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安全风险事件

安全风险事件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21 17:13: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安全风险事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安全风险事件

第1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现场安全事故;风险防范;优化措施;研究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6-0188-01

目前,加强建筑施工现场安全建设是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和优势。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诸多的安全事故,严重威胁着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必须要加强现场安全事故的风险防范建设,增强防范施工风险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性与稳定性,进而推动建筑施工企业的稳定发展。

一、建筑施工现场安全事故发生的成因分析

(一)缺乏高度的安全观念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缺乏较强的安全观念,对操作流程的执行力度不够深入。一些企业甚至对安全规划流程的建设漠不关心,仅仅按照个人主观意愿来进行操作,有着较强的盲目性与随意性。一般来说,施工人员往往过于追赶施工项目的进度,并没有深入结合安全生产要求,在具体操作环节中与安全原则背道而驰。由于诸多安全隐患的发生,引发了大量的施工现场安全事故。

(二)过于注重经济效益的增长

建筑施工企业往往过于注重企业经济利润的增长,并没有对安全施工项目中的安全措施投入过多的资金,使建筑施工现场严重缺乏配套可行的安全设施和安全装置,很难使建筑项目获得强有力的安全性保障。在发生安全事故时,难免猝不及手,无法实施有效地监督与控制,进而引发了建筑施工F场安全事故的发生。

此外,建筑施工企业并没有对安全生产提出过高的要求,管理也较为松散,对于安全管理工作漠不关心,安全生产制度的执行力度严重不足[1],一定程度上使安全性检查工作形同虚设,过于表面化、形式化,造成了施工现场极大地安全隐患。

二、建筑施工现场常见的安全风险研究

(一)安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一般来说,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风险管理的缺失和缺少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所造成的,而且安全管理机构也存在着较多问题。一些施工企业虽然建立了一定的安全管理部门,但是部门的随意性比较大、比较分散,安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二)建筑工程施工器材的质量缺乏保障

一些建筑施工企业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行业内部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施工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的竞争目标,并没有将资金过多地投入到安全风险的支出中,施工人员所购置的生产设备器材严重不符合标准,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偷工减料,通过不合理手段来降低企业的经济成本投入,由此造成了企业的安全风险。

(三)缺少对于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

众所周知,建筑施工现场安全事故发生以后,一定程度上由于施工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所限,施工人员中农民工的身份比较多。然而建筑行业自身有诸多限制性因素,农民工团队之间有着较大的流通性,并不是十分了解建筑工地现场的实际情况,再加上自身安全保护意识的缺失,严重威胁着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

三、建筑施工现场安全事故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合理规划和布局施工现场

建筑施工企业要对施工现场进行规范合理的规划,管理人员要予以高度的重视,建筑施工企业要在施工和生产前期阶段中,充分掌握施工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现场管理方法,及时编制书面材料计划书和项目工作安排书[2],将其由具体的责任人来进行负责。同时,在施工期间由于自然因素的影响,难免会影响到正常的施工进度,制定风险应对管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施工现场安全隐患的蔓延。

(二)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观念教育

人为因素是造成安全风险的重要因素,必须要将由于人为因素而引发不安全行为的危害降至最低,不断加强建筑施工现场作业人员的安全观念,循序渐进地来进行操作。

1.做好开工前的技术交底工作

安全风险严重影响着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具有较为明显的动态性特征,而且各个阶段所产生的安全危险源具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要共同做好技术交底工作,提升自身的技术能力和水平,更好地规避安全隐患的发生。

2,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教育

在施工人员的待岗培训期间,要加强学习安全知识和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加强工作人员对于应对各种危险源的应急技术,不断对安全风险进行预防与监控,尽可能地避免施工现场的安全事故风险的发生。

(三)做好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防护工作,提供良好的建筑施工作业氛围

1.现阶段,加强对安全帽、安全带以及安全网等设置是建筑施工安全事故进行控制的重要手段,还要加强像楼梯口、电梯口等安全事故多发地段的防护,最大程度地避免施工人员由于高空作业和物体打击等安全安全所带来的伤害。同时,严格规范触电事故的防护和操作措施,可以增设漏电保护装置来避免触电事故的发生。

2.在建筑施工现场的施工保障中,施工设备和施工环境都是必不可少的,施工现场环境对建筑工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甚至起到一定的决定性作用。脚手架材料的随意摆放和施工现场材料码放过高等安全风险都会严重威胁着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建筑施工现场要严格遵守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施工企业的各个单位要加大对施工现场的环境整顿力度,增强人机系统的统一性与协调性,避免施工现场安全事故风险。

(四)正确识别和转移安全风险

1.加强对安全风险的识别与判断

加强对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风险的识别,是安全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可以对潜在的安全风险进行分类和整理。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安全风险很难完全消除,而且经常存在于施工过程的方方面面中,很难及时察觉出来。因此,要充分结合施工安全风险的特征,采用科学先进的管理方法加强对安全风险的识别与判断,要做好信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深入分析安全风险所存在的不确定性,要加快形成风险识别报告。

2.加强对施工安全风险的转移

风险转移主要是指将风险结果借助于一定的方式方法来转移给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其他单位,以免自身承受过于沉重的风险损失。一般来说,风险转移主要包括保险和担保两种不同的转移方法[3]。建筑工程保险一般是指建筑施工企业向保险公司进行投保,在发生安全事件时,出现了一定的财产损失或者人员伤亡使,保险公司予以一定的赔偿和支付。然而建筑施工企业要充分结合自身承受风险的能力和范围,合理选择安全风险投保,并且制定科学完善道德建筑工程保险制度。

此外,要严格规范市场,确保其招标投标的公平性与公正性,构建良好的招标、投标市场,避免一些投标单位陪标和串标等违法行为的发生,严厉打击暗箱操作行为,加大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与管理力度,避免国家财产的损失与浪费。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建筑施工现场安全风险的防范建设势在必行,可以增强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确保建筑施工项目的顺利完工。建筑工程施工安全事故的防范建设任重而道远,加强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的风险识别与评价,增强施工现场安全事故防范的能力和水平,避免风险源的扩散和蔓延,营造安全、良好的施工现场环境,避免出现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等现象的发生,进而实现建筑施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晓玲.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监理的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研究[J]. 信息化建设,2016,(01):329+332.

