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23 09:24: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生态监测的特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当前,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及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环境问题不再局限于排放污染物引起的健康问题,而且包括自然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问题,除了常见的各类污染因子外,由于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因素的影响,灾害性天气增加,森林植被锐减,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沙漠化加剧,洪水泛滥,沙尘暴、泥石流频发、酸沉降等,使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这促使人们重新审视环境问题的复杂性,用新的思路和方法了解和解决环境问题。因此,环境监测要从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污染因子监测开始向生态监测过渡和拓宽,必须对环境生态的演化趋势、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动态监测,这也是环境监测体系发展和完善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1 生态监测的重要性
我省虽然生态环境质量名列全国前茅,但是生态环境仍较脆弱,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其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生态环境状况仍面临严峻形势。表现在:江、河源头的生态环境恶化呈加速趋势,江河的径流量减少,湖库日趋萎缩;林地、矿产资源的乱砍滥伐、开发不当,致使植被遭到破坏,生态功能衰退,水土流失加剧,地质灾害时有发生,生物资源总量下降;近岸海域污染严重,海洋渔业资源衰退,海岸侵蚀问题突出;畜禽养殖污染、生活污染日益严重。工业污染――已经影响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安全。
从环境监测发展历程来看,目前环境监测是单纯的理化指标和生物指标的监测,强调“局部剖析”,只对大气、水、土壤等中的化学毒物或有害物理因子进行测定,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生态监测既不同于城市环境质量监测,也不同于工业污染源监测,其着眼于“整体综合”,对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和影响进行测定。侧重于宏观的、大区域的生态破坏问题,具有反映人类活动对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全貌、有机综合影响的优点。环境保护以减少或避免生态系统的破坏为终极目标,生态质量是环境质量的核心,而环境监测是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可以说,开展生态监测可弥补传统环境监测的不足。生态监测是环境监测的拓宽,是环境监测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生态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前提,也是环境监测体系发展和完善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2 生态监测的含义
2.1生态监测的定义
生态监测是指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合要素等进行系统地测定和观察的过程,监测的结果则用于评价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自然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2.2生态监测的类型
根据对象可分为:城市生态监测、农村生态监测、森林生态监测、草原生态监测及荒漠生态监测等。这类划分突出了生态监测对象的价值尺度,旨在通过生态监测获得关于各生态系统生态价值的现状资料、受干扰(特别指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承受影响的能力、发展趋势等。
根据空间尺度可分为: 宏观生态监测 (研究对象的地域等级至少应在区域生态范围之内,最大可扩展到全球。宏观生态监测以原有的自然本底图和专业数据为基础,采用遥感技术和生态图技术,建立地理信息系统,同时也采取区域生态调查和生态统计的手段)、 微观生态监测(研究对象的地域等级最大可包括由几个生态系统组成的景观生态区,最小也应代表单一的生态类型。微观生态监测以大量的生态监测站为工作基础,以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对生态系统各个组分提取属性信息)。
2.3生态监测的特点
生态监测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综合性(多学科的交叉,涉及到农、林、牧、副、渔、工等行业)、 长期性(长期监测可能导致一些重要的和意想不到的发现)、 复杂性(要区分自然因素,如洪水、干旱和水灾等;以及人为干扰,如污染物质的排放、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分散性(监测站点的选取往往相隔较远)。
3 生态监测的内容
生态监测的内容,根据实际需要,具体应开展以下方面工作:(1)对区域范围内珍贵的生态类型包括珍稀物种以及因人们活动所引起的重要生态问题的发生面积及数量在时间以及空间上动态变化的监测;(2)对资源开发活动所引起的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变化的监测;(3)环境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及其在生物链中传递的监测;(4)对破坏的生态系统在治理过程中的生态平衡恢复过程的监测;(5)珍稀濒危动植物种的分布及其栖息地的监测;(6)水土流失的面积及其时空分布和环境影响的监测;(7)人们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监测;(8)水环境污染对水体生态系统包括湖库、河流和海洋等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监测;(9)主要环境污染物包括农药、化肥、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在土壤―植物―水体系统中的迁移和转化的监测;(10)优化治理模式的生态平衡监测;(11)各个生态系统中微量气体的释放通量与吸收的监测。
4 开展生态监测的建议
4.1 发挥环境监测体系优势
环境监测的理论具有广泛的内容,环境监测的实践丰富了环境监测体系,要发挥环境监测体系优势,使其成为开展生态监测工作的基础保证。
4.2 重视借鉴国外经验
发达国家对于生态监测已经开展较长时间,而我们才刚起步,基础差、底子薄,对生态系统规律认识还不够,生态监测经验不足,特别需要吸取和借鉴其已有的成功经验,如一些操作性强的指标、方法和技术路线等。
4.3 合理选择监测指标
我们现有的监测能力、技术与设备水平有限,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结合本地的特点,从由于经济发展过快对生态环境形成压力和影响生态系统变化的因子中,选取易监测、针对性强、能说明问题、对特定环境敏感和属于污染的因子开展监测,以此表征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待今后条件具备时,逐步加以补充、扩展。
4.4 充分利用先进技术
当前许多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还没有在环境监测体系中发挥作用,如三S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并广泛得到应用,要使其和生态监测密切结合,并以最少费用获得必要的生态环境信息,在环境监测体系中发挥效用。
