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21 17:13:1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石油进出口贸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目前我国是一个能源净进口国,以进口石油和天然气,出口煤炭为主,2005年我国能源净进口(16945万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223319万吨标准煤)的比重约为7.6%,2001年只有1.8%,近年来我国。我国能源净进口占能源消费的比重呈上升趋势,2005年我国石油进口量约占世界石油贸易量的6.8%。能源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一直作为我国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最主要方式,它在保证我国能源满足国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能源产品贸易大国之一。
我国能源贸易在矿产品进出口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源贸易额占全部矿产品进出口贸易额的比重从2001年的24.1%增长到2006年的26.1%;能源产品贸易额迅速增长,2006年能源贸易额1001.87亿美元,比2001年232.71亿美元增加330.5%,年均增长率达到33.9%。
我国能源产品贸易量大幅增长,2006年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量达到37396万吨标准煤,比2001年21974万吨标准煤增加70.2%,年均增长率11.2%。2001年以来,我国能源产品贸易额的增长幅度远远大于能源贸易量的增长幅度,能源产品贸易量的持续稳定增长,是其贸易额不断创出新高的重要原因,同时,能源产品价格的上涨更是导致能源产品贸易额不断增长的重要原因。
石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2006年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已经达到47.3%。我国石油进口贸易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2006年从9个国家合计进口石油13018万吨,占当年我国石油总进口量的71.7%。
二、2001-2006年我国能源贸易额占矿产品贸易额的比重
2001年我国能源产品进出口贸易额为232.71亿美元,占当年我国全部矿产品进出口贸易额966.56亿美元的24.1%,2006年能源产品进出口贸易额为1001.87亿美元,占当年我国全部矿产品进出口贸易额3839.01亿美元的26.1%。我国能源贸易额占矿产品贸易额的比重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2006年我国能源产品进出口贸易额为1001.87亿美元,其中,石油917.54亿美元,占我国能源产品进出口贸易额的比重91.6%,煤炭50.7亿美元,占5.0%,天然气33.63亿美元,占3.4%,石油的进出口贸易在我国能源产品进出口贸易中我国占绝对的优势。
三、我国石油进口额占矿产品进口额的比重
2001年我国石油进口额为154.06亿美元,占当年我国全部矿产品进口额565.46亿美元的27.2%,2006年石油进口额为819.52亿美元,占当年我国全部矿产品进口额2302.93亿美元的35.6%,近年来我国能源贸易额占矿产品贸易额的比重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四、2001-2006年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特点和趋势
我国石油消费巨大,严重依赖进口,2006年我国石油净进口量16286万吨。从我国石油的进口贸易情况看,我国石油进口量不断增长,自2001年的8163.2万吨迅速增长到2006年的18157.0万吨,2006年比2001年增长了122.4%,年平均增长率为17.3%,从目前的趋势看,我国石油的进口量还会进一步增长;另一方面,我国石油的进口额增长幅度更大,自2001年的154.06亿美元迅速增长到2006年的819.52亿美元,2006年比2001年增长了432.0%,年平均增长率为39.7%。2005年我国石油进口量约占世界石油贸易量的6.8%,我国已经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的第三大石油进口国。从我国石油的出口贸易情况看,我国石油的出口量从2001年1674.1万吨到2006年的1871.4万吨,最高的年份2005年为2207.7万吨,我国石油的出口量变化不大。
2006年位居我国石油进口前九位的国家为:沙特阿拉伯(2471万吨)、安哥拉(2345万吨)、俄罗斯(2113万吨)、伊朗(1864万吨)、阿曼(1318万吨)、韩国(1106万吨)、委内瑞拉(732万吨)、刚果(542万吨)和赤道几内亚(527万吨),9个国家合计进口量为13018万吨,占我国石油总进口量的71.7%,我国石油进口贸易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五、2001-2006中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
2001年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只有29.1%,2006年上升到47.3%,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导致了能源需求,特别是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长。为缓解国内石油供求的突出矛盾,我国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
六、2001-2006中国天然气、煤炭进出口贸易变化趋势
2001年我国天然气出口量为223.30万吨,2006年为225.24万吨,近年来我国天然气的出口量基本上维持在200余万吨的水平上,变化不大,从我国天然气资源和产量分析,未来我国天然气出口量不会有大的变化。
2001年我国天然气进口量为489.62万吨,2006年为605.81万吨,近年来我国天然气的进口量维持在600余万吨的水平上,增长不大,由于我国进口的主要是液化天然气,而天然气的大规模输送必须通过管道,未来我国天然气进口量增长变化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天然气进口输送管道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景。
2001年我国煤炭出口量为9012万吨,2006年下降到6330万吨,近年来我国煤炭的出口量逐年下降,由于国家限制高耗能产品的出口,取消了煤炭出口退税,预计未来我国煤炭的出口量还会有所减少。
2001年我国煤炭进口量只有249万吨,2006年迅速增长到3836万吨,近年来我国煤炭进口量逐年大幅增长,年增长率达到72.8%。由于我国煤炭资源在地域上分布不均,北煤南运,陆路运输成本较高,在符合比较效益的情况下,预计未来我国煤炭的进口量还会进一步增长。
七、我国能源进出口贸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很高,增长很快
2001年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只有29.1%,2006年已经上升到47.3%,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导致了能源需求,特别是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长,在国内石油产量增长缓慢,而石油消费增长迅速,从而导致石油进口量连年大幅增长,使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预计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将很快超过50%。巨额的石油进口以及对石油进口依赖程度的快速提高,使我国的石油消费严重地依赖于国际市场。
2.我国利用国外石油资源的成本在大幅度上升
自2001年到2006年,我国石油进口量增长了122.4%,年平均增长率17.3%,而石油的进口额却增长了432.0%,年平均增长率39.7%,石油进口额的增长幅度远远大于石油进口量的增长幅度,这说明我国利用国外石油资源的成本在大幅度的上升。
26、中国粮丰谷物进出口公司,申报海运进口散装加拿大产小麦5万吨。其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净重”应填报为:―
A、50000吨
B、50000000公斤
27、北京石油设备进出口公司,于2007年2月10日采用H2000通关系统,向海关申报。海运进口裸装大型石油勘探设备8台。其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集装箱号”应填报为:―
A、8 B、0
28、山东青岛啤酒有限公司,于2007年2月10日采用H2000通关系统,向海关申报。海运进口德国产液体灌注机18台。报关时向海关提供的《贸易进口付汇核销单》编号:JK06012281。其进口货物报关单的“批准文号”应填报为:―
A、免填 B、JK06012281
29、厦门海外贸易发展有限公司,于2007年3月20日采用H2000通关系统,向海关申报。一般贸易海运出口高纯度钙一批。报关时向海关提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用物项和技术出口许可证》编号:0000200601429。其出口货物报关单的“许可证号”应填报为:―
A、免填
B、0000200601429
30、北京东方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海运进口,技术改造设备一批。报关时向海关提供的《征免税证明》上海关批注为“折半征税”。其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征免性质”应填报为:―
A、国批减免(征免性质代码898)
B、技术改造(征免性质代码403)
31、北京某服装加工贸易企业,于2007年3月9日采用H2000通关系统,向海关申报。进口“来料加工”面料一批。其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征税比例”应填报为:―
A、全免 B、免填
32、北京某进出口贸易企业海运进口设备一批。向海关申报时所提供的发票上显示:成交价格为FOB(成交方式代码 3)新港30万美元。其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成交方式”应填报为:―
A、3(FOB) B、FOB
33、北京隆泰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于2007年1月19日采用H2000通关系统,向海关申报。海运进口道路施工机械一批。申报时向海关提供的发票上显示:成交价格为CIF新港56万美元。其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运费”应填报为:―
