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业发展新业态

农业发展新业态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21 17:13:0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业发展新业态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农业发展新业态

第1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现代化;新乡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2-0042-02

生态农业是指遵循生态学规律和经济学规律,吸收传统农业经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通过现代管理手段,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使其具有生态合理性、资源利用高效性、发挥农业多功能性,形成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的农业体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1]。

一、生态农业的特点

1.保障农业资源与农业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强调农业生态本质,强调生产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系统功能的稳定性、持续性。要求在结构上体现多层次、多产业复合;在效益上体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并重;在资源利用上体现“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要求,充分发挥资源自然生产潜力,充分利用和保护资源。

2.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农业技术的有机结合。生态农业既吸收了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又吸取了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技术和新方法,通过现代管理协调农业生产、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利用及其保护的关系,以提高农业生态经济生产力和农业综合生产力,实现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

3.从生产到消费环环相扣。生态农业从源头开始,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备、销售和出口等各个环节,都是按生态农业的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各类标准,包括土、水、技术、设备、基础设施、产品及其包装等,并从田间、基地到餐桌,各个环节都建立全面质量监控体系,对农产品进行全过程检测检验。

4.推进生态和经济实现良性循环。生态农业把农业生态系统的运行,切实转移到了良性的生态循环和经济循环轨道上,以生态建设为基础,市场为导向,产业化经营方式为手段,龙头企业与农户紧密结合,因地制宜的实现种养+产+销、农工贸一体化、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发挥生态农业多样性、层次性、区域性的优势,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发展生态农业势在必行

1.发展生态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需要。随着新乡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增加,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一方面农业资源数量不断减少、质量不断下降。另一方面农业自身造成的污染日趋严重,如农用化学物质的不合理使用既增加农业生产成本,又严重污染环境,对人类健康造成影响;地膜的大量使用,其残留物严重污染土壤;农作物秸秆的废弃和焚烧既浪费资源,又破坏农村生态环境[2]。

2.发展生态农业是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需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要求“吃得饱”、“吃得好”,更要“吃得科学”,越来越关注生产环境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以及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

3.发展生态农业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发展生态农业,能够缓解农业资源过度消耗、农业生产过度开垦、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捕捞等;能够控制农业污染,包括化肥农药、畜禽粪便、作物秸秆、农用塑料薄膜等;能够降低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农产品消费带来的污染;能够改善广大农民的居住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进而使整个农业步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4.实施生态农业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需要。常规小麦、绿色小麦、有机小麦亩均净收益比为1∶1.29∶3.38,玉米为1∶1.14∶1.39[3]。生态农业不仅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现阶段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必然选择。

5.发展生态农业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需要。以绿色食品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深入推进生态农业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结构调整,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三、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建议

1.宣传生态理念,制定发展规划,实施生态农业发展战略。生态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应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宣传生态农业理念,使消费者更加青睐生态农产品,使农业生产者更加自觉地发展生态农业。此外,要重点防治城市和工业污染,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防止农业环境恶化和农产品污染,利用生态环境优势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应用综合措施改善和恢复生态功能。

2.进一步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新乡农业总体来说产业链短,精深加工少,多数产业仍停留在粗加工阶段,主要是为省内外提供原料或者中间品。以蔬菜为例,新乡市郊区牧野乡及新乡县七里营镇等六个乡镇建立的“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位居全省首位[4],但生产的蔬菜一般不进行加工,如若加工也只是停留在净菜加工和礼品菜包装方面,进一步做成蔬菜汁或从中提取营养素目前还做不到。想要改变农产品价格低廉,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是一条重要途径。

3.强化科技进步,促进农业走上自我发展道路。依靠科技兴农,从生态农业涉及学科多、领域广的实际出发,培养和组建高水平的生态农业科技队伍,长期跟踪研究制约发展的技术难题。大力普及生态农业生产技术标准,编写老百姓看得懂、用得上的生产操作规程和技术手册,普及农业投入品安全知识和合理使用的方法,强化生产指导和服务。

4.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资本市场体系,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发展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关键,要保证龙头企业的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农业企业的融资问题。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注重引进境外投资银行。政府通过专业化的风险投资公司,借助专家群的专业优势,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实行专家监控、公司控股,降低目前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盲目经营的风险,克服家族式管理的弊端。

参考文献:

[1]孔志峰.中国生态农业运行模式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周颖,尹昌斌.中国农业清洁生产补贴机制及激励政策研究[J].生态经济,2009,(11):148-151.

[3]河南统计网,http://ha.stats.省略.

[4]新乡市人民政府网,http://xinxiang.省略.

