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21 17:13:2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第1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 信息化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TP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a)-0102-01

现代制造业尤其是机械制造业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在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在机械制造方面,我国拥有巨大的潜在市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却在制造工艺、设计理念、生产管理等方面有所欠缺。为了提升我国机械制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其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使其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跟得上市场需求,应加快我国机械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

1 机械制造业信息化趋势必然性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机械制造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只有加速机械制造业的信息化进程才能不断提升机械制造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其市场竞争力,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长期健康发展。机械制造业信息化趋势的必然性,可以从机械制造企业的发展现状与特点来看。

1.1 地位基础化

机械制造业不但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世界各国发展现代化经济的战略性产业,一些发达国家虽然已经迈进“信息化社会”,但仍然十分注重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可见机械制造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日益凸现,不可动摇。

1.2 经济规模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很多企业加速了国际业务的开展,尤其实现了全球化规模生产。为了提升企业主要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很多企业纷纷加大了对其主干业务的投资,尤其是增加了科研投资,为了适应多样化市场的需求,增强针对不同市场的机械化产品的系统性和特殊性,机械制造企业只有敏锐地观察不同市场的特点与需求,迅速地捕捉市场和产品动态,才能在规模化经济发展中取得成功。

1.3 产业结构调整

多样化市场中,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追求日渐增强,而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很多机械制造企业纷纷采取“单品种,大批量”的生产方式,以这一变化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渐展开,机械制造业的生产方式正逐渐向着以消费者为主导的方向转变。

2 我国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

机械制造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技术经验和生产规模。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制造企业尤其是机械制造业逐渐开始向中国转移,国外资金、技术、人才大量涌入,这为国内机械制造企业带来发展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新的挑战。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国内机械制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每家机械制造企业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方面,我国很多机械制造企业对企业管理工作不够重视,缺乏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创新,造成管理能力低下,管理效率低等问题,直接制约着企业经营成效的提升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因而,采用先进的现代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来提升机械制造企业管理能力,促进其企业管理方面的创新,是我国每个机械制造企业的重要责任。

另一方面,技术水平较低也是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发展中的难题。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机械制造业提出了更高、更新要求的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达国家更重视发展机械制造业,这充分体现了机械制造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在推动整个社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中的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目前,我国不论是机械制造工艺、设备还是生产管理能力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信息化建设无疑是促进我国机械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相信信息化建设对于增强我国机械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提升其市场竞争优势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我国机械制造业信息化发展对策

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可分为品牌优势型企业和技术优势型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不同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采取相应措施。

3.1 品牌优势型机械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对策

品牌优势型机械制造企业指的是品牌知名度较高的企业,这些企业往往是机械制造企业总的领军企业,他们能够很好的把握甚至引领消费者对机械产品的需求,产品设计相对丰富,外观时尚,并且拥有较为完善的营销渠道和很高的市场占有率。对于品牌优势型机械制造企业,其信息化发展中可采取以下对策:(1)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和不断完善分销系统,应建立客户需求管理系统(如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和分销管理系统(如DMS经销商管理系统)。(2)强化对供应链的管理,促进供应链系统中不同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充分发挥供应链中每个成员的能动力,可以建立SCD供应链管理系统等。(3)加大对产品研发的投入,对产品的研发信息、产量、工艺、设计等方面进行完善的管理和控制,并通过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准确把握及时进行产品的更新、升级和换代,可建立PLM产品周期管理系统等。(4)建立并不断完善企业电子商务系统,与客户、供应商、分销商及时进行沟通。

3.2 技术优势型机械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对策

技术优势性机械制造企业指的是具有较强科研能力、新产品开发和制造能力的企业,这些机械制造企业都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研发的产品,并具备持续不断开发高技术含量产品的能力。技术型机械制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仅依赖于良好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先进的机械产品制造技术,还要依靠高水平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以及高质量的销售服务等,这类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可采取以下对策:(1)强化产品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的信息管理,建立研发信息系统,如PLM系统或PDM系统、MES生产制造过程系统、ERP工程资源计划系统等等。(2)加速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设,提升技术优势型机械制造企业的办公效率,提升其企业管理能力。(3)强化对销售过程、销售信息的分析和控制,建立CRM系统等,捕捉市场信息、销售商机,提升市场营销水平。(4)可与品牌优势型企业进行合作,建立协作开发平台,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和销售产品。

4 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化建设是我国机械制造业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和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由于缺乏管理、技术方面的经验,我国机械制造业信息化程度还相对较低。为了激发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活力,使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持续健康发展,应结合企业特点采取相应的信息化建设对策,不断提升我国机械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洪斌.试析我国机械制造业的信息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4):82.

[2] 林森,赵丽丽.浅析我国机械制造业的信息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5):3.

