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发展城市经济的建议

发展城市经济的建议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23 09:24:0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发展城市经济的建议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发展城市经济的建议

第1篇

[关键字] 城市建筑 经济性 建筑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码] C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2)-11-106-1

1城市建筑发展存在的经济性问题分析

关于对城市建筑的发展提出的经济性要求,旨在降低工程的损耗、减少工程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目前城市建筑的发展,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经济性问题:

(1)城市建筑经济客观条件,指的是工程师在考虑建筑物功能是否齐全、采用建筑技术是否先进、建筑形式表达是否美观等的基础上,对以上内容的实现,是否也建立在经济性要求的基础上同时进行了考究。目前,工程师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仅考虑建筑物功能的实现和外观形式表达,为了争取立项,在工程造价在估算、预算和决算等方面,超出工程实际允许的经济条件范围。

(2)建筑成本的最小化理念,容易让人产生采用廉价材料、采用非先进设备、压缩人工成本等片面剪接。而事实上,城市建筑过程中考虑建筑成本最小化,忽略了建筑过程中能源的消耗成本,工程项目片面追求新奇、华丽、奢侈和高档,缺乏对社会资料综合有效利用的研究,建筑材料选用昂贵,譬如某城市采购不锈钢建筑桥梁栏杆花费了50万,而同样更加经济、实惠、耐用的钢筋混凝土水磨石栏杆仅需20万。

(3)城市建筑缺乏经济观念,建设思想墨守成规,不做多个技术方案的比较,忽略环境质量和社会效益,只注重造型和功能的实现,政府相关部部门对设计的审核和监督不到位,是很难实现建筑项目的经济效益的。

2城市建筑经济性发展的创新建议

2.1把握建设总局,减少能源消耗

城市建筑的经济发展,要求具备全局性的观念,在建设某类建筑物的同时,要避免片面追求建筑项目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其他其他建筑项目的效益:

(1)项目设计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建设用地的经济性,使得建设用地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对建筑用地的地形、与其他建筑物关系、周边其他环境等进行综合了解,提高建筑物与周边环境的协调统一;根据建筑现场环境以及施工的特点,合理配置建筑物的群体,有效利用建筑用地,提高建筑物布局的合理性;将建筑物划分成不同功能模块,进行类比布局,充分发挥空间效益。

(2)在建筑物所在城市的经济水平、自然条件、风俗习惯等条件允许的范围之内,因地制宜地实现建筑设计的经济性:首先是从建筑物所在城市的经济客观条件出发,研究当地人群的消费需求,然后确定建筑设计的风格,切实做到经济可行;其次是建筑物的设计与所在区域的自然条件,譬如气温、气候、地质等因素息息相关,将这些因素综合考虑,可以避免建筑物在施工使用时候受到这些因素的负面影响,而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再次是与建筑物所在城市的风俗习惯相结合,城市建筑必须建立在当地人群的信仰和审美的基础上。如果建筑方案无法获得使用者(当地人群)的认可,那么经济适用性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城市建筑必须当地人群的人文环境纳入工程方案当中,作为建筑项目同步实现社会价值的前提。

2.2城市建筑经济性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经济性的城市建筑指的是功能齐全、美观实用、工程费用合理,并且能够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建筑物。城市建筑的经济性发展,需要对其进行可行性分析:

(1)在经济实用的基础上,我们为了达到建筑设计中的其他要求,要对有限的工程资源进行合理分配,达到建设投资的高效性。城市的经济性理念,要考虑到建设成本的高低,将建设问题和经济问题结合,正确处理建筑施工与经济效益两者之间的关系。

(2)现代城市建筑倡导的各种技术,必须是以实际需求为基础,避免盲目追求建筑物的奢华和建筑风格的标新立异,对其是否符合实际需求条件,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经济状况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引入先进技术的成本压力较大。因此,城市建筑在技术方面除了要有与时俱进的理念之外,还要避免不顾自身经济条件盲目追求先进技术的错误做法,要将先进建筑技术与工程成本允许条件相结合。

(3)建筑风格通常是指建筑物外表所体现的美观程度。目前全国各个城市都是根据不同区域经济条件和消费群体的审美需求、风俗习惯等确定建筑物的风格的。但是建筑风格并非某个区域所有人群的必然价值取向,经济实惠型的建筑往往更受人们的青睐。这就要求建筑项目启动的时候要将建筑风格与经济实惠性相结合,达到建筑风格与经济实惠相结合的效果。

2.3城市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建议

城市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建造适合人类居住的健康舒适的环境,并实现能源节约和科学有效利用资源的目的。

(1)资源的合理利用,尤其是水资源的保护,是城市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重点要求,譬如利用二次水、自然降水以及各种自然水源等。

(2)充分考虑如何利用无污染和可再生的资源,譬如风能、地热和太阳能等。目前自然采光已经成为建筑经济性考虑的重要内容,不仅能够减少人工光源的使用,而且还能够减少能源污染;自然通风作为建筑经济性的主要内容,它可以帮助我们调节室内的空气质量、温度和湿度。总之,在城市建筑中综合考虑这些无污染资源和可再生资源,能够为建筑节约大量的能源。

(3)建筑材料和能源尽量选择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加强建筑材料的管理;利用自然生长速度较快的材料,譬如竹子;利用当地的材料,减少运输带来经济损耗。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建筑的发展提出的经济性要求,旨在降低工程的损耗、减少工程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目前城市建筑的发展,仍然存在几方面的经济性问题。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站在城市建筑全局的角度,减少能源损耗,另一方面对建筑经济性发展进行可行性研究,不仅做到建筑物功能齐全、美观实用、工程费用合理,并且能够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王玲等.城市建筑节能发展规划编制模式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1年06期:34-38.

