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21 17:13:0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经济发展的问题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地摊经济; 治理; 法律困境;
Abstract: Both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relaxed relevant policies on the street vending economy and explicitly encouraged its development,But the street vending economy in many places seems to have returned to the situation that being chaotic if it's released or being inanimate if it's administered. The reason is that there are lots of prevalent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reet vending economy,such as the difficulty in protecting the rights after sale,the influence on the normal order of the city, and the improper way of supervision. To overcome thepredicament,it is necessary to use the rule of law thinking,improve the market access system,innovate the way of supervision,establish industry self-governing organizations and implement laws and regulations in detail,so as to help the street vending economy adhere to the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ruly become the vitality of China's economy.
Keyword: street vending economy; administer; legal predicament;
在国家宏观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地摊经济顺势发展,全国迅速开启了地摊经济复兴模式。地摊经济展示出其独特的经济驱动势能,但其中也不乏盲目跟从的势头。如今潮流逐渐减退,地摊经济又被纳入强制规范的列表之中,摊贩和城管间的“猫和老鼠游戏”重复上演。可是地摊经济从来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落”经济,其出现带有一定的正负效应,我们只有将其带到“阳光之下”——使其合法化,合理化,规范化,才能为长足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动力支撑。
1 、地摊经济的基础理论梳理
1.1、 地摊经济的概念
地摊经济,是指通过摆地摊而获得收入来源的一种经济形式。由于人类个体有限的生产能力和多样化的物质需求,加之后来劳动分工的明确化、职业化、专业化,早期的物物交换逐步演化成商业贸易。但贩夫走卒,古已有之。地摊经济作为人类最原始、最有生命力的商业活动之一,有其独特的优势,不仅填补了老百姓购物的一段空白,在疫情背景下还能发挥缓解就业压力、繁荣经济市场、改善民生等作用。
1.2、 地摊经济的类型及特征
1.2.1 、叫卖地摊与问价地摊
根据摊主的贩卖方式,可分为叫卖地摊与问价地摊。叫卖地摊的摊主多以叫卖的方式,宣扬折扣优惠细则,吸引客源,促成交易,其特征为利润低、销量大。问价地摊则是等待消费者问价,部分商品在摊贩与消费者的一问一答中降低价格,促成交易,其特征为被动、价格因人而异。
1.2.2、 食品地摊、服饰地摊、生活用品地摊与娱乐地摊
根据地摊贩卖商品种类,可分为食品地摊、服饰地摊、生活用品地摊与娱乐地摊。食品地摊无论是加工过程还是售后,易产生垃圾,食品安全为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服饰地摊因其售卖尺码及款式多样,通常占地面积大;生活用品地摊数量最少,商品质量安全引人关注;娱乐地摊多设在广场等面积大、人流量多的地方,占地面积较大。
1.3 、地摊经济兴起的溯因
1.3.1、 疫情背景下政策鼓励
近几十年来,地摊经济相关政策有放宽趋势。近来受疫情影响,国内失业人口增加,各个群体经济负担都有所加重。国家为推动经济发展,扩大内需,放宽了地摊经济相关政策,鼓励地摊经济的发展。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应政策或措施以促进地摊经济发展,减轻就业压力。截止2020年6月,先后有江西、辽宁、陕西和南京、成都、厦门等多个省市明确表示鼓励发展地摊经济并出台了系列宽松政策。[1]
1.3.2 、地摊经济“三低”特质
地摊经济有着创业门槛低、失败风险低、商品价格低的“三低”特质。创业门槛低,是指对经营者的学历及技能要求不高,没有店铺租金的压力,对资金不足、身体有缺陷、年龄较高但又想获得收入的弱势群体来说,是一条保障自己生存权的道路。失败风险低,指的是前期的资金投入不多,经营成本不高,中低收入群体数量大,市场广泛。地摊经济没有店面租金,店员服务等压力,商品价格一般都比较低,大部分商品算得上物美价廉,竞争优势明显。
1.3.3、 填补了消费者的需求空白
首先,地摊经营者大多会选择人流量多的地点摆摊,如学校、居民区、大型商场的周围。这一选择为居民、学生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消费途径。其次,从地摊经营的内容来看,多以小吃、零食、日用品为主,而城市居民的主体以中小阶层为主,物美价廉的“地摊货”可以很好满足部分日常需求,填补了商超之外的消费市场,满足了消费者购物便利的需求。
2 、地摊经济调研情况分析
2.1、 调研情况
本次调研主要以问卷、走访调查为主,电话咨询等为辅。问卷调查分为线上调查与线下调查,针对不同群体设计了两份不同问卷,一份针对地摊经营者采取线下调查方式,另一份针对非地摊经营者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调查方式。针对地摊经营者的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352份,针对非地摊经营者的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268份。调查地点为湖南省长沙市,走访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长沙市岳麓区、雨花区、天心区等。
2.1.1、 地摊经营者调研情况
通过问卷数据和走访调查结果可知,在长沙从事地摊经营的劳动者,大多是缺乏学历和技能的外来务工人员且近一半为中老年人群体(如图1、图2所示)。
大量的进城务工人员,在缺乏其他技能的情况下,加之年龄偏大,学习新技能的积极性不高和过慢,多数会选择从事摆摊从而维持在城市生活的成本或者补贴家用。大部分经营者对当前地摊经济的监管和执法感到不满意,城管执法不够公开透明,多数从业者对关于地摊方面的法律或法规不太了解,对于政府出台关于地摊经济相关规定,有一部分人认为很好,但多数人认为没有用,从而也就造成的目前地摊经济“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
2.1.2、 非地摊经营者调研情况
非地摊经营者问卷部分,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调查方法,接受调查的群体主要为当地居民、外地游客、当地学生等。在268份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对地摊经济有一定的了解,也在日常生活中多次接触到地摊经济,因此他们对地摊经济的态度是基本支持的。非经营者认为地摊经济方便了居民的生活,提供了多样化的物品选择,从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非经营者发现了地摊经济存在的问题,即噪声污染、环境污染和卫生质量问题,他们希望国家可以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2.2 、调研问题分析
2.2.1、 管理制度不完善
虽然地摊经营者与非地摊经营者立场不同,但他们都表示出了对现在地摊管理的不满。地摊经营者表示,目前城管执法方式较以往有所改善,但仍存在执法不文明、不公正的现象存在;非地摊经营者则认为政府在试点的时候没有广泛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没有结合实际;在执法的过程中不够透明。所以在地摊经济管理的过程过,政府和其他管理机构应当充分考虑各方意见,建立高效沟通的机制,规范城管执法过程,结合地摊经济的客观特性,因地制宜做好规划与管理。
2.2.2 、政策宣传落实不到位
无论是地摊经营者还是非地摊经营者,他们对于地摊经济的认识都存在滞后的情况。非经营者对城管的印象基本停留在了之前新闻所报道的粗暴、野蛮上,而根据经营者的反映,城管的素质是有所提高的;经营者对当前地摊经济相关法规也不熟悉,实际上早在2016年湖南省政府就出台了《湖南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餐饮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在这部条例中明确规定了食品摊贩经营方式和范围等。造成这些现象的出现,客观上可归咎于政府宣传不到位。同时法规出台后,政府部门没有出台相应跟上立法的规范性文件,来具体引导地摊经济,政策精神难以落实。
3 、地摊经济发展的法律困境
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研究,我们发现地摊经济发展的法律困境主要集中在售后、秩序和监管三方面。售后问题主要发生在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部分经营者职业道德不高,对产品、服务的质量把关不严,易发生侵权等纠纷;此外消费者也存在维权困难的现实难题。秩序问题则发生在经营者与社会公众之间,主要包括噪音污染、环境污染在内的污染问题和交通堵塞问题等。监管问题则发生在经营者与管理者之间,主要是执法模式不文明以及现有规划试点不科学的设置与管理。
3.1 、售后维权艰难
由于地摊经营流动性和自主性较强,进货渠道多元化,且目前针对规范地摊经营的法律尚不完善,尤其是产品来源追溯的监管机制的缺乏,使得地摊商品来源不明,即使发现劣质商品和食品过期变质也无从追溯。同时,地摊经营的自主性决定了摊主进货渠道的多元化,这也加重了对其来源的监控和管理的负担。再者,当前各类食品摊点缺乏相关食品安全与质量公示,也没有相关第三方机构,如质检和维权机构的介入,消费者无法直接了解摊点食品安全情况,在出现食品安全或质量等问题主张维权时,难以取证,追责困难。[2]
3.2 、影响城市正常秩序
3.2.1、 环境污染问题