第2篇

一、工业网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网络建设现状。我国制造业的网络现状大多数较早部署光纤布线,并大部分采用多模光纤部署,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许多网络建设项目在测试过程中,光纤信号极为微弱,并且部分光纤网络无法正常运用,并不能保证企业未来的信息化需求。随着企业发展进程的加快,企业也将更为依赖信息系统的完善,企业原有的信息系统并不具有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可用性和稳定性需求,并且零散的监控工具,无法保障企业实施综合监控管理,分散的数据采集信息,都降低了企业信息资源的维护效率。并且终端用户对IP地址的自有修改设置,使得IP地址很容易出现分配混乱的现象,产生IP地址的非法使用问题,阻碍了企业网络运行管理工作。现有的网络结构,也都主要以业务流程为主,根据车间业务操作的工控管理系统,单独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各种数据库并没有有效统一,许多信息标准很难进行联系。

2、信息孤岛问题。我国制造业的信息孤岛问题表现在相应业务流程,并不能通过网络系统进行完整的反映和处理。不同车间的中控系统和数据库,相应的信息标准不能统一,很难进行联系,从而导致产能与耗能不同步,信息并不能及时的传递和反馈,从而在工业制造过程中形成信息孤岛。而智能控制社会与管理系统之间也存在脱离现象,严重影响到控制系统的作用,不同的制造环节接受指令和计划,需要管理层能够充分了解和掌握信息系统,信息孤岛的存在也使得管理决策缓慢,并不能及时有效的作用在现场管理。

二、多网融合技术的概念及发展趋势

1、多网融合技术的概念。多网融合系统通过光纤作为传输网络,在宽带信息网络中,直接切入子系统管理、监控和安全防范等网络空间,在信息网络传输中以IP作为协议基础,将各个系统与技术进行联系,从而实现数据的统一管理,将各个系统进行合并,从而多网融合形成完整的信息网络。

2、多网融合技术的发展趋势。我国的数据融合技术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理论和技术方面仍需要开拓性研究,但通过充分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能够在基础理论方面进行突破,并建立适合我国企业的系统数据融合模型。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建立了较多自动化指挥系统,但只能宝苦口单一类型的传感器信息的综合处理,并不能达到统一的融合管理,只有尽快解决多平台传感器的融合元素,才能够利用多网融合达到准确的信息传递和发挥。

三、两化融合发展中多网融合的应用

3.1两化融合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我国两化融合的不断深化,已经取得相应成效,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和转变工业转型期间,发挥着重要作用。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将信息技术与产品相结合,增强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从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缩减研发周期,降低了产品设计成本,许多地区都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保持本地经济特色的同时,还通过两化融合发展新兴产业,打造新型经济增长点。  

3.2多网融合技术的应用价值

1、技术性。多网融合将形成管理模式的一体化,将各个系统之间进行联系,集合统一多个安防中心,利用多网融合技术网络化机构,节约成本的同时,还能够建设智能化系统,根据企业的使用进度和工程进度进行调整,从而有效发展企业的智能化系统,体现多网融合技术的优越性。

2、经济性。企业在应用系统或技术之前,需要对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而多网融合技术的经济效益与其他信息工程方案相比,多网融合技术的适用性较为广泛,并能够减少商业用地,充分发展自身优势,节约应用资金,

3、安全性。多网融合对网络边界的保护方式,主要是利用入侵检测机漏洞扫描和防火墙技术,抵御入侵经验较为丰富,技术较为成熟,能够通过NTM网络终端安全系统,不再进行查杀和封堵病毒传播途径,而是进行整个信息系统的全面检查,只有获取认证通行证之后,才能在网络终端上运行,能够有效的加强对网络终端的防护,提升整个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能。

第3篇

摘要:如今物联网技术成为了网络时代的新经济引擎,不断推动着世界经济社会的信息化发展。随着物联网应用的不断推广普及,不少企业都开始思考并实践如何应用物联网提高信息化水平。本文首先阐述了物联网技术的时展,并强调了物联网对航空企业的影响,分析了航空企业在物联网时代下的信息化发展趋势。

关键词:物联网;航空企业;信息化

物联网的日渐兴盛,预示着世界已经进入了以物联网技术为代表的工业4.0时代,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将大大改变,同时也将影响到世界各行各业的传统企业重新创新转型,为全面转入信息化序列积极探索实践。当前,物联网已经在全球拥有了较为固定的概念,主张借助必要的约定协议,通过灵活运用各种互联网与局域网络,能够将物品、机器、传感装置等进行联结,从而加强沟通联系。物联网主要采用智能化的远程控制管理方式拉近了处于不同时空区域中的人与物之间的联系,成为了传统产业焕发新生命力的重要力量。可见,物联网在技术上更具有先进性,能够对更多的企业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推动航空企业等不同企业实现信息化发展。

