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23 09:24: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调查企业经营状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

第1篇

2004年,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超过60%;吸纳就业人口超过1亿;民营工业企业完成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以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的一半以上;各类民营企业已经实现了我国70%以上的对外出口;在全社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各类民营企业的投资比重也超过了40%。

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近两年我国经济连续保持9.5%的高速增长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以及经济增长对投资、出口的过分依赖,经济运行中资源、环境的制约日渐突出,中外贸易磨擦不断加剧。为此,今年以来中央在继续加强宏观调控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在新的形势和政策影响下,民营企业的发展情况如何,民营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走势的信心如何,对国家宏观政策和改革发展战略有何意见和建议,受到社会各界包括政府决策部门的广泛关注。为全面了解上述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2005年8月至10月,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企业委员会与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共同组织实施了“2005·中国民营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

本次调查以民营企业法人代表为调查对象,按行业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采用邮寄问卷的方式进行,于8月10日发放问卷5000份,截止到9月20日共回收问卷1256份,其中有效问卷1207份,有效回收率为24.1%。通过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70.5%、3.2%、1.7%、12.9%、3.1%、1.1%、2.2%。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占65.6%,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占20.2%和14.1%。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6.8%、47.2%和46%。

本次调查的民营企业经营者96.3%为男性;平均年龄为48岁,其中45-54岁比重占四成,44岁及以下占1/3,55岁及以上占1/4;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超过3/4,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1/3;所学专业为管理类的接近一半,为经济类的接近1/3;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94.5%,其他职务的占5.5%。

一、经营现状及发展趋势

1、总体经营状况趋于好转、未来走势谨慎乐观。

关于企业目前经营状况,调查结果显示,44.7%的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43%认为“一般”,12.3%认为“不佳”,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2.4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4年的水平高3个百分点,表明民营企业经营状况总体趋好。

与去年类似,不同类型的企业景气状况呈现明显的差异,且今年的差异更为明显,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好于中西部地区;大中型企业好于小型企业。

从不同地区看,调查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7个百分点,而中、西部地区分别为22和26个百分点左右,前者比后者多11~15个百分点。与去年相比,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企业在发展上的差距仍呈扩大趋势。

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大,经营状况越好。调查结果显示,大型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49个百分点,中型企业多38个百分点,小型企业多25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今年企业经营状况的差异明显,与2004年相比也有一些新的变化。近年来的能源紧张造成的油、煤涨价使采掘业一直保持良好的经营状况;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升级促进了住宿、餐饮、租赁、商务服务等服务业的发展。出口的增长给服装、电子等行业的企业带来了更多机会。

调查结果显示,采掘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服装、化工、有色、金属制品、电气机械、电子及通信设备等行业经营状况良好,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40个百分点以上。

与此相反,受宏观调控影响较大的房地产企业当前经营状况差于2004年,认为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经营者比认为“不佳”的只多8.1个百分点,比2004年的结果少24个百分点;钢铁行业也由2004年的44个百分点降为目前的28个百分点。

2、产销形势较好,但产品价格下跌,成本上升,盈利略受影响。

关于企业目前的产销形势,调查结果显示,半数左右的经营者认为企业的生产(服务)量增加,比认为减少的多近30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的调查结果大体相同,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

从产品销售价格情况看,超过四成的经营者认为价格下跌,比价格上升的比重高20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去年5个百分点的水平,一方面反映市场竞争的激烈,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市场的需求并不太乐观。

分行业看,反映今年产品销售价格上升的主要是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而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等服务行业、制造业销售价格则普遍下滑。

与此同时,由于受能源涨价等因素影响,超过3/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成本上升,比认为成本下降的多71个百分点。

在成本上升、价格下跌的挤压下,民营企业今年的盈利情况受到一定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52.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盈利情况“好”(包括“非常好”、“比较好”、“有些好”),比认为“差”(包括“非常差”、“比较差”、“有些差”)的多4.4个百分点,比去年减少3.4个百分点;其中认为“非常好”、“比较好”的比去年减少7.8个百分点。

3、预期比较乐观,未来投资信心依然较强。

尽管面临成本上升、价格下跌的不利因素,民营企业经营者仍对未来表现出乐观的预期。调查结果显示,35.4%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四季度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57.0%认为“不变”,7.6%认为会“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27.8个百分点,与去年大体相当,比国有企业高13个百分点。

从从业人数的安排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41.5%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计划在近期“增加”企业的从业人员,46.3%计划“不变”,19.6%计划“减少”,计划“增加”的比计划“减少”的多近30个百分点。而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情况看,计划“增加”的与计划“减少”的均为22%左右,也就是说不能净吸纳社会就业人员。调查表明,民营企业已成为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主要渠道。

从投资计划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61%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表示未来计划投资额将“增长”,13%表示会“减少”,表示“增长”的比表示“减少”的多48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高11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中、西部地区的民营企业的投资热情显得比东部地区高,表示未来投资额会“增长”的比表示会“减少”的分别多54、50和45个百分点。

关于民营企业经营者有投资意向的地区,调查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为首选的地区,选择比重为38.8%;其次为西部地区,选择比重为29.1%;其他地区按投资意向的选择比重大小排序依次是:中部地区(19.8%)、“环渤海”地区(17.2%)、“珠三角”地区(16.3%)和东北老工业基地(13.2%)。其中,近半数(47.2%)的东部地区民营企业经营者选择“长三角”为首选的投资地区,选择其他地区的比重差异不大;中部地区民营企业经营者主要选择中部地区(32.8%)、西部地区(27%)和“长三角”地区为计划投资的地区;西部地区民营企业经营者则非常集中地选择西部地区为计划投资的地区,选择比重接近七成,选择其他地区比重较大的是“长三角”地区(21.2%)。

二、产品出口情况

1、民营企业出口比重上升。

自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 TO之后,我国的对外贸易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尤其是近两年(2003、2004)进出口总额年增长率分别高达37.1%和35.7%,今年1~8月为23.5%,其中出口仍达到32.2%的高增长。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调查结果显示,47%的民营企业有产品出口;有产品出口的企业中出口额占销售收入一半以上的民营企业超过三成;与去年同期相比,37%的民营企业产品出口量“增加”,比“减少”的多14个百分点。

民营企业出口状况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其中东部地区55%的民营企业有产品出口,中、西部地区有产品出口的民营企业比重分别为30%和33%;与去年同期相比,东部地区民营企业中的42%出口量“增加”,比“减少”的多21个百分点,而西部地区出口“增加”的仅占27%,与出口“减少”的比重相同,中部地区出口“增加”的仅24%,反而比出口“减少”的少4个百分点。

2、中外贸易摩擦对部分行业的民营企业有较大影响。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以及贸易总量的迅速扩大,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多。

中外贸易摩擦对民营企业的出口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以来欧美与中国的贸易摩擦对企业产品出口有影响,其中认为影响“很大”和“影响较大”的分别为3.5%和11.9%,认为“略有影响”的为35.4%。

分行业看,认为影响“很大”或“影响较大”的企业的比重较高的主要包括化纤(50%)、纺织(42.5%)、服装(26.7%)、橡胶(25%)、钢铁(20%)等行业。贸易摩擦对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电子及通讯产品的出口厂家影响不太明显,7成经营者认为“没有影响”。

三、发展中的问题与障碍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转型从两方面促进了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同时,由于目前经济体制尚处于转型期,传统体制的束缚尚未得到彻底清除,民营企业发展基础的薄弱也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会遭遇各种困难、问题和障碍。此次调查显示,目前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融资困难、人才短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管理水平落后是民营企业发展遇到的主要障碍。

关于什么是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障碍,调查结果显示,3/4的民营企业经营者选择了“融资困难”,是所有选项中选择比重最高的,中西部地区选择“融资困难”的比重更是高达八成。

除了融资难外,民营企业当前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发展水平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当前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障碍,66.8%的民营企业经营者选择了“人才短缺”,55.6%选择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52.2%选择了“管理水平落后”,47.5%选择了“民营企业经营者素质有待提高”(见表10)。

2、民营企业外部信用环境、经营者人身安全保障、公平国民待遇方面亟待进一步改善。

尽管近年来民营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有了比较大的改善,但与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期望还存在一定距离,尤其在外部信用环境、经营者人身安全保障、公平国民待遇方面需加强改善的力度。

关于外部信用环境,调查结果显示,29.2%的经营者认为比去年“好转”,53.4%认为“未变”,17.4%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11.7个百分点,比去年的调查结果减少8个百分点。

关于民营企业经营者人身安全状况,调查结果显示,27.2%的经营者认为比去年“好转”,50.6%认为“未变”,22.2%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仅多5个百分点。调查表明,在目前社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情况下,如何保护好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避免其在人身安全方面受到侵害,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民营企业对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限制,真正实现公平国民待遇的期望越来越高。关于公平国民待遇,调查结果显示,21.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比去年“好转”,63.7%认为“未变”,14.6%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7.1个百分点,比去年的调查结果减少15个百分点。

关于市场准入限制,调查结果显示,34.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比去年“好转”,57.5%认为“未变”,8%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26.5个百分点,比去年的调查结果减少10个百分点。调查表明,在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实现公平国民待遇方面,民营企业经营者还抱有更大的期望。