5 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开展生态监测是环境监测体系发展和完善的必然趋势和要求,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对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必将更深层次地为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服务,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营造良性循环、天地人和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白璐,陈帆等.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培训教材.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流程;方案;监测技术
实施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体系发展和完善的必然趋势和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环境监测对环境管理部门服务,对经济区建设营造良性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1生态环境监测概述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监测从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污染因子监测开始向生态环境监测过渡和拓宽,生态环境监测采用的是生态学的多种措施与方法,从多个尺度上对各个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格局的度量,主要通过监测生态系统条件、条件变化、对生态环境压力的写照及其趋势而获得,也可以说生态监测是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与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合要素等进行系统地测定和观察的过程,其监测的结果则用于评价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从方法原理、目的、意义等多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而在监测对象上,生态环境监测既不同于城市环境质量监测,也不同于工业污染源监测,从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历程来看,现今的生态环境监测主要侧重于宏观的、大区域的生态破坏问题,其反映人类活动对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全貌、综合影响的优点,生态环境监测可用作对农田、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海洋、气象、物候、动植物等进行监测,我们不难看出,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的拓宽,除开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措施外,环境监测的理论和实践定能作为生态监测得以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保障,景观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淡水生态学、海洋生态学、荒漠生态学、脆弱带生态学、地球化学、气象学、物候学、环境经济学等理论与实践对生态环境监测也是大有益处。
2生态环境监测流程
一是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生态环境污染随时间、空间变化,受气象、季节、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应根据监测区域呈现的特点,进行周密的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主要调查各种污染源及其排放情况和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象气候、土地利用情况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状况。
二是确定监测项目。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结合该地区污染源及其主要排放物的特点用以选择,并且还要测定一些气象与水文项目。
三是数据处理与结果上报。因监测误差存在于生态环境监测的整个过程,所以唯有在可靠的采样和分析测试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的办法来处理数据,方有可能得出符合客观要求的数据,处理得出的数据应经仔细复核后才可上报。
3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方案与技术路线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方法就是对生态系统中的指标进行具体测量和判断,以获得生态系统中某一指标的关键数据,通过统计数据,来反映该指标的状况及变化趋势,我们在选择生态环境监测具体技术方法前,需根据已知条件,结合确定的技术路线,确定最理想的监测方案,技术路线和方案的确定大致包括以下几点:生态问题的提出,生态监测台站的选址,监测的对象、方法及设备,生态系统要素及监测指标的确定,监测场地、监测频度及周期描述,对于一些特殊指标可按目前生态站常用的监测方法,生态监测具有着眼于宏观的特点,是一项宏观与微观监测相结合的工作,对于结构与功能复杂的宏观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4生态环境监测的技术
随着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检测技术也越来越成熟,现在比较成熟的是3S技术,而所谓的3S技术,就是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和遥感RS技术(Remote Sensing)。
4.1全球定位系统GRS技术(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动态地跟踪被监测物体的状况,这一技术在监测动物及海洋生物生活习性中有着很大的作用,检测人员首先需要在被检测者例如狮子的体内注入特殊的晶片,然后再将动物放生,在几个月甚至长达几年的时间内,检测者都可以跟踪到这只狮子的行踪,从它的迁移情况,就可以掌握到狮子的习性,外界环境变化是否影响到狮子的生活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探究在以前是非常困难甚至无法完成的,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够和一头狮子生活几年的时间,和任何动物都不能,而有了这个百倍的GPS全球定位系统,我们就可以了解不同生物的内心世界,甚至能够看见另外一个神奇的世界,GPS全球定位系统除了能够跟踪动物,还可以跟踪无生命的物体,像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汽车等,监测人员可以监某一地区的汽车数量,推测出这些汽车的尾气排放量,过多的尾气排放量对环境和人类身体将抗有着很大伤害,如果已经达到上限的话,就需要采取一些措施进行管制,例如单双号行车制度或者提高汽车销售税等等;
4.2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地理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大型的地理信息数据库,它通过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后方数据库和管理员四部分组成,GIS地理信息系统中包含每一种地形、地理环境所存在的性质(这些性质由先关地理研究人员提供),管理员将搜集到的地理信息输入计算机数据库内,GIS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将这些信息与原有的地理信息相比对,进而分析总结出所需要研究的这一地区的地理信息特点;
