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传统文化特点

传统文化特点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23 09:24: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传统文化特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传统文化特点

第1篇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论文摘要:从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的伦理性特点、“比德”理论、伦理判断影响审美判断三方面入手简析了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伦理性特点,并指出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宗法社会以及儒家思想的促进作用是形成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伦理性特点的原因。

一、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伦理性特点

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悠久博大的文化传承至今没有出现中断,这在世界几大文明古国中是唯一的奇迹。在这深厚的历史积淀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学特点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点,而审美文化也就不可避免地表现出这一特征。

(一)以孔予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的伦理性

这一点在艺术还没有完全自觉的时代表现得很突出,尤其是强调伦理纲常的儒家学说更是如此,它既是这一特征的表现,也是推动传统审美伦理性特点形成的思想动力。《论语》中孔子关于美的看法就很有代表性。

在“美”与“善”的关系上,孔子曾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篇》)可见在孔子之时,“美”与“善”还存在着互换使用的现象,又如子张问孑L子“何谓五美”,孔子答日:“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谈,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日篇》)直陈出五种德行。但这并非意味着孔子对“美”和“善”的使用是没有分别的,比如孔子评论《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评论《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篇),足见二者不同。然而这也不能说明孔子已经具有了独立自觉的美学标准,《韶》或《武》都是古乐舞,以艺术自觉的眼光来看,这当然是属于艺术表演,但在那个艺术没有独立和自觉的时代,同样的欣赏活动就不纯然是审美活动了。故而孔子在对乐舞进行鉴赏评论时,在总体把握上就不会采取单纯的美学尺度。对《韶》、《武》的评价来看,孔子无疑是认为《韶》要优于《武》的,原因就在于“尽善”与否。舜有德,尧把位置禅让给他,《韶》乐和赞美舜有关,而《武》所赞美的武王,是以武力取得了政权,孔子对于这一点不甚认可,认为其“未尽善”,可见伦理标准在孔子对乐舞欣赏的判断中起了多大作用!

在类似于“形式”与“内容”关系的“文”“质”关系和“言”“德”关系上,孔子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篇》),虽然看起来是将“文”“质”同等看待了,但“文质彬彬”所成就的是“君子”,仍然是从伦理学着眼的。又如“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论语·宪问篇》),在这一句中,孔子把德行和一个人的言辞用必然关系相联系,结合他“巧言令色,鲜矣仁”、“恶利口之覆家邦者”等等其他语录可以看得出,他真正看重的还是德行。

而在对待《诗》和“乐”上,孔子首先着眼的是它们的道德教化作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篇》)都体现了这一点。《阳货篇》有言:“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可见孔子认为“乐”不仅仅只是敲敲钟鼓弄出乐音这么一个简单的形式,而是因为它蕴含的思想能给人熏陶,能陶冶人心,净化风俗。所以孔子说:“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篇》)

(二)将物比人的“比德”思想

将自然万物的美与人的美德相联系,也是传统审美文化的一大伦理性特点。在《诗经》中已有体现,比如《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以“皎皎白驹”比拟隐逸林中的高洁之士。《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以玉的温润比拟君子品格宽和。在《论语·雍也》中则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将山之稳重不迁比仁者宽厚的胸怀安静的性情,将水之灵动不拘比智者敏捷的思维好动的性情。屈原的《离骚》以佩饰香草比喻个人的美德和多才多艺:“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以草木凋零、美人将暮比拟报国的衷情和焦虑:“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而他的《桔颂》则以桔树比拟其高洁的情怀和独立不羁的精神,“后皇嘉树,桔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固深难徙,更壹志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如此发展下去,后世把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哦赋诗、挥洒作画的经典对象。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是“比德”影响创作的极好例证:“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三)伦理判断影响审美判断

传统审美文化的伦理性特点还表现在对艺术作品进行审美判断的时候,往往会受到伦理判断的影响,甚至伦理判断还会起到第一位的决定作用。

典型的例子就是“因人废字”。司马光《治通鉴》有言: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很多人认为把人品低下的书家的书法作品收藏家中,等于收藏了邪恶之气,不仅玷污了家风,也有损于自己的人品。因此,奸臣蔡京、秦桧、严蒿等虽堪称书法大家,但他们的书法作品留传下来的却极少。书法史上有“苏黄米蔡”的“宋四家”之说,前三位均无疑问,唯独“蔡”,有人认为是蔡襄,有人认为是蔡京。最早对宋四家进行解释的应当是明初的王绂,他在《书画传习录》中提到宋四家的“蔡”是指蔡京,而后人因为蔡京是宋徽宗一朝的奸臣,遂以蔡襄代之。

