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21 17:13:2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1篇

第一节 国有企业分类划分的理论基础

1、企业的设立目的

对一个国有企业进行分类,首先应明确政府出资设立该企业的核心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还是面向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服务,或是处于两者中间地带的、承担特殊政策职能(如飞机制造、粮食储备等领域)。

2、企业的市场竞争结构

明确了设立目的,再通过企业的市场竞争结构来分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都要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从而形成了垄断型企业和竞争型企业。传统意义上,垄断型企业是指市场上的自然垄断和寡头垄断,而我国也包括政策性垄断(特定领域只能由特定的国企经营)。与此相反,竞争型企业则是指按照市场法则进行自由竞争的企业。它不受国家的特定保护或限制,而是依据平等竞争的原则从事经营活动。

3、企业提供的产品属性

最后再结合企业提供的产品属性来确定该国有企业的所属类别。有的国有企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弥补市场失灵;有的设计开发私人用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产品属性为分类提供了判别依据。

第二节 现有国有企业的类别划分

基于上述对国有企业分类的理论依据,我们可以从国有企业的目标维度和市场维度两个个方面将现有国有企业划分为三类:公共服务性企业、政策垄断性企业、商业竞争性企业。而企业的产品维度则包含在了前两个维度之中。

1、公共服务类企业

公共服务类企业设立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私人资本无法提供的公共产品与服务。其所在市场属于自然垄断性市场,提供的产品也以公共产品为主。如公共交通、生活供水、公共医疗等产业部门。此类国企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对市场竞争能力要求不高,同时政府还要通过它实现某些社会职能,被赋予强制性社会公共目标,主要承担政府公共服务,有明显的非盈利性特征,以社会和谐和稳定为唯一目的。

2、商业竞争类

竞争性企业完全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而设立,其所在市场就是竞争性市场,提供私人用品。这类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首要目标,没有任何强制性社会公共目标。此类国有企业对市场竞争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具备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并能很好的适应当前的市场大环境,与时俱进,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发展。

3、政策垄断类企业

在我国,政策垄断性企业设立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经济命脉、确保国家社会与经济安全。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所在市场一般是寡头垄断或竞争型,但我国的该类企业处于政策性的垄断市场,提供的产品同时包括公共产品和私人用品。多数政策垄断类企业都处于国民经济上游,可以最为直接地体现国家经济发展的意图,是实施国家经济战略的基本工具,也是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与政策工具。

第三节 部分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发展的矛盾

我国的国有企业的前身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尽管在改革前已存在经济效率上的缺失,但从总体来看,还是担负了主要的社会功能并体现了公有制的特征。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尽管国有企业在很多方面仍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为国家提供税收和就业岗位、供应经济产品乃至增强国家竞争力等,但部分国有企业已然变了初衷,失去了全民性。

1、垄断地位与完善市场体系的矛盾

为了加强国有企业的控制地位,排斥、限制或妨碍其他类型企业参与竞争的行为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利于良好的市场秩序的建立,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同时将导致地区垄断和行业分割,影响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2、超额利润与社会分配效率的矛盾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行业工资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垄断引起的收入差距扩大。政策性垄断的国有企业以控制国家经济命脉为依据,凭借行政权力形成垄断地位,获取超额垄断利润,并在此基础上实行高薪金、高工资、高福利,这种行为加剧了社会分配不公。随着我国进入经济结构加速调整的历史时期,在经济增速放缓的环境下,这种因超额利润而造成的收入差距会加剧社会的不良情绪。

3、特殊利益集团与其他社会成员的矛盾

少数特殊利益集团利用全社会积累起的资本谋取私利,这是对其他社会成员权利的剥夺。这从近年来接连爆出的中石油、中储粮事件就有所体现。这些国有企业无不是国家为了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保障国家经济安全而建立的大型国有垄断企业,它们本来是承担着国家的战略任务,担负着平抑价格、稳定市场的特殊职能,以及促进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等重要作用。国有企业的特殊垄断地位,使它的管理者实际上控制着由全民积累创造的国有资本,在缺乏最终所有者监督的条件下,少数人利用国有资本谋取私利几乎成为了一种必然。少数成员的这种行为构成了对其他社会成员,特别是一般社会民众和弱势群体的权利的剥夺。

第四节 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与治理思路

部分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使得不同类的国有企业应该实行差异化的改革与治理。

一、公共服务类企业

公共服务类企业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政府扶持企业,其资金全部或大部分来自于政府财政拨款和政策性低息贷款,因此该类企业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只能收取少量费用,使得企业无法创造收入,甚至还会是亏损运营。

这类企业中容易产生两种现象:一是企业依赖于政府拨款,在信息不完全对称的情况下,加之经营指标与考核难度大,企业往往会夸大预算,以此来避免企业资金链断裂而带来的无法经营的局面,然而在实际中却是在支出时却大手大脚;另一种是由于公共用品获利少或是根本无法获利,因此没有私营企业提供,导致该种公共用品在某一地区只能由国有企业提供,产品市场不具有竞争性。企业负责人不会注意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反而会适当地提高产品成本,降低产品质量标准,从中谋取私利或盲目增加员工福利。

公共服务类企业虽然不需要参与市场竞争或者参与了市场竞争也没有太大压力,但在市场机制在生产要素配置中普遍发挥作用的当下,经营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企业的投资、生产成本控制、产品定价以及销售等,都需要遵循价值规律。介于此,公共服务类企业经营的目标,应紧紧围绕服务质量与成本、技术和管理进步等设置。同时,政府主管部门在任命企业负责人时,要向该负责人提出任期内应完成的目标,并注重评估和比较不同地区同类企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和服务质量,以此作为企业主管的考核标准。

二、商业竞争类企业

商业竞争类企业的经营目标与一般市场主体一样,都是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其改革方向就是引入多元投资主体,建立现代公司制度,使其真正完全融入市场。竞争类国有企业完全按市场规则来运作,不承担公共职能,但可鼓励其自愿承担社会责任。政府不应对这类国有企业有任何特殊政策支持或赋予垄断地位,让他们在市场上与其他类型企业进行平等的、优胜劣汰的竞争。有公平的竞争,企业才会有创新的动力。只要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这类国有企业无论发展壮大还是逐步淘汰,政府不应过多干涉。既符合经济效率主义和公平市场竞争的要求,又有助于缓解国有资产管控压力,提升国有资本运营效率,大幅度降低高昂的制度运行成本。

对于这类企业,国有持股多少由市场来决定,政府不应干预。政府作为出资人代表,只负责监督从企业获取足额收益。要完全按照现代公司治理的基本规范,清晰界定股东、董事会和经营者的权利义务关系,尤其要明确董事会与经营者之间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以切实保障出资人权益。在高管薪酬确定上,在政府没有任何资源和政策支持的前提下,完全由董事会根据经理人市场规律和高管贡献来决定,高管不再享有公务员的行政级别和待遇。

