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23 09:24: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生物案例分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案例教学 初中生物教学
一、案例教学的含义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运用“案例”开展教学的一种方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或几个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参与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表达和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
讲授法一直是我国生物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方式,教师依据教材和教学大纲授课,教材知识被认为是权威,是天经地义,教学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学生则是“容器式”的学习方式。目前部分教师对以讲代导,以灌代启的陈腐教法有所摒弃,启发式、讨论式已为他们所接受,但课堂的开放度仍不够,学生的思维与动手能力仍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潜意识中教师仍只是引导学生朝预先设计好的圈套式标准答案里钻,变相将教参、教师的观点推销给学生,而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亲身实践、独特体验与独到见解。
三、案例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案例的选编
案例教学的准备既包括教师的施教准备,又包括学生的学习准备。我们在此主要探讨教师的施教准备,其具体操作环节是选编案例。案例应贴近社会,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在此基础上精心编写案例。要选择那些高质量的少数典型案例。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和学生借助分析少数有代表性的案例,从而得出整体性结论的方法。
2.案例的运用
第一,提出讨论的基本要求。讨论不同的案例会有不同的具体要求,但教师应注意提出讨论的一般要求。例如,学生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要在平等的气氛中展开争论或辩论等等。
第二,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自由讨论氛围。在讨论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鼓励不同观点的争辩。对于社会现实问题,教师不应回避。
第三,组织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少数学生包场”或“教师与学生的针锋相对”是讨论之大忌。它不仅会影响讨论的深入开展,而且会影响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学讨论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认识、情感等方面的交流过程。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有强烈的民主意识,以平等的身份组织和参与讨论,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切忌发号施令和批评指责。
3.总结生物案例
对案例分析的总结,一般由教师来完成。教师可以指出学生分析案例的成绩和不足,进行补充与提高性讲授、使学生由感性的、零散的分析上升到理性的、完整的认识,得出本节课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以案例为示范,加以比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通过联想、拓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知识的升华,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横向、纵向的思维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案例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案例
第一步,提供和呈现生物案例
美国的“生物圈2号”实验为了人类离开地球能否生存的试验,美国花费2亿美元建造了完全封闭的“生物圈2号”实验基地,这是一个占地1.3×104m2的钢架结构的玻璃建筑,远远望去仿佛是一个巨大的温室。温室里有麦田、草地、鱼塘和微型“海洋”等;室内还放养着猪、牛、羊和其它家禽。从1993年1月,8名科学家和家人入住以后,科学家们一边从事科学研究,一边养鸡养鸭,耕种收获,过着完全自给自足的生活。2年中只给他们提供包括种子在内的物品,其余的一切都需要自己解决。能源取自太阳能;氧气,由自己种植的植物制造;粮食,全靠自己在里面种植收获;肉类和蛋白质,取自自己养的鸡、鸭、猪;甚至包括里面的气温和气候,也由自己控制。并尽可能地模拟地球气候。1年以后,科学家们只能靠吃种子勉强度日。最后,不得不提前撤出实验室。更令人意外的是,“生物圈2号”运行3年后,其中的一氧化碳量大幅度增加,足以使人体合成维生素的能力减弱,从而危害人体的健康。
第二步,分析和讨论生物案例
(1)“生物圈2号”模拟的是什么?“生物圈1号”呢?
(2)请讨论它与地球上的自然生态系统有什么不同?
(3)设想科学家们是怎样维持“生物圈2号”的生态平衡?
(4)分析可能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5)请你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分析一下这项实验的意义
第三步,总结生物案例
学生就有多种答案:钢架结构的玻璃透光性不好;太阳光提供的能量不足;食物网的结构比较单一,容易被破坏;系统的各种成分的比例搭配可能不合理;内部气候的调节不好,粮食歉收,饲养动物死亡,无其他的食物来源;氧气与其他化学成分发生了反应(如Ca、Fe);等等。问题5学生的意见明显地分成了两派,激烈的争论有效地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更有利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以案例为示范,加以比较(即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五、结语
在生物课中恰当地运用案例是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不仅有利于改变传统生物课重理论轻实践、枯燥乏味的状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和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徐骏.新课标理念下初中生物案例教学法的探讨与应用.成才之路,2007,(09).