A、免填 B、CIF
34、青岛某进出口贸易公司,于2007年3月28日采用H2000通关系统,向海关申报。海运进口美国鱼骨粉生产设备一套。申报时向海关提供的发票上显示:成交价格为CFR青岛30万美元。保险费为5000美元。其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保费”应填报为:―
A、3、5000、502
B、502/5000/3
35、某某进出口贸易公司,于2007年1月21日采用H2000通关系统,向海关申报。海运进口化工原料一批。申报时向海关提供的发票上显示:货物及包装容器费总计:成交价格为CIFXXX港25万美元;并且发票单独列明,由卖方免费提供的包装容器费为10000 美元。其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杂费”应填报为:―
A、免填
B、502 /-10000 /3
36、北京伟达实业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于2007年2月11日采用H2000通关系统,向海关申报。一般贸易海运进口高压断路器零件一批。申报时向海关提供的《入境货物通关单》编号:110400106001197(监管证件名称代码 A)。其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随附单据”应填报为:―
A、A:110400106001197
B、A
37、杭州某进出口服装加工贸易企业,经海关批准,于2007年1月12日,采用H2000通关系统,向海关申报。将原来料加工的进口料件转为内销。其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用途”应填报为:―
A、03 (其他内销)
B、11(其他)
38、北京机械设备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购买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的,北京精密轴承厂生产的“航空轴承”后出口。其出口货物报关单上的“生产厂家”应填报为:―
A、1109(北京市门头沟区 )
B、北京精密轴承厂
39、北京某合资企业,于2007年2月28日采用H2000通关系统,向海关申报。海运进口自用投资设备一批。包装箱外部刷有No:25/30 字样。申报时向海关提供的海运提单显示为:NO MARK。其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标记唛码”应填报为:―
A、免填
B、No:25/30
40、北京机械进出口贸易公司,于2007年3月2日采用H2000通关系统,向海关申报。代北京某合资企业进口该企业自用投资设备一套。其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备注”应填报为:―
【关键词】汇率制度 进出口贸易
一、汇率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汇率水平是影响进出口贸易的一个重大因素。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本币升值,意味着其它国家的货币贬值,在进行出口贸易的时候,同样的货物进口国需要拿出更多的本国货币,因此进口国可能转而求其它国的商品,不利于本国的出口。而本币贬值,意味这他国的货币升值,进口同样的货品需要更多的本币,不利于他国出口。
汇率变动会影响进出口贸易以及贸易收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汇率变动引起收入变化,影响进出口贸易
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就是本币的升值或贬值。货币升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下降,而出口商品价格上升,虽然不利于出口,但是可以改善国际收支,货币贬值则可以达到相反的效果。但是实际上,货币的贬值对收入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贬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出口商品价格下降,从而使得贸易条件恶化。与此同时,在同样名义收入水平下,消费者只能购买较少的商品,也就是导致实际收入的下降,这必然导致该国支出的下降,从而改善贸易收支。另外,如该国存在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则贬值可以刺激国内外居民对本国该种产品的需求。根据凯恩斯经济学的原理,民众的经济支出会通过凯恩斯乘数而数倍提高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提高又会提高国内支出,达到良性循环的结果。
2.汇率变动引起价格传递,影响进出口贸易
前面说到,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是货币的相对价格上升或下降,这首先在进出口贸易中体现出来。但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动最终也会影响国内市场的一般价格。因此汇率的变动会引起国内一般价格水平,从而影响进出口商的贸易额和国家的贸易收支,这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首先,货币的升值是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下跌,如原料或半成品,然后通过价格传递,影响最终商品成本的下跌和价格的下跌。其次,汇率变动会使得贸易收支发生变化,如货币贬值后会出现贸易收支顺差,然后使得外汇储备增加,而外汇储备的增加,又使得央行必须通过购买外汇而在国内市场上投放更多的基础货币。显然,更多的基础货币会导致通货膨胀。近两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不断的增长,尽管不是人民币贬值的结果,但是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国际经济的变化,使得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一直较高就是很好的说明。当通货膨胀出现的时候,其实是鼓励人们消费,因为在名义货币不变的情况下,公众更有意愿将货币转化成有形的资产,客观上又会推动物价上升。
二、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
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主要从进出口贸易中多样化的进口来源,结算货币的选择,以及利用各种金融工具。
1.选择多样化的进口来源
如同一国货币紧盯着另一国货币有很大风险一样,进口来源的单一很容易使得出口商转移汇率风险,甚至操纵价格。因为如果进口来源过于单一,反映了该国的某种资源对其贸易对象国或者地区的高度依赖。2007年底和2008年7月发生的两次大的石油涨价行为可以说明这一切,因为全球的石油资源过渡依赖一些产油国或地区。某些资源过于依赖单一国家或地区,必然导致企业的经营严重受制于该国的货币汇率的波动,该国进而将汇率的风险转嫁到进口商。这种单独的依赖本来就是不明智的选择,再加上当前全球经济的不明朗,进口商的经营风险进一步放大。因此,必须适当地扩大进出口业务的地域分布,在国际范围内分散原料来源和销售地点,在多个资金市场上以多种货币筹措资金,按照汇率走势和国际贸易形势,建立一定的货币组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分散国际贸易和投融资中的外汇风险。
2.进出口贸易中选择合理或多种交易币种
进出口贸易中的出口,特别是出口商要选择合理的货币作为结算和付款的币种,当然这一般是进出口商双方博弈的结果。因此,在有关对外贸易和借贷等经济交易中,签订合同时选择何种币种,作为计价结算的货币或计值清偿的货币,直接关系到交易双方是否将承担汇率风险。一般而言,出口贸易采取硬币计价,以防汇率贬值给自己带来损失,而进口商会选择软币,以避免升值造成的汇兑损失。如当前的国际贸易中,欧元和人民币有升值的压力,而美元贬值已经成为现实,因此出口商更多意愿是以欧元和人民币作为结算和付款的币种,而进口上则更愿意选择美元结算。当然在实际进出口贸易中,双方博弈的结果一般是约定采用一部分硬币和一部分软币,甚至多种货币计价和付款。其结果是进出口商共同承担汇率的风险,增大了谈判的成功率。在长期合同中,还可以使用货币保值的方式,即选择某种与合同货币不一致的、价值稳定的货币,将合同金额转换成用所选的货币来表示,在结算或清偿时,按所选货币表示的金额以合同货币来完成支付。还有一种降低汇率风险的办法是,出口时虽然选择了软币,但可以适当提高价格以防货币贬值风险,进口时选择了硬币,则可以适当压低价格以防范升值损失。
3.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工具低于汇率风险
金融工具的出现本身就是因为汇率风险转嫁的必然结果,而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进出口商也共同承担了汇率风险,或者向后推迟了承担汇率风险的必然结果。对于金融业发达的国家而言,积极地利用金融工具已经司空见惯,因此发展中国家对金融工具的利用显得更为迫切。这些国家一方面要加快国家的外汇市场建设,推出各类外汇业务,一方面企业则需要积极利用外汇市场及其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外汇风险。企业可以运用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权交易、出口押汇、出口商业发票贴现、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NDF)业务、外汇借款等多种方式转嫁汇率风险。
三、结束语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非常不明朗,国际金融中心华尔街被拯救,石油价格风险较高,日本经济长期的疲软以及世界经济经近几年高速发展之后也出现减缓的迹象,即使保持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也因为内外因素出现了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当前国际经济已经融为一体,休戚相关,因此国家之间的货币比值变得比以往更加敏感。近日,美欧等六国的中央银行集体宣布降息以促进经济发展足以表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程度非常之高。但是对于进出口商而言,汇率变化的巨大风险不能仅仅靠国家的财政政策来进行规避,他们需要选择更多进口来源,需要更灵活的结算货币,以及选择更多金融工具。
参考文献:
[1]何璋.国际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左柏云,陈德恒.国际金融.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3]孙文莉.汇率的贸易收支效应的理论演进.财贸研究,2006,(4).