三、政策垄断类企业

对于政策垄断类的国有企业,政府必须通过规制政策,使经营者站在国民福利最大化的立场上来经营这类企业,而不是借助行政垄断把消费者剩余最大限度地转化成生产者剩余。这类企业不应当设置利润目标,因为该类企业本身已凭借政府的政策获取了垄断性的地位,一旦有了利润追求,难免会凭借垄断地位攫取超额利润,公众的基本需求也将无法得到满足。

我国的政策性垄断类企业还可以分为下列两种情况。对于主要承担安全和保障功能的企业,数量应当严格限制分布领域,如重要的军工企业、重大基础设施投资企业。由于这类企业没有竞争,所在市场类型与公共服务类企业基本相同,产品也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的属性,只需要适当增加经营业绩的考核内容。这类企业必须在满足履行政府设定功能的前提下,追求有限度的保值增值,但前者要起决定性作用。所以这类企业可以按照公共服务类企业进行改革与归类。还有一类是自然垄断的企业,如能源、电信、邮电等,其基本特征是政府以特殊方式控制、承担一定政策目标,有经营自。在一些成熟的市场经济体中,这类企业所在市场也有着较强的竞争环境,并没有政府规定的垄断地位。同时,这些企业又具有普遍的私人用品特征, 要求追逐利润。所以,该类企业可以按照一般的商业竞争性企业进行改革归类。

政策垄断类企业经过上述改革后,最终国有企业可以规划为两大类:公共服务类企业和商业竞争性企业。

第五节 总结

基于上述观点,新时期国有企业改革要立足未来国际竞争的需要,适时地推动新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引导国有经济部门各就各位。一方面,一般商业性国有企业,其行为应朝与纯粹的市场竞争规则接轨的方向发展,尊重自主经营、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另一方面,重要的特定功能性国有企业和公共政策性国有企业,则应强化为民创利的意识,积极主动退出那些竞争格局趋于成熟、战略重要性趋于下降的产业领域,积极拓展更加具有国家战略价值的产业机会。

在国有经济层面上,改革的路线应表现为国有经济实现动态优化与平衡的过程。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公共服务类国有企业的占比将进一步稳步提高,商业竞争性和政策垄断性国有企业的数量和比重将有所下降。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断完善,不一味通过追求规模效益来维系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而应该追求国有经济的高质量和可持续性的发展。(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 李锦.国资国企改革步入历史新阶段[J].先锋队,2013(35).

[2] 高明华.论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和分类治理[J].行政管理改革,2013(12)

[3] .分类监管:国企改革下一个突破口[J].国企,2013(7).

[4] 杜国用.中国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改革与战略,2014(1).

[5] 杨瑞龙.国有企业的重新定位及分类改革战略的实施[J].国企,2013(7).

第2篇

关键词:洛阳;资源诅咒;经济发展

0 引言

纵观解放初期到现阶段60多年的发展,洛阳“老工业基地”的工业发展主要以资源消耗型为主,并且形成了以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硅光电、石油化工、能源电力等五大优势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当然,这一工业结构发展也有洛阳自身发展的原因,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洛阳的自然资源储备丰富,为其重工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基础。但是在现代这个技术经济、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社会,仅仅依赖丰富的资源储备,是无法满足有效发展需求,并且很容易掉进“资源诅咒”陷阱。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洛阳必须做好工业结构的调整,与时俱进,最重要的就是摆脱资源型城市这个包袱,发展现代高新技术产业。

1 洛阳经济发展存在的 “资源诅咒”

“资源诅咒”理论主要是指自然资源严重阻碍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不是福利,这往往易于常态,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针对这一反常态的经济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资源诅咒”需要引入自然资源丰裕度这一概念,结合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考虑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针对性的选取18个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作为考察对象,将各市煤、电这2种能源的产量,按照中科院公布的标准煤折算公式折算为能源总产量;然后计算出2000-2012年各市的年均能源产量;最后以各市年均能源产量占选取的对象整体的年均能源产量的比重作为各市的能源丰裕度指标。各市能源总产量=原煤产量×0.714+发电量×0.123,式中0.714,0.123分别是原煤、电折算成标准煤的系数。

洛阳市的能源丰裕度在煤、电层面排名靠前,着重选取的数据以沿海的城市为主,通过数据分析(见表1)可以看出:洛阳的能源丰裕度在所选取的城市中排名第一,但是工业总产值增长率并不靠前,这说明洛阳的经济发展存在“资源诅咒”;在工业经济方面,洛阳和沿海一些城市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差距;与沿海城市相比,洛阳的工业结构存在严重的问题,需要合理调整、引导,才能保持高质量、高速发展。

通过数据对比,将能源丰裕度与工业总产值变化的趋势制作成效果图(见图1),“资源诅咒”在我国一些城市基本存在,当然由于数据选取的对比性、数量局限,并不能排除某些城市,例如具有战略发展、资源辐射等特点的城市,拿我省省会郑州市和洛阳相比,高度的战略发展,无论是从河南省的发展,还是从中原经济区的发展,郑州无疑会成为绝对的顶梁柱、主心骨;优越的地理位置,从周围的洛阳、平顶山、三门峡、焦作、安阳、许昌等等都可以得到大量资源的发展支持,当然,像郑州这样的城市很多。所以,从上述数据分析得出,在我国城市层面还是存在 “资源诅咒”的。

2 洛阳工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洛阳经济发展存在“资源诅咒”,这大部分原因归结于洛阳的工业结构的不合理,笔者从洛阳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轻重产业比重结构、工业企业规模结构3个方面分析洛阳工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2.1 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

洛阳市中2012年(见图2)国有及控股企业利润总额占比(36.67%)远低于其主营业务收入的占比(43.14%),说明洛阳市国有经济实现利润的能力落后于其他所有制经济。国有经济亏损企业数仅有31.39%,但亏损总额占比达到85.88%,远远超过其他所有制经济;国有经济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为43.14%,但管理费用则达到52.24%。上述这些情况表面国有经济的改革之路仍然任重道远。

从2012年洛阳工业各所有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上看,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占比有所增长,占比达到51.72%,比2010年多了3个百分点,而国有控股回落了5个百分点,以43.14%位居第二。说明有所调整,但是调整力度不容乐观,并且 “三资”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仅有2.91%。比重越来越低,其余项占比也是少之又少,充分说明了洛阳经济开放度较低。

2.2 轻重工业比重结构

从图3可以看出,洛阳仍然持续过度重工业化,改革之路任重道远,过度的重工业势必让洛阳严重依赖资源、能源,洛阳的发展难以走出这一困境,恶性循环,“资源诅咒”难以避免,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2.3 工业企业规模结构

图4表明,洛阳大型企业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而从洛阳传统的重工业国有的占比优势可以看出,洛阳的重工业主要以大型企业为主,大、中、小型企业的分布不协调,严重影响洛阳的产业结构,大型企业无法形成主导,中小型企业无法完成专业化分工,产业集群难以形成。

