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23 09:24: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阅读文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英文名称:Beijing Literature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0257-0262
国内刊号:11-1122/I
邮发代号:2-85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北京文学(原创版精彩阅读)》(月刊)创刊于1950年,由北京市文联主办。
办刊宗旨
清新感,现实感,大众性,可读性。 撷千种书刊精化,创独家选刊气象。
每年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最后一题为探究题,探究文本某一方面的问题。从赋分上来看,这些探究题赋分都为6分,表明了高考对考生的探究能力的关注。侧重于探讨“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这四道探究题强调多角度地深刻地个性化地理解,但不是无限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它都或明示或暗示要“结合全文探究”。考生必须在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再针对题目的探究要求,进行个性思考,发挥创造。
二、探究题的高考准备
(一)审明探究任务
从江苏的探究题来看,出题大致种形式是先引出某个主题,再提出探究的任务。如江苏卷必考之文学类文本阅读《侯银匠》第15题: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题目首先就提示小说的主要人物是“侯银匠”,接着说“但写侯菊的文字多”,前后两句看似矛盾,出题者就此提出“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结合全文看,作者这样安排显然是不矛盾的,而是巧妙地使用表现手法之后达到的效果。至此,学生明确了此题的探究任务,就可以从小说人物形象的突现,小说情节的巧妙安排,小说的内容,小说的主题,审美情趣等方面入手,探究小说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探究题中给出的思考,不是出题者有意为难学生,而是提示疑点,使得学生就疑遂生思,因思而深究。能先找到探究的问题,是进行探究的第一步。
(二)联系知识储备探究
从高考探究题探究的任务来看,主要集中在探究作品的形象,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作品的社会价值、审美价值等几个方面。答题时应迅速地搜索相关的知识,为进一步的探究提供知识方面的支持和依据。因此,在备考时要充分地储备知识,并进行梳理,如复习文章的谋篇布局,鉴赏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实用类文本选材的特色,作品的社会价值、审美价值,文学常识等方面的知识。学生还要熟知常见的表现手法方面的知识,如修辞方法(如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表现方法(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化用典故、联想想象、比兴象征、等)。这样,在考场碰到实际的探究问题,才能自如地调动平时的积累,进行探究。如2011年的《“这是你的战争”》第14题探究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自然景物描写的作用有:1、表现自然环境景物的特征,渲染某种气氛;2、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3、烘托人物形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心理,暗示人物命运;4、为后文埋下伏笔或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学生可以结合文本,从以上角度提出自己个性化的解读。因此,这道题可以这样答:深刻寓意:1、雪渲染气氛,暗示战事紧急,形势严峻;2、腊梅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品质。表现人物:1、孟弗之见到雪白的腊梅林,暗喻他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重心情;2、肖子蔚、澹台玮面对雪已消了大半的腊梅林,暗示他们消解了内心的淡淡纠纷,彼此之间理解更深了;3、澹台玮走入腊梅林,人与梅相映,隐喻坚贞人格。因此,学生面对探究任务,需要调动平时积累的知识资源,自主运用知识,对问题进行理解领悟,分析概括,才能进行较深、较广的探究。
(三)依托文本探究
探究能力最主要的表现是发现和创新。因此,学生在答探究题时,应尽量多角度、多层次地发现和挖掘答题点。但是,任何阅读都要有文本意识,不能够跳离文本。学生面对的探究题是针对文本中的某一个问题,某一个方面提出探究任务,那么在探究时不能完全个性化解读,也不能脱离文本架空分析。学生探究得来的观点来源文本,用于支撑观点的论据同样来自文本。如2009年《上善若水》第14题,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学生答题前先要抓住文本写了以下内容:都江堰防洪灌溉、滋养了天府之国的子民;李冰和李冰的后任修建、疏浚、修缮都江堰,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后人有情,瞻仰这些官员。进而从三个层面得出答案:1、(都江堰)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2、(修建维护者)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3、(后人)我们要向前人学习,要做上善之人,要做上善之事。探究既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因此,无论是形成观点见解还是运用知识分析,都要紧扣文本内容,理清写了哪些人、事、景、物,进行合情合理地探究阅读。
(四)多角度探究