1物联网技术的时展

物联网技术,主要实现的是“物与物”以及“物与互联网”之间的联系。产生联系的信息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射频识别、红外感应、激光扫描、卫星定位等传感系统来感知和交换。物联网技术问世至今,始终在实现目标物品的有效识别、定位、处理等方面变现出众。物联网理念源自上世纪90年代比尔•盖茨《未来之路》一书。步入新世纪以来,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发展迅猛,使物联网的创新发展拥有了更强的技术基础。2005年,信息社会世界峰会正式诞生“物联网”概念。随后的2008年开始世界物联网大会基本于每年举办一次,主要集中讨论物联网技术的内核、外延,以及其他更新的嵌套辅助技术。长久发展以来,物联网技术主要在物流、医疗、保险、媒体娱乐等民用领域,航天、建筑、制造、军事、安全、环保、交通等工业领域应用广泛。随着传感器网络、射频识别、大数据、云计算等众多信息技术的发展,物联网的技术支撑体系更加完善。在我国,随着一系列国家或行业规划及标准的制定,国内信息领域中的未来网络关键技术、智能化信息处理、传感器网络、信息安全等研究课题的不断深入,物联网技术发展真正走入了快车道。

2物联网时代下的航空企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航空企业的发展正面临物联网时代下的更大机遇。通过物联网技术,能够在提高运营效率的同时为航空乘客提供个性化的非凡服务。

2.1提升乘客的航班体验

未来,航空企业可以从地面基础设施开始加快物联网系统构建。利用可佩戴设备连接传感器后,直接方便乘客迅速确认值机台、候机室或登机口,提供导航服务。可以在飞机中加设智能客舱,所有座椅均有传感元件,针对乘客的身体健康指标自动调节室内温度、光线或通知乘务员采取具体服务,营造精心体贴的客舱环境。物联网技术可以及时解决航空乘客的行李托运、航班中转等问题。可利用智能手机客户端及时定位行李,同时也能利用行李托运区域的传感装置,让行李感知乘客位置。乘客的转机过程一向紧张焦虑,物联网技术成熟后,传感装置将通知乘客所转航班具体的停靠等待时间以及关舱门时间。目前,一些试点机场已经实现了物联网技术的乘客个性化服务,系统会提醒乘客的值机事项、行李托运、登机口、登机通知等信息。航空企业通过创新技术,让乘客获得更多的乘机体验。

2.2为不同利益体创造价值

物联网项目还可以通过航空企业信息化应用,为企业和乘客创造更大的价值。如在值机过程中,物联网技术可以帮助航空企业找准对应的乘客信息,在航班起飞推送可打印的登机牌到个人邮箱,也可提倡借助手机客户端下载登机牌。物联网技术的成功应用,让更多的飞机可以尝试在离港发行中采用单发滑行模式,直接降低超过60公斤燃油消耗。同时,飞机可通过物联网技术集成各仪表参数,促进飞机的爬升、滑行与其他意外情况下的燃油预计用量。

3物联网时代的航空企业信息化发展挑战

3.1海量信息处理

物联网要发挥强大的功能,自然需要对海量的数据分析处理,并且需要有设备来提供专项服务。方便在不同环境参数的变化下,都能完成实时信息处理。信息处理的高效率也要求智能化设备可以不断通过机器学习掌握更多的传感器数据规则,同时制定并执行有效操作。此方面的物联网价值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开发。

3.2新旧技术的价值

体现航空企业对物联网技术的全面应用,还需要协调相互竞争的技术框架存在。如何加强物联网与传统技术的结合,还需要在互通性上大做文章。想要实现全满的物联网应用,资本投入必然十分惊人,是否在技术投入应用后能够获得超过初期投入资本的利益或价值,才是航空企业所在意的。

3.3网络安全问题

物联网技术同样属于网络化存在,因此将拥有不同系统的机器相互连接后组成更大的信息处理系统,所有的操作运行机制都将是复杂的,因此要加强对不同机器的系统的安全保护,还要加强对整个物联网络的保护。

4结束语

物联网技术以及配套技术的不断成熟,让不同行业的信息化发展缩短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人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航空企业在物联网技术的影响中必然迎来更大的变革,将为乘客带来更大的飞行体验。

参考文献

[1]赵群,张翔,杜呈信.基于物联网时代的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J].机械制造,2012,50(04):1-5.

[2]唐铭.论如何借力物联网技术提升航空公司的管理品质[J].管理观察,2010(22):104-105.

第4篇

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估算,2007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11.44%。2007年中国制造业有172类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世界70%的玩具,50%的电话、鞋,超过1/3的彩电、箱包等都产自中国,制造业更吸引了大部分外资。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中国制造业仍处于世界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下游,其国际地位主要体现在总量上,而在质量上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虽然如此,中国制造业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优势,其优势地位仍将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

第一,中国制造业的综合配套能力强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制造业已形成门类齐全、上下游产业配套的产业体系,能够满足国内外市场多种层次的需求考虑到综合配套成本,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还很强。

第二,中国制造业国内梯度转移的空间也很大。沿海地区一些制造业通过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已获得持续的低成本优势。

第三,中国劳动力资源仍很丰富,劳动力成本近年来虽有所上升,但比发达国家仍低很多。

虽然优势较大,但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仍处于中下游,附加值较低。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重较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这样的现状下,我国该如何推动制造业的自主创新?