3、资源瓶颈制约尤其是能源紧张状况依然比较严重,民营企业发展方式亟待向集约型转变。

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十分贫乏的国家。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资源瓶颈约束也越来越显著。始于2004年的宏观调控旨在控制经济呈现的过热的趋势,并力图通过转变增长方式来缓解资源压力。从一年多以前钢材市场及“煤、电、油、运”普遍紧张的情况看,目前形势发生了一些变化。

调查结果显示,有一半(49.8%)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钢材市场的紧张状况“趋于缓和”,36%认为“变化不大”,仅5.6%认为“更加严重”;29.1%认为目前电力紧张状况“趋于缓和”,44.1%认为“变化不大”,25.4%认为“更加严重”;12.2%认为目前煤炭紧张状况“趋于缓和”,35.6%认为“变化不大”,39.5%认为“更加严重”;4.1%认为目前成品油紧张状况“趋于缓和”,22.4%认为“变化不大”,69%认为“更加严重”;12.5%认为目前铁路运输紧张状况“趋于缓和”,53.5%认为“变化不大”,17.4%认为“更加严重”。

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经过宏观调控,钢材市场紧张状况明显趋于缓和,电力有趋于缓和的迹象,铁路运输与去年情况相比变化不大,而能源紧张尤其是成品油紧张状况有增无减

民营企业在对经济的快速增长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加大了资源的压力。调查结果显示,与2004年相比,34.5%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单位产出的能源投入“增加”,比认为“减少”的多近10个百分点;36.7%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单位产出的原材料投入“增加”,比认为“减少”的多近20个百分点;19.7%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单位产出的用水投入“增加”,与认为“减少”的大体相等。以上结果表明,民营企业发展方式亟待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四、对宏观经济政策和改革的意见建议

1、多数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度比较合适或略显偏紧。

经过一年多的宏观调控,部分行业投资过热的现象明显得到缓解,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形势。与此同时,由于消费品价格涨幅的持续下滑,企业利润增长速度的连续放慢,宏观经济政策是否应做适当调整以防出现可能的通货紧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次调查从民营企业经营者自身的角度对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程度进行了评价。调查结果显示,36.9%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宏观调控政策“偏紧”,39%认为“合适”,24.1%认为“偏松”,认为“偏紧”的比认为“偏松”的多12.8个百分点。

调查表明,总体来看,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比较合适,略显偏紧,希望在继续保持目前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础上,适时适度放松政策操作的力度。

2、房地产调控初见成效,预期房地产价格稳中趋升。

今年以来,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采取多项措施控制因部分地区不断飙升的房地产价格引发的房地产热。民营企业经营者对房地产调控的成效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成效最明显的措施包括“限制房地产开发贷款”(45.6%认为“非常有效”,43.5%认为“比较有效”)和“限制新房转手交易”(42.9%认为“非常有效”,41.9%认为“比较有效”);其次是开征房地产税(24.1%、55.4%)和“增加信息透明度”(24.1%、53.1%);再次是“提高房贷利率”(12.3%、57.6%)和“增加土地供应”(21.9%、44.7%)。

尽管房地产调控已取得明显成效,民营企业经营者仍预期房地产价格呈上升趋势。调查结果显示,49.2%预期2006年所在地区房地产价格将“上升”,37.5%预期“持平”,13.4%预期“下降”,预期“上升”的比预期“下降”的多36个百分点。分地区看,中西部地区经营者预期所在地区房地产价格将上升的比重分别为57.4%和54.2%,明显高于东部地区的45.7%。

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房地产市场的现实需求,本次调查还了解了民营企业经营者“所熟悉的人当中最近一年内购买住房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八成民营企业经营者反映其熟悉的人当中最近一年内购买了住房,其中76.8%的被购房屋目前用于“自住”,13.5%用于“出租”,9.6%处于“闲置”状态。调查表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有着比较旺盛的现实需求,买房投资或投机的比重并不高。房地产业仍将是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

3、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明显,对政府转变职能期望较高,希望金融、财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围绕着市场化、法治化的各项改革逐步进入关键时期。本次调查请民营企业经营者对目前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改革进行评价。

第2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形势 改革热点 问卷调查

改革开放30年来,民营经济对中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截至2007年,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超过60%,私营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26.7%,在全国40个传统工业行业中,私营经济已在27个行业中经济比重超过50%,在轻工纺织、普通机械、建筑、运输、商贸服务等行业已占70%以上。2008年以来,由于受美国次贷危机、全球粮食和能源价格上涨、人民币持续较大幅度升值、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出口政策的调整诸多因素的影响,民营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了解一年来民营企业的经营状况,民营企业经营者对企业发展外部经营环境的认识和评价,当前民营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新困难和新问题,2008年8月10日至10月15日,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企业委员会、妇女委员会与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共同组织实施了“2008年度中国民营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

本次调查是第6次全国范围民营企业经营者年度问卷跟踪调查,是在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8年度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截止10月15日共回收有效问卷3,870份。通过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1、行业分布: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制造业(78.3%),批发和零售业(5.3%),房地产业(4.5%),建筑业(3.6%),农林牧渔业(1.4%),采矿业(1.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3%),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O.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0.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0.7%),住宿和餐饮业(0.6%)等行业。

2、地区分布: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占60.3%,中部地区占20.2%,西部地区占13.6%,东北地区占5.9%。

3、规模分布: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占4.5%,中型企业占42.2%,小型企业占53.3%。

4、年龄:从参加调查的民营企业经营者的年龄看,44岁及以下的占29%,45―54岁的占42.6%,55岁及以上的占28.4%,平均年龄为49.3岁。

5、专业:从参加调查的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所学专业看,管理类的占48.1%,经济类的占33.8%,理工农医类的占22.6%,文史哲法律类的占6.6%,其他占14.4%。

6、文化程度:从参加调查的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文化程度看,大专及以下学历的占66.8%,本科学历的占22%,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10.2%。

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以来由于受到国内外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民营企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企业综合经营状况明显下滑,尤其是东部地区、中小型企业、纺织服装等行业企业面临较大困难;民营企业经营者反映,当前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有:经营成本明显上升,出口大幅下滑,融资难度加大;调查发现,民营企业经营者心理压力明显上升,对从事企业经营的信心下降,对未来预期谨慎。

调查同时发现,民营企业经营者对外部经营环境改善的评价与前些年相比有所提高,尤其是对减少行政干预、提高行政效率、维护市场秩序、建设诚信社会环境方面的评价提升较为明显;同时,面对企业发展的新困难和新挑战,民营企业经营者们希望一方面通过加强自身管理、推动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希望社会进一步完善执法环境、健全教育培训机制、推动中介组织发展,为企业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同时,民营企业经营者们期待政府进一步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继续深化投资体制、金融体制和财税体制改革,帮助企业提振信心、改善环境、渡过难关,以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发展。

一、民营企业经营状况明显下滑,未来预期谨慎

1、民营企业的综合经营状况下滑

关于目前民营企业的综合经营状况,调查显示,29.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良好”,50.6%认为“一般”,19.7%认为“不佳”,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仅多10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7年骤降30.9个百分点,为近六年来的最低水平。

从不同地区看,2008年民营企业的综合经营状况与2007年相比下滑明显,尤其是东部地区下滑显著。调查显示,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10个百分点,比2007年减少了33.2个百分点,高于其他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企业经营者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分别多10.3个、8.2个和14个百分点,与2007年相比均有所下滑。

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的经营状况好于中小型企业,企业规模效应的优势依然非常明显。调查显示,大型企业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52.3个百分点,而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仅多13.5和3.7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经营状况相对较好的有:采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机械、仪器仪表等行业,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均多20个百分点以上;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房地产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纺织、服装、造纸、橡胶、钢铁、有色等行业相对较差,认为“不佳”的与“良好”的基本持平,其中纺织业认为“不佳”的比认为“良好”的多23.5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其他行业。

2、企业经营成本明显上升,用工趋于减少

2008年以来,民营企业经营成本明显上升,已经成为目前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调查显示,关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排在前两位的是“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和“人工成本上升”,选择比重分别为79.2%和74.4%。

企业经营成本的上升主要体现在物料采购价格的上升和人工成本的上升。关于企业目前的物料采购价格,调查显示,90.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上升”,5.9%认为“持平”,3.2%认为“下降”,认

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87.7个百分点,比2007年略高O.9个百分点;从企业目前的人工成本来看,97.5%认为“上升”,2.3%认为“持平”,0.2%认为“下降”,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97.3个百分点,比2007年提高了2.9个百分点。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企业物料成本与人工成本都呈现上升趋势。

物料成本的上升与国际大宗产品价格上涨关系密切,本次调查了解了2008年上调成品油、电价对企业经营成本的影响。调查显示,98.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成本因此增加,其中55.2%认为成本增加10%以内,30.2%认为成本增加10-20%,13.5%认为成本增加20%以上。

人工成本的上升则与2008年实施的新《劳动合同法》关系较大。调查显示,仅有3.2%的企业认为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企业用工成本“没有增长”,有30.9%认为企业用工成本的增长幅度在“10%以内”,41.1%认为增长幅度为“10―20%”,24.8%认为增长幅度在20%以上。其中,企业用工成本增长较为明显的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橡胶、钢铁、通信设备等行业,超过3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增长幅度在20%以上。