4.3遥感RS技术(Remote Sensing) :遥感RS技术就是通过卫星或者其他远距离的监测,监测被监测范围内物体的电磁波信息变化,分析得出此物体现在处于的状态和发展趋势,并将这些信息加以整理、反馈,技术可以高空对物体进行扫描、拍摄,对信息的采集相当快速、准确,而且可以被遥感的对象有很多,森林覆盖面积、植被生长的状况、空际环境污染指数、气温闭环等等,例如,我们可以对大兴安岭森林采用遥感技术监测,我们可以通过检测森林的覆盖面积是否减少,来推测是否有人在破坏植被,进而想出我们应该采用何种手段进行处理,也可以对于大兴安岭上空气温状况进行监测,时刻注意是否会出现火灾等自然灾害,如若发现异情,可以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扑救,遥感技术的应用大大减少来人力资源的投入,市一中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手段。
结束语:
由于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洪水泛滥等各种生态系统破坏问题日益严重,就促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环境监测问题,人们意识到,对环境监测,在常规情况下一般采用理化指标和生物指标监测,这种着眼局部的监测方法只单纯的测定了环境中的有害因子,不能对整个环境综合评价,而生态环境监测则可以对整个环境生态进行综合评价,对其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进行监测和评估。
参考文献:
关键词:平原生态林;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探索与应用
在大面积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前,防治林业有害生物多采用化学药剂防治,其致命缺点是不仅杀伤天敌,而且会对生态坏境造成污染。因此,多年来相关科研人员探索和实施了多项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策略,包括营林措施、生态调控、人工和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防控措施,目标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和保护环境。提升林木可持续控灾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何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林业有害生物,需要运用精准的科学技术手段,包括测报、检疫和防治。一方面,通过实施各项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和降低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抓住每个关键的精准环节,减少土地不良投入品的使用,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实施绿色防控技术所采用的是综合防控策略,以各项绿色防控措施为主展开。当出现突发事件需要启动林业有害生物应急预案时,使用化学药剂防治是必要的,此时需要通过科学选择、配制药剂,实施精准打药,控制突发林业有害生物的扩散蔓延。随着北京市两轮百万亩平原地区平原生态林建设基本完成,在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中,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至关重要,关乎多领域发展,对森林生态环境、森林资源保护具有长远意义。
1平原生态林建设与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种类
1.1平原生态林建设类型
根据区域位置和主导功能,平原生态林建设分为4种类型,分别是生态涵养型、生态廊道型、景观游憩型、综合利用型。在北京市两轮百万亩平原地区造林工程建设中,2012—2020年,大兴区共建设生态林面积1.9万hm2,主要分布在5个区域,涉及全区14个镇,栽植的主要绿化树种包括常绿树、榆树、白蜡、臭椿、柳属、杨属、槐属及其他各类乔灌木,树种分布面积分别为常绿树0.15万hm2、榆树0.13万hm2、白蜡0.17万hm2、臭椿0.02万hm2、柳属0.11万hm2、杨属0.8万hm2、槐属0.17万hm2、银杏0.11万hm2以及其他各类乔灌木0.26万hm2,森林资源面积迅速增长。
1.2平原生态林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种类
在北京市两轮百万亩造林计划完成过程中,大兴区由于苗木短缺,大量外调苗木在检疫复检中发现了多种新的林业有害生物。高质量的工程设计要求引进栽植多个品种的白蜡树种,全区白蜡树种种植面积增加,与此同时,林业有害生物白蜡窄吉丁随苗木外调从外埠传入且为害日益严重,有些地块出现白蜡树成片死亡的现象。依据2015—2016年大兴区第三次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结果及近几年实际发生情况调查显示,大兴区平原生态林发生的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有以下3类。1)食叶类害虫。主要包括有春尺蠖(ApocheimacinerariusErschoff)、国槐尺蠖(SemiothisacinereariaBremeretGrey)、柳蜷叶蜂(AmauronematussaliciphagusWu)、杨扇舟蛾(ClosteraanachoretaFabricius)、柳毒蛾(Stilprotiasalicis)、榆兰叶甲(Pyrrhaltaaenescens)等。2)刺吸类害虫。主要包括有斑衣蜡蝉(Lycormadelicatula)、草履蚧(Drosichacorpulenta)、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ciliateSay)、白蜡绵粉蚧(PhenacoccusfraxinusTang)等[1]。3)蛀干类害虫。主要包括白蜡窄吉丁(AgrilusplanipennisFairmaire)、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glabripennis)、双条杉天牛(Semanotusbifasciatus)、桑天牛(Aprionagermari)等[2]。
2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特点及绿色防控技术
多年来,科研人员积极探索科学防治对策,倡导绿色防控理念,全区大面积推广使用了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使得大兴区平原生态林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得到了有效治理。文章研究了大兴区平原生态林4种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并实施了绿色防控技术,提出了适合大兴区平原生态林的绿色防控策略。
2.1柳蜷叶蜂发生特点及绿色防控技术
2.1.1柳蜷叶蜂发生特点柳蜷叶蜂(AmauronematussaliciphagusWu)为叶蜂科(Tenthredinidae)蜷叶蜂属(Amauronematus),是一种食叶害虫,大兴区林保站于2005年4月初首次发现柳蜷叶蜂,经鉴定在北京市属新记录种[3],随后研究了该虫在大兴区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虫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结茧在土壤浅土层l~5cm内越夏、越冬,主要特点是发生时间较早,为害特点是以幼虫取食柳芽和芽尖内层组织,造成柳芽无法正常生长,柳叶不能正常展开,叶芽扭曲、皱缩形成虫苞。当为害严重时树冠虫苞累累,柳芽枯萎;幼虫取食柳芽,待叶苞干枯落地后,与其一起掉落在地上的幼虫有部分害虫会沿树干爬行上树,再次为害叶片,严重影响柳树的生长发育和绿化景观的完整性[4]。2.1.2绿色防控技术1)全面布控预测预报网点,实时监测虫情动态。全面布控林业有害生物柳蜷叶蜂预测预报网点,做到科学化监测、科学布点。根据该虫寄主柳属植物在全区的分布,布控柳蜷叶蜂监测网点,结合物候期监测柳蜷叶蜂各虫态的发生动态,并根据监测结果适时预测信息,以此科学指导全区防治工作有效开展。2)应用物理方法有效防治,防止其扩散蔓延。大兴区多年防治效果表明,柳蜷叶蜂成虫期是最佳防治时期,物理方法防治效果最佳、成本最低,可有效降低虫口密度和为害程度。具体方法是利用柳蜷叶蜂成虫趋色性,即对黄绿色的敏感性,在3月上旬成虫出蛰前,在树干胸径处缠20cm宽的黄绿色胶带并刷涂粘虫胶,诱杀成虫及粘杀落地后再次上树为害的幼虫[5],待5月下旬老熟幼虫下树入土结茧越夏、越冬后,将胶带取下集中收集处理,避免污染环境及对树体造成不良影响。该防治方法是柳蜷叶蜂防治技术方面的一项重大突破,使用的黄绿色胶带及粘虫胶均为无公害材料,不仅防治成本低,而且还避免了药剂防治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可以大面积推广无公害防治措施。