第2篇

【关键词】生态;环境建设;林业;效益评价;策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城市的规模、城市人口的数量也是与日俱增。当然,伴随着工业化程度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在得到极大的满足的同时, 也不得不面对与日俱增的各类污染、“热岛效应”以及自然灾害等的严重威胁。面对这一现状,我们如何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观念?生态环境建设是解决这一严峻问题的最佳途径。因此,在该背景下,笔者结合自己从业经验,拟以可持续发展观为视角,对当前我国林业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效益评价进行研究,同时对其发展问题提出可行性意见。

1.林业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位

林业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位可概括为“位居主体,效益显著”。

1.1生态环境建设的物质基础

森林是陆地生态环境的主体,是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森林在改善生态环境、维系生态平衡、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等方面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园林植物的应用,如公园、专类园以及森林公园等处处体现其重要地位。

1.2生态效益为主,多效益并存的体系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在生态环境建设中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生态效益方面,如固碳释氧、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减噪等;经济效益方面,林产品的开发与利用、旅游收入以及生态节能所带来的间接收益;社会效益方面,城市建设中园林植物的应用,可为市民或游人提供休息、交流以及释放自我的空间,以达到缓解压力、增强身心健康的作用。为人类社会结构的改进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启动啊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林业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效益评价

林业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效益评价是一个应用理论,也是一个技术性问题。实际上这是全球公认的一个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就现今而论,国内外大都集中于对相关效益的研究,对该问题的评价鲜有问津。笔者认为,针对林业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效益评价,应重点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2.1准确核定评价内容

如上文所述,林业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效益凸显,而就评价内容而言,应包含改善小气候效益、水文生态效益、森林游憩效益以及林业生态工程经济效益分析等等。

2.2林业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效益评价

2.2.1体现综合效益

森林系统效益体现主要是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三大效益是生态环境建设中应当树立的主要目标,在效益评价中要对其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围绕三大效益确立投入产出利率、投资回收率、内部收益率[1]等主要指标。通过上述指标的全面系统的分析,能够正确反映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和内涵。

2.2.2定向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

为了力求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全面性和客观性,评价中要掌握定向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中不仅要针对某一特定目标,而且要从质量、数量以及时间等方面进行多因素评价。有时在直接评价中也会遇到一些待评因素或指标不好预测、定量或计价[2],这时就应当以现有的资料为基础,从其侧面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2.2.3动态与静态相结合

为追求评价及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我们要从多角度进行比较。从系统本身而言,要对其不同阶段的效益评价;对不同系统而言,还要对相同阶段的进行比较。因此,只有结合动态与静态结合,才能如实反映其现实状况以及系统发展趋势。

2.2.4与发展规划相结合

通常,在评价时往往把整个项目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也就是项目基期、项目执行期和项目后期阶段,这样评价结果会相对准确、客观。

3.林业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发展对策

随着生活的日益富足,人们逐步关注精神层面的需求。城市环境的优劣是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然而,由于我国主导文化的发展,现代城市建设很少有自己的特色。因此,笔者结合自己实践经验和相关文献分析。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3.1林业与城市建设规划同步

林业建设与城市发展步调一致:现代城市建设中,要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为导向。城市建成区建筑密度比较大,是人们工作、生活比较集中的场所,应保留部分廊道或斑块;城市,往往是人们游憩、休闲等场所(崇尚自然的回归),因此,在规划时,除不破坏原有的自然生态廊道外,还要在其附近人工营造相应斑块,以达到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凸显“以人为本”的生态理念。此外,城市内外的廊道要注意有机密布与衔接(嵌块体),这样有利于增加绿地率,进而构成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体系。

3.2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要多学科同行

林业建设的主要要素是植物,而植物又是有生命的物体,因此,在建设中要严格遵循其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习性,同时要以森林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园林植物学等多学科作为指导,兼收中西方文化,注重造景艺术,达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益的城市森林系统。此外,城市中的不同森林植被类型也在不断演替,我们还要根据其变化特点适时进行林分改造,通过人为的方式促进其向地带性植被类型演替,形成稳定、多层次的生态结构,进而提高三大效益。

3.3其他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要尽量减少硬质景观(地面铺装、建筑物、构筑物等)的应用,以提升城市人均绿地率为主。出增加绿地面积之外,还要尽量考虑绿化用地面积的有限性,要通过先关技术,采取复层混交种植模式,即营造乔灌草相结合的模式。此外,还要充分优化城市绿化或造林植物资源的选择,要根据城市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合适的树种,注重乡土植物、抗性树种的应用,关注森林结构优化等等。最后,政府相关部门领导还要从源头上真正重视起这项艰巨的任务;同时,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全民参与林业建设的意识。

4.结语

城市生态与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必定能创造宜人环境,确保我国林业的健康、良性可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一带一路;重庆港口;城市经济;DEA;协调发展

一、引言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是新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开展国际合作与交往的一种新思路、新探索,促进了我国与沿线国家的互惠互利和全方位交流。重庆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连接点,是“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开放前沿。重庆辖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沿线,具有独特的开放优势和区位优势,重庆港口是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重要的枢纽港口,在 “一带一路”中发挥重要作用。

港口和城市经济相辅相成,对港口与城市经济之间的协调性进行合理深入的研究,分析二者相互发展存在的矛盾,提出可行的协调发展策略,对港口投资者和区域经济政策制定者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同时也能达到港为城用,城以港兴的发展目标,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二、DEA方法的简述