关键词:贸易结构;二氧化碳排放;关联;SKYLINE分析方法
作者简介:乌力吉图(1972-),男,蒙古族,内蒙古阿拉善盟人,经济学博士,上海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12)06-0037-05收稿日期:2011-10-24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其中对外贸易起到了核心的推动作用。2006 年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66.9%,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1738亿美元,从而表明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中占有愈加举足轻重的地位,呈现出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特征。然而,在当今世界产业分工中,发达国家处于产业链上端,出口产品以高技术和服务业为主,碳排放量相对较低;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则以低端产品为主,碳排放量较高。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拥有巨大贸易顺差的国家来说,通过国际贸易,为其他国家转移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相当可观。因此,中国贸易结构与碳排放的关联分析对我国结构调整、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际贸易与二氧化碳排放问题已引起国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齐晔等(2008) 采用投入产出法估算了1997年~2006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刘强等(2008)通过46种主要出口贸易产品的研究,指出出口产品带走了大约13.4%的国内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碳排放量的14.4%。彭水军等(2010) 运用1997年~2005年可比价投入产出表,考察了国际贸易与大气、水污染因素之间的关系。陈迎等(2008)基于投入产出表的能源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2002年~2006年中国外贸进出口商品中的内涵能源问题,发现5年间内涵能源进出口净值随着贸易顺差的扩大呈现增长的趋势。张友国(2009)应用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1987年~2006年贸易对中国能源消耗和SO2排放的影响。许广月等(2010) 对我国出口贸易、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长期内出口贸易是碳排放的主要因素。
由此可见,我国对于贸易与碳排放关系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进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量方面,关于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与碳排放关联的研究不多见。因此笔者基于投入产出的SKYLINE分析法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联进行分析。
一、中国贸易结构的特征
1.模型与数据
投入产出模型的SKYLINE分析法是列昂惕夫提出并广泛用于分析一国产业和贸易结构的研究方法。用矩阵表示为
X=(I-A)-1(D+E-M)(1)
其中,(I-A)-1是里昂惕夫逆矩阵,表示完全消耗系数;X是国内总产出额;I是单位矩阵;A是由投入系数aij构成的投入系数矩阵,表示直接消耗系数;D是国内最终需求额;E是出口额;M是进口额。方程(1)可进一步分解为
X=(I-A)-1D+(I-A)-1E-(I-A)-1M=XD+E-XM(2)
其中,XD表示国内最终需求的生产诱发额;XE表示出口需求的生产诱发额;XM表示进口需求的生产诱发额。
从方程(2)可得
XDi=Xi+XMi-XEi(i=1,…,n)(3)
其中,下标i表示不同的产业部门。方程(3)的两边用XDi相除可得
1=XiXDi+XMiXDi-XEiXDi=θi+θMi-θEi(4)
从方程(4)可知,如果该部门的产出在满足国内需求外,还可以满足出口需求时,意味着θi>1,这表示自给率高于100%线的水平,此时,θMi
图1中直方形宽度表示该部门的生产规模,列昂惕夫将该部门产出占总产出的比例作为衡量该部门生产规模的指标,由方程(5)来表示。
Si=Xi∑jxj(i=1,…,n)(5)
图1是2007年中国三部门SKYLINE分析图。图中各部门S1、S2和S3对应方程(5)的Si; θE2、θM2和θ2分别对应方程(4)右侧的各项。以第二部门为例,第二部门的直方形宽度即S2所占比例最大,意味着中国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θ2在100%线以上,说明第二部门在满足国内需求外,还可满足出口需求θE2。阴影部分θM2表示进口。
图12007年三部门SKYLINE分析图
本文的消费、投资、出口和进口数据来自最新数据源“2007年投入产出表”和“2002年投入产出表”。分行业碳排放的数据是根据陈诗一(2009)的计算方法计算而得。
2.分析结果
图2、图3是以方程(4)和方程(5)为基础的2002、2007年中国贸易结构的SKYLINE分析图。
表1、表2、表3和表4是以图2、图3为基础计算出的2002、2007年我国排名前10位的出口产业部门及代表性进口产业部门。
表1前10位出口产业部门(2007)
12345678910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化学工业与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表2代表性前5位进口产业部门(2007)
12345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矿采选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废品废料表3前10位出口产业部门(2002)
12345678910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
表4代表性前4位进口产业部门(2002)
1234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矿采选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二、进出口贸易的碳排放分析
1.计算方法
测算进口贸易的内涵排放通常采用2种方法,一是以本国生产技术和部门碳排放强度系数为基础,生产等同量的进口产品的替代方法。替代方法的优点在于:考察出口国贸易结构的同时,可以分析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进口贸易对我国能源和环境的影响;不足之处是这一方法易高估从发达国家进口产品的内涵能源。二是以进口国完全消耗系数和部门碳排放强度系数为基础,度量进口产品的隐含碳。这一方法的优点是对进口产品隐含碳的估算误差相对小;不足之处是很难获取进口国完全消耗系数、尤其是部门碳排放强度的数据。以国家单位GDP排放强度替代部门排放强度平均水平的研究方法则可能导致:不能反映进出口国家的贸易结构,同时低估
图22007年中国贸易结构的SKYLINE分析图
图32002年中国贸易结构的SKYLINE分析图
或高估进口国各部门的碳排放强度。在探讨进出口贸易的隐含碳时,反映贸易结构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因此在当前数据条件下,综合考虑上述2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笔者采用了前者,即替代办法。根据方程(4)可得
cEj=(z^(I-A)-1XE)/(z^(I-A)-1XD)×100 (6)
cMj=(z^(I-A)-1XM)/(z^(I-A)-1XD)×100(7)
其中,cEj是第j部门出口诱发的碳排放量占第j部门国内最终需求诱发的碳排放量的比例;cMj是第j部门进口诱发的碳排放量占第j部门国内最终需求诱发的碳排放量的比例;z^是各部门的碳排放强度系数为对角要素的对角矩阵。
中国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占一半以上,加工贸易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中间投入品是从国外进口的。基于进口的中间投入品是在国外生产,不会对本国的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如果忽略了加工贸易的存在就会部分高估对外贸易对中国环境的影响。方程(6)和方程(7)明显的缺陷就是忽略了加工贸易的现实。为了精确反映中国贸易结构与碳排放的关联,笔者根据宮川(2005)计算模型,对方程(6)、方程(7)中的XE和XM进行分解,即
XE=BE=BdE+BM^ABdE=XE*+XME(8a)
XM=MB=B{M^ABd(I-M)+M^}D+BM^ABdE=XM*+XME (8b)
其中,B=(I-A)-1;Bd={I-(I-M^)A}-1;M^是进口系数m-为对角要素的对角矩阵。方程(8a)把出口需求的生产诱发额XE分解为:对国内生产的诱发部分(XE*)和对进口产品的诱发部分(XME)。同样,方程(8b) 把进口需求的生产诱发额XM分解为:由国内需求诱发的进口产品(XM*)和由出口需求诱发的进口产品(XME)即加工贸易,由此区别了“出口诱发的国内生产额”、“出口诱发的进口额(加工贸易)”和“国内需求诱发的进口额”。鉴于加工贸易的碳排放量不能计算为出口贸易的隐含碳,因此分别从方程(8a)、方程(8b)消除表示加工贸易的XME,代入方程(6)和方程(7)即得
cEj=(z^(I-A)-1XE)/(z^(I-A)-1XD)×100(9)
cMj=(z^(I-A)-1XM)/(z^(I-A)-1XD)×100(10)
运用方程(9)和方程(10),可以分析我国贸易结构在国际分工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问题。
2.计算结果
表5是根据方程(9)和(10)估算的2002、2007年各部门进出口贸易CO2排放量的比较。表5第2栏是根据方程(9)计算的各部门出口诱发的碳排放量占国内最终需求诱发的碳排放量的比例。数据显示:2002年纺织业的出口诱发碳排放量高于该部门的国内最终需求诱发碳排放量;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出口诱发的碳排放量占国内最终需求诱发的碳排放量的比例分别是89%、74%;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通信设备与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分别为51%、51%和40%。这一结构到2007年有了很大的变化,首先纺织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这2个部门的出口诱发碳排放量高于这2个部门的国内最终需求诱发碳排放量;其次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化学工业、金属制品业,出口诱发的碳排放量占国内最终需求诱发的碳排放量的比例在70%~98%;再次为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矿采选业、废品废料、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所占比例在51%~65%。这一计算结果表示:(1)伴随着中国贸易的快速增长,出口含污量也在迅速上升;(2)出口含污量从2002年的轻工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向2007年的高科技(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重化工业转化(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表5第3栏是根据方程(10)计算的各部门进口诱发的碳排放量占国内最终需求诱发的碳排放量的比例。由表中数据可知,2002年中国进口贸易含污量较高的部门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纺织业,进口诱发碳排放量占国内最终需求诱发碳排放量的比例在51%~75%。随着进出口贸易的不断扩大,到2007年进口结构也产生了变化,首先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2个部门的进口诱发碳排放量高于这2个部门的国内最终需求诱发碳排放量。其次是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进口诱发碳排放量占国内最终需求诱发碳排放量的比例在82%~88%。再次为化学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所占比例在41%~59%。这说明在出口含污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中国进口贸易含污量也增长迅速。
表5第4栏是由方程(9)、(10)计算出的各部门净出口碳排放量占国内最终需求诱发的碳排放量的比例。从第4栏可以看出:2002年除了代表性前4位进口产业部门和几乎没有发生外贸的建筑业以及进出口贸易含污量相当的化学工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其他部门出口贸易的CO2排放量都超出进口贸易的回避CO2排放量。首先是净出口二氧化碳排放比例显著的有纺织业,所占比例是71%;其次为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69%)、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17%)、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17%)、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6%)、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10%)、金属制品业(8%)、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6%)、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5%),共10个产业部门。到2007年,比例和部门都有明显的变化,2007年除了代表性前5位进口产业部门和几乎没有发生外贸的建筑业,其他部门出口贸易的CO2排放量明显超出进口贸易的回避CO2排放量。首先是净出口二氧化碳排放比例显著的有纺织业,所占比例高达163%;其次为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63%)、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45%)、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41%)、金属制品业(33%)、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31%)、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2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2%)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9%)、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化学工业(11%),共10个产业部门。上述研究表明:(1)2002、2007净出口二氧化碳排放比例显著的10个产业部门均是出口导向型产业部门,与表1和表3的出口产业部门的内容相符。这一结果支持的结论是:(1)2002、2007年我国贸易结构在国际分工中具有污染逆差特征(通过国际贸易, 中国承担了本应进口国承担的碳排放量);(2)净出口二氧化碳排放从2002年的轻工业、传统行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向2007年的高科技、、重化工业转移;(3)净出口比例显著的10个部门中,只有纺织业2007年的净出口碳排放高于国内需求的碳排放,其他部门的净出口碳排放都明显低于国内需求的碳排放。这意味着,出口对中国环境影响的持续扩大主要是因为出口在最终需求中的比重持续上升,而不是因为出口贸易的污染密集程度高于内需诱发的污染密集程度。
表5部门进出口贸易CO2排放量的比较(2002年、2007年)
部门出口CO2所占比例20022007进口CO2所占比例20022007净出口CO2所占比例20022007农林牧渔业 14%27%10%19%4%8%煤炭开采和洗选业24%48%19%39%5%9%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27%51%35%82%-9%-31%金属矿采选业 23%55%26%88%-3%-33%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23%38%21%34%2%4%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14%21%9%15%6%6%纺织业121%196%51%33%71%163%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89%80%19%17%69%63%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33%65%16%20%17%45%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51%65%35%36%16%29%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25%49%23%43%2%6%续表5
部门出口CO2所占比例20022007进口CO2所占比例20022007净出口CO2所占比例20022007化学工业36%70%37%59%0%1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1%25%16%15%5%10%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3%54%23%42%1%12%金属制品业30%70%22%38%8%33%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22%40%27%40%-5%0%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1%31%20%26%1%5%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40%63%34%41%6%22%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51%184%52%143%0%41%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74%98%75%107%-2%-9%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35%54%18%23%17%31%废品废料23%55%22%71%2%-16%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24%44%20%37%3%7%燃气生产和供应业16%34%14%29%2%5%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1%33%17%25%3%8%建筑业1%1%1%1%0%0%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30%45%20%26%10%19%其他部门 19%24%12%16%7%8%
三、结论
笔者利用投入产出的SKYLINE分析法,对我国贸易结构与碳排放的关联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2002、2007年我国贸易结构在国际分工中具有污染逆差的特征。需要注意的是,出口对中国环境影响的持续扩大主要在于出口在最终需求中的比重持续上升,而不是因为出口贸易的污染密集程度高于内需污染密集程度。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世界工厂”地位确定了其贸易结构对环境资源的影响是“逆差”的特征。这意味着若要改变贸易结构对资源和能源的不利影响,必须首先改变“世界工厂”的地位,选择“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道路。“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不断释放出的国内需求潜力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的内在动力。此时,决策者不仅要看到转型发展的前景,同时还必须关注因为内需增加所诱发的资源、环境的压力。如果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结构转型等“创新驱动”跟不上,内需拉动带来的发展成果因衍生的环境成本将被大打折扣。
参考文献:
陈诗一.2009.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研究(4):41-55.