第2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分析;风险评价

引言

安全关系着个人、家庭乃至社会的命脉,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发展国民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尽管我国对建筑施工安全生产非常重视,各个施工企业也做了大量的安全工作,但由于施工项目的多样性、施工环境的复杂性、安全技术及安全管理在现阶段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何保障和提高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性就成为建筑工程施工中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通过对建筑安全风险的概述,提出建筑安全风险管理分析、评价及其控制的方法。

1.安全风险识别概述

1.1安全风险识别的定义、内容

安全风险识别是指风险管理人员在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之后,运用各种方法对尚未发生的潜在风险以及客观存在的各种安全风险进行系统归类和全面识别。也就是确定何种风险事件可能影响项目安全,并将这些风险的特性整理成相关文档。

安全风险识别的主要内容是:识别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识别风险的性质,识别风险可能引起的后果。

1.2安全风险识别即危险源的辨识

危险源是安全控制的主要对象,所以,有人把安全控制也称为危险控制或安全风险控制。即危险源是安全风险发生的前提,是安全风险管理的主要对象。安全风险识别归根结底就是对潜在危险(危险源)的识别,作为建筑安全管理的关键点,一旦识别出潜在的威胁,与之相关的起动事件类型就更容易显现。对潜在危险从物理性质和操作实践两个方面进行评价,起动事件和触发条件进行一一对应,这个过程把潜在危险(危险源)转化成了人们不希望发生的事件。

所以安全风险识别是对与风险项目相关的潜在的及存在的各种危险源进行系统的分类和全面的识别,是安全风险评价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没有安全风险识别,就不可能对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价。安全风险识别做的不好,通常意味着安全风险评价也会做得不好。安全风险一旦被识别和鉴定,那就不再是风险,而变成了一个管理的问题。

1.3安全风险识别的程序

在进行风险识别时,必须按照一定科学的程序进行辨识。安全风险的识别是一项复杂而又十分细致的工作,特别要根据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的特点,依靠对客观的统计、资料的积累和风险的纪录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根据工程项目风险的特点,采用具有针对性的识别方法和手段。安全风险识别也是项目管理者识别安全风险来源、确定安全风险发生条件、描述安全风险特征并评价风险影响的过程。它包括对所有可能的安全风险事件来源和结果进行实事求是的调查,通过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数据使安全风险评价更具效果和效率。而且安全风险识别是工程项目安全风险管理中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应当在项目的自始至终定期进行。可以通过系统危险源辨识工作程序图来完成安全风险识别的程序。(见图1)

1.4危险源辨识

据近年安全事故统计发现建筑企业安全事故始终占据交通、矿山之后的第三位,为此建筑业被列为高危行业,但通过分析发现事故发生主要是由于工作环境中仍存在危险的能量、危险物质、人员违章操作、管理人员指挥失误,即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从而避免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现象,但物的不安全状态无时无刻地存在于从业人员的周围,只有通过危险源的辨识及评价,并根据危险源的性质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才能使危险源得到有效受控,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或少出事故。

1.5危险源的类型

为了做好危险源识别的工作,可以把危险源按工作活动的专业进行分类。可以采用危险源提示表的方法,进行危险源辨识(见表1)。

2.建筑安全风险管理分析、评价及其控制

2.1搞好安全风险管理分析

搞好安全风险管理分析是预测和防止事故的前提,是对安全风险管理评价的基础。必须高度重视安全风险分析,牢牢抓住安全风险分析这个关键环节,主动分析、超前预防。安全风险分析主要是对设备设施和人身不安全因素,按照风险大小进行辨识分析,从设备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等进行风险分析。从西部铁路建设实践看,设备设施的完好状态、人的安全思想意识和行为、完善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建立在安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这是工程建设施工安全的基础保证。在安全风险分析中,要根据检查标准或规范和易于发生事故原因,结合工程建设的环境和特点、管理现状和技术要求等,强化项目经理、项目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并深入查找问题,对可能出现的各类安全风险做出详细记录和汇总分析,分析结果要可靠真实。通过分析进一步把握安全风险准确度,为超前防范、超前控制提供有效数据。

2.2对安全风险进行科学评价

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是安全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是确定安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伤害的可能程度,有了充分的安全风险评价,安全作业才能得到有效地控制。安全风险评评价要结合施工管理实际,针对生产全过程的安全问题,根据安全风险分析的危险因素进行科学评价,着重从行车安全、高空坠落、物体打击、设备故障、机械伤害、车辆伤害、触电、火灾、作业行为等分析,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对所有安全风险发生的预见性和伤害的可能程度进行评价,通过科学评价,准确判断各种安全风险,确定每个安全风险造成伤害的可能程度,确定每个安全风险的等级值,采取合理措施进行避险,从而确保安全施工。

2.3加强对安全风险的有效控制

在施工安全风险分析、评价的基础上,要根据安全风险的性质及潜在影响,制定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把安全风险所造成的负面效应降低到最低程度,以减少损失。①立足现场实际抓控制。如铁路道口安排固定的防护员跟踪防护;在线路规定方位设置安全防护栏和安全警示绳;在高空作业下方设置安全网;对现场的各种施工机具设置安全保护装置;按照规定在施工现场设置安全防护栏、安全通道、安全标志等;给施工人员配备安全帽、安全带等防护用品等。②认真落实各种安全管理制度,保证安全风险因素能及时得到处理,发现随时可能出现的新风险。再次是深入开展安全教育,对事故人为风险因素实施控制。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实践表明,项目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是构成安全风险的主要因素,有效化解安全风险,就必须对项目施工人员进行安全风险管理教育,未经安全教育或者安全考试不合格人员不得上岗。同时要加强安全事故紧急救护措施的演练,提高处理事故的应对能力,从而尽最大努力降低损失。

3.结语

安全风险评估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仅仅靠施工企业是不够的。建立科学的安全控制综合体系,确保建设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对建筑业的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魏伟.浅谈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及建筑安全管理[J],山西建筑,2007(30).

[2]李国刚,魏江峰.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探索研究[A].建设工程安全理论与应用——首届中国中西部地区土木建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

[3]石海霞,王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技术与市场,2011(07).