2.2春尺蠖发生特点及绿色防控技术
2.2.1春尺蠖发生特点春尺蠖在大兴区属早春食叶害虫之一,该虫在北京市1年发生1代,以蛹越夏、越冬,每年2月中下旬成虫羽化出土,4月中下旬为幼虫为害暴食期。该虫寄主植物为杨树、柳树、榆树等,该虫为害特点是具有暴食性、发生期早,片林更容易发生虫害。当虫口基数大、为害严重时,能将片林或林网内树叶全部吃光,造成树势衰弱,导致蛀干害虫、次生病虫害发生严重,从而引起林木大面积死亡。随着北京市两轮百万亩造林工程的实施,寄主面积迅速增长,全区布控的监测网点监测结果显示,平原生态林内春尺蠖每年都有发生,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对生态林景观效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2.2.2绿色防控技术1)物理方法防治。该方法又称阻隔法,根据监测结果,每年2月中旬在发生区林内,在树干胸径处缠绕20cm宽的黄色胶带并涂刷粘虫胶,阻隔雌成虫上树产卵,使其将卵产在胶带以下,孵化幼虫后爬行上树被粘虫胶粘杀,该物理方法防效显著。2)植物源药剂喷雾防治。幼虫早期为害树冠下部,在低龄幼虫期(3龄前)用25%灭幼脲悬浮剂1500~2000倍液喷雾防治,重点在树冠下部枝杈喷雾,间隔3~4d喷施1次,连续喷雾3次。3)植物源药剂烟雾机喷烟防治。根据监测结果,在幼虫发生初期和高峰期,使用甘油、水、苦参碱(喷烟型)喷烟防治。大兴区多年防治结果表明,以上3种方法防治春尺蠖效果显著,可有效控制春尺蠖的发生。
2.3国槐尺蠖发生特点及绿色防控技术
2.3.1国槐尺蠖发生特点国槐尺蠖是槐属最主要的林业有害生物,在北京市大兴区1年发生4代,以蛹越冬。大兴区四旁林带、生态林每年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病虫害。多年监测表明,国槐尺蠖的发生概率受气候影响较大,春季温度较高、夏秋季节降水较少及冬季降水较大有利于越冬蛹的存活,容易导致翌年发生国槐尺蠖的数量增加。寄主植物包括国槐、黄金槐等,面积为0.17万hm2,占平原生态林总面积的8.9%,分布面积较广。为害特点具有暴食性,初龄幼虫仅取食嫩芽、嫩叶,叶片被剥食成圆形网状;2龄幼虫取食叶片,被为害的叶片呈缺刻状;3龄后幼虫食量增加;5~6龄幼虫进入暴食期,可将叶片啃食成大的缺刻,残留少量中脉。当发生国槐尺蠖虫害时几天内即可把整株大树叶片吃光,幼虫下垂随风飘散,并吐丝排粪,影响树木正常生长和绿化景观的观赏价值。2.3.2绿色防控技术多年来通过设立监测预报点、推广应用灭幼脲3号、苦参碱等仿生、植物源药剂以及物理方法杀虫灯诱杀技术等综合措施,防效良好,确保绿色生态环境安全。1)做好虫情监测预报。大兴区平原生态林寄主植物槐属面积为0.17万hm2,多为片状栽植。合理设置监测测报点,在监测点内调查该虫的发生动态,包括越冬基数调查等,特别是要掌握第一代幼虫发生期初期、盛期,提供准确的时间,抓住最佳防治期,做好第一代防治工作,虫情监测预报工作是全年有效防控该虫的基础。2)成虫期杀虫灯诱杀。利用成虫的趋光性,在林地内悬挂一定数量的杀虫灯,在夜间诱杀国槐尺蠖成虫及其他鳞翅目害虫成虫。该项技术已在大兴区推广应用8年,考虑到其他鳞翅目害虫成虫羽化期比国槐尺蠖成虫羽化期早,每年4月1日开始开灯诱杀成虫。使用结果表明,该项技术可减少打药次数,有利于保护环境,防治效果显著,应在平原生态林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3)低、高龄幼虫期植物源药剂防治。低龄幼虫期植物源药剂防治,据大兴区多年监测和气候特点,该虫在5月上旬为第1代幼虫孵化始见期,5月中旬进入低龄幼虫期,此时为防治关键时期。在此期间要做好虫口密度调查工作,依据虫口密度确定防治标准,依据防治技术规程地方标准进行防治。选择植物源药剂进行喷雾防治或喷烟防治,用20%灭幼脲3号1500倍液或20%除虫脲悬浮剂6000倍液喷雾叶面,喷药质量是防效的关键环节,要求喷药时均匀细致。高龄幼虫期植物源药剂防治,该虫在大兴区1年发生4代,每一代防治要特别监测高龄幼虫期,因为该虫幼虫进入高龄期后,食量增大,几天内就可吃光整树叶片,此时为最佳防治期,可使用1.3%苦参碱乳油1200倍液喷雾防治或采用喷烟防治。
2.4白蜡窄吉丁为害特点及绿色防控技术
2.4.1白蜡窄吉丁为害特点白蜡窄吉丁在大兴区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韧皮部、木质部或边材坑道内越冬。成虫发生期为4月下旬至6月下旬,幼虫为害期为6月下旬至10月中旬,幼虫多为害枝干浅表层,8月中旬部分幼虫进入木质部,10月中旬幼虫开始在坑道内越冬。1)隐蔽性强。寄主植物白蜡受害后典型症状是第一年树势衰弱,主干外观无明显异常;第二年主干出现纵向裂缝;第三年展叶后出现树液外渗的现象,在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可见填满幼虫粪便的“S”型蛀道,主干可见“D”字形羽化孔,树干基部常发生萌蘖。2)致死率高。光照条件良好,郁闭度低,胸径10cm以上寄主容易受害,轻者树势衰弱,重者2~3年内树木枯死。3)传播速度快。在北京实施两轮百万亩造林过程中,大兴区栽植了大面积白蜡树种,截至2020年底,种植面积已达0.17万hm2。由于白蜡窄吉丁隐蔽性较强,大量外调白蜡苗木造成了白蜡窄吉丁的传入,再加上前期管护不规范,为害面积较大,已经造成部分地块白蜡树死亡,因此为防止白蜡窄吉丁蔓延扩大,开展巡查监测、综合防控工作十分必要。2.4.2绿色防控技术1)成虫期监测与防治。在白蜡树林地设置黄绿色白蜡窄吉丁专用色板监测成虫,用量为1~3个/667m2,每隔30d更换1次,一旦诱集到成虫必须开展防治作业。首先,白蜡窄吉丁成虫具有趋色性,可在林地悬挂黄绿色粘虫板并刷粘虫胶诱捕成虫;其次,在林地悬挂性诱捕器,利用性诱捕器捕杀白蜡窄吉丁雄成虫;再次,采用无公害药剂封干处理,即在成虫羽化盛期,每隔7~10d用绿色微雷等微胶囊剂封干处理,防效显著。2)幼虫期生物防治措施。幼虫期释放白蜡吉丁肿腿蜂进行防治,比如白蜡吉丁柄腹茧蜂、棒小吉丁矛茧蜂等天敌,从而控制白蜡窄吉丁的扩散蔓延。人工创造环境招引啄木鸟,如在林间悬挂或捆绑心腐木段供啄木鸟营巢定居。3)加强监测测报工作。鉴于白蜡窄吉丁具有隐蔽性,为害白蜡树较为严重,防控较为困难以及白蜡树种在大兴区分布广泛,各生态公益林管护单位或部门必须要高度重视,加强监测测报工作,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巩固绿化成果。
3结束语
实施绿色防控综合技术,不但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次数,而且还可以降低农药对环境的污染,节约成本,利于各类天敌种群繁殖。通过对大兴区多年防控实践中应用多项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得出,这4种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防效显著,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适合北京市平原地区生态林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随着科技的发展,应不断创新和发展绿色防控技术,为北京市森林绿色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仲国庆.浅谈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综合技术[J].农家参谋,2021(2):170-171.
[2]杨译.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及发展对策探究[J].南方农业,2020,14(36):34-35.
[3]李莉.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20(2):96-97.
[4]郑艳华,张泽新,李仁贵.浅议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8(5):79-80,91.