要突破当前的这种局面,只有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进制造业和信息业的融合,推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推进自主创新,以有效地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首先,要完善和落实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鼓励、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其次,要加大政府采购对自主创新产品的支持力度;还要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完善企业孵化的软环境建设以及服务体系建设。

今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受国际需求放缓等因素影响而出现滑坡。其中,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特别是产品以出口为主的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困难加大,效益分化明显,这一问题在沿海地区更为突出。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最近已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帮助它们渡过难关。但需要指出的是,当前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困难,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应当利用资源和市场约束力增强的“倒逼”机制,加快推进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推进自主创新,发展高附加值产品,鼓励优势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现行的工业行业管理体制,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取得成效,但面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还存在管理分散、缺位,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结合不足等不合理的问题和矛盾,难以适应现代工业的发展趋势。

为缓解这一矛盾,国家进行机构改革,组建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其职能之一就是统筹工业行业管理。我们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切实转变职能,创新管理方式,加强和改善行业管理。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确保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不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加强和改善工业行业管理,绝不是过去管理模式的回归,而是从国情出发,把握市场规律,主要运用法律、经济的手段,依法行政,政务公开,对工业行业实施必要的指导、协调和监督。

第5篇

今天看来,也许最终作为投资方的三星公司看中的不仅是当地有关部门能够提供的优惠政策,还有陕西对信息产业的重视和信息化建设迅猛的发展速度。据了解,目前陕西省不仅信息化指数位居西部地区第一,而且还在西部地区率先出台了云计算规划,越来越多的信息化应用在政府、制造业、航空业、物流等领域得到普及,也涌现出了如延长石油、陕鼓、西飞这样的两化融合试点企业。

信息化应用提升工业创新

作为我国西部老工业基地的发源地,陕西省一直是经济转型发展和利用信息化发展传统工业的重点区域。对于陕西省的信息化发展水平,陕西省工信厅副厅长蔡苏昌的评价非常中肯:“陕西信息化的进程在西部是相对超前,不过与发达省份相比较还是有五到十年的差距,应该说这个差距是巨大的,但是这几年追赶的速度我们是明显加快的。”

据了解,根据信息化发展趋势,陕西省在“十二五”期间提出了建设数字陕西、智慧陕西的目标。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工程方面主要围绕了两网、四库、两中心、一平台的的顶层设计路径来完成,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通过信息化服务社会。具体两网即指电子政务内网和外网,四库是人口库、法人库、地理信息库、宏观经济库;两中心是指省市两级信息化服务中心,一平台是指县级的服务平台。

“其中人口库的建立特别值得一提,它是省卫计委用两年时间完成的,对我省的人口普查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蔡苏昌透露。人口准确率以月为单位,也就是说将每个月人口变化的情况以月为单位进行统计,人口变化情况准确到月,这在全国尚属首例,所以国家人口卫计委数据库建设现场会选在陕西召开。

7大信息化工程

据记者从陕西省工信厅相关部门了解的消息,近年来的陕西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作将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推行“137行动计划”,即围绕实现一个总体目标,坚持三大推进策略,实施七大重点工程,调高、调优、调强工业结构,不断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

具体来说,这七大信息化工程包括企业生产制造数字化工程、产品数字化与智能化提升工程、信息化节能减排应用工程、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油气田矿山数字化工程、智能电网工程、新型业态培育工程。据西安市工信局信息化推进处负责人马哲元介绍,西安市已经确定了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食品、铝及铝加工、建材、医药、纺织服装、新材料、烟草等10个行业为信息化改造重点行业,并选取25家龙头企业作为全市“两化融合”示范企业予以重点支持。

目前西咸新区规模以上企业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应用普及率达到90%,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应用普及率达到40%,其中流程性生产企业智能控制技术应用普及率达到85%以上,土地投资强度超过3000万元/公顷,资源能耗达到0.324吨标煤/万元,工业废气处理率大于9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0%。高新区、经开区等产业高度集聚区研发(R&D)平均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超过5%。

按照规划,到2015年,陕西全省80%以上大中型企业实现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营销和企业管理等信息系统集成,达到深化应用阶段,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基本形成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新型工业体系,使陕西省两化融合水平达到深度融合。

云计算和大数据的优势

作为陕西省云计算、大数据发展高地,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的大数据中心规划早已经在酝酿。事实上,陕西是云计算、大数据在全国范围内落地最早的省份之一。陕西的政务云平台是全国的试点,当全国其他省份对云计算、大数据的发展还停留在概念层面上的时候,陕西已经做出了产业园区的规划,组建了研究机构,建设了一个大数据平台,开展了一批大数据的产业链,具有起步早、动作快、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等特点。

陕西省选取了云计算、大数据作为信息化发展的突破口,不断地创新产业模式,开辟新路径,西咸新区云计算发展创新试点示范城市也正式获得了国家发改委、工信部批准,那么在发展云计算、大数据方面陕西有哪些优势?

