5.3横结肠切除术适用于横结肠癌肿。

5.4乙状结肠癌肿除切除乙状结肠外,还应做降结肠切除或部分直肠切除。

第8篇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梗阻性结肠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老年梗阻性结肠癌的诊断和治疗情况。结果43例患者均行手术,其中右半结肠I期切除11例,扩大右半结肠I期切除术2例,左半结肠I期根治性切除5例:I期切除、近端结肠造口术20例;捷径手术或单纯肠造口术5例。术后并发症10例(23.25%),死亡1例,病死率为2.33%。结论老年结肠癌合并肠梗阻,一经诊断应积极术前准备后尽早手术。

关键词 结肠癌 肠梗阻 老年手术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老年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发病率不断升高,目前已成为老年急性肠梗阻的首要病因。由于老年人的生理特点,结肠癌并发肠梗阻的治疗比较棘手。现回顾分析本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老年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43例,探讨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3例,其中男25例,女性18例,年龄58~81岁(平均71.6岁);早期多有大便改变,在梗阻症状出现前均有腹胀、腹痛、呕吐、脓血便及停止排便排气,病程12h~50d。患者入院后均摄腹部立位x线平片,均提示肠梗阻;B超检查36例,发现肿块15例(41.7%):CT检查41例,发现肿块38例(92.7%);纤维结肠镜检查27例,均提示结肠肿块。术前诊断符合率为97.3%。伴低白蛋白血症12例,高血压23例,慢性支气管炎17例,心脏病20例、糖尿病17例。术中发现病变部位在横结肠左侧8例,结肠脾曲9例,降结肠17例,乙状结肠9例。术后病理:中分化腺癌21例,低分化腺癌14例,黏液腺癌5例,黏液腺癌3例。Dukes分期:A期1例,B期16例,C期24例,D期2例。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禁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改善营养状况和低蛋白血症、静脉应用抗生素、治疗伴发疾病,同时予以低压保留灌肠(5%氯化钠200ml与石蜡油100ml混合液),每天3次,密切观察病情。经非手术治疗,肠梗阻加重或无明显缓解者,予以急诊手术;若肠梗阻完全缓解者,常规肠道准备后限期行结肠癌根治术。

2 手术方式及结果

行一期切除肿瘤吻合术27例(62.8%),其中根治性切除19例,姑息性切除8例:一期切除造瘘二期吻合术13例(30.0%);癌肿不能切除单纯造瘘3例(7.0%)。43例均治愈或好转出院,无手术死亡。术后出现肺部感染6例,切口感染5例,吻合口瘘3例(均为左半结肠切除I期吻合,经充分引流和营养支持后痊愈。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