第3篇

关键词 :电建;调试;安全;管理;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风险是由生产系统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性决定的,在安全生产的日常管理中,风险可分为人、机、环境、管理等四类风险。调试工作涉及人身、设备、电网等各方面,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设备的不安全因素,管理上的缺陷,都可能引发安全事故,从而造成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环境污染以及其他损失。调试安全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减少和控制危害,避免调试事故的发生。

1、电建调试工作简介

电建调试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电力建设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调试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机组能否安全稳定可靠运行。电建调试工作范围较广,涉及锅炉、汽机、电气、热工、化环等专业,现场工作环境较差,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人员素质要求高,其本身存在很多的风险因素,对于调试人员来说,如何认知电建调试安全风险并加以有效防范显得尤为重要。

2、电建调试安全风险分析

调试

素 危险因素 原因分析

违章指挥 负责人对作业现场危险点、危险源缺乏认知

不按作业卡、作业指导书、方案作业 准备不充分,凭经验做事

不执行两票三制 安全意识淡薄,愁麻烦,做事抱侥幸心理

约时停送电 安全意识不强

走错间隔 没认真核对设备名称

误操作 不细心,操作失误

监护不到位 责任心不强

试验缺项、漏项 未按规程要求作业

冒险作业 安全意识淡薄,抱侥幸心理

疲劳作业 未休息好或病理状况

素 试验设备缺陷 没定期检定或超出有效检定期

防护装置、设施缺陷 防护设施失效、失灵,安全性、可靠性差

安全工器具缺陷 未定期检验、维护

设备缺陷 设计选型、制造、运输、保管等原因造成

电伤害 安全距离不够,标识不明

转动机械伤害 无安全防护设施或不可靠

高温、高压蒸汽伤害 管道泄漏或无防护设施

物体打击 高处掉物

素 交叉作业 施工现场作业点多面广

高空作业 电动门调试、变压器本体试验等

施工现场照明不良 安装或土建造成

现场通道不畅 安装或土建造成

计量室内温湿度不适 未配置空调、除湿器、干湿温度计等造成

素 安全生产责任制未落实 管理缺陷

操作规程不规范 管理缺陷

事故应急预案及响应缺陷 管理缺陷

安全教育培训制度不完善 管理缺陷

安全投入不足 管理缺陷

不论是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还是管理因素产生的任何一种危险因素,都有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设备损坏、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等风险。

3、电建调试安全风险防范措施

任何一家电建调试单位,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真正做强做大,为社会创造价值,为员工谋取福利,首先必须确保安全,安全是基础,安全是保障,安全是效益。调试安全风险因素或多或少地存在于调试过程中,如何加以防范,下面从调试安全基础管理几个方面作简要阐述。

3.1 建立健全的安全规章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何以成方圆”,说的就是规章制度。《安全生产法》明文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遵守本法和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所有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检查本单位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建立健全安全规章制度是生产经营单位的法定责任。

从电建调试安全的角度来说,建立一系列安全规章制度,并在长期的调试工作中不断总结和完善加以健全,才能规范调试人员的安全作业行为。客观上调试单位只有对调试过程、试验设备、人员操作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评价,制定出一系列可行的操作规程和安全防范措施,如《调试安全管理手册》、《调试工程项目核查办法》、《调试应急预案》等来约束调试人员在日常调试工作中按标准作业,按规程操作,才能保障调试工作的有序、安全地运行,将安全风险降到最低。

3.2 加强安全教育培训

现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更新换代快,如果不加强培训,不断提高项目调总及调试员工的安全生产责任感和自觉性,掌握调试安全生产基础知识,提高调试安全技术知识,增强调试安全操作技能,强化安全意识,就无法满足调试安全生产需要。

安全教育培训有班组间讲解、现场演练、案例讨论、读书指导、宣传活动等多种形式。具体来说可以利用每天的“班前三交”对调试任务、调试范围内危险点、危险源进行辨析,说明安全注意事项和防范措施等;利用安全活动日、周、月等进行安全宣传报道,举办班组安全知识问答和案例分析讨论;利用每周一安全学习时间学习有关安全法律、法规、规章,以及上级安全文件指示精神;每月的安全例会时间可以组织全员进行安全讨论、总结和布置。

3.3 加强安全检查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

调试安全生产检查主要是辨识项目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和死角,检查调试现场安全防护设施、作业环境是否存在不安全状态,现场作业人员的行为是否符合规范,以及设备、系统运行状况是否符合规程的要求。通过定期安全检查、经常性安全检查、季节性安全检查、专项安全检查和综合性安全检查,将安全检查工作常态化,才能真正达到堵塞安全管理漏洞,改善作业环境,规范调试员工作业行为,实现调试安全的目的。

调试事故隐患是在调试过程中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隐患有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一般事故隐患的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譬如设计存在小缺陷、接线存在错误、标识错误、安装上的一些小问题等,在调试过程中一旦发现,应立即解决。对于重大事故隐患,譬如逻辑错误、保护投退错误、设备重大缺陷等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发现后应记录存档,及时报告,制定专门解决方案及采取专门防范措施,指定人员,限时消除。隐患不论大小,都应做到闭环管理。

3.4 执行安全技术交底,严格审批制度

安全技术交底是调试工作开展前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调试负责人对调试安全技术防范措施,作业施工环境,劳动防护用品佩戴以及人员精神状况、工作范围的安全健康、环境管理、文明施工及危险点、危险源危害因素等向调试作业人员所做的详细交待。

对于调试过程中的一些重大危险作业活动,譬如交流耐压试验、厂用受电、点火冲管、整套启动等,都应编写方案、审核报批并经安全技术交底后方可执行。加强对重大危险作业活动监管,明确安全风险管控责任,规范重大危险作业活动安全管控方式,构建安全风险管控长效机制,有利于有效防范调试安全事故发生。

3.5 建立应急预案机制

由于调试工程项目危险因素的存在,调试单位必须建立如《调试所应急预案》、《项目应急预案》等应急预案机制,并针对性地组织员工学习,让员工知道如何报告、如何救援,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一旦突发事件发生时,就能够形成统一指挥、快速反应,降低突发事件对调试人员、调试设备和社会造成的损失。

4、结束语

电建调试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责任重大,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但只要加强安全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安全技能和安全意识,在日常的调试工作中,加强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坚持按标准作业,按规程操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规范调试作业行为,杜绝违章,在调试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改进,就一定能够确保人身和设备安全。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工程 建设 安全 风险 施工管理

引言:

近几年经济发展的催动下,建筑工程行业形成一片良好的发展势头,在这种情况下,众多的建筑工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崭露头角,人类的趋利心理致使许多不具备先进建筑技术,或者管理方面相对薄弱的建筑工程企业在该行业中占据了较大的比例,这种情况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许多建筑企业在面对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方面的抗压性和解决危机的能力都相对薄弱,近五年来,全国因工程建设事故造成的大型人员伤亡事件屡见不鲜,这足以表明我国在工程建设中存在较高的安全风险,因此,工程建设中的安全风险就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焦点,同时作为降低安全隐患的重要措施,施工管理应该怎样进行也成为重点研究的项目之一。

一、浅析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的规避

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虽然无法全部排除,但是只要做到认真、细心的统筹规划,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可以尽量避免的,笔者认为,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的规避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全员参与”是规避风险的首要前提