Charnes等学者在1978年首先提出了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该评价方法以相对效率为基础,不需要假设权重和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研究具有多输入和多产出的决策单元(DMU)的相对有效性。本文应用DEA方法中的CCR模型对重庆港口与城市经济之间的效率进行评价分析,研究两者之间不同时期的协调性,并找出薄弱环节及存在的问题。

设有n个决策单元(j=1,2,…,n),每个决策单元的输入指标和输出指标有m项和s项。,分别表示第j个决策单元的第i项输入指标向量和第r项输出指标向量。对应的权系数为v和u,()为第j个决策单元的效率评价指标。以第个决策单元的效率指标为目标,所有决策单元的效率指数为约束,构建有效性评价模型,即CCR模型:

将上述规划模型化为线性模型并根据对偶理论得到其向量形式:

设问题的最优解为λ*,s*+,s*-,θ*,可以判定决策单元j0是否有效:

(1)θ*=1,且s*+=0,s*-=0,则决策单元j0为DEA有效;

(2)θ*=1,s*+和s*-不全为0,则决策单元j0为弱DEA有效;

(3)θ*

三、重庆港口与经济区协调发展实例分析

(一)数据及指标选取

本文以重庆港口与经济为研究对象,确定两个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进行有效性评价。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可靠性及代表性,选取GDP、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从业人员作为城市经济评价指标;港口货物吞吐量、码头泊位数和集装箱吞吐量作为码头评价指标。

(二)评价结果分析

将数据代入到DEA模型中,应用Lingo软件得出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重庆市在2005-2014十年间,以城市经济为输入指标、港口为输出指标的有效系数和以港口为输入指标、城市经济为输出指标的有效系数不全为1,但都在0.9 ~1,说明近十年间重庆城市经济和港口虽发展状态良好,发展关系基本有效,但协调性未能达到最优。

四、重庆市港口与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建议

港口是所在腹地城市与其它地区和国家进行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城市为港口提供发展空间和资源,港口的发展应与腹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针对评价结果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整合港口资源,优化资源配置

全面整合港口发展资源,严厉整顿港口之间的恶性资源竞争和盲目扩张,减少内耗,根据港口的规模、设施建设合理分配资源,港口之间分工合作,避免资源浪费和产能过剩。

(二)加强企业联动,优化产业结构

港口发展需要依托区域经济的支撑,港口的有效发展可以带动产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

港口要加强与区域企业的联系,积极争取国家及地区的优惠政策,结合自身情况借助运输、仓储、商业贸易和多式联运等功能,提高港口的市场竞争力,吸引合作伙伴,升级产业结构。

(三)着重发展港口物流,完善服务体系

港口要不断调整及创新其经营管理模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港口物流管理体系,注重港口服务功能扩展,构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功能定位明确、高效便捷的港口物流体系。

(四)制定协调机制,促进港口与城市经济的一体化进程

政府在经济发展与港口建设方面处于主导地位,应该结合重庆港口特点制定相应的协调发展机制,借鉴其他港口城市的发展经验及有效机制,扩大港口区域范围,加强临港工业体系的建设,在港口能力提升的同时,政府实施宏观调控,为港口建设及企业招揽投资,进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五、结论

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重庆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和“两带”建设的枢纽,具有极大的发展优势。重庆应该对城市与港口的协调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将被动顺应转化为主动适应,实现与全国各经济单元和全世界经济体更深层次的互联互通,开创新常态下重庆发展的新局面。(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振宇,盖美.基于DEA方法的辽宁省港口城市经济发展有效性评价[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7(11):1002-1005

[2] 亓世龙,吕靖,陈洁.基于DEA的山东省港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J].水运工程,2011,(7):25-30

第4篇

关键词:城市名片;经济发展;沧州

中图分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2.014

1 前言

沧州市是河北省的一个地级市,地处河北省东南,东临渤海,北靠天津,与山东半岛及辽东半岛隔海相望,沧州的经典城市名片为运河文化、沿海特色、武术之乡。其中,以运河文化为主。其城市名片也就基本确定了沧州市城市风貌的总体定位――一座在河与城之间凝聚着运河古韵与现代风情的北方沿海之城。在沧州的城市经济产业结构发展中,我们要以城市名片为中心,建设具有沧州特色的产业,加大沧州市在各个城市中的竞争力,通过城市名片促进城市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发展。

2 沧州的城市名片与产业结构

2.1 运河文化与沧州经济振兴

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总是要与水有关的。沧州市作为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也不例外,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像母亲一样,曲线优美、母性张扬,她默默无闻地养育着沧州这座城市以及市民。沧州市是中国大运河流经城市中里程最长的,其在沧州境内蜿蜒前行,全长达到215公里,大运河也因此被称为沧州的“母亲河”与“生命之河”。沧州市可以说是因河而生,因河而兴。沧州段京杭大运河历史悠久,其影响也颇深,沿河地带留下了诸多文化遗产。沧州在今后的城市经济产业结构发展中,要充分利用城市的独有优势――大运河。那么如何利用沧州的运河文化呢?