3 规避“诅咒”的对策措施

3.1 政策引导

加强政策引导,积极发展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鼓励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增加专项资金开支;大力支持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项目;针对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实行免征营业税、减免所得税等优惠政策;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对企业贷款建立贴息为主、税收减免为辅的政策支持。

3.2 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建立企业分工协作、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企业,同时要紧密发展一批服务于核心企业的优质中小企业;推进核心企业在全国、全世界的战略布局,快速形成产业链;推动企业重组,增长产业链的凝聚与整体竞争力;积极发挥核心企业的“溢出效应”,强化产业链的衔接,促进核心企业和优质中小企业的共同发展。

3.3 加强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衡量着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成败,洛阳传统产业模式决定了其核心产业对于资源的依赖性,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洛阳经济的发展已然不能再过分依赖资源、能源,洛阳已处在 “资源诅咒”怪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能够减缓甚至避免 “资源诅咒”的发生。不仅要有政策支持,还要有政府计划调控,充分发挥洛阳的科技、教育优势。而且需要创造一个优良的创新机制和环境,推进技术交流,促进相关联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推进产业集群快速发展,进一步促进洛阳产业快速转型。

参考文献:

[1] 李建玲.加快老工业基地城市产业结构优化方向分析及建议[J].现代商业.2011,(23):122-123.

[2] 张纪.论洛阳市工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战略[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4-17.

[3] 徐仪红,郭忠兴.中国省际经济增长“资源诅咒”的实证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202-208.

第3篇

[关键词] 国有企业;员工;激励方案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07. 062

[中图分类号] F279.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07- 0127- 02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国有企业由以前只注重简单的劳资行政管理开始转到复杂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国有企业管理的关键是人本管理,企业的发展取决于员工的积极性。近几年,国有企业大量高素质人才流动到私营企业,造成了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流失。在这些情况之下,我国必须建立一套适合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以此来推动国有企业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此来建立系统、有序的人才激励机制。国有企业的员工也应秉承以求真务实、诚实守信为核心来推动企业的经营与管理。

1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弊端

1.1 国有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意识落后

在当今社会,许多国有企业都采取人力激励机制的措施来对员工留存、鼓励。在这一现象的普遍下,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换而言之,就是国有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种种问题。对国有企业造成一定的影响。国有企业应该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意识,进一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为此,来推动国有经济发展。

1.2 国有企业中存在着盲目激励现象

许多国有企业看到其他的企业实施人才激励机制,便“借鉴”其他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但是他们的借鉴纯粹是以照搬的模式来实施,导致了许多问题出现。如果每一个企业都是以照搬其他企业的人才激励机制,那么“激励”对国有企业而言毫无意义与价值。要让激励机制变得更有意义,务必立足于国有企业中员工的需要。要想消除盲目激励的现象,企业必须对员工所真正需要之处做出深度的分析与研究,从而做出另一份创新的人才机制鼓励的模式,来为社会做出参考模式。国家一直强调社会主义价值,当然,国有企业的奖励机制也应以社会主义价值为核心。随着对外开放的政策执行,我过应采取西方的荣耀激励来对员工进行鼓励,从而更好的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1.3 国有企业中的鼓励机制过度单一、简化

在我国,大部分的国有企业的激励方式毫无差别,“一刀切”的对所有的员工采取同样的手段来进行激励。因此,国有企业应该结合实际来对不同的员工实施不同的奖励,这样才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国有企业应改变单一的人才激励机制。要想改变单一的机制,就应该制定出系统、有效的方案。

在我国,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有许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滋生出的新问题。现代国有企业要想拥有合理与科学的人才激励机制,就应该从根本着手,也就是创新与改革人才管理机制。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发展国民经济。

2 解决我国国有企业人才鼓励机制中出现问题的措施

针对当前的情况,国有企业中随着视察过经济的不断发展的同时也滋生了许多问题,为此,提出以下措施。

2.1 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前言提到,人才激励机制中的管理不到位,导致作用相对来说不明显。在管理实践当中,人才的管理也是对企业能进一步的发展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为此,国有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体现自身价值。

2.2 运用多种激励机制

在管理实践当中,盲目的激励对企业来说既“劳命伤财”,又对员工起不到真正的激励作用,因此,国有企业应采取多种、特别的方式来对不同的员工进行激励,以此进一步更好的提高员工的管理意识,并且大大的从本质上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企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3 奖惩并用,引入末位淘汰机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许多企业只采取奖励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但在实践当中,不少的单位在使用物质激励的过程中,耗费不少,但是目的却没有达到。因此,企业在采取奖励的同时,也要采取惩治并行的方式来提高质量。通过科学的评价手段,对员工进行合理排序,对排名落后的员工,按一定的比例或数量进行调岗、降辞或辞退。其目的是通过末位的强行淘汰来增加员工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以此来推动国有企业经济的发展。

3 国有企业中人才激励机制的重要意义

当今,人才资源是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资源,国有企业当中最重要的仍然是人才的培养。因此,人才激励机制是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首要因素。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要看,人才激励机制过度的单一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更加证明了人才激励机制对我国的重要性与影响力。为此,我们应该进一步的努力与改善,才能更好的发展国有经济。总的来说,人才激励机制的重要性部制体现在资金当中,还关系到综合能力。再者,我国一直提倡“要建立健全与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相紧密、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因此,要把人才激励机制的建立作为企业实施人才战略的基础来抓。

4 结 语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员工激励是国有企业的主要激发员工积极性的措施。由此可见,人才激励机制是我国企业的核心与首要。但在我国的激励机制当中出现的问题有许多。例如,人才管理不到位、机制的单一性、盲目性等等。我们务必尽快解决这些问题。国有企业应该按市场的价值观、评价标准及运行模式啦进行激励,而不能按政府的行为模式来进行激励。将人才激励机制的歹意性发展成人才激励机制的多样性与特殊性;提高人才管理能力。在激励方案中,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站在公司战略高度系统考虑问题,建立多层次、系统、多角度的奖励机制来推动国有企业的经济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姗姗.国有建筑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优化研究――以CR12集团为例[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0.