陈迎, 潘家华, 谢来辉.2008.中国外贸进出口商品中的内涵能源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7):11-25.
刘强, 庄幸, 姜克隽, 等. 2008.中国出口贸易中的载能量及碳排放量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8):46-55.
彭水军, 刘安平.2010.中国对外贸易的环境影响效应:基于环境投入——产出模型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5): 140-159.
齐晔, 李惠民, 徐明.2008.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估算[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8): 8-13.
许广月, 宋德勇. 2010. 我国出口贸易、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1): 74-79.
张友国. 2009.中国贸易增长的能源环境代价[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 17-30.
宮川幸三. 2005.スカイラインチャートによる産業構造分析の新たな視点[J]. 産業連関-イノベーション&IOテクニーク-(2): 54 -66.
(编校:薛平)
An Analysis of Correlation between China’s International Trade
Structure and Carbon Emissions
Wulijitu
(School of Economics,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China)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外贸易持续扩大,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以高能耗产业为主导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迫使中国的能源需求与日俱增。石油作为全球主要能源之一,是工业制成品生产的重要原料。2013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已达4.98亿吨,居全球第2位。与巨大的石油消费量相对的却是国内石油生产供应的不足。当前我国的石油需求缺口大部分依赖于进口,自1993年起,中国就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来自海关总署网站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累计进口原油总量为2.82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到58.1%。巨大的能源消耗和高度的能源对外依存度使得国际石油价格变动对中国高能耗的贸易结构产生一定影响(张涛,2012)。那么,国际石油价格的变动是通过何种途径对中国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的?这种影响对于不同种类进出口产品有怎样的不同?当前国际石油价格的变动又会对中国贸易结构的变化带来怎样的影响?
学术界现有研究表明,国际石油价格上涨会对石油输出国和石油输入国带来不同的影响。石油价格上涨会直接导致石油及相关产品价格的提高,增加石油输出国利润,减少石油输入国利润,从而改善石油净出口国的贸易条件,恶化石油净进口国的贸易条件(Elekdagetal,2008)。Jimenez-rodriguez等(2005)的研究结果表明,国际石油价格上涨会增加石油进口国的外汇支出,而石油出口国在油价上涨中的收益大于损失。对于中国来说,高度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和巨大的石油进口量使得其国内经济更易受到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国内已有许多学者探讨了油价冲击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张斌等,2010;陈宇峰等,2011;李治国等,2013),其中有关贸易受油价波动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石油价格变动对进出口总量的影响上。杨建辉等(2008)的实证结果表明,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对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影响不明显,但我国出口贸易额会受到严重阻滞。唐丽(2010)利用状态空间和协整检验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国际油价与中国进出口总额间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但加入人民币汇率变量后,三者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人民币汇率在国际油价与进出口额间发挥了中介作用。姚愉芳等(2008)研究指出,出口贸易的能源消耗大于进口贸易的能源节约量。从这一角度看,石油价格冲击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更大。更详细的研究表明,油价冲击对贸易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孙薇等(2011)利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证明了油价冲击与进口价格间存在非对称的关系,即相比于负向的油价冲击,油价正向冲击对进口价格的影响更大。
有关石油价格变动对中国不同产品贸易影响的问题上,邵朝对(2012)从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角度分析认为,货物贸易能耗程度高于服务业贸易能耗,所以更易受到能源价格冲击的影响。其实证结果表明,能源价格上涨使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出口结构恶化,进口结构优化。杨金翰(2012)对中国制成品贸易进行实证研究,得到了油价变动与加工贸易出口增长率负相关的结论。韩民春等(2007)的分析表明,国际原油价格波动能够减缓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速度。胡光辉等(2013)研究了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外贸的影响,指出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体的贸易结构利润空间小,抵御风险能力低,因而国际石油价格上涨不仅会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成本,还会增加其运输成本,进一步减少我国出口贸易利润。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大多是从进出口总额的角度分析油价变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缺乏有关石油价格变动对贸易结构影响的分析,且有关研究对贸易产品的分类不够详细。本文首先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基于产品能耗密集度的角度分析了油价变动对贸易结构的传导路径。其次,利用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中国SITC二位数分类水平下,不同产品进出口贸易对油价变动的反应程度。最后根据实证结果,分析国际油价变动对中国贸易结构的影响。
二、国际油价变动影响贸易结构的传导路径
由于不同行业产品能耗不同导致不同行业产品贸易受油价冲击的反应程度不同,为了研究国际石油价格变动对贸易结构的影响,这里有必要将贸易产品区分为能源密集型产品和非能源密集型产品①来进行讨论。本文认为,在出口贸易结构中,若能源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较大说明出口商品的单位能耗较多,不利于出口贸易结构的改善;而在进口贸易结构中,能源密集型产品比重的增加意味着国内市场对外部能源的消耗增加,这有利于缓解国内对能源的消费需求。但是,对外能源消费的过度依赖使国内经济更易遭受国际石油价格变动带来的冲击,不利于经济平稳增长。以油价上涨的情形为例,图1描绘了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对贸易结构影响的传导路径,箭头方向表示传导方向。如图所示,国际油价上涨能够通过影响能源密集型产品的进出口价格对贸易结构产生影响。具体来看,国际石油价格上涨会直接造成石油及相关产品进口价格的提高。由于石油处于产业链上游,是工业企业生产的重要原料,石油及相关产品价格的提高会使得处于产业链下游的能源密集型产业的生产成本增加,通过成本转嫁带动国际市场上能源密集型产品价格的提升,从而使该类产品的进口价格上涨。另一方面,国际石油价格上涨能够带动国内石油价格的提高,造成国内石油及相关产品出口价格增加。与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传导过程类似,国内市场由于受到石油及相关产品进口价格增长和国内石油价格上涨的双重作用,能源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成本也将增大,造成该类产品出口价格增加。
但是,能源密集型产品进出口价格的增加并不意味着该类产品在总贸易额中所占比重的相应增加。这一方面取决于产品价格弹性的大小。不同行业进出口产品价格弹性不同。对于需求价格弹性较大的产品来说,当产品贸易价格上涨时,消费者对该类商品的消费需求会相应减少,从而抑制该类产品贸易比重的增加;对于供给价格弹性较大的产品,当油价上涨造成产品生产成本增加时,厂商能够通过调整生产规模减少产量,以使损失降低。另一方面,根据产业结构效应,石油价格持续上涨能够导致非能源密集型产品对能源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增强,造成部门间生产要素重新分配,促进非能源密集型部门的生产扩张和贸易增加。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国际石油价格上涨会增加石油及相关产品贸易价格,并通过成本传导渠道增加能源密集型产品的进出口价格。但是,贸易价格的提高并不意味着能源密集型产品贸易比重的增加,这还要取决于产品价格弹性的大小以及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间转移的畅通。以下以中国的数据为例,实证研究国际石油价格变动对中国贸易结构的影响。
三、油价变动对贸易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选择与变量说明本部分基于SITC(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二位数分类下的63种产品(以下分析省略了未分类的其他产品(SITC9))、时间跨度为1995年1月~2014年10月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下二位数分类水平所对应的产品名称详见附表。利用不同产品进口额占总进口额比重和不同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比重的变化分别考察中国进口贸易结构和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进出口数据来源于UNCOMTRADE数据库。以美国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WTI)现货价格作为国际石油市场价格代表,并对其取对数以消除异方差带来的影响,数据来源于美国能源情报署网站。