探究文学作品的意蕴要透过具体的人物形象,将其虚化到所有人类的高度,挖掘作品人文、历史、哲学的内涵。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通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价值、尊严、命运的追求、维护和关切,对优秀精神文化现象的珍视,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探究时需要关照个体价值的实现,关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考试说明》中要求学生能“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对作品表现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评价”。探究作者的情感,首先要理清文章写了哪些人物、事情、景色、物品,他们哪些体现了真善美,哪些属于假丑恶,对于真善美的内容予以赞美、歌颂、崇敬、怀念,对于假丑恶的现象表达厌恶、愤慨、讽刺,对走向假丑恶的现象表达担忧,对弱小者同情怜悯。如2010年《溜索》第14题“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在领队的带领下,驮队熟练地渡过峡谷,原本畏惧害怕的“我”和牛也度过了渡过了峡谷。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可以回答: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从人与人的关系考虑,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领队与驮队成员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的人际关系;另一个就是。“我”与领队的关系: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可以写表达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关键词】英语文学作品 电影观赏听说读写
一、前言
我国英语教育的基本国情是:中国人学英语和中国人教英语,英语学习仍以课堂教学为主。众多的英语学习者处于渴望学好英语,却又因缺乏真实的语言情景而举步为难。
英语文学作品及其电影多年来一直是在国内外都很受欢迎的英语教学内容,是语言和文化输入和教学的重要资源。笔者曾经在《高级英语》课程教学中尝试这样的做法,去年在美国也观摩了国外通过英语文学阅读及其电影欣赏来进行的英语教学,认为英语文学作品及其电影观赏是英语教学喜闻乐见的教学资源和途径,对提高英语学习者的听说读写非常富有成效。
二、英语文学作品及其电影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1,英语文学作品
文学是语言最完美最崇高的形式。语言依赖文学展示她的美。文学依赖语言表达它的含义,通过词汇各种各样广泛精巧的运用及各种复杂贴切的用法。扩展了语言知识。使学生接触到不同的结构或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巧。中国人学习外语,过去、现在、即使是将来,其主要渠道仍然是阅读。
那些脍炙人口、妙语连珠的传世之作至今为人所称道。让学生能充分地领略到英语民族的表达方式、丰富的词汇、贴切生动的描述。(赵莉。2004)
优秀的文学作品,生动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描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社会风尚,表现了各个阶段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帮助学生了解各个时代的社会生活,获得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知识,提高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这就是文学所具有的认识作用。
文学作品阅读还能使学生的语感更加敏锐。借助文学作品来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及交际能力,了解文学作品所反映的与语言相关联的社会、文化和历史经验。结合自己的经历体验去分析、理解作品,赋予文字以符合新的生命和意义。
文学作品的学习需要学生有相当的语言基础,同时能够在高层次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陈许,2001)。它的优势在于“增加语言使用机会,扩展语言使用思路”。(王守义1991)
2电影
英语电影无疑是英语教学来的一个巨大的教学资源,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极好的、愉快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各种风格、不同类型的英文影片以图文声情并茂的表现手段,使其比很多别的教学资源更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电影语言情景教学真实而立体地展现了所学语言的背景和使用的环境。电影所提供的是语言交际的典型情景,它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重现实际生活的各个场面。
电影教学让学生听到英美人士的地道语言和纯正的语音语调,接触到大量形象生动、标准地道的生活和社会交际语言,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口语流利性。口语流利性对表达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我国的英语教学主要由中国老师来进行。因此教学效果,特别是在英语口语的提高上有明显的欠缺。口语流利性所运用的时间性指标包括语速、发音速度、发音时间比、平均语流长度,以及平均停顿长度等五方面。学生在观赏电影时,可尽情模仿。
电影有着极强的情感感染力,嬉笑怒骂、悲欢离合等场景对观看者的心里有极大;中击力,能让学习者感受真正的外语氛围。3,两者的结合 既然很多文学小说都被拍成电影。这两种媒体又很容易结合起来,给英语语言和文化学习带来多姿多彩的方式。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和和观看其电影进行英语教学,先阅读一本英语文学作品,再观赏其电影作品,其中组织各种多样的学习活动。这种英语教学方法收效甚好。三、教学策略 1,文学作品和电影的选择 教师对文学作品及其电影的选择至关重要。所选的作品和电影必须是适合学生的英语水平、年龄和文化,并且是男女学生都感兴趣的,避免选择语言或内容不适合的小说和电影。电影的现实意义和引人入胜的情节,为学生的观后讨论提供了很多描述的空间。
2,文学作品阅读
1)根据教学进度计划给学生适当的时间在课外阅读小说。
2)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地理解和欣赏作品,要求学生上网和利用图书馆查阅作家的资料,包括作家的生平和主要著作,以及与文学作品相关的背景知识,比如在阅读“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飞越疯人院》)时,要求学生了解印第安人和精神病院的基本情况,讨论学生自己在医院看病的经历,等等。
3)让学生分组讨和分享自己在此阶段的查阅成果和认识。
