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校的思政教育

高校的思政教育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21 17:13: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校的思政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校的思政教育

第1篇

互联网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新机遇。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与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影响着他们的观念和行为。网络文化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新的媒介和平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明显与网络脱节,这种教育传播方式使有效信息的传播速度慢、受众面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网络主体的平等性和交流的互动性,有助于主动参与对话交流,提升思想教育的实效性。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已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这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教育模式、工作载体和发展空间,使教育内容、教育形式都有很大的突破和转变。网络快速、便捷的传播优势使信息的收集和得以及时进行,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通过网络这一平台,思政教师可及时获取各类信息,从多种渠道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引导、教育工作。网上丰富的共享信息,为开展思想教育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有助于迅速、准确地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情绪及关心的热点问题,加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网络主体的平等性和交往的互动性,提升了思想教育的实效性,扩大了思想教育的覆盖面,促进了思想教育的社会化。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措施

1.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成长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观。特别是在网络时代,大学生容易受网络思潮的影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及时调整工作方法,坚持正面教育,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真正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此外,还要重视网络道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中,应增加网络法纪的教育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化面前坚定信念,把握方向。

2.充分利用网络,建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平台。

(1)开辟网上思想教育新阵地。思想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覆盖面广及交互性强等优势,建立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资源,增强教育效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主动的态势对当代大学生所反映的信息进行反馈,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辅导。

(2)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思想教育活动。通过思想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对话、讨论,对他们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疏导,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形成浓郁的网上校园文化氛围,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人们思想素养的提升。

(3)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其自身的免疫力。通过互联网的交互平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正确、及时地引导学生,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

3.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第2篇

【关键词】“晒”文化 网络思政教育 问题 引导

1、大学生网络“晒”文化的形成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上最新的资讯可以通过网站、微博、微信、论坛等媒介迅速传播,网民关注网络的热情也十分高涨,特别是对于网上的热点话题和事件,通过网民的评论和转发,其影响范围便会得到扩大。大学生作为网民的重要构成部分,对新鲜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通过网络获取必要资讯的同时,也愿意通过各类网络平台表达自己的观点,“晒”出自己学习、生活中的点滴。这样的行为在大学生中逐步形成了一种“晒”的文化,其中有积极向上的一面,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负面消极的一面。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晒”出正能量显得十分的重要。

2、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缺乏对网络思政教育的全面认识。不少高校的思政工作者都认为网络思政教育不实际,他们更偏重于现实中思政教育面对面交流的模式。但现在网络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离开网络再来谈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是非常片面的。所以,针对现在95后的大学生,必须要努力的学习与网络相关的知识,正确把握网络思政教育的真正内涵,学会正确运用网络手段进行思政教育,主动与大学生接触,从线上线下两方面深入到大学生的生活当中,仔细观察他们的网络行为,认真分析其背后的思想动态与原因,在不断地实践中去探索网络思政教育的方法。

其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效果不明显。网络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各类网络平台的普及,使得大学生能更加便捷的接触网络,大学生的思想、认知、情感和行为都深深受到网络资源和舆论的影响,这就使得思政教育者不再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但在面对大学生对于网络资讯错误认知或网络行为有失规范的情况,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往往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采取传统的批评教育、说服说教的方式开展工作,这样的工作具有不可避免的滞后性,大多数都是针对紧急事件采取的应急之举,没有常态化、规范化的工作机制,其教育往往不太理想。

最后,缺乏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网络是一个开放性的课堂,在网络上面形成热议的舆论往往是现实社会中难以得到解决的难题。而对于大学生来讲,网络资讯已经成为了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特别是这些热点事件,深深的吸引了大学生们的注意,他们纷纷参与到其中,在匿名的空间里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但很多高校都不太注重网络舆情的监督和管理,这使得许多不真实的、负面的信息在大学生中传播。但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往往在时候才开始启动补救机制,错过了有效进行思政教育的最佳时机。