第6篇

关键词:物流信息化;信息技术;现代企业;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3-0094-02

现代企业发展离不开物流信息化的支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基础,依靠物流信息系统的支撑,可以实现产品全程监控、可视化管理,降低“牛鞭效应”和成本,增强企业的反应能力。对于现代企业来说,通过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可以提高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竞争力,增加客户满意度,提高产品的占有率,保证供货速度的可获得性以及良好的服务品质。

一、物流信息化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物流信息化是指现代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过程中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或部分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查询等一系列处理活动,以实现对货物流动过程的控制,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管理活动。物流信息化是现代企业的灵魂,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物流信息化的目标模式是以提高效率为核心,而不仅仅是追求单纯的效益。通过信息化管理,使对客户的供货期逐渐缩短。系统的各个物流单元都是围绕着如何缩短供货时间,提高供货效率来设计解决方案,从而整合成一个高效率的物流系统。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把提高效率视为现代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现代企业中物流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呈现出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等发展趋势,其中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核心。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和现代化方式,对物流市场做出快速反应,对资源进行快速整合,并使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最优集成为新的管理模式。

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因此,条码技术(barcode)、数据库技术(Database)、电子订货系统(EOS:Electronic Ordering System)、电子数据交换(EOS: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快速反应(QR:Quick Response)及有效的客户反映(ECR:Effective Customer Response)、企业资源计划(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等先进技术与管理策略在现代企业中将会得到普遍的应用。

物流信息化的最大特点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实际的物流业务中。首先,广泛应用互联网搭建物流信息平台,互联网的发展和规范管理,特别是安全软件和技术设备的发展为国际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环境;其次,将优化的物流运作流程融入软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标准化、模块化的物流与供应链软件产品,为国际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最后,加速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为企业间的信息沟通和采用应用服务(ASP)模式降低信息化成本创造了条件。为物流信息化创造良好的应用环境,提高物流信息化的应用水平,是推进物流信息化的关键所在。

二、物流信息化对现代企业的影响

现代意义下的物流只有在通信网络、信息技术支持下才能得以实现。没有信息网络的快速信息传递,物流系统是无法实现高效快捷的服务的。

在现代物流企业中,运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微机技术进行的运输车辆管理、订货管理、库存控制、配送中心管理及工厂和配送中心的选址分析等,都是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中的具体运用形式。在现代制造企业采用的CAD、CAM和CIM技术,使物流中材料管理的概念得以实现。在零售企业中,POS技术的引入以及数据采集的条形码技术和扫描技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物流信息的反应速度。

信息技术提供了对物流中大量的、多变的数据进行快速、准确、及时的采集、分析和处理的功能。它提高了信息反应速度,增强了供应链的透明度,从而大大提高了控制管理能力和客户服务水平,提高了整个物流系统的效益。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不必再花费巨资进行产品信息采集了。企业可以在网上电子公告,对用户进行调查;也可以将产品调查标放在企业主页或者某个知名站点上(尤其是某类产品的专业站点),让用户在网上即时填表或者下载填表后返回;此外企业还可以根据所掌握的客户资料,发电子邮件。当信息系统通过网络采集到足够的产品信息后,企业决策层根据这些信息适时调整生产计划,适时推出适销对路的产品。产品一旦定型,客户就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系统下单订货,这些信息反馈到企业,企业立即组织生产,最后通过配送系统及时送到用户手中。

三、物流信息化促使现代企业的重组和变革

物流信息化将给社会经济带来迅猛而且深刻的影响。它把商店、广告、订货、购买、货币、支付、认证等实物和实物处理虚拟化、信息化,使它们变成脱离实体而能在计算机网络上处理的信息,强化了信息处理,弱化了实体处理,用信息处理来控制实体处理,使实体处理更科学化、效率化。所以最后结果是它必将导致产业结构大重组,原有的一些行业、企业、单位将逐渐消亡,社会上将会新增加一些行业、企业和机构,也将扩大一些行业、企业和机构。产业重组将从根本上改变现代企业内部运作、外部合作和交流的机制,前所未有地提高整个社会资源的运行效率。

产业结构重组的结果,使得社会上的产业只剩下两大类,一类是实业,包括制造业和物流业;一类是信息业,包括广告、订货、销售、购买、服务、金融、支付和信息处理业等。在实业中,制造业和物流业相比,制造业会逐渐弱化,而物流业会逐渐强化。制造业的弱化,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购买力水平的提高,需求朝着个性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而影响到产品生产,使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供给过剩时有发生,企业不得不实行柔性生产,企业的组织结构也由固定型转变为灵活型,能随时根据产品品种、规格、产量的变化而变化。随着这种企业的增加,尤其是虚拟企业的增加,制造业的实体企业不得不随时变化规模,时大时小,甚至时存时亡。另外,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企业必须更加重视市场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这就使得企业生产经营的内部结构由橄榄型(如图1)变成哑铃型(如图2)。这些导致了制造业的弱化,而物流企业则会越来越强化。