地摊经济常常伴随严重的环境污染,包括噪音污染、空气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由于地摊多设在人流量大的交通十字路口、居民区的空地处、学校周边等处,他们的叫卖声以及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极易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食品加工产生的油烟、随处乱倒的垃圾和食物残渣使当地的环境陷入“脏乱差”,给城市环卫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还有一些地摊经营时间较长、较晚,容易损害居民休息权。在经营中,油烟、食物气味和垃圾等常常影响周边环境。
3.2.2 、影响交通秩序
经营的逐利性驱使摊主聚集在人流量大且人群密集的地点经营,而这些地点通常也是城市规划中的交通网点、商业繁华地段、娱乐场所中心圈和居民小区密集区等区域。由于地摊经济自身特点,区域内部缺乏统一的摊位规则。同时受部分经营者素质较低的影响,地摊经营不可避免和城市规划在空间上有交错的现象,加重了空间利用上的矛盾,容易破坏正常运行的交通秩序,影响交通安全。
3.3 、监管方式不当
3.3.1 、执法方式不当
城管暴力执法这一社会热点不止一次上了“头条”,因管理方与被管理方地位上的不平等性和管理的强制性,舆论常将问题归责于管理一方,而忽略了执法与被执法的双向关系。暴力执法问题出现的原因有二:一是管理制度不完善、措施不配套、执法方式不妥当;二是城市管理者与地摊经营者缺乏有效沟通。城管和地摊经营者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地位的不对等使两者的立场和意志有明显的差异。
实际生活中,城管在执法的过程中,较缺乏人性化的执法方式。大多数经营者对于城管的执法方式都有所不满,主要体现在执法过度、方式简单粗暴和不文明执法三个方面。而一般以地摊为生的人,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素质较低,缺乏相应的法律意识,当出现事故纠纷时,他们比较倾向于用自己的方式处理问题,而不是通过法律途径,且手段比较偏激,容易与城管发生肢体冲突,进一步激化矛盾,不利于治安管理和社会和谐。
3.3.2 规划管理不科学
在城市管理中,政府部门是管理者的角色,而地摊经营者是被管理者。虽然服务型政府已取得较大成效,但在地摊经济管理与执法方面仍存在着较大进步空间。此外,因为现实管理问题各不相同,政府根据最基本的管理职能,有时不得不强制介入地摊经营,干预市场。此时,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的论证以及充分听取经营者的意见,政府部门的某些举措显得“费力不讨好”或者“药不对症”,在地摊经济中较为明显的一点就是政府规划摊点设置与管理制度不科学、不合理。
在放开对流动摊贩限制的开始阶段,城市管理者盲目划区,强制要求摊贩到某指定地区经营,这种缺乏有效沟通协商与科学论证的决策,最终导致了客流量不能满足摊贩的经营需要,摊贩又回到之前的场所进行经营,试点区一片凄凉的尴尬处境。[3]
4 、地摊经济发展困境的化解
4.1、 完善市场准入制度
引导地摊合法化。大部分地摊经营者为生活困难、就业能力较弱的群体,比如城市下岗职工、无业人员和进城的农民等低收入群体。地摊主体资格的非合法化,让流动摊贩处于“身份缺失”的状态,没有进入市场经营的合法身份,被排除在市场之外。主体资格的“缺失”使得地摊经营者也失去了自我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外在监管的压力与动力,这不仅影响商品市场秩序,也会激化经营者与消费者的维权矛盾。
因此,促进地摊主体经营资格的合法化既是对摊主从外部规范转化为内部自觉约束的途径,倒逼其进行自我整改、升级服务质量,也是解决买卖纠纷,规范市场秩序的途径。地摊经营主体合法化是对地摊经营者的合法身份进行明确的证明,以此将合法地摊经营者与非法地摊经营者进行区分。建议对摊主实行备案制,对资质合格的摊主出具资质证明。宣传鼓励居民在地摊聚集点进行消费时,认准在合法地摊进行消费。这从“卖”“买”“管”三方面进行了规范。[2]
4.2 、创新监管方式
4.2.1、 规范进货渠道,透明商品质量检测监管
利用互联网,多方联动监管。“互联网+”走进生活已不再是新鲜事,上到政府利用互联网公开信息,下到社区信息共通,地摊经济的管理也应该加入互联网,尤其是对货品来源渠道的监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透明度高、覆盖性广的特点,给每件货品的来源贴上“标码”,一扫便知其“家门”。同时,各摊位在售卖货品时应自觉接受质量检测,合格的摊位则颁发质检合格证书,公示在摊位明显位置,使消费者安心;若不合格,则强制其整改,整改不合格纳入“地摊黑名单”,限制其经营。完善多方联动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摊主自我监督与群众、城管等多方监督的联动机制,强化社会组织监督。
4.2.2、 管理部门合理规划管理摆点区
结合民意合理规划摆点区。因地摊经济依托于人流量发展的特性,管理者应充分调查地摊经济发展的特性,实地走访,综合考虑经营者的意愿与城市秩序等,合理规划摆点区。并对区域进行分类,分为固定区域与流动区域,进行个性化管理。摊位的分配也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用抽签等方式进行分配,并定期更换。
4.2.3 、日常管理与抽样监管有效结合
日常管理与抽样监管相结合,标准化管理。管理者需对地摊的摆放进行规范,以防堵塞交通。对摆点区域的环境卫生进行监管,必要时可采取对区域内的摊主收取适当费用,聘请清洁工人对该区域进行清洁。为保障地摊商品的质量、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需定期对地摊商品进行抽样检测,对不合格商品进行公示,并计入经营者档案。践行柔性监管下的刚柔并济。[4]
针对地摊经营带来的环境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应出台一套系统的考核制度对地摊经济进行考察管理,具体的考核项目应该包括设施完善、摊位卫生、垃圾袋装、个人卫生、用具整洁等方面。考核制度可以让城管执法更加有依据,在规范了地摊经济的同时,也使经营者形成社会责任意识。建议国家和有关标委会将地摊经济纳入标准化的重要范畴,制定符合中国特色和中国市井气息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制定完善的地摊运营管理标准规范将是缓和地摊与城市环境管理之间的矛盾、解决流动摊贩管理难度大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5]4.2.4维权渠道多样化
推动维权渠道多样化、便捷化。地摊经营者在商业活动中,以生产销售小商品、食品和农产品为主。其在生产销售过程中常常会面临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不全面、监管举措未落实、自身产品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6]为方便消费者维权及信息反馈,管理者可要求经营者在其摊位上张贴消费者维权平台二维码,二维码集资质查验、评价、投诉等功能为一体,消费者可通过扫码反馈消费体验。若出现侵权问题,经管理部门查实后将依法对经营者采取相应措施,维护消费者权益;若体验感良好,也可通过扫码反馈,影响摊位评级;若对管理或者其他方面有所建议,也可通过其反馈给管理部门,以便管理部门听取建议,改进管理办法。
4.3、 建立行业自律组织
4.3.1 、地摊行业自律组织的组织架构
行业自律组织是现代经济社会重要的市场主体,发挥着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作用,在性质上属于社团法人。一般而言,行业自律组织以协会或者商会的组织形式表现出来。地摊行业自律组织是在政府指导和监管下,为实现地摊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而建立的被行政主体授予了一定公共管理职权的社会组织。相比较于政府的管理模式,地摊行业自律组织更加灵活、民主、公平,更够在市场秩序中最大程度的激发地摊经济活力,从而助力地摊经济发展。
行业自律组织组成人员包括从业人员和会员两大部分,从业人员中不仅包括高级管理人员和普通职员,还包括专业人员,即给行业提供专业指导的专家。在地摊协会中,从事专业工作的应当是精通经济管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的专家。会员则是在地摊协会中进行登记注册的地摊经营者,会员中又分为中级、初级、高级三等会员,其中没有营业执照、从事地摊经济时间短的地摊经营者则是初级会员。初级会员可以向高级会员升级,以时间、收入、口碑等综合因素为考量。
4.3.2 、地摊行业自律组织的基本运行模式
地摊协会的运行基本遵循“经营者—协会—消费者”的循环模式。首先是地摊行业的经营者即地摊经营者注册成为会员,再由协会工作人员进行地摊经营者摊位实地考察来确定等级;其次由协会的地摊监管工作人员定期检查会员地摊经营者的经营状况,每个地摊经营者都必须通过年末考核,否则将会进行降级或者除名处理;最后由协会的地摊调查人员收集消费者的反馈信息,并将其公布在协会官方网站上,以便会员地摊经营者学习改进。协会专家负责解答会员地摊经营者的问题,并且提出建议和改进办法。
4.4 、落实细化法律法规
现行有关地摊经济的法律制度设计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缺乏更加微观和细致的规范性文件来具体引导、规范现实地摊经济面临的问题。多地的省人大常委会和省政府出台的规范性文件都对地摊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但是规范本身较为宏观和原则,现实中缺乏的是贯彻这些基本理念的市区一级的规范性文件。因此,管理者对地摊的执法自由裁量权过大,更多凭的是当前政策的态度,政策鼓励则放宽监管,一旦政策收紧,则又恢复以往的简单打击取缔模式。为了实现对地摊经济的长效化治理,有必要落实和细化法律法规,为地摊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严密和坚实的制度性保障。具体而言,地方政府的管理办法应当从源头规范,制定市场准入的主体标准和行业标准。贯彻落实“六稳六保”的方针,明确细化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积极作为,为地摊经营者提供一个优质、有序、科学的监管环境。规范经营者的权利和义务,规定法律责任和救济途径,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5 、结语
地摊经济作为我国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传统经济形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对于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售后维权艰难、影响城市秩序、监管方式不当等发展困境,应当运用法治思维,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创新监管方式、建立行业自律组织和落实细化法律法规等方面予以化解,为地摊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构建制度保障,让这“人间的烟火”更加亮丽和蓬勃。
参考文献
[1]安宝玉,杨素媚,刘媛媛,等.地摊经济健康发展的多方联动机制探索——以山东省中小城市为例[J].商场现代化,2020(20):19-21.