(二)计量结果由于本文构建的面板回归模型的截面成员包含了SITC二位数分类下所要研究的全部类别的进口和出口产品,因而不适合采用随机影响模型。同时分别对模型(1)、(2)进行冗余性检验,相应统计量P值均为0.0000,在1%显著性水平下可以认为面板数据适合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如果接受假设H2则认为样本数据为不变系数模型,如果不能接受假设H2则需检验H1。如果接受假设H1则认为样本数据为变截距模型,若不能接受假设H1则认为样本数据为变系数模型。1.国际石油价格变动对出口产品结构的影响面板回归结果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国际石油价格变化对SITC二位数分类水平下的25种出口产品影响显著。其中,PE32(煤、焦炭及煤砖)和PE33(石油、石油产品及有关原料)等7种初级产品②受国际石油价格变动影响显著,且方向为负。尽管SITC5(化学品及有关产品)和SITC6(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均属于能源密集型产品,但在二位数分类水平下,仅有PE52、PE65、PE67等三种产品受油价变动的影响显著。部分原因是由于SITC5和SITC6产品的生产规模较大,企业进行生产调整的成本较高,产品出口不易受油价变动的影响。而SITC8(杂项制品)的情况与之不同,除PE81外,该类产品下的其余7类产品所对应的石油价格项的系数均显著,且多受油价变动的负向影响。这一方面是由于SITC8为能源密集型产品,易受石油价格变动的影响。另一方面,杂项制品部门产品的生产成本相对较小,企业调整成本较低,供给弹性大,厂商能够通过调整生产来应对诸如石油价格波动等外部冲击所带来的影响。从实证结果中还可看到,国际石油价格的变动对非能源密集型产品———SITC7类产品具有显著的影响,且影响方向为正。部分原因是由于油价上涨导致“产业结构效应”的发生,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向非能源密集型产业流动,有利于非能源密集型行业出口的增加。2.国际石油价格变动对进口产品结构的影响面板回归结果显示,国际石油价格变动对64种进口产品中的25种产品影响显著,其中有16种产品进口与石油价格变动负相关,9种产品进口与石油价格变动正相关。受油价变动影响最大的产品为PI33(石油、石油产品及有关原料),其系数达到5.32,即国际石油价格每上涨1%,会使得该类产品进口增长5.32%。石油价格上涨也会降低非能源密集型产品SITC7分类下大部分产品的进口比重,其原因是由于PI33和部分能源密集型产品受油价冲击的正向影响较大,使进口额占比增加,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非能源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比重。但是,PI77和PI78类产品对应的石油价格系数为正。由于两类产品分别为电力机械设备器具及电气零件和陆路车辆,而我国当前的耐用品制造部门和汽车制造部门仍处于扩张期,部分抵消了油价上涨对此类产品进口需求的减少。此外,与出口情况不同的是,国际石油价格变动对SITC6类下的6种产品进口均具有显著的影响,而仅对SITC5类下的3种产品和SITC8大类下的2种产品进口影响显著。部分原因是由于国内市场对于SITC6的需求弹性较大,油价上涨易使该行业进口额占总进口额的比重降低。而油价变动并不是影响SITC5和SITC8产品进口的主要因素。
四、结论及启示
本文基于SITC二位数分类水平下中国63种产品的贸易数据,利用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国际油价变动对不同产品进出口比重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能源密集度的角度考察油价变动对中国贸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一)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有利于非能源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增加面板数据回归结果显示,除SITC73以外的其他SITC7分类下的产品出口比重与国际石油价格正相关。根据“产业结构效应”,油价上涨能使处于产业链下游的能源密集型产业生产成本增加,出口价格上涨,导致非能源密集型产品对能源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增强,从而引发生产要素向非能源密集型行业的转移,有利于扩大非能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这对于减少出口商品单位能耗,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国际石油价格上涨能够增加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降低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回归结果显示,SITC65、SITC83、SITC84、SITC85、SITC89等5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与国际石油价格负相关。而多数SITC7类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则与国际石油价格正相关。由于SITC65等五类产品均属于能源密集型产品,上述分析已经表明,油价上涨会通过成本传导机制增加能源密集型产品成本,这在当前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不断弱化的情况下,进一步降低了高能耗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导致其出口下降,促进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在贸易结构中的上升。
(三)国际石油价格变动对石油及其相关产品的进口具有较大影响在25类受国际石油价格变化的影响显著的产品中,PI33对应的系数最大。石油价格上涨首先引起石油相关产品价格上升,由价格传导机制分析可知,对于进口依赖度较高的中国来说石油相关产品进口价格上升将导致初级产品占总进口比重上升,不利于进口贸易结构的改善。鉴于此,寻找新能源用以替代石油产品,减少我国对石油产品的依赖进而减少国际石油价格变动给我国产业结构带来的冲击具有重要意义。
(四)国内石油价格定价机制阻碍了国际石油价格对贸易结构的传导尽管传导机制分析表明,国际石油价格变动会通过引发国内油价变动造成能源密集型产品生产成本的提高,并通过成本传导渠道增加能源密集型产品贸易价格。但是,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国际石油价格的变动仅对部分能源密集型产品的进出口影响显著。究其原因是由于当前中国国内成品油价格仍受政府调控的影响,这就使得国外油价波动通过影响国内油价进而影响能源密集型产品贸易的传导路径受阻,使部分能源密集型产品贸易不因国际油价变动而产生较大变化。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了能源消费和CO2排放量的急剧增加。中国是人均能源资源相对稀缺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1992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3年,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能源进口国家。据预测,2020年中国原油缺口将加大到2.5亿吨以上。紧缺的能源资源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1]。解决高能源消耗问题,实现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中国已经向国际社会承诺,在2005年的基础上到2020年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40%至45%。加入WTO后,中国国际贸易自由化不断深入,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和世界其他国家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性也日益增强。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量已居世界第三位。2008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25616.3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顺差达2954.7亿美元。这不仅使中国逐渐依赖贸易伙伴的生产体制和消费模式,也影响着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及能源消费。能源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国际贸易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能源消费的增加,即蕴含能源进出口。由于中国的环境污染为典型的能源消费型污染,出口贸易的增长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环境污染的增多。以铝业为例,目前技术条件下生产1吨铝耗电15000度,中国净出口70万吨铝,仅从直接能源消耗的角度分析就相当于出口100多亿度电。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位于产业链低端,55%的出口贸易属于附加值较低的加工贸易,而且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仍占较大比例,以往的数据统计并没有将蕴含能源进出口计入其中。能源环境约束已经成为影响中国进出口贸易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对进出口贸易的能源消费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可以为制定相关节能政策和产业发展指导政策提供依据。通过加总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直接能源消耗和间接能源投入,生命周期分析可以分析产品和服务中蕴含的能源[2-3]。由于生命周期分析方法需要进行实地调研和收集详细的中间产品能源消费数据,工作量巨大。现有研究中多采用投入产出技术对产业生产中的蕴含能源消费问题进行分析。投入产出技术可以不考虑各类产品和服务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和长度,使用Leontief逆矩阵来计算一个部门的完全需求[4-6]。李坤望和孙玮发现,中国普通非能源商品贸易中隐含的能源输出量远高于能源产品的直接贸易量[7]。齐晔等人采用日本作为进口国代表,计算了中国进口商品的能耗系数,研究得出了中国隐含能净出口的上下限[8]。Gay、Proops、Lenzen和Machado等人的研究则将进口矩阵纳入到投入产出分析框架,他们的研究表明,澳大利亚、巴西、德国都是二氧化碳排放出口国,即这些国家进口品所蕴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小于其出口品中的CO2排放量[9-11]。Glen和Edgar等人对挪威进口商品的研究发现,其导致的CO2排放量的一半来源于发展中国家的进口,这些进口量只占挪威总进口量的10%[12]。能源投入产出分析的应用体现了对经济增长背后的资源环境消耗的定量测算,从而也可以对进出口贸易背后的能源消耗进行系统的分析。随着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国际二氧化碳谈判、国内能源政策和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等都亟待学界对国际贸易与能源环境之间的交互影响进行更为深入地研究,特别是对国际贸易背后的能源消耗进行系统地测算分析。投入产出表可以采用实物量单位或者价值量货币单位编制。已有研究中,实物量和价值量难以反映在同一张投入产出表中。为分析出口贸易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尤其需要分析不同因素对出口蕴含能源的影响,需要将能源部门的产业(投入产出表中行方向数据)同时采用实物量和价值量表示,但上述研究在能源投入产出表的编制中没有考虑到中国能源系统中最终消费和中间投入之间的不同价格,也没有深入分析出口蕴含能源的影响因素。
二、中国国际贸易的演进态势及其能源环境影响的定性分析