[2]孙颖莹.国有企业员工激励机制问题的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第4篇

内容摘要:自然垄断产业的治理方式主要包括两种:一是规制,一是国有化。 各个国家的制度禀赋和规制机构成熟程度的不同将导致不同的治理结构。对于我国而言,我国规制机构与相应法律法规都尚不成熟,因此我国在选择自然垄断产业治理方式的过程中,应谨慎选择与现有制度环境相匹配的治理方式。

关键词:自然垄断产业 治理 国有化规制

自然垄断产业治理方式的演进

理论上,从自然垄断产业中厂商的成本条件及其生产的特征来看,一个产业内由一家企业垄断经营最有效。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实现自然垄断产品的有效供给,政府一般都会出面对市场进入进行干预,让一家企业独家垄断,赋予特定企业的垄断经营权。另一方面,独家垄断地位也可能造成价格歧视、寻租等不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所以自然垄断产业常常使政府陷入一种社会福利与企业利益取舍两难的困境。面对这种两难选择,治理自然垄断产业的方式大体上有两种替代选择:国有化与规制(既内生规制与外生规制)。

(一)方式一:规制

规制源于英语的“regulation”。史普博在《管制与市场》一书中将规制定义为由行政机构制定并执行的直接干预市场配置机制或间接改变企业和消费者的供需决策的一般性规则和特殊行为。规制的实质就是政府对市场活动的具体干预。维斯库西等(Viscusi etc,2000)认为,在自然垄断行业,社会最优目标是实现较高的生产效率和社会分配效率,即垄断企业以较低的成本向社会提品或服务,并按照正常利润成本定价。如果由私人资本垄断经营,其只能以获取垄断利润为主要目的,忽视消费者利益,从而造成消费者剩余损失。H.K.亚当斯在《政府与产业行为关系》中在讨论自然垄断问题时,主张政府对自然垄断产业实行必须的规制,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自然垄断性要求政府提供市场的进入规制,以便让一家企业独家垄断经营,以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但是自然垄断中存在的定价冲突,同时也要求政府提供价格规制,不仅使自然垄断产业资源配置更有效率,而且收入分配上也更加合理。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还要求政府提品和质量等方面的规制,纠正信息的不对称。

此外,自然垄断企业的负外部性表现,要求政府提供社会性规制,可以使存在外部性的地方,诱导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私人将其产出限制到使全社会达到最适度状态,而不是个人达到最适度状态的产出水平点。然而,自然垄断产业的规制政策并非在任何时候都积极有效。譬如,在规制机构设立及政府在制定与实施规制政策的过程中,都会发生规制成本,在某些规制活动中,规制成本甚至会大于规制收益,从而导致规制无效率。另外,规制者与被规制者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就使规制者难以有效监督企业的行为,导致政府规制的实施结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结果,甚至会产生相反结果。同时,还可能存在规制俘虏问题,从而使得规制政策的制定偏离社会公共利益的目标。

(二)方式二:国有化

治理自然垄断产业的另一个思路是政府建立国有企业直接对其垄断经营。将公共所有权作为自然垄断行业规制手段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公共利益理论。公共利益理论认为,政府部门在处理与行业之间的关系时,力图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因为这些政府机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人,应该按照公共的最大利益行事。从产业组织学视角看,国有化可算是一种特殊的政府规制方式。特别是当国有经济作为一种产业政策工具时,其规制性质和作用也就体现得更加明显。政府在具有准公共产品特征的自然垄断行业实行国有化经营,很大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政府职能与政府机构的延伸,而实行商业化(实现管理上和财政上的自治,以向用户收费为基础实施独立预算)和公司化(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使之成为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公司),目的在于提升其效率和责任感。从这一角度认识自然垄断行业的国有经济,即可将其视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一种制度安排或一种策略。

约翰•维克斯在《私有化的经济学分析》(1997)中认为,“公有制为政府提供了一些附加的政策工具”,在理论上,国家所有权与政府的产业规制都具有追求“公共利益”的诉求,政府在处理与行业之间的关系时,都力图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因此,通过国有经济来介入与引导此类产业的发展也被视作是一种特殊的产业规制政策,即通过企业治理的权力来实现产业规制的目的。而规制与国有化的主要区别则表现在规制方式赋予了企业剩余索取权,从而增加了企业内在动力。

(三)两种不同治理方式的利弊

欧洲学者梅乔恩认为以上两种治理方式都可能存在失效的可能。正由于两种制度各有所短,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各国均对自己所采用的制度方式进行改革与改良。对于原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欧洲大陆国家,则通过私有化或部分私有化,外加完善政府规制政策和规制机构的手段来治理自然垄断产业;对于采用以规制手段为主的美国,一方面不断改进规制手段,另一方面也没有完全放弃少数但仍存在自然垄断产业的国有企业。两种治理方式各有利弊,从生产效率的观点来看,偏好哪一种处理自然垄断问题的方法是一个经验型的问题。经济学家对内生规制与外生规制这两种规制进行了有意义的理论比较。克鲁和克林多佛尔综合了新古典和新制度经济学的效率标准,即配置效率、X效率、动态效率、规模效率、价格控制、公平、治理的交易费用、资产专用性,运用了一个简单的排序体系,对自然垄断产业各种规制模式进行比较。根据对绩效属性的判断,将认为“好”的规制模式赋值为1,而将认为“不好”的规制模式赋值为0。各种规制模式的效率属性之间的排序如下: 激励性规制绩效较好;报酬率规制绩效一般;内生规制(国有企业)以及不受规制的垄断绩效较差。此外,英国经济学家李特查尔德也进行了类似的比较工作。按他的评分标准,最好的是外生规制中的激励性规制。对自然垄断产业规制进行比较可更好地评价现存的各种治理方式,有利于自然垄断治理制度的正确选择。

但在自然垄断行业,完全由一种模式取代另一种模式,在当前似乎还不可能。更多实践或者理论学者,对于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组合方式好像还更加青睐。佩洛蒂认为国有股权的保留可以提高私有化时公司的信誉度。而正由于出现了这种组合,引起了学者们的研究兴趣。鲍尔、马拉等学者均开始对规制下国有企业或混合所有制企业的问题进行研究。而在此之前的关于所有权、竞争与监管关系的文献中,对监管下的混合所有制和国有企业的行为系统研究很好。

自然垄断产业治理方式选择的诉求

选择自然垄断产业治理方式最重要的依据就是:一个国家的基本制度环境符合哪种前提条件要求,就应当在现有情况下选择哪种方式。因此,采取规制这种方式治理自然垄断产业需要一系列较成熟的相关制度。各个国家的制度(主要是立法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行为规范和管理规章等) 禀赋和规制机构成熟程度的不同将导致不同的治理结构。这是因为规制机构的有限理性(其获得的企业相关信息是不完全的或者获取相关信息的成本很高) 会导致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自然垄断产业通常需要在固定资产方面进行巨额投资, 而私有资本在这方面所投固定资本的资产专用性可能会导致规制机构的机会主义。 规制制度的设计必须有效处理这两种机会主义。因此, 通过宪法和较完善的行政程序是有效规制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在美国的自然垄断产业中, 规制合同之所以能够得以有效维持,是因为其拥有较好的相关制度基础。可以有效地约束规制机构或垄断型基础设施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很多西方国家并不具备像美国这样完善的行政诉讼程序。但其中的一些国家可以通过特殊的规制立法来限制规制机构或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例如智利。智利的有关法律规定了如何详细具体地设定电力和电信行业的规制价格, 如何确定公平的回报率( 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 如何制定价格指数, 如何解决冲突等。这种方式要求相关法律必须是难以改变的, 同时也要求司法具有充分的独立性。