[2]张胜玉,冒王磊.“身份”与“空间”能否延续?——后疫情时代城市流动摊贩治理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25-29.
[3]陈业宏,王岩.论“地摊经济”嵌入现代治理体系的行政监管路径——以15个城市的监管政策为样本[J].湖南社会科学,2020(6):93-103.
[4] 李健,欧逸梅.《民法典》背景下的“地摊”——地摊经营者的法律风险分析[J].现代商业,2020(32):21-24.
(一)农业产业化程度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势不可挡。长久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都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小规模的生产经营方式导致农业生产习惯难以改变,生产技术难以提高。我国城市工业产业化近年来发展飞快,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已经严重落后于工业产业化的发展速度,主要表现为: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低,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少,进行农产品初级加工企业多、深加工企业少、农产品增值率低,龙头企业少、标准化生产依旧停留在初级阶段。此外,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民进行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直接面对市场,抗风险能力低,一旦市场发生变化,农民损失惨重。
(二)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我国农民数量多,但是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城乡二元制使得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差距大,农产品和工业品的价格差距过大导致农民经济收入少但生活负担重,很多农民为了养家不得不进城打工,有关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城市中的农村流动人口年轻化程度高,大多为80、90后,这些流动人口大多处于结婚生子的年龄阶段,生活压力大。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居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此外,农民工外出务工大多带有盲目性和自发性,对劳动保护和合约签订懂的少,因此带来很多社会问题,如:工资拖欠、工伤处理、工作时间不合理等等问题不知道怎样解决。
(三)农业科技推广难农业科技推广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我国农业地区分散,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资金欠缺等原因,使得农业科技在农村推广困难。当然,农业科技的推广过程是需要循序渐进的,由于我国目前缺乏相应的体制管理,导致农业科技的推广进程缓慢。很多农民不懂得合理使用农药、种子和施肥,缺乏正确指导,结果花费很大力气却成效甚微,从而增加了生产成本。
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改善农业基础设施首先政府要提高重视,通过引导增加政府资金投入、市场资金投入、引入工商业部门的管理和市场机制,建立社会化农业服务体系,把农业发展逐渐引入到“工业化农业、科学化农业、集约化农业、市场化农业、社会化农业”的道路上。巩固农业经济的基础地位。在农村加大灌溉工程、植保工程、种子工程、动植物防疫体系、农业信息网络等工程的建设,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此外,加大对农业相关政策补贴,提高农业服务水平,推进农业示范点、示范区建设,摸索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二)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伴随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经济发展也要紧跟时代,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设置农业经济发展机构,聘用专业知识过硬有服务农业经济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建立健全农业经济发展运行新机制;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并鼓励企业建立科研中心,加大研发力度,创新农业产品品种和生产;建立农作物以及畜禽优良品种的繁殖和疾病防御推广体系,帮助农民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建立科学技术进入农户工程,利用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帮助农民,提高农民的专业素质,推进高科技农业持续发展;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减少劳动力,降低劳动量,释放多余劳动力,减少劳动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增加农产品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三)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循环经济发展一直被人们关注,农业的生态循环发展也正在被重视和推广。如何利用有限的生态资源发展现代农业经济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把农业经济和自然资源结合起来,推动农业经济向科学转型,以生态循环理念为基础,坚持资源合理利用、采取集约开发和及时保护,做到环境污染及时治理、资源循环利用、减少成本投入、清洁生产,全面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围绕“三农”,做到农民素质提高、农村村容清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做好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加强交流学习,不断探索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的新模式和新机制,为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好服务。
(四)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产业二字,要做成产业,就需要鼓励扶持农业经济龙头产业,通过龙头产业的发展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首先,要做好原料基地的建设,随时保证农产品加工原料需求,推动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朝优势地区集中,减少运输成本,节约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其次,政府引导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加强农产品市场营销和推广,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扩大农业生产辐射面,增强农业产业化对农业经济的带动,将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推向有组织、有规模的市场经济中。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要以龙头产业为中心,推进龙头产业的集中化,形成规模,让这些龙头产业发展成为设施配套、上下承接的产业群,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以此发挥其规模效应。同时,要强化这些企业的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质量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
三、结语
关键词:经济发展;现状;问题
一、我国经济发展特征
我国的经济正在快速发展,这是一个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从全球化角度而言,我国的经济正在逐步买入国际的门槛。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征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我国经济所处的外部环境正处于在经济危机之后的全球结构调整阶段,这一阶段的持续性还比较强。第二,我国经济发展的逻辑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未来经济的增速将变得越来越缓慢。社会的两极分化还会加重,消费不会快速增长,加上各种资源价格的改变、工资成本的上升等因素,我国的经济正处于一种增长相对趋于缓慢的阶段,未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发生改变,但仍然有条件保持一种比较高的增长速度。因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四个方面的机遇,即有高的储蓄率、经济全球化、工业化和城镇化以及有很大的制度改革空间。但我国的经济发展也面临了四个方面的挑战,资源的制约、经济结构的失衡、人口老龄化、国际金融秩序等方面都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1.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
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先富带后富是一种发展模式,但这也造成了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的情况。目前,我国的城市和农村发展出现了比较大的差异化,当然,现在也一再强调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发达的地方带动欠发达的地区。城市与农村是出现贫富差距的两个比较重要的主体,由于贫富之间的差距,还会造成社会分配的不公平等现象。当然,除了农村的经济发展问题,我国的东西部经济发展也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之间的差距还有增大的趋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西部大开发、鼓励群众到西部就业创业,在税收方面,对低收入者实行税收的减免或者补贴,对高收入者适当地增加税收等,都是促进西部贫困地区发展的有力措施。国家出台的各种措施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国内经济的平衡发展,将贫富之间的差距缩小,并且尽量杜绝不公平的现象发生。
2.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遵循的原则,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要求,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给资源和环境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我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日益上升的经济水平使得我国人民的消费水平也上升,对资源的浪费也日益严重。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我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在资源的应用以及环境保护方面还应加大重视的力度。为此,我们在一味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环境和资源的保护,经济发展要制定合乎实际的发展策略,对于绿色环保的产业要加大扶持力度,并且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基本国策,在具体实施方面,要努力培养企业的环保意识和有效利用资源的理念,在排污排废方面要加大管制的力度等,都是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3.金融风险
目前,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例如,信用风险的评估和防范能力加强、资本充足率提高等。与此同时,我国的金融机构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信贷扩张的压力加大、贷款的潜在风险有增加、经营风险的趋势也增大等。在信用、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方面,都出现一些问题,对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金融环境,我们也应该要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一是要创造有利的金融政策环境,加强金融监管,其次,要加强外汇市场以及货币市场的完善,加强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第三,要建立有效的金融安全和预警系统,最后,要加强金融行业的风险管理,完善各种金融业务的程序。
4.投资型增长方式存在的问题
投资型增长指的是由劳动与资本的投入所引起的经济增长,由技术进步引起的经济增长是技术型增长,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我国的资本与劳动的数量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也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投资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首要力量,但是在有的行业,这种投资的方式并不是可持续的,尤其是以能源为主的行业,有可能因为能源不足等原因造成投资的膨胀等。一般说来,导致固定资产增长过快有两个原因,意识流动性过剩,二是各地政府投资的一种冲动,因此,政府应该加强措施控制投资的过快增长,流动性过剩和地方政府投资冲动,是导致本轮固定资产增长过快的两个重要因素,政府应通过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严格控制土地和信贷这两个闸门来控制投资的过快增长。同时,要不断健全并且完善知识产权制度,要加强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技术市场的完善,并且要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最终实现由投入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向技术型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小结