Development Ecological Agriculture,Speed up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Xinxiang

ZHOU Rui-jina,FANG Qiang b

(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b.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Xinxiang 453003,China)

第2篇

对于新闻事业来讲,满足群众的需要是其生存的基础和改革的动力。而县级电视台的主要受众为农民,所以首先需要关注农民的需求,以便取得更好的发展。作为县级广播电视管理单位,县级电视台需要播报一些关注“三农”问题的新闻,以便使当地的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继而确保全县经济的稳定发展。而农业科技新闻就是为大多数农民和基层干部而制作的新闻报道,在县级台新闻节目中有明显的优势。所以,注重农业科技新闻的发展,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体的需求,并发挥县级电视台的重要作用。就拿广东县级电视台来讲,受众主要分成两类,即本地区农民和文化层次较高的知识份子。而知识份子群体显然更乐于收看香港电视台的新闻和娱乐节目,当地农民群体则更加关心当地发生的事物和农业发展问题。此外,农业人口的数量要远远多于知识份子。因此,县级电视台应该注重发展农业科技新闻,以便获得更好的收视率,并取得可持续的发展。

2农业科技新闻在县级电视台的发展原则

2.1科学性原则

在制作农业科技新闻时,需要遵循科学性原则。从本质上来讲,农业科技新闻内容首先需要注重的就是科学性,其次才需要按照新闻报道的方式进行内容的编排。一方面,农业科技新闻的策划需要将科技成果的特征和意义准确反映出来,并且精准的引用专业术语和科研数据。比如应用范围、增产幅度和科研水平等科技成果特征,都需要在新闻中一一罗列出来。此外,要尽量避免使用国际先进等词语。另一方面,在进行新闻的通俗化处理时,修辞手法的应用不能够脱离科技成果,以便使报道显得更加客观。

2.2通俗化原则

就目前来看,县级电视台的受众大多数是文化素质有着较大差异的农民,所以通俗易懂就是农业科技新闻策划的基本原则之一。利用通俗的语言进行报道,可以使大众更容易掌握需要传播的农业知识,继而实现新闻报道的制作意义。而为了遵循这一原则完成农业科技新闻的制作,则需要新闻策划人深入到民间学习更多的民俗文化,继而将复杂的农业知识通俗化。

2.3新闻性原则

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农业科技新闻也需要具有一定的新闻性。具体来讲,就是根据实际对近期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报道。但是,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时间较长,所以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具体的新成果、新品种或是新技术。因此,在进行农业科技新闻策划时,需要及时进行阶段性的科研成果的报道,以便使农业科技新闻的内容得到不断的更新。此外,为了及时将全国范围内的农业科技成果播报出来,还需要对涉及农业新成果的问题进行追踪和报道,以便使农业新闻报道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2.4适宜性原则

就实际情况而言,不同的地区的农业发展程度有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在进行农业科技新闻的策划时,需要遵循适宜性的原则。一方面,农业科技新闻的采编需要与当地的农业发展情况相适应,并且需要指明科技技术的适用范围,继而避免给当地农民带来误导。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是季节性的,所以报道应该与当地的气候变化相适宜,以便满足农民的需要。在每个农耕季节到了之前,县级电视台都可以预先报道一些农业生产经验和技巧,以便为发展当地农业做出一定的贡献。此外,不同地区在农业发展方面有不同的政策法规,所以农业科技成果的报道需要以相关政策法规为依据。

3农业科技新闻在县级电视台的发展策略

3.1增强新闻的科技含量

对于县级电视台来讲,需要承担起帮助农民树立科技理念的责任。而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县级电视台则需要增强农业科技新闻的科技含量。一方面,县级电视台需要播报新型的农业科学技术,并报道一些当地的农业大户丰产丰收的经验,以便加强新闻报道对农民群体的影响。比如,韶关市曲江区广播电视台报道的一则新闻《曲江区花生分段机械化收获试验成功》,预计5年内,曲江区花生机械化收获水平将追上水稻收获机械化水平。不仅对农民产生不小的影响,同时也成功传播推广了农业科技,收到良好的反响。另一方面,县级电视台需要定期邀请有关的农技专家对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进行讲解,以便使报道的针对性得到增强。此外,在农耕时期,县级电视台还可以联系专家进行现场报道,继而更好的普及农业生产知识。

3.2迎合当地农民的喜好

想要使稍显枯燥的农业科技新闻获得更多的农民的支持,县级电视台就需要采取迎合当地农民喜好的播报方式。在进行专业知识的播报时,需要尽量使用通俗语言,并利用比喻等手法将数字形象的表达出来,以便为农民提供能够看得懂的农业科技新闻。就拿广东来讲,白话、客家话是当地流行的地方语言,并且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所以,广东县级电视台可以适当使用地方方言进行播报,并加入一些民俗文化的内容,以使新闻信息的交流更加方便,继而获得当地农民的支持。

3.3采取快捷的播报模式

在对农业科技新闻进行采编时,应该采取快捷的播报方式。一方面,对于农民来讲,长篇大论的农业科技新闻将显得格外枯燥,并且难以突显出文章的重点。所以,为了帮助当地农民掌握有用的农业知识和内容,需要将新闻报道的篇幅尽量缩小,并且完成对文章核心内容的高度概括。另一方面,农民群体的作息十分规律,不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观看农业科技新闻。因此,采用农业科技新闻的时间最好控制在一定时段之内,以便及时将有用的信息传播出去。

3.4增强新闻报道的实用性

由于受众对象是农民,所以农业科技报道需要与该地区的农业密切相关,以便增强报道的实用性。一方面,新闻记者需要到生产一线了解生产实际,以便了解农民的切实需求,继而结合生产实际完成新闻的编写。另一方面,在采访农业科技专家之前,需要先了解相关的农业知识,以便使采访的内容更加符合实际。此外,需要播报一些与当地生产,特别是与现在流行的农业生态旅游等有着紧密联系的农业科技内容,以便切实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增收、家庭农场果园转型发展提供指导。