工程建设中的安全隐患一直以来都存在着隐蔽而又复杂的特点,因此,管理者只有通过全方位的监督才能够及时找出建筑过程中的重大隐患,从安全事故的结果来看,一般都属于突发性状况。建筑工地施工过程中,由工人所处的位置来看,事故一旦发生,对他们人身安全所造成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工程施工建设的过程中虽然有负责安全隐患勘察的管理部门和人员,但是由于安全隐患无论是在空间上,还是在时间上,都存在一定的随机性,因此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针对参与建筑工程的全员树立正确的安全管理意识,能够扩大安全隐患的排查范围,尽可能的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2.“动态管理”是规避风险的重要手段。

工程建筑的安全风险在建筑工程进行到不同阶段时,会发生不同的变化,特别是一些难以发现的潜在危险因素,很可能随着工程的不断完善而不断扩大,甚至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也正是由于这种时变性决定的,作为工程建设安全的管理部门,必须形成“动态管理”的有效措施,在筹划阶段对建筑工程的安全风险进行预估,在施工过程中针对风险进行监控,利用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去正确操工程建设安全动态管理的执行,从而实现规避安全风险的结果。

3.“第三方监管”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

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并不能够像企业那样,在运用中以风险转嫁的手段去规避风险,因此,建筑过程中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可以从第三方监管来着手。由于在建筑过程中,建设者对于所监管的项目存在一定的熟悉性,就导致“当局者迷”的现象时有发生,把第三方作为“旁观者”引入到工程建设中,通过他们的全新视角,能够从不同程度上确保建设过程中安全风险的顺利排查,自然就能够达成“旁观者清”的效果。

4.“以人为本”是规避风险的核心理念。

可以说,传统意义上大多数把工程建设中的安全归类到建筑项目本身上,对建筑工作人员的安全有所忽视,因此造成安全风险管理人性化的缺失。事实上,由于轻视人身安全导致的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屡见不鲜,要知道,生命作为不能复制的个体,它并不像单纯的经济损失是能够弥补回来的。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的提出,不仅使安全管理趋于人性化,同时能够从根本上调动起员工的生产工作的积极性,协助安全管理部门做好建筑施工过程中的隐患排查,确保上述安全风险规避手段顺利实施。

二、试议工程建设施工管理的完善

施工管理是工程建设过程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它不仅关系到工程进度的快慢,同时对于工程质量、成本、收益等方面都存在着直接影响,因此工程建设施工管理的完善,对于整个工程来说,存在着重要的意义。

1.工程筹备阶段的施工管理

工程筹备阶段是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它关系着工程能否顺利实施与连续作业,因此这一阶段的施工管理对于整个工程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技术人员是施工管理得以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因此在初期筹备阶段,首当其冲的就是管理班子的建立。在设计单位的选用层面上,为了确保工程安全建设风险最小化,必须择优录取有关设计单位,从根本上保证施工计划的顺利实施。施工队伍作为工程建设进程以及安全的直接参与者,必须严格按照投标的有关规定进行招募,并且管理者要根据工程实际需求对施工队伍进行合理编制,确保连续作业的可能。只有从工程筹备阶段就对整个施工进行细致的管理,才能确保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

2.工程施工阶段的施工管理

可以说施工阶段是施工管理的核心,也是透过施工管理手段降低安全风险的重要阶段,同时这一阶段的施工管理还对工程质量、建设进度、效益回收等方面都存在重要的影响,这一阶段施工管理的完善必须掌握两个关键。

关键一,质量管理的落实是施工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所谓的质量不仅仅局限于建筑本身,它更需要体现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每个阶段,因此在施工过程中第一步就是要抓好保证质量的技术落实,同时还要严格按照给出的设计要求进行规范的施工操作,并且在落实的过程中制定严密的质量管理制度,在采购建材和配料方面要寻找质优价廉的厂家,为建筑工程质量提供可靠保障。

关键二,科学的工期管理是施工过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施工管理的完善还能够有效保证施工工期的顺利进行,因此管理过程中必须对施工工期的预估进行科学化考量,严格按照国家颁发的工期定额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手段,经过科学测算进行确定。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要对人力、机械等资源进行合理调配,确保施工力量能够有效应对工程的正常运转,提高施工效率,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工期。

3.工程竣工阶段的施工管理

施工管理存在于整个工程全过程的集中体现就是在于竣工阶段上,作为整个建设项目的最后一道工序,对于建筑能够投入使用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同时也是降低使用中安全风险的重要管理部分。竣工阶段的施工管理体现在要对验收依据有明确的标注,这是建筑合格的重要依据,同时要严格依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对验收组织实施过程做到精益求精,对于检查存在安全隐患之处绝不迁就凑合,并且对补救措施进行有效管理。在验收结束后,管理部门要及时对工程档案进行整理,确保质量保修期发现问题有相应的资料。建筑工程涉及到的安全风险相对严峻,只有细致的施工管理办法得以实施,才能确保风险降到最低,确保建筑企业的最大化收益。

总结:

综上所述,施工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风险性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说存在着较高的不可抗力,但是我们仍然能够通过一系列有效管理措施的实施,降低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的指数。工程建设是建筑工程企业创造经济利润的决定性因素,但是若是以工程建设工作人员的安全风险去换取这样的高额利润,是我国政府绝对不会允许出现的现象,并且我国政府对于建筑工程企业在安全风险方面的重视也让我们不能够忽视其在工程建设过程以及发展中的重要性,而施工管理作为规避风险的重要手段,就必须受到建筑工程企业的重视与完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工程建设安全风险在可控范围内,使其成为施工企业收益最大化的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陈骥业.建筑施工管理创新研究[J].华章.2012(21)

第5篇

【关键词】室外健身器材;质量安全;安全风险

随着《全民健身条例》的全面落实,为鼓励全民积极参与户外健身活动,室外健身场所的建设进程日益加快。作为室外健身场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设施,室外健身器材的质量问题,直接关系到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另外,考虑到室外健身器材容易受到环境影响或人为破坏,因此还应具备一定的抗腐蚀性与防盗性能。由此看来,相较于普通机械产品,室外健身器材的质量要求明显更为严格。目前,国内有关室外健身器材质量安全风险的研究还十分少见。为此,本文围绕该课题展开系列探究,为降低室外健身器材质量安全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室外健身器材质量安全风险的意义

(一)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概述

因产品质量因素的不确定性,对使用者、监管部门与社会等造成的影响即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产品自身质量存在问题、质量监管部门相关工作未落实到位、消费者的错误使用等方面,均为产品质量安全凤霞的主要来源。不得不说,影响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有很多,而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爆发,将会对消费者人身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使监管部门声誉受损,十分不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为避免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印象,贯彻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工作直观重要。在产品设计、生产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对各方面因素进行充分考量,提前预估可能会出现的质量安全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规避,从根本上消除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二)室外健身器材质量安全的评估