自然垄断的国有化方式完全有可能实现自然垄断效率,也需要若干前提条件,当这些条件不能满足的情况下,自然垄断效率将不可能发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政府监督质量。自然垄断的国有企业是在政府监督之下运营,由此产生了委托――问题。政府可以授权经理层进行日常管理,经理层则向拥有相当自的董事会报告,但政府作为资产所有者仍保留有直接干预的权利。 Stigliz(1971)认为:“两种(即公有制和私有制)之间的主要区别是,当政府试图干预生产活动时,政府要面临交易成本。在公有制下政府干预的成本一般较小,但在私人生产的情况下,不干预的承诺更为可信,并且具有有利的激励效应”。由此可见,由于国有化内在的制度安排结构,自然垄断实行国有化运营方式将面临潜在的由制度产生的交易成本。如果这种交易成本变大,就可能抵消和扭曲自然垄断效率,从而使国有化表现出低效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垄断的国有化低效现象与其说是国有企业低效,不如说是政府监督制度的低效。

因此,对国有化的自然垄断效率而言,政府监督质量将是其存在的前提。而要达到政府监督的高质量,必须要建立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合理的制度结构和激励机制。但是,国有化需要的合理制度安排,甚至需要高昂的监督成本代价。国有化存在的制度难题实际揭示了,政府监督制度的合理程度只是为国有企业提供了实现自然垄断效率的一种外在约束,自然垄断效率的实现更根本的是必须对自然垄断企业提供一种内在动力,这种动力的存在将使国有企业持续关注自然垄断企业的运行状态,分析企业是否在规模经济上、价格上实现了自然垄断效率的优越性。国有企业只有实现了这一优越性,才可能在市场上具备效率。对动力机制的寻求,使规制理论和有效竞争理论发展和丰富起来。此外,国有化的选择还存在一个“度”的问题,对于国有经济来说存在一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边界,应该选择更适合国有经济的领域,才能促进自然垄断效率的发挥。

我国自然垄断产业治理方式的选择

当意识到在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任何一种治理方式都不能更好地发挥功效的时候,对于规制这种治理方式而言,缺乏用来形成履行特定社会目标的私人承诺的规制控制权,这将导致最终控制权分配的不确定性。规制必须要明确,这样才能使公共政策和私人行为更好地得到公众的监督。而对于我国来说,目前还缺少重要的制度来支持自然垄断产业的规制治理。 比如,司法机构的独立性较差,相关的立法如反垄断法和很多部门法都很不完善,行政诉讼程序和其它很多反映民众或企业意愿的渠道也都普遍不够完善等。这些都说明我国大部分的自然垄断行业都不具备实施有效规制的相关制度基础。特别是对于电信等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寡头垄断行业来说, 在我国这些行业合理的市场竞争格局尚未形成之前,整个行业很可能会对自然垄断行业的国有经济控制, 这个行业很可能会被国内私有资本或国外资本所垄断。国内私有资本或国外资本垄断下的自然产业就更需要有效的规制。在这种情况下大面积的放弃国有化这种治理方式可能导致失去控制的经济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国有控制是有必要的,这也可能是暂时的,建立制度环境的中间步骤。因此,在考虑缩小国有化速度时要谨慎。部分的、暂时的国有产权可以为确立所需要的制度和规制结构创造出所需要的时间。

总之, 在自然垄断行业放弃国有经济的控制权需要有效的相关制度条件, 其中包括独立的司法机构、完善的相关立法、有效的行政诉讼程序等。因此,在有效规制不足的情况下,国有经济成为我国控制自然垄断产业合理的或必然的选择。

参考文献:

1.[美]史普博,余晖译.管制与市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英]约翰•维克斯,乔治•亚罗.康晓红,矫静译.私有化的经济学分析[M].重庆出版社,1997

3.王俊豪.中国政府管制体制改革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4.Stigler,G. J.,The Theory of Economic Regulation,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71(2)

第5篇

关键词:建筑;经济;十二五;市场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2

一、当下我国建筑经济质量现状

我国建筑经济发展滞后,这对整个行业发展是严重不利的,施工企业一般以中小企业为主,大型集团企业相对较少,龙头企业不多导致建筑经济发展处在发不平衡的状态,辐射带动力能力薄弱,施工质量和经济效益尚未充分体现。当前我国施工企业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并且需要从根本上提高水平和企业发展的水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经济的深化,这将是重要的影响我国建设经济关键点。建筑企业市场化的发展导致一系列问题,首先暴露的竞争力不强问题。自由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特点,但我国施工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竞争力不足,严重影响经济质量的提高。我国“十二五”阶段必须优化市场经济环境建设,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系统的健康发展,为建筑施工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建筑业企业经济质量的提升需要优化产业资源,同时需要不断提高资源在整个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集团化企业能够带动中小企业发展,最终全面提升整个建筑经济的质量。

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专业水平低质量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建筑施工企业以中小企业为最多,因此,低水平的整体实力,这是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必要从根本上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水平和质量,提高施工企业的质量经济需要培养人才的过程。我国“十二五”阶段,需要大力发展建筑业企业人才与专业水平,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建筑业通过建立完善的人才体系,最终提高施工企业经济质量的水平。我国施工企业经济质量水平低主要是由于企业资质低,低水平的专业化。专业水平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标准来衡量企业发展的水平,施工企业必须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创新型企业转变,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经济集中更好的质量建设被发掘,以往的建筑企业主要是以土建为主,而装演与安装等项目没有与之协调发展,会导致施工企业的发展处于不平衡状态。我国建筑企业长期都是处于以一把瓦刀打天下的状态,对提高整个行业的质量经济水平将产生重大影响。

我国建筑企业经济质量效益长期处于偏低的状态,主要是因为建筑企业发展水平低,工程质量效率低下。在我国建筑工程项目中,以民用和工业项目比较多,而技术密集型以及资金密集型企业就相对较少,如果从低端建筑工程项目特点来看,成本高效益低下等问题就显得明显。建筑工程项目必须朝着高端的方向发展,方能逐渐提高整个建筑企业经济质量水平。

我国建筑企业在“十二五”阶段必须向着高端方向发展,这就要以高端工程项目作为建筑企业经济质量提高的着力点,从本质上提高建筑企业经济发展水平,使建筑经济为我国社会发展服务。我国的建筑工程企业长期处于结构单一化的状态,而这与“十二五”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相悖的,只有建立多元化建筑经济发展方向,才能满足我国在“十二五”期间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多元化经营同时也是“十二五”阶段提高我国建筑企业经济质量的着力点。我国明确要在“十二五”期间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以及效益,建筑经济也同样要突出质量与效益,才能符合当今时展的要求。建筑企业经济水平的提高会受到建筑产业结构内部平衡的影响,这同时也是建筑企业经济可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突出矛盾。当下必须不断改善建筑企业发展结构,不断增强建筑企业经济运行的质量与效益,是我国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首要任务,必须全面有效落实才能提高建筑企业经济能力与水平。