我国经济发展在近几十年内发生了很大的提升,在逐渐国际化的社会中,我国综合国力有很大的提升,但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和各个部门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才能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摘要:资源依赖型地区通常是指该地经济是依赖于其相关资源的开发而发展起来的地区,这种地区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其主导产业是围绕着当地相关的资源而展开的,大部分的经济活动是靠开发和利用当地相关的经济资源。但是不合理的开发使得一些不可再生的资源正逐渐被消耗殆尽,影响了这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了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
关键词:资源依赖型地区;缺陷;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资源依赖型地区的定义及主要特征
(一)所谓的资源依赖型地区经济,主要指依靠当地的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的比较优势,开发当地的自然资源,进行初级加工,从而形成初级产品的一种经济增长模式。
(二)资源依赖型地区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其主导产业主要是依赖当地相关的资源而发展的。由于资源的开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间接地造成了当地其他产业因投资不足而出现发展缓慢的问题。
二、资源依赖型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缺陷
(一)地区经济结构不合理,产品初级化
围绕当地的资源优势进行的经济产业布局一般来说都是资源依赖型地区,这正是综合了当地的历史需要以及资源优势的作用,那么其产业结构的重心自然放在了对当地优势资源的开采、加工与利用当中,从而形成一种资源主导型的产业结构,导致了其主导产业的单一化、产品的初级化以及经济结构的不合理。
(二)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较大
我们知道资源依赖型城市的产品附加值一般都比较低,这主要源于当地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外延扩张式的经济增长方式。结合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致使社会对于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大,然而这些地区对于资源深加工的动力是严重不足的,所以主要输出的还是初级产品。
(三)地区经济的发展濒临枯竭
一般来说,无论哪一种资源的开发都必须要经历一个完整的发展周期: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一方面由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各地方政府在利益的驱动下不能够做到有计划的进行开采,这两方面的原因致使我国的资源依赖型地区的经济面临着枯竭的危机。
(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差
资源型经济地区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对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加工以及利用,长期采用的是一种粗放型的经营模式: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以及高污染,所以这些地区的环境污染相当严重。长期以来,资源依赖型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一种不环保和生态成本高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五)源此引发的社会问题日趋严重
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是资源依赖型地区所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资源型企业的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随着可供开采资源的日益减少和开采难度的日益增大而不断增加。正是由于资源依赖型地区产业发展的单一化,第三产业力量很薄弱,失业人员的分流渠道也非常有限,导致当地的社会就业形势相当严峻。
三、资源依赖型地区经济转型的必要性
(一)资源依赖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经济结构要保持动态的协调才能满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资源依赖型地区伴随资源的减少和枯竭将面临当地缺乏替代产业和资本积累的困难局面。其次,可持续发展要求以人为本。若该地区的经济是长期依赖开发自然资源和生产初级产品,那么必然会导致本地区的创新意识的钝化和经济发展观念的滞后。
(二)缩小资源依赖型地区与其他地区发展差距的有效途径
从全国范围来看,资源依赖型地区大部分都是那些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欠发达地区。资源依赖型地区主要是向经济较发达地区输出它的初级产品,自然返回利润较少;然而发达地区却利用低价对从经济欠发达地区购入的原材料进行深层次地加工,然后返销回资源依赖型地区,这样返回利润就更多。这其中的差额就自然构成了资源依赖型地区在区际贸易过程中的经济损失。
四、资源依赖型地区实现经济转型的途径
(一)转变固有的思想观念,摆脱产品初级化状态
资源依赖型地区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我们应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认识,切实转变我们的发展观念;其次,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所以,产业结构的调整应结合该资源依赖型地区的实际情况:首先是改变目前依赖当地资源的产品初级化的状态;其次是将单一的依赖转变为对该地区内资源的全面综合开发。
(二)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经济转型中的引导和支持作用
资源依赖型地区要平滑过渡,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积极有力的引导和支持。在资源依赖型地区的经济转型中地方政府应当承担以下职能:制定具有地区特色的经济发展规划;限制和消除会引起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的企业;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培育地区的新兴产业以及潜力产业;逐步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教育投资,实施科技人才战略。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一方面可以从源头上缓解地区的环境污染,实现当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美妙协调,另一方面有利于地区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平滑转变。但是要认识到资源依赖型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四)推进制度创新,营造特色体制环境
目前,体制性因素的制约是资源依赖型地区的经济实现转型所面临的困难之一,因此,要转变地方政府以及其领导层的一个政绩观,全面改革现有的相应的财政管理体制以及人事管理体制,积极地塑造一个有利于当地经济转型的特色体制环境。
(五)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大转型力度
资源依赖型地区的经济转型要取决于良好的社会环境,否则将不可避免地会加大经济转型的难度。首先,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包括地区的资源开发以及环境污染防治等领域的生态道德观念以及社会舆论氛围;其次,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参考文献:
关键词:进贤县;农业经济研究;问题分析;思考建议
1进贤县农业资源基本情况
1.1进贤县县域概况
进贤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偏北,鄱阳湖南岸,浙赣铁路与316、320国道交汇处,位于抚河与信江下游之间。面积1971平方千米,总人口87万余人,距省会南昌60千米[1]。进贤作为东部沿海开放地区的内地,中西部地区的前沿,处于长江沿岸经济带和大京九线上,区位优势明显。
1.2进贤农业资源丰富
进贤县拥有水面88万亩,耕地87万亩,林地88万亩。故进贤俗有“三山三水三分田,—分道路和庄园”之说,是享有盛誉的江南“鱼米之乡”。
1.3进贤县山林资源情况
进贤县原有林地75万亩,活立木蓄积量40多万立方米,新造林13万亩。全县境内有麻山岭、流岭、金山寺等16个海拔100米以上的低丘。境内风景秀丽,具有一流的生态环境,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0.8%。
1.4进贤县水资源情况
进贤县境内河道、湖泊属长江流域。流经县境的主要河流有抚河和信河。抚河在县境内长为55千米,信河流经县境内长30.4千米,总流域面积为28180公顷。县境内最大的湖为军山湖,高水位时面积20000公顷;其次是青岚湖,面积6600公顷;此外陈家湖面积2200公顷,金溪湖面积5333.3公顷等大小湖泊12个。全县拥有水面88万亩,目前已具备养殖条件的达45万亩,不仅水面大,而且水质好,饵料丰富,发展水产业大有前途。
1.5进贤县耕地资源情况
进贤县土地富饶,拥有耕地面积87万亩,其中富硒土壤总面积1364.5平方千米,占县域面积的69.2%,数量、质量、占比均在全国前列,适宜种植的植物品种繁多,非常适合水稻、蔬菜、瓜果等农作物生长。
1.6进贤县气候情况
进贤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四季分明。秋冬冷而干燥,夏季热而潮湿,春夏之交多雷雨,伏秋之间长久晴,进贤的气候非常适于农作物生长及动植物生长。
2进贤县农业生产情况
2.1进贤县农业产值情况
进贤2016年的农业生产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92.22亿元,同比增长5.1%,农业增加值54.35亿元,同比增长5.1%。农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31.83亿元,同比增长5.3%;牧业产值30.01亿元,同比增长4.9%;渔业产值28.07亿元,同比增长4.9%;农牧渔服务业产值1.61亿元,同比增长7.5%。产品谷物总产量54.34万吨,同比增长1.53%,谷物播种面积80642公顷,与上年持平[2]。油料总产量5.08万吨,同比下降0.2%;油料作物播种面积33722公顷,同比下降1.3%。蔬菜总产量18.94万吨,同比增长7.81%;蔬菜播种面积7086公顷,同比增长1.7%。肉类总产量10.78万吨,同比增长1.53%,家禽发展数3140万只,同比增长3.1%。家禽产蛋总量3.18万吨,同比增长4.0%。水产品总产量13.41万吨,同比增长3.5%[3]。
2.2特色支柱产业迅速成长
进贤县的产业特色明显,已形成了市场占有大、产品品牌响、竞争力强、地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一是食品加工“一瓶酒”。“李渡”酒被列为“江西四大名酒之一。二是特种水产“一只蟹”。“军山湖清水大闸蟹”通过“无公害农产品”、“AA”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荣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三是绿色食品“一株茶”。全县现有茶园面积4万余亩,其中省级龙头企业进贤县金峰茶业有限公司,在前坊镇现有“万亩连片良茶”基地,年产茶叶30万担,年创利税1500万元,带动农户2600多户。四是健康养殖“一只鸡”。进贤县温氏禽畜有限公司和南昌市春茂农牧有限公司是近年来引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釆取“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发展模式,带领农民养鸡致富。五是“青岚生态一片果”。全县果树面积12万亩,主要品种有柑桔、梨、柚、葡萄、杏等,特别是以江西青岚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果业基地,连片果园面积9000余亩,主要生产红心蜜柚、梨、杨梅、枇杷等精品水果。六是高氏油茶“一瓶油”。进贤县高氏农科发展有限公司拟投资10亿元建设15万亩油茶生产基地和油茶加工及旅游、生态科技园。已栽种油茶树2万余亩,到目前为止,全县有油茶生产面积6万亩。七是网箱养殖“一条鳝”、甲鱼等其它特色水产养殖。近年来,进贤县网箱养黄鳝异军突起,已成为北部乡镇特色养殖的重要产业,年产黄鳝60万箱,年产值约3.5亿元,产业遍及5个乡镇。“七个一”特色支柱产业迅速成长,已经成为进贤县农业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3进贤县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进贤县的农业主要还是传统农业,经济结构单一,经营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低,经济增长缓慢,农民增收的渠道单一。
3.1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
农民社会地位低,劳动条件差,收益低,导致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或经商,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上是50岁以上的妇女和60岁以上的老人。农村劳动力的缺失,使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率低,农村后备劳动力严重缺乏。
3.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对自然灾害抵御能力不强。尽管近年来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但由于建设资金缺口大,对农田水利投入仍显不足。现在极端天气及自然灾害濒发,农业防灾减灾技术水平低、抵御灾害能力不强,农业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小,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科技水平亟待提高[4]。