关于“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企业用工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调查显示,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最高的两项是“人均薪酬水平提高”和“人均社保支出增加”,选择比重分别为67.7%和28.1%。

用工成本的增加也影响了民营企业吸纳就业。调查显示,31.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目前的从业人数“增加”,44.2%认为“持平”,24.1%认为“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仅多7.6个百分点,低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与2007年相比下降了20.3个百分点,为近5年来的最低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民营企业是当前我国吸纳就业的主体,2008年以来随着企业经营状况的下滑,民营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也呈现下降趋势,这一现象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3、出口出现下滑

受到全球经济下滑、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和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今年以来民营企业的出口出现较大困难。调查企业中近一半(47.6%)的企业有产品出口,在这些企业中,出口额平均占企业销售收入的42.2%。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出口企业相对较多,占57.2%,而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相对较少,分别为34.8%、26.4%和33.5%。

关于企业的产品出口数量情况,调查显示,36.3%的企业今年产品出口数量比去年“增长”,19.4%的企业“持平”,44.3%的企业“下降”,认为“增长”的比“下降”的少8个百分点,而2007年则是认为“增长”的比认为“下降”的多28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产品出口数量下降比较明显的行业有:纺织、服装、造纸、医药、化纤、非金属和钢铁等行业,其认为“增长”的比“下降”的少10个百分点以上:而专用设备、汽车、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相对较好,认为“增长”的比“下降”的多10个百分点以上。

虽然企业的产品出口数量明显回落,但产品出口价格略有上升。调查显示,39.5%的企业产品出口价格“上升”,25.3%的企业“持平”,35.2%的企业“下降”,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4.3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07年提高了3.8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产品出口价格上升明显的行业有:食品、化工、非金属、钢铁、金属制品、汽车等行业,其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20个百分点以上;而价格下降比重相对较大的行业有纺织、服装、造纸、化纤、有色金属、通信设备等,其价格“下降”的比“上升”的多20个百分点以上。

关于影响企业产品出口的主要因素,调查显示,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最主要的因素是“人民币升值”(83.1%)和“要素成本上升”(81.3%),其他还有:“出口退税率下调”(43.7%)、“外需放缓”(31.4%)、“有关国家出口竞争力提升”(8.9%)、“加工贸易限制政策”(6%)和“贸易摩擦升级”(3.8%)。从不同行业看,纺织、服装、造纸、化纤、橡胶等行业有超过九成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人民币升值”,明显高于其他行业。

2008年以来,随着人民币的持续升值,民营企业的产品出口受到的不利影响呈现增大趋势。本次调查设计了“若未来一年人民币对美元再升值5%对企业出口的不利影响”这一问题,调查显示,60.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较大”或“影响很大”,比2007年上升了8.4个百分点;35.1%认为“略有影响”,4.7%认为“没有影响”。

4、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

关于企业目前的资金情况,调查显示,58.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紧张”,38.7%认为“正常”,仅有3.1%认为“宽裕”,认为“紧张”的比认为“宽裕”的多55.1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07年提高了近15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和大型企业的资金情况相对较好;相对比较严重的行业有:房地产业、建筑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纺织、服装、造纸、医药、钢铁、有色等,其认为“紧张”的比认为“宽裕”的多60个百分点以上。

从民营企业的资金来源情况看,选择“企业自筹”(67.2%)的排在第一位,其他依次是“银行贷款”(22.3%)、“民间融资”(8%)、“企业债券”(0.3%)和“上市融资”(0.1%)。

调查发现,民营企业从银行贷款相对较难。调查显示,关于“企业从银行贷款的难易程度”,24.4%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非常难”,24.3%认为“比较难”,31.5%认为“有难度”,16.3%认为“不太难”,3.5%认为“不难”,总体评价值为2.5,明显低于中值3。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从银行贷款的难度相对较低,总体评价值为2.69,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分别为2.28和2.2,而东北地区则相对较差,总体评价值仅为2.12。

从不同行业看,农林牧渔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房地产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非金属制品、钢铁等行业从银行贷款相对较难,总体评价值均不到2,3。

与银行贷款相比,民营企业从民间渠道筹资相对容易。调查显示,9.1%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从民间渠道筹资“不难”,29.3%认为“不太难”,36.2%认为“有难度”,18.9%认为“比较难”,6.5%认为“非常难”,总体评价值为3.16,高于中值3,与前两年相比提升比较明显。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民营企业从民间渠道筹资相对容易,总体评价值达3.22,其次是中部地区企业,总体评价值为3.12,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相对较低,总体评价值分别为3和2.98。

调查表明,目前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突出,企业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筹,从民间渠道融资相对容易一些,从银行贷款的难度较大。

5、民营企业经营者对未来预期谨慎,心理压力明显上升

民营企业经营者对下期经营状况的预计表现出比较谨慎的态度。调查显示,超过一半(55.2%)的企业经营者预计下期企业经营状况“不变”,30.1%预计“好转”,14.7%预计“恶化”,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仅多15.4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7年减少16.9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和规模看,西部地区、大型企业相对较好,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20个百分点以上。

从不同行业看,相对较好的行业有:农林牧渔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医药和通信设备等,其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25个百分点以上,而相对较差的行业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服装、化纤、塑料、钢铁等,其中纺织、服装和钢铁等行业预计“恶化”的比重高于预计“好转”的比重。

关于企业目前的订货情况,调查显示,37.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订货情况“低于正常”,62.2%认为“正常”或“高于正常”,比2007年下降了20.2个百分点。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的订货情况相对较差。

调查还发现,民营企业经营者对下期订货情况的预计也不乐观。调查显示,30.5%的企业经营者预计下期订货将“增加”,37.6%预计“持平”,31.9%预计“减少”,预计“增加”的与“减少”的大致相当,而2007年则是预计“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3.8个百分点。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相对较差。

在企业经营状况下滑、未来预期不明朗的情况下,民营企业经营者的心理压力明显增大,幸福感有所下降。关于对压力的感受,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一(3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压力很大”,比2007年提高了10.4个百分点,达到近四年来的最高值。从不同行业看,食品、纺织、医药、有色等行业的民营企业经营者压力相对较大。

关于对幸福的感知,调查显示,58.4%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自己“很幸福”或“幸福”,比2007年下降了8.3个百分点;34.6%认为“一般”;7%认为“不幸福”或“很不幸福”,比2007年上升了3.2个百分点。

二、亟需提振信心、改善环境,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发展

1、民营企业经营者信心有所下降

企业经营状况的下滑以及压力的加大,使得民营企业经营者的信心有所下降。从企业未来的用工计划看,调查显示,32.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下期从业人数将“增加”,47.5%认为“持平”,19.6%认为“减少”,认为“增加”的比“减少”的仅多13.3个百分点,比2007年下降近30个百分点,为近5年来的最低水平。

企业未来投资计划的紧缩也反映出企业家信心的下降。调查显示,近一半(47.2%)的企业未来计划投资额“增长”,32%“不变”,20.8%“减少”,“增长”的比“减少”的多26.4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07年减少了31.3个百分点。其中,中部地区、大型企业的投资热情相对较高,认为企业未来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40个百分点左右。

关于“假若再给您一次选择的机会,您是否还愿意做企业经营者”,调查显示,25.4%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表示“不愿意”,比2003年上升了11.1个百分点;64.8%表示“愿意”,比2003年下降了8个百分点;9.8%表示“无所谓”。

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经营者的信心出现了明显下降。企业家信心的下滑对未来的投资需求和用工需求会产生一定影响,一方面可能会制约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会加大社会就业压力。全社会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关怀企业家、支持企业家、帮助企业家提振信心,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民营企业外部经营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

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本次调查从政府行政管理、法制环境和市场秩序、人力资源供应、基础设施条件、中介组织和技术服务、适合企业经营的社会环境等六个方面了解了民营企业经营者对当地企业经营环境的评价。调查显示,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对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综合评价较为满意,评价值为3.17,高于中值3,也高于2006年的评价值。从六个不同方面的22个单项指标来看,民营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均高于2006年的水平,也反映出近两年来民营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取得了一定改善。

从政府行政管理来看,企业经营者对“地方政府对企业的过度干预情况”、“市场准入限制过多的情况”和“政策和规章制度公开透明情况”等方面的评价相对较好,总体评价值分别为3.59、3.52和3.33,均明显高于中值3,而对“政府官员廉洁守法情况”的评价相对较低,评价值仅为2.86;与2006年相比,评价值提升比较明显的包括“地方政府对企业的过度干预情况”、“市场准入限制过多的情况”、“各类企业享受公平国民待遇情况”、“行政执法机关(工商、税务、质检等)公正执法情况”和“行政执法机关(工商、税务、质检等)执法效率情况”等方面。

从法制环境和市场秩序看,企业经营者对“企业合同得到正常履行情况”、“经营者人身和财产安全的保障情况”和“知识产权(商标、专有技术等)得到保护的情况”等方面的评价相对较好,总体评价值分别为3.6、3.57和3.45,均明显高于中值3,其中与2006年相比,对“经营者人身和财产安全的保障情况”和“知识产权(商标、专有技术等)得到保护的情况”的评价提升较多,而对“公检法机关公正执法情况”和“公检法机关执法效率情况”的评价相对较低,评价值分别为3.09、2.96。