4结论

第3篇

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的生态农业建设从1983年起步,经过2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体系。但成绩只代表过去,该县面对加快发展的新形式与新要求,充分解放思想,按照十七大精神,围绕财政增收、农民增收的目标,不断创新生态农业发展思路。

该县强调综合发展和全面建设,改变以往“养猪―沼气―种果”比较单一的生态链,因地制宜,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以调整养殖结构、种植结构为突破口,综合开发农、林、牧、渔、工、贸,带动山、林、水、渠、路以及小城镇的全面发展。采取配套措施,使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达到更为理想的良性循环。畜牧业改变了单一的生猪养殖结构,大力种草改草,发展牛、兔、鹅等草食动物,并向立体养殖发展。能源建设突破沼气能源的束缚,充分利用太阳能、小水电等能源,实现多能互补。种植业从平地向坡地发展,结合退耕还林工作,抓好毛竹、速生丰产林等经济林种的种植。同时,充分利用沼气池处理污水的功能,在小城镇大力推广运用沼气净化池来处理生活污水,保护环境,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其次,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该县大力改变目前农业生产农户分散的现状,使农业生产的布局合理化,向集约化经营方向发展。实施以特色水果基地、品种改良示范点为“据点”,加强辐射,采取连片综合开发利用或是集团联营方式,在稳定农村土地延包政策不变的前提下,由单位或经济能人进行大规模经营,走集约化之路,实现农业产业经营的规模化、管理的现代化、劳动的技能化、产品的市场化,凭借强大的实力抵御市场风险,规划和发展农业。不断丰富和完善生态农业循环链条,推进“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生态农业向“养殖+沼气+种植+加工+旅游”五位一体现代化生态农业方式转变。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重点是抓好“两个结合”:发展生态农业与发展加工业结合,培育和壮大农产品加工产业,重点抓好水果深加工,以汇源、汇坤等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恭城为契机,抓好水果品质的提高,增强水果的市场竞争力;发展生态农业与发展旅游业结合,积极开发集休闲度假、领略民族风情、体验劳动情趣为一体的农业旅游观光项目,拓展生态农业发展空间。

优化水果种植业结构。该县以提高水果品质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水果品种调整步伐,大力引进名优特新水果品种,提高水果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充分利用生态能源优势,建立一批无公害水果科技示范园,引导和鼓励水果生产向绿色水果、有机水果方向发展,拓宽发展空间。加强水果管护,抓好农业科技的研究开发,实行标准化栽培。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和标准体系,提高水果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培育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该县以退耕还林为契机,对25°以上的陡坡地段及江河源头等生态地位重要地区全部还林还草。对不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地方,在保证整体生态效益的前提下,适当发展用材林、薪炭林和柑橙、桃、柚等经济林,大力发展生态林与经济林兼用树种,争取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第4篇

一、切实加强领导,为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提供环境保障

我们要把农产品深加工作为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来突破,确立扶持一个加工企业,兴一方优势产业的理念,大力培育和积极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 切实加强领导为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提供环境保障 ,

一是成立农产品深加工专门管理机构,建立协调机制,定期召开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会议,经常组织有关部门深入企业调查,具体负责制定、落实全市农产品生产、养殖、加工等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关措施及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全力支持引进和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各区市县也要相应建立机构,并设专人负责指导、协调农产品深加工工作,为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保障,有效地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二是在财政资金、政策上重点扶持深加工型龙头企业。在扶持龙头企业发展资金中,深加工型龙头企业应占2/3以上、建立扶持政策长效机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 将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纳入滨海新锦州建设的总体规划,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对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要建立起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由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加大对深加工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可以采取土地优惠,税收优惠,建设园区等方式,招商引资,筑巢引凤.增加对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投入,农业生产需要全社会的支持,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支援.社会资本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是政府应予积极鼓励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扶持政策的积极引导,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把社会资本引入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是提升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项重要手段,对做大做强我市龙头企业,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三是在用地审批上给予优先安排。这样,可促进我市加工企业快速发展,有利于形成从初加工向深加工、从单一型加工向综合型加工转变,从主要集中某个类别产品加工向多种类别农产品加工协调发展的格局。

二、加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力度,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因地制宜,结合本地资源优势,有重点地扶持有规模的加工企业。对加工企业上游产品的基地建设,要给予重点支持,着重解决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产品品种,品质,产量的配套生产,对加工企业收购本地农产品加工的,特别是对农产品实行保护价收购的企业,要大力扶持. 从资源优势出发,围绕种植、畜牧、蔬菜、水果和花卉五大优势产业,整合力量,突出重点,狠抓一批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化基地建设。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化良种繁育基地、规模化饲养小区;水果生产基地和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规模化设施基地建设;完善提高花卉基地。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使农业生产方式由“低、小、散”进一步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农产品产量、质量和档次得到了全面提升,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三、打造农产品品牌,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丰富农业产业化发展内涵