3.3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低
由于小农经济思想根深蒂固,农业生产主要以家庭为单位,经营规模小。农民的市场意识差,参与市场的积极性低,因此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数量也较低,导致农业产业化组织的规模小,竞争力弱。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的利益关系分配不规范。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利益分配机制是决定产业化经营能否长期坚持下去的重要因素。现阶段有的企业在产品难以销售时拒收农产品或压价收购农产品,忽视农民利益;有的农户在农产品畅销时不按合同约定卖给企业等。目前在企业与农户的购销关系中,很多都是口头约定或君子协议,真正签订协议订单的只有30%,而且违约现象时有发生。土地流转机制与规模经营矛盾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目前,进贤县土地经营大都停留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分包”这一层次上,这种分散种植的格局和分散的农户利益,与产业化经营的规模经济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冲突,很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分散的小农户无法和发达地区现代化、产业化和一体化的农业组织进行竞争[5]。
3.4农产品市场流通效率低
进贤农产品流通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还有就是农产品流通成本高、信息不灵和产销衔接不畅。进贤鲜活农产品冷藏运输只有10%左右,鲜活农产品损耗率在25%左右,鲜活农产品流通成本高。产销衔接、订单农业、农超对接力度不够,盲目性生产,缺乏产品需求预见性,组织化程度低。该县农产品流通还是“千家万户”、“千军万马”地分散进行,使他们在市场上总是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市场竞争力和自我保护能力,难以抗衡社会上各利益集团对农民权益的侵蚀。同时,在宏观上缺乏代表其利益参与市场和自我保护的市场主体,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开放的市场环环境。
3.5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低
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农民受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加上农民急于想致富,一些农民子女弃学务农、从工经商,使整个农村人口老龄化,文化素质降低;加之农村农民居住分散,组织观念淡漙,信息不通畅,生产水平仍很低下;国家对农民的免费职业技术培训力度小,由于生活所迫农民少有时间接受技术培训,虽然有人回乡创业,但其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影响了对农业技术的吸收,农业新技术难于推广、转化。
4促进进贤县农业发展的建议
要促进进贤的农业走绿色健康高效可持续快速发展道路,就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以优化农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大力发展新主体、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推进该县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迈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影响、制约进贤农业发展的瓶颈。
4.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土地流转等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综合利用效益最大化。加快推广应用智能温室、钢架大棚、喷滴灌、畜禽标准化养殖设施、渔业标准化健康养殖和循环水养殖等配套设施。1)政府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整支出结构,更多地承担起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重点做好农田水利设施、农村公路建设等,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研究如何利用社会资金对现有土地、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在此基础上加大政府引导功能,对旱地资源进行整合、流转,用于现在农业项目,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6]。2)要加快推进水源工程建设,大江、大湖、大河和中小河流治理,水闸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加大节水灌溉,建好农田排灌沟渠,这不仅有利于节约水资源,更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保护耕地和农业生产资源。3)要扩大农业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科技水平。
4.2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
只有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才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化经营。要主攻机械化种植瓶颈,强化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加大对侧深施肥等绿色环保机械的补贴力度。要加快农机关键零部件和重点产品研发,支持农机工业技术改造,提高农机适用性、便捷性、安全性。要积极推广精量播种、化肥深施、保护性耕作等技术,这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劳动力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和作物单产,从而增加农民收入[7]。要不断拓展农机作业领域,提高农机服务水平,加快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推动农机服务市场化和产业化,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
4.3坚持产业兴农,优化产业结构
按照“扩面、提质、增效”要求,对标优质稻米、蔬菜、果业、中药材、油茶、水产等产业发展工程,科学制定本地农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围绕市场组织生产、根据需求优化供给,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调优农业生产结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我们要充分利用进贤县大湖泊、多山地、富含硒的优良丰富天然资源,采取招商引资、合作经营、鼓励农民返乡创业,引进培养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农业生产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要以规划布局、引进龙头等方式带动发展优势农业产业园区,壮大原有产业集群。促进农产品加工升级。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促进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推动省市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各项政策落实,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进入粮油、果蔬茶、畜禽、水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改和自主创新力度,拉长农业产业链,除了军山湖鱼蟹外,传统农作物如梅庄花生、黑芝麻、钟陵乡富硒水稻、“稻渔”综合种养、中药材、苗木花卉、油茶、蔬果等都市休闲旅游农业都要加快产业化发展,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产品的竞争力,推动全县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升级,将进贤县的农产品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和数量并重的优势。
4.4坚持绿色兴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大力实施化肥农药“负增长”行动,继续抓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覆盖面,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实现化肥减量增效;深入推进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和果菜茶病虫全程绿色防控试点,切实提高统防统治覆盖率和绿色防控覆盖率,实现农药减量增效。严格农业投入品管控,加强饲料兽药质量监管,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坚决杜绝禁用农(兽)药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流入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解决畜禽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为重点,以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为抓手,通过优化布局、完善设施、科技支撑等措施,总结探索农业废弃物有效治理新机制。持续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集中处理体系建设,实行病死畜禽无害化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动落实沼气发电上网政策,抓好有机肥补贴政策落地,打通沼渣沼液、有机肥还田利用通道,实现就地就近种养循环利用。统筹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总结推广一批秸秆综合利用模式。发展绿色循环农业,有效地保持耕地,节约资源,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8]。
4.5坚持品牌强农,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要以区域品牌创建为契机,打造进贤农业品牌。做大做强一批产业优势品牌、培育壮大一批企业自主品牌、整合扶强一批“区域”公用品牌,重点打造一杯茶、军山湖水产品、优质大米等品牌。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申请江西驰名商标、江西著名商标认定。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省级“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媒体推广和展示展销活动,充分利用国内展示展销平台,集中推介一批知名农产品品牌,让更多优质农产品走向大市场。紧盯市场,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参加重点地区的展会,不断提升进贤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推动“农产品大县”向“农业品牌大县”转变。如进贤县“军山湖大闸蟹”通过在多个城市举办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展销会和媒体的报道,提升了品牌知名度,打开了销路,促进了进贤县“军山湖大闸蟹”产业的发展。
4.6提高农产品市场流通效率
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农产品流通设施布局,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农产品流通网络,把农产品批发市场、城市社区菜市场,乡镇集贸市场建设完善好,加快发展鲜活农产品连锁配送物流中心,支持建立冷链物流体系。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探索建立生产者与消费者有效衔接,灵活多样的农产品直销模式,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推进生产者与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宾馆、饭店、学校、企业食堂等直接对接,支持生态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城市、社区增加直销网点,形成稳定的农产品供求关系,这也有利于追索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根源,确保农产品安全供应。开展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市场稳定,保持价格在合理水平,抓紧建立全国性、区城性农产品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农业统计调查和预测分析,推行重大信息及时通过网络、电视等新闻媒体及时权威制度,防止各类虚假信息影响产业发展,损害农民利益,改变过去农产品需求者不知从何处购买,生产销售者不知销往何方的信息闭塞现象,从而造成农产品滞销、霉烂、产品价格不合理,丰产不丰收的现象发生,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市场保障。
4.7坚持科技兴农,加强农业科技服务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农业科技是现在农业发展的助力剂。农业科技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密抓住科技兴农战略,推动农业科技跨跃式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农业生产要依靠科技,农业科技要服务于农业生产要求,我们要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与农村经济相融合。
4.8加强农业技术培训