宋徽宗的“瘦金体”,从艺术上来看,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每笔的尾钩都异常锐利、力透纸背,体现出宋徽宗极高的艺术天赋,然而因为徽宗朝奸相辅政,宦官掌兵,徽宗本人又贪恋女色等等原因,竟使得“瘦金体”落有“柔媚轻浮”、“锋芒毕露”的评语。

二.传统审美文化伦理性特点的成因

如果将“美”字进行字源考察,就会发现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从萌芽时期就与实用性有着关联,不论是“羊大为美”还是“羊人为美”,都有着很强的实用性意味。《说文解字》云:“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宋代徐铉补注《说文》日:“羊大则美,故从大。”也就是说羊的体肥毛密不仅体现着旺盛的生命力,而且在味觉上给人以肥美味甘的味觉感受。而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美”字都是由上边的“羊”和下边的“人”组成,在甲骨文中,“大”训“人”,汉字的造字是有比类取象原则的,在羊的下部画上“大”象,有一种促进羊繁殖生长的巫术意味。审美最初与实用相联系并不难理解,但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又是因何逐步表现出伦理性特点的呢?笔者分析可能与以下两点原因有关:

(一)长期处于宗法社会

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大体上都是由氏族血缘政治向文明地缘政治进化。

(二)儒家伦理思想的熏陶

前边已经提到,一种思想既是其文化土壤特征的反映,又在相当程度上推动文化特征的发展。儒家思想诞生于宗法制的文化背景下,而且又是主张维护这种文化秩序的。由于学说本身的强大生命力,在统治者的扶植下,儒家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常主张,“三纲五常”的秩序规则,一步步地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最终形成了家国同构的社会现实和忠孝一体的伦理观念。

第3篇

本框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内容。

二、设计思想

(一)教材分析

本框题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围绕“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条主线,分析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继承的具体形式有哪些以及各自的地位如何,传统文化有什么特点,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这课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密切。在教学时,主要运用多媒体上课,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拥有一定生活体验,具备一定归纳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能够自主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行为。本框题的内容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平时有所闻、有所见、有所感,对研究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状况这一课题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的参与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

2、能力目标

探究传统文化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

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 、学习 、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传统文化的特点及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教学难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五、教学方法

1、多媒体演示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丰富的图片和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师生共同探究中构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课堂小辩论。通过针对传统文化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展开课堂小辩论,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态度的认知能力。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及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让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并发现问题,搜集有关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的由来及特点的相关资料。2、思考教材中的“探究活动”。

(二)导入新课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文化传播的相关内容,了解到文化传播在促进中外文化继承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将一起继续学习第四课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第一个框题――传统文化的继承。在进入新课之前我们先看看本节课的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及问题探究。

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

观看图片思考:1、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中秋节的由来呢?(学生发言)

知识拓展: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节。时在夏历八月十五日,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它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三大传统佳节。两汉时已具雏形,时在立秋日。唐朝时出现观月、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八月是作物收获季节,庆丰收、贺团圆,“花好月圆人寿”便成了中秋节的主题。中秋节阖家团圆,月亮升起时,献月饼、瓜果以祭月,这一习俗延续至今。

2、你能说说中秋赏月的习俗为什么能够保留至今吗?(学生讨论)

通过大家的探讨和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两点。

第一,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第二,传统习俗得以保留至今的根本原因: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习俗符合民族心理,具有民族性。

知识归纳: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1、传统文化的形成(含义)

2、传统文化的特点:继承性、历史性、民族性、时代性等

(过渡)既然传统文化存在于现实中,那么,今天的传统文化是怎样的呢?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对媒体展示图片:

探究活动:你知道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打上了哪些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烙印吗?这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会徽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思想:诚信;

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印章、篆刻与书法;

中国的传统习俗:用红色表达着强烈的生命感和旺盛的生命力,代表着喜庆、热烈与祥和。传统文化体现在会徽上,这说明了:会徽从传统思想、文学艺术和习俗的角度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今天,各民族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传统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知识归纳: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探究活动:你能说说“和谐社会”的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有怎样的关系吗?(学生讨论)