关键词 初中生物;新课程;实验教学;操作
一、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
在初中生物教材中,有知识性描述,也有很多实验教学。这些课程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生物学思维、获得正确的生物学知识,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实验技能,从而大幅度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
新课标强调要在实验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切实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只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验目的和过程,没有切实将实验教学和学习者的自身发展需要密切结合。有的生物实验课程需要很多准备工作,例如细胞样本的选取、制备、光学仪器的调试等等需要耗费老师较多时间和精力。所以,部分老师不愿意耗费时间和精力开展实验教学,选择了课堂讲解,或尽可能少做甚至不做实验。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教师只做演示性实验,学生在课上只能观看实验过程和结果。
二、对教师的操作要求
1.规范操作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往往与教师的教学规范有关。教师是否遵守教学规范影响着整体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尤其是生物教学更为注重实践活动和科学理论。生物教师必须依靠专业严谨的科学精神来完善生物教学手段。在遵守教学规范的基础上,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推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改革,实现基础教学理念和科学思维意识的集中体现。强化教师对基础知识教学的务实态度,建立一体化的教学操作流程,将务实与创新的教学原则投入到教学规范的实践中。教师应以器械实验和操作规范为主,以引导教学和开拓思维为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行为规范来开展教学实验。譬如要以课堂演示来规范器械操作和实验流程,为学生现场讲解整个实验过程及其检查用具和整理器材等实验活动。演示完毕后由学生来自主操作,以教师所规范的实验流程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学习习惯。
2.开展研究性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大多学生只是机械式地按照流程规范做实验,并未对实验本身理论和效果予以分析评估。于是实验之后只局限于会做,对于现象和结论方面却只是死记硬背,违背了实验之目的。教师应在实验之前组建学生小组,对实验予以具体研究,通过研究性实验来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操作能力。做实验要讲究目的与价值,不能盲目或机械地传授实验流程和操作程序。更应以实验的理论价值和操作经验为主要学习对象,防止对生物知识和生物现象的研究性实验流于形式。促使教学体验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实验本身和教材内容进行互动性讨论。建立生物课的阅读活动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规划。
在开展《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活动时,教师要指出课本上采用了天竺葵作为实验材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多准备一些植物进行对比。还要向学生提出针对性的问题:例如那些植物叶子的观察效果最明显?原因是什么?酒精隔水加热以及直接用水加热这两种方式,哪一种方式能够让叶子脱色更快?原因是什么?可以让学生分析原因,教师再做解答。
三、建议
1.讲求实验结果的客观性
教师应在初中生物课上以公正严谨的科学精神来组织教学工作。将生物教材和实验活动作为实现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基础。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并对其做出客观评估,能够帮助学生摆正科学的学习态度。譬如实验教学中观察肾脏结构的具体研究,教师引导学生认知肾脏外侧的皮质部分比内侧的髓质部分的颜色较浅。但教材中的记载却恰恰相反。教师对教材的死板可能导致学生对实验活动的兴趣下降,对实验教学本身产生质疑心理。从而建立错误的科学观,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正确的科学观亦是实验观。帮助学生建立实验精神,以实验观察为主,引导学生观察肾脏实物,再分析具体出现差异的原因。尊重试验教学的客观性,就是尊重科学本身,也是尊重教学本身。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保持实事求是的教学原则,对生物授课不能抱以侥幸心理和蒙混心理,因为生物知识都是科学知识,马虎不得。不能以模糊的态度来对待严谨的实验教学。
例如,在开展“观察肾脏结构”实验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注意到下列现象:在解剖后的肾脏外侧,靠近皮质领域的偏向内侧,髓质部分的颜色非常浅。然而,书中清楚地写着髓质的颜色是较浅的,皮质的颜色是较深的。此时,教师要客观肯定学生观察到的结果,这是实际的、客观的,强调科学要求必须是客观的。与此同时,要告诉学生皮质和髓质颜色的差别是因为血管的分布不同而引起的(用来观察的肾脏实物已经和活体脱离时间过长)差异,这就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差异。
2.重视生物实验活动的目的性
初中生物实验活动尤其注重学生的实验过程。教师通过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实验目标和实验结论作为实验目的和实验本质。对实验问题予以详细解释,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观察能力和分析动手能力。
四、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讲求实验结果的客观性、目的性和计划性并且要操作规范、掌握方法、培养学生能力以及开展研究性实验等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薛春江.浅谈新课程初中生物实验教学[J].实验教学研究,2009.(8).