深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要求,以国家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契机,大力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计划,着力培养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该县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加强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落实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鼓励涉农行业举办职业教育,努力使农村后备劳动力都掌握一门技能,对未升学的农村高初中毕业生免费提供技能培训,引导他们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并给予适当优惠政策。以改变目前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现象,从而解决“谁来种地”,“谁来从事养殖业”的严峻问题。
4.9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有了农业科技成果,还需要把科技成果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农业技术科研、学习、培训、试验、示范、推广应用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完整农技推广体系。1)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加强协作。2)加强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帮助他们建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因为他们处于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农业生产一线,更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要着力提升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改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手段,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亙联网、手机等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双向亙动的技术服务。吸纳一批“田秀オ”、“土专家”使他们成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实践者、示范者和传播人,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主力军[9]。3)深入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大力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着力培育一批示范家庭农场、示范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两园”建设、进军农业生产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升级、融合发展。支持合作社通过统一服务带动小农户应用先进技术,引导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小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关系,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服务带动、就业创业等方式,大力提升生产业对小农户的服务覆盖率,实现农民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关键词:甘肃;循环经济;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4.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4-0096-04
1.甘肃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背景和基础
一是资源拥有量相对不足。据测算,全省煤炭探明保有贮量86亿吨,人均拥有量330吨,不足全国人均水平700多吨的一半;石油探明贮量人均13.8吨,人均拥有量为全国平均水平15.4吨的90%;人均水资源拥有量1 1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平2 200立方米的一半。在关系国计民生的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除有色金属等少量几种资源的贮量相对比较丰富外,铁、铅、锌、滑石、硫、磷、钾盐、芒硝、石墨等主要矿产资源后备资源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
二是经济发展对能源和资源的依赖程度较大。甘肃省在轻工业发展方面尚不具备全国竞争力,而重化工业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是甘肃省的主体产业。全省工业属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重型工业结构,特别是有色,冶金、电力石化、机械、建材等支柱产业,都是资源、能源和基础材料消耗的重点行业,资源依赖程度较大。
三是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利用方式粗放。2005年,全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2.4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1.43吨标准煤高出近70%;万元工业增加值电耗6 000千瓦时,是全国平均水平2 750千瓦时的2.2倍;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640立方米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近80%。靠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经济增长,不仅使资源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环境压力加大,也制约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难以为继。同时在矿产资源开采中,滥采乱挖、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全省煤炭资源的综合开采回收率30%左右。资源的加工利用基本上仍是“资源―产品―废弃物”的一次单向粗放型利用方式。
四是资源型城市面临可持续发展问题。金昌、白银、嘉峪关、玉门、窑街等重点资源型城市(矿区),都面临资源日益枯竭的严峻形势。按照现有生产能力,白银公司铜的服务年限只有5~8年,铅、锌各15年左右,金川公司镍铜资源服务年限40年和30年左右,酒钢集团铁矿石服务年限40年,玉门石油服务年限13年左右,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
以上情况表明,甘肃传统粗放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经济模式不可能长期维持,必须尽快转变为现代集约化的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经济模式,才能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甘肃尽管面临着各种约束环境的制约,但从现实看甘肃发展循环经济已拥有一定的基础支撑:
一是近年来甘肃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开展节能降耗,积极转变增长方式,工业经济朝着以较低投入获取较高经济增长的节能型经济发展目标迈进。“十五”期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稳定降低,2004年分别下降到2.55吨标准煤和4.68吨标准煤,比“九五”初期的1996年分别下降35.10 % 和31.78 %。
二是重点企业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成效明显。全省加快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目前,金川公司已能提取回收15种伴生元素中的12种元素;白银公司在铜、铅、锌冶炼中年可回收伴生元素金1 000公斤、银100吨、精硒10吨、硫酸40万吨、高钴渣1 000吨、精镉64吨。
三是废旧物资综合利用工作起步良好。以物资和供销系统为龙头,初步建立了废旧金属、纸张、玻璃和废塑料的回收体系,废旧物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回收和利用。同时共生企业间初步形成一定的有机产业链。有色、冶金、电力、化工等传统重点行业所产生的废渣,已经广泛用于建材、修路、筑坝等。
四是开展清洁生产和实现全过程污染控制工作稳步推进。全省确定了清洁生产首批27户试点企业(园区)和33户污染物零排放试点单位,多数企业在制订发展规划和实施重点项目时,充分考虑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因素。全省15个燃煤电厂安装了粉煤灰干灰回收装置。
五是区域循环经济试点的基础较好。全省已确定了武威市、嘉峪关市、白银市、平凉市崆垌区等4个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城市。
从上述的现实状况和发展潜力来看,循环经济是甘肃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
选择。
2.国内发达地区循环经济推进机制对甘肃的启示与借鉴
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在省级层面和县级层面,由于各方面的政策、经济、技术等约束集合不同,导致不同地区的循环经济推进机制也不尽相同。了解发达地区的循环经济推进机制对于指导甘肃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有非常大的帮助。本文中的发达地区主要指上海、广东、江苏、浙江三省一市,重点探讨这些地区省级层面的循环经济推进机制。
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政府的推动,即政府要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当前,发达地区纷纷加快编制符合发展循环经济要求的项目规划,研究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 比如广东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建设绿色广东的重要内容来抓,成立了广东省加快循环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出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政策法规,为全面推进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提供法制保障。上海市发改委同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组织编制《上海发展循环经济白皮书》和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规划将包括评估体系、政策体系、社会支持体系和技术支持体系等,并研究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的相关政策,加快推进相关法规和标准的制订。该项目已被列为上海“十一五”规划的重点专项规划。
在发达地区,由于总体经济实力雄厚,在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中,能够有效地落实国家关于推进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各项优惠政策,从而引导和鼓励企业自发地实现循环式生产。比如,江苏省灵活运用资源综合利用税收减免、清洁生产资金补贴、技改贴息等政策性措施,有重点地支持一批企业实现了循环式生产。 另外,发达地区由于区位优势,依托强大的科技研发实力,能够开发出有效的节能降耗,提高产品利用率等等的先进技术,为实现循环经济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1]。
从发展阶段看,循环经济发展与这些地区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是同步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制度条件都较好,即使没有循环经济理念,产业升级和效率提高的方向也会朝着循环经济某些方面的要求靠拢,但有了循环经济的理念,这种升级和提高会更快、更全面,目前发达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是自发战略转型模式。
与发达地区相比,作为欠发达地区的甘肃省,在政策、经济、科技等各方面的约束环境和发达地区差别非常大。一是政策环境困难。从日本的循环经济发展经验看,建立一套法律法规体系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最基本保障。甘肃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一套推进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二是经济环境困难。与发达地区相比,甘肃现行的政绩考核体系下,仍然以GDP增长为导向,看重经济总量的增长。同时,由于区位劣势,在项目选择中与企业相比、与发达地区相比处于劣势。没有项目选择的权利,即使是高污染、高能耗的项目,对于甘肃来说,可能都是一个利税大户,一个提供很多就业机会的大项目。同时由于在引进项目上的短期行为,难以在工业园内部形成行业间的互补,及延长产业链。在这种经济环境下,甘肃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三是科技环境困难。循环经济的发展要依靠科技力量的推动,不仅体现在节能降耗等生产方面的科技实力,同样也体现在了解全区域的物质流、能量流、废物流等管理能力上。目前,相当数量的县级区域对于所在区域的环境承载力、资源承载力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把握[2]。
通过与发达地区的比较分析研究,甘肃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可以得到以下几方面的启示和借鉴:
2.1 与发达地区相比,甘肃发展循环经济的尝试,是一种典型的跨越式战略转型
即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之前选择了先进的发展战略和道路。其面临的技术经济困难自然要比发达地区大得多,虽然在循环经济的企业层面和某些生态工业园的建立取得一定进展,但在全区域内全面推进循环经济面临诸多挑战。