物流企业不但要把货物送到用户手中,而且还包括生产企业及时进货入库等。物流企业既是生产企业的仓库,又是用户的实物供应者。要求物流体系必须采用信息化运作方式,实现信息和数据的即时传递,货物的自动识别、分拣和跟踪,以及生产、仓储、运输等各环节的协调。随着物流业地位的提高,它在国民经济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一个国家经济竞争力的表现,物流活动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使得物流信息化问题变得十分迫切。物流必须尽快实现信息化,提高自己的效率以适应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否则就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

四、现代企业进行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1.转变物流信息化建设理念。物流信息化的内含是管理创新。信息化是一个管理工具,在实施物流信息化的过程中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优化,删除多余的环节,建立工作流程的规范化,再以信息化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在运作中不断地调整与优化。换言之,要用物流信息化去反映先进的管理理念,体现先进的运作流程,而不是用信息化去维持现有流程甚至是落后的流程。因此,物流信息化是与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密不可分的。

2.合理应用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分类编码技术、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企业应因地制宜的利用信息技术及其他交叉学科技术提升其综合管理水平。

3.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是要解决整个行业的信息化问题。公共信息平台是向各类用户提供信息交换与共享服务的开放式的网络信息系统,如物流信息的与共享,物流行业与其他相关机构的信息交互。这些信息化需求不可能由某一企业单独承担,而应该由外部的服务供应商或政府部门负责满足。这一层次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物流公共信息交换平台、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EDI网络服务中心等。

4.加快物流信息标准化建设。在现代企业的产业链中推广标准化的物流信息,使其在产业链中能最大程度的快速、准确的传递,能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这就要求各相关企业联合起来,使用标准的物流信息化信息,具体包括:专业术语、计量单位、基础模块等方面的标准化;合同、单据、标签、管理报告的标准化;业务统计指标、关键绩效衡量指标的标准化;客户开发、供应商选择、成本结算等业务流程规范化;采购、运输、储存、终端销售等操作流程与作业行为规范化等。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实施流程再造和服务外包。进行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转型。

5.物流信息化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提高,取决于物流企业员工的信息化知识和水平的高低,员工的物流信息化知识水平高,乐意使用信息化技术和设备,可大大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员工有舒适感和成就感,从而推动物流信息化进程。加强物流信息相关人才的培养,解决企业中物流人才缺乏的问题,主要的办法是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在培养中,一要加强物流企业与各高校的合作,使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二要注重在实践中培养锻炼人才,以便形成一支熟悉物流运作规律、具有开拓精神的适应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企业家队伍和物流经营骨干队伍;三要重视所有员工的基础培训、业务培训和观念培训,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通过这三种方式,可以为现代企业的物流信息化建设快速、持续的提供所需人才。

五、结语

物流信息化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而物流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又反过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从而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总之,企业进行物流信息化建设,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及时而准确地掌握各种信息,调动自己的可用资源,构筑起一体化的信息网络,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物流信息化是当今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对物流信息化的应用问题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荀启明.现代物流发展趋势与促进我国物流发展的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4,(9).

[2]李光荣.物流信息化:我国物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之路[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4,(5).

[3]翁适.国际物流信息化发展趋势及策略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13).

[4]陈业玲.连锁零售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8).

第7篇

关键词:CAD/CAM;机械制造;技术应用;选型

CAD/CAM最早主要是应用于航空领域,主要用于解决飞机的制造和设计问题。其是一门综合了多种学科的应用技术,CAD/CAM对于制造业来说,能够缩短开发产品的周期,提高产品的制造品质和设计品质,进一步降低开发所需的成本,合理的运用CAD/CAM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CAD/CAM在机械制造业中应用的必要性

设计和制造的过程,可以说就是一个与产品信息相关的产生、交换、处理和管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所使用的主要手段是计算机技术,对产品的从设计到最终投入市场的全过程进行分析处理,运用和生成各种图形信息和数字信息,从而进行设计和制造产品。CAD/CAM与传统的简单映像不同,其将工程领域的相关技术与计算机科学和人的经验与智慧相结合,在制造和设计的整个过程中利用计算机系统最大限度的来完成需要大量劳动、计算复杂、高重复性和人工难以完成的一些工作,并非代替技术人员,而是辅助其完成,从而获取最佳的效果。

2.CAD/CAM和数控机床

数控技术集成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加工技术以及自动控制技术等,是一门发展非常迅速的新兴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是一种辅助生产的工具,其结合了计算机的处理数据和存储能力,逻辑判断和综合分析能力,精确而又高速的运算能力,灵活丰富的文字和图形处理能力以及设计人员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形成了一个计算机与设计者相结合的系统,有效提高了设计的效率。计算机辅助制造(CAM)、CAD与数控加工有机结合,已经成为了当前数控机床应用中的主流方向,所达到的加工效果非常理想。在加工过程中,将加工思想通过各种CAD/CAM软件生成代码,然后采用相应软件执行代码进行成品的加工。