3、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晒”出正能量

3.1 搭建网络平台,集思广益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而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已经远远跟不上当前网络思政教育发展的需求。我国的网络思政教育开展时间补偿,运行模式还不够完善,网络思政教育者的工作水平有待提高,工作方法也急需创新。面对大学生在网络上面表现出的各类问题,仅仅依靠思政工作者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迫切需要更多人集思广益,为网络思政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首先,要多吸收一些拥有网络技术的管理者、网络舆情研究的专家、互联网行业代表等,加入网络思政工作的大部队。这些在网络舆论或技术方面的经验,能够为思政工作者提供更多视角与信息,帮助他们从不同角度,多方面的发现问题及隐藏在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而不同学科专家的加入,能够碰撞出更多思想的火花,从而不断的创新网络思政工作的方式方法。

其次,积极搭建移动互联网的交流平台。现在大学生使用的交流平台多是通过自主的选择形成的,其选择具有随机性,这样非常不便于网络思政工作者对于学生整体思想状态的了解。所以,为了克服这一弊端,应该积极搭建专门的网络平台,例如QQ群、微信群、YY语音群等,将所有管理的学生和网络思政工作队伍成员都添加到群组当中,一方面可以实时搜集学生的思想动态,另一方面也可以对他们不正确的思想和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加强群组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使得大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问题,学会全面的看待问题,学习知识,找出差距进而来弥补自身不足之处。

3.2 坚持“心对心”的交流方式

在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中,教育者总体上属于优势群体,在与受教育面谈时,会不经意表现出其强势的一面,使得受教育者不敢表达或是有意的保留自己真实的想法,这样的沟通效果时常不理想。随着网络平台的搭建,大学生在隐藏真实身份的前提下,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安全感,使得他们愿意表露自己的真实感情和想法。正是由于这种真实性,在网络思政教育中,应该尊重大学生们的主体地位,进行换位思考,增强大学生们对思政教育者的信任感,坚持“心对心”的交互方式。

大学生喜欢在网络中“晒”出自己的的生活状况,表达自己的想法,希望别人“赞”自己。网络思政教育者应该多多倾听大学生们的声音,敏锐的发现他们隐藏起来的想法。网络思政教育者可以通过“隐藏”自己的身份,充分利用大学生们关注的网络热点时间,营造出自由宽松的舆论氛围,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综合的运用网络课堂、网络云端、在线咨询交流等方式,将线下的面对面交流与线上的交流结合起来,在互动的方式中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4、结语

第3篇

一、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

1.发挥了其促进作用

将新媒体应用到高校思政教育中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潮流,这是数字化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教育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所在。新媒体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能够将有用的信息传递给人们,并且人们可以对信息做出反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双向互动。新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得到了应用,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讲,仍然处于初期阶段,但是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正处于良好的发展趋势之中。通过利用新媒体,教育者又找到了一条提高教学效率的有用途径,对于学生来讲,这也是一次实现自身学习方法升级的重要机会。

2.仍然需要得到改善

在教育中对于新媒体的应用还处于早期阶段,所以并没有发展成熟,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得到改进,才能够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价值,创造出高校思政教育的新模式。在新媒体的应用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于网络世界可能导致信息泛滥,给教育者以及学生不良的信息指导,对教育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对于教育者来讲,利用新媒体就需要自身改变教育方式,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这也为众多的教育者提出了一个挑战。

二、新媒体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冲击

网络信息中存在许多值得借鉴、价值丰富的有用信息,能够在某些方面对使用者起到帮助作用。但是由于网络功能的强大,存在消极、负面思想内容的信息也对广大用户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新媒体在教育中的作用在于为学习者提供广泛而又丰富的教育信息,但是当前有很多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受到了各种网络信息的诱惑,对自身的成长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2.难以从根本上改革教育方式

中国的教育历史悠久,传统的教育方式自然就对当前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新媒体背景下,国家要求各个高校从根本上变革教育方式,但是传统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模式仍然影响着许多教育者,致使他们在实践中难以改革教育方式。高校思政教育又难以提起学生的兴趣,这就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令高校的思政教育陷入了异常尴尬的境地。

3.缺乏管理

网络以其信息丰富、使用方便而受到了人民的欢迎,当代青少年对新媒体有着极大的依赖,他们的学习生活已经难以与新媒体相分离。在学习中利用新媒体的学生非常得多,但是仍然存在许多无法科学合理使用新媒体的学生。有许多学生借学习之机沉溺于网络,无法自拔,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出现这些问题需要从学生自身找原因,因为学生在克制自身的能力方面还比较的缺乏,由于对新媒体的利弊缺乏必要的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滥用新媒体,不顾网络内容的优劣,肆意沉溺其中。此外,教育者也存在一定的责任,对学生缺乏管理也为学生的不合理行为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手段