关键词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生物教学 教学方式
1 问题的提出
自主学习又称为自我调节的学习,一般是指个体自觉地确立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自主学习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自控性三个基本特征。生物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已近十年,截至目前为止,国内外众多研究者通过研究与实践构建出多种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惑,如:这多种教学模式是否都适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实施后能否得到同样的教学效果?为此,笔者提取了前人众多研究成果的共通之处,明确了具有普遍性的两种教学方式,即目标引领的和问题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在本校的日常教学中实施并进行比较,以探讨这两种教学方式对初中生生物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学习兴趣的影响及其可行性和教学效果。
2 自主学习教学方式
综合国内外众多自主学习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来看,关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以具体的学习目标来引领整个学习过程,如自学辅导法、“六步”教学法、“定向一自学”、“自我监控的自主学习模式”、“趣导一自主学习”、“引导自主式”、“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等,都是以具体的学习目标来引领整个学习过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和必要时的小组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再加上教师的有效指导来达成学习目标,实现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培养。(2)以问题贯穿学习的始终,如发现教学法、“指导一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生物课堂教学模式、专题探究教学模式等,均以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或直接给予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开展自主学习,必要时也进行合作学习,需要深入探究时还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引路人的作用,通过问题的最终解决来实现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培养。(3)以具体的案例分析或范例来开展自主学习,如范例教学法、“案例研究”学习模式等,通过特殊的例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特殊”来掌握“一般”,或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来构建知识、培养能力。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研究者更多地采用目标引领或问题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研究,而较少采用案例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因此,笔者选定第一、二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实践和比较研究。
2.1 目标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
目标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的教学流程大致为:明确目标一自主学习一合作学习一教师精讲一学生小结测评。在日常教学中笔者依据学习目标制定必须经历四个渐进的阶段,即:①教师预先制定学习目标并呈现给学生;②学生结合学习内容制定小组学习目标;③学生结合学习内容自行制定个人学习目标;④学生自定个人学习目标,并尝试写出学习内容的知识框架。教师通过四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体的教学流程为:确立学习目标循标自学自学汇报合作学习精讲梳理学生小结达成目标随堂检测。
2.2 问题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
问题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的教学流程大致为:创设隋景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精讲小结测评。由于问题呈现的方式不同,可以是教师呈现一个情景引导学生自行提出问题,也可以是教师直接展示一个问题情境,还可以是教师展示一个大问题再引导学生提出小问题。
3 教学实践
3.1 实践对象
选取七年级106班和107班学生共98人,这两个班学生的入学成绩、学期考评成绩、男女比例和人数等方面都是基本相近的,均为49人,都是笔者任教;对照班103班也是笔者任教。
3.2 实践方式
(1)本研究采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教材;学期末测试采用,南海区统一印发的试卷。
(2)实验班106班采用问题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组织日常教学,107班采用目标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组织日常教学,对照班采用常规教学法教学。教学实践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首先是教师尝试在课堂中开展自主学习,让学生明确教材和教辅资料的使用方式以及自主学习教学方式,然后结合教材内容适当运用相应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并最终实现两种教学方式在实验班的深化运用。
(3)实验班和对照班均使用统一的教辅资料。
(4)在教学实践开始和结束时设置了两个相同的调查。生物学学习兴趣调查和中学生自主学习问卷调查,用以检验本实验对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在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问卷调查时,为避免学生对自主学习这个概念产生先入为主的思想而影响问卷的效度,下发给学生的问卷标题为“中学生学习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3.3 实践过程
教学实践时间从2010年2月22日(新学期开学)至2010年6月13日(该学期生物课结束),为时约4个月。
3.3.1 前测
在前测阶段(开学第一周)进行前期成绩的对比分析及相关问卷的调查和统计,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在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中的生物学成绩进行比较分析;在实验班和对照班中同时进行生物学的兴趣度调查和《中学生自主学习调查问卷》调查,并统计调查结果。
3.3.2 教学实践和检测