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环境状况,以村为监测和评价单元,可以把农村环境类型大致分为4种:(1)生态型农村:指生态环境优美、无主要污染源、种植业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的村庄;(2)现代种植型农村:指以现代种植业(粮食、蔬菜、水果)为主业,使用农膜、化肥、农药量较大的村庄;(3)养殖型农村:以畜禽、水产养殖业为主业,主要污染源为畜禽、水产养殖等废气、废水的村庄;(4)工矿企业型农村:以工业、矿业为主的村庄,主要污染源为工矿业的废水、废气、废渣,周边环境受工、矿业影响较大的村庄。
监测指标的选择与点位布设的优化原则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污染源的种类、数量多且复杂,分布与城市环境、工业污染源均有较大差别。所以,要取得有代表性、客观性、科学性、能准确反映农村环境质量的数据,优化监测布点及监测指标显得尤为重要。要优化监测布点及监测指标,首先需对农村环境状况进行详细调查,充分了解和分析农村村庄的类型和农村环境污染源特点,然后用针对性与随机性布点原则相结合的方法布设监测点位,在确定其所代表的村庄类型的基础上,再进行优化布点,选择获取的监测结果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农村区域环境质量的点位。但对怀疑或已证实污染相对严重的区域,要优先布设和适当增加监测点位,重点掌握该区域环境质量状况。监测项目的准确选取,决定能否真实反映农村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的特征,其选取需具有代表性、针对性、灵活性、可操作性。同时,可设置必测指标、选测指标和特征污染物指标,以便能全面反映污染源及环境质量的特征。必测指标适用于所有监测地区,能反映环境质量基本状况;选测指标适用于个别监测地区,能够根据地区、时间及特殊情况的需要,重点选择监测指标。特征污染物指标属于必测指标,根据当地环境污染状况,确认对环境危害较大、影响范围广、毒性较强的污染物,或污染事故对环境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物质,反映不同区域的特殊环境质量状况[2-3]。综上所述,监测项目及点位选择的优化需遵循5个方面原则,即(1)代表性,获取的监测结果必须能够真实反映该区域环境质量状况;(2)重点性,重点针对该区域环境质量状况;(3)随机性,全面反映该区域环境质量状况;(4)灵活性,为体现不同地区的农村环境质量状况之间的差异,设置必测项目指标、选测项目指标和特征污染物指标;(5)易操作性,点位的设置需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3-4]。
农村环境质量状况评价现状
目前,我国尚无针对农村环境质量的评价方法,现有的评价均是按照水、空气、土壤等的分要素,采用已有的评价标准。分别进行评价,缺乏对农村环境特点的针对性,不能综合反映农村环境质量的实际状况。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目前可用的方法有2种,一种为特尔斐法,即由少数专家直接根据经验并考虑反映某评价观点后定出权值。该法的特点就是能把分散的评估意见经过一定的处理而趋于集中,从而获得所需的结论;一种方法为层次分析法,即将一个复杂问题的各种要素转化为有条理的有序层次系统,并以同一层次的各种要素按照上一层要素为准则,构造判断矩阵,进行两两判断比较并计算出各要素的权重,根据综合权重按最大权重原则确定最优方案。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将分析人员的经验判断给予量化,对目标(因素)结构复杂且缺乏必要数据的情况更为实用[5-6]。
农村环境质量指数的确定及计算方法
依据特尔斐法和层次分析法的特点,笔者将2种方法结合应用于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即根据调查及专家评判结果,建立问题的递阶层次结构,构造判断矩阵,通过计算确定各评价指数的权重,最后得出结论。为了直观地反映农村环境质量,笔者在此提出农村环境质量指数(REQI)综合评价方法,该法主要由水环境质量指数(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指数、地表水环境质量指数)、环境空气质量指数、土壤环境质量指数、生态环境状况指数4个分指数构成。2011年,湖南省开展了18个农村环境质量试点,通过对这些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水文状况、土壤森林植被、土地利用情况、社会经济情况以及主要农业、生活及工业污染源与危害现状的调查,结合水、气、土壤等环境要素的综合分析、判断及计算,提出农村环境质量指数的计算及综合评价方法。5.1农村环境质量指数的计算根据对湖南省18个试点村的的自然、社会概况及饮用水源、农作物种植及生产管理现状、污染源分布的调查结果,确定以水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等作为一个系统来综合反映农村环境质量。依据对环境质量状况调查及专家评判的结果,通过一系列的计算,确定农村环境质量指数权重,最后通过一个计算公式用以表征和评价农村环境质量状况。即:农村环境质量综合指数=0.4(0.5×饮用水源地水质指数+0.5×地表水环境质量指数)+0.2×环境空气质量指数+0.25×土壤环境质量指数+0.15×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了使计算结果评判更加直观,各分指数的取值范围为0~100。5.1.1水环境质量指数(1)饮用水源地水质指数。选择乡村主要水源地开展监测评价。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为评价依据,评价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根据饮用水源地水质类别确定饮用水源地水质指数:Ⅰ、Ⅱ类对应指数均为100,Ⅲ类为80,Ⅳ类为30,Ⅴ类为10,劣Ⅴ类为0。(2)地表水环境质量指数。选择流经乡村的主要河流开展监测评价。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为评价依据,评价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根据地表水水质类别确定饮用水源地水质指数:Ⅰ、Ⅱ类对应指数均为100,Ⅲ类为80,Ⅳ类为30,Ⅴ类为10,劣Ⅴ类为0。5.1.2空气环境质量指数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6—1996)及其修改单的二级标准为评价依据,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确定指数:一、二级标准为100、三级标准为50,超过三级为0。5.1.3土壤环境质量指数以《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为评价依据,对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以外的污染物,参照《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评价技术规定》(环发〔2008〕39号)。评价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中的内梅罗指数法,根据各监测点位的单项污染指数和最大污染单项指数计算出的内梅罗指数所对应的分级标准,确定区域内土壤环境质量指数:Ⅰ级对应指数为100,Ⅱ级为80,Ⅲ级为60,Ⅳ级为40,Ⅴ级为10。5.1.4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以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环境质量指数的评价指标权重来计算,根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所确定的权重及计算方法,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0.25×生物丰度指数+0.2×植被覆盖指数+0.2×水网密度指数+0.2×(100-土地退化指数)+0.15×环境质量指数。5.2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分级根据农村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将农村环境质量分为5级,即优、良、一般、较差和差,详见(表1)。
案例研究———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上寮村
关键词:海洋浮标 海洋生态系统健康 动态监测 海洋管理
中图分类号:TP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7-096-02
随着环境监测技术和管理需求的不断发展,海洋环境监测已经逐步从费时费力的现场观测往自动在线连续监测的方向发展,我国海洋环境的在线自动监测系统也不断得到管理部门的重视和认可。与此同时,由于海洋环境水质评价自身的缺陷以及污染物的不断增加,海洋和环境管理对于环境评价也由原来的水质评价往生态系统健康等环境综合评价方向发展。因此海洋自动监测系统如何在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监测中发挥作用,对海洋环境保护和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我国海洋多参数在线连续监测浮标现状
海洋多参数自动在线监测系统是一个以在线海水分析仪器为核心,运用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传输技术以及相关的专业分析软件所组成的监测体系,该系统具有投资经济、功能强大、数据量大、响应及时、公正客观、稳定可靠、操作简单、维护量小等特点。为了实现对调查船难以做到的海洋环境长期、定点、连续、多参数的现场实时自动观测,国内外上世纪80 年代开始将资料浮标作为海洋环境监测的一种常规手段。尤其是在上世纪90年代,随着现代海洋环境自动监测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直接毗邻经济告诉发展都市的近海港湾,针对海洋污染或生态环境的水质自动监测网络纷纷成立,据统计1992年9 月一个月内, 全世界通过ARGOS 定位和数据传输的在用的锚碇浮标就达352 个。