二、建筑企业经济质量调整的内容分析

改善组织结构是构建企业经济质量调整的重要内容。建筑企业发展需要从自己的特点,建立符合建筑企业经济发展目标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优化以提高企业发展水平。施工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将少量的大型企业有大量的中小企业,从根本上促使全面协调发展。建筑公司大企业和小企业的结合,可以促进经济水平提高,同时有利于产业组织结构的创新和为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在建筑业企业竞争的过程中,必须建立承包商与分包商的协调发展的组织结构,促使组织结构成为连接总包与分包的桥梁,专业化建筑企业必须要以劳务承包与分包为依托,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以此全面提高建筑企业经济质量水平,建筑企业只有在“十二五”阶段建立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体系结构,方能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调整门类结构是建筑施工企业现阶段经济质量提高的主要内容。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目标以及标准,构建企业经济必须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最终实现全面发展的任务。现代建筑必须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提高监管水平,不断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只有一流的质量才能产生良好的效益,构建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才能真正提高。现代建筑施工企业必须配备与建筑行业施工监督管理、勘察、设计、监理和咨询相适应的行业,才能实现真正的经济能力提高。只有不断加强项目管理,施工企业才能真正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工程质量得到保证的情况下,才能使建筑业实现健康稳定发展的目标,才能真正提高建筑企业经济发展水平。

调整结构的制度建设来提高经济的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体制结构发展目标,因为体制结构对一个行业的展影响程度越来越大,才能提高建设水平的经济发展。我国要实现“十二五”经济发展水平建设的质量和效益的双丰收,必须促进企业发展能力,深化系统结构。建设需要调整所有制结构,同时解决好所有权的问题引起的冲突,从战略高度调整建筑业发展布局,以增强经济实力和建筑行业的水平。建筑经济发展需要建立城乡协调发展的集体模式,国有建筑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实现全面协调发展,只有通过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的形成和发展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

三、如何提高建筑经济质量

抓住市场是提高建筑经济质量着力点的重要措施,施工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逐步提高市场份额,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十二五”发展阶段施工企业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工业的发展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紧密围绕市场中心,提高建筑产品结构与生产结构,市场经济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行业发展方法与手段,产业的发展需要充分有效地利用好市场“看不见的手”,发挥市场的作用,提高行业的竞争力,促使形成行业健康和稳定发展的局面。施工企业市场经济质量改进过程需要使用方法,资源分配好的开发部门的优势和企业建立良好机制的进化。“五年”阶段我国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建筑行业国内外市场将更紧密的联系,建设发展需要不断调整结构,调整过去低端产业发展情况,一些科技含量低,低水平的施工企业,施工质量和效率并重的企业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要全面发展,就必须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全面观察好国内市场以及国外市场环境,唯有针对市场环境来实现结构调整,才能真正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的全面发展。

我国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没有形成归类的行业发展局面,只有一个合理的分类才能使建筑产品行业规模越来越大,建设企业发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必须扩大提高质量,坚持建立规模的基地发展模式,依靠规模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真正提高施工企业经济的质量。一些强大的市场潜力优势企业需要增加强度的发展,使一批特色企业快速发展,一些市场竞争企业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对一些生产高度专业化的浓度和高需要集中管理的企业,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建筑企业在十二五”阶段针对的优质企业,必须对其进行优先发展,优质资源资本流入这样的企业,为此创造一个良好社会环境。科技的力量是建筑企业提高经济质量着力点的重要措施,促进我国工业的发展,经济增长,必须依托科技创新力量才能够完成目标任务。

在当前我国建筑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有机结合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逐步改变我们的建筑施工企业缺乏科技含量和低水平的技术的现状。建筑行业发展必须协调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质量建立合理有效的经济机制,不断优化建筑业结构,行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可全面提高。科技进步成为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企业的重要依赖,推动科技发展,不断提高建筑经济质量。

参考文献:

[1]梁艳红.浅谈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3(19).

[2]刘玲玲.浅谈如何提高建筑经济质量[J].时代金融(下旬),2012(05).

第6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环境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005-02

在经济和科技都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生态环境却日益恶化,环境污染也日渐加重,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人们在各个范畴内都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同样的,会计界也开始关注如何将环境问题纳入到会计核算的范畴中。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以及社会公众要想了解一个企业的环境现状以及企业所存在的问题,其主要途径就是通过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加强环境信息的披露还可以提高企业所的信息的质量,信息使用者可以借此更好地掌握企业更详尽的环境情况,这也有助于企业的良好发展。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在中国的经济建设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是中国企业的先锋模范。因此,国有企业对环境信息的披露状况也会为同行业的其他企业起到一个带头作用。所以,要提高中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加强中国国有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是首要任务。但是,目前中国有部分的国有企业并不重视其环境信息的披露,这也导致了一些严重的后果。例如,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自今年以来便存在着超标排放废水、超标排放废气、堆场粉尘污染、危险废物“三防”措施不落实等多项污染环境的行为。而在2011年时,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就深陷“污染门”,五年所欠缴城市污水处理费高达8 000万元,其对环境信息的披露,也存在多处不实的报道。由于南化公司对环境信息披露的不重视,以及其对环境的继续污染行为,南京市环保局正对该公司水污染、大气污染等违法行为立案查处,预计南化公司多项污染环境的行为将共处罚金101万元。这不仅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也为其他非国有的企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影响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公司治理结构也是很关键的一个因素。加强中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可以通过健全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这一途径来实施。

一、股权结构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

王治平(2011)认为,中国国有企业的第一大股东基本上是国有股,并且所持股份额要远远高于其他的股东,国有股权处于一种高度集中的状态。根据有关的统计资料显示,在中国已经完成改制的国有企业中,国有股权所占的比例仍然在70%以上。通常情况下,股权的集中程度越高,控股股东对企业的控制能力也就越强,对信息的生成以及披露进行操纵可能性也就越大,这就可能会对环境信息披露的水平造成一定的影响。在中国这种“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下,多数的中小股东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人,真正的控制权还是掌握在第一大股东的手上。在这种情况下,处于控制地位的第一大股东很可能会通过控制企业的董事会,做出对自身利益有利的决策,从而侵害中小股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行为。由于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其经营的目标为利润最大化,如果企业将环境成本列入考虑因素的话,总成本就会增加,就会使得利润降低。目前,中国环境信息的披露还处于自愿披露的阶段,并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对环境信息的披露。因此,一些企业为了保证其利润的实现,可能不会对环境信息进行披露。控股股东为了实现其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可能会利用其控制权,避免披露那些会对企业利润实现造成不利影响的环境信息。