从基础设施条件看,企业经营者对“基础设施条件(供水、供电、交通、通讯等)”的评价值为3.6,明显高于中值3,也略高于2006年的水平。

从人力资源供应情况看,企业经营者对“在当地找到需要的熟练工人的难易程度”、“在当地找到需要的技术人员的难易程度”和“在当地找到需要的管理人员的难易程度”的评价值分别为2.79、2.64、2.7,虽然比2006年有所提高,但仍明显低于中值3。

从中介组织和技术服务情况看,企业经营者对“当地律师、会计师等市场服务条件”的评价相对较好,评价值为3.29,高于中值3,而对“当地行业协会对企业的帮助”和“当地技术服务条件”的评价相对较低,评价值分别为2.75、2.85。

从适合企业经营的社会环境看,企业经营者对“当地适合企业经营的诚信社会环境情况”的评价值为3.16,高于中值3,也比2006年有了比较明显的提升。

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经营者对外部经营环境改善的评价与前些年相比有所提高,尤其是对减少行政干预、提高行政效率、维护市场秩序、建设诚信社会环境方面的评价提升较为明显;同时期待社会各方面进一步完善执法环境、健全教育培训机制、推动中介组织发展,为企业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3、加强管理、推动创新,促进民营企业更好地发展

面对目前严峻的挑战,一方面要提振信心、改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民营企业也要通过内部挖潜,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调查显示,关于“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企业未来一年应着重采取的措施”,按民营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高低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加强管理降低成本”(81.5%)和“增加创新投入”(69.3%),这表明民营企业经营者已经充分认识到加强管理和增加创新投入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其他各项依次是“引进人才”(56.4%)、“开拓国内市场”(47.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33.7%)、“更新设备”(31.8%)、“开拓国际市场”(29.8%)、“改变经营模式”(25.4%)、“减少用工”(18.3%),“投资其他行业”(16.7%)、“寻求上市”(8.4%)、“投资其他地区”(5.6%)、“股权投资或并购”(5.3%)。

虽然民营企业经营者已经认识到增加创新投入的重要性,但受到企业经营状况下滑及资金紧张等因素影响,2008年民营企业的创新投入有所下降。调查显示,47.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2008年企业的研发投入比2007年“增加”,39.5%认为“持平”,12.6%认为“减少”,认为“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5.3个百分点,略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但是比2007年和2006年分别下降了12和13.9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研发投入费用,调查显示,69.4%的民营企业研发投入费用占企业销售收入的1%以上,要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但是与2007年的调查结果相比,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

新产品销售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成效。调查显示,46.2%的民营企业2008年新产品销售比重比2007年“增加”,41.1%认为“持平”,12.7%认为“减少”,“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3.5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高6.5个百分点,但是与2007年相比,下降了12个百分点。

4、民营企业经营者期待政府进一步推进改革,促进民营企业发展

民营企业经营者在增强自身实力、迎接挑战的同时,也对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充满了期待。本次调查请民营企业经营者对近两年来有关改革成效进行评价,调查显示,对于各项改革,按照选择“效果很好”与“效果较好”的比重之和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45.1%)、“产权制度改革”(36.2%)和“促进民营企业发展”(34.8%)。其中,“促进民营企业发展”与前两年相比有所降低,但仍排在第三位,表明总体来看民营企业经营者对这项改革给予了相对比较积极的肯定,同时也期待政府进一步促进民营企业发展。这从民营企业经营者对“目前是非公有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期”这一说法的态度上也可以看出。调查显示,50.9%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表示“非常同意”或“比较同意”,29.7%认为“一般”,19.4%表示“不太同意”或“很不同意”,总体评价值达到3.36,比2002年略有降低。

其他各项改革的排序依次是:“土地制度改革”(28.4%)、“政府职能转变”(27.4%)、“投资体制改革”(26.3%)、“财税体制改革”(24.1%)、“金融体制改革”(22.4%)和“垄断性行业改革”(6.4%)。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对投资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评价,认为“效果很好”或“效果较好”的企业经营者比重与2007年相比下降较为明显;关于对垄断性行业改革成效的评价,仅有6.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效果很好”或“效果较好”,与去年基本持平,总体评价仍相对较低。

第3篇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以来中央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宏观经济运行基本平稳,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正在减弱,国内通货紧缩的形势可望得到缓解,预计未来一个时期国民经济将逐步呈现回升的态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但是,企业经营者同时认为,目前社会总需求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企业效益不佳的状况仍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经营者希望政府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带动民间投资的增长,稳定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鼓励适度消费,从而进一步扩大需求,促进经济的全面回升。

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经营者对近年来中央采取的一系列企业改革及其配套改革的政策和措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国有企业改制进程有所加快,但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转变政府职能等配套改革措施尚不到位,这些已成为制约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经营者认为,继续深化企业改革是使国有企业摆脱困境和进一步完善宏观经济环境的根本出路。

为了解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改革成效、企业运营状况、当前存在问题及其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判断,为政府进一步调整宏观政策和深化企业改革提供决策参考依据,1999年8月至11月,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1999年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

本次调查是由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的第7次全国性企业经营者年度跟踪调查,得到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情报中心、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研究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企业改革司、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民经济综合司、财政部财产评估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小企业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培训司、人事部人才流动开发司、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法制司、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信息中心、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国家轻工业局企业改革司、国家机械局规划发展司、国家国内贸易局行业规划与法规司、国家冶金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国家电力公司战略研究与规划部、国家行政学院领导科学教研部等有关部委的支持和指导。

本次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调查对象,按照我国企业的实际构成情况进行等比例抽样,采用邮寄问卷方式进行。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0份,回收问卷3629份,其中有效问卷3562份,有效回收率为35.6%。通过对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说明本次调查结果有效。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充分利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62.2%、6.5%、4.4%、10.5%、3.3%和2.9%。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占55.1%,中部和西部分别占27.0%和17.9%。从企业不同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35.1%、47.3%和17.6%。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占45.7%和54.3%,在非国有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占17.0%,股份有限公司占13.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8.6%,集体企业占7.7%、私营企业占3.5%,股份合作企业占2.9%。从企业盈亏状况看,盈利企业占50.4%,亏损企业占29.6%,持平企业占20.0%。

本次调查的企业经营者年龄主要分布在36~45和46~55岁之间,比重分别为31.9%和47.3%;文化程度为大专以上的占84.7%,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44.6%;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厂长或党委书记的占94.4%,其他职务的占5.6%。

第一部分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一、宏观经济运行基本平稳

大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与去年相比,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略有减缓,但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状况基本平稳。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今年GDP增长速度的判断,选择6~7%之间的企业经营者占48.6%,选择7~8%之间的占31.0%,选择7%以上的占33.6%。

对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企业经营者认为“正常”和“基本正常”的比例比去年增加9.3个百分点,认为“偏冷”和“过冷”的比例比去年同期调查减少6.0个百分点,说明企业经营者对我国经济总体走势持比较乐观的态度。

本次调查将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目前经营状况的判断分为“良好”、“一般”和“不佳”三种选择,调查结果显示,30.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45.9%认为一般,23.2%认为不佳,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7.7个百分点。

二、企业生产呈恢复性增长

关于企业的生产状况,从企业经营者填写的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停产和半停产企业的比重为19.7%,比去年减少2.5个百分点。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停产、半停产企业比重东部地区最低,为15.3%,比去年减少4.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25.9%,比去年增加0.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略好于中部地区,比重为24.1%,比去年减少2.9个百分点。从企业经济类型看,目前企业停产半停产比重较高的主要是国有企业,其比重为25.1%,比各类非国有企业分别高出5.9~15.4个百分点,但仍比去年减少2.8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生产(服务)量的调查结果显示,39.1%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增加,34.1%的企业保持上期水平,26.8%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减少,认为企业生产(服务)量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12.3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销售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38.2%的企业销售量比上期增加,31.0%的企业保持不变,30.8%的企业销售量下降,销售量增加的比减少的多7.4个百分点。

三、政府宏观调控措施初见成效

针对近年来需求不足的问题,中央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及其他宏观调控措施。在政府采取的诸多启动市场、扩大需求的措施中,企业经营者对其有效程度判断的顺序依次是:加大政府投资力度(81.4%)、打击走私(40.7%)、拓展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供应(33.4%)、降低存贷款利率(32.4%)、降低财政税费率(25.7%)、大力发展教育事业(19.1%)、加速城镇住房制度改革(18.5%)、放宽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限制(17.3%)、提高出口退税率(15.0%)以及开展和扩大个人消费信贷(12.6%)。

从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调控措施力度的判断中可以发现,企业经营者们认为当前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仍有进一步扩张的余地。

从货币供应量看,认为该项措施力度“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45.5%和7.4%,两者之和比认为“过高”和“偏高”的比重高出41.0个百分点,比去年认为“偏低”和“过低”的比重高出10.2个百分点,说明企业经营者希望进一步放松银根,扩大货币投放。

从存贷款利率看,认为“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23.6%和4.2%,两者之和比认为“偏高”和“过高”的比重高出10.2个百分点,而去年同期调查的情况则是企业经营者认为“偏高”和“过高”的比重比认为“偏低”和“过低”的高出7.6个百分点。

从人民币汇率看,认为“偏高”和“过高”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22.8%和3.9%,两者之和比认为“偏低”和“过低”的高出5.0个百分点,与去年的情况大体相当。