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打造农产品品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市积极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提高企业科技水平,积极支持和鼓励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争创名牌产品,通过各种招商引资会、农业博览会、产品展销会、交易会,大力宣传我市农业特、优产品,努力打造一批具有特色、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和名牌。 提高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可在农产品加工行业实施推进标准化生产、打造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质量为中心的品牌兴企工程,增强了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四、以开拓市场为重点,推动农产品流通业的发展

我们要抓住农产品流通这一产业化经营的命脉和关键环节,引入工业营销理念,培育市场体系,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建设市场促流通,瞄准市场办企业,积极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帮助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我们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等方式,在每年的博览会上开辟优势农产品展区进行推介,积极组织企业以优势产品参加境内外各种交易会,开拓销区市场。加强市场配套设施建设和保鲜技术研究开发,吸引外地客商参与市场开拓,扩大农产品辐射范围。

第5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8002102

1 引言

党的十报告中重点论述了生态文明,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提出必须树立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而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林业居于基础地位,林业是生态建设的动力和主体,是促进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纽带。而农村是林业发展的基地,我国土地的绝大部分布局在农村,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发展的进展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因此,必须重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发展。而现今农村林业发展已摆脱了单纯以经济效益为主、林业产业为主导的地位,在指导思想上是以生态效益优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兼顾发展的新的发展思路,因此研究农村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要出发点的林业发展对策成为―个重要的课题。笔者在基层林业部门从事工作20余年,现以聊城农村为例,从农村生态文明的角度就林业发展的内涵及发展路径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以期相互借鉴,与各位同仁共勉。

2 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建设美好生态环境,在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所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境界。而当前我国面临日益严峻的资源趋紧和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生态系统多样化遭到破坏、PM2.5不断超标等严重挑战,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重大课题。而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的2/3都在农村,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农村天然的自然生态条件,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应比城市更具有优势,但从目前来看,却出现相反的趋势,其根本原因是农民在生产生活中自身生态观念与生态保护意识的薄弱,农村村庄建设的不合理,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不文明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不良的农村风俗导致的危害,特别是具有高污染性的企业向农村的转移,使得农村的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破坏。因此只有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和质的突破。

3 聊城林业在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聊城市地处山东西北部,属南北气候过渡地区,有丰富的物种资源,生态系统多样,适合多种经济树种和速生用材树种的生长,是欧美杨、毛白杨、泡桐等速生树种的最佳适生区域,也是枣、苹果、梨、桃、杏、李等重要经济树种的主要栽培区。林业作为聊城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基础产业,对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1 林业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环境基础

林业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森林是“地球之肺”,湿地是“地球之肾”,森林和湿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陆地上最主要的两大生态系统。它们以70%以上的程度参与和影响着地球化学循环的过程。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对维护全球生态平衡发挥着中枢作用[2]。发达的森林生态系统能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调节气候,有效的保护农村自然生态环境、保障农村社区生产生活、保障农业增效和粮食高产,为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聊城市通过近年来启动平原绿化、绿色通道等林业重点工程,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13%提高到25%以上,彻底改变了过去缺林少绿的状况,形成了适宜人们生活、居住的小气候环境。

3.2 林业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是实现农村生活宽裕的有效途径

首先,林业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为农村生态文明、经济发展提供着丰厚的物质基础。作为地球最大的绿色经济体,林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木材、工业原料、木本粮油、食品药材等10多万种林产品。通过对森林资源的科学经营和合理开发,进行多功能的加工利用,可以满足人们对林副产品和生态产品的需求,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物质基础[2]。其次,发展林业能够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目前,聊城市的木本粮油、果品、木材加工、用材林培育等传统林业产业和森林食品、森林旅游、木浆造纸、苗木花卉等林业新兴产业都蓬勃发展,呈现猛烈发展势头,如冠县的万亩梨园、茌平的圆陵大枣、高唐泉林纸业30万t木浆项目、东阿的黄河森林公园等,已经成为拉动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

3.3 林业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文化保障,是美丽乡村构建的核心元素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森林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等林业生态文化,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文化保障。 而“美丽乡村”首先指的是一种优美宜居的自然环境,通过发展庭院林业,加强农田林网建设,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的生存条件,建设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了乡风文明。

4 新农村基于生态文明建设林业发展的路径

在全市林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缺乏合理规划,生态系统稳定性不强;林业基础设施薄弱,森林资源保护能力不强;林种单一,易发生病虫害;林业科技含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没有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配套改革相对滞后。基于林业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作用,也由于上述的一些问题,聊城林业发展应从多路径推进。

4.1 林业发展要整体规划,统筹设计

林业发展是农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要有乡村规划,林业在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充当什么角色因地区而有差异,有些地方需要恢复或建设生态系统;有些地方需要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有些地方需要改善生活环境等。发展林业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和可能具备的发展前景,科学地统筹规划。在规划之前要进行实地调研和调查问卷,规划决策要反映社会的需求,要让农民广泛参与。所做规划要实现以下目的:①实现林业结构的多样性,充分利用土地与空间,确保林业科学发展;②保护和优化适地适树的各种生产潜能;③实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科学建立、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切实改善自然环境以及人居环境,造福当地百姓;④实现物种保护与生产相结合,确保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⑤实现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凸显林业发展的人文底蕴。