1980年,中国出口贸易总额全球排名为第26位,随着中国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尤其是2001年加入WTO之后,中国国际贸易高速发展,中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国进出口总值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猛增到2008年的25616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2001年以后,中国国际贸易年均增速高达26%,是全球国际贸易增长最快的国家。2010年,中国出口贸易排名全球第一,外贸进出口总值为29727.6亿美元,比2009年同期增长34.7%,进出口贸易顺差为1831亿美元。中国的制造业产出占到了全世界的19.8%,高于美国(美国为19.4%),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加工生产基地。中国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带动了能源消费的迅猛增长。尤其是2002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重型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和以量取胜的工业制造品的出口。中国是一个人均能源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人均能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受制于资源禀赋,中国能源需求与本国供应之间的缺口不断扩大,日趋依赖进口各类资源以满足其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中国初级产品占进口总额中的比例由1990年的17%,增长至2008年的31%。从直接能源进出口量分析,中国自1997年开始成为净能源进口国家。2001年开始,直接能源进口量快速增长而直接能源出口量略呈下降趋势,净能源进口量快速增长。这说明中国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增长,其中进口能源中以原油和成品油为主。2008年,原油进口量占直接能源进口量的67%,中国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达到创纪录的51.3%。从直接能源进出口量分析,中国已经成为净直接能源输入国。对美国等发达国家而言,其国际贸易的增长意味着大量工业产品可以在这些发展中国家生产。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使得发达国家的居民消费可以更多地依赖于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制成品进口,提高服务业在其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比例,从而最终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国内经济活动与生态资源环境的矛盾。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能源、环境法规政策的相对宽松和不完善,而自由贸易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出口型生产往往对社会和环境成本考虑不足,国际贸易扩大导致的产出增加会带来能源消费的增长和环境的恶化。因此,国际贸易可能产生这样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影响:一个国家可以通过转移高能耗、高污染排放型产业至其他国家以减少其能源消费并保持其环境承载力;一个国家也可能由于出口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高能耗、高污染,增加了其能源消费总量并使环境受损。进一步而言,通过国际贸易,一些国家可能间接出口了能源资源和环境承载力,而另一些国家则可能进口能源资源和环境承载力。
出口贸易高速发展使中国能源消费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由于中国的环境污染为典型的能源消费型污染,出口增长在促进中国消费增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环境污染的增多。开发、利用能源所产生的环境约束不仅已经成为能源战略和能源决策中越来越重要的决定性因素,而且是影响中国进出口贸易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中国国际贸易的高速发展可以为中国的环境保护积累必要的经济基础,通过进口高能耗污染密集型产品可以直接降低本国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程度,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及进口先进的机械设备会促进国内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发展。因为受制于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担当的加工装配者角色①,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不可避免地加速消耗了大量的稀缺性自然资源,导致“掠夺性”资源开采问题。与出口贸易带来的能源消费增长一致,出口行业所排放的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也相应增加,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环境承载力不断下降。“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②,这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和初级产品相比,工业制成品生产中的环境影响不仅包含着原材料的开采与加工,还包括其本身加工过程中所排放的废水、废气与固体废弃物。由于工业制成品占中国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一直上升,2009年,其比例达到95%,故本文选择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分析国际贸易的环境影响效应。1990—2010年,中国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由462亿美元上升为13965亿美元,年均增长17.6%。同期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由1990年的57797万吨增长至2010年的240944万吨,增幅达4倍。工业固体废物和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呈同步增长态势。工业二氧化硫(SO2)排放量从1990年的1033万吨增长至2006年的2235万吨,年均增长5%。其后由于中国政府在“十一五”规划③中制定了降低单位GDP能耗20%、在2005年的基础上到2010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0%的政策,中国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在2010年减少至1864万吨。因此,从整体上分析,中国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在2006年之前随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呈同步增长态势,但“十一五”期间由于政府管制呈下降趋势。另外两项环境指标,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工业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由于国家以造纸等行业减排为重点,采取各种环境政策积极推进高污染行业的清洁生产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中国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工业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并未出现和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同期增长的趋势。1990—2010年间,中国的工业废水排放量没有明显的增长趋势,1990年排放量为236亿吨,2010年为238亿吨。这说明从工业废水排放量这一环境指标来看,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的增加并未对工业废水排放产生显着的影响效应。工业COD排放量和工业废水排放量变动趋势一致,仅在1997年达到峰值,此后则呈下降趋势。中国的二氧化硫排放中,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排放量约占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的50%,电力是工业生产制造的基础,因此从整体分析中国二氧化硫排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与中国的出口贸易规模之间存在正向关联关系。从两项环境指标(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工业COD分析)来看则没有显着的正向关系。因此,需要对中国国际贸易和能源消费及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做更为深入的系统分析。
关键词: 中国;哈萨克斯坦;贸易现状;进出口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65-1285/c.2016.04.04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于洋,胡国良.“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哈萨克斯坦进出口贸易现状分析[J].克拉玛依学刊,2016(4)28-34.
一、引言
自哈萨克斯坦独立以来,中哈贸易往来不断加强,双边贸易及经贸合作一直备受关注。国内学者对中哈贸易做了大量研究和分析,王海燕(2005)分析了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经贸合作的新机遇,提出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合作应以贸易为先导,产业合作为后盾,从而更快地提高双方的经济合作水平;[1]18王维然、朱延福、吴唯君(2012)通过大量数据分析了俄白哈关税同盟对中哈贸易的影响,不同商品受到影响的程度与原因都不相同,中方会因受到关税和通关成本等因素的影响而处于不利地位;[2]92胡国良(2014)对MS、TC、CA指数进行测算得出: 中国对哈国制成品贸易竞争力全面占优,不仅产品种类多,而且贸易额占比也远远高于哈方,而哈方贸易竞争力依赖于少数产品的大量出口;[3]58(2015)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哈经贸合作提供新契机,以能源合作为基础的中哈经济合作正向多领域、深层次的方向发展。[4]59
国内许多学者对中哈贸易结构及贸易方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本文主要分析2008年之后中哈两国的贸易发展情况及其主要贸易商品的价格变动,并对近年来两国贸易状况进行了研究。最后为促进中哈贸易发展、促进两国贸易互利共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建议。
二、中哈贸易发展现状
(一)中哈两国对外贸易的变化情况
图1显示了1995-2014年中哈两国进出口贸易额变化情况。两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变化趋势基本是一致的。在2000年之前,中哈两国进出口额增速和总额都是比较低的,但是自2000年到2008年,两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几乎以相同的增速上升,说明在此期间,两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中国GDP平均增速为10.42%,哈国为10.15%,从2008年到现在,进出口波动都很大,并且两国的变动出现了一些差异,2008-2009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平均下降了14%,哈国下降了32%。2010年之后,中国进出口额都有大幅度回升,其增速在2012年之后明显放缓,并且未来还有减缓的趋势;而哈国的出口额大幅度上升后,从2012年起,一直下降,其进口额在2010年之后增速递减的趋势增加,而2013年之后又呈递减趋势。
由以上分析可知,近几年来中哈两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均有下降趋势,并且未来还将继续下降。2015年1-11月,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与2014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2.2%和14.4%。①哈国2015年1-9月国家对外贸易顺差126亿美元,同比下降59%,对外贸易额588亿美元,同比下降36.4%。其中,出口额357亿美元,同比下降42.5%,进口额231亿美元,同比下降23.8%。②
(二)中国与哈国双边贸易变动趋势