学生探讨后,教师归纳:

“和谐社会”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将“和”、“合”思想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去掉其将天神化的糟粕的内容,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知识归纳:

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与时俱进)

顺应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积极作用);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消极作用)。

(过渡)既然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既可能起积极作用,又可能起消极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呢?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呢?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组织课堂小辩论: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正方观点“传统文化是财富”,反方观点“传统文化是包袱”。先分小组讨论,准备辩论的事例和观点。选出4位学生进行现场辩论,在允许的情况下,其他同学可以进行场外的提示。

知识归纳: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必要性;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九、课堂小结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1、传统文化的形成(含义);2、传统文化的特点:历史性、继承性、时代性、民族性等。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应与时俱进)。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必要性;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十、巩固练习

第4篇

由于地域气候环境和人们生活习性的不同,逐渐形成并衍生出多样的人类文明,经过长久的历史积淀,作为凝结在物质之中又脱离于物质之外的传统文化被一代代传承和发展,应该说,对于文化的认同感是形成一个民族的基础,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特点,更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事物已经跟不上现代社会发展的步伐,然而人们的物质生活愈加丰富,精神生活就愈加需要有内涵、有深度的营养来滋润,这种营养不仅需要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来支持,更要从千百万年来凝结了人类智慧传统文化中汲取。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逐渐发生了变异,经过与当代社会的不断磨合和相互作用,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传统文化符号的概述

作为20世纪形式论思潮之集大成者,从60年代起,所有的形式论归结到符号学这个学派名下。符号的含义一般来说指的是在一个特定的认知体系中,表达特定意义的意象。符号作为一种意象,表现形式丰富,既可以是图形图像,也可以是声音文字,既可以是雕塑造型,也可以是思想文化,既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所以符号的范围广泛,内涵丰富。“传统”顾名思义,“传”是传布,“统”是一脉相承的系统。传统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沿传来的思想、道德、风格等,主要是表现为文化方面,而文化则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传统文化符号则是指在历史沿革的过程中,传承下来的思想、道德、风格、艺术、制度文化现象的意象的表现。实际上,一切文化现象都是符号现象。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符号,一类是人为符号。自然之符以山水等自然之物代表;人为符号以陶瓷、太极、戏曲脸谱等为代表。传统文化符号与设计息息相关,在民族服装的展示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符号,会让服饰散发出浓浓的民族气息,使服饰更有韵味。

民族风服装的展示特点和存在问题

民族服饰指的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服饰,由于不同民族在生活习惯、文化习俗上存在差距,发展也不尽相同。民族服装服饰的展示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网络展示,另一种是实体展示。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大量服饰网店应运而生,以淘宝网为例,店铺的服装展示方式对于吸引顾客注意,激发顾客的购买欲具有积极作用。网络模仿实体店,设立“橱窗”,橱窗内不是模特道具,而是一幅幅诗情画意服装的图片,注重服装与环境的融合,民族风的服装背景可以选择山清水秀的地方,也可以选择古典建筑、国画,突出民族风服装的特点。如“墨迹”网店,展示的中国风服饰中,融入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古典乐曲做背景,图片中的模特古典的妆容,以及图片背景的中国写意画,都让一件件服装充满了民族韵味。另外,实体店的民族风服饰展示更加直观,质地可触,款式可试,展示上可悬挂,也可用模特,还可以充分利用店里的“活模特”进行展示,同时注意服装配饰的搭配,让服饰的特点更加凸显。如女装品牌“渔”,在服装展示上主要以悬挂为主,注意墙面与服装的色彩搭配,以及陈列架的设计,使服装显得上档次,民族韵味浓厚。

网络展示的特点在于其空间大、内容多,展示方式以图片为主要形式,同时利用多媒体,营造出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实体展示的特点在于其直观性、可感性,陈列的多样性。但是,不管是网络还是实体都有一定的缺陷,网络展示着重于画面的营造,但是服装真实性上容易使顾客产生质疑。实体店的服装展示,往往不能够突出服装的民族特点,在陈列上略显沉闷,不够生动鲜活。