1.正确引导学生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作用在于满足人们的生活与学习需要。但是多种多样的网络信息也为人们正确利用新媒体埋下了一定的隐患。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的高校学生来讲,正确合理地选择网络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教育者在这项工作中要起好带头的作用,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探索学生的真实需要,指导学生选择价值丰富的信息。思政教育通常被学生当作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教育者就应该利用新媒体寻求充满乐趣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学习的热情。对于学生来讲,思政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学生应该坚持正确的学习方向,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在微新媒体背景下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的挑战,科学识别网络信息的优劣,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有用信息。

2.改革教育方式

思政教育一直被人们当作成一门毫无趣味的学科,难以受到学生的重视,其教育成果也不能让教育者满意。要想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须改革教育方式,增加教育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以正确的态度接受思政教育,这样才能为我国培养出集思想与知识于一体的优秀人才,为我国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高校思政教育的特征要求教育者改革教育模式,这也是教育者工作的重点所在,只有解决了这一难题,才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教育者可以积极向优秀学校学习,借鉴其他学校的优秀之处,并且结合本校的特点,寻求新的教育方式。

第4篇

关键词 新媒体环境 高校 思政教育 手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薄弱的问题已经收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引起了众多专家与学者的思考。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成为众多高校必须重视的问题。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媒体技术与设备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教育领域,并且已经取得不俗的成绩。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和设备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以期能够为有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并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

1利用新媒体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从根本上说,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只能通过教材、黑板以及简单的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这使得思想政治教学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受到教学平台的束缚。在此基础上,教师通常只能够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讲授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枯燥性,难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新媒体环境,教师完全可以利用数字广播、网络、数字电视等途径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使其变得更加生动趣味,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例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可以开设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平台相关的文章、图片或者视频,使学生能够在进入网站后观看到这些内容。在网络平台中,学生可以观看教师准备的思想政治素材,也可以在网站中进行站内的交流与探讨。

换言之,教师就是利用新媒体技术和设备,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到网络平台上,使网络平台成为了新的教育平台。在这个平台中,教师能够更灵活地使用图片、音乐和视频等形式开展更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

又如,充分利用微博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众多高校的选择,并且取得一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这种做法就是将新媒体背景下产生的微博作为新的教学平台,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发挥出新媒体的优势。

2利用新媒体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趣味性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和设备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在更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如上文述及,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枯燥性。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过于依赖教材内容,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字类学科,教师需要通过大量的讲述进行教学。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和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从主观上不愿意参与到教学中,使得思想政治课堂的活力更低。

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不到学生的支持与配合,无法维持课堂的活力,也就导致教学质量不断下降。在新媒体环境下,教师应该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对高校思想政治课堂进行填充。

例如,教师可以在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利用新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社会焦点的时政问题,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图片等有深刻的认识和感受。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与交流,让学生更加关注时政问题,并在探讨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使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心国家的意识和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

3利用新媒体传播正能量

要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高校以及教师应该从大的环境开展工作,应该让学生沐浴在充满正能量的环境中,逐步洗涤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变得更加正确和长远。

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正能量,营造充满正面意识和正能量的环境。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给学生发送正面的话语或者正面积极的新闻,利用手机短信的高传播能力使学生受到正面积极的感染。

另一方面,高校应该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通过网站大量正面积极的信息,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与讨论。

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学生才会对正面积极的信息进行研究,才会在高校校园中形成一种好的风气和氛围,使学生耳濡目染,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意识。

4结束语

总的来说,新媒体相比与传统媒体具有更大的优势,它能有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率。这就需要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与交流,进一步发挥出新媒体的效力,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第5篇