从两国开展贸易往来之后,贸易密切程度在逐步加深,哈国是中国在中亚的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而中国也逐步成为哈国的第二大贸易国(哈国出口中国的贸易额占总出口贸易额的12%,哈国进口中国的贸易额占总进品贸易额的17.4%)。从图2可知,从1995-2009年,两国双边贸易总体上是递增趋势。但是,由于2009年之后世界需求疲软、经济发展减缓等原因,中哈两国贸易额比例波动巨大,虽然两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经济都逐渐恢复,并且对外贸易总额也逐步上升,但是两国双边贸易剧烈下降。2010-2014年,中国出口哈国的贸易额占中国总出口贸易额的比例、中国进口哈国的贸易额占中国总进口的比例、中国出口哈国的贸易额占哈国进口贸易额的比例、中国进口哈国贸易额占哈国出口贸易额的比例分别下降8.1%、37%、20%、36%。尤其2013-2014年中国从哈国进口贸易额占中国总进口贸易额比例下降幅度为40%,2013年之后,中国出口哈国贸易额占哈国总进口贸易额的比例在逐渐上升。
为了进一步说明中哈两国贸易密切程度的变化情况,本文计算了2007-2014年中哈贸易结合度指数。贸易结合度指数是指一国对某一个贸易伙伴国的出口占该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与该贸易伙伴国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之比,该比值反映了两国贸易相互依存的程度,其计算公式为:TCDxy=(Xxy/Xx)/(My/Ww)。TCDxy为x、y两国的贸易结合度,Xxy为x国对y国的出口额,Xx为x国出口额,My为y国进口额,Ww为世界进口总额。贸易结合度以1为平均值,数值越大,两国在贸易方面的联系越紧密;数值越小,则贸易联系越松散。
由表1可以充分说明,中哈两国贸易往来一直非常密切,但是中哈两国在2010年之后,贸易结合度指数有所下降,贸易往来与之前相比,密切程度有所下降,尤其是中国对哈国贸易结合度指数在2010-2014年下降了29%。
(三)中哈主要贸易商品的价格变动情况
中国从哈萨克斯坦进口的产品以资源型初级产品为主,最近几年产品种类在不断增加。中国对哈萨克斯坦出口的产品除劳动密集型产品外,以机电产品为代表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在高速增长。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与全面性,本文以每章产品下HS四位编码来分析可衡量商品的价格。中国与哈国进出口贸易各选取9种商品,因为从2008年开始中哈两国的对外贸易以及两国间贸易波动巨大,所以列举2007-2014年中国从世界进口这些商品的价格和从哈国进口的价格以及中国出口哈国的商品价格和中国出口世界的商品价格对比分析(如表2所示)。
总体来看,在2008年之后,中国从哈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价格要低于中国从世界进口这些商品的价格。矿产品中2709是哈国出口最多的产品,价格与世界价格基本持平,而随着中国从世界进口的2844种商品的价格不断下降的同时,从哈国进口的价格却不断增加,两者价格差从最高的72 786美元/吨缩小到1 034美元/吨。而1211种商品价格差距一直很大,并且还有继续加大趋势。中国从哈国进口的其余几种商品的价格与中国从世界进口的价格差距近几年来一直呈缩小趋势,在世界价格不变甚至有所下降的情况下,可见哈国出口中国的主要商品的价格是不断增大的。
如表3可知,2007-2014年,中国出口6402、6104、6201、6302这类服装鞋帽制成品的价格呈上升趋势,由于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优势已逐渐丧失,劳动力成本不断升高导致纺织业生产成本提高,最终出口价格逐渐提高。但是这类商品出口哈国的价格只有6402这类商品呈上升趋势,其中出口哈国的6104、6302这类商品由2011年之前平均高于出口世界的价格的48%,直到近几年,出口哈国价格逐渐下降,6104这类商品甚至低于出口世界的价格,6302这类与世界价格相近。2014年之前,出口哈国的6201这类商品的价格一直低于出口世界的价格,并且价格呈递减趋势。从总体上看,中国出口哈国的主要商品的价格要高于中国出口世界的价格,但是许多商品的价格在逐步趋近于世界价格,并且在不断缩小与世界价格的差距,这也是中国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去产能、增加出口的一种途径。
三、中哈贸易的影响因素初步分析
中哈贸易互补性强,双边贸易发展潜力巨大,为将中哈贸易巨大潜力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应具体分析近年来影响其贸易扩大的因素。由图2可知,近年来波动最大的是中国出口哈国的贸易额占哈国总进口贸易额的比例和中国从哈国进口贸易额占中国总进口贸易额的比例,所以本文着重分析这两者贸易的影响因素,在总结贸易影响因素的过程中,选择了以下4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人均GDP。反映了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及一国需求能力,即人均GDP值越高,需求能力越强,进口贸易需求会加强。
2.技术水平。通常用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来衡量一国的技术水平。
3.汇率变动。汇率的变动影响该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最终对商品的需求产生影响,进而对一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
4.贸易自由化程度。贸易自由化指一国放松了对外贸易的管制、大量削减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融入全球化的过程。该指标通常用对外贸易依存度来表示,即一国对外贸易额(出口+进口)除以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当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说明该国与世界的经济活动关系越紧密,开放程度也就越高。
5.中哈贸易商品与世界价格差额
本文初步分析了各因素对贸易的影响情况,运用Eviews7.0软件分析了贸易与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4、表5)。
表4中,RESID表示中国出口哈国的贸易额占哈国总进口贸易额的百分比,ZG代表中国从哈国进口贸易额占中国总进口的贸易额的百分比,G表示哈国的GDP,H表示哈国的汇率水平,YF表示哈国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用来衡量一国技术水平),Z表示哈国贸易自由化水平。RESID与ZG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RESID与哈国贸易自由化程度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与其人均GDP 的相关性不大,与技术水平也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
2010年1月起,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白俄罗斯的关税同盟正式运行,3个国家除部分商品外,其余商品对外实行统一进口税率,并且在2011年7月,又取消了海关监管,建立了统一的关境。目前,欧亚经济联盟已经成为中亚地区最成功的区域合作组织。中国对哈萨克斯坦出口的纺织、服装和鞋类等轻工业品,由于在哈国采用了“包车保税”“包机包税”等不规范方式进行报关,在哈萨克斯坦根据经济联盟的规则对“灰色清关”的货物进行严格规范时,这类货物的出口受到了较大影响。[2]97哈国的贸易自由化程度逐渐降低,即对中国的依赖程度有所转移,贸易额有所下降。
表5中,RESID表示中国出口哈国的贸易额占哈国总进口贸易额的百分比,ZG代表中国从哈国进口贸易额占中国总进口的贸易额的百分比,ZG表示中国的ZGDP,ZH表示中国的汇率水平,ZYF表示中国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用来衡量一国技术水平),ZZ表示中国贸易自由化水平。
我国的贸易自由化程度与RESID具有明显正相关性,而这些因素与ZG的相关性较小。中国的贸易自由化程度是逐渐增加的,尤其是2010年之后,与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有极大关系,2009年1月,中国―新加坡自贸协定生效;2010年3月,中国―秘鲁自贸协定开始实施;2010年1月正式全面建成中国―东盟自贸区;2011年8月,中国与哥斯达黎加自贸协定生效;2014年7月,中国―冰岛自贸协定和中国―瑞士自贸协定正式生效;2015年12月20日,中韩、中澳自贸区生效。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引起一部分贸易增加的效应,增加了中国与自贸协定伙伴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额。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近年来,中哈两国的对外贸易增速均有所降低,两国之间的贸易没有增长的趋势,而主要贸易商品的价格与出口世界价格相比较有一定差距。从整体来看,中国在降低出口哈国的商品的价格,而与贸易额比重变化相关性最强的为一国的贸易自由化程度;哈国贸易自由化程度与中国出口哈国的贸易额占哈国总进口贸易额的百分比呈明显负相关,说明哈国主要参与欧亚经济联盟,产生了一定的贸易转移效应,而中国贸易自由化程度与中国出口哈国比例存在明显正相关性。
(二)政策建议
首先,应加强与哈国的政治和经济沟通,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因为2015年哈萨克斯坦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哈国未来一定会更加开放,贸易自由化程度也会逐渐加强,对中国出口哈国产品实现产能输出是一种挑战和阻碍,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劳动效率,从而降低产品出口哈国的价格,将是获得哈国广阔市场的途径。中哈两国更应加强企业、个人的沟通和交流,中方企业应该进一步了解哈方的市场需求,从而提供商品和服务。
其次,面对当前世界范围内原油和矿产原料供给扩大、需求萎缩、价格暴跌的局面,我国在加快国内改革步伐的同时,应积极开拓国际合作的新途径,鼓励哈国积极参与到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在为哈国工业化发展引进更多资金和技术支持的同时,寻求更多贸易和产业合作机会,促进两国经济共同发展;尤其是在哈国目前及未来重点发展的农业方面,进行经济投资和合作,加强对哈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灌溉系统进行投资修建。
最后,在中国出口的产品中,要更加注重产品的差异化和质量,因为哈国经济发展水平要高于中亚其他国家,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会有许多消费者反映中国的产品有质量问题,因此出现抵制情绪。哈国入世后,其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所以提高产品质量是占据市场的重要举措。
注释:
①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网站(http:///publish/portal0/)。
②数据来源:中国驻哈萨克斯坦经济商务参赞处网站(http:///article/jmxw/201511/20151101165145.shtml)。
③主要商品分到HS四位编码,单价由TRADE MAP数据库提供的总额除以总量计算得到。HS商品代码:2709――石油原油及从沥青矿物提取的原油;2844――放射性化学元素及放射性同位素;7403――未锻轧的精炼铜及铜合金;2603――铜矿砂及其精矿;7202――铁合金;7901――未锻轧锌;2503――硫磺;1001――小麦及混合麦;1211――主要用作香料、药料、杀虫、杀菌或类似用途的植物或这些植物的某部分(包括子仁及果实),鲜或干的,不论是否切 割、压碎或研磨成粉。
④6402:橡胶或塑料制外底及鞋面的其他鞋靴;8471: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6104:针织或钩编的女式西服套装、便服套装、上衣、连衣裙、裙子、裙裤、长裤、护胸背带工装裤、马裤及短裤;6201:上衣及类似品;8708:机动车辆的零件、附件;7304:无缝钢铁管及空心异型材;3926:塑料制品;6302:床上、餐桌、盥洗及厨房用的织物制品;4202:箱、包、盒、用皮革或再生皮革、塑料片、纺织材料、钢纸或纸板制成,或者全部或主要用上述材料或纸包覆制成。
参考文献:
[1]王海燕.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经贸合作的新机遇[J].大陆桥视野,2005(7).
[2]王维然,朱延福,吴唯君.俄白哈关税同盟对中哈贸易影响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7).