传统文化符号在民族服装展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意义

传统文化符号是民族精神的纽带,传统文化符号在民族服装展示设计中具有一定的应用研究意义。一是突出民族服装的民族韵味。在展示设计的过程注重传统文化符号的融入,可以为民族服装找到传统的依托和载体,从而增加民族服装的民族特点和民族风情。如在展台上下功夫,与民族器物相对应,增加服饰意蕴。二是展示和弘扬传统文化。08年奥运会上,礼仪服就融合了青花瓷、玉佩、丝绸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彰显了我国女性的柔美和高贵。这种民族服饰的展示,为我国展示和弘扬传统文化具有突出意义。三是提高服装的附加值。传统文化符号的融入,无形中为服装注入了文化的因子,通过外部结构、款式造型、色彩、装饰、陈列方式使民族服装的附加值得到提升,拉高了服装品味,通过这些服饰,使让人们感受到历史文化的一脉相承。如,我国女性喜爱的旗袍,被称为我国的“国服”,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印记,勾起人们的怀旧心绪。中国的唐装的展示,也常常出现在外教场合,纹、云纹、团花团寿图案,提花、织锦、刺绣的工艺,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符号的生动体现,体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风俗和风韵。

传统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积淀,民族服饰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而将传统文化符号应用于民族服装的展示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将为民族服装提供依托和载体,更好地将民族服装的“美”展示出来,更好地将传统文化的内蕴展示出来。

第5篇

1、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上的作用

高中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体现在三方面:辅助作用是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可以起到辅助语文教学的作用。高中阶段最重要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三观,国学教育具有这方面优势。传统文化中很多内容本身就有趣味性,含有很多有趣的民间故事、人物形象等。其中塑造出很多居于鲜明特点的人物形象与历史故事,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传统文化中还有很多诗词歌赋、名言警句等,这部分知识趣味性十足,可以和高中语文教学融合,提高课堂趣味性。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继承和传播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和认同优秀传统文化,包容和传扬不同民族的多样性文化,并形成热爱中华,建设祖国,报效国家的正确价值观念。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灵魂所在,我们应当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文化意识,拓展学生文化视野,让学生正确把握文化内涵,让学生产生文化历史责任担当,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不止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

2.1 联系教材内容,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根据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多开展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开展中,需要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可以采用做游戏、講故事、比诗歌、趣味知识竞赛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传统文化宣讲和教育。让高中生在游戏中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解和学习,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

基于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人学习意愿,适当地指导学生阅读古典文学作品,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去实施传统文化教育。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典文学作品,兼顾着文学的质与美,其中富含大量的传统优秀文化。

2.2 延展课堂内容,提高传统文化趣味性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增加传统文化的趣味性。同时,语文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现实节气联系起来,顺利引入传统文化,比如常见的二十四节气,到目前为止,二十四节气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在全国各地形成具有特色的民俗与文化现象,更体现出中国人的自然观。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二十四节气与信息技术融合,开展高中生教育活动。

如:在学习《春》这篇课文时,文章本身和节气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渗透二十四节气的特点。①让高中生理解每一个节气特点。通过动画的形式将每一个节气知识展现出来,比如春分当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节刚好相反,我们所在的中国是春分,而南半球则是秋分。同时,可以将动画与三球仪结合起来,激发高中生学习兴趣。②了解节气特点与变化规律。引导高中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气候变化,接着利用信息技术量动画与实景视频联系起来,让高中生仔细观察,掌握节气变化规律,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3 通过语文朗读,全面渗透传统文化

在高中语文教材内容的安排上,有不少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只是有的表达上较为明显,有的则比较隐晦。为了加深高中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吸引其学习兴趣,同时更好地将高中语文教材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剖析,挖掘其中所包含的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并将这些内容与教材所讲的基础知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朗读拥有一定规则,随心所欲、漫无目的的朗读只是浪费时间,难以让学生感知文言文包含的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应当主动向学生传递有效的朗读策略,让学生在泛读、诵读、精读过程中,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五人墓碑记》教学中,要将朗读与思考相互渗透,让学生在读中思,在思后读,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精神内涵。《五人墓碑记》开头一句,就表明了五人“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的主旨,文章中说明了作者对“或脱身以逃……其辱人贱行”的鄙视,更包含了作者“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思想观念。从匹夫、高爵显位之间的对比,运用“轻重固何如哉?”说明了五人之“为义而死,重于泰山”,而高爵显位之“苟且偷生,轻于鸿毛”,表明了作者的人生信念。通过朗读与朗读之后的思考,可以让学生更好体会到作者的思想观念以及作者对五人“敢于向恶势力斗争”的钦佩之情,体会到作者对“生死价值”的正确看法。