从出口退税率看,认为“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39.1%和2.1%,两者之和比去年降低了8.9个百分点,说明今年出口退税率的进一步降低得到企业经营者的认同。

从财政性税费水平看,认为“偏高”和“过高”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62.9%和19.3%,两者之和达82.2%,比去年提高了10.2个百分点,表明企业经营者要求进一步降低财政性税费水平的较强意愿,同时也表明在目前形势下,加大税收政策手段的使用将会比货币手段更为有效。

从股市扩容速度看,企业经营者认识差异较大,认为“偏高”和“过高”的分别占31.3%和11.0%,认为“偏低”和“过低”的分别占29.5%和3.6%,认为“合适”的占24.6%,这说明股市扩容问题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措施的出台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四、企业外部经营环境有所改善

从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看,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55.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已经或正在减弱,认为与去年相同和加重的则分别只占18.0%和21.8%。

从通货紧缩形势看,调查结果显示,48.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明年的通货紧缩形势将“有所缓解”,而分别仅有19.9%和12.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会“维持现状”和“有所加剧”。由此可见,较多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以市场物价持续下跌为表现的通货紧缩现象,可望在明年得到缓解。

五、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生产经营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仍存在一些制约企业生产经营的问题,还需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首先,社会总需求不足。调查结果显示,86.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总需求不足,其中,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和外贸出口需求不足现象尤为突出,认为居民消费需求、外贸出口需求、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及社会集团消费需求不足的分别占86.1%、86.0%、66.0%、66.8%。

企业订货状况也从一个侧面客观地反映了需求不足的现象。调查结果显示,仅6.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订货高于正常水平,51.0%认为订货处于正常水平,42.3%认为订货低于正常水平。

其次,企业效益尚未明显改善。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企业的总体效益状况与去年相差不大,企业盈利面由去年的50.7%略减到今年的50.4%,亏损面比去年的29.7%微减了0.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盈利面比去年缩小1.8个百分点,同时亏损面比去年减少1.5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的销售利润率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企业的效益不够理想,52.7%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5%以下,19.8%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5~10%之间,17.0%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10~20%之间,只有10.5%的企业销售利润率超过20%。

第三,企业资金紧张。调查结果显示,66.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企业资金紧张,而认为资金宽裕和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5.0%和28.5%。比较而言,目前企业资金相对宽裕的为东部地区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对企业经营者2000年投资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资金不足直接影响企业的投资需求。在2000年不准备投资的企业经营者(占27.3%)中,85.3%认为不投资的首要原因是资金紧张。

在分析造成社会总需求不足的原因时,综合来看,企业经营者也将资金紧张(53.2%)列为需求不足原因的首位。

第四,市场供求结构不平衡。在对10项要素市场的供求分析中,企业经营者认为供大于求比重较大的前三项是:消费品(91.4%)、房地产(85.0%)和原材料(77.3%);与1996年的调查相比,认为消费品和原材料供给过剩的分别增加了12.3和22.5个百分点,而认为房地产过剩的减少了6.5个百分点。认为供不应求比重较大的前四项是:技术(83.9%)、资金(81.2%)、人才(73.8%)、信息(72.3%)。由此可见,技术、人才、信息的短缺是造成当前市场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

六、企业经营者对参与国际竞争与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首先,企业经营者对中国加入WTO对于经济的影响持积极和乐观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66.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加入WTO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利大于弊,10.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不大,7.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弊大于利。

为迎接WTO的挑战,企业经营者对各项应对措施的选择比重依次是:加强对国际市场的了解(66.2%)、增加技术创新投入(62.7%)、加强经营管理(61.9%)、提高国际化经营程度(45.4%),加强信息化建设(28.7%)、降低产品(服务)价格(13.5%)、转变主营业务投资其他行业(7.3%)和多进口外国设备(3.6%)。

其次,企业经营者投资需求趋强,技术改造投资形成热点。对企业经营者2000年投资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72.7%的企业经营者表示明年要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在这些欲投资的企业经营者中,其主要投资方向依次为进行技术改造(80.9%)、扩大生产规模(54.1%)、建立企业计算机网络(40.0%)、兴建科研或培训中心(25.2%)、进口先进设备(24.9%)、修建环保设施(16.4%)和兴建厂房(14.3%)。选择进行技术改造的比重远远高于其他选项,可见企业经营者们已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三,企业经营者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共识。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我国应优先发展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产业、教育产业、基础产业和农业,比重分别为78.3%、49.0%、36.7%和32.8%,说明企业经营者希望政府采取适当的产业政策,扶持这些产业的发展。

企业经营者认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产业、教育产业和信息产业,比重分别为60.0%、42.2%和39.5%。

企业经营者在适当的条件下准备投资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信息和教育产业,比重分别为70.9%、31.7%和28.6%(见表30)。

第四,企业经营者们对未来5年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作出了预测。调查结果显示,35.1%的企业经营者预测未来5年的年均增长速度在6~7%之间,33.2%认为在7%以上,比认为在6%以下的多1.5个百分点。

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经营状况的未来预期看,调查结果显示,37.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后一个时期企业经营状况将有所好转,44.6%认为将维持现状,18.0%认为将有所恶化,表明企业经营者预期企业经营状况总体将会呈现稳步回升的势头。

第二部分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改革现状的看法

一、企业经营者对出台的改革措施给予积极评价

近年来,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经营者对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效果大多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各项改革措施取得成效的程度(“成效显著”+“效果良好”+“有些效果”)依次是:财税体制改革(78.5%)、金融体制改革(76.4%)、科教体制改革(75.0%)、建立社会保障体系(73.6%)、建立现代企业制度(72.6%)、外贸体制改革(70.2%)、投融资体制改革(69.1%)、转变政府职能(59.7%)和政府机构改革(48.3%)。从企业经营者对各项改革措施认同程度的差异看,继续加大政府机构改革力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是企业经营者比较普遍的愿望。

二、国有企业改制愿望迫切

调查结果显示,在样本企业中,有57.3%的企业已经成为公司制企业,另有27.0%的企业准备近期实行改制。其中,虽然国有企业中已实行公司制的比重不高,仅为24.4%,但准备近期改制的比重高达49.9%。

从改制的进程看,本次调查的企业中,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前实行公司制的占35.9%,1994年以后实行公司制的占64.1%,其中国有企业1993年以前实行改制的占41.5%,1994年以后实行改制的占58.5%,显示出国有企业改制进程明显加快。

三、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完善

随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程的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改革的关键环节。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企业职工社会保障状况还不能完全满足职工需要。其中,相对较好的是职工养老保障,认为满足的企业经营者占39.5%,认为不满足的占31.8%,前者比后者高7.7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显示,满足情况较差的是失业和再就业的社会保障,认为满足的仅分别为11.2%和13.5%,而认为不满足的分别高达58.6%和62.1%。

对于企业职工住房保障,有24.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满足,44.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不满足,前者比后者低19.8个百分点;对于职工医疗保障,有25.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满足,50.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不满足,前者比后者低24.9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国有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职工各项社会保障的满足程度都低于非国有企业,其对职工各项社会保障的净满足程度(满足–不满足)比非国有企业低的百分点依次为:再就业保障(16.5)、医疗保障(15.9)、失业保障(12.8)、养老保障(5.9)和住房保障(1.9)。

四、国有企业负担比较沉重

对国有企业负担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国有企业最主要的负担是债务负担,其中,58.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33.4%认为负担较重。从企业资产负债率看,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调查结果显示,样本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2.0%,比1996年降低5.3个百分点,而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9.5%,还略高于1996年水平(69.1%)。

企业经营者认为国有企业负担居第二位的是富余人员较多。调查结果显示,51.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38.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较重。

国有企业医疗及离退休养老负担被列在第三位,44.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42.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较重。

调查发现,目前国有企业的税费负担、企业办社会负担和“四乱”负担(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仍然较重,其中认为税费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30.7%和48.3%,认为企业办社会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28.1%和40.9%,认为“四乱”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22.9%和42.3%。

五、国有企业脱困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

第4篇

(一)信用管理薄弱,客户选择不当。一方面受管理水平、风险意识和短期利益驱使等因素,中小型煤炭贸易企业在新建客户时对其业绩、资质了解不全面、不对称、不真实,从而使企业极易因煤炭质量不合格、合同欺诈等蒙受不必要的损失。另一方面,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和制度。中小型煤炭贸易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往往缺乏对老客户经营状况、资信状况的持续跟踪和档案维护,缺乏对上下游企业产品质量、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动态评估。因此,不能择优选择客户,有效识别客户信用风险。

(二)资金管理粗放,账款回收不利。一方面中小型煤炭贸易企业为了增加销量,忽视自身现金流状况及下游客户经营状况,盲目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导致应收账款大幅增加。另一方面,中小型煤炭贸易企业在资金管理上缺乏严格的账款管理及奖惩制度、适当的应收账款数量和期限、健全的应收账款管理程序和流程、有效的账款的追讨方法和手段,因此,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难以及时收回,资金长期大量被他人无偿占用,有的甚至形成坏账,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三)市场把握不准,存货储备盲目。煤炭贸易行业的盈利模式在于随行就市、薄利多销,而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往往倾向于囤积居奇。为了谋求暴利、追求短期效益,企业常常在未客观评估预计销量和理性分析未来市场行情的情况下盲目逢低就进,导致企业库存结构不合理,存货积压。