4)开始阅读后,要求学生掌握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时间(time)、人物(character)、场景(setting)、冲突(conflict)、情节(piot)、视角(poinl of view)、结构(structu re)、风格(style)、语气(ione)、象征(symbolism)和主题(1heme)等。
5)在不同的阅读阶段进行阅读理解测试,鼓励和督促学生按时完成阅读任务,做好讨论和观赏电影的准备。
6)测试后,要有时间让学生和老师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讨论。问题的覆盖面应广,包括情节发展、人物个性、文化问题、文学主题和个人的读后感。“在具体文学教学过程中,如果离开了文本和学生(读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作品的潜在美学价值没有被体验(experienced),作品就失去了实质性的存在意义”。(刘富丽,2004)
7)扩大学生词汇量是教学的另一个主要内容。不断地变换词汇的学习活动。包括词汇讨论和猜词游戏。要求学生平时把自己认为有趣或重要的生词记录在词汇本里,然后互相交流,还可以做成词汇卡进行猜词游戏。
8)在小说里寻找描写某个人物或事物的词汇,或对长句和难句进行分析理解。
9)要求学生边读边写,用日记的形式写下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有争议的主题。还可以给小说里某个人物写演讲词、人物之间的书信,并阅读关于作品故事的报纸文章。
3,文学作品阅读后的教学活动
1)讨论作品的写作风格以及作品的主题。
2)选择作品其中的一个情节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爱的角色,并用录像机拍摄下来,学生可以尝试人物的不同文化体验,克服不敢开口讲英语的害羞心理。同时更加了解自己的英语水平,便于反思和提高。
3)要求学生写读后感或以论文的形式写作品评论。评论的内容包括:作者生平、作家主要代表作、历史背景、作品的主题、作品 的象征意义,以及对文章涵义的理解等。通过撰写论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他们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基础。读书贵在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文学作品可以为写作提供题材和内容,写作则又深化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两者互为补充。(冯倩,2006)
4)就一下一些有趣的话题展开讨论:电影的结尾是否和小说不同?一些文学技巧,如第一人称的叙述和内心独白。在电影里会如何处理?并对演员的挑选、布景的设计、音乐和其它电影制作的因素进行各抒己见。
4,电影的观赏
通常情况下。学生自己看电影时只是从头到尾被动地把电影看完,这种被动的行为不能产生可感知的学习,不会达到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英语技能的预期学习效果。而且,他们习惯于靠汉语字幕来理解和欣赏电影。离开电影字幕,就不知所云了。教师要努力优化看英语电影学英语的教学效果。
1)电影对话十分的地道和口语化,其中许多表达和俚语是中国教师本身也有不熟悉的,要在课前将影片的难词、俗语、俚语等汇编成词汇表,发给学生预习。
2)每观赏电影十分钟就让学生做一些有关电影内容的理解问题,这样能大大地提高学生对电影的理解能力。问题最好是多项选择题的形似,每个问题提供三个选项,这样可以方便学生答题,又不影响电影观赏。电影里的英语语速往往太快,惯用语太多,对学生来说完全理解难度很大。因此,根据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给学生的问题应该是关于节目对话里比较清晰和容易懂的部分,或是画面里比较很明显的视觉细节。通过回答这些较为易懂的问题,学生会更加投入、更加有信心地观赏电影。
3)在观看电影期间,还可暂停来进行语言学习。具体的做法有关掉声音,猜对话内容。
4)选择有趣的对话,让学生进行模仿,并把自己的声音录下来,过后反复听并纠正自己的错误。提高他们的发音和流利性。
5)要求学生注意演员讲话时的弱读、重音和节奏,并加以模仿。学生经常会发现演员对一些词的弱读有时会弱到无法听到,知道就是说本族语的人也无法听懂所有的句子,也要根据上下文和语法知识来理解的。
6)像唱卡拉OK一样,让学生看着英文字幕带有感彩地进行口语练习。
5电影观赏后的教学活动
1)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述电影内容、主要人物等,这样不仅加深了对电影的理解,还提高了学生应用英语的语言能力。
2)就影片的主题思想、主要人物的性格命运分析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布置学生写观后感,启发学生思考,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文化内涵、主题、乃至人物的某句精彩对白。挖掘影片给人的启示。比较文化差异。
4)要求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和背诵影片中的经典对白。训练学生的发音和地道的语言表达能力,美文背得越多,英语的表达就会越流利、越地道。正如李荫华教授所言:“背诵、朗读是我语言教学的一个经典作法”。
5)比较小说和电影,写电影评论,扮演电影评论家进行辩论,在班上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研究发现,或写成文章。
四、结束语
文学作品和电影语言情景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提高听说能力,而且还为学生展现了一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风俗及概貌的窗口,增强学生跨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流的技能。
一、抓住学生课外阅读需要心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大文豪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我所教班级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小学、初中阶段涉猎名著极少,新课标中所列八部名著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只是听说过,系统阅读过一部的更是寥寥无几。面对厚厚的《三国演义》《红楼梦》,根本不知从何下手,一片茫然。面对这种情况,我抓住学生课外阅读需要心理:认知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读书一方面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另一方面是出自于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这种心理需求是求知最基本的原动力。