第6篇

关键词:洪江古商城;空间再造;传统文化艺术

洪江古商城属于江南民居,古建筑历史悠久,堪称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洪江古商城坐落在沅水、巫水汇合处,是典型的江南民居古建筑,建筑基本上还延续了明末清初建筑的普遍特点。建筑多为斗拱造型,“井”字形排列,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石雕、牌匾等随处可见,建筑与自然环境有效融合,堪称建筑上的天人合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生命力的延伸,风俗习惯则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生活习惯的积累,洪江古商城作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在建筑艺术和设计方面注重本民族文化对提高建筑艺术独特性有着重要意义。

1 传统文化艺术在洪江古商城空间再造实施中的意义与价值

1.1 提高建筑设计创意,增添民族魅力

风俗习惯则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生活习惯的积累,在地域文化的熏陶下,建筑艺术将会成为一种独具的特色,建筑装饰本土风俗文化的融合更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与弘扬。在全球多元化的体制下,当地传统文化就成为了一种特色,一种艺术上的创新,洪江古商城最大的特点就是其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因此,在洪江商城空间再造上,重点审视传统文化艺术的内涵,将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到洪江古商城建筑中,传统文化艺术在洪江古商城空间再造中的利用与融合,有效提高了建筑创意,增添了民族魅力,提高对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视,对洪江古商城空间再造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2 提升精神文化空间

魍车暮榻古商城建筑秉承了因山就势、顺应水脉的建筑理念,充分做到了人与大自然的融合,传统的洪江古商城文化在礼节与习俗上都具有鲜明的特点。邻里和睦,人与人交际友善,可以说,传统文化影响了洪江古商城建筑艺术特点,也可以说洪江古商城传承和弘扬了民族文化精神,是精神空间的一种塑造。针对洪江古商城内在人员的信息与人际关系,传统优秀的精神文化品质与文化素养在这里得到了有效传承,因此,在洪江古商城空间再造上,必须具备鲜明的指导思想与设计理念,在满足建筑艺术与物质上需求的同时,更要注重其精神空间的构建,传统文化艺术在洪江古商城中的应用与重视是提升精神文化空间的重要举措。

2 基于传统文化艺术在洪江古商城空间再造中的启示

洪江古商城是我国江南建筑的经典,在全国上下都极为珍贵,洪江古商城具有“活的清明上河图”之称,同时,也是世界佛教的文化之窗。传统艺术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因此,在洪江古商城的空间再造上,重视传统艺术文化的融合,对提高精神文化空间,保护世界历史遗产都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

注重古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洪江古商城在国内具有非常大的影响,注重传统文化艺术的融合,有效实现生活、社会文明与古建筑的协调一致。随着社会的发展,行为方式与价值观的改变,洪江古商城在空间再造上也面临着遗产保护问题,传统文化艺术是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一种传承。洪江古商城传承和弘扬了民族文化精神,是精神空间的一种塑造。因此,面对洪江古商城空间再造遗产保护问题上,政府一定要做到保护规划的完善与有效实施,全面保护其文化、艺术、历史、文明等,在空间再造上注重洪江古商城整体面貌的保护,绝对不要改变古商城原有的文化艺术特色,将发展新区与保护旧区做到同步并行。

第7篇

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如今,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传统文化教学的内容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生,是我国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并对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途径进行了研究,此外,还讨论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高中语文;传统文化;融入途径

传统文化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课堂氛围的营造,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特别是一些文言文内容时,难免会遇到枯燥乏味的情况,单纯的文章阅读和古诗文的学习,学生找不到学习的兴趣点,难免会降低学习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作为教师需要重视起对传统文化教学中,文化氛围的营造,同时,还应该把握营造的时机。

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高中教学中,传统文化与语文知识完美融合,对于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有着重要意义。高中语文教学中将传统文化的内容带入其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因为,传统文化本身富有一定的神秘色彩,特别是古诗词等传统文化的内容,不仅饱含的意义深远,同时也反映着时代的发展和古代的一些社会状态。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有着促进意义的。

(二)有助于抑制现代化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国家间文化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我国中学生不断接受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外来文化的影响。这是现代社会发展带来的必然的环境变化,也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影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内容,有助于提升传统文化对高中学生的影响力,让学生在接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同时,也能不忘中国传统文化,抵御现代社会多元化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在青少年学生中稳定传统文化的地位。