设计软件一般用于绘制零件,而制造软件用于生成加工代码,同时制造软件大部分也都具有绘图的功能。标准的G代码先由制造软件生成,然后在机床上将设计思想加工成型,即将代码送入机床,然后机床会按照相应指令进行加工,一般包括,设置加工的具体工序,加工环境,生成轨迹文件,以及后置的处理等等。而根据相关代码控制机床完成加工的软件就是执行软件。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CAD/CAM技术的快速发展,两者的独立发展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进而出现了CAD与CAM的组合形式,也就是将两者一体化以适应制造和设计的相关要求。这种结合将工艺流程、产品的设计和加工全部集成在一个系统当中,对于提高生产效率极为有利。

3.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对CAD/CAM的要求

机械制造业目前的发展总体趋势是灵捷化、信息化、柔性化、智能化。而由于信息产业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机械制造业也同样将会由信息来主导,同时将会采用先进的制造技术,先进的生产模式以及先进的管理组织方式重新整合。

其中灵捷化是将准备推向市场的时间缩短,促使机械制造的相关机制能够灵活的转向。信息化指制造业将由信息借助于能量和物质的力量从而生产出相应的价值。柔性化指工艺路线和工艺装备对于生产各种产品都能够适应,能够适应产品更换和工艺更换的需求。智能化能够促使生产系统具有更加完善的适应能力和判断能力。

所以,在未来智能化产业和信息产业将会成为社会的主导产业。此外,目前的相关制造技术也正在逐步向着微型制造、精密加工、超高速切削等方向快速发展。微型加工、等离子加工、离子束加工、超高速加工、精密加工、激光加工、电子束加工等技术的实现,奠定了快速提高生产效率的良好基础。同时,对于高科技制造技术也在进行不断的综合利用,综合利用激光学、计算机技术、生物学、管理科学、人文科学、工程数学、信息科学、微电子技术、材料科学、控制论等。这些学科在不断的改变机械制造业,同样对于这些学科机械制造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提供了相应的工具,进一步促进了这些学科的快速发展。

CAM、CAD技术是利用计算机辅助人们完成产品的制造和设计的一项新技术,其是在零件的生产中计算机技术具体应用的一个跨越。CAM主要包括设计工艺过程、FMS、数控、工程管理、机器人等、CAD主要包括工程分析、动态模拟、几何模型的建立、自动绘图、产品分析等等。在自动化制造技术中CAM/CAD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其硬件和软件水平的不断完善和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产品的制造、设计、生产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为机械制造提供了有利的技术保障,俨然已经成为了当前企业集成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必然选择。CAM/CAD是一种由管理软件、应用软件、系统软件和支撑软件组成的集成系统,其中,为了解决某些应用上的问题用户所编制的程序就是应用软件,在编制时应该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3.1.软件工程方法

维护工程科学和对计算机软件的开发进行指导的就是软件工程,也就是说在开发与维护软件时要利用工程的技术、原理和方法,进行软件的维护与开发,软件工程从时间上进行分解,将软件划为几个阶段,然后按照阶段进行相应的开发。

3.2.智能化CAD和成组CAD

虽然产品的结构不同,但是有些却比较相似,我们可以以产品的工艺和结构的相似性为根据,将零件利用成组技术进行划分,根据同一类型零件的相应特点,编制通用的CAD软件,用于该类零件的设计,我们将其称为成组CAD。而所谓的CAD智能化,就是将CAD技术和专家系统进行融合后所构建的系统。

3.3.友好的用户界面

软件是为了应用才存在,对于软件来说,是否能够较为容易的让用户掌握则是其评价标准。友好的用户界面应主要包括:界面熟悉、方便使用、交互方式良好、提示或帮助信息灵活、出错处理能力优秀。

3.4.CAD参数化

对于一些通用化、系列化、标准化的程度相对较高的产品,在设计时所应用的产品结构和数学模型都是相对固定的,一般来说只是在结构尺寸上存在差异。对于这一类的产品,我们可以使用相应的变量来代替基本参数和已知条件。然后通过相应的软件对绘图所需要的数据进行计算,或者是采用计算机对图形数据库进行自动查询,然后再利用相应的绘图生成软件自动设计图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CAD参数化。

4.CAM/CAD系统的基本选型原则

对于所有应用或者是打算应用CAM/CAD技术的企业来说,CAM/CAD系统的配置和选择都是非常重要的。在配置和选择CAM/CAD系统时,应该对以下几点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4.1.系统的可扩展性与可调节性

与原有的计算机环境新安装的系统应该能够进行交互操作,也就是说要具有向下兼容的能力,此外,还应该具备扩展和升级的能力,用户界面以及软件的再开发需要特别注意。

4.2.供应商的资产可信度以及发展趋势

在系统的选购过程中,不仅要对其价格和技术的相关性能指标进行分析和比较,同时对供应商的经营情况和具体发展趋势也应该进行深入分析。如果不了解供应商的相关情况,与将要易手的企业进行合作,或者是所购买的产品将要停产进行更新换代,那么后果可以说是非常的被动。