首先,开展名著阅读的交流会。遵循学生课外阅读需要心理:追求赏识的需要。这类阅读心理需要分成两种:一种是通过阅读得到父母师长的赞许,另一种是为了通过课外阅读增加谈资,从而赢得同龄人的敬服。我告诉学生,名著是经过历史洪流卷席,大浪淘沙之后沉淀的金子。不管是思想还是艺术上都存在极高的价值,阅读它们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甚至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其次,我根据学生不同性别、性格、心理特质,在规定书目的基础上,引导阅读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女生多愁善感,喜欢风花雪月,我就将《红楼梦》中宝黛初会的一幕娓娓道来。男生崇拜英雄人物,说罢赵子龙单骑救主,个个热血沸腾。老葛朗台的吝啬令人捧腹,觉新的懦弱引来讨伐声一片……
文学名著的原著很出色,很多的文学评论家对于这些文学名著的解读也很到位。文学评论家的这种解读,实际上是教学生如何去品读这部名著。我有意识的向学生推荐一些有名的文学评论家评价名著的文章,学生在自己初读的基础上,有名家的指点,会更深入地理解原文。
二、循序渐进、培养阅读能力
首先,我告诉学生当代散文家、哲学家周国平先生说过一句话,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在他们众所周知的声誉背后,往往有一个人所不知的身份,便是终身读者,即一辈子爱读书的人。所以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制定长期的阅读计划,每天阅读名著的时间、篇目。力求把读文学名著当成生活的必需,务必每天亲近文学、每天都和作家进行心灵的对话。随着身心的发展,自我意识的觉醒使中学生容易产生孤独感,课外阅读便成了他们排遣孤独的突破口。他们以书为友,与书中人物交流思想、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得到自我振奋与陶醉。
其次,指导学生科学阅读的方法。如“择要摘抄法”“圈画点评法”“写读后感”等。尤其是圈画点评这一方法,学生边读边记,在思考中升华。当他们回顾自己写下点点滴滴的收获,成就感油然而生。再则,每天上课,都设课前三分钟,让学生每天分享一个名著故事。互相督促鼓励,形成愉快的阅读氛围。
第三,有针对性地梳理长篇名著阅读。长篇小说篇幅长,人物多,情节杂,学生难把握容易混乱。名著导读课便至关重要。第一步,向学生提供导读材料,材料主要包括作者简介、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简析、艺术特点简析等等,让学生在读之前对作品先有个大体的了解。然后,以某一要点切入。例如《三国演义》导读:
通过对英雄的分析点评,引导学生去感知其中英雄人物的形象,并适当进行对比,鼓励学生思考和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1、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中央电视台84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断:三顾草庐、舌战群儒、赤壁之战等。
2、请学生谈谈对片断中人物的感受?(小组讨论)刘备、诸葛亮、曹操。
3、回归文本,制定部分回合让学生阅读,然后小组合作,对以下问题进行探讨:
(1)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怎样一个人?你印象中的曹操又是怎样一个人?
(2)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刘备却处处流泪,你是如何看待刘备的“眼泪”?
(3)诸葛亮运筹帷幄,谋略过人,但你相信他真懂得七星台祭风、五丈原禳星吗?你如何看待诸葛亮的才能。
在比较的阅读过程中,带动学生进行思考,进行讨论。一方面通过交流可以在某些方面达成共识,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能产生观点的碰撞,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4、总结延伸。利用课外时间,认真阅读《三国演义》以及相关资料,并从中选择一个或多个人物形象,并就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的剖析、研究和探讨。由面到点,化繁为简。
三、注重实效,定时进行名著阅读检测
1、课前5分钟。以课前讲话的形式展开,可以复述一个名著情节,可以交流对优美的词语、句子、段落的赏析,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对公认的好句子、段落朗诵甚至背诵。
2、采取“我读文学名著”的日记传递。班级准备一个日记本,用记日记的形式,一天一个人,从甲同学传到乙同学,让他们去谈自己读了哪个名著,或者是哪个名著片断的主要故事情节,锻炼一下他们概括情节的能力,之后就是谈自己阅读的感受。让学生有一个相互学习借鉴的机会。半学期评选一次好作品,加以奖励。
3、两周小测检查一次。根据新课标考试要求,以书面考查形式检验学生读书质量。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
4、整体感知阅读,这一遍阅读安排在寒暑假期里。由于假期时间集中,他们完全处于自主的地位,便于从整体上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特点。同时对不懂的字词,查阅工具书,心得记在阅读笔记上,开学后交流、检查。
四、 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做学生名著之路的点灯人
关键词:文本特征 答题规律 答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126-01
文学类文本阅读在近几年江苏高考中所占分值越来越大,而我们的学生在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中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在各类考试中得分率偏低。常常是在一知半解甚至不知所云的情况下勉强作答,结果当然是牛头不对马嘴。为此,我们有必要了解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文特点,掌握一定的答题规律。
1 了解文本特征,训练要有针对性
高考涉及的文学类文本主要是散文和小说。文艺性散文一般可分为叙事、写景、咏物等类。不管哪一类散文,我们在阅读时都需要和作者的情感相联系,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要做到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把握,要加强因果分析,这样才能保证从宏观到微观上对散文准确读解。要鉴赏小说,须知道什么是小说,有什么特点。我们通过语文课的学习,知道了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学会了如何从小说中分析出蕴涵在其中的主题思想。所有这些,都是我们进行小说鉴赏的基础知识。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掌握这一类文本在高考命题中的特点。