二、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育的路径

(一)把传统文化纳入高中语文教育体系。

在高中教学中,传统文化占据的比例比较少,然而在现代社会多元化文化共存的状态下,高中教学中需要增加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借助图书馆作品给学生丰富传统文化学习的内容,这样,能够更好地提升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影响力。

(二)营造良好的高中传统文化教学环境。

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教学还需要给学生创造一定的空间,营造更适合他们学习和接受传统文化的氛围,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和培养是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兴趣的途径,也是需要教师重点关注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校园广播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宣传和教育;利用校园社团传播传统文化。

(三)通过古诗文教学丰富传统文化内涵。

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很多都是通过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保存至今,而现代人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很大层面上也是通过古诗文这种形式来研究的。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古诗文的教学来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帮助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的内容,是一个良好的途径。从古诗文的特点上来讲,中国的古诗文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很多古诗文或荡气回肠,或婉转优美,对于学生而言,学习中国传统的古诗文本就是一种比较享受的学习过程。例如,教师在表达中国古代女性的品格特点等的时候,就可以利用李清照作为案例,李清照的一生跌宕起伏,从名门闺秀到经历重重磨难,父亲被贬,夫妇分离,丧夫,改嫁,再到离婚,这个传奇女性的一生让人惊叹,同时李清照的每一个人生阶段都创作了许多词作,教师可以以人物经历为线索,以词作的内容为辅助,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女性的一些思想特点等。这种古诗文教学方式更加全面的引出了传统文化的内涵,深化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

三、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育要注意的问题

(一)提高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文化修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需要增加对传统文化内容的筛选和整合,同时,从教师的角度,也应该提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文化修养。只有教师个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有深度。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文化修养,一方面需要教师主动的融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在教授学生的同时,自己也要敏而好学,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填补自身的知识空白。另一方面,从学校的角度来讲,高中院校教师教学压力较大,教学负担较重,作为院校本身,也应该给教师多多创设一些学习机会,增加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定期的给在校教师提供传统文化的培训机会,让语文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能够实现他们自身对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

(二)注重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氛围营造时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动用各种方式来营造传统文化教学的时机,将传统文化教学的内容与文化氛围的营造相结合。例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四大名著《红楼梦》的节选是一个教学内容,其中,单纯的文字学习学生读起原著文字来难免会感觉有些晦涩,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影视作品的方式营造课堂学习的氛围,通过播放《红楼梦》影视作品相应的片段,引导学生感受文章内容中描述的情景,这种环境的营造达到了创设学习氛围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的一个途径,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等都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四、结束语

传统文化从我国古代流传至今,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的地位受到多元化的冲击,高中阶段的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重要阶段,通过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价值观的塑造。

作者:程繁钊 单位:内蒙古通辽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朱利林.高中语文教师传统文化修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第8篇

〔关键词〕现代主义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 融合 国际水准

中国当今的现代设计受到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冲击是巨大的,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过程中,设计界有一个重要的困惑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能更好地融合中国现代设计,其也是中国设计界的责任和努力方向。中国当今的现代设计发展速度虽快,但设计界略显浮躁,常有过分追求张扬的“高、大、上”的情况,设计忽视了社会功能,无视经济指标,盲目抄袭欧美,抛弃传统文化等问题是急需改善的。中国现代设计应该走向一条符合本民族需求及文化品位的未来发展道路[1]。现代设计的基本要素应该是功能良好、经济指标合理、设计为大众服务、运用现代先进技术等,这些要素源于上世纪初欧美国家兴起的现代主义设计,也是欧美国家的主流设计体系。欧美国家相对中国而言,其现代设计拥有更为完整的发展体系,其近现代设计理念和经验有很多是值得全世界学习和借鉴的,但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绝不可以全盘照搬欧美体系。