学习现代心理学知识,充分掌握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并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的一个有效途径。早在2001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密切联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心理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高等学校,两种教育存在着密切的联系:1、两者的研究、工作对象一致,都是广大的高校学生。2、工作目标一致,都是为提高人的整体素质而服务,把大学生培养成全面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3、二者产生的源泉都是客观物质世界,都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4、二者相互补充与完善,高尚的思想品质是塑造健康心理的基础。另一方面,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有助于学生整体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5、思想与心理都是人脑机能活动的产物,都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完善的人脑的物质基础之上。这些共同点说明了心理和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心理教育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效率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具体来说:运用心理学知识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在此基础上,增强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侧重于从心理活动一般规律和生理机制方面来研究人。思想属于意识层次,是理性认识,但它是较高层次的心理现象,要遵循一系列的心理规律。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人的需要、动机、情感、认知等诸多心理因素相互影响、作用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在深层次上体现在诸多心理因素(认识、情感、意志、态度)中。因此,人们的思想活动规律受制于心理活动规律,我们在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形成的一系列优良的原则和方法,比如:理论联系实际,寓教于乐等,之所以收效显著,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们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又符合人们的心理规律。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及相应的心理规律,才能掌握学生思想意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的紧迫性

1、高校政治教育主要侧重于大学生思想方面,强调理想信念、遵纪守法、社会道德等方面。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进展缓慢,大多采取灌输、强制执行、训诫等立竿见影发挥作用的方式,或者通过制度和纪律约束管理大学生,这些方式简单易做,但是实际效果一般,还容易引发学生的抵触甚至反感情绪。即使是说服、教育等方式也往往忽视学生个体的心理水平及特点,忽视心理规律,不能对症下药,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也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学生真正接受的不多。高校学生在大学之前已经接受了相当多的德育教育,容易对大学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这更使得本已不佳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过程最终发挥成效,既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更要重视被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发挥大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地、自觉地接受教育。而要达到这样的理想效果,就要充分重视心理教育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学生心理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较好的效果,就需要深入研究高校学生的心理规律,掌握学生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从而较为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针对不同性格、气质、思想状况的学生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真正走进大学生的内心世界,达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心理共鸣,这才能真正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威力。2、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有效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它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提供赖以存在的基础和平台。学生内心深处思想状况的产生、发展、变化都要受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状况,从而影响个体行为导致行为失衡。我国正处在急剧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文化呈现多元化状态,复杂的社会问题、现象层出不穷,大学生面临空前的困惑与迷惘。高校扩张导致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学业、情感、人际交往等压力都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而他们心智的不成熟也使得这一时期成为一生心理问题的高发期。长期以来,高校的工作又比较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严重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我国高校学生心理素质较差,问题较多。根据《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报告》,通过对23所高校6000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测试,发现有16.5%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心理疾患发生率高达30%左右,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清华大学“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更显示出大学生心理健康形势的严峻。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而且还影响到他们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大问题,如果不妥善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第6篇

(一)基于实事观点的思政教育是理性梯台,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确立健康正确思想意识。社会的发展往往也会形成一股不良社会风气,这种不良风气往往也会禁锢学生的思想,导致学生形成不正确不健康的思想意识。高校思政教育立足于现实,能够促使学生在现实中体会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此,大学生才能自觉的接受思政教育,使自身是思想意识更加健康理性,使自身的行为得到有力的约束,最终,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基于实事观点的思政教育是深层动力,有助于大学生工作后树立优秀的职业道德。从社会现实中汲取营养,往往可以使大学生对社会发展形势作出自觉的预测。如此,未来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力资源都会被大学生所预测。一旦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他们的职业道德就会变得日益重要。

(三)基于实事观点的思政教育是动态缩影,有助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稳步推进。社会发展现实中凸显出来的问题需要法制去规范和解决。因此,从社会实事观点出发,能够敦促学生提升自身的辨别力,树文明之思想,言文明之语言,行文明之行为。最终,通过高校思政教育推进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断稳步向前。

二、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尚未认清思政教育与实事观点的关系,致使教育效果不理想。很多时候,高校思政教育未能从实事观点这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旦脱离了这种参考价值,高校的思政教育就割裂了与现实基础的关系,从而使思政教育的效果与预期效果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老师的思政教育观念陈旧,无法适应实事状态。在某种意义上分析,融入现实基础,形成实事观点,才能更好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然而,很多高校的老师仍然墨守成规,无法将更为崭新合理的教育理念带给学生。他们总是对新的教育理念加以排斥,一味坚持陈旧的教育方法。

(三)学生的新鲜感比较短暂,学习状态容易反弹。很多时候,学生接受思政教育是因为一些时事政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思政教育。然而,学生的这种新鲜感很快就会消失,反弹到最初的受教育状态。因此,如何促使学生保持长期的新鲜感,基于实事观点去接受思政教育仍然比较困难。