教学实践开始,教师按预设的教学方案进行教学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每隔7个星期进行一次学习检测,用以检验两种教学方式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无渐进的效果。
3.3.3 后测
后测阶段(学期结束前一周),在实验班和对照班中再次同时进行生物学的兴趣度调查和《中学生自主学习调查问卷》调查,统计调查结果,并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在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中的生物学成绩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4 研究结果
网
前测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班学生测试成绩的对比以及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度、自主学习能力三方面的差异均不显著,较好地说明了在进行教学实践之前,实践对象在生物学的学习掌握程度以及兴趣度、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差异不大。
后测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平均成绩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目标引领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绩差异非常显著,问题引领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绩差异较显著。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度方面,这两种 教学方式的实施均能显著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在“学习内容的自主性”、“时间管理”和“学习环境的控制”这三个方面的提升作用是显著的,在“学习策略”和“学习过程的自主性”两个方面的提升作用非常显著,而在“学习结果的评价与强化”方面的提升作用不显著。
5 讨论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发现本实践研究验证了一些理论设想,以及两种自主学习教学方式的可行性和教学效果,具体表面在以下几个方面。
5.1 目标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更利于提升学生的生物学学业成绩
由于两种教学方式的实施都能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必要时均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以优带良、以良带差,实现整体共同提高,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都有促进作用。学生后测的生物学学业成绩得到显著提高,说明这两种教学方式的有效实施均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而目标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对学生生物学学业成绩的提升作用显著优于问题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
5.2 问题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更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比分析兴趣度调查前后测结果发现,尽管两种教学方式的实施均能显著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但问题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的作用更加显著。由此不难看出,比起带着学习目标来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来学习则更利于学生学习活动的有序开展,这也符合学生心理的发展规律。
5.3 在生物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由《中学生自主学习调查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来看,本研究侧重于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自主学习能力,两种教学方式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后,学生在把握学习内容、自我管理学习时间、恰当运用某些策略学习和控制学习环境等方面的能力均有较大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也得到较好的发挥,说明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是有实效的。
5.4 两种自主学习教学方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各有优劣
在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方面,目标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对学生的促进作用更显著;在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增强问题意识等方面的作用,问题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要优于目标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这说明两种教学方式都能在某些方面引导学生形成高效有个性的自主学习方式,但各有优劣。
5.5 在生物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在七年级下学期的生物教学中运用这两种自主学习教学方式实施日常教学,均能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任务,学生的部分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成绩和学习兴趣也得到显著提高,说明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采用这两种方式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是可行的,其教学效果也是显著的。遵循这两种方式的几个变式循序渐进的实施日常教学,既能帮助学生实现主动建构知识的目标,又能逐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相关能力,是可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继续使用的。
6 思考与建议
反思本学期所做的各项工作,要有效地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目标引领和问题引领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都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但引导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要灵活。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灵活地交替运用这两种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当中也融合了发现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升教学效率。