4.2 林业发展要加强林业资源保护与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在城镇化、工业化也加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森林资源管理也面临越来越严峻的问题。有些地方的建设项目非法占用林地非常严重;以建设公园、开展土地整理、开发利用等为名,任意改变林地用途;对树木任意采挖移植,毁林毁地;对林业资源长期的过度开发使得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因此应充分认识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对于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的重大意义,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森林资源保护的关系,严格依据规划审查建设项目使用林地,控制用地规模,坚守林地红线[3]。其中首要的是建立全市森林资源监测管理和检查监督体系,建立森林资源档案;同时加强林业资源保护立法和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的林业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要创新管理机制,以政府出资购买服务方式,让社会组织承担起林木病虫害防治、护林防火、林业资源保护等任务。

4.3 林业发展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林业现代化的主要因素。林业发展需要有不同层次的科技支撑,对于没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农民来说,在发展林业事业时,同样需要现代的科学技术,林业专业户还需要常常接受培训,以推广新科技成果的应用。要实现林业科研与生产的高效结合,充分发挥林业科研机构的科技优势,要依靠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技术,选择适宜的地点,建立林业科技示范园区。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样板去感染、激励和引导林农,将林业新科技和新信息及时传授给广大林农。要进一步加强卫星遥感、红外监测、飞机化学灭火等高新技术在森林预测、监测、控制和病虫火害防治、荒漠化防治、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要加快“3S” (卫星遥感、全球定位和地理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林业在农村林业中的应用[4]。林业的发展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加快建设智慧林业,加强林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林业资源动态监测平台、林业金融服务平台和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5]。

4.4 林业发展要提高农民生态意识,调动林农参与积极性

目前,大气污染,环境治理压力较大,只有全民形成绿色发展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绿色消费自觉意识,增强生态林业、民生林业、人文林业的发展理念,从而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才能促进林业发展。因此要让农户充分意识到农村生态环境对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要性和对自身的极其有益性,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农村人口众多,土地辽阔,农田、山地既是维持一个区域生态功能的生态系统,又是一个易受人们不当行为影响的污染源。根据调查城市市民的生态意识明显高于农村村民,因此应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大众传媒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活动,引导村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理念,从而促进林业的发展。

4.5 林业发展要创新,培育特色林业

我国农村各地自然环境条件各不相同,不同村庄有不同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形成不同的文化现象,在多元文化下人们的习俗呈现出各不相同的形态。因此对于一些有特色的农村,特别是离城市相对较近的农村,结合乡村风光、乡村文化,着重开发观光林业、休闲林业、旅游林业。这既可为广大城市居民提供休闲、观光的好去处,同时也成为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种渠道,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能促进城乡居民交流,沟通人们思想,弘扬并传承人们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形成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和谐社会氛围。

4.6 林业发展要实现生态与产业互利共生

林业具有生态和经济双层功能,我国新农村要实现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不能走先发展经济而破坏环境,再治理环境而制约经济的路线,应当走产业和生态同步建设,互利共生的道路。林农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以林产品市场需求为指南,建立林业工业原料基地,使得林农与林产品加工企业之间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形成资源链、价值链、生态链的良性循环系统[6]。

第6篇

【摘要】“三沼”(沼渣、沼液、沼气)综合利用技术是生态循环农业的核心环节,是农业生产中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的桥梁。通过构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可以促进“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式运营,确保畜禽粪便得到有效处理和充分利用,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业污染,为广大农户提供清洁能源,促进观光采摘园提档升级。

态循环农业是一种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它使农业活动由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一线性运营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式运营。“三沼”综合利用技术是生态循环农业的核心环节,是农业生产中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的桥梁纽带。近年来,山东省威海市持续加大对农村新能源建设的扶持力度,积极示范推广“三沼”综合利用技术,引导建立了多种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

“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

“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是一种以设施农业为依托,以日光温室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工程为纽带,通过生物质转化技术,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在相对封闭的区域内形成物质、能量良性循环的生产模式。近年来,威海市先后建设了荣成市海波生态农场、山东百岁谷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基地、乳山市圣源果蔬专业合作社及威高生态园等20多处“四位一体”生态模式的循环农业示范基地。通过采取沼渣追肥、沼液滴灌施肥、沼气点灯提供气肥、提高棚温等“三沼”综合利用技术,大大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了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例如在芹菜生产中,芹菜产量提高了20.6%,叶绿素含量提高了18.9%,VC含量提高了8.77%,还原糖含量提高了50.7%。据估算,实施“四位一体”生态模式的日光温室,每667 m2可增收3000元以上,综合效益十分可观。山东百岁谷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基地现有日光温室25栋,面积约为13万m2,每个温室内配套建设1座50 m3的沼气池,1座15 m3的沼渣沼液贮存池,并配备电子杀虫灯、粘虫板等物理灭虫设施。通过实施“三沼”综合利用和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该公司日光温室中生产的蔬菜品质得到明显提升,部分已经达到绿色食品的生产标准,每年增收约100多万元,2014年被山东省农业厅评为第二批“山东省循环经济示范单位”。