(四)家长认识存在较大误区,影响思政教育的推行。很多时候,家长总是把思政教育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因此,他们与学校沟通较少,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受教育情况。如此,家长不懂得基于实事观点对子女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最终,影响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整体效果。

三、瓦解思政教育现存问题的策略

(一)厘清教育目标与实事观点的关系,保障思政教育效果。高校的思政教育首先要具备领导阶层更多重视,才能得以全面铺开。因此,高校领导要合理利用自己的时间,学习并接受一些崭新的教育理念,以便结合工作自身的发展状况,深刻体会剖析思政教育与实事观点的重要联系。

(二)转变老师的教学观念,与实事观点形成呼应。思想观念是有效指导行为方向的重要航标。因此,从事高校思政教育的老师应当深刻把握现实,并在充分认清现实及尊重现实的基础上,将科学可行的教育理念融入到现代高校思政教育进程中。打破原有的陈旧教育理念,可以说就打破了思政教育的僵局,能够与社会实事观点形成互动,互相发挥作用,思想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不断提升。当然,老师也要合理运用有效的教育方法,不能单纯依靠口头教育,而是立足于实事观点,既符合时展要求又能满足教育目标。

(三)长期保持学生的新鲜感,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实事观点往往能够左右学生的新鲜感,因此,老师要与学生勤沟通多交流,促使学生长期保持新鲜感,使基于实事观点的思政教育能够顺利通畅的开展下去。这样,高校思政教育才能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性和饱满的热情,一旦热情达到一定程度,学生会自觉的接受思政教育,并有效结合实事观点,完成思政教育任务。

第7篇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机遇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加快,这就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拓展了高校思政教育的途径。高校思政教育人员可以合理运用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加强与大学生的互动交流,及时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并适时给予鼓励和帮助。此外,还可以运用新媒体条件下的图片、语音、文字、视频等元素增强与学生互动的趣味性,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政教育中。例如,高校思政教育人员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号,并适时向大学生传递各种思政教育信息,或通过微信的相关功能了解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这一方面有助于增强思政教育的丰富性和生动性,提升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能够增强师生互动的灵活性,进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2、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首先,新媒体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新媒体环境下各种虚拟平台相继出现,大学生可以用虚拟身份在网络上搜集、、传播信息,打破时间、空间限制,这种虚拟性带给大学生一种全新的体验,使得许多大学生沉迷其中。此外,在网络环境下还逐渐出现许多游戏,其中包含大量黄色、暴力信息,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干扰,甚至将这些不良因素带到现实生活中,危及校园安全,并使得大学生逐渐产生暴躁、萎靡等心理问题。其次,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容易面临信任危机。新媒体特有的隐蔽性和虚拟性,使大学生可以用虚拟名称获取他人的信任,或用虚拟名称在网络中散布信息。这使得网络欺诈现象日益严重,人们在网络环境中陷入信任危机。受这种氛围影响,许多大学生开始不信任他人,不愿与教师、同学进行沟通交流,这显然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途径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教师能够引导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并逐步认识世界,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若要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质量,就必须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高校应当为思政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培训平台和机会,鼓励思政教师不断学习,了解最新的思政教育理念和手段,进而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此外,思政教室也应当正确的审视自己,根据时代形势和专业要求,主动学习各种新知识、新技能,尤其在当前的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师应当积极学习各种新媒体技能,熟悉新媒体平台和工具,提高新媒体使用水平,在思政教育中灵活运用各种新媒体,增强思政教育的丰富性和实效性。

2、搭建师生互动平台

与其他一切教育活动一样,思政教育应当充分重视师生互动,搭建切实可行的师生互动平台。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下,教师多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师生之间缺乏必要交流,导致学生缺乏参与热情。所以,若要提升思政教育质量,思政教师就应当运用多媒体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例如借助数字媒体或校园网络加强公益劳动宣传,促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公益活动中,进而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运用微信或微博向教师汇报活动进程与问题,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给予正确指导,进而提高活动效率。

3、加强文化项目建设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215-02

任何一个时代的青年都受到时代的影响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90后”大学生跟以往大学生相比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生活理念、思维方式,以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价值取向、“假、大、空”的教育内容、“灌输式”的教育手段等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形势发展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因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的挑战,所以探索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就成为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原因