(2)采用自主学习方式教学时,教师必须先做好自主学习前的学习铺垫;开展自主学习的时机要恰当,不论是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都必须把握恰当的时机。
(3)采用自主学习教学方式组织日常教学必须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教学的内容及教学的各个环节设置不宜过多,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独立思考和学习。
关键词:生产实践;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053-03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生物学的所有现象和结果均以实验为基础,实验是生物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它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学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动手和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新课改以后,城乡初中生物学的实验教学情况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在硬件设备匮乏、基础条件简陋、教师队伍落后的农村初中学校,生物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并不乐观。这种现状严重阻碍了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在农村现有条件基础上,有效提高生物学实验教学效果,已成为广大农村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倡导生物学教学要与生产实际、社会热点问题、环境问题及人口问题相联系,所以,生物学教学中应注意相关内容的渗透,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将习得的知识运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并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然而,实验教学是渗透生产实践相关内容的最佳载体。实验教学的开设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因此,如何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设好生物学实验教学,是农村生物教师目前共同面临的问题。笔者从教材着手,发现教材中大部分课标要求的实验内容都与生产实际有关。以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为例,教材中大部分课标要求的实验内容都与生产实际有关,如七年级上第三单元中“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等实验,实验的建议材料分别是绿豆和玉米。而这些材料在农村很容易获取,且可选用同一材料完成这几个实验1]。例如,在农村每年都要进行水稻等作物种子的萌发、育苗工作,那么,将教材中的上述实验穿插在作物耕种过程中,便可以让学生在亲近大自然、实践农活的同时,也能较好地学习并完成实验内容。除此之外,笔者通过对人教版教材的分析得知,初中大部分实验都是在七年级上和八年级上完成的,授课时间大约在秋冬季节。从时间角度看,某些实验材料的选取存在一定难度。所以,大部分实验可能都以讲解的形式进行,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影响了教学效果。因而,如果能将这些实验结合农村生产实践就可以很好地开设出来。例如,在春季,农村都会进行作物的种植,选取某种作物种植过程就可以完成教材中相关的实验内容。
综合以上观点,本人得出在生产实践过程中进行生物实验教学的想法。即利用农村的资源优势,在充分把握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验设备情况,在某一生产实践过程中完成相关生物实验的一种教学方式。
一、案例分析
1.在水稻种植过程中进行生物实验教学。以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为例,其中涉及“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等实验,通过分析这几个实验知道,可以是在同一生产实践中完成。以水稻种植为例,设计了如下实验题目及组织形式和时间安排。
学生可根据个人的经验初步确定影响种子萌发的条件包括温度、水分、空气等。接下来实施“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实验,依据前面的实验结果,学生能够找到提高种子发芽率的较优条件。该实验的进行可为家人提供事实数据,改善催芽条件,达到芽齐、芽壮,为培育壮秧打好基础。紧接着可进行“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这一实验。由此可见,整个过程是连贯的,不仅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还能使其明白知识都是有联系的,并不是孤立的。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观察能力。
2.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进行生物实验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和第五章讲述细菌和真菌的广泛分布及与人类的关系。其中在第四章涉及几个实验,“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制作孢子印”、“参观食用菌养殖场或自己动手养殖食用菌”等。这些实验的材料都和微生物有关,因此,在木耳或蘑菇的栽培过程中就可以完成这三个实验。
黑木耳栽培流程包括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发菌管理、做床、催芽、露天管理、采摘、凉晒等步骤[2]。学生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完成黑木耳的栽培过程。在灭菌之前,由技术人员提供设备仪器观察培养黑木耳料中的菌类,完成第二个实验。到了采摘时期,制作孢子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在实验室难于开展的实验,增加了学生感性认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体验到本学科知识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在完成上述实验时需要注意:首先,要提前联系好实践地点;其次,教师要管理好学生,做到让每一位同学都真正参与到其中;最后,实验完成后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交流和反馈。
3.在白菜种植过程中进行生物实验教学。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可知,“饲养和观察蚯蚓”、“菜青虫的取食行为”和“动物的绕道取食”三个实验可以在白菜的种植过程中完成。
白菜是一种常见的蔬菜。为了促进白菜的生长,在种植之前,人们都会往地里撒一些有机粪。白菜的生长环境有利于蚯蚓的生存,但同时也容易引起菜青虫等害虫的繁殖。而这一种植过程恰为我们进行上述实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