(1)通过对运河沧州段代表性工程遗产进行重建和展示,以彰显运河沧州段的核心运输地位。首先,对沧州段运河航道工程进行旧貌恢复,对那些已经被损坏的文化设施进行重新修建。其次,要建设融自然风光、人文精神为一体的文化保护区或者主题公园。最后,还可以建立标志性的运河建设工程博物馆。总之,一切措施都是为了弘扬沧州的运河文化同时彰显沧州段运河的核心地位。

(2)通过对运河周围有代表性的城镇以及相关文化遗产的复兴,彰显沧州段运河历史文化核心城镇的地位。建设文化城镇首先要树立精品意识,由于沧州运河附近的城镇众多,所以我们要选择优秀的城镇先行重建与弘扬。其次,就是彰显运河文化内涵,彰显运河文化内涵可以通过介绍重大历史事件、人物事迹等途径来实现。只有赋予运河以及其相关城镇深厚的文化内涵,才能够真正地打造出运河文化之镇。

(3)加强水路运输。大运河穿过整个沧州市,全长高达215公里,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如今,网上购物越来越流行,那么对运输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我们都知道水路运输是十分重要的运输方式,其特点是运输量大,运速快。所以我们要加强对沧州段运河的管理,加强河道建设、河道清理工作.借助“南水北调”的机遇,补救已经干枯的河段,从而振兴沧州段运河的水上运输,加快城市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发展。

2.2 杂技、武术之乡与文化城市建设

沧州市始建于北魏熙平二年,其之所以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不仅因为其名胜古迹数不胜数,更让其闻名的那便是沧州的杂技和武术。沧州武术在国内外都是很有影响力的,是国家命名的武术之乡,门派众多。历史上,80万禁军教头林冲就是在这里扬名。沧州的武术多种多样,除失传武术,共计50余种,全市习武人达到一百四十余万,可见武术在沧州的重要地位。沧州的杂技也是历史悠久,到今天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中吴桥杂技最为出名,吴桥有30多个杂技团、200多个民间杂技小组。杂技、武术作为沧州的一个城市名片无可厚非。

据统计,每年慕名去沧州学习武术与杂技的人都很多,此外,去沧州参加武术、杂技活动的更是数不胜数。这就带动了沧州市的经济发展,据预测沧州市今后的发展中,武术和杂技会继续起到很大作用。所以,为了更好的促进城市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发展,沧州市应多强武术及杂技的宣传与传承,在城市内建设武术学院以及杂技学院,多举办些武术杂技活动与比赛,一方面促进自身经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沧州武术及杂技的传承。

2.3 沿海特色――黄骅港

中国改革开发的政策使得沿海城市的发展会比普通城市更加迅速,沧州虽然距离海边有100多公里,但沧州市辖区是具有其海岸线和港口――黄骅港。沧州的土地都是盐碱地,既有晒盐的盐场,又有生产海鲜的港口,所以沧州也是一个沿海城市。

沧州城市的沿海特色如何促进城市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发展呢?和大多数沿海城市一样,沿海城市具有海上交通便利,黄骅港是山西地区运距最短的出海口,对外联系方便、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沧州也应像其它沿海城市一样,对外进行经济开放,加强与外界的沟通与合作。同时要抓住自己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在旅游景点内发展海产品的销售。

如此才能促进城市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发展。

3 沧州调整升级产业结构的建议

经济理论和城市发展的实践证明,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对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产业结构的合理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反之,则会成为经济的发展的障碍。对于沧州调整升级产业结构而言,笔者有如下建议。

第一产业优化建议:发展科技农业,提高第一产业单位经济效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在新时期,沧州农业应该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发展无土栽培技术、立体农业技术、观光农业、海洋渔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综合效益。

第二产业优化建议:走绿色工业化道路。近年来京津冀城市圈饱受雾霾问题困扰,这与产业结构中重工业主导密切相关,纵观历史,重工业主导的城市,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居多,因此沧州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对高污染重工业进行“手术”,引入绿色节能技术,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尤其对电镀、印染、造纸、化工行业的排放提升管控标准,严格施行污染排放无害化处理。除此之外,沧州实现第二产业的转型,走绿色工业化道路,还应该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如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产业都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技术潜力,是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第三产业优化建议:发展物流服务业。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发展综合物流服务。沧州作为河北省重要的物流枢纽,其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不言而喻。历史悠久的大运河流经沧州,可以促进国内物流发展,未来的产业演进随着市场的导向必然是向着出口型和全球化进行发展的,交通运输业作为发展的必备因素,将对沧州渤海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黄骅港港口的开发和建设可以推动沧州走向国际。

4 结语

沧州作为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城市,在其今后的发展中,如果能合理地利用其城市名片,那么必定会增强沧州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必定会让沧州屹立于优秀城市的之林。城市名片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是一个城市的特有优势,我们如果能将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名片相结合,那么将会得到双重的收益。通过这篇文章,我希望能对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瑞森,王吉杰.运河景观带沧州一张新的文化名片[N].中国水利报,2013,(07).

第5篇

关键词:副省级城市;经济发展;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3-0130-02

1994年,副省级城市成立后,国内学者展开了副省级城市间的比较研究,周璐红、李亚妮、徐建益,选取副省级城市三大产业为研究因素,研究了相对资源承载力及其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武春光、于成学对中国副省级城市的知识生产效率进行了测算,并进行分析。陈志在2007年运用了线性加权函数等方法,研究了中国副省级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分析。黄南、李程骅,运用了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副省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但是其数据为2007年的数据。

为了避免时间区间对分析造成的误差,准确反映15个副省级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变化情况,本文运用2001年、2004年和2008年统计数据,综合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15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动态变化。

一、指标的选取和数据的采集

1.指标的选取。根据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经济发展现状,综合国内外研究学者关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选择∞,在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下。分别选取了六个经济指标:(1)x1=国内生产总值(亿元);(2)x2=人均GDP(元/人);(3)x3=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4)X4=第三产业占GDP比重(%);(5)x5=财政收入占GDP比重(%);(6)x6=出口依存度(%)。这六个指标,分别从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国际贸易等各个角度,全面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