1.“90后”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上的特征

(1)从成长环境方面来讲,当今的中国已经走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历程,社会阶层多元化、利益多元化和思想多元化并存。另外,高度信息化充斥着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年轻一代个性张扬、追求时尚,甚至叛逆、另类,以自我为中心。

(2)从生活理念方面来讲,在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内现有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90后”大学生大都生活在独生子女家庭且经济条件普遍较好,生活的富足、家庭的宠爱使他们从小习惯被爱,却不太懂得如何去爱和包容他人。

(3)从思维方式方面来讲,他们一方面知识面宽、自信独立,另一方面却比较自负,缺乏吃苦精神,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脆弱。对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3281名新生心理测试的数据显示,411人(占12.53%)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763人(占23.26%)心理问题比较严重;一年内有过轻生念头的学生有58人,占1.77%。同时有一部分学生存在人际交往障碍及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

2.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

近日,复旦投毒案一审宣判,此案引起社会各界极大关注。“名校”、“研究生”、“投毒”、“死亡”这类字眼一再刺痛着人们的眼球。近些年发生在中国大学校园里的类似的恶性伤害案件也同样是令人触目惊心,如表1所示。

这类事件不得不引起全社会,尤其是高等院校各级领导、各部门,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深思。高校应以人为本,在关注大学生个体的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前提下,社会、学校、家庭等应多方配合,积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否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会失去主动性,也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途径

1.构建“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的德育观及有效的教育模式

现代高校思政教育应依据变化的社会生活努力探索适合新时期学生生存与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能再将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应着眼于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的现代思政教育方法,以学生自主思考、自主选择、积极实践为主,将道德教育演化成学生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提高思政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2.探索和研究“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中“假、大、空”的内容和形式,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将“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理论应用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将社会教育资源、家庭教育环境和高校内部工作人员都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的教育体系中来,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生存和发展。这种关怀教育不仅贯穿于大学生从入学报到至毕业离校乃至就业的始终,还贯穿于高校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各个领域。

3.建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坚持利益原则,使高校思政教育内容与大学生的需要一致。信息源丰富的现代社会是思政教育的内容来源,加强道德教育、身心健康教育、国学教育、家政教育、法律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多学科的大融合是新时期大学生德育教育内容的发展趋势。

4.建立和完善立体、全程、和谐的育人环境

把握时代主题、弘扬主旋律,大力宣传、学习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传递正能量,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轨道上来;教育者要养成倾听和关怀的习惯,在课堂、课外营造积极的人文环境,培养大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努力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探索

1.创建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陶冶情操,提高思想境界

结合当代大学生自身特点,立足学生切身利益,从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部率先启用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活化”系列读本,使思政教育内容更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依据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融入人文关怀;在发展自由个性的同时,重视他们的心理波动、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把思想教育与心理疏导有机结合起来。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实践中还通过形式新颖的文体娱乐、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从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在注重大学生的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的基础上,把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与关注学生未来发展相结合,让学生在系列实践活动中思想得到熏陶,能力得以提升。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危机干预、预警和宣泄缓释的心理疏导机制

健康的心理是接受他人思想、提高思想境界的基础。大学生是当代社会的特殊群体,其心理能否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梅林阳光心理工作站”为依托,构建交流、疏导平台,使健康情绪得以表达、不良情绪能够宣泄。针对“复旦大学投毒案”及身边漠视生命的案例分析、专题研讨,使当代大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珍惜生活”的人生目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加抗挫折能力。

通过充满人文关怀的心理疏导机制,给大学生以心灵的归属感和精神性寄托,帮助他们全面深刻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合理规划人生,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正确地应对人生和社会的各种问题与矛盾。

3.加强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的立体渗透

针对思想的多元化,推广道家“天大、地大、人大”的文化理念,体现人文关怀;学习“心理学”,通过“两课”、选修课、专题讲座、班会等集体活动、社会实践来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提升他们的人格;通过院心理学会、心理健康课、社科部、班会课等落实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结合教育学、心理学对“90后”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

利用针对贫困生的“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校“秋季助学金”、勤工助学等助学活动以及常州大学城大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现状调查,我院、系团委、院心理咨询中心、社科部思政教研室等在学生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进行“文明修身”、“5・25心理健康月”、素质拓展等教育,深受学生的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