精品生态休闲农业模式

休闲观光农业是以农业观光采摘园区为依托,并将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新型交叉产业,其核心理论是可持续发展,其根本途径就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近年来,将生态农业建设与休闲农业发展、传统农耕文化挖掘与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基础实施提档升级与经营管理模式创新有机结合,打造都市休闲农业的新亮点、新样板,先后打造了荣成市健康集团休闲农业示范区、威海山泰种养殖生态园有限公司、乳山市新自然草莓采摘园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春果蔬合作社采摘园等30多处休闲农业精品园区。通过建设沼气工程及配套设施,推广“三沼”综合利用技术及相关农业技术,园区的产品增加了产量,提高了质量,改善了园区环境,提升了园区档次,吸引了更多游客。乳山市正华农林科技示范园有限公司采取保护与开发同步进行的模式,在保持原生态风貌的同时,将景区规划为休闲观光区、生活服务区、野生动物游览区、原生态地貌观光区。四区相互依托,结构紧密,最终形成以“返璞归正,探寻生命原始本真”为主题的大型生态园区。其中休闲观光区内有各式采摘钢架大棚27 栋,露天采摘园面积达到20万m2以上。采摘品种有草莓、油桃、葡萄、柿子、榛子、板栗、核桃及各类蔬菜,品种多样、季节交错,形成全年都有采摘项目的良性循环。园区种植的产品全部施用沼肥、有机肥和土杂粪,不添加任何色素剂、膨胀剂、催熟剂,产品先后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及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2015年,园区共接待了各类游客20多万人次,销售收入达800多万元。2014年乳山市正华农林科技示范园被农业部评为中国美丽田园,2015年被列为威海市精品观光采摘园。

区域清洁生产生态农业模式

区域清洁生产生态农业模式以大型沼气工程为依托,充分发挥大型沼气工程沼肥产生量大,循环速度快的优势,带动周边区域循环农业的发展。这种模式以当地农业资源为基础,以沼气工程为纽带,将农业种植、畜牧养殖、大型沼气工程和周边农户生产有机结合,既解决了畜牧养殖场环境污染的问题,又为农户日常生活提供了能源,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肥料,形成了养殖企业与农户互惠互利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近年来,威海市先后建设了荣成市沟姜家村、荣成市干占村、威海环山投资有限公司及经区海西头村等25处大型沼气工程。通过在规模化养殖场建设大型沼气工程,使养殖场的畜禽粪便得到了有效处理和充分利用,极大地改善了周边环境,降低了农业污染,广大农户也获得了清洁的生活能源。荣成市沟姜家村养牛场投资约410万元建设了大型沼气工程,该工程占地约2668 m2,总池容量约为1500 m3,发酵原料均来源于本村的养牛场。项目自投产使用以来,一直正常运行,平均每天可以处理养殖场的粪污水160 m3,沼气产量s为800~900 m3,每年沼渣沼液产量约为3000 m3,该工程所产沼气全部用于为全村700多户居民提供日常炊事生活用能,每年可节省40多万元的费用支出,所产沼渣沼液主要供给周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使用,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庭院经济生态农业模式

庭院经济生态农业模式以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为依托,在农村庭院及房屋前后的间隙空地中,按照庭院生态农业的构建方式,以个体农户为生产单位,从事农业生产、加工、经营的一种农业模式。近年来,威海市委、市政府把农村沼气建设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自2007年以来,市级财政每年拿出约500万元的资金补贴农村沼气建设,各市区也按1:1的比例落实了配套资金。截至目前,威海市共新建“一池三改”和“一池两改”户用沼气池50000多个,农村沼气总池容量达44.7万m3。每年可生产沼气2000多万m3,提供优质沼肥200多万t,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5万t,减少二氧化硫排放730多t,节本增收7780多万元。农村沼气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被誉为“烧不尽的煤气罐,用不完的肥料库,填不满的垃圾坑”。

“畜-沼-菜”生态农业模式

第7篇

要提高农业生产化水平,必须把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要求必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农业结构调到好、优、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提升农业效益的需求,也是缓解农业资源瓶颈的迫切需要,对农业发展将带来一场深刻变革。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和突出重点在于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其中,返乡创业是引领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有生力量,将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中坚力量。人力资源回流农村创业,对繁荣当地农村经济、增进社会治理、修复农村社会结构有着积极作用。因此,要将返乡创业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抓住抓好。

返乡创业悄然兴起

近年来,返乡创业的人士越来越多,返乡和下乡创业正在悄然兴起。返乡下乡的主体主要有三类人:第一类是过去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第二类是大中专毕业生,第三类是企业主。他们涉足的领域,包括有机绿色产品种植、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和物流、农村电商、休闲农业、民俗开发等。这些返乡、下乡创业的农民工、毕业生以及企业主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很多人受过市场的熏陶、工业化生产的训练,他们正在成为农村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的有生力量。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三农工作的主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突出重点,当前要提升农业的产值连、价值链,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在传统农业供给体系上加上新理念、引入新元素,必须将现代科技、生产经营模式引入农业,必须优化农业全产业链的从业者的结构,要培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带头人。