1.1深层的意蕴需要挖掘
这类文章的深层意蕴,通常不是停留在文章的表面的。要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适度概括后,才能懂得作者的立意所在。以这样的文章为命题材料,命题者较易命制考查综合、概括能力的试题。
1.2含蓄的语言需要剖析
这类文章中会存在一些表意含蓄的句子,咋一看可能会不明白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意思,这时必须结合上下文的其他部分,才能求得合理的解释。而命题者一般会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等这一类题目来考查学生,我们通常必须把与其有着上下文联系的句子找出来。
1.3表达技巧的运用需要斟酌
这类文章中通常有一定的语言技巧、写作技巧的运用。这样命题者就能较为顺利地给出考查鉴赏能力的试题。
这三条构成选择命题材料的依据。因此,我们平时训练中就应该把挖掘文章的深层意蕴,理解文中表意含蓄的句子,鉴赏表达技巧作为训练的重点。
2 掌握规律,提高成效
“技巧”指文学技巧,表达技巧类的考题,常在叙述人称、描写方法(角度)、结构、修辞等方面设题。那么掌握相关的文学创作规律,就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了。所以,在解答表达技巧类的题目时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作者在语言运用上体现出什么样的个性风格(委婉含蓄、明快直露、冷峻深沉、热情澎湃等等)给读者哪些艺术审美享受;②文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言事说理服务的;③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象征、比兴、类比、对比、衬托等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④文中所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反语、夸张、排比、反复等)创造出什么样的意境,表达效果如何等等。
3 掌握方法,提高得分率
阅读题是高考中的重点和难点,得分率普遍比较低,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考生平时的阅读量不够;二是教师平时的阅读解题指导不扎实;三是复习时学生见题做题,教师就题析题,没有形成系列,散而杂。所以,我们就需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和答题方法。
3.1阅读方法
阅读文章要学会抓要点,抓关键词。找关键词要善于观察重要词语出现的频率,同时要掌握一定的诀窍,关键词一般会在段首或段尾出现,与该文的文题或主题联系最密切。抓住了它们,也就可以提纲挈领,总揽全局。
3.2答题方法
在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时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审清题干,明确要求。题意弄明白了,答题才可能有一个正确的思路。
答题的过程中要从原文中筛选摘取的信息,加以整合并进行表述。整合信息,要善于归纳,形成要点,分点作答。至于分成几个要点回答,除了依据文意,还必须看题答题,要看该题的分数。例如,这道题若是四分,一般有两个要点。
编写答案要充分利用原文的词句,抓住答题关键词,表述要简洁确切,符合字数要求。
3.3编写答案方法
很多学生感到现代文阅读题目不好答,有时候自己知道什么意思,但是就是编写不出满意的答案,自然也就不能得到满意的分数。我们在编写答案时或多或少的存在这样那样的误区。
误区一:表述不精密确切。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打草稿,表述要理性、清晰。打好草稿后,还需要精简浓缩,裁掉冗词赘句,使得要点明确,表达简洁。答案的表述,应该是理性的、清晰的。
误区二:似是而非。学生在答题中没有切中要点,或是没有充分利用原文的词句,而是自己拼凑一些话来回答。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一定要尽可能利用原文,在用原文可以回答的情况下,不要另编一套,尽可能贴近标准答案。要知道,在高考现代文评卷过程中,评卷人相当留意关键词,最可行的办法是利用原文词句作答。
误区三:要点不明确,没有分点作答。我们的解决方法是观察分数设置,分点作答。一般地说,命题者在命题的时候,他必然会考虑评卷的方便,让评卷的人方便评分操作。所以,应该学会观察分数的设置。不分要点笼统作答,可能导致失分。
误区四:遗漏要点。这种情况是由于学生答题不严谨细致造成的或是未能整体把握全文造成的。遗漏要点就是筛选不细致、概括不完整。我们这时就需要瞻前顾后,宏观把握。
【关键词】媒体化时代;英美文学;文学批评;文学阅读
引言
在网络与多媒体广泛应用的信息时代,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的优势和先进的教学媒介,探索全新的文学教学模式,以文学鉴赏为主,在英美文学课堂上合理引入文学批评理论,培养学生的英美文学阅读能力,以便他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英美文学。
一、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
所谓文学理论,是指通过文学作品研究有关文学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社会作用等,从而提出一些原理和原则。严格来说,文学理论是一门学科,是文艺学的一个门类。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文学批评应该由两部分组成,也就是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知识是进行任何文学批评的重要基础之一。文学批评则是以规定的标准为主,对文学作品及文学作品所引发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阐释,形成一定的结论。本文所涉及的文学理论更侧重通过文学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文学批评理论,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理论对英美原版文学作品进行赏析。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融入文学批评,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英美文学赏析能力。显而易见,英美文学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合理利用文学批评理论赏析英美原版文学作品,培养英美原版文学阅读能力,从而提升英语语言水平及文学素养,并将所学所悟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笔者认为,英美文学课堂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帮助他们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真正获得喜悦感和成就感,而非片面传授文学理论知识。