4.在鱼的养殖过程中进行生物实验教学
对于与动物有关的实验,以鱼的养殖为例,可以进行如下相关实验。
鱼是一种常见的动物,因此,可让学生亲自养鱼,在体验养鱼快乐、感受生命的同时,完成教材中的相关实验。在进行上述实验时要注意:首先,教师提前把任务交代下去,买鱼养或捞鱼,但捞鱼时要注意安全,要和大人一起去;其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养,去观察,记录自己观察的和不理解的现象,回来和同学们一起讨论。
二、在生产实践中进行生物实验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新课程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关键点和最终归宿,即“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那么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除了意味着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还意味着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生物学本身就与大自然、社会联系紧密,所有的生物学知识都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所以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学习生物学是再好不过的选择。将生产实践与生物实验契合,既符合新课程的以“为每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现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思考,以培养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产实践活动中进行生物学实验,就可以做到让每个人都参与进去,做到一个都不能少。同时,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了解比较前沿的生物学技术,知道在某生产领域都应用了哪些生物学原理。除此之外,在实践中,学生手脑并用,没有紧张感,身心可以得到充分放松,对调理心理和生理平衡也有一定的作用[3]。
2.改善农村生物实验教学效果。在生物界中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生物学的理论也是人们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在实验室中的实验由于受时间、空间、人数、材料、器材等条件的限制,很多实验都不能开展,即使开展也只是形式上的,不管学生的掌握情况及动手操作情况,敷衍了事4]5]。所以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机会大大减少。除此之外,许多生命现象不能短时间内在实验室复制出来,如“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这一实验课,在做完实验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看到实验结果。诸如这样的实验需要在自然的条件下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长时间的耐心的观察、记录、分析,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农村的中学生经常接触自然,并且生物学的知识大都与自然生活相关。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好奇会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生物学的欲望.农村学生对生产劳动有一些了解且有一定的劳动经验,但他们对生产劳动实际的过程、涉及的原理等都是一知半解的.而生产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和运用生物学科知识的一种实际活动方式。学生能够参加生产劳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他们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并在劳动过程中引入一些生物学的初步概念,有助于学生自觉地掌握劳动技能,从而形成有关的表象,以促进对生物学基本概念的掌握.这种实践大多在野外或学生家庭中进行,参与实验人数较少,再加上实验延续时间较长,这就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三、教学建议
在生产实践中进行与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有诸多不同之处。例如,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我们只需要提前准备好实验器具和实验材料即可,而在生产实践活动中进行需要确定实践时间、实践内容和组织形式。除此之外,还要提前进行教学目标的整合和教学设计,确定在生产实践中进行实验教学的实施步骤,以达到改善实验教学效果的目的.在室内进行的实验教学,有些实验是在讲完理论和结论后进行验证,有些实验是要学生们亲自进行探究,通过分析数据、讨论结果,最后得出结论.而在生产实践中进行实验教学的思想是,在某一生产过程中完成实验,并且这些实验都是相关的.所以首先我们先要确定要在哪一种生产实践中进行,再确定要完成哪些实验,之后才能确定教学时间和教学目标.由于使用此方法进行实验教学要与农村劳作时节相适宜,那么各实验如何衔接、排序等都会影响实验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在充分把握课标,认真分析教材的此基础上,对实验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使实验教学在生产实践中能够顺利流畅地进行。
此外,由于各地方资源条件有所差异,因此,教师应根据个人所在学校的条件及所在地的情况合理设计并安排实验,做到因地而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实验效果。
参考文献:
[1]蔡伟丽.利用一种生物材料进行一组初中生物实验的探讨[J].生物学通报,2011,(9):33.
[2]孙艳艳.黑木耳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9):138.
[3]倪闽景.高中学生自主性实验课程的实践研究[J].上海教育,2005,(22):55.
[4]周寿红.新课标下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状况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0,(43):189.
[5]陈华杰.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跨世纪(学术版),2008,(18):211-212.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01519)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践型作业
实践型作业,即教师根据相应的课型,通过设计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从作业中,自主探索,主动构建,从而习得知识,学会方法,不断积累和巩固点滴知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多方面的能力。
实践型作业的形式有很多,现以几种典型、易操作的类型进行案例分析。