谁是带头人?即返乡创业者。这些返乡创业,下乡创业者,带回资金、视野、管理经验和市场,他们更注重在品质、品位、品牌管理上下工夫,更注重新技术的应用、农业多功能的挖掘、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整合。这样,农业自然而然就嫁接上了现代的生产要素,为农业转型升级、体制增效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要鼓励越来越多的人士到农村去创业。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要富,农民必须要富,富国没有穷农民。增加农民收入,要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这是衡量三农工作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当下,农产品价格上涨乏力,农民工工资增长速度慢,支撑农民收入增长的传统力量在逐渐衰退。但随着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高级化、个性化、多元化,农民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农村文化的独特性、绿水青山的生态性,为农村新产业、新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为农民增收也带来了新的机会。

浙江绍兴有一个小村子叫险滩村,2013年全村返乡创业外出农民工有210人,这两年全村外出的农民工90%都回来了,现在村里在外头打工的只有三十几人。目前这一个村的农家乐有88家,三分之一是由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创建。这些返乡农民工创办的农家乐带动了就业,他们的收入也远远超过了在外头打工时的收入。

据有关部门对192个县的典型调查,返乡创业带动就业的效果比较明显。一个人返乡创业可以带动四个人就业。如今,农民就地就近的就业机会在增加,这为农民增收开拓了一个新的渠道。虽然农村的短处也很多,很多地方是污水乱排、垃圾乱扔、秸秆乱烧,典型的脏乱差,但有一些地方的农村却是绿水青山。要具备长远的眼光,依托农村的绿水青山乡村文化等独特资源,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使之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脱贫的一个坚强的依靠。

外出劳动力回流将成趋势

从1970年代末到1990年代末,二十年里中国农村在世界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乡镇企业演义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这种独具特色的工业化道路,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现在农村的返乡创业和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无疑也是中国农村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的继续。

到2030年,中国将还有4亿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农村。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保留乡村的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搞乡村投资,为农民建设美丽家园,是我们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这个农村能不能建好,关键看有没有人。以前说乡土民风守望相助,实际上都是丰富的社会交往互动的结果。农村基本单元是家庭,很多国家在现代化进程过程中,村落共同体迅速解体,原因正是劳动力持续不断地单向由农村流向城市。只鼓励劳动力单向往城里流动,鼓励农民刨根式城乡迁移,将会把农村的根断掉,使得农村越来越空心化,社会资本也会不断消失,那样将不再有传统农耕文化和地方习俗。 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村农业的投资价值不断显现,外出劳动力回流将成为一个潮流和趋势。

中国农村的一个巨大的软资源和软实力,是传统的农耕文明,新产业、新业态的蓬勃发展,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回来了,待得住了,也能致富了。山东有一个淘宝村,宣传的口头是“在外东跑西跑,不如回家淘宝”。回家赚的钱多了,人回来了,心聚拢了,村庄的社会治理更有基础、更有底气。我们在各地调研发现,许多新产业、新业态的创业者,很多都是父子兵、夫妻店、同学店,几个同学一起种西瓜,搞观光旅游,几十万块钱就可以创业。像这样,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客观上能够缓解农村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压力,改善家庭结构,有利于修复社会结构,防止农村在社会变革大潮中边缘化。

第8篇

关键词:乡村振兴;休闲农业;产业联动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休闲农业发展导向

在乡村振兴战略建设框架设计中,报告明确提出两个导向:鼓励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鼓励拓展农业的生态功能,从发展主体和发展方式上强调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这有利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有利于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有利于农民就近就地创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有利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提供看山望水忆乡愁生态文化产品的同时,满足民众融乡土与时尚、传统与现代、观光与体验的多元精神生活需要。20世纪40年代,在《乡土重建》一书中提出,“乡土中国之重建,主要还是要依靠于其内在的、自生的力量”,“在乡土重建的过程中推动老百姓向现代化生活迈进”,并寄望于“将来乡村社区里自会长出新的社会重心和新的社会人物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乡村振兴是农民依靠自己、发展自己的全程参与过程,应放在乡村现代化这个宏大背景下加以深刻认识,从而把握它的重要意义。作为振兴乡村的主体的农民,休闲农业产业更能体现农民稳定就业和收入持续增长需求,能充分发挥农民参与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经营智慧,从而开创从全面参与到有效参与、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从宏观参与到细节参与的新时代农民产业振兴新局面。

二、西安休闲农业发展演变历程

西安从2000年左右开始,以“品农家菜、住农家屋、观农家景、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的农家乐形式开启了乡村休闲消费时代。之后很长时间里,农家乐在西安空间分布和消费形态上一直居高不下,几乎成了休闲农业的主要内容和代名词。以至于在相当长时间里,人们直接以农家乐取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而忽视了休闲应有的本义和产业发展的内核。随着消费需求多元化,西安农业园区、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区相继形成,并呈现不断优化提升的势头。尤其是在园区评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等系列文件出台下,西安的休闲农业产业有了质的改变。不管是产品提供、环境改善、服务意识、项目设计,还是营销手段、活动策划、乡土文化传承等方面有着较为全面的开发。

(一)初创期(2000~2010年)

西安发展休闲农业最早始于2000年,以吸引城市居民来农家餐饮、观光为主,各种形式的农家乐是这段时期的主要形式。长安区滦镇街办上王村是全市发展最早也更具代表性,周末全家乡村游日趋盛行。随着农家乐的盛行,一些传统的农业园区也开发多样的农家菜系和民俗活动,以增强园区应对新生消费需求的吸引力。到2010年年底,规模园区达到90家,吸引游客64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8.2亿元。这段时期的休闲农业,更准确地讲,应该是休闲农业的最初始业态———农家乐业已形成并成为城市居民乡村休闲消费的主要选择。带来人流收入流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强大的休闲消费需求长期被压缩在最低级形态,休闲业态供给的不足和项目的单一致使此后休闲农业企业也面临转型的阵痛与市场淘汰的高风险。