其实,对室外健身器材质量安全进行评估,是为了进一步明确其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以便后期根据这一系列影响因素,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降低安全风险。对室外健身器材质量安全进行评估,首先要对室外健身器材常见安全事故进行初步调查,经过分析总结,了解引起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前文中提到,室外健身器材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主要与产品本身质量问题以及使用者自身操作不当所致。就我国目前室外健身器材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情况来看,大部分研究人员更侧重于对人身财产安全的研究。由此看来,室外健身器材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应将会对人身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产品质量问题作为研究的重点。

(三)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就我国现阶段发展情况来看,生产水平十分有限,企业诚信道德沦丧,监管部门工作落实不到位,均给产品质量安全埋下隐患。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问题未能得到及时解决,则有可能引起严重的安全事故,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损害,甚至会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对室外健身器材质量安全风险进行研究,有利于促进室外健身器材产品质量水平的提升,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稳定的室外健身场所,使全民健身事业得以顺利开展。另外,该课题的研究,能够为企业技术的改良与创新提供科学依据,从根本上改善产品的质量,降低安全风险。风险实践研究的结果,能够帮助相关监管部门明确管理目标,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加强产品质量监管力度,充分发挥出有关部门监管督查的重要功能,为产品质量提供可靠保障。

二、室外健身器材质量安全风险实践分析

近年来,我国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体育产业风险管理水平也在不断进步。室外健身器材质量安全风险管理与评估已逐渐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确保风险评估工作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于价值,首先要对已发生的由室外健身器材安全事故进行分析,结合该类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特点,确定研究方法,从早期设计、投入生产、正式安装以及后期维护等缓解着手,全面落实室外健身器材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工作。

(一)风险程度等级的划分

模拟现实中,室外健身器材的使用场景,分析、检测场景中存在的安全风险。本文选取某市一居民社区安装的室外健身器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将当地安装的健身设施,如肋木机、健骑机、太极揉推器、组合训练器、上肢牵引器等室外健身器材纳入模拟环境中。通过走访调查,了解曾经引起安全事故的器具与潜在的安全隐患。最终发现,室外健身器材质量安全风险,主要包括:器材零部件松动、产品表面处理差、器材安装说明不够详细规范、健身器材结构设计不符合原理、设施原料选用不当、安装操作不符规范以及后期维护管理不及时等。按照安全事故的特征,可将风险程度等级划分为:一般:伤者可自行处理伤口,无需就医治疗;严重:伤者需要就医治疗,身体受到严重损害;十分严重:伤者身体永久性残疾或死亡。

(二)安全事故发生风险的等级划分

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指的是风险源与使用者相遇的几率,该值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根据室外健身器材安全事故发生概率,对安全事故发生风险进行分级:A级:安全事故发生几率超过50%,事件发生无需特定条件,随时有可能发生;B级:较为常见的安全事故,发生率大约在15%左右;C级:发生几率比较小,属于小概率事件;D级:通常情况下不会发生,该事件的发生一般需要特定条件(如:人为破坏、自然灾害等)。

(三)风险综合等级划分

结合上述两种不同类型的分析,对室外变身器材风险进行综合等级的划分。该环节最终获得的结果,是后期开展室外健身器材风险评估的重要依据。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综合风险等级最为严重的风险源主要包括:器材原料含有有害物质、外形设计结构不符规范、设施安装存在违规操作、周边环境存在安全隐患。当质量安全风险在允许范围内,即可完成风险评估工作;一旦未达标,则需要反复进行质量安全聘雇,直至安全风险降低到可行范围内。

经综合研究最终发现,室外健身器材因种类不同、各类检测参数不一致,因此风险等级也会存在差异。经实践研究,能够对某一特定产品的质量安全风险进行预测,了解该器材对人生安全的危害程度。另外,还能对产品的各种危害性因素进行综合性分析,以便更好地落实室外健身器材质量安全风险的监控工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室外健身器材质量安全风险管理,是为使用者人身安全提供良好保障的关键。利用质量安全风险评估,能够更加明确室外健身器材存在的安全隐患,将安全事故的发生率降到最低。由此看来,对室外健身器材质量安全风险进行实践探究意义重大,后期研究还应继续跟进,为促进全民户外健身活动的顺利开展、构建和谐稳定社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焦宏彤.室外健身器材安全不容忽视[J].大众标准化,2012,25(02):24-25.

[2]郁岩,郭振生.室外健身器材的维护管理与监测[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2,26(07):64-65.

第6篇

关键字:安全风险管理;产生的原因;风险的途径;相关措施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建设工程规模大、周期长,技术相对复杂,在施工过程中会出现多种不确定因素,从而导致风险事件倍增,所以需要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来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实施施工安全风险管理能够提高施工方的安全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 保证项目顺利完成。而高层建筑相对于普通建筑来说施工体积大、层数多,参加施工人员集中,施工过程难度较大,其风险性也大很多,容易发生安全事故,所以高层房屋建筑工程必须针对性的进行安全风险识别、 分析和评价,并提出有效的安全风险应对措施。

1. 安全风险管理理论

1.1 风险概念、特征及分类

风险是指有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具备不确性和产生损失后果两方面条件, 风险研究是围绕有害事件发生可能性及其后果展开的,风险与人的行为存在联系客观条件变化是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其基本特征为风险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既不管有没有意识到风险存在,一旦诱发条件成熟,就会造成风险事件发生;风险的随机性,风险事件发生及其导致的后果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可识别性和可控性,通过相关理论方法能够得到风险发生概率,预测风险产生的后果;风险相对性,不同的主体承受风险能力是有差异的,对不同主体的影响也不尽相同;风险可变性,风险的性质会随着活动的发展而变化;风险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大型建筑工程规模大、周期长,风险种类也繁杂多变相互影响。风险按照存在性质可以分为客观风险和主观风险;按照对象分为财产风险、人身风险、责任风险和信用风险;按照产生根源分为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管理风险、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按照承受能力分为可接受风险和不可接受风险;按照性质分为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

1.2 风险管理流程

风险管理是以最低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管理工作,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潜在的风险进行控制,降低风险发生概率,降低发生后的损失。其基本流程为风险规划,通过风险规划确定风险管理目标,制定预防方案;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步骤为收集资料,预估风险形势,依据项目特征识别风险;风险评价,确定风险的可能先后顺序,分析因果关系;风险应对,减少实际发生损失,降低风险威胁;风险监控,详细记录识别风险的发展动态,检查实际效果和预期效果的差异等。

1.3 高层房屋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

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目的是确保在施工过程中没有人员伤亡事故, 使安全施工的投入与收益达到最佳的效益比,减少国家和集体财产受到损失。其基本过程要注重系统性、动态性和完整性,主要内容有安全风险识别、安全风险分析、安全风险评价、安全风险应对和安全风险监控几项。