二、文学阅读和文学批评
文学阅读其实是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是读者与作者的一种未谋面的、超越时空的交流。在这个交流过程中,读者会慢慢地形成对原作内容的看法和评价,并自发地由这些看法引发出一些文学批评。所以,文学批评不仅仅是专业的文学批评家才会做的事情,而是进行阅读的人都会产生的一种行为(羊艳2008)。比如儿时阅读简易故事书后,故事中的人物、场景、情节等因素都会给人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象,甚至会对故事中的各种人物产生不同的情感,或喜或厌。另外,以上因素有助于读者较全面地理解所读故事。对于那些从未学习过文学批评理论的读者而言,这种自然而然的文学批评行为属于自发性评论。同时,这种自发性评论会受到读者自身经历、教育背景及生活环境等的影响。因此,尽管自发性评论具备一定的评价标准,但这种评价标准因人而异。自发性的文学批评具备一定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并且与文学批评理论有一定的联系。而英美文学教学是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评价所读文学作品,不是让他们自发性评价。英美文学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出发,鉴赏作品内容,提高审美、鉴赏水平,从而提高自身境界。
三、媒体化时代下文学批评在英美文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英美文学课程教学
相比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而言,结合互联网技术的新型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有许多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仅从信息量这一角度来看,新型英美文学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丰富课堂内容,甚至可以将这些内容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另外,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获得与英美文学相关的教科研论文及硕博士毕业论文。可以说,互联网已经成了英美文学课堂中容量巨大的资源库。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通过互联网选择或截取相关教学资源,如与所要赏析英美文学相关的电影及文学评论等,使课堂教学显得更加多元化、丰富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互联网的另一个优势是避免了纸质图书数量不够丰富、主题单一的问题。通常情况下,英美文学阅读要求学生根据课程需要和教师制订的目标或任务寻找英美文学原著并进行深度阅读,无论是学校图书馆还是书店都不一定具备足够数量的纸质图书供学生选择,且有可能出现版本差异的问题。然而,互联网则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给学生寻找英美文学原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将多媒体及互联网融入教学,还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使他们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摆脱单纯依靠课堂学习的不利影响。此外,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教师要借助互联网技术,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目标三者融合起来,通过建立层级分明的教学体系实现三者的结合。对于基础部分的内容,如文学史知识、作家介绍等,教师可以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对于那些提高部分或需要批判性思维且与学术研究相关的前沿性问题,如文学作品的评价、文学论文的分析等,教师可以结合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广泛吸收百家之观点,从多个维度搜集有用的评论和看法,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更严谨、更合理的结论,从而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独自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将文学评论引入文学赏析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能否精通掌握一门课程。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所谓自主学习,就是指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做好引导、督促工作,并鼓励学生,这实际上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虽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往往只会提供学习动力,而英美文学课程的学习仅凭兴趣和动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合理的引导,让他们了解英美文学课程的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英美文学课程主要由文学史和文学选读两大部分组成,所涵盖的知识信息是纷繁复杂的。单纯依靠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面授,其教学效果是不理想的。所以,教师必须制订科学的计划,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合理利用课后时间开展自主性学习。