关键词:对外贸易顺差收支平衡
一个国家能保持对外贸易顺差通常可以被认为,该国的出口商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并由此积累了相当的对外支付能力或对外债权。但持续、巨额的贸易顺差则可能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降低资金使用的收益率。贸易顺差本身就说明放弃了同期相应的进口,若未将顺差资金运用于对外直接投资、或引进国内所需的先进技术或人才,而只是表现为在国外银行的存款或购买外国债券,则其收益率往往不如进口国内所需的先进设备或短缺的原材料;加大本币汇率升值的压力,若不能有效地化解这一压力,而让本币升值,则可能对随后经济发展、尤其是对外贸易的发展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有关企业要将其中大部分兑换成本币,以满足其继续经营的需要,而迫使货币管理当局通过外汇占款渠道增加本币投放。货币当局若不能以有效的手段对冲、收回这些本币,则将加大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将承受对外谈判的巨大压力。顺差国的贸易伙伴、特别是逆差国,势必设置多种贸易障碍、甚至可能不惜牺牲其国内消费者利益,以贸易失衡为由,要求顺差国减少出口或增加从逆差国进口,使顺差国经济遭受巨大困难。
巨额顺差加大了国内经济受外来冲击的风险,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协调发展。近些年来,我国大陆国际收支双顺差问题,特别是贸易顺差令世人瞩目,并引发若干国际争议。鉴于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大陆对外直接投资额还将少于吸收的外来直接投资,其顺差局面一时还不会改观,因此,本文仅就贸易顺差展开讨论。
我国贸易差额的基本分析
(一)我国贸易差额的发展概况
原本经济落后的国家,采取了符合其国情的经济发展方针策略,随着经济发展,其对外贸易往往在经历一段时间的逆差后转为顺差。日本、韩国等国家都曾如此。我国也不例外:上个世纪80年代,进出口贸易1年平衡,两年顺差,其余7年逆差。合计为42.9亿美元逆差。而从1990年起,情况就完全改变了,除1993年外,我国对外贸易持续顺差,抵消1993年的逆差121.2亿美元,1990-2005年,累计顺差达3977.5亿美元,其中2000-2005年累计顺差额为2291.7亿美元,2005年为1018.8亿美元,创历史记录。近年以来,有关部门多次提出平衡贸易收支和国际收支,但2006年上半年顺差仍达到615亿美元,超过2005年同期水平。
(二)我国贸易顺差剧增的主要原因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连续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并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基地。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0-2004年,外资企业在我国大陆加工贸易总顺差中所占比重分别为63.6%、67.9%、70.1%、74.1%和77.8%,同期,外资企业在进出口总顺差中所占比重依次为56.7%、62.2%、61.8%、73.6%和76.7%。正是在外资企业加工贸易顺差持续增加的推动下,2004年我国大陆的加工贸易顺差达1063亿美元,2005年攀升到1424.5亿美元;2006年上半年外资企业在我国大陆进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更达58.47%;
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的生产和销售大幅度增加,替代了进口,如美国政府责任办公室向国会提交的对华贸易报告就指出:2003年美国公司在华分支机构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达340亿美元,而同期美国对中国出口仅290亿美元;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大量地从我国进口劳力密集型产品的同时,严格限制其具有先进技术的产品向我国出口,人为地扩大了贸易差额;
2005年顺差突然扩大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进口(主要是设备进口)增速(17%)放慢,与出口增速(28%)拉开缺口;
外商投资企业伪报进出口额以转移资金。有学者运用比较法(即比较贸易伙伴贸易统计数据估算转移定价规模)对进出口伪报的研究结果认为,“仅2001年一年,中国大陆通过进出口伪报方式进行的变相资本流动,就高达662.27亿美元,相当于当年中国大陆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3.0%。当然上述估算忽略了转口贸易、加工贸易的影响而并不十分精确,但足以说明进出口伪报规模之大已不可忽视。”“2002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升值预期逐渐兴起,进出口伪报的目的,日益从资本外逃转向资本内流,方式也从过去的高报进口低报出口,转向高报出口低报进口。”这样的变化虚扩了我国大陆外贸顺差。渣打银行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提出:“由于进出口企业虚报数据等原因,中国去年的贸易顺差远没有官方公布的1020亿美元那么多,估计实际上只有350亿美元,其余的670亿美元实际上是贸易中隐藏的非贸易资金流入。”
笔者认为,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以下几点也很突出:
对贸易差额观念和政策的滞后。我国曾长期外汇短缺,改革开放初期,把鼓励出口换汇、创汇作为政策的重点;将“外汇自求平衡”作为外商直接投资一项基本要求。应该肯定这些政策的历史必然性和正确性。但是,发展至今,我国外汇储备以至国际债权债务的情况已完全不同于当初。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2005年《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2004年我国已有对外净资产1203亿美元,2005年,该项资产达到2875亿美元。尽管如此,在许多地方或部门,人们的观念仍然停留在当初,一些“经济学家”也鼓吹出口对国民经济有贡献,而进口则相反。体现在政策上,各级政府鼓励出口换汇、创汇的措施不少;鼓励进出口平衡安排和鼓励进口的措施,则相对不足。
经20多年发展,我国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且许多制造业出现产能过剩,以至于许多国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取代了进口品,而且在相关的国际市场上也占据了很大份额。这种转变是好事,但也使相关产品贸易由原先逆差转变为顺差。
骗取出口退税。虚报出口的动因,除了上述资本内流,以获取人民币升值好处外,还有骗取出口退税的好处。出口退税本是国际惯例,意在避免双重征税,以降低消费者负担。同时也降低出口商经营的成本,鼓励了出口。我国大陆的出口退税额从1985年的19.7亿元迅速增加到2004年的4200亿元,同期占出口额的比重从2.4%提高到8.6%。然而,并非所有的退税都有真实的出口。虚报出口,骗取退税案件时有发现和披露,就说明了这点。
我国内需不振影响进口增长。我国提出扩大内需以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方针已多年,但成效并不明显,主要标志之一是城乡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经济发展速度,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公布数据,我国大陆城乡储蓄存款余额从2000年初的59321.83亿元增长到2006年6月底的154996.87亿元,短短五年半时间,增长了161.3%。高储蓄率的成因除了传统消费观念因素外,更多的是对收入增长的预期不佳,而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消费前景的担忧。在消费欲望不强的情况下,消费品进口的增长自然也就难以理想。
此外,还应看到,虽然我国贸易顺差较大,但真正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产品还很有限,许多产品出口靠低价竞销,效益并不理想。实现贸易收支平衡的若干思路和建议
(一)切实转变观念
要辨证地认识顺差的利弊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正确、全面理解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意义,特别要从我国人均自然资源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基本国情和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出发,在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善于利用国外资源,发展对外贸易。在制定和修订发展规划、政策和法律法规时,都应以实现贸易平衡为出发点,同时,加快统一中、外资企业税收制度。
(二)转变对外贸易发展的方式
积极鼓励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对外贸易,改变外资企业在我国外贸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局面;积极发展一般贸易和其他形式的贸易,改变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方式中占主要比重的局面;出口商品以数量增加为主转变为以品质提高为主;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改变靠外延发展为主的外贸发展思路。要明确:靠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为主发展对外贸易是不可能成为贸易强国的。
应考虑根据我国的产业政策和外贸商品的经营效益等情况,适时适度调整出口税率和出口退税率,进一步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和进一步提高效益,进而促进实现贸易收支平衡。
应进一步加强引进先进技术工作,并着力在真正吸收和消化所引进的技术,为我所用,同时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实现由目前的贴牌、定牌加工为主向委托设计、生产,以至自有品牌生产、营销为主转变的贸易。
(三)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和建设
我们必须冷静对待贸易摩擦和外国施压,据理力争,从长远发展观点出发,处理争议。同时,我国已经与东盟国家达成自由贸易区的意向,并与新西兰、智利等国家进行自由贸易区的谈判。这些都应该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以利于双方共同努力,实现贸易收支平衡。
(四)谨慎处理有关战略物资储备建设
我国已经是石油净进口国,且石油进口规模还将继续扩大。而近两年来,世界石油价格急剧上升,屡创新高。对此,有人提出大量进口石油,建立国家石油储备,既稳定保障国内石油供应,又降低国家外汇储备。对其他一些战略物资,也有类似建议。笔者认为,对此应十分谨慎,认真分析石油价格持续上扬的原因和趋势,考虑我国大量购进对价格的冲击。
此外还需要加强海关、外贸管理、外汇管理、银行、商品检验、运输管理等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验核进出口商申报的进出口贸易的真实性及其报价的可信性,以核实相关的统计数据,确认贸易差额的准确性。
同时应加强经济发展规划,严格防止重复建设,有效地缓解或化解产能过剩问题;积极、稳妥地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更好地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着力改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群众收入和生活水平,有效地扩大内需,降低国内高储蓄率。
平衡贸易收支的前景
目前我国政府已开始采用扩大内需、降低储蓄率、市场开放、汇率浮动以及扩大进口等组合政策措施来改进国际收支平衡。
笔者认为,由于上述造成贸易顺差的原因,都是长期存在、并在随后多年继续存在,2-3年内不可能全都扭转,实现贸易收支平衡需要多方面相当时间的综合努力。鉴此,笔者认为提出“适度顺差,综合平衡,中长期平衡”的方针比较合适。
所谓“适度”,是指在外贸一时还不能实现收支平衡的情况下,应努力将顺差额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所谓“综合平衡”,是指不要求所有商品贸易和所有贸易方式都实现收支平衡,而允许在不同商品领域和贸易方式顺、逆差互见;所谓“中长期平衡”,是指从现在起,经过几年努力逐步实现贸易收支平衡,而且不硬性要求每年都实现平衡,只要逆差或顺差不超过一定限额,可以若干年为一个阶段,实现阶段平衡即可。
参考文献:
1.周小川.中国的贸易平衡和汇率有关问题[N].金融时报,2006
2.梅新育.多种暗箱成就外资暗流[N].国际商报,2006
3.翟志宏.外资加工贸易持续推高中国外贸顺差[N].国际商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