(二)成长期(2011~2015年)

鉴于乡村休闲的巨大需求空间,农业园区在这个时期迅猛发展。为了统一休闲农业园区的认定和评价机制,2013年西安市农业委员会(后来改为农林委)出台了《西安市休闲农业示范园区认定暂行办法》(市农发〔2013〕103号),规定休闲农业示范园区可以是单个或集中连片的多个休闲农业经营实体,包括休闲农庄、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示范园、休闲农家等四种形态,且每两年评定一次。作为第一个休闲农业规范性文件,大致厘清了休闲农业园区的经营范围、主要业态以及评定规则,这为市级休闲农业企业的申报提供了认定依据。随着休闲农业园区认定办法的出台,2013年8月,西安市第一批36个市级休闲农业园区应运而生。次年,又评选出了休闲农业“十佳园区”以及7条休闲农业最佳旅游线路,重在示范园区和成熟休闲路线的推广。截至2015年年底,规模园区200余家,吸引游客146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16.1亿元。这个时期,市场休闲消费需求进一步激活,休闲农业园区功能日趋完善,逐步走出了有观光无体验、有产品无文化、有餐饮无产业的发展瓶颈。

(三)稳定期(2016~2019年)

随着休闲农业企业的规范化发展和政府的有序引导,西安休闲农业产业的空间布局日趋体现生态禀赋及文化资源的差异。在2016年,先后出台了《西安市2016~2020年休闲农业发展规划》、《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实施意见》,以及《休闲农业提升行动计划》,旨在加快休闲农业的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园区景区化建设步伐,实现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在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下,先后于2016年3月和2017年11月,分别评定了第二批23个市级休闲农业园区和第三批25个市级休闲农业园区。至此,西安市休闲农业业已呈现出“两带三区”的总体布局。共有市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园94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6个。到2017年年底,吸引游客2350万人次,年经营收入达到24.1亿元,休闲农家经营户年收入超过10万元。这段时期,西安休闲农业企业有了跨界融合、产业联动的发展态势,从经营规模、业务范围、项目策划、个性体验、网络营销等方面都有了广泛拓展。

三、制约西安休闲农业产业品质提升的影响因素分析

西安历经18年,从单一的农家乐发展到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休闲农家等多种经营主体、经营业态,客流量及营业收入都有了稳步增长。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应该看到仍然存在诸如产业链短小、附加值不高、农业科技支撑不足、文化创意匮乏等问题。

(一)重规划轻策划,项目主题定位针对性不强

从笔者对西安市级以上休闲农业园区企业的调查发现,基本都做了园区整体规划,甚至不惜重金聘请高校院所为园区做了规划图案。从空间布局到项目选址、从门店分布到经营用地配套、从景区美化到控制性详规一应俱全,却没有围绕主题定位所做的市场调研、客流分析、包装设计、创意提炼,导致园区人为建造景观,缺乏科学性、真实性、艺术性和趣味性,没有自己的主题特色。

(二)农耕文化开发肤浅,经营项目体验参与度较低

从不同批次评定的市级休闲农业园区来看,西安市休闲农业园区绝大部分是从普通农业园区和农家经营发展而来,经营内容主要以农事观光、瓜果采摘、水面垂钓、农家餐饮为主,较少有深度的农耕文化体验项目。多则以农器具的展览为主,消费者无法近距离体验。即使可以亲身操作,也没有从农耕文化中开发出个性化的深度体验项目,很难将农耕文化与现代消费项目融合起来,从而失去了乡土本真。

(三)文化创意应用不足,产品开发缺乏吸引力

整体而言,西安休闲农业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主要有初级农产品、地方餐饮、民宿客栈、婚礼宴会、会务培训等。经营项目十多年来从单一的农家餐饮拓展到了乡村度假、农产品初级加工、康体养生等门类,但经营范围拓展的同时并没有提升项目的品质本身。文化创意只是简单地用到了建筑小品

(四)农业科技创新应用较少,关联产业附加值较低

西安作为农业大市,截至2017年年底,累计培育引进农业新品种165个,推广应用新技术290多项,累计获得省市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成果198项。但这些新品种新技术主要应用在传统农业种植领域中,缺少针对休闲农业领域特殊品种的引进和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应用并没有带来休闲农业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也没法体现休闲文化底蕴,从而不利于关联优质产品的开发,最终很难实现产业附加值的提高。

(五)重硬件轻服务,本土创新意识不足

总体而言,经过十几年的园区提质增效和政策的不断完善,西安休闲农业产业基础逐步优化,“两带三区”的休闲农业产业空间分布初步形成,相关产业门类较为完备。但仍然存在简单模仿、偏重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而忽视根植本土特色基础上的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平台创新、文化创新、体制创新,缺乏彰显西安休闲文化特色的主题项目,缺少行业高端的进取精神和高端行业的工匠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