二、独立董事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

独立董事是独立于企业的管理层以及股东,专门为了对经营者起到监督、制衡作用而设置的,独立董事应当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并且懂得如何遵守环保法规。独立董事能够督促企业遵守信息披露的要求,从而提升信息披露的水平。从理论上讲,独立董事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而去积极主动地履行其监督管理层的职能。但是,由于中国国有企业存在着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大股东很有可能会凭借其优势地位来排斥独立董事,限制独立董事在企业内的作用,而仅仅是将独立股东视为政策制度的配套品,将其视为董事会的顾问,这就形成了独立董事“顾问化”的现象。这种情况大大削弱了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使得独立董事无法完全履行自己监督管理层的职能,这就会增加企业管理层为了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而进行环境信息披露舞弊的可能性,从而降低了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

三、监事会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

企业设立监事会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董事会、经理,从而损害企业和股东的利益。监事会代表股东大会行使监督职能,其监督权有助于减少企业的董事以及经理人员利用其所掌握的信息优势违反股东和企业整体利益的行为。张少云(2010)研究指出,在企业中,监事会和董事会应该为相平行的企业机关,两者应当同时对股东大会负责。然而,中国的《公司法》并没有授予监事会真正有力的、独立的监督权。在公司治理的实践过程中,监事会的职能更是被有意无意地弱化了。虽然,企业都按照法律的规定设立了监事会,但是其监事会往往是处于一种有名无实、形同虚设的状态,并没有办法真正行使其监督职能。在这样一种监督职能弱化的情况下,就使得对环境信息的披露有机可乘,避免披露出对企业不利的环境信息,从而导致环境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可靠性降低。

四、激励和惩罚机制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

目前,中国企业的治理方法主要是通过对企业“三权分立”的机制建立来防止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舞弊行为和经营决策的重大失误, 为此就需要建立一系列的激励和惩罚机制来制约管理层的行为。由于中国国有企业管理层的薪酬直接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制约,使得股东难以对管理层的薪酬形成有效约束,管理层的薪酬水平也并没有直接与其经营管理的业绩相挂钩,从而造成了管理层的收入报酬水平与管理层的努力程度、企业的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严重失衡。同时,国有企业职工的薪酬水平也没有与市场接轨、没有与经济效益相挂钩,没有形成良好的约束和激励机制。这种缺乏约束和激励的机制对环境信息的披露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如果没有合理地对环境信息进行披露,导致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降低,不会受到相应的惩罚,那么管理层就会忽视环境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如果对环境信息进行了合理正确的披露,也无法受到相应的奖励,那么很可能就会产生一种披露与否都无所谓的心态,这也不利于环境信息的披露。

五、完善公司治理、加强环境信息披露的对策

1.完善企业的股权结构。谢新安(2010)指出中国的国有企业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股权多元化的建设:一是要加快发展包括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在内的非国有经济,为国有资本的转让和流动创造市场条件;二是要大力引进国内外的资本,通过这种方式,改变现有的国有企业“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从而实现股权的多元化。由于多元化的股权结构还可以使得多数股东获得监督企业管理层的动力,从而减少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在决策表决时,应采用一人一票制,而不能仅仅是根据股东所持股份的多少来决定投票的票数,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公平,使得中小股东与大股东拥有同等的表决权,从而提高环境信息披露的水平。

2.完善企业独立董事制度。国有企业应当确保独立董事的法律地位,使得独立董事与其他董事地位相同,享有同等的知情权,这样可以防止其他董事,危害中小股东的利益。在选拔独立董事的时候,要选择同时具有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的人员,利益相关者要回避,这样才能保证独立董事的选拔公平公正,才能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使得独立董事能够履行其监督管理层的职能,从而降低环境信息披露舞弊的可能性。

3.加强监事会的建设。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吸收除股东和企业职工以外的外部监事进入监事会;监事会的专业水平可以通过增加监事会中专业人员的比例来以提升;监事会人员应当由股东大会来决定,并相应地给予监事会不受董事会和经理层所约束的权力,从而提高监事的独立性,以加强监事会对管理层环境信息披露行为的监督能力,最终提升环境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可靠性。

4.建立健全的激励和惩罚制度。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制订多元化的薪酬方案和合理的激励与惩罚计划,使企业的经营者的薪酬水平和企业的经营业绩相挂钩。对于合理、真实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还应该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对于在环境信息披露时进行舞弊的,应该给予惩罚,从而提高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

总之,要使企业能够自愿的,按照国家规定的,高质量的披露环境信息,国有企业就应当充分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完善国有企业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完善企业的独立董事制度;强化监事会的建设,加强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建立健全的激励和惩罚制度。要使企业明确地认识到只有按照法律法规,认真履行社会责任才能使得企业获得长远的价值,从而使得企业能够自愿的、高质量地披露其环境信息。

参考文献:

[1] 吴凡,卢阳春.中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经济体制改革,2010,(5):67-71.

[2] 王治平.中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模式分析与对策研究[J].企业战略,2011,(3):22-23.

[3] 张少云.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研究[J].经济视角,2012,(2):47-49.

第7篇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行政事业单位;应用

经济环境下,各类竞争日趋激烈,而我国更是加快了改革经济体制的速度,现阶段非国有经济和外贸经济的高速发展,事业单位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再加上传统管理理念和模式的影响,对上级单位的依赖性大,面对如此被动和困难的境地,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深化改革时,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从困境中走出来,寻求自身突破和发展。

一、战略管理会计产生与发展的必然性

就理论上而言,作为一项新的决策分析框架,战略管理几年来发展迅猛,进而让人们也开始对传统会计的理论和方法重新进行审视,且大多数都认为其战略相关性较为匮乏,无法将强有力的信息支持提供给给行政事业单位,使之顺利完成决策分析,而也就让战略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存在一定的逻辑必然性。就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的实践来说,战略管理会计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决定了战略管理会计对事业单位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其可更好地适应时代特征,并与时俱进的将战略决策信息支持提供给它们。其从事业单位外部环境出发。通过新的制造技术、工艺和信息技术,即使事业单位环境发生变化,也可以很快的适应。

二、战略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应用

(一)努力营造一个适合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良好环境

在现代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中,若要对包括战略管理会计在内的经营管理科学产生需要,就不要事业单位经营者真正将受托经营责任承担起来[1]。所以,应对市场环境予以优化,让事业单位产权更加多样,使国有产权主体更加清晰,进而让事业单位改变经营机制,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助力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同时,还要对事业单位的市场观念、风险观念、人本观念、时间价值观念等,建立起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事业单位文化,通过营造一个良好的事业单位文化氛围让战略管理会计能够良性运行。另外,还需对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予以改进,以获得战略管理所需的组织保证。