首先,在英美文学课堂上引入西方先进的文学批评理论,鼓励学生正确运用批评理论的方法赏析文学作品,并进行合理评价。这样,既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更能方便他们课后科学、合理地进行文学阅读和批评(孙伟民2015)。其次,在英美文学教学中融入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微信、QQ等媒介创办英美文学交流群或公众号等,要求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知识即文学批评理论参与交流。当然,教师要在每次活动之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事先将文学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上传到群里,让学生提前阅读,了解活动的大概内容能更好地融入交流活动,提高参与效率。然后,教师可以上传相关的拓展内容,供学生复习及延伸学习之用,并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评价,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性的建议。再次,教师可以提供一份拓展书目,尽可能涵盖英美文学课程要求鉴赏的所有作品,并附上相应的网络资源链接,且这些资源要涵盖课堂拟引入的文学批评方面的相关资料。这样,学生可以凭借个人喜好精心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学读物,并结合课堂所学赏析知识,或者围绕这些作品发起话题,与其他同学讨论。对于那些对英美文学特别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学术研究前沿作品,供他们思考与研究,以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关键词】文学作品;早期阅读;听赏;理解;游戏
幼儿园的早期阅读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的一种活动,它主要是为了培养幼儿学习书面语言的能力。这种活动要求幼儿园向幼儿提供集体和个别阅读学习的环境,并进行科学同步地指导。幼儿园的早期阅读教育有其特殊意义,它是在发展幼儿口头语言的同时,逐渐培养幼儿对书面语言的兴趣,了解有关书面语言的信息,从而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其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文学作品是幼儿学习语言的媒介,幼儿园的语言教学活动,往往从一个具体的文学作品开始,展开一系列相关的教学环节,帮助幼儿理解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丰富而有趣的内容。体会语言艺术的美,为幼儿创设全面学习语言的机会,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采用的文学作品主要有以下几类:
(1)儿童诗歌:这类作品情感洋溢、想象丰富、语言凝练,在语言形式上分行分节,有明显的韵律,便于幼儿阅读。
(2)童话故事:这类作品带有幻想色彩,借幻想创造出并不存在于现实生活却又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各种场景。语言浅显易懂,想象丰富奇特,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所以钟爱。
(3)幼儿散文:这类作品优美抒情,展现了一幅幅富有色彩、音响和流动感的画面,具有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的特点。
文学作品是一种语言艺术,它是以系统化的文字符号作为知识的载体,间接地刺激读者的审美感官。在文学作品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早期阅读教育,更能突显中国文学的魅力,为幼儿认识世界打开了又一通道。文学作品中的早期阅读教育可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阅读前活动――听赏作品
在幼儿正式阅读一个文学作品前,我们先让幼儿反复听赏该作品,为正式阅读扫除记忆和理解的障碍。幼儿在倾听作品的同时,往往已经被作品内容所吸引,油然而生一种美的愉悦感,从而用欣赏的态度去接受文学作品。他们在听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作品的图景。听赏活动可采取无意听赏和有意听赏两种方式进行。前者是指穿插在进餐时、入睡前、活动中;后者是安排在一个固定时间、固定环节。听赏作品要控制好下面两个问题:
(1)作品的选择:要选择适合各年龄段幼儿的具有积累价值的文学作品。小班幼儿选择人物、事件、情节都比较简单,情感变化单纯,词语富有色彩的作品。大班的作品题材相对广泛,富有幻想力,能够表现小朋友智慧和力量的。中班的作品介于两者之间。
(2)听赏的时间:每天在规定的时间让幼儿听赏所选作品五至十分钟,每次听两、三遍,持续到大部分幼儿能复述为止。时间可安排在晨间活动之后、午餐前后、入睡之前。
第二阶段:阅读中活动――理解作品
我们为幼儿提供的文学作品大多是图文并茂的图书,是由图画和文字两种符号构成的。它们图像清晰、色彩鲜艳,方便幼儿阅读。结合幼儿实际情况,我们采用“看图学文、以文会图”的方式。
(1)看图学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自由想象画面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画面寓意,然后对照范文,从中获得丰富的词汇和规范的语言。
(2)以文会图:由于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有限,不能细致、完整地观察画面的所有内容,因此在理解和反映图意方面会欠全面、欠准确。所以幼儿可借助与画面相匹配的文字较准确地理解和表述画面内容。看图和读文的具体要求:
看图:启发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在理解画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图意,以此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引导幼儿看图时,先看整体,再看局部,从具体的形象、动作和表情到抽象的心理活动、人物对话,让幼儿仔细看、大胆讲,要求语言规范、用词恰当、句式正确,能较准确、完整、连贯地表达图意。
读文:幼儿阅读文字,我们不能给幼儿施加压力、布置任务,而是让他们像说话那样,始终处于最佳精神状态,让幼儿以整体模式认识,诵读曾反复听赏过的文学作品。幼儿在一次次与文学作品的照面中,由陌生到熟悉,由似曾相识到准确认读。在读文过程中,如果孩子的进展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结果时,我们更要耐心地鼓励和启发,充分保护幼儿对文字和阅读的兴趣、热情。