(四)扩张冲动强烈,涉足民间借贷。规模经济在竞争中的优势以及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冲动,使得中小型煤炭贸易企业扩张欲望强烈。一方面为了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大规模举债。由于可供抵押担保和保证担保的资源有限,中小型煤炭贸易企业在银行融资额度有限,往往通过民间融资填补资金缺口。不仅大幅增加了企业财务成本,也不利于银行了解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另一方面为了谋求高额利润企业将资金投向房地产、民间借贷等高风险行业,大量资金流出实体经济。中小型煤炭贸易企业的主要信贷风险

1.客户资金“断链”风险。

煤炭贸易企业的经营活动依赖大量资金维系,采购付款、物流运输、存货储备、经营销售等各个环节都需要资金保障,但中小型煤炭贸易企业因其流动资产管理水平较低,容易出现资金流失、使用效率低下、资金安全性无法保障等问题③。预付账款、应收账款和存货这三项流动资产管理是中小型煤炭贸易企业资金管理最重要的部分。一方面,账款预付后上游企业不能及时交货,会造成预付账款被长期占用。尤其是在煤炭价格上涨的时候煤厂无法交货,而到了价格下跌时集中交货,煤炭贸易企业将面临经营亏损的风险。另一方面,采用赊销方式营销后,大量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资金被他人长期占用。此外,为了保持经营的稳定性和盈利性,煤炭贸易企业往往会储备相当数量的煤炭库存。受供求关系及行业政策影响,煤炭市场波动较大,企业可能随时会面临煤炭价格下降,企业库存滞销,资金大量被存货占用的情况。因此,中小型煤炭贸易企业对预付账款、应收账款、存货的管理不当易造成资金运营、资金回笼出现问题,资金只出不进,加之银行融资受限,企业将出现资金链断裂,正常生产经营将难以维持。

2.低保障度担保风险。

中小型煤炭贸易企业资本规模不大,主要以流动资产为主,可用于抵押的固定资产少。受其经营规模和业务模式影响,在中小型煤炭贸易企业资产中应收账款(或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和存货占比较高。大多数中小型煤炭贸易企业无自有煤矿和储煤场地,主要采用租赁煤场或仓储,设立在各地的销售办事处也大都为租赁房产。企业自有房产、土地、机器设备等核心固定资产较少。因此,中小型煤炭贸易企业的银行贷款主要采用保证担保方式,而且不免出现企业互相担保或交叉连环担保的情况,第二还款来源保障度不高。

3.资金管理风险。

中小型煤炭贸易企业资金管理风险主要反映在贷款资金用途和货款资金回笼上。一方面目前煤炭贸易行业整体利润率较低,受到其它高利润行业的诱惑,企业可能改变原有贷款用途,转而实际投向民间借贷、房地产等高风险行业。银行很难掌握贷款资金真实用途。另一方面,煤炭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季节性因素的影响,业务淡季企业也可能将手头的闲散资金用于民间借贷,而无法将货款回笼资金按要求归集资金专户。此外,中小型煤炭贸易企业的资金结算通常以银行承兑汇票和企业股东或财务人员个人账户结算支付,也加大了银行对其销售状况与货款回笼资金监管的难度。

二、加强中小型煤炭贸易企业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强化贷前调查,把好信贷准入门槛。

1、充分了解企业经营状况。银行要在准入环节严格把关,充分调查和了解中小型煤炭贸易企业的基本经营状况,尽量减小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贷风险。(1)借助内、外部网络信息平台,详细充分了解企业的股权结构、经营范围、经营资质、企业信用状况等信息。(2)了解企业销售模式、结算方式、账款和存货的管理等情况,初步评价企业资金管理能力。(3)了解下游钢铁、冶金、化工、电力等行业现状及风险,主要下游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资信状况,甚至可以通过实地跟单走访借款人上下游客户,了解企业购销渠道是否稳定、市场前景是否乐观、销售收入是否有保障。

2、关注企业主个人信用。信用状况、市场把握、资金管理煤炭贸易企业持续稳定经营的重要支柱。由于中小型煤炭贸易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一般也是公司股东,其个人信用及能力对企业的持续发展有决定性影响。因此,调查时要通过面谈观察、向同行业其他企业主询问、人行征信等多种手段全面了解企业主的人品、从事煤炭行业的年限及经验、风险偏好等。

3、核实企业财务信息。一是甄别财务报表真实性。为了满足银行授信需要,获得更多贷款,中小型煤炭贸易企业往往向银行提供人为粉饰的财务报表。在客户准入时要通过银行对账单、纳税证明甚至企业原始记账凭证等核实利润真实性;通过核对出入库登记薄、库存分户账、煤场租赁合同、铁路货运单等方式核实存货真实性,防止存货账实不符或企业多计他人寄存存货;通过应收账款管理系统、购销合同,函证(发现重大异动时)等方式核实应收账款真实性。二是分析资产、负债科目结构的合理性。关注企业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的客户集中度和账款期限,防止过度集中于一两个上下游客户而来带的流动性风险。

4、重点关注企业现金流。一个企业即使盈利状况良好,但没有足额、及时的预期现金流入量,一样存在贷款到期无法偿付的风险。对于自有资金有限、财务管理水平不高的中小型煤炭贸易企业,银行应重点关注其现金流是否充足。了解企业的现金流预算,并结合企业账款期限、预计销售收入、生产经营周期、银行贷款期限等认真分析其现金流,尤其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是否充足,从而准确判断第一还款来源是否具有可靠保障。

(二)全面把握行业风险,区别对待客户管理,细化信贷方案,优化客户结构。

煤炭贸易企业的上下游客户涉及煤炭、钢铁、冶金、电力、化工等多个行业,面临着较大的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一方面,把握行业风险,切实防范系统性风险的爆发。一是密切关注上下游行业市场状况、成本价格变化、发展趋势,分析其对煤炭贸易企业带来的影响。重点关注本行中小煤炭贸易企业下游客户行业分类、占比,分析可能存在的上下游担保链风险,结合企业资金链状况制定信贷方案和风险防范措施,避免系统性风险引发的信贷损失。二是重点关注煤炭市场变动情况、另一方面本着“区别对待,扶优扶强”的原则审慎管理中小型煤炭贸易企业贷款。逐户分析企业经营状况,制定相应的信贷策略,细化信贷方案和贷后管理方案。对于资金实力强、资金回笼快、客户稳定、能提供有效资产抵押的优质中小型煤炭贸易企业应予以支持。一方面根据企业资金实力、经营规模、市场前景等情况分析客户的实际资金需求,合理确定流动资金贷款及银行承兑汇票额度,严格控制企业贷款的同业占比。另一方面贷款期限设置不宜过长,可采取跟单制(一单对应一笔贷款)方式发放贷款。对于自身资金实力较弱,现金流不够充足的企业,应在控制和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采取有序的压降措施,确保贷款安全退出。为了保证以上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对于中小型煤炭贸易企业贷款较多的行,可配备专职客户经理。

(三)确定恰当的担保方式,提高贷款安全保障度。

中小型煤炭贸易企业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通过上浮利率等调节方式无法完全覆盖贷款风险,因此选择恰当的担保方式是有效防范中小型煤炭贸易企业贷款风险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贷前要梳理企业固定资产,了解主要股东个人资产情况,优先采用金融资产质押、房地产抵押、仓单质押等担保方式。另一方面对于确实无法提供上述保障度高的抵、质押品的,应与客户协商采取由我行准入的担保公司提供保证担保,避免出现企业间互保或循环担保。此外,可以通过大力应收账款融资、预付款融资、现货质押等贸易融资业务满足中小型煤炭贸易企业的融资需求。无论采取哪种担保方式,都建议追加企业股东个人连带责任担保,防止股东转移资产,逃废债务。

(四)加强贷后管理,防范信贷风险。

1、加强资金监管。一是加强对信贷资金的监管。银行可以采取跟单制,一单交易对应一笔贷款。然后严格按照约定贷款用途(提供真实采购合同)逐笔审核贷款资金支付,防止贷款被挪用。二是加强对企业资金账户的监管。货款回笼情况是银行了解企业经营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信贷业务还款来源的重要保障。因此,要求企业开立还款资金专户,督促企业将不低于贷款占比的货款回笼资金全部纳入监管。通过定期监测资金账户的变动情况,发现企业经营的异常变化。

第5篇

8月16日,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共同了《中国连锁零售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报告2011- 2012》。

中国连锁零售企业作为先进的零售经营模式,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开展连锁百强排名以来,百强规模从2001年的1620亿到2011年的1.65万亿,十年间持续高速增长,翻了9倍多。然而,2011年下半年开始,特别是2012年以来,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影响,连锁零售企业普遍出现明显的销售增长乏力甚至负增长现象,同时人工和房租等成本继续大幅上涨,企业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多家企业爆出盈利警告,开店速度明显减缓,资本市场也频频跳水。而另一方面,受物价上涨和对经济前景不确定性影响,消费者消费信心不足,消费意愿减弱,表现出各种业态的来客数减少。而与此同时,网络零售等新兴零售模式的快速发展和扩张,传统连锁零售企业的经营受到冲击。而由于早前经济刺激政策的影响,商业地产过度开发,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监管,造成网点的不合理分布和恶性竞争,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合理布局。