(二)完善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引入战略管理会计

因为思想保守,所以事业单位在单位管理方面就稍显不足,内部管理模式较为单一,没有新意。而战略管理会计的出现就将一种新的思想与力量注入到了事业单位的管理之中。将战略管理会计用于事业单位内部,不仅能够进一步拓展单位管理人员的视野,引导其高瞻远瞩,用战略发展的眼光开展管理工作,并创新单位发展方式,促使单位可持续稳定发展。另外,事业单位在经营方向选择方面还应借组战略管理会计相关知识,全方位、多层次考虑分析单位事务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此同时,事业单位也可将价值链的分析方法利用起来,在价值链中加入事业单位的经营优势,战略性的管理成本,从而获得“成本领先”的优势。针对开发竞争环境的事业单位而言,综合全面分析事业单位价值链,进一步拓展成本管理范畴,引导事业单位高度重视自身竞争实力的提高,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站在客观的角度上而言,将事业单位在管理上的路径依赖模式打破,利用创新,把先进的管理经验引进来,让自身的管理模式更加丰富,这对事业单位也是非常有利的。

(三)加快事业单位高质量的战略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

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行政事业单位运营既需要完善的内控制度,也需要从多个方面让事业的需求得到满足[2]。所以,战略管理会计是否能够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中得以顺利有效运用的关键在于战略管理会计综合运用水平的提升,而且还需要单位管理层和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战略管理会计人员既要对事业单位的工作性质进行熟悉,还应具备其他一系列素质能力,包括战略思维、敏锐的洞察力等。战略管理会计需将机遇把握住,在看待、处理问题上一定要站在事业单位全局发展的战略高度上去。与此同时,创造能力也是战略管理会计人才所必备的,要可以在事业单位中按要求推陈出新,和时展要求同步。为此,战略管理会计人员需具备系统性思维,对运作流程予以完善,充分融合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将单位运作中的“牛鞭效应”消除,实现“1十1>2”的效果。当前,战略管理会计这一最新方法还未在我国得到普及,应用环境尚未形成,基于此,我们应高度重视战略管理会计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广泛宣传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并指导其将自身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操作中,并渐渐树立战略管理意识。另外,事业单位还应高度重视模范示范作用,并营造和谐、轻松的环境,从而确保战略管理管理充分运用到单位管理事事务中。

三、结语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正是因为有了战略管理会计,所以从过去的路径依赖模式中走了出来,使之有了参考进行变革。战略管理会计不仅能够有效管理单位经营范围内的事务,而且还能够对可能出现的活动进行有效控制,牢固把握各种潜在机遇,避免意外事件的出现。所以,行政事业单位需在日常的工作中纳入进战略管理会计,进而让自身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不断增强。

财参考文献:

[1]吴加聪.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应用研究[J].商业会计,2014(02):63-64.

第8篇

【关键词】国有经济;项目管理;策略;经济发展

1 引言

自1989年国有企业实行改革以来,以基建投资为主的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着较大的规模和较高的增长速度,拉动了地域经济的增长速度,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迸发出更大的活力。进入21实际以来,我国国有企业中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进一步优化了国有企业的控股机制和发展模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经济发展格局。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逐渐成为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法人,自主性逐渐加大,由此导致了许多基础投资建设项目由原来的国家主导投资和管理转到了国有企业身上。项目承担主体的改变给国有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带来了更大的机遇与挑战,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有企业管理模式的现代化改革与发展。

2 国企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不强

目前大多数的国有企业基础建设管理人员一般是由职业单位职工组成,这些从业人员除了少数人员具有建筑和管理专业的教育背景外,大多数对建筑工程的管理经验不足,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另外,由于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不强,对一些风险缺乏足够的认识,不能在出现风险预兆时采取必要的手段规避风险,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2.2项目管理班子不健全

某些国有企业的项目管理班子往往是随机组成的,结构较为混乱,很多职责和负责范围划分不清,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具体的工作无人负责,或是不同范围和部门的负责区域重叠,给企业的项目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麻烦。在一些中小型国有企业中甚至没有成立专门的基建管理部门,或者基建管理的相关工作由其他部门的人员兼任,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强,导致工作中由于人员缺乏导致管理工作的协调力度不够,管理水平较低,应对风险的能力也不强。

2.3受传统思想束缚较为严重,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差

由于一些历史和现实方面的原因,很多国有企业的作风比较严重,条块分割较为明显,各有各的专业和职责,在既有的固化系统之下,管理人员特别是相关部门领导对自己的工作领域和专业较为熟悉,但是不愿意接受新事物,也不愿意接受新的工作模式和管理方法,导致思想僵化、工作方法严重落后,这也是国有企业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

3 提升国有企业项目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3.1改善传统的项目管理理念

落后的理念是阻碍国有企业项目管理水平进一步发展的根本原因。国有企业应该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重点宣传先进的项目管理理念,让企业内的项目管理人员尤其是中高级领导对革新项目管理理念的重要性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不仅需要了解企业目前在项目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是什么,还要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同时国有企业还应该重点推进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等一线部门的主导工作,建立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将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统一起来,力争产品的标准化和精品化,打造优势产品,为企业赢得良好的市场美誉度,并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3.2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提升项目管理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是提升国有企业项目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针对国有企业项目组织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在国有企业中重点培养项目管理专业人员,建立企业级的项目人才库,着力提升项目管理人员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法律知识储备、人员管理技巧以及适应能力、吃苦能力等。同时,在企业管理人才培养工作中应该逐步渗透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的系统的管理学知识,在定期举办管理知识和技能培训外还要派遣有相应工作经验和能力的人去其他先进的企业进行业务交流,学习其他企业先进的管理技术和工作经验,为企业发展提供必备的人才储备。

3.3建立健全的国有企业项目管理体系

要想实现项目管理水平的长久发展,国有企业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现有的项目管理体系,逐渐优化国有企业管理工作办法,建立健全的企业管理工作制度。首先,要明确企业职责分配。企业项目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需要项目管理人在职责范围内勇于承担责任,并具备良好的项目前瞻性。项目的具体分工应该清晰明了,管理人员不应该过多的干预下属员工的技术细节,或是提出过多干扰性的意见。其次,项目指导要指正方向。上级部门领导在对项目进行方向指正和相应的政策、资金支持时要认真听取下属企业的工作计划和工作开展进度,并充分考虑与实际相结合,保证指导工作对下属企业的项目管理有实际的推动作用。最后,要明确项目目标,加强合同管理。国有企业应该多多运用目标优化矩阵,明确项目管理工范围内的上限和下限,确保目标量化可测、途径可行、利益相关。同时,项目合同管理也是项目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管理人员在签订合同前要做好市场调研,做好市场风险等级评估,认真分析合同款项,为企业合同的制定提供全面的数据参考。

4 结束语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有企业要想实现长久发展,并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需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改善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建设高质量的人才梯队,并建立健全的项目管理体系,才能保持企业鲜活的生命力,实现企业平稳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建乐.国企业主方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2]池峰.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国企管理体制与竞争机制创新[J].人民论坛,2014,34: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