2. 分析高层建筑工程风险产生的原因

高层建筑工程风险形成的原因呈现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对其进行汇总分析,如:(1)环境干扰,环境是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的基本保障,由于施工环境与整体建筑工程密不可分,所以环境内存有潜在风险,在无约束的状态下发生,如:高空作业、机械事故等,都可能引发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的风险问题,环境干扰具备不确定性,无法准确定位风险源,增加风险控制的难度;(2)施工人员的影响,人员风险始终表现出动态特性,人员群体基本处于低技能、低文化的水平,严重影响到建筑工程的正常进行,导致施工行为不规范,例如:人员对施工设备的操作不熟悉,施工时损坏设备或者由于误用,引发安全事故,实际施工与管理中,人员引发的风险事故比例,相对较为明显;(3)施工现场引发的风险,部分高层房屋建筑的场地设在城市内部,距离商业、生活、办公环境比较近,施工现场未做安全

处理,没有明确划分安全区域,针对部分危险区域也没有设置警示牌,淡化管理观念,促使人员进入工程现场,引起现场棍乱,提升危险系数,不利于安全管理,同时对安全管理造成一定的压力,形成影响风险:(4)施工企业风险意识问题,施工企业过度追求工程利益、效益,忽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逐渐降低对安全因素的管理力度,导致大量施工环节或工艺,不受安全管理的控制,随意添加个人思想。

3. 管理施工风险的途径

3.1风险立法

针对高层建筑安全风险的基本情况,构建法制环境,通过立法方式,体现风险管理的价值[m。根据高层房屋建设的实际,严格贯彻安全建设的法制、法规履行立法要求,如此可以正确对待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提高规避能力。详细研究立法制度内的风险源,对比实际工程,判断是否有相同或类似的内在风险提前做好风险防护的准备,体现风险管理的价值,结合风险立法的实际,制定风险管理的对策,加强风险法制建设,实现完善的立法环境。例如:在立法约束下规划高层房屋建筑工程的风险内容,科学制定风险管理方案,规划风险可能造成的安全问题,提出多项控制和解决措施,实时监控风险管理。

3.2风险控制

站在施工安全管理的角度考虑,风险控制需要实现最终的风险规避,即使无法完全规避风险,也需将其控制在最小状态。风险控制的过程中,以规范化的建设环境为主,防止来自各个方面的安全威胁,例如:对高层建筑工程内的每一项工程,实行规范化的处理,尽量多方面的排除安全风险的影响,然后制定流程化的施工方案,实际施工中,需要严格按照施工方案执行,保障施工内容的合理性,确保施工过程中,可以实现风险控制,避免风险影响,体现安全管理的价值。

3.3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高层房屋建筑工程风险管理的常用方式,利用合作的方式,实现风险分担。例如:施工企业将部分施工项目,以外包的方式承包给其他施工企业,签订责任合同,促使承包企业自行承担施工部分的项目风险,由此施工企业不用承担全部风险内容,既可以实现安全风险的控制,又可以将风险降到最低。近几年,风险转移在建筑工程中比较适用,保障各个参建单位的效益,维持风险平衡状态,而且风险转移不仅可以推进工程业务承包,还可以为承包单位提供效益获取的方式。

4.加强安全风险管理的相关措施

4.1定期检查施工设备

施工设备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占有较大比重,多数风险事件的发生旨源自施工设备。因此,在施工前应对施工设备进行安全检查、维护,在施工期间也应对施工设备进行定期检查与维护,以有效消除风险因素,防止风险事件的发生。

4.2加强高空作业管理,施工人员需佩戴安全帽

超过地面两米以上的建筑施工,其施工架周围需加装安全防护网,高空作业人员需佩戴安全绳且所有施工人员需佩戴安全帽。工程监督方与施工方需严格检查安全帽与安全绳的质量,保证安全防护设备起到真正防护功能。

结束语

风险是引发建筑问题的关键因素,风险安全管理的能力,直接影响到高层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水平,因此,必须深入研究高层房屋建筑工程的发展实际,明确影响高层建筑施工的风险因素,利用科学途径,规避风险影响,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营造安全、稳定的施工环境,进而保障高层房屋建筑工程的性能,体现持续发展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谭光宗. 大断面海底隧道建设的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对策[D].北京交通大学,2014.

[2]田志芳. 铁路既有线电气化改造工程安全保障体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3]杨娜. 基于模糊影响图的铁路电气化改造施工安全风险评价[D].西南交通大学,2014.

第7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分析

一、引言

随着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建筑施工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而建筑安全直接关系到个人、家庭和整个社会的命脉,同时也是我国社会稳定的前提之所在,因此,包括建筑施工企业在内的各单位务必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过,虽然目前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已经意识到建筑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建筑施工环境的复杂、项目的多样性以及建筑施工安全技术的有待完善等多方面因素,仍然需要对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完善。而在本文中,主要对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价这一安全管理的关键工作进行了探讨,希望可以为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助力我国建筑施工项目能够顺利的展开。

二、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概述

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进行科学的管理,是进行事故避免和预防的重要基础,因此,相关管理人员要务必重视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工作,主动分析,超前预防。安全风险分析主要是对设备设施和人身不安全因素,按照风险大小进行辨识分析,从设备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等进行风险分析。在安全风险分析中,要根据检查标准或规范和易于发生事故原因,结合工程建设的环境和特点、管理现状和技术要求等,强化项目经理、项目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并深入查找问题,对可能出现的各类安全风险做出详细记录和汇总分析,分析结果要可靠真实。只有这样,才能对安全风险的准确度进行客观的把控,从而为提前预防和控制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提供必要的数据。

三、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识别分析

(1)安全风险识别的概述

所谓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识别,是指在建筑施工中,相关的风险管理人员在收集相关资料和调研结果之后,通过一定的方法对还没有发生的潜在风险和客观存在的各种安全风险进行系统归类和全面识别。在建筑施工中的安全风险控制的主要对象为危险源,其是建筑安全管理的重点所在。对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进行识别是需要基于一定的系统化的程序进行的,该程序不仅复杂而且细致,要根据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的特点,依靠对客观的统计、资料的积累和风险的纪录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根据工程项目风险的特点,采用具有针对性的识别方法和手段。

(2)危险源的主要类型

笔者根据当前建筑施工项目的主要特点,按照施工人员从事的专业类别,对主要的危险源进行了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类:

四、关于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评价方法

(1)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概述

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同样是安全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该环节可以有效地对建筑施工中可能发生的安全风险或者可能造成的伤害程度进行判定。只有通过有效的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方法,才能有效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施工作业。同时,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务必针对建筑施工管理的全过程进行,将其中存在的安全风险或者危险因素进行科学评价,并针对评价结果采取科学的方法,判定每个环节的安全风险等级值,同时基于该种等级值采取有效的措施对风险进行规避,以确保安全施工作业的展开,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

(2)风险评价的基本方法

根据建筑施工项目的主要特征,当前应用的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定量评价、半定量评价以及定性评价三种主要的类型,其中后两类方法的应用最为普遍。直接判定评价法、安全检查列表法、故障树分析法以及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是其中几种具体的分析方法。对于直接判定评价法来说,存在着如类比法、对照经验法以及物体材料性质分析法等,而填写工地级、公司级以及班组岗位对电气设备、吊装以及起重机械的安全检查表则是安全检查列表法的内容。故障树分析法,英文简称为FTA其是以事件、事故以及故障作为方法的起始,在逻辑关系的分析下,对其可能产生的失效状态、后果原因等进行研判。

(3)LEC法在建筑施工安全风险中的应用

LEC法即是上文所描述的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其是根据D=LX-EXC公式,对工程项目的作业风险D进行判定,D越大说明风险值越大,需要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而针对建筑施工的安全风险评价过程主要是:

首先,对员工在某种具有潜在的危险的环境中作业的危险性进行评价,而评价的方法主要是采取“打分”的策略,将影响安全的主要因素的分数进行罗列,并计算出总分,通过总分的大小还对危险性进行判定。而判定危险性的主要公式为:危险性=LEC。在该公式中,L代表安全事故危险事件发生的概率,E则是代表员工在危险环境中暴露的频率,C是危险的严重程度。

然后,将收集的信息按上述标准进行评分,将所得分数填入职业安全卫生风险评价表中,并计算三个指标的连乘积,得出危险性,并根据相应的分值确定风险程度。

最后,由管理者代表及相关部门人员,根据风险程度分级确定出重大安全卫生风险,制定出重大风险汇总表,并以此作为确定职业安全卫生目标和指标的主要依据。

五、结语

综上所述,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价方法在建筑施工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提起足够的重视。但是,笔者认为,在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价方法的运用中,不能仅仅要目光局限在建筑施工企业本身,而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建立一个综合的安全控制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使建筑施工项目可以顺利的实施,以进一步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和谐、健康和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琼,周基.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高层建筑施工安全评价分析[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05:79-82.

[2]赵艳莉.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危险源评价及管理方法分析[J]. 建筑,2014,11:63-64.

[3]李晓刚. 安全风险评价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分析[J]. 山西建筑,2014,24:273-274.

第8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 风险监测 规范化建设

食品安全关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健康。世界各国都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对待食品安全问题,对国家而言,食品安全不仅包括了食品供应的保障安全,更凸显了因食品不安全带来的社会问题;从社会管理角度看,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时期,食品安全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治理要求体现了社会治理的内涵;从政治层面上看,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都是企业和政府对社会的承诺和最基本的责任,因此各个国家对食品安全问题都从法律上进行了必要的规制,并随着食品安全的发展,不断的完善和健全。

1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内涵

“风险”一词的由来,最为普遍的一种说法是,在远古时期,以打鱼捕捞为生的渔民们,在长期的捕捞实践中,深深的体会到“风”给他们带来的无法预测无法确定的危险,即“风”意味着“险”,因此就有了“风险”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对于风险的定义是:“可能发生的危险”。GB/T23694-

2009 《风险管理术语》中风险的定义是指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其后果的组合。如果用数学公式来表达风险,即:风险=损害发生的概率×损害的后果。从风险的定义可知风险具有四种特征:一种不确定性、损失发生的可能性、结果对期望的偏高、一种利益。

就食品安全来说,危害是指食品中含有的或潜在的将对健康造成副作用的生物、化学和物理的致病因子。生物性的危害包括各种各样的致病菌,如伤寒、痢疾、霍乱;化学性的危害包括各种重金属、农药残留等;物理性的危害如杂质、食品吸收或吸附外来的放射性核素等。食品风险则是指由于食品中的某种危害而导致的有害于个人或群体健康的可能性和副作用的严重性的组合关系。因此,食品中的风险是广泛客观存在的。国家食品安全监管的任务,不是消除风险,因为风险是不可能被消灭的,而是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零风险是不存在的。那么什么样的风险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样的风险又是不可以接受的,就需要开展风险监测与科学评估。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为开展科学评估提供了大量可靠的数据积累和持续有效的实践检验。2010年1月卫生部正式印发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规定(试行)》中第二条规定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通过系统和持续地收集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有害因素的监测数据及相关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和及时通报的活动。首先它是一项以政府为主体,组织实施的以《食品安全法》作为保障的强制性行政活动;其次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应遵循及时性、代表性、客观性和准确性的原则;再次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活动包括了收集、分析和研判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制定风险监测计划,采样和检验,上报、汇总和分析数据,、通报和后处理监测结果等五个步骤;最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具有系统性和持续性特点。

2 食品风险监测是食品风险分析理论的实践

基于风险分析理论,笔者认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食品风险分析理论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具体实践应用。

2.1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风险评估之间存在普遍的关联性

一方面风险评估的结果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的制定提供了导向。实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收集、分析、研判食品安全风险信息,也就是说风险监测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是以风险信息研判为前提的,通过将收集的食品安全风险信息与人口特征、主要生产和消费食物种类、预期保护水平以及检测能力支撑水平等众多因素综合起来进行研判,以决定是否纳入监测范围。例如,食源性污染源监测主要是通过医疗机构、疾病控制机构对食源性疾病及其致病因素调查、检测、分析、评估等一系列行为的结果。另一方面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所获得的数据材料为食品风险评估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通过系统性和持续性地对某一风险物质的监测所得到一系列数据,有助于评估食品安全问题的性质和程度,可以提供剂量反应的有关信息,为实现科学、准确的风险评估结果奠定扎实的数据基础。

2.2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依法监督管理食品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

首先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目的不是针对某一执法,而是为了掌握较为全面的食品安全状况。当前中国正处在大发展时期,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面对我们在检测基础薄弱和财政支持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有的放矢,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就是监管者手中的一把宝剑,通过科学的制定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实现花最少的钱,取得食品安全监管效益的最大化。其次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风险管理中第一阶段风险评价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体现。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核心是风险监测计划的制定,围绕着风险监测计划,随后开展的采样和检验,上报、汇总和分析数据,不论是采样环节体现出的代表性、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检验方法和标准的统一,还是对上报、汇总和分析数据提出的客观、准确、科学的要求,总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科学地制定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获得有效的食品安全状况风险评价结果,为监管者采取有效的决策提供科学和坚实的技术支撑。第三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系统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可知,通过风险监测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地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水平,监管者通过风险监测来判断所制定的政策或采取的措施是否有效,以便实时进行调整。因此可以这样理解,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全过程充分体现了食品风险管理的重要理论。