一、绘图型作业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在生物学教学中,要涉及到很多生物结构,有很多生物图片,生物的功能总是与其结构相适应的。根据这个特点,我将图画作业与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画图的过程中逐步去了解某种生物的结构及功能,这样图文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印象,还能促进理解。
案例:“画出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模式图”。这是学习完《种子植物》一节后设计的作业。许多学生为完成作业,再三观察教材中的插图,有的亲自动手解剖种子进行实物观察。伴随着作业的完成,学生不仅提高了观察能力,还培养了一定的绘画能力和审美能力。这样的作业把枯燥的背诵记忆变成了快乐地创造美的过程,学生感到新鲜有趣,完成作业的愿望也非常强烈。
二、创作型作业
生物学教学中有很多重要的生物概念需要记忆,如果单纯的对课本知识进行反复地机械性背诵,则达不到有效的学习效果。所以,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创作平台,发挥想象的空间,把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创作改编成诗歌、口诀、剧本等,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记忆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案例:“心脏诗一首”。学习《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时,关于心脏四腔的结构特点着实难以记忆,学生们经过积极思考,反复琢磨,最后编写成一首小诗:“一心四腔肌肉造,上房下室各不同,上下连通左右隔,房薄室厚不一样,室连动脉房连静,左室主动右肺动,左房肺静右腔静,房室瓣,动脉瓣,防止血液往回转。”这样简洁精炼,再也不用担心记不住或记混淆了。
三、模型制作型作业
生物模型制作,是指利用身边的各种材料来制作一些有关生物结构的模型,将抽象的知识以形象的物质形式呈现出来。例如动植物的细胞模型、花的结构模型等。学生在亲自参与制作生物模型以及运用模型演示生物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能加深掌握所学知识,更能使自身的动手能力得到培养,从而更好地开发与训练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案例:“肌肉牵动骨绕关节运动模型”。这是学习《动物的运动》一节时设计的作业。如图,有学生选取废弃的圆规为材料,用圆规的两条木棍代表骨,中间用螺丝固定且可以转动的部分代表关节,在两条木棍上分别固定两根橡皮绳代表肌肉。用这样的模型在课堂上演示屈肘和伸肘运动,效果很好,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骨、关节与肌肉之间的协调关系。
四、调查探究型作业
调查探究型作业,就是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社会调查活动,用孩子们调查所得的数据、材料等,进一步分析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认识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拿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案例:“家庭成员性状调查”。学习完《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一节后,设计作业为:调查自己家庭成员的一些相对性状,如单眼皮/双眼皮,有耳垂/无耳垂,能否卷舌等,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调查学生对遗传和变异现象有了一定了解,对遗传和变异的规律也有了直接的认识,同时还对基因的神奇和奥秘充满了很大的兴趣。
五、实验操作型作业
实验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课堂上的实验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示范和指导作用,同时学生课外动手实验对生物教学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案例:“家庭小实验:自制酸奶”。这是在学完《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一节后设计的作业。由于贴近生活实际,学生积极性很高,通过自己动手,查阅相关资料,多次实践后基本都成功地品尝到了自制的酸奶。有的还别出心意,做出不同的口味,颇受同学们的喜爱。通过这样的作业,学生们不仅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培养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步骤”,而且锻炼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领悟到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也激发了他们动手实验的兴趣,有的同学后来还相继做了自制米酒,发酵面包等实验。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物教学新课导入技巧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背景:2011年10月18日,华蓥市教育局教科室在华蓥市双河二中举行了初中生物教学竞赛,其课题是《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作为评委,笔者聆听了6位参赛教师的课堂教学。6位教师对教学课题的导入引起了我的思索。6位教师教学课题的导入如下。
教师A体会到自己第1次到一所新学校来上课有点紧张,通过观察学生,学生也有些紧张,采用教师和学生共同做深呼吸的方式,通过人的呼吸导入到新课――绿色植物的呼吸。
教师B让学生观看动画“小女孩下地窑”。在学生观察动画时,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小女孩下地窑,她为什么会晕倒?”在师生思考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导入新课。
教师C是与学生共同体验屏住呼吸后,让学生自己谈屏气的感受导入新课。
教师D是与学生一起做游戏,教师说诗词,学生说生物具有的特征导入新课。
教师E也是与学生共同做一个游戏――看谁屏气的时间长,通过人的呼吸联系到绿色植物的呼吸导入新课。
教师F通过给学生摆故事“晚上,李爷爷与花一起睡觉。” 通过提问 “李爷爷这样做好不好?”导入新课。
思考:本次参赛6位老师有5位老师通过人的呼吸,联想到绿色植物的呼吸而导入新课,但他们导入的技巧,创设的情境不同,达到的效果不同。教师A、C、F主要是通过师生互动做深呼吸或屏住呼吸,通过学生亲身感受导入新课。教师B是通过动画,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思考引入新课。教师F是通过摆故事,让学生思考判断导入新课。笔者认为教师B的导入方法较好,给人一种新奇的感受,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导入新的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值得思考和研究。
对策:新课的导入是指课题开头或某个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方式。导课的作用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的和要求,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教师如何进行新课的导入,才能达到上述目的呢?