多参数浮标主要由仪器设备载体、能量供应系统、海水水质分析仪器、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岸站监控中心、安全防护系统、固定锚链系统等六大部分组成。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引入YSI等国外多参数浮标,我国部分海域开始布设多参数自动监测浮标。“九五”和“十五”期间,依托863等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我国开始自行研制海洋自动监测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无人自动监测站与生态浮标系统”等,涌现了一批海洋自动监测科技成果。近年来随着监测数据技术集成技术的发展,多个自动监测浮标/探头集成性越来越高,自动监测浮标所囊括的监测项目得到不断补充,项目包括气象、水文、水质以及生态等方面。多参数浮标已经发展成为集成了传感器、数据处理、数据通讯等多项高新技术的测量项目齐全的海洋自动观测系统。
单个多参数浮标只能监控一个较小区域的海洋环境变化。近岸海域环境复杂多变,因此单靠一个或少数几个浮标难以监控较大或整个海区的海洋环境变化,需要建立多个浮标组成的自动监测网络系统。2004年起,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在厦门湾陆续投放了5台海洋水质连续在线自动监测浮标,被成功应用于厦门同安湾赤潮短期预报,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自动监测系统在海洋生态灾害防治应用积累了经验。2008年起,广西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陆续在广西近岸海域投放了16台海洋生态多参数在线自动监测浮标,形成了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海洋自动监测网络系统,为较为准确的监控广西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变化提供了良好平台。
自动监测系统应用中最关键的是传感器。以目前国内常用的海洋生态监测浮标系统为例,其可以监测海水的几个方面:(1)温度、盐度、pH、溶解氧、溶解氧饱和度、浊度、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和光合有效辐射等基本物理参数;(2)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正磷酸盐、硅酸盐等营养盐化学参数;(3)叶绿素和蓝绿藻含量等生物参数;(4)风速、风向、气压、气温、湿度、雨量、光照度等气象参数;(5)流速、流向、非方向波等水文动力学参数。此外国内外还在生态浮标上积极探索和应用COD、BOD、硫化物、浮游生物类群以及生物传感器等,拓展生态浮标的监测项目,为多参数自动监测系统的应用拓展提供了基础。
2 海湾生态系统健康动态监测发展概况
由于海洋水质评价方法的局限性以及海洋生态环境的被重视程度提高,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近年来不断受到科学家以及政府部门的重视,成为了海洋生态学和海洋管理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之一。然而由于海洋生态系统以及海洋环境本身的复杂性,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一直处在争议当中,未能达成共识。祁帆等(2007)在综述了前人观点后提出了健康海洋生态系统的概念,指在特定的自然边界范围内,可维系其正常的结构和功能的海洋生态系统。
目前,海洋生态系统评估方法主要包括指示生物法和指标体系法两大类。相对而言,指示生物法比较简便,但容易遗漏重要信息,难以反映复杂的海洋生态系统;指标体系法可以更综合地反映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其中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尤其侧重在:(1)评估海湾富营养化状况;(2)评估入海污染物;(3)赤潮等生态系统病症等方面。
许多国家以及我国相应启动了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项目。随着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在海洋研究与管理领域中被越来越多的应用,海洋生态系统健康中关键指标的动态监测将会被逐渐重视和应用。如澳大利亚开展了“生态系统健康监测计划”,对河口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估和监测。可以遇见,在当前以及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将逐渐重视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并对其进行动态监测。由于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体系囊括很广,采用船只航次调查将会较大的费时费力和费财,从经济角度上来看操作性较难。因此,从指标体系中选择部分重要指标,采用生态浮标系统进行连续动态监测,进而指示生态系统健康的变化情况,将为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动态监测提供了一个可行方向,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3 多参数浮标在海湾生态系统健康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保护;重要性
进入近代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和破坏能力呈现出“并驾齐驱”的发展态势,饱尝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恶果,越来越突出的生态环境危机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反思和担忧,树立生态理念、加强环境监测、注重环境保护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同呼吁和心声。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中的基础性工作,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对环境监测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很有必要加强环境监测重要性知识方面的宣传、研究和探讨。
1环境监测的概述
1.1环境监测的概念
环境监测,是指人们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和科学方法,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对影响和可能影响人类以及动植物生存发展的环境质量状况、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代表值进行监视性调查、测定,从而掌握、研究、确定和预测环境受污染、受破坏等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的行为和过程。根据监测对象的不同,环境监测一般包括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两种。
1.2环境监测的内容及主要手段
环境监测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规范和完善的,因此不同时代的环境监测内容也不尽相同。就当前来看,环境监测是包含“计划—采样—分析—综合”等多环节的信息获取过程,它一般包括背景调查、方案确定、布点优化、现场采样、样品运送、试验检测、结果分析、数据收集、综合评估等环节和内容。环节监测对象和内容的不同,环境监测的主要手段有三种:一是分光光度发、重量法等化学手段和方法,二是用于声、光等监测的物理手段和方法,三是主要监测环境变化对生物、生物群体影响的生物手段和方法。
1.3环境监测的特点
一是综合性,环境监测对象包括水体、空气、土壤、生物、固体废弃物等综合性客体,监测手段包括生物、化学、物理等综合性方法,监测数据处理分析时需要考虑各种综合因素和情况;二是连续性,根据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时空分布特点,环境监测必须长期坚持才能够获得数据,揭示环境变化的趋势和规律,因而环境监测呈现出时空上的连续性;三是追踪性,为了保证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和可比性,环境监测不能是临时性的,而是需要建立一个量值追踪体系,从而实现跟踪监督和有效监测。
2环境监测对促进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1环境监测是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
环境监测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对环境污染因子、环境变化情况、环境影响过程进行科学检测和动态监督的活动。科学有效的环境保护,离不开环境监测的有力支撑。针对前些年一些地方为追求经济发展而推行高耗能、高污染产业,造成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破坏日益突出等问题,就迫切需要运用环境监测手段来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推进和落实。
2.2环境监测是制定环境标准的重要前提
针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就需要制定相应的环标准来降低和遏制人们行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制定科学的环境标准,首先就需要对水体、大气、土壤等环境污染整体情况和发展态势有个全面准确的把握,这就需要科学、准确的环境监测数据作为支撑。
2.3环境监测是现代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体现
推动生态文面建设、建成美丽中国,都对我国现代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环境监测是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环境标准的“标尺”,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占据着基础和阵地地位。环境监测水平的高低和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程度,将直接影响环境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环境监测水平是现代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体现。