中国的现代设计应该注重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但中国现代设计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上,绝对不应该是对中国古文明进行简单的形式化复制,而是要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现代设计应该大步迈向国际设计潮流,学习和运用国际先进设计思想、技术的同时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国际先进设计理念,逐步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国际化设计形式。现代主义设计是当今欧美先进国家及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设计主流,而且拥有先进的思想内涵。现代主义设计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符合中国现代设计发展的一条途径[2]。现代主义的定义比较复杂,它包含的范围极为广泛,从哲学、心理学、美学、艺术、文学等方面都被涉及。现代主义设计起源于二十世纪初,二战后逐渐席卷全球,从平面设计到建筑设计都受到影响,可以说各种设计门类无一幸免的受其深刻影响,其不但深刻的影响到整个世纪的人类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对各种艺术、设计活动都有决定性的冲击作用。现代主义设计在设计形式上强调功能合理、经济实用、美观简约等特点,但它绝对不是一种简单的风格,其对功能的重视,对材料的执着,对尺度的精准,对比例的考究,都是可以创造极为精彩的设计效果的。沃尔特・格罗佩斯、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佛兰克・劳埃德・莱特、康定斯基、约翰・伊顿等近现代世界级设计大师就是坚持现代主义设计立场的,而且用现代主义设计思想创造了大量优秀的建筑、工业产品、家具、室内设计、平面设计等作品,他们很多设计作品都成为经典,甚至引领世界设计潮流,其设计影响力直到今日还源源不断。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的深层内涵是它一直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和社会主义特征,强调设计能够为广大劳动群众服务,同时希望社会大众都能享受设计。现代主义设计的内容比较广泛,世界上的设计大师也各具特点,但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的深层内涵总体上体现了其先进性、科学性、合理性及可持续性的优点,正因如此,时至今日仍然受到众多世界级设计大师坚持与推崇。现代主义设计是伟大的,是符合中国乃至世界的现代设计发展潮流的,应该大力推行。

中国现代设计应该融合中国传统文化,要将两者发扬光大[3]。如果把设计看作是文化的具体表征,那么一个民族传统的灭亡就是该文化的衰亡,因此中国现代设计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与传承发展很重要。中国有数千年历史,今天所见之设计很多都有历史可以追溯,我们要找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作为我们所认定的传统。日本是一个很重视保护传统文化的国家。日本自接受唐文化之后直到今天其文化中仍然保留着大量唐代精神,并且在其近现代设计中融合日本文化也十分成功,这是值得中国现代设计学习和借鉴的。日本擅长学习外国先进经验,也擅长把别人经验和自己的本国国情结合,其民族传统文化保存的非常好,而且和现代设计的内容融合一体。比如:日本的传统食品、传统服装、传统包装和平面设计、传统建筑及室内设计等都就有相当高水平的融合现代设计的特点。日本现代设计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它的传统与现代双轨并行体制,传统与现代设计平行发展,不会互相干涉和排挤,在可能的情况下就互相借鉴及融合。日本和中国同属东方邻国,文化上具有很多共同点及渊源,对方的成功经验应该值得研究学习。

近年来,国内广大设计学者和设计师都逐渐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能更好的融合现代设计,他们都开始持续对中国传统文化作深入调查与研究以期推动中国现代设计迈向国际水准,把中国现代设计推向国际市场,这是中国现代设计的进步。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现代主义设计理论上应该寻求两者的共同点,以便寻求统合的共同特色[4]。台湾学者汉宝德的著作《建筑・历史・文化》当中有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设计融合的论述,著作中列举了林徽因女士(中国首位女建筑家)的理论,还有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莱特和密斯的设计思想,其内容很有道理。林徽因女仕作为一位受西方教育的学者,她认为中国传统建筑曾经具备西方建筑的三要素:适用、坚固、美观,中国传统建筑的构架精神和西方建筑的构架理念是一致的,只是材料与方法不同;莱特的建筑设计理念和作品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特别是《老子》思想对他影响极大,《老子》中“自然”与“空间”的观念深刻启示了他的设计理念,其建筑等作品中很多都具有明显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子,作品经典之余具有强烈的东方韵味。《老子》主张的“无为”思想对密斯的设计作品也可以进行解释,密斯主张“少就是多”,他的建筑等设计作品往往是形式上简单到无以复加,但设计作品的功能和内涵却是丰富、完善和深沉的。密斯在设计形式上刻意避免“多做”,但其出发点却是为了“做多”。林徽因女士在结构体系方面指出了西方现代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共同点,莱特和密斯的设计则体现了西方现代主义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人文哲学方面的高度一致。虽然汉先生只是列举和研究了西方现代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但各种设计门类都是具有相同的研究途径,研究价值都是很高的,研究成果也会很丰富的。国际现代主义设计作为欧美等西方国家的主流设计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众多内涵层面的共通性。