1 新课导入的基本要求
一是相关。学科知识与生活相关。高中新课程选修模块《生物技术实践》和《生物科学与社会》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如高中生物选修一中的“果酒、果醋、腐乳、泡菜”的制作,“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应用”,“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等,这些内容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高中生物选修模块中设计的学习课题,就是为了解决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遇到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课题。上述多位教师导课也是选择与生活相关的知识材料作为导入内容的。生物学科知识应注意学科间的联系。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到,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各门学科,其思想方法基本原理、研究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生物学与数学、技术科学、信息科学相互作用共同发展。教师导课时应多考虑学科之间的联系,采用不同的呈现形式,来丰富我们的导课内容。导课内容要与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特征相关。不能用深奥的内容来导入,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但起不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有可能适得其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课内容应与教学内容相关,通过导课,顺理成章地导入新课。
二是有趣。美国必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地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例如,在学习“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时,先让学生亲自做“膝跳反射”活动,再来思考和讨论反射弧的基本结构,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好。具有趣味性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趣的知识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最大的学习激情,投入最大的学习动力。应酬学上有一条原则是:先适合别人的需求而达到自己的需求。师生间的教学活动,实际上也是人际关系的直接交往,教师应尽量迎合学生的兴趣。
三是简洁。形象简洁的语言听众容易理解。如某教师在讲什么是条件反射时,给学生讲了一个典故:三国时的曹操,对口渴的士兵说“前面有梅林,可以摘梅子吃”,士兵听了口水直流,加快了行军速度。听课的学生也直咽口水,教师乘机导入到什么是条件反射,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相反,语言过多,往往会让学生产生听觉疲劳,甚至让人极度反感,反而达不到说服的目的。有这样一个事例,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的演讲非常精彩,自己深受感动,准备捐出身上所有的钱。十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打算只捐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一直继续着他的演讲,唾沫横飞。他厌恶之至,立即改变初衷,决定一分钱也不捐赠。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拿走了两元钱。 在心理学上,这种由于人的机体受到刺激过多、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而引发的心理不耐烦或逆反心理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教师在导课的时候,引用的材料是为了说明问题,所以导课材料必须紧扣主题,不能信口开河,夸夸其谈,占用大量时间,影响正课主题。
四是多变。同一位教师,对于不同的课题,应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对于相同的课题,选择最适合的导入方法,这就是因材施教。前面几位教师在教学的导入时,就采用了不同的导入方法,使得生物课堂生动灵活,富有新意。
2 新课导入的基本方法
2.1 通过“问题探讨”导入
高中生物必修一、二、三,每节新课开始一般设计有“问题探讨”,师生通过对“问题探讨”的思考和讨论,引入所学内容。如学习“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课时,设计有问题探讨“足球比赛”,讨论“队员之间是如何传递信息的?队员通过眼、耳获得信息后,自身是如何处理信息并迅速作出反应的?队员要有良好的表现,身体的各个器官同样需要协调配合,这又是如何实现?”又如在学习“染色体变异”时,出示“无籽西瓜”图片,教师提问“你知道无籽西瓜是怎样形成的吗”,引导学生讨论“你的推测是什么”。通过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动机,激发学生思考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2 通过“资料分析”导入
如高中生物“艾滋病死因和免疫系统受损的关系”就是通过资料分析导入的。通过资料中图形曲线的分析,来找出艾滋病死因与免疫系统受损之间的关联。通过资料“器官移植面临的问题”的分析,学生可以了解到现今器官移植所面临的实际问题。通过资料分析,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和社会责任感。
2.3 通过“实验探究”导入
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中设计了很多的实验,通过生物实验引入课题,探究生命活动规律非常重要。如在教学“种群的特征”时,通过“模拟草地”估算这块草地蒲公英的数量。通过实验验证知识,探究新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2.4 通过“建构模型”导入
如学习血糖平衡的调节时,建构“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学习“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通过模型的建构,形象、具体地揭示生物规律,为学生提供了解决、分析问题的手段和方法。
2.5 通过“技能训练”导入
如学习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时,让学生绘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来认识有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
2.6 通过“问题启发”导入
如在学习“反馈调节”概念之后,提问“你还能举出日常生活中一两个反馈调节的实例吗”从而引入到“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这一课题。通过设计有关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7 通过比较分析导入
一是图片的比较,如基因突变实例“正常红细胞和镰刀型红细胞”比较,染色体数目的变异采用“染色体数目加倍后的草莓和野生状态下的草莓”比较。二是列表比较,如讲基因文库时列表比较基因组文库与cDNA文库的异同等。
新课的导入方法多种多样,如复习、提问、讨论、游戏、作业等导入,无论哪种导入都应根据课题内容需要来运用。
3 掌握新课导入的技巧
3.1 把握导入时机
导入都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在每节课开始上课时,每个教学环节开始时,需要导入的,教师应该把握时机,精心组织导入内容,在不需要教师导入的就不要导入。如学生在学习生物科学史时,应该把时间充分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体会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和体验科学家的探究历程,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在学生进行生物科学探究活动时,教师应让学生思考,相办法解决探究的问题,而不是引导学生得出简单的结论。教师应时时把握导入的时机,灵活运用导入方法为教学需要服务。
3.2 精选导入内容
导入是为了完成后面的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服务的,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讲“DNA的复制”时,教材引用手工刻制的“北京奥运会会徽”如何复制成两个印章,一个送交国际奥委会,一个留在中国,来导入新课就非常贴切。教师所选导课内容应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因材施教,巧妙导入。既要做到导入有新颖性、趣味性,又要有针对性。
3.3 锤炼导入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