2.数据来源。本文数据部分是直接来自于各副省级城市统计年鉴,部分是根据数据计算得出。根据分析需要。选取了2001年、2004年和2008年三个年度15个副省级城市的横截面数据。

3.分析方法。本文应用SPSS软件,运用因子分析法将各年度的六个指标进行分析,收集2008年各副省级城市数据,根据计算,知其KMO达到0.68,接近0.7的水平,因此比较适合做因子分析。

一般来说,当综合因子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5%以上,表明公因子反映大部分信息,而彼此又不相关。经过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后,第一主成分贡献率为56.766%,第二主成分为23.430%,第三主成分为10.433%,累积方差贡献率超过90%,因此可以将前三个公因子作为评价副省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由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知,公因子F1在GDP、投资比重和人均GDP上的载荷值分别为0,904、0、860和0.746,因此公因子F1可作为经济增长指标。公因子F2在财政收入和出口上载荷值分别为0.963和0.820,因此,公因子F2主要代表财政收入比重和出口依存度。公因子F3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上的载荷值为0.937,因此,F3作为第三产业发展指标。最终,根据得到的因子得分矩阵,得出三个公因子的计算函数:F1=0.499X1-0.41X2-0.227X3-0.348X4+0.13X5+0.269X6F2=-0,226X1+0,091X2+0,025X3+0,633X4+0.383X5+0.167X6F3=-0.114Xl+0.058X2+1.057X3+0.263X4-0.282X5-0.077X6

根据以上计算函数,最终可计算出副省级城市各自的因子得分,然后,计算出经济发展水平指数F=(F1×56.766%+F2×23.430%+F3×10.433%)/90.629%,经过标准化,并聚类分析后,可得到15个副省级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排序。同样,2000年和2004年的计算经济发展水平指数的方法与上述方法相同,最终,得到15个副省级城市三个年度的经济发展水平排序以及发展趋势如下表所示:

根据分析,可以得出最终副省级城市经济发展的聚类结果,共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深圳和广州;第二类为厦门、杭州、宁波、大连、南京、青岛和沈阳;第三类为济南、武汉、成都、长春、哈尔滨和西安。

二、15个副省级城市经济发展结论与建议

1.副省级城市经济发展结论分析。从上述分析以及分类可知,在副省级城市中,第一类为经济发展水平极发达地区;第二类为经济发展水平较发达地区;第三类为经济发展水平一般地区。

第一类地区为广州和深圳,这两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副省级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并且比较稳定。这两个城市都位于珠三角经济圈,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惠的经济发展政策成为广州、深圳经济发展的推动因素。经济结构方面,两市的第三产业占GDP总量的比重在2008年都达到了50%以上,表明这两个城市经济结构已经由工业主导型变成服务主导型。其中深圳市出口总量已经连续十几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可以说,出口是深圳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尽管全球金融危机对两市尤其是深圳的冲击很大,但是随着经济的逐渐恢复,预计在“十一五”期间,深圳和广州将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类地区包括厦门、杭州、宁波、大连、南京、青岛和沈阳,这些城市中,除了南京和沈阳,其他都是沿海城市。综合三年的经济发展指数来看,厦门、杭州、宁波、大连标准化后的指数均为正值,而南京、青岛和沈阳均为负值,表明南京、青岛和沈阳在第二类城市中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弱。从2008年数据来看,第三产业比重只有宁波在50%以上,达到55%。而出口依存度方面,厦门、青岛和宁波等港口城市在10%以上,其余城市均在10%以下,从中可以看出几个城市的发展特点。第三类地区是副省级城市中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的地区,包括济南、武汉、成都、长春、哈尔滨和西安。这六个城市有两个共同点:省会城市和内陆城市。首先,作为一省的省会,一般是作为政治中心建设,因此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其他副省级城市较弱。其次,作为内陆城市,其出口依存度都在3%以下,明显低于其他副省级城市。

2.副省级城市经济发展建议。根据以上的分析结果,我们对副省级城市的经济发展提出以下建议:(1)各城市应该明确自己所处的类别,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在巩固原有优势经济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自己的薄弱环节,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充分利用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作为导向,积极发展自身经济。比如青岛,要紧紧抓住近年来环渤海经济圈的建设,促进自身发展。还有西部城市,要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大背景,积极加快自身经济发展。(3)根据各城市发展实际,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国际和国内的实践都表明,越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第三产业比重越大。

副省级城市作为各自区域经济的额中心,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领导力量,因此,副省级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其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各副省级要积极发展自身经济,提高城市竞争力,发挥和提高区域性城市综合功能。

参考文献:

[1]周璐红,李亚妮,徐建益.副省级城市相对资源承裁力及其社会经济发展研究[J].特区经济,2009,(4).

[2]武春光,于成学,中国副省级城市知识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8,(7).

[3]陈志,中国副省级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与比较[J].商业研究,2007,(6).