2.2 在甘肃面临的诸多约束中,法律层面的困难应优先解决
没有政府和立法机构的强力干预,市场机制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对于一个处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欠发达地区来说,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规则的建立和制度的创新比技术更重要。包括生态环境要素的定价和有偿使用制度、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消费者责任制度、政府责任制度和对循环经济企业的激励制度等等。
2.3 改革政府政绩考核机制,逐步建立绿色经济核算体系
当务之急是改革现行的政绩考核机制,建立一套能够使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考核标准。对环保考核,特别是各级政府签订的环保责任书,要严格考核,严格奖惩,以发挥应有的导向作用。
2.4 加强环境和资源监测的科学化、信息化和网络化
发展循环经济不是目的,而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手段。推进循环经济需要有效率的政策和科学的管理,真实而充分的信息是提高管理水平,制定正确政策的基础。发展循环经济应该加强环境和资源监测的科学化、信息化和网络化[3]。
3.推进甘肃循环经济跨越发展的机制性对策建议
循环经济的发展很重要的是要解决机制问题,因为它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而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甘肃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建立起“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法律规范、市场推进、政策扶持、科技支撑”的长效推进机制。
3.1 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和总体规划
鉴于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关系到甘肃全面实行小康与和谐社会目标的大事,建议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牵头组织政府有关部门着手研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和总体规划,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量和污染产生量纳入全省发展的战略目标,高度统筹规划循环经济的总体发展框架和战略,制定循环经济的推行与实施方案和计划,从根本上创造实施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政府能力[4]。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尽快编制《甘肃省发展循环经济规划》,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指导全省发展循环经济工作,在努力实现经济总量目标翻两番的同时,有效控制和实现资源消耗的低增长甚至零增长,污染物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在此基础上,应根据甘肃自身产业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特点,按照循环经济所遵循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从资源开采、资源消耗、废弃物产生、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着手,抓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大力推行节能、节水、节料、节地,推行资源循环利用、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笔者认为当前应把产业结构调整、矿产资源开发、高耗高污染工业生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土地利用管理、农村资源综合利用、资源型工矿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作为推进甘肃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
3.2 通过立法手段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建议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研究制定能力建设、科技开发、税费改革、投融资机制等清洁生产配套政策,尽快出台清洁生产促进法实施细则,加大清洁生产推行和实施力度。同时,为了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建议制定一些循环经济的单项法规,如:废旧包装容器回收法、废旧家电回收法和废旧汽车回收法等。加快《甘肃省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法办法》《甘肃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甘肃省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地方法规的立法进程,把约束和激励结合起来,争取出台有“含金量”的政策,依法推动发展循环经济工作。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已出台的《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甘肃省实施节能法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对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监督管理。
3.3 建立符合循环经济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用GDP衡量经济发展和考察政府政绩有很大的片面性,建议结合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建立一套包含经济增长、资源消耗、环境质量和人民福利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反映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实行绿色GDP核算体系,表达式为:绿色GDP=GDP-经济增长负效应。经济增长的负效应应当包括:自然资本的损耗、当前环境服务的损失、劳动的负效应等,这些在目前GDP中被完全忽略,甚至被隐性地作为了收入。为此,建议统计部门建立相应的综合性的数据统计和信息系统,收集整理经济、资源、环境和人民福利等多方面的信息,确保各类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可靠性和及时性。针对目前缺失的物料和能量利用的数据,借鉴德国和日本经验,建立国家和地区等多个层次上的物流能流平衡模型。同时,要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制度,用信息化促进新型工业化,不断提高循环经济的水平。研究制定全省重点行业单位产品的主要原材料消耗标准、用电指标、用水标准、废弃物最终处置率、水循环利用率、资源综合回收率等管理指标体系,严格市场准入管理[5]。
3.4 建立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政策应包括类:生态工业政策(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政策、清洁生产政策);生态农业政策;废弃物回收、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产业政策;绿色消费(包括政府绿色采购)和绿色服务业政策;环境友好型产品标识政策;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基础设施和建筑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再生能源和资源能源节约政策。
循环经济基础政策是指更大程度为循环经济重点领域实践创造良好制度环境的政策。循环经济基础政策可以大致分为宏观经济政策和基本经济制度、基础性激励政策和考核政策等三大类。宏观经济政策和基本经济制度包括经济结构调整政策、绿色贸易政策和有利于资源环境保护的产权制度。基础性激励政策包括绿色财政、绿色金融、绿色税收和绿色价格政策。考核政策包括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绿色会计制度、绿色审计制度和绿色干部考核制度[6]。
3.5 加强科技进步和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促进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
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理论创新、政策创新和技术创新。建议将对循环经济各个方面的研究纳入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应着重于从甘肃的社会、经济现状和发展需求出发,辨识已经或正在成为制约社会和经济发展瓶颈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提出应加以重点研究开发的关键技术,进一步理清、辨识和开发支持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转变的关键技术。重点关注大幅度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技术;先进的、与环境友好的制造业关键技术;以废弃物为原料的新型工业技术及体系;以市场规律推动构建物质循环体系的经济和税收政策体系;循环经济的跟踪评估机制和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和开发符合循环经济基本原则的新工艺和新技术,为实施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持。围绕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城市(区域)、重点工业固体废弃物以及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重点领域,在资源节约和替代、能量梯级利用,延长产业链、相关产业链接、“零排放”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降低成本技术等重点环节,组织进行技术研究和开发,并引进、消化和吸收一批国内外先进技术,突破重点技术瓶颈,不断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开拓新的发展领域。
3.6 构建甘肃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动力机制
由于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差异性,发展循环经济,必然会导致公众的消费观念、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政府的管理方式发生转变,进而推动公众消费方式、企业生产方式和政府管理制度的创新。当然,调动这样的一个积极因素,首先要从调动公众、企业和政府的积极性入手,通过广泛吸引公众参与,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约束和政府问责制度,逐步构建以人为本的、三者有机结合的动力机制。因此在研究建立循环经济动力推进机制中应当注重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价格问题。甘肃目前许多重要的自然资源价格偏低、形成机制不合理,没有真实地反映资源的市场供求关系、稀缺程度和开展利用的环境成本,对投资者和消费都缺乏应该有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这也是造成资源浪费、低效的重要原因。因此深化资源价格体系改革的研究,建立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价格体系形成中的作用,建立全面反映应有各种成本的资源价格体系是推进循环经济的根本性措施之一。
二是财税政策问题。这是调节收入分配和调控企业经济行为最有效的措施。比如,适当提高资源税和改进计征办法,使国家作为资源所有者获得应有的收益;比如对一些严重污染环境的物品开征环境税,提高排污收费标准或将费改税,从严征收,使环境成本内部化;比如扩大综合利用"三废"税收减免的范围,对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减免税收;比如加强对资源性产品和开发生产过程中高污染的产品进口关税或出口退税的调节力度,等等。总之,通过有增、有减的税收调节,起到限制和鼓励某种经济活动的作用,也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性措施之一。 省财政支出在向公共财政转变,应更多地关注环境和资源保护的投入,更加注意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投入,更加注意资源价格改革中弱势群体的保护,以根本解决目前企业清洁生产、环境保护信贷资金落实难的问题。
三是金融政策、完善的市场体系、有效的激励机制等,都是需要我们研究促进甘肃循环经济发展的机制性问题[7]。
基金项目:2007年甘肃省哲学社会规划课题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诸大建. 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型经济[J ] . 世界环境,2000 ,(3) :6-12.
[2]丁栋虹,贾砚林,丁梅芳. 共有财产资源产权结构的特点与利用行为[J ] . 中国环境科学,1999 ,19(5) :477-480.
[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环境管理中的经济手段[M] .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63-65.
[4]罗杰・珀曼. 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161-163.
[5]莱斯特・R・布朗. 生态经济[M].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268-278.
[6]李晟晖.矿业城市产业转型研究――以德国鲁尔一区为例[J ].改革与理论,2002,(6):12-15.
[7]李兆前 ,齐建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综述 [J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9):20-23.