3加强环境监测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对策思考
3.1加大环境监测资金投入
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经费是保障。当前,一些地方由于环境监测经费落实不到位、保障不充分,导致环境监测设备更新不及时,监测技术应用不高,从而大大影响了环境监测水平。因此,做好环境监测工作,首先需要加大环境监测资金投入,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适度调整。
3.2提高环境监测技术水平
环境监测必须以现代科学技术作为有效支撑。近年来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水平有了很大进步和提升,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要结合环境保护理论和环境监测实践,加强对环境监测技术水平的研究、开发和创新,不断建立完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体系,稳步提高我国环境监测质量。
3.3加强环境监测人才队伍建设
针对当前环境监测点多面广、人员配备不足的现状,一方面要注重从优秀的大学生中引进环境监测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逐步提高环境监测领域的人才素养和专业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环境监测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和技术更新,确保环境监测人员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仪器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研究能力。
当前,我国积极推进环境监测网络运行机制改革并已经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这对于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的科学性、真实性、权威性、全局性都具有重要意义。加强科学环境监测,助力环境保护工作,从而努力把环境污染与破坏的风险和范围降至最低,这是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重要任务。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环境监测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也将进一步凸显。
作者:常鹏周 郝方涛 郭文林 单位:林州市环保局
1.1工程建设周期长
公路项目环评一般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开展,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受项目环境特点、工程征地、地质条件、管理要求以及项目总体设计、施工方案等众多因素影响,往往要历时几年,导致项目线路选择、工程内容、环保措施、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等会出现不同程度变更,以及由此变化而引发的新的环境影响问题。
1.2工程建设以生态影响为主
公路属于线性工程,是以生态环境影响为主的建设项目,施工占用大量土地,填方和挖方施工,主要对公路沿线两侧的环境造成影响。一方面造成地表植被或构筑物破坏,导致水土流失、生境破坏、景观破碎程度加深等,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大面积的挖方填方施工,会引起岩体土体移动、变形和破坏,增加了地质脆弱带边坡的不稳定性,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塌方等地质灾害。
1.3公路交通环境影响范围广
公路项目突出特点表现在建设工期长、影响范围广,涉及的生态系统复杂多样、环境敏感目标多,加上公路项目污染源具有流动性,污染源强度会随着地形、生态环境状况的不同而不同,涉及到包括生态、生物、物理和化学等方面的影响。
1.4环保措施落实难度大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通常是在可行性阶段完成,项目线路选择、工程内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等会出现不同程度变更,致使公路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时工程概况会发生很大程度的变化,给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带来一定的难度。
2公路建设项目验收调查存在的问题
2.1施工期环境影响定量化难
公路建设项目施工期造成的环境影响是公路竣工验收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的影响如动植物生境破坏、景观割裂、水土流失、水环境污染、大气环境污染等影响广泛,是公路建设项目对环境产生影响的直接原因。虽然在环境影响评价时,要求建设单位在施工期须进行环境现状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环境保护措施,避免发生严重的环境污染。但是大部分公路施工期未对施工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监测,致使公路竣工验收时只能通过各种调查方式或公众参与方式对施工期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回顾性调查,做定性的调查,定性调查并不能真实、确切地反映施工期的环境影响。
2.2环境影响尚未全部显现
通常在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期间,多数项目现状车流量达不到运营初期设计值,各敏感点噪声影响尚不明显,一般能够满足标准要求,建设单位不会对环评及批复所要求的降噪措施及时实施,而营运期一旦全线贯通,车流量将会迅速增加,若敏感点噪声出现超标,将难以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公路项目对生态的影响是一种长期的累积影响,环保验收时公路项目试运营时间短,对野生动物的阻隔影响还未显露,措施有效性难以验证,而环保验收进行的野外调查本身也有局限性。
2.3施工期环境监理落实不够
公路项目施工对沿线环境的扰动影响较大,为确保设计、施工期环保措施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加强施工期环境监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多数公路建设项目仅能提供施工期环保总结报告,关于环境监理的内容缺乏针对性,未真正起到现场监管的作用,难以作为项目通过环保验收的依据。
2.4与环评单位缺乏信息交流
环境保护验收的主要工作任务是验证环境影响评价的预测结果,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验收作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上的2个重要环节,环评单位与验收调查单位之间应保持一定的信息交流。目前,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单位与环评单位信息交流还不够,有时不能及时解决验收调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5无完整的环境监测指标体系
公路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的内容涉及到区域生态环境调查、农业生态环境影响调查、水土保持调查、景观影响调查、交通噪声影响调查、水环境影响调查、大气环境影响调查等。目前并没有完整的指标体系来反映公路验收调查状况,因此没有完整的环境监测指标体系来反映公路建设与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
3对策及建议
3.1加强施工期管理和环境监测
加强施工期管理和施工期的环境监测。施工期环境监测主要对施工期的生态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声影响进行监测,通过数据采集来考核建设项目是否达到环境保护的要求,以便于施工期环境管理有的放矢。通过施工期的监测数据可以看出公路建设施工期各种环境保护措施的效果,提高公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调查的有效性。
3.2实施跟踪监测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
鉴于部分公路项目存在噪声、生态影响尚未全部显现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1)环保验收阶段要预留敏感点声屏障位置和隔声降噪资金,营运期加强噪声跟踪监测和环保监督工作,一旦敏感点出现超标,及时采取或增补降噪措施;(2)对于长期累积的生态影响,应落实生态监测计划,在项目通过竣工环保验收后3~5年内,委托专业单位适时开展生态累积影响后评价,对于后评价中发现的生态问题,提出相应补救措施。
3.3推进环境监理、完善全程管理体系
建议完善现有环保法律法规,明确环境监理的合法性。在现阶段开展环境监理工作的基拙上,及时总结经验,制定公路行业环境监理的技术规范和现场工作指南,完善技术指标体系,明确环境监理单位的相关职责。一定要构建从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理到环保验收、后评价的全程环境管理体系。
3.4加强环评与验收单位之间的交流、沟通
为了提高公路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有效性,应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环评提出的环保措施在设计中应满足竣工验收时达标的要求,环保措施设计中应满足污染物监测采样的要求,生态环境本底值的调查、监测应涵盖环保验收的范围。反之,验收调查中提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也应及时反映到日后的环评报告中。协调好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保护验收之间的关系,就能够保证二者之间的顺利交接,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全面提高有效性。