[4]黄南,李程骅,副省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与实证分析[J].珠江经济,2008,(9)

第6篇

关键词城市经济竞争力;因子分析;湖南大湘西地区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城市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和客观存在,它具有经济上的集聚和扩散效应,尤其是规模效益明显的中心城市,不仅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显著优势,更同时成为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以至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自从亚当・斯密在1776年引入民族国家经济体间专业化和商品交换的概念,并论证其将给所参与者带来效率和更高物质生活水平后,竞争力这一概念就被运用到国家层面的经济活动中.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愈来愈重要,这使得城市竞争力研究也更加重要.比如:英国的Paul Cheshire立足于那些会降低城市竞争力的城市问题的存在与否,仔细调查了欧洲城市的情况[2];在墨西哥,Daniel Hiernaux Nicolas也进行了一项有关24个墨西哥城市竞争力的研究[3];在城市竞争力相关概念方面,也有不同的学者对其作出了不同的定义.Porter认为在国家水平上,有意义的竞争力概念是指国家的生产率,并且认为其建立的“钻石”模型同样适用于城市,因此,Porter对城市竞争力的定义应该是城市的生产率[4];Peter将城市竞争力定义为城市生a,提供并获得产品和服务的能力[5];国内学者宁越敏认为城市竞争力是城市在社会、经济结构、价值观、文化、制度政策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下创造和维持的,为了自身发展在其从属的大区域中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获得城市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6];倪鹏飞把城市竞争力定义为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7].

城市经济竞争力作为城市综合竞争力中主要的部分,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城市经济竞争力,但是目前对城市经济竞争力还没有提出一个明确的定义,研究者更多地偏向于对某个区域城市经济竞争力进行评价的分析研究.纪向岚、郭金耀认为经济竞争力是构成城市竞争力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不断增强的城市经济竞争力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他构建了评估城市经济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西部12个省会城市的经济竞争力进行评价[8];任兆璋、范闽建立城市经济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且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对广州等10个城市从1990年到2001年的经济竞争力进行动态分析[9];万蓉蓉对江西省13个地市的经济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各城市经济发展的现状、潜力,重点是发现城市之间经济差异的原因,并构建了一套城市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对城市经济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10];汪波分别在城市经济实力、城市经济潜力和城市经济竞争力3个方面各选取发展最快和最慢的3年进行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以其发展较快和发展较慢的经验作为未来提升城市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借鉴[11];刘伟宏根据主成分分析方法,利用SPSS对福建省9个城市2007年的经济指标进行了实证分析[12];朱子明、郁鸿胜在梳理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的理论基础上,从国内经济实力、基础设施建设、贸易与投资、就业与收入4个方面构建起适用长三角核心城市群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各城市的经济竞争力[13];苏明以湖南省县域经济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共性分析与个性分析,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湖南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14];陈文俊、洪涛、贺正楚依据城市竞争力和生态系统相关理论,构建基于PSR框架的湖南省地级城市生态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直觉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横向比较分析了湖南省14个地级市的城市生态竞争力情况,明确了现阶段影响湖南省各城市生态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评价了各城市的现状及潜力以及各城市间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和劣势[15];刘如海对北京、上海两座城市的经济竞争力进行了各个方面的比较,并与当今世界公认的大都市进行了横向对比[16].

通过借鉴之前的研究成果,本文以湖南省大湘西地区各城市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大湘西地区包括娄底、怀化、邵阳、张家界、湘西自治州共5个城市.

2城市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城市经济竞争力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一个方面,它是城市竞争力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本文认为城市经济竞争力是指城市的经济体系创造财富、提高收入的现实和潜在的能力.为了分析这种能力,本文将从综合经济实力、经济结构和市场消费能力3个维度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2.1构建原则

城市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不同的学者在构建指标体系中采用了不同的构建原则,本文主要参考和借鉴张雅杰等提出的6点原则[17].

①针对性.城市经济竞争力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独立的指标构成的有机整体,其指标的选择应以城市经济竞争力模型为指导,全面的反映城市经济竞争力的主要内涵.

②可操作性.即指标的数据必须易于搜集与计算,从而减少由主观因素造成的误差.

③可比性.要求指标对不同地域范围、不同时间的城市经济竞争力都适用,从而使评价结果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比较.

④动态性.城市经济竞争力是不断变化的,所选指标应能反映现实状况.

⑤层次性.构成城市经济竞争力的要素较多,应按照其层次的高低进行细分.

⑥综合性.城市经济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所选指标应力求全面反映城市经济竞争力的各个方面.

2.2指标体系

城市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是对城市经济竞争力的一种度量标准.对城市经济竞争力的评价主要是为了定量地表现城市竞争力及所包括的各个方面,从而对不同时期、不同城市的竞争力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比较.为了尽可能准确地分析评价湖南大湘西地区各城市的经济竞争力,本文参考陈振光等提出的评价体系[18],并综合考虑湖南大湘西地区的实际情况,M从综合经济实力(x1~x5)、经济结构(x6~x10)和市场消费能力(x11~x14)3个维度对湖南大湘西地区城市经济竞争力进行分析评价.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4.3分析结果

从表2~5中,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大湘西地区各城市的单项竞争力以及综合经济竞争力情况.①娄底市在市场消费能力与综合经济实力上都是领先于其他城市的,尤其是在综合经济实力上,说明娄底市具有较高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人均国内国内生产总值、职工年平均工资以及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这也与娄底作为湖南的能源原材料基地息息相关.②张家界在市场消费能力得分上比居首位的娄底市稍低,同时比其他3个城市都高,说明张家界市在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人均年末居民储蓄、人均年消费性支出与人均地方财政支出指标上领先于除娄底以外的其他城市,这也就说明张家界市在加快旅游业发展步伐的同时,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发展,促使其市场消费能力不断地提高.③在经济结构方面,怀化市是遥遥领先与其他城市的,这也就说明怀化市在第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与人均实际利用投资额指标上处于优势地位.随着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经济结构也逐渐成为评判一个城市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5

在综合得分上,①娄底市排名第一,也就说明娄底市经济整体实力相对其他4个城市而言是居首位的,在经济领域内具有相对优势.②张家界市与怀化市得分相差不大,分别排名第二与第三,属于第二层次,也就说明其经济发展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为了更好的发展,可以借鉴位居首位的娄底市的经济发展经验.③湘西州与邵阳市属于第三层次,相对娄底市、张家界市与怀化市而言,其经济竞争力比较弱,需要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提高城市经济竞争力.