在宏观经济存在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中国连锁零售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客观上要求企业转变经营理念,寻求新的经营模式,进行业态创新,挖掘新的增长点。例如,百货业开始自采自营探索,寻求经营模式的转变;超市积极发展自有品牌;便利店延伸服务内容;家电专业店加速渠道下沉等。如何在经济整体呈现下行的趋势下实现增长,是中国连锁零售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12年初所进行的行业调查,共获得177家有效企业样本和150个典型店铺样本,同时走访大量企业,访谈企业高层,于2012年5月2011年中国连锁企业百强。结合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和德勤的行业研究观点,对过去一年中国零售业的整体环境和主要业态的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总结,双方联合此报告。

报告涵盖了下列问题。

中国连锁零售业近期政策变化及影响:

增值税改革利于零售企业税负优化;刷卡手续费率降低减少企业运营成本;新刺激消费政策出台拉动内需市;预付卡监管加强或将影响企业现金流;促销服务费管理力度加大以协调零供关系。

中国连锁零售企业目前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成本上升不可避免。2011年连锁零售企业人工费用上涨26%,租金成本上升10%。2011-2015年将是门店租赁到期的高峰时期。

二、销售增幅减缓。高通货膨胀抑制消费意愿;网络零售冲击传统零售;监管加强(限制购物卡发售)。

三、商业地产过热。重复建设;扩张超过消费水平增长;管理能力欠缺。

四、效率有待提升。促销常态化;成本控制有待提升。

中国连锁零售业发展趋势:

一、业态创新初显成效。网络零售售是现有渠道的补充还是新增长点和必争之地?

二、并购整合方兴未艾。国内并购重区域,外资并购重市场,海外并购重品牌。

三、转变经营模式势在必行。转向自主经营模式,选择性地发展自有品牌。

四、消费者变化推动行业转变。食品消费安全观、自身价值观体现、媒体与科技应用。

五、供应链进化提升效率。

六、渠道下沉步伐加快。

大型超市及超市企业经营情况:

通过开发自有品牌提升利润空间;扩大生鲜规模;调整盈利模式;区域性企业战略选择明显分化。

企业的销售额增幅远高于门店数量、营业面积以及员工数量的增幅,企业单店经营明显提升。

2011年员工工资总额有较大增幅,单位人工成本的上升及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致使人工成本和房租成为企业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

百货企业经营情况:

百货业格局生变;购物中心迅速发展,特别在二、三线城市;自采自营提升利润空间。

便利店企业经营情况:

同质化经营不利于业态长期发展;缺乏物流优势;外资加快布局;拓展延伸服务。

第6篇

1. 整体经营环境不容乐观,行业竞争持续加剧。复杂的经营环境是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调查显示,近六成企业主对当前的经济环境持悲观态度,67%的企业主不否定目前已经出现“倒闭潮”。另外,企业主还表现出对政策环境的担忧:88%的企业表示所在行业的税收负担较重,有41%的企业表示人民币持续升值给所在行业带来比较大的负面影响。此外,70%的受访企业认为行业内竞争是影响行业发展的首要因素。

2. 营业额上升,利润并未随之上升。营业额上升主要源于产品销量的增加而非产品涨价,有69%的受访企业的产品销量在2011年得到增长,与此同时仅有33%的受访企业在2011年提高了主要产品的平均销售价格,其中工业品及相关服务业在提高产品售价上显得更加谨慎。

3. 劳动力和生产成本上升是导致企业净利润增幅收窄的主要原因。41%的受访企业认为影响企业净利润的首要因素是不断攀升的劳动力成本,其次是不断增加的各项生产成本(包括原材料成本)。受访企业认为这两大因素会继续对其未来的利润构成威胁。

4. 企业主较看好2012年经营状况,且与行业发展相比他们更看好自身企业的发展。相比2011年,企业主的信心正在恢复,更多的被访者表示比较看好企业在2012年的经营表现。这种信心还体现在企业主对自身企业的发展预期好于行业整体,一部分企业主甚至在不看好其所在行业总体运行状况的前提下,仍然对自身企业的经营表示乐观。

此外,受访企业表示会在2012年扩大投资和招工规模,这一现象也可以说明中小企业用更加积极、平和的心态应对挑战。

5. 各行业之间差异明显,专业服务业最具发展潜力。从经营状况来看,工业品及相关服务业形势最为严峻,经营状况连续两年最差。这类企业受到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更大,资金缺口问题更加突出。同时由于更加激烈的行业竞争,它们对提高产品售价非常谨慎。

从盈利状况来看,消费品及相关服务业的盈利状况最好。它们中有更多企业在产品销量和价格上都有所提升,同时在工资支出和原材料成本支出上压力相对较小。凭借其较好的盈利状况,该行业在技术和产品创新方面的投入更为积极。

专业服务业整体盈利状况虽然不及消费品及相关服务业,但其净利润增长幅度是最大的,它们中有更多的受访企业对2012年总体经营状况持乐观态度,并且会进一步扩大投资和招工规模,这说明专业服务业的发展潜力更大。

6. 企业经营面临转型挑战与资金压力。有42%的受访企业表示已经经历过转型,还未转型的企业中也有高达51%的企业表示未来准备转型。在确定转型方向时,进行产品升级是更多企业的选择。

中小企业同时还饱受资金缺口所带来的压力。自2010年以来,央行5次加息,8次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的严峻程度超过2008年。并且这种状况还将延续:2012年仍会有将近八成的受访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资金缺口,其中16%的受访企业资金缺口达30%以上。银行贷款或亲朋好友借款是主要的融资渠道,企业规模越大使用银行贷款的比例越高。

第7篇

关键词:公司并购 股权交易 财务尽职调查 税务尽职调查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2-056-02

财务、税务尽职调查又称谨慎性调查,一般是指投资人在与目标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后,经协商一致,投资人对目标企业一切与本次投资有关的财务及税务事项进行现场调查、资料分析的一系列活动,目的是为投资、并购等商业事务提供尽职调查服务,降低企业并购的财务及涉税风险。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及集团公司战略发展规划的需要,近年来,公司在收购、并购、重组等股权交易过程中,财务及税务的尽职调查事宜也随之增加,关于股权转让过程中的财务及税务尽职调查工作,较之一般性的财务及税务审计工作有所不同,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总结出一些心得。

一、应关注被调查企业历史财务状况是否与行业整体发展趋势相符合

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及为即将使调查之后的股权交易等行为涉及商业谈判更有筹码,不同程度粉饰财务报表及调整历史数据或不完全披露财务信息及涉税事项,已成为所有财务、税务尽职工作必须重点关注的工作之一,众所周知,每个行业都有它特定的生命周期,如被调查企业近年经营情况与行业所处生命周期不相符,企业外界所处行业环境比较低迷,企业近2年来经营所实现业绩成长率又较高,那么就应该详细了解导致企业经营出现这样情况的内在因素,必要时,要聘请具有多年从事同行业或相关行业的业内人员参与尽职调查工作。因为多年业内从业人员往往更能透过现象看出企业的经营本质所在,以避免被企业经过粉饰后的财务报表所迷惑。同时,由于结合外部整体经营环境的考虑,也便于了解和考量企业在行业中的经济地位及影响。

二、应关注被调查企业股权及管理层近年的变动情况

财务及税务尽职调查实际工作中,此项关注内容往往容易被忽略甚至不关注它的影响,一般认为:只有相关联的律师尽职调查工作,才会去关注股权及管理层的更替情况,实际不然,一家公司的股权结构和管理层人员相对稳定,对公司的经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管理层等决策团队会从长计议,会治理于长期战略、中期规划、短期经营的全方位考虑,从而避免过多的短期行为。案例之一是,在对一家本来有着良好经营前景的企业进行尽职调查时发现,近2年的公司研发费用投入很低,以至于出现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被同行诸多企业超越的情况,实际了解后,才发现,原来是公司股东会给管理层定了每年的绩效考核,当年实现的利润是主要的考核指标,每年考核一次,如不达标,下一个考核年度即可调整管理层人员,在这样的考核制度下,管理层为了实现当年度利润,把本来应该投入的必要的研究开发支出都削减了大部分,外部的产学研技术支持费用也未纳入预算及实际支出。两年的考核执行下来,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行业中处于明显的下降趋势。看似较稳定的管理层,完全是以利润为中心贯穿于企业的经营过程中。

三、应关注被调查企业内部控制是否建立健全,是否得到有效执行

由于我们参加被调查企业经营规模的大小不同,众多参与尽职调查的成员考虑成本效益原则,这项重要的测试往往被忽略或只是停留形式上的工作,实际对后续的财务报表审核非常相关,因为一般说来,如被尽职调查的企业经过审核人员测试后认定:内部控制环节薄弱,未能得到有效执行或是失效的,那么,接下来的财务报表审核可能只是一个参考的程序,相应的审核要增加非常必要的延伸程序,因长期以来,尤其内资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主要从事在数量上占很大比例的众多中小企业的审计及税务鉴证服务,内部控制测试一直是比较薄弱的环节,也往往以执行实质性测试替代,但由于判断出现失误,实质性的测试工作也就变成了为完成工作需要而做出的程序性工作。相反的结果,如对被尽职调查企业在销售与收款循环、采购与付款循环等测试表明,企业的内部控制建立健全,执行有效,那么企业的财务数据就值得信赖,在不影响整体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后续的工作也可适当减少,尽职调查的结果同样也会比较客观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