近代以来,中国很多著名设计师们都一直领头进行现代主义设计实践,期间也创造了很多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设计作品,而且也为中国现代设计发展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为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现代主义设计探索做了重要贡献。中国近现代的建筑大师林克明、陈伯齐、夏昌龙、龙庆忠、莫伯治、佘南、何镜堂等建筑设计大师都是专注于现代主义设计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这些大师们大多都有留学欧美国家接受现代主义设计教育的背景,对现代主义设计有自己深入的理解,他们也较早多方面地探索了中国现代建筑设计,并积极探索现代主义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期间产生了很多有价值的优秀建筑等设计作品,这些设计作品大多集中在中国岭南地区,例如广州白天鹅宾馆、北园酒家、矿泉别墅、广州宾馆、南越王博物馆、新东方宾馆、广州友谊剧院等等,精品可谓多不胜数。其中莫伯治和佘南是把现代主义设计融合岭南地域文化为一体的最为代表的人物,广州白天Z宾馆和广州友谊剧院都是他们的代表之作,白天鹅宾馆是典型的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空间内部融合岭南园林水乡设计,创造了精彩绝伦的设计效果,此酒店迄今为止仍然是广州最好的酒店之一;佘南在设计上常突出现代主义设计建筑特点,他于1964年设计的广州友谊剧院是一座简洁大方、经济实用,既突出演出功能,又创造出流畅而富有现代感的作品,其中具有中国园林风格的空间氛围,建材选用上因地选材,因而具有高水平而低造价的特点,是全国剧院设计的典范。

上述中国设计界的前辈们的探索和实践是具有成效的,他们众多的设计作品成功的,应该感谢前辈们的探索。时至今日,中国总体设计水准较以前已经大幅提升,逐步踏进先进设计国家之列,中国设计师和设计作品也逐步享誉世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现代主义设计目前已得到更多国内学者及设计师的重视,他们孜孜不倦的进行设计实践,成果丰硕,这是中国设计界在意识形态和市场现实两方面的重大进步。今天中国现代设计对现代主义设计的理解和运用更加成熟,在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也更游刃有余,更能体现中华文化传统的精神内涵和深层气质。以中国当今杰出建筑设计师为例就有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王澍、俞挺、柳亦春、赵晓东、梁志天、胡如珊等优秀前沿设计师,他们都致力于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现代设计并获得了巨大成功。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最后的大师”,他荣获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建筑学奖(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他主张“越是民族的,越是国际的”,他的代表作品――北京香山饭店是一项典型的现代主义融合中国传统的精彩设计作品,香山饭店是享誉中外的经典之作,用他的原话就是:“从香山饭店的设计,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王澍(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是国内新生代优秀建筑师之一,他是2012年普里兹克建筑学奖获得者,也是获得这项殊荣的第一个中国公民。他的代表作品有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和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等。王澍长期致力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相融方式,他的设计具有明显的现代主义设计特点:设计形式简约大气、选材节约环保、造价合理、追求功能合理、尺度比例精准、色彩素雅清新,同时巧妙地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技术、传统建筑材料、手工艺、材料加工工艺等;其设计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高超表达,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并发掘其与现代建筑内在的微妙关系。普利兹克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曾经这样评价王澍:“他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 王澍的设计可以说精彩绝伦,惊艳四座,展现了现代主义设计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顶级水准,享誉世界[5]。著名建筑师俞挺的设计作品无极书院、九间堂二期、东园雅集别墅小区、拙政别墅等都是国内优秀的房地产项目,他的设计作品从建筑、园林,到室内设计、家具、用品都追求现代主义设计融合中国传统文化,设计作品非常高雅清新,展现了对现代主义设计精神处于新时代和特定地域的理解,也有深沉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人文情怀概括得非常独特而有效。国内目前设计界的优秀人物和精彩之作是不胜枚举,数不胜数,他们都是现代主义设计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出奇制胜的成功者,我们应该在此道路上继续前行,开创中国未来设计的新高度。

中华民族历来具有积极向上、智慧勤奋的创新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上下五千多年历史,其饱含精华无数,也含有众多的智慧文明,中国设计界应该继续发扬民族创新精神,继续深入调查与研究,提炼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把中华传统文明融合先进的国际现代主义设计,提升中国未来设计的水准和世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王受之. 营建集 [M].著作.2011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著作.2014

[3]汉宝德.建筑.历史.文化――汉宝德论传统建筑[M].著作.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