4.3.系统的具体功能

在软件的选择过程中要考虑对于CAM/CAD软件的功能各种产品在进行设计时所提出的要求,在硬件的选择过程中则要考虑存储器的容量、输入和输出的能力、图形的处理和显示能力、联网通信能力和CPU的处理运算能力,此外,还要注意硬件和软件的匹配。

4.4.价格性能比

相对来说,这是一个比较综合的指标。在硬件和软件系统的采购过程中,用户应该按照价格和功能进行考核比较,在满足相关要求的基础上,应选择价格最为合理的对象。

总结:目前,对于在机械制造业中CAM/CAD的应用,我们还需要继续探索和深入研究,CAM/CAD软件的开发是为了提高机械制造业的制造水平和设计水平,因此,CAM/CAD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水平,同时还应该能够将投入从市场中收回,要能够根据机械制造业的具体需要,不断开发和更新。

参考文献:

[1]江彦.2005年市场趋势;透过数据看区域信息化发展[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5(1).

[2]刘文剑.CADPCAM集成技术[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3]王贵明.数控实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4]赵汝嘉,殷国富.CADPCAM实用系统开发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康爱英 女 1972,9,3汉族 籍贯:湖南省邵阳县塘渡口镇

第8篇

【关键词】“两化融合”;发展趋势;对策

一、“两化融合”的实质

“两化融合”,即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进程中,“两化融合”是历史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其实质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渗透、循环提升,信息化水平不断发展直至赶超工业化水平,信息化和工业化进程由量的不断积累实现质的飞跃,最终达到均衡发展、和谐共生的良好状态。

二、全国“两化融合”发展趋势

1.信息技术革新带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模式变革

在信息技术革新的背景下,如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也将随之变革。物联网技术实现了生产设备之间、生产设备与信息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使大批“无人工厂”成为可能。同时,物联网技术将促使制造业由传统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移动智能终端将大行其道,成为日常管理和办公工具。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将推进企业IT服务的外包。企业通过支付服务费给云计算服务商从而使用云平台软硬件,代替自行购买。云计算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普及有利于大型企业管控所需数据,同时降低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门槛。

2.“两化融合”将从单一企业信息化向产业链、产业集群信息化发展

为了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企业不能单一依靠自身资源,还需要将生产经营过程中各个环节如供应商、厂家、分销商、客户等行成产业链协同。以实现及时生产为例,企业需要及时收集市场需求的动态信息,并完成企业信息系统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信息系统对接,同时要与下游分销商信息系统对接。通过生成的无聊需求表(BOM表),企业可以根据产品销售状况及时调整生产计划。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产业集群发展日益迅速。在产业集群内建设电子商务平台等以提升产业集群内企业信息化水平。

3.传统企业将向智慧产业变革

智慧产业是指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程度较高的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传统产业相比,智慧产业属于智力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且具有较高的学习和应变能力,对环境变化作出快速反应并提出智能对策。其智能化表现在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必须实现生产经营智能化与反应及时化。商业智能系统(BI)等智能化信息系统的广泛运用将是企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三、中国推进与深化“两化融合”的对策建议

1.全方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深化“两化融合”

加快构建国家与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推进制度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出台有利于推进两化融合”创新的政策,引导全社会积极创新并形成良好氛围;同时加大对企业扶持力度,通过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其实施技术创新和改造,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的智慧创新型企业。企业自身也应加大对“两化融合”创新投入,积极推进技术革新。加大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建立“两化融合”技术创新联盟。高校、科研机构等积极为“两化融合”服务与攻克难题,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精通信息技术与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推进企业深化“两化融合”。

2.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推动工业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的现代产业体系。深化“两化融合”需把握几个重点。一是在工业各领域和各环节广泛推进信息技术,形成全流程渗透、全行业覆盖、全方位推进的格局。二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基础设施智能化,如水利、交通、能源、环保等领域的应用。三是通过政府部门电子政务应用的深化,推进重要业务系统的建设,使跨部门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成为可能。四是推进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如教育信息化、医疗信息化、社保信息化、文化信息化等,推动社会进步。

3.深化“两化融合”示范区、示范企业建设,加强区域合作

进一步建设“两化融合”试验区、示范企业,并及时总结经验。继续发展具有良好基础、影响力大、实施意义显著的项目和企业作为重点示范对象。通过“两化融合”经验交流会、座谈会、论坛、推广会等形式,并建立对应网络平台加强沟通交流与协同,相互借鉴成功经验,加快“两化融合”进展。

同时,推进“两化融合”的区域间合作与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要想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前进,走“两化融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性能全面、操作简单、开放共享的信息化平台,很大程度上降低区域间信息使用成本,推进区域间信息互动和交流。如利用远程教育、新闻网络、数字图书馆等实现区域、政府和企业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经济一体化。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可为企业产品设计、工艺知道、产品检测、网络化制造等提供帮助,为区域和政府服务。

参考文献:

[1]斯蒂格利茨.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杨学山.中国信息化形势分析与展望.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

[3]杜昊,郑建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J].新世纪图书馆,201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