3.5验收调查技术方法多样化
常规的环境监测方法主要应用于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声环境监测指标,而对于生态环境的调查往往是定性评价。因此应针对竣工验收监测指标体系中的生态环境监测因子,应用遥感调查技术方法,对公路生态环境影响进行验收。遥感调查宏观、客观、动态,可以分析公路建设全过程中生态环境的变化,可以为竣工验收调查提供更全面真实的数据。采用多种验收调查技术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监测验收环境监测指标体系中的各种指标数值增强验收调查的说服力度,提高环境保护验收调查的有效性。
4结语
[关键词]高速公路 项目竣工 环境保护 验收调查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6-0158-01
公路建设项目经过的区域将不可避免地占用和分割土地,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公路建设项目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到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往往要历时几年,致使在竣工环境保护验收阶段的工程概况较环境影响评价阶段会发生很大程度的变化,同时给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带来一定的难度。
一、公路建设项目特点
1、公路建设项目是以生态环境影响为主
公路工程具有投资数额大、回收周期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的特点,经过的区域将不可避免地占用和分割土地。主要表现为:
1.1公路工程一旦建成,它将成为自然环境中的一部分,不会产生废气、废水、噪声等污染。这是它和一般基础设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最大区别。
1.2公路建设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建设期的噪声、扬尘、水土流失、生态影响等因素,可能给沿线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带来影响。当然,对于环境问题处理得好的公路带,既是一条亮丽的风景线,同时也是沿线居民和当地经济发展的致富路。而一般建设项目,相对规模较小,且多是以经济效益为主要技术特征的。
1.3公路营运期间,运输工具将给公路沿线环境带来诸如噪声、振动等不利影响。对于容易发生洪水的地区,其公路营运期的水系畅通问题,也应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可见,一般基础设施建设或多或少与此不同。
2、公路建设项目建设周期长、变化大
公路项目从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往往要历时几年,工程线位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而环境影响评价往往在可行性阶段完成,致使公路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时工程概况会发生很大程度的变化,给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带来一定的难度。
3、公路交通环境问题的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
公路项目突出特点表现在污染源的流动性,污染源强度随着地形的改变、生态环境的状况不同而不同,涉及到包括物理方面和化学方面的影响。公路竣工验收环境保护调查不仅要调查其生态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大气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还要调查其施工不同阶段产生的环境影响,加大了调查和研究的难度。
二、公路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的问题
1、施工期环境影响基础资料不齐全
公路建设项目施工期造成的环境影响是公路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的组成部分,但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公路建设项目的施工期环境影响基础资料还不齐全,如施工占地、开挖方、施工便道、营地、拌合场、预制厂、取土坑、弃土堆等对地表扰动情况,施工期水土流失、水环境污染、大气环境污染等情况,大部分公路建设项目施工期未委托有资质的监测部门对施工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监测,造成公路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中施工期的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不能真实、确切地反映。
2、无完整的环境监测指标体系
公路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的内容涉及到区域生态环境调查、农业生态环境影响调查、水土保持调查、景观影响调查、交通噪声影响调查、水环境影响调查、大气环境影响调查等。目前并没有完整的指标体系来反映公路验收调查状况,因此没有完整的环境监测指标体系来反映公路建设与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
3、与环评单位信息交流不够
环境保护验收的主要工作任务是验证环境影响评价的预测结果,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验收作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上的2个重要环节,环评单位与验收调查单位之间应保持一定的信息交流。目前公路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单位与环评单位信息交流还不够,有时不能及时解决验收调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验收调查中提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也不能及时反映到日后的环评报告中。
三、对策及建议
1、加强施工期管理和环境监测
为了补充完善公路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中施工期环境影响的基础资料,提高环境保护验收调查的有效性,应对公路建设项目全过程进行有效的调查,因此应加强施工期管理和施工期的环境监测。施工期环境监测主要对施工期的生态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声影响进行监测,通过数据采集来考核建设项目是否达到环境保护的要求,以便于施工期环境管理有的放矢。通过施工期的监测数据可以看出公路建设施工期各种环境保护措施的效果,提高公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调查的有效性。
2、验收调查技术方法多样化
常规的环境监测方法主要应用于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声环境监测指标,而对于生态环境的调查往往是定性评价。因此应针对竣工验收监测指标体系中的生态环境监测因子,应用遥感调查技术方法,对公路生态环境影响进行验收。遥感调查宏观、客观、动态,可以分析公路建设全过程中生态环境的变化,可以为竣工验收调查提供更全面真实的数据。采用多种验收调查技术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监测验收环境监测指标体系中的各种指标数值,增强验收调查的说服力度,提高环境保护验收调查的有效性。
3、生态环境影响调查
公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在施工期间,挖土填土、借土弃土、改移河道、清理表土等活动会造成地表植被破坏、生物栖息的生态环境恶化,增大地表径流,增加水土流失。验收期间生态影响调查主要调查工程采取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和措施的有效性,重点调查公路沿线是否存在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以及工程施工对其产生的影响。
4、声环境影响调查
噪声是公路运营期间最大的污染源,验收调查的重点是环评报告书及其批复文件中规定的声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及在公路沿线受噪声影响的环境敏感点已采取的噪声防治措施。为了解试运营期交通噪声对环境敏感点的影响程度,还应进行声环境现场监测;同时应根据环评报告车流量预测结果对沿线所有环境敏感点噪声进行中期预测,并提出噪声防治建议。
5、加强环评与验收单位之间的交流
为了提高公路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有效性,应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环评提出的环保措施在设计中应满足竣工验收时达标的要求,环保措施设计中应满足污染物监测采样的要求,生态环境本底值的调查、监测应涵盖环保验收的范围。反之,验收调查中提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也应及时反映到日后的环评报告中。协调好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保护验收之间的关系,就能够保证二者之间的顺利交接,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全面提高有效性。
结语
对于公路在建设期间的环境影响往往只能通过公众意见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了解,我国不同团体、不同阶层的群众环境意识相差很大,应慎重识别来自缺乏环境知识的公众意见,避免公众意见中的不公正因素,导致调查结果的局限性。在调查阶段必须进行施工期及运营期的公众意见调查及环境主管部门回顾性调查,同时还应参照最新环保要求,提出改进的建议。
参考文献