第三阶段:阅读后活动――游戏识字
游戏是幼儿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形式和方法,历代的幼儿教育家都十分强调游戏在幼儿发展中以及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汉字游戏活动可以让所要认识的汉字和需要复习的汉字尽可能多地与幼儿见面,在游戏中汉字出现的形式多样,生动有趣,一定能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愿望。
考点阐释:
1.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
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试题特点:“探究”在《现代汉语词典》上是“探索研究”“、探寻追究”的意思。探究既不是对信息的筛选整合,也主要不是对艺术性的评说鉴赏,而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发掘、探讨、特有解读和质疑。探究侧重于作品人文性的一面,只有注重了探究,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才算真正得到落实。“探究”有关题型有“探究性扩展试题”“、鉴赏文本技巧”、“评述思想感情”、“点评类试题”、“理论性赏析短文”、“扩写改写缩写”等题型。其特点如下:第一,一般现代文阅读题,往往答案就在文中,或根据文本内容分析解说,关键在于发现、筛选、整合、吸收。探究题的答案,既要根据文本,又要借助于一定的思想理论水平。要懂得哲学,才能从哲学的高度进行探究;要懂得审美理论,才能从审美的角度进行探究;要了解时代和社会,才能联系背景进行探究……否则,就文解文,断然不能把文章摆到恰当的位置,不能洞察文章的深邃内涵,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艺术风格。第二,从理论上来说,探究与创新是紧密相联的,可以有新见,有不同的探究结果,因此,答案不可能也不应该求同,允许有不同的答案,只要能根据文本和有关原理,合乎逻辑地展开论述,言之成理即可。
探究性试题命题原则及特点:
1.设题重实际:它以高中学生应有的知识文化积累、阅读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基础,适合高中生作答。
2.设题有规律:一般在文章的重点、疑难等关键处设题。如文中的议论、抒情处。
3.设题讲根据:一般依据材料的内容探讨研究,而不是任意发挥。
4.思考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或角度作思考,一般文本中少有现成的答案。
5.答案有限制:它不会像平时可以“见仁见智”。阅卷时总会给出一个相对统一的参考答案,也就是说答案肯定不会“百花齐放”“,任尔东西南北风”。
探究性试题的解题应对策略:依据上述特点,探究性试题一般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应对:
1.按规定的角度进行探究2011江苏卷第14题: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试题解读:解答此题,应该依据题干规定的角度思考,结合文章的情节,以情节为依托,寻求景物与情节的相似性,从“相似性”上去寻找景物的寓意。这道题,追求答全即可。参考答案:“雪”:一是自然界的雪;二是象征笼罩着的越来越近的外敌入侵的战火;三是象征应征入伍作翻译的消息;四是象征师生之间的亲疏关系。“雪”与“腊梅林”:象征青年们志愿献身保卫祖国的纯洁无瑕、迎难而上的爱国情。“雪”由大到停到消融的变化过程,喻示人物关系的和缓,更喻示着救国有望的情结。
2.依据文本内容进行探究2009年辽宁卷第十一题第(3)题: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试题解读:解答这一题,需要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对“遗璞”这个意象指什么进行解答。当然,对于“遗璞”的象征可以指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也可以指传统宝物。如是前一种理解,可以联系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分析年轻人炸掉遗璞的象征意义;如是后一种理解,可以从合理开发、生活情理的角度分析。参考答案: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①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②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涵的表达;③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①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轻易地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②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③从现实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念。
3.对题干中的关键词、疑问点进行探究2009年宁夏卷第十一题(4)题: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地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试题解读:抓“十分努力地描画”关键词探究:“十分努力”是说“孕妇”对文化知识的朦胧追求和尊重。抓疑问点:为什么不识字的孕妇描写石碑上的字呢?她的做法有什么深刻含义?假如是你,你会这样做吗?有没有别的办法呢?根据疑问点,整理答案。参考答案:观点一:这样写让人感动。①突出了孕妇对文化知识的朦胧追求,虽然她不识字,但这不影响她对文化的尊重;②揭示了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女人在将为人母时的责任感,在她看来,学会认字,将来就不担心孩子的提问了;③表现了孕妇认识到文化知识对孩子未来成长的重要性,也表明她在尽可能地弥补自己文化知识的不足。观点二:这样写有些做作。①触动她描画字的原因主要应该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不只是路边一块废旧的石碑;②孕妇自己不会写字,想临摹石碑上的字,可以请放学的孩子帮忙,不必那么费劲,非要自己描画;③作为未来的母亲,孕妇识不识字,其实都不影响她对孩子的责任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