关键词:流动性过剩 经济 分析 影响
流动性过剩的内涵
流动性过剩的经济学解释是,储蓄和投资偏好大于消费偏好。通俗地说,流动性过剩(Excess Liquidity)就是市场上流动的货币过多,超出了经济体系的实际需要,也就是货币当局货币发行过多、货币量增长过快,银行机构资金来源充沛,居民储蓄增加迅速。在宏观经济上,它表现为货币增长率超过GDP增长率;就银行系统而言,则表现为存款增速大大快于贷款增速。衡量流动性过剩的最佳指标可以用马歇尔k值(Marshallian k),即狭义或广义货币总计数与名义GDP的比值。如果存在流动性过剩问题,那么各主要经济体的货币供应量(即M2)将大大超过货币需求量(以名义GDP为衡量指标)。
我国2000-2006年M0、M1、M2年均增长分别为10.5%、15.3%、16.5%。2006年末,狭义货币供应量为12.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增幅比上年高出5.7个百分点,远远高于同年GDP的增长速度;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为4.8%,比上年末高出0.6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存款总额高于贷款总额即存贷差为11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7万亿元。我国广义货币M2增长快于实体经济增长。除2004年外,2000-2006年广义货币M2增长率均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长率,M2增长率平均比GDP名义增长率高3.6个百分点。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使得M2与GDP的比值不断上升,由2000年的1.36上升为2006年的1.65。美国自2002年以来M2与GDP的比率一直稳定在0.8左右。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较为严重的流动性过剩现象。
流动性影响的联系分析
(一)从空间联系上来看
美国的流动性过剩主要是通过大规模的金融创新及其在全球范围的推广而形成的。一个证明是,美国的M1与GDP比值从2000 年以来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增长,这说明,仅仅从狭义货币看,美国央行控制得很好,M2与GDP的比值甚至有所下降。但M3与GDP 的比值显著增加。由此可见,以杠杆比例放大为标志的金融创新以及金融市场的迅速扩张,是导致美国流动性过剩并进而传染到全球的主要原因之一。
金融创新带来的金融资产迅速膨胀以及过于乐观的金融机构大量增加国内信贷的投放,是造成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在全球都在谈流动性过剩的时候,美国的次贷风波会突然间导致信贷紧缩。近年来,美国经济的基本面一直不错,M0、M1增长很平稳,但由于银行大量借贷给杠杆投资机构,形成金融资产的快速扩展。银行的次级按揭贷款经过投资银行的包装和资产证券化,进一步细分为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资产。低风险和中风险的资产卖给中低风险偏好的机构投资者,那么高风险的资产卖不出去怎么办,最开始投资银行往往自已设立一个对冲基金,把这些资产买下来。在过去几年里,随着楼市不断上涨,本来是以为要亏钱的高风险资产获得了很高的盈利,这就鼓励对冲基金继续用高风险资产到银行抵押,得到多倍的融资,再买入更多高风险资产。不仅如此,由于这些对冲基金的信息披露很不透明,投资策略十分保密,往往在多种业务领域交叉进行业务运作,投资者乃至对冲基金自身也很难评估投资风险。
在流动性过剩背景下产生的次按证券大扩张,演变为信贷紧缩。由于有投资者看到次按违约率大幅上升,急于赎回基金。对冲基金本来以为以前自己持有的资产的市场估值很高,在面对大量赎回需求时才发现,那些原来仅仅通过模型来测算或者仅仅根据评级机构的评级来估值的高风险资产忽然间没有了买家。赎回压力逼迫对冲基金大幅降价出售资产,从而引发市场更大的恐慌和银行信贷的突然紧缩。
(二)从时间联系上看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变动呈现反向关系。自1998年下半年开始的通货紧缩周期里,低利率和充沛的货币供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未能扭转物价走低的态势。从这个角度说,出现一定程度的通胀压力或许是让货币经济学家松了口气。按照货币学派的经典表述,物价上涨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个货币现象,总是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所致。可是,我国长期扩张性的货币投放却并没有出现应有的涨价反映。对这个现象的一种解释是,货币供应被“窖藏”了起来,具体而言是被老百姓以储蓄存款的方式放在了银行,变成了储蓄而不是消费,所以并没有转化成有效需求。银行系统的流动性过剩只是账面上的。
当存银行不再是明智选择的时候,老百姓就转变了窖藏的对象,从以前“货币窖藏”,变成了现在的“金融窖藏”:过剩流动性主要依附在资产价格上以求实现保值增值。最终,长期累积的过剩流动性爆发,在银行存款、股市和楼市之间选择,制造了自日本“广场协议”以来规模最大的资产价格膨胀。
当我们用更宽广的视角研究流动性过剩时,可以发现至少从定义而言,流动性过剩在我国是长期存在的。所不同的只是流动性过剩的表现方式:以前是储蓄存款的堆积和银行的惜贷,而现在是资产价格的上涨。前者对应的是通货紧缩,而后者对应的是结构性通货膨胀。
流动性过剩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乡镇区域 经济发展 对策建议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对于整个乡镇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乡镇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决定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乡镇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但是由于乡镇区域市场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缺乏必要的科技投入力度以及从业者的整体不高等原因使得我国乡镇区域经济的发展存在严重的障碍,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乡镇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对其现有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性的对策建议以提高乡镇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发挥其在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二、乡镇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市场化程度较小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但是在广大乡镇地区的市场化程度依旧较低,政府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干预依旧较多,就农业生产而言,生产和销售等各环节还掌握在乡镇政府手中,其行政手段对乡镇经济发展具有严重的影响,使得我国乡镇地区远远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因此对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使得广大乡镇区域经济的发展严重滞后,不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二)基础设施落后
我国乡镇区域面积广大,且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严重的差异,使得我国乡镇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受到不同程度的忽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使得乡镇企业以及农业生产等受到严重的阻碍,进而降低了乡镇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其难以在短时间内缩短生产周期,因此综合竞争力受到严重的影响,广大农民及企业主的诉求难以被有效满足。乡镇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缺乏有效的规划和必要的投入,这是现阶段限制我国乡镇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三)科技投入较小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不管是在农业生产还是企业发展等方面均体现出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乡镇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科技投入。其一,乡镇企业多为生产型企业,其产品技术含量和价格较低,附加价值难以有效提高,不愿意花费较大的成本进行科技研发的投入。其二,在农业生产中,受到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以及自然因素的限制,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应用能力较差,使得农业生产依旧存在严重的低效率。科技投入较小将在长期内限制我国乡镇区域经济的发展,这也是乡镇政府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着力改进的重要问题。
(四)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着其所从事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我国乡镇区域经济发展的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较低。首先,乡镇企业主和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普遍较低,其对企业管理和市场化的认识不足,难以在生产过程中对市场变化进行准确预期,存在严重的盲目经营和发展的现象,使得乡镇企业的发展生命力受到很大的威胁。其次,广大农民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较为严重,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难以运用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生产工具,致使农业生产活动在技术层面上相对落后,效率低下。最后,乡镇政府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也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其在指导乡镇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盲区,这也是造成广大乡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促进乡镇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减小政府行政干预,强化市场主体作用
十以来我国政府不断强调要在经济发展方面重新确立市场的决定性地位,不断减小政府的行政干预。因此在乡镇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市场的主体作用,以市场化手段指导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农业生产,同时乡镇政府要将自身定位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者,不断对市场机制进行研究,及时对市场变化情况作出预测,以此来发挥政府的行政职能,使得我国乡镇区域的经济发展能够完全按照市场化的标准进行运作和发展,以此来提高我国乡镇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深化我国市场经济的作用。
(二)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在公路、水利等方面进行实地考察,在重点区域进行重点投资,保证乡镇地区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减小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着力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其次,要以乡镇企业为主体进行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使得乡镇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有强大的外部保证,有效缩短企业的生产周期,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为企业创收提供保证。最后,要不断对基础设施进行维修和维护,使其不断保持先进化,以完善的基础设施保证整个乡镇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适度增加乡镇政府的投入,将其列入政府的预算范围内,强化资金方面的保障力度。
(三)加强科学技术方面的投入力度
科技的投入力度将决定乡镇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因此乡镇政府必须要在现有的基础之上不断强化科技方面的投入力度,制定有效的科技投入计划。一方面,在农业生产上要提高对自然环境变化的预测能力,推广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理念,倡导高产量高价格的农作物,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在乡镇企业发展方面,要不断鼓励其增加科技方面的投入,并对其进行一定的补贴,以科技投入和研发力度对企业进行评价,并为企业的科技投入进行有效的指导,以此提高乡镇企业的生产和盈利能力。
(四)提高从业者的整体素质
其一,要对乡镇企业主及从业者进行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的生产和管理理念,增强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使其对市场经济能够有清晰的认识,以市场经济理念来指导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其二,要强化农民对科技和市场的认识,使其在农业生产中从原有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中解脱出来,不断增强其增加收入的能力。
四、总结
乡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的综合发展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因此必须要充分重视现阶段我国乡镇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本文主要从市场化、基础设施、科技投入以及从业人员素质等方面分析了我国乡镇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性的对策建议以提高我国乡镇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