5提升大湘西地区城市经济竞争力的

对策与建议

通过构建大湘西地区城市经济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模型得出各单项竞争力的得分,进而得出综合经济竞争力的得分及排名.在一定程度上分析了大湘西地区各城市自身的经济状况,并对大湘西地区各城市之间进行了横向比较.通过五个城市的对比,可以看出:

第一,指标层中各指标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程度,也即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这样才能引导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朝正确的方向努力,提高自身的经济竞争力.

第二,从单项竞争力看大湘西地区城市经济竞争力的排名,市场消费能力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衡量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对城市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综合经济实力主要反映城市GDP等值,是衡量一个城市总体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综合经济实力越强,则越能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经济结构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城市的经济结构越合理,越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带动经济的发展.

第三,作为大湘西地区经济竞争力最强的娄底市应该充分发挥带动作用,拉动其他城市共同发展经济,张家界、怀化、湘西州、邵阳四个城市应该借鉴娄底市或是其他城市的经济发展经验,结合自身的地理环境、资源环境、人文环境等特点,侧重经济竞争力的某一特色领域,并通过城市分工与协作,提高城市经济发展的质量,让大湘西地区的城市经济竞争力实现质的飞跃.

总的来说,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大湘西地区为了提升自身的经济竞争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从市场消费能力来看,应制定相关政策刺激消费,以带动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消费,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是社会生产过程的起点,对于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大湘西地区,政府应该充分发挥作用,制定相关政策,例如:提高对居民的各种补贴、减轻税负等来刺激消费.因为只要消费,才能提高对经济的需求,也带动了资金的流通,同时,消费可以刺激社会市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二是从综合经济实力看,应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质量,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从上述分析中可知,评判综合经济实力的指标主要有国内生产总值等,为了提高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政府要在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通信设备完善、教育等事业方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从而更能够吸引外来人才,使其投身于城市经济建设.从目前大湘西地区各城市来看,其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还有待加强,尤其是在综合经济实力得分排名中处于最后的湘西州,更应该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经济竞争力.

三是从经济结构看,应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综合经济竞争力.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通过上述分析,可以了解到大湘西地区各城市在经济结构上的得分均不高,也就说明大湘西地区在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应重视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以旅游、金融、信息服务等为主的第三产业,比如张家界,利用自身的地形特点,大力发展旅游业,从而带动整个大湘西地区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是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城市间的合作.通过单项经济竞争力得分表,容易看出,在市场消费能力方面得分居首位的娄底市在经济结构上的排名很落后.各个城市在经济发展方面都存在优势和劣势,因此大湘西地区各城市在制定本城市的经济发展战略时,既要充分发挥本城市的优势,又要考虑到自身的不足与缺陷,并通过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合作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找到符合本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而提升城市经济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文俊,杨恶恶,贺正楚,等.基于直觉模糊信息的中国中西部省会城市生态竞争力比较[J].中国软科学,2014(5):151-163.

[2]Cheshire P,Explaining the recent performance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y’s major urban regions[J].Urban Studies,1990,27(3):311-333.

[3]Teresa Gutiérrez Haces,Daniel Hiernaux Nicolas.Economic changes and the need for a new federalism:lessons from mexico’s northern states[J].American Review of Canadian Studies,1996,26(2):233-244.

[4]Porter M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the Inner cit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5,28(3):132.

[5]Peter H.The world cities[M].London: Weidenfeld and Nicholson,1966.

[6]宁越敏,唐礼智.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和指标体系[J].现代城市研究,2001(3):19-22.

[7]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市政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8]纪向岚,郭金耀.西部城市经济竞争力分析[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3):17-22.

[9]任兆璋,范闽.广州等十城市经济竞争力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2):8-12.

[10]万蓉蓉.江苏省城市经济竞争力实证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经济学院,2013.

[11]汪波.城市经济竞争力评价研究以厦门市为例[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15.

[12]刘伟宏.福建省城市经济竞争力研究[J].2009(5):107-111.

[13]朱子明,郁鸿胜.长三角核心城市群经济竞争力评价研究[J].生态经济,2013(12):57-60.

[14]苏明.湖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2009.

[15]文俊,洪涛,贺正楚.湖南省城市生态竞争力比较研究[J].经济数学,2016,33(2):34-45.

[16]刘如海.北京、上海城市经济竞争力的比较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0(5):31:-33.

第7篇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建议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3-0111-01

一、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原因

1.城乡改革给农村劳动力流动创造了条件。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后。因人多地少,一些劳动力被剩余出来。打破了原来的“铁饭碗”,竞争机制开始促使一部分人转岗跳槽,有特长的可各显身手,任何人都可以大胆地干自己的事业,另外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三资企业的增多,沿海经济的突飞猛进,需要人的单位也增多了,这些因素给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

2.外出打工赚钱是改变农村经济的主要手段。改革开放后,沿海6城市成了科技、信息的窗口,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劳动力需求不断增加,同时越发达的地区工资就相应越高,这对收入普遍较低的农村来说具有相当的诱惑力。于是大批农村青年南来北往,车站、码头、城市、乡村到处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由于流动劳动力为本地赚回资金。不仅改善了家庭的生活,活跃了农村经济,而且为将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地方政府为他们制定了优惠政策及保护措施,成立劳务输出组织。