四、应关注涉税的各项历史纳税数据是否存在重大纳税风险

从改革开放至今,纳税风险已由最初的比较弱的风险级次上升到企业经营的首位风险,尤其对于大多数的民营企业来说,纳税风险更是自成立后就不同程度的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可持续发展与否的一个主要因素。长期以来,由于企业主管税局基于人力物力的原因,定期复核审查企业纳税的比例很低,加之由于税收违法成本的偏低,使得部分企业想尽各种办法降低税基,这其中仅有少部分是基于税收筹划而致,更多企业的做法是违背了税收征管法的相关规定,以此来减少纳税,达到持续经营的目的,所以,尽职调查后,如接受股权交易,新股东就责无旁贷地对公司的历史税收风险进行了承担。因此,尽职调查中,历史纳税情况的复核显得尤为重要,谨慎的做法是,复核企业的经济事项,找出重大经济合同及交易事实数据,对照各税种的历史各期申报数据进行核实,找出应申报未申报差异;同时,对于内部控制环节测试比较薄弱的企业,可能甚至详细查核自成立以来的所有记账凭证,逐笔逐项整理纳税风险数据来源,毕竟,因委托及工作关系,此时的尽职调查人员很可能的立场是中立稍偏移的,他们的工作成果很可能变成后续股权受让方商业谈判的筹码。

五、应关注或有负债,如实披露企业财务状况

对或有负债恰当披露,已有相关报告试蚨云笠档母赫披露进行规定,但实际的情况是,因或有负债可能会造成企业未来的资产流出,因此,大多数被尽职调查企业因受经济利益影响,往往不希望披露或有负债,比如企业的未决诉讼、担保、产品质量保证,有些项目如发生,尤其对于一些轻资产的企业,未来的影响可能是非常严重的。对于未决诉讼,我们可以与公司的法务、行政部门进行访谈,以便能了解未决诉讼是否发生及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后果。可以与售后部门座谈,查阅被调查企业近期主要的销售合同,复核售后条款,并根据历史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在财务报告审核时予以充分估计和恰当披露。被调查企业对外担保的合同,如有发生,同样需要非常关注,现在市场竞争非常成熟的环境下,企业的生命周期受宏观政策、市场环境、管理水平的多元化影响,经营业绩在不同时期会波动很大,对外担保因此受被保证企业的影响,一旦承担了保证的责任,就有可能连带承担清偿债务的责任,对本公司的持续经营会带来致命性的影响。既然或有负债的关注及充分披露有如此重要,所以,在财务、税务尽职调查时,或有负债的查核就不能像年度审计等业务情况时对待,势必要予以充分的必要的工作。

六、应关注资本支出的承诺

随着国内公司法的修订完善及公司章程自主性约定的充分体现,再借鉴国外大型风险投资企业投资的策略,被调查企业如经过历次股权转让及股东结构调整,变更各期股权转让细则及章程、合同的限制性条款约定审核就显得十分必要。长期以来,尽职调查人员一般认为,股权转让只要形式资料齐全,基本上不太详细注意其他细则条款的约定。现在由于风险投资公司财务管理经验和一般企业的管理水准往往不在一个层面上,待企业后续经营经营业绩的大幅增长或减少,很可能造成一个企业实际控制权的转移,实际经营控制权有时会转移到对本行业没有经验的法人或自然人,对企业的持续经营有时会很不利的。因此,关注资本支出等的承诺,也是财务、税务尽职调查的必不可少的工作重点之一。

七、应关注历史账户开立及注销情况

被调查企业由于受规模限制、股权原因、经营性质等因素影响,企业开立多户经营、账外经营时有发生,如仅仅核对被调查企业的期末对账单及调节表,更多地依赖企业的历史报表数据,就不能完全客观反映企业的历史经营状况。比较好的做法是:以被调查企业作为申请方,去当地中国人民银行,打印所有已开户和已销户的账户信息资料,这样不仅是在使用的银行信息可以进行必要的充分的核对,如有已销户信息出现,一般说来,已销户的情况都是有一定特殊原因的,如涉及规避营业收入实现、当期应交税金的情况出现,同时也最大程度关注了税务风险,也更能详细分析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所处行业地位,不会简单地被所披露的历史财务数据所蒙蔽,从而使财务、税务尽职调查结论更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经营状况。

八、应关注企业发展规划与财务预测

企业的经营者及实际管理者大多数情况下,比较了解本企业的实际地位、竞争优劣势分析,所以,充分关注被调查企业前一、二年的发展规划、财务预测、商业计划。会进一步了解企业的客观财务状况分析数据,因经济利益驱动,有些企业在希望股权融资的伊始,即有计划调整企业的资产、负债及经营成果,以此来达到企业价值在交易时点的最大化目标。关注企业发展与财务预测与实际的动态差异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上所述,列举了一些我们认为在财务、税务尽职调查过程中,应重点关注的一些事项,实际工作中,被调查的企业经营状况、内部制度建立健全、管理水准、行业所处地位等都会千差万别,根据被调查企业实际情况及时做出工作规划、及时调整尽职调查策略才可以使尽职调查工作得到充分、详实的数据及分析信息。也只有如此,尽职调查报告才能为后续的商业谈判增加筹码,切实保护资本的投出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许德风.并购交易中的尽职调查[J].法学杂志,2006(4):150-153.

[2] 唐坤.企业并购中的财务尽职调查研究[J].商业会计,2013(4)4:15-17.

[3] 王璐.有效开展财务尽职调查的几点体会[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4(1):94-96.

[4] 徐钢.公司兼并收购中的“税务尽职调查”[J].注册税务师,2015(5):34-35.

[5] 栗红建.公司并购下的尽职调查问题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3(14):269.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广州 510641)

第8篇

【关键词】企业财务 财务危机

一、观点

第一种观点:“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这一观点强调了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风险控制功能,风险控制虽然是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但其功能远不止这一项,因而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二种观点:“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以企业财务信息数据为基础,以财务指标体系为中心,通过对财务指标的综合分析、预测,及时反映企业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的变化,并对企业各环节发生或将可能发生的经营风险发出预警信号,为管理当局提供决策依据的监控系统。”这一观点在风险控制的基础上侧重提出了对财务指标进行分析的预警方法。但指标分析只是财务预警分析方法中的一种,而分析方法也只是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一部分,这个系统还应包括组织机制的建立及其它分析方法,因此此种观点也有其局限性。第三种观点:“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就是通过对企业财务数据及相关经营资料的分析,利用及时的财务数据和相应的数据化管理方式,将企业所面临的危险情况预先告知企业经营者和其他利益关系人,并分析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原因和企业财务运营体系隐藏的问题,以提早做好防范措施的财务分析系统。”这个观点比较全面地涵盖了财务预警系统。

二、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作用和功能

(1)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作用:预知财务危机的征兆。当可能危害企业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出现时,财务预警系统能预先发出警告,提醒企业经营者提早做准备或采取对策,以减少财务损失。预防财务危机发生或控制其进一步扩大。当财务危机征兆出现时,有限的财务预警系统不仅能预知并报告,还能及时寻找导致企业财务状况恶化的原因,使经营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以便制定有效措施对症下药,防止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避免严重的财务危机真正发生。避免类似财务危机再次发生。有效的财务预警系统不仅能及时回避现有的财务危机,而且能通过系统详细地记录其发生的原因、解决措施、处理结果,并及时提出改进建议,弥补企业现有财务管理及经营中的缺陷,完善财务预警系统,从而既提供未来类似的前车之鉴,又能从根本上消除隐患。毕竟只要企业吸取教训,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失败依旧是成功之母。

(2)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功能:信息收集功能。财务预警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搜集信息的过程,它通过搜集企业经营相关的产业政策、市场竞争状况、企业本身的各类财务和经营状况信息,据此进行分析比较,开展预警。信息搜集也是一个贯穿于财务预警始终的活动。监测功能。监测即跟踪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将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同企业预定的目标、计划、标准进行对比,对企业营运状况做出预测,找出偏差,进行核算、考核,从中发现产生偏差的原因或存在的问题。预报功能。当危害企业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出现之时,可以提出警告,提醒企业经营者早日寻求对策,避免潜在的风险演变成现实的损失,起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作用。诊断功能。诊断是财务预警体系的重要功能之一,它根据跟踪、监测的结果对比分析,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技术、企业诊断技术队企业经营之优劣做出判断,找出企业运行中的弊端及其症结所在。治疗功能。财务预警系统通过监测、诊断,判断企业存在的弊病,找出症结后,能帮助经营者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制定有限措施,更正企业经营中的偏差或过失,防止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使企业恢复到正常运转的轨道上。健身功能。通过预警分析,企业能系统而详细地记录财务危机发生的缘由、处理经过、平息波动和解除危机的各项措施,以及处理反馈与改进建议。作为未来类似情况的前车之鉴,还可以将企业纠正偏差与过失的一些经验、教训转化成企业管理活动的规范,以免重犯同样或类似的错误,不断增强企业的免疫能力。

三、财务危机预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