2.3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为开展食品风险交流提供了坚实的数据保证

风险交流是指所有利益相关方(包括消费者、生产商、科学家、工业界、政府及各种专业和倡议性组织)就风险本身、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进行交流的过程。风险评估者应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风险评估的数据、模型及结果。风险管理者应以风险评估为基础解释各种风险管理备选方案的合理性。利益相关方应交流他们的关心事宜,并审视和理解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内容和方案。因此,在风险交流中需要确保所交流信息来源的可靠,而风险监测能够通过缜密的程序设计,实现对食品安全全过程数据信息的记录、收集和加工,为风险交流的顺利开展提供源源不断且符合其要求的信息。同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还为食品的市场准入制度、监督抽查制度和食品召回制度提供了监测数据、评估结果和处理建议,推动了产前、产中和产后等全过程和多角度的食品安全监管的无缝对接,确保了整个食品链的质量和安全。此外,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过程也是风险交流的过程,如制定风险监测计划、上报、汇总和分析数据体现出风险管理者与评估者之间的交流;采样和检验体现出风险管理者与利益相关方之间的交流;收集、分析和研判食品安全风险信息以及、通报和后处理监测结果则体现出风险评估者、管理者和利益相关方三方之间的交流。

3 扎实推进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规范化建设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风险信息的收集与研判是前提,监测计划的制定是核心,科学采样与公正检验是保障,监测数据的汇总分析是结果,监测结果的通报和后处理是目的,这五个步骤环环相扣,每一个步骤的实施效果,将直接影响风险监测工作的整体水平。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规定(试行)》中提到,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应遵循及时性、代表性、客观性和准确性四个原则,这四个原则充分体现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规范运作的要求。因此,要推进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的规范化,必须将四个原则贯穿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的各个环节。此外,还可以从建立有效的风险信息共享平台、充分发挥风险评估作用、加强风险监测能力建设、推动风险监测成果应用转化等四个方面,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规范化建设持续推向深入。

3.1 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共享平台

收集食品安全风险信息是启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关键性的第一步,目的是获得有价值的风险信息资源。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是执行多部门分段管理,各部门根据职能要求建立有效的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如质检总局建立的信息管理系统,主要负责收集全国各地质检机构在开展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生产许可证检验、强制性认证检验和日常委托检验中获得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但实际上,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是一项需要卫生、质检、工商、农业等多部门联合开展的系统工程。如何将各部门收集的食品安全风险信息进行有机整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建立跨部门的风险信息共享平台。一方面,能实现各部门间风险信息的无缝隙传递,为风险评估工作提供大量的第一手信息资料,确保了风险监测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另一方面,能够承担起传递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的职能,及时有效地为各部门开展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并成为政府与食品各利益相关方进行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进一步增强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上的透明度,提高社会对政府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置信水平。

3.2 充分发挥风险评估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中的作用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离不开食品风险专家委员会的评估。首先,风险监测计划的制定是在充分评估食品安全风险的基础上进行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论是科学制定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方案的决定性依据,具有客观性和现实可行性,不应受行政部门干扰,而且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过程可适当引入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或兼具食品科学以及上述学科符合背景的专家,确保其现实可行性。其次是依托食品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的智力支持,构建风险监测数据分析模型,对风险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使其能成为各部门开展食品安全监管的科学依据。目前风险评估采用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的方法,从食品种类、风险因素、食品企业和监测时间四个要素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进行研究,简称为“4维分析法”,将4维中的任意2维、3维或4维进行自由组合,能够得到大量而且可靠的分析结果,并能从中发掘出数据的内涵和规律,为食品安全监管的科学决策提供强大的理论和数据支持。

3.3 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的建设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直接保障风险监测工作的有效性。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规定(试行)》中指出“要制定和实施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的建设规划”,这对有序推进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起到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建设应从检测装备投入、专业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支撑、监测质量控制等四个方面入手。首先根据检测检验向高技术化、速测化、便携化以及信息共享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加大检测设备投入。从国家层面上,向中西部地区进一步加大检测设备投入力度,推动各省检测能力的均衡发展。对一个区域内的检测资源要进行充分整合和合理配置,既保证检测能力能满足风险检测工作的需要,又不至于重复建设;其次,要研究制定各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机构人力准入条件和岗位标准,建立健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大力开展国内外的交流和培训活动,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注重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才储备工作,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专业素质强,能适应风险监测工作发展的优秀人才队伍;第三,坚持科技创新带动监测能力的提升,加快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关键技术的研发,推动检测精度的不断提高,实现运用高精设备一次完成多个复杂项目的检测,缩短检测周期。加强对食品的安全限量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数据;第四,建立质量控制体系,深入推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采样环节和检测环节的规范化建设。探索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基础较好的实验室,逐步建立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基准实验室网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采样过程控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质量等规范性文件;加强对承担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技术机构的准入资质认可和在实施过程中定期或不定期的飞行检查等措施,确保风险监测工作的有效性。

3.4 大力推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成果的转化应用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成果能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最直接的体现是积极推动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工作。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与风险监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的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就是对某批或某个特定时期的质量指标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预测,提出预见性的建议,部署和落实应对措施,防止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乃至发展蔓延,控制质量安全事件的形成,从而确保生产质量的持续稳定。风险预警与风险监测是彼此联系的,风险监测是风险预警的前提,风险预警是风险监测的结果,只有实现了风险预警才能真正体现风险监测的意义。当前,风险监测与风险预警常常相互脱离,风险监测的结果未发出预警信息,而预警的内容也并非是通过监测得到的结果。为了避免监测与预警的脱离,首先应该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过程的关键节点,如环境污染、源头污染、加工工艺设置风险预警专业技术哨点,加强对关键节点风险监测数据的收集,并进行专业分析和确证;其次建立食品安全信息专家评价体系,科学甄别、研判各种风险信息;及时将评价的结果公开透明化,接受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舆论监督。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食品安全风险的主动监控,使风险监测在食品安全事前监管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进一步树立政府开展食品安全监管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主席令第九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57

号).

[3]卫生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规定(试行)》.

[4]范道津,陈伟珂.风险管理理论与工具[M].第1版.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5]陈君石.风险评估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J].农业质量标准,2009(3).

[6]李宁,杨大进,郭云昌,赵云峰.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与落实现状分析[J].中国食品学报,20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