3.社会科技的发展,加速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大量应用,造就了劳动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再加上农村管理水平的提高,广大劳动者不再满足于温饱状态,他们也渴望过丰衣足实的生活,也渴望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而要改变这些现状,拥有这样的条件,已不是在家干生产就能解决的,于是很多人就到大城市里去吸收新文化、新技术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二、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积极影响

1.增加了农民收入。劳动力外出的最大动机就是寻求高收入,因此外出的最直接的效果是促进了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改革开放初期,农民生产经营活动单一、收人来源单一,农民收入以农业收入和粮食收入为主体,实物收入占很大比重,比重基本都在70%以上。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农民外出务工人数的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以农业收入为代表的家庭经营收入比重下降,而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代表的工资性收入则呈现出不断增长态势。

2.缓解贫困。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劳动力外出的可能性与家庭收入水平之间成反比关系,这说明劳动力外出与家庭贫困缓解之间存在反向关系。许多贫困地区将劳务输出作为反贫困的重要措施也是出于这个原因。近年来,贫困地区非农产业发展落后,为了摆脱贫困,许多农村劳动力流向就业机会较多的东部发达地区,使得贫困程度大幅缓解,成为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

3.有利于推动城市和经济发展。城市发展的动力除来自城市内部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以外,另一个重要的动力来自于农村人口进城所推动的城市化及其引起的连锁反应。中国目前的城市率只有45%左右,距离世界平均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可见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对输入地经济和城市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大批廉价农村劳动力进城一方面降低了城市发展的成本,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三、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策建议

1.确立以公平为价值取向的公共政策体系。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它不仅涉及到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也同时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以及政治问题。在设计解决方案时应统筹考虑上述因素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并将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作为制定相关政策的权威性社会价值标准,只有确立以公平为价值取向的公共政策体系,才能促进整个劳动力市场健康、持续的发展。

2.政府发挥职能,充分利用收入分配调节机制抑制两极分化。将城市公共福利和安全水平作为衡量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确保政府公共行为和政策与社会公平的价值目标相一致。

第8篇

关键词:财政分权;农业经济增长;城乡收入差距

中图分类号: F22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22.099

城乡收入差距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城乡收入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不断拉大,而出现这种现象的背景,还包括我国的财政分权。在这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

1 财政分权、农业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

所谓财政分权,主要是指财政权力从中央向地方的转移,财政分权后,地方政府可以自行对本地的财政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即地方政府可以自行决定将财政收入分配到经济发展中、文化建设中、卫生事业中,或者投入到城市建设、投入到农业发展,所有这些都要求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财政分配。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财政分权后,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变快,农业经济增长的速度也加快了。这与当地政府对农业发展的财政投入有着一定的关系。但是,根据我们对不同地区经济的调查显示,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并没有缩小。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城乡收入反而逐渐拉大,在这样的背景后面,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财政分权能够促进国家经济的增长,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需要地方政府加大对农业发展的财政投入。与此同时,要保证对农业经济的投入力度。投入力度越大,当地的农业经济速度增长得越快,城乡收入的差距才会越小。虽然进行了农业经济投入,也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增长,但是,却更大程度上加大了城镇经济的发展力度,这样只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

2 政策建议

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随着国家经济的增长而不断拉大,与财政分权有着一定的联系。只有做好财政分权、地方政府做好财政分配、尽可能地增加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加大地方政府的农业财政支出,才能够逐渐缩小城乡的收入差距。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政府倡导先富带动后富,农村补给城市,追求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施行财政分权后,地方政府也没有意识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导致城乡收入逐渐拉大。虽然近年来地方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但是却没能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可见,地方政府对于农村经济的财政支出力度是明显不足的。要解决这一现状,地方政府必须加快农村建设,增加农村经济的投入力度,增加财政支农支出。尽可能扩大农业支出在政府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这样才能够一步步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收入差距。

虽然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在不断增长,但是,农业经济的增长速度低于城市经济的增长速度,这是导致城乡经济在农业经济增长的背景下依然不断拉大距离的最主要原因。而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关键因素,就在于地方政府虽然实现了财政分权,却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够重视。虽然已经加大了农村经济的投入力度,但是与对城市经济的投入力度相比,还是比较低。既然已经实现了财政分权,地方政府就要发挥出财政分权的优势,尽可能收集地方信息,将财政进行合理配置。尤其是要密切关注地方之间的城乡收入差距。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尽可能实行政策倾斜,照顾农村经济的发展。在财政投入方面,要保证足够的农村经济发展财政经费,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不是表面的相较于以前的增加农业收入。只有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大于或等于城市经济的发展速度,才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农业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要加大农业经济的投入力度,包括对地区加大扶持力度,对贫困人口进行财政补贴,对农民进行务农补贴,并且要大力投入农村教育经费的力度,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尽可能在生活条件上缩小城乡差距,让每一位农民都能够切切实实感受到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除了改善生活条件,地方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为当地农民谋福利、谋出路。比如发展适合当地环境的生态养殖业、发展水果种植业、发展药材种植业、香菇种植业等等。只有找准了当地农民的出路,才能真正实现当地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3 结语

城乡收入差距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这是历史发展遗留下来的问题,并且它将还会持续很长时间。虽然财政分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使我国的农业经济快速增长,但并没有缓解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大地方政府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为农民找到发展的出路,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以促进我国整体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李雪松,冉光和.财政分权、农业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J].农业技术经济,2013,(01).